【长篇连载】三国新解——三国谜团趣味解读(一)

@五陵游侠儿 2017-10-27 20:08:16
毛宗岗为四大评书家之一,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是毛宗岗润色过的。毛宗岗修改过的现行本《三国演义》与罗贯中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笔者没有一一对比过。但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毛宗岗加入,已成《三国》经典名句。文章开头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是家喻户晓。而且毛宗岗还修改了原著的一些小错误。比如长板桥张飞一声大喝喝死夏侯杰。而罗氏原著写的是夏侯霸。可是夏侯霸后文中又出现,亲后矛盾。毛宗岗修改过来。至于您说“这两个坐地穷儒根本就读不懂三国演义,凡其所改,无有不劣。”笔者确实孤陋寡闻。能否具体说说差在哪,或指出哪篇文章论证过?赐教一二,受益匪浅。谢谢
-----------------------------
@小虫等456 2017-10-27 22:53:12
本人虽然没有全部对比过,好歹还对比过一部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且不说这是“鸡生蛋蛋生鸡”式的无聊废话,这话本身就不对。多长时间为久?欧洲分的够久不?合了吗。明、清交替之际,天下纷乱不过十余年,久吗?杨慎的《临江仙》单独作为一首词,确实是一首好词;然其意境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完全不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绝不是渔樵可以理解的。至于夏侯霸不过是一个人名,对理解演义内容毫无影响。
-----------------------------
您的评论倒是提醒我了,我最近买了一本《三国志平话》,正在找罗贯中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认真研读对照一下。不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句名扬古今,说是废话我不敢苟同。首先这是《演义》的开篇,说得是作者对历史的看法。自然引出两汉合太久要分的趋势,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总结精辟。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指整个中华地区。所以“天下大势”指的是中国,和欧洲无关。明清之际也与此话关系不大。《演义》开篇是从古降到东汉末年,至于以后的明清,并不涉及。愚见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11-28 09:38:15 +0800 CST  
@五陵游侠儿 2017-10-27 20:08:16
毛宗岗为四大评书家之一,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是毛宗岗润色过的。毛宗岗修改过的现行本《三国演义》与罗贯中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笔者没有一一对比过。但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毛宗岗加入,已成《三国》经典名句。文章开头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也是家喻户晓。而且毛宗岗还修改了原著的一些小错误。比如长板桥张飞一声大喝喝死夏侯杰。而罗氏原著写的是夏侯霸。可是夏侯霸后文中又出现,亲后矛盾。毛宗岗修改过来。至于您说“这两个坐地穷儒根本就读不懂三国演义,凡其所改,无有不劣。”笔者确实孤陋寡闻。能否具体说说差在哪,或指出哪篇文章论证过?赐教一二,受益匪浅。谢谢
-----------------------------
@小虫等456 2017-10-27 22:53:12
本人虽然没有全部对比过,好歹还对比过一部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且不说这是“鸡生蛋蛋生鸡”式的无聊废话,这话本身就不对。多长时间为久?欧洲分的够久不?合了吗。明、清交替之际,天下纷乱不过十余年,久吗?杨慎的《临江仙》单独作为一首词,确实是一首好词;然其意境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完全不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绝不是渔樵可以理解的。至于夏侯霸不过是一个人名,对理解演义内容毫无影响。
-----------------------------
@五陵游侠儿 2017-11-28 09:38:15
您的评论倒是提醒我了,我最近买了一本《三国志平话》,正在找罗贯中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认真研读对照一下。不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句名扬古今,说是废话我不敢苟同。首先这是《演义》的开篇,说得是作者对历史的看法。自然引出两汉合太久要分的趋势,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总结精辟。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指整个中华地区。所以“天下大势”指的是中国,和欧洲无关。明清之际也与此话关系不大。《演义》......
-----------------------------
您说渔樵不能理解《演义》我也不敢苟同,古人渔樵多指隐士,而并不是真正的渔民和樵夫。而且《演义》结尾的《古风》:“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即道出了《演义》的主旨:读《演义》后的感慨。兴亡之感,仁义之感等等。连民间百姓都广为阅读谈论,何况隐士渔樵?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11-28 09:47:32 +0800 CST  
@西楼看花v 2017-11-26 20:51:09
整部《演义》中,最喜欢的还是张飞,没有之一。
最讨厌的是关羽,说不出原因,莫名的讨厌。
-----------------------------
@五陵游侠儿 2017-11-28 09:29:05
各有所爱,人之常情。张飞的快人快语,嫉恶如仇,再加上浓浓的兄弟情,也确实令人喜欢。关羽统领荆州之时,狂妄自大,确实让人不爽。理解!
-----------------------------
@小虫等456 2017-11-28 11:08:47
不知楼主从何处看出“关羽统领荆州之时,狂妄自大”?
-----------------------------
孙权来结亲,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东和孙权”的机会,关羽不但不答应,还侮辱孙权:“我虎女安肯配汝犬子”,使源成了敌。
听说马超来降,要入川与马超比武,好在诸葛亮的回书满足了关羽的虚荣心,才使入川之事作罢。可关羽却把诸葛亮的回书给众人看
荆襄大战,水淹七军后,只披绿袍攻城,结果中箭。差点痛失好局
麦城杀出重围时,手下建议走小路,关羽却说:“吾何惧哉”结果受伏被抓。
很多啊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11-28 11:29:35 +0800 CST  
@五陵游侠儿 2017-11-28 09:47:32
您说渔樵不能理解《演义》我也不敢苟同,古人渔樵多指隐士,而并不是真正的渔民和樵夫。而且《演义》结尾的《古风》:“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即道出了《演义》的主旨:读《演义》后的感慨。兴亡之感,仁义之感等等。连民间百姓都广为阅读谈论,何况隐士渔樵?
-----------------------------
@小虫等456 2017-11-28 12:00:11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目的不是给老头们茶余饭后消遣的,是把他亲历张士诚部覆亡的各种因素通过三国演义艺术而生动地再现出来,目的是让后来的欲成大事者从中有所警戒和借鉴,更主要的是要借此鞭挞导致张士诚部覆亡的那些钻营秉政者们的愚蠢和卑劣,因为张部的覆亡也是罗贯中“有志图王”的破灭,所以罗贯中深恨那些导致张部败亡的所谓“智谋之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最后都出自罗贯中之手,两部书都是一个目的,揭露那些导致......
-----------------------------
渔樵是隐士,不是老头啊。另外,写三国与写诗同,抒发情感,有时是很复杂的。三国的创作目的向来有争论。您说的之事其中一种,尚不能作为定论的。而民间人士看三国当然是各取所需。后人加入的《古风》与卷首的《临江仙》思想统一了。所以我说临江仙加入卷首没啥不合适的。愚见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11-28 12:14:21 +0800 CST  
@五陵游侠儿 2017-11-28 11:29:35
孙权来结亲,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东和孙权”的机会,关羽不但不答应,还侮辱孙权:“我虎女安肯配汝犬子”,使源成了敌。
听说马超来降,要入川与马超比武,好在诸葛亮的回书满足了关羽的虚荣心,才使入川之事作罢。可关羽却把诸葛亮的回书给众人看
荆襄大战,水淹七军后,只披绿袍攻城,结果中箭。差点痛失好局
麦城杀出重围时,手下建议走小路,关羽却说:“吾何惧哉”结果受伏被抓。
很多啊
-----------------------------
@小虫等456 2017-11-28 23:05:58
不好意思,前面回复时漏看了这段,现补上。
关羽骂亲,骂孙权不是目的,骂给刘备看才是目的。刘备将半国付与关羽,关羽之威势几与刘备并驾齐驱,这是一个极易受猜忌的位置,如果关羽与东吴勾连不清,刘备会怎么想。如果真要结亲,刘备与孙权才是门当户对。如果关羽与孙权对等交结,岂不是等于公然宣告关羽与刘备的位置是并列的吗。东吴的结亲用心非常险恶,意在挑拨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引起刘备对关羽的猜忌,关羽也只有......
-----------------------------
您解说的很有道理。只不过猜测成分过多。虽然能自圆其说,但我觉得还是有些过分解读了。《演义》刻画人物方法是类型化的,只抓住人物突出的个性去描写,其他略去不计。关羽刻画的重点是义薄云天,然后就是骄傲。所以关羽的失败有大意失荆州的说法,其实就是因为骄傲而轻敌导致。孙权用陆逊代吕蒙即是利用关羽的缺点而成事的。再考虑关羽在很多场合都骂东吴众人为江东群鼠,可见关羽骨子里是向来看不起孙权的。所以您分析的非常有道理,《演义》中对人物复杂心理的刻画与展现是没有那么成熟的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11-29 09:51:44 +0800 CST  


Δ民心所向
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前文所过这个皇亲身份并不值钱。并且刘备家道衰落,只能流落民间靠织席贩履为生。从拼爹角度看,刘备是远远不敌曹操与孙权的。那么刘备是靠什么建立一番功业的呢?
刘备家族虽然没落,但是还有贵族的眼界:重视人脉,广交朋友。刘备十五岁入学学习,而且不出意外,入的还是贵族学校。因为他的同学里有公孙瓒,老师是九江太守卢植。据说大经学家郑玄也教过刘备。百姓家庭花巨资送入贵族学校学习,是说明刘备好学,刘家重视教育吗?非也。《演义》与《三国志》都说:“那人不甚好读书”。也就是说刘备并不喜欢读书哦。那他入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交接权贵。就像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送入名校也知道孩子孩子学习不行,只是想给孩子一个交结未来人杰的机会罢了。所以刘备起家时人脉分为两个部分:皇族系与同学系。
黄巾起义爆发了,政府无力镇压,允许地方自行募兵平乱。刘备带着关羽张飞,拉起一支队伍,投在同是汉室宗亲的幽州太守刘焉门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刘备又投到了老同学,十八路诸侯之一的北平太守公孙瓒麾下。虽然在平黄巾之乱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但是名声早已传扬开来:“破黄巾的刘玄德”!
刘备皇族身份给刘备带来很多便利。刘备起家投在同是皇族身份的幽州太守刘焉门下,刘焉还以刘备为侄儿。刘备与曹操交恶后无处容身,投到了荆州牧刘表门下。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还以刘备为叔父。刘备进益州也是以同宗之名入川帮助益州牧刘璋抵挡张鲁的进犯。而且被曹操挟持的汉献帝也以刘备为可以依靠的对象而授予衣带诏。刘备称帝也是因为汉献帝被迫退位而自己登基,继承大统等等,不一而足。
刘备不仅重视人脉的培养,而且确实有这个魅力与能力。《三国志·先主传》:“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估计关羽张飞就是这样跟着刘备创业的。关羽张飞对刘备事业的贡献众所周知。刘备的魅力在他的整个创业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隐形的作用。《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平原)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被派去刺杀刘备的刺客因刘备的礼贤下士而不忍杀之,最终把真相告诉了他后离开。而且刘备在平黄巾时候建立的威名使人们认识了匡扶社稷的英雄刘备。刘备仁政爱民之举又赚了大把人心,所以刘备所到之处,各地州牧都对他礼敬有加。徐州太守陶谦三让徐州于刘备,袁绍父子对他倾心敬重。刘备混不下去了,想投降刘表,“先主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刘备到荆州后,广结人心,“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刘备得到荆州人士的尊敬,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刘表不得不暗中提防他。最有甚者,益州牧刘璋主动请刘备入川。这种开门揖盗的做法一方面说明刘璋的愚蠢,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刘备的人气之高,名声之好。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12-03 21:05:04 +0800 CST  


Δ刘备称帝
《演义》中刘备称帝是迫不得已。“(传说汉献帝已死)汉中王闻知,痛苦终日”,甚至“因此忧虑,致染成疾,不能理事”。可见刘备的忠君之心何其深也!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再加上未来要北上讨伐曹魏,名正言顺,需要刘备即皇帝位,于是百官上疏刘备登基。刘备听后先是“大惊”,接着“勃然变色”,最后还是“坚执不从”。诸葛亮称病刘备才勉强答应。作者这么刻画是想展现刘备无称帝之心,称帝全是因为万民拥戴,迫不得已!这与前文曹丕逼迫汉献帝脱袍禅让行为天壤之别,忠奸立现!
其实,武人刀头饮血,出生入死,总得博得个功名富贵。登基称帝更是抛头颅晒热血的最高境界。而刘备在万民拥戴之际无一丝一毫野心,确实有违常情。一般读者只能理解成刘备装腔作势,实则心头暗喜,是汉末影帝、伪君子。难怪鲁迅评刘备形象塑造“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作者是想把刘备塑造成有道仁君,结果失之太过,反而像伪君子。
刘备称帝,儿时便有此心。《三国志·先主传》:“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演义》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小儿无知之口说话不能算数,作品主要想表现的是刘备少有大志,不甘平凡。汉中大战后,刘备称帝那可真是如饥似渴啊!《蜀志·费诗传》:“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此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费诗反对刘备称帝,结果被刘备赶出京城,供职于边区。
刘备称帝也是看准时机,所以相对名正言顺,阻力甚小。刘备称王,因为曹操;刘备称帝,因为曹丕。刘备刚赢得汉中大战的胜利,再加上曹操挟天子封自己为魏王,自己顺势进位汉中王,也无可厚非。刘备称帝时,蜀中政权已经基本稳固,而曹丕篡位代汉自立。国不可一日无君,讨伐汉贼不可群龙无首,而自己是汉室宗亲,汉献帝的亲叔叔,所以登基名正言顺。只可惜登基后不去给汉献帝报仇,讨伐国贼,却率兵攻打自己的盟友东吴孙权,报异性兄弟之仇。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12-10 17:56:52 +0800 CST  


Δ飞龙在天——汉中大战
刘备军旅生涯的巅峰非汉中大战莫属。之前刘备在北方颠沛流离,无立锥之地。虽有短暂割据州县之时,怎奈自己无法与实力强悍,羽翼丰满的曹操对敌,只能东奔西窜。赤壁大战是一转折,曹操受挫,势力退缩北方。刘备迎来发展的良机,先后占据荆州,进军巴蜀,马超来降,黄忠魏延效命。一时百战百胜,实力增长迅速。打出信心的刘备正式挑战曹操,在汉中打一场正面对决。这一次双方实力相当,人才相若。结果刘备为以前的数次败北挽回了颜面,首次在正面战场击溃了曹操。刘备是何等意气风发!当时刘备占据荆襄九郡,割据西川,又虎口拔牙,攻占了汉中。刘备的声势一时无两。据《三国志》记载,汉中大战正面指挥作战的正是刘备本人,诸葛亮只是坐镇后方,负责后勤。
汉中大战后,刘备顺势进位汉中王,地位与曹操比肩,达到人生巅峰。

Δ亢龙有悔——夷陵之战
所谓物极必反。关羽进攻荆襄,击败曹仁,水淹七军。曹操商议迁都以躲避关羽的锋芒。关羽个人与蜀汉政权同样达到巅峰。也许关羽的几次胜利正是回光返照之态。随后,关羽被偷袭后方,不久身首异处,荆州丢失,拉开了蜀汉政权衰弱的序幕。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举倾国之兵伐吴,结果兵败夷陵,蜀国精锐耗尽,损失惨重。刘备也大病一场,不久撒手人寰!其实刘备进攻东吴时,东吴主动求和。表示愿意归还荆州,送回孙夫人。这条件可谓优厚,可能刘备当时正不可一世,认为曹魏都不是我的敌手,小小东吴唾手可得!结果狂傲的刘备兵败,痛失好局!亢龙有悔,悔之晚矣!

Δ仁厚刘备
与曹操相比,刘备确实有仁厚的一面。前面讲过《三国志·先主传》一则故事:“(平原)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被派去刺杀刘备的刺客因刘备的礼贤下士而不忍杀之,最终把真相告诉了他后离开,可见刘备仁厚长者之风。
刘备在徐州时,徐州牧陶谦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刘备在荆州时,刘表去世,曹操挟百万大军虎视眈眈。刘备手下和许多荆州人士劝刘备占领荆州,刘备说:“吾不忍也!”只能主动放弃荆州,率领百姓南撤到当阳,十万荆州百姓愿意跟随,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深通这个道理:“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携民渡江,日行仅仅十数里,不久被曹军先锋部队追上。刘备仁德,四海扬名,所以刘备所到之处,百姓都极为拥戴。再想想曹操攻城略地的残忍好杀:攻打徐州,“坑杀男女数万于泗水,水为不流。”“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曹操文治武功无人能及,才能应在刘备之上,但是对百姓缺乏仁爱之心,所过之处十室九空。经常在攻城略地之后屠城,鸡犬不留,与日本鬼子何异?难怪民间“说三分”正面主角都是偏安一隅的刘备,而不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阿瞒!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12-17 20:38:50 +0800 CST  


Δ兄弟情
我个人总是觉得《演义》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兴复汉室,这也应该与作者创作动机密切相关。其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赵云,以诸葛亮核心。第二条主线是兄弟情,因为兄弟情体现的是纯粹的凡人之情,所以它是《演义》在民间影响巨大的原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以关羽为核心,但是二者交汇在刘备身上。
兴复汉室,忠君爱国是统治者的道德教化,民间百姓感知不深。反而是为人义气,兄弟情深能感人肺腑。这也是民间关羽地位高于诸葛亮原因之一。而刘备励志兴复汉室,但与关羽张飞的手足深情常常使读者泪下沾襟。
关羽死后,“却说汉中王闻关公父子遇害,哭倒于地”。后“只见关兴号恸而来。玄德见了,大叫一声,又哭绝于地。”“翌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浆水不进,只是痛苦,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关羽死后,刘备悲痛欲绝。当闻听张飞遇害,“先主放声大哭,昏绝于地,众官救醒。”张苞来报丧,“先主哀痛至甚,饮食不进。”“先主见了关兴,想起关公,又放声大哭。”刘备对关羽张飞的感情没有因为自己地位的上升而疏远。刘备称帝后首先要起兵讨伐东吴,为弟报仇。众臣劝阻,刘备却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也就是说在刘备心中兄弟情重于兴复汉室,这是刘备感人之处。再加上刘备携民渡江,爱民如子,刘备的伟大人格与高尚情操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只不过《演义》中刘备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些失误,给人一点虚伪的感觉。

Δ刘备的武功
刘备作为创业之主,武功不可谓不强。“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刘备带着朱灵路昭截击袁术,事成后占据下邳。朱灵路昭一走,刘备就杀掉了徐州刺史车胄。车胄并非死在关羽手下。“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袁绍派刘备到汝南纠集人马袭击曹操后方。曹操派遣蔡阳进攻刘备,被刘备所杀。看来蔡阳也不是死在关羽手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刘备自己放火烧新野假装撤退,其实城中设有伏兵。夏侯惇中计,被刘备击败。火烧新野不是诸葛亮的功劳,而是刘备一手策划的。“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军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刘备命令黄忠以上凌下,大破曹军,斩杀夏侯渊。曹军大举进攻,刘备据险而守。最终曹军无可奈何,引军而还。汉中大战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坐镇后防,支援前线。所以汉中大战临阵指挥功劳应属刘备,而不是诸葛亮。
这样看来,刘备武功虽不及曹操,也不是一般战士。只不过在《演义》中大都被关羽与诸葛亮瓜分了。其中斩将杀敌归关羽,运筹帷幄归诸葛亮,刘备只负责仁德!
其实《演义》的路子是古代演义小说标准套路。比如《说唐》,李世民只负责仁德。智慧都归徐茂公,武功都归秦琼、尉迟恭。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这样看来,怒鞭督邮的主角也是刘备,而不是张飞。刘备也是一个火爆脾气的草莽英雄啊!《演义》中的刘备个性确实是单一化了,当然,这也是古典演义小说的特色。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12-24 20:21:15 +0800 CST  


Δ荆州!荆州!
荆州地处现在湖南湖北一带,重心在湖北长江一线。湖北武汉有九省通衢之说,可见湖北战略要冲的地位。荆州对魏蜀吴都十分重要:魏国的统治重心在河南,荆州是其南部屏障;荆州是刘备的前进基地,更是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两大前进基地之一;东吴军事主力是其水军,长江是其防御屏障,而荆州在东吴上游,是东吴最易受攻击的方向,荆州对谁都很重要。
因此围绕荆州发生了多次激烈争夺。第一次赤壁大战前曹操进攻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占据荆州。赤壁大战曹操战败退回北方,孙刘两家瓜分荆州。刘备又向孙权借荆州南郡,作为进军西蜀的基地。刘备占据西川后,孙权几次索要荆州不成,双方几乎兵戎相见。关羽以荆州为大本营进攻襄阳、樊城,背后遭孙权偷袭,荆州又被孙权占领。刘备不甘心失败,倾巢出击,想收复荆州,吞灭孙权。最终双方在夷陵决战,刘备兵败退守白帝城,不久撒手人寰。荆州地处三方势力的交接地带,成为战略的十字路口,兵家必争之地!

Δ成也荆州,败也荆州
刘备逃到荆州,就开始转运。汉末群雄割据主战场在北方,刘备逃到荆州,获得了喘息的时机。最重要的是,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从此刘备的发展有了战略方向。曹操南下,虽然刘琮投降,但是刘琦的地盘江夏与军队实际上控制在刘备手中,成为刘备创业的本钱。赤壁大战后,刘备以荆州为基地,率领荆州兵入蜀作战,又成功的占领了西川,随后又吞并了汉中,刘备集团势力达到巅峰!
成也荆州,败也荆州。关羽率领荆州之众,进攻襄阳、樊城。孙权为夺取荆州偷袭关羽后方。关羽战败被杀,荆州也易主。关羽之败拉开了蜀国衰落的序幕。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不仅要抢回荆州,还要灭了孙权。于是倾全国之兵东征孙权,结果兵败夷陵,刘备含恨九泉。关羽战败,荆州主力损失殆尽。刘备夷陵之败又折损了蜀中主力。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几乎输光了老本。刘备因荆州而兴,又因荆州而衰。

Δ实力比拼
人们普遍认为三国时期发生三大战役,而且这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他们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演义》中,刘备亲统大军75万,以雷霆万钧之势沿长江进攻东吴。孙权派大都督陆逊率5万人迎敌。从兵力看,又是一场众寡悬殊的对垒。最终陆逊以弱胜强,击败刘备。其实历史上刘备统治的蜀中地区,人口也就百万左右,所以刘备根本不可能有一支75万的军队。据历史学家估算,刘备东征全部兵力大约10万人,其中2万人分给赵云留守江州,前线8万人。为了防止曹魏政权偷袭,刘备命令黄权率领2万水军沿长江进军,其主要目的是防曹魏。两军甫一交战,陆逊主动撤退,拉长了刘备军的补给线。刘备派兵沿途留守,前线与陆逊对峙的蜀军只有4万。
反观陆逊军,孙权给大都督陆逊5万人马。孙权还设置了纵深防御:第一线陆逊与刘备接战,第二线诸葛瑾率兵驻防,最后一线为自己亲统大军为总的战略预备队,据估计有10万人。所以从兵力上来对比,蜀军兵少,吴军兵多。从前线兵力对比仍然如此。前文说了,刘备前线4万人,与其对峙的陆逊部队5万人。双方实力相当,陆逊稍稍占优。《演义》中刘备亲统75万大军征伐孙权,而孙权只有5万人对敌是严重失实的,说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更是不符合史实的。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12-31 22:16:23 +0800 CST  


Δ东征遐想
刘备东征孙权,满朝大臣都反对,包括诸葛亮、赵云,支持的只有张飞,为何刘备还要一意孤行并且御驾亲征呢?《演义》中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为了给兄弟关羽报仇。浓浓的兄弟情感天动地!但是正如周总理告诫张学良的肺腑之言:政治是冷酷无情的!何况政治斗争的最激烈方式战争呢?西晋陆机《辩亡论》中说:“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此话可谓中的。刘备主要想收付荆州失地,并且尽量打击孙权,削弱孙权,以保荆州平安。如果能吞并东吴,更是好上加好!也就是说,刘备不能忍受荆州的丢失,更希望在疆域上有所拓展。伐魏,实力有限,胜负未知;伐吴,颇有把握!
其实蜀军此战有些优势。首先刘备刚登基称帝,大赏满朝将士。而且蜀军刚刚在汉中大战中击败曹军,蜀军上下正是士气正旺之时。其次,刘备在荆州十七八年,颇得人心。孙权初来乍到,立脚未稳,而且还是偷袭得手,人心未附。蜀军还有一个《演义》中未提到的优势:少数民族优势。由于吴国山越众多,为了征服山越,吴国采取民族高压政策。荆州有很多少数民族,尤其是五溪蛮夷都欢迎蜀国,反对吴国。刘备在东征过程中也派人发动少数民族反对东吴。只不过政策不利,被各个击破。最后,蜀军还有地形优势。水军占据长江中游,陆军作战地区多山。蜀军多是四川人,擅长山地作战。
吴军也有优势。首先兵力优势,吴军人数远多于蜀军。一线作战兵力吴蜀相当,吴军略占优势。即使刘备战胜陆逊,刘备还要面对诸葛瑾的第二道防线,并且还要解决与孙权亲统的十万主力决战问题。所以刘备至少歼灭三支部队才能吞并东吴,而刘备只要一败,即前功尽弃。另外吴军本地作战,后勤补给方便。尤其是陆逊主动撤退,更拉长了刘备的补给线。
夷陵之战蜀吴两军打得都有些保守,原因在于双方都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刘备沿长江顺流而下,让黄权率领江北诸军防守曹魏,不敢全力进击东吴。黄权曾向刘备请命率领水军顺流而下,快速进攻。刘备担心顺流而下进攻容易撤退难,而且黄权主要任务是防御江北曹魏,所以刘备拒绝黄权请求。东吴也是一样:陆逊也十分明白,如果刘备战而胜之,那么不仅荆州会丢,曹魏也会趁火打劫。所以陆逊十分谨慎,只能胜不能败。所以夷陵大战僵持了十五个月!

Δ大战之后
夷陵大战惨败后,刘备病逝白帝城。兴复汉室梦碎,兄弟之仇未雪,刘备含恨而终。刘备死后,刘关张三兄弟生命已全部终结,刘关张兄弟情退出《演义》情节,只剩下诸葛亮兴复汉室一条线索。
诸葛亮“隆中对”两路出击方略由于荆州的丢失成为了泡影。从此时开始,诸葛亮的北伐成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报恩行为,诸葛亮也成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英雄。
夷陵之战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胜利了,曹魏会趁火打劫,局面如何发展尚未可知。刘备失败后,刘备势力退回蜀地。蜀国有群山之险,易守难攻,政权稳固。东吴夺回荆州,消除了来自上游的威胁,可全力经营长江防线。吴蜀联盟才获得了稳固的基础,从此之后,吴蜀联盟再没破裂。三国鼎立的局面是由赤壁之战开启的,夷陵之战最终确立。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规模最大,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相当。从时间来看,赤壁之战时间最短,历时三个月。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夷陵之战历时十五个月,时间最长!
赤壁大战时,曹操五十四岁,周瑜三十四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孙权二十六岁。夷陵大战时,刘备六十三岁,陆逊四十岁。最终都是年轻的战胜年长者。说明江山代有人才出,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事业的辉煌期都是在中年成熟期。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8-01-07 19:51:33 +0800 CST  


Δ常胜将军
赵云是《演义》中超一流武将,民间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说。据说毛主席十分喜爱赵云,有一次考察来到了赵云家乡河北真定,提到了赵云,并对之赞赏有加。原来民间排行榜赵云第五位,马超位列第二。毛主席认为赵云勇猛无敌,应该排第二,于是有了现在通行的排行榜。
赵云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并且与吕布相同,从来没有负过伤,所以都称赵云为常胜将军。关羽虽然单挑战绩胜率高,但被黄忠射中过盔缨,被庞德射中过左臂,最终因为傲慢轻敌而兵败殒命。张飞虽然也是战绩出色,但多次喝酒误事,丢盔弃甲。马超在关中与曹操大战,两次全军覆没。相比较而言,赵云无论是单挑还是领兵打仗,从未如此狼狈。
其实在《演义》中赵云并没有给人印象深刻的经典对决。经典对决方面关羽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比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赚城斩车胄、斩蔡阳、长沙大战黄忠等等。还有其他经典对决给人印象深刻:马超大战许褚、葭萌关大战张飞等等。赵云单挑过的名将只有两个,第一个是河北名将文丑。“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赵云的首次出场并非给人深刻印象。第二个是许褚。“操大怒,教许褚出战。玄德背后赵云挺枪出马。二将相交三十合,不分胜负。”除这两次强强对决外,并无经典对决。
赵云给人印象最深的,也是最能体现出他武艺超群的是秒杀和屠杀。“麴义引军直冲到后军,正撞着赵云,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赵云一骑马飞入绍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公孙瓒大战袁绍,赵云几回合就杀了袁绍大将麴义。赵云还秒杀高览。麴义在《演义》中不算大人物,高览可不是等闲之辈。高览曾与许褚徐晃大战不分胜负,三回合不到斩杀刘辟,却被赵云秒杀。“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赵云还秒杀过东吴大将朱然。“(赵)云正杀之间,忽遇朱然,便与交锋;不一合,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年届七旬的赵云以一敌四,轻松杀光韩家四子,不久又杀死老父韩德。看来,赵云终其一生,百战百胜,没有因为年老而徒叹奈何的感慨。
赵云秒杀加屠杀给人印象更为深刻。第一次是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背后一将,手提大刀,引着千余军。乃曹仁部将淳于导,拿住糜竺,正要解去献功。赵云大喝一声,挺枪纵马,直取淳于导。导抵敌不住,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向前救了糜竺,夺得马二匹。”“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原来那将乃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也。”“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却说钟缙、钟绅二人拦住赵云厮杀。赵云挺枪便刺,钟缙当先挥大斧来迎。两马相交,战不三合。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夺路便走。背后钟绅持戟赶来,马尾相衔,那枝戟只在赵云后心内弄影。云急拨转马头,恰好两胸相拍。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釭宝剑砍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绅落马而死,余众奔散。”这场好杀是赵云的正名之战。赵云秒杀了一系列武将,并且百万大军七进七出,不能奈何于他。
还有一次就是汉中大战救黄忠。“云挺枪骤马直杀往前去。迎头一将拦路,乃文聘部将慕容烈也,拍马舞刀来迎赵云;被云手起一枪刺死。曹兵败走。云直杀入重围,又一枝兵截住;为首乃魏将焦炳。云喝问曰:“蜀兵何在?”炳曰:“已杀尽矣!”云大怒,骤马一枪,又刺死焦炳。杀散余兵,直至北山之下,见张郃、徐晃两人围住黄忠,军士被困多时。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赵云不仅秒杀了慕容烈、焦炳,还把张郃、徐晃吓得不敢迎敌。
《演义》里赵云杀过的武将不计其数,有姓名的就有23个:高览、鞠义、韩德、朱然、夏侯恩、裴元绍、张武、吕旷、淳于导、晏明、钟缙、钟绅、刑道荣、刘聩、马汉、慕容烈、焦炳、金环三结、韩英、韩瑶、韩琼、朱赞、苏颙。另外他还生擒了三人:陈应、吴懿、韩琪。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8-01-14 13:54:34 +0800 CST  


Δ少年英雄
赵云在百姓心中是一个外表英俊的少年英雄形象。正史中没有描写赵云的外貌,《演义》中赵云第一次出场有外貌描写:“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赵云身高八尺,与张飞相当,也是大身材。赵云英俊形象可能来源于“浓眉大眼”四个字。这里还提到赵云是个少年,证明赵云年龄尚小,再加上赵云白马长枪,赵云英俊形象得到确立。随着时间的推移,赵云越来越受到民间的喜爱,赵云也越来越帅!
赵云在《演义》中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不仅经历了三国时期主要事件,而且还参与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所以《演义》中赵云经历了各个年龄段,第一次北伐时,赵云已经年届七旬,死于第二次北伐前。不过《演义》中赵云年龄有些问题。赵云第二次北伐前去世,死于公元229,享年71岁,所以赵云生于公元158年。关羽死于公元220年,享年58岁,所以关羽出生在公元162年。张飞死于公元221年,享年55岁,张飞生于公元166年,比关羽小四岁。同理推出刘备生于公元161年。这一比较竟然得出一个结论,赵云比刘、关、张年纪都大!所以《演义》中,刘关张称赵云为弟是不符合事实的。可能民间对赵云年龄的误解造成。
Δ忠诚谨慎,智勇双全
赵云的可敬可爱之处不仅是勇猛善战,而且是忠诚谨慎,智勇双全。赵云上阵杀敌是为了打赢战争,报效主公,兴复汉室,所以个人的荣辱往往置之度外。比如火烧博望坡,为了把曹军引入埋伏圈,需要有人诱敌深入。这杖是只许败,不许胜。诸葛亮派了忠勇可嘉的赵云,赵云果然诈败夏侯惇,把敌人引入埋伏。试想如果把这一任务交给高傲的关羽,或者莽撞的张飞,在夏侯惇的侮辱下,恐怕要误事。如果交给关平刘封之流,恐怕就不是诈败的问题了,可能是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一样要坏事。
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钦点赵云接应。因为赵云不仅武艺过人,而且办事谨慎,拿捏有度。“徐盛见前船无篷,只顾赶来。看看至近,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令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教你知我手段!’言讫,箭到处,射断徐盛船上篷索。那篷堕落下水,其船便横。”赵云按时接诸葛亮上船,可是徐盛率领战船紧追不舍,于是赵云拈弓搭箭射断徐盛战船的篷索,让其无法行进。而不是射杀徐盛或吴兵,以免伤了两家和气,毕竟孙刘还是盟友。赵云不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还拿捏的恰到好处。既警告了东吴,又不失和气。
为了夺回荆州,周瑜设了美人计。诸葛亮不仅要破美人计,还要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让刘备将计就计,带着赵云去东吴迎娶孙尚香。为了确保安全,诸葛亮亲自点将,“非子龙不可”。虽然怀揣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还需要一个武艺高强、办事谨慎的人。赵云当然最为合适,实践证明赵云果然不负众望。
诸葛亮每每在关键时刻重用赵云,用赵云诱敌深入,确保自己和主公的安全,可见赵云的忠诚可靠赢得了生平谨慎的诸葛亮的信任,成为了诸葛亮的心腹爱将。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8-01-21 19:22:37 +0800 CST  


Δ雄才大略、目光远大
赵云的眼光首先体现在选择主人上。他看出袁绍并不是可托之主,于是选择了公孙瓒。结果发现公孙瓒也成不了气候。在公孙瓒手下效力期间,赵云结识了尚且颠沛流离的刘备,并心向往之。刘备在北方实在混不下去了,准备投靠荆州刘表。赵云于刘备最危难之时投在刘备手下,因为刘备胸有大志,是个仁君,赵云看出他是支潜力股。
刘备平定西川,准备大赏功臣:“益州既定,玄德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玄德大喜,从其言。”如果刘备大封功臣,赵云绝对是大获其利的一个。但是赵云早就脱离了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是从全局着眼。赵云不仅是能征惯战的武将,还是社稷之臣。
刘备称帝后准备兴兵讨伐孙权,赵云劝阻:“先主欲起兵东征,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赵云公私分明,还具备战略眼光。这一分析论断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实践证明,伐吴是蜀汉政权的一大败笔。
第一次北伐失利,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诸葛亮要赏赐赵云全军。赵云却拒绝赏赐:“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赵云一心为国,感人至深。难怪赵云去世时,诸葛亮伤心欲绝:“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关羽张飞死时诸葛亮可远没有这么悲伤。

Δ虎威将军
赵云因为武艺超群,忠勇可靠,刘备诸葛亮经常把赵云带在身边,保护自己与家人的安全。犹如西汉时期的郎中令,也就是皇家卫队长。在曹魏集团里,相当于典韦和许褚的角色。所以赵云带兵打仗的机会不多。汉中一战,赵云亲自带兵,以寡敌众,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仗赵云不仅体现了高超武艺,同时还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指挥艺术。赵云的胆略得到了证明,当然只有艺高人,才能胆大!
赵云为了救被曹操亲自带兵包围的黄忠和张著,孤身犯险,不仅成功救出二人,还全身而退。可是曹操不甘心失败,亲自带兵二十万追击。看智勇的赵云如何抵敌:“部将张翼接着,望见后面尘起,知是曹兵追来,即谓云曰:‘追兵渐近,可令军士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云喝曰:‘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昔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遂拨弓弩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将营内旗枪,尽皆倒偃,金鼓不鸣。云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却说张郃、徐晃领兵追至蜀寨,天色已暮;见寨中偃旗息鼓,又见赵云匹马单枪,立于营外,寨门大开,二将不敢前进。正疑之间,曹操亲到,急催督众军向前。众军听令,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见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时天色昏黑,正不知蜀兵多少。操先拨回马走。只听得后面喊声大震,鼓角齐鸣,蜀兵赶来。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赵云、黄忠、张著各引兵一枝,追杀甚急。操正奔走间,忽刘封、孟达率二枝兵,从米仓山路杀来,放火烧粮草。操弃了北山粮草,忙回南郑。徐晃、张郃扎脚不住,亦弃本寨而走。赵云占了曹寨,黄忠夺了粮草,汉水所得军器无数,大获胜捷,差人去报玄德。玄德遂同孔明前至汉水,问赵云的部卒曰:‘子龙如何厮杀?’军士将子龙救黄忠、拒汉水之事,细述一遍。玄德大喜,看了山前山后险峻之路,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于是玄德号子龙为虎威将军,大劳将士,欢宴至晚。” 赵云此战先是孤身犯险,杀得张郃徐晃不敢应战;然后还巧妙安排,故作疑兵,杀得曹军丢盔弃甲。此战体现了赵云的武艺超群、足智多谋、胆略过人品质,尤其是胆略,所以刘备评价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并封为“虎威将军”。赵云颇有点“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意味!

Δ悲情英雄
《演义》中,赵云的地位得到了抬高。其实正史中赵云的地位差《演义》很远。《三国志》中五虎将的排名是关张马黄赵,而不是《演义》中的关张赵马黄。另外,《演义》中赵云还是与刘关张距离稍远的人物。比如关羽被杀,张飞不顾一切要为二哥报仇,刘备也不惜锦绣江山,只有赵云从兴复汉室角度考虑问题。所以赵云和诸葛亮是同一战壕的人物,他们的核心追求是兴复汉室。而刘关张三兄弟体现的是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兄弟情。《演义》应该表现的是兴复汉室梦想的破灭,所以这一线索的人物都是悲情人物。赵云与诸葛亮相同,兴复汉室,无力回天,可悲可叹!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8-01-28 21:14:53 +0800 CST  


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马超是蜀汉五虎大将之一,《演义》中众多杀神的代表。马超在《演义》中出场并不多,他的主要事迹是带领西凉兵进攻关中,为父报仇。马超两次起兵西凉全部失败,无奈投靠汉中张鲁。张鲁得到马超后让他进攻刘璋,于是马超与来帮助的刘璋戍边的刘备遭遇。马超于与张飞葭萌关一场惊世骇俗的恶战后,归顺刘备,成为五虎上将的一员。马超归顺刘备后就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了。所以,在《演义》中,马超的着墨是远少于赵云、张飞、关羽的。虽然着墨不多,但马超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他的勇猛。
马超率领西凉兵进攻关中,战争一开始,马超凭借自己的勇猛和手下将领士兵的善战,几乎毫不费力的击败了钟繇、徐晃、曹洪。西凉兵团下长安,夺潼关,势不可挡!曹魏集团西部江山转眼已非己有。曹操被迫率领全部主力亲征。
别小看马超在《演义》中一回的作战成果。马超不仅占领了长安,而且还攻破了潼关,曹操北方的领土已去其半,并且东部的洛阳、许昌也在威胁之下。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即是带兵占领西北,蚕食魏国西部领土。然后占领长安,断去魏国一臂,最终吞并整个北方。可是终诸葛亮一生,也没有占领过长安,甚至没摸过长安的边儿,更不用提攻破潼关了。也就是说马超的战绩超越了诸葛亮北伐的功业!
曹操亲自与马超作战。甫一对阵,马超八九回合内战败于禁;二十回合击败张郃;几个回合刺死李通,曹魏阵营无人能敌。曹操一时感慨:“马超不减吕布之勇!”马超的不可一世让曹操回想起当年的吕布。接着,马超率领西凉兵团展开进攻,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几乎被擒,十分狼狈!二次作战曹军再一次战败,多亏有曹洪保驾才得脱险。曹洪为了救主,舍了性命大战马超,四五十回合也抵敌不住,败下阵来。马超不仅勇猛善战,无人能敌,而且西凉兵也善于作战。所以曹操下定决心歼灭西凉兵团,否则“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好在曹操阵营里有虎痴许褚,为斗马超于西北严寒中裸身作战,才与马超斗了个旗鼓相当。最终,曹操用反间计才击败马超。中了反间计的马超独闯韩遂营寨,一剑砍掉韩遂左臂。韩遂手下五将围攻马超,马超以一敌五,还砍翻马玩,剁倒梁兴,其余三将各自逃生。由于韩遂与马超反目,马超才最终败北。
走投无路的马超投奔了汉中的张鲁。张鲁见马超勇猛,命令他进攻自己的仇人益州刘璋。刘璋抵敌不住,只好向刘备求援。于是刘备与马超对峙于葭萌关,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进行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恶战!诸葛亮见马超英勇,于是不让张飞于马超初鼓时迎敌,并用言语激张飞。等到马超军已经疲惫,才派张飞迎敌。最终马超与张飞斗了个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曹刿论战》中曹刿曾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马超一鼓时诸葛亮未让张飞出战,而是等到了马超人马已经疲惫才让出战。马超是三鼓,张飞是一鼓。可见马超还是略高于张飞的!
马超归顺刘备后就没有啥值得称道的战绩了。《演义》中,马超的描写只集中在几回中,并不是很多。是个性鲜明的一个,不是核心人物。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8-02-05 21:12:04 +0800 CST  


Δ锦马超
在民间,马超不仅英勇善战,而且颜值颇高。《演义》中对马超外貌有三次描写。第一次是十回马超首次出场:“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原来那将即马腾之子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面如冠玉是古时美男子的标准用词,再加上年方十七,长枪骏马,简直是王子转世!第二次描写到马超的外貌是第五十八回:“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上首庞德,下首马岱。”马超粉白面皮,朱红的嘴唇,肩宽腰细,白袍银铠,又一英俊武将形象。而且上首庞德,下首马岱的映衬,有些关羽上首关平,下首周仓的意味,更显马超威武!葭萌关大战又一次提到了马超的外貌:“马
超纵骑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来结束非凡,二者人才出众。玄德叹曰:‘人言
锦马超,名不虚传!’”“锦”是古代对美男子的专用词,一般用在绰号上,比如《三侠五义》中的锦毛鼠白玉堂。于是民间关于马超的形象基本定型:帅哥一枚。其实正史中并没有提及马超的相貌。
马超不仅才貌双全,而且还是五虎将中年龄最轻的一个。马超生于公元176年,小张飞10岁,关羽14岁,赵云18岁,黄忠29岁,仅比诸葛亮大5岁。如果马超不早亡,真会对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助力良多,缓解了蜀国后期人才凋零危机。

Δ英雄不尽用
马超兴兵雪恨,为父报仇,凭借一己之力占据魏国半壁江山。一方面因为自己勇猛善战,二方面羌人久经战阵,将士用命。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马超“深得羌人之心”,羌人敬马超为天神,所以马超振臂一呼,羌人群起响应,奋不顾身。
马超在羌人中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首先是因为马超武艺高强。羌人不习礼仪,生活在苦寒之地,尤其崇拜勇力。而马超勇冠三军,在羌人中无人能敌,羌人当然敬服马超。另外,马超有羌人血统。据考证马超祖父娶羌女生下马腾,马腾是汉羌混血儿。所以马超的奶奶是羌人,马超有四分之一羌人血统。而且马超从小于羌人中长大,饮食习惯都与羌人一般,所以羌人视马超为同族。马超的勇猛自然赢得羌人的崇拜与爱戴。马超第一次起兵惨败后,不久凭借一己之力再一次割据西北,可见马超的号召力!难怪曹操击败马超后杨阜这样劝曹操不要回兵:“马超有吕布之勇,深得羌人之心。今丞相若不乘势剿绝,他日养成气力,陇上诸郡,非复国家之有也。望丞相且休回兵。”不久马超果然东山再起。
马超归顺刘备后带兵进攻成都。当马超部队出现在成都城下,刘璋放弃抵抗。刘备军兵不血刃的占领成都。刘备与曹操汉中大战之时,马超总是策应他部,主要功劳都被张飞、黄忠、赵云得去。刘备起兵讨伐孙权,怕曹魏趁火打劫进攻汉中,于是命令骠骑将军马超并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马超再一次失去立功的机会。刘备死后,司马懿策划五路大军围攻蜀国,诸葛亮想到了马超:“老臣先知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此一路不必忧矣。”马超现身西平关,西番国王轲比能见对手是马超,不战自退,可见马超的威慑力。只不过又少了一场马超的传奇功业。诸葛亮北伐前马超死去,年仅47岁,诸葛亮又少了一员大将。据正史,马超在刘备征孙权前即已病死,可叹马超之才在蜀不尽用!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8-02-11 21:07:30 +0800 CST  


Δ吕布与马超
《红楼梦》中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晴雯就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是薛宝钗的化身。身与影之间性格相近,命运相类。其实《演义》中也有类似的人物关系。比如魏延是关羽的影子,马超是吕布的影子。本文重点探讨马超与吕布的人物关系。
吕布与马超主要有三点相似:
首先是勇猛善战。吕布是《演义》中公认的武力翘楚。吕布一生未逢敌手,只有与张飞两次大战未分胜负,马超何尝不是。马超首次领兵作战,八九回合内战败于禁;二十回合击败张郃;几个回合刺死李通,曹洪舍命四五十回合也败下阵来。最终也是与张飞大战斗了个旗鼓相当。民间武力排行马超是排在第二的位置,仅次于吕布的。另外二人还都是西凉兵的统帅。吕布在董卓手下,率领西凉兵南征北战。马超是西凉太守马腾的长子,甚得西北羌人的心。
其次是长相。吕布与马超都是帅哥一枚。“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是最好的证明。再加上美人貂蝉的衬托,真可谓宇宙无敌第一帅!马超何尝不是?上文介绍了《演义》中对马超外貌的刻画。而且马超有“锦马超”之称。
在影视作品中,为了符合人们对帅哥的审美口味,吕布与马超都是没有胡须的英俊小生。其实,吕布的年龄是大于刘备的,马超刚出场只有十七岁,征战西北时候也是不惑之年,怎么能没有胡须呢?只不过胡须一出现,吕布与马超就不会那么年轻英俊了!
其实帅哥的形象在历史小说中是最不具有个性的。武力龙虎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中,吕布、赵云、马超三人都是帅哥,他们的相貌是比较模糊的。一旦人物出场,我们是分不清这几位的。也许吕布可以,我们可以凭借吕布的坐骑赤兔马或武器方天画戟来识别,而不是相貌。《演义》中相貌最有个性的是关羽、张飞、刘备!所以千百年来,刘关张三人的样貌最具特征,在小说中形象独树一帜。只要人物一出场,我们能立即辨识出来。
吕布与马超的另一个共同之处即是有勇无谋。吕布没有政治理想,也没有人生规划,基本上有奶便是娘。他先是投靠丁原并拜为义父,不久杀了丁原,转投董卓。不仅换了主人还换了个爹!最后因为貂蝉杀了董卓,开启了流浪生活模式。投靠过袁术、袁绍、张邈等众多军阀。还皈依过刘备,不久反噬。吕布一生行为赢得了“三姓家奴”的“美誉”!马超一生的功绩都是靠他的勇猛善战。关羽单刀赴会,斩车胄,水淹七军都体现了关羽的儒将风采。赵云的汉水破敌,体现了他的智勇双全。即使是莽撞的张飞也是靠智慧义释严颜,汉中大战大败张郃。马超则没有闪亮过一次智慧的光辉!在选择主人上,马超先是单干,可惜缺少智谋之士的辅佐最终一败涂地。后来投降了没有任何发展前途的张鲁,成为了张鲁报私仇的爪牙,而且还和与自己父亲一起受密诏的刘备兵戎相见!要不是中了反间计,张鲁容不下他,再加上名士李恢的游说,马超最终投靠了皇叔刘备。否则他还得像孤魂野鬼般游荡。张鲁灭亡后转投他人,最终只能落得个吕布般的下场!另外马超心中只有私仇,没有政治理想,在这点上他远逊于五虎将中其余四位。而且为了报仇,马超还屠杀过百姓。马超久居西北羌人中,少习礼仪,缺乏仁者之心!毛宗岗曾这样评价马超:“五虎将中,关张赵黄皆大将也。若马超,则可为战将,而不可为大将。其杀韦康,屠百姓,不得谓之仁矣;其不疑杨阜,不得谓之智矣。前既惑于曹操,而攻韩遂;后复归于张鲁,而拒玄德:此其识见,当在四人之下。”其语中肯。
马超人才出众,冲锋陷阵是员猛将。可惜理想缺乏,智谋不足,仁义不知,只能为攻城略地的武夫,而不能成为名垂千古的名将!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8-02-26 20:34:17 +0800 CST  
第二十一章 上将魏延

Δ国之重臣
魏延虽然不是《演义》着力塑造的人物,但是他出众的才能与悲惨的结局给三国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其脑后有反骨的说法,魏延这一形象更说不完,道不尽。
仔细阅读《演义》,魏延是按照关羽来进行人物塑造的,只不过一正一反而已。就好比前文提到的马超,是吕布的化身。虽然《演义》中对魏延着墨少于关羽、张飞等武将,但是魏延的人物个性十分鲜明,甚至超过了赵云、马超。另外《演义》和《三国志》都没有提到魏延的年龄,而且诸葛亮北伐魏延一直在其麾下,并没有提及他年老。诸葛亮死后魏延被杀,还不是病死,不出意外,魏延的年龄应该远小于关羽张飞。
魏延在刘备创业初期就加入了蜀汉集团,等到诸葛亮南征孟获,北伐曹魏时,创业期的主要将领就只剩下年届七旬的赵云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征前,赵云即病死。甚至关兴张苞死后,魏延依然十分活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魏延在蜀汉集团的存在感是很强的,甚至超过五虎大将中的马超与黄忠。蜀汉后期,元老重臣首推诸葛亮,其次便是魏延。

Δ魏延与关羽
《演义》中魏延的形象好似武艺高强,骄傲自负的关羽的缩小版。下面笔者从几个角度加以比照。
首先是长相
《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提到魏延长相:“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魏延与关羽相同,枣红脸,再加上使刀,活脱脱关羽二世。只不过关老爷身长九尺,魏延身长八尺,估计魏延所使用的刀不会重于关羽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所以魏延从外貌打扮上看就是关羽的缩小版!
其次是武功
魏延武艺超群,尤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由于关羽张飞等猛将殒命,他成为蜀汉第一大将。汉中大战,魏延曾经射中曹操人中,折了两颗门牙。诸葛亮北伐曹魏,也只有魏延能抵得住大将张郃。魏延的勇冠三军虽不能与关羽媲美,但他终究是上将一员。
魏延斩王双也与关羽斩颜良神似。《演义》中曾这样刻画魏将王双“使六十斤大刀,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身长九尺,面黑睛黄,熊腰虎背。”王双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而且力大无穷,还有暗器,真是无人能敌。结果王双中诸葛亮之计,被魏延突袭,死于非命。“王双大惊,措手不及,被延一刀砍于马下。”王双的勇猛无双与当年官渡的颜良何其相似。颜良是中了曹操的以逸待劳之计被关羽秒杀,王双中诸葛亮之际被魏延偷袭!
魏延善待士卒,但对待官员将领却十分刚硬。《三国志》:“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爱护士兵,能得人心,但有些骄傲自负,人际关系不好。这一性格与“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的关羽如出一辙。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8-04-01 17:48:49 +0800 CST  
第三、谋略出众,但骄傲自负
关羽的与众不同不仅是忠勇无双,更是谋略出众。《演义》中多次提到关羽熟读《春秋》这一细节,不仅说明关羽的忠义(因为《春秋》为孔子所作,通过记录历史宣传忠义思想),也是刻画关羽的儒将形象。比如关羽赚城斩车胄,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故事即是关羽智慧的最好明证。魏延同样深谋韬略,诸葛亮北伐前魏延曾献伐魏大计:“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魏延的出击路线与当年韩信偷袭关中路线相同,出奇制胜。可是诸葛亮反对,认为这不是万全之策。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也就是说诸葛亮追求万无一失。可是战争哪里存在万无一失的道理!另外魏延提出这一策略也并非莽撞,“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也就是说敌军主帅是个菜鸟,所以这一冒险值得一试。可惜诸葛亮的谨慎压倒一切,最终局面成为大路进发,正面对抗。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魏延一语点中要害。蜀国是小国弱国,魏国是大国强国,以小博大不出奇制胜却正面对抗,只能使战争成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最终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寸土未得,确如魏延所料。
诸葛亮死后,诸军退却,魏延反对。“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魏延说的有道理,不能因人废事。况且诸葛亮死了,并不是蜀军大败,不得不退,所以也没有必然退军的道理。而且魏延伐魏之计不能实施,心中十分遗憾,终于有了机会一展身手建功立业,当然不能错失机会啦。
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蜀国门户。刘备曾问魏延守汉中方略,“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这段话可以看出魏延还是很自负的,但是并不莽撞。如果曹操大举入侵,还得举全国之力迎敌,魏延一人难以胜任!
最后,都有降敌经历。
关羽投降过曹操,不过《演义》中为刻画关羽忠义形象,关羽的投降是被迫为之,而且是为了保护嫂嫂,以全桃园之义。魏延则是不同,魏延投降全是因为脑后有反骨,本性如此。先是在襄阳投靠刘备,结果热脸贴了冷屁股。长沙二次主动献城,被诸葛亮来了个下马威。而且诸葛亮还预料到自己死后魏延会反。关羽与魏延一正一反。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8-04-08 21:05:00 +0800 CST  
第二十一章 上将魏延(三)
Δ魏延之死
魏延能征惯战,颇有韬略,却最终没能战死沙场,死在自己人手里。而且蜀国后期人才凋零,作为唯一的元老重臣魏延却被自己人杀掉,原因何在?
魏延之死根本原因是:魏延受刘备赏识却不受诸葛亮待见,魏延的真正后台是刘备。
《三国志·魏延传》: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蜀国初创,汉中为国之重镇,国防保障,必须择一大将统帅一方。满朝文武认为主帅必是张飞,张飞也认为会大任在肩。魏延如一匹黑马,得到刘备的信任。君臣的一问一答,体现出魏延的大气与冷静,刘备也十分满意。其实镇守汉中正常来讲应该托付张飞。关羽镇守荆州,张飞镇守汉中,刘备的两个兄弟,两位万人敌分别镇守要害合情合理。哪里想到魏延居然超越张飞,可见刘备有多么赏识于他!
诸葛亮则不然。魏延在长沙大战中主动投诚,立了大功。如果没有魏延杀了太守韩玄,救了黄忠,可能蜀国五虎大将中的关羽黄忠都得殒命。可是魏延刚来请功,却差点被诸葛亮杀掉,魏延只能战战兢兢,云里雾里。好在魏延得到了刘备的赏识,但刘备夷陵之战后不久死去,蜀国的军政大权都落在诸葛亮手里。魏延一直受到压抑,尤其是北伐魏国与诸葛亮理念的不同,使魏延总有才不尽用之感慨!
诸葛亮之所以提防魏延是因为魏延有反骨,久后必然造反。这一说法当然有点《演义》的戏说成分。其实魏延对蜀汉还是很忠诚的。刘备南逃路过襄阳,刘琮闭门不出,当时刘备如丧家之犬,看魏延如何表现: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可见魏延投降刘备是因为他认为刘备是“仁德之人”,而且当时刘备正处危难之间,魏延是真心被刘备仁德之心感召。魏延长沙投诚主要是反对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可见魏延还是心中有仁义的。再加上诸葛亮死后魏延兵败,也没有投降曹魏。魏延是忠于蜀汉政权的!
魏延不被容纳真正原因是诸葛亮用人愿意用为人忠厚的老实人,比如赵云。像魏延这种个性鲜明不服管的当然为诸葛亮所忌。再加上魏延比较骄傲自负,人缘不好,所以才造成最终的惨剧。综合考虑,诸葛亮死后魏延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魏延是满朝文武里唯一的元老重臣,功勋卓著。《三国志·魏延传》:“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也就是说当时诸位将领也认为魏延将代诸葛亮职位,所以魏延有此想法并非非分之想!诸葛亮遗命也有问题,魏延便说:“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自己资历能力出类拔萃却屈居杨仪之下,况且魏延杨仪不和,魏延抱负不能伸展,恐怕性命不报,魏延焉能不反?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8-05-06 19:53:02 +0800 CST  

楼主:五陵游侠儿

字数:89293

发表时间:2016-10-09 20: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9 08:11:36 +0800 CST

评论数:1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