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第六十三节 白水本仁

白水本仁禅师是良价禅师之得意门生,他的个人履历虽然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以致今天的我们对之生平知之甚少,但这并不妨碍本仁禅师在当时是个坐镇一方的江湖大佬。

本仁禅师,不知何许人,不知生卒年月,不知何处出家受戒,也不知其在洞山参学情况。
本仁禅师以优异的成绩从洞山广福禅寺佛学院毕业后,便进入江湖游历。
因为本仁禅师拥有名牌佛学院的毕业证书,所以他首先来到浙江西部弘法。在这里,本仁禅师大弘洞上一宗之禅法,并且受到了江湖中人的高度认可。
不过,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的本仁禅师忽然厌倦了喧闹的生活,所以他马上一个人偷偷的离开了弘法之地,再次进入江湖四处游历。
本仁禅师每到一处,都是非常低调的,他既不轻易透露自己的居所,更不会在当地江湖中人面前谈论什么禅法。看来,本仁禅师是想一个人清清静静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了。
可是,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本仁禅师虽想过清净日子,但是那些江湖中人却并不想让他过上清净日子。因为本仁禅师每到一处,只要消息传开,马上就会有许多江湖中人不辞艰辛从各处前来依附于他,毕竟本仁禅师是良价禅师之高徒,更曾开山弘法展示过自己深厚的禅宗功夫。
不过本仁禅师实在想过清闲生活,于是就把这些前来依附他的人连劝带赶的驱走,可是这些人还没完全搞定,又有一些人从别处赶过来了。而且,即便是那些以前被赶走之人,没过多久依然又回来了。
本仁禅师实在没办法,只得接受了一个浙江丹阳市信徒的邀请,来到丹阳弘法。
不过,看到前来依附自己的人逐渐增多,所以本仁禅师觉得还是应该找个正式的场所来弘法聚众才是。
所以在公元902年前后,本仁禅师来到了江西高安市白水禅院担任了主持,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白水本仁来尊称他了。
本仁禅师在白水禅院大弘洞上禅法,很快就聚众三百人之多。现在的读者朋友们也许觉得三百人是个小数目,不过在那个时候,一个寺院能有常住僧众三百人,那绝对是一件可以在江湖中炫耀的事情。

这一天是良价禅师圆寂的忌日,作为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本仁禅师照例在寺院里设置忌斋来纪念先师。
一个僧人马上问本仁禅师道:“供养先师,先师还来也无?”
本仁禅师马上应对道:“更下一分供养著。”
在各种禅宗典籍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禅师在寺院里置办忌斋来纪念师父的记载,对此,很多人是有一些疑问的。
在人们的眼里,禅寺,是号称教外别传的禅宗所主之寺院,所以自然是应该和别的宗派的寺院大不一样的。可是,一个正宗的禅寺,怎么也搞这些活动啊。
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老师早就圆寂了,你置办这么多丰盛的斋宴,那个死去的人真的会回来享用吗?
如果死去的人能回来享用斋宴,那么有谁看到过呢?
如果死去的人不能回来享用斋宴,那么你置办斋宴既是在浪费财物,更是在装神弄鬼故弄玄虚。
所以,在禅宗典籍中,很多僧人看到禅师在置办忌斋,都会上前参问圆寂后的老师还来享用这些斋宴吗?
这个问题是非常尖锐的,而且看起来也是无解的。
不过,在明眼宗师眼里,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个问题。
对此,本仁禅师马上就应对道,更下一分供养著。
在一般人眼里,禅师圆寂了,他们就认为这个人死了。可是在明眼宗师眼里,人的外形虽有生灭,但是那个真我(佛性),是不生不死的。所以,当你关注于某人外形之生灭时,你就已经背离了佛法之真意了。
其次,置办忌斋,只是为了纪念师父,只是为了不忘本而已。而且,禅,那是非常重视当下的。所以,当此忌斋之时,你的心思就得放在忌斋上,而不是放在有没有死去的人来不来吃供养上。
所以,本仁禅师对那个僧人说道,你赶紧再去拿一些供养来摆放在斋桌上。
本仁禅师此语,既是在暗示那个真我是不生不灭的,同时也是在直接提醒那个僧人要注重当下,在忌斋上,就得把心思全部放在纪念上,而不应该起心动念东想西想。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26 11:27:34 +0800 CST  
发帖老是审查许久,而且审查期间,既不能发帖也不能回帖。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26 11:38:57 +0800 CST  
这一天,本仁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道:“老僧寻常不欲向声前色后鼓弄人家男女。何故?且声不是声,色不是色。”
下面马上就有一个僧人站起来问道:“如何是声不是声?”
本仁禅师道:“唤作色得么?”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色不是色?”
本仁禅师道:“唤作声得么?”
这个僧人马上对着本仁禅师礼拜。
本仁禅师随即道:“且道为汝说,答汝话?若向这里会得,有个入处。”
声色,代指现象界也,代指万法也。
在一般人的眼里,学佛是要做到不被声色所迷的,是要摒弃声色的。因为只有摒弃声色,才能获得清静和般若。
可是对于禅宗而言,却又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禅师们不但要做到不被声色所迷,更要做到能同时在声色中打滚。
对于明眼之人而言,禅道,就是在声色中的,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一个离开声色的佛性(禅、清净之境、般若)。
所以,禅师们强调要闻声悟道,见色明心。
不过,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即便是有人能闻声悟道见色明心,高明的禅师同样要告诫学人不可坐于此地。
所以,本仁禅师说道,老僧寻常不欲向声前色后鼓弄人家男女。何故,且声不是声,色不是色。
下面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问,如何是声如何是色。
本仁禅师开示道,声就是声啊,你能把它叫作色吗。色就是色啊,你能把它叫作声吗。
只要你明白了大事,声非声,声又何妨是声。色非色,色又何妨是色。
说到这里,本仁禅师又担心学人迷惑于自己所言之声色中,所以赶紧提醒道,我说这些,是在回答你的话语,还是在开示你?如果你能在这里明白我的意思,那么对于禅道你就有个入处了。
本仁禅师担心学人被声色所迷所惑,同时也担心学人被闻声悟道见色明心所执所滞,所以不惜老婆心切,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话语。其实,他东说西说,只是要人在声色外明白,在自己的言语外有所领悟而已。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云居晓舜禅师评唱道:“白水既已入草,这僧又落深村。然则阳春雪曲时人难和,村歌社舞到处与人合得着。”
明末清初的牧庵密禅师评唱道:“白水老汉只有闭门作活之谋,且无冒险冲锋之用。这僧虽有冒险冲锋之用,且无闭门作活之谋,以致此话不圆,今日路见不平要圆此话去也。有问如何是声不是声,对道遍界不曾藏。如何是色不是色,对道迅雷不及掩耳。若向这里缁素得出,则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脱或不然,鹊来头上语,云向眼前生。”
三平义忠禅师是本仁禅师的师叔,从时间来看,他并没有见到本仁禅师的这番讲话,自然也没有机会评唱此公案,不过,他曾作过的一首偈颂,却完全可以作为这个公案非常高妙的一则评唱。其偈曰: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本仁禅师如此这般说完后,即站起来道:“谢师父不鼓弄我们。”说完后,便转身扬长而去。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27 09:48:23 +0800 CST  
这一天,本仁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学生们上课道:“眼里著沙不得,耳里著水不得。”
下面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问道:“如何是眼里著沙不得?”
本仁禅师道:“应真无比。”
这个学生又问道:“如何是耳里著水不得?”
本仁禅师道:“白净无垢。”
禅家所谓见色明心闻声悟道,所以,眼耳就是非常重要的入道之门户了。
见色明心者,必须要眼里包含万色,方能一览众色之万有。不过,纵使万法都能入眼,但是眼中却容不得一点沙子,如果有任何一点沙子入眼,别说见众色,恐怕“见”都会永远不见了。
所以,见色明心者,不但要眼里包含万色,而且同时要眼里不留存一色,并且要连见和所见都得扬弃,而且连这个扬弃后之所得也不能放在眼里,此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也。如此,方能真见色之本体,真明心之真谛。
到此地步,自然是应真无比了。
见色明心如此,闻声悟道之理亦然。
如果有人真到应真无比之地白净无垢之境,眼里何曾著沙不得,耳里何曾著水不得。不但如此,眼里还可以容得下须弥山,耳里还可以容得下四海水。禅人如此,方可谓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对于这个公案,曹洞宗第十代头号传人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白水老人可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具足千变万化。只个赤手空身不受一滴一尘,直是满眼满耳。还见么,立足无闲地,知心有几人。”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本仁禅师道:“眼里著沙不得。”红尘洗梦即应对道:“又著一粒也。”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28 09:55:31 +0800 CST  
这一天,长生皎然禅师也来到了江西高安市白水禅院参访本仁禅师。
长生皎然禅师是雪峰义存禅师之得意门生,此时的他已经拿到义存禅师颁发的毕业证书了。
按照宗门辈分的话,本仁禅师那是皎然禅师的师叔了。而且义存禅师曾经九次来到洞山参学于良价禅师,完全算得上是良价禅师的半个徒弟了,自然,良价禅师门下诸弟子和义存禅师的关系那是非同一般的。
可是作为义存禅师弟子的皎然禅师来到白水禅院参访时,却并没有按照规矩如实汇报自己的个人情况,而是以一个普通游方僧人的身份不动声色的进入寺院。自然,本仁禅师也不知道他是义存禅师的弟子。
见到本仁禅师后,皎然禅师问道:“如何是西来意?”
看到有游方僧人提问,本仁禅师马上说道:“还见庭前杉樧树否?”
皎然禅师道:“恁么则和尚今日因学人致得是非。”
本仁禅师道:“多口座主。”
既然自己是不动声色来到白水禅院参访的,所以和本仁禅师切磋后,皎然禅师依旧不动声色的离开了白水禅院。
不过,皎然禅师毕竟也算是江湖中小有名气之人,自然有人认识他的。所以,认识皎然禅师之人便去给本仁禅师汇报说,先前来参访的僧人,乃是义存禅师的得意门生皎然禅师,而且是已经获得了义存禅师颁发的毕业证书了的。
本仁禅师一听,马上说道:“盗法之人,终不成器。”
皎然禅师问如何是西来意,本仁禅师道你还见庭前杉樧树吗?这种回答其实和前面所讲的从谂禅师之庭前柏树子之意完全一样。此乃触目是道,且以实应虚也。
皎然禅师是过关之人,自然深知其中关窍,所以他反客为主的说道,我问你答,这样的话,师父是因为我的提问,才能说出如此得体的话来啊。
本仁禅师一听,此人明明是个明白之人,却还故意来勘问自己,所以毫不客气的呵斥皎然禅师道,多口座主。
随后当本仁禅师获知皎然禅师的真实身份后,更是毫不客气的谶言道,盗法之人,那是难以成大器的。
在本仁禅师的眼里,宗门有宗门的规矩,你来带别的寺院参学,就得按照规矩登记个人信息,诚实,也是学佛的要素之一啊。并且学法,就要堂堂正正的学习,有什么不好意思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的呢。再说了,我是这里的主持,我是你的长辈,你作为晚辈,更作为我同班同学的弟子,怎么说也应该表明身份来问候一下我才是啊。
你不动声色的来,交流后又不动声色的走,如此行为,实在是盗法之举啊。别说你是外人,就是匡仁禅师作为良价禅师的正宗弟子不正大光明的学法,照样要被师父呵斥为盗法,并且要被悬记的。
既如此,我也跟师父学学,也给你悬记一下吧,你这种盗法之人,日后即便开山弘法,也始终成不了大器的。
悟道禅师之谶言,从来都是不会落空的。皎然禅师后来在长生山开山弘法,果然不是缺这样就是差那样,反正不能把自己所主持的寺院经营得风风光光顺顺利利的。

不知何时,本仁禅师预知自己要离开这个红尘俗世了,于是花费时间挨着去和自己认识的人一一道别,大家看到本仁禅师前来和自己道别,一个个都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到了第二天早上,本仁禅师用过早斋后,命令身边人敲钟集众。
等到大家都到齐后,本仁禅师燃香告众道:“香烟绝处是吾涅槃时也。”
然后本仁禅师把香插至香炉中,随即跏趺而坐。等到香燃完时,本仁禅师果真圆寂了。
从本仁禅师圆寂时的表现来看,本仁禅师不仅禅宗功夫高深,其个人修炼功夫同样登峰造极。古往今来,在无数修行者中,在尘缘尽时能自己作得了主之人,终究是非常稀少的。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29 10:10:01 +0800 CST  
第六十四节 北院通师

北院通禅师是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不过,其个人履历大部分都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所以今天的我们对他知之甚少。
通禅师出家后,也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不知何时,他来到了湖南常德市石门县之夹山参访大名鼎鼎的善会禅师。
见到善会禅师后,通禅师问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岂不是和尚语?”
善会禅师道:“是。”
善会禅师话音刚落,通禅师立即走过去一把就将善会禅师的禅床掀翻在地,然后叉手而立。
善会禅师抓起拄杖对着通禅师就是一下。
通禅师挨打后,便走出去了。
善会禅师在当时绝对是江湖中声名显赫的大佬之一,他开示学生的法语“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一经传出后,便在江湖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江湖中人对此法语那是频频提唱。
所以,通禅师见到善会禅师后便问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这句话是不是你说的啊。
看到有人上门挑战来了,善会禅师不动声色的回道,是的。
不料善会禅师话音刚落,通禅师上前就把善会禅师的禅床掀翻在地了。
对于通禅师而言,什么法无法,什么目前背后,什么耳目所到所不到,我通通给你剿绝,我通通给你截断,我通通给你掀翻。
并且通禅师掀翻禅床后叉手而立,表示自己当下承当也。
看来,通禅师行走江湖,还是学到了一些德山临济之流的迅猛禅法的。
不过,善会禅师乃是纵横丛林多年的老江湖了,岂容一个外来僧人在自己面前如此放肆。
既然你都先动手了,那我也就不客气了。所以善会禅师立即抓起拄杖上前就给了通禅师一下。
通禅师被打,到了这里他却不知如何出招应对了。既然不能继续交锋,他也就只能下去了。
看来,通禅师有点虎头蛇尾,他虽想剿绝一切,但终究自己想剿绝一切之心反被对方打却。如此可见,姜还是老的辣啊。
对于这个公案,法眼宗掌门文益禅师评唱道:“是他掀倒禅床何不便去?须待夹山打一棒了才去,意在什么处?”
明末清初的三宜明盂禅师评唱道:“夹山好拄杖,只是分付迟了。待问岂不是和尚语,蓦头便打,此时北院纵有神用也措手不及。然虽如是,北院待夹山打一下始行,是何意旨?弄玉已随萧史去,丹青留与后人狂。”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01 09:58:18 +0800 CST  
通禅师虽然在夹山寺品尝了善会禅师之禅味,可是终究没有明白大事,通禅师为此头痛不已,看来,自己得换个学校学习才行啊。
于是通禅师又来到了江西宜丰县洞山广福禅寺,参访在江湖中如日中天的良价禅师。
因为有在夹山寺的经历,所以通禅师到了广福禅寺后,一改过去张狂的作风,变得踏实起来。
那时每个僧人在寺院里都是要干活的,通禅师也不例外。但是通禅师在外出干农活时那是非常的卖力,以至于寺院里的人都把他称之为“钁头通”。
通禅师在广福禅寺虽然一边卖力干活,一边用心参学,不过他始终不能通过考试获得毕业证书。
看来,自己的因缘应该也不在此处吧。于是通禅师来到方丈室给良价禅师辞行。
良价禅师看到通禅师来辞行,于是问道:“你要到哪里去啊?”
通禅师道:“入岭去。”
良价禅师道:“飞猿岭峻,好看。”
通禅师一听,立即在那里沉思不语。
良价禅师道:“通阇梨,何不入岭去?”
通禅师一听,立即醒悟过来。既然自己已经明白过来,自然也就用不着走了。
通禅师在广福禅寺佛学院进修多时,却始终不能拿到毕业证书,不免有点心灰意冷,觉得自己的机缘不在这里,于是决定到岭中去修行。
看到学生要远走他方修行,良价禅师心里自然是明白如镜的。
所以良价禅师不动声色且顺理成章的问道,你要到哪里去啊。
面对师父的询问,通禅师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要到飞猿岭去。
良价禅师依旧不动声色的叮嘱道,你自己一路多多保重啊,飞猿岭山势高峻,你要用心领略啊。
通禅师听到师父叮嘱自己一路保重,这只不过是一句平常话而已,并没有什么,可是师父为什么又要特意提及飞猿岭山势高峻要自己用心领略呢。
师父可是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岂可平白无故的和自己唠家常说闲话。
通禅师正在那里沉思着,良价禅师看到火候来了,于是喊到,通阇梨。
听到师父相喊,通禅师赶紧回过神来答应着。
良价禅师随即说道,你沉思啥呢,为什么不马上动身到飞猿岭去啊,那里实在有风光值得你用心一观呢。
听到这里,通禅师这才猛地回过神来。
飞猿岭高峻秀丽有无限风光,难道洞山就没有无限风光了吗,难道自己就没有无限风光了吗。
自己要“领略风光”,又何须舍近求远到飞猿岭去呢。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只要你追求之心歇息下来了,哪个地方不是好地方呢,哪个地方不能修行悟道呢。
自然,通禅师明白过来后,自己那颗追求之心躁动之心也就歇息下来了,所以他从此后就老老实实的在良价禅师身边待着,直到自己获得毕业证书为止。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02 10:12:22 +0800 CST  
通禅师从良价禅师那里毕业后,来到了四川北院弘法,所以江湖中人就以北院通来称呼他了。至于这个北院,是四川某地的一个禅院,还是某个禅院的北院,那就不得而知了。
通禅师住院弘法,自然就有人前来参学。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二龙争珠,谁是得者?”
通禅师道:“得者失。”
这个僧人随即问道:“不得者如何?”
通禅师道:“还我珠来。”
二龙争珠,谁是得者?这个问题前面也有人参问过从谂禅师,从谂禅师回答道老僧只管看。
不过,面对这个问题,通禅师却回答道得者失。
佛家有三毒,贪嗔痴是也。而争者,即源于贪也。这个贪,不管你是贪财贪名还是贪福贪法,都是贪。
所以,贪也好,争也罢,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要舍弃的。《金刚经》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既如此,贪(争)来的东西,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有什么可以保存的呢,又有什么可以珍贵的呢。
禅家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当你去把那个东西当作珠宝在争夺的时候,那个东西其实已经变得一文不值了。所以,即便你把那个东西费尽心思争夺到手,其实那个东西在你争夺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
既然得者失,这个僧人马上换个方向问道,那么不得者如何呢。
对此,通禅师一针见血的反击道,还我珠来。
在通禅师的眼里,你争还是不争,你得还是不得,其实都是和珠无关的。珠始终是珠,珠始终在那里。
你看到我说得者失,马上就跳到另一边问不得者如何,既然不得,那你们还争个什么呢?那么你们所争的珠又在哪儿呢?
这个僧人参问时,始终在问题的无关紧要处用心,而不能在问题的核心处着眼,自然是不能应对通禅师之勘问的。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有人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红尘洗梦即道:“你把什么当作珠?”

通禅师不知何年何月圆寂于何处,不过其圆寂后,被朝廷敕于“证真大师”之谥号,这也算是对他弘法一生的最大褒奖吧。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03 09:57:54 +0800 CST  
第六十五节 越州干峰

越州干峰禅师是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他虽然在当时的江湖中也是知名人士,不过其个人履历已经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干峰禅师之法名,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有两种写法,一是写作乾峰,一是写作干峰,并且这两种写法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古时候干字在读作gān时的繁体字是写作乾的。所以,在禅宗典籍中,著者写作乾峰和干峰,都是正确的。读者朋友们在阅读禅宗典籍时,看到越州乾峰和尚和越州干峰和尚时,要知道他们都是指的同一个人。

干峰禅师从洞山广福禅寺佛学院毕业后,便来到了越州(今浙江绍兴市)弘法,所以江湖中人就以越州干峰来尊称他了。
干峰禅师在越州弘法期间,其在江湖中最令人津津乐道者,是他和云门文偃禅师的几次勘辩。在这几次勘辩中,干峰禅师不仅展现了自己卓越的禅宗功夫,同时也使得文偃禅师领略了曹洞禅法,为他以后创立云门宗奠定了一些坚实的思想基础。
云门文偃于公元895年从雪峰寺佛学院毕业后,便进入江湖游历,直到十七年后才当上灵树寺主持。公元923年,文偃禅师来到云门山建寺弘法,从而形成了冠绝天下的云门宗。此时,文偃禅师禅宗功夫之高、法门之盛、影响之广,天下无人可及。
文偃禅师毕业时,曾经的天下第一高手仰山慧寂禅师已经圆寂十二年了。在文偃禅师开宗立派前游历天下的十多年中,当时的江湖中有两大宗派的声势是异常浩大。其一就是文偃禅师的师父义存禅师及其雪峰禅系,其二就是曹洞宗及其门下各路高手。
义存禅师禅宗功夫之高弘法声势之大嗣法弟子之盛,别说在当时,就是在整个禅宗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不过,同时期的曹洞宗及其诸门人,却是可以和义存禅师及其雪峰禅系相媲美的。
如果只论宗派间的比较,雪峰禅系虽然人数比曹洞宗多,但是曹洞宗之禅师在江湖中弘法声势之总和,并不比雪峰禅系差丝毫。(前面说过,这是在文偃禅师开宗立派前的江湖情况。)
如果就禅师个人间进行对比,曹洞宗的道膺禅师主持的云居山真如禅寺最高峰时有僧众一千五百人,这完全可以和义存禅师的雪峰寺相提并论。而本寂禅师不仅禅宗功夫登峰造极无以复加,足可和江湖中任何一人抗衡,其曹山禅法更是被江湖中人推为宗门标准,成为大家汲汲参学之对象。而雪峰义存纵是在当时如日中天,其禅法也没有被江湖公推为标准。
所以,文偃禅师从义存禅师那里毕业进入江湖后,曹洞宗那些在江湖中弘法声势浩大的高手,自然就成为了他必须参学的对象。

文偃禅师在江湖中参访过曹山本寂和疏山匡仁后,又来到了越州参访干峰禅师。
这一天,干峰禅师在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道:“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着,落在第二。”
文偃禅师马上站出来应道:“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却往径山去。”
干峰禅师道:“典座,来日不得普请。”然后干峰禅师便走出教室去了。
出家人抛家弃子绝名断利,用心钻研,刻苦修行,无外乎是想领悟佛法而已。
不过,教下之人,大多数都是汲汲于经论中的,他们穷经皓首,以期能从经文中看出成佛之路,可是钻研经文者众,能领悟佛法者寡也。
而禅师们对此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们知道,佛祖言论,不论多么的精妙绝伦,都只是指月之指而已。并且同时还得知道,那个月(一),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即便到此地步,更须知如此说法,同样是落二落三了,那个一,你依然未道着。
所以干峰禅师才会开示同学们道,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着,落在第二。
文偃禅师乃是过关之人,自然明白干峰禅师之意。所以他马上站出来应对道,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却往径山去。
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却往径山去者,南山起云北山下雨也。若有人在此处思议为何如此,则又落七落八也。
干峰禅师眼观东南意在西北,文偃禅师言外知归敲唱随行,两人一唱一和自然合节合拍。
所以干峰禅师马上吩咐典座道,明天就不要安排大家外出干活了。
干峰禅师和文偃禅师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起了众多禅师的热议。
北宋佛印了元禅师评唱道:“干峰梦里合眼跳黄河,觉来身在床上。云门醉后扶人倒上树,醒来只在座中。二人打作一团,至今分疏不下。若人知得落处,许你解空第一。”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干峰洗面摸着鼻,云门吃饭咬着砂。二人蓦地相逢着,原来却是旧冤家。虽然如是,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
大慧宗杲的弟子佛照德光禅师评唱道:“眼亲手便,彼此作家。检点将来,犹欠一着。德光即不然,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着,落在第二。忽有人出,劈脊便打。何故?击碎髑髅消息尽,从教大地黑漫漫。”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04 09:42:23 +0800 CST  
这一天,又到了佛学院研讨教学内容的时候,文偃禅师站出来对干峰禅师道:“请师答话。”
干峰禅师道:“到老僧也未。”
文偃禅师道:“恁么则学人在迟也。”
干峰禅师道:“恁么那恁么那。”
文偃禅师道:“将谓侯白,更有侯黑。”
在古时候,佛学院上课,那可并不仅仅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宣讲禅道的。在非常多的时候,是老师和学生以及别处来的旁听生们在互相切磋勘辩。
这不,在教室里文偃禅师就首先站出来挑战老师道,请师答话。
你根本就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却直接喊老师回答,这算什么话语啊。
文偃禅师的这个话头,可谓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自然也是让对方难以应对的。
幸亏干峰禅师是明眼之人,所以面对凭空而降的话语,他装模作样的道,轮到我回答问题了啊。
一个以无问为问,一个以不答作答。此正可谓问在答中,答在问中。
不过,文偃禅师同样是过关之人,看到干峰禅师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也顺坡下驴的说道,跟你没关系,看来是我问问题迟了啊。
文偃禅师明明没有正面问什么问题,干峰禅师同样没有正面回答什么问题,可文偃禅师依旧把责任归咎于自己问问题迟了点,看来,文偃禅师这是要活生生把干峰禅师拖到有正面问答的坑里来啊。
面对文偃禅师在自己面前不动声色的挖坑,干峰禅师自然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他照样以不答作答道,恁么那恁么那。
干峰禅师道,这样吧,这样吧。可这样吧究竟是哪样啊?
这算回答吗?这难道不算回答吗?
不过,在这里如果你这样领会,又落二落三了。
看到干峰禅师在自己的步步紧逼之下,依旧城关紧闭不露半点破绽,同时更揣着明白装糊涂,让别人无懈可击。文偃禅师至此也不由得赞赏道,江湖中实在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弦筈相衔,网珠相对,发百中而箭箭不虚,摄众景而光光无碍。得言句之总持,住游戏之三昧。妙其间也宛转遍圆,必如是也纵横自在。”
南宋万松行秀禅师评唱道:“云门晴空激电,干峰旱地奔雷。及乎双放双收,虽作家衲僧难为摸索。”
明末博山无异禅师评唱道:“非常之问,非常之答。迅雷不及掩耳,良驷不及追风。宛转偏圆,各负钩深索隐的手段。然检点将来,好与痛棒。何也?为他无事生事,放过即不可。”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05 09:30:21 +0800 CST  
这一天,干峰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道:“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始解归家稳坐。须知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
文偃禅师马上站出来问道:“庵内人为甚么不知庵外事?”
干峰禅师一听,立即呵呵大笑。
文偃禅师道:“犹是学人疑处。”
干峰禅师道:“子是甚么心行。”
文偃禅师道:“也要和尚相委。”
干峰禅师道:“若恁么,始得稳坐。”
文偃禅师应道:“诺,诺。”
在这里读者朋友们须知,干峰禅师之开示,不是针对初学者的,而是针对那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之人的进一步开示。
三种病者,修行人见不到法身苦苦追寻是病,见到后心中暗喜执滞不放亦是病,更须知唤作法身早是病也。
两种光者,人人皆有法身之光,你见和不见,它都在那儿的。所以长沙景岑禅师道:“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三世诸佛,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甚么处委悉?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文偃禅师后来也道:“人人自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诸人自己光明?”
修行成就后如蒙尘之明镜尘去光现。此亦是光之一也。
对于禅者而言,这些修行中出现的病和光,必须要一一明白一一透过,才能归家稳坐的。
不过,禅,那是绝对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即便你归家稳坐了,同样不能坐在此地,更须知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在。
干峰禅师的这番开示,可谓透骨透髓,更兼高拔一筹。
如果是初学之人,面对干峰禅师的这个开示,一般都会立即问如何是三种病或者如何是两种光。但是文偃禅师乃是过关之人,自然是不会问这些问题的。并且干峰禅师的开示,本就是对有根基之人说的。
所以文偃禅师马上站出来应对道,庵内人为甚么不知庵外事?
知有向上一窍之人,法身犹不顾,又怎肯留心着眼于法身之光病。既是庵内人,又怎么可能不知庵外事。若庵内人真不知庵外事,此庵内人早已是庵外人了。
所以文偃禅师此问,实在是自己内心明白之际,想活生生的把干峰禅师拖入到内外之境中去。
干峰禅师自是明眼之人,自然知道文偃禅师之心思,所以呵呵大笑,既是一笑了之,同时也是以不答作答。
不过,到了这里文偃禅师犹不放过,他又对着干峰禅师道,此犹是学人疑处。
干峰禅师不由得对文偃禅师说道,什么你疑惑处,你心里明白着呢。你步步紧逼,安的是什么心啊,你到底想干什么啊。
文偃禅师马上回应道,也要和尚相委悉。此种言语和意思,正和前面提及的干峰禅师道“到老僧也未”之意一样,我不说我要干嘛,但是我已经说了我要干嘛。
自然,干峰禅师对文偃禅师的语言和思路都是非常满意的,所以他表扬文偃禅师道,如果这样的话,才算是真正的归家稳坐了啊。
面对老师的表扬,文偃禅师自然也是不敢落在表扬这个泥坑中的,所以他也只能顺口应道,是,是。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历代评唱之禅师,那是非常多的,此公案对许多修行人之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楚安慧方禅师作偈评唱道:
三种病兮二种光,法身于此露堂堂。
时人不会个中意,犹把法身谩度量。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坐着病在膏肓,用着光不透脱。直饶纵横十字圆转千机,也未知有向上一窍在。还得稳坐地么?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
明末清初的伴我净侣禅师评唱道:“干峰无端划地成牢,韶阳亦乃就空作跌。检点将来,总成笑具。且道笑个什么?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06 11:02:13 +0800 CST  
干峰禅师之法身三种病二种光之开示,对文偃禅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多年以后,文偃禅师自己也主持寺院当上了老师,并且成为傲视天下的江湖第一高手。他在给学生们上课时曾开示道:“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点检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
对比干峰禅师和文偃禅师两人关于光、病之开示,我们可以看出,文偃禅师之话语,是明显来自于干峰禅师的话意的,只不过文偃禅师对于光(病)说得更为详细更为透彻而已。
文偃禅师的这段开示,同样是针对修行有所得之人讲的。没有见到光(物)之人,没有得到法身乃至于透过法身之人,是不能明白文偃禅师开示之深意的。
现在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他们撰文批评禅师们一个个都是只会耍嘴皮子功夫,批评禅师们之言论大多是乖悖之言和狂妄之语。所以,禅,在他们的眼里,只是狂禅而已。
看来,这些专家学者对于禅宗实在是所知甚少啊。
禅宗,不仅仅是在许多言论上有独创之处而已,它更是强调要真参实修的呢。如果有人认为禅师们只会耍点嘴皮子功夫,那就认真看看文偃禅师的这段开示吧。
“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
修行之人,如果修行到家的话,是一定能见光的。不过,这个光一定要透脱而去,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不能透脱,则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不过,文偃禅师虽然说是两种情况,其实只是一种情况之轻重不同表现而已。
修行人至此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把这个好不容易见到的光当做一种实在之境,或者当做一种实物。如果这样的话,轻则一切处不明,重则即便透过法空,依然会把这个空当做一个境界或者实物,从而对此有所执滞,如此,则不能真空也。须知,对于任何境界一旦有所执滞,则定会被此境所缚也,如此,又怎能真正的透脱而去呢。
“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点检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
修行之人,能得到法身,自然是不容易的。此时的学人千辛万苦获得法身,通常都是欣喜若狂的。自然,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他就会越是珍惜,越是会念兹在兹。不过,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如果不能把有所得之心放下,不能把所得之物放下,那么此时你获得之物反而会成为障道之物。
既然知道所得之物如果不放下的话,那它就是障道之物。那么,我把它放下了,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
在这里,文偃禅师深刻的指出,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 。
到此地步,才是禅宗独具的有别于他宗之处,才是禅师显示自己慧眼之处。
学人须知,透得法身去,亦是一念,亦是一境。而禅,那是绝对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哪怕你这个境界(思维)是多么的不得了了不得。
禅,正是如此,才能避免自己成为一潭死水,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
所以文偃禅师后来又对学生们说道:“直得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如果朋友们对于文偃禅师所说的见光获得法身比较抽象不容易“见”或不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修行人比较容易“见”的东西。
不论是学佛参禅还是修道之人,初学之时,他都是会坐禅(打坐)的,如果他认真修行,真的能坐下来静下来,就一定能感觉到真气在体内沿着经络运行。如果此时他把这个真气及其运行当作一种修行而至的境界,或者把真气和运行当作一种实在之物,那么他一定会被这个真气所束缚的。他越是在意,真气反而越会减弱甚至紊乱。即便学人更进一步,不再在意于真气及其运行,但是却又沉醉于进入定后之舒适境界。如此,他同样要被这个舒适之境所缚,从而坐在此地透脱不得。随着功夫的加深,即便是他能透脱而去,如果他还有修行之意和有个所求之境存在,那么他终究不能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地。须知,学人要人境双亡人法具遣,方有少分相应。
所以,修行中的任何境界,都是不能执滞的,都是要透脱而去才行的,只有如此,学人才能更上一层楼。须知,学无止境修无止境。
从文偃禅师的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修行,是有从低到高的层次和境界的。悟道,是不要想着一步登天的。
所以学人须知,修行是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个艰苦的过程。
对于文偃禅师的这个开示,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不用作禅会,不用作道会,不用作向上商量,此是云门老汉。据实而论,我恁么道,有没量罪过。汝若捡点得出,许你具择法眼。若捡点不出,且向云门葛藤里参。”
明末博山无异禅师评唱道:“造精之极,研极之疵,非慧目莫能鉴。若夫心知体合,截流注之病根。达本忘情,镜无己之景象。除是向威音那畔分身,十字街头打睡的汉,方可诊候。不然,莫将日疟误作伤寒。”
明末清初的三宜明盂禅师评唱道:“世尊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阿难三昧商那和修不知,佛祖三昧众生不知,众生三昧山河大地不知,灯笼三昧露柱不知。打破情识窠臼,掀翻从前鬼窟。柏树子开花,虚空粉碎。且道是三昧是病?若检点得出,好参云门禅。若检点不出,不免髑髅前见鬼。”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07 10:25:14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干峰禅师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
干峰禅师马上用拄杖划一划道:“在这里。”
这个僧人立即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后来,这个僧人就这个问题去请教文偃禅师。文偃禅师一听,马上拈起扇子道:“扇子(⻊+孛)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会么?”
《楞严经》曰:“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阿毗达磨者,无上妙法也。
薄伽梵有多义,此处指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意即世尊。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意即这个阿毗达磨无上妙法,是十方诸佛共同依循的无比甚深微妙的修行法门,十方诸佛依此法门,最终都会一路达至无余涅槃之门。
这个僧人据此问道,既然这是进入无余涅槃之法门,那么入门之路头在哪儿啊,我怎么进去啊。
干峰禅师一听,立即提起拄杖划一划道,在这里。
灌溪志闲禅师曾说道:“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所以,当处坦荡无有阻碍也。既如此,当处即入也。
不过,在这里如果学人认为干峰禅师给此僧指了个门路,却又不是了。须知,禅无门可入,无门可出,若有出入,则不名禅也。
可惜,这个僧人不能当机立悟干峰禅师之意旨。自然,没领悟师父的禅机,他是不甘心的。
后来,此僧想到文偃禅师天纵英才傲视古今,更兼游方于曹山本寂疏山匡仁以及越州干峰之门,对曹洞禅法那是深有体会,所以他一定知道干峰禅师之用意。所以这个僧人便拿着这个话头去请教文偃禅师。
文偃禅师听后,马上拈起扇子道:“扇子(⻊+孛)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会么?”
既然干峰禅师对你当机直说你不能领会,那么我就对你绕路曲说一番,截断你的思维语路,让你无可用心,让你更觉无门可入,看看你能不能言下知归。故而文偃禅师如此啰嗦一番。
如果学人在此要对文偃禅师之话语作道理理会,则纠缠于句意而不得窥见门径也。
而明眼之人才闻举着,便知落处,自会言下知归。
不过,如果学人在文偃禅师未开口之前便明得路径,又何劳文偃禅师东说西道。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历代评唱之禅师那是非常多的。
北宋真净克文禅师评唱道:“干峰与么道,还梦见也未?山僧则不然,待这僧问,劈脊便棒,却问他路头在什么处?待伊拟开口,热喝出去。更有个云门不辨邪正,拈起扇子云云。似这般和泥合水汉,粪扫堆头埋却十个五个,有什么过?阿呵呵,乐不乐,足不足,而今幸对山青水绿,年来是事一时休,信任身心懒拘束。大众,休瞌睡好。”
北宋灵源惟清禅师评唱道:“若向干峰句中会去,正是死句,坐杀阇黎。若向云门语下承当,业识茫茫,随波逐浪。既俱不许,毕竟向甚么处会?诸人还知落处么?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作偈评唱道:
扯破云门一柄扇,拗折干峰一条杖。
二三千处管弦楼,四五百条花柳巷。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干峰禅师提起拄杖划一划道在这里,红尘洗梦即马上以脚抹去。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08 10:15:30 +0800 CST  
第六十六节 幽栖道幽

幽栖道幽禅师是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不过,就和他的许多同学一样,他的个人履历也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所以今天的我们对他知之甚少。

道幽禅师从洞山广福禅寺佛学院毕业后,便来到了浙江台州市幽栖山(寺)弘法,所以江湖中人也就以幽栖道幽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又到了寺院上课的时候,所以寺院的维那敲钟集众。自然,道幽禅师听到集众之钟声,也是按规矩来到了教室里。
同学们刚刚在教室里依次站好,道幽禅师就问道:“什么人打钟?”
旁边随即有人回答道:“是维那。”
道幽禅师马上对他道:“近前来。”
这个僧人刚走过来,道幽禅师对着他就是一掌。打完后,道幽禅师就回到方丈室并且睡卧在禅床上。
古时候的寺院跟现在大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寺院,除非出现特殊情况,不然的话,寺院的主持每天都会在固定时间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的。
所以,只要到了上课时间,就会有特定人员负责敲钟通知大家上课的。
自然,作为寺院主持的道幽禅师听到上课的钟声响起,也是赶紧来到了教室里。
作为明眼师父,那是一定会利用一切机缘来开示学生的。所以道幽禅师等学生们刚刚全部依次站好,便开口问道,今天上课的钟声,是谁打的啊。
看到师父发问,旁边一个僧人赶紧回答道,是维那打的。
看到有人回话,道幽禅师马上对他说道,你走到我身边来。
这个僧人一听,赶紧走到了道幽禅师身边。不过,就在他刚走到道幽禅师身边的时候,道幽禅师对着他就是一掌拍了过去。
你这个木鱼脑壳,作为寺院的主持,我不知道负责打钟的人是谁啊,要你多嘴。
并且,打钟的人他自己没长嘴巴啊,要你替他说话。
你既不能明白我意,更多生事端替人出头,不打你更待何时。
看来,这个僧人被打,实在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啊。
在禅寺里,师父上课时的一言一行,自然是迥脱常情的。如果师父在上课时说出点什么来,你却认为师父是有闲工夫在和你唠嗑拉家常,那实在是辜负了师父的一番心血啊。
师父问谁打钟,这里可着眼之处多着呢。打钟的是谁,听钟的又是谁。声从何来,响往何去。成群结队在教室里聚头作甚么,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又说个什么。
并且,打钟自有打钟人在,又何劳你在一旁喧宾夺主无中生事,岂不闻好事不如无啊。
你不在本分事上着眼,却在闲事处用意,自然是少不了要被痛棒的。
道幽禅师当机一掌,自是棒头有眼。打完后,便回方丈室躺卧,自是权衡在手,收放自如。
不过,道幽禅师在教室里抛个话语出来,实在是有“话头”可入的。
寺院之钟声无外乎是集众而已,你听到钟声后,都已经来到教室里上课了,却还在那里装模作样的问打钟者是谁,岂非是在无事找事。
钟声已经响过了,而且钟声之作用已经显示了,你却还在苦苦追寻钟声之来处,实在是有点为他闲事长无明的意味啊。
可惜这僧不具眼,于此处匆匆放过不问。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蓦路相逢借问由,寸心莫便与他酬。
虽然重檐教人代,终是惭颜暗地羞。
明末幻有正传禅师作偈评唱道:
平地推人便吃跤,道人行处意何超。
分明月到梧桐上,不照梧桐照碧霄。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道幽禅师问道:“什么人打钟?”即上前回道:“师父耳朵在甚处?”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09 10:11:05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幽禅师道:“如何是佛?”
道幽禅师道:“汝不信是众生。”
这个僧人道:“学人深信。”
道幽禅师道:“若作圣解,即堕群邪。”
如何是佛之问,在禅门中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对于这个问题,禅师们的回答那是五花八门妙语频出的。
对于学佛之人来讲,一提起佛,大家都会下意识的往高大上往神圣方面去着眼。
但是在明眼禅师面前,佛也是人啊,佛也是众生啊。
所以,从前有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佛,从谂禅师回答道,佛是西天老比丘。
现在有人问道幽禅师如何是佛,道幽禅师同样直揭根本的开示道,你如此发问,看来你不相信佛也是众生啊。
这个僧人马上回答道,对于佛是众生,我是深信不疑的。
于是道幽禅师进一步开示道,佛和你我其实都是众生,对于佛,一定不要往那些神圣玄妙处去着眼,如果学人有此见解的话,那实在是邪妄之见啊。
对于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讲,外面那是不存在一个高高在上供人顶礼膜拜之对象的。如果要论佛的话,须知,你就是佛啊。除你之外,何处更有佛?何处更觅佛?
学人必须如此具眼,才能明了真正的主人公是谁啊,才能获得真正的大自在啊。
从道幽禅师的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幽禅师确实是一个道眼通明之人。

禅师之墓塔,大多数是在禅师圆寂后修建的,但是也有部分是在禅师生前就修建好了的。这两种情况,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
道幽禅师还在世时,就提前安排寺院的僧众给他建造墓塔。
这一天,负责建造墓塔的僧人来到方丈室对道幽禅师道:“师父,按照你的吩咐,你的墓塔已经建造好了。”
道幽禅师一听,立即带领着寺院的一帮僧众来到现场查看。
看过后,道幽禅师对于自己的这个墓塔很满意,于是便进入塔内端坐,然后说道:“一客不烦两主人。”说完后,道幽禅师便圆寂了。
道幽禅师看到自己的墓塔已经建好了,并且自己也来到了这里,所谓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自己来都来了,又何必以后再来一趟呢,又何必以后兴师动众再麻烦大家一次呢。所以道幽禅师便进入墓塔内端坐好,然后说道一客不烦两主人,随即便圆寂了。
读者朋友们想必应该知道了,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一客不烦二主”,就是出自这里。所以,现在某度某典上关于这个成语出处的说明,是错误的。
而道幽禅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能做到说走就走,其修行功夫可谓是登峰造极了啊。
道幽禅师虽然洒脱说走便走了,但是旁边那一大帮僧众可就不答应了。
作为主持了寺院许多年的当家人,你不能说走就走了啊。就算要走,你也得把后事安排好再走啊,你也得像别的师父那样说点什么辞世偈再走啊,你也得让寺院僧众和广大信众给你开个追悼会再走啊。
所以看到道幽禅师坐在那儿便圆寂了,一旁的僧人们赶紧跑过去对着道幽禅师道:“和尚许多年在世,不可便即恁么去。”
说完后,他们也不管道幽禅师同不同意,直接就把道幽禅师抬回寺里了。
事已至此,道幽禅师只得又暂且回来了。
道幽禅师能说走就走,说回来便回来,由此可见,其修为功夫实在是古今罕见让人叹为观止啊。
事情传开后,大家都知道师父要走那是迟早的事,于是寺院的主事僧赶紧置办斋宴给道幽禅师送行。
用完斋后,道幽禅师照例集众上课。
在教室里,道幽禅师对着大家道:“不得唤作是,不得唤作非,汝唤作甚么?”
看来,道幽禅师在临行之际,依旧不忘自己为师之职责啊。
下面马上就有一个僧人站出来应对道:“承和尚有言,不得唤作是,不得唤作非,未审唤作甚么。”
既然师父你都说了不能说是是也不能说是非,我自然就不知道该唤作甚么才是了。这个僧人之话语,非常契合南岳怀让的“说似一物即不中”之意,所以道幽禅师对他的应对非常满意。
既然有弟子如此,那自己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道幽禅师对着大家道:“珍重。”随即便圆寂了。
这一次,道幽禅师可就彻底和这个红尘俗世断绝缘分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10 09:42:42 +0800 CST  
第六十七节 天童咸启

天童咸启禅师是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但是他的个人档案早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所以今天的我们对他知之不多,幸好有关禅宗典籍还保留了他的一些公案,让我们能领略一下他的禅宗功夫。

咸启禅师从洞山广福禅寺佛学院毕业后,先来到了江苏句容市宝华山弘法。没多久,他又来到了浙江宁波市天童山弘法,从此后,江湖中人便以天童咸启来尊称他了。
这一天,简大德前来参问咸启禅师道:“学人卓卓上来,请师的的。”
咸启禅师道:“我这里一屙便了,有什么卓卓的的?”
简大德道:“和尚恁么对话,更买草鞋行脚好。”
咸启禅师道:“近前来。”
简大德近前。
咸启禅师道:“只如老僧恁么对,过在什么处?”
简大德无对。
咸启禅师便打。
这一天,一个姓简的大德前来参访,此人既然号称简大德,看来他是一个老江湖了。所以他对咸启禅师道,虽然我是个参学之人,但是对于禅宗功夫我还是明白的。既然我有出格之机超逸之意,所以你也用不着给我东拉西扯拐弯抹角的,就请拿出点真金白银出来明确的开示我吧。
面对盛气凌人的简大德,咸启禅师自然不会顺着他的思路走。
《金刚经》中如来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既不曾得法,更不曾说法付法。既如此,我又有什么妙法能说给你听呢。
而且,禅,那是离四句绝百非的,那是不在两头立亦不居中间的,那是不执滞于一机一境的。所以,哪有什么明确的指示存在。
在我这里,别说什么凡圣,就是佛来亦不顾,更何况卓卓的的这些闲家什。所以不论凡圣、是非、得失、有无、色空等等这些东西,就如同内急一样,屙完就了事了,不然的话,你还想去在意那些东西啊。
不过,对于咸启禅师的回答,简大德并不满意,他对咸启禅师道,你这样回答我的话,看来还得回佛学院去学习几年才行啊。
看到对方不满意自己,咸启禅师马上对简大德道,你走过来。
简大德一听,立即毫不在意的就走到了咸启禅师身边。
咸启禅师马上问道,我刚才那样应对你,过在什么处?
简大德一听,却又不能马上指出咸启禅师不对的地方在那里了。
咸启禅师看到简大德不满自己的应对,却又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出来,自然上前抓住他就打。
也许,在简大德的眼里,禅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即便是你说一屙便了,犹存扫迹。可惜,他终究还是不能更进一步透过关隘和咸启禅师勘辩,所以自然免不了要被痛棒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天童如净禅师评唱道:“大众,好个一屙便了。只是雷声浩大,雨点全无。且合作么生?一棒打翻连底脱,太平无象唱山歌。”
南宋西岩了慧禅师评唱道:“启禅师行令较迟,这僧还同受屈。当时待他道学人卓卓上来请师的的,便好痛与一顿。待他拟开口,连棒打出三门外。何故?临济见黄檗,云门参睦州。”
南宋虚堂智愚禅师评唱道:“这僧唤既近前,何不便与本分草料?只因下刃不严,返被暗窥墙壁。”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咸启禅师问道:“只如老僧恁么对,过在什么处?”红尘洗梦立即拂袖而去。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11 09:37:39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如何是应用无亏的眼?”
咸启禅师道:“恰如瞎一般。”
对于参禅悟道之士来讲,他们一个个都是想拥有一双法眼,从而圣明独照,从而周行无碍,从而应用无亏的。
可是,《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这个法眼也好,应用无亏之眼也好,都是虚妄不实的。
永嘉玄觉禅师在其《证道歌》中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所以,你想见,但是要不见一法才能真正的观自在。如此,不见之见,方为真见。
佛家曰“四大皆空”,六祖慧能大师曰“本来无一物”,既如此,眼在何处?眼从何来?
你认为外面有个应用无亏的眼,已是一病。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你不能体认此病,更要起心动念去追寻此眼,岂不是病上加病。
如果你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实在是有眼如盲啊。你有如此认识,早已不具眼也。
所以,你如此不具眼,就和一个瞎子有什么区别。你如此不具眼所体认出的“眼”,还不是一个“瞎眼”啊。
所以,咸启禅师毫不客气的对这个僧人道,恰如瞎一般。
对于这个公案,
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盲聋喑哑迥天真,眼似眉毛道始邻。
昨夜东君潜布令,黄莺啼处绿杨春。
若是有人问红尘洗梦:“如何是应用无亏的眼?”红尘洗梦即道:“瞎。”

这一天,参访过多位曹洞宗高手的云门文偃禅师,也慕名来到了天童山参访咸启禅师。
咸启禅师问道:“你还定当得么?”
文偃禅师道:“和尚道什么?”
咸启禅师道:“不会即目前包裹。”
文偃禅师道:“会即目前包裹。”
看到文偃禅师作为江湖中人四处参访,所以咸启禅师问道,你能不能站稳脚跟,能不能自己作得了自己的主。
禅,那是不在两头立亦不居中间的,所以,在此你回答定当得或者不能定当,都是有破绽处的,都是会让对方抓住把柄的。
自然,久经江湖的文偃禅师不会被此语套住,所以他装聋作哑的回应道,你说什么?
看到对方把皮球踢过来,咸启禅师却也没有回避,他对文偃禅师道,你不会处,正好是可以当机包裹截断这些东西处啊。
对此,文偃禅师针锋相对的回应道,会处,同样正好是可以当机包裹截断这些东西处啊。
曹山本寂在告别洞山良价时,良价禅师问道:“子向甚么处去?”本寂禅师道:“不变异处去。”良价禅师继续勘问道:“不变异处,岂有去邪?”本寂禅师道:“去亦不变异。”
文偃禅师本就天纵英才,再加上又在曹山本寂、疏山匡仁、越州干峰等高手那里深造过,所以对于曹洞禅法那是熟稔于胸的。
从文偃禅师“会即目前包裹”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语句和本寂禅师上述“去亦不变异”之语意完全一样。
看来,文偃禅师那是深得曹洞宗回互之妙的啊。所以即便面对咸启禅师这种曹洞宗的正宗师父,文偃禅师也可以和他正面交锋且旗鼓相当。
对此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十字街头石敢当。”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12 10:11:03 +0800 CST  
第六十八节 清平令遵

清平令遵禅师是翠微无学禅师的得意门生,在当时的江湖中也算是坐镇一方的知名人士了。

清平令遵禅师,公元845年出生于山东泰安市,俗家姓王。
不知是家境贫寒还是自幼就好佛,令遵禅师从小就来到了本地的北菩提寺过着寺院生活。到了公元865年,令遵禅师在寺院正式落发为僧。
后来,令遵禅师来到了河南滑县开元寺受了具足戒,并且在此攻读佛家之律学。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后,令遵禅师觉得律学并不能使自己领悟佛法。所以,他对同学们说道:“出家人应该了断生死彻悟佛理,如果一天到晚被经论所固囿被文字所束缚,那实在如同在大海边的沙滩上去数沙粒一样徒劳身心啊。”
自然,佛家之律学也就提不起令遵禅师的学习兴趣了。
而在那个时候,佛家所有宗派里,声势最为浩大的,自然是禅宗了,于是令遵禅师便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四处参禅悟道。
不知何时,令遵禅师来到了湖北荆州市的白马寺参学。
在这里,令遵禅师遇到了一位名叫慧勤的老禅师,经过几次接触后,令遵禅师觉得此人是个不可多得的禅宗高手,于是便一天到晚去慧勤禅师处亲近请教。
慧勤禅师看到令遵禅师是个好学之人,也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对他道:“我曾经在丹霞天然禅师那里参学多年,现在垂垂老矣,实在没有多少时间和多大的精力来教导你们这些参学之人了。今在陕西终南山北麓之翠微山弘法的无学禅师,是我的同班同学,你去参访他的话,想必他应该可以好好的教导你。”
令遵禅师一听,便立即拜别了慧勤禅师,然后一路跋涉来到了翠微山参访无学禅师。
见到端坐在禅床上的无学禅师后,令遵禅师参问道:“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无学禅师道:“待无人即向汝说。”
令遵禅师良久,道:“无人也,请师说。”
无学禅师于是从禅床上下来,然后带着令遵禅师来到竹园。
令遵禅师又对着无学禅师道:“无人也,请师说。”
无学禅师指着园中的竹子道:“这竿得恁么长,那竿得恁么短。”
令遵禅师一听,虽然有所领悟,但是终究未能彻悟玄旨。
后来,令遵禅师从无学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便进入江湖游历。
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令遵禅师来到河南上蔡县游历,正好碰上当地政府修建了一座大通禅苑。
一个地方新修一座禅苑,自然是需要禅宗高手来主持弘法的,而当地江湖同道看到无学禅师的得意门生令遵禅师来了,便赶紧通告地方政府。就这样,令遵禅师就被地方政府迎请到了大通禅苑担任主持了。
令遵禅师在大通禅苑给学生们上课时,曾经例举了自己当初参访师父无学禅师时的话语,然后对同学们道:“先师入泥入水为我,自是我不识好恶。”
令遵禅师来到翠微山参访无学禅师,然后问道,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如何是西来的的意这个问题,是初学者参访时经常问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无学禅师坐在禅床上回答道,现在参学之人众多,等到没人的时候,我就向你说。
令遵禅师听得一愣,这算什么话。禅宗号称教外别传,莫非真有什么不能公开的密旨不成?历代祖师口口相授,莫非真有什么只有嗣法弟子才能知道的秘诀不成?
不过《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如此,佛法又那有什么隐藏处,需要在无人处教导呢?
许久,令遵禅师回过神来,你说无人,那就无人呗。于是他对无学禅师道,没有人了,请师父为我说。
你问西来的的意,我已经给你说了啊,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你非要别人说点什么深契佛理的话语出来,非要别人说点什么奇言妙语出来,你才会认为是西来的的意啊。
有人处说出来的西来的的意和无人处说出来的西来的的意,会有不同吗?须知,地方纵不同,意永远是一啊。如果你把无人处获知的西来的的意当作真意,那么这个真意也就不是什么西来的的意了。
看到令遵禅师不能当下明白意旨,无学禅师只得从禅床上下来,然后把令遵禅师带到了寺院的竹园中。
竹园清幽雅静四处无人,正是谈话的好场所。所以令遵禅师赶紧对无学禅师道,这里没人了,请师父为我说。
令遵禅师虽然急着想知道答案,但是无学禅师似乎根本就不想回答他。
无学禅师指着园中的竹子对令遵禅师道,你看啊,这根竹子为什么长得这么长,那根竹子为什么长得那么短。
竹子,本就有长有短啊,如果世上的竹子都长得一样长,那么这个竹子还能叫竹子吗?所以,有长有短的竹子,正是竹子之本来处啊。
而那个什么西来的的意也是如此的啊,它如同竹子一样就在目前一切现成且圆满具足,何须你用心去分辨体认。要会,就得当下就会啊。不然的话,等你用心去分辨出西来意之“长短”时,那么这个分辨出来的东西,早就不是西来意了。
不过,令遵禅师对于无学禅师的开示虽然有所领会,但终究没有彻悟其中的旨意。
看到令遵禅师在自己三番两次的开示下还是不能当下领悟玄旨,无学禅师也是无可奈何啊。
所以多年后令遵禅师回想起此事时,也是感慨万千的说道,先师入泥入水为我,自是我不识好恶。须知,要是无学禅师如德山临济之流,看到令遵禅师如此不开窍,恐怕早就棒喝交加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洪守遂禅师作偈评唱道:
父子相逢意已彰,尊卑何必叙炎凉。
叮咛指点家园事,行尽荒郊话短长。
南北宋交际间的雪堂道行禅师作偈评唱道:
土埋处处铁菱角,半夜经由未觉难。
天晓岭根伤中倒,方知行过铁门关。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13 09:38:12 +0800 CST  
令遵禅师在大通禅苑弘法近十年后,于公元897年,又带领着一百多名学僧来到湖北鄂州市游历。没多久,令遵禅师就被占据鄂州的武昌军节度使杜洪迎请到了鄂州清平山安乐院弘法,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清平令遵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令遵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开示道:“诸上座,夫出家人须会佛意始得。若会佛意,不在僧俗男女贵贱,但随家丰俭安乐便得。诸上座尽是久处丛林,遍参尊宿,且作么生会佛意?试出来大家商量,莫空气高,至后一事无成,一生空度。若未会佛意,直饶头上出水,足下出火,烧身炼臂,聪慧多辩,聚徒一千二千,说法如云如雨,讲得天花乱坠,只成个邪说,争竞是非,去佛法大远在。诸人幸值色身安健,不值诸难,何妨近前著些工夫,体取佛意好。”
从令遵禅师的这段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令遵禅师之道眼是非常通明的。
令遵禅师之会佛意体取佛意,其实就是禅宗特别强调的要明心见性。
在令遵禅师眼里,禅者之一切作为,最终都是奔着明心见性这个终极目的而去的。一个禅者如果不能明心见性的话,即便有点修行功夫,即便有些弘法声势,即便讲经说法说得天花乱坠,终究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成不得大事的。
所以,令遵禅师殷切的希望学生们趁着自己色身康健之际,做到真参实修,从而彻悟禅道。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令遵禅师道:“如何是禅?”
令遵禅师道:“猢狲上树尾连颠。”
如何是禅之问,也是僧人参访时的一个常见问题了。
面对这个问题,令遵禅师回答道,你看那些猢狲上树时,一个个都是要用尾巴缠接住树枝的。
禅,从来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所以,禅师们在表达禅意时,通常都是以“动”来表达的。而猢狲上树,自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并且猢狲上树需要缠,它要前进则必须解缠才行。所以,你在修行路上所得的所体的所重的等等这些你一直牢牢把持住的东西,该放开时就必须放开,如此,你才能前进啊。
所以,令遵禅师之“猢狲上树尾连颠”一语一经传入江湖后,就以其生动、形象且富含禅意而受到了江湖中人的高度好评,后世许多的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也是频频提举这句禅语来开示学生。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14 09:41:06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如何是有漏?”
令遵禅师回道:“笊篱。”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无漏?”
令遵禅师回道:“木勺。”
这个僧人继续问道:“觌面相呈时如何?”
令遵禅师回道:“分付与典座。”
佛家之有漏者,有烦恼也。世间之有为法,皆属有漏法。而漏,有漏泄之意,意谓烦恼漏泄流转不已,人也随之流转不停无有出期。
这个僧人据此问道,如何是有漏。
令遵禅师学佛多年,自然是知道有漏之意的。不过,他却并没有按照佛家经论上的解释来回答,而是直接回答道,笊篱。
你问有漏,有漏的东西多了啊。不止是思想有漏,人有漏,而且物品也有漏的啊。你看,那个笊篱就是有漏的啊。它就是专门设计成有漏的,才能使所捞取之物和水、汤、油分开。正因为它有漏,才能成其用呢。
你问理念上的,我答以现实中的。你问虚的,我答以实的。并且,烦恼即菩提,所以,在有漏中你必须当下体认到有漏即无漏才行呢。
这个僧人马上又问道,如何是无漏。
无漏者,无烦恼也。无烦恼者有二,一则烦恼不生,则自然无烦恼也。二则烦恼生起后被断除,则亦无烦恼也。无烦恼之人,自然清净自在也。
面对此问,令遵禅师照样以实应虚道,木勺。
并且,正是因为木勺是没有漏眼的,所以它才能把液体之类的东西舀起来啊。而且,正是因为它没有“漏眼”,所以东西在其里面才不会“漏泄”、“流转”。
这个僧人还算伶俐,他听闻令遵禅师之开示后,马上对令遵禅师道,既然你说什么笊篱木勺,那我把这些东西(同时也指体悟到的这些禅意)当面呈现给你,如何。
此僧虽如此话语,但是令遵禅师却是更高一筹。什么笊篱木勺,我才不管这些闲家什呢,我才不需要这些闲家什呢,你如果真有笊篱木勺这些东西的话,那就拿去给寺院负责斋堂厨房的典座吧,他在管这些东西。
令遵禅师此语颇为高明,一来你当面领悟犹迟半刻。二来管你什么奇言妙语管你什么奇思玄想,我统统给你推得一干二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令遵禅师之禅法,那是干净彻底,绝不拖泥带水的。
令遵禅师能根据僧人之问,从而利用生活中常见之物方便开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高明之处。因为这不但可以把学人的思维从“虚”中拉向“实”,从而使得学人在参学中更注重目前着眼现实,更能通过常见之物,以及通过常见之物和所问问题的某些关联进行潜移默化的开示,进而使学人能对某些虚幻的问题有个一目了然的对比和认识。所以,令遵禅师这种开示,那是非常之高妙的。
在禅宗典籍中,用常见之物来回答如何是佛如何是禅之问比比皆是,但是在众多禅师的回答中,能像令遵禅师这样既契合所问更一语双关的回答,是不多见的。
所以令遵禅师的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就受到了众多禅门高手的热议。
北宋琅玡慧觉禅师评唱道:“有漏笊篱,无漏木勺。烜赫禅和,妄生卜度。伶俐座主,何处摸索?金牙解使神枪,李广箭穿双鹗。”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笊篱木勺,钱贯井索。见成家风,受用廓落。生涯放得信缘看,佛法更于何处着。不用安排只么从,自然心地常安乐。”
正觉禅师的弟子雪窦嗣宗禅师评唱道:“笊篱木勺,钱贯桶索,说妙谈玄俱是错。清平鼻孔塞乾坤,天下衲僧无处摸。明来握土成金,悟去百草皆药。拗折俱胝指头,踏断赵州略彴。平常一句用无穷,限量知见徒斟酌。”

天祐十六年(公元919年)正月二十五日午时,令遵禅师在清平山圆寂,享年七十五岁。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敕与令遵禅师“法喜禅师”之谥号。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3-15 09:55:05 +0800 CST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665631

发表时间:2018-03-18 19:25: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0:53:01 +0800 CST

评论数:28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