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三国新解——三国谜团趣味解读(一)

Δ战争过程


袁绍先派自己的大将颜良为主将进攻白马,结果有勇无谋的颜良被关羽斩了,袁绍首败。袁绍又派大将文丑进攻延津,结果文丑中曹操之计又被关羽斩了,袁绍再败。这两次失败主要原因是袁绍分兵冒进,没有集中兵力,结果被曹操各个击破。袁绍采用的是解放军眼中最蠢的添油战术,结果只能损兵折将。但双方的优势依然在袁绍方。
然后袁绍全军与曹操相持于官渡。曹操缺粮,曾有过退兵的意思,被手下谋士荀彧劝阻。袁绍手下许攸劝袁绍利用自己兵多的优势分兵袭击许都,不被袁绍采纳。沮丧的许攸转投曹操,并告诉曹操袁绍的粮草屯于乌巢,由好酒的淳于琼把守。曹操集中精锐偷袭袁绍屯粮所乌巢,击败酩酊大醉的淳于琼并放火烧粮草。发现乌巢被袭的袁绍听信郭图的建议不去救乌巢,反而进攻曹操的大本营。张郃高览的主力部队进攻曹操大本营,反而中了曹操而埋伏,被打得打败。袁绍听信了郭图的谗言,以为张合高览有异心,逼迫张郃高览速速进攻。走投无路的张郃高览只能投降曹操。乌巢被烧后,袁绍军人心惶惶。曹操全线出击,把袁绍打得大败,官渡之战结束,曹操获胜。
官渡之战既是实力的比拼,更是智慧与毅力的较量。谋略出众的曹操终于以少胜多,击败了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从此曹操拉开了统一北方的序幕。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1-22 21:46:55 +0800 CST  
第九章 洛水之神

Δ洛水之神



《三国演义》中美女如云。美貌绝伦、冰雪聪明的貂蝉,大家闺秀又嫁如意郎君的大乔、小乔姐妹,沦为玩物、慨叹命如飘蓬的邹氏等等。其中着墨最多者无疑是貂蝉,也是凭借《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貂蝉荣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列。《三国演义》是一部男人建功立业的书,所以女人不在描述范围。貂蝉是因为卷进了董卓集团内部的斗争才争得了些许笔墨。随着董卓被杀,貂蝉笔墨寥寥,吕布死后,貂蝉更是杳不知其所踪。至于其他女性,只有在民间传说中出现。其中传说中最传奇的非甄宓莫属。
《三国演义》中甄宓只出现一次,而且只称姓氏没提名字。甄宓是袁绍次子袁熙之妻。袁熙出镇幽州甄宓不肯远行,滞留冀州老家。曹操攻破袁绍老巢冀州,年方十八随父出征的曹丕率先杀进袁绍府邸,发现了披发垢面却有倾国之色的甄宓。曹丕趁乱纳了甄氏,并得到父亲曹操的允准。《三国演义》中,甄宓只有这一次出场,但传说却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话说甄宓嫁给曹丕后,曹丕经常随父出征,甄宓经常独自一人待在邺城府中。其时曹植尚小,却被嫂子的美貌所吸引。情窦初开的曹植于是对长自己十岁的嫂子展开了疯狂的追求。据说甄宓也厌倦了尔虞我诈,发自内心的喜欢才高八斗心地单纯的曹植,只可惜封建礼法让二人只能送之以秋波,报之以回眸了。
后来曹植在与兄长曹丕的世子之争中落败,可以说是情场仕途两失忆,在赶往封地鄄城的途中途经洛水,传说洛水之神名为宓妃,唤起了对嫂子甄宓的思念,于是写了著名的《洛神赋》。当时曹植一挥而就,并把文章命名为《感甄赋》。后来魏明帝曹叡觉得《感甄赋》太露骨,对母亲声名有碍,于是改为广为人所知的《洛神赋》。
甄宓在赢得曹植的倾心同时也被曹丕所看重。虽然与自己弟弟有着绯闻,但曹丕登基后依然封甄宓为皇后,并把甄宓之子曹叡定为太子。
据考证,《感甄赋》虽确有其名,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三国志陈思王传载,黄初二年,曹植被黜为鄄城王。至黄初三年,其谒帝返回途中,经洛水,联想到战国时宋玉曾随楚襄王游云梦泽,见高唐云气而作《神女赋》,故仿其体作成《感鄄赋》。赋中所说:“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长寄心于君王”,正是以此赋抒写抱负的不得伸展与无由效忠王室的抑郁心情,实与甄后无涉。但民间流传甚广,大量小说和影视剧不断上演曹植甄宓的爱情故事。
《洛神赋》与甄宓有关也好、无关也罢,总之给我们留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悠悠洛水,时短情长!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2-12 22:09:12 +0800 CST  
第十章 蹉跎刘备


Δ谁是主角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认为人物塑造最好的是三绝:关羽、曹操、诸葛亮。但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真正歌颂对象是刘备。魏蜀吴三国鼎立,蜀汉政权实力最弱,偏安一隅。曹操势力最强,控制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曹操反而成了刘备的陪衬。这主要的原因是刘备是一个充满着儒家理想的仁君形象。首先,刘备是汉室宗亲,所以大汉江山的合法继承权在刘备,刘备称帝主要是兴复汉室,和汉光武帝刘秀一样的功业,而曹操和孙权则不是正统,孙吴政权只能算割据一方的诸侯,而曹魏则是篡汉的乱臣贼子。也就是说刘备称帝符合儒家的血统伦理,政治正确。其次,刘备胸怀大志,而且爱民如子,对臣子亲如兄弟,符合儒家对仁君的道德要求。刘关张桃园结义千古传为美谈。刘备战败,不忍舍弃百姓,居然不顾个人生死携民渡江,确实打动每一个人。因此千百年来刘备都是正义的化身。所以《三国演义》中刘备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作者呼唤的真英雄。刘备外形的塑造也是本着这一目的。(详见前文)
Δ刘备与乾卦


刘备的人生轨迹与《易》中乾卦暗合。
刘备是真龙天子,虽有着汉室血统,却出身寒微,最终称帝确实是一步一步飞龙在天的。
初九:潜龙勿用
刘备一支早已没落,只在楼桑村蛰居,靠织席贩履为生。这一阶段,刘备虽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奈何朝廷腐败、出身寒微而只能徒叹奈何。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这一阶段,出现了机会:黄巾叛乱,朝廷招兵买马。虽然真龙刘备暂露头脚,但也只是成功的积累阶段,主要是招贤纳士、积累名望、人脉。在这一阶段,刘备结识了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兄弟关羽张飞。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他二人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并且在讨伐黄巾的战斗中树立了自己的威名:破黄巾的刘玄德。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自己在平黄巾,讨董卓的战斗中积累一些名气。最难能可贵的是得到汉献帝的官方认可:皇叔。在战斗过程中进一步壮大自己的人才队伍:赵云加入。但是皇叔刘备发展之路并不平坦,虽然得到了徐州,但不久便为人所占,证明自己的根基并不稳,而且还寄人篱下,在曹操的手下混日子。所以皇叔刘备只能忍耐,继续积累势力,等待时机,不得不韬光养晦。没事种种菜,浇浇园子,装作胸无大志之态。煮酒论英雄被曹操险些看破,好在有惊无险。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跃马檀溪。刘备投靠了刘表,暂时有了安身之地,可是还是没有摆脱寄人篱下的命运。在荆州,外戚蔡氏想加害刘备,准备好了鸿门宴。那只刘备只身逃到了檀溪。真龙天子刘备骑的卢马一跌进檀溪,便如龙般飞跃高崖,逃得性命。刘备这次遇险是他黎明前的黑暗。从此之后皇叔刘备是彻底转运了。因为他马上遇到自己人生中的大贤,从此事业平步青云,飞龙在天了。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2-26 20:33:12 +0800 CST  
第十一章 荆州诸贤


Δ带头大哥——水镜先生
荆州多大贤,因为刘表的徒有虚名,他们都选择了归隐。其中这些隐士大贤的头头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
刘备蹉跎半生,流落荆州,壮志难酬,以致大腿髀生赘肉。跃马檀溪后误入水镜先生之庄园。水镜先生一番言语令刘皇叔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于是刘备开启了漫漫求贤路。
水镜先生对刘备的帮助有二。首先,他明确了刘备蹉跎半生的主因,无良辅。虽有关张赵万人敌之勇,却无经纶济世之才以统之。其次,给刘备推荐了两位候选人:伏龙凤雏。水镜先生点醒了刘备,从此刘备的发展思路才步入正轨。水镜先生正是一面镜子,让刘皇叔反躬自省,从此飞龙在天。
当得知徐庶被徐母书信召到曹操处时,水镜先生马上意识到徐庶受骗,并指出其原因,结果一语中的。可见水镜先生不仅知人,而且聪明善断。
徐庶被迫离开时把卧龙先生诸葛亮推荐给刘备。水镜先生把诸葛亮夸耀一番之后,辞别而去,仰天大笑:“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水镜先生承认了刘备是个贤君,未来也会与卧龙君臣际会。但是由于不得天时,所以最终功业会付之东流。可见,水镜先生不仅知人,知才,而且还知天,知时,能准确的预知未来。智哉!水镜。


Δ智者崔州平
诸葛亮首顾茅庐延请卧龙先生,恰巧先生出门,不得相见。在返程时偶遇卧龙之友博陵崔州平。二人于林间石上浅谈当今时事。崔州平分析:汉末正是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即使是大才孔明,也不易成功,最后只能“徒费心力耳”。可见崔州平与水镜先生说的“不得其时”如出一辙,只是分析的更加深刻具体。崔州平只是一山野书生,天下大势却了然于胸,未可轻视也。难怪当听到徐庶向刘备推荐孔明时,水镜先生却说:“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二者英雄所见略同:“天数不可改,徒劳无益。”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3-05 21:11:53 +0800 CST  
Δ军师徐庶


徐庶是刘备第一位军师。经水镜先生司马徽指出缺少良辅,刘备豁然开朗。直到徐庶的惊艳登场,刘备真正亲身体会到军师的作用。
颍川徐庶,字元直,化名单福,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为友,与卧龙先生诸葛亮也关系密切。他遍访名师,博学多才,谙习兵法。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诸葛亮出场的引子。毛宗岗:“后文有孔明无数神机妙算,此先有单福小试其端以引之。”就像董卓之于曹操,吕布之于关羽。
荆州诸贤不但才华横溢,而且都品德高尚。徐庶曾经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逃,被官府缉拿。几经拷问而一言不发。于是官府把徐庶绑在车上,在市场上示众。许多人认出徐庶,但都没有指认他,最终让同伴救出。可见徐庶是急人之难的慷慨游侠!
曹操为了得到徐庶软禁了徐母,用假书信诓徐庶前来投奔,最终奸计得逞。可见徐庶还是一个孝子。
徐庶用自己的惊艳表现征服了刘备君臣,连一向骄傲的关羽也任其驱使。徐庶指挥刘备军首先击败了吕旷吕翔部,接着两胜曹仁,智取樊城。这一连串的胜利是刘备军不曾有过的。当然这三次小胜只是为了未来诸葛亮的百变奇谋恢弘大战铺垫的。
徐庶收到母亲的假书信后,方寸大乱,只能被迫投奔曹营。徐庶的这一失误反而使母亲因羞愧而自缢,结果忠孝两失。为了报答刘皇叔的知遇之恩,徐庶发誓到曹营一言不发,一计不谋。也用自身的行动实现了诺言。
后来庞统到曹营献连环计被徐庶识破,徐庶向庞统讨脱身计之后不知所终。徐庶的结局与貂蝉相同,最后都不了了之。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3-12 18:54:02 +0800 CST  
Δ荆州刘表

荆州牧刘表,字景升。东汉末年,割据荆襄九郡,独霸一方的诸侯之一。刘表为汉末名士八俊之一,也算得上荆州贤士。但是《演义》中的刘表却是另一番表现。
《演义》中的刘表与袁绍一丘之貉。袁绍与刘表的共同之处:
首先是昵后妻,喜少子。
其实古人喜后妻是常态,并不是什么过错。古代男子一般冠礼之前即娶妻生子,所以发妻与丈夫年龄相仿。随着时间的流逝,男人还在不断地纳妾。古人有“妻贤妾美”之说,也就是古人纳妾主要看中的是相貌。那么男人虽然年龄在不断增大,但纳的小妾都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而发妻的年龄不断增大,直到容颜憔悴,年老色衰。色衰即爱弛,不自觉的被男人嫌弃。所以当年老色衰的妻与年轻貌美的妾PK,正常的男子会有共同的选择。古代子以母贵,爱屋及乌,所以少子受宠爱也无可厚非。可是喜爱归喜爱,为了家族的稳定与和谐,正妻与嫡长子有着法理上的优越。如果一家之长想要打破这一约定俗成,那么只能造成嫡庶之争的动荡,更何况在群雄争霸的动荡时期!袁绍喜少子袁尚,结果袁绍一命呜呼,长子袁谭与少子袁尚就互相征伐,致使敌人曹操得利。袁绍的前车之鉴没有警醒执迷不悟的刘表。刘表宠后妻蔡氏,重用外戚蔡瑁,宠爱少子刘琮,致使长子刘琦惶惶不可终日。刘表一死,刘琮投降,刘琦与刘备合作抗曹,兄弟各奔东西。其实,曹操也喜欢少子曹植,但曹操喜欢少子的原因是曹植才高八斗,而不是后妻所生。并且最后也因为曹植恃才傲物而舍弃了他。三人的政治素质高下立现。
其次有令名,但名实不副。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知名海内,但徒有其表。刘表,汉室宗亲,号称汉末名士“八俊”之一,但优柔寡断,徒有其表。面对蔡氏一族的为非作歹,刘表只能训斥一番,却不能铲除隐患。知道刘备是个人才却不能重用。官渡大战,想要有所作为,又怕惹祸上身,只能观望。难怪徐庶说刘表“徒有虚名”,舍之而去。卧龙凤雏都选择隐而不仕。
《三国演义》塑造类型化的人物,刘表就是围绕“徒有其表”而刻画的。真实的刘表虽也是名不副实,但不至于如此不堪。我们从《三国志》中找找刘表的亮点:
首先刘表形象好,“长八尺余,资貌甚伟”。也就是说刘表身高1.84以上,长相不俗。这和袁绍又很相似。其次,征战有功:击退袁术与孙坚的进犯;击退张济的进犯并收编其众;平定长沙太守张羡的叛乱;平顶荆州宗贼的叛乱,最终“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第三,发扬儒学。“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
陈寿总结袁绍与刘表:“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而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至于后嗣频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汉末徒有虚名者何?南刘表、北袁绍!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3-19 21:54:41 +0800 CST  
第十二章 名士三人组



Δ圣人孔融
孔融之名妇孺皆知是因为让梨的故事:《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每次都挑最小的吃。大人问原因,孔融说因为我小,所以取小的。这一记载和我们儿时听的故事略有出入。《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之句,于是孔融礼让的故事流传古今。
《演义》中孔融时而出现,但很难让我们想到是让梨的孔融。《演义》中第一次出现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时,第十镇诸侯就是北海太守孔融。在整个讨伐董卓的战斗中孔融没起多少作用,很容易被人忽略。曹操进攻徐州,太守陶谦求救于孔融,结果孔融被黄巾管亥杀得大败,自身难保,多亏刘备的帮助才脱此困厄。可见孔融的军事才能十分有限。
官渡大战前,孔融主和。他说:“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接着分析:“袁绍土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认为曹操不如袁绍。结果被荀彧一顿抢白,只能默然以对。可见孔融的战略分析能力也有限,只观其表,不窥其里。
曹操南下前,孔融又去阻止曹操进兵。其言曰:“刘备、刘表皆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孙权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险,亦不易取。今丞相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当曹操拒绝纳谏后,发牢骚:“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结果遭来灭门之祸。孔融在《演义》中基本属于无能之辈。所以其寥寥登场,草草收场。
其实孔融绝对是一个当代名士、风云人物。
首先其出身颇为显赫: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也就是说孔融是圣人之后。这一出身比充满官僚气的四世三公不知高贵多少。
其次年少聪颖,才华横溢。
《世说新语》记载了一则“少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也就是说少年孔融博学多才,反应机敏,口才极佳。
年长后,孔融依然发挥自己舌尖嘴利的特长,经常抨议时政,并且言辞激烈,最终遭来灭门之祸。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更有甚者,孔融曾当面讥讽曹操。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可以想象当时曹操的脸色是何其难看。要不是孔文举圣人之后、海内名士,曹操早就磨刀霍霍了。
孔融的才华还表现在诗文的创作上。孔融是当时文学集团“建安七子”之首,文学大家,在当时颇有影响。他不仅自己创作,还推广教育,举荐贤才。在任职北海太守期间,孔融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
另外,孔融德行高尚、气度不凡。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孔融之兄孔褒的朋友张俭受朝廷通缉,无处藏身,来投奔孔褒。孔褒恰巧不在家,少年孔融没有害怕,收留了他。后来东窗事发,地方官查问。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建安元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晚上城陷,才逃奔山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孔融从容的气度真有孔圣人的遗风,其后代气度也不同凡响。《世说新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惧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孔融被抄家,他的两个孩子却从容淡定的下棋。因“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而不慌不急,从容赴死。孔门之人何其伟哉!
孔融德行高尚、气度不凡、才华横溢,真一代圣人也。只可惜少些扭转乾坤之才,生于乱世,惨遭杀身之祸,生不逢时也!难怪孔融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孔融无力解民倒悬,只能过他的诗酒人生,名士生活了!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3-27 21:50:11 +0800 CST  
Δ狂士祢衡


祢衡,字正平,与孔融同为鲁人,汉末名士。孔融长弥衡二十岁,而成忘年交。
祢衡一生恃才傲物,性情刚烈,只与鲁国孔融以及弘农杨修交情好,他们仨为汉末著名的名士。祢衡狂妄,口无遮拦,曾经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足见弥衡之狂。祢衡还经常与孔融一起狂妄,祢衡称孔融“仲尼不死”,孔融谓祢衡“颜回复生”,老少二人,一唱一和,真是狂到家了。而且弥衡之狂,不避手握生杀大权的军阀。《演义》中祢衡当众辱骂曹操,曹操怕杀祢衡招来骂名,无奈之下将其送与刘表。在荆州,祢衡又讽刺刘表徒有虚名。刘表也玩了一招乾坤大挪移,把祢衡送给了黄祖。结果黄祖没忍住祢衡的辱骂,一怒之下将其杀害。祢衡英年早亡,享年二十六岁。孔融、弥衡、杨修三人俱为当时名士。他们都颇有才华,而且恃才傲物,但三者中祢衡为最。毛宗岗云:“三人之中,惟衡最刚,故三人之死,亦独衡独蚤。”
祢衡之所以成为汉末名士是因为其过人的才华。祢衡之才主要表现在音乐、文学与口才上。孔融对祢衡十分喜爱,特意写了一封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荐祢衡表》,文中对祢衡赞不绝口,甚至用自己的性命来担保祢衡之才:“如无可观采,臣等受面欺之罪。”祢衡甫一见曹操即辱骂之,而且给曹操骂的体无完肤,满头狗血。民间传说祢衡死后在阴间大骂叛臣王敦。祢衡骂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何其深刻!为了羞辱祢衡,曹操让其当鼓吏。结果祢衡赤身露体,又把曹操辱骂一番。祢衡击鼓极富艺术才华,他所鼓之曲《渔阳》“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坐客听之,莫不慷慨流涕。”祢衡的文学才华主要体现在其传世名篇《鹦鹉赋》。黄祖的长子黄射,为章陵太守,和祢衡尤其友善。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作一篇赋,以此来使嘉宾高兴高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只不过《鹦鹉赋》中有“托轻鄙之微命,委陋贱于薄躯。期守死以抱德,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庶弥久而不渝”的句子。这些句子好似寓有托庇之意,与祢衡的性格不符。所以历代有许多人怀疑《鹦鹉赋》非祢衡所作。如果祢衡只靠这一篇,他驰名当世的可能性极小。那只能用“不颠不狂,其名不彰”的古语来解释了。
另外,祢衡之才非济世之才,而是学究之才。生于乱世,只能是悲剧结局。正如曹操所说:“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4-04 19:36:02 +0800 CST  
Δ智士杨修


杨修是当时的又一名士。他学问渊博,极其聪慧,但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死于非命。
杨修聪慧,反应奇快,世所叹服。《世说新语·捷悟》记载了几则杨修反应机敏的故事: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杨德祖任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杨修聪慧,可见一斑。还有一则:魏武征袁本初,治装,馀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 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稗循,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本初,修造军事装备,剩下几十斛竹片,都是几寸长的。大家说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烧掉。曹操在想怎么利用这些竹片,认为可以用来做竹盾牌,只是还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他派人速去问主簿杨德祖,杨德祖随即答复了来人,结果和曹操想的一样。大家都佩服杨德祖的聪明和悟性。这则材料可以看出杨修不仅聪明,而且能洞悉曹操所思所想。甚至连奸雄曹操都自愧不如: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脩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脩:“懂吗?”杨脩回答说:“懂。”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脩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脩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脩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杨修过人才华,引得曹操也自叹不如。只不过杨修有时恃才失礼,反为才情所累: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仗着自己聪明,竟然没经允许吃主君的食物,可见杨修有些聪明过头了。
杨修之死也是因为他恃才惹怒曹操所致。曹操刘备汉中大战,曹操进不能胜,退又恐人耻笑,无可奈何。夏侯惇请求军中口令,曹操正食鸡肋,于是把军中口号定为鸡肋。杨修听到后认为:“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必班师。”曹操知道后以扰乱军心之罪处死杨修,一代名士就此陨落,享年三十四岁。
其实,杨修之死原因复杂。杨修聪明,世所罕见。但曹操不是因为杨修聪明而嫉妒他,主要是杨修总是一语道破曹操所思所想。毛宗岗云:“非忌其才,忌其知我意也。曹操意中不言之事,最畏人知。”曹操奸雄,总是有些不让人知之事。而杨修不仅能读出曹操内心之所想,而且经常于人前道破,岂不自寻死路哉!
另外杨修还帮助曹植争储,曹植还争储失败。为了曹丕未来顺利接班,必须在自己死前剪除曹植羽翼,防止其作乱。所以,杨修早已录入阎王的生死簿。
杨修身份也是曹操所忌。杨修属世家大族弘农杨氏之后,其先祖四世为太尉。弘农杨氏地位堪比四世三公的袁氏。而曹操非世家大族出身,而且其父还曾在宦官处寄养,是所谓的“赘阉遗丑”,出自阉门。汉末世族与阉门对立严重,双方互相攻讦,互不相让。比如孔融就十分看不起曹操,所以曹操经常打击世族势力。杨修之父太尉杨彪就曾经被曹操诬陷入狱,赖孔融死力才得免。杨修深处斗争漩涡之中却不知低调行事,岂能保全自己?
其实杨修何其不知自身命运?当其赴死,曾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4-09 12:12:52 +0800 CST  
第十三章 江东英豪
Δ长者鲁肃


鲁肃是江东政权的重要人物,可是在《演义》中鲁肃成为了陪衬。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中分析鲁肃:“仅仅成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喜剧陪衬。”“永远天真,永远被后者的远见和精明惊得目瞪口呆。”所以,《演义》中的鲁肃根本不是主要人物。
其实,鲁肃以其非凡的才能,成为江东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甚至地位要高于周瑜。
首先鲁肃慷慨豪爽,文武全才。《三国志》中记载:“家富于财,性好施与”。也就是说鲁肃生于富人家,并且乐善好施。“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周瑜当居巢长时,率领数百人向鲁肃借粮。鲁肃二话没说就把一半粮食给了周瑜。因此周瑜对鲁肃另眼相看,二人也成了好朋友。
鲁肃还是个文武全才之人。《吴书》:“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也就是说,鲁肃好读书,手不释卷,并且能言善辩,能写文章,思想深远。另外鲁肃还会武艺。《吴书》:“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涉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鲁肃会剑术,习骑射。还经常带人到山中打猎,练习行军布阵。那么鲁肃武艺如何呢?《吴书》:“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也就是说鲁肃不但箭法精准,而且还力大,敌人个个被洞穿。
《演义》中还有吴人相传之语:“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鲁肃还擅长守护城池,精于防御战。
鲁肃最大的长处是战略眼光,是东吴第一战略家,其战略眼光高于周瑜等其他都督。鲁肃很早就洞察能力强。《三国志》:“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袁术知道鲁肃是个人才,想让他当东城长。鲁肃看出袁术“冢中枯骨”的本质,于是舍袁术而就周瑜。
东吴的发展战略就是鲁肃框定的,并且伴随东吴始终。《演义》与《三国志》都记录了这样一次谈话:“(孙权与鲁肃)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想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尊王攘夷,成为一代霸主。也就是说匡扶汉室,成就一代王霸之业。鲁肃则把孙权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首先匡扶汉室江山已不可能,因为汉朝气数已尽,并且皇帝在曹操手中,曹操实力强劲,不可除去。应该先趁着北方战乱,进军荆襄,占据长江以待中原之变,形成鼎足之势,最终成就高帝之帝王之业。孙权欣然接受并努力为之。鲁肃这一番言论奠定的东吴政权的战略基础。可以说鲁肃的一番言论堪比诸葛亮之于蜀国的隆中对。毛宗岗评鲁肃:“天下大势已了然胸中,其识见不在孔明之下。”
曹操南下,面对强敌,鲁肃首先提出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战略:“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演义》中孙刘联合这一战略决定是诸葛亮提出并主导的,让鲁肃的光芒再一次被夺走,又成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陪衬。裴松之云:“刘备与权并力,共据中国,皆肃之本谋。”鲁肃是东汉末年的纵横家,主动合纵刘备,联合抗争强大的曹操,最终以弱胜强。《九州春秋》中记载孙权决定抗曹也是在鲁肃的智激下决定的。“乃激说权曰:‘彼曹公者,实严敌也,新并袁绍,兵马甚精,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克可必也。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将军家诣邺;不然,将危。’”孙权听后被激大怒,决定抗曹,派遣周瑜帮助刘备。《演义》中智激孙权的又成了诸葛亮,鲁肃又一次成了陪衬。
赤壁战胜后,刘备来借荆州。东吴众文武都持反对意见,连周瑜都认为“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唯独鲁肃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鲁肃再一次维护了孙刘联盟,给曹操培植了一个劲敌,最终实现保全自己的目的。“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可见借荆州给曹操震慑力之大。《演义》中借荆州是鲁肃又一次被骗,再一次印证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刘备取西川后,孙权索要荆州,刘备不给。双方剑拔弩张,几乎兵戎相见。鲁肃与关羽谈判,关羽被问的哑口无言。最终“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也就是鲁肃与关羽相会讨论荆州问题,最终双方划定疆界,罢兵讲和。鲁肃与蜀汉政权斗而不破,再一次挽救了孙刘联盟。《演义》中这一情节变成了关云长单刀赴会,鲁肃这一次成为了关羽英明神武的陪衬。
鲁肃的战略眼光为东吴之冠。周瑜一直反对孙刘联盟,把刘备视为威胁。鲁肃之后,吕蒙偷袭荆州,造成关羽殒命,刘备大举伐吴、孙刘联盟破裂。陆逊在夷陵之战击败刘备,还乘胜追击,没有适可而止。可见鲁肃是孙刘联盟最坚定的维护者,实践也证明只有孙刘联盟才能对抗曹操,保全自己。
《演义》中鲁肃只是一个仁厚长者形象,并无过人之处。鲁肃之才,《演义》中被掩盖深矣!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4-14 21:56:04 +0800 CST  
Δ谏臣张昭


张昭,字子布,东吴托孤重臣。《演义》中出场印象最深的时候是赤壁大战前,张昭率领众文臣主降,给读者留下一个老而昏聩,贪生怕死的腐儒形象。在主战主和上败给了周瑜,在舌辩中又被诸葛亮驳得体无完肤,张昭在《演义》中成了不折不扣的陪衬。这一形象很难想象是孙策的托孤重臣!
其实,孙策临终嘱其弟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 外事不决问周瑜。”其识人之明也!在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张昭的保守性暴露无遗。反而是久经沙场的年少周郎胆略过人,有勇有谋。其实并不是张昭无德无能,张昭擅长内政,有管仲、魏征之才,临敌决断,非其所长。
张昭的功绩之一为在孙权初即位、四方叛乱迭起之时,与江东诸将尽力辅佐孙权,使得局势趋于安定。《三国志》:“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孙权临危受命,却痛哭不已,不能理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继承人,难能可贵的是承担先人基业,成就新伟业。当今天下形势严峻,内忧外患,您却整日痛哭,如匹夫一般。”然后扶着孙权上马,带兵而出巡。于是众人人心稳定。
张昭的另一功绩是直言敢谏,如太宗之魏征,努力匡正国君过失,奋不顾身。“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孙权喜欢打猎猛虎,老虎经常能攀持马鞍,很是危险。张昭劝谏孙权为人主应该驱使群臣,而不能以身犯险。可见孙权也有勇猛的一面。可能是孙坚孙策两代君主横死给张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张昭不能让主君覆辙重蹈。
“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 ’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还有一回,孙权大宴群臣,一时兴起,要不醉不归。结果张昭直接到外面车上坐。孙权问原因,张昭以商纣王酒池之比孙权酒宴。孙权面露惭愧,立即停止胡闹。
最惊险的一回,张昭竟惹得孙权几乎拔刀相向。“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 ’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辽东公孙渊割据一方,孙权派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张昭进谏:“公孙渊是怕魏国讨伐他来求援的。如果哪天公孙渊投靠曹魏,那么派去的两位使节就回不来了,会被天下耻笑的。”孙权不听。几经反复,孙权发怒,并按着刀柄怒斥张昭说:“我已经尊敬你到了极点,而你却多次当众顶撞我,我要杀了你!”张昭没有害怕,而是直面而视,言托孤之重,然后痛哭流涕。最终孙权弃刀,二人抱头痛哭。可是孙权并没有采纳张昭的建议,还是派了二使去辽东。“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门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张昭知道孙权没有采纳自己的建议后,托病不上朝,以示抗议。孙权生气,命人用土把张昭家门堵上,张昭用土从门内封上以示不屈。后来二位使节果然被公孙渊杀了。孙权多次慰问,张昭仍称病不出。孙权再次被激怒,用火烧张昭家门,张昭就是不出,孙权没有办法只能命人灭火。张昭的儿子们怕事情闹得太僵,于是一起扶张昭出门见孙权。孙权载着张昭还朝,多次致歉。君臣的一番较量最终以张昭胜利而告终。
张昭还维护了吴国的尊严。“魏黄初二年,遣使者邢贞拜权为吴王。贞入门,不下车。昭谓贞曰:‘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 ’贞即遽下车。”魏国使节邢贞来东吴,倨傲无礼。张昭义正辞严并辅以威胁,使邢贞不敢狂妄。
另外,张昭还是学者和书法家。张昭精通儒学,晚年在家无事即为《左传》及《论语》做注。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著有《武库赋》,张纮读后写信称赞陈琳的文才。陈琳却说与张纮及张昭两人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张昭善隶书,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嘉禾五年(236年)三月,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遗令丧事从简,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孙权身着素服前往吊唁,谥号文侯,以太牢礼仪祭祀。
陈寿评张昭:“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孙权设丞相,张昭两次众望所归而没被人用。考虑到张昭一生直言敢谏,为东吴贡献颇重,所以孙权不及孙策。
“昭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张昭容貌严厉,不怒自威。因为张昭在,东吴君臣不自觉约束自己,少了不少过失。
纵观张昭一生,竭忠尽智,奋不顾身。所以,当曹操南下之时,张昭主降非为自身,而是为东吴之主找一个合适的出路而已。我们至多只能说,临阵决断非张昭所长矣!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4-24 20:30:47 +0800 CST  
Δ忠勇黄盖


黄盖,字公覆,东吴三朝重臣。为人忠义,勇猛善战。
《演义》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苦肉计。黄盖诈降曹操,最终火烧赤壁。民间谚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可见此段子家喻户晓。
其实《演义》把苦肉计简单化了,其结果是黄盖的忠勇形象打了折扣。因为许多人觉得武将挨几下打没什么了不起。其实,苦肉计中黄盖的付出远远超乎我们的理解,他为了东吴冒了很大的风险。黄盖因在帐前顶撞周瑜而挨打,周瑜“赏”黄盖一百脊杖。在众人的求情下,打了五十脊杖而止。《演义》中描述刑后的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扶归本寨,昏绝几次,动问之人,无不下泪。”可见杖刑之重。中国很早就有杖刑,据说东汉即产生。但是大规模普及是在明朝,即廷杖。皇帝为了惩罚顶撞自己的大臣,当庭杖击打大臣。在我们的印象里,只有凌迟、车裂等刑罚是酷刑,杖刑不是酷刑,其实不然。廷杖时,受刑人禁不住疼痛大声哭号并以头抢地,最终灰尘满口,胡须脱落。一般人60-80杖即毙命。廷杖后留得一条性命的在医治过程中割掉数十碗烂肉,半年以上才有希望愈合。所以知道自己要挨打的,都提前吃药。如果临时被打,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其实即使没被打死,伤愈合后也几乎残废。可见杖刑的残酷!黄盖受的是军中的脊杖,应该比廷杖还要凶猛。因为廷杖打的是屁股,而脊杖打的是后背!所以承受了五十脊杖的黄盖几乎命绝,偌大年龄的黄盖是冒着生命危险实行的苦肉计!苦肉计也是一种赌博。无怪乎毛宗岗评苦肉计:“吾尝观黄盖苦肉之计,而叹其计之行,亦有天意焉。”“使黄盖受棒太毒而至于死,虽捐躯而无尚于国事,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了解了五十脊杖的厉害后,黄盖的形象不觉又高大了几分。
《说岳全传》中也有一个同样精彩的故事。话说金兀术与岳飞对峙在朱仙镇。金兀术有一义子叫陆文龙,年仅十六岁却勇猛绝伦,无人可战倒他,岳飞十分懊恼。正无计可施时岳飞手下部将王佐,自断右臂,要只身去金营策反陆文龙。原来陆文龙是南宋潞安州节度使陆登的儿子,金兀术攻陷潞安州时陆登夫妇殉国,年龄尚幼的陆文龙与奶娘被金兀术掳走。陆文龙对自己的身世一概不知,反而被金兀术收为义子。王佐是想行苦肉计,诈降金兵借机把真相告诉陆文龙。投降金营后,金兀术同情他,叫他“苦人儿”,把他留在营中。王佐利用机会把真相告诉陆文龙,最终成功策反陆文龙。忠臣义士的故事总是感天动地。
历史上黄盖的功绩不止这些。黄盖还积极参与镇抚山越的军事行动,为东吴政权内部的稳定贡献颇多。山越,就是生活在深山中的越人,他们大都是秦汉时期迁入的半汉化越人。山越都生活自主,不交赋税,不服徭役,割据山头,自立门户。后来,许多躲避北方战乱的难民与官府通缉的江洋大盗也混入了山越的队伍。于是山越生活的山头成了法外之地。山越怕东吴政权围剿,还联结曹魏政权以为外援,接受曹魏政权的印绶。如鄱阳的彭绮、尤突,接受曹操的印绶,帅众数万自立门户。山越处于东吴统治中心扬州,遍布于各郡山岭地区,人口具扬州之半。山越极大地牵制东吴的问鼎中原。东吴为了除去这一腹心之患用了五年才基本使政局稳定。其中黄盖居功至伟。《三国志》记载:“凡守九县,所在平定。”黄盖还讨伐过武陵蛮夷,对稳定内部政权是极大的助力。
诸葛亮舌战群儒之时,黄盖为诸葛亮解围:“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把只会摇唇鼓舌的众腐儒训斥一番。当周瑜苦思退敌良策时,黄盖又献计:“彼众我寡,不宜久战,何不用火攻之?”不仅道出了周瑜的心思,还启发了周瑜的苦肉计。黄盖驾火船冲进曹军时,对曹操穷追不舍,结果中了张辽一箭,落入水中,几乎丧命!黄盖智勇双全,忠肝义胆,令人敬哉!
三朝黄公覆,悠悠老臣心!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5-01 10:25:34 +0800 CST  
Δ草根勇士

东吴众臣中,阚泽只在赤壁大战中出场,但表现惊艳。
阚泽先识破苦肉计。黄盖受五十脊杖后,阚泽来看望黄盖。先试探问:“将军莫非与都督有仇?”当黄盖否认后马上明了:“然则公之受泽,莫非苦肉计乎?”一语中的。黄盖问阚泽是如何得知。阚泽却说:“某观公瑾举动,已料着八九分。”可见阚泽观察之细,心思机敏。黄盖一看瞒不住,便说:“惟公素有忠义之心,敢以心腹相告。”阚泽马上猜出:“公之告我,无非要我献诈降书耳。”阚泽的智慧,一目了然。
另外阚泽还能言有胆。献诈降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首先献诈降书之人必须胆量过人。俗话说做贼心虚,何况是只身赴曹营,一旦有些微纰漏,马上性命不保。更何况他所骗之人是聪明多疑的曹阿瞒?但阚泽毫不犹疑,当夜便扮作渔翁,只身犯险。曹操几次要杀他,他反而面不改容,仰天大笑,并讽刺曹操。在与曹操的对话中,阚泽能言善辩,最终说服曹操,自己也全身而退。余下的便是与甘宁一同诓骗蔡中蔡和俩菜鸟,这任务对阚泽来讲无任何难度。
《演义》中有一段阚泽小传,说阚泽家贫好学,过目不忘,与孙权为参谋。可见阚泽草根出身,但酷爱读书,并且十分聪慧,是典型的文官。可是阚泽却有勇有谋,口才出众,不知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阚泽是否在列。如果阚泽与孔明正面交锋不知将是何情形,但一定十分精彩。估计以阚泽的个性不会参与江东腐儒的口舌之辩。其与黄盖最相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阚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草根勇士!
可惜,赤壁之后,阚泽不知所踪,惜哉!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5-08 20:53:10 +0800 CST  
Δ年少周郎


周瑜是《演义》中东吴第一传奇人物,也是《演义》中焦点人物之一。虽然《演义》的重点是讲述以刘备为代表的大汉正统与以曹操为代表的国贼之间的争斗,东吴只是陪衬,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东吴都督周瑜的万丈光芒。
要说到周瑜,人们马上想到一个年轻英俊的帅哥,书生打扮,在大江边上指点江山,身旁还有美女小乔陪伴的形象。这主要归功于脍炙人口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的词传神的写出了周瑜江山美人兼而有之的意气风发。
周瑜真的是魅力无限。首先周瑜出身名门。《三国志·周瑜传》:“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考虑到洛阳为当时的首都,洛阳令地位仅次于三公。周瑜正经是生于官宦之家的高干子弟。其家族地位只稍逊于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
周瑜一表人才,“长壮有姿貌”。也就是说周瑜身材高大、身体强壮,并且颜值颇高。周瑜是当时江东地区的男神,高富帅。更难能可贵的是周瑜还年轻有为,少年成名。
一提到周瑜的功业,人们马上就想到赤壁之战。没错,赤壁之战是周瑜人生的巅峰,但其成名早在这之前。“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周瑜很早就认识孙策,二人同龄,结为知己。周瑜还把家里的一处宅子施舍给尚未发迹的孙策,二人还互相拜对方的母亲,互通有无。接着二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两支潜力股聚合,爆发的力量是惊人的。孙策周瑜二人戮力同心,二十出头便打下一片基业。而且“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桥与乔相同。攻破皖城后,得到了乔公的两个绝色女儿,兄弟二人分别纳为妾。注意,二乔是被作为战利品纳为妾,而不是妻。二人之妻正史没有记载,反而是作为妾室的二乔名垂千古。孙策周瑜亲上加亲,成为了连襟,俗称一担挑儿。“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孙策当时也被成为孙郎。孙策与周瑜这两个年轻有为的帅小伙共同创业,确实令人欣羡。
周瑜之才经天纬地。首先周瑜具有识人之才。前面说到周瑜早年就认识了孙策,并把一处大宅子施舍给孙策。孙策虽然年轻,周瑜早已看出其必将有一番作为。于是在创业之初便加入了孙氏集团,成为了年轻的老臣。后来袁术很欣赏周瑜,想用之为自己效力:“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也就是说周瑜看出了袁术‘冢中枯骨’的本质,所以选择离开。《演义》中,周瑜初见诸葛亮没有因为诸葛亮年轻而轻视他,反而发现他是天下奇才:“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患。”赤壁决战前,孔明借来了东风。周瑜首先安排杀掉诸葛亮:“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然后才布置火烧赤壁事宜。周郎之视孔明,重于曹操。周瑜还利用糜竺来访的机会诱骗刘备亲临,“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吾今乘机诱致杀之,实为国除一后患。”周瑜这么看重兵败颓丧的刘备,其观人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相当。
周瑜主要身份还是领兵为国驱驰的战将。当曹操率领百万雄兵虎视江东之际,东吴政权里,鲁肃首倡联合刘备,抗拒曹操。周瑜是用自己的军事分析坚定了孙权对敌的决心。“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曹操犯了兵家大忌:1、北方没有完全收复,马腾韩遂为曹军后患。2、北方之人,不习水战。3、冬天作战,马无草料。4、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多生疾病。周瑜的分析,有理有据,是最能说服孙权的言论。随后,周瑜又分析的曹军的现状:“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曹军号称百万,其实也就是十五六万的疲累的士卒。刘表手下,顶多七八万,而且对曹操尚存疑虑。所以敌人虽多,不足为据。这几句话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最终周瑜火烧赤壁,打败了权倾天下,不可一世的曹操,开启了三国鼎力的序幕。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5-14 22:00:06 +0800 CST  
《演义》中,虽说孙刘联合,但赤壁大战基本都是以周瑜为首的东吴将士为主要抗敌者。刘备一方只有诸葛亮到东吴出谋划策。而诸葛亮的功绩主要有二:其一,草船借箭。其二,借东风。草船借箭只是显示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但对整个战局无关键影响。而借东风则是火烧赤壁的关键。但考虑到诸葛亮能识天文,可见诸葛亮演法事也只是装神弄鬼,故弄玄虚而已。即使孔明不借东风,那么周瑜也会等来东南风的。这样想来,诸葛亮的智慧也不是赤壁之战的决定因素。只是,诸葛亮在整个战役谋划过程中洞若观火,而且还明哲保身,处处显示出高周瑜一筹的智慧,确实令人惊叹。所以可以这样理解:孙刘联合抗击曹操,孙权是抗击曹操的主力,刘备只是以借诸葛亮的形式参股。所以赤壁大战的首功应该属于周瑜。难怪苏轼在词中说:“三国周郎赤壁”。
另外周瑜还有“顾曲周郎”之称呼,周瑜是音乐家。《三国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缺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的音乐天赋更增加的其个人魅力。
《演义》中,周瑜人物形象的瑕疵主要是嫉妒:嫉妒诸葛亮才高于己。周瑜几次斗智都处下风,最终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其实《演义》中,周瑜虽然是主要人物之一,但其人物形象也是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陪衬,所以最终只能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而抱恨而终。仔细阅读《演义》发现其实周瑜对诸葛亮屡失毒手并不是出于嫉妒,而是怕诸葛亮成为敌人威胁东吴政权。周瑜发现诸葛亮识见过人之后,先是请诸葛瑾去游说诸葛亮归东吴:“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刘备?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余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诸葛瑾铩羽而归后,周瑜才动杀机:“吾自有计伏孔明。”所以,周瑜并不是嫉妒诸葛亮才高于己,而是怕才高于己的诸葛亮不为己用,成为后患。在几次斗智中感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于是周瑜继续设计诛杀孔明,最终绝望,含恨而终。其死不是因自己小气而死,而是因不能除掉敌国后患而郁积而终。周瑜一心为主,死而后已!
要说周瑜形象的瑕疵主要是缺少战略思维。当时曹操一家独大,东吴政权要想保全必须合众其他势力联合抗曹。而联合的对象非刘备莫属。周瑜总是想在赤壁大战还没分出胜负之时除掉自己的盟友:刘备和诸葛亮,险些造成联盟的破裂。毛宗岗评周瑜:“肃方引孔明相助,而瑜则欲杀孔明;肃方引玄德以相助,而瑜又欲杀玄德。是瑜不及肃远矣。”从战略角度而言,周瑜确实逊于鲁肃。
赤壁大战时,周瑜只有三十四岁,是名副其实青年将领。周瑜英年早逝,死时才三十六岁。赤壁大战与年少周郎已深深印在了周瑜身上,难怪京剧中周瑜都是小生形象。而《演义》影视剧中周瑜都是没有胡须的。高希希导演《三国演义》中周瑜留有胡须,虽然符合生活真实,但周瑜“年轻风流美周郎”形象大打折扣,原著的深入人心的形象遭到破坏,谬矣!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5-21 19:55:23 +0800 CST  
第十四章 赤壁大战

Δ大战之前
赤壁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战役,同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演义》用了八回的篇幅描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荟萃了当时几乎所有精英,是当时智力的最高状态显现。
▲战前形势:战役发起之前,曹操灭掉了北方最大的敌人袁绍,一举荡平了中原,成为了中原的主宰,东汉十三州占据了冀、青、幽、并、司、兖、豫、徐八州土地,并且把持着汉朝的统治者汉献帝,成为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无人能与其比肩。
剩余的其他主要势力:割据辽东的公孙康,西北雍凉的马腾韩遂,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荆州的刘表还有江东的孙权。
辽东的公孙康把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的头颅献给了曹操,表示归顺。另外辽东政权偏安一隅,实力弱小,能力有限,自保尚可,无大作为。西北马腾韩遂的西凉兵团勇猛善战,但二人已生嫌隙,难一致对外。汉中的张鲁与益州的刘璋冲突不断,自守尚且不暇,何况远图?荆州刘表附庸风雅,年老昏聩,国内外戚专断,二子互斗。刘表只能守着荆州,难有些微志向。只有江东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已历三世,兵精粮足,人才众多。并且孙权年轻有为,志向远大,任人唯贤。另外,江东孙氏政权占据长江下游,水军战斗力十分强悍。可见众多政权中只有东吴政权可以与曹操一战!
▲南征准备:1、远征乌桓一结束,曹操即在邺城玄武苑内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便于南征渡江作战。2、为了防止后顾之忧,征召马腾入京为卫尉,控制马腾。3、废除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重新设置丞相,并自任丞相,总揽朝政。4、诛杀孔融,树立权威,震慑世族势力。
▲闪击刘备
刘备当时只是刘表手下的新野牧,占据新野小城,日夜操练兵马,徐图发展。曹操南下攻击刘表,首先进攻镇守荆州北部新野小城的刘备。另外,虽然刘备地小兵少,但反而是曹操的大威胁。这一点从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即可看出。虽然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取得了两场胜利,但是战术上的胜利不能扭转战略上的巨大劣势。于是刘备被迫南撤,投奔公子刘琦。为保护百姓,刘备与百姓共进退,拖慢了撤退的速度。为了生擒刘备,曹操率领五千骑兵日夜兼程,终于在长坂追上刘备。两军一战,刘备几乎全军覆没,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知所踪。多亏了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张飞领着二十骑阻断长坂桥,以疑兵吓退曹军。否则刘皇叔非成阶下囚不可。最终刘备与刘琦汇合于江夏,有惊无险。
▲刘琮出降
曹操于公元208年七月南下。只会看门守院的刘表受惊惶恐,八月即病逝。随后蔡氏与蔡瑁张允拥戴次子刘琮掌权,并投降曹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即占领荆州,收编荆州军队。长子刘琦与皇叔刘备退守夏口,继续抵抗。益州刘璋派使者表示归顺朝廷,接受征兵,缴纳赋税。至此,曹操南下的敌人只剩下江东的孙权和负隅顽抗的刘备了。
▲孙刘联合
江东孙权收到了曹操的挑衅书信,犹豫不能决。投降不甘心,交战恐不胜。内部以张昭为首的文官多主降,而以黄盖为代表的武官多主战。鲁肃主战,并提出了联合刘备的设想。这一设想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正好吻合。于是诸葛亮作为荆州主人刘备的使者来到东吴劝说吴主孙权抗曹。诸葛亮首先舌战群儒,抨击东吴文臣们主降言论。随后,诸葛亮又智激了孙权,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最后,诸葛亮又智激了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至此,东吴君臣决定抗曹,孙刘联合正式形成。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5-30 20:13:29 +0800 CST  
Δ“五环”之战

赤壁之战是一次大型的会战,整个战役好似一个大型的连环计,孙刘联盟一环环设谋成功,最终战而胜之。总结起来,恰恰是五环设计成功,最终火烧赤壁。
▲第一环:初战三江口与蒋干乌龙
孙刘联盟后,周瑜率领东吴水军与曹操军队初战于三江口。东吴水军驾船似骑马,江面上往来穿梭。而曹操军多是青、徐之北方人,船在大江面上摇晃,士兵便站不稳,结果被东吴水军打得大败。这一战挫动了曹军的锐气,使曹操明白大江上水军交战,不是东吴的对手,必须得另想良策。
这时手下幕宾蒋干自称是东吴水军都督周瑜的同窗,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到东吴说降周瑜。这正给无计可施的曹操一线希望。《演义》中,蒋干是周瑜足智多谋的陪衬,所以蒋干整个一个被耍的状态,难怪戏曲里蒋干都是丑角。其实曹操并不是无智之人,蒋干废材一个曹操怎会派他前去?《江表传》中对蒋干的描述:“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也就是说,蒋干颜值高,口才好,江淮无对手,所以曹操才会派蒋干试且一试。曹操问蒋干:“要将何物去?”蒋干回答:“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单看这回答,是何等气势!何等自信!
周瑜一眼便识破蒋干江东之行的目的。于是周瑜先导演了群英会,堵住蒋干说降之口。接着,假装酩酊大醉的周瑜与蒋干同榻而眠。周瑜说梦话要取曹操首级,并提前把事先伪造好的蔡张二人降书放置在书案上。蒋干发现了伪造的降书并偷听到了周瑜与手下的谈话,信以为真,连夜赶回江北曹营。曹操得到伪造蔡张二人降书后,不假思索便杀了军中精通水军训练的蔡瑁、张允二人。但曹操毕竟是曹操,蔡瑁、张允的首级献上之后,猛省自己中计,但已然不及。曹魏的水军无人会训练,所以大江上对东吴水军战而胜之已成奢望。
群英会蒋干中计这一桥段在明亡清兴时期再现。清兵八旗铁骑多次败于大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之手。皇太极苦思之下想到了《演义》中蒋干中计这一段,于是模仿之。话说皇太极率八旗兵包围北京,袁崇焕率领关宁铁骑拱卫京师。皇太极无可奈何之下使出了反间计: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最终袁崇焕以叛国罪被凌迟处死,大明王朝自毁长城。
有学者指出皇太极反间计是满清杜撰的。真假尚且不论,《三国演义》对满清人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满清人在与汉人的作战中发现虽然汉人胆小怕死,但是他们诡计多端,一不小心便着了道儿,于是满清也掀起了一轮学习兵法的高潮。 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孙子兵法》是读不明白了,于是把《三国演义》作为军事教材,满清贵族人手一本满语翻译后的《三国演义》。一部小说居然成为了军事教材,可见小说中的智慧也不可小觑。
其实,周瑜设的反间计是有破绽的,最大的破绽就是蒋干深夜离开军营而且还是向江北进发居然无人阻拦。足智多谋的曹操生性多疑,并且对投降来的荆州降将并不信任,所以才着了道儿。当冷静下来的时候自然会识破之。
第一环的作用是使曹操明白自己的水军不是东吴的对手。在反间计成功后,精通水军训练与作战的蔡张二人身首异处,导致训练水军无人可用。最终逼得曹操只能在战船上下功夫:用铁锁把战船连在一起,为火烧战船做了铺垫。
蒋干的说降之行反而使己方的蔡瑁张允枉死。蒋干制造了一个大大的乌龙!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6-04 22:14:27 +0800 CST  
▲第二环:黄盖苦肉计与阚泽诈降
曹操派蒋干过江来说降周瑜,并不是啥昏招。毕竟蒋干素有辩才,不妨一试。只不过周瑜智慧与演技远胜蒋干,曹操又因多疑而一时冲动,冤杀蔡瑁张允,制造一个大乌龙。
可是曹操派蔡中蔡和俩菜鸟来东吴诈降那真是有失水准。首先曹操以为蔡瑁被自己杀掉,周瑜就会相信蔡中蔡和投降为真。其实古代诈降相当于现代的谍战卧底,执行者必须智力超群,英勇无畏。反观蔡中蔡和俩胆小如鼠的颟顸二货岂能胜任,反而让人家将计就计,传递回许多假消息。另外蔡中蔡和诈降致命的破绽就是没带家眷。
于是周公瑾便使了一招斗转星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给蔡中蔡和导演了一出苦肉计。唱主角的是主动请缨的三朝老臣黄盖黄公覆。而黄盖甫一见周瑜,便提议用火攻。然后奋不顾身主动承担苦肉计。黄盖可谓有勇有谋可行假诈降之人。当然还有配角甘宁,给黄盖求情反遭乱棍打出,甘宁成了苦肉计的捧哏。这时还需要一个有勇有谋有口才的人只身入虎穴献诈降书。黄盖的朋友阚泽闪亮登场了,阚泽去看望黄盖便道出了苦肉计的真相,可见阚泽智慧也非同一般。
这一环的较量又以周瑜大胜而告终。
首先对比双方实行诈降之人:蔡中蔡和PK黄盖阚泽
从人员素质上讲,蔡中蔡和为无能之辈。不仅无智慧更无节操,随着其兄蔡瑁投降曹操。反观东吴的黄盖与阚泽,二人有勇有谋,而且忠诚可嘉。诈降是高技术活,诈降之人必须机敏灵便。另外危险性大,一旦被识破,绝无生还可能,需要诈降人很大的勇气。可见蔡中蔡和难以胜任。
从投入上来讲:蔡中蔡和投降的借口是为枉死的兄长蔡瑁报仇。诈降之前蔡瑁已死,所以这次诈降相当于借蔡瑁之死设计,没有实际的投入。一旦失败,只是死了两个无能的荆州降将,于我无损。可以说,曹操对诈降的投入几乎为零。反观东吴周瑜,为了取信多疑的曹操,东吴先演了一出苦肉计,而主角就是东吴老臣黄盖。黄盖被打了五十脊杖,几乎死去。这样虽然冒险,但必须一试。为了逼真,还安排了甘宁被乱棒打出,增加了真实性。最后阚泽孤身犯险,一气呵成。东吴投入人员都是干将:黄盖、阚泽还有甘宁。一旦失败,身边大将将白白殒命。所以东吴投入要远远大于曹操。
从策略上讲:曹操诈降是让蔡中蔡和到东吴营中打探消息,策反东吴众文武。这一策略有一致命缺陷无法掩盖,即家属问题。而且只身赴虎穴难度极大,而自己的人员又能力有限,所以最终失败。而东吴只是派人去江北献诈降书,密会时无破绽即可,不易被识破,又能很好的规避家属问题。
总之,在这轮较量中,周瑜设计周详,肯下血本,东吴将士恪尽职守,最终成功。反观曹操的设计与投入,不可与东吴同日而语。
▲第三环:庞统连环计、蒋干再乌龙
要想打败曹操的百万大军, 非借助火攻不可。要想一把火烧死曹军必需三个条件:
1.纵火者。这个问题已经解决,诈降者黄盖即可。
2.曹军连为一体,否则一遇火即散,烧不成。
3.东南风。
曹操是久经战阵的宿将,不会乖乖的等着你来烧。所以要想实现2、3条件,十分困难。恰巧蒋干自荐要去东吴打探消息,曹操又一时糊涂,答应下来。周瑜再一次将计就计,把蒋干软禁到西山庵中。被软禁的蒋干又“恰巧”与凤雏庞统邂逅,随后蒋干携庞统一起回江北去见曹操。曹操见庞统大喜,因为庞统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而诸葛亮的厉害自己是见识过了。庞统能归顺自己,那真是苍天相佑。于是曹操引领者庞统来参观自己的水旱两寨,曹操也虚心向庞统请教自己的军队不习水战的问题。庞统顺势提出用铁环把战船连起来,那么曹军士兵就不会因水面颠簸而不能战斗了。曹操大喜,马上实行之。而庞统也给曹操提了两个条件:1、丞相渡江,慎勿杀害。2、拜求榜文,以安宗族。曹操写榜佥押,并亲手交给庞统。庞统又提出愿回江东游说江左英豪来归降,以为脱身之计。可见庞统不仅英勇无畏,只身犯险并且智计过人,而且还演技出众。这一连环计简直无懈可击。其实曹操手下并非无人,程昱警告曹操:“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程昱可谓明察秋毫。其实曹操也不糊涂:“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可见曹操并非没有提防。
曹操哪知,未来的极端天气毁了自己的统一大业!
庞统的连环计使火烧赤壁又近了一步,而这一步是蒋干的再次江东之行提供的机会。蒋干凭借自己的努力再一次制造了一个大大的乌龙!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6-11 21:13:49 +0800 CST  


▲第四环:诸葛亮借东风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东吴方面已经人员齐备:有纵火者,有杀敌者。敌人战舰已经用铁锁连在一起,一旦着火便无处可逃。现在唯一欠缺的是东南风。没有东南风,如何把火船吹向长江北岸的曹军?可惜,当时正值隆冬时节,西北风刮得正紧,这可如何是好。这时刘备军师诸葛亮挺身而出,说自己能借来东南风。诸葛亮于南屏山七星坛借风。果然是夜三更天东南风大作,于是一切蓄势待发!
鲁迅先生评诸葛亮:“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从借东风看,诸葛亮仿佛太乙真人下凡,能呼风唤雨。其实《演义》中是把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当真事来写的。比如开卷之初的黄巾张角即具备此本领。只不过有此本领之人多半是乱臣贼子,一方妖孽!诸葛孔明堂堂兴汉名臣当然不能。其实孔明会仰观天象,预测天气。比如“借风”之前的“借箭”,诸葛亮正是观天象,确认三日后江上必有大雾才敢跟周瑜立军令状三日借来十万支箭。如果诸葛亮能呼风唤雨,那么后来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就不会因为天降甘霖而功亏一篑了。另外,诸葛亮知天气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当然对本地的天气熟悉了。赤壁大战的主战区域是荆州刘备的地界,对东吴孙权来讲是外线,就好比 之于中国东北一样。所以,东南风为“冬至一阳生”里的小阳春。诸葛亮作为知晓天气变化的本地人提前预测到了。所以杜牧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见晚唐时期人们认为赤壁大战东南风为偶然,跟诸葛亮没有关系。周瑜只是抓住了这战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诸葛亮七星坛借风也好理解。因为东南风一来,大局就定了,也不需要自己了。那么自己得找一个脱身的办法,于是诸葛亮故弄玄虚,假装借风,于东南风大作之时,登船回营而已。
▲第五环:周瑜纵火,曹操溃败
东南风大作之时,曹操手下谋士程昱察觉有异,入见曹操并警告说:“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可是志得意满的曹操没当回事:“冬至一阳生。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偏偏在这时,黄盖来降。曹操此时不疑反而大喜,率领文武众将来水寨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程昱再一次发现有异,于是对曹操说:“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并分析:“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 ”曹操醒悟,可为时已晚。黄盖迅速点起火船,火船借东南风迅速冲进曹操水寨。风借火势,火借风威,曹操战船铁索连在一起,一起燃烧,不可救。大火还蔓延到长江北岸的曹军旱寨,曹军大乱,作鸟兽散。东吴水军四面出击,势如破竹。曹操大败,北逃南郡。刚逃过东吴军兵的追杀,又被刘备手下赵云、张飞、关羽截杀。最终靠打感情牌感动关羽,才逃得性命。赤壁之战可谓一生无有之大溃败!
赤壁之战成就了周瑜的丰功伟绩。百年后苏轼也歆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年少周郎。但许多人怀疑赤壁之战是否发生过!
赤壁之战后,曹操曾给孙权去信:“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获此名。”有人说这是曹操自美之辞。难道曹操就那么不要脸皮,瞪眼当着赤壁之战经历者说谎?再看《三国志·武帝纪》:“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也就是说曹军确实发生了疫情,而且曹操是主动撤退的。《三国志·先主传》:“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路并进,追至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军引归。”这里提到了火烧赤壁,但也提到了曹军发生疫情,曹军主动退却。《三国志·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公烧其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三国志·郭嘉传》里也说:“ (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通过以上材料可以总结三点:1、曹军出现疫情,死伤惨重。2、孙刘联军火攻曹操,曹军大败。3、曹军烧掉剩下的战船,引军北退。所以说赤壁之战曹操确实被孙刘联军烧了战船。但同时曹军遭遇了疫情,也是大败的原因。最终曹操被迫撤退!
《演义》中,曹军出现疫情只是提了一嘴,而大江上的决战才是关键,并且曹操大军全军覆没,自己还被关羽截住,最后还是示弱求情才保全性命。这些都是为了突显周瑜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所以疫情就被小而化之了。
据后人考证,曹军爆发的疫情是血吸虫病,该病的传染率达到百分之五十,所以曹军被疫情袭击可谓损失惨重。那有人会问为何孙刘联军没有发生疫情?曹军发生疫情主要是北方人不习水土,再加上曹军刚平定北方没有休整直接南下,疲劳作战,抵抗力下降,而孙刘联军则不存在此问题。最终曹操正面战场失败,又遭遇血吸虫病袭击,不得不主动退却。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6-19 20:38:46 +0800 CST  
Δ双方统帅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他的参与者包括了未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主要成员,成为了当时真正意义上的顶级会战,展现了智慧的最高水平。
首先说曹操。
赤壁之战虽然是曹操以一敌二,但却是倚强凌弱,曹操占有绝对优势。第一,曹操兵源充足,八十三万大军。而且这里还有包括久经战阵的青州兵,还有投降的八万荆州水军。反观孙刘联军,虽然是两家,但孙权只给周瑜三万精兵,刘备只有新败的二万荆州军,而且还没上前线。曹操兵力占有压倒性优势。第二,地形优势。曹操接受刘琮投降后,占据了除江夏郡以外的全部荆州土地。并且成功占据的长江中游,可以顺流而下,进攻长江下游的孙刘联军。清朝时期,曾国藩的湘军就是以长江中游的安庆为基地,顺势进攻长江下游的太平军,最终成功。第三,天时优势。曹操进攻孙刘联军主要发生在冬天,长江赤壁一带以西北风为主,便于自己南下进攻,而孙刘联军处于逆风迎敌。曹操可谓占有天时、地利、兵员优势,许多人包括自己都认为击败孙权唾手可得,难怪东吴文臣都主张投降曹操。
但是曹操有几大失误,致使大好局面溃然失去。曹操最大的失误即是南下过于急躁,轻敌冒进。再加上进攻荆州又异常顺利,兵不血刃占领荆州,又加剧了曹操的轻敌之心。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推动了孙刘联盟,替诸葛亮的隆中路线创造了条件,这是曹操没想到的。刘备与孙权在联合之前完全没有交集:刘备在北方抗曹,孙吴在江东起家,两股势力井水不犯河水,没有任何结盟基础。是曹操南下的巨大压力使两方势力有了共同的敌人,于是为了生存走向联合。如果曹操不急于发动赤壁之战,诸葛亮隆中战略与孙权结盟还真得费一番心思。另外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与孙权为了争夺利益屡生龃龉,可以看出就是因为曹操威胁的存在,孙刘才会结盟。曹操的威胁变大,孙刘联盟就更加紧密;曹操威胁变小,孙刘联盟就会产生摩擦,甚至兵戎相见,比如后来的夷陵之战。另外刘备只有公子刘琦的江夏为立足之地,而孙权则据有六郡八十一州的土地,二者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不具有结盟的条件。曹操207年北征乌桓,208年八月即南下。士兵没有休整时间,士卒疲敝。所以曹操北方士兵到赤壁后因水土不服,再加上劳累,抵抗力弱,就多生疾病,甚至出现疫情,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另外由于时间仓促,士兵水战训练不足,最终不得不把战船用铁索连接,后被大伙吞噬。曹操出发前谋士贾诩程昱就提出缓进东南,阻止孙刘联盟的建议,而曹操没有采纳。
如果曹操只是吞并荆州后不发动赤壁之战,而是而士兵充分的休息与训练,那么胜负亦未可知。优势就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在此期间,逃到江夏的刘备没准成为了东吴孙权的眼中钉。因为孙权很早就想夺取江夏,其进攻黄祖即有为此之意。另外东吴总有全据长江之险的战略,所以孙权进攻刘备,夺取江夏,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为未来与曹操一战增加筹码并不是没有可能。而曹操这时可以集中兵力进攻势穷力孤的刘备,不仅能除掉眼中钉,还能孤立孙权,一石二鸟。
再看孙刘联军。
虽然刘备与孙权结盟实力仍远弱于曹操,但二者配合默契,把资源整合后发挥最大效用,终于迎来最终的大胜。与曹操正面对敌的是孙吴的水军主力。孙吴的水军虽然人数不多,但精于水战,士气高昂。三江口一战即把曹军打得大败,可见曹军要想击败东吴水军进而吞并江东难于上青天!另外刘备虽然实力孱弱,但是刘备把赤壁这一战略要地让给周瑜,使周瑜于自己的外线,刘备的内线迎敌,方便扼守水道。再加上刘备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借给了东吴。诸葛亮不仅草船借箭,轻而易举的向曹军借来十万支箭,而且诸葛亮借来了最关键的东风,成为了赤壁纵火取胜的关键。东吴的鲁肃与刘备军师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战略眼光与智慧维护了孙刘联盟,致使其斗而不破,最终合力战胜曹操。
最后从年龄上看,公元208年,曹操54岁,而东吴的孙权才26岁。与曹操对阵的周瑜34岁,鲁肃37岁,诸葛亮27岁。可见年老昏聩的曹操对阵一群青年才俊,焉能不败?三国告诉我们长江后浪推前浪,英雄出少年!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6-25 21:35:42 +0800 CST  

楼主:五陵游侠儿

字数:89293

发表时间:2016-10-09 20: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9 08:11:36 +0800 CST

评论数:1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