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三国新解——三国谜团趣味解读(一)

第一章 关于《三国演义》

Δ《三国演义》的作者

一提到《三国演义》的作者,许多人都会不以为意:罗贯中嘛,小孩子都知道。其实中国古典作品作者署名真的不规范。

首先,名、字、号乱署。比如妇孺皆知的屈原。其实《史记·屈原列传》中明确记载屈原名平字原,也就是应该正式名字是屈平。可是我们学到屈原的作品时都会看到屈原的署名,也就是署的是字。还有另一部名著《红楼梦》,署名署的是曹雪芹。其实曹雪芹的名字叫曹霑,雪芹是他的号。所以,古代作品署名很乱,我们如果提屈平,可能很陌生,要是提曹霑,可能更是不知说的是谁。反而是《四库全书》这一皇家组织编写的类书很规范,主编署名纪昀,而不是民间熟悉的纪晓岚。

其次,关于第二作者不规范。许多大部头作品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却简单的署名第一作者,舍弃其他作者。比如《史记》,应该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启笔,刚写了一小部分即驾鹤西去,司马迁完成了作品的主要部分。但这部书应该是两人完成,应该都署上。可能那个年代没有稿费,父子又不分彼此,也就没有计较的必要了。据说班固《汉书》也是如此。首先是父亲班彪启笔,班固完成了作品的主体后去世,班固的妹妹班昭补全。这部书可能也是因为无稿费,都是亲戚而无人计较。反而是现在流行的《红楼梦》情况正好与之相反。《红楼梦》作者署名曹雪芹、高鹗。把一个恶意篡改《红楼梦》的人名字署在《红楼梦》的作者之后,曹雪芹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三国演义》的作者署名上述两个问题都有出现。罗贯中是字,名应叫罗本,与荷兰球星音译同名。另外,罗贯中写的书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今天市面上很难看到。现在通行本《三国演义》是经过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大量修改与润色的。经过毛氏父子的加工与改造,《三国演义》的艺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比如著名的开场白“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是毛宗岗加上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是罗本著,毛纶毛宗岗改才对。



Δ关于罗贯中

1.写《三国》的代价:家谱除名

我们老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这种说法有很多误导。新文化运动以前,文人心中诗文一直是正统,小说是不入流的文体,所以在当时写小说真不是啥光荣的事。虽然《三国演义》成就很高,但作者也不会风靡当时,反而引来更多的非议与鄙视。于是乎好这口的文人只能偷着写,写完后署个假名或佚名。原来有人开玩笑,如果查古代小说谁的作品最多,那一定是佚名。罗贯中因写《三国演义》给家族蒙羞,被除名。这要是在现代,罗贯中肯定火的一塌糊涂,祖坟冒青烟,现代孝子贤孙的典范!

2.《三国演义》是元末小说,不是明清小说

据《万历野获编》等书记载与推断,罗贯中中年服务于元末张士诚幕府,所以《三国演义》是元末作品面儿大,许多文学史教材已经把它归类到元代文学里。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0-09 12:53:00 +0800 CST  
第二章 英雄出世(上)

Δ大厦将倾

东汉走向灭亡的原因:毛宗岗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为两汉四百年一统,合太久,所以必然要分。直接原因为议郎蔡邕所讲:妇寺干政。

“妇”好理解,妇人,女人,指外戚,俗称娘家人。“寺”一般人不太理解。看到这个字首先想到的都是寺庙。可是当时连和尚都凤毛麟角,和尚哪来的那么大力量。

寺,侍也。也就是侍奉长者的人,即太监。《左传》里刺杀重耳的叫寺人披,寺人,太监,披,人名。后来,寺成为了服务皇权的机构,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光禄寺等,这些地方可不是皇家寺庙。

也就是说,太监与外戚形成权力集团,互相恶斗,导致政权不稳,民不聊生,是东汉政权败亡的原因。当然这是作者的观点,其实作者还是把败亡归结为外因,就好像红颜祸水一样。殊不知外戚干正事的不少,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霍光,唐太宗时期的长孙无忌等等比比皆是。太监也不全是大变态,对政权做出巨大贡献的太监也不少,比如高力士、郑和。三宝太监郑和更是享誉海内外,印尼爪哇岛就有三宝垄市,即纪念郑和的到来以名之。所以外戚也好,太监也罢,主要是皇帝昏庸无能,才给宵小可乘之机。红颜祸水更是胡说八道,男权社会被女人祸害,只能说明男人太过无能。

所以说,东汉大厦将倾,气数已尽,皇帝无能,没有能力统治这个国家。这个政权已经反动,不具有执政合理性。

Δ太监之祸

东汉是由于太监与宦官专权导致灭亡,纵观《三国》,太监之祸盛于外戚。东汉末年有太监十常侍。十常侍被杀后奸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名存实亡,而曹操父亲曹嵩是大太监曹腾的养子,曹氏起家假于太监之手,所以曹操之祸也与太监脱不了干系。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兴复汉室。蜀汉政权在刘禅的治理下又出了大太监黄皓,以至于相父诸葛亮也杀不了此人,大将军姜维避祸屯田。所以整部书汉室灭亡,太监功不可没。



ΔTop10:十常侍

东汉末年太监得势到啥程度?看看名称吓死你。太监不仅得势,还整出了排名与组合。天下太监最强者十人:Top10,组合名称:十常侍。

老大张让皇帝称之为“阿父”。我们一般知道太监牛了都称九千岁,照皇帝万岁一步之遥。这个叫张让的连孩子都生不出来的老太监竟然有皇帝这么个儿子!

太监蹇硕竟然握有兵权,掌握禁军。难怪他叔叔蹇图违法被洛阳北部尉曹操抓住之后十分嚣张:“我侄儿是太监!”哪知,曹操他爷爷也是,只能伏法。



Δ三兄弟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有名的三兄弟应该是大仲马《三个火枪手》中的:阿托斯、波托斯、阿拉密斯。其实三个火枪手还有一个共同的好朋友:达达尼昂。《三国演义》也是如此,首先刘关张结拜,后来这一集团又加入了赵云。法国的火枪手誓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东汉三兄弟誓词:“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Δ三兄弟的家底儿

1.刘备为啥成老大
刘备为啥成老大?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说年龄,三兄弟他最大。但想想朱元璋乱石山兄弟七个,他老四,为啥他做皇帝,如果按年龄应该是老大双枪大将武殿章登基。张作霖兄弟八个结拜,为啥作为老七的张作霖作东北王?所以年龄肯定不是原因。其实刘备虽然沦落到织席贩履的地步,但人家还是有资本的。这资本就是他的两个软实力:首先人家是汉室宗亲。再穷人家也是皇亲,这是赚多少钱,立多少功换不来的。刘备带着关张二兄弟首次创业投靠幽州太守刘焉,刘焉也为汉室宗亲,汉鲁恭王之后。在艰难时刻遇到帮手并与自己同是汉室宗亲自然大喜,认其为侄儿,开启了刘备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刘焉哪知,就是这个侄儿,未来还是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霸占了自己儿子的益州土地。另外刘备同样是靠汉室宗亲的身份赢得了汉献帝的认可,并称之为皇叔,得到了官方的认证,政治上与曹操分庭抗礼。后来刘备利用汉室宗亲的身份赢得了荆州刘表的信任,并在刘表死后占据部分领土作为发展的基础,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其次,刘备寒微时即重视人脉的拓展。自己虽然不甚好读书,但却拜在名师门下,郑玄、卢植都是当时有名望的前辈,同学有北平太守公孙瓒这样的地方实力派。郑玄帮助刘备在大败时投靠袁绍;卢植是平黄巾时的领导,公孙瓒更是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的主公。再次,三兄弟想干一番事业,核心理念是刘备提出来的,即匡扶汉室,解民倒悬。有此三者,关张望尘莫及!

2.经济实力

刘关张结义时,关羽最惨。在家乡杀恶霸,被朝廷通缉,是在逃犯。为了谋生只能漂泊异乡卖绿豆。估计关老爷生意头脑不会太好,再加上他那副长相,一般人估计不敢来买。再加上流落异乡,片瓦皆无,关老爷境况可谓凄惨。刘备其次。虽然织席贩履,但毕竟在楼桑村有家,还时常来市集上搞点副业。虽是百姓,但应该能糊口。相对有钱的应该属张飞,是个卖肉的。考虑到他在城里有房,还有个桃园,经营一个肉摊,家境应该还算殷实。最初招兵买马的钱应该是张飞拿的。可惜,老张的经济实力过日子尚可,要想整只部队可就微不足道了。所以在三兄弟的位次中,他还算殷实的家产硬实力碰见刘备的皇亲身份与创业理念软实力,不占丝毫优势。再加上老张的脾气,实在是不适合当一把领导。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0-09 13:22:41 +0800 CST  
第二章 英雄出世(下)

Δ仨人长相

关于《三国演义》的影视作品很多,一般人也能大概说出他们的特点,但由于影视与文​本的差距,我们还是说不准他们的具体特点,那我们就来还原一下三人长相,用数字说话。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下三人的身高。书中说了三人的身高:刘备八尺(有说七尺五寸),关羽九尺,张飞八尺。汉尺相当于现在的0.23米,所以三人身高如下:刘备1.84(或1.72),关羽2.07,张飞1.84。身高明了后许多问题就好理解了。为啥刘备与张飞在酒店饮酒,关羽一进来便被刘备张飞邀请。我们在饭店吃饭,进来个2米多的大个儿,肯定会多瞅上几眼,何况刘备张飞还要建功立业呢?还有后来为啥说关羽的马很瘦。一般的马哪里禁得起关羽的身板,再考虑到他的青龙刀八十二斤,关羽的坐骑焉能不瘦?也只有赤兔马能配得上关老爷。

刘备长相:刘备大耳垂肩、双手过膝,双目能自顾其耳。

很简单:刘备长相非同一般,是个贵人。大耳垂肩、双目能自顾其耳说的是刘备善于察言观色,天生领导禀赋。大耳垂肩显然是富贵福相,未来蜀汉皇帝。双手过膝是典型的猿臂。《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猿臂,天生善射。其实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刘备箭术了得。平黄巾时,刘备曾射中地公将军张宝左臂。后来平定黄巾余党战役中,刘备又一箭射翻黄巾首领孙仲,可见刘备箭术非同一般。只是后来上战场次数减少,冲锋陷阵都是关张赵的活了,展示的机会少。

关羽长相: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关羽的胡子是个人标志,长46厘米。再加上卧蚕眉,活脱一个富贵相加君子风度。古代相面男人主要看眉毛和胡子,所谓巾帼不让须眉是也。据说霍去病胡须稀疏发黄,结果26岁即殁。关羽卧蚕眉与二尺长髯正好与之相反。另外长髯也显出关公的君子风度。还有丹凤眼与所用兵器青龙丹,一龙一凤,真乃人中之龙风。我们现在唯一不舒服的地方时一身绿袍,外加一顶绿帽子!好在关老爷除了自己主动戴绿帽子外,别人应该没有如此胆量。

张飞长相: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即张飞也。张飞的长相应相似于班超。《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班超曾经看过相,相者说他:“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张飞的胡须与班超相似,这种人飞而食肉,即立功绝域,封侯拜相。再考虑到张飞的名字,真是飞而食肉之命。张飞的主要功业不是在家乡,而是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与班超的西北绝域立功遥相呼应。豹头环眼也好理解:豹头,勇猛;环眼,易怒。人在生气的时候爱瞪眼睛,而环眼即是眼睛瞪得最大状态。



Δ兵器之说

关羽使青龙偃月刀,张飞使丈八蛇矛枪。龙,大龙也;蛇,小龙也。关张两兄弟拿着大龙小龙两件兵器保着真龙天子刘玄德。后来三人核心圈又加入了赵云,赵云字子龙,也是一条龙,最后诸葛亮的加入,才盘活三条龙,成就真龙。诸葛亮道号卧龙,也是一条龙。诸葛亮善于用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所以诸葛亮属火。刘备是真龙天子,一文三武四方拱卫中央,所以刘备是土德。四条龙四方保卫中央真龙天子:关羽是青龙,张飞是黑龙,赵云是白龙,诸葛亮是赤龙,保卫者中央黄龙,即真龙。



Δ桃园结义的误解

桃园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虽然这故事是杜撰的,但我们想过没有三人结拜的张家后花园为啥是桃花园?我们没有细想,却给外国人研究《三国》造成了麻烦。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曾指出刘关张三兄弟是同性恋,因为结拜的地方是种满桃花的院子,而桃花很多时是烂漫爱情的象征,比如说谁走桃花运了。所以,三人在桃园结拜根本不像结拜兄弟,倒好像拜天地。再结合三兄弟食则同桌,寝则同床的行为表述,更确定无疑。其实古代男子为表亲近经常同榻而眠。古人同榻经常是头分属两边,换句话说就是脚对嘴那种睡法,比如蒋干来看周瑜,晚上同塌而眠即是此态。如果头向一侧,怕是真同性恋无疑了。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0-09 13:24:05 +0800 CST  
第三章 强盗当朝

Δ黄巾起义
其实黄巾起义虽然是农民起义,但它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发起的,而这一宗教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三国演义》里张角的黄巾起义其实是道教一支太平道的兴起。汉中张鲁是道教的另一只五斗米道的首领,其创办者是张鲁的爷爷著名的天师张道陵。张氏三兄弟的黄巾起义披着宗教的外衣造反,统治者肯定把它定义为邪教,如同当今的法轮功。其实宗教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聚合民众,主要还是百姓生活太苦,民不聊生,而太平道张氏三兄弟会治病,经常不收钱,当人们感恩戴德时再传播教义,就比较好为人接受。如果太平道起义成功,中国是否会进入政教合一政权统治模式呢?其实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被李泽厚概括为“实用理性”。也就是宗教也好、理念也罢,必须有实际功用,这才是中国人思维的核心。纯粹的宗教在中国是没有土壤的。张氏兄弟还是把准了东汉末年百姓的脉,太平道迅速传播,呈燎原之势!

Δ汉“长城”
南北朝时期,宋国大将檀道济含冤被杀前一句“乃坏汝万里长城!”一句深深震撼人心。
一个王朝衰落或灭亡必有自毁长城的自杀式举动,比如战国赵之李牧之失踪,南宋之岳飞之莫须有,明崇祯之袁崇焕之凌迟。东汉灭亡前国中也是有可战之将的,比如平黄巾的卢植、皇甫嵩、朱儁,尤其是中郎将卢植。
卢植是刘备的老师,考虑到刘备虽不好读书却广结英雄的习惯,可以看出卢植不仅名望颇高,而且确实可战之才。比如平黄巾之乱,卢植是能够带兵打仗并能战之能胜的人,相比在黄巾之乱中丢盔弃甲又野心勃勃的董卓,卢植真可谓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就是因为何进要董卓进京,卢植才弃官,可见卢植还有知人之明。正赶上十常侍挟持皇帝出逃,白身的卢植又擐甲持戈,立于阁下救了何太后。董卓掌握京城兵权后,想废立皇帝,又是卢植抗颜直谏,惹恼了董卓,差点遭杀身之后。皇甫嵩、朱儁也因为不巴结十常侍而免官。所以东汉末年朝廷并不缺人才,而是统治者腐败与昏庸才导致自断手脚,自废武功,才给无根的太监们、屠狗的何进、狼子野心的董卓以可乘之机。正像柳宗元《天说》所说:“物必先腐之,然后虫生之”。
汉“长城”毁矣,毁于自家人之手!

Δ智者陈琳
大将军何进要诛杀十常侍,何太后不许,于是袁绍出了个馊主意:让四方豪杰进京。当时站出来反对的是主薄陈琳。陈琳不仅认为此举小题大做,而且还容易生乱。可以说陈琳的言论准确的预见了未来的董卓之乱。陈琳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很有预见性,比随后的曹操发言还要高明。只可惜主公太蠢,反称之为懦夫。
十常侍矫诏召何进进宫,这位屠狗的也够可以的。准备杀人而且要杀的人也知道还敢去要杀人的地盘?这次又是陈琳第一个识破十常侍之计,可惜屠狗小儿智商确实和狗差不多,终于身首异处,蠢哉,何进。
后来在袁绍手下陈琳还写了闻名天下,流传千古的文章《为袁绍檄豫州》。可见陈琳不仅是个智者谋士,还是个文学大家,他就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时代的智者文人。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0-15 20:53:44 +0800 CST  
第三章 强盗当朝(二)

Δ董卓的前世今生
东汉末年,内有宦官十常侍与外戚祸乱朝廷,外有张角黄巾起义,大汉朝江山社稷危如累卵。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渔人者,董卓也。《三国》里,有些小预演,也就是中国文学常有的手法,预叙。在中学,老师讲小说的三种叙述手法,顺序、倒序、插叙,而中国古典小说有着自己的叙述手法,即预叙。
啥叫预叙呢,就是把未来的主要情节在故事的最开始阶段袖珍版演一遍,大略的描写未来故事的概况。比如《红楼梦》开篇甄英莲的故事,即是未来贾府衰落的袖珍版。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写董卓的专权,董卓是为了衬托曹操的。所以《三国》里,董卓的人物性格比较单一。《三国演义》中,董卓给人的印象有三:胖、残忍、好色,没有一个正面的个性。毛宗岗评董卓“愚蠢强盗”,与曹操世之奸雄难以望其项背!如此“愚蠢强盗”如何能擅权,董卓究竟何许人也呢?且慢着急,听小生慢慢道来。真正的董卓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慷慨豪侠,身手不凡
董卓出身不错,陇西人氏,父亲董君雅,《英雄记》:“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尉,古代武官名。最高的叫太尉,太者,大也。县一级的叫县尉,也就是辽中县警察局局长一级的官员。所以董卓出生在将门家庭。
《三国志》:“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六郡:天水、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董卓家乡陇西及是其一。陇西名将辈出,我们知道的飞将军李广即是陇西李氏,还有后来的李唐,也是陇西李氏。唐代大诗人李白据说也是陇西人氏。陇西地界出名将。“良家子”乍一听让人想到抗日战争时期提到的“良民”、“良家妇女”。《汉书·地理志》解释为:“非巫医、商贾、百工”之人。羽林郎主要负责护送保卫皇帝,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羽林郎里出过很多名将,汉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即拔于其中。可见董卓先天条件卓越,很容易在军中混出个名头。
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也就是说董卓好交朋友,也得到了朋友的信任。另外,董卓还“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也就是说董卓力大,并且能双手左右开弓。董卓具备了优秀武将的素质,能征惯战并且慷慨大方,可与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分庭抗礼。可惜董卓不多的一次败仗即讨黄巾失利被罗氏载入《三国》中,董卓变得一无是处。小说家如椽之笔有取有舍,董卓最终成了“愚蠢强盗”,只是后来“世之奸雄”曹操的低配版,董氏之命运,可悲可叹。
2.反噬旧主,性情残忍
武将杀人无可厚非,军人的专业技术就是杀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也。董卓杀人不仅在战场上杀敌人,而且闲来无事杀人取乐。“时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董卓经常屠杀百姓,劫掠妇女。
董卓还杀俘虏,而且是虐杀。“卓豫施帐幔饮,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於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间,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其手法有割舌头、断手足、挖眼睛、大锅煮等等。更奇葩的是此君还一边欣赏一边饮酒吃饭而不恶心,可见其已非人类!《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因没有封侯去望气。望气王朔这样回答李广:“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因为杀过俘虏,所以终其一生不得封侯,最后含恨自刭。董卓的行为最终结果只能天打雷劈、天诛地灭。所以罗氏只能把董卓的结局设定为如此:最终董卓被点天灯,尸体被雷劈,化为齑粉,尸骨无存!
董卓干的最令人发指的就是“发掘陵墓,取宝物。”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最不讲究的行为,刨人家祖坟。好在此公是个无神论者,否者晚上睡觉,一群孤魂野鬼必向其索命,其岂能安枕?
《吴书》:“司徒袁隗辟为掾”。《灵帝记》:“敕以营吏士属左将军皇甫嵩”。也就是说司徒袁隗,曾提拔过董卓。皇甫嵩曾经是董卓的老上级。董卓位极人臣,也没有善待皇甫嵩,对司徒袁隗更是因为其侄袁绍作十八路诸侯盟主而满门抄斩。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恩人,丝毫不留情面。
董卓者,中山狼也。
3.嚣张跋扈,心怀不臣
董卓掌权后十分嚣张跋扈,自封太师。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人臣者最高荣誉,董卓身为太师,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了。再加上皇帝被架空,董卓的名与皇帝也只是一步之遥了。其实古代太师封号一般是不授予人臣的。“吾之国家,由卿再造”的郭子仪也是死后才追封为太师的。康熙皇帝亲政之初,顾命大臣鳌拜也只是封为少保,人称鳌少保。反观中国历史,生前封为太师而广为人知的有《水浒传》中的蔡京、《三侠五义》中的庞吉。这两位都是靠关系位极人臣的,可见人情许多时候真是大于扭转乾坤、解民倒悬的军功了。
董卓跋扈到啥程度?《三国志》中记载:“公卿见卓,拜谒车下,卓不为礼。”也就是大臣见到董卓必须拜见,而董卓不下车不回礼。这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真是极为罕见,董卓已具帝王之礼。另外董卓还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历朝历代臣子与皇帝说话必先口称臣加上自己的名。(不能称字,因为字是尊称,名是谦称,与皇帝说话称字那要大不敬了。)《出师表》开头“臣亮言”即是实例。董卓和皇帝说话直接说即可,可见董卓与皇帝礼仪是平等的。大臣入朝要行趋礼,也就是低头、小步疾走,以示尊重,董卓可免。汉朝大臣上朝进大殿前不仅要把宝剑放在殿外,而且还要脱鞋,这些历史细节在鲍国安、唐国强版《三国演义》第一集中都有展示。董卓可以穿鞋,而且可以佩剑。
4.董卓当道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预演
毛宗岗评董卓:“观董卓行事,是愚蠢强盗,不是权诈奸雄。”权诈奸雄者何人?曹孟德也。愚蠢强盗靠的是武力蛮力,而权诈奸雄凭的是智力巧力。所以董卓嚣张跋扈、只懂得恐怖镇压,其势必不能长久;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刚柔并济,最终代汉自立。“后人并称卓、操,孰知卓之不及操也远甚!”
董卓当权是衬托未来“往古来今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的。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0-19 20:48:36 +0800 CST  
@丈悲探 2016-10-19 18:09:14
这个确实可以。 帮顶
-----------------------------
多谢捧场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0-20 11:06:46 +0800 CST  
@丈悲探 2016-10-19 18:09:14
这个确实可以。 帮顶
-----------------------------
@五陵游侠儿 2016-10-20 11:06:46
多谢捧场
-----------------------------
方便的话,帮推广一下,谢啦!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0-21 08:44:29 +0800 CST  
@旧時忆 2016-10-21 14:02:19
简洁明了,收藏待看。
-----------------------------
多谢捧场、认真写、争取不辱君眼。如方便,请帮忙推广。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0-21 14:47:45 +0800 CST  
第三章 强盗当朝(三)

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吕布在《三国演义》中武力是首屈一指的,民间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说。其实这个排名历来有争议,比如说典韦。在《三国演义》中,典韦并没有太经典的战役,也没有惊世骇俗的经历,只知道他是曹操贴身卫队虎卫军的首领,为何其排名如此之高?但吕布第一的位置无人质疑。最能给吕布正名的就是三英战吕布一节。关羽张飞双战吕布竟然战不倒,最后刘皇叔掣双股剑加入战团胜负才分。而且书中有吕奉先辕门射戟一节。吕布把方天画戟立一百五十步之外射戟上小枝。要知道古代一步是左右脚各迈一步,也就是说现在的两步,再考虑到吕布的个头,一百五十步何其之远!难怪袁术手下大将纪灵不信。通过此事件我们不仅发现吕布方天画戟天下无敌,箭术也是十分了得。
《三国演义》中,吕布的个性是比较鲜明的:
首先,吕布勇猛无敌。前文已表述,这里不再赘笔。
其次,吕布仪表非凡。《三国演义》中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中吕布身高九尺,与关老爷身高相仿,即2.07米。总而言之,吕布是又高又帅,也就是当时的长腿欧巴,再加上天下无敌的武艺,简直就是的国民男神。在民间,百姓眼中的吕布和实际是有偏差的。吕布的年龄应该是比较大的。吕布去徐州投靠刘备时称刘备为贤弟,可见吕布的年龄是要大于刘备的。不出意外,吕布应该是中年人。但是影视剧与民间画像吕布都是没有胡须的。男人青春期就要长胡须,吕布形象没有胡须就是因为如果加上胡须的话就显得不那么帅了。而且民间戏里大闹天空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天下无敌,所以民间画像与影视剧中吕布的打扮与齐天大圣十分相似!
为了衬托吕布的仪表武艺,作品中又渲染了同样传奇的赤兔马。我们一般写宝马主要有两种颜色:唐僧坐骑白色的白龙马,项羽胯下黑色的乌骓马。后来小说中白马基本都叫白龙马,黑马都叫乌骓马,比如张飞的坐骑就是乌骓马。乌骓马已经失去了特色,这也是我们对三国张飞马没有印象的原因。而吕布的马是红色。这种颜色的马在小说中并不多见。赤兔马因为是红色,所以称“赤”,那“赤兔马”的“兔”作何解释?难道赤兔马长得像兔子?其实兔子在古人眼里是速度的象征。《孙子兵法》有“动如脱兔”之说。所以赤兔马者,红色千里马也。原文中说赤兔马一丈长,浑身火炭般红,无一根杂毛证明赤兔马也是既漂亮又厉害的马中翘楚,与吕布的仪表非凡、勇猛无比相映衬。关于赤兔马,下文会有专章论述,这里先卖个关子,暂且不表。
再次,吕布品行卑劣。《三国演义》里,吕布有一个很有名的绰号“三姓家奴”。即早先拜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后禁不住董卓的诱惑叛而杀之。拜董卓为义父之后,又禁不起貂蝉的挑拨而杀之,再加上自己本姓吕,所以称“三姓”。“家奴”是说吕布只是别人的打手,不仅没有理想,更没有忠诚的对象,奴才气十足。
另外吕布禁不住女人的诱惑。其实貂蝉不仅美貌而且富于智慧,所以一般那人都禁不住貂蝉的勾引与挑唆,这不是吕布的错。只不过封建社会不近女色是对英雄的必然要求,所以作者也是把吕布当作好色之徒来写的。也难怪民间有关公月下斩貂蝉的传说!
高希希导演作品《新三国演义》中吕布与貂蝉有真正的感情只是个人对原著的理解。其实这种理解是把原著的美学张力减弱了,是得不偿失的。其实吕布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所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是心意相通的。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没有交流过,但两位大文豪英雄所见略同。
美丑对照原则要求美丑对照,使美更美、丑更愁,增强艺术张力,使丑也具有艺术美感。《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就是按照美丑对照原则设置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的典型,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其实吕布就是外表与能力的极度卓越、人性的极度卑劣。如果设计吕布与貂蝉之间的有真正的感情,那么吕布人品的卑劣性就要降低,美丑对照的张力就要减小,吕布人物艺术性就减弱了。其实原著塑造吕布人物形象是比较成功的,吕布的第一个性是品行卑劣。所以我们说武圣是关老爷,而没有人会想到要推崇比关羽更厉害的吕布!
其实吕布人物形象的设置是为了衬托关羽的,就好像董卓是为了衬托曹操一样。在三国主要武将中吕布与关羽的身高是最高的,都是九尺。另外吕布死后赤兔马成为了关羽的坐骑,这些线索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其实元杂剧里吕布是打不过张飞的。作者提高吕布的武艺是因为吕布武艺超群是为了衬托品行卑劣。吕布的卑劣品行正好反衬关羽的义薄云天。关羽好读《春秋》,典型的儒将风采。关羽和吕布的对比正在说明一个问题:仁者无敌!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0-23 22:20:56 +0800 CST  
第四章 袁氏兄弟(一)

Δ袁绍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席卷全国。为了熄灭起义的燎原之火,东汉政权允许地方私募军队。结果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地方势力却把中央王朝架空,形成群雄割据之势。借问军阀哪家强?其中翘楚属袁绍!袁绍势力达到啥程度?东汉时期,全国分成十三个州,分别是:雍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另有一司隶校尉部,也称司州)。袁绍在与曹操决战前掌握有冀、青、幽、并最北方的四周。曹操虽然掌握豫、徐、司、兖四州,但这四州受黄巾起义破坏最为严重。所以在官渡大战的时候,曹操实力(无论是兵力还是粮草)远不如袁绍,袁绍是当时第一大地方实力派!
袁绍为何有如此实力呢?首先来源于他的家世。“四世三公”是袁绍最大的政治资本。啥叫“四世三公”呢?东汉王朝最大的三个官分别是太尉、司徒、司空。他们位极人臣,人称三公。当时还没有品级,只是用粮食来评价,即万石级官员。袁绍家族从“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袁氏家族连续四代出了五位位居三公的官老爷。在袁绍时,袁绍的叔叔袁隗为太傅,东汉末年,太傅职当三公。所以袁绍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很多一部分官员都受过袁氏的恩泽,这是谁也无法相比的政治资源。袁绍出生于政治世家,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官二代”。袁绍起兵反抗董卓,天下英才迤逦投奔袁绍麾下。
其次,袁绍个人功业。袁绍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并不是纨绔子弟,建立了许多令人称许的功业。东汉末年,太监横行无忌,最终这些太监被袁绍杀个干净,从此大汉宫廷里再也没出现太监掌权的情况,这是袁绍的一大功绩。另外,董卓专权后想废立皇帝,袁绍又持反对态度。当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后,袁绍又起兵讨伐董卓,并成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成为义军名义上的主帅。“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袁绍站在正义的一方,再加上自己的个人影响力,许多豪侠都依附袁绍。天下以反董卓为名起兵的各股势力都假借袁绍之名,可见袁绍成为反董卓的一面旗帜。也就是说,两件事上袁绍都是顺应民心与历史的潮流,也为自己积累了相应的功业资本。
再次,袁绍的个人魅力也是其事业兴旺发达的助力。“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少与交焉。”这里提到了袁绍的两个优点。首先,袁绍长得帅、有风度。这在《三国》中众多领袖里不多见。考虑到袁绍的母亲是地位低下的婢女,可知袁绍仪表更多来源于母亲的基因。古人讲妻贤妾美。因为古人婚姻讲门当户对,妻子都是父母给定下的门第相当的小姐。所以妻子主要看的是出身,而不是美貌。这也就不难理解吕布为了得到貂蝉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杀了独裁者兼义父董卓,事成后貂蝉也只是吕布的妾了。妻子嫁到婆家后主要的任务除了生孩子还要管理家庭,所以妻子的最高标准是贤惠,所谓贤妻是也。而妾往往地位较低,只是因为美貌才得到男主人的眷恋,所以妾主要靠的是美貌。考虑到袁氏家族的显赫地位,袁氏家族的男丁能宠爱一婢女,可见袁绍之母容貌一定非同一般。袁绍也遗传了母亲的这一优点,增加了自己的魅力。《三国演义》中,袁绍的扮演者是后文中扮演周瑜的演员,可见《三国演义》剧组还是对原著了解颇深的。另外袁绍还具有“折节下士”的优点。也就是说袁绍不仅长得帅、门第高,而且还尊重礼让人才,所以“士多附之”。就来曹操最早也依附于他。最令袁绍广受赞誉的是他的孝行。《英雄记》中记载“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也就是说袁绍母亲死后,为母服孝三年。三年后又为父亲服孝三年,一共六年。有些人可能也认为没什么。其实古人为父母服孝不仅时间长,而且要求严格。在守丧期间不能办任何喜事,断绝娱乐与交际等等。就是说一切高兴一些的事情都不能做,就只能哀思。想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六年,得是啥样的毅力能坚持住。另外六年内不得为官。很多时候就因为父母死的不是时候可能会毁了一个人的仕途。王安石变法手下得力干将李定因为“庶母仇氏死,匿不为服”经常被人攻击。明万历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因为父亲去世必须辞官,最后因为太后以小皇帝名义夺情,才免于政治生涯戛然而止的命运。可见六年守孝并非易事。再加上东汉儒家立国、以孝治天下,袁绍的这一行为定能名震天下!
虽然袁绍有很雄厚的资本,但也免不了袁氏土崩瓦解的命运,因为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只有真英雄才能屹立不倒。所以当《三国演义》中提到袁绍“四世三公”时,毛宗岗总是引用了一句《诗经》:“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士大夫对后代的恩泽超不过五代,也就是我们平时口语富不过三代的意思。)
袁绍非浪得虚名,但也不是真英雄。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0-30 21:26:26 +0800 CST  
第四章 袁氏兄弟(二)

Δ袁术
袁术在《三国》中戏份远少于其同父异母的哥哥袁绍。其实袁术与其兄袁绍同样是“四世三公”的出身,而且袁术还有一个袁绍永远也无法超越的优势:嫡子。
嫡者,正也。也就是说袁绍是正妻所生,而不像袁绍是婢女之子。古代妻子的儿子是要继承家族衣钵的,而妾以下都是男主人的玩物,与她们生的孩子更多是激情过后的副产品,可有可无的。所以从袁家角度,袁术地位远高于袁绍。这也是袁术不服其兄袁绍的原因之一。
官位曾高于袁绍。董卓进京前,袁绍在大将军何进手下任司隶校尉,得到何进的宠信。袁术任虎贲中郎将,地位相当,在除宦官的过程中也立了不少功。董卓进京后,为了拉拢袁术,董卓曾借皇帝名义加封袁术后将军,这地位就在袁绍之上了。
简单了解一下古代将军的级别。最高的军事长官是大将军,与之同级的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大将军最早是西汉武帝时期卫青的官职,后来成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太尉成为了虚职。骠骑将军是西汉武帝时期霍去病的官职,汉武帝设立骠骑将军一是为了封赏霍去病,同时也有与大将军分权的意思。车骑将军是东汉时期形成的军事高管,他发扬光大于伐匈奴立大功的将军窦宪。因此灵帝时期大将军何进掌握天下兵马大权,董太后为了对抗何氏兄妹封自家男丁董重为骠骑将军与大将军何进分庭抗礼。
三位大将军之下常见的还有前、后、左、右将军。前、后、左、右将军最开始设置是源于战场作战时的位置。比如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在与匈奴大决战时因向皇帝讨得前将军职位而喜出望外,终于实现了与匈奴单于一决雌雄的机会。结果在作战过程中被大将军卫青调到与右将军食其同路的结局,结果含恨自刭。后来前、后、左、右将军是将军的级别,不再是作战时的位置,顺序如下: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比如五虎大将首先是前将军关羽,然后分别是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校尉职位要低于前后左右将军,所以袁术此时官职要高于袁绍。这也是袁术不服于袁绍的原因。
但事实是袁术名望与功绩远逊于袁绍,只是比袁绍嚣张得多,所以袁术早于袁绍灰飞烟灭。由于董卓霸京师,袁氏成为董卓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袁氏兄弟出奔外郡。袁绍逃到渤海、袁术逃到南阳。南阳是当时富庶之地,袁术站稳脚跟,实力颇为雄厚。可是袁术却并不精心治理,而是穷奢极欲。《三国志》记载:“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徵敛无度,百姓苦之。”诸侯争霸之际,却不励精图治,却尽情享乐,可见袁术远非一统天下之主。同样是“四世三公”的后裔,天下英雄只能投靠美资容、有圣名、能得士的庶子袁绍,而不是骄奢淫逸的嫡子袁术。再加上袁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称帝,袁术的末日提前到来。
在袁术的眼中,只有名爵最重要。温酒斩华雄一节体现的最明显:当十八路诸侯面对华雄之勇而无可奈何之际,关羽挺身而出,结果袁术却因关羽只是马弓手而勃然大怒。当关羽斩华雄、立奇功之后仍以“县令手下小卒,安敢耀武扬威”为名,要乱棍打出帐去。在与刘备的作战中袁术正眼白眼没看上刘备,因为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小儿。袁术称帝的原因无外乎自己是“四世三公”之后,并且握有传国玉玺,其原因可笑之极!袁术活在已死的家人创造的光环之中,难怪曹操称之为“冢中枯骨”!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1-06 22:45:23 +0800 CST  
第五章 孙氏父子(一)

Δ传国玉玺

在说孙氏父子之前,必须先介绍一下传国玉玺,因为传国玉玺与孙氏父子孙坚、孙策命运息息相关。
传国玉玺的前身就是我们中学学过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的天下闻名、老少皆知的“和氏璧”。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我们民间有“没有梧桐树,揽不来金凤凰”之说。凤凰是中国古代的祥瑞,比如说西周兴旺发达之前有凤鸣岐山之说。凤凰作为神鸟只落在梧桐树上,只吃嫩竹、喝醴泉(甜酒)这些清洁之物。所以当卞和看到凤凰落在青石板上,那肯定是有宝物莫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施以刖刑,逐出国都。“刖”刑,古代肉刑之一,通俗讲就是砍脚!卞和这次是左脚被砍下。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剩下的故事我么就知道了。秦国人想霸占和氏璧,赵国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完璧归赵。但蔺相如保得了一时,保不了一世。秦始皇统一天下,和氏璧落入嬴政手中。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镌刻传国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玉器十分珍贵,但有一缺点,易碎。所以玉器经常出现破损,所以古人用同样珍贵但不易碎的黄金来镶嵌,这就是民间金镶玉的由来!传国玉玺也因太后惊天一怒,碎一角,以金镶补。
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后,传国玉玺不知所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焚烧洛阳后撤退到长安。义军先锋长沙太守孙坚首先杀进洛阳并灭火,于井中得一不腐女尸。尸体怀抱中即传国玉玺也。传国玉玺是真命天子的信物,这位孙太守马上动了不臣之心!就好像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屠龙刀、倚天剑一样。得此二宝,可以号令天下!传国玉玺出世,从此江湖不再平静!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1-12 22:36:10 +0800 CST  
第五章 孙氏父子(二)
Δ江东猛虎——孙坚
孙坚传说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之后。孙坚将门虎子,其勇猛世所共知。平定黄巾之乱,孙坚与刘备兄弟同样立了大功。长沙区星叛乱,孙坚又平叛有功。所以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因为四世三公身份与人望是公认的盟主,孙坚因为勇猛善战为先锋也是众望所归!董卓还主动提出与孙坚联姻,可见孙坚在敌人心中是真正可畏的对手。《三国演义》中对孙坚着墨不多,但记了这样一件事:“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上掠取贾人财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行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 ”孙坚十七岁时与父亲行船到钱塘江边,海贼胡玉等抢劫完商人财物堂而皇之的于岸上分赃,来往行人却畏之如虎,不敢靠近。十七岁的小孙坚操刀上岸,虚张声势,假装指挥官兵包围之,把海贼吓跑!不仅如此,小孙坚还乘胜追击,斩杀一贼。可见孙坚儿时即有勇有谋,天生一副英雄胆!
可惜,勇猛善战、智勇双全的江东猛虎得到象征“受命于天”的传国玉玺后,内心顿起波澜,有了不臣之心。于是孙坚主动退出反董卓联盟,回江东老巢“密谋大事”。结果在与刘表的作战中中伏身亡,孙坚成为因传国玉玺而死的第一人。惜哉!孙坚。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1-20 21:47:52 +0800 CST  
第五章 孙氏父子(三)

Δ江东孙郎
《三国》中谁年轻有为呢?很多人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年少周郎”。其实,《三国》中还有一个人也被人称为 “郎”,他就是小霸王孙策!
究竟何者为“郎”? 秦汉时期“郎”为皇帝身边供职的官员。比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轲刺秦王,秦王剑长,一时拔不出来。大臣赤手空拳,只有郎中有兵器。可见,郎中为秦王嬴政的卫队。能在皇帝身边供职是无上的光荣,必须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陇西李氏因世代从军“良家子”身份,李广、李蔡兄弟并为郞。李广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也都为郞。综上所述,“郎”是皇上信任的人,在皇帝身边供职很有发展前途的职位。所以民间用“郎”来称呼年轻有为、年少英俊的男子。比如说风流倜傥又年轻有为的周瑜,人称“周郎”。孙策与周瑜同岁,同样年轻有为,年少英俊,而且二人同娶二乔,所以“江东之民,皆呼策为孙郎”。
到了后来,“郎”成为了民间对一切男子的尊称,比如《水浒传》中对武松的哥哥人称武大郎。在武大郎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年轻有为、年少英俊的影子。可见,到了宋代,“郎”就成了民间对男子的一般性礼貌称呼,但《三国》时代不然。
江东百姓为何呼孙策为“孙郎”呢?主要是孙策年轻有为、年少英俊、并且受百姓爱戴。
首先,孙策相貌英俊
《三国志》中记载孙策:“美姿颜,好笑语”。也就是说孙策颜值很高,并且诙谐幽默。这会让人看起来很舒服并且容易交往产生好感。



《三国》主要讲述的是以皇叔刘备为代表的仁义之师与以曹操为代表的奸雄武装之间的较量,江东孙氏政权成为了陪衬。其实,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可以看出江东孙氏政权是帅哥美女的集中营:孙策、周瑜、陆逊、大乔、小乔、孙尚香等等,江东多俊男靓女。
其次,孙策年轻有为、有勇有谋。
孙策十七岁起兵,建立江东基业,死亡时才26岁,少年成名、古今罕有。
孙策勇猛善战,在作战中曾夹死一将,喝死一将,人称:“小霸王”。吴郡太守许贡曾评价孙策:“孙策骁雄,与项籍相拟”。可见在外人眼中,孙策勇力是与西楚霸王项羽比肩的。并且项羽发迹于江东,孙策也是在江东开疆拓土。毛宗岗评孙策手下的太史慈为“小英布”、周瑜为“小范增”。也就是说孙策有项羽成就霸业的的全套人马,文臣武将群英荟萃,霸业安能不成?
孙策还很具有战略眼光。《三国志》:“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籓。君以为何如?’”孙策在江都的时候,张纮母亲去世时孙策曾提出自己未来的规划:第一步,索取袁术手下的孙坚余部。第二步,吸纳丹阳太守舅舅吴璟的精锐。第三步,占领吴郡和会稽以为立身之本。然后讨伐荆州刺史刘表,成为朝廷的“外藩”,也就是割据一方的势力。通过孙策的表述,我们看到了清晰合理的发展战略,即避开与已经颇具规模的中原各豪强争雄,发展重点为薄弱的“吴会”之地,建立割据一方的势力。实践证明,孙策是很具有战略眼光的。东吴的势力也是按照这一发展战略走下去的。我们也可以看出孙策的战略是优于刘备初期的发展战略,所以孙策能迅速建立基业。为了实现这一蓝图,孙策舍弃了父亲为之丧命的传国玉玺,从袁术那儿借来了起家的资本,然后一步步顺利的走下去,最终割据一方。所以孙策的战略好比蜀汉诸葛亮的隆中对。楚霸王项羽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小霸王孙策过江东开疆立业,有勇有谋,难怪毛宗岗评孙策:“小霸王胜老霸王多矣!”
不过孙策勇猛有余,总有些轻敌冒进。性格过于刚烈,不懂调和,最终早来杀身之祸。
孙策强大的时候,天下莫敢与之争。就连曹操都慨叹:“狮儿难与争锋!”。强大的小霸王虽然百战百胜,但也有其致命弱点。正如曹操手下谋士郭嘉所言:“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也,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也就是说孙策轻率无准备,性急少谋略,是典型的有勇无谋,未来一定死在普通人手里。这里提到了小人,与我们理解的品德低下的人不同。学者杨伯峻曾说古人君子与小人分在德者与在位者。也就是说君子与小人可以解释成道德高尚的人和道德低下的人,同时可以理解为当官的人和普通百姓。显然这里的“小人”指普通百姓。
天下无敌的小霸王果然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伤于吴郡太守许贡的三门客之手,与郭嘉预料的分毫不差。其实孙策猎鹿受伤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象征着天下。孙策猎鹿受伤预示着他并不是未来争霸天下的主角。再联想曹操许田打围,代天子射鹿受拜,即暗示曹操未来掌握天下。 小霸王孙策与其父孙坚一样,勇猛善战却经常单骑出击,结果中人埋伏。
毛宗岗曾评:“前孙坚以三十骑出,而至于死;今孙策以单骑出,而至于伤。坚与策之不得为帝王者在此。”孙坚与孙策只是开拓者,并不是鼎力者,惜哉!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2-04 22:48:53 +0800 CST  
《三国新解》第六章 脂粉英雄

Δ脂粉英雄——貂蝉

一提到貂蝉,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美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实古代美女如云,就是《三国》里美女也数不胜数,为何偏偏貂蝉入选四大美女呢?
貂蝉入选四大美女肯定因为清丽超群,但《三国》里美女不计其数:大乔小乔、甄氏、邹氏、孙尚香等等。所以长相美丽是貂蝉入选四大美女必要非充分条件。
出身不是入选条件。《三国》中许多美女都是大家闺秀。比如乔国老一对女儿大乔小乔,而且大小乔还分别嫁给了孙策、周瑜这一对少年英雄,甄氏、邹氏也为诸侯之妻。而貂蝉出身歌女,只有小名无姓无名,虽然民间流传貂蝉原名任红昌,只是流传而已,不知真假,可见貂蝉出身之低。所以出身不是貂蝉入选四大美女的条件。而且正史中没有貂蝉的记载,很有可能历史上无有其人,可见貂蝉的影响力之大。
纵观四大美女,长相清丽是其共同特点,同时她们还对当时的政治有极大的影响,她们都凭借自己的才貌影响了当时的政局。西施是导致吴灭越兴的关键人物,王昭君和藩出塞维护了汉朝政权的和平,杨玉环则是误国误民,大唐朝盛极而衰。可见四大美女都是政治女性!
貂蝉为司徒王允的义女,为了除掉奸臣董卓自愿献身,主动请缨。王允先把貂蝉许给吕布,又悄悄地把貂蝉送给太师董卓。貂蝉一个人游走于董卓与吕布之间,挑拨离间,最终导致吕布刺杀董卓,完成使命。貂蝉的任务相似于西施,用自己的美色把主公拉下水。但貂蝉任务的难度远高于西施。正像毛宗岗所言:“为西施易,为貂蝉难。”西施只需哄住一个吴王,貂蝉既要哄董卓,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妆出两张面孔,其实不易!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大义凛然与超凡智慧无人能及。难怪毛宗岗称貂蝉为“女将军”!
民间有关公月下斩貂蝉之说。说的是徐州沦陷后,关公不近女色,月夜下追赶貂蝉并将其斩之。体现了关公英雄的本色和尤物貂蝉的红颜祸水。细品起来不是滋味。貂蝉明明是女中豪杰脂粉英雄,却受如此待遇。看来民间对貂蝉误解深矣!
“貂蝉”其名却并非凭空捏造。东汉应劭《汉官仪》载:“侍内金蝉左貂,金取刚固,蝉取高洁也。”侍内的帽子上装饰着“金蝉左貂”,是为“貂蝉”冠。因此山西社科院孟繁仁先生考证说貂蝉乃宫中掌“貂蝉”冠的宫女。貂蝉的命名从“貂蝉”冠而来。就像汉代许多作品女主角都叫秦罗敷一样,只是个象征名称。
貂蝉,一身而兼两种动物。貂,长于寒带,聪明伶俐,生性慈悲。北极圈内的猎人捕貂,常常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躺在貂出没的地方。貂看到后就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猎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捕到了貂。貂蝉为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主动献身,颇有貂的慈悲之感。蝉,让人不自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貂蝉就是诱饵,而董卓和吕布是螳螂和黄雀。最终黄雀杀了螳螂,得到了诱饵。与貂蝉命运何其相似!
貂蝉有貂的聪明伶俐和慈悲之心,又起到蝉的作用,貂蝉的一生可谓明矣!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2-10 21:37:44 +0800 CST  
《三国新解》第七章 魏武大帝(上)

Δ魏武大帝


要说《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塑造最好?答案是诸葛亮、关羽、曹操。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为“智绝”,智力超群,智慧化身;关云长为“义绝”,忠肝义胆,义薄云天;曹操为“奸绝”,狡黠多诈,诡计多端。
但是三人中再细细品味会发现诸葛亮这个人物刻画的有些聪明过头,鲁迅曾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诸葛亮太无所不能,有些近于妖魔鬼怪,所以诸葛亮人物塑造是有瑕疵的。关羽是《三国》捧起来的圣人,满大街的关公像即是证明,真实的关羽无论如何达不到这个高度。但关羽被奉为武圣他的武力并不是最强,而且许多熟读《三国》的朋友肯定有如下困惑:关羽与纪灵打个平手,纪灵不到十个回合就被张飞杀死,而且纪灵被吕布提如童稚,可见纪灵没那么厉害。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是仗着赤兔马快,杀敌人个措手不及。颜良曾二十几回合战败徐晃,而荆州时关羽是战不倒徐晃的。再加上关羽被黄忠射中过头盔,被庞德射中过胳膊,我们觉得关公没有想的那么厉害。关公主要是忠义过人。而曹操人物形象的塑造无懈可击!
罗贯中要把曹操塑造成“往古今来奸相中第一奇人”。所以曹操有很多特点,但“奸”是核心。
首先曹操很智慧,只不过曹操的智慧和诸葛亮相比多了很多狡诈。
曹操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曹操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液,于是不渴。曹操征袁术,十七万大军乏粮,曹操命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士兵皆怨。曹操诬管粮官所为并斩之,度过了危机。也就是说,曹操的智慧无以伦比,但与诸葛亮相比总是充满狡诈。其实曹操的智慧也是他“奸”的衬托,只有充满智慧的奸雄才是真正的奸雄。无智慧的奸诈只能是愚蠢的小毛贼!
另外,曹操因为奸诈,所以不相信他人,性格多疑,犯过错误。
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单枪匹马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拿获。曹操说出志向感动陈宫舍官一起逃亡。二人逃到成皋曹操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吕伯奢为款待二人特意去西村沽酒。曹操误把吕家杀猪磨刀当作杀人,跳将进去灭了吕氏满门。其实这件事上曹操犯错确实情有可原。首先人在逃忙途中确实神经高度敏感,而且吕伯奢只是父亲的结义兄弟并且许久不见,其心确实不可估量。再加上吕伯奢举动确实可疑:安顿完曹操陈宫二人后“起身入内,良久乃出”。动作可疑。接着主动提出去西村沽酒,并且“匆匆上驴”。更是可疑,不禁让人联想去官府告官。所以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情有可原。汉中大战,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特点声东击西,最终曹操不得安枕,撤并退却。汉中大战功亏一篑。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2-18 14:04:56 +0800 CST  
《三国新解》第七章 魏武大帝(中)

Δ魏武大帝
曹操大度,唯才是举。曹操对人才十分尊重。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当听到公孙瓒介绍刘玄德时马上回一句:“莫非是平黄巾的刘玄德?”而袁绍敬玄德是因为他是“帝室之胄”。可见曹操对人才远比袁绍重视。当华雄连斩二将,耀武扬威时,身为马弓手的关云长挺身而出。曹操看关羽仪表非凡决定让他出战,而不是像袁绍一样怕华雄知道关羽的身份是弓手而被耻笑。曹操手下有很多人才来源于敌营,比如吕布手下的张辽,袁绍手下的张郃高览,还有曾经在宛城打败自己并杀了自己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的张绣,还有痛骂过自己的陈琳等等。曹操选才得特点是不拘一格,不看重品德。曹操在《求贤令》中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可见曹操选才得重点在才,而不是德行。奸雄本色也有可爱之处。
曹操是真正的政治家,虽然为人奸诈,但懂得收揽人心。有方向,有方法。《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几组对比。首先与董卓对比。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只靠强力,只能是 “愚蠢强盗”,而曹操懂得收揽民心,是真正的权诈奸雄。其次与袁术对比。袁术只因得了传国玉玺,并且是四世三公的后代就擅自称帝,最后闹得个身败名裂。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操辞其名,而取其实;术无其实,而冒其名。岂非操巧而术拙”。曹操攻击张绣,士兵以手扶麦而过,曹操践踏麦田,割发代首,收揽人心。而袁术攻打徐州,于路劫掠而来。只要缺粮,就抢劫百姓。另外,曹操还会治理。针对汉末战乱,土地荒芜,流民众多的现状,曹操完善了屯田制并大力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稳定了社会,也为自己在未来的争霸之路中奠定的坚实的保障。
《三国演义》人物刻画是典型的出场定型类。即人物出场性格固定,从始至终。比如曹操的奸诈,从始至终。曹操刚出场就讲了一个装病诈叔父的故事,然后就道出许子将的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给人物性格定型。其实仔细观察分析,曹操性格也是有转变的。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前,曹操主要还是“治世之能臣”。比如任洛阳北部尉时,曹操设五色棒,正法太监蹇硕之叔蹇图,和袁绍一起杀宦官,平定黄巾之乱,献刀杀董卓,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各势力不思进取,各为己利,大汉朝气数已尽的形势下开始自谋发展的。从此之后,曹操走上了“乱世之奸雄” 的路子而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三国演义》总体来讲还是民间文学的文人加工,他塑造的人物还是有简单化的倾向。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不是那样只在庙堂之上智慧的首领,他经常出现在战场上,有时还身先士卒。《三国志》记载过一件曹操亲自参加龙亢平叛的战斗:“ 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也就是说曹操不仅指挥作战,有时还亲自参与其中。还有时,曹操去进行一些冒险活动。孙盛《异同杂语》:“ 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也就是说,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冒险去权倾天下的大太监张让府里,没有别的目的,只是好奇,结果还被人发现。只是因为自己的身手好,才能全身而退。所以曹操是有一定武功的。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2-25 13:46:06 +0800 CST  
《三国新解》第七章 魏武大帝(下)

Δ魏武大帝
历史上的曹操在艺术和兵法上造诣颇深。
文学上,大家小学都学过曹操的《观沧海》、高中学过《短歌行》。也就是说曹操不仅是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诗人。而刘备、孙权还有其他诸侯都不是。而且,曹操是屈原后第二个大诗人。屈原以后没有大诗人,偶尔有一些作品也都是随机而作,并不是有意为之。曹操是屈原后另一个主动创作并有一定成就的诗人。另外曹操拉开了诗歌创作的序幕,从此之后诗人辈出,一直到唐朝兴盛,诗歌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创作项目。而且曹操还重视文学人才的培养。《三国》时期主要的诗人是三曹、七子还有蔡琰(蔡文姬)。他自己和两个儿子是主要的诗人,七子也就是建安七子,是曹氏集团邺下名家,蔡文姬是曹操争取归汉的,所以曹操对诗歌的贡献不仅是自己创作,还有培养后代,给诗歌创作提供土壤。
曹操还擅长草书,是个书法家,同时还是围棋高手。
张华《博物志》: “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 亚之。桓谭、蔡邕善音乐,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棋, 皆与埒能。”也就是说崔瑗崔寔父子、张芝张昶是当时草书大家,而曹操水平仅次于他们。桓谭、蔡邕善于弹琴,而曹操技艺可以与此二人比肩。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是当时的围棋高手,而曹操和他们不分伯仲。通过此材料可以看出曹操不仅有《三国演义》中狡诈权谋的一面,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这点可远远超过刘备孙权了。
《孙子兵法》是古代兵法之祖。曹操一生南征北战,作战无数,对《孙子兵法》的体会也是颇深。他用自己的经验与理解给《孙子兵法》作了注,现在通行版《孙子兵法》的注就是曹操注的。
曹操个人的才干是《三国演义》中无法概括全貌的,同时曹操还有一个《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的缺点:屠城。曹操征战,凡遇到坚强抵抗,他必以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手段,整座整座的屠城。官渡之战,他活埋投降袁军士兵八万多人。官渡之战后,曹操征河北,征并州,多次屠城。曹操打到哪里,哪里残破。所以可以想象曹操南下进攻刘备,为啥百姓跟随刘备一起逃亡了。这可能也是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论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从对待降卒的态度上可看出曹操气度稍显不足。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6-12-31 12:57:20 +0800 CST  
第八章 官渡大战

Δ双方实力


官渡大战是《三国演义》前期的一场最大俩军阀争夺北方片儿长的争霸战,谁赢谁将是北方之主。考虑到当时经济政治的情况和其他诸侯的势力,这场战争的胜者不仅能成为北方霸主,还为统一全国拿下了赛点!
首先看地盘大小。袁绍占有北方冀青幽并四州,曹操割据司兖豫徐四州,实力相当。曹操所占四州是经济中心,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对曹操地盘的破坏远大于袁绍。袁绍兵力远大于曹操,结果在战争期间曹操却出现缺粮的状态,可见袁绍的粮食远多于曹操。所以从当时来讲袁绍土地资源人口要优于曹操。
地缘对比。 袁绍统治中国的最北方,只有南面面对曹操,不用担心多面作战,无后顾之忧。曹操处四战之地,北面有袁绍,南面有刘表、张绣,东南方向与羽翼渐丰的孙策接壤。曹操在应对袁绍的同时还要面临其他方向的威胁。好在官渡大战打响之时,孙策病殁,年少孙权即位,江东政权处于主少国疑的状态,无暇他顾。张绣也在大战前投降了曹操。刘表死守荆襄,不思进取,威胁有限。所以曹操处于被包围状态,好在除袁绍外其他政权威胁不大。
兵力对比(按《三国演义》统计)。袁绍动员70万兵力,曹操可机动兵员只有7万。考虑到曹操征袁术时出征17万人,所以曹操与袁绍决战时兵力不至于太少,但肯定不会有袁绍多,估计2、3十万还是有的,所以无论如何还是袁绍占绝对优势。
人才对比。双方都是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人才中国。袁绍文有田丰、沮授、审配、许攸、逢纪等只谋,武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韩猛等之猛;曹操文有荀彧、荀攸、刘烨、郭嘉、贾诩等之智,武有夏侯惇、夏侯渊、张辽、许褚、徐晃等之勇。双方人才相当,主要看谁能团结一致,群策群力。
时机对比。袁绍灭掉公孙瓒后,先于曹操统一河北。而当时曹操还有吕布、张绣、刘备要对付。所以从时机来讲,袁绍先进入决赛准备阶段。
政治对比。袁绍为大汉朝四世三公家庭,吸引力大。但汉献帝在曹操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说当时汉朝政权已经土崩瓦解,但皇帝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也是汉献帝还没有被废的原因。所以在政治上,曹操略占优势。
综上所述,从客观实力对比可以看出袁绍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战争不光是实力的比拼,更是毅力与智慧的较量,鹿死谁手交战之前尚未可知!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1-08 21:14:03 +0800 CST  
Δ双方统帅





袁绍和曹操是发小,打小就在一起玩,双方都很了解。官渡之战前,二人基本是同盟关系。他二人背靠背四处征战,当他们把敌人一个个打倒后,也就是他们决战的时候了。
《世说新语》记载了二人的一些趣事。《世说新语·假谲》:“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袁绍和曹操年少顽皮,劫新娘。在逃跑的过程中袁绍掉入井中,曹操情急大喊:“偷儿贼在此!”惊得袁绍从井中蹦出,得以逃亡。还有另一则记载:“袁绍年少时,曾遣人夜以剑掷魏武,少下,不著。魏武揍之,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袁绍曾经派人用剑掷曹操。第一回剑掷得偏下。曹操想下回一定会偏上,所以睡觉紧贴床上,结果果然掷剑偏上而又不中。通过这两则故事,可以看出从个人心机来讲,袁绍远逊于曹操,曹操的谋略更为出色。
身份来讲,袁绍远高于曹操。袁绍生于四世五公家庭,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影响力巨大。大将军何进掌权时,还主动拉拢袁绍。董卓霸京师时,虽然袁绍与董卓作对,董卓还以皇帝之名封袁绍为渤海太守。同时董卓拉拢袁术,封袁术为后将军。可见袁氏家族的影响力。袁绍也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家族影响力成为第一大军阀。曹操家庭出身不差,父亲曹嵩是大商人,家资巨富,后来又买了个太尉当。可是和袁绍比就难以望其项背了,曹操顶多是个土豪。另外曹操还有个污点:父亲曹嵩是大太监曹腾的养子。对汉末年人人恨太监入骨,曹操这一污点令他减分不少。所以曹操起家时主要靠的是家族人才,比如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曹仁曹洪兄弟。所以出身上袁绍远高于曹操。
形象上,袁绍也远优于曹操。《三国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也就是袁绍长得既帅又有威仪。曹操呢?《三国演义》中说曹操身高六尺,也就是说个子很矮。《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匈奴使者来见曹操,曹操自惭形秽,让大帅哥崔琰冒充自己,自己装身边武士。结果匈奴使者慧眼识人,认为武士是真英雄。通过这则材料可以看出曹操其貌不扬,甚至到自惭形秽的地步。
识见上二人相差甚远。大将军何进要杀宦官,袁绍出主意:“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曹操则云:“若尽诛之,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袁绍出的明显是馊主意,正式大将军何进用了袁绍的主意,导致自己身首异处,最终汉朝大乱,董卓进京。而曹操的建议正切中肯綮。还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当公孙瓒介绍刘备时,曹操马上问:“莫非是破黄巾的刘玄德?”可见曹操看中功绩。而袁绍赐刘备座,却说:“我非敬汝名爵,而敬你是帝室之胄。”可见袁绍看重的是身份。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用人上,袁绍能聚人,不能用人。袁绍手下有很多能人,就因为主帅太平庸,不能人尽其才。袁绍不能听取田丰、沮授、许攸的计策,并且谋士之间结党互相攻伐,最终导致袁绍败北。沮授: “上盈其志,下移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许攸:“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自己手下的谋士失望透顶。在战争过程中,田丰沮授下狱,许攸投敌,大将张郃高览被逼反水,袁绍下场可想而知。反观曹操,想放弃官渡,荀彧劝阻而听;乌巢放火,许攸献计而纳,最终以少胜多。
天生条件袁绍要好于曹操,智谋识见袁绍远逊于曹操,最后形成袁绍一人对抗整个曹操集团的智慧,袁绍安能不败!
楼主 五陵游侠儿  发布于 2017-01-15 20:18:06 +0800 CST  

楼主:五陵游侠儿

字数:89293

发表时间:2016-10-09 20: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9 08:11:36 +0800 CST

评论数:1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