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这一天,文偃禅师又来参问本寂禅师道:“不改易底人来,师还接否?”
本寂禅师道:“曹山无恁么闲工夫。”
不改易之人,即是修行至不疑之地,从而归家稳坐之人。到此地步之人,自然是不被人惑不被物累,从而如如不动的。
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哪怕你悟了,同样不能居于佛境圣境。
所以禅师们都是强调悟后还得保任的,都是强调悟后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文偃禅师已是拿到毕业证书之人,所以据此参问本寂禅师道,悟后之人前来参学,你还接引他吗。
在高明宗师眼里,悟和不悟都是两头语,都得毫不客气毫不迟疑的超越之。
而且,既悟之人,何须你接。
既悟之人前来参访,你不能具眼分辨出宾主,已是一错。如果再起心动念施展出什么自认为不得了的招数出来接引,更是错上加错。如此,岂不贻笑大方。
所以,本寂禅师开示道,曹山无恁么闲工夫。
曹山无恁么闲工夫之语,充分展现了本寂禅师对于禅道深入骨髓的体悟,也充分展现了本寂禅师悟后之超拔和自在。
本寂禅师“曹山无恁么闲工夫”之语传入江湖后,不仅受到了江湖中人的高度好评,而且后来的许多禅师还在教学过程中频频引用此语。
如有僧人问首山省念禅师:“学人久处沈迷,请师一接。”省念禅师曰:“老僧无这闲工夫。”
而五祖法演禅师每遇僧来请益,只曰:“无这闲工夫。”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11 09:56:40 +0800 CST  
这一天,纸衣道者从洞山前来参访本寂禅师。
本寂禅师道:“莫是纸衣道者否?”
纸衣道者道:“不敢。”
本寂禅师问道:“如何是纸衣下事?”
纸衣道者道:“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
本寂禅师又问道:“如何是纸衣下用?”
纸衣道者马上走到本寂禅师面前道:“诺。”说完便脱去了。
本寂禅师抚着他的背道:“汝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
纸衣道者忽地睁开眼睛道:“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
本寂禅师道:“未是妙。”
纸衣道者马上问道:“如何是妙?”
本寂禅师道:“不借借。”
纸衣道者对本寂禅师道:“珍重。”随即便圆寂了。
看到纸衣道者圆寂了,本寂禅师立即作颂一首示之道:
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
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在当时的江湖中,行走江湖身着纸衣者大有人在。此纸衣道者在当时的江湖中也是颇有名气之人,不过现在已经不知其具体履历了。
出家人身穿之纸衣,并不是我们现在书写用的纸张这种纸做成的,它其实也可以算是布的一种,只不过制作简单经济适用罢了。所用,纸衣,我们可以理解为粗衣。
这一天,纸衣道者从洞山来到江西抚州之曹山参访本寂禅师。
看到有人前来参访,本寂禅师问道,来者可是纸衣道者么。
看来,这个纸衣道者在江湖中也是颇有名气之人,以至于本寂禅师这种人物都对其有所耳闻。
纸衣道者赶紧道,不敢,不敢。
此时的本寂禅师早已名满天下,不但是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其禅法更是被江湖中人引为标准,不然的话,纸衣道者也不会上曹山来参访了。所以,纸衣道者自然是不会在本寂禅师面前托大的。
既然你身着纸衣,那我就从纸衣上找个话端问问呗。
所以本寂禅师马上问道,如何是纸衣下事。
事者,理也,体也。
你穿个纸衣倒是挺简朴的,可是出家人那是讲究明心见性的。既如此,如何是佛性如何是本体啊。
看到本寂禅师勘辩自己来了,纸衣道者马上回答道,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
纸衣道者的回答,既显示了自己的功夫,也显示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任何事物和我有所接触,以及我接触到任何事物,都是不会有任何的冲突和纠缠的。万法都是平等不二的,万法都是同一本体的,万法本体是如如不动的,万法都是如此常在的。
本寂禅师继续勘问道,你领悟到的事是如此,那么如何是纸衣下用呢。佛法,那是要理事圆融的,那是要体用双彰的。所以,你知道了体,还得会用才行了。
你想看我的用那还不简单啊,纸衣道者马上走到本寂禅师面前打了声招呼,然后就在本寂禅师面前脱去了。
如此看来,纸衣道者的修行功夫那是登峰造极让人叹为观止啊。
前面和九峰道虔禅师交锋的石霜寺首座在展示自己坐脱立亡之功夫时,还要燃香起誓道“我若会先师意,香烟灭则我脱去,不然烟灭不能脱”。而纸衣道者却是别人要看他的用,他马上就能脱去。一个僧人的修行功夫能达至此境,从古至今都是异常不容易的啊。
不过,即便纸衣道者展现了如此绝妙的功夫,本寂禅师依然不认可他。
本寂禅师伸出手扶着他的背道,你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
你能坐脱立亡虽然不错,但是佛家更讲究来去自如。所以,你知道去处,更要知道来处才是啊。
听到本寂禅师如此一说,纸衣道者忽地睁开眼睛问道,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
从这里可以看出,纸衣道者的修行功夫实在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了啊。不论是禅宗史还是佛教史,其记载的能坐脱立亡者大有人在,可是能来去自如者,却是寥寥无几的。就如前面那个石霜寺首座一样,一去也就不再来了。
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纸衣道者看到自己纵使修行达到了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可是本寂禅师似乎还是不许可自己。于是他便诚心参问道,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
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是说自己的真性可以不假借于胞胎而存在,也就是说自己可以不借助于肉身而存在。一个人,能摆脱外在有形的形体之桎梏,自然是可以在天地间逍遥自在的了。
从修行功夫的角度来看,能达此地步,那是多少学佛修道之人梦寐以求的境界啊。
可是,纵使纸衣道者达到了这种让人梦寐以求的境界,在本寂禅师眼里,依旧不是极致,依旧未达至圆满之境。所以本寂禅师对纸衣道者道,你即便达至了一灵真性不假胞胎之地,也算不上最妙之境啊。
听到本寂禅师如此一说,纸衣道者赶紧问道,那么如何才能至臻至善呢。
本寂禅师道,不借借。
在明眼宗师眼里,你有不借,那么就一定有借与之对应。这就好像你说不死,看起来不错了,可是当你说不死的时候,那是因为有个死在那里与之对应,所以你才能说个不死出来。
这就如前面百丈怀海禅师禅师所言的不昧因果一样,你说有因果还是无因果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怀海禅师才会对别人开示道不昧因果。
禅,那是要体用双彰且体用俱泯的。只有如此,才能跳出有无跳出借与不借之思维和计较。
以不借为借,才是真借。如此才能真正的得大自在,从而逍遥于天地间而随处作主。
纸衣道者听后,不由得大有所悟,于是对本寂禅师道,师父珍重。说完后,便圆寂了。
本寂禅师看到纸衣道者脱去了,于是作颂一首示他道:
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
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对于此颂,我们只要明白最后那句就行了。
永嘉玄觉禅师道:“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黄檗希运禅师道:“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临济义玄禅师道:“设解得百本经论,不如一个无事的阿师。”
本寂禅师也是如此看法如此体悟的,所以在本寂禅师的眼里,了然无事,得也,足也。
对于禅师,现在相当一部分人都在批评他们一天到晚谈玄说妙,只会耍点嘴皮子功夫而已。
但是本寂禅师和纸衣道者勘辩之事,再次证明了那些悟道禅师是有真功夫的。
一个禅师要悟道,不止是要学习成绩优秀,从而明心见性,同时其还得真参实修,并且其真实的修行功夫同样要过硬才行,不然的话,碰上纸衣道者这种能来去自如之人,你拿什么同别人交锋,你又如何使别人心服口服。
从本寂禅师和纸衣道者勘辩之事来看,本寂禅师能成为当时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其禅法能成为禅客标准,实在不是侥幸之事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南堂道兴禅师作偈评唱道:
劳形苦骨不知春,得意忘言便出尘。
不假胞胎不借借,金乌出海月离云。
穆堂念禅师作偈评唱道:
大鹏展翅出青霄,六合云迸意气豪。
千载誵讹俱坐断,春风送雨夹花飘。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12 09:51:03 +0800 CST  
三、曹山禅法
本寂禅师除了完整继承良价禅师洞上一宗之禅法外,还在弘法过程中发展了良价禅师之禅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曹山禅法。正是因为本寂禅师不但继承了良价禅师的禅法,也发展了良价禅师的禅法,所以本寂禅师之法门才能和良价禅师之法门合在一起称之为曹洞宗。
本寂禅师在弘法过程中独创之禅法有三种堕、四禁偈、四种异类、君臣五位、王子五位、五相、五卦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看看本寂禅师的这些独门功夫吧。

1、四禁偈
这一天,本寂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作四禁偈道: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
当是时,江湖中参禅悟道之士众多,而开山弘法之师同样到处都是。学生们的境况不一,老师们的手段各别,这就造成了即便是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学生之思想也是难以统一的。
所以,为了使初学者有个总的方向,更为了使有所悟者获得提高,本寂禅师对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四禁偈。
本寂禅师的四禁偈,虽然初学者也可以作为参学之准则,但更多的是为参禅有所得者提出了所要禁忌的四个方面。
莫行心处路之心,真心也。即便是学人找到了自己的真心,这个真心同样是靠不住的。因为一旦自认为找到了真心,从而跟随其迹而行,那么,这个真心便有迹可循有路可行。而禅,那是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所以,学人莫行心处路。
参禅悟道之人,都是希望能看清自己之本来面目的,不过,当你觉得自己看清了本来面目,进而挂上本来面目这件遮体之衣从而自以为得自以为足时,却又不是了。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所以,即便你看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不能坐于此地。你必须把这种衣服(悟境)脱去,才能终至于一物无倚之境。所以,学人得不挂本来衣才是。
禅,那是讲究当机立悟的,也即是正恁么时。不过,如果学人执著于此,这个当机立悟同样会成为学人的桎梏,从而使得学人不能得大自由大自在。所以,何须正恁么。
参禅悟道之士,常常都是在各种念头生出后,才下功夫制止、清扫这些念头,从而使自己达至清静和清净之地的。可是,在种种念头没有生起来的时候,更得注意啊。如果你能在念头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就能体悟到念头之本无,那么,种种念头又如何生出来呢,你有何须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使用那么多的招数去压制和清扫这些念头呢。
总的来看,本寂禅师的四禁偈,对于那些在参禅悟道时有所得之人的启示作用更大些。自然,如果有人能更进一步的做到本寂禅师四禁偈之要求,那么整个禅海你就可以自由遨游了。
对于本寂禅师的四禁偈,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评唱道:“大小曹山畏刀避箭,若是白岩则不然。爱行心处路,常挂本来衣。何妨正恁么,不碍未生时。大众,你若依曹山则肯白岩,依白岩则肯曹山。众中有出类拔萃者,试别道一句看。”良久,净符禅师道:“若无举鼎拔山力,千里乌骓不易骑。”
净符禅师的同班同学且拙净讷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生处富贵家,那知富贵毒。
不独许由痴,更有痴巢父。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13 10:02:48 +0800 CST  
2、三种堕
这一天,本寂禅师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道:“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
下面的稠布衲同学马上站出来问道:“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本寂禅师道:“是类堕。”
稠布衲又问道:“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本寂禅师道:“是随堕。”
稠布衲继续问道:“不受食是什么堕?”
本寂禅师道:“是尊贵堕。”
说完后,本寂禅师接着开示道:“食者即是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贵堕。若执初心,知有自己及圣位,故曰类堕。若初心知有己事,回光之时,摈却色声香味触法得宁谧,即成功勋。后却不执六尘等事,随分而昧,任之则碍。所以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即是正命食也。亦是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只是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不取,岂况其余事耶。”
在这里,本寂禅师凡言堕,谓混不得、类不齐,凡言初心者,所谓悟了同未悟耳。
从本寂禅师上述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寂禅师的三种堕,那是为了学人正命食而特意提出的教法。
那么,什么是正命食呢?僧人依据佛制,以正当的行为正当的技能正当的职业来获得资养生命之衣食等等,称之为正命。依据佛制行乞而食,称之为正命食。
不过,上述正命食之理解,只是佛家之义,禅师之正命食义,又有不同。
出家人最初脱离世俗来到寺院,对于佛法禅法而言,可谓是个一穷二白之人。所以,如此穷白之人来到寺院,面对琳琅满目的佛法大餐,一个个自然都是如饥似渴的,都巴不得把佛家三藏经论全部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去,都巴不得把祖师言论全部记在脑海里,都巴不得把师父上课时的开示一字不漏的吃下去。
反正对于参禅悟道之士来讲,佛法禅法,他们那是无所不食来者不拒的。
可是,如此吃法,不但不能资养慧命获得领悟,反而会让很多人消化不良乃至于噎死胀死。
所以,本寂禅师就此提出了僧人要取正命食,也即是在面对琳琅满目的佛法大餐时,知道那些能食那些不能食,如此才能真正的明白佛法领悟禅道。
那么,如何才能正命食,从而不至于消化不良乃至于噎死胀死呢?
本寂禅师于此开示道,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14 09:35:42 +0800 CST  
本寂禅师之三种堕,在《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中记为“披毛戴角是沙门堕,不断声色是随类堕,不受食是尊贵堕”。但是在《禅林僧宝传》《人天眼目》《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中,都把本寂禅师的三种堕记为:披毛戴角是类堕,不断声色是随堕,不受食是是尊贵堕。
所以,本文也从众记为类堕、随堕和尊贵堕。
何为类堕,类堕者,披毛戴角也。而披毛戴角则是异类中行也。而在此行中,要时刻不忘初心,既要知道自己,同时也得明了圣位,这样的话,才能找到适合自己下嘴的美味,从而食之有味食之有方。
何为随堕,随堕就是在学人知有的情况下,摈却色声香味触法,从而获得宁谧,成就功勋。但是由此获得功勋,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离开色声香味触法而别有个清静之地可以安居,而是要在色声香味触法中随波逐流而不被波浪浸染,从而随缘任运。也即是佛家所言之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舍生死而入涅槃之意。
何为尊贵堕,尊贵堕,就是不被任何事、物、境界所污染,从而使自己在面对佛法大餐时,知道那些该吃那些不该吃。并且这个吃,不是起心动念挑肥拣瘦,只是本分而已,就好像你肚子饿了自然就想吃东西一样,仅此而已。为何如此呢,因为此时的学人自己之本分事(求佛求法见性等等)尚且不取,他又怎么可能会去在意其余那些杂事呢。
本寂禅师说三种堕,只是为了学人能正命食,能正命食者,则能达至悟了同未悟之境,从而逍遥于天地间。
对于本寂禅师之三种堕,北宋慧洪觉范禅师作偈评唱道:
纷然作息同,银碗里盛雪。若欲异牯牛,与牯牛何别。(类)
有闻皆无闻,有见元无物。若断声色求,木偶当成佛。(随)
生在帝王家,那复有尊贵。自应着珍御,顾见何惊异。(尊贵)
南北宋交际间的法轮应端禅师作偈评唱道:
着起破襕衫,脱下娘生裤。信步入荒草,忘却长安路。(类)
秦楼歌夜月,魏阙醉春风。家国倾亡后,乡关信不通。(随)
独坐孤峰顶,轮蹄绝往还。可怜一双足,曾不到人间。(尊贵)
云不恋青山,镜不笼妍丑。未透鬼门关,逐处成窠臼。(总)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15 09:42:46 +0800 CST  
3、四种异类
四种异类者,往来异类、菩萨同异类、沙门异类和宗门中异类也。在本寂禅师的视界里,他虽强调不立一法,但是在这个不立一法中,还是有凡圣之别的。往来异类者,凡也。菩萨同异类、沙门异类和宗门中异类,三种不同之圣也。本寂禅师明此四种异类,自然是希望学人舍凡入圣,最后理事混融凡圣俱泯的。
一者往来异类者:如今一切声色言语阶级地位舍父逃逝,尽皆却向上祖,又得为异类。又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皆是异类。
往来异类的范围有点大,只要你没有明了大事,哪怕你高居于天庭,在别人的眼里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你依然和地狱饿鬼畜生修罗道上之众生没有差别,依然属于往来异类之列。
往来者,自然是在六道轮回中来往者。六道众生因为一个个远离佛法,不明自性,蒙蔽自己了的本来面目,所以都成为离开祖父(佛性)之游子,从而认不得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能归家稳坐。所以,他们自然就只能在六道中沉沦生死,而不能自己作主了。
二者菩萨同异类者:先明自己,然后却入生死异类中摄他。已证涅槃之果,不舍生死类,自利利他。愿一切众生皆成佛,从末后成佛。所以大权菩萨若不先化众生,己事无由得成办。故南泉曰:“先过那边知有,却来这边行李。”又曰:“菩萨具六度万行。”教云:“若有一众生未度者,吾终不成正觉。”誓愿无边,众生无边。如是行持,故名菩萨同异类。
本寂禅师在这里强调学人要具有菩萨普度众生之大乘思想。而要达此思想,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就是自己要先明了大事,想想看,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本来之事,你自己都认不得自己的本来面目,你又如何让别人明白大事呢。你不明白大事而去度众生,那和以盲引盲有什么区别。第二,那就是自己明白了大事,而没有普度众生的思想,其实你还是没有最终明白大事。所以,你必须要在自己明白大事的前提下,同时普度众生,这样的话,你的修行才是圆满的,你的领悟才是彻底的。
普度众生是大乘佛学的核心思想之一,禅宗虽然号称教外别传,但也是完全继承了这一思想的。所以,禅师们对于那些只管自己吃饱饭而不顾他人肚饥的自了汉,一直都是持批评态度的。
三者沙门异类者:先知有本分事了,丧尽今时一切凡圣因果功行,始得就体一般,名为独立底人,亦名沙门称断事。始得表里情忘,三世事尽,得无遗漏,得名佛边事。亦云一手指天地,亦云具大沙门。转却沙门称断边事,不入诸圣报位,始得名为沙门行,亦云沙门转身,亦云披毛戴角,亦唤作水牯牛。恁么时节,始得入异类,亦云色类边事。所以古人道:“头长三尺颈长二寸。”只是这个道理,不得别会。
沙门异类者,其实就是前面讲过的能披毛戴角异类中行之人。到此地步之人,自然从内到外都能情解俱亡,了然无事。自然是个能独立特行且随处作主之人。不过,即便到此地步,既不能耽于圣境而不自知,更不能居于圣位而不自觉。所以,到此地步须解转身,不耽圣境不居圣位,方才是真正的沙门异类者。
四者宗门中异类者:如南泉曰:“智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唤作如如,早是变也。直须向异类中行,道取异类中事。洞山曰:“此事直须妙会,事在其妙,体在妙处。”余(曹山本寂)自道:“此事直须虚一位全无的的也,觌面兼带始得若是。作家语不偏不正,不有不无,呼为异类中虚此事。直须作家横身,逢木着木,逢竹着竹,须护触犯。嘱嘱嘱嘱。”
宗门者,禅宗也。曹洞宗是非常强调理事混融正偏兼带(回互)的。所以,对于宗门中异类者,本寂禅师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只有觌面兼带,不偏不正,不有不无,方得成为宗门作家。第二,作家必须逢木着木,逢竹着竹,须护触犯。也即是悟道之人必须时时处处要做到“回互”,才能不伤锋犯手,才能既道着,又不生头角。为强调这点的重要性,本寂禅师不惜老婆心切,连用四个嘱嘱嘱嘱字来殷勤叮咛。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16 10:30:28 +0800 CST  
4、君臣五位
曹洞宗最具特色之禅法,自然是其五位学说。良价禅师有正偏五位和功勋五位,而本寂禅师也有君臣五位和王子五位。
本寂禅师之君臣五位,其实是用来详细解释良价禅师之偏正五位的。
君臣五位者,正、偏、臣向君、君视臣、君臣道合五位也。
这一天,本寂禅师照例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下面有学僧站出来问道:“师父,能不能给我们说说五位君臣旨诀?”
本寂禅师立即开示道:“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辩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下面马上又有学僧站出来问道:“如何是君?”
本寂禅师道:“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
学僧接着问道:“如何是臣?”
本寂禅师道:“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
学僧接着问道:“如何是臣向君?”
本寂禅师道:“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
学僧接着问道:“如何是君视臣?”
本寂禅师道:“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
学僧又问道:“如何是君臣道合?”
本寂禅师道:“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回答完学僧的提问后,本寂禅师继续开示道:“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宗要。”
随即本寂禅师作偈一首道:
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在本寂禅师的君臣五位中,君者,正也,理也,体也,空也,真也,黑也。此位傲然独立,至尊至贵,所以称君。
臣者,偏也,事也,用也,色也,俗也,白也。此位森罗万象种种作用,文韬武略深备自身,少之,则君成孤家寡人,不得作用也。所以名为臣。
臣向君者,臣虽有种种作用种种武功,但是,这些作用只是为了表明自己对君王之忠心的,只是为了显示君王之存在的。此所谓用以显体事以明理也。
君视臣者,君王若无臣民,则君王也就不能称之为君王了。所以,君王虽在宝座上端坐,但必须顾视臣子,进而依靠臣子来显示君王之尊。此所谓法身无相,须借物显形也。
君臣道合者,君王稳居宝座,而臣子按照君王之旨意各司其职各行其事。同时君王又不以高贵自居,而臣子也不以低下自处。君臣之间其乐融融。此时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混无内外。此乃理事混融体用双彰体用俱泯之境也。此位可谓最玄最妙,故称之为君臣道合。
对于本寂禅师之君臣五位,曹洞宗第六代掌门大阳警玄禅师作偈评唱道:
不立功勋坐庙堂,群臣何敢望清光。潭潭禁殿尊严甚,寂寞无人夜未央。(君)
文经武纬定中华,遍历阶梯赞国家。功业已隆加九锡,与君神气看些些。(臣)
位尊九五不曾居,常与群臣共一途。深隐后宫天下治,免教夷狄望来苏。(君视臣)
念念输忠不敢欺,头头奉重丈夫儿。看君千里长安道,玉镫皆趣阙下归。(臣向君)
臣主相忘古殿寒,万年槐树雪漫漫。千门坐掩静如水,只有垂杨舞翠烟。(君臣道合)
无中有路透长安,劫外灵枝孰敢攀。宝殿苔生尊贵重,三更红日黑漫漫。(总颂)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17 09:51:25 +0800 CST  
5、王子五位
本寂禅师之王子五位者,诞生、朝生、末生、化生、内生也。此五位最初之源头,在禅宗典籍中记载不一。如《人天眼目》记载为石霜庆诸禅师,《五灯会元》记载为洞山良价禅师。
不过,不管王子五位之源头在那里,王子五位都是经过本寂禅师的评唱以及大力弘扬,最终名动江湖的。所以,江湖中都是把王子五位算作是本寂禅师之看家功夫的。
在《人天眼目》中,良价禅师对于五位王子的评唱特别到位,所以我们就来看看良价禅师对于庆诸禅师五位王子的详细解说。
下面的偈颂为庆诸禅师所作,括号内为良价禅师之具体评唱。
诳生(内绍嫡生。又云:正位根本智储君太子也。)
天然贵胤本非功,(不假修证本自圆成。)
德合乾坤育势隆。(本自尊贵中来。)
始末一期无杂种,(本无杂念。)
分宫六宅不他宗。(六根唯以一机轴)
上和下睦阴阳顺,(前后一际)
共气连枝器量同。(始终无二。)
欲识诞生王子父,(须知向上更有一人在。)
鹤腾霄汉出银笼。(千圣不传。)

朝生(庶生、宰相之子、已落偏位、涉大功勋、亦云外绍臣种。)
苦学论情世不群,(有修有证。)
出来凡事已超伦。(虽有修有证,本自尊贵中来。)
诗成五字三冬雪,(染污不得。)
笔落分毫四海云。(不守住。)
万卷积功彰圣代,(大功修证。)
一心忠孝辅明君。(知有向上人,始得奉重。)
盐梅不是生知得,(修证还同。)
金榜何劳显至勋。(不假修证,不待功勋。)

末生(有修有证、群臣位。)
久栖岩岳用功夫,(有修有证。)
草榻柴扉守志孤。(直是不待功勋,一尘不染。)
十载见闻心自委,(方全肯重。)
一身冬夏衣缣无。(赤洒洒干剥剥。)
澄凝愁看三秋思,(一尘不染。)
清苦高名上哲图。(学者可以为王尊贵之事。)
业就巍科酬极志,(本业成就。)
比来臣相不当途。(虽然如是,功勋不犯。)

化生(借位明功、将军位。)
傍分帝化为传持,(分佛列祖。)
万里山河布政威。(正令当行。)
红影日轮凝下界,(从尊贵中来。)
碧油风冷暑炎时。(正布威时,谁敢犯令。)
高低岂废尊卑奉,(知有底如解奉重。)
五裤苏途远近知。(为苏涂炭也。)
妙印手持烟塞静,(谁敢当头。)
当阳那肯露纤机。(终始功勋不犯。)

内生(亦为内绍、根本同出、诞生同。)
九重深密复何宣,(无言无说正令当行。)
挂弊繇来显妙传。(曲为今时。)
只奉一人天地贵,(奉重内生王子父。)
从他诸道自分权。(虽然言一用,要在一机轴。)
紫罗帐合君臣隔,(入他无异相,体知同一国。)
黄合帘垂禁制全。(天下音成正令当行。)
为汝方隅官属恋,(正是幼生子。)
遂将黄叶止啼钱。(不免权此问。)

诞生王子,正位也。就如准备接班的东宫太子一般天生贵胄,本然圆成且不假修证。不过,到此地步之人亦须知转身,亦须知更有向上一路,不然则被尊贵一路所缚也。
朝生王子,偏位也。此位如宰相之子,本出尊贵之中。可是为了建立大功勋,所以运用智慧,挥金刚剑斩妖除魔,驱邪匡正,从而涤荡乾坤扫清寰宇。此喻学人须凭借修证才能达至圆满之地,不过因为终究属于有君奉伺之地,所以他纵使有大功勋,终非内绍王种。
末生王子,乃是群臣之位也。此喻学人为明了大事,那是不辞艰辛,刻苦求学,就如大臣在朝堂之上为了辅佐明君,从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样。不过此位纵使自身修学有成,但终究是有修有证,离无休无证本自天成本自圆满之境还有差距,所以只能居于臣位。
化生王子,此乃将军之位也。将军者,自能冲锋陷阵,攻城拨地也。一番冲锋后,自然能使军纪威严,盗贼不生,诸恶不犯,从而把定乾坤威行正令。不过,纵是修行至此,因为将军尚须上借君王之正命从而建立功勋,还属于借位明功之地,离不借借之地还有差距,所以只能居于将军之位也。
内生王子,内生王子和诞生王子一样,都是属于内绍王种。到此地步之人,无言无说,稳行正令。虽深居皇宫,不过却能体用双彰纵横自在。不过,纵是到此地步,更须知自己尚且年幼,离登临大位尚需时日。所以,到此地步,更须知有体用俱泯,悟了如未悟之境使得。
对于五位王子,宋朝善权志禅师作偈评唱道:
贵胤生时轮拟空,玎珰玉佩处东宫。
月堂照处朝君父,直扣尧阶却借功。(诞生)

学问诗书德行全,金门投策紫薇班。
台星不自离蓑钓,争得寅昏奉圣颜。(朝生)

贫来今日极清虚,悲喜寥寥一物无。
便欲升为九苞凤,依稀云树月巢孤。(末生)

帝命传来下九天,禁城中外化亲宣。
回途复妙持金印,正令曾无一字传。(化生)

凤势龙骧大丈夫,天然尊贵六宫殊。
苔封古殿无人到,造次凡流识得无。(内生)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18 09:43:15 +0800 CST  
6、五相
利用圆相来表达禅意之法门,经过仰山慧寂禅师的大力弘扬后,江湖中对此法门已是非常熟知了,许多禅师在自己的教案中也频频引用这种法门。
本寂禅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圆相法门来表达本宗之禅法。
为了更简洁形象的表达本宗之正偏五位功勋五位王子五位,本寂禅师特作五相以明之,并且作偈述之。
本寂禅师道:“夫正者,黑白未分,朕兆未生,不落诸圣位也。偏者,朕兆兴来,故有森罗万象隐显妙门也。”
(一个圆圈中上半部分黑色下半部分白色)正中偏(诞生内绍)、君位、向、黑白未变时
偈曰:白衣虽拜相,此事不为奇。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一个圆圈中上半部分白色下半部分黑色)偏中正(朝生外绍)、臣位、奉、露
偈曰: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正中来(末生隐栖)、君视臣、功、无句有句
偈曰: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偏中至(也作兼中至)(化生神用)、臣向君、共功、各不相触
偈曰:正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
●兼中到(内生不出)、君臣合、功功、不当头
偈曰:混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本寂禅师的上述五相图可谓简洁明了,而且非常形象的把曹洞宗的重要法门呈现给了所有人,使得学人能一目了然的对曹洞宗的禅法有全面的了解。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19 09:46:14 +0800 CST  
本寂禅师道:“夫正者,黑白未分,朕兆未生,不落诸圣位也。偏者,朕兆兴来,故有森罗万象隐显妙门也。”
本寂禅师之黑白未分朕兆未生不落诸圣位者,此即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也。此真如本体,非有非无非贵非贱,说似一物即不中,自然是不落凡圣位的。
本寂禅师之偏者,因为属于色界,所以有森罗万象万事万法,并且有隐显明暗盛衰之种种作为。
(一个圆圈中上半部分黑色下半部分白色)正中偏(诞生内绍)、君位、向、黑白未变时
偈曰:白衣虽拜相,此事不为奇。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此位属于君位,既是君位,所以一个普通人登上将帅之位,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喻佛性人人具有,本自圆满,如果有学人忽地醒悟而去追求无上妙道,这就如同有人在追寻本就在自己身上的东西一样,有什么奇怪的呢。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有两层意思,一则富贵荣华积代而来积代而有,自然是非一日之功的。所以,修行人不要奢望有什么捷径,不要梦想着可以一蹴而就,而是要作好长期而艰苦的修行准备。二则,即便在修行路上暂时流转生死,暂时不得其门而入,暂时百思不得其解,也不要垂头丧气灰心失意。越是如此,越要打起精神前进,须知,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纵是白衣,也终有拜相之时。
(一个圆圈中上半部分白色下半部分黑色)偏中正(朝生外绍)、臣位、奉、露
偈曰: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子时,阴阳交接之时也,一阳初生之时也。此时阴开始向阳转变,此时臣位开始向君位转变,所以正是从偏位转为正位之时。不过,此时学人虽然修行有所得,但终究是
一阳初生之时,还没有达至阴阳和谐君臣有序之境。
这就如同那些还在兜率内院修行的候补佛一样,没有修行至圆满无缺之境,他们是不会离开兜率内院成佛的。
这也好比乌鸡在雪地上行走,不但黑白分明,而且一步一个脚印,远没有达至黑白同一色之境,远没有达至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地。所以,学人还得继续刻苦修行才是。
⊙正中来(末生隐栖)、君视臣、功、无句有句
偈曰: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禅师的这首偈颂在禅宗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他描述了学人见道时不可思议之境界。
在人们的常识中,所谓水火不容,所以火焰里自然是不会有寒冰凝结的。北周庾信道“二月杨花满路飞”,自然,杨花也不会在九月飞舞的。泥牛入水就会软掉化掉,即便不被破坏那也是不可能在水面吼叫的。木头做成的马儿自然也是不会在风中嘶叫的。
可是,这些不可能的事,这些违背常理的事,在禅师的眼里,却是常常出现的。
不过,如果有人非要弄明白为何能如此,那么一定会被师父棒喝的。因为这种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师父如此说,就是要让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不断灭,更要起心动念去思维个所以然出来,岂不白费老师一番口舌啊。
○偏中至(也作兼中至)(化生神用)、臣向君、共功、各不相触
偈曰: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
王宫初降日者,初居君位也。初居君位之人,自然是不能离开玉兔(群臣)之辅佐的。所以,学人须君臣有序才行。
王宫初降日者,初居正位也。曹洞宗那是讲究有偏有正正偏回互的,所以,初居正位之人,还不能离开玉兔之偏位,还得正偏回互才行。
王宫初降日者,悟道之初也。初悟道之人,自然是不能想着自己悟道了就一了百了的。悟后之保任功夫,也是须臾不能离的。
悟道之人,只有达至悟了如未悟之地,才能归家稳坐。所以,未至此地之人,还需刻苦修行才是啊。
●兼中到(内生不出)、君臣合、功功、不当头
偈曰:混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到此地步之人,已经即事即理即理即事理事混融了,已经达至事事无碍之境了。此时正偏回互、体用俱泯、君臣道合,并且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种境界那是绝对无可言说的,纵便是最初之威音王佛也无从知晓,纵便是候补之弥勒佛也难一窥端倪。
学人到此地步,可谓得也足也。
本寂禅师之五相传入江湖后,因为简洁明了,且又把曹洞宗之主要法门包揽无遗,所以深受江湖中人喜爱,很快的就在江湖中流传开来。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20 09:36:58 +0800 CST  
7、五卦
卦象,来自于《易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禅宗从创立之初起,就大量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庄思想。对于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巨大的《易经》,禅师们自然也从其中吸收了一些营养过来充实自身的。
良价禅师在其著名的《宝镜三昧》中说道:“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这就已经直接把《易经》中卦爻变化之原理入禅了。
而本寂禅师在此基础上,则更进一步,作《五位旨诀》,以五卦配五位,来说明本宗正偏五位之变化,以及详述五位之旨意。
其《五位旨诀》曰:
正中来者,大过( )也。全身独露,万法根源,无咎无誉。
偏中至者,中孚( )也。随物不碍,木舟中虚,虚通自在。
正中偏者,巽(☴)也。虚空破片,处处圆通,根尘寂尔。
偏中正者,兑(☱)也。水月镜像,本无生灭,岂有踪迹。
兼中到者,重离( )也。正不必虚,偏不必实,无背无向。
又曰:心机泯绝,色空俱忘。到头无讳,曾无变动。更无覆藏,全体露现。是曰正中偏。
山是山,水是水。无人安名字,无物勘比伦。是曰偏中正。
净裸裸,赤洒洒。面目堂堂,尽天尽地,独尊无二。是曰正中来。
宛如寰中天子,不借禹汤尧舜令。眼见耳闻,终不借他力。耳之不入声中,声之不塞耳根。里头才转身,尘中未带名。是曰兼中至。
不是心,不是境。不是事,不是理。从来离名状,天真忘性相。是曰兼中到。
现在有些人批评本寂禅师多生头角,从而使得原本质朴的禅意繁杂和艰涩,使得学人不易领悟禅机,进而使得自己一系数传而绝,窃以为这种观点不可取。
用《易经》之卦象来配合正偏五位以表明禅意,可以说是本寂禅师的独特法门。如此一来,禅宗江湖中又多了一门让人学习修炼的功夫。而禅宗,正是有像本寂禅师这样的高手不停的创造出新的教案,才使得禅宗江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而使得禅宗江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21 10:36:40 +0800 CST  
除去上述本寂禅师独创之禅法外,本寂禅师还专门撰文详细的讲解了师父良价禅师之禅法。其中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注释洞山五位颂》等,因为其文稍长,并且在前面也讲述过其中的一些相关内容,所以就不在此详述了。
本寂禅师从小修习儒学,而且学习成绩非常的好,所以其作文文辞遒丽让人叹服,江湖中都公认本寂禅师是个有法才之人。
本寂禅师曾经写过一本书,名曰《对寒山子诗》。这是一本专门注解诗僧寒山子诗歌的专著。寒山子的诗歌在当时不论是在佛门还是世俗都是非常流行的,不过很多人往往更关注寒山子的诗歌本身,而忽略了寒山子诗歌背后所要表达的禅意。所以本寂禅师特意从禅的角度出发,来详细注解寒山子的诗歌,以溯本正源。
本寂禅师本就文采飞扬,更兼禅宗功夫登峰造极,所以其《对寒山子诗》一经写出,便风靡天下,令江湖中人个个争相传看。可惜,这部著作现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本寂禅师在江西抚州曹山说法如云,弘法声势浩大,不仅使自己成为江湖中数一数二之大宗师,更使得自己的禅法成为宗门标准。
而同时,本寂禅师的同班同学云居道膺也在抚州北面的江西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之真如禅寺弘法,并且其弘法声势同样如日中天。
这样,曹洞宗在以本寂禅师和道膺禅师为首的带领下,就成为江湖中唯一可以和雪峰禅系相提并论的江湖宗派。
曹洞宗在江西如日中天威震江湖,自然就吸引了当地主政者之高度关注。
当时坐镇江西的是南平王、镇南军节度使钟传,他不仅勤政爱民,而且常常礼贤名流。对于有名之禅师,钟传更是尊崇有加。
所以钟传不仅礼请道膺禅师主持真如禅寺,更大力资助道膺禅师弘法,并且还礼拜道膺禅师为师。
当钟传看到自己的地盘上还有比道膺禅师还略胜一筹的本寂禅师在弘法时,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自己已经礼拜道膺禅师为师,并且多次迎请道膺禅师到南昌自己的官署中说法,那么,作为道膺禅师同班同学的本寂禅师,自己同样可以礼请其到南昌官署中供养说法,以便自己可以亲近本寂禅师这种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啊。
于是钟传立即派人来到了抚州曹山,迎请本寂禅师到南昌官署说法。
不料本寂禅师看到使臣来了,立即以自己有病为由,从而拒绝了钟传之请。
不过钟传并没有死心,一次不成,那就再来一次呗。于是钟传又派出使臣来到曹山迎请本寂禅师到南昌官署说法。
不料本寂禅师依旧以自己有病拒绝了钟传之请。
钟传得报后不由得大为冒火,自己拥兵自重坐镇一方,就是当今皇帝也得给自己几分面子。并且自己对于佛门高僧那是礼敬有加,可是这个本寂禅师自己两次相请都被拒绝,岂不是太不给自己面子了。
所谓事不过三,钟传立即第三次派出使臣前往曹山迎请本寂禅师来南昌官署说法。不过,在这个使臣出发前,钟传非常严厉的对他道:“这一次到了曹山,你还不能把本寂禅师迎请来的话,我就把你一家妻儿老小全部杀掉。”
钟传这一番话说得这个使臣那是魂飞魄散啊。这是什么世道哦,请不请人是你钟传自己的事,来不来则是本寂禅师的事,你们两个之间的事,跟我有如此天大的关系吗。怎么你们两个之间的事,要我来承担如此要命的后果呢。
不过,这个使臣自然是不敢和钟传理论一二的。他接到命令,立即心惊胆战且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曹山。
刚一见到本寂禅师,这个使臣扑通一声就跪在了本寂禅师的面前,并且痛哭流涕的道:“大师,救命啊。”
本寂禅师赶紧道:“大人请起,这是怎么了?”
这个使臣任务没完成,那儿敢起来啊。他泪涕俱下的道:“大师大慈大悲,一定要救救我啊。钟传大人派我来迎请大师到南昌说法,大师要是不去的话,钟传大人就要把我满门抄斩啊。”
说完后,这个使臣对着本寂禅师叩头不已。
原来是这档子事啊。本寂禅师走过去把这个使臣扶起来道:“南昌官署,贫道依旧是不会去的。”
本寂禅师话还没说完,这个刚站起来的使臣立即就重新跪了下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啊,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全在此一举啊。
本寂禅师赶紧把这个使臣扶起来道:“专使不用忧虑,我虽然不到南昌官署去,但是我可以写一首古人的偈子让你带回去,钟传大人看后,一定不会和你计较的。”
这个使臣半信半疑的道:“大师,管用吗?这可开不得玩笑啊。”
本寂禅师笑着道:“出家人不打诳语,管用的。”
随即本寂禅师就书写了一首偈子。偈曰:
摧残枯木倚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顾,郢人那更苦追寻。
这首偈子,原本是大梅法常禅师所作。本寂禅师借用来表达自己甘于淡泊并且愿意终身安居山林之志。
这个使臣拿着本寂禅师所写之偈,胆战心惊的回到了南昌向钟传复命。
钟传看过偈子后,不由得对着曹山方向顶礼道:“弟子今生决定不得见曹山大师也。”
自然,本就礼贤下士尊崇名流的钟传,是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而和使臣较真的。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22 10:17:24 +0800 CST  
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夏,在曹山弘法二十余年的本寂禅师忽地说道:“我的师爷云岩昙晟禅师活了六十二岁,我的师父洞山良价禅师也活了六十二岁,我今年也是六十二岁,正好可以赶上成一串。”
旁边的人听到本寂禅师如此言语,一个个面面相觑却又不知所措。
到了当年的六月十五日夜,本寂禅师问主事僧道:“今天是什么时日啊?”
主事僧赶紧回道:“回师父,今天是闰六月十五日。”
本寂禅师道:“曹山一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至来日辰时,吾行脚去矣。”
到了第二天辰时,本寂禅师在方丈室焚香后,便在禅床上正身端坐,然后就在端坐中圆寂了,享年六十二岁。
本寂禅师圆寂后,弟子们在曹山西边建造墓塔,安置了本寂禅师全身。
后来,弟子们请当时江湖中以文采著称的南岳玄泰禅师为本寂禅师撰写了塔铭。
听闻本寂禅师圆寂后,立即赐予本寂禅师“元证禅师”之谥号。到了清朝,爱好禅宗的雍正皇帝加封本寂禅师为“宝藏元证禅师”。
大约在清初,有不法僧人以为本寂禅师的墓塔中陪葬有财物,于是便偷偷的挖掘开墓塔,进去盗取里面的财物。不过,当此不法僧人进入墓塔,打开装有本寂禅师真身的石龛后,财物没发现,却看见本寂禅师之真身已经全部石化了,并且头骨大如斗,牙齿像玉一般洁白,身长约九尺。
此时的本寂禅师已经圆寂七百多年了,不过,本寂禅师的真身不但没有腐化,反而呈现出异常的状态。
自然,这个僧人那是看得胆战心惊,那里还有什么心思待在墓塔中。他赶紧把石龛合上,然后仓皇而去。
当时曹洞宗寿昌系高僧寿昌竺庵禅师听闻此事后,不由得将信将疑。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于是竺庵禅师决定亲自前往一探究竟。
来到本寂禅师墓塔后,竺庵禅师打开墓塔进去,然后开启石龛,看见本寂禅师的样子果然如传闻中一样,竺庵禅师不由得大为叹服。
出来后,竺庵禅师便开始筹划重新修建本寂禅师的墓塔,并且作偈一首记载此事。偈曰:
洞山门下酒颠人,不变易处自藏身。
一朝发出与人看,方知吾道久逾新。
遍地儿孙皆法乳,寿昌密迩便为主。
无缝塔子复巍巍,影落湘潭谁荐取。

良价禅师在圆寂时能说走边走,并且走后还能再回来给弟子们置办愚痴斋,且在七天后再次离去。
而本寂禅师不但可以使自己和师爷师父同岁数圆寂,并且能使自己的真身七百多年后依旧完整,且呈现出非凡状态。
这些,没有深厚的修为,那是绝对无法办到的。
由此可见,本寂禅师并不只是会耍点嘴皮子功夫说点禅语打点机锋而已,其真实的修习功夫,同样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折服能来去自如的纸衣道者了。

本寂禅师在身前威震江湖,并且使自己的禅法成为宗门标准。不过,他的法嗣却并不多。《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都记载其法嗣只有十四人,不过两书之十四人中,各有一人是对方没有记录的。
而在本寂禅师的十四名法嗣中,传承最久的,是鹿门处真一系。
本寂禅师传鹿门处真,鹿门处真传谷隐智静,谷隐智静传谷隐知俨,谷隐知俨传谷隐契崇,此后,本寂禅师一系传人,便在江湖中销声匿迹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23 10:02:09 +0800 CST  
新春佳节,暂停更新。
恭祝各位朋友及家人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1-24 10:23:38 +0800 CST  
第五十七节 洞山道全

良价禅师在洞山广福禅寺独创一宗,进而威震天下声势喧天。其门下也是龙象辈出,并且一个个开山说法各领风骚。
公元869年,良价禅师在洞山圆寂,寺院僧众迎请洞山道全禅师接任广福禅寺主持。由此可以看出,道全禅师能在一帮僧众中脱颖而出接任主持,自然是有深厚的禅宗功夫和优异的管理能力的,并且道全禅师在担任主持期间,确保了广福禅寺声望之不坠,这就更说明道全禅师是个优秀的禅师。
可是,在中国禅宗史上,道全禅师的声望以及留下的公案,远远不能和他的同班同学如曹山本寂、龙牙居遁、钦山文邃、云居道膺、青林师虔、疏山匡仁等人相提并论。也许,道全禅师是个淡泊之人,再或许,道全禅师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寺院的管理上了吧。

道全禅师,江西高安市人,不知生卒年月,不知何处出家受戒。
当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县之洞山大弘禅法时,道全禅师也来到洞山广福禅寺参访良价禅师。
见到良价禅师后,道全禅师问道:“如何是出离之要?”
良价禅师道:“阇梨足下烟生。”
道全禅师一听,不由得当下大悟禅宗旨意。从此后,道全禅师就一心一意留在洞山跟随良价禅师学习,再也不在江湖中游历了。
对于每一个进入江湖参禅悟道之士来讲,他们都是想着要早点脱离苦海的,都是想着要早点离苦得乐的,都是想着要出离生死的,都是想着要早点领悟禅道的。
为了尽快达到这个目标,僧人们那是不辞艰辛四处游历八方参访的。自然,他们别说脚板要走起老茧,更有可能会走得脚板生烟。
对于僧人们的这种追求,既可取,更得明。
可取之处,那就是僧人们必须如此参学,才有一丝出头之日。须知,从古至今,没有一个禅师是不四处参访八方求学的。
要明白之处有二。
佛家有言,有求皆苦。对于这个求,从古至今人们的认识都有一个误区。对于求名求财求官求长生不老等等之类的求,大家都能知道这是妄求,是要断除掉的。可是对于求佛求法求菩提求涅槃等等之类的求,除掉少数具眼之人外,都认为这些求是正当的,都认为是可以求的,都认为这些求不是妄求。
不过在明眼禅师眼里,这些求同样是妄求,同样是要断除掉的。而且,这种妄求在看似正确的面目下,更具欺骗性和迷惑性,更容易使人深陷其中而不知自拔。
其次,所谓佛在心中,你所苦苦追寻的那个东西,一直都在你的身上,从来就没有丢失过,更不曾离开过片刻,你不返观内照,你不回心转意,你不当下识得衣中之宝,却汲汲向外追求。如此作为,你又如何能体悟禅道呢?
所以,良价禅师“足下烟生”之语,实在是有醍醐灌顶之妙啊。
而道全禅师一听之下,马上就明白了良价禅师之意,从而体悟禅宗旨意,此正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之真切表现也。
自然,向外追求之心歇息下来了,道全禅师也就没必要再四处参访了。所以,他便老老实实的留在了洞山跟随良价禅师继续深造。
作为洞山门下参学之首的云居道膺禅师听说此事后,便对良价禅师道:“终不敢孤负和尚足下烟生。”
看到弟子前来应对,良价禅师回道:“步步玄者,即是功到。”
在洞山参学的大光居诲禅师也对良价禅师说出自己的应对之语道:“与么则不敢造次。”
对此公案,北宋佛眼清远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评唱道:“诸人还知出离事么?若起解会心,则隔了也。”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01 09:51:43 +0800 CST  
公元869年,良价禅师在洞山圆寂后,寺院僧众立即迎请道全禅师接任广福禅寺主持。而江湖中人为了把道全禅师和良价禅师区别开,就把良价禅师称为洞山和尚,而把道全禅师称为中洞山和尚。
而道全禅师担任主持后也不负众望,在自己主持寺院期间,不但使得前来参学之人悦服,同时也使广福禅寺在江湖中的声望并没有随着良价禅师的圆寂而有所衰退。
既然当上主持开山弘法了,自然就会有僧众前来参请的。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佛入王宫岂不是大圣再来?”
道全禅师道:“护明不下生。”
僧人接着问道:“既是大圣再来,何更六年苦行?”
道全禅师道:“幻人呈幻事。”
僧人继续问道:“非幻者如何?”
道全禅师道:“王宫觅不得。”
在一般人的眼里,释迦摩尼在王宫中诞生,那一定是佛乘愿再来。所以这个僧人问道佛入王宫岂不是大圣再来?
护明菩萨,是释迦摩尼下生前在兜率天宫之名号。
在明眼宗师眼里,释迦摩尼是没有下生的。因为你有来,便有去。而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个僧人马上转个话题继续问道,我佛如来既然是乘愿再来之人,为什么还要在山中苦修六年呢?
对此,道全禅师回答道,这只是幻人呈幻事而已。
如果苦行可以悟道,那么数量众多的苦行者都应该悟道。如果坐禅可以悟道,那么各门各派那些修行禅定之人都应该悟道。可事实却是修行者如过江之鲫,能悟道者却如凤毛麟角。
所以,如果你不能领悟佛无定相禅非坐卧之理,你的那些种种作为只是在瞎弄精魂而已,只是幻人呈幻事而已。
而实际上,释迦摩尼后来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经过六年的苦行后,他终于放弃了这些并不能使自己开悟的修行,从而走上了真正的觉悟之路。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既然你说六年苦行是幻人呈幻事,那么非幻者如何?
看到别人在说幻,这个僧人马上就想到真,这种二元思想自然不是一个禅客所应该有的。须知,那个是非来非去,非幻非真的。所以,如果你要寻找真的话,天上的兜率天宫看不见,人间的王宫中也觅不得。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02 10:12:30 +0800 CST  
第五十八节 青林师虔

青林师虔禅师是洞山良价禅师之得意门生,在良价禅师所有的弟子中,他及其后传弟子不但较好的继承了良价禅师之禅法,而且还继承了良价禅师文采飞扬的特点,从而使得自己一系禅师之下语颇具文采。
良价禅师的众多弟子除云居道膺外,都是数传便绝,即便是本寂禅师一系也不例外。在这些数传便绝的法系中,青林师虔一系传承了六代,算是最长久的了。
后来青林师虔也回到洞山,担任了广福禅寺的第三任主持。师虔禅师在洞山广弘禅法,不但使自己名动江湖,更使得曹洞宗之祖庭能以高昂的姿态继续屹立于高手如云的江湖之中。

师虔禅师,不知何方人氏,不知出生年月,不知何处出家受戒。
当良价禅师在洞山大弘禅法威震天下之际,师虔禅师也慕名从湖南常德市之夹山前来参访。
良价禅师看到有人前来参访,于是问道:“近离甚处?”
师虔禅师道:“武陵(常德市)。”
良价禅师又问道:“武陵法道何似此间?”
师虔禅师道:“胡地冬抽笋。”
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高兴的道:“别甑炊香饭供养此人。”
师虔禅师一听,立即拂袖便出。
望着师虔禅师的背影,良价禅师不由得感慨道:“此子向后,走杀天下人在。”
看到有人前来参访,良价禅师递个话端一探虚实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面对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之问话,师虔禅师不慌不忙的以实应虚道,我是从武陵来的。
当时在武陵弘法声望最隆者,自然是在夹山说法的善会禅师。看到此人是从自己师兄那里过来的,良价禅师马上问道,武陵法道何似此间?
师虔禅师马上回答道,胡地冬抽笋。
胡地,指我国西域一带。冬笋的主产区在我国的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西、湖南、浙江等地。所以,在人们的常识中,胡地是不会有冬笋发芽而出的。
不过在禅师眼里,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们常常会用打破常识的思维和看似前后矛盾的语句,来截断学人的思维和念头,以表达不可言说之禅意。
所以,在禅师们的眼里,木女唱歌、铁牛汗出、石人抚掌、海底红尘、桥流水不流等等,就成为常态了。
良价禅师自是明眼之人,所以他听到胡地冬抽笋一语后,不由得非常高兴的对身边的人说道,这个新来之人是个栋梁之才,等会儿下去后,你们要好生接待,要专门用上好的米蒸饭来供养他。
良价禅师此话,表面上虽是表扬,但在表扬中却是泥中有刺啊。如果学人稍不注意,就坐在表扬中沾沾自喜,就会立即陷入良价禅师这个不动声色的坑中。因为作为一个禅客,那是应该呵斥不怒表扬不喜的,那是应该宠辱不惊得失坦然的,更应该超越喜怒宠辱得失的。
师虔禅师一听,立即毫不客气的拂袖而去。看来,师虔禅师不但清楚的认识到了良价禅师之用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受特殊对待而应平等如一之意,更表达了自己之超越思想。
至此,良价禅师才真正的表扬道,这人以后可以纵横江湖使天下人归往了。
对此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木庵安永禅师评唱道:“恁么祇对,滴水难消,因甚别甑炊香饭?莫有知他洞山利害者么?”
明末清初的觉浪道盛禅师评唱道:“青林头正尾正,固是圣朝俊彦廊庙英标,怎奈新丰老人未肯放过。且道那里是他未肯放过处?试定当看。”
祖灯绍禅师评唱道:“养子之缘理固如是,当时何不唤回痛裁一顿,岂不裕后光前。”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03 09:57:12 +0800 CST  
这一天,师虔禅师正在洞山上栽种松树,一个刘姓老翁走了过来,请求师虔禅师写首偈子给他。
看到有信众前来求偈,师虔禅师立即赋偈一首道:“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
对于此偈,《五灯会元》《指月录》等记载如上,《景德传灯录》除第三句有一字不同记为“郁郁覆荒草”外,其余皆同。
而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之记载差异较大,其曰:“短短一尺余,纤纤覆绿草。不知何世人,得见此松老。”
刘老翁得到偈子后,便立即回去拿给良价禅师品鉴。良价禅师一看之下,不由得道:“此人三十年后,来住此山,香饭供养师僧。”
悟道禅师的谶言,自然是不会落空的。果然,三十年后,师虔禅师重新回到了洞山,接替自己的同学道全禅师担任了洞山广福禅寺的第三任主持。
为了区分良价禅师、道全禅师和师虔禅师前后三任主持,江湖中人便以洞山、中洞山和后洞山来分别尊称他们。
师虔禅师主持广福禅寺后,不但使得自己在江湖中名声大振,而且一如良价禅师所言的那样,在自己担任主持期间,每天都能保证有上好的米来做饭供养寺院众多的僧众。

这一天,自觉在广福禅寺佛学院学习得差不多了的师虔禅师决定离开洞山外出闯荡,于是他来到方丈室给良价禅师辞行。
良价禅师问道:“子向甚么处去?”
师虔禅师道:“金轮不隐的,遍界绝红尘。”
良价禅师道:“善自保任。”
师虔禅师于是对良价禅师道:“珍重。”随即转身就走。
良价禅师也跟着走出来给师虔禅师送行,到了山门边,良价禅师对着师虔禅师道:“恁么去一句作么生道?”
师虔禅师道:“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
良价禅师良久。
师虔禅师道:“老和尚何不速道。”
良价禅师道:“子得恁么性急?”
师虔禅师道:“某甲罪过。”说完后,师虔禅师便对着良价禅师礼拜,然后下山而去。
看到自己的得意门生要离开洞山,良价禅师自然是会立即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
于是良价禅师不动声色的问道,你要到哪里去啊。
看到师父勘辩来了,师虔禅师立即道,金轮不隐的,遍界绝红尘。
金轮者,太阳也,喻佛性。
佛性,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也并不在什么高深玄妙的地方,它是遍界不曾藏的,就如天上的太阳一样,是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行踪的,是时时处处都在显示着自己的本来面目的。
可是,佛性并不是一个能孤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和世间万事万物共存。所以六祖慧能大师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性虽然就在万事万物中,但是,万事万物却不是佛性,佛性更不能被万事万物所染,否则,佛性也就不成为佛性了。
所以,太阳(佛性)在正大光明毫无遮掩的行走中,既处处显露,又遍界不染红尘。这正是佛法和世间既有分别而又完美统一的高度体悟。
看到弟子有如此悟性,良价禅师加以肯定的说道,既然如此,你以后善自保任吧。
看到自己通过最终的毕业论文答辩了,师虔禅师于是对良价禅师道,师父保重。说完后转身便走。
不过,良价禅师终究是老婆心切,看到得意门生要离去了,他便一路送到山门处。
到了门边,良价禅师依旧不放心,他对师虔禅师道,恁么去一句作么生道?
看到师父又发问勘辩来了,师虔禅师回道,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
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和金轮不隐的遍界绝红尘之意相差无几,意思就是说我即便在江湖中步步踏着红尘,步步不离红尘,但是我却能做到入水不湿衣处世不沾尘,我能做到通身无影像,经行不留迹。
良价禅师曾有鸟道之教法,鸟儿(禅师)在天空(江湖)任意行走,虽动,但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旁人自然也无迹可寻。师虔禅师的这种思想,其实和良价禅师之鸟道是一脉相承的。
不料良价禅师听后良久。
师虔禅师于是反问道,师父有什么话为何不快点说出来呢。
良价禅师马上对他道,你着急啥呢。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你没当老师自然不明白一个老师的心思,等你哪天当上老师后,看到自己的学生要独自外出闯荡江湖时,你就会替他担心替他着想了。
师虔禅师明白良价禅师只是养子之缘老婆情深而已,于是他马上对着良价禅师道,是我不对。说完后,师虔禅师立即对着良价禅师礼拜,然后下山而去,开始了自己闯荡江湖进而开山授徒的辉煌历程。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04 09:46:32 +0800 CST  
师虔禅师离开洞山后,便一路游历到了陕西汉中市青锉山。师虔禅师看到此山风水不错,于是便在山中无人处筑庵居住,并且一住就是十年。
这一天,师虔禅师忽地想起良价禅师说过自己会纵横江湖使天下人归往的,于是道:“我当利益众生,怎么可以拘于小节而独处呢。”
于是师虔禅师便起身离开了青锉山前往湖北随州市,当地江湖中人看到师虔禅师来了,便迎请他居住于随州土门小青林兰若。
师虔禅师也没有推辞,便在青林兰若居住下来,并且在此弘法,所以,江湖中人也把师虔禅师尊称为青林和尚。
师虔禅师在青林兰若弘法多年后,应僧众邀请,回到了自己的求学地洞山,接任广福禅寺主持一职。
师虔禅师在洞山不仅大弘曹洞禅法,使自己在江湖中颇有声誉,更是精心管理寺院,使得寺院众多僧众每天都有好米供养,一如良价禅师所谶。

师虔禅师当上广福禅寺主持后,立即颁布了一条新规:凡有新到,先般柴三转,然后参堂。
此规意思就是说凡是新到寺院求学的僧人,一律先去参加搬运柴草工作三次后,才允许来到教室上课学习。
那个时候的禅僧,本来就要人人劳动的。再加上是主持亲自定下的规矩,所以所有前来广福禅寺求学的僧人都毫无怨言的遵守着。
不过,林子大了,自然什么鸟都有的。
这天,一个新来参访的僧人不肯去搬运木柴。他觉得自己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广福禅寺,那是来学习禅宗课程的,而且人生苦短,那有闲时间去干那些杂事哦。
于是他便问师虔禅师道:“三转内即不问,三转外如何?”
师虔禅师道:“铁轮天子寰中旨。”
这个僧人一听,里面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师虔禅师看他既不遵守寺院规矩,更无法应对自己的禅机,于是毫不客气的就把他打出寺院去了。
这僧不依规矩搬柴,却来师虔禅师面前妄图一捋虎须。他直问道,三转内即不问三转外如何。
三转内者,事也,用也,偏也,臣也。三转外者,理也,体也,正也,君也。
看到这个僧人直问根本,师虔禅师道,铁轮天子寰中旨。
铁轮天子,铁轮王也。铁轮王乃是南赡部洲之主,南赡部洲,常常代指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所以,铁轮天子,人间主也。
既然铁轮天子是人间主,那么他就是君了,他的话就是圣旨了。既然是圣旨,那么下面的所有臣民就得认真执行了。
铁轮天子,正也,君也。其话语,令也,旨也。
所以作为参学之人(臣),必须正令当行。
而且对于禅而言,行住坐卧拉屎放尿,何处不是禅。运水搬柴穿衣吃饭,哪样不是神通与妙用。
既如此,你又为何要舍事问理,离用觅体呢。
面对师虔禅师的话语,这个僧人立即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自然,师虔禅师也是毫不客气的就把他打出寺院去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大沩怀秀禅师评唱道:“夫欲君臣道合,应须水乳和同。这僧既抗节朝堂,自应丧身失命。当时见道铁轮天子寰中旨,将坐具便摵。待伊拟议,拂袖出去。岂不尤为峻利。”
明末清初的冷山德商禅师评唱道:“这僧虽有逆捋虎须之先锋,且无倒脱龙鳞之殿后。待道铁轮天子寰中旨,但向道这老汉项上百二十斤铁枷甚时卸却。青林再要如何若何,便与震威一喝而出,可不辉今耀古绝后光前。是则是,还须识取青林始得。”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05 09:11:20 +0800 CST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学人径往时如何?”
师虔禅师道:“死蛇当大路,劝子莫当头。”
这个僧人问道:“当头者如何?”
师虔禅师道:“丧子命根。”
这个僧人又问道:“不当头者如何?”
师虔禅师道:“亦无回避处。”
这个僧人又问道:“正当恁么时如何?”
师虔禅师道:“失却也。”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未审向甚么处去?”
师虔禅师道:“草深无觅处。”
这个僧人马上道:“和尚也须堤防始得。”
师虔禅师拊掌道:“一等是个毒气。”
这个僧人看来是学有所成之人,所以他对师虔禅师道,我就这样径直前往,如何。
禅宗,是非常讲究蓦直去径直去的。径直者,心满意足后之理直气壮也。那是呼喊不回头万人留不住的。
不过,面对此僧要如此径往,师虔禅师却不认可,他道,死蛇当大路,劝子莫当头。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当头者如何。
师虔禅师毫不犹豫的回道,丧子命根。
须知,若谓径直,早已曲也。一个禅师,更须知有转身一路,若不解转身,则犯当头,必丧身失命也。
既然当头要丧身失命,这个僧人马上问道,不当头又如何呢。
禅,不是非左即右或者非右即左的,那是要两头俱坐断的。所以,即便你不当头,亦无你回避处。
既然左右不行,前后不得,那么正当恁么时又如何呢。
对此,师虔禅师显出活人手段道,正当恁么时,蛇却不见了。
此正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当你前后际断无路可通之时,挡路之蛇却消失了。
这个僧人马上追问道,不知它到哪里去了。
既然死蛇当道,使得自己进退不得,那么自己也得把它的踪迹搞清楚才是啊。
而且作为老师你在那里解弄死蛇吓唬学生,我又怎么会放过你拨弄的这条死蛇呢。
看到学人逼拶自己来了,师虔禅师马上道,草深无觅处。
蛇嘛,它不当道的时候,自然就钻到草丛深处去了,外人那里又能看见它寻得它呢。
在这里,师虔禅师不说没有蛇,而是说蛇在深草中寻觅不得。
不过,既然蛇隐藏于深草中,那么它终究还在,终究是个威胁,因为它也许会在你猝不及防或者毫不知觉的情况下窜出来咬你一口让你丧身失命。
所以这个僧人抓住这点对师虔禅师道,既然蛇在深草中看不见,那么师父也要小心提防才是啊。
也就是说,你告诉我的这些东西,我要注意,但是你自己也要注意,也得不能当头,也得须知转身一路才是啊。
师虔禅师弄蛇一番,临末了却被反咬一口。所以他不由得拊掌赞道,你和这条蛇都是毒气冲天啊。
不过,不知此僧在师虔禅师此语之下,又如何应对。此僧到此若能下得一语解毒,端的是毒气冲天。若是坐在此地,则被反噬一口,必丧身失命也。
这个公案传开后,江湖中评唱之人颇多。
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长江澄澈印蟾华,满目清光未是家。
借问渔舟何处去,夜深依旧宿芦花。
明末博山无异禅师评唱道:“青林棒喝不施,针锥在舌根上,何曾放过。这僧烂泥中有刺,纵得便宜,不知早八行铺了也。当时若问博山,但咄云没处去,看他道个什么。虽然,在今之日讨个师僧也难得。”
无异禅师的师弟永觉元贤禅师评唱道:“既不许当头,亦不许回避,暂生拟议便隔千山,教学人毕竟如何行履?虚舟无意浮秋水,橹柁浑忘渡月明。”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师虔禅师知道自己尘缘已尽,于是把弟子们叫到身边道:“我走后,不允许你们建造墓塔安置我的遗体。你们只需要把我的遗体依例焚烧,然后把骨灰迎风抛洒掉就是了。”
说完后,师虔禅师就端坐着圆寂了。
师虔禅师嘱咐弟子把自己的骨灰扬于风中而不建塔安置,这在禅宗史上,也算是比较独特的处理后事之方式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20-02-06 09:35:38 +0800 CST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665631

发表时间:2018-03-18 19:25: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0:53:01 +0800 CST

评论数:28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