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八经说民国


武昌起义之后,11月9日,黎元洪通电各省请派代表来武昌,共同商议组建临时政府一事。两日之后,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和上海都督陈其美,也做出相同的建议。但是陈其美说了,请各代表应该到上海开会,因为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并且交通方便。在谁的地盘召开代表大会,也就意味着,谁将来掌握民国政府的主导权。陈其美想让大家来上海,这样对辛辛苦苦起义成功的武昌明显不公平。于是黎元洪主张,请大家以军事为重,毕竟这里才是革命团体和清政府PK的第一战场。并且,如果代表们来武昌开会,也能最大限度的争取到外国人的支持。这些老外们,基本上都是墙头草,清政府现在已经是不行了,只要我们代表能够保证他们的在华利益,他们至少不会站到清政府那边,一起消灭革命军吧?黎元洪提出的建议很现实,革命的星星之火刚刚兴起,总不能马上就被浇灭吧?但陈其美随后便抛出了一个更诱人的条件,使大家心甘情愿的来上海开会。他说希望我们来组建一个永久性政府,来代替清政府。并且这个政府的组织形式和原则,是以美国制度为蓝本的。
此提案一出,个独立省份纷纷表示赞同。论格局而言,陈其美提出的是要组建永久性的民国政府,而不是临时政府。并且跟上海紧邻的南京太适合作为国都了,而武昌虽说是战略要地,但是不好防守,一旦突破长江天险,这里便一马平川的暴露在敌人铁蹄之下。自古以来长命的王朝,都不会在这里建都。并且这里处于战争前线,就更别说在这里建立永久政府了。论方案而言,美国也一直是革命军中精英人物学习的楷模。邹容在创办自己的《革命军》中,就曾经主张要中国政府全盘美国化。而且美国实行的各州高度自治,这对各个独立省份也太有诱惑力了。这相当于,各省独立之后的领导人,具有对该省的绝对领导权。
上海通电之后,各省代表蜂拥而至这里。上海政府要求各省代表各派代表二人。其中一人是该省都督,另一人为该省谘议局人员。前往上海之路极为的顺利,那时水陆两线都极为的方便。更重要的是当时轮船公司大多数都由外国人经营,外商享有治外法权,清政府无权过问。所以,各省代表能够大摇大摆的进入上海。。11月5日,大部分代表达到上海,代表们举办了第一次会议,讨论拟定临时政府组织法。大会自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大会”。
虽说第一次代表大会成功召开了,但是武汉表示相当的不服气,我们才是革命发源地好不好?并且黎元洪的通电要早于陈其美的,甚至现在革命领导人中大名鼎鼎的黄兴也在武汉督战,凭什么我们武汉人民听你们上海的?于是,在上海的湖北代表强烈要求把会议地址改到武汉。大家在会议上也是争的不可开交。最后,上海会议表示妥协,把代表一分为二,一半的人继续留在上海开会。另一半人去武汉开会。从此以后,整个民国时期,武汉和上海一直不怎么合得来,一会儿来一次宁汉分流,一会儿再来一次宁汉合流。这段历史在正统的历史书上不不会写,可能他们觉得这么写,会影响革命党人一心为公的高大上形象。但是历史演变从来就是多方面竞争的结果。不仅中国是这样,我们一直在学习的美国不也是这样吗?
美国建国之初,也是这么选举了各州代表前来开会。大家是满怀热情,结果却是你争我抢,对于个人或是各州的利益,毫不退让。没有那些国父们的聪明智慧真是搞不定这种麻烦事儿的。而中国的这些先贤们,也将再次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
当上海的代表跑到武汉时,又有一个尴尬问题出现了。清政府于11月27日夺回了汉阳,武昌全城沦陷。整个武汉三镇再也找不到一个安全地方开会了。更为关键的是,大家满怀敬仰的领导人黄兴离开这里,跑回了上海。原来大家兜了一大圈,来听革命领导的训话,可领导人却又回上海了。关于黄兴为什么回上海,说法有很多。但是基本上都绕不开,孙中山的弟弟孙武,就那个在武昌摆弄炸弹,招来巡捕房搜捕的那个孙武。孙中山和黄兴在同盟会不和,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是黄兴竟然跑到已经起义成功的武昌来领导革命,这让孙武很不爽,他通电诋毁黄兴,说他这是篡夺革命果实。黄兴为了避嫌,只好表示退出,只身前往上海。再伟大的人身上都会有点让你恶心的龌蹉事儿。大家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5-12 07:54:01 +0800 CST  
到达武汉的代表们虽然很尴尬,但是大家总不能说回去就回去吧?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黄兴走了。他们就重新选出自己的领导,湖南代表谭人凤为议长。并且选址在汉口英租界的顺昌洋行开会。
在此期间,武汉的代表们公拟定出两条决定,第一:公认武昌的鄂军军政府为革命军的中央政府。第二:制定出了一个三章二十一条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而这个大纲日后被经历过多次修改,最后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步宪法,政治史上简称为《民元约法》。之所以政治史上对这部宪法有独特的称谓,原因是民国初年几乎所有政治斗争都是围绕它来的,随后的护国、护法两大内战,都是以它为中心。
革命军队在武汉节节败退的情况,南京方向却传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江浙联军于12月2日攻克南京。这里可是六朝古都,此地望气,虎踞龙盘。此地据史,便是朱元璋定鼎之处。甚至连那个半土不洋的洪秀全也是盘踞这里跟清政府对抗多年。这对于那些在上海开会的代表们来说可谓是喜从天降,大家二话不说,决定跑到南京去组建中央政府。武汉的代表们听说南京光复之后,也很高兴,定都的位置选在南京,要比选在武汉强很多。所以对于定都南京问题,根本就不需要讨论。武汉代表也拟定出了到南京的时间,毕竟这里有一半的代表人数,等到我们一起到南京,共同商议建国大业。但是在上海的代表们真的有点迫不及待了,他们竟然在武汉代表未到的情况,举行了代表大会。大会上大家热情洋溢的票选黄兴为革命军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这一下,武汉方面表示不干了,去他大爷的,老子的人还没过去呢!你们就胡来。黎元洪听说之后,立马通电,表示你们这项提案为非法。而黄兴听说之后,也表示深感忧虑。此时革命军的主力在武汉,黎元洪表示反对,就证明,武汉的革命军主力都反对,这样下去,大好的革命形势非完蛋不可。于是黄兴表示拒不接受大元帅之衔。这一下,上海方面傻眼了,原来自己的热脸贴着人家的冷屁股。这时候,武汉的代表陆续到达南京,大家互相给个台阶下,一番商讨之后,选举大会决定再来一次。这一次的结果是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黎元洪第一时间变现出来自己的肯定,但是黄兴还不愿意。这种场面怎么和我们之前印象的黎元洪、黄兴大不一样呢?黎元洪之前不是不愿意当什么领袖吗?他当上革命军领袖都是被别人拿枪架着干的,这时怎么如此的贪位恋权?而黄兴一直是大公无私,这时怎么当了个副手就不干了呢?要知道,此时刚刚成立的革命政府和清政府正在你死我活,他们急需要一个位强有力的领导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才能活下来。这两位就不能放下架子,好好干吗?
其实不是他们两个不愿意,而是他们实在没有办法。黎元洪绝不是一位贪位恋权的人,后来袁世凯称帝时,给他封为亲王,他也是没答应。他之所以这么猴急的要答应做个大元帅,是因为他要给武昌起义军一个交代。这些人抛头颅、洒热血也不是一点回报不想要。如果黎元洪敢在这件事情认怂,自己没法给这些人交代,说不定自己哪天还会再有,被人用枪架着逼其就范的处境。而黄兴代表的是同盟会这些资深的革命分子,他们之前的起义虽说都是失败,但是他们理想是最为坚定了,武汉的黎元洪就是一个刚转行的清政府旧官僚,怎么有资格跟黄兴一比高下呢?所以此时的黄兴也是左右为难,他一方面不当大元帅,知道自己手下没兵,实力不够。另一方面不当副元帅,不肯让自己的革命团体屈居一个旧官僚之下。
也就在这种推推嚷嚷的会议之中,连一个元帅都选不出来,更别提选总统了。所以大总统的位置,也只好就这么空着,其实不管是黎元洪的武汉派还是黄兴的革命派。大家空着这个大总统位置,是有原因的。大家心目中都有一个非常理想的人物,别多想,此人绝不是孙中山。而是袁世凯。吃惊吗?其实一点也用不到吃惊,当时的天下,能够让各路豪杰俯首称臣,同心协力为他卖命的人。能够搅弄天下,让所有人心甘情愿人他摆布的人,只有袁世凯。而孙中山能够当上临时大总统,也只是一个偶然。不过这些都不会影响历史走向,天下必定是袁世凯的。孙中山只是过渡一下。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做到,让所有人都觉得他合适做总统呢?而孙中山最后又是如何的做到民国第一届大总统呢?请看下集“袁氏风云”。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5-12 07:55:46 +0800 CST  
袁世凯又要出场了,他是整个近代史中,怎么也绕不开的一个人物。这种绕不开,不仅是我们这种写文章的问题,也是整个民国历史的问题。民初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非袁不行”,意思就是天下任何事情,离开袁世凯都不行。中国自古以来,在某一个历史阶段之中,能够获得如此殊荣的人,可谓是掰着指头都数的过来。比如李世民,比如毛泽东。但是这些人,都是靠着历史机遇被别人推上去的。但是袁世凯能够有此称呼,靠的是自己的运作。他就像是孙悟空一样,拿着金箍棒搅和着东海龙宫不得安生。龙王要想天下太平,就必须得听孙猴子的话。民国初年的时候也是这样,这个社会要想没事儿,必须得听袁世凯的。
我们之前说过,武昌起义的经过极为的偶然,大家别提什么战略方针了,估计连个临时组织都没有。基本上就是一盘散沙。其实不仅武昌的革命军是这样,南方各独立省之间的革命部队,大家基本上也是各玩各的。战斗力是相当的不怎么样。反观清政府这边,军队之间的指挥由政府指派官员统一指挥。军队之中的成员,也都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武器装备更是不在话下。基本上也都配备有欧美的先进武器。可以说,清政府的正规军从实力上已经可以完全碾压革命军。但是奇怪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清政府这么巨大优势的实力,就是灭不了革命军的小火苗,不仅灭不了,革命的趋势,还大有燎原之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袁世凯闲赋在家。清政府根本指挥不动这些部队。
当时清政府之中,装备最为精良的陆军部队,当属袁世凯一手创建的北洋六镇。但是,在1908年,袁世凯就被载沣撵到安阳,到河边钓鱼。当时的载沣怎么也不会想到,部队根本就是不听自己的话?大家只知道给他要军费,要粮饷,就是不愿意卖力?其实不仅清政府在这里说话不管用,就连革命党人也别想在这里插上一脚。多少革命党人来给他们讲国家大义,革命思想,可是大家给革命的回应却是“滚蛋”,要不然老子弄死你。所以,从袁世凯下岗,到他复岗再就业的过程中。革命派只拉拢了一个吴禄贞。而吴禄贞的结果却是被自己的部下,半夜冲到家里,割下了首级,死法相当的悲惨。所以整个中国最为精锐的部队“北洋六镇”,外人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他们只听袁世凯的。关于吴禄贞俄死,我这里也想多说两句。有人说吴禄贞的死,是袁世凯私底下一手策划的,而且正史上也是这么说的。这种说法完全是有可能的,袁世凯也干得出这样的事情来。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想,袁世凯有必要这么干吗?整个北洋六镇不会因为一个吴禄贞有任何改变。而袁世凯杀了他,只能使自己的名声扫地。让自己落下一个小肚鸡肠的骂名。这样的付出和回报太不成正比了。并且最关键的一点,不管是此时的吴禄贞和此后的宋教仁,他们的死都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是袁世凯干的。这也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遐想空间,我对此的态度,也是大家看着办,我只给你们写出来事实。
军队永远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特别是战事较多的岁月里。真不是说谁的级别大,谁给的钱多,大家就能听谁的话。这些兵哥哥们,都是来卖命的。领导们如果不拿出点让人信得过的本事来,就别想指挥他们。就像载沣一样,他整天幻想着老子有钱,给你们开工资,你们就得听我的。于是大家领钱的时候,都追着他要。要打仗的时候,都往后缩。可是一个被他撵回家的袁世凯,没钱没权。大家依然愿意跟着他干。土财主载沣,在武昌起义之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必须承认自己指挥不动这些部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10月14日,也就是武昌起义后的第五天,载沣再也憋不住了,他下诏袁世凯任湖广总督,赴武汉节制各军,前去讨伐叛乱。他算是给了自己一个嘴巴子,当初他为了揽住大权,不仅让袁世凯下了岗,甚至差一点点就把袁给杀了。这时候,用着人家了,又来给别人封官许愿。傻子才会相信他的话。所以,袁世凯说自己有病,干不了这活儿!可是袁世凯嘴上说干不了,私底下却是源源不断的收集前线来的情报。他在准备下一盘大棋,一盘准备搅动天下的大棋。
10月18日,清政府再次下令,让袁世凯赶紧带兵前去镇压叛乱。此时袁世凯向清政府提出一个条件,如果让我出山,政府就必须要开国会,组织真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结束党禁,并且还要宽容起义的革命党人。这让所有人都是大掉眼镜,袁世凯不关心自己的官运,却来关心起敌人的前途来了。既要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又要实现他们理想中的社会制度。他这么做不仅仅是要向革命党人示好,更多的是为了昭告天下,我“袁世凯”是一个有革命意愿的人。是一个可以和革命合作的人。当然最后,袁世凯也不忘了,给自己多要点东西,比如总览全国兵马,再给点军费。
走投无路的清政府已经没有什么资本再和袁世凯讨价还价了,人家说什么,你就得听什么。之后隆裕太后自己掏腰包给了袁世凯军费百万两。袁世凯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冯国璋和段祺瑞,领着第一、第二军前往武汉前线。事实证明,武汉的革命军,在袁世凯的北洋六镇面前,真的是不堪一击,刚到汉口的袁军就把革命部队给揍了一顿。如果再这么打下去,革命军估计就真的很快被消灭了。
可袁世凯的心思再也不是保卫大清朝了,他之前差点被人给杀了。这让他彻底明白什么叫做“兔死狗烹”。所以,这次他的目的是自己当老大。而且要名正言顺的当。于是他下令前线的冯国璋,慢慢打,不着急。所以北洋军队的进攻才明显缓和下来。10月29日,袁世凯致电黎元洪,表示说双方可以谈谈。黎元洪也是个老狐狸,他明白袁世凯想干嘛?明明是战场上自己被揍了一顿,这时候谈判,能有什么好谈的。于是他对袁世凯的来电充耳不闻,假装什么也不知道。这一拖就拖到11月8日,黎元洪实在是拖不起了,前线的冯国璋在他面前是耀武扬威,说不定哪天就把自己给吃了。于是他在等了这么多天之后,终于给袁世凯回信,大哥,咱谈谈吧!别打了,我保证你将来当总统。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5-17 10:22:58 +0800 CST  
黎元洪这么说,其实就是在哄三岁小孩。他本来也就是被别人拿枪架着当了个革命领袖。在革命队伍中没势力,没后台。他说能让你当总统,鬼才相信。袁世凯这种人精,才不会相信你说的这些鬼话。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在革命党人中,比较有威望,说话得算数的人支持自己才行。于是,他想到了在北京还有一个汪兆铭,也就是那个刚刚刺杀摄政王失败之后,又被放出来的汪精卫。而且当时他还有个当时小跟班,后来的经历极为传奇的“杨度”先生。袁世凯找到汪兆铭去谈,只要他支持自己,这件事情也真的就差不多了。而他们之间的谈话相当的愉快。汪兆铭对袁世凯表示一百个支持。有人说,当时就能看出来汪兆铭就有当汉奸的潜质。怎么能答应袁世凯呢?其实,我们反过来想想,他不支持袁世凯又能怎么样?事实证明,革命军的实力在袁世凯面前不堪一击。难道要硬起头皮,把自己往死里弄吗?再者说,袁世凯又不是日本人,而且他也是支持组建民国政府的。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有必要这么打来打去吗?所以,汪兆铭和杨度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在北京搞了一个“国事共济会”,专门来游说革命军跟袁世凯讲和。汪精卫利用自己在革命队伍里的威望,还有杨度的那张能说会道的嘴。让革命队伍里的大部分人,终于相信了,这个世界好像离开袁世凯真的啥也干不成了。。
11月27日,武汉前线的冯国璋表现的太过突出了,他一下子把汉阳也给拿下了。并且消灭了革命军3千余人。冯国璋本想着乘胜追击,再把武昌给拿下。眼看着武汉三镇的革命军就要玩完了。袁世凯赶紧打过来电话,赶紧制止了冯国璋的罪恶行为。革命军如果没了,清政府下一个收拾的就该是自己了。可是这一回,武汉的革命军算是彻底被打服了。原来自己的一腔革命热血,在袁世凯面前什么都不是。于是,武汉方面在汪精卫的说服之下,全面答应了袁世凯要求,只要清帝退位,他就是大总统。
武汉的革命势头消停了,南京又开始热闹了。12月2日,江浙革命联军一举拿下南京。但是这里的守卫正是袁世凯的嫡张勋。张勋这个家伙对清政府是忠心耿耿,他不管袁世凯怎么想,反正自己是要保大清的,于是给北京政府接二连三的发出电报,要求给自己增派兵员。但此时的内阁已经被袁世凯牢牢的把持住了。他对张勋的求救是置之不理。袁世凯的这项举动,直接把在南京开会的代表们感动坏了,大家一致同意,只要袁世凯能够站到我们这边来,将来肯定让他做大总统。
如果说南京的代表们对袁世凯支持,有点分量不够。那么革命派的元老黄兴在12月9日,也给汪精卫发了一份电报,只要袁世凯同意站到我们这边来,我也支持他当大总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之前说的那段“黄兴和黎元洪只争大元帅,而不敢争大总统的原因。”
此时的天下已经成为袁世凯的天下,那个“非袁不可”的格局已经形成。这盘棋,他想怎么下,就得怎么下。但袁世凯非得要装一装,他既不想让历史承认,是自己推翻了清政府,但还想当革命领袖。这就是典型的既想当婊子,还想立牌坊。他想营造一种,是革命党人逼我当领袖的气氛。如果套用中国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法,他这是想让清帝“禅位”给自己。这样的天下,他觉得才能名正言顺。但是禅位也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三辞三让”。当今皇帝得给他让三回,他得表现出极不情愿的姿态,最好还来个痛苦流涕,表示一下自己的情非得已,是所有人逼着我这么干,我才去当这个皇帝。所以,袁世凯也没那么猴急的推翻溥仪。12月18日,他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唐绍仪前去跟革命军代表伍廷芳谈判。袁世凯本想着,等唐绍仪回来之后,南京的代表肯定会一波一波的来给自己请愿,强烈要求自己当大总统。之后一切的事情便顺理成章了。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两天之后,唐绍仪给袁世凯回信,大家已经谈好了,先达成和解,然后再由国民大会进行选举代表。这一下,袁世凯有点傻眼,一旦开始选举,谁能说得清结果会怎么样?但是现在这好像是唯一符合现实的办法。况且天下的任何事情,早已成为了他的囊中之物。总统早晚都是他的,既然前期已经装了一回婊子了,再装一次又怎么样?于是袁世凯对此商议结果也没提出反对。可是就在袁世凯装的正高兴的时候,孙中山回来了。这让所有人都是措不及防。而且他回来之后便受到了大家的热情欢迎。并就在他回来的7、8天之后,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上了一个大总统。
当初我读到这段历史时,书上是这么说的。孙中山以自己崇高的威望受到了革命群众的热烈欢迎。革命群众能够选举他当大总统,是时代的进步。可是我想说,这些话就是狗屁。一个在最为关键的革命过程中,丝毫没有参与的人。一个手里没兵,没钱的人,竟然能够拔了袁世凯的杠头。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革命群众虽然觉悟比较高。但是也得考虑眼前的实际情况啊!那么,孙中山到底施了什么魔法,让自己从一个屌丝一跃成为国家领袖呢?请看下集“孙氏黑马”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5-17 10:23:33 +0800 CST  
孙中山从日本到美国之后,日子过的一直不怎么样。等到武昌起义的时候,孙先生已经沦落到要去中餐馆打工为生的地步了。据说武昌起义的成功,他也是在刷完盘子之后,无聊看报纸得知的。知道国内形势之后的他,意识到必须回国了。要不然革命的果实真就没他的份了。但就这么平白无故的回去,革命群众会接受他吗?
我们历史书上经常对我们讲,革命群众是一群思想先进,洁白无瑕的人,他们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可以牺牲一切。可是当我们还原历史真相的时候就会发现,书上写的这些东西就是狗屁。革命群众之中会有一些纯粹的人,但是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闹革命的原因还是因为形势所逼,情非得已。此时的孙中山就是一个穷屌丝,不仅穷,而且有过污点。在日本的时候,他自己拿着大部分的政府补偿金脱离同盟会。这在当时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典型的就是我们的大学者章太炎,从这件事儿之后,他对孙中山可谓是一直,没事儿就来骂两句。所以孙中山要是这么晃晃悠悠的回到上海,别说大总统了,估计得被别人给骂死。孙中山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回去之前,先去了一趟欧洲,想当初他就是在这里被清政府给绑架的,也就是此事之后,他名声大噪。从此以后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他也想利用自己的这点名气,看能不能在这里借点钱回去。他明白,一个刚刚成立的政府,最缺的就是钱。但是结果,让人很不满意,他一分钱都没借到。
可有趣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知道谁把孙中山去国外借钱的事情传到了国内。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搞的整个中国都知道了。如果仅仅是知道这么一回事儿,也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这件事情被传的越来越邪乎。本来一分钱没借到的孙中山,被说成了是在国外借到巨资。大家等着、盼着,就等着花钱呢!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到达了香港。时任广东都督的胡汉民迎接了他。在香港,胡汉民劝孙中山不要再北上了。上海和武汉的形式极为的复杂。你在那里又得罪了那么多人,别万一出个什么好歹。但是孙中山身上一直有股着倔脾气,只要他想干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胡汉民一看拉不住他,最后也只好陪他一起来到了上海。
12月25日,孙中山来到了上海,刚到这里的他,既没有遭到大家的冷落,也没有被革命党人所排挤,相反,他在这里大受欢迎。大批大批的记者过来将他围住,只问一句话话,你在国外借了多少钱回来,而孙先生也只回了一句“余一钱不名也。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精神而”。这让所有人都是大掉眼镜,没钱你瞎嘚瑟个啥?
这时的孙中山也知道自己在别人面前没啥可吹的了,论功劳,武昌起义之时,他根本就不在国内。论贡献,他就是一个穷屌丝,什么都没有。他所谓的“革命精神”,也只是哄小孩儿的话,估计谁也没当真。但是奇迹还是发生了,12月29日,各省都督代表会集会南京,孙中山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第一任大总统。而奇迹的发生,竟然都是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这种奇迹的发生,还是绕不开袁世凯。当时不论是黄兴还是黎元洪,大家都很明白,这个总统的位置就是袁世凯的。他们俩也很知趣的把这个位置空出来,谁也不敢要。其实,不仅他们俩是这么想的,当时全天下的人估计都是这么想的。但是袁世凯一直要在国人面前侨情一把,他要让历史记载中写道,我当总统是大家伙逼着干的,不是我的真心实意。亦或者他还想搞一个中国禅让戏剧中的“三辞三让”,这个戏份结束后,才能算是能演完。但是,你演你戏,别人可不能一直在等你啊。革命刚刚成功,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势必要出现更多的问题。说不定哪天革命政府就崩塌了。所以,尽快选出大总统,是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但还是那句话,这个大总统的位置,大家心里都明白是谁的,不论谁上去,将来必定还会是再下来。所以这个总统的位置上像是按上去一个榴莲,谁也不想坐。而刚刚到来的孙中山成为大总统的最佳人选。首先他不论是资历和威望是够的,这一点大家估计都没有意见。其次,他在国内没有什么政治背景。就算是将来不干了,也不会引起什么政治动荡。不像黄兴和黎元洪,他们分别代表着同盟会和武昌新军。如果他们从总统的位置上下来,得向他们所代表的势力有个交代。最后,大家谁都不愿意得罪袁世凯,毕竟这个大总统的位置本来是袁世凯的,谁敢横插一竿子挤进去?只有孙中山这种外来户是最好人选。所以在选举结果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起立鼓掌欢迎通过,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意见。只有章太炎站出来,又开始骂了,他说“论功应属黄兴、论才应属宋教仁、论德应属汪精卫”,他的言外之意就是,不管是谁,也轮不到孙中山。虽说道理确实是这样,但还是那句话,形势所逼,情非得已。
而孙中山当然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通电袁世凯,告诉他,我这个大总统是临时的,这个位置还是你的。发了电报不算,他还以英文的形式向《字林西报》投稿,说明自己不是正式总统,这个位置是给袁世凯留的。这个桥段跟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真有点接近。当初刘邦和项羽相互盟誓“先入关者为王”。结果刘邦一不小心先进去了,但衡量了一下自身实力之后,他便托人给项羽捎了封信,其中有几句非常出名的话“财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籍吏民,封库存,而待将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古今中外的大事儿,基本上也都是这个套路。
孙中山当了这匹黑马之后,就要和自己的同僚们协商一下国家政体问题。但是大家的目的却有点不怎么厚道,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想办法如何限制将来的袁世凯。其实他们这么做一点毛病都没有。袁世凯手握重兵,有权有势,如果没有制度限制,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当初美国刚刚建国之时也是这样,他们对曾经的军队领袖“华盛顿”极为的防备,根本就不给你当什么英雄,受万众瞩目的机会。国家为了显示法律的重要性,华盛顿卸职军队指挥权的时候,要向大法官低头,接受训话。搞得好像是华盛顿被打败了一样。之后华盛顿当上总统,各级议员对他也是百般刁难。大家像是在防贼一样防着他。谁让你当过军队领袖的?活该!
当初孙中山就力主国家要效仿美国,但还是有人不同意,一个三十岁的毛头小伙子跳了出来,他坚决不同意。他觉得美国总统的权力还是太大,不管怎么说,美国总统还是有点实权,管些事情的。我们的国家要效仿法国内阁制,架空国家元首,要让国家总理说了算,而我来当总理正合适。搞了半天,限制袁世凯是假,自己想要掌控这个国家是真。估计大家也猜得出来,这个小伙子是谁了,他就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宋教仁。要说起来宋教仁确实是有才,当初就是凭借着他的一己之力,写了一本《间岛问题》。也就是这本书,为清政府对图门江岛的保卫提供了有利证据。但是说实话,有本事的人都有点张狂。也就是他的这份舍我其谁的张狂,才导致了他的杀身之祸。
孙中山觉得宋教仁的内阁制还是有些不靠谱。袁世凯毕竟不是华盛顿,他可没有那么心怀天下的情怀。他是一个从旧官僚体制下摸扑滚打出来的人,他对权利的渴望要大于其他人。美国的三权分立,他能不能接受,都很难说,更别提什么内阁制了。本人认为,孙中山提出的这些东西还是比较稳妥的。政治斗争说白了,还是要由军事力量做基础的。谁的兄弟多,谁说了算。革命党人的军队在袁世凯的北洋六镇面前不堪一击。双方都做一些让步是很有必要的。孙中山虽然这么想,但是宋教仁却坚决的反对,他的口号是坚持内阁制,我来当总理。
就在孙中山和宋教仁吵吵嚷嚷的过程中,1912年1月28日,国家参议院正式成立。公选福建参议员林森为议长。这个传奇一生的老头,就此正式出场。民国的牛人太多了,哪个人出场我都想好好说说,但是篇幅有限,我实在是写不完。议会诞生之后,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那个《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被改订为了《中华民国历史约法》。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宪法终于诞生了。
大家最好记住这个名字,近代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将和他有直接关系。此项宪法内容有七章五十六条,除了现代民主共和国所应有的主权、人权、民权、法院,以及模仿美制上下两院的国会等条文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临时政府的模式由原来美国的总统制,改成了法国的内阁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直接向国会负责,大总统变成了一个摆设。1912年3月11日,此项约法正式对外公布。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冲着袁世凯来的,大家尽管觉得没有他不行,但是对他又是极为的不信任。可结果,却导致了袁世凯极为的愤怒,你们几个把老子当傻叉吗?这就好比是鲁智深刚刚来到大相国寺的菜园子,一群张三李四的小流氓,想来给新到的和尚一个下马威,可是没曾想自己一个个都被扔到了粪坑里。
可不管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国家框架已经设计好了,参议院、法院这些东西,该有的都有的,算是有模有样了。对第一届临时政府,还有必要谈谈他的人事安排。孙中山和黄兴在商讨行政人员安排时,他们本来想用同盟会的高级干部为班底。但是很快发现,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武昌起义的班底虽说有同盟会参与,但是他们都不是主力。而黄兴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武汉方面不仅没有他的人,甚至黎元洪和三武(孙武、张振武和蒋翊武)对他又是一百个不服。我们之前说过,孙武甚至发电报对他进行刁难,把他逼走了。而攻破南京的江浙联军,也不是他的人。黄兴处于这么尴尬的位置,那么孙中山还不如黄兴呢,他们俩之所以能坐到这个位置,全是靠着他们名气。没有实力的两光棍儿,要想在政府中生存下去,只能有所妥协。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5-20 09:51:06 +0800 CST  
他们俩原本想定宋教仁为内务总长,可是就是因为宋教仁太过光芒四射,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是看他不顺眼,不仅同盟会外的人这么想,就连同盟会的人也是看他不顺眼。没办法,孙中山只能妥协,该原清政府巡抚,老官僚程德全为内务总长。如果这个妥协不算什么,那么下一个任命,肯定会让你大掉眼镜,他们任命前清官僚汤寿潜为交通总长,而这个汤寿潜就是当年杀害秋瑾的主谋。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窃钩者贼,窃国者王”。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不论你有什么样的污点,都能给洗白了。但是,历史终究会还给大家一个公道。
在人事安排方面,如果仅仅是革命派和前清官僚的斗争结果也就算了。可关键是革命派内部纷争也是源源不断。教育总长本来内定是章太炎的,可结果是孙中山以他不能服众的借口,把教育总长的位置给了蔡元培。也从此以后,蔡元培名流千古,而章老爷子,总感觉差那么一点儿。这是不是孙中山的打击报复,很难说的清。但章太炎就是一口咬定就是这小子的打击报复。之后,孙中山安排章太炎去枢密院当顾问,这明显就是一个有名无权的虚职,心高气傲的章老爷子坚决不去。虽说章太炎曾经是同盟会成员,但他还是光复会的发起者,我们之前说过,光复会和同盟会在日本闹得相当的不愉快。所以,两派之间根本就没统一过。两派之间真正的矛盾爆发,在于光复会的发起人之一陶成章被杀事件。
据说,同盟会的陈其美爱好逛妓院,这让耿直男孩陶成章看着很不爽。两个人之间明争暗斗了好几年,只要是陈其美同意的,陶成章就反对,只要是陈其美反对的,陶成章就同意。而有权有势的陈其美终于在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终于受不了这个家伙了。他安排了自己一个当时叫做“蒋志清”的把兄弟在1月14日,把陶成章枪杀于上海的广慈医院。从此光复会和同盟会之间更是势不两立。而这个当时叫做蒋志清的家伙,后来改了一个名叫做“蒋介石”。
第一届国民政府说白了就是一个杂烩,什么人都有,什么思想都有,什么党派都有。大家是谁也不服谁。其实这种政府在世界各地都有,而能够领导他们的只有那些极为有能力,极为有实力的人。此人还真的就非袁世凯莫属。但是这些革命党人打心里又都要处处防着他。而袁世凯会怎么做?他能咽的下这口气吗?大清王朝也将要走向末路,是谁让这个沿袭二百多年的清政府安静的死去呢?请看下集“王朝末路”。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5-20 09:57:36 +0800 CST  
当孙中山被选为大总统的时候,最为恼怒的就是袁世凯。虽说孙中山一再解释,这一切都是偶然,我只是暂行大总统之职,它将来还是你的。但袁世凯这种枭雄,哪能听得进去别人瞎许诺。所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前去谈判的唐绍仪大骂了一顿,并且逼其辞职。紧接着就是不承认南京政府。当时的局势极为的紧张,革命之火随时都有被扑灭的可能。孙中山一看这种形式,马上再次表态,我只是替你保管大总统的职位,真的没有给你抢的意思。
历史老人有着一股倔脾气,他要干的事情,谁也阻挡不了。所有人类的命运都会受他的摆布。不管是你是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都是他的棋子。迎合历史的人会得到成功。叛逆历史的人必然会得到惩罚。现在的历史趋势是清政府必须灭亡,一个新政府必须成立。袁世凯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一次,他选择了向历史老人低下了头。孙中山多次的让贤声明,也算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台阶。
1912年1月2日,袁世凯以优待皇族和旗人为条件,向当时的摄政王奕劻提出和谈。此时的袁世凯已经完全的站到了革命党的这一边。1月16日,袁世凯再次密电隆裕太后,说国家已经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大家好聚好散,赶紧投降吧!
1月17日,太后召集自己的皇族来了一次御前会议。到底是战,是降,她也拿不定主意。当她把这个难题抛给大家,让所有人讨论的时候,整个贵族圈子炸开锅了。大家哭成了一片,坚决的不同,誓要与大清共存亡。据《清室让国始末记》记载。当时的隆裕太后也是哭的稀里哗啦的,她说“我何尝要共和?都是奕劻和袁世凯说,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有枪炮,没有军饷,万不能打仗。。。。。。胜了固然好,要是打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但是太后说的话明显有问题,没枪没炮没钱的应该是革命党人吧?怎么能说是自己呢?她这么说,要不然是,她一早就被袁世凯给忽悠了,说明隆裕太后对自己国家的基本军事力量都不了解。要不然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被袁世凯所威胁之后,根本就不想打仗,就想保留住自己最后的优待条件。反正不管她到底是怎么想的,都离不开袁世凯的忽悠。
1月22日,清政府派出各国的驻外使馆,通电清帝退位。这就证明其他国家已经不承认清政府。整个世界已经把清政府给抛弃了。1月26日,革命党人彭家珍在清政府最为坚定的激进派良弼的家里埋了一个炸弹,一下子把这个家伙给炸上了天。整个北京城轰动了,那些平日里喊打喊杀的亡国贵族们被吓的都是举家迁移。再也没有了往日王族甲胄的微风,一个彭家珍吓跑了所有人。就在十天前,他们刚刚哭的稀里哗啦的要和清政府共存亡。事到临头却跑的一个比一个快,说大话的人永远都不能相信。这个时候的隆裕太后也慌了神,她只能再次找到袁世凯,恳请他保护自己母子的性命。此时的隆裕太后和没了丈夫的小寡妇一模一样,通常寡妇们都会找到自己族里的叔叔或是大爷,请求提供帮助。而这一对孤儿寡母基本也得仰仗别人的脸色活着。此时的袁世凯成为了他们最后的依靠,他想让他们怎么样,他们的结局就是怎么样!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实力决定着你在这个世界的命运。但袁世凯是一个好面子的人,他痛快的答应了隆裕小寡妇的要求,没事儿,万事有我呢!可是他话音刚落,以段祺瑞为首的五十名清军将领,联名通电,请求清帝退位。傻子也能看出来,这些将领受了谁的指示。袁世凯不说话,段祺瑞等人是绝对不敢乱来的。
最后,袁世凯跑到朝堂之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告诉隆裕太后,说自己已经尽力了。革命党人实在是太厉害,自己也没办法,只有谈判才能确保他们母子的安全。并且大骂自己无能,不能效忠皇室。哭是政治家的一项必备技能,刘备靠着这一手,哭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我朝上一界总理,也是靠着哭,博取了所有人的同情。现在的袁世凯,也想用这招儿,成全自己当婊子立牌坊的做法。但是时间就像是一个沉淀池一样,把这些政治把戏淹没于波涛之下。婊子依然是婊子,牌坊终究会掉下来。
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下诏退位,历时两百六十八年的清政府,正式结束。我们的那位状元实业家张謇,亲自起草了退位诏书。不过袁世凯又在这份诏书的末端又加了一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本章“迟暮的帝国”终于写完了,心里的感受颇多。我们现在社会上不少人,都会把中国挨打的近代史归咎于清政府。特别是《明朝那些事儿》大火之后,一些人莫名其妙的成为了“明粉儿”,甚至有些人连《明朝那些事儿》也没看过,也来“明粉儿”堆里凑。人们开始怀念我们那个大汉民族最后的一个王朝。痛骂这个满族人的王朝,就是因为他们,连累了我们。说实话,明政府如果赶上了鸦片战争,也是站不住脚的,他的结果也是不堪一击的。
有人会说,我们被动挨打是因为我们武器落后,而明朝的武器,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如果明政府在,任何国家别想欺负我们?甚至有些网络段子里说,八国联军在入侵北京之后,惊奇的发现了皇宫里有很多明朝武器,而这些武器相当的先进,如果把这些武器配备给军队,那么八国联军势必打不过我们的。如果连这种幼稚的段子你也信,只能说,你被连续剧给骗了。清政府在经历过洋务运动之后,海军实力据世界第七,而且我们的陆军水平也不弱,世界上最先进的枪支、大炮我们都有。整体水平基本上可以甩日本几条街。但还是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人几乎是全歼。国家的前途怎么能用武器的先进程度来衡量呢?
也许有人又要骂我是清朝的拥护者,就像是百家讲坛的阎崇年一样,被明粉们扇上几巴掌,才算是过瘾。如果,您要是有这种想法真是冤枉我了。我其实不是明粉儿,也不是清粉儿。一切封建社会的体制,我都比较抵制,就像是我以前说过的那样,他们的格局太低了。他们都适应不了历史的进步规律。所以,把我们国家在近代史上的遭到的罪,全都归咎于清政府,有些不公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体制,都应该为此买单。
最后我还想说,结束几千年封建体制的是历史的进程。革命军只是适应了这个进程。而结束封建的实际操作者却是袁世凯,此时的袁世凯真的很厉害,如果不是他后来逆时代而行,非要当皇帝,他真能称之为伟大。虽说他之前的政治斗争手段有点肮脏,有点不要脸。但是,绝不影响他的历史贡献。古今中外的改朝换代,哪一个不是血雨腥风?能够做到兵不血刃,就达到目的的,是极少数。而我们那时的中国,就是因为有了袁世凯,才极为幸运的赶上了这个极少数。别看革命党人又是刺杀,又是起义,看起来很热闹,但是结果却是“很黄很暴力”,有些让人不堪入目。如果,按照他们的这个进度条搞下去,下面的剧情肯定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中华大地上必然是一场浩劫。而袁世凯使用的手段固然有些卑鄙,有些流氓,但是却不温不火的终结了整个封建体制。
而他提出的优待王室,又是一个非常稳妥的处理办法。首先,王室成员不能杀,如果开了这个口子之后,中国就会演变成法国大革命,大家你杀我,我杀你,国家几近瘫痪。况且这也不符合现代国家的意义。其次,如果这些人不杀,让他们去哪?还让他们回到东北那嘎达?让他们重操旧业骑马打猎?这么一来,对他们是不放心,更是不可能。东北毕竟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不能再把这嘎达化给他们吧?所以把他们放到皇城之中看管起来,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也为后来的张勋复辟创造了条件,虽说这个复辟只是一场闹剧,却为后来的民国变化,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好了!一切都结束了,清政府的终结意味着整个两千多年封建体制的终结。一个崭新的社会即将开始,一个极为精彩纷呈,绚丽多彩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我内心还真是有些小激动的,这里有革命,有刺客,有军阀,还有我最喜欢的文化,这绝对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那些让你只是听一个名字,就甘愿下跪拜服的人,成堆成堆的出现在这里。下一部的民国风采,正向我们摇摇晃晃的走来。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5-22 18:19:26 +0800 CST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1912年2月12日,革命取得成功,溥仪退位。这段时间的所有革命运动,被历史称之为辛亥革命。而从此以后,所谓的革命就一直伴随着整个民国历史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现在。我清晰的记得,我小时候,老师在课上都会讲到,我们的革命还在继续。以至于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只要看到有点革命意味的东西,肯定就打对号。反革命的东西,就是错号。甚至前几年,反革命罪才被刚刚从刑法中取消。那么小白眼中的革命是什么样子呢?
我在翻阅老一代历史学家传记的时候,他们会经常写到,小时候如果不听话,妈妈就会吓唬他们说“再哭!革命党人就来了。”孩子只要听到这句话,必定会咬着嘴唇,死憋着热泪,再也不敢发出声来。这一招在各家各户都非常有用,百试不爽,算是一个家庭妇女必备神器。为什么小孩儿都这么害怕革命党人呢?因为在民间,他们都被说成是一个个长着青面獠牙,红发披肩的魔鬼形象。而我们之前说过的那个炸死良弼的彭家珍,大家都说他的炸弹能一下炸个四十里,而这四十里之间更是寸草不生。这简直就是死神下凡,吓死个人。而孙中山也被说成是有三头六臂,手拿乾坤圈,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形象。老百姓对这些人,是犹恐避之不及。
我心中的革命也是这个样子,不论什么样的革命形态都离不开流血牺牲。革命党人也许思想纯洁,不怕牺牲。但是他们也会经常把老百姓想成和他们是一类的人。所以,他们在早期的革命中,会经常的到处放炸弹,到处的开枪放火。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也难怪老百姓会这么样的形象化他们。但是这些流血牺牲有必要吗?肯定会有很多人会说,很有必要。要不然哪里会有我们现在的社会。历史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假设,也许历史真的是这样。但是,这真的就是我们最好的过渡方式吗?至少历史中,有那么多次的革命运动是没有必要的,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而民国政府就是在这种革命环境建立出来了,他的一生就注定了是革命的一生,是麻烦的一生。
革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民国政府,问题一大堆。这其中的问题,不仅有我们之前说过的他们各个党派之间的各种矛盾。还更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是一个非常穷的政府。俗话说“人穷志短”,政府穷的话也没有底气。大家跟你闹革命,可不是为了去要饭。但是我们的民国政府,却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穷的政府。《胡汉民自传》里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当安徽前线告急的时候,他们向中央政府求救,刚刚上任的孙中山大笔一挥,让胡汉民去财政部拨款,可是当他到国库以后,才发现,这里原来只有银元10枚。这点钱别说补充军费了,估计连吃顿饭都不够。尴尬!极为的尴尬!而在他们对立面的袁世凯,却非常的有钱。袁世凯的敛财之道,可谓是非常的高明,他利用去跟武汉新军打仗的借口,先给隆裕太后要钱。结果隆裕太后,把自己的私房钱都交了出来。接着,他又以保卫北京城的名义,向各大王公贵族要钱。这帮人虽说平时对老百姓可谓是作威作福,但是面对有兵有枪的袁世凯,可不敢再耍滑头。况且袁世凯这种久经官场之人,对他们的底细了如指掌,谁家有多少钱,都逃不过他的算盘。大家也只有倾家荡产的把钱给了袁世凯。这时的袁世凯赚的可谓是盆满钵满。
所以,革命政府急需袁世凯来当大总统。他们更需要袁世凯手里的钱。而我们的孙大总统,在宣统退位后的第三天,也就是2月15日,便猴急猴急的向参议院正式提出辞职。这个总统我不干了,赶紧把袁世凯请过来吧!而南京政府,也赶紧的派出了使团,前去北京迎接袁世凯任职。而这个专门为迎接袁世凯使团的阵容,可谓是空前的豪华。使团的领队是教育总长蔡元培,成员为汪精卫、宋教仁、钮永建等八人。他们在2月22日,协同唐绍仪从上海出发,26日抵达了北京。孙中山的态度可谓是真挚,南京政府的形式可谓是急迫。
而袁世凯的态度,就俩字“不去”。他这种乱世枭雄,什么不明白?你们八个人,把老子弄到南京去。到了那里,还不得什么都听你们的吗?要当大总统,就必须要在北京任职,这里才是我的地盘。但是这些话又不能明说,毕竟现在南京政府是世界其他国家公认的合法政府,现在清政府又没了。整个中华大地,就这么一家垄断公司。但是,这种问题对袁世凯来说,都是天空上飘来的五个字“这都不是事儿”。26日代表团到达北京,第二天,袁世凯又是请大家吃饭,席间大家开怀畅饮,觥筹交错,相谈甚欢。而袁世凯对南下之事,也是满口的答应。这一通的大忽悠,把蔡元培说的心花怒放。南京政府一直担心袁世凯不愿意来,他们也明白这么干有点理亏。而蔡元培能够领队劝服袁世凯南下成功,这肯定是大功一件。说实话,我们抛开政治立场不谈,南京的革命政府也确实不怎么地道,他们明明是看上袁世凯手里的钱和兵。所以才会把他“诱骗”到南京,让他当一个傀儡总统。不地道!确实不地道!而南京政府却丝毫没有愧疚感,他们的态度很明确,一切以革命的名义。就像是他们起义之时,在老百姓的胡同中,杀人放火一样。而我们的历史书也是这样叙述,一切的革命都是正确的。但是,革命政府这次的对手不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乱世枭雄。你把他当傻子,只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2月29日深夜,劝袁代表团睡正睡着香的时候,北京突然发生兵变。一帮不知名的军人,大闹北京城,东安门和前门大街的闹市之中火光冲天、枪炮雷动。而这些人最后又闹到了劝袁使团的住处。吓得蔡元培和汪精卫等人,衣服都没穿好,分别翻墙而逃。这身手,果然是刺客出身,功夫了得。之后,他们逃到了六国饭店,算是幸免于难,之后他们给孙中山发电报,说让袁世凯南下这事儿,咱们再商量一下。而袁世凯也以北京局势不稳定为借口,拒绝南下。
那么这件事儿,到底是不是袁世凯干的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历史上也一直把这件事情列为悬案。大家也一直有两派说法。第一派:是根据张国淦写的《北洋述闻》里记载的,张说他当时得到了徐世昌的绝密消息,兵变就是袁克定搞的,他想趁着兵变之机,劫持皇宫内的溥仪,然后逼着他老子当皇帝。张国淦当时是唐绍仪的秘书,后来成为段祺瑞的谋士,再后来在民国政府当中任过很多要职,见多识广。他所说的话,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但是他的话,只是从他口里出来的,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据。还有一派,就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吴相湘提出来的,他论证说袁世凯没有安排这一切,这都是巧合。而这一派,在现在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因为大家都觉得袁世凯没必要这么干。原因很简单,当时坚持要把国都定在南京的是孙中山和黄兴。而武汉的黎元洪、上海的章太炎。都主张把国都定在北京。如果国都在北京,袁世凯还有必要南下吗?我们之前说过,孙中山和黄兴在政府内部,真不是什么实力派,要兵没兵,要钱没有钱。大家会听他们俩的吗?最后临时政府的参议院的投票结果,也是主张把国都定在北京。既然国都选在了袁世凯的地盘,袁世凯有必要冒着被人骂的危险,干出这么一档子事情吗?所以,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袁世凯干的,我也只能写到这里了。真相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只能靠你自己去猜了。
不过说了这么多,定都北京这件事儿,确实经过兵变一闹,加速了这个决定。孙中山同意袁世凯以电报的方式向参议院宣誓,在北京就职,然后整个临时政府迁往北京。3月8日,袁世凯的宣誓电报抵达南京,参议院表示认可。于是袁世凯于3月10日,在蔡元培使团的观礼下,正式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总统。但是当时却又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孙中山想要辞职,南京政府的参议院不同意,他们说要等到袁世凯内阁完全成立之后,再让他辞职。也就是在从3月10日起,到4月1日,袁世凯内阁成立期间,民国政府共有两个合法的大总统。
但是说实话,此时孙中山他们在对待袁世凯的态度上,开始不怎么地道,他们设法哄骗袁世凯来南京,使其当一个傀儡总统。但是,在国家层面上,孙中山的格局却远远的高于袁世凯。这就是一个极端的革命党人相当矛盾的地方,他们一方面,思想单纯,充满理想,为了这些东西可以牺牲一切。比如孙中山这种人,大总统的位置,说不干就不干,只要对国家建设能有帮助,他丝毫没有贪恋。这点上,可敬可佩。但是从另一方面,这些极端的革命党人,他们总想别人和他们都应该一样的纯粹。为了他们所谓的理想,他们也可以坑蒙拐骗,甚至是滥杀无辜。比如后我军之中的肃反运动,那个杀红眼的夏曦同志,基本上他看见谁,就打算枪毙谁。贺龙都差一点成为了他的枪下鬼。革命!革命!我的世界里,这些东西最好在我们的世界里别再出现了。
袁世凯如愿以偿的当政了,但是这个政府的问题非常多,首先革命党人不信任袁世凯,要不然也不会千方百计的哄骗他去南京就职。其次,袁世凯也不信任他们,非要在北京任职。最后,革命党人内部也不团结,大家各有各的势力。就这样,这么一个相互猜疑,却又要相互合作的政府成立了。那么作为一个国家最高领袖的袁世凯是如何应对的呢?请看下集“互不信任”。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5-25 17:20:48 +0800 CST  

宋神宗时期,突然有人脑洞打开,他们开始设想到,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神明呢?这个世界上的地震、天灾等等自然现象,都是偶然之间发生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神明的指示。这一切都是封建迷信,都应该破除才对。于是,就有人把这个破除封建迷信的想法告诉了宋神宗。而宋神宗也是大受鼓舞,封建迷信真是害死人啊!时任宰相“富弼”,听说以后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他以顽固的封建迷信思想,向皇帝上了千言书,一定要让皇帝相信,那些东西都是真的。站在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的基础上来看,富弼确实是一个腐朽的,封建的大忽悠。他竟然试图努力,让一个年轻人,继续相信这些迷信思想。但是,我们如果看到富弼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后,也许你就不会这么想了!他说“人君所畏唯天,若不畏,何事不可为者?”。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谁也管不了皇帝,只有老天爷才行,如果他连老天爷都不怕了,以后啥事儿干不出来。以后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宋神宗听信了王安石的“三不原则”,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有“革命小将冲向前,打到一切帝王和神仙”的势头。然后就发动了万人皆唾的“王安石变法”。
可能看到这里,大家又开始迷惑了,小白的民国史怎么窜到宋朝了?其实在写这篇文章开头时,我也是改了又改,真不知道怎么下笔了。后来猛然间想到这个故事,觉得和民国初年的场景真有几分相似,大臣和皇帝之间永远不可能相互信任,有点骨气的臣子总会想出点办法来约束皇帝的,哪怕是忽悠,哪怕是恐吓。决不能让皇帝变的肆无忌惮。而皇帝一旦无所畏惧之后,就啥事儿都能干出来了。所以,民国初年的孙中山时期政府,大家在设计国家体制时,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要限制袁世凯。大有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搞死大总统的趋势。可是当袁世凯真的当上总统的时候,才知道宋教仁和孙中山他们搞的这一套约束总统的东西是多么的幼稚。
3月10日,袁世凯在蔡元培观察团的观礼之下正式上任总统一职,当上总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赦天下”。当时所有人的口气可能就是两个字“我去!”。这不是封建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要搞的事情吗?而且这么大的事情,要经过参议院同意,也要经过内阁附议才行。而袁世凯才不管你们那些,老子愿意,就得这么搞。很有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气势。可是面对袁世凯的这种流氓气质,国会也表示无能为力。没办法,袁世凯的胳膊比较粗,手下精兵强将无数,你能把他怎么样?而我们站在袁世凯的角度上来想一想,说不定他还会觉得这件事情很正常,理所应当的。整个民国时期,一直是一个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原来帝王将相的封建思想一直很有市场。而袁世凯虽说在清政府内,他的思想看起来比较新,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在封建官场摸扑滚打出来的人,他从小也是受的四书五经的洗礼,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他脑子里的那股旧思想一直就没有擦干净。也之所以,他作为一个新时代里的总统,他的行为和思想,看上去就是那么的旧了的原因了吧。关于大赦天下这种事情,国会也只好忍辱负重一回吧,孙中山也赶紧来打了个圆场。他作为一个前任总统,给国会追加了自己的意见,表示出了自己的态度,支持袁世凯大赦天下。国会也只好就坡下驴,表示了同意。其实你同不同意,这事儿已经被敲定了。
而老百姓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大为的欢欣鼓舞。在现代的好多历史学家看来,中国来百姓一直是一群被欺压习惯的民族,他们向来是逆来顺受。但必须要被人管着才舒服,非得有人骑到我们身上,才能有快感。这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我对这种评价,也只想说一个字“呸!”。老百姓之所以,习惯于有一个强权政府,是因为我国历史中,只有那些皇权异常强大的时候,国家最为的昌明太平。唐宗宋祖哪个不是独掌天下的。而也就是因为皇权的强大,才使得他们手下的官吏不敢胡作非为,政府比价廉洁。试问,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不喜欢廉洁政府的?不能因为,我们的老百姓喜欢廉洁政府,而说我们是善于被压迫的民族。谬论?谬论!但是话说过来,也就是我们封建社会的这种发展模式,使我们的百姓更多的愿意相信君权制,而遗忘了“法制”。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一直随着我们思想一代代传下去。一直到现在也没改变彻底。而如果没有一个普遍法制观念的存在,更别谈什么民主和自由了。所以民国初年,大家想尽办法设计的现代化国家体制,在老百姓之间是没有什么市场的。这也是当初的国家体制当中,没有设立众议院的原因。
如果说国会制度,是约束袁世凯的第一道防线,很可惜,这道防线和纸糊的一样,根本起步不了什么作用。那么第二条约束袁世凯的防线便是“总理内阁制”。说白了,政府就是总理和他的内阁说了算,大总统就是一个摆设。说实话,估计孙中山他们在设计这个制度的时候,估计自己都不相信能够对袁世凯能够有用。所以,他们虽说制度是这么设计,但是在拟定总理人选的时候,心里很是嘀咕了一把,本来那个志在必夺的宋教仁肯定不行,这家伙太横了,肯定是处理不好跟袁世凯的关系。这时候,有个人出现在了他们面前,这个人既有海外的背景,又和袁世凯有关系,即是他们同盟会的人,又深得袁世凯的信任。此人便是我们之前说过的,代表袁世凯去和南京政府谈判的唐绍仪了。
唐绍仪出生于1860年,和孙中山是同乡,都是广东香山人。但是两个人之前完全的不认识。他们两个人走的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唐绍仪十四岁便在美国留学。而送他留学的人,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那个,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之后,唐绍仪考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但是好景不长,清政府觉得这些人过度的西化,硬是把他们全部召回了国内。所以,唐绍仪在哥伦比亚的本科学习并没有毕业。回国之后的他,认识了袁世凯,从此以后这两个人的命运便绑定在了一起,袁世凯升官,唐绍仪提干,袁世凯被罢免,唐绍仪歇菜。如果把唐绍仪看成是袁世凯的心腹,一点都不为过。所以,袁世凯在和南京政府谈判的时候,便会派他去,并且赋予全权代表的名义。但是万万每每想到,唐绍仪因为有过海外背景,对孙中山那套“三民主义”极为有兴趣,逐渐对同盟会有了好感。以至于到最后的谈判结果,让袁世凯极不满意,最后袁世凯直接说,你留在南京,别回来了!而唐绍仪竟然还完完全全的答应了,老子还就真不回去了。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唐绍仪和袁世凯的这层关系,是怎么也抹不掉的。而这么一个人也就成为了袁世凯和国会都能接受的人选。所以3月13日,他也毫无悬念的当了袁世凯的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而3月30日,唐绍仪也在一片掌声之中,正式的加入了同盟会。不过加入同盟会也是后话,目前既然总理有了,就要有内阁成员。按法律程序来说,这个内阁成员的选定,应该是由总理向国会提交才对。但是袁世凯告诉他们,滚一边去!人员我来定。而内阁成员的组成大体来说,也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袁世凯的北洋系。他们分别是外交总长陆徽祥,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熊希龄、交通总长施肇基。第二部分: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陈其美。说白了,这第一部分,都是有海陆空、内务、交通和财政。在政府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是非常非常大的。而第二部分,属于教育、农业和工商,在政府中属于是不疼不痒,无关紧要。权利大的都是袁世凯的人,不疼不痒的都是原南京政府的人。之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又加了两个人,一个是副总统黎元洪,南京留守黄兴。3月29日,无可奈何的唐绍仪以总理的名义,想南京参议院提交了新内阁人员名单。而南京的参议院也是无可奈何,表示同意。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袁世凯的北京政府也正式成立。而北京政府也正式取代了南京政府,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唯一合法单位。有人说,唐绍仪真不爷们儿,面对袁世凯的淫威竟然没有反应吗?其实,唐绍仪怎么能没反应呢?他作为一个具有新时代思想的官员,怎么能不知道维护自己的权利呢?比如,那个外交总长施肇基,他原名不叫施肇基,而是叫做梁如浩。在第一次的提名当中,唐绍仪就觉得他不行,南京的参议院也没通过。而袁世凯授意,让他改了个名字,叫做“施肇基”,重新参加审核。南京参议院和唐绍仪算是服了,如果这次不通过,下次袁世凯还会让他再改名字的。所以,唐绍仪和南京的参议院不是不想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是在袁世凯面前无能为力。人家是钱有兵,而南京城府是一穷二白。在一个没有法律、民主土壤的时期,人家袁世凯刚刚大赦天下,老百姓对他是感恩戴德。所以老百姓也不会支持南京政府。尽管,南京政府固然有着历史的先进性,但是自己没钱没兵没实力,而广大的老百姓也不鸟你。他们也只能被袁世凯牵着鼻子走。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5-31 16:03:31 +0800 CST  

南京政府那些曾经费尽苦心对袁世凯的约束,在袁世凯刚刚上任之后,三下五除二,瞬间就没了。小白一直认为政治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这个圈子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固然让我们这些平常人难以忍受,而他们之间的那种相互猜忌,更是让我们受不了。每天大家都会笑脸相迎,背地里却相互怀疑。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我要如何的批判这种政治现象了。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我正是要好好表扬这种政治现象。如果政治圈子内,大家搞的像家人一样和睦。倒霉的就会是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百姓。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相互猜疑,才会有各种各样法律制度,来约束这些人的行为。就像是我们本篇文章开头写到的一样,古时候的那些贤臣们,永远不会相信皇帝是什么好鸟。想着办法来忽悠皇帝,告诉他们,你要是干了什么不道德的时候,老天爷就会不高兴。就会搞出什么天灾人祸,警告你。这些办法,看似迷信,看似愚昧,但却是,约束帝王的最好手段。而到了袁世凯时期,他首先根本不信你们的这套鬼话。那些迷信的东西,在这个枪炮横行的时代,显然已经过时了。但是,袁世凯也不信什么现代理念中的法制和民主。他脑子里还都是《资治通鉴》和四书五经。他唯一的目标就是,如何的运用政治手腕,掌控更大的权力。他更害怕这些不信任他的参议员们,哪天把自己给玩进去了。中国人一直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国家,大家都是习惯于这种你死我活的政治环境,只有把权力牢牢的抓到自己手里才能活下去。而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大环境下,也不可能会有法律意识的,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民国初年,现代的社会不也是如此吗?
而这个时期的袁世凯,直到冲破约束的这一天,也注定要以悲剧的结果收场。
在袁世凯组建政府后,虽说是大权在握,但还是有一个隐患留在那里。而这个人绝不是后来,带头要推翻他的孙中山,孙一直没有能力对袁世凯造成过威胁。这时的天下对袁世凯威胁最大的就是南京留守黄兴。为什么说黄兴对袁世凯有着这么大的威胁呢?而袁世凯新组建的内阁当中,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各有各的难处”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5-31 16:05:58 +0800 CST  
刚刚卸任大总统后的孙中山,估计是所有革命同志之中最为幸福的一个。当黄兴还在南京发愁的时候,当陈其美还在跟袁世凯勾心斗角的时候。孙中山却逍遥快活的开始了自己全国巡回演讲。而且他这次的演讲也不再是一个人,身后的亲友团也可谓是阵容豪华,首先是他的儿子孙科,还有他女儿孙琬,其次便是秘书胡汉民和汪精卫。还有给他来捧场的廖仲恺夫妇、章士钊夫妇。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中最为顶层的精英,并且各个都是名满天下。孙中山能带这些人出去溜达,可谓风光无限。相比几年前,他自己一个人在世界各地演讲,也真是有恍若隔世之感。但是这些人,对孙中山来说,只是捧场的,相比自己的英文秘书而言,他们都不算什么,因为这个美女秘书叫做“宋蔼龄”。孙中山当时作为一个有老婆有孩子的人,第一目标就是要追上宋蔼龄。当然最后的结果,中国人都清楚,宋老大显然没有答应孙中山,而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了他。不过这也是后话,我在孙中山结婚的时候,再慢慢讲。
当时孙中山所到之处,可谓是万人空巷。谁不想一睹民国第一总统的形象。特别是长期闭门不出的妇女同志,以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现在民国政府一成立,什么封建礼仪完全可以不顾了。这也使得她们对孙中山更加的情有独钟。而当时的孙中山大有刘德华的魅力,所到之处必然能引起一场不小的轰动。但是孙中山在演讲时,都讲了点啥?估计就没有几个人在乎了。这简直就和现在粉丝看演唱会一模一样,甭管偶像在台上唱的是啥,大家一样的傻高兴。
那么孙中山到底在演讲时都说了啥?当然是他的三民主义了。关于他的三民主义,我们之前也大概的说过。简单来说就六个字“民主、民权、民生”。前两个我们都好理解,但是第三个“民生”到底是什么?估计很少有人能够说的明白。但是也只有知道了孙中山所提的“民生”到底是什么之后,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在后期要和苏联走那么近了。因为十多年后,他总结了一句话“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孙中山一直就是一个典型的国家主义者,他后来也称自己是为极端的社会主义党。他笃信土地、铁路和大企业都应该国有化。但是,他不反对资本的运作,却很讨厌资本家。尤其不能容忍那些炒作伦敦、纽约等新兴的大都市地皮的开放商。就像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一样,多少人奋斗一辈子,都不可能买上一套有厕所的房子。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出现,他还主张我们应该采取亨利的单税法,这个我们之前已经详细的说过,这里不再赘述了。有时候,我在想孙中山也真是国民党的一个莫大讽刺。他是毋庸置疑的国民党大佬,但是到后期,大家又对他持否定态度,国民党完全的走向了一条和他思想相违背的道路。而终结国民党的恰恰又是和孙中山有着一样信仰的共产党。难道这真的是历史报应,亦或者是历史轮回呢?
其实,不管孙中山当时在台上说的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大家也没几个人听得懂的。大家去听他演讲的目的,也只是因为他是民国第一大总统,万人偶像。所以他在演讲的时候,尽管下面是人山人海,但也是睡到一大片。孙中山最初的演讲地是上海,但是后来受到副总统黎元洪的邀请,又跑到了武汉。虽说孙的每次演讲,黎元洪都要在场,但却经常的展现出瞌睡的状态。这让孙中山的秘书胡汉民很不爽,骂他是“面存忠厚、而内具机心”。可是骂归骂,但也挡不住广大的听众表示听不懂。大家该睡觉的还是要睡觉。如果这种事情放到我们平常人身上,早就崩溃了。妈的!老子辛辛苦苦给你讲了这么多东西,怎么连个点赞的都没?但是,孙中山毕竟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个要把自己的理想上升到信仰的一个人。有时候一个人说的话,多少人能够相信,绝对取决于这个人的自信程度有多大。比如我们的太极大师闫芳女士,把太极搞成了街舞,不过他却能很坚定的认为这个就是太极,这种强大的自信心也不知道从哪来的,不过确实因为她的自信心吸引了不少弟子。而当时的孙中山也是这样,他坚定的认为“三民主义”是解救中国的法宝,并且是唯一法宝。当然这也是他终身不渝的信仰。
孙中山在外面的演讲风生水起,但是远在北京的袁世凯对他是一直放心不下。这家伙在外面到处演讲,拉拢人心,对袁世凯而言始终是个祸害。并且孙中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也从来没见过。别看他们俩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但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就连两个人的职务交接也是在电报里完成的。袁世凯也对这个素未蒙面的前任总统充满了好奇。所以,袁世凯给孙中山接二连三的发了电报,一定要和他好好聊一聊。而孙中山,一来可能比较享受自己演讲时候的待遇,随便也来一个“富贵还乡”,也把自己演讲时的威风,在广州好好的显摆一下。二来,他也害怕自己一旦到了北京,就会任成为袁世凯的摆布了。但他最后实在架不住袁世凯的一再邀请,于1912年的8月份,来到了北京,两位当时最为传奇的人物,终于见面了。
如果世间能有一个表示人性的硬币的话,那么孙中山和袁世凯就是这个硬币的正反面。袁世凯是一个标准的中国传统的政治家,他做事极为的干练,有板有眼,效率极高。但是缺少现在政治家的理想。他的脑子里还没有出现国家的概念,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所以,在这个时代,他还会拼命的抓住权力,以为这样最有安全感。
而孙中山跟他正好相反,孙缺少治国经验,他对国家的认识,全部来自于自己在国外的经历,以及自己的不断摸索,说白了,那些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东西。但是他却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付出过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这两个人要是能够合并成为一个人,该是一件多么完美的事情,那也将是中国之幸,民族之幸。但很可惜,他们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走上两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而孙中山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和袁世凯的相处可谓是“如胶似漆”,真的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孙一共在北京待了一个月,但他们却见了三十多次。这就相当于他们俩每天都要见面。但是他们俩说了点啥?一般小白在引用史料时,对这些谈话类的东西,经常不会用。因为两个说的话,会经常被误传,或是干脆被作者臆想。这个毛病不是近代的大历史学家有的毛病,就连我们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是这样,《史记》中记载过李斯和赵高,如何在秦始皇死了之后,他们俩有鼻子有脸的密谋害死扶苏的故事。天知道他们俩当时在小黑屋里说过啥?司马迁怎么会知道,很明显这是他老人家臆想出来的东西。但是,袁世凯和孙中山的这一个月的每次对话,都有另外一个人在场,此人就是总统府秘书长、有财神爷之称的梁士诒,并且根据梁的口述,还把他们俩谈话的部分内容记录在了《国父年谱》中。所以,我决定对这次对话的史料用上一用。
这一个月中,他们俩真的是相谈甚欢,但是基本上是孙中山侃侃而谈,他给袁世凯谈政治、谈国际形势,谈练兵。但是基本上是孙说的多,袁说的少。每次孙说完之后,袁都是频频点头,表示很赞同。我们的国父先生在此期间,以为找到了知己,对外逢人便说,当今天下能当大总统的只有袁世凯了。但是袁世凯对孙中山的态度呢?袁对他的评价没有过确切记载,但是从后来的故事中,我们看得出来。袁可能对孙充满了轻视。他觉得孙中山就是个大忽悠,什么都不懂。你想想也是,孙中山毕竟只有治国理念,没有治国经验。而袁世凯啥没干过?教育、外交、铁路、内政哪一样不是样样精通?甚至中国的警察制度还是他一手创办的。孙中山在行家里手面前说这个,难免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最为关键的是,孙中山对袁世凯说自己只想做实业,去修一下铁路。而当袁世凯问他打算修多少时?孙中山狮子大张口说:修二十万英里(也有说修十万英里的)。按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速度,我国依然达不到这个水平。可孙中山在一百多年就敢这么说,这让袁世凯差点把下巴惊到地上,这也让袁世凯彻底明白,孙中山在治国方面,狗屁不懂。后来袁世凯也开始背着孙中山叫孙为“大炮”,大炮、大炮、根本不着调。孙大炮这个名字这从此开始广为流传。但是袁世凯是一个城府极深的老官僚,他也不想跟孙中山公开辩解,为了做一个顺水人情,他安排孙监修全国铁路,并且希望他能好好的完成任务。
监修铁路本来是一个肥差,袁世凯把这个好活儿交给孙来做,明显是想拉拢革命党人。只要你别给我找事儿就行。但是谁知道孙中山是个极为负责和有理想的爱国中年人。就在袁世凯忽悠他之后,他认真负责的找到中外媒体,告诉他们自己的使命。这下搞的袁世凯很下不来台,于是袁只好任命他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经理,筹划全国铁路。并且还把慈禧太后当年回銮时特质的豪华轿车给了他。让他方便巡视全国铁路现状。而且还顺带着把黄兴也带上,让黄兴跟孙一起去修铁路。此时的黄兴刚从南京留守的位置上下来,马上又被袁安排到这么风光的一个位置上。他们几个心里不可能不兴奋,而当这两个下岗革命领袖高高兴兴的去往全国各地巡查铁路的时候,袁世凯在背后呵呵的笑了。他给这两个人挖了一个深深的大坑,可是他们却浑然不觉。到后来袁世凯和他们翻脸的时候,当局要去查铁路公的账目,可是发现钱花了有百十万两,但是铁路却一寸未建。这让他们两个有一百张嘴也是说不清了。也因此政府马上对他们下了通缉令,他们两个革命领袖,也沦落为了通缉犯。不过这也都是后话。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07 22:18:15 +0800 CST  
这一次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接触,孙中山可谓是完败了。袁世凯彻底摸清了孙的底细,原来一点经验都没有。而孙中山对袁世凯却毫不知情,他还以为着袁世凯是自己的知己,丝毫没有察觉,袁世凯对他的应付。也是这一次,袁世凯对这些革命党人产生了一种轻蔑。可不管怎么说,国家还在运转。政府机构可是停不下来,虽说同盟会中的孙黄都下台了。但还有一个人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也正视图着用自己的办法,要跟袁世凯一较高下。也许真的就差那么一点就成功了,此人便是我们熟知的“宋教仁”。那他做了什么?差点推翻袁世凯呢?请看下集“组建国民党”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07 22:21:51 +0800 CST  
前段时间我们单位要选举区代表,但是名额也就有两个人,并且领导宣布必须要选某某,如果选的不是他,那么谁也不许走,大家接着选,直到选出来为止。我相信此类的选举办法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大家都是“被选举”过的人。对此好多人都在大骂政府扯淡,搞个这种东西来忽悠人。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在认真的执行选举制,可是我们却在这里糊弄老百姓。可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这么做,还有别的什么好办法吗?民主选举需要有很多的配套制度并存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候选人必须到处演讲,得让大家熟知他的政治策略和理念才可以。可是我们有吗?我们的理念就是一种“共产主义”,我们的策略就是听从上级领导的安排。所以,我们不管选的谁,都是一个样。对我们毫无影响。而民主选举更为关键的是老百姓的意愿,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突出,整个社会都是戾气十足,并且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巨大,情况极为的复杂。如果我们真的全面放开民主选举,结果就是国家被绑架到一辆不受控制的汽车上,这辆车是撞到墙上还是掉沟里,鬼才知道。看到这里,可能又有人开始骂我了?别的国家里的人是人,他们能够享受民主选举带来的福利,而我们就应该放弃这项权利吗?天地良心,我真没有这个意思,天赋人权是这个世界的最为基本的人文思想。我坚定的支持。但是民主选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历史时间慢慢养成的。美国一直标榜自己如何的民主自由,但是他们也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才有了女性选举权。什么东西都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而我们之前也根本没有什么民主选举的历史。封建王朝时期自不必说,民国政府成立之时也是没有。
自从袁世凯当上总统的时候,前期还是表现很良好的。并没有历史课本上宣传的飞扬跋扈,他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并不没有受过西方现代宪政思想的洗礼。所以,刚刚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也很知趣,他并没有干预参议院的活动。参议院要重新设定国会,要让国会分为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袁世凯表示同意。参议院规定要举办一次正式的选举活动,总统以及总理内阁成员要选举产生。袁世凯也表示要同意。而袁世凯很自信的认为,这次选举只不过是走个形式,这个大总统非他莫属。可他真的万万没想到,原来选举的套路这么深,玩了一辈子政治手腕的他,也能被别人套路一把。
首先这个国会议员的产生非常有问题,他们不是被老百姓选出来的,而是被其他议员选出来的,说的通俗易懂一点,他们是被各自的党派推荐出来的人。别看民国政府在设计议员的组成时,又是要求有任期,又是要求有名额,看起来很健全,很花哨。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扯淡,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同学同乡之类的关系,组建成了各自的党派,基本上是谁的党派人数多,谁能就可以长期霸占国会位置了,甚至可以觊觎大总统的宝座。袁世凯哪里懂这些东西,他觉得自己手里有枪有钱,你们就自然而然得听我的。可是他真不明白,不管是你谁?都要在选举之中还要立个山头,拉出来自己的党派才能混下去。而为什么当时不让老百姓来参与选举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社会上80%的人是不识字的。虽说我们当时有着号称四万万的人,但是大家基本上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算他会写字,但这些会写字的人中,大多念的也是四书五经,谁知道什么民主选举?你说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他们参与选举。可是,我们反过来一想,如果他们真的参与选举了,对袁世凯还真是一件好事儿,袁世凯作为一个资深的老官僚,他很明白古代皇帝的手段,他们都是要紧紧抓住老百姓的支持才能更好的管理各级官吏。所以,袁在刚上台之后便要大赦天下,获取民意支持。但是袁世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点政治资源,在民国政府选举时,没起到一点作用。
民国政府内的各种党派也是非常多,在封建王朝时期,大家从政的手段是科举考试,而现在科举考试没了,党派成为了他们在政府当中谋取个一官半职的好机会。据张玉法教授的考证,当时政府之中党派有6百多个。真的是哪种方式能当官,哪里就有生命力。而这些人也都是鱼龙混杂,各色各样,啥都有。虽说有那些立志为国的五好青年,但大部分的人都是为了当官、发财、找个小老婆。而你要问他们,自己的党派代表哪些阶级的利益,估计十个里面,有九个是答不出来的。大家把建设党派看成了是自己一生的奋斗事业,也只是看成了为自己饭碗奋斗的事业。选举!选举!第一届政府的选举就是如此的扯淡。所以,最后袁世凯让他们滚蛋的时候,哪个也不愿意,哭天喊地的发誓要保卫革命成果。其实这里哪里有什么革命成果,大家保卫的都是自己“官位”而已。而孙中山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劝阻过大家,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可是有几个人听他的,在利益面前,对大多数人而言,什么理想、信念都是鬼扯。
就这这种党派林立的国会竞争中,参、众议院公产生了八百四十一人,当时的媒体戏称为“八百罗汉”。当时也有少数的女权主义者来国会闹事儿,想要为女性争取选举权力。结果当然是草草收场了,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女权思维想都别想。但是这八百罗汉就要实实在在的决定国家总统和内阁成员的产生了。
这时的袁世凯依然毫无感觉,他依然没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受过西方思想启蒙的宋教仁很明白其中的厉害性,民国政府的《临时政府组织法》和《临时约法》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他一手起草的。他太明白拉选票的重要性了。更为关键的是,宋教仁属于那种心高气傲的主儿,他从来觉得这个国家就应该交给他来管理。当时就是他极力主张要把国家设计为总理内阁制,然后他来当总理。好在当时黄兴和孙中山都觉得他不合适,才选了唐绍仪。这个时候,黄兴和孙中山都去修铁路了,在国会之中的同盟会大佬中,他成为了仅留的独苗苗。当他看到第一届正式选举时,那种当仁不让的气势更加的毫无阻挡。他开始撸起胳膊、卷起袖子,要跟袁世凯肉搏一把。
而宋教仁跟袁世凯肉搏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要收编那些小的党派,整合大的党派。以宋教仁在民国政府中的威望,做到这些并不难,在这个圈子混的人都明白,只要团结起来才能力量大。但是说实话,宋教仁在拉拢各个党派时的手段也并不见得有多光彩,他也在用着老套路“封官许愿”。比如他当初就极力拉拢共和党党魁蔡锷,跟蔡锷也是称兄道弟的,可是后来蔡锷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儿,大家的目的怎么都这么的不干净,跟自己理想中的选举太不一样了。最后他也是坚持退党,老子不玩了。不过这些东西对宋教仁来说,根本不重要,蔡锷走了还有谷中秀,反正共和党是归我了。而宋教仁组建之后的同盟会也改名字叫做了“国民党”,这个后来影响中国至今的党派,正式成立了。
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的8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与会者达数千人,盛极一时。也就是这段时间,孙中山被袁世凯邀请来到北京。并且在大会当天做了主题演讲,并且以一千一百三十票当选为理事长。如果孙中山就这么应下来,宋教仁可真的就是白忙活了一场。好在孙中山力辞不就,宋教仁才算是松了一口气,之后宋教仁当选为国民党代理,正式成为了全国第一大党的党魁。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孙中山,他被后人奉为国民党之父,但是我们来看看国民党的发展经过,好像并没他什么事儿,首先同盟会初创阶段,他在同盟会最为艰难的时候,撒丫子走人,要不是黄兴苦心经营,同盟会早就散架子了,哪里来的国民党。而在后期整合其他党派,把同盟会变成国民党,却又是宋教仁。孙中山也并没有参与其中。难怪后来那么多的历史学家都不同意把孙中山定位国父。这估计也是为什么孙中山不愿担任第一届国民党党魁的原因吧,感觉自己“受之有愧”。不过也有可能,孙被袁世凯忽悠的太深了,以为只有袁世凯才是当大总统的唯一合适人选,不愿趟国民党的这片浑水。各种猜测哪个准?只能问他自己了。
宋教仁本来的性格就比较张扬,当上天下第一大党党魁的他,更加的肆无忌惮。当着各大媒体的面儿,就宣称自己要组建清一色的国民党内阁。以后政府之中只有我们国民党的人,不是国民党的人就得滚蛋。这含沙射影的,让袁世凯如何安心。搞了半天的什么国家建设,原来你们设计的国家体系,就是为了把我搞下去吗?我不干预你们的行动,你们真把我当傻逼了?但是袁世凯也在等,等这次内阁成员大选结果,难道真的会像宋教仁所说的这样吗?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08 23:10:24 +0800 CST  
但结果就真的和宋教仁说的一样,整个国会之中都变成了清一色国会成员。这样一来这个政党内阁也就呼之欲出了。但此时的宋教仁并没有亲眼目睹这个历史时刻,他在10月份的时候,忙里偷闲。回到乡下老家探望母亲去了。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便迫不及待的再上征程。
宋教仁于1913年2月1日,自老家桃园出发,经长沙、武汉沿长江东下,后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视察党务。当时国民党刚刚在国会之中胜出,党员士气高涨,宋教仁所到之处的欢迎仪式无不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而他又开始憋不住表演自己的口才,到处演讲。而他演讲的内容和孙中山的演讲很不一样。孙中山讲的东西全都是自己对国家的理念,和自己的理想。而宋教仁讲的东西明显接地气,他说的全是针砭时弊、谈论朝政等东西。最后竟然赤裸裸的批评起来了袁世凯,说他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而他在云南的演讲就更加的刺激,他把当前政府说的一无是处,说他们是“其所以然者,皆为不依法行事的恶政府的恶政所致”。而且他也表态了,他要选出清一色的内阁政府,并且不再向总统负责,最后再选出总统。对此,我只能说,兄弟!你真的玩大了。袁世凯是一个有枪、有兵的人。在这种硬实力面前,你的那些党派不堪一击。可是宋教仁依然兴高采烈的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他没注意到,就连他的手下也是没注意到,他们嫌宋教仁屁股后面的火烧的不够大,他们要在这把火后面再加点柴火。他们宣扬,当年大清皇帝就是这样被袁世凯搞下去的,如今恶有恶报,宋教仁将要搞掉袁世凯。
此时的袁世凯就算是再隐忍也受不了了,这是要把自己搞下去的节奏,还怎么忍,于是他开始做出了自己的回应。那么袁世凯是怎么做的呢?宋教仁真的就是袁世凯杀的吗?请看下集“事实的谜团”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08 23:10:41 +0800 CST  
上一期写的《组建国民党》在公众号怎么也不让发,说是违背相关规定。眼看一上午的心血就是白费了,好在天涯上还能发,以前虽然压叔也对我进行过封杀,但这次我原谅你了。如果大家想看那篇《组建国民党》也只能到天涯上看了,那里我的名字叫做“我是白羽飘飘”。
废话少说,咱接着来讲民国故事。好多朋友给我留言,说我在黑我们的教课书。其实这么说也没啥不对的,我还真有这个意思,我们的教科书里意识形态太过浓厚了,搞的本来精彩纷呈的一段历史,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好多学生家长也给我反应过这个问题,他们说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历史,而且历史怎么也考不好。其实历史课本的里的考试太简单了,除了那些大段大段的背诵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里面所传导的价值观就是两个,第一:符合革命的就是对的。第二:不符合革命的就是错的。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学生只要能掌握这个技巧,至少在考试时不会差太多。但是历史的真相哪有这么简单,世界上也不存在纯粹的白,也没有绝对的黑。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在灰色地带里来回的徘徊。比如民国初年的第一件大事“宋教仁之死”,难道说就一定是袁世凯干的?还有国民党搞的反袁内战,就一定是正义的?他们没有按照法律套路出牌,来了一个以暴制暴,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这也成为了民国时期军阀内战的原因之一。站的角度不对,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定义也会千差万变。
我们书接上回,宋教仁组建国民党之后,便在随后的内阁选举之中,大获全胜。大有要把袁世凯拉下马的势头。可是宋教仁不是孙中山,更不是唐绍仪。这两位还知道最起码的隐忍。而宋教仁的脾气就是张扬,不仅张扬,而且是口无遮拦,到处演讲说政府的不是,说袁世凯的不是。这让袁世凯的心里,对这个宋大人还真有几分的忌惮。但是我回过头来看,宋教仁也真不是什么可怕之人,他的性格用我们现代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形容他非常的合适,“耿直boy”。但是这个耿直boy确实是才高八斗,他当初凭一己之力竟然在一夜之间起草了不朽名著《民元约法》。他的能力,也真是牛叉的不行不行的。如果我们站在国家命运的格局上来考虑,这种人必当重用,他狂就狂点吧。只古以来有点本事的人,都是有点狂傲的。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宋教仁是一个,一直是把国家的命运始终放到第一位的人。他把自己的格局放的无比高大,导致他根本不会在乎什么个人恩怨,就算是惹毛了袁世凯,他也毫不在意。我们身边估计也都是或多或少的出现过这种人,头脑灵光,思想超前。这种人身边往往会有一大批的追随者,但是也有一大批的诋毁者。如果这种人再有点口无遮拦的毛病,啥都敢说,不在意个人恩怨的话,结果就会………。其实最看不惯这种人的,不会是你下个级别的人,这种敢说敢干的领导,群众是非常喜欢的。而同级别的,或是上一个级别的人,会经常的看你不顺眼,大家毕竟是竞争关系。宋教仁就是这样,他不仅让袁世凯看不顺眼,国民党中的同辈,许多人看他也不顺眼。比如我们大名鼎鼎的汪精卫。跟他像是有仇似的,天天在党内吵架。大家可别想歪了,不能因为汪精卫后来成了汉奸,而看扁他一辈子。其实汪的前半生相当的光明磊落。我们之前就说过,章太炎谁都骂,可是对汪精卫却是敬爱有加,他甚至称赞汪是国民党中德行最好的人。那么他为啥最后成为大汉奸了呢?这个故事非常有趣,我们在抗日战争中再讲,总之汪投靠日本不是贪钱,更不是贪色(他一生厮守陈璧君)。而此时被誉为在党内德行最高的汪精卫非常看不惯宋教仁,可想而知,宋教仁在党内的敌人有多少。而当时汪精卫只服一个人“袁世凯”,他甚至自降辈分,和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成了拜把子兄弟。这么算来,袁世凯也能算是汪的“干爸”了。真不知道他们见面时,这么叫过没?
而袁世凯对宋教仁的态度,也是一拉再拉。唐绍仪辞职之后,他本想拉宋教仁来当总理,可是当时的国民党还没有组建完毕,内阁之中还都是袁世凯的人。宋教仁和袁世凯都是一个脾气,谁都不愿意当别人的傀儡。所以当时宋教仁就是不去。之后,袁世凯选择陆徽祥来当总理,但是有个条件,要他们都退党。陆徽祥也是当时人杰,一看情况不对,说了声自己有病,坚决不干。之后袁世凯实在没办法,才选一个内务总长赵秉钧来当总理。这期间,袁世凯不断的拉拢宋教仁,“兄弟!政府部门任何官职随便挑,甚至可以替代赵秉钧当总理,但是前提只有一个,大家在内阁之中就不要在分什么党派了,一家亲多好!”。而宋教仁最烦的就是袁世凯的这套东西,虽说宋教仁被他的政敌骂过是“梁山的盗魁”。但是宋江的那套为了拉拢兄弟排座次的做法,确实让宋教仁这种把国家命运放到第一位的人来说极为的不满。袁世凯的格局也就是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东西,为了权力勾心头角,为了自己家族的江山永固,不惜牺牲大多人的利益。而袁世凯也在这种格局之中从来没有出来过,虽说他也是当时之人杰,能力水平超一流,基本可以碾压天下人。可是他始终突破不了格局的限制,也导致他悲剧的结束。惜乎?悲乎?
袁世凯这样的拉拢宋教仁却没有得到宋的信任,反而让宋教仁对他更加的反感。虽说拉拢的效果不好,但是也招来了另外一个效果。就是赵秉钧对宋教仁的嫉妒。小赵同学始终觉得自己这个班长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小宋同学。这家伙太他妈厉害了,非要搞死他不可。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12 12:38:50 +0800 CST  
1913年的春天,就在宋教仁在全国巡游演讲正来劲的时候,袁世凯接二连三给他发了好几封电报,督促他来北京磋商国家大事。对此好多阴谋学家都在说,袁世凯发电报让宋教仁回来,就是为了搞掉他。那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3月20日晚,宋教仁准备坐上从上海到北京的列车。很多人以为宋此行必然是入阁拜相,所以送行者甚多。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袁世凯给宋教仁安排的死亡列车呢?其中还有一个故事,能够有力的证明,这些事情就是袁世凯干的。但是历史书中不敢说。课本让我们选择性的遗忘了。这件事情还得从孙中山说起,此时的孙正带着大批国民党党员在日本考察铁路。袁世凯很明白,孙中山不是干这个的材料,也没怎么理他。可是孙中山却想引进日本资本来修铁路。要知道多少外国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在中国修铁路。这玩意儿,事关国家命脉。怎么让这群王八蛋参与呢?也正好恰在此时,俄国人在蒙古搞分裂。袁世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对此无能为力。而就这这个时间,孙中山给袁世凯密电,建议我们来一个“联日抗俄”。其实,大家都只记得袁世凯后来签了跟日本人签了“二十一条”。以为袁世凯跟日本走的很近(二十一条后来也没怎么执行,成为白条),但是大家都忘了,早在甲午战争之前,袁世凯作为一个小钦差前往 ,就是为了对付日本人。当时日本人恨透了袁世凯,袁世凯也跟日本结下来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袁世凯绝对能算的上是一个抗日派。而此时的孙中山跟日本人走的太近了。甚至孙的手下也在扬言,孙中山要借着日本的势力在中国跟袁世凯南北割据。如果站到革命的立场上,孙中山这是进步的,革命的。而站到袁世凯的角度上来考虑,孙中山这是在叛国。孙中山不可信,国民党不可信,宋教仁更不可信。那么会不会有人在此期间跟袁世凯建议,先干掉宋教仁呢?这个还是靠大家自己想吧!反正历史上没证据,可是那赵秉钧积极的策划刺杀宋教仁这件事情,倒是确之凿凿。
死亡列车汽笛刚鸣,准备启程。黄兴、陈其美、廖仲恺、于右任等人,刚刚准备来到月台。一个刺客突然的出现在宋教仁的身边,嘭的一声枪响,打到了他的腰上。宋应声倒地,整个火车站乱成了一团,刺客趁机溜走,无影无踪。
最后要揭开谜底了,这到底是不是袁世凯干的呢?小白刚才啪嗒啪嗒说了那么多,有时候说是,有时候说不是。你是不是在扯?其实我这么干的目的也很简单,也是想把当时的社会背景交代明白,在大家心里,答案也许不会只有一个。我个人的偏见觉得不太像是袁世凯的做法,因为整个事情太像是他的干的了。从发电报催促宋北上,到宋坐上这班列车。好像都是袁世凯一手安排好了一样。以至于,最后全天下人一口咬定就是他干,是你是你就是你!一直在一百多后的教科书里也是一口咬定就是这家伙干的。而且看情况这口黑锅,他还要再背上几百年不成问题。袁世凯百口莫辩。作为一个实干家,一个传统封建官僚系统里混出来的人,这也太没技术含量了。袁世凯会这么傻叉吗?如果他让宋教仁到北京之后,软禁起来岂不是一个更好的办法?然后让自己的嫡系汪精卫取而代之,这不是两全其美吗?杀人是最下等的选择。就冲这一点,我不太相信是袁世凯干的。我宁愿相信是赵秉钧害怕自己的总理位置,被宋教仁给替代了,才背着袁世凯出此下策。
而赵秉钧杀人的手段也真不怎么高明,这也应该是他第一次谋划这样的事情,搞的漏洞百出。他雇凶杀人,不找当时的职业杀手,却找了一个上海滩上的流浪汉武士英。武士英原名叫做吴福铭,是一个失业的军人,在上海咸淡溜达。却被赵秉钧派去的特工应桂馨(本名应夔示)看上了。也不知道这帮人当时怎么想的?杀宋教仁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搞的跟儿戏一样。而这个落魄汉子武士英为了钱也是啥也敢干,估计到他动手之后,都不知道杀的是谁,最可笑的,他竟然在跟宋教仁零距离接触时,拿枪打到了宋的腰上,这要是放到我们现代的医学水平之中,说不定宋就能被抢救活了。那么以后的历史将会更加的错综复杂。一个杀手,连爆头都不会。以后谁要是CS都玩不好,都别说自己干过杀人的勾当。而武士英最为悲催的地方在于,他还口无遮拦的主儿,到处给人家吹牛逼。当初他在鹿鸣旅馆(也有说在六野旅馆)给两个学生借钱,还告诉人家,我回来杀了人就还你钱。这个情节和水浒里的智劫生辰纲的桥段一模一样,也是那个白胜嗜赌成性,完全暴露了大家目标。所以,干坏事儿,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能力的。被借钱后的两个学生,在得知宋教仁被杀之后,马上向陈其美举报了武士英。陈其美下令去六野旅社巡查,结果武士英早跑了。但是在他的屋子里发现了应桂馨的名片,真是猪一样的队友害死人。结果应桂馨被抓。并且抄出了大量的原始文件。才知道原来应桂馨背后是北京国务院内务部的一位秘书“洪述祖”。洪一看自己被咬了出来,情急之下决定把袁世凯拉下马,他说这一切都是袁的主意,并且总统大人对此很欣慰。但是洪的话,根本得不到应证,袁世凯也基本上没怎么见过这个人。后来呈报的证据中也没袁世凯的事情。
但是国民党不管那么多了,他们一口咬定就是袁世凯干的,为此黄兴还写了一首打油诗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黄兴的眼界确实高,他虽说嘴上一口咬定就是袁世凯。但是却决定要用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如果这件事情,能够如此的进行下去,将会对整个民族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普法机会,对宣扬民主自由,开启民智,都是功不可没。那么一件坏事儿,说不定会成为好事儿。可是孙中山不干了,他于3月25日回到上海之后,非要发兵讨袁。他这么干也是对法律赤裸裸的践踏,国家的悲剧也就在此开始。
暂且放下孙中山的二次革命不表,袁世凯在这件事情上难道就没有过反应吗?那么站到他的角度上来,怎么来处理这么复杂的国内矛盾呢?请看下集“我心何在?”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12 12:39:10 +0800 CST  
萧一山在他的《清代遗史》里写过这么一个故事,乾隆皇帝有回下江南,路过济南府,便在路上问起大家齐国女儿城的故事。随行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大吊书包,只怕在乾隆爷面前露出自己水平不行,关于这里的故事,他们是吧唧吧唧的讲个不停。可乾隆爷一点都不高兴,耷拉个脸,闷声不吭。只有一个太监,啥也不说,却跑到城里大肆的搜刮美女,晚上跟皇帝睡觉。这一下,乾隆才算是能够龙颜大悦,对这个太监是器重尤佳。中国在封建时期,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在这种环境下,最得宠的人永远是那些会揣摩圣意的人,至于那些一心为国,有才有德的人,只能是干活儿的命。他们进不了皇帝大人真正的圈子。
中国从来不缺少这种人,即需要别人揣摩自己心思的“皇帝”,也有爱揣摩别人心思的“太监”。能从领导的眼神中就能读出点味道来的人,肯定会受到领导的重要。但是这种本事难度系数太高了。就算是久经宦海之人都不一定能做到。比如我们民国的第二任总理赵秉钧先生,他本来就是袁世凯北洋中的嫡系。跟袁世凯的交情也是非常的深。但是在处理宋教仁的问题,赵秉钧并不一定明白袁世凯的真实意图。
我们在上一篇说过本人对宋教仁案件的态度,不太相信刺杀宋教仁是袁世凯直接参与的。但后来的事实中,证明却是赵秉钧直接参与的。而要说赵秉钧敢背着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估计他也没这么大的胆子。虽说赵对宋一直是羡慕嫉妒恨,但是他们毕竟是政治家。大家做事儿,都是要留一些后路的。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最合理的解释是赵秉钧也是揣摩了袁世凯的心思之后,才安排的这件事情。
当袁世凯知道宋教仁被杀之后的第一反应也是要彻查此事。有人说袁世凯这是在装样子,既当表子又立牌坊。可事实却是袁世凯动起了真格的,他下令江苏都督程德全协同上将黄兴、司法总长伍廷芳、王宠惠,去巡捕房把所有证据都收集完毕,呈交到中国法院主审。而且当时所有的证据链条完备,如果公开审判,这将是对中国由专制向法制转型非常好的教育机会。但是,最后非常可惜,双方都没有法制观念,最后都是抛弃法律程序不走,非要拿起枪杆子干一架,实在是历史的倒退。想想这两方都是当时之人杰,历史之伟人,但是就算是这么优秀的人,也有开历史倒车的时候。
可当袁世凯开始要走法律程序之后,估计他的肠子也是悔青了。查来查去,怎么都是自己身边人干的。而此后随着案件的跌宕起伏,袁世凯越来越说不清了。首先凶手杀死宋教仁的武士英在牢房里中毒身亡。时间就在要公开审判的前一天晚上。这不能不让人心里不多想。谁他有这种本事,在审判的前一天杀了一个全国上下都关注的重刑犯。可是蹊跷的事情还在后面,安排武士英杀人的大特务应夔丞成功越狱。我们假设这个家伙武功高强,能够比过007,赛过008。但是也就在武士英死后没几天,他也在京津火车站被军政之法处侦查探长郝占一枪崩死了。这就更让人迷惑不解了,这么重要的犯人,怎么能一枪打死呢?看来这家伙的水平还真比不上007。可是如果他不是007,怎么就能在严防死守的牢房中,越狱成功呢?难道他也来了一把中国版的越狱情节?鬼扯!谁信?这明明就是有人故意把他放了出来。还有那个探长郝占,怎么非要把这么重要的犯人打死呢?这不是杀人灭口这是什么?谁有这么大的能量?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目标指向了袁世凯。都说是袁世凯指挥赵秉钧干的。
袁世凯顶不住了,赵秉钧也顶不住了。他们俩纷纷表示要支持法院取证,支持彻查此事。但是大家还是不相信,你们俩哄小孩呢?之后,走投无路的赵秉钧只好辞职。可是后面情节更是狗血,赵秉钧死了。有人说,他是在自己的府邸自杀。也有人说这是他是被袁世凯买通了厨子,下毒毒死了他。到底是哪一个很难说的清。之后,袁世凯也一口咬定就是赵秉钧干的。反正死人是不会说话的。看来揣摩领导心思是一件风险多么高的事情。
这件事情和美国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多么像啊!起初尼克松可能真的不知情,还要支持法院进行审判。但是查来查去竟然都是自己人干的。之后,尼克松也想和袁世凯一样,不断的为下属擦屁股,要不然以后谁还给你卖命?可是这个屁股越擦屎越多。最后搞的自己也是臭的不行。
可是以上所有言论,都是来自于传统的史学家的传记。而且这也是我们一个主流的历史故事。可小白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竟然跑的有点偏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要跟着主流思想,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一下历史真相。我对刺杀宋教仁这件事情心里一直有个结打不开,就是这件事情太像是袁世凯指示赵秉钧干的了。像的简直就是天衣无缝,没有一点瑕疵。胡适先生就教导过我们,看待历史的态度“不疑之处必有疑”。不管是袁世凯,还是赵秉钧都是当世之人杰,处理大小事务无数,也没见过什么明显的败笔。可是为什么唯独在刺杀宋教仁这种事情上,露出了这么多的马脚呢?难道是他们没经验,杀人的时候,心里也会紧张?这种话,骗骗改卷老师还行。我们扪心自问,你信吗?所以,整个案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就得从此案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讲起,他就是那个“应夔丞”。此人在这个案件中非常的关键,他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既可以向洪述祖直接汇报工作,也可以直接安排武士英杀人。而他的真正却是一名国民党党员。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15 12:53:17 +0800 CST  
应夔丞最早的时候是武昌起义一名革命干部,这个是不是让人大掉眼镜了?我之前就是说过,革命队伍里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为了革命。他不仅参与了武昌起义,还是革命功勋三武之一的孙振武的嫡系。如果放到现在,应夔丞可谓根正苗红。出身好的一塌糊涂。而当时黎元洪和孙振武争权,但天真的孙却被老辣的黎骗到了北京,之后黎元洪给袁世凯写信,祈求袁代自己把这个孙给杀了。袁世凯当时正在寻求武汉方面的支持,第一个投出橄榄枝的黎元洪当然得到重视,于是袁世凯毫不犹豫就把孙振武给杀了。之后,黎元洪由对袁世凯抹黑“三武”的共进会,把他们都说成了一个黑社会。之后武汉的共进会成员跑的跑,死的死,在武汉算是彻底站不住脚了,许多人跑到了上海。我们以前说过,武汉的革命军就是一个由共进会组成的团体,他们本来合计着找一个傻叉当傀儡,可没想到他们却找来了自己的天敌。之前很多人给我说过,黎元洪就是一个傀儡加傻叉,但是看看人家的手腕和能力,你还觉得他够当上大总统是一个偶然吗?接着说我们的主角应夔丞,这家伙也跟着共进会的部分成员,跑到了上海滩。在此期间,正赶上宋教仁要扩建同盟会为国民党,应夔丞也趁此机会加入了国民党,也就是说,他此时的老大正是宋教仁。而更为关键的是,应夔丞非常的会来事,左右逢源,人缘不赖,这也使得他经常的出入国民党内部,和陈其美、宋教仁、黄兴和于右任等都很熟悉。就在宋教仁的葬礼上,应夔丞还跑前跑后,一通的忙碌,死的人跟他亲爹一样。但是这几个人当中,他和陈其美走的尤为的近。
对!陈其美在整个案件中有着重大嫌疑。首先,陈其美非常善于拉拢各路人马为他卖命,动不动就要跟人磕头拜把子。而这些人也多半被他用于搞暗杀,比如利用蒋介石刺杀陶成章,这也是路人皆知的事情。说白了,这家伙有前科,并且是一个惯犯,屡教不改。其次,国民党内部相当的不团结,关于这个问题,他们一直就没解决好,直到被逼到台湾之后,才算是有所改善。宋教仁这种人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而陈其美那种吃喝嫖赌样样占,贪污受贿全不拉的人,他怎么能够看的上眼,他跟陈其美的关系一直很僵。而随着宋教仁地位的不断攀升。感到危机感的不仅有赵秉钧,也有这个陈其美。最后,也是最为可疑的地方在于,凶手武士英是在上海被杀,应夔丞越狱也是发生在上海。当时的中国,能够操控这一切的,除了袁世凯,就剩下这个陈其美了。可是我们也不能马上就断定,这就是陈其美干的。犯罪嫌疑人还是有话说:“这一切还是有疑点,那些洪述祖给应夔丞的密电可是真的,甚至应每个月从洪那里领薪水也是真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应夔丞这个家伙是个两面派。他一面投靠了国民党,另一方面也投靠着北京政府。这种人在社会上太多了。北京的洪述祖对宋教仁一直有所关注,也可能会在密电中,说出过要杀了这小子的话。北京毕竟是山高皇帝远,陈其美却近在眼前,跟着大哥有吃有喝,所以他会把密电内容全部告诉陈其美。这么一下来,陈其美便有了机会,可以假袁世凯之手,杀死了宋教仁。
其实宋教仁到死都不相信袁世凯会杀自己,他甚至在自己被杀前几天还给袁世凯写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看法。并且希望他这次去北京能和袁世凯开诚布公的聊一聊。言语之真诚、恳切,一点也看不出是敷衍之词。全篇比较长,我就不往上写了。总之宋教仁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希望。
那么宋教仁到底是杀的呢?这就像是你问我,林肯是谁杀的?肯尼迪是谁杀的?我真没那么大本事儿,我只是把我能力范围之内的认知,给大家展现出来。至于真相是什么?也许不止有一个。而这个案件中的几个关键人员,最后的下场也不是太好,首先那个逃跑的洪述祖,在四五年后被宋教仁的大儿子给抓住了。之后,在时任总统的黎元洪的授意下,被绞死。其次善于暗杀的陈其美,也被别人暗杀。随着这些当事人的一个个消失,这件案子,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千古迷案了。
宋教仁被杀事件,给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开头。双方本来是想付诸于法律解决。但是随着孙中山的回来,使得这一切都泡汤了。第一次国内开战,让大家都法律没有敬畏感。原来谁的胳膊粗就能解决任何问题。那么国民党内部就真的都听孙中山的话吗?请看下集“先干再说”。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15 12:54:23 +0800 CST  
去年国庆节的时候,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也挂到了天安门广场。这幅画中的孙先生看上去很有一种谦谦君子的味道。并且这个画像中的孙先生形象,也已经深入到老百姓心中。可真正的孙先生,我们已经说过很多了。他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脾气暴躁,对待革命的态度异常的凶悍。当宋教仁被刺杀的时候,他正在日本访问。但是一旦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日夜不停的赶回了国内。刚到上海,他便在黄兴家里召开了国民党高级干部会议。整个会议开始时的节奏,那是相当的灰暗,大家都是极为的悲伤,会议之初除了哀嚎、抽噎之声,再也没有其他声音。眼看高级干部会议,要变成追悼会了。突然一声长啸打破了这一切的寂静。孙先生开始发飙了,他开始激情昂意的号召大家要跟袁世凯拼命。一定要消灭这孙子。但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全场依然是异常的安静。虽然孙先生是国民党内威望最高的人,可除了戴季陶之外,根本就没有人鸟他。黄兴在宋案刚刚发生的时候,便一直主张利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他的这一个解决方式,看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而此时国民党内部,也已然分成了孙、黄两派。
但是大家支持黄兴的原因也不一定就是相信法律,为了法律尊严,这种高大上的理由。大家更多的目的相当的现实,因为我们根本打不过袁世凯。武昌起义时,革命军已经领教过他的厉害了。他们和袁世凯之间的差距,真的不是一点两点。
而孙先生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他不仅是赛亚人,随着他不断的打怪升级,他此时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赛亚人。虽说就一个戴季陶支持自己,虽说知道打不过袁世凯,那也得干。反正就一句话,先干了再说。之后,孙先生在全国通电,希望各地方部队都能加入到自己的行列中来。你还别说,孙先生的威望还是杠杠的,马上就有三省通电,表示对孙先生的支持,他们分别是“皖、赣、粤”的三省都督“柏文蔚、李烈钧、胡汉民”。可是之后,之后就再也没有了。要想以三省的兵力对抗袁世凯,这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可超级赛亚人是不会认输的,他们在愤怒之余,必然会头发变白,肌肉暴涨。愤怒之后的孙中山也开始要变身了,为了让自己的胳膊变粗,他决定向日本人借钱、借武器。要跟日本人来一次“联日抗袁”。每当我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眼睛都要挤出来了,总不愿意相信孙先生能干出这种事情。日本对中国一直是虎视眈眈,从没放弃想对我们,咬上一口的决心。而如果孙中山这招成功了,那么此后的抗日战争估计也就不用打了。说不定此时的中国大地已经被日本占领了。大陆也必然会像是台湾一样,被日本人奴役个几十年。我们的历史课本上一直在宣传“革命的必然是先进的”,可我们反过头来看看,革命的大多更是极端的。为了一时的目的,而失去了我们的未来。到了我这个年纪,再回头看那些“热血革命”,心里莫名的会有一丝的害怕。
如果把孙中山和袁世凯对决过程中,看成是一次斗地主。那么孙中山是一手的烂牌。首先自己内部意见不统一。一小窜单机连不上,打不出来。其次,自己没钱、没兵。即没有炸,也有没有王。而这些好牌都跑到袁世凯手里了,袁世凯本身就有北洋六镇的精兵强将,此时底牌一摸,更是大小王齐全。就在孙中山要和日本人谈判的时候,袁世凯这边和六国银行谈的善后大借款达成了协议。六国中的五国银行,同意向民国政府借贷两千五百万英镑,合两亿银元。这可真是久旱逢甘霖啊,袁世凯迫不及待的于4月27日在未经国会同意的情况下,在借款合同上签了字。此消息一出,整个袁军沸腾了,大家是军心大振。
而国民党这边傻眼了,你们怎么能不按套路出牌呢?于是两院议员函电纷飞,大家就是不认你这个借款合同。我们之前说过,自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国会两院基本已经被国民党霸占了。总统和国会开始互掐,两边互不相让,剑拔弩张。
其实,我们站到现代的政治体系中来看这次内战的前期工作,孙、袁双方跟现在的政治家相比,还是幼稚了点。他们两方在备战前,都忽略了一个总要事情“媒体”。谁掌握了媒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谁有了话语权谁就代表了正义、代表了正统。孙中山虽说在国民党内部大喊“善后大借款”不合法的抗议,但是也仅限于在党内。老百姓对这一切,根本听不懂,也不想听。而对于袁世凯而言,孙中山分裂国会,拉帮结派,在国内搞南北分裂,在国外勾结日本人。这简直就是叛国,更是不能容忍的。而袁世凯,对此也没有好好利用。全国内的大小报纸各种消息满天飞,有骂袁世凯的,也有说革命党不是的。老百姓看的也是云里雾里,分不出个好歹。而当时社会中媒体的自由度之高,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大骂袁世凯的文章竟然也能出现在北京的报纸上。这要是我党执政,必然是对所有人大喊,都给我闭嘴,只能听我怎么说。
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次内战的开始,双方都是在藐视法律,可以说他们是“无法无天”。在此前网上流传过这么一个段子,说军队中某高官在石家庄的一个洗浴中心,被人讹了钱。结果他派军队把人家的洗浴中心给砸了砸。当时,我看完这则新闻之后,心里真有种哇凉哇凉的感觉。虽说,这个洗浴中心后台是当一个当地黑老大。估计在当地也是经常欺男霸女。可是这位受过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出来的军队高官,竟然选择以暴力手段对抗不公平,而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就是对法律赤裸裸的侮辱。我们法律的尊严何在?我们的依法治国理念何在?而这件事情最让我伤心还是,还是广大网友的评论,没想到大家叫好声一片。甚至一些媒体也在推波助澜。法律是我们百姓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我们对这些践踏法律的行为都在欢呼,那么我们的底线何在?所以,虽说那个代表正义的军官,为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但是丢掉的确实我们对法律的应该有的尊敬。也可以说,从另一个方面讲,他所做的这一切,可能比黑社会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双方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而此时孙、袁双方的行为,就和这次洗浴中心事件一模一样,你说他们谁对谁错?只要是践踏法律者,都是错的。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19 23:59:57 +0800 CST  
此次准备干架的双方,也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孙中山好比就是这个黑社会洗浴中心。而袁世凯就是这个军队干部。况且这个军队干部,还掌控着正统,人家毕竟还是大总统。所以,袁世凯先发制人,以大总统命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钧的职务,由驻武汉的副总统黎元洪代替。随后,胡汉民和柏文蔚相继也被免职。这一下,轮到孙中山头疼了,武装起义还没开始,支持自己的人就没了职位。下面的人会不会听你的,这就两说了。而武汉方面的黎元洪也开始大肆的搜捕“地下党”,而此时的地下党可不是我党成员,而是正儿八经的国民党。怎么看着这段情节如此的相似呢?而此时整个国民党内部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什么样的党派都是这样,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一旦受到了外部打击,必然是各种思想冲击在一起,最后走到窝里反的地步。此时的国民党内部也是这样,每个人对这个国家、或是地区的治理理念不同,对法律、对民主的理解不同,所以他们必然也是矛盾重重,党内同志那是相当的不团结。比如广东的胡汉民和陈炯明,两人之间就非常的不和,在这里说一句,陈炯明也绝不是历史书上写的那样吃喝嫖赌全都占的人,相反他是一个非常自律、开明之人。只不过他跟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不同,最后才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可是现在广东的陈炯明最大对手就是胡汉民。当孙中山让他们反袁的时候,两人的心里又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虽然都想反袁,但结果却是谁也不敢真的反袁。谁也害怕损耗自己在广州的实力。还比如,我们后来的万人传颂的蔡锷将军,他这次就坚决反对跟袁世凯干仗,你说他是胆怯?害怕?绝不可能。试问蔡将军怕过谁?他这是在反对内战,支持统一。而当袁世凯要辞去柏文蔚和胡汉民职位的时候,这里两个人也早已看着党内这么的问题,而忧心忡忡,失去希望。他们虽说对袁世凯的任免一百个不服,但最后还是乖乖的认了怂,辞职走人。而李烈钧跟他们两个不一样,他在江西经营多年,根基非常的牢靠。外人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就连这个,刚要上任的黎元洪对此也没什么好的办法。所以,李烈钧对袁世凯的抵抗也是最为激烈的。他先秘密跑到上海见到了孙中山,得到孙的支持后,他又跑回江西约集心腹密谋起义抗袁。并于7月12日,在湖口公开起义,打响了二次革命的第一枪。
要说起二次革命的过程,根本就没啥好说的。双方真的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当李烈钧打响第一枪之后,各地的革命炮火便开花。江西、广西、安徽、上海,先后宣布加入革命队伍。这些革命军队看上去很热闹,但实际上却是一群乌合之众。首先,军队的主力都是那些混不上饭吃,对袁世凯极为不满的国民党中下级军官。他们明白自己永远不是袁世凯的北洋六镇这样的嫡系部队。怎么也混不上去的,所以好多人,本来也是打算给自己另谋出路。二次革命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好机会。其次,一些地方上的土匪、路霸为了混口饭吃,也混到了革命队伍里。大家打得过,就抢点东西,打不过接着回去当土匪。就这么一支杂牌军,怎么跟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打?打仗真的是一个技术活,真不是偷奸耍滑就能混过去。双方一接触,那真叫做一溃千里。革命军在不出两个月的时间被全部消灭。理想很丰满,可现实真的很残酷。
而在此次战斗中,黄兴的表现还是很值得给大家说说的。他为了大局考虑,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决定跟着孙中山一起干一回。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亲自上阵指挥。可是指挥的结果却发现,大家都不听他的。在现代的好多史料里都是把黄兴塑造成了一位战神的形象。可事实是,他基本没有过自己的部队。别人都是别人的子弟兵,凭什么听你的。武汉起义时就是这样,这次的二次革命也是这样。所以,黄兴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一直是光杆司令的位置。此时的他觉得指挥不动别人,便很识趣的从前线上下来。恰巧碰见了柏文蔚,这家伙也不了解情况,觉得打不过袁世凯,都是因为黄兴指挥不当的结果,痛骂黄是“一将无能、千军受累”。可黄兴也是一肚子苦水,别说无能了。自己连展示才能的机会都没有。
二次革命虽然就这么结束了,但是他却有着对中国深远的影响。他的意义甚至不在辛亥革命之下。他标志着我们在探索民主道路上彻底失败,不管是谁,大家都不按套路出牌。那么国家下面怎么走?我们的民族陷入了第一次的沉思。请看下集“敢问路在何方?”
楼主 我是白羽飘飘  发布于 2017-06-20 00:00:24 +0800 CST  

楼主:我是白羽飘飘

字数:2689

发表时间:2016-06-28 05: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1 01:15:39 +0800 CST

评论数:5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