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八经说民国

二次革命对孙中山是失败的,但是对于袁世凯来讲,却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儿。其实,在民国建立之初,袁世凯虽说是大总统,却没有真正的统一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军头盘踞在一方,对中央是不理不问。反正我们在这里不交税、不纳粮。他们的理由也是很响亮,他们也是曾经参加过革命,解放过全中国的功勋。袁世凯要跟他们讲法律,人家也跟你讲议会。袁世凯要跟他们轮胳膊,来粗的,人家说你违反法律。反正他们是软硬不吃,看你能怎么奈何于我?其中,三个最大的地方割据就是革命党的根据地“粤、赣、皖”,他们的三督也正是革命党的骨干分子,胡汉民、李烈钧、柏文蔚。这简直就是清初康熙皇帝面对的“三藩之乱”大翻版。所以,他们几个是必定要被削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三个是革命意志最为坚定的。当孙中山一声大喊“打到袁世凯”,这三个人噌的一声,就撸起袖子干起来。但是,这一切也恰好给了袁世凯一个借口,你们几个造反,我自然要收拾你们。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袁世凯三下五除二,这三个人是跑的跑,逃的逃。袁世凯宣布“削藩”成功。剩下的袁世凯就要收拾那些在二次革命中,思想动摇过的人,比如湖南的谭延闿、浙江的朱瑞、云南的蔡锷、广西的岑春煊等都以不同的名义被解除了兵权。说白了,这就是杀鸡给猴看,这些人一旦被解除了兵权。那些其他的大小猴王,在袁世凯面前便吓的抬不起头来。比如威震东南、虎踞金陵的张勋、稳居折寨山西的阎锡山、日后雄霸半个中国的张作霖和被调回云南的唐继尧,在袁世凯面前都只能是战战兢兢,屁也不敢放一个。可是,日后袁世凯去世,中华大地上军阀割据的局面也已经形成。我们现在的历史课本都在强调这些军阀割据,就是袁世凯的北洋系造成的,我们也习惯的称之为“北洋军阀”。但是,我们客观一点,革命党人在军阀局面上也是出了不少力。后面的历史中,他们只要一有机会,也是挤破头的抢地盘。所以,军阀割据不是袁世凯一个人造成的,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当时的必然趋势。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袁世凯不死,或是没有死那么早,会有这么多的割据场面出现吗?历史不能假设,而且是谁也不能假设出结果。袁世凯终究会一命呜呼。他也不见得有实力,扭转乾坤,改变历史走向。也许这也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悲怆。我们必须承受。
对于袁世凯而言,前期他整治的那些都是小人物。他真正棘手却是那个有“活菩萨”之称的“黎元洪”。以前我们多次强调过,这家伙最后能够坐到大总统的位置上绝不是偶然,更不是靠着运气。当初革命党人扶植他的原因,也是表面上看起来,这家伙好欺负,想让他当一傀儡。可是没想到,这家伙的手腕之高,能力之强,秒杀了革命党人好几条街,他先借袁世凯之手,杀了张振武,然后逼走蒋翊武和孙武。整个武汉反而成为了他的天下。这个曾经在甲午海战中死里逃生的家伙,这个曾经躲到床底下,被革命军生拉硬拽当上领袖的家伙。这个曾经看起来面慈心善,对待政敌却心狠手辣的家伙。这个将要走到大总统位置上的家伙。他的经历之传奇,眼光之独特,手段之高明,在当世之中,也是罕有敌手。但是很遗憾,此时他不管再怎么厉害,也不是袁世凯的对手。袁世凯对待他的办法,最为独特,就是把他叫到北京,封一个副总统的位置,然后软禁起来。这个在民国初年摆弄天下的家伙,这段时间可是要消停一段时间了。
袁世凯环顾天下,一马平川,再也没有了对手。下一步,他要怎么走?是继续是国会参政?事实已经证明了,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那么就当一个大总统吧!可猛然之间,一个东西给了他当头一棒,原来他还有个敌人赤裸裸的站在那里,它一丝不挂,毫无防备的站在那里,准备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强大的袁世凯。而当袁世凯决定向他下手的时候,也正是他走向深渊的那一刻。请看下集“总统说了算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26 12:08:50 +0800 CST  
有人问过孔子,如果你将来持政了,第一件事儿是干什么?孔子毫不犹豫的回答“必也正名乎”。说白了,在他心里,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自己的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把名分看的无比重要。中国历来也是一个是非常重视名分的民族。也正是有了名分,才有了我们后来的“三纲五常”,有了后来的阶级的稳定性。虽然我门所写的历史,已经到民国,已经到封建时代的终结。但是,人还是那个人,一点都没变。该重视的,大家还是重视。该看不上的,还是看不上。故事写到这里,袁世凯依然只是一个临时大总统。这就像是小三还没被扶正一样,干点什么事儿,都得偷偷摸摸、小心翼翼的。
在二次革命之前,国会一直对袁世凯这个小三能不能当上正妻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说,宪法是国家之根本,应该先修订完宪法再重现选举总统。另一种说法,宪法是百年大计,哪里能一时半会就做完的。而总统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先选举出总统,再慢慢修订宪法。袁世凯当然支持后者的,但是在二次革命前,大家还没有撕破脸皮,求同存异。可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借机处理了一大批不听话的人,实力大增。所以重新选举总统成了第一等的大事儿。在袁世凯的压力之下,两会把手头的事情全部放下,集中力量草拟了一个《总统选举法》。并于1913年10月4日公布执行。两日之后,国会依法召开总统选举会,开始选举正式的大总统。
眼看袁世凯这个小三马上就要扶正了,但戏剧化的一幕还是出现了。投票结果是袁世凯落选。说好的,我这么牛逼,你们能不听我的吗?在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虽说打败了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但是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他并没有强制解散。自从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国民党一直就是国会中的第一大党。袁世凯认为这帮人可以利用,所以并没有马上对他们下手。可他真的没想到,这帮人还真的是顽冥不化,竟敢公开挑战他的权威。软的不行,就得来硬的,于是袁世凯党羽发动了群众的力量,在街头上迅速的组织了大量的小流氓、下岗工人、乞丐凑成一支上访队伍,将国会层层围住。议员只许进不许出,不选出大总统,谁也别走。袁世凯的这一招也被我们现在的村长学会了,他们在选举时也经常的组织一下类似的群众团体围攻一下选民同志。次次灵验、百试不爽。属于选举、巡行必备之良药。此时的议员们被堵在国会之中,方才明白自己的无助,选票这种东西,如果没有配套的法律保障根本就是废纸一张。最后的结果出来了,袁世凯当选民国正式大总统。此消息一出,街道之中红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但是,大家心里都有数,这么热烈的场面是怎么来的。在这里,我又想多说两句,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儿。而袁世凯未必知道。这就像是《皇帝的新装》一样,大臣知道皇帝没穿衣服,老百姓也知道皇帝没穿衣服。皇帝本人开始怀疑人生,他当时觉得大家都这么说,我身上是不是真的有衣服,然后他开始自我麻痹,自我催眠。这种事情有时跟虚伪真的关系不大,而跟自我麻痹有关。组织小流氓冲击国会,在街道上大搞庆祝活动这类事情,根本不用袁世凯知道,他手下的人自然会抢着办。袁世凯最后只需要看到一个结果就行。可是也就是这一个结果恰恰蒙蔽了他的眼睛。袁世凯也就在这一切的假象之中,慢慢的迷失了自己,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童话世界里的故事,慢慢的走到了真实的历史之中,袁世凯上演了一把,不穿衣服的裸奔活动。让大家对他嗤之以鼻,遗臭万年。看来任何一个伟人,在历史的迷宫之中都很容易迷失方向。
现在大部分的历史都在记载,当上正式大总统的袁世凯内心开始膨胀。他被描写成电影中魔戒的场景,当人皇拿到魔戒的那一刻,他开始迷失自己,背信弃义的带上了戒指。然后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大坏蛋。权力这个东西确实容易让人上瘾,欲罢不能。但袁世凯是一个历史中非凡人物,他绝对有奴驾“魔戒”的实力。那些电影中人物的实力,跟他还不是一个等级上的。所以,用这种套路化的方法,来分析袁世凯,不太合适。而袁世凯之所以要搞独裁,要搞寡头政治,还是因为他和孙中山想的一样,中国可能不适合搞“民主”。凭良心说话,民国初年的国会真没干成什么实事儿,议员们除了吵来吵去,啥也不会。他们的党魁孙中山也是满嘴跑火车,说自己要修十万英里的铁路。可见他们的治国经验基本上是零。而反观袁世凯,对内、对外处理的都是井井有条。这难免会让袁对民主体制产生怀疑,这帮人到底行不行?其次,袁世凯身边一直有帮人在劝他独权。这样他们的利益才能最大化。这里甚至包括,后来跟共产党走的很近的“杨度”先生。其中的故事,我们随后会重点讲。最后,我们当时的国家太需要稳定了,动乱之中求稳定,必要要有一个政治强人的出现。孙中山是这么认为的,而袁世凯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俩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只不过孙中山是一个落魄户,他跑到日本之后,谁也不听他的。而袁世凯处于权力的顶峰,独权政府办起来就是水到渠成了。
而袁世凯想要集权,就必须 。说实话,孙中山和宋教仁他们几个,在早期设定的一切制度,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当然也包括宪法的修订。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叫做《天坛宪法》。但是不管是天坛、还是地坛,袁世凯看见他就别扭,对自己的限制太大了。革命党人能够修订宪法,他怎么就不行。于是袁世凯找到对自己约束最小的《临时约法》,加以修改。变成对自己毫无约束的宪法,代替《天坛宪法》。
改完了宪法,袁世凯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整治国会,国会之中的国民党太多了。当初就是他们害得自己差点没当上总统。所以袁世凯开始宣布解散国民党“限令到三日之内,一律勒令解散”,凡是国民党党员一律开除国会,收缴议员证书和徽章。之前风光无限的国民党党员,一时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党。大家只能秘密联络。而袁世凯更是赶尽杀绝,对他们大肆搜捕。一时间大街小巷血流成河。在这期间,下手最狠的反而是有着活菩萨之称的“黎元洪”副总统。想当初他一手被革命党扶植,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他们扶起来自己的一个天敌。议会之中这时,连开个会的人数都没了。至此袁世凯改起宪法来,更加的顺理成章。
国会、法律这些东西,都是总统权力的枷锁。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要防止“魔戒”这样的东西再来危害人间。但是,当袁世凯发现这些在他面前都是纸老虎时,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力之大,力量之强,远在所有人之上。他开始变成一头不受控制的怪兽,遗祸人间。直到他被历史老人魔法再次封印,才能彻底消停。而魔戒的传说也流传于江湖,民国的各路精英,从此也不再相信法律和国会,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得袁世凯那个失传已久的魔戒。国家命运开始悲怆,战乱不止,民不聊生。
但袁世凯还不愿当一个没有国会的总统,他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自己当个光杆司令,面子上也挂不住。于是,他决定再搞一个自己的“御用内阁”。但是这些内阁中的成员也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会支持袁世凯在独权的道路上走下去吗?请看下集“熊氏内阁”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28 16:08:52 +0800 CST  
袁世凯在经历过国会、二次革命这一堆事情之后,算是彻底明白了现代政治体制是怎么玩的了。他本是一个旧官僚体制下的老油条,但是为了适应新时代需要,他也要重新开始塑造自己。于是他也开始向革命党人学习,有模有样的修订宪法,然后便是组织自己的御用内阁。
前文说过,当时的国民党是国会第一大党,可袁世凯借着二次革命的借口,把他都赶出去。于是第二大党“进步党”开始浮出了水面。但是这个党派的组成极为的有趣,大多是清政府培养出来的人才,比如状元张謇、举人梁启超,还有进士熊希龄。随便哪个人拉出来都是国学大师水平。所以,此党派可谓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就算是第一大党的国民党对他们也是高看一眼。而有趣的是,这些人不但得到国民党的尊敬,也能得到袁世凯的重要。原因很简单,他们大多也是保皇派和君主立宪派。这正合袁世凯的口味。所以,当国民党被赶出国会之后,进步党马上得到了重要。以熊希龄为首的内阁也正是诞生了。
说起熊希龄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祖籍是江西丰城石滩。熊希龄虽然姓熊,但是真的一点都不熊,当他小时候,别的熊孩子都在撒风瞎跑的时候,他竟然能够坐下来安安静静的当个美男子,非常用心的读书。从小就有“湖南神童”的美誉。十五岁便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来被点翰林。正儿八经的成为了湖南的金凤凰。在清政府为官期间,他大力发展实业,一手创造出“醴陵釉下五彩瓷”,从此名震天下。所以,熊希龄当总理,就算是国民党人也得承认这绝对是“第一流内阁”。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7-07 08:56:51 +0800 CST  
熊希龄当上总理之后,马上也就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改革内容比较多,但是概括来说也就两个,第一:裁军废督。第二:虚省设道。简单来说这两条就是,军队以后不归地方都督管治,而归国家来管理。各省也不再有高度的自治权,地方设立省、道、县三级管理。再通俗点翻译过来就是,各地方都督以后别再给我叽叽歪歪,以后都要老老实实听我的。我在翻阅史料的时候,许多历史学家对熊希龄的改革嗤之以鼻。大家都在说他是为了迎合袁世凯才这么干的,说他姓熊,果真也是够“熊”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民国初年,我们一直在学美国。大家一致认为,美国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而美国制度的特点是各州高度自治。州长有时候说话比总统还管用。可是这种情况放到中国之后就成为了地方割据。再好的东西,放不到合适的位置上,都会变成垃圾。宋教仁被杀,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等等一切问题,也正是说明,美国制度在中国的寿终正寝。而熊希龄的改革,正是再要把中国拉回到大一统的环境中来。这种符合国情的改革措施,每一个负责人的国家领导人,都会这么干的。
但熊希龄搞的这套东西,也正好符合袁世凯的口味。哪个独权者不想把权力往自己手里收。袁世凯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熊希龄要搞改革就要召集各地方代表来开会,然后希望大家投票通过。他称之为行政会议。袁世凯表示对此大力支持。他于1913年11月15日以大总统的名义,给各地方政府通电,下令他们派代表过来参加会议。并且改名叫做政治会议。而袁世凯之所以这么猴急的让大家来开会,还有两个更加深层次的意思。一:他为了缓解解散国会之后,国内外在政治舆论上的压力。二:趁机增 法,甚至搞出一套钦定宪法出来。
同月26日,袁世凯指名道姓的要八个人组成机构,并且参加此次的政治会议。他们分别是李经羲、梁敦彦、樊增祥、蔡锷、宝熙、马良、杨度和赵维熙,并且在稍后任命李经羲为政治会议议长,加派张国淦(黎元洪的心腹)为副议长。而这些人的提名就是袁的智囊为他倾情打造的。首先他们都是当世之名士,资历不会受到质疑。其次,这些人表面上代表了各方势力,但是他们大多都是前清的遗老遗少,支持君主立宪。
而这个组织机构的成立,对袁世凯而言也是相当的成功。在他们的有说之下,代表们提出要自动解除国会和解散各省议会、各地方自治机构等提案。如果我们平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人简直是不可思议。这相当于是各地方代表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权力,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了袁世凯。于是乎,有的人开始意淫了,说这样的结果全都是袁世凯这老东西威逼利诱的结果。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美国的民主制度刚刚在中国宣告失败,国家如果想要发展,稳定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可是有什么制度能够比独权政府更加稳定呢?大家都很明白,只有袁世凯有这样的号召力,所以我认为代表们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此时的袁世凯权力已经大到没边儿了,国会解散了,地方议会也解散了,所以要这个内阁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内阁也解散了。熊希龄这个总理也许不会想到,自己组织各代表看了一个会,自己就被搞下去了。只能说袁世凯的套路太深了。但袁所做的一切依然是有法可依,所以说法律的拟定永远是为当权者服务的,除非这个社会有着深刻的普法精神。要不然,它也能成为权力者的挡箭牌。袁世凯即想当独权者,也想落下个好名声。所以法律成为了自己的当过婊子之后的贞节牌坊。他亲自干预了袁政府后的第一部大法《中华民国约法》。此法规定,国家立法机关采用一院制,即立法院。而立法院只为袁世凯一个人服务。这个看似没用的立法机关办事效率那也真叫一个雷厉风行,短短几个月内竟然列出了国家所需的一般法律,如森林法、出版法、国籍法、著作法权。而且这些法律之精妙,立意之深刻。让后来的同类法律都逃不过他们的范围。以至于,此后民国所出的所有类似法案,都要以此阶段法律为蓝本。民国大师辈出,果然一出手就是不一样。
但是以上我们所说的这些法律,对袁世凯而言一点兴趣都没有,他所关心的是《大总统选举法》。而此项法案大体归纳起来也就是三条,鉴于原文的呆板和无聊。我用自己的话,给他归纳一下。
一:有中国国籍的男子,年满四十岁,并在国内二十年以上,均可参加总统竞选。这条基本属于扯淡,大家可以忽略不计。
二:大总统一届是十年,但是一直连任下去。这就相当大总统的位置卖给他们家了。老子想干多久,就干多久。
三:每届大总统选举时,都要由现任总统进行提名三个候选人。然后这些候选人名单要大总统找个地方藏起来,没有命令不得打开。这简直就和皇帝传位一个样了,只不过清皇帝把继承人的名字藏到了“正大光明”匾后面,而袁世凯可以自己找个地方。由此也可以看出,大总统的位置,基本上属于袁家了,父传子,子传孙的模式正式打开了。
袁世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之后,真正的当上了这个国家的主人。而所有人对此的反应,那是相当的支持。毕竟国家走向了一条稳定的道路。但是,袁世凯非要在乎那个皇帝的头衔,硬着头皮也要把大总统改成大皇帝。虽说这两个词在实际意义上没啥区别,但是内部之内还有巨大的差别。这些东西,在后来袁世凯称帝时,我们慢慢再讲。而在袁世凯统治下的中国是一番怎么样的景象呢?请看下集“袁氏当国”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7-07 08:57:58 +0800 CST  
“帝国主义”这个词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中相当的敏感,大家经常的对这四个字大多是避而不谈,全盘否定。特点是在对于中国的问题上,英美列强始终认为,他们对中国只有帮助,哪有过侵略?至于鸦片战争,那也是为了帮助中国打开国门,愉快的融入世界大家庭。西方的汉学泰斗“费正清”先生就曾经说过,鸦片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他和尿不湿、洗发水一样的,只是一个往中国销售的商品。如果没有鸦片战争,将来肯定还会有尿片战争、洗发水战争。总之鸦片不没有错,错的只是你们中国的封闭。对此评论,只能说大家站的角度太不一样了。但是,作为我们一个中国人不能不明白,没有毒品,在中国就不可能有市场。而这些老外对中国的资源始终就没有放弃过掠夺。只要中国乱起来,他们肯定还会卷土重来。那么民国时期,那些老外对中国都是有哪些威胁呢?
首先是英国人,他们在对印度完全殖民化之后,下一个目标便是如何的侵占中国。而西藏正好跟印度接壤,所以这里正好成为了迈向中国的跳板。但西藏和印度之间有个很尴尬的问题“喜马拉雅山”,这座大山往这里一横,就问你服不服?飞机都别想通过这里,更别提那个时代的陆军了。所以,这也就注定,英国人要想占领西藏,不能来硬的,只能来软的。软的,就是扶植当地傀儡政府。于是他们便在达赖和班禅两位和尚身上打起了主意。其实仔细想想这两个出家人也挺可怜的。本来和尚就不能参与世俗之事,坐在那里念你的经就行了。可偏偏政治人物需要他们,硬是要把他们从圣坛上拉下来,给我当狗使,让你们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而英国人选择的这只狗就是“达赖”。为啥要选达赖?是班禅更有理想?更爱国?用屁股想一想,这都是不可能的。他们俩和尚又没受过什么爱国主义教育,从小也没上过政治课,怎么能一颗红心跟着中央呢?而英国那些政治家,手里不仅有钱,还有大炮,如果这俩和尚没有孙悟空保驾护航,根本撑不住。英国人远达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当年也被清政府扶植过,在当地的影响力要大于班禅。可怜的达赖,一直到现在依然被这些政治人物玩来玩去,最后自己也混的佛不像佛,鬼不像鬼。1912年6月,英国人趁着中国辛亥革命之机,武装扶植达赖上台,在当地谁反对,就宰了谁。最后他们利用西藏的僧兵,和四川都督尹昌衡开战,搞的边衅大开,狼烟四起。袁世凯政府对此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英国人一看这种情况,马上对袁世凯表示,兄弟,我们可以坐下来谈一谈。于是就有了在印度之西的希拉姆,召开了臭名昭著的希拉姆会议。这种城下之盟的会议,根本也没什么好谈的。英国人做好的条文,英国人组织的会议,英国人找的开会地点。袁世凯政府只要点头、签字就行了。
英国人的理想是把西藏分为“内藏”和“外藏”。以喜马拉山南麓约九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界面,划给印度,作为“外藏”。而当时英国负责谈判的首席代表名字叫做“亨利.麦克马洪”,所以这条界限也被叫做“麦克马洪线”。此线以东自雅鲁藏布江穿过喜马拉山所形成大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西延至不丹东界,全部面积约合台湾的三倍。英国人无端要把这么大面积的领土化给自己,这不是帝国主义,这是什么?而这条麦克马洪线也始终成为了我们的一个祸害。1962年中印在边界发生的冲突时,尼赫鲁坚持认为麦克马洪线就是中印分界线,而且西方媒体还要一致袒护。甚至到现在,中印边界时不常闹出点不愉快,也都是边界模糊不清的结果。阿三哥在边界问题上也是拿根鸡毛当令箭,对这些明明白白的历史问题,揣着明白装糊涂,死咬着那些错误就是不松嘴。你说他卑鄙无耻下流,一点都不过分。好在袁世凯政府也不真不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政府,他们在英国人的强压之下,坚持自己的理念,希拉姆会议在1914年7月无疾而终了。原因嘛,当然是英国人后院起火,一战爆发了。他们自顾不暇,赶紧往回跑。
比起英国人的分裂行动,更为积极的就是俄国人。这个家伙自从被成吉思汗占领过之后,好像换了灵魂一样。变得和蒙古人一样的爱好侵略,今天他这么大的版图,不都是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康乾盛世年间,这家伙看着我们的土地,但却没有实力过来。嘉靖、道光年间,它便开始慢慢渗透到我国满、蒙地区。一直到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渗透进来,俄国人退而求其次,跟它们平分中国实力范围。
被日本揍一顿之后,俄国也在日本面前,从一个大棕熊变成了一个树袋熊。温顺了很多,于是他们两个家伙开始商量,如果英国人开始利用西藏,然后向蒙古渗透怎么办?论实力,这时的俄国和日本,哪一个单独拉出来,还都是不是英国人的对手。于是树袋熊决定和日本人合作一把,日俄联合共同抗英。他们两国也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把中国的东北分为了南满和北满,北面属于俄国,南边属于日本,双方强调睦邻友好,互相不能越雷池一步。其他国家要想染指我们的势力范围,双方共同干涉。后来美国铁路大王霍丽曼想在东北修铁路,来完成自己的环球计划,于是在蜜月期的日本和俄国共同联手让他的计划泡了汤。这也算是狼狈为奸的第一次合作吧。
而日俄联合的初衷本来就是在于要防止英国人在蒙古的渗透,蒙古和西藏太近了,而蒙古和东北也很近,所以这里也成为三方势力角逐的重点。日俄也决定先下手为强,重点把这里瓜分干净。于是日俄密谋在以东经116.27度为分界线,此线以东为日本的,此线以东为俄国的。最气人的人,这条线直指北京。中国这么的疆域也就被他们赤裸裸的瓜分了。而这种不要脸的事情,就一直要在民国政府的各个时期沿袭下去。
俄国人一直对蒙古很感兴趣,在满清最后那几年,他们一直在策划着如何的让蒙古独立,他们的套路也和英国人一样,扶植当地活佛成立蒙古国。并且对蒙军给钱、给枪、给大炮。而当时清政府正处于灭亡的边缘,对蒙古根本就顾不上。就在袁世凯政府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切实力范围都被俄国人赶了出去。之后,蒙古进行了全民公投,然后是全票通过,外蒙古正式宣布独立。当然这个公投的经过,大家都能猜的出来是怎么进行的?俄国人拿着枪蹲在投票处,结果当然是一票不拉的通过了。
此消息一出,举国哗然,赵秉钧内阁的外交总长梁如浩竟然直接提出了辞职,袁世凯只好派陆徽祥继续和俄国人谈判。而俄国人却宣称自己只能尊重蒙古人的选择。并且威胁袁世凯政府,如果不承认蒙古独立,我们就不承认中华民国。如果此时俄国人再在中国扶植一个傀儡政权,我们将再一次的陷入内战当中。此时中国向世界其他列强求救,希望大家都来帮把手,看看俄国人是怎么样的不要脸。可奇怪的是,所有的国家全部三缄其口,避而不谈。这还是要在中国你争我抢的态势吗?其实,这段时间正好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列强都在拉帮结派,输送利益,而我们的利益这恰恰被别的列强给了俄国,作为一个见面礼。在这些列强面前,任何贫弱的国家只有被抢的份儿。
但是经过袁世凯政府漫长而复杂的交涉过程之后,还是发生了奇迹,1915年6月7日,中国签订了《中俄蒙协议》,此协议规定俄国享受在蒙古国中的各项特权,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俄国人承认外蒙古是中国的藩属国,他们和中国的关系是宗主关系,并且强调外蒙古仍然是中国疆土的一部分。这是实在是让人喜出望外,难道是俄国人认怂了吗?答案当然不是了。此时的中国不仅被俄国人占领着,西藏也被英国人占领着,山东半岛也被日本人霸占着。如果内蒙古完全独立了,那么这些地方要不要效法?如果这些地方都被其他列强占据了,俄国的扩张计划又要受阻,难道他还要在帮中国“收复”失地不成?而这个结果,对民国政府而言可谓是最好的。
在蒙古内部真的有这么多人支持独立吗?答案当然不是,也不可能是,蒙古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双方相处了几百年之久,虽说经常的发生战争,但是双方的皮毛贸易,才是主流历史。多少老百姓就是靠着这个东西活下来的。甚至在有的历史学者口中对此现象的描述,还用过“皮毛贸易经济体系”这一说法。他们一旦和中国脱离关系之后,马上面临的就是生意的成本要升高,老百姓要开始赔钱了。不仅老百姓不愿意独立,就连蒙古的贵族也是不愿意,他们和清政府走的那么近,又是联姻,又是封王。思想上早就自己看成了是中国的一部分。甚至在国防上面,蒙古也是依托于中国而建设的,他们那么大个草原,一马平川,没有中国的共同防卫,自己只有挨打的份儿。一直到十月革命时期,蒙古人看到了时机,便主动上书,要求取消自治,主动跟随民国政府,关于这点我们以后再详谈。
其实不管是英国还是俄国,他们跟中国的文化都是千差万变。单凭他们自己就要想来分裂或是奴役中国人,还是相当的困难。可日本人不一样,我们有着类似的文化渊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故事。更重要的是,日本这个国家为了达到目的,那是相当的不要脸,什么也可以不顾及。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能够提出那么无耻的“二十一条”的原因,可是这个二十一条是怎么来的呢?请看下集“无耻的二十一条”。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7-10 15:26:04 +0800 CST  
中国的发展始终绕不开日本,从唐代开始的向我们学习,到近一百年向我们侵略,直到最后我们改革开放时,向我们大量的贷款。你说他们都是混蛋吧,一点都没错,他们对中国从没放弃过侵略,烧杀抢掠一样不拉,看不出他们身上有什么人性。但是你要说他们可爱,也是对的,二战之后,美国人让他们怎么反省,他们就怎么反省。以至于他们最后不少人都对中国有很多的愧疚感,邓公要搞改革开放,他们许多人争先恐后向中国投资,贷款。最后他们反而成为了在中国最需要钱的时候,给我们贷款最多的国家。这也算是另一种赎罪的方式吧。现在虽说媒体总是报道日本没有认罪态度,经常性的参拜靖国神社。但是实际上是,大部分的人开始对政治不感兴趣。你拜你的神社,跟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么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用小白的眼光来看日本,他们更像是一群没有文化底蕴的人种,每个人都能做到格尽职守,但是缺乏个性思维,独立思考。他们的漫画业发达,但是却从来没出过真正的画家。他们的书法横行,但也没出现过真正的书法家。甚至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围棋,整体水平在世界无出其右。但是中国蹦出来一个吴清泉,就把让他们所有人都是无解。所以,日本的成绩在于,他能把别人做过的东西做的非常的精,但是绝做不到能把这个东西进行升华。这都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思维的结果。文化这词,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绝对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点。而日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谁厉害,我们就听谁的。以至于,他们内部军国主义抬头,开始扩张侵略别人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致同意,认为我们就应该这样。原因还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军国主义能够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会顿时觉得自己在全世界都很牛逼。南京大屠杀时,那些杀害妇女儿童的照片传回日本之后, 在日本是一片赞许之声,大家都把这些杀人狂当作是英雄,没人会想这么做到底应该不应该。日本人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没带脑子的驱壳,别人说什么就什么,自己的人性和良知一点都不会在乎,这可能也是在侵略时显得更加残忍的原因吧!在对待民国的态度上,他们本来学习的是西方列强,但是最后他们变本加厉,和那些白种人比起来,是过之而无不及。
在一战刚刚打起的时候,在中国耀武扬威的欧洲列强都屁颠屁颠的往回跑。日本似乎看到机会,他们首先开始挑衅在山东的德国人,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开战。双方约架的地点就在中国的山东。结果在10月6日,日本大获全胜,一举占领了占领了胶济铁路(青岛至济南)全线。俘虏了大批德国雇员。日本国内此刻又开始沸腾了,他们不管是天皇还是浪人,逻辑思维都是一致的,欧战一旦结束,不论是谁赢谁输,都会重新再来瓜分中国。如果趁着他们自顾不暇的时候,能把中国独占了,等这些列强再想回头来中国的时候,可就没他们的份儿了。那么他们对中国是怎么一个占领法儿呢?他们也有着很具体的规划。
第一:他们要强迫袁世凯签订一个所谓的国防协约,按此协议,他们要确定自己在南满和东内蒙,取得确定的统治权。然后大量移民本国人民,要让日本人在这里时代繁衍,无穷患矣。第二:他们要取得中央和地方省区的政治、军事、财政和警政的监护权。化中国为日本的保护国。第三:他们要在中国修铁路,并开发矿产资源。第四:为了防止将来西方列强回流,他们要求中国不能把沿海的岛屿和港口租界给他们。如果能把福建全省割让给日本,那就是十全十美了。这个思想也成为了“二十一条”的蓝本。
但是要对付袁世凯,日本还是很头疼的,想当年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主要敌人就是他。并且日本人在袁的身上也没捞到什么便宜。他们这一次也拟定出相当完善的计划。这条计划的主导方针就是“恩威并施”,他们一方面答应袁世凯,归还青岛,并且帮助他剿灭国内的革命党人。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大批的资助革命党人,让他们到国内闹事儿。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整个中国乱成一锅粥,这时日本才有机可乘。
所有这些方案和想法出台之后,那个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也就孕育而生了。1915年1月18日,驻华的日本公使约见袁世凯,正式提出“五号、二十一条”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号:共有四条:要求中国承认,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本,并另加其他路权权利;
第二号:共有七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和东内蒙的一切路权和无限制移民等,既有特权,不许列强介入,并延长旅顺、大连租期为九十九年;
第三号:共有两条:要求中国承认,所有中国沿岸港口既岛屿,都不得让与或租借给其他国家。
第四号:共一条:要求中国承认,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其邻近矿山等,未经日本人同意,中国不得自行处理;
第五号:共七条:要求中国承认,聘用有力日本人为中央政、财、军顾问;日营医院、寺庙、学校,在内地有土地所有权;中、日合办各地警察局;中日合办中国军械厂,统一武器使用;日本享有武昌至九江、至南昌,以及南昌至杭州、潮州各铁路之建造权;筹办或整理福建省内的路、矿、港口、船厂,日本有优先权;日本人有在中国的布道权。
二十一条末了,日本人还向袁世凯提出要求,一定要严格保密,不能让其他国家知道了。估计袁世凯当时鼻子都要气歪了,袁氏政府对日本想侵略中国估计早就有思想准备,但是这么突然的,这么全面的,这么不要脸赤裸裸的就来侵略,估计袁世凯真的没有想到。如果二十一条就此签下,中国马上就会沦为第二个印度,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血脉将要重新被改写,这个历史黑锅对任何一届政府而言,都是太大了。而日本对袁世凯开的要求是,要么听我的话,要么你就完蛋。
可袁世凯能听他们的话吗?答案是当然不能!袁氏政府内的外交部长陆徽祥、次长曹汝霖,以及驻日公使陆宗舆和袁世凯的外交秘书顾维钧先生,开始了和日本进行了四个月的外交战。此时袁世凯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有着强大背景的日本,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怎么谈?真是一门大学问。
袁氏政府这些外交家们的策略先是讲理,大家先把国际法搬出来讲一讲,看看你们都讲理不?要是论讲理,恐怕当时的天下没人能讲的过顾维钧先生了,这位留美的高才生,对国际法的了解,让美国人都是相当的服气。于是,陆徽祥带着自己的外交团队,开始跟日本人辩论。结果是把日本人说的哑口无言。而日本人在沉默片刻之后,对他们高高喊出了一个字“滚”。就这样,在顾维钧的伶牙俐齿之下,中国的外交团队被别人像赶羊群一样,给撵出会场,而且是不止一次的赶出去。日本人是流氓,赤裸裸的流氓。我们可想而知,中国外交团队在此期间承受了多么大的屈辱,他们得一次次的面对,敌人残暴的嘴脸,并且受到他们的威胁。毫不客气的说,他们是中国的英雄,中国危难时期第一批挺身而出的人。但是我就不明白了,五四运动时,学生为啥要把曹汝霖和陆宗舆的宅子给烧了,还要骂他们是叛徒和汉奸。最为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历史书上也要这么写。是是非非也自在人心。
日本人在会场上占不到什么便宜,就想着来找外交总长陆徽祥单独的聊聊。希望从他这里打开缺口。在去陆家里的路上,估计日本人也细细的盘算好了。对这个外交总长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威逼加利诱,一举拿下。当他们真的到陆外长家里的时候,开始的一切和他们想的一样,陆外长热情洋溢的接待了他们,但是整个过程过于的热情了,不但要给日本人安排好座次,还要亲自为他们斟上茶,每个斟茶的动作又极为的讲究。这套东西下来,日本一看就要到晚饭时间了,于是陆外长又忙活着给他们准备晚饭。好家伙,这从下午到晚上,净忙活这堆事情了,正事儿一句没说。陆徽祥的这软刀子,让日本人气的也是牙痒痒。气的他们只能愤愤离去。就这样,日本人不论在会场上,还是在私下,所有的谈判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7-12 16:44:12 +0800 CST  
而袁世凯也没闲着,他命令顾维钧偷偷的潜入到美、英大使馆,把“二十一条”的内容全部都散出去。当时美、英的头版头条都成为了日本对中国的故事。于是整个世界沸腾了、整个世界的华人也沸腾了。留学生和商人纷纷站出来,向本国政府抗议,要求他们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的胡适先生,论学术贡献,胡适先生没得说,但是在对待救国问题上,胡适先生总是起到反作用。当时他就号召大家要冷静,管好自己的学业就行,国家不参与。若干年后,中日大战爆发,他依然写信给蒋介石,发出中国必败论的观点。难道真的这位谦谦君子太过低调了吗?
在这里值得一说的还有那些革命派,当他们知道二十一条内容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要停止内战,支持统一,支持袁世凯。如黄兴、陈炯明、柏文蔚、钮永建、李烈钧等人,联名呼吁“停止一切内战,一致对日”。所以,他们对日本所提出的扶植计划也是一概的否定。黄兴甚至亲自给孙中山写信“应即放弃讨袁工作,免为日本所逞”。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格局?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脊梁,这些人在,中国不论在任何为难情况下,绝不会倒。
就在这排山倒海的内国外压力下,日本也害怕夜长梦多,所以他们决定放弃“二十一条”中最为过分的“五号七条”。关于移民问题日本方面还是希望中国能接受吧!可中国当然不能接受,双方再一次陷入僵局。此时国内军界的请战书如雪片一样飞到袁世凯的办工桌前。此时的袁世凯和此后的蒋介石多么的像啊!开战就意味着自取灭亡,中华大地陷入浩劫。所以,他们两个人策略也是一样的,就一个字“拖”,无限期的拖,然后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实力,等到最后一战。而蒋介石的整个计划因为西安事变给搅黄了。此事我们以后会重点谈。而此时的袁世凯身边没有张学良,所以也不会有“西安事变”。所以,袁世凯能够坚定的执行“拖”的计划。此时的日本已经不断的向南满、华北、长江及福建增兵。双方都在互赌耐心,就要看看谁先顶不住了。而对于袁世凯而言,一个稍不留神,要么是日本侵华提前二十年,要么是丧权辱国,成为罪人。袁氏政府正走在万丈深渊的边缘。
可幸的是日本人率先受不了了,国际上的舆论实在太大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害怕夜长梦多,英美过来强加干预,所以率先提出了要自降条件,把移民等条件都划掉了。他们于1915年5月7日,在日本公使的带领下,拿了一堆的礼物,再一次的来到陆外长的家里,这就是上门送礼的节奏了!他们告诉陆徽祥,日本军界已经是箭在弦上,如果你们还不答应我门的条件,那么开战已经不可避免了。这时的袁世凯真的拖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的5月25日。在北京签订了一份城下之盟《中日新约》,虽说早先的“二十一条”早已面目全非,但是仍然让我们屈辱万分。这就是中国在“二十一条”签订的四个月中的前后始末。而在这些剩下的内容中的执行问题上,袁世凯继续发挥着一拖再拖的原则,甚至到后期的民国政府,对这些条文都没有好好的执行。最后这个差点让我们沦为印度的条约,以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果,草草收场。
整个条约的签订过程一直被说成是袁世凯一生的污点。说是他卖国的罪证。而我认为,袁世凯真的尽力了,这段时间恰恰是他最为高光的时刻。任何一个政府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手段,不一定会比他高明。处理的结果,不一定有他的优化。在此问题上,我们真的无权批判袁世凯。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丧权辱国的条约还是签了,但对于我们来讲,这不一定是坏事儿。此时的中国上下一气,可谓是空前的团结。袁世凯也发表了讲话,明确表态,我们要认识到这个奇耻大辱。并要和日本十年之后“抬头相见”。如果袁世凯真的像他说的一样,继续做下去,我相信中国马上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但很可惜,他利用了大家的情绪,搞起了自己的复辟。但是,袁世凯当皇帝,真的就是他一心贪念吗?不对,他有法律和思想基础的。那么这个基础从何而来呢?请看下集“西方来了一个大教授”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7-12 16:44:37 +0800 CST  
袁世凯在赶走国民党、改组内阁之后,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终身大总统,并且此总统可传子,可传孙,简直就是 金家的模板。此时袁世凯的权力已经大到了没边、没边的。老婆娶了好几个,虽不如皇帝的佳丽三千,但是已经和皇帝没什么区别了。虽说皇帝和总统之间只是一个称谓的问题,可中间的实际意义差远了。皇帝意味着家天下,中国从此以后就都是我们家的东西,黄河、长江都是我们家的两条水渠。五岳三山就是我们家的盆景。这个国家中不姓袁的人,都是我们家的奴才。这让那些经历过共和体制的人怎么想?他们本想着和总统只是职位不同,人格相等,咱都是服务“劳苦大众”。虽然这种说法有些掩耳盗铃的感觉。但是在官员和总统之间,是没有当奴才的感觉的。所以,你要敢当皇帝,大家的反应才会这么的大。而袁世凯不明白这些道理吗?当然明白,像他这种世间枭雄,啥不明白?可是为啥他明白,还要去趟这片浑水呢?安安静静的当一个美总统不好吗?这件事情确实不好解释,也不知道困惑了多少历史学家。
在所有的历史解析中,最常见的是把袁世凯称帝的黑锅给了两个人,一个是他儿子袁克定,一个是他的智囊杨度。这两个家伙志大才疏,思想摇摆,单凭他们的努力,是不足以能够撼动袁世凯的心智的。他们最多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所有的这一切,要不是袁世凯自己下定决心,谁也不可能让他走到这一步。而让袁世凯能够下定决心恢复帝制的原因,却跟另个一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此人来头相当的大,他每发表一个论点,足可以在世界的法学界内引起轩然大波。而就在袁世凯当上终身大总统的关口,他也刚刚发表了一篇巨著偶《共和与君主论》,并且在国际市场引起了不少轰动。当然也引起了袁世凯非常浓厚的兴趣。
此人是谁?能够这么牛掰?要说起来,他也不是外人,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院长,他也是中国近代国际法的重要启蒙导师顾维钧,在哥大的博士生导师,他是美国政治学会的创议人。当时世界政治学和行政学的权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古德诺教授。这么大的头衔有没有吓到你?呵呵,但是他真的把当时的整个国民政府给吓到了。
当国民政府刚刚成立之时,中国正在向美国学习,向世界学习,可是别人国家体制的精髓,我们自己人未必懂。于是我们决定请一个在世界上都有威望的牛掰大人物,来给我们当顾问。当然这个顾问请的就是古德诺。至于谁能请过来这么厉害的大人物呢?现在大家都避而不谈,原因是古德诺最后支持袁世凯称帝,大家都拼命的要跟他撇清关系。但是在当时谁要能把他给请过来,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在后来的历史分析中,一般人会把这个功劳给了顾维钧,没办法,谁让顾先生是古德诺的得意弟子呢?但是顾先生在面对大家对这个事情的提问时,总是笑而不答,一脸无辜。其中味道,也只能靠大家去体会了。
当时的古德诺教授是通过卡内基万国和平基金会的途径而来的,国民政府给他的开出的待遇也是高的吓人,二万五千银元的年薪,外加奴婢保镖、高车宝马一样不拉,期限是三年。1913年5月3日,古德诺夫妇抵达北京,袁世凯亲自接见。他在中国看到的一切对于这位大教授而言,是那么的风平浪静,歌舞升平。但是他不知道,就在他来的前几天,宋教仁刚刚被杀,孙中山气的鼻子都炸了,马上要准备二次革命。黄兴正在和袁世凯在大法院打官司。中国一切的风平浪静之下,正在经历着最为波动的时刻。但是一个外国教授对此毫无头绪,傻傻分不清其中缘由。而他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因为就在第二年,他受到了霍普金斯大学的聘书,聘为校长。这对于他而言可谓是喜从天降。在经由北京政府同意之后,古德诺在1914年8月返美,其在华事务,由卡内基基金会委人代理,但是仍由在美国的古德诺遥控指挥。古德诺教授其实也是一个厚道人,总觉的拿了别人这么多的钱,实在不好意思,于是在匆匆忙完国内事情之后,在1915年学校暑假期间马上就回到了中国。但问题来了,他在中国的服务时间不过是一年半,而这一年半,正是中国政治体最为关键的时机,我们是共和制还是总统制?是前进还是后退?整个社会极为的不稳定。以古德诺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的只言片语,在中国都会引起轩然大波。
我们刚才说过,古德诺第一次来华的时候,正是宋教仁刚刚被杀(3月20日),孙中山急吼吼的从日本赶回上海,要督促三省都督讨伐袁世凯。袁世凯也在派兵南下,志在削藩。南北战争格局已经形成。而我们的古教授正是生于美国的南北战争期间。当看到中国这个格局时,他自然的触景生情,把袁氏政府比作是美国的林肯政府,南方政权比作是动乱政府。于是他自然而然的站到了袁世凯这边。
甚至在袁氏政府内部,古德诺都会觉得宋教仁改组后的国民党太不要脸,啥权都要把控在自己手里。搞的袁世凯看上去可怜兮兮的,他认为这样不利于三权分立的平衡性。他认为中国局势复杂、问题较多,就是应该有一个强有力政府出现,于是他替中国草拟了一个古氏宪法,坚决的支持总统制,并且认为中国的总统权力应该大于美国总统。大家应该紧紧的团结在以袁世凯为何核心的领导之下,走有中国特色的总统制。袁世凯欣然接受了他的这套理论,就在《天坛宪法》通过后的第四天,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陷入瘫痪。
其实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德诺的理论一点毛病都没有。当时的中国乱七八糟,有闹革命的,有忠于前清的,还有自立地盘当土匪的。大家在国会之中都是在为了争夺权力吵架,什么深明大义,什么国家理念,有几个人能懂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没有一个铁腕人物的出现,民国政府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鬼才知道。但是,古德诺在袁世凯面前还是天真了点,古教授是就事论事儿,而袁世凯却要借题发挥。但此时的古教授竟然是浑然不觉,他也成为袁世凯终身大总统的第一辩手,谁要是不同意,看看自己的分量能说的过这位大教授吗?于是,那些以支持内阁制的国民党只好集体哑火。大家表示很服气,谁也不敢说自己对社会制度的理解能够超过古教授的。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当上终身大总统没人反对的重要原因。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7-18 23:06:53 +0800 CST  
《共和与君主论》一出,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被炸开了锅。杨度等人开始在中国公开宣传帝制政治制度优于共和制政治制度。这时最倒霉的当属古德诺教授了,别人对外宣称时,都是打着他的大旗。所以,他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虽然他也组织过记者招待会,对外宣称不是那回事儿。并且把自己原版的《共和与君主论》拿出来让大家看,可结果根本没人相信他。此时帝制制度的优势已经被传到大江南北,哪都是!纵使你有一千张嘴也解释不过来了。此后霍普金斯大学听说这件事情之后,也把他给开除了,校长也干不成了。他也是急匆匆的赶紧回国处理这堆烂事儿。国内没有了古德诺,更没人管什么君主的对与错了。于是杨度堂而皇之的顶替了古教授的位置,成为了袁氏政府的首席顾问。
为了把复辟帝制活动搞的轰轰烈烈,杨度甚至成立一个叫做“筹安会”的东西,就是用来宣扬帝制社会如何的好。而在筹安 会中的六名骨干成员,也被他们自己称之为“六君子”。他们分别是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文、胡瑛。这六个人也在杨度的带领下写了一篇《君宪救国轮》于8月26日,在各大报纸上刊登出来。在这片文章里,杨度再度把古德诺的理论绝对化,古教授本来说的是君主制和共和制的优劣性,可杨度不管那么多,只说君主制的好处。此时古德曼的鼻子已经气歪了。
六君子这个词,在中国的历史上用的太多了,大多是来评价为了正义,为了真理而殉节的人,比如明朝为了防抗魏忠贤的东林党人,他们其中有六个以左光斗为首的“六君子”。还有戊戌变法时以谭嗣同为代表的“六君子”。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了,杨度他们几个怎么能称自己为“六君子”呢?这些人简直就割“六人帮”。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面。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否认的,这个“六君子”的头衔,在大街小巷广为流传,老百姓对他们是顶礼膜拜。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人们都在感叹,民国大不如前清。这其中不仅是平头百姓这想,就连后来的李宗仁也是这么认为,在他的回忆录里,有过这么一段话“他在清末上陆军小学时,但见朝野一片朝气,辛亥革命之后,则朝气全失,全国上下但觉一片混乱败坏。”那么我们可爱的民国就真的不如大清朝吗?
如果从社会表现来看,民国初年的确不如大清王朝,自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就没安生过两年,不是内战就是跟外国人谈判。社会态势极不稳定,这种环境下,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自然成为了家长便饭。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更为关键的是革命者的倡导,要破除一切的封建思想,从此以后,女人也不用裹小脚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也没了。我们思想大解放了,看上去这都是好事儿。可是把以前所有的规矩和教条推翻之后,就意味着人的思想不再受拘束了。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个沉积了五千年的文明,虽说糟粕比较多,但是也肯定有他的精华。就像是一个大屋子,里面就算是脏乱不堪,但是他的框架还在那里,这里面的人还可以遮风避雨。可是革命之后,要把这个屋子整体推翻,里面的人都必须给我出来。我们要强拆了。可是,新房子没盖好怎么办?没盖好,也只能让你们露宿街头了。于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制度和社会之间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了。女人可以不用裹小脚固然是好事儿,但是她更多的开始追求自由和解放,导致一个女人可以同时跟几个男人相好。比如我们的民国美女陆小曼同学,直接天天在家开派对。具体他跟几个男人好过,鬼才知道。还有我们的蓝萍女士,今天爱着这个,明天就跟那个闹离婚。思想开放到,让我们现代人都跟不上节奏的地步。最后干脆也给自己改了名字叫做“江青”。这些东西,放到我们现在社会都接受不了,可是在民国时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一些经历过清朝时期的老人,就会一直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的东西了。其实,不仅是民国,我们现代人不也是天天都在怀古吗?每个时期的人其实都是这个德行,总感觉现代社会没以前好,我甚至看到好多人还在感叹“十年动乱”时期。对每一个人而言,活在当下的人本身就是一件相当苦逼的事情。菜米油盐,老婆、孩子,每一样都要发愁。但是我始终坚信,历史是进步的,社会是发展的。如果我们把自己所处的时代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比较,我们还是相当幸福的。如果真的有时间机器,我也不愿意穿越到古代任何一个时期。
我们扯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明,此段民国时期的大众心里也是怀念故朝。想要复辟的大有人在。可是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他的阵痛期。疾风暴雨,更需要我有乘风破浪的勇气,不能去选择逃避。然而我们再来看这个“六君子”,虽然在我的笔下,经常性的损损杨度,但是他也不是一无是处,当时大家对他的评价,是其人智商很高,人品潇洒,曾经也是留日学生中的领袖人物。和黄兴等人的关系甚好。其他革命党人也对他是高看一眼,就算是他加入了袁世凯阵营,其他人也表示非常的理解。再说孙毓筠、李燮和、胡瑛,他们三个以前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同盟会成员,曾经也是为了革命冲锋陷阵,在刀枪剑林中九死一生。可能对共和制完全失望了,他们才扭过头来扶植袁世凯称帝。可你要说他们有多少私心?有多少人是想借此混个宰相、当个将军?我看倒未必,他们可能更多担心的是对这个国家的前途。再说严复,这个我就不用说太多了吧?把《天演论》带到中国的第一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蔡元培和胡适的前辈。他在学术界的地位,真有点NBA界的张伯伦,无可代替。至于刘师培,更是一届真真确确的国学泰斗。 “大狂人”黄侃的老师。与章太炎齐名。早年也是同盟会成员,进步分子。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通令全国,一致拥护刘师培是国宝级的国学大师。所以,可见这个最后被人人唾弃的“六君子”,各个都是非凡人物。可是也正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非凡的影响力和才干去鼓舞袁世凯称帝,这让袁世凯怎么能不动心?我觉得这个世间很少有人,能顶住这么大的诱惑,而不去铤而走险的。
而袁世凯呢?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他此刻的心里状态“又想、又怕”。当皇帝这个事儿,谁不想呢?特别是对于帝王时代阴影未去的时代。但袁世凯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客,绝不是什么愣头青,说干就干,他知道其中的风险性太大了,就算是六君子这样牛逼的人出来捧他,他依然对此极为的小心谨慎。他手下的头号爱将,时任江苏将军的冯国璋就与1915年6月22日,跑到北京问他关于称帝的事情。袁世凯信誓旦旦的说“我绝对无皇帝思想,袁家没有过六十岁的人,我今年五十八,就做皇帝能有几年?况且我的大儿子克定残废,二儿子克文假名士,三儿子克良土匪。哪一个能继承大业”。此话说的合情合理,让人不得不信,于是耿直boy冯将军开始出去到处给别人说,袁世凯绝不想当皇帝,大家就安下心了吧!冯国璋的言语还直接影响到了美国的情报,当时美国的情报部门给他们总统回馈的信息是,袁世凯决不能称帝。原因是冯国璋可是袁世凯家的头号亲信,他的老婆都是袁家的家庭英文老师。两家亲如骨肉。怎么能够欺骗呢?可是就当冯将军口沫未干之时,袁世凯就已经当上了皇帝,这让冯将军情何以堪?脸被打的山响。以至于最后冯国璋对袁称帝大为的恼火。而且袁世凯给徐世昌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有人非要让他当皇帝,陷他于不义,他宁可遁世隐居,到国外再也不问政事。但徐世昌可不是冯国璋,还是留了个心眼,听听也就算了。当后人说起这段历史时,基本上都会把袁世凯说成是流氓假仗义,满口瞎话的伪君子。对此,我倒觉得不一定袁世凯就真的想骗大家。当皇帝的诱惑大,但是风险也极大,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所以,他最大的可能是犹豫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像是没了老公的小寡妇,没有了主心骨。所以,他一边默然杨度的筹安会,一边又在极力否认自己当皇帝的心。如果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能在此时对袁世凯极力的劝阻一下,想必袁氏称帝就不会这么草率了。但是能够劝阻他称帝的人,都被他打跑了。此时全国上下的实权派都是对他俯首帖耳。甚至连能管住他的宪法,也被他改的面目全非。所以当一个人完全不受约束的时候,也是他走向深渊的一刻。
杨度的筹安会对大家的忽悠那是相当的成功,全国上下一片赞同之声。来请愿袁世凯称帝的人越来越多,分量越来越重。可是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这么积极,可为啥当袁世凯真当上皇帝之后,所有人马上翻脸呢?请看下集“一片假象”。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7-21 20:19:14 +0800 CST  
最近创业越到转型期,事情特别多。可能更新就跟不上了啊,希望大家多多见谅。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7-26 15:49:49 +0800 CST  
谢谢大家的不断支持!最近实在太忙了。更新估计要到九月了。实在不好意思!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8-03 14:01:36 +0800 CST  
小白又回来了,心里还有些莫名的小紧张。这段时间忙得稀里哗啦的,内心有过无数次的想放弃过,无数次的想暂停过。可还是有种声音拼命的在挣扎,我必须坚持下来。好吧!遵从我内心的想法,我还是坐下来继续写吧!
就在袁世凯在当不当皇帝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杨度等人的筹安会办的可谓是如火如荼。1915年8月,筹安会向全国个部位,各省发出通电,让大家对国体问题进行投票。顿时整个中国泛起了幸福的泡沫,大家纷纷向袁世凯表达自己的意愿,早就该您老当皇帝了。大家争先恐后的拍着马屁,生怕自己落后了。中央部门除了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张謇等少数人之外,大家表现的都很积极。
各省之中,除冯国璋、张勋表现迟疑之外,像张作霖、阎锡山、唐继尧等十九路将军联名上书,请袁世凯当皇帝。
在民间请愿的团体更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本来只有什么工商界的精英团体,最后泛滥出了人力车夫请愿团、乞丐请愿团、最后甚至出现了妓女请愿团。总之,全国上下除少数人之外,呼吁袁世凯称帝的人可谓是遍布了中国的各行各业,360度全方位无死角。这些人整天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英明神武的袁世凯再一次的王者归来。痛哭流涕者、大喊大叫者遍布了整个神州华夏。
中国自古以来,谁要当皇帝,必然有一套的形式主义。比如我们刚才说的民心所向之外,还要有一些祥瑞。当然袁世凯这次称帝也不能例外啊!他们也搞出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某地农民发现出了一条龙的遗骨,而且龙骨的照片还被放到了报纸上大肆宣扬,以至于我们现在稍加留意,也能在网上看到这个照片。但是这些骨头是什么东西拼凑出来的,我就不得而知了。个人感觉,很可能只是恐龙化石的一部分。总之,我对这种封建迷信活动是一百个不信。
而袁世凯这边儿的态度就让人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了,他把杨度等人喊过来臭骂了一顿。说杨度他们几个要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要害的他开历史的倒车。而且这次不是装模装样的骂,而是真的很严肃认真地骂,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骂,感情色彩相当浓厚。直到骂的杨度等人开始怀疑人生为止。他们几个有的开始私下议论,难道袁世凯真的不想当皇帝?
袁世凯到底想不想当皇帝?像他这种在封建王朝摸扑滚打出来的老式官僚,很难抵制住这么大的诱惑。但他同时也是成熟体系下的老官僚。他也太明白了,当皇帝的风险是多么的大。首先袁世凯刚刚向五国申请贷款,镇压了孙中山,这打仗打的已经弹尽粮绝了,从哪里还能再呼啦出钱来?没有钱,哪里能安抚得住这些每天拥戴你的开国功臣。孙中山就是因为没钱,才那么彻底的输给了袁世凯。所以,袁世凯也很明白,如果真没钱,自己这个政府也维系不了多长时间。
其次,袁也害怕国际友人不承认自己的皇帝地位,特别是日本人。要问全天下,日本人最恨的中国人是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个称呼非袁世凯莫属。打从争夺 开始,袁世凯就和日本人一直干到底,而且日本人也没有从袁世凯身上捞到什么便宜。最后硬是按着袁世凯的头皮,让他签个二十一条,但却让袁世凯给搅黄了。最后虽说条约签过了,但基本上已经是和最初的样子面目全非,最让日本人气愤的是,袁世凯政府就算执行起这个面目全非的条约,也是磨磨唧唧,一百个不愿意。日本人每次看到这个大秃头,心中就有一股无名火。在这里,我想再多说两句,美国有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叫做《God Bless America》,翻译过来就是《天佑美国》,号称是美国的第二国歌。美国确实是幸运的,每次国运危难的时候,总有人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但我想说,中国也是幸运的,我们的运气有时并不比美国差。每次在将要亡国,将要亡种的时候,也总有人站出来,铁骨铮铮,决不投降,决不妥协。特别是近代史中,我们最为幸运的是,这些勇于站出来,给侵略者说不的人,都是国家的实权派。比如现在的袁世凯,比如后来的蒋介石,甚至割据地方的大军阀们。试问,如果蒋介石的位置被汪精卫取代,张作霖的位置被石友三取代,那现在的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有时想都不敢想。
咱们言归正传,此时的袁世凯虽说很在意日本人是否同意自己当皇帝,但是也没干出什么卖国的行为。只能默默的等着机会的来临。恰巧“机会”来了,袁克定给他老子送了份报纸,此间内容,对袁世凯称帝大加赞赏。袁世凯看完以后也是心花怒放,因为这份报纸的名字叫做《顺天时报》,这个报纸可是日本人在中国的喉舌,日本人想向中国传达什么思想,都是靠着这份报纸。这下袁世凯安心了,原来日本人还是通情达理,不计前嫌的。可惜啊!这份报纸都是一心相当太子的袁克定一手伪造的。袁太子私底下做了份假的《顺天时报》,给袁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一人订了一份。他企图用这种办法,能够在老子那里蒙混过关。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纸里是包不住火的。袁世凯最疼爱的三女儿,淑珍家里的仆人去买肉,而这块肉外面的包装纸就是真正的《顺天时报》,里面铺天盖地的内容都是对袁世凯称帝的责骂。于是,淑珍拿着这份报纸,叫上自己的二哥袁克文,一同找到自己的父亲袁世凯说明了实情,气的袁世凯把袁克定是痛打了一顿,但是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现在想反悔已经是来不及了。12月11日,各级官员对袁世凯改称为“万岁”。12月13日,袁正式登记,做了中华帝国的“洪宪”大皇帝。一个三十多年前的落地秀才,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新主人。
可是就在袁世凯登基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时间,对袁世凯称帝的骂声开始响彻中华大地。甚至包括他们家的老二“袁克文”,也参与到了讽刺他爹的行列中来,写了那首让历史书都记住的诗句“绝怜高出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此文一出,更是引起轩然大波,倒袁之声更是此起彼伏。这世界怎么了?怎么说变就变?原来那么多的请愿团,那么多人呼天喊地的要让他当皇帝的人,怎么能翻脸比翻书还快呢?
这其中的问题,用两个字来解释就行了“忽悠”,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大忽悠。当初的那些请民间愿团,全部都是杨度等人花钱雇的,在当时文化普及相当落后的情况下,老百姓哪里有什么政治主张,哪里懂得什么历史规律。大家的宗旨就是一个,谁给钱,我替谁干活儿。其实,不仅老百姓没有什么政治主张,就连受过教育的大部分人也是没有的。比如我们的名将李宗仁将军,他的好友唐德刚先生就问过他,你们当初为啥要蔡锷将军从广西赶出去呢?李将军回答,不知道!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干的,我也就参与了。当这些请愿团们,拿到筹安会的钱之后。袁世凯当不当皇帝,真的跟我就没关系了。至于那些地方的实力派,本来就是些老滑头,比如张作霖,比如阎锡山,他们只相信实力,从来不信什么政治主张。他们在日后忽悠的日本人都是团团转,更何况此时的袁世凯呢?忽悠起来绝对是眼都不眨一下。因为他们也看出来了,袁世凯的实力迅速的减弱。
袁世凯的家底儿,说起来非常的简单,就是段祺瑞、冯国璋和张勋等北洋系打下来的。但当袁世凯要当皇帝的时候,大家的开始集体不干了。原因很简单,所有人也开始有想法了。如果是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是选举上位的。而帝王制的国家,皇帝是世袭上位的。也就是说,如果袁世凯一直是以大总统的身份嗝屁的话,那么段祺瑞和冯国璋都有机会当总统。而如果袁世凯以皇帝身份嗝屁的话,只能是袁克定继承皇位。段祺瑞和冯国璋表示出了一百个不愿意。老子们辛辛苦苦搞共和,就是为了将来也能当个大总统,可现在傻眼了,只能跟在袁克定的屁股后面混了。所以,不管是冯国璋,还是段祺瑞恨急了袁克定。而恰恰袁克定这小子又极不知道收敛。段祺瑞和冯国璋去给袁世凯请安,袁世凯远远的就会迎上去,并且是好言相抚。但这个袁克定就是不知道高低深浅,当段祺瑞和冯国璋来给袁克定请安的时候,袁克定坐着纹丝不动,任由段和冯在下面磕头捣蒜。段和冯出来以后,相互之间只是说了一句,“这样的主子,以后怎么伺候?”。本来这两个袁世凯的肱骨之臣,就对这个家伙充满了敌意,可这个家伙依然不知道怎么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到最后,袁世凯真的嗝屁了,外面竟然传闻段祺瑞要灭袁世凯的族。没想到曾经恩恩爱爱的君臣关系,到最后竟然闹的如此的境地。
段祺瑞和冯国璋的变化,袁世凯可能观察不出来吗?一代枭雄怎么能不顾及不到自己的身后事呢?那袁世凯的做法是什么?请看下集“倒袁运动”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9-26 17:22:41 +0800 CST  
现在历史的主流价值观对袁世凯的失败归咎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可是历史有规律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是历史规律这个词语过于的高大上,以至于让我们解决任何历史事件都能用到他。就拿袁世凯称帝来说,他难道就真的没有机会当皇帝吗?其实我们用脑袋以外的东西想一想就会知道,他当然有机会了。
中国自古以来,改朝换代都是一件看上去很牛逼,实际上极为凶险的一条道路。三国时期的曹操已经开衙建府、仗剑上朝,依然没有勇气称王。后来的司马昭虽然权倾一时,野心大到街边大妈都了解的程度,但也绝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是他们实力不够,而是时机不到。改朝换代不仅需要你有超强的实力,更需要你要超常的耐心,去等待那一丝的机会。所以,袁世凯称帝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耐心。但是这些道理袁世凯不懂吗?这么说都是废话,小白都懂,袁世凯会不明白吗?袁世凯家族世代短命,而他的身体本来也不怎么好,每天还要伺候那么多的姨太太,本来羸弱的身体再次被掏空。所以,这个条件也就促成了袁世凯不可能在称帝问题上有耐心,看来干啥工作,没有健康都是不行滴。而袁世凯之所以没有学习曹操同学,自己隐忍一辈子,然后让儿子称帝,是因为曹操同学的儿子曹丕确实很争气,内政外修都是一把好手。而他们袁家的儿子可就不怎么样了。大儿子是个残废,虽说有个当皇帝的心,但是各方面真没有这个能力。二儿子算是个名士,大把的钱花在结交朋友身上。从妓女到社会名流,各个阶层,三教九流都有他的朋友。可就是不想当皇帝,不仅自己不想干,还经常劝他老子也别这么干。三儿子就是一个土匪,行径相当的顽劣,老子根本管不了。如果袁世凯不在有生之年完成称帝大业,指望儿子们来做,基本不可能。而和他儿子的竞争对手,那也叫个异常强大。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有实力称霸全国,全部依赖于自己的北洋班底“龙虎狗”。北洋之龙“王士珍”,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各种原因加在一起,他就是没有实权。一直到袁世凯企图称帝的时候,他也已经告老还乡,儿孙满堂。
段祺瑞和冯国璋,这个北洋中的一虎和一狗可就真不一样了。他们俩一直掌控着袁世凯的所有北洋六镇。最开始的时候,袁世凯也害怕他们把袁家军变成段家军或是冯家军,所以,把他们从各军中频繁的调动,想来一个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但事实却是,段祺瑞每到一个地方,就能马上得到这里的拥护,这么调来调去,反而是水涨船高。等袁世凯的天下坐稳的时候,段祺瑞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军阀。整个北洋系成为了段的手下。再加上当初逼着清帝退位的就是段祺瑞,这使得他在国际上的名气非常大。这个有着军权、国际支持的大军阀,本来是袁世凯嗝屁之后,大总统的最好人选,可袁世凯要来一个家天下,段心里就有了一万个“凭什么?”当初,袁世凯也觉得段祺瑞权力过大,尾大不控。想用从农村老家把王士珍给捞出来,替代段祺瑞的位置,这样段和袁本来就紧张的关系更加的雪上加霜。段祺瑞表达自己不满的方式就是罢工,老子不干了!这总可以吧?袁世凯死后,曾有谣言说,段祺瑞要灭了袁氏一族。袁家上上下下都是裆下猛的一颤,生怕领了盒饭。对段祺瑞是求爷爷告奶,放过自己。还好段祺瑞为了破解谣言,送自己的老婆去给袁世凯守灵,以安袁族之心。
而冯国璋和袁世凯的关系,和段祺瑞大同小异。冯国璋天资聪慧,从一个河北乞讨而生的流浪娃,到后来成为北洋三杰中的“狗”。顺带说一句,这个狗绝不是骂人的,而是说冯国璋比较忠诚。其实,开始的时候,冯国璋对袁世凯确实很忠诚,袁世凯对他也异常的重用。辛亥革命之时,他担任整个北京的禁军统领。二次革命的时候,张勋部队纪律涣散,被革命军堵在南京城门口进不去。袁世凯只好派冯国璋前去干仗,果然这一“狗”不负众望,三下五除二南京被拿下。从此冯将军的大名威震东南。人的欲望永远是无止境的,本来只想混口饭吃的一个穷娃娃,一旦坐了封疆大吏之后,下一步就是想当总统了。当他听说袁世凯想称帝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找袁世凯问个清楚。袁世凯向他当面表态,我决不当皇帝。冯国璋信以为真,回到南京,见人就给人家解释说,袁世凯绝不称帝。甚至以人格信用向美国当局表示,老袁决不当皇帝。可最后倒好,他嘴上的唾沫还没干,袁世凯结结实实的给了他一个大嘴巴。这让冯国璋的脸往哪搁?所以,当袁世凯当上皇帝的那一天,老冯是无比的愤慨。但是又不敢骂袁世凯,只好对着袁克定骂,公开宣称小袁就是曹丕。其实如果袁克定真是曹丕,恢复帝制说不定也就成功了。只是这个小袁的能力跟曹丕比起来,还差的太远。
把话说到这篇文章的开头,什么是历史规律?谁要是能说清的话,此人一定能够统治全世界。因为,看清历史规律,谁就可以清晰的预测未来。未卜先知的本领,估计只有神仙才有。如果,非要把袁世凯当不上皇帝是违背了历史规律,倒不如说,当时袁世凯违背了,所有人都有的一颗当总统的心,“利益”、“利益”还是“利益”!当一个集团或是一个集体,把所有的事情都要转化成“利益”的时候,估计这个集团离完蛋也就不远了。就算是曾经中国最强的北洋系也是这样,一个总统的位置足以诱惑着他们分崩离析。
北洋的一虎一狗,原本就是袁世凯的肱骨之臣,他们俩现在一个罢工,一个搞决裂。此时的老袁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瘫痪孤寡老人。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于是就在袁世凯称帝之后,全国上下的民意调查一下子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本来哭着、喊着要让袁世凯当皇帝的人,调转枪头对着袁世凯就是一通骂。倒袁之声此起彼伏。小白在这里说一句要被骂的话,老百姓的话真不能信!当初的那些妓女请愿团,乞丐请愿团,车夫请愿团,都是杨度等人,拿着钱,用嘴忽悠出来的。他们哪里有什么政治主张?哪里有什么理念信仰?大家没有国家概念,只有家族之间的不同。没有价值观不同,只有种族的差别。一直到抗日期间,老百姓才被捏合成了一股绳。统一基层百姓的国家概念,确实是共产党的功劳,这些东西我们会在抗日篇里详细说。老百姓的话不能信,那些军阀的更不能信。当初张作霖、阎锡山等人对袁世凯是一口一个万岁,一口一个陛下。可就当段祺瑞罢工,冯国璋决裂之后,这些军阀更是骂的起劲。憋足了劲,等着天下大乱之后,自己赶紧扩张自己的势力。
但是对于这一切,我觉得袁世凯早就有数了。这种乱世枭雄什么不明白?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身体每况愈下。为了自己的皇帝春秋梦,他不得不拼上一把。所以,他也只能在称帝之前,想尽办法做好准备。
第一个准备,就是拉一些重量级人物支持自己。环顾天下,要么是支持自己的人分量不够,要么是分量够的人不支持。实在没法,他只好想起了自己这个副总统黎元洪,并且给黎元洪许诺,只要他支持自己称帝,黎副总统就是“武义亲王”。但是袁世凯对他真的看走了眼。黎元洪是当时全地球上数一数二的老狐狸。他神奇之处在于每次都很快的认清形势,站到正确的队伍里。这次他也毫无悬念的站对了方向。袁世凯都把亲王的衣服做好了,让人送到了黎元洪的家门口,可黎副总统相当的不给面子,自己躲在黑屋里,不出门,不接待,不要你的“烂东西”。被打脸之后的袁世凯,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如果袁世凯试图拉拢黎元洪是自找没趣,而他要试图拉拢蔡锷,那就是自找死路了。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如果有员工不听话,是最让老板头疼的事情。对待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谁不听话,谁滚蛋。但是如果那些员工掌控了你绝大数的资源怎么办?他滚蛋,你瘫痪。所以,对待这些员工,就只好重新再培养一个人替代他,再让他滚蛋。袁世凯也只好培养一个牛逼人物,想办法代替他的两个大宝贝。而被袁世凯选中的就是他以后的掘墓人“蔡锷”。
在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之中,是不用日本留学生的。老袁跟日本向来是势不两立,互不待见。但是蔡锷可是正儿八经的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能让袁世凯破例提拔蔡锷的原因除了蔡将军本身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名冠天下的老师梁启超。蔡锷和梁启超的关系有时好的就跟一个人一样。蔡锷的所有重大决定都要问一下自己的老师。所以,重用蔡锷,也就相当于重用了梁启超。而梁启超又是出了名的保皇派,支持君主立宪。袁世凯心里盘算的这个买一送一的划算买卖,心里想想都要乐开花。但是他估计万万没想到,这师徒俩,一个给自己敲了丧钟,一个直接给自己挖了坟墓。
当袁世凯要把蔡锷调到北京的时候,蔡将军师徒二人,心里也很明白老袁让自己干啥。只是此时的袁世凯还并没有称帝之心,或是说称帝之势还没形成。所以,单纯从提拔方面来讲,袁世凯就相当于蔡锷的伯乐。蔡锷师徒二人也是感动稀里哗啦,下定决心跟袁老大好好干到底。但是后来,蔡将军怎么就反了呢?就简简单单的是蔡锷代表了先进的革命性吗?蔡将军身上有太多的故事,或是英勇,或是睿智,或是香艳。不写他,就没法交代蔡锷反袁世凯的真正原因。好吧!那么蔡将军在这段时间有什么故事呢?请看下集“峥嵘岁月”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10-10 11:49:54 +0800 CST  
蔡锷的故事更新不上去了,大家要看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了。名字hgls2012.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10-30 16:17:16 +0800 CST  
蔡锷离开云南的那一刻起,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离开了自己的根基之地,便做了浮水之萍,水流到哪,他就只能漂到哪,再也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梁启超和蔡锷商量出来的一招臭棋。但既然是小白都看出来是臭棋,梁启超和蔡锷难道就真不知道吗?很显然他们知道,要不然也不会找个“自己人”唐继尧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他们只是觉得必须这么做,纵横四海、改造国家才是他们最伟大的目标。为此,他们必须冒险一试,也许就成功呢?但是他们忘了,一个这么崇高理想的成功,离不开给你成功的土壤。当时的中国一片暮气,袁世凯一心想要当皇帝,段祺瑞和冯国璋很不服气。上下一片明争暗斗的良好事态。在这种环境下,就算是你蔡锷牛逼上了天,也搅不出什么名堂来。
蔡锷刚离开云南之时,本来是要去湖南老家当老大的。可袁世凯的根本目的是要把他调到身边,辅助自己重新建设北洋系。于是,在袁世凯的鼓动下,还没能去湖南上任的蔡锷,便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准备干一个陆军总长接替段祺瑞的位置。这本来是对于多少人都是可望而不及的位置。却被蔡锷轻轻松松的搞到了手里。按照我们平常人的想法,此时的蔡锷应该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无数的女粉丝跑来要签名才对。但真实生活中的蔡锷却是真真正正的没人理。管理军队这种地方,很重要的手段不是你的权力。而是你自己能否被这些大头兵所信任,为了能够培养出自己在军队中的信任感。多少将军可谓是费劲心机。什么赌钱、嫖娼、抢劫等下三滥的手段都能用上。而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告诉其他人,我是一个可以能和你们一起出生入死的人。所以,培养出一支能够非常听话的部队是非常难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蔡锷突然空降当上了所有北洋系部队的老大,可想而知有多少人能够服他。答案是没有一个服他的,在云南曾经是叱咤风云的蔡将军,在北京混了狗屁不是。最后袁世凯只能给了他一个经界局督办的闲差干一干。一个人从那么高的位置上,啪叽一下子掉到了深谷。此时的蔡锷开始整天的唉声叹气、开始整天的出入灯红酒绿之处。也就是在此时,他认识了自己的红颜知己小凤仙。话说“男人两大爱好”,第一:拉良家妇女下水。第二:劝风尘女子从良。蔡锷身上估计也有这种劣根性。他和小凤仙这种风尘女子到最后尽然能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从此一个服务大众的小凤仙,成为了蔡锷一个人的专属。小凤仙也从此从良,虽说她的结局也不怎么好,但总算是找个人嫁了吧!而感情是虚无的,身体是诚实的,蔡锷在和小凤仙谈感情的时候,也没少找其他人满足一下自己的欲望。这要是放到我们现代的思想道德评判下,蔡锷就是一个渣男,明明自己有两个老婆了,还去找小凤仙,明明找了小凤仙,还再去找其他人风流快活。但是,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蔡锷,一个在传统思想和新潮社会冲击下的蔡锷。在我小时候,每一个有励志故事的名人,都能成为我的偶像。甚至一些球星、歌星、影星。我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可随着我慢慢的长大,发现这帮人都是他妈的王八蛋。什么吸毒、嫖娼、赌博、打架这些事情,他们一样都没少干。其实,历史中的那些牛逼人物不也都是如此吗?历史书上只记载了想让你看到的那一面,而没告诉你,他们也是平凡人,他们也会拉屎放屁,啪啪啪!就像是蔡锷,我在对他全面了解之后,更觉得他像是一个我们学校的学霸,一个普普通通的优等生而已。校花多看他两眼,他也会动心。恶霸欺负了他,他也会认怂。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要有代价的,蔡锷过上了尽情放纵的生活,却给他带来极为恶搞的结局。在护国战争期间,他整天说自己喉咙疼,本来这就是个喉疾。要放到现在,来两片金嗓子也就好了。可是,不知道他从哪找了一个医生,判断他是得了花柳,结果就一直按照花柳的套路治了下去,等发现是误诊之后,已经为时已晚,一命呜呼了。年仅34岁。一代天骄,这么戏剧化的完蛋了。所以,后来那个被我们传说中,蔡锷带病出征,如何的伟大!有时伟大,也不过如此吗?
在北京的这三年,蔡锷的身体是放荡的,心里却是怨恨的。他基本上快恨死袁世凯了。原来说好的纵横四海呢?原来说好的大展宏图呢?理想、信念,他妈的什么都没了。可就在这时,机会的曙光还是出现了。因为袁世凯称帝了,全国上下骂声一片,特别是他的老师梁启超,带着头骂。不仅把袁世凯骂的狗血喷头,还赢得了大家一片掌声。全国各地军阀也开始蠢蠢欲动。天下大乱之时,也正是英雄用武之地。蔡锷心一横,老子不跟你玩了。我得再一次的找到人生方向。
写到这里,可能又要有人骂我了。蔡锷怎么会是这样的人?他反对袁世凯,难道不是为了国家进步,民族统一吗?不是为了迎合历史的规律性吗?我承认,蔡锷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是这又怎么样?在那个时代,谁也看不清什么历史规律,如果这个东西确实有的话。谁也预测不了未来,谁也不知道哪种体制更适合中国。所以,这时候,你来说袁世凯称帝是倒退的,是落后的,纯属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拿蔡锷的老师梁启超来举例,他反对袁世凯最为有名的那篇《君宪救国论》中,说的明明白白。他反对袁世凯的原因,不是因为觉得民主社会更适合中国,而是因为觉得国家体制不能一直变来变去的。你能给那个时代的人去讲的清楚什么对?什么是错?所以,蔡锷非要发动什么护国战争的原因,也不全是因为民族大义,而是给自己泄愤,更是为了自己能够重新站起来。
但是在北京的蔡锷是掀不起什么大浪的,毕竟这里还是袁世凯的地盘。所以,他要反袁。第一步,必须跑跑回云南。于是,他就以嫖娼成瘾为由,利用小凤仙打掩护,才偷偷摸摸的溜出了北京,先到了日本,后由跑到安南,于1915年12月19日回到了昆明。
此时的昆明,已经不再是蔡锷的昆明,而是早已改性易主,成为了唐继尧的天下。当年的蔡锷对唐继尧颐指气使,想怎么骂,就怎么骂。原因是因为,蔡锷对唐继尧而言的恩情比天大,比地厚。可恩情这种东西,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回报的。因为他是无法计量的。可能在你的心里,觉得这件事是天大的事情。可能在别人眼里,这件事就是一件芝麻小事儿。你觉得别人应该像《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一样对你。可别人觉得,请你吃顿饭,咱俩谁也不欠谁的。人的价值观是无法统一的。所以才会有那句老话“多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忘掉自己对别人的好。”起初我对这句话极为的不理解,到后来才明白,只有这么做的人才能算得上“识相”。而蔡锷和梁启超就是一对很识相的人。此时的蔡锷是洪宪王朝的通缉犯,而唐继尧却是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如果,蔡锷还要是像以前那样,再去给唐继尧谈恩情、谈江湖义气,这就是在找死。所以,梁启超给蔡锷的建议是,从以前的计划,把唐继尧云南都督一职,给要过来。变成现在的拥护唐继尧为主。自此,蔡锷算是在云南混下去了。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11-03 12:04:03 +0800 CST  
此时全国反袁之声已经是层出不穷,特别是那些被袁世凯清理出国会的国民党同志们,更是在全国各地号召大家起来,打倒袁世凯。此时国民党的重要人士李烈钧同志,也赶到了昆明,至于他为什么要选择来这里,道理很简单,唐继尧是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于是云南护国三人组,正式成立。12月22日,唐继尧通电袁世凯,要求取消帝制,弄死杨度等十三人,这事儿才能算结束。并且要求袁世凯在二十四小时内公开答复。如若不然,我们护国三人组,就去揍你。但是袁世凯又不是三岁小孩,刀枪剑雨中混出来的,还怕你不成?况且,嚷嚷着要给我干仗的,又不是你唐继尧一个人。全国上下海了去了。袁世凯对这些割据军阀的心态也是了如指掌,他们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看热闹的多,动手的少。大家都在等形式。谁也不想当这个出头鸟。
说实话,唐继尧也不想当这个出头鸟。护国战争不论是胜败,都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如果是胜了,那就是蔡锷或是李烈钧的功劳。特别是蔡锷,如果打败了袁世凯,那他将来就是中国的大救星。如果打败了,这个烂摊子还是要由唐继尧来收拾。蔡锷和李烈钧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再来个东渡日本,你能耐我何?而唐继尧在云南有家有业,怎么割舍的下?而摆在唐继尧面前的路,又是不能不反。第一全国上下都在反,你要是不反,就是以天下人为敌。第二,蔡锷和李烈钧又不是什么好哄弄的,两个人又是天下闻名之人,你也哄弄不了。所以,唐继尧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了。
1915年年底、1916年年初,云南组建三军,开始向北京进攻。第一军老大蔡锷,这里顺带说一下,蔡锷的这一军当中,第六支队队长便是他的学生朱德。第二军老大李烈钧。第三军由唐继尧亲自指挥,主要是镇守云南。
从此这一场极不靠谱的战争正式打响。如果按照兵法来讲,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你们几个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千里突袭。这简直要比日本侵略中国还要难。最为搞笑的是,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支部队能够从云南打到北京的,最近的一次就是吴三桂要在云南跟康熙皇帝干仗,结果也是个完蛋。看来蔡锷和李烈钧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而最为搞笑的,唐继尧只给了蔡锷一两千人。而且基本上都是步兵。这是什么节奏?这是要组建驴友团的节奏啊!这些人,在当时的一没公路,二没铁路的情况下,能够爬到北京就算是万幸了。更别说什么打仗了。
李烈钧的第二军,也好不到那里去。但是,他们却戏剧性开拓了另一件事情,他们一路走,一路招兵买马。而这些被他们半路招过来的大头兵中,涵盖了大量的后来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坚力量。也就是李烈钧的第二军,为后来的国民党培养了大量的武装力量。比如我们的李宗仁将军,就是此时被招进来的。当时的李宗仁已经在家弃武从文,在一所中学里,当了个体育老师,收入还算是稳定。可当他听说李烈钧要招士兵的时候,也是二话不说,再次的投笔从戎,在第二军的部队里当了一名排长。不过,李将军这么亢奋的要参军的原因,也不是为什么深明大义,在他的回忆录里,说过这段历史,他其实当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去打仗,只是觉得自己是个军人,就应该打仗。
咱们话分两头,重点说说蔡锷这一路军队。蔡锷的计划是先占领四川,后再来个北出祁山,冬下三峡,然后顺流而下,直捣中原,最后北上燕京,占领中国,把老袁、小袁一锅端了。所以,他第一步就往四川打。
而袁世凯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马上派出曹锟、张敬尧的两个军和冯玉祥的一个旅前去四川迎战。其实,就蔡锷这点人,手里这几杆枪,别说打仗了,能吃上饭,不饿死就行了。而此时的唐继尧也是原形毕露,就在蔡锷弹尽粮绝的时候,唐继尧拒绝支援,又不给人,也不给粮。这是要把蔡锷逼死的节奏啊!就在这种情况下,奇迹发生了,蔡锷不但没有死,还硬生生挺下来,全国上下那些蠢蠢欲动的人,马上找到了动力,跟袁世凯死磕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此时蔡锷的这场护国战争,就那么将将就就的赢下来。那么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袁世凯又是如何应对的呢?请看下集“刺破的泡沫”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11-03 12:04:25 +0800 CST  
对一个国家而言,本国的暴君倒台之后是件好事儿吗?历史故事如果这么写,当然是件好事儿。中国历史上多少次的改朝换代不都是因为暴君的问题吗?而在这些故事中,老百姓也在改朝换代之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好日子。可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故事”而已。实际上,老百姓在改朝换代的跌宕起伏之中,往往会再一次的陷入无底深渊。比如叙利亚,比如伊拉克。也许有人说小白在瞎扯,以偏概全。叙利亚和伊拉克都是外国人的例子,中国以前的历史可不是这样。比如,英明神武的唐高宗李渊,推翻了荒淫无度的隋炀帝杨广。能征善战的明 朱元璋,推翻了横征暴敛的元顺帝铁锅(元顺帝本名一串老长的名字,但是在蒙语中就是铁锅的意思)。但事实上,写隋朝历史的是唐朝人,写元朝历史的是明朝人。大家都很一致的改了不少。现在历史界公认的是,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超唐朝,所以,隋炀帝也许没那么的荒淫无度。而在考古界挖掘出来的一些东西,也可认定,元朝也是一个极为开明,注重商业,繁荣程度也要比明朝好的多的国家。所以,元朝也并不一定有多么的横征暴敛。我这么说可能又要挨骂,历史书上对元朝是骂声一片,评说小说对他们也是骂声一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对元朝也是骂元朝。但事实就是事实,考古、文献的事实是不可能改变的。
我们的民国写到这里,也在经历的这样的巨变。称帝之后的袁世凯固然是个大混蛋,大家对他是又骂又打,好像没了他,中国便会天下太平。可事实上,没了他,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混乱的时刻才正式开始,而这个时代的名字就叫做军阀割据。
何为军阀,电视上的这些人穿军服戴军帽,腰里别杆枪,嘴里叼根烟。老婆小妾一大堆。手下军官穿戴整齐,为所欲为。 可实际上,军阀这种东西千姿百态,有像张作霖、阎锡山这样的一方诸侯。但更多的是那些不知名的,七八个人、两三条枪就能称霸县城的小军阀。说他们是军阀,倒不如说是土匪。但就是这些不知名的,千千万万的小军阀,正在一步步加剧着这个国家的痛苦。他们既没有穿军服,戴军帽。家里也没有一大堆老婆。相反,他们经常的是破衣烂衫。和老百姓看起来差不多,很有亲民形象。他们在当地即不偷,也不抢。反而是经常维护当地的社会治安。所以,现在有人经常说,军阀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小军阀有小军阀的可爱,大军阀有大军阀的魅力。如果单看他们个人情况,有的人还会让我觉得可爱可敬。比如阎锡山,在他的治理下,山西被整治的井井有条,教育、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并且个人魅力超强,就在他刚刚逃亡台湾之后,一些未能追随他一同而去的人竟然集体在他的府邸门口自杀。 再说张作霖,他在东北也是培养出了一大批的现代化部队,这里面甚至还有中国最为精锐的飞行员。其中就有击落第一架日本战机的,我们的大英雄“高志航”。而且张作霖虽是草莽出身,但是在外交和经济建设方面也是毫不逊色,东北被他治理的也是非常不错。只是他儿子太不争气了,这才丢失了东北的大好山河。我承认这些军阀确实个人魅力十足,他们的事迹也经常的被我们所津津乐道。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讨伐他们?我们为什么还要宣扬,他们是社会的毒瘤?答案很简单,我们的国家需要统一。而之所以军阀时代的到来,会让统一便的如此之艰难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上的几杆枪,或是几万人的部队。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打破了中国自秦到清以来一直保持的“回避制”。
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从来都是不可能让当地人管理当地人。就连我国现在也依然遵守这一定律,你很少看见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来管理当地的。行政官员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这些手里有枪,手下有人的大军阀呢?他们在当地就好比是猛虎入深林,蛟龙进大海。在这里,他们更加的根深蒂固,更加的牢不可破。试想一下,如果让韩复榘调到云南,把龙云调到东北,把张作霖调到四川,他们怎么还能牢不可破。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国家的大一统?让这些本地人治理本地人不更好吗?说这些人话的大概能分为两类,第一类:比较容易被忽悠的老百姓。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在学校的好学生,在社会上个好良民。第二类:爱挑拨离间、兴风作浪的政客,他们在历史上还有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叫做“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对他们,我的态度是只想“呸!”,他们只顾着自己在血雨腥风中获得自己的利润,哪会管百姓死活,国家兴亡。但是这种投机政客,在我国遍地都是,并且根基深厚,储备力量极多。街边大妈,同事亲朋,转眼之间就能挑起革命群众大内斗,好不厉害!所以,我们的国家太需要稳定和统一。没有这两样东西,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根本就不可能。也正是因为在中国大地上,大小军阀之间有打不完的仗,有说不完的恩怨。才给了日本人可乘之机,古人云: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所以,军阀之间的个人魅力也好,他们的经济发展也罢。统统都是些精致的泡沫。我只希望看到大家对这段沉重的历史能够写的悲惨些。让所有人对此产生戒惧之心,而不是心向往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是古今往来的乱臣贼子,读《春秋》而不惧,又如之奈何?
话说过来,袁世凯走了,国家这个烂摊子,还是要有人收拾的。这个烂摊子只能是段祺瑞来干。可是尴尬的时刻到来了。实力超强的段祺瑞发现,他面前还站着一个人。而最可气的是这家伙,要啥没啥。既不是北洋嫡系,也算不上功勋元老。手下没兵,口袋没钱。他始终是一个傀儡形象出现在大家的眼里。没错,此人便是那个看似没啥本事的黎元洪。在好多人眼里,黎元洪就是个窝囊废,武昌起义都是被别人从床底下拽出来的,逼着参加革命。到后来被袁世凯硬生生的拉到北京,说是让他当副总统,其实就是把他监视起来。可黎元洪的故事我们也说了很多,这个家伙绝不简单。看似温和的外表之下,绝对是一颗狐狸心。老狐狸在袁世凯称帝时,坚决反对。可袁世凯在快要死的时候,立下遗嘱,搞了一个“金匮石室”,里面第一个名字竟然就是他。第二个才是段祺瑞,第三才是才华横溢的徐世昌。这两个北洋嫡系,竟然都排到他后面。这都是些什么节奏?这其中的原因,不管是因为袁世凯与段祺瑞在最后闹掰的结果,还是他对自己称帝后悔的结果。反正黎元洪就这么硬插进来了。
那么手握重权的段祺瑞,就非要遵守袁世凯留下的这个“金匮石室”吗?要知道,袁世凯称帝之后,变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不仅皇帝被撤了,总统之位也没保住。凭什么就得按你说的去做呢?说到这里,那就不得不说,北洋系里的另一个大佬“冯国璋”,而他的目标也是当总统。但是很可惜,他当总统“无法可依”。首先袁世凯的“金匮石室”的遗言里没有他,其次单凭地位,民国约法里也轮不上他。所以,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团结整个北洋系,以此作为后盾,才能当上大总统。但是很明显,段祺瑞不想支持他。在权力争夺的道路上,没有朋友。所以,段祺瑞和徐世昌商量了一下,决定根据民国宪法,推选副总统黎元洪为大总统。原因也很简答,他们俩觉得黎元洪可以继续当他们的傀儡。但是很不幸,黎元洪还会抓住他们的漏洞。双方最后搞的你死我活。而这个漏洞就是支持黎元洪当总统的民国宪法,这部宪法也不说是民三的“新约法”,还是民元的“旧约法”。此两部法律,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限制总统的权力,旧约法是孙中山当总统时定的,目的是无限制的扩大自己的权力。而新约法的目的是限制总统权力,从而来限制新总统袁世凯。而袁世凯也因此更加的怀恨在心。而支撑黎元洪的宪法模模糊糊,没有界定,这也为下一步两方撕逼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
在安排完黎元洪之后,看似国内各方矛盾就此消停了。南方的反对派,如梁启超、陆荣廷和唐继尧,甚至孙中山和黄兴他们所盼望的取消帝制也实现了。一切都要恢复到民国初年的样子。中国大地也该就此消停了。此时的段祺瑞也给自己安排了一项工作“国务卿”。但是,摆在他面前的路实在是不好走。一个地方军阀横行,中央矛盾重重的政府能够走多远?而段祺瑞下一步又要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请看下集“草台班子”。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12-01 16:06:23 +0800 CST  
此时的民国人物中,可能最为纠结的就是段祺瑞,明明自己实力过人,威望超群,但就是不能当总统。到嘴上的肥肉,不让吃,这是何等的憋屈?但不管他心里如何的矛盾,历史环境谁也改变不了。他最后还是要找在北洋系中有着“大官僚”、“大智囊”和“老狐狸”之称的徐世昌商量一下。徐世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头衔,是因为他的来历确实不小。此人进士出身,晚晴时期做过东北三省总督,袁世凯时期代做过代国务卿,号称“相国”。而徐世昌给段祺瑞的建议是“依法继承”。别看这句话中只有短短四个字,但是这四个字,在当时可号称“一言安邦”。说一句话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在历史之中,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吧?而徐世昌就算是做到了。原因很简单,所有人都在这句话中获得了极大利益。
对南方的反对者而言,这个“依法继承”,指的就是民元旧约法,这样一来,那些原来被袁世凯赶走的国会议员们,又能重新上岗了,那些八百罗汉将再一次进庙堂之中,纵横捭阖,好不威风。这些人当初拼了老命,扯虎皮,拉大旗,要跟袁世凯你死我活的原因不也就为了再次回到国家权力中心吗?目的达到了,大家也都消停一下吧。该干嘛,就干嘛。而对黎元洪和段祺瑞而言,我们上次已经说过了,他们俩各取所需,黎元洪相信这个法是“旧法”,总统权力无限大。而段祺瑞相信这是个“新法”,总理权力无限大。最后的获利者就是冯国璋,早已野心爆棚的冯将军,再也不想只是当个带兵打仗的赳赳武夫,他的目标本就是大总统。但很可惜,从哪个角度都轮不上他。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给自己谋一个副总统当当,然后等待时机吧!所以,冯国璋对这个“依法继承”也是坚决拥护。
既然全国实力派都一致通过,新一届的北京政府也就是迅速成了。民国五年(1916)6月7日,黎元洪正式宣誓就职,成为了民国第二届正式大总统。同时改国务卿为内阁总理,段祺瑞个人原职不动,内阁改组。此时的黎元洪还是比较低调的,他很明白自己的这个总统是怎么来的,谁才是当时北京最有实力的人。所以,他做出了很大的让步,组建责任内阁之后,也就是说国家的实权落在了内阁总理手里,也就是落在了段祺瑞手里。既然黎元洪做出了让步,段祺瑞也得给对方予以安抚。允许黎元洪在内阁之中安排自己的心腹。段祺瑞为了彰显自己的大度,不仅在内阁之中安排了黎元洪的心腹,连对自己最为反对的国民党,也抛出了橄榄枝。一个看似包罗万象的新一届政府就此形成。我们简单把本届政府中的要员罗列一下,就能知道这里面的情况能有多复杂。
大总统:黎元洪(未形成单独派系,为北洋系于国民党之间的边缘政客)
总统府秘书长:丁世峄(韬园派,坚定的反段者)。
国务院总理:段祺瑞(北洋系,后成为皖系领袖)。
国务院秘书:徐树铮(段祺瑞心腹智囊)。
外交总长:唐少仪(国民党系,孙中山香山同乡)
内务总长:孙洪伊(国民党系,国会韬园派领袖,倒段主谋,冯国璋的智囊)。
财政总长:陈锦涛(留美博士,原属国民党,后依附段祺瑞)。
陆军总长:段祺瑞(兼任)
海军总长:程璧光(孙中山香山同乡)
司法总长:张少曾(国民党温和派)
教育总长:范源濂(梁启超的研究系)
交通总长:徐世英(北洋皖系)
农商总长:张国淦(黎元洪的心腹智囊)
此名单就是一个政治体系的大杂烩,什么人都有,各方势力都要顾及到。但是别急!更乱的在后面,此名单每月都要换一次,简直就和大姨妈一样准时。为啥?谁不想抢个肥差干干?比如孙洪伊,原职教育总长,但是当时的教育是个冷衙门,而孙本人却是黎元洪和国民党的红人,所以不就便另改他职。再比如唐少仪,外交总长位置的屁股还没暖热,北洋系中各省都督便通电反对,所以只好换人。段祺瑞本想把曹汝霖换上去,可南方的国民党也马上反对,最后只好换上了陆征祥(别名:陆徵祥,大名鼎鼎的外交家)。
我们从段祺瑞政府的政府安排中不难看出,他的目的是想模仿西方政治体制中的多党制,或是两党制。我们不能不说,他也是用心良苦。他想跟袁世凯的独裁体制划清界限,来证明自己的先进性。可先进性的东西,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这块土壤。最初的袁世凯也是支持国会的,但是在经历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对国会也是颇为失望。这帮国会议员开会的目的就是吵架,双方口沫横飞,连亲爹带亲娘的脏话都能骂出来。最后骂人已经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开始打架,而且在国会之中大伤人是不犯法的,于是,他们发挥了中国人无限的创造力,人人面前都要放上一块砚台,从此砚台起到了板砖的作用。但最稀罕的是,这帮人不仅发现了砚台能当板砖。他们还发明了,毛笔暗器。他们把毛笔上或加上针,或加上铜块,或又加针又加铜块。然后趁其不备,猛然投向对方,方可使人痛苦不堪,生活不能自理。可谓出家旅行,打架斗殴之必备神器。说实话,欧美的国会也打架,但是人家打架是为了目的,所以他们经常没有媒体在场不打,没有人炒作不打。而我们的国会,是想打就打,没有原因,就是为了过瘾。这种状态下,指望国会解决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欧美的民主体系是进过几百年的坎坷沉淀下来的。他们也是进过无数的变迁和努力,再加上一点狗屎运才形成了所谓的民主社会。而我们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把别人的那一套照搬过来,简直就是东施效颦。而段祺瑞构想的这一届民主政府当中,每拿出一个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或许应该有高素质,有高理想,有高格局。但是很可惜,任凭你个人的格局再高,任凭你个人的能力再强,也逃不过历史的环境。就算是段祺瑞对这届政府抱着何其伟大的理想,他们的作用就是草台班子,在戏台上唱唱戏戏而已,干不了什么实事儿。
中国历史上有个很奇特的现象,除了那个乐不思蜀的阿斗之外,从来没哪个皇帝想当“虚君”。没办法中国的政治环境向来险恶,从来都是你死我活。而此时的黎元洪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虚君”。我们以前说过好多次,黎元洪这个家伙虽说外号被叫做“活菩萨”,外面憨厚老实,见谁都是呵呵一笑。但实际上,这家伙心思极为的缜密。出手就能要人命,当初革命党人,就是这么被他给玩坏的。就这种性格的家伙可能会甘于寄人篱下吗?打死我都信,他能怀揣着高尚的理想静静的跟在段祺瑞后面。咱们再退一万步讲,就算是这家伙真的怀上了菩萨之心,全心全意当摆设,让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可是他的手下之人愿意吗?中国从古到今,凡是丞相敢欺负皇帝的,都是不怀好意。再加上段祺瑞的铁杆心腹徐树铮,本身性格太过的飞扬跋扈。这家伙平时没事儿,都敢对段祺瑞嚷嚷两句,更别提其他人了。可奇怪的是,段祺瑞对他一直是不离不弃,根本就离不开,言听必从。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他们俩有一腿呢!高傲的徐树铮自然也不会把黎元洪放在眼里,经常在总统府内颐指气使,气的黎元洪整天唠叨:“什么责任内阁,简直就是责任秘书长嘛!”其实这种事情,要是放到一个正常的民主国家之内,也许就不是个事儿。大家依照法律来办就可以了。可在当时的中国就傻眼了。虽说当总统有法可依,但处理人事关系,真的无法可依。我们还是习惯于明争暗斗,习惯于你死我活。至于用法律来解决人事关系,在我们国家估计还用不好。
既然没有法律途径解决人事关系,那我们就还只能回到老办法,老套路。比比谁的后台硬,看看谁能撑到最后。一场大内斗也因此开始,而导火索就是徐树铮,而另一个人就是那个换过工作的孙洪伊。并且从他们的内斗最终演变成了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干仗。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这两个到底是何方神圣呢?请看下集“政客撕逼”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12-04 16:07:08 +0800 CST  
徐树铮(1880——1925),江苏萧县人。小时候也是以天才自居,和梁启超、蔡锷一样,十二岁便考取秀才。少年得志,所以显得张狂了很多。但是秀才之后,却一直考试不顺。于是决定像袁世凯一样,投笔从戎。他起初是想投奔袁世凯,但此时袁的位置太高了,他高攀不上,所以改投了段祺瑞,果然段对其赞赏有加,并资助其留日学习军事,进士官。回国之后便一直成为了段的死党。到民国初年段任陆军总长,小徐也跟着水涨船高,官拜中将。这也因此在北洋系中,徐树铮也戏称为小徐,而另一个老徐就是徐世昌。小徐其人做事精明强干,是一个一等一的幕僚长人才。也因此深得段祺瑞的信赖。等到段式内阁成立之后,小徐也被提为国务院秘书长。此时的段也已经五十多了,在处理繁杂的公务时,难免有点应付不来。所以,他干脆把这些例行公事全部交给了小徐处理,这一套管理模式,我们自古有之,在以前还有个专业名词叫做“待拆代行”。这一下,小徐可谓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大名人。年轻人有时候爬的太快未必是件好事情,小徐虽然背后靠着段祺瑞,但也仅仅是靠着段祺瑞,他缺乏自己根基。这就导致很多人会不服气,认为这家伙就是一条寄生在大树上虫子罢了。再加上小徐本人太过张扬,不知道收敛。他即不像黎元洪那样能装逼装出个菩萨,也不像陈布雷那样高尚的当个夫子。他只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年轻人,所以他要变的牛逼。见谁都不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他成为别人的嫉妒目标,众矢之的。这也导致他最后被冯玉祥捕杀的原因。而现在,他也正在为自己的张狂付出的代价,因为有个狠角色顶上了他,此人便是我们之前常常提起的孙洪伊。
孙洪伊(1870——1936),直隶人,和冯国璋是同乡。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圈里,同乡有着特殊的派系意义。而你要说孙就是冯的人,还真的不一定。此人八面玲珑,四处逢迎,只要靠着谁,就是谁的人。远在清末时期,他就已经脱颖而出,荣任直隶咨议局议长。宣统年间当各省咨议局联合奏议清廷早开国会的时候,孙被推选为请愿团常驻委员。辛亥革命之后,孙出任民元国会众议院,原属进步党,后又改为国民党。所以在国会之中,他算是一个老资格,影响力巨大。也正因为如此,在段组建内阁之时,便把他给拉拢过来。起初是一个教育总长,民初的教育是个冷衙门,所以孙没干两天,就被调走,当上内务总长。但是,孙洪伊也有个臭毛病,这个毛病要是按在普通老百姓身上,那就叫做“挑拨离间”。放到政客身上就会叫做“纵横捭阖”。而孙就是这么一个“纵横捭阖”的老狐狸。而这只老狐狸这次死死的盯上了徐树铮,但是一个小徐怎么能满足他的胃口呢?他真正的目的直指这个国家的实际掌控者段祺瑞。
而对付小徐这种后生晚辈,孙洪伊也根本不用客气,枪对枪,炮对炮,直接就在国会上干起来。公开宣称小徐越权,什么都想管。要知道,小徐有段祺瑞做后台,虽说为人张狂,人见人烦,但大家是敢怒而不敢言。眼见孙把这件事挑明了说,可谓是大快人心。而且最高兴的还是大总统黎元洪,他的位置本来高高上,却时不常要被小徐羞辱一番。这时总算有人替他出气了,自然而然的就把孙当作了自己人。段祺瑞看到自己的小弟受了欺负,赶紧站出来想做辩护。孙洪伊就是要等待这一刻,段祺瑞一旦替徐树铮说话,那么所有讨厌小徐的人,就会把他挤兑到对面。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总统黎元洪。
所以,就在段祺瑞为小徐的辩护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孙的脾气马上大了起来,立马说了句“老子不干了,要辞职。”孙洪伊明白,风浪已经被挑起,黎元洪已经坐不住了。此刻需要大家旗帜鲜明的开始站队了。而孙洪伊毫不犹豫的站到了黎元洪这边儿。而孙洪伊向黎元洪靠拢的意义,远远不是看上起的那么简单。他不仅是国民党成员,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身份“韬园派领袖”。啥是韬园派?答曰“国民党内一个小派别,孙当初组织了几个议员在北京韬园开会,外界称之为韬园派。这个派是干嘛的?答曰“我也不太清楚”。我总觉得他们目的就是为了搞到段祺瑞。之后韬园派也改了名字叫做“民治社”,奉行三民主义。孙洪伊也被号称为小孙,而那个老孙,我就太熟悉了,这里也不多说了。反正小孙组织的这个韬园派在当时还是有些实力的,也是反段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小孙敢跟段祺瑞叫板的最大资本。
小孙和小徐在国会之中公开撕逼之后,双方已经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段祺瑞让小孙入阁的目的本来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敌为友。可没想到对方不但没有感激涕零,反而对他张开了血盆大口。所以,段祺瑞在痛定思痛之后,马上决定让这家伙滚蛋。可是有句老话叫做,请神容易送神难。小孙这尊大佛,已经成了气候,再想撵走,就没那么容易了。段祺瑞如果要想辞退一名国务员,必须由大总统亲自盖章才行,也就是要黎元洪同意,别看此时的黎元洪啥事儿管不了,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很有用的。但是,黎元洪此时已经把孙洪伊看做是自己人。所以,他对这个辞退令坚决不签。这下把段祺瑞给气坏了,你也不看看自己是怎么才能当上大总统的?真是给你脸了?于是,愤怒之下的段祺瑞直接跑到总统府,当面要黎元洪盖章。而黎元洪也是老狐狸,啥阵势没见过?于是对段祺瑞脸上又露出了菩萨般的微笑,和蔼可亲,嘴上是一百个答应,一万个执行。段祺瑞面对这种真挚的态度相信了,高高兴兴的跑回家等消息。段祺瑞是何等人才,怎么这次就本这么容易的忽悠了呢?其实说段祺瑞相信黎元洪,倒不如说段祺瑞放心黎元洪。北京本来就是段祺瑞的天下,手下精兵强将数不胜数。环顾你个黎元洪,你有啥?光杆司令一个,本来这个总统就是个傀儡,你还能掀起什么风浪不成?可是这次段祺瑞真的大意了。就在段回家等消息的三日之后,冯国璋竟然致电黎元洪,要求小孙继续留在总务长的位置上不能变。这下事情闹大了。如果说黎元洪算个屁,闻闻就算了。但冯国璋可不能不重视啊!这家伙手握重兵,盘踞金陵。但是冯国璋可是段祺瑞的老朋友,怎么在这种关键时候,给自己背后捅刀呢?
在利益面前,哪有什么朋友?当初,冯国璋明明有实力当总统,可是段祺瑞就是不推荐。他心里能不怀恨在心吗?但怀恨在心,也不至于公开撕逼吧?要知道段祺瑞也是不好惹的人。况且在北洋系中,段的名望本来就排在冯的前面。冯国璋这是哪来的勇气?而给冯国璋勇气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孙洪伊同学。只能说这家伙太能折腾了,他觉得靠上一个黎元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他必须再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才行。于是便把目光抛向了冯国璋。
我们开篇说过,孙洪伊和冯国璋是同乡,这种老乡之类的政治同盟在我国自古有之,现在也没改。所以孙洪伊自然也没闲着,他跑到冯国璋面前说,北洋系,理应就以北方人(直隶人)为领袖嘛!冯国璋听完之后,连连点头,感叹不已。别看这句话轻描淡写,殊不知,里面暗藏破涛汹涌。孙挑拨的东西,也不再是冯国璋和段祺瑞的个人恩怨,而是南人与北人的矛盾。也正是这句话,间接的导致北洋系分为了直系和皖系,引起了一场场打不完的内战。
现在我国正规的渠道宣传渠道中,对孙洪伊的评价相当之高。说他是进步人士的代表。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在特定时刻,支持过我党。但这种善于审视夺度的政治人物,支持我党要什么信仰吗?他的目的无非是从中获利。为了他的目的,他不惜搅的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他不惜破坏国家统一,中华大地支离破碎,给了日本人可乘之机。此等人物,要被拿来歌颂?拿来敬仰?更可悲的是,要拿来学习吗?
孙洪伊为了更好的巩固和冯国璋的关系,他还四处奔走,利用自己韬园派领袖的位置,给冯国璋当副总统拉选票。经过三次激烈的投票,冯终于如愿以偿(这也是民国史上第一个民选副总统)。但这还不算完,黎元洪利用手中的权力,特许这位副总统,不用来北京上班。带着你的人马在南京待着就好。这是要干嘛?这是要公开撕逼的节奏啊!大总统下令让一个副总统,在外拥兵自重,盘踞一方。这就是要跟段祺瑞对着干了。我们大戏“府院之争”也逐渐的表面化。这时跟着凑热闹的还有总统府的秘书长丁世峄,原来这个家伙也是个资深的韬园派人物,跟孙洪伊穿了一条裤子,跟着段祺瑞撕逼起来。他们联合起来北洋系的二号人物,副总统“冯国璋”,共同对抗段祺瑞。
但是段祺瑞岂是一个省油的灯,他什么没经历过。整个北洋系,他的实力还是最大的。于是,他手下的一帮军头儿,开始闹起来。地方军阀也开始了起哄。黎元洪也终于扛不住这压力了,于是答应了孙洪伊的辞职。小孙辞职之后,安心的做了自己的韬园派领袖,更加明目张胆的反对起段祺瑞来。而黎元洪为了安抚孙洪伊,硬着头皮找段祺瑞商量,要让徐树铮也滚出国会。段祺瑞无可奈何,只好答应。可是就在徐树铮滚出国会之后,孙洪伊的个人威望却得到空前提高,一个敢于撕逼总理的英雄形象广为传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拜那些草根逆袭,敢从老虎嘴里拔牙的人。但是,也从来不问,草根为啥要逆袭?为啥要从老虎嘴里拔牙?也许草根逆袭的目的,就是要统治更多草根呢?也许从老虎嘴里拔牙,是为了把牙放到自己嘴里呢?这些问题,在我们的意识里,根本不太重要。反正小孙的个人形象大大提高。
但是北京毕竟是段祺瑞的地盘,孙想在这里继续兴风作浪基本是不可能了。北京的“警察局长”,当时叫做“步兵统领”,就以保卫孙洪伊安全为由,天天住到了他们家。说是保护,倒不如说是威胁。小孙对此十分明白,于是就一溜烟,偷偷跑到了南京副总统冯国璋的家里。而冯国璋也就堂而皇之的把他给保护起来了。这一下,段和冯的关系再也不可能有缓和的余地了。于是,各地军阀该站队的站队,该划分的划分,北洋系中的直系和皖系也就此形成。之后,大家也是有样学样,在自己的地盘里搞起了什么奉系、粤系、桂系等等,数也数不过来。中华大地也从此再也不得安宁。政客撕逼,威力何其巨大?
但是这样的政客撕逼,只是好戏的一个开头,重头戏“府院之争”的真正的开始还在后面。那么这是怎么来的呢?还有那些我们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请看下集“打或不打”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12-12 09:52:01 +0800 CST  
历史课本上对“府院之争”的定义为,是日本人支持的段祺瑞和德国人支持的黎元洪之争,是帝国主义操纵中国政权的表现形式。说这话的人都是瞎扯,段祺瑞和黎元洪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怎么可能让外国人说了算?个人认为这都是近代史的作者偷懒的结果,只要没有经历过马列主义思想洗礼过的人,脑子一定不好使,不是傀儡就是白痴。
那历史课本怎么能把段祺瑞和日本人,黎元洪和德国人设为两套组合形式呢?原因很简单,段祺瑞拿了日本人的钱,而且拿了还不少,史称为“西原借款”。而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借款条文,日本对我们的政策和贷款利息,那真的叫做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其中的原因是,日本政府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一批人站出来说,要重新树大日本帝国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所以决定给中国一笔非常优厚的贷款。而此时的段祺瑞政府,手里正是缺钱的时候,当时的中国满目苍夷,地方军阀割据,没人给你缴税,中央财政异常吃紧。段祺瑞看见这笔贷款,那肯定是不能放过。有时候日本人总是太死心眼,一根筋,他们要干成什么,就会不计代价的去做。在给段祺瑞政府贷款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段祺瑞说要把某些位置的铁路权作为抵押,日本信了。段祺瑞说要把某些煤矿的开采权作为抵押,他们也信了。结果他们也不做任何调查,痛痛快快的把钱痛痛快快的借出去了。蓦然回首,却发现这些铁路还没开始建设,那些地方根本就没有煤矿。这完全就是一个巨额诈骗案件。没错!段祺瑞就是要骗钱,当年冯国璋问过他,借了日本这么多钱,怎么还?段祺瑞吃惊的看着冯国璋说了一句话,谁说这笔钱要还的?他压根就是骗钱的。日本当时负责催债的驻华大使,因为要不过来钱,而愤恨自杀。这就是被国人骂来骂去的“西原借款”,这就是被五四运动,痛批的国耻条约。所以,你现在听说,府院之争就是因为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中国不均而造成的,我劝你还是别信为好,复杂的国内环境不可能一两句话说清楚。
那么我们就来试着,把这一两句话说不清的事情给说清楚。府院之争到底是怎么来的?之前我们已经说过,府院之争的起因就是因为徐树铮和孙洪伊掐架引起的,但是这些也只是导火索。段祺瑞和黎元洪双方还是要保持一下克制的,不能吃相太难看了。他们之间真正的大爆发,还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起的。
1914年7月,欧洲的德奥和英法俄因为底盘分账不均,开始真刀真枪的相互干上了。这时候的日本也来有样学样,他们加入了英法俄一伙儿的协约国,宣布对德宣战。但是此时的日本人够鸡贼了,你说你宣战,你就好好打。结果他们不去欧洲战场跟德国人硬碰硬,反而跑到中国来。因为此时中国的山东半岛被德国租借,日本人为了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竟然跑到中国的德国租借,跟德国人打架。当然这结果可想而知了,德国人的主力都在欧洲,所以日本也能轻而易举的拿下德国租借。拿下之后的日本人也没给中国人客气,向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其中具体过程和内容,我们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就当欧战打的不可开胶的时候,国际上发生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俄国相继发动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他们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之后俄国宣布退出战场。这部分内容我们随后再说。第二件事情便是,德国为了封锁协约国的海上物资供应,他们在1917年2月宣布了“无限制潜艇政策”。这直接导致了美国整个对外贸易的中断。美国向来是一个为了钱就敢撕逼的家伙,这次也不例外。他们于1917年4月6日,正式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当然了,他们要打仗也不能光自己去,还不忘了拉上自己的小弟中国。威尔逊总统向北洋政府发出邀请,让大家一起打仗。但是他绝不会想到,这一封邀请信,竟然在中国内部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段祺瑞拿到这封信的时候,心情为之一振,这对中国的发展而言真是天赐良机,简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
第一:此时的战局胜败,已经一目了然,特别是美国的参战,对同盟国而言,他们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儿了。中国要是参战,简直就是白捡了个大便宜,将来会以战胜国的姿态站到国际和会上,有争取胜利果实的权力。
第二:中国要抵制日本在国内的扩大移民,就要从山东半岛做起。而日本在山东的借口无非就是抢占了德国租借。跟中国政府没啥关系。而中国一旦作为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势必要收回,以此就可以作为和日本博弈的筹码。
第三:中国参战之后,就可以停止对德奥的庚子赔款了。这部分钱就可以明目张胆的不还了。并且还可以,以参战为借口,延缓支付英法美等国的庚子赔款。甚至到了战后,也可趁机要求停付一切赔款。
这三点看来,都是对中国前途无量的大好事儿,所以像梁启超和汤化龙等人,积极响应段祺瑞的号召,同意参战。
凡是在人类居住的地方,有支持的声音,就必然有反对的声音。既然有人支持段祺瑞,就必然有人出来反对。在我们的第一印象里,反对参战声音最大的应该就是黎元洪,他和段祺瑞的撕逼故事路人皆知。可事实上,黎元洪再怎么反对,他也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而真正的反对者,是你绝对想不到的“孙中山”。此时的孙中山虽然在野,但是心胸也是很野。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政治走向。而此时段祺瑞刚刚成立的国会之中,国民党的数量非常之多。所以,你可想而知,此时的孙中山的影响力有多么大?再加上原护国军首脑,现任云南督军的唐继尧,广西督军的岑春煊,广东督军陆荣廷等人明确表态反对参战。甚至在他们的影响下,各大城市的工商团体和学生组织也来凑热闹,他们也是旗帜鲜明的站到了“反战”阵营。所以,北京政府里,那个原本无权无实的大总统黎元洪,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的盟友,成为了实力和段祺瑞相当的“反战派”。
那么反战派的理由是什么呢?当然是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与我们何干?我们这个深受帝国主义蹂躏的国家怎么参加他们之间的分账战争呢?说出来这种话,我都不信!但是却被牢牢的记在历史课本里。国与国之间哪有什么正义可言?地球上的资源就那么多,你想要过的比别人好,势必就会侵害到别人的利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一句话“一个大国的绝对安全,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绝对不安全”。而这句话放到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话题里也非常的合适,“一个国家的绝对富足,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绝对贫困”。而他们反战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们来一个个分析一下。
首先地方军阀:他们刚刚通过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摆脱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刚刚尝到自立为王的政治甜头。如果参加一战,其中获利最大的便是北洋军阀了。他们可以借此扩军,可以借此征集地方税收,可以借此作为战胜国的姿态,提高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力。那么北洋军阀的再次强大,就意味着地方军阀的萎缩。他们更担心自己哪天也被段祺瑞来一个南征,把他们都给灭了。
其次孙中山:孙先生一生为革命至死不渝,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分子。但是人要是太纯粹了,就会不计后果,不惜一切代价。孙中山在国家的利益得失方面,更担心的是革命的果实。本来辛亥革命的果实应该是革命党人的,但实际上却被北洋军阀给抢了。结果现在走了个袁世凯,又来了一个段祺瑞。北洋系牢牢的把控着中央政府。孙先生心里自然很是不甘心。他明明知道参加一战的好处,但就是不肯让北洋系一家做大。比起参加一战,打倒军阀,完成革命才是更加重要的。可以上这些理由都不是最重要的,而最为重要只有一个字“钱”。
当时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是非常重视中国的参战问题的,因为就算中国非常贫弱,常被人欺负。但是我们地方大,人多啊!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市场。能够源源不断的供给到各个国家。这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角逐之地的重要原因。既然这么在乎中国,那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在想办法拉中国入伙。当然着手段也就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在此期间最为着急当属德国人,他身边所谓的同盟简直就是一群垃圾。什么奥匈帝国,什么奥斯曼帝国。统统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德国可谓是以一国之力,群殴世界各国。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更想拉中国入伙,至少让中国停止加入协约国。于是他们派出了顶尖的外交家,拿着巨款来中国活动,并暗中资助反战人士。其中资助最多的就是孙中山。当时德国秘密赠送了孙先生两百万马克,可是据说他只收到了一百万马克。另外一百万,被别人给打劫了。可就算是一百万,在当时而言,都可谓是巨款。而这件事情,就看你怎么想了?你说孙先生是受贿,其实他也就是受贿。他满口答应德国人,要跟段祺瑞干到底,结果说到做到,还搞出了一个护法战争。你要说他为了革命不拘小节,他也确实为了革命,这些钱他基本上一分都没留。全部用于跟段祺瑞死磕的护法战争上。虽说没磕出什么结果来,但却导致了在中国同时出现了两个政府。这件事情,被记录在德国二战之后,完全公开的国家档案之中,我们精通德语的华裔资深历史学家李国祁博士,对该项文件进行了细心的翻阅和翻译。可是关于此事的对错是非,只能靠大家自己去理解了。
关于一战问题上的“打或不打”说了这么一大堆。可不管怎么样,也因为这个问题。黎元洪实力大增,大到能和段祺瑞争一争的地步。而这一切的结果是什么呢?中国到底参战了吗?这些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呢?请看下集“府院大爆发”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12-20 11:55:03 +0800 CST  

楼主:我是白羽飘飘

字数:2689

发表时间:2016-06-28 05: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1 01:15:39 +0800 CST

评论数:5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