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情:革命年代其实很精彩


@hwy1268 147楼 2014-06-04 16:44:14
人家寡妇才不老呢,不知道大头有没有过想法
-----------------------------
袁大头家里十房呢,怎么会好那一口。。。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7 16:13:49 +0800 CST  
从劝说国共合并的时刻起,鲍罗廷就苦劝共产党埋头办事,不要介入国民党内部纷争里面,对各种质疑和指责更不要还口,只管用工作业绩证明自己就可以了。这种态度获得了孙中山等人的一致称赞,也让共产党人在很长时间里都能避开冲突,实在是一种聪明的手段;但是共产国际却认为,鲍罗廷的做法过于消极,限制了共产党的飞速发展,既然革命最终是要消灭资产阶级,那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尽早联合左派形成强大的力量,随时把资产阶级右派打得落花流水。

共产国际如此神经质,是因为他们在土耳其有过惨痛教训。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成功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共产党人连抓带杀送到监狱里去,苏联援助的几万条步枪、上千万卢布都打了水漂,弄得革命领袖十分尴尬。因此面对同样投资巨大的中国,办事员们不得不留个心眼,从一开始就做好预防措施。

一九二四年五月,国民党一大刚开完没几个月,曾经参加组建共产党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中文名:吴廷康)来到上海,对陈独秀进行一对一的工作辅导。维二杆子认为,国民党的本质就是反动阶级,必须努力展开各种针对右派的公开斗争,迫使它向左发展;并且要成立共产党自已的工会,不要再帮国民党建立工会,还要把阶级斗争引入国民党里,防止出现阶级调和,减少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

共产国际的指示很快得到陈独秀等人的一致赞同,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象陈独秀这样的愤青都喜欢喊打喊杀,想要他们挨骂而不还口,那是相当艰难。所以广州的鲍罗廷拚命抹稀泥搞调和,上海的维经斯基却主动捅开了大口子,让共产党向国民党右派猛烈开火,以为这样就可以占领所谓舆论阵地。

从本质上讲,孙中山对革命的理想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而共产党主张立刻夺取所有地主、资本家财产收归国有,两边的觉悟有相当差距;只是共产党才四百来党员,国民党也不过控制一两个省,现在就为革命成功后如何分帐吵架,实在有点神经过敏。但共产党人是不怕麻烦的,他们很快就决定在国民党内展开派别斗争,同时注意工作中的技巧,凡是左倾分子尽量避免介绍加入国民党,而且要努力争取工农团体的指挥权,随时准备取代国民党,成为新一代当家人。

很快两个实力还不怎么强大的党就陷进了内讧里。上海的党员们固然不停地倾轧,连广东省的工会也分成了两派,每天都打机会打群架,生怕错过了革命的快车,农民运动也开始越搞越离谱,逐渐影响到广东的社会安定。孙中山自然相当不高兴,鲍罗廷在广州也是尴尬万分,因为上海中央有共产国际的指示,已经开始把他和孙中山都划到右派阵营里,准备自行团结所谓左派完成革命任务了。

眼看两边矛盾越来越大,正好此时发生商团暴动,孙中山靠苏援军火打了一个大胜仗,共产党的工人纠察队也在里面起到很大作用,于是两家认识到团结的好处,难得地有了一个弥合的机会。但陈独秀仍然坚持认为,革命成功的标志只能是全面暴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孙中山却打算跟冯玉祥联手搞南北合作,国共两党仍然是鸡同鸭讲,走不到一起去。

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去北京的时候,陈独秀统计了一下自已的实力。由于长期为国民党发展党员,自家的生意都没有工夫打点,此时的共产党总计只有四百个党员,全加起来不够一个营。如此惨淡的家底自然是没有机会同国民党竞争的,于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中共中央决定加大扩充力度,同国民党左派一道搞阶级斗争,坚决顶制右派的进攻。

陈独秀的雄图壮志刚刚订出来,孙中山就逝世了,国民党内部也随之出现了新一轮的变化。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8 00:18:06 +0800 CST  
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底下人再怎样闹,孙大炮都能压住反对意见,甚至恨铁不成钢地痛骂他们说“要是你们当初肯奋斗,我又何必引入共产党员”之类气话,堵得手下哑口无言;现在董事长撒手归西,没有第二个人的资历威望够镇压局面,外来户共产党又越来越高调,再不来一场内讧,那真是没天理了。

国民党的新一轮内讧,起源于接班人问题。

应该说孙老大还是很有水平的,手下两员大将汪精卫、胡汉民都算得上是当时的人杰,尤其是胡汉民资格老、能力强,一贯是孙中山的亲密助手加铁杆亲信。孙中山在广州的时候,他是广东政府二把手,孙中山去北京,他是代理大元帅,甚至胡汉民经常说自已是宰相,孙中山也是笑笑承认,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孙老大活着的时候,胡汉民是老二,现在孙中山死了,胡汉民自然也想求个进步,坐到孙总统的位置上去。可是一来二去,老大的位置最后却落到了孙中山秘书汪精卫的头上,他只能从孙老大的副手变成汪老大的副手,继续他的老二生涯。

对这个人事变动,胡汉民是很有点意见的。在他看来,无论查资历还是算能力,他都不比汪精卫差,关键时刻挑大梁的光荣事迹也没少干,可偏偏孙中山死的时候他不在身边,汪秘书趁机拿着一份“总理遗嘱”以总理信徒身份自居,硬是控制了中央主席团的那一帮人,当上了自已的领导,实在是咽不下这口鸟气!

身为老大亲信,却要给手下做小弟,胡汉民的气恼情有可原。不过他也实在怪不得别人,因为除了汪精卫资历深厚之外,胡汉民之所以在竞争中落败,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那张倒霉的嘴。

打自参加革命以来,胡汉民一直是老子天下最有理,经常连孙中山也不放在眼里,其他人自然更是不在话下。孙中山大人大量,碰到手下闹脾气都能一笑了之,吵几句嘴也不会往心里去,有时还会请胡丞相吃饭联络感情。可是别人就不一样了,大家都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老资格,也都比常人有脾气,凭什么让一个书呆子呼来喝去,因此在提到胡汉民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齐摇头,认为这个人气量太窄,过于骄横。

千大万大,人事最大,胡汉民在人事问题上得罪广泛,进步当然是比较困难的;加上汪精卫的革命色彩浓厚,同蒋介石都属于国民党内著名左派,跟鲍罗廷等人交情十分深厚,这种情况下更加没有他的机会。二五年六月,汪精卫召开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国民党总理的称呼永远只留给孙中山(不是国家总理),此后全党采用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度,并成立所谓国民政府取代大元帅府,汪精卫任政府常委会主席、军委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务,继承孙中山遗志,北伐统一中国。

对于新的人事变动,鲍罗廷很满意,他相信这是左派战胜右派的结果,也是保证国民党革命局面能稳定维持的最佳选择。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稳定的革命局面只维持了不到两个月,具体来讲,是区区五十六天。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8 12:34:39 +0800 CST  
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底下人再怎样闹,孙大炮都能压住反对意见,甚至恨铁不成钢地痛骂他们说“要是你们当初肯奋斗,我又何必引入共产党员”之类气话,堵得手下哑口无言;现在董事长撒手归西,没有第二个人的资历威望够镇压局面,外来户共产党又越来越高调,再不来一场内讧,那真是没天理了。

国民党的新一轮内讧,起源于接班人问题。

应该说孙老大还是很有水平的,手下两员大将汪精卫、胡汉民都算得上是当时的人杰,尤其是胡汉民资格老、能力强,一贯是孙中山的亲密助手加铁杆亲信。孙中山在广州的时候,他是广东政府二把手,孙中山去北京,他是代理大元帅,甚至胡汉民经常说自已是宰相,孙中山也是笑笑承认,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孙老大活着的时候,胡汉民是老二,现在孙中山死了,胡汉民自然也想求个进步,坐到孙总统的位置上去。可是一来二去,老大的位置最后却落到了孙中山秘书汪精卫的头上,他只能从孙老大的副手变成汪老大的副手,继续他的老二生涯。

对这个人事变动,胡汉民是很有点意见的。在他看来,无论查资历还是算能力,他都不比汪精卫差,关键时刻挑大梁的光荣事迹也没少干,可偏偏孙中山死的时候他不在身边,汪秘书趁机拿着一份“总理遗嘱”以总理信徒身份自居,硬是控制了中央主席团的那一帮人,当上了自已的领导,实在是咽不下这口鸟气!

身为老大亲信,却要给手下做小弟,胡汉民的气恼情有可原。不过他也实在怪不得别人,因为除了汪精卫资历深厚之外,胡汉民之所以在竞争中落败,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那张倒霉的嘴。

打自参加革命以来,胡汉民一直是老子天下最有理,经常连孙中山也不放在眼里,其他人自然更是不在话下。孙中山大人大量,碰到手下闹脾气都能一笑了之,吵几句嘴也不会往心里去,有时还会请胡丞相吃饭联络感情。可是别人就不一样了,大家都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老资格,也都比常人有脾气,凭什么让一个书呆子呼来喝去,因此在提到胡汉民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齐摇头,认为这个人气量太窄,过于骄横。

千大万大,人事最大,胡汉民在人事问题上得罪广泛,进步当然是比较困难的;加上汪精卫的革命色彩浓厚,同蒋介石都属于国民党内著名左派,跟鲍罗廷等人交情十分深厚,这种情况下更加没有他的机会。二五年六月,汪精卫召开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国民党总理的称呼永远只留给孙中山(不是国家总理),此后全党采用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度,并成立所谓国民政府取代大元帅府,汪精卫任政府常委会主席、军委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务,继承孙中山遗志,北伐统一中国。

对于新的人事变动,鲍罗廷很满意,他相信这是左派战胜右派的结果,也是保证国民党革命局面能稳定维持的最佳选择。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稳定的革命局面只维持了不到两个月,具体来讲,是区区五十六天。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8 12:35:28 +0800 CST  
@狂奔的蜗牛55 209楼 2014-06-07 19:39:16
@fingerlake2010 2014-06-06 13:02:47
他爹混的不错,老毛营养差能吃成183的胖大个吗?
—————————————————
靠!长大个跟吃的好有必然关系吗?你从小给潘长江吃人参他也长不了姚明的个

-----------------------------
同意,个子和营养没有必然的联系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8 13:47:53 +0800 CST  
如果数数广州小政府此时的排名,大致是汪精卫、胡汉民、许崇智、廖仲恺、蒋介石五个人。其中许崇智是广东本土系的粤军领导,廖仲恺则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蒋介石只算陪衬的小字辈,能挂在名单上,全靠共产国际大力支持和新立的那点军功。

廖仲恺在国民政府里的工作主要是财务。滇军和桂军盘踞的时候,他四处张罗黄埔军校,从军阀那里弄学生的伙食费;军阀走后他主管广东的财政大权,继续张罗钱粮,准备东征和北伐。

应该说廖部长的财务工作很出色,但他不光擅长搞财务,还喜欢搞政治,经常跟汪精卫、苏联代表鲍罗廷等人开party,又去工会演讲,形象十分拉风。在左右矛盾已经激化的时候,廖部长手握实权又冲锋在前,当然招来一大批右翼忌恨,事实上有不少国民党元老聚在一起天天痛骂,想把他除之而后快。

虽然在某些官版历史书上,右派似乎都不是什么好人,整天日子过得舒舒服服,一心拖革命的后腿;但在那个年代做一个国民党的右派,其实是相当凄惨的事情。钱和枪都要靠苏联支援,分给谁都由汪精卫等左派说了算,右派们没有钱、没有兵,只能领一份死工资叽叽喳喳发牢骚,在处处革命的广州基本上属于非主流。

革了几十年的命,革得胡子一大把,最后连个主流也混不上,元老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经过详细分析,他们认为局面并不困难,虽然没有钱,雇两个杀手还是出得起的;虽然没有兵,弄几支手枪还是办得到的;虽然当不上主流,把主流的人干掉还是可以的。汪精卫目标太大,蒋介石排不上号,胡汉民和许崇智都不亲苏,被革命的指标就落到了廖仲恺身上。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8 15:13:14 +0800 CST  
@螃蟹二大爷 217楼 2014-06-08 15:17:52
伟大的 哲学 家领袖毛主席。。留个印
-----------------------------
个人觉得他确实是哲学家 :-)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8 16:45:01 +0800 CST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号,黄埔军校党代表、著名左派元老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前遇刺身亡,年仅四十八岁。

廖仲恺被暗杀!消息顿时震惊了全广州。汪精卫义愤填膺地下令抓出凶手,黄埔学生们不分国共都激动得几乎发狂,蒋介石更是无比震怒,要求严厉追查,汪精卫立刻成立了他和许崇智、蒋介石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调查廖仲恺血案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汪精卫的举动无非是帮廖仲恺报仇,但只要仔细琢磨就能发现,汪主席的动作其实大有玄机。国民政府排名是汪、胡、许、廖,蒋介石此时不过是许崇智手下的军官,连核心圈的边缘都靠不上,但廖仲恺一死,汪精卫立刻把蒋介石拉进圈里,却没有理会排名更前的胡汉民,用心如何实在是路人皆知。

对汪精卫的做法,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但奇怪的是,大家不仅不说汪精卫排挤胡汉民,反而认为他的做法没什么不对,原因很简单:胡汉民很可能真的是凶手。

右派遗老们早就嚷着要杀廖仲恺解气,这帮人又不是专业杀手,保密工作极为差劲,汪精卫很快就查到一条线索,胡汉民的族弟胡毅生有重大谋杀嫌疑。

胡汉民的族弟不是胡汉民,但也差不多,如果放到现在,律师肯定会提出异议,认为胡汉民的弟弟不能代表他本人,或者要检控方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来。革命年代显然不用那么费事,汪精卫直接找到蒋介石,命令他派人捕杀(注意不是审讯)胡汉民。

好歹也是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第二号人物,突然之间派兵捕杀,汪精卫不寻常的举动背后,是一个不寻常的算盘(套用当年明月语):如果人是胡汉民杀的,汪主席应该反击,这叫报复;如果人不是胡汉民杀的,那也应该反击,这叫栽赃。

为了报复和栽赃,四十二岁的汪精卫同三十八岁的蒋介石开始了第一次亲密合作,在后面的十九年里,汪主席和蒋校长还会有很多次交道可打。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9 03:11:22 +0800 CST  
八月二十五号夜,五十多个黄埔学生兵直扑胡汉民家,上级专门指示,如果胡汉民“逃捕”,可以就地处决。

胡汉民倒是毫无防备(从这一点看,他还真不象是凶手),刚刚脱了衣服准备睡觉,就听到门外嘈杂的声音。作为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的老手,他立刻感到大事不妙,迅速下床、穿衣,从后门飞奔出去,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职业革命家优良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素质。

虽然逃出家门,却没有脱离危险,黄埔兵们还在拿着枪四处搜查。可怜的胡汉民跑到街上不知所措,静下心来想了想,感觉很有可能是汪精卫这厮在使坏,于是做了一件谁也想不到的事:他跑去了西华二巷。

西华二巷,是汪精卫的家。

汪主席年纪轻轻就参加反清革命,号称天不怕地不怕,但其实也有一怕,就是怕老婆;而胡汉民虽然跟汪精卫关系很不好,同他老婆陈璧君的关系却很好,好到碰到危险的时候,第一时间要找的人就是陈璧君。

汪主席在办公室里加班抓人,陈璧君自然是在屋里等他回家,看到上气不接下气的胡汉民,陈璧君非常诧异:老胡,出什么事情啦?



汪精卫还在办公室里等消息,电话突然响了。

这么晚还有电话,肯定是派去的人有消息,不是抓到胡汉民,就是打死胡汉民。汪精卫兴奋地抓起话筒,那头却响起老婆大人义正辞严的质问:“胡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你要派人深夜前去缉捕?”

汪精卫没想到事情有变化,他理直气壮地对老婆说:“反动派就要捉,捉了就要杀!这样做是大快人心!”

听完汪主席的革命宣言,陈璧君哭笑不得,于是放低声音告诉老公:“他现在我们家呢。”

汪精卫顿时没了脾气,因为他谁的面子都可以不给,老婆的面子却必须是要给的。而且陈璧君做事很到位,为了防止汪主席或蒋校长追杀灭口,她硬是让胡汉民在家里住了下来,打算让汪精卫跟他来个面对面。

老婆如此袒护反革命,汪主席只好睡办公室,他自然是气恼交加:胡汉民住在那里,我还怎么回家?!

陈璧君当然也知道不是办法,于是在坚持几天后,她又施出另一个狠招:派人把胡汉民送到了黄埔军校。

烫手山芋突然掉到手上,蒋介石顿时头痛不已。上头没有给他杀人的书面指令,如果胡汉民在别的地方出事,他和汪精卫都可以推卸责任,可陈璧君偏偏把人送到黄埔军校来,只要胡汉民有三长两短,他蒋介石第一个脱不了干系。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9 03:11:53 +0800 CST  
@平平仄仄才是真 219楼 2014-06-08 16:49:20
非常佩服鲍罗廷和稀泥的本事。
-----------------------------
他干过外交,所以讲究策略。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9 08:55:12 +0800 CST  
汪精卫没有书面命令,蒋介石又背不起这么大的黑锅,胡汉民于是在军校里住了下来。当然,住得很不舒服。

军校的伙食显然不能说好,整天操练喊杀也不清静,更重要的是,他是谋杀廖仲恺的重大嫌疑人,不管他说什么,黄埔学生看他的脑门上都象贴着“凶手”的大标签。

蒋介石已经三十八岁,所以不会冲动,不会不考虑后果,不会冒冒失失地杀人,但那些血气方刚的学生就很难说了。万一哪天大家哀悼廖代表悲从心起,突然闯进来把胡汉民一刀捅死也是情有可原,说不定还能坐实了他的凶手罪名。

事情闹到这一步,汪精卫天天回家睡大觉,陈璧君好吃好睡啥也不担心,黄埔的蒋介石却闹心到极点,胡汉民也担心到极点。一直憋到九月,蒋介石终于憋不下去了,直接了当地告诉胡汉民:党内有个留学苏联的名额,你别住军校了,去苏联读书吧!

胡汉民很识相,乖乖地去了苏联当留学生。

解决完胡汉民,汪精卫和蒋介石都松了一口气,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放到下一个目标身上:许崇智。

蒋介石的拜把兄弟兼上司、国民政府军事部长、粤军首领许崇智,是一个很憋屈的军阀。

他是同盟会元老,参加过辛亥革命,追随过孙中山,顶撞过陈炯明。作为广东本土系元老,陈炯明在时抢走了所有的光芒,他只是陪衬;陈炯明同孙中山决裂,他被逼得缩到一边,没有办法跟陈炯明争斗;陈炯明被赶回老窝,他还是进不了广州城,只能在一旁努力观望。

纵观许司令的简历档案,最多的几个字就是“参加”或“追随”,意思是说,许元老的态度是端正的,立场是站稳的,领导是紧跟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说起来很可怜,蒋介石的黄埔军校只是几百号人的学校,民团农会也强不到哪里去,打仗大部分还是靠许崇智的粤军出力,蒋介石只能挂一个参谋长的名义。但要命的是,以粤军为主的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手上青春焕发,在许司令手上却是死水一潭,除了领饷,什么也不会干。

革命几十年,却革得无人知晓、革得默默无闻,绝非擅长守拙,绝非隐于黑暗。对这个问题,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都有非常清楚的共识:

资历无限的许崇智,是一个能力很有限的小军阀。

能力有限,有时也不是坏事,很多小军阀和许司令一样偏安一隅,过得有滋有味。可是许司令偏偏摊上广东的是非之地,往来的又都是陈炯明、蒋介石之类猛人,以许司令的水平,也只能重在掺和了。

多年以来,许司令一直是打点全副精神奋力掺和,如今终于到了掺和不下去的时候。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9 10:32:40 +0800 CST  
-----------------------------
@fingerlake2010 229楼 2014-06-09 12:37:20

-----------------------------
@衣雪人01 233楼 2014-06-09 14:07:24

-----------------------------

非常感谢两位看帖回帖的朋友,对历史细节有如此深刻的探究。
毛泽东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就不要为细节问题生气了吧,毕竟上网是休闲,不值得动怒。
再次感谢二位。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9 15:42:06 +0800 CST  
@郁闷南国 236楼 2014-06-09 16:00:34
据说陈璧君曾在海外募捐到30万美元,这也是成立黄埔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
-----------------------------
30万美元大概等于60万大洋,是不折不扣的巨款,不知可有出处?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9 17:03:10 +0800 CST  
@郁闷南国 242楼 2014-06-09 22:21:53
楼主写的很好!太想转载了,只是不知楼主能否认可?
慢慢写,继续关注!
-----------------------------
我写文章的本意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欢迎你转载,希望能注明作者出处。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9 23:11:23 +0800 CST  
每次看到什么也不行的许司令,偏要在什么都行的位置,汪主席和蒋参谋长都是气不打一处来,很快找好了冷板凳,准备把许司令摁上去。

九月十九号晚上八点左右,几支荷枪实弹的部队突然开进广州,将粤军司令部、许崇智公馆等团团围住,然后有人给许崇智送来一封信,表示广东军队把持财政,情况非常严重,许司令又过于“忠厚”,处理不了这种事情,建议他去上海静养三个月,等问题解决了再回来。

许崇智吓了一跳,赶紧给汪精卫打电话汇报消息。在听筒的那一头,汪主席慢条斯理地告诉他,你还是去上海吧,这边的事不用操心。

许崇智这才明白,原来自已已经成了废品,而且他的手下一点反应也没有,因为事先都被蒋介石收买好了。

许司令一贯软弱无能,几个师长旅长都想求个进步,改换门庭似乎也可以理解。第二天早上,许崇智又收到一封信,他的结拜小弟蒋中正派人押送他去上海,而且还很贴心地送上了船票,千言万语一句话:赶紧滚蛋,要么捅死你没商量!

好汉不吃眼前亏。许崇智也算是条好汉,所以很识相地没有吃眼前亏,乖乖地跑到上海做下岗军阀。

许崇智走了,蒋介石很高兴。

他当年同许崇智、张静江三个人八拜结交,曾经立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此后境遇不佳,许大哥也一直对他关照有加,但仍然不妨碍大家开展黑吃黑,而且吃得理直气壮,吃得毫无歉疚。在并不漫长的革命岁月里,蒋司令还需要和更多的人结拜金兰,需要和他们恨不同年同月同日生,需要和他们结盟利用、勾心斗角然后反目成仇。所谓兄弟其实就是用来填坑的,别人是坑干爹,蒋介石是坑兄弟。

从各种记载来看,许崇智是走得比较狼狈的,蒋介石很快对他的亲信进行了大清洗,把重要岗位全部安插上自已的人。许大哥闷闷不乐地在上海租界住了两年,没有等到上岗的机会,两年后蒋介石看他实在不顺眼,又不好意思直接下手杀他,于是给了他一个选择:离开上海,去国外。

许崇智不想走,但此刻上海已经是对方的地盘,而且蒋司令还很体贴地开出了价码,二十万大洋。

要么发财旅游,要么横死街头,许司令这点觉悟还是有的。面对昔日小弟的大洋,他毅然做出了决定:拿钱,走人。

许崇智从此离开中国舞台,放弃了所有的政治努力,开始另一种游山玩水的生活。他先后去了美洲、欧洲,后来又回到上海、香港,过着十分富足的安逸生活。李大钊在刑场上死了,他活着;胡汉民在病床上死了,他活着;陈独秀贫病交加死了,他活着;汪精卫顶着汉奸骂名死了,他还活着;苏联代表鲍罗庭都死在劳改营里的时候,他仍然活得好好的。

纵使退出,虽然无名,却很幸福。

我一直认为,所谓成功或者失败,有时是不论输赢的。

顺便说一句,许崇智有个很出名的堂妹叫许广平,是鲁迅的夫人;后来还有一部电视剧《千秋家国梦》也跟他相关,演他的人是台湾演员赵文瑄。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09 23:26:59 +0800 CST  
汪精卫当然想不到许司令的幸福生活。许崇智一走,他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洗,把不听话的人抓的抓、关的关,不少元老还收到一张下岗通知书,痛哭流涕地离开了广州。面对号称“广州政变”的利好消息,鲍罗廷激动得手舞足蹈,认为这是党内斗争的巨大胜利,有汪精卫、蒋介石这种坚定的左派掌握党政军大权,一定能保证莫斯科指导的革命事业稳步前进,迎来新一轮的革命高潮。

在鲍罗廷和汪精卫的支持下,名不见经传的蒋介石由小小的校长突然变成国民党第二号人物,仿佛是突然升起的天王巨星。逼走许崇智后,蒋介石意气风发,立刻集中兵力攻打陈炯明的地盘,同时做了一件极富政治意义的事:他把年仅十五岁的儿子蒋经国送到苏联去读书。

对共产国际来说,这种做法显然是值得赞赏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左翼革命家蒋介石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放心人物。从此蒋经国在莫斯科呆了下来,那时他有一个长得很矮的四川同学,叫邓小平。

从前蒋介石是校长,所以他只要处理一个学校的烦恼;现在蒋介石是黄埔第一军军长、广州卫戍司令、东征军总司令,他的烦恼当然也跟着涨了几个级别,从小小的黄埔校园扩大到整个广东,其中最要命的就是国共冲突。

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国共两派学生已经闹得相当激烈,共产党员积极发展各种秘密党组织,国民党员则是反应强烈,认为共产党人不怀好意,事情闹到校长办公室,蒋介石就得赶紧操起铁锹狂挥一气,使出浑身解数抹稀泥。由于军校的枪炮弹药都是苏联支援的,拿着人家的东西,当然不好意思把事做得太绝;加上这两年打仗不断,今天还扒着课桌吵架,明天就要在战场上同生共死,不是你替我挡子弹,就是我背你下火线,因此学生们嘴上吵得很凶,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影响,大家相互指着骂完架,回头还要在一个锅里盛饭,该干啥干啥。

对比军校生的温文尔雅,国共两党的社会青年们就直接多了。两个党都有自已的社团工会,相互间也不讲什么道理主义,喜欢直接操家伙动手,平时组织斗殴活动已经是家常便饭,一碰上什么活动或纪念日,不用围观群众报警,蒋介石自然会提前安排人手警戒,把两帮气势汹汹的革命分子隔开,否则肯定打得血肉横飞,不分你死我活不算完。

工会本来是争权益的,可是在职业革命家手里却成了打群架的工具,汪精卫也是哭笑不得。劝架这种事又不讨好,共产党说他们偏心,国民党骂他们忘本,蒋介石的卫戍司令部天天收到一大堆告状纸,忙得四脚朝天,有苦难言。


正当蒋介石忙着抹稀泥的时候,毛泽东也来到了广州,打算重新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10 08:24:51 +0800 CST  
@Lancer2 245楼 2014-06-09 23:43:51
蒋介石够意思啦,对对手基本是放洋出国。彭德怀,刘少奇,林彪哪有这个运气?
-----------------------------
说到这个,真是一声叹息。不光是他们,潘汉年等人的遭遇也是如此。
明明是革命同志,却比对敌人还狠,实在是不可理喻。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10 13:25:11 +0800 CST  
@饭桶饿死鬼 249楼 2014-06-10 14:11:37
@红朝笑笑生 正当蒋介石忙着抹稀泥的时候,毛泽东也来到了广州,打算重新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毛泽东全家都来了。来之前写了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这是1925年的深秋,毛泽东兴冲冲地来担任国民党的代部长。
-----------------------------
你真厉害,连这个细节都发现了。赞一个!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10 15:40:37 +0800 CST  
@yao1368 251楼 2014-06-10 16:47:22
蒋鼎文是教官,不是黄埔学生。
叶挺不是黄埔的
-----------------------------
惭愧!写的时候没有注意,以后一定多加查证,免得犯这种低级错误。
谢谢指正!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10 23:34:45 +0800 CST  
这一年年初,毛泽东从上海执行部灰头土脸地回到湖南老家,此时的他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几个弟妹都按他的意思搞革命工作去了,杨开慧也不在身边,除了几间老屋和别人的田地,周围什么也没有,毛泽东很孤独。

孤独的毛泽东于是开始了另一种孤独的生活。他挽起裤腿、穿上草鞋,一家家走在农村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认字,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讲省城的新闻,讲革命的道理,雄厚有力地告诉农民说:其实每个人生来都该是公平的,劳作的人才配拥有田地,不劳作的人就不应当有钱用,只要所有人团结起来,就一定能过上公平而富裕的美好生活。

大米饭会有的,新衣裳会有的,田地更会有的,只要你们有我,就能拥有一切!

带着对幸福的向往,农民们围到了毛泽东身旁,开始组织农会。

毛泽东的工作很有成效。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建起好几个农会,还在韶山成立了党支部。当陈独秀呆在上海等工人阶级发展壮大时,他已经吸收了三十二个农民入党,成为农民运动的第一批党员(后来都没能活下来)。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毛泽东在湖南办农会、招党员是要办事的,农民们有了农会,马上聚集起来要求减地租,消息很快传到了湖南督军赵恒惕那里,于是毛泽东摊上大事了。

赵恒惕本来对毛泽东没有什么想法,这个人虽然通过章士钊拿过自已的钱,但那笔钱也可以算是谭延闿出的,所以毛泽东跑到广州去找谭老乡,他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跑回湖南挑动农民抗租,那是直接在他地头上闹事,赵恒惕没有革命的觉悟,却有枪杆子的霸气,立刻下令把毛泽东抓起来。

毛泽东又一次面临巨大的危机。赵恒惕发的是密电,派的是带枪的大兵,而他却蒙在鼓里,天天跟一群农民在地头讲课。幸运的是,有个叫郭麓宾的小官跑去找赵恒惕办事,赵恒惕正好不在,电报正好放在办公桌上,又正好被郭麓宾看到了,而郭麓宾正好是毛泽东的朋友。

虽然郭小官不会投奔毛泽东搞革命,但关键时刻帮个忙还是可以的,他马上给毛泽东送信,让毛泽东快跑。

接到消息的毛泽东没有犹豫,立刻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韶山,接下来他碰到了和胡汉民同样的问题:去哪里?

本着党性高过一切的原则,毛泽东很有勇气地来到长沙(赵恒惕的老巢),找组织请示下一步工作,于是湖南区委告诉他:
湖南是呆不下去了,上海也不欢迎你,去广州找点事做吧。

一番折腾,毛泽东来到广州,找国民党报到。

一切都变了。

离开广州的时候,毛泽东是两个大党的核心分子,蒋介石只是浙江的一个啃老族。短短一年多工夫,那个大力提拨自已的孙大元帅已经作古,蒋介石手握军权,号令数万大军,成为汪精卫手下第二号人物,而毛泽东的业绩,是发展了三十二个字都认不全的农民党员。

物是人非,触景生情,毛泽东很感慨。他已经是三十二岁的男人了,拖家带口,没房没车,急需有自已的一份事业,可事业又在哪里呢?

感慨完人生,毛泽东领着老婆孩子放好行李,到国民党党部找差使。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毛泽东在上海被排挤,在湖南被抓捕,差点连命都丢掉,来广州后终于换了好运气。
楼主 红朝笑笑生  发布于 2014-06-10 23:36:56 +0800 CST  

楼主:红朝笑笑生

字数:1051847

发表时间:2014-05-24 19:2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6 18:29:50 +0800 CST

评论数:290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