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死人的历史段子

进入20世纪中国人的婚恋观开始与世界同步了......
1903年,中国无锡一位姓宣的女性由她的哥哥作主,许配给当地一位姓裘的举人。女郎当时在上海一所女子学堂当教师,临近举行婚礼时哥哥才通知她。女郎不愿,与哥哥争执无效,便直接写信给那位举人:“婚配之事,我国旧例必有父母之命,欧律则听本人意见。前者行聘之事,乃家兄一人之意,某至今方始知,万难为凭。若必欲践约,某当死入裘氏之墓,不能生进裘氏之门。”她语气坚定,道理充足,裘举人也通情达理,双方便解除了婚约。这在当时报纸上引起大讨论,时人称之为中国“女权主义之发端。”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昆山路景林堂宋宅举行基督教徒的结婚仪式,接着又到豪华的大华饭店举行中国最传统味道的婚礼。有人统计,蒋、宋在上海结婚,花费达数百万元。上海三家英文报纸的报道是: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显赫的结婚仪式。上海一家报纸的标题是:“中美合作”(蒋中正和宋美龄)则点明了这场婚姻的实质。宋氏三姐妹将国事变做家事,3个女子左右了中国半个世纪的政局,她们用婚姻改造了中国的命运。

1931年10月,溥仪和文绣达成了法院外协议离婚。离婚理由为两人结婚9年竟从未有过性生活。此事成为当时爆炸性新闻,报纸用的标题净是“妃子革命”、“破天荒——皇妃跟皇帝打离婚”等,而“离婚的5个条件”中的最后一条:“经双方协商,文绣离婚后不准再嫁人”。

1944年,钱钟书开始写作《围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过得非常狼狈,婚姻渐渐变成闹剧。“围城”成为婚姻的经典寓意: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1953年,《花花公子》隆重登场,鼓动男人们“享受女性必须提供的快乐,而不必涉及感情”,当然也包括了婚姻。

1960年代,英国出现了“交换性伴侣”的狂潮,美国则出版了《花花公子》,阴毛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爆发》中首次暴露在银幕之上,为女人提供的阴茎形状的塑料震动器也在大城市的药店橱窗摆放在最显要位置上热销。一股让宗教人士绝望的性海啸了大西洋的东岸和西岸。性成为一种抗议的武器,嬉皮士、造反派们纷纷喊出了“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口号。性主题绝决地突破了婚姻。
1966-1976年,中国“文革”期间出现了中国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达180多万对。中国其余两次“离婚潮”分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初。

1970年代,在以色列和美国出现了群居公社,男女发生关系生了孩子,但这个孩子不知道是哪个男人的,他们就选举出一个委员会来抚养这个孩子。可惜乌托邦性试验的结果表明:血缘的认同对儿童成长最重要的。人口的再生长和文明的延续,都需要一夫一妻制。

1975年,由于找不到任何法律禁止同性间结婚,美国科罗拉多伯尔德的乡村牧师克莱拉•罗雷克斯为戴夫•赞默拉和埃夫•麦科德主持了婚礼。此后,又有超过5对同性伴侣请罗雷克斯为他们证婚。当一位愤怒的牛仔拉着他的未婚妻——一匹8岁的母马找来时,罗雷克斯拒绝为他们举行婚礼,理由是:这匹马尚未达到结婚年龄。
1980年代,男女性交年龄急剧降低,美国1984年平均为16岁,美国每年有100万以上的少女怀孕,其中40%成为少年母亲;英国50%的儿童为非婚姻产儿。最为严重的是,性解放引起全球范围的性疾病蔓延,欧美70%以上的成人患过性病。

1984年,米兰•昆德拉《生命无法承受之轻》中阐述了欲望与爱情、婚姻的区别:“爱情无法在与人交配的欲望(一种扩展到无数女人身上的欲望)中感知,而只能在与人同眠的愿望(一种只对一个女人产生的欲望)中体会。”

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世界第二次离婚浪潮。离婚率在美国就上升到了50%,用这个数字来预测,今天结婚的人将有一半退出婚姻。

1996 年,中国台湾著名电视栏目《非常男女》开播。至今现场速配成功500多对,其最终缔结连理的不到40对。两年后,上海《相约星期六》开播,出场嘉宾300多人,谈婚论嫁者没有一对;1998年7月湖南卫视《玫瑰之约》正式播出至今,男女嘉宾300多人,真正相约牵手的也就10几对。

1996年,Town &Country杂志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婚礼为主题的网站。

1998年5月,记者安顿的《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出版,成为畅销书。中国人掀起了婚姻反思潮。

1990年代,同居潮席卷世界。美国由已婚夫妇组成家庭的比例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近80%降至今天的50.7%。这意味着美国8600万单身成人很快将成为新的多数群体。他们现在就已占劳动力的42%、购房者的40%、选民的35%,是一个购买力最强的消费群体。与过去相比,美国人结婚时的年龄更大,同居者更多,同性恋家庭增加,婚姻破裂后的再婚者减少。
一度被许多人视为非主流的东西成为正常现象。由挣工资的爸爸和当家庭妇女的妈妈组成的家庭现在仅占所有家庭的1/10。人口普查局说,一个世纪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一对夫妇加孩子的家庭,如今这种家庭的总数已减到25%,估计2010年会降到20%。到那时,将近30%的住房将由单身者独居。
如果一个人能够活到70岁,成人后单身生活的时间将超过婚姻生活的时间。此外,现在由单亲抚养的孩子达到了33%,是前所未有的最高记录。

2003年8月,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数学教授默里称,他所设计的两个算数公式在预测新婚夫妇婚姻成败方面的成功率高达94%。这些公式是他花了10年时间对700对夫妇进行研究后所设计出来的。在未来,我们的婚检需要过默里教授这一关。他说行,就行,说不行,那就趁早散。

2004年4月,速食婚姻已经到来。从2001年1月开始的16个月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风险对冲基金项目经理麦克•鲍威尔已经跟5000个女子进行过3分钟约会。他跟200个女子喝过咖啡,和100多个女子有过亲密接触。
所谓3分钟约会是一种网络交友的俱乐部,你将自己的各种关键词(资产、爱好、相貌……)输入,然后将你所想要交往的异性的各种条件也填入表格。搜索引擎自动会将符合你的择偶条件且对你的条件感兴趣的异性列出。
美国有500万人已经成为3分钟游戏的热情参与者,很多人在3分钟后确定了一生的爱情。“的确像流水线,可是很有效率。”麦克现在的妻子(最后一位3分钟约会对象)说,“我们根本没时间展开一场古典式的爱情。”

2005年,“8分钟约会”传入中国,并且在上海、深圳等城市流行。

2007年,中国的房价经历了又一轮增长,一对城市男女购房结婚的成本平均为8万到12万美元,而他们的月收入只有平均350美元,相当于他们20年的收入总和。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13 18:14:09 +0800 CST  
谢谢楼上建议,回来会写一些成文的历史段子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13 21:40:39 +0800 CST  
情人节祝所有顶我贴的兄弟姐妹有情人的,总成眷属,没有的,今年找到。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13 23:23:36 +0800 CST  
确实,应是1932,打错了,今后态度需要修正。检查好后发!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15 19:14:27 +0800 CST  
呵呵!认真修改后再发。请大家多挑错!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16 11:19:49 +0800 CST  
今晚更新:宝石的历史!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16 13:58:32 +0800 CST  
宝石的历史
钻石钻石亮晶晶,梦露姐姐教导我们说,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我说老猪,你别装傻,都情人节了,还不给老娘买钻戒去。
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文献中已有关于钻石的描述和记载,考古研究发现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纪已用钻石来对其它宝石的珠子进行凿洞,当时印度人还知道,当两颗钻石相互磨擦时,部分钻石会被磨掉,这开辟钻石加工的先河。在印度人看来,世间万物都有“生世之谜”,传说钻石的前世是一具名叫巴拉的勇猛无比的国王,他不仅出生纯洁,其平生所作所为亦光明磊落,当他在上帝的祭坛上焚身后,他的骨头变成的一颗颗钻石的种子,众神均前来劫夺,他们在匆忙逃走时从天上洒落下其中的一些种子,这些种子最后变成了蕴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坚硬、透明钻石。
古罗马时期的人们普遍认为绿宝石具有镇静作用,当时的尼禄皇帝总爱通过绿宝石晶体(其实时绿玉)来观看角斗士的比赛,以抑制残忍的竞技场面引起的过渡兴奋。
公元1世纪,在老普林尼的《博物史》中,第一次出现Adamas一词,用来表示钻石,而它的原意是“不可征服”。
中世纪的欧洲,医生们相信不同色彩的宝石可以作用于颜色相同的人体器官,如红宝石可以治疗血疾,而绿宝石可以治疗眼病。直至今日某些制药专业人包含着宝石粉末的内容。
公元12世纪,教皇伊洛桑三世的谕旨中记载了一种习俗,当时的天主教庭选择蓝宝石作为上帝荣光的最高象征,建议主教和红衣主教在右手上佩戴蓝宝石,以纪念万能的上帝,不忘是上帝赐予他们的赐福玉审判的权威。这一习俗一直保持到14世纪的英国,在授任神职的那天,他们都能得到一枚镶有蓝宝石的戒指。
公元13世纪,法王路易九世在位时曾颁布节约法令,规定只有国王才能拥有钻石,女人不许佩载钻石。不到二百年后,查理七世的情妇第一次公开场合违背路易九世的法令,多次在宫廷社会场所以其首饰上的钻石而引人注目。此举使钻石在当时的欧洲人,特别在女士心目中变得更富魅力。
1465年,宝石工匠出现在当时欧洲宝石贸易中心——布鲁日,当时的一名叫罗伯德.德波尔在《东西印度的奇迹》的书中,断言钻石加工业开端于其祖父。
1477年,哈珀斯堡皇帝麦克西威廉一世呈献给勃地(今比利时、荷兰一带)公主玛丽一枚钻石订婚戒子,并将它戴在公主的左手中指上,此举可谓开风气之先,此后欧洲王室的婚姻如果没钻石戒子,就不能认为是完美的。
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首次绕过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开辟了从欧洲通向亚洲的海上贸易之路。从而使欧洲人得以避开中东阿拉伯国家对钻石贸易的垄断,来自印度的钻石得以在欧洲大量地出现。
16世纪,珠宝商们可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宝石。随着富商阶层的出现,更多的人拥有宝石、钻石首先变得时兴起来。为了更多的宝石,在西班牙人统治下的哥伦比亚宝石矿中干活的都是姆佐族和加吉玛族的印第安奴隶,他们的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坑道越挖越深,光线--就越来越暗,本来就潮湿闷热的空气也变得越来越稀薄,在这种非人的待遇下,幸存的印第安人很少。
18世纪的情侣认为钻石是永恒的象征,而灯心草戒指的祝愿的结合稍纵即逝。
1837年,法国化学家马克.高丁正式从化学的角度对宝石进行研究。他用含有重铬酸钾的明矾和硫酸钾的饱和溶液进行反应,将残留物熔融得到了氧化铝的结晶体,开始了正式以化学方法合成宝石的历史。
1849年,入侵拉赫尔的英国军队丛锡克人手中抢夺到了一颗186克拉的大钻石,并于1851年在东印度公司成立250周年之际,将这个宝石作为贺礼赠给维多利亚女王。后来经过宝石工匠的打磨,这块宝石被命名为“光明之山”。
1866年夏的一天,位于南非奥兰治河岸的德克尔农场一个15岁的男孩发现了一颗重达21.25克拉的钻石,这颗钻石被切磨成10.73克拉的椭圆形钻石,最初被命为“奥莱利”,当这颗钻石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向公众亮相时,已被易命名为“尤利卡”(Eureka)。
1938年,矿工们在布里托的圣安东尼奥河淘出了巴西最著名的钻石——727克拉的维嘉总统钻。该河还产出过分别重达602克拉、460克拉、400克拉和375克拉的各级钻石毛坯。在过去的250年中,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珍品从这里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里被称为“钻石河谷”。
20世纪50年代,玛丽莲.梦露唱红了《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
1970年非洲发现钻矿。瞬息间,原先象征身份的钻石亦普及大众。越来越多的年轻爱侣选择钻戒作为订婚戒。

1987年,一群天文学家在使用光谱分析仪观测一颗超新星(正在爆炸的星体)的时候发现了与钻石的光谱相同的光谱。这证明了宇宙中也存在钻石,科学家指出这些细小的星际钻石很可能是在超新星爆炸时产生的巨大风暴的高压中形成的。
1998年钻石饰品的零售总额为37.35亿元,件数为73.3万件,平均价格为5095元/件,比1997年增加4%,中国钻石由此而进入全球13位。
21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钻石饰品第三大消费国。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16 23:42:37 +0800 CST  
有点不知道写什么好了!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17 12:13:07 +0800 CST  
我回来了!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19 23:02:12 +0800 CST  
自己顶顶!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21 14:39:04 +0800 CST  
自己做自己的第一百贴!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21 17:42:21 +0800 CST  
此贴暂不更新,我这些天要忙着写论文了!呵呵!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2-24 11:49:09 +0800 CST  
老帖,自顶一下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3-01 02:34:25 +0800 CST  
同性恋的历史
同性恋的历史可以用”悠久”二字加以概括。我们不妨以动物界中的同性恋为开始,由于动物中所谓的爱情并不存在,所以在这里我们以同性性行为代替同性恋。事实上,同性性行为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很普遍,例如与人类基因相接近的猿,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就比较普遍。当然,不单单有猿,经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哺乳动物和鸟类这两种进化较为高级的动物中同性性行为的存在极为普遍,而较为低等的动物中,例如爬行动物,鱼类中则恰恰相反。
由此,我们就可以来谈一谈人类中同性恋的历史了。通过广泛的研究,人们发现,在古希腊,同性之间的性关系(当今称同性恋)就已经存在,而且极有可能是广泛存在的。通过已知的资料发现,古希腊时期,上流社会存在蓄养男童的习惯,男子与男子之间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一些论点指出,哲学家柏拉图的精神恋爱有可能是一种精神同性恋,但是这样的观点没有得到证实。有人会问那妇女呢?那时是否存在女同性恋者呢?就目前的相关研究发现,当时妇女的地位普遍地偏低,她们没有公民权,无法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因而关于古希腊妇女的资料一直很少,就更加难以了结是否有女同性恋者的存在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当然,由于中国文化的使然,两性的问题我们十分羞于谈论,更何况同性恋这样的问题呢。但是,这并不代表古代中国没有同性恋的存在,中文维基百科中的资料让我十分惊讶,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同性恋,西汉居然出现了三个同性恋的皇帝,汉文帝、汉武帝、汉哀帝。不过相关的资料并没有明确记录,或者是用相对隐讳的字眼表达,如:
“断袖”:相传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
“龙阳”: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
“余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
其他尚有”男风”、”香火兄弟”、”龙阳癖”等词婉指同性恋现象。
讲完了同性恋的历史,我们可以来谈一谈同性恋中的名人了。由于宗教和其他的一些原因,同性恋的行为在19世纪前的欧美受到迫害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所以之前的许多同性恋为了躲避宗教上和其他方面的迫害而不得不否认自己为同性恋者,维基上认为达・芬奇就是这样的人。由于有了这样的一层关系,所以当今欧美地区的形成了自己的同性恋文化,这样的文化也随着世界一体化而进入了当今的中国。相对欧美的这种同性恋文化,东方则相对温和的多。在前现代化的日本军队中,传统上支持某种形式上的男性间的亲密关系。而中国,由于受佛、道、儒三种文化的影响,中国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但相对西方而言则是大大的宽容了。
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历史上的著名同性恋者吧。
除了上述的几个例子外,华人中还有这样的几个。《玉卿嫂》的作者白先勇,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香港导演关锦鹏。由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同性恋文化也先当的悠久。
国外的也十分多,我们熟知的有亚历山大大帝,罗马帝国皇帝屋大维,俄国国王彼得大帝,计算机理论的发明人艾伦・图林,英国作家王尔德,其他许多都是不为中国所熟知的人,或许在其他国家人们的重视。
由于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有时有的艺人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形象也拒绝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所以当今很少有名人站出来公开承认自己同性恋者的身份。有人甚至因此(因同性恋谣言而影响自身形象)而将那些小道出版物告上法庭,汤姆・克鲁斯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中国的同性恋最早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清代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称"杂说娈童(男同性恋)始黄帝"。当然这种说法的依据只是民间传说,而中国同性恋最早的史料记载则来自商朝。《商书•伊训》中谈到"三风十衍",书中提到这不好的"三风","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三风之一的"乱风"的"一衍DOUBLE_QUOTATION就是"比玩童",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同性恋。

在商代之后,同性恋一直没有从中华文化中消失。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同性恋交往更趋活跃,受卫灵公宠幸的弥子瑕和魏王宠儿龙阳君分别让同性恋有了"余桃"和"龙阳"的称呼。当时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同性恋者首推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离骚》《思美人》等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诗人对楚怀王的恋情。

到了强盛的汉代,帝王将相的同性恋活动屡见史书。据《史记》《汉书》记载,前汉皇帝几乎个个都有同性情人。汉代著名人物如汉武帝、汉文帝、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等,都有过同性恋经历。汉哀帝不忍推醒在他衣袖上熟睡的男宠董贤,起身时割断了衣袖,"断袖之交"从此成了同性相恋的佳话。

汉代之后,男风(男同性恋)时盛时衰。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男性在履行成家立业,传接香火的责任之后,周围人对他们的同性恋情往往宽而待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对同性恋所持的态度至多是中性的,也就是不褒不贬,历史记载中没有对同性恋进行颂扬。而同性恋关系多以享乐和猎色为特点,从来不对维系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构成任何挑战或威胁。

中国到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边界和平,工商业发达,从而滋长了浮华世风。据当时的记载,文人中科举之后马上纳妾,大兴土木建豪宅一时成风,盛宴歌舞,极尽奢侈铺张。江南地区,上及达官贵人,下至商贾文人,嫖娼成风,使娼妓业方兴未艾。与此同时,男妓卖淫的象姑馆也应运而生。明末学者沈德福认为,1429年宣德皇帝的禁娼令使部份官员转向年轻男性取乐。到了万历年,男娼业发展其势之盛,直逼他们的女性对手。玄德皇帝意欲重归道德的初衷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南辕北辄,适得其反。

明末的道德观念也冲破了"灭人欲,存天理"的宋儒理学的束缚,伸张自然情欲的主张开始萌芽。这种观念的代表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8),他崇尚个人表现和个性发展,而他的追随者随后发展了这种哲学。他们提出欲望和情感是人的本性,压抑使人无为,人应该表达和释放来自内心和本性的情欲。后来的一些清代文人认为,王阳明的纵欲哲学和与之相伴的享乐风气是明朝于1644年被覆灭的原因之一。

1644年满人进京,中国正式改朝换代。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因为连年战乱而千疮百孔的国家,由于刚经历亡国的羞辱,全国民心涣散,匪患四起,清朝的统治者意识到重整意识形态和重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性,意识到必须拢络文化阶层,以重新建立起国家官僚体制。对中华文化十分精通的清朝统治者此时选择了孔孟之道作为新王朝的意识形态,以达到上述目的。

孔孟之道讲求社会秩序,各人守其本份,"三纲五常","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孔孟之道本身主张维持礼教的办法应该是"正名"和"教化",但是中国尊孔的历史表明,光靠教化是不够的,国家还必须同时对违者进行处罚,教罚并举才能有效维持礼教。清朝在建朝初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中国重建礼教时,特别重视法律和法令的作用。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是1646年的法令规定,在定强奸罪时必须提供严格的证据,这条法令意在强调"贞操观",其目的一是推行孔孟之道,二是拢络明末保守派儒家学者,求得他们对新王朝的支持。

到了康熙年,清朝已成功地实现了国泰民安,满清政府已经站稳了脚根。雍正皇帝登基后,开展了野心勃勃的巩固满人统治的计划。他一方面减轻人民的税收负担,推行廉政,另一方面对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坚决镇压。为了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他大兴"文字狱",严惩有异己倾向的文人,而且实行株连,处刑严酷。"文字狱"有效地压制了知识分子对现状与国家政策的批评,但同时又不妨碍推行孔孟正统礼教。

传统礼教主张"正名",强调严格的社会秩序,女性守妇道,男性坚守父亲和丈夫的职责,而同性恋直接相悖于这些信条。如果同性恋在社会文化中得到足够的反映,统治者也许不会去注意,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至于大动手脚。但当时男风鼎盛,同性恋在文学作品或文人手记中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出现,导致了满清统治者对同性恋的关注,使之成了"社会问题"。雍正死后,年幼的乾隆皇帝继位不久的1740年,延袭雍正加强礼教的精神,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明确反鸡奸的法令出台。该法令将成年人出于自愿的鸡奸行为刑事化,这是清朝严格加强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一系列措施之一。

法令出台后的落实程度如何,对男同性恋的控制有何效用,史料上没有记载。但这条法令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同性恋行为社会化──同性恋不再是个人私事,它被当作一种"社会危害"受到了法律的干预。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的礼教在镇压同性恋方面,终于殊途同归。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3-01 10:21:37 +0800 CST  
4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3-01 19:57:39 +0800 CST  
明天来继续更新!希望支持!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3-03 18:01:27 +0800 CST  
自己顶下!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3-14 21:46:50 +0800 CST  
自顶其贴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09-04-09 01:45:34 +0800 CST  
ziding!
楼主 鬼念小猫  发布于 2010-01-22 01:05:43 +0800 CST  

楼主:鬼念小猫

字数:63421

发表时间:2009-02-06 21: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1 02:37:00 +0800 CST

评论数:2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