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侃史】细数历史奸臣

【27】【2】【1】【1】【】【】【】【】【】【】【】【】【】【】【】【】【】【】【】【】【】【1】【1】【1】【6】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1.官宦世家

想比较全面地了解唐朝历史的朋友一般都会读五代后晋时期刘昫编写的《旧唐书》,或者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以及北宋时期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在《新唐书》的奸臣列传中,首个出场的奸臣是唐高宗执政时期的宰相许敬宗。

许敬宗之所以被排在第一位,并不是说他在唐朝的历史中最为奸诈,而是在他之前,唐朝“没有”出过奸臣。

公元592年,许敬宗出生于杭州新城一户书香世家。

熟知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当时中原大地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一个个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改朝换代极为频繁,但许敬宗这家子从爷爷许茂这一辈开始,就一直在不同的王朝中为官。

像许敬宗的爸爸许善心,虽然九岁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范氏独自抚养成人。但长大后许善心却凭着自己的本事当上了南陈官员。

后来,许善心作为南陈使者出访隋朝。由于隋文帝杨坚十分喜欢许善心的才华,便刻意将他留了下来。在此过程,虽然许善心一次次向隋文帝请辞回国,但隋文帝却以种种理由搪塞,目的只有一个,不希望这样的人才为他人所用。

转眼到了公元589年,南北朝中的最后一个王朝南陈归降隋王朝,直到这时隋文帝才派遣使者将这事告诉许善心,并同时向他传达一个信息,希望他能跟南陈皇帝陈叔宝一样改投隋朝。

听说南陈国灭亡,伤心不已的许善心竟然穿上白衣,面朝东方(南陈的方向)跪哭了三天,之后才接受隋文帝的受命。

可当他穿着隋朝官服上朝时,却照样忍不住在隋殿中哭泣起来,看着许善心悲哀得声音都发不出来样子,隋文帝感慨地说:“朕平定陈国,只获此一个人够矣。善心既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即是我的忠臣。”

成为隋朝大臣后,许善心同样做到了尽心尽职,在隋文帝杨坚及隋炀帝杨广掌政期间,许善心还主持撰写出一大批文史。

转眼到了公元618年,当了十四年皇帝的隋炀帝杨广却遭到了逆臣宇文化及迫害致死。隋炀帝杨广死后,宇文化及又将杨广14岁的孙子杨侑给“扶”上了帝位,这就是隋朝末代皇帝隋恭帝。

一看隋恭帝登基,大臣们纷纷见风使舵跑去拜谒,可唯独许善心却对此不理不睬。

听说许善心又犯倔脾气,一开始也想收买人心的宇文化及便让许善心的侄儿许弘仁前去劝说,并许诺,如果许善心能顺应新局势,朝廷依然会给予重用。

谁知许善心对此却断然拒绝,看着许善心这么不识时务,宇文化及一下子火了,马上派人去将许善心以及其儿子许敬宗给“请”来。

“请”来后许善心依然表现出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样子,既然如此,宇文化及也只能下令将他杀掉。

一看父亲被杀,吓坏了的许敬宗赶紧跪地求饶,看着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表现,宇文化及干脆对许敬宗说:“你想活命吗?那容易,你跳支舞来给大家看看,如果跳得好,我就饶你不死。”

26岁的许敬宗一听有活命的机会,还真“潇洒忘情”地跳了起来,随后,宇文化及也果不食言饶了许敬宗一命。但从这以后,“蹈舞求生”这个四字却成了许敬宗一生的代名词。

保住性命的许敬宗后来投靠了瓦岗军(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成了瓦岗军首领李密麾下的一名幕僚。

(2.未完待续.1)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9 14:07:06 +0800 CST  
【28】【2】【2】【1】【】【】【】【】【】【】【】【】【】【】【】【】【】【】【】【】【】【1】【1】【3】【9】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2.走过那段复杂的历程

隋末时期那段历史可谓精彩迭出,无奈事件太过于复杂,这里就尽可能用最简略的方法一笔带过。

按照宇文化及的思想,做掉隋炀帝后,先是找傀儡皇帝杨侑做一个过渡期,然后自己再找适当的时机登上帝位。可惜宇文化及的愿望虽然美好,但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有着很大差距。

宇文化及刚刚将杨侑给扶上帝位,瓦岗军首领李密便带领着瓦岗军(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向宇文化及发难,并很快将宇文化及打败。

虽然李密战胜了宇文化及,但还没来得及缓气,当时的地方军阀王世充便向李密发起新一轮的挑战,尽管李密最后也取得了胜利,无奈因此却元气大伤。

就在这一系列事情发生的同时,出身于北朝关陇贵族的李渊也在突厥的支持下顺势攻占了长安,并于公元618年五月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

眼看着自己已无实力与李渊对抗,实在是计穷势蹙的李密只得投靠了李渊。但没过多久,实不甘心居于人下的李密又忽然想自立门户。结果,李密被唐将盛彦师斩杀在熊耳山(现在山东省枣庄市的熊耳山地质公园),终年37岁。

至于许敬宗,跟随李密投靠了唐朝后,便没有跟着反,而是一直留在了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身边工作。

为了留住身边的人才,秦王李世民还专门修建了一座文学馆,并把许敬宗以及杜如晦、房玄龄等十七位极有才华的人并称为“秦府十八学士”。

公元627年八月,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杀兄弑弟等一系列的手段,终于逼受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当上唐朝第二任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唐太宗。

唐太宗登基后,便马上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用人不拘一格,只要你有才华,不管你出身贫寒,还是之前有过污点,统统给予重用。正是唐太宗的这项改革,像当时出生于底层阶级的马周、李义府等人也由此迎来了人生的发展机遇。

至于许敬宗,则是被唐太宗任命为中书舍人(国家高级的文职官员),兼修国史。(注意这词,许敬宗在唐朝的宦海生涯中,几乎都在干这份工作。)

要知道,不要说整体朝廷,就算是原来的秦府十八学士,也是个顶个的尖,许敬宗能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兼修国史,除了足以证明其才华过人外,也能够让人感觉到唐太宗对他很是赏识。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维推测,后面的日子许敬宗也应该是一步一步地往上攀才对,可惜后来许敬宗却因为一次忍俊不禁而惨到贬官。

(2.未完待续.2.1)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9 16:10:58 +0800 CST  
【29】【2】【2】【2】【】【】【】【】【】【】【】【】【】【】【】【】【】【】【】【】【】【1】【1】【7】【2】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2.走过那段复杂的历程(之二)


许敬宗遭贬官的事是公元636年六月,那时,唐太宗的老婆长孙皇后因病去世。

当时历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也参加了葬礼,欧阳询虽然写得一手好字,但是人长得实在是寒碜了点,而且还是寒碜得很有特色的那种。

由于欧阳询在葬礼上的一举一动显得非常另类,因而参加葬礼的人都觉得他很是滑稽,但毕竟此时参加的是庄严的葬礼,所以大家都尽量控制自己的神情,但此时许大叔(46岁)却偏偏控制不住自己,结果众人在悲伤落泪时,许敬宗一个人却在哈哈大笑。

很快,在葬礼上显得另类的许敬宗便被贬去了洪州都督府当一名司马(协助江西南昌地区的领导执行军事事务)。


(2.未完待续.2.2)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29 20:25:07 +0800 CST  
【30】【2】【3】【1】【】【】【】【】【】【】【】【】【】【】【】【】【】【】【】【】【】【1】【1】【9】【8】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3.唐太宗欣赏许敬宗的那些事(之一)

贬官一段时间后,朝廷又将许敬宗给召了回来,召回来后,唐太宗不但将他的官职比原来调高,并且照旧让他回去兼修国史。

众所周知,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而且是那种超害怕自己一不小心便会变成昏君的那种。

当时之所以将许敬宗给贬去洪州,只是唐太宗想给众人一个威严的提醒,毕竟在皇后大丧之时,许敬宗却在那嘻嘻哈哈确实不妥,不给他点颜色看看实在说不过。

但回头唐太宗之所以又将许敬宗给召了回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唐太宗舍不得将许敬宗这样的人才流放在外面太久。

那么,唐太宗在赏识许敬宗才华的同时,是否又了解其不足的一面?应该说,对于许敬宗的不足,唐太宗同样也非常了解。

《贞观政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唐太宗问许敬宗:“在众臣中,朕就觉得爱卿你最贤能了,但很奇怪,为什么不少人对你有意见?”许敬宗听后很是从容地答道:“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美酒肥羊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唐太宗听后频频点头,说:“爱卿说得实在是有理,朕学习了。”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让我们感触到许敬宗的睿智,面对着唐太宗的疑问,许敬宗并没有直接为自己辩解,而是采取了迂回借喻的办法来回答,从而使唐太宗也在瞬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由于这件小事很是经典,后来唐太宗与许敬宗的这段对话也被刻在陕西耀州药王庙旁的一块石碑上。

虽然许敬宗的这番话是在一千多年前说的,但哪怕到了今天,只要我们每个人能牢记着这些话,有时就算遭到别人莫名其妙的诽谤或者不理解,心中不快之感也会自然瓦解冰消,坦然应对。毕竟在这个世上,我们不可能做到去取悦每一个人的心。可是只要我们凡事能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就足矣。

(2.未完待续.3.1)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30 07:33:28 +0800 CST  
【31】【2】【3】【2】【】【】【】【】【】【】【】【】【】【】【】【】【】【】【】【】【】【1】【2】【1】【4】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3.唐太宗欣赏许敬宗的那些事(之二)

贞观十七年(644年),16岁的晋王李治被唐太宗册立为太子。随后,许敬宗也被擢升为黄门侍郎,迁太子右庶子。

在古代,黄色是皇家的专用色,所以一听到黄门这两个字,自然就能够让人意识这应该是皇帝身边的近臣。黄门侍郎说白了就皇帝身边的高级秘书。那么迁太子右庶子又是什么?这个官职就是辅佐太子,如果太子将来成了皇帝,许敬宗就等于是帝师。(读过《笑里藏刀李义府》一文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李义府也是类似许敬宗这般被安排到了太子李治身边工作的。 )

尽管许敬宗与李义府后来成了人们印象中的奸臣,但当时唐太宗之所以选中这两个人辅佐李治,原因很直接,这两个人不但对朝廷忠心耿耿,而且还才华过人,不然许敬宗与李义府也不可能做着同一项工作——兼修国史。要知道,不管是哪朝哪代,能被指定去兼修国史的,肯定人才中的人才。许敬宗也确实不负重望,在此期间修编完成了《武德》、《贞观实录》。(李义府当时也同样做出了不少政绩。)

贞观十九年(646年),此时的唐太宗身体已大不如前,但经过反复衡量,唐太宗还是做出一项决定,御驾征讨高句丽。


(2.未完待续.3.2)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30 11:10:57 +0800 CST  
【32】【2】【3】【3】【】【】【】【】【】【】【】【】【】【】【】【】【】【】【】【】【】【1】【2】【4】【4】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3.唐太宗欣赏许敬宗的那些事(之三)

唐太宗为什么要征讨高句丽?这里先简单地介绍一些与高句丽有关的历史背景。

高句丽国的地盘大概在现在 半岛北与中国的辽宁、吉林地区。当时 半岛上除了一部分归高句丽管辖外,另外还有百济(位置在现在韩国的西边)、新罗(位置在现在韩国的东边)两个国家,所以人家一般将这三个国家合称为“ 三国”。(顺便介绍一下,好多人把高句丽与高丽混为一谈,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认为反正都是 (韩国)的前身。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大的差别,高丽国的位置只是局限于 半岛,而且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姓氏的王朝。)

隋朝时期,虽然高句丽的国土远远小于隋朝,但是这个国家的实力却一点也不弱。正是如此,到了隋炀帝杨广掌政时期,充满野心的杨广认为,只要高句丽存在,必将对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如果隋朝想要长久兴盛,就必须先把高句丽除掉。

基于这个思想,杨广才不顾一切出兵征讨高句丽。但结果却是,出兵前两次丝毫占不到便宜,到了第三次,杨广算是把高句丽“征服”,但却因此导致隋朝国力大降,民心丧失。(注意,这就是导致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随着隋军“胜利”的退去,高句丽人却做了一个令人义愤填膺的事,把“三次隋高大战”中数以万计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骸堆积起来,构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观”供人观赏。(够狠的。)


(2.未完待续.3.3)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30 14:25:46 +0800 CST  
【33】【2】【3】【4】【】【】【】【】【】【】【】【】【】【】【】【】【】【】【】【】【】【1】【2】【7】【4】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3.唐太宗欣赏许敬宗的那些事(之四)

公元618年,中原大地经过一番混乱后,李渊终于取代隋朝,建立了唐朝。

出于稳固国家结构考虑,不管是唐高祖李渊,还是继任者唐太宗李世民都是采取了怀柔政策,在尽量不与高句丽发生摩擦的同时,唐朝也积极和 半岛上的另两个国家百济、新罗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唐朝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感觉就像现在中国跟北 以及巴基斯坦保持着友好关系一样,你懂的。

眼看唐朝的态度跟之前的隋朝截然不同,高句丽表面上也装得恭恭敬敬,但实际却变得更加狂妄。很快,高句丽就转而将矛头指向了相邻的百济国。

一看高句丽耍这样的流氓,唐太宗当然不爽,一开始是给予劝说,劝说无效再给警告,可是警告无效,那对不起,只能战场上见了。这就是贞观十九年唐太宗要打高句丽的直接原因。


(2.未完待续.3.4)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30 16:26:02 +0800 CST  
【34】【2】【3】【5】【】【】【】【】【】【】【】【】【】【】【】【】【】【】【】【】【】【1】【2】【9】【5】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3.唐太宗欣赏许敬宗的那些事(之五)

既是如此,唐太宗也不至于御驾亲征吧,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基于国家未来的考虑,尽管唐太宗那时已将李治册立为太子,但对于李治的懦弱,唐太宗却担忧,正是这样,唐太宗才想以最狠、最集中的力量解决高句丽问题。

更甚的是唐太宗不但御驾亲征,而且朝中的几个重臣,长孙无忌、李世勣、岑文本也都随驾,甚至那位那时就喜欢呆在家炼长生丹,多年不愿接客的尉迟恭也被唐太宗拉出来随军。

至于太子李治则被安排在战场后方的定州(河北定州)监国,与此同时唐太宗还诏令高士廉、许敬宗为共知机要(负责后方的机要事务)。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而许敬宗只是一个外人,这一点也能同样让人感觉到唐太宗对许敬宗的信任。(别急,后面还有唐太宗对许敬宗更为信任的表现。)


(2.未完待续.3.5)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6-30 20:03:36 +0800 CST  
@fivelements 2012-06-30 20:23:51
人性是复杂的,但同样境遇下不同人还是会有不同的选择的。

-----------------------------
嗯,其实是如此,特别是写来俊臣时这个感觉更为强烈。在当时的吏官中除了来俊臣、周兴这样的酷吏,但同时也有徐有功、杜景俭那样的好法官。呵呵。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1 07:55:13 +0800 CST  
@fivelements 2012-06-30 20:23:51
人性是复杂的,但同样境遇下不同人还是会有不同的选择的。

-----------------------------
嗯,确实是如此,特别是写来俊臣时这个感觉更为强烈。在当时的吏官中除了来俊臣、周兴这样的酷吏,但同时也有徐有功、杜景俭那样的好法官。呵呵。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1 08:54:35 +0800 CST  
【35】【2】【3】【6】【】【】【】【】【】【】【】【】【】【】【】【】【】【】【】【】【】【1】【3】【4】【2】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3.唐太宗欣赏许敬宗的那些事(之六)

唐太宗出征不久,跟随在左右的宰相(中书令)岑文本却因病死在了半途。岑文本死后,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擢升许敬宗为中书侍郎。同时又将他调到了前线去接替原来岑文本的工作。中书侍郎是中书令的副手,但在那骨眼上无形之中许敬宗就相当于代宰相了。

许敬宗刚到前线不久,恰逢节节取得胜利的唐太宗在围攻高句丽的安市城(现在辽宁海城市)。

一看安市城受困,高丽的北傉萨(古代 的官名,相当于司令官)高延寿、南傉萨高惠真赶紧联合了十五万军队过来救援。但在驻跸山脚下,唐军照样把高延寿与高惠真的军队给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投降。(驻跸山原名六山,位于现在辽宁辽阳境内,这山是经过唐太宗的这次征战胜利后才改名的。)

虽然这次所取得的胜利实属不易,但对比着之前隋炀帝杨广倾尽国力却毫无收获的情形,唐太宗是心情大好。

那天,坐在马背上的唐太宗忽然对陪在身边的许敬宗说:“爱卿,你帮朕起草一份诏书,朕要将此捷讯昭告天下。”

许敬宗听后略加思索,便挥笔写了起来。

当唐太宗看着许敬宗这份一气呵成又辞采华美的文章时,不禁赞叹不已,随后,唐太宗下诏,将这份诏书刻成石碑立于驻跸山,以纪其功。


(2.未完待续.3.6)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1 09:42:37 +0800 CST  
【3】【2】【4】【1】【】【】【】【】【】【】【】【】【】【】【】【】【】【】【】【】【】【1】【3】【6】【2】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4.第二次遭到贬官(之一)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廿六日,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官含风殿病逝,终年52年。同年六月初一,太子李治也在长安的太极殿即位,这个新皇帝就是唐高宗。

登基后,唐高宗便将许敬宗调任为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按照眼前的局势,许敬宗的仕途可谓一片光明,偏偏在这个时候,许敬宗却再次遭到贬官的命运。

如果说许敬宗第一次遭到贬官是情有可愿的话,那么第二次遭到贬官确实就有些冤了,贬官的起因很简单,《旧唐书》中就记了这么一句:“敬宗饕沓,遂以女嫁蛮酋冯盎子,多私所聘。”什么意思?许敬宗贪得无厌,竟然把女儿嫁给蛮族人冯盎的儿子,而且还收下了男方家许多聘礼。

就因这个原因遭到贬官确实是无厘头到了极致,人家嫁女儿,收受对方的聘礼,双方你情我愿,关他人屁事。但是当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觉得奇怪了。

冯盎是广东高州人,岭南历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女英雄冼夫人就是他的奶奶。(而后来冯盎的曾孙高力士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也就是说,许敬宗是高力士如假包换的外曾祖父。)

隋朝时期,冯盎被隋文帝杨坚赐封为高州刺史,负责管理岭南一带,隋开皇九年(589年),冯盎又帮朝廷平定了南方许多叛乱,因此杨坚便将冯盎加封为汉阳刺史(相当于现在湖北省省委书记)。

但公元618年五月,中原大地经过一番动乱后,李渊终于取代了隋朝,建立了唐朝。

虽然唐朝是成立了,但当时的政局并不稳定,加上冯盎一时又摸不到唐朝的态度,出于以防万一的态度,冯盎不但没有像之前一样向朝廷(隋朝)进贡,而且还干脆带着原班人马退回到广东岭南静观其变。这时也有不少人纷纷劝冯盎干脆乘着唐朝国力未稳时,自立一个南越国。

经过一番衡量,最终冯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并于公元621年归顺了唐朝。

别看现在的广东很是繁荣,在唐宋时期,这里可是一片荒芜,而且充满瘴气,所以中原人一般很怕来到广东。正是这样,当时中原官员被贬时才会被贬到这个地方。

冯盎归顺后,唐朝政府也依旧将原来岭南的地盘交给冯盎独自管理。(感觉就像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

尽管冯盎对朝廷表现忠心,但中原的官员却照样把他当成外人看,甚至骨子里的本能就会把岭南人看低一等。这感觉就像现在某些大城市里的人看不起农民工一个理,哪怕你是有文化有才华,反正那些“爷”骨子里就看不起你。

正是当时的中原官员存在这种心态,所以当许敬宗的女儿嫁给南蛮时,许多官员才会鸡蛋里挑骨头。说白了,就是那些平时看许敬宗不爽的人故意找碴。

对于这份弹劾,唐高宗思来想去,还是给了那些找碴的人面子,将许敬宗给贬为郑州刺史。


(2.未完待续.4.1)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1 11:21:14 +0800 CST  
【37】【2】【4】【2】【】【】【】【】【】【】【】【】【】【】【】【】【】【】【】【】【】【1】【3】【7】【3】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4.第二次遭到贬官(之二)

尽管这第二次贬官只是被贬在郑州,而且于公元652年唐高宗又将许敬宗给召了回来。召回来后,唐高宗也将他任命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国家一流学府高级教授),微分依然兼修国史。

虽说如此,但前后两次“莫名其妙”的贬官对许敬宗来说还是打击很大,看看当初与他一样同在瓦岗军首领李密麾下的魏征、徐世勣,以及与他同一时期被唐太宗称为“秦府十八学士”的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等,这些人个个早已成了朝廷栋梁。(那时的魏征、杜如晦已功成名就死了)可本来也擢升为中书侍郎的他呢,却因为命运的不公,如今反倒成了一个小小的卫尉卿(军供部部长)。想着这些许敬宗是感慨万端。毕竟,任何一个经历过挫折的人,心态与人生观一般都会发生着变化。

但不管怎么样,许敬宗还是照样地做好着本职工作,在此期间,许敬宗也主编整理出了《文馆词林》一千卷。这项工作的贡献很大,里面收集保存了自先秦至唐代以来各个时期的诗文。(注意,像这样的工作可不是凭着一股热情就行的,必须有很扎实的文学功底作为基础。)与此同时,许敬宗也一直在默默地等待改变命运的机会。

公元655年,也就是返回长安的第三个年头,许敬宗还真的盼到了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当时唐高宗李治很想废掉原来的老婆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新皇后。但是面对着以长孙无忌、禇遂良、于志宁等大臣的反对,李治却变得束手无策。

在这骨眼上,由于中书舍人李义府遭到长孙无忌排挤,为了能继续留在长安,李义府干脆采取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支持李治“废王立武”。

没想到李义府公开站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后,不但没遭到长孙无忌算计,反倒得到了唐高宗与武则天的赐赏。(详情可参阅《笑里藏刀李义府一文》)

也正是李义府的行动彻底触动了许敬宗,从这开始,许敬宗也就成了支持武则天夺权的核心棋子。


(2.未完待续.4.2)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1 12:17:32 +0800 CST  
【38】【2】【5】【1】【】【】【】【】【】【】【】【】【】【】【】【】【】【】【】【】【】【1】【4】【0】【3】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5.唐高宗当初是如何当上太子的(之一)

要介绍许敬宗是如何帮忙武则天夺权之前,必须先介绍一下唐高宗曾经是如何从晋王擢升为太子,以及武则天如何成为皇后的相关历史背景。

当初,唐高宗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唐太宗册立的太子是李治的大哥李承乾。

由于唐朝之前的隋朝,以及隋朝之前的南北朝中的诸多王朝的执政寿命都特别短,特别是隋朝从兴起到最后灭亡,唐太宗以及麾下的大臣几乎全是见证人。所以当唐太宗掌权后,便天天告诫自己,一定要以史为监,力求让自己做一位虚心纳谏、不耻下问、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正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有着这样虚怀若谷的精神,在其执政时期,手下才会涌现出一大批诸如魏征、马周等敢于直言的忠臣。大唐也由此被缔造成了一个伟大强国。直至今天,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依然得到后人极高的评价。

唐太宗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对太子李承乾同样也是要求严格。

年少时,聪明伶俐的李承乾倒也表现得不错。但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也许是一直以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管教得太严,随着年龄的成长,李承乾却反倒是变得越来越叛逆,什么逃学打猎,偷偷喝酒等等,甚至到了后来,作为太子的他竟然还和伴读的书童搞同性恋。一句话,那时的李承乾简直就是一个“五毒俱全”的问题少年。

对于李承乾的胡闹行为,唐太宗也开始犹豫究竟要不要黜免他太子的资格。

在李承乾的太子位岌岌可危之时,魏王李泰却日益窃喜。


(2.未完待续.5.1)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1 15:13:53 +0800 CST  
【39】【2】【5】【2】【】【】【】【】【】【】【】【】【】【】【】【】【】【】【】【】【】【1】【4】【1】【3】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5.唐高宗当初是如何当上太子的(之二)

魏王李泰是长孙皇后的二个儿子,在唐太宗的所有儿子中排行第四。李泰不但长得相貌堂堂,而且博学多才。看着大哥李承乾日渐变质,早就在觊觎太子之位的李泰知道,按照继承原则,如果嫡长子被黜免,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轮到李泰了。

为了能争取挤掉大哥李承乾,李泰也开始想方设法讨唐太宗的欢心。看着两个儿子一进一退,唐太宗心中的天平也不由得逐渐偏向了李泰,无奈李泰争夺太子位的步伐迈得太急,处处让李承乾感到有一种压逼感。

自然而然,兄弟间也开始拉帮结党,明争暗斗起来。后来,处于下风的李承乾急了,干脆勾结了一些文臣武将甚至还有亡命之徒计划提前夺位,可惜在贞观十七年,这事却被提前爆了出来。

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很是气愤,立即黜免李承乾。过后又亲口对李泰说,将考虑立他为新太子。听了父皇的话,李泰一下子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作为皇帝,唐太宗对于原太子的行为感到失望,但作为父亲,唐太宗对儿子更是感到疼心无比,带着这种极不是滋味的心情,唐太宗决定亲审李承乾,问他干吗要造反。面对着父皇的盘问,李承乾倒也回答得十分干脆:“儿臣贵为太子,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假如不是四弟苦苦相逼,儿臣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父皇在废儿臣后册立四弟为太子,那儿臣可就真的落入他人的算计了。”

众所周知,当初唐太宗之所以能够登上帝位,靠的就是残杀两个亲兄弟,并逼退父亲李渊才达到目的的。所以听了李承乾告白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

最终唐太宗决定,在黜免李承乾的太子位的同时,也不册立李泰为新太子。因为唐太宗非常清楚,如若他这样做,无形中就等于又延续了宫廷兄弟残杀的恶俗,长此下去宫廷之争肯定会血腥不断。

既然李承乾与李泰都失去了太子的资格,那么接下来又是谁会成为新的太子?

(2.未完待续.5.2)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1 16:14:37 +0800 CST  
【40】【2】【5】【3】【】【】【】【】【】【】【】【】【】【】【】【】【】【】【】【】【】【1】【4】【3】【8】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5.唐高宗当初是如何当上太子的(之三)

当时唐太宗心中有两个人选,一个是三子吴王李恪,另一个是九子晋王李治。

九子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嫡出之子,而且一直很受长孙无忌喜欢,自然是最有资格了,虽说李治是一个多才多艺,心地仁慈的人,无奈性格太过于懦弱,所以唐太宗在是否立李治为太子的问题上显得非常犹豫。

至于三子李恪之所以被唐太宗列为考虑对象,原因就是在唐太宗的所有儿子中,三子李恪最为贤能,只是李恪并非长孙皇后所生。

对于唐太宗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宰相长孙无忌自然是坚决反对,力挺册立晋王李治为新太子。

长孙无忌的理由很简单,吴王李恪确实聪明,但他妈是前朝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身上的血缘一半是唐朝,一半是隋朝,如果让他当太子,将来大唐好不容易得来江山岂不是又一半还给了隋朝。

由于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两个人在年少时就是好朋友,后来因为长孙无忌的胞妹也嫁给了唐太宗,再后来唐太宗的玄门兵变,长孙无忌也是那次兵变的中坚份子,当唐太宗登基后,长孙无忌又一直非常给力。正是这样,在他的极力推荐下,唐太宗最终还是册立了九子李治为新太子。

尽管如此,但对于李治懦弱的性情,唐太宗还是非常担心。唐太宗曾对长孙无忌感慨:“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什么意思?雉奴性格太过于懦弱了,如果他将来没有足够的魅力治理江山,真不知如何是好?(雉奴是李治的小名。)

正是唐太宗对李治的治国能力有着担心,在确定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着力做了两件事:第一,先将几个感觉是潜在危险的大臣给杀掉;第二,同时为李治培植一些有能力的大臣辅政。(贞观十九年,唐太宗集中力量御驾亲征高句丽,其中很大部分原因也在想尽自己的能量为未来的李治扫平障碍。)

在唐太宗培植几个大臣中,除了李治的娘舅长孙无忌外,还有大臣褚遂良、李世勣。(原来马周也算一个,可惜死得太早了。)


(2.未完待续.5.3)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1 21:12:28 +0800 CST  
【41】【2】【6】【1】【】【】【】【】【】【】【】【】【】【】【】【】【】【】【】【】【】【1】【4】【7】【2】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6.废王立武(之一)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廿六日,52岁唐太宗病逝。临死前,唐太宗殷殷叮嘱陪在身旁的长孙无忌与禇遂良,一定要他们好好辅佐李治治国。

唐太宗生前安排的辅政大臣有一个共同点,这几个人对朝廷忠心,彼此间却不是一党,应该说历朝历代皇帝安排大臣辅政一般都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大臣相互牵制、监督着。

尽管唐太宗的安排一点也没错,但当唐高宗李治登基后,首席宰相长孙忌由于身份特殊,还是成了说话最有份量的人。

在政事上,唐高宗一般也都听从长孙无忌这个宰相舅舅的安排,但偏偏有一件事唐高宗却我行我素,绝不听劝,这件事就是与武则天的结合。

武则天原来是唐太宗的小老婆(才人),后来和唐高宗发生了爱情,唐太宗死后,唐高宗在原来老婆王皇后的帮助下又将之前被送进寺庙当尼姑的武则天给重新接进了宫里。

不仅如此,到了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在武则天的娇媚怂恿下,还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新皇后。(详情可参阅《笑里藏刀李义府》一文)

之前,面对着唐高宗这一连串有失朝廷颜面的行为,朝中许多重臣早已是明显表示反对了。没想到现在倒好,唐高宗还想得寸进尺“废王立武”。朝中大臣听说此事时,自然是一片哗然。

(2.未完待续.6.1)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2 08:53:15 +0800 CST  
【42】【2】【6】【2】【】【】【】【】【】【】【】【】【】【】【】【】【】【】【】【】【】【1】【4】【8】【6】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6.废王立武(之二)

那天退朝后,唐高宗让长孙无忌、于志宁、禇遂良以及李勣四位宰相到后殿商榷事务,唐高宗知道,只要能说服这四人,废黜王皇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唐高宗想商榷啥事,这四位大臣自然非常清楚,这时,禇遂良对其他三人说:“陛下要约见咱们多半是为了废后之事,如果等下大家冒犯了陛下很可能会招到诛杀,太尉(长孙无忌)是陛下的舅舅,而司空(李勣)又是开国功臣,咱千万不可以逼陛下背上杀舅父或者杀功臣的罪名,等下还是由我这个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却又深受先帝皇恩的人来先开口吧,先帝生前再三嘱托过我,一定要好好辅佐陛下,如若我因此争执而死,到了地下见到先帝时也无愧于心了。”

禇遂良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安排,除了这些因素外,其实还有一个考虑,毕竟长孙无忌与李勣是威望比他高,假如他压不下阵脚,长孙无忌和李勣还可以再压上一把,但是假如让长孙无忌或者李勣这两个大佬先行出马,搞不掂他再出马,效果可能要差许多。

听了禇遂良的建议,其他三人都没吱声,但就在这时,李勣却“忽然感到身体不适”,而先行告退。

既是如此,长孙无忌、于志宁、禇遂良三人也只能按照商榷计划行事。

唐高宗到来后刚把废除王皇后后位一说,禇遂良便马上站出来反对:“皇后出身名门,为人贤淑,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在病重时也曾拉着我的手嘱咐‘以后我的好儿好新儿媳就付托给爱卿你照顾了。先帝所说的话,如今犹在臣耳边。再说了王皇后又没有犯大错,陛下凭啥理由废掉她的后位!”

看到禇遂良表现得这么激烈,而长孙无忌等重臣也全都以沉默来支持禇遂良的行为,一时之间成了名副其实孤家寡人的唐高宗只得暂时作罢。


(2.未完待续.6.2)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2 10:43:15 +0800 CST  
【43】【2】【6】【2】【】【】【】【】【】【】【】【】【】【】【】【】【】【】【】【】【】【1】【5】【2】【3】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6.废王立武(之三)

第二天,在武则天的推动下唐高宗又再次专门约见了长孙无忌、于志宁、禇遂良,以及李勣。但李勣又因为“还在病中”同样没有参加。

当唐高宗再次说起“废王立武”一事时,禇遂良依然是第一个跳出来说:“如果陛下不喜欢王皇后,一定要废掉她的后位,臣等尊重陛下的选择,但是立武昭仪为新皇后,却是万万不行。众所周知,武昭仪曾服侍过先帝,如果陛下真立她为皇后,岂不让天下人笑话,陛下千万不要以为天下人是聋子。再说了陛下后宫出身高贵的嫔妃大把,陛下干嘛非要看上武昭仪,如果立她为后,后人将会如何评价陛下!臣今天说这话,罪已当死,但请陛下三思臣所说的话。”禇遂良说完更是将手中的朝笏放下,接着又脱下官帽,将头往地下狠磕,瞬间,鲜血从他的额头涌了出来。

看着禇遂良这番过激的行为,唐高宗是气得面色变紫,全身发抖。

正当这几个人在堂上乱成一团时,一直坐在朝堂内帘子后面偷听的武则天反倒是忍不住了,只见她大喝一声:“何不扑杀此獠!”(獠,古代北方人骂南方人的话,遂良祖先是河南人,到了他十二世祖时全家迁移至南京。)

武则天这一喊,与其说把众人喝住,还不如说把众人给雷懵了,要知道,当时的她只是一个后宫的昭仪,不要说议政,就是在后宫,昭仪也排在第三等。(第一等皇后,第二等贵妃。)

但这个小小的昭仪就是胆敢在皇帝与重臣争执时,也上来踹上一脚,这就是武则天。

听了武则天忍不住的这声怒喝后,唐高宗跟于志宁石依然石化不动。

这时还是作为首席大臣的长孙无忌开口:“右仆射(禇遂良)是先帝托孤大臣,既使也有罪,也不可用刑!”

就这样,处罚禇遂良的事才不了了之。


(2.未完待续.6.3)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2 14:37:40 +0800 CST  
【44】【2】【6】【4】【】【】【】【】【】【】【】【】【】【】【】【】【】【】【】【】【】【1】【5】【5】【0】


【随缘侃史】蹈舞求生许敬宗

文/一切随缘

6.废王立武(之四)


继禇遂良之后,朝中的另两位宰相韩瑗、来济也先后上书,观点只有一个,反对“废王立武”。

在当时朝廷一共有七位宰相,分别是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禇遂良,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门下侍中崔敦礼。

在这七位宰相中,禇遂良、韩瑗、来济已经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的行为,而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有出声表态,但从这两个人的种种迹象上看,也很显然地站在了唐高宗的对立面。

也就是说,里面只剩下李勣跟崔敦礼两位宰相还没表态了,但当时崔敦礼已经将行就木,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就只有一人因为“生病”让唐高宗一时摸不着其态度的李勣了。


(2.未完待续.6.4)
楼主 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发布于 2012-07-02 20:25:26 +0800 CST  

楼主:微尘般的一切随缘

字数:1154627

发表时间:2012-06-23 01: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9 10:48:58 +0800 CST

评论数:69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