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为了方便就称呼魏忠贤),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出身算不上穷苦,但也不是富二代官二代。

魏忠贤不是富二代官二代,生活却向富二代官二代看齐,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唯独对赌尤为喜爱。

正所谓久赌必输,魏忠贤很快就输掉了自尽为数不多的家产,顺带输掉了自己的老婆和女儿。

这还不算完,因为魏忠贤还欠的一屁股债,而且还借的是高利贷,为了避免被追债的债主打死,魏忠贤一咬牙一跺脚,走上了一条绝路,对于男人来说生不如死的路


当太监。

当魏忠贤自己解除掉自己的命根之后,我相信他是绝望的,他失去了男人最大的乐趣,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魏忠贤不会知道未来的自己将获得另外一种乐趣:

凌驾于万人之上,执掌滔天的权势。

但这是以后,现在刚入宫的魏忠贤还是当孙子的,作为太监里的最底层,仰望着那些公公,那些和自己一样残缺关键零件但架子大到无边的人。

入宫二十余年,魏忠贤凭着自己一张老实忠厚的脸下隐藏着的狡诈奸猾的心,把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的上司推下了下去,自己取而代之,哪怕这些人曾经是他的好朋友,曾经帮助过他,甚至还是他的干爹,但他都没有手软,因为他知道,自己想上位就得把自己前面的所有人全部杀死,儿女情长是最忌讳的,一个连自己女儿老婆都能卖的人自己不会在乎什么情谊。

天启三年,是魏忠贤命运改变的一年,这一年他获得了提督东厂的权利。

不掌握东厂的是普通太监,掌握东厂的是权倾朝野的太监。

掌握了这一明朝历史上最让人胆寒的特务机构后,魏忠贤还不满足,他深知武力在权力中最要的地位。

魏忠贤向天启提议,为了应对辽东后金的威胁,皇上应该起到模范带有作用,在宫里操练兵马,以备不时之需。

这叫做内操,顾名思义就是内宫里的操练,而这些军队的实际负责人自然是出主意的魏忠贤。

与此同时,东林党的命运也开始了改变,他们在天启三年做到了一件他们梦寐以求想做但又没有机会做的事情:

攘除奸邪。

这是正面的说法,说白了就是打击反对者,打击那些曾经反对过东林党的楚党、浙党的残余势力,把他们全部扫除出朝廷。

水至清则无鱼,这个道理东林党显然不懂,他们不知道这世间没有了恶也没有了善,何况三党中的很多人并不恶,东林党的很多人也不善。

这是东林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反击,这次京察全面贯彻了东林党的意图,天启三年可以说是东林党最辉煌的一年。

但是,盛极而衰,辉煌的背后就是衰落的开始,对于东林党来说他们已经走在了毁灭的道路上,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

东林党人很多,但是被东林党打击的、和东林党有仇的人更多,东林党得罪了很多人,这些人中有的善良、有的正直、有的猥琐、有的奸邪、有的贪污受贿,有的应该被打击,但也有的人不应该被打击。

这些人拿着吏部下发的调令,甚至是退休通知书,唉声叹气长吁短叹,哪怕心中万般不满和不甘但他们也准备面对现实。

“不面对还能怎么办呢?这朝野之上还有谁是东林党的对手呢?还有谁能对抗东林党呢?”

“我能。”

在这帮如落汤鸡的官员面前,一个人自信的回答道。

这个人就是魏忠贤。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24 11:54:33 +0800 CST  
或许如百姓见到官兵一样,出身市井的魏忠贤虽然已经成为了天启信任的人之一,手底下还有东厂这样的厉害部门,但魏忠贤对于读书人还是很敬重的,这敬重之中甚至还带有一些畏惧。

士农工商,读书人是第一位,童年记忆中对读书人的种种印象影响着现在的魏忠贤,哪怕他已经不需再惧怕。

魏公公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东林党人,称他们为国之栋梁,国家的守护者,说是极尽赞美之词也不为过,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魏公公和东林党关系有多亲密。

但是,魏公公的热脸贴到了东林党的冷屁股上,对于魏公公的“献媚”东林党不为所动,一点表示都没有,好像没听见似的。

对此魏忠贤毫不在意,混了几十年早不知道看过多少人的冷眼了,自己拍马别人不理也算是家常便饭了,魏忠贤没有把东林党的冷淡放在心上,可是直到这一天。

魏忠贤遇到了吏部尚书赵南星,魏公公立即主动向赵南星问好,本以为赵南星会像往常一样看一眼自己就擦肩而过,可这次没有,赵南星叫住了魏忠贤,做出一番要和魏忠贤说法的神情。

魏忠贤很是激动,在他看来是自己的坚持不懈打动了赵南星,赵南星对自己的态度开始有所改观了,和自己说话就是证明,看来自己也会得到东林党其他人的认可了,可是兴奋的魏公公听完赵南星的几句话后,内心的兴奋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

赵南星淡淡的说道:

“如今圣上年幼,很多事情都不懂容易被身边的人迷惑,所以身边的人得品行端正,不能让什么奸人服侍在圣上左右。”

说完这话赵南星大有深意的看了一眼魏忠贤,没等魏忠贤反应过来直接走远了。

留在原地的魏忠贤仔细想了想赵南星的一番话,又回想了一下赵南星看自己的眼神,慢慢察觉出一些不对了。

皇上身边得是品行端正的人,不能是奸人,现在谁在皇帝身边?不就是我魏忠贤嘛,这不等于说我魏忠贤就是奸人嘛!

其实赵南星的这话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表扬魏忠贤,魏忠贤就是品行端正的人,有他在就没有奸人靠近皇帝了。

这个解释魏忠贤是自动忽略了,我也相信赵南星的话应该没有这个意思,而就是魏忠贤琢磨的那个意思。

魏忠贤想明白之后,心里就不爽了。

“我魏忠贤堂堂司礼监太监,还是东厂厂长,每天跟孙子似的在你们面前,可你们反过来还说我是奸人,这不是践踏我的尊严嘛!”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以前的魏忠贤只是个小人物,他不在乎尊严,尊严值几个钱?但并不代表他没有,现在的魏忠贤已经是成功人士,赵南星的一句话提醒了魏忠贤,他还是有尊严的,而且现在的魏忠贤开始在乎自己的尊严了。

魏忠贤和东林党的梁子这就算结下了。

本来魏忠贤就一肚子火,可没过几天又有一件事给魏忠贤来了个火上浇油,那就是北京城宣武门内侧的大时雍坊那里的首善书院。

首善书院可是个了不起的书院,虽然是民办,但在它的身上充满了浓重的政治气息,首先它的创立者就是东林党人邹元标和冯从吾,其次书院的地址是御史周宗建给找的,还有首善书院的名字是当朝内阁首辅叶向高给取的,门口挂的牌匾还是出自前任南京兵部尚书现大书法家董其昌之手。

这可以说是当时北京最出名最牛的学校了。

说是书院,但它可不是图书馆,大家坐在一起看书,它和东林书院一样更像个学校,只不过是一个东林党人或倾向东林党人的学校,邹元标他们每天在这里给人上课,讲的无非就是忠君爱国,其次就是大讲三案,讲东林党多么的正义,三党多么的黑暗,东林党怎样艰苦不懈的同三党作斗争,直到把三党击败,还朝廷一个朗朗乾坤等。

邹元标这些东林党人对三案很熟悉,毕竟自己是主角嘛,就算有些地方不清楚但邹元标等人还是说的生龙活虎,不知道还是可以编的嘛,反正就是东林党正义三党邪恶,最终正义战胜邪恶。

文人聚集在一起难免谈论国家大事,大家一畅谈就谈到了最近宫里宫外的事情,魏忠贤执掌东厂训练内操这些自然也在他们的谈论之中。

文人和太监好像就是天生的死敌,文人觉得太监在皇帝身边就是小人,皇帝昏庸一半责任都在太监身上,太监没个好东西,所以这些文人对魏忠贤的评价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加上三案之中魏忠贤是站在东林党的对立面,邹元标等人每次一讲到这里下面的无不咬牙切齿,脱口大骂,把魏忠贤比作前朝的王振刘瑾,无不希望魏公公那天发病猝死。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25 14:50:53 +0800 CST  
后来演变为在座绝大多数的东林党人都认为魏忠贤属于祸国殃民的大奸臣,有他在大明王朝永无宁日,颇有几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味道。

甚至有的人还把萨尔浒之败这样早八辈子的事都归结到魏公公的头上,你要知道那时候的魏公公还在负责宫里的卫生顺带看看门,属于默默无闻的默默无闻,怎么能把脏水倒在魏忠贤头上呢?

但东林党不管,反正他们认为明朝现在这个局势都是魏忠贤一手造成的,所以在万历以来的所有不好的事、东林党看不惯的事情都变成了魏忠贤一手操控的,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魏忠贤必须被除掉。

但除掉魏忠贤现在还只是一个雏形,也只是一部分的人想法;魏忠贤是个混蛋,是个奸臣,这是首善书院几乎所有人的看法。

东林党里面的人搁到现在个个都是大学生博士硕士,学历高,读书多,书呆子,以为世界很美好这是他们的特点,所以他们逢人就说魏忠贤怎样混蛋怎样奸诈怎样祸国殃民明朝就是被魏忠贤害的,跟老婆说,跟老师说,跟朋友说,跟同事说,跟邻居说,也跟东厂便衣说,很多人都知道东林党认为魏忠贤是大奸臣,魏忠贤也知道了。

挨骂魏忠贤不在乎,那会欠高利贷的时候打都没少挨,还在乎这个?但魏忠贤在乎东林党人对自己的看法,一个东林党人说自己是混蛋,两个说自己是混蛋,十个说自己是混蛋,一百个说自己是混蛋,那么说明魏忠贤自己真是个混蛋?

这是你第一个想到的,但魏忠贤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是混蛋这好像已经是东林党的共识了,属于那种翻不了身的混蛋,那也就说明东林党已经把他列上了黑名单,除掉魏公公只是早晚的事情。

这下魏公公慌了,本来魏公公穷小子出身对东林党这帮最次也是985、211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有一种敬畏(畏惧更多一些),就是挨骂也想跟东林党交个朋友,东林党说什么就是什么,可事与愿违,东林党显然不想跟魏忠贤交朋友,这点魏公公也看出来了,不交朋友也什么,只要不把主意打到我身上就行,这是魏公公对东林党的底线。

可如今的局势看来,东林党貌似已经跨过了魏忠贤的底线,对魏忠贤下手那就是人家早晚的事。

所以魏忠贤慌了。

东林党这领导干部一大帮,上到内阁首辅下到小小的办事员很多都是东林党,到时候上下齐心告自己状的奏疏像雪花一样呈交给天启,到时候自己还不完蛋?就算不完蛋,肯定也没好果子吃。

所以,不想被别人欺负,手里的棒子就必须得比别人的粗,惊慌过后的魏忠贤很快找到了事情的本质。

(快高考了,这几天更新估计没有了,说声抱歉,考完买个笔记本更新会增多的,自己也不懂电脑,也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推荐,苹果什么的就算了,自己考不好也不好意思问家里人要太贵的,性价比高一些的,知道的朋友麻烦给推荐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27 13:06:50 +0800 CST  
东林党要人有人,要学历有学历,要品德也有品德,起码嘴上的仁义道德还是要讲的,势力也是当时朝廷第一,反观魏忠贤,小学没毕业,品德更是奢侈品,手底下人虽然多,又是东厂特务又是内操军队,但这些只是路人甲,在军事斗争中是一大助力,可在政治斗争中并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小人物是上不了大舞台的,人家堂堂朝廷命官没有皇上的允许你东厂也没办法下手。

看起来魏忠贤属于稳输的那一方,没学历、没势力、没人缘的魏忠贤怎么斗得过有学历、有势力、有人缘的东林党呢?

要是这样说,大学生也不会找不到工作,更不会为那些连书都没怎么读过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和大亨们打工了。

魏忠贤在基层摸爬滚打几十年,书没读过但接触过很多人,三教九流都知道,奇闻怪事也都见识过,说的高大上点就是把握了社会的基本规律。

跟东林党斗需要什么呢?不是立马捧个四书五经考取功名,也不是捧个道德经捧个论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更不是见到那些文官继续低声下气,而是两个字:

势力。

这个世界不讲道理,最后看的就是谁的拳头硬;这个世界讲道理,最后看的还是谁的拳头硬。

拳头,就是势力。

势力的组成范围更宽泛,可以是基层百姓,也可以是朝廷大员,东厂这些特务也是势力,朝廷上的文官也是势力,而现在魏公公需要的不是廉价的群众演员,而是那些学历高、有着所谓尊严能演配角的官员们。

魏忠贤召集势力的消息还没传出去都就,就有几人慕名而来,其中有三个最合格也最让魏忠贤欣赏:

给事中霍维华、孙杰;刑部员外郎徐大化。

学历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这是三人的特点。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30 11:25:28 +0800 CST  
可是现在投奔魏忠贤的官员并不多,受传统受礼法的影响文官还是不愿与太监为伍的,毕竟历史上文官和太监作为两大政治集团没少闹矛盾,犹如水火,这是原则问题。

可是原则也是会变的,东林党的出手让这些人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毅然决然的投入了魏忠贤的怀抱。

京察中被打击的所谓“邪党”官员政治生活越来越窘迫,东林党并不是宅心仁厚的主,他们要把这些人往死路上逼。

结果不仅没逼上死路,反而给这些被东林党打击的官员找到了一条活路,一条对他们来说称得上咸鱼翻身的道路,而率先继霍维化等走上这条道路的则是时任礼部尚书,兼管詹事府的顾秉谦。

顾秉谦,昆山人(现苏州昆山),万历二十三年考中进士。

经过无数的溜须拍马,外带吃饭请客,顺着党争的大风,在天启刚即位的时候顾秉谦爬到了礼部尚书,但看样子顾秉谦这辈子也就是礼部尚书为止了。

顾秉谦在这之前应该属于无党派人士,想入东林党,东林党的人还看不起他,觉得这人没出息;三党顾秉谦也没加入,估计是不敢,如果加入的话东林党是不会放过他的,更别说升任礼部尚书了。

孙承宗有着东林党这棵大树那是青云直上,顾秉谦看着自然是羡慕不已,他知道想升官必须得有人脉,可自己偏偏就没有。

人老心不老,顾秉谦都古稀之年了,可对于权势的渴望丝毫没有衰退,他想再进一步,成为内阁大学士,如果混到个首辅那就更好了。

没有人脉的顾秉谦这个想法有点痴人说梦,看似基本没可能,换比人早就放弃了,但顾秉谦没有,因为他找到了另外一座靠山。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东林党不要顾秉谦,并不代表没人要,起码在魏忠贤的眼里顾秉谦还是个香饽饽。

就这样,七十三岁的顾秉谦找到了五十五岁的魏忠贤,为了搭门路顾秉谦还不惜带上了自己的儿子,并且强烈要求魏忠贤收自己的儿子为干孙子,魏忠贤不答应都不行。

这就是魏忠贤赫赫有名的五十孙,而顾秉谦的儿子属于这庞大的集团中最早的一批人。

在出卖尊严换取荣华富贵的道路上,顾秉谦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此之后还有无数人带着自己的后人拜到魏忠贤的门下,成为魏忠贤的孙子,年轻一些没儿子的甚至亲自出马,直接当了孙子。

魏忠贤倒了,这帮人也散了,但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现象不会结束,魏忠贤倒了还有李忠贤,李忠贤倒了还有王忠贤,爷爷倒了还有叔叔,叔叔倒了还有干爹。

当别人把你踩在脚下,当别人用不屑的目光看着你,嘲笑你,讽刺你你以为你没有尊严,我告诉你你错了,只有你自己心甘情愿的给人当走狗,为了所谓的权势,为了所谓的名牌包包拜倒在别人的脚下,这才是真正的没有尊严。

而且也不要抱怨别人,因为你的尊严是你自己亲手丢掉的。

顾秉谦丢掉了自己的尊严,还外带自己儿子的,作为交换他也得到了魏忠贤的支持,不久之后,顾秉谦顺理成章的入了内阁,成为了内阁中排名最为靠后的大学士,尽管前面的几位大学士从内而外的看不起他,对于新来的同事也爱答不理,但顾秉谦不在乎。

可也并非所有的大学士对顾秉谦都是鄙视,不在乎,有一个在内阁之中比顾秉谦待遇稍微好一点,如果说顾秉谦是倒数第一,此人就是倒数第二,他对顾秉谦产生了兴趣,对顾秉谦背后的魏忠贤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人叫魏广微,一个理论上讲根正苗红的铁杆东林党。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30 19:26:54 +0800 CST  
魏广微是个机灵的人,读过很多书的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读成书呆子,有一个道理他还是知道且深信不疑: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甭管这个朋友是街头流氓还是放高利贷的债主。

所以,魏广微想和魏忠贤交个朋友,以备自己以后有事情可以找魏忠贤帮忙。

广交朋友,这是商人的处事原则;与东林党其他人坚持与恶势力作斗争、文人不和阉人相交往这些文人的处事原则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注定出身东林党的魏广微和其他东林党不是一条路上的人,用李云龙的话就是魏广微和东林党尿不到一个壶里。

其实魏广微也算不上真正的东林党,他只是出身东林党,因为他的父亲魏允贞是东林党,所以魏广微从出身角度、家庭环境来讲算是理论上的东林党。

魏广微心里可能也是反感东林党的,每天就是忠君爱国,张口正义闭口道德,清正廉洁什么的,听得他都烦了,和其他人接触也也谈不到一起,代沟非常大。

虽然这样,但魏广微还是没有选择立即投奔魏忠贤,毕竟魏忠贤现在的势力和东林党相比还是不足的,所以魏广微和魏忠贤交朋友是在私底下秘密进行的。

魏广微和魏忠贤都姓魏,即使没血缘关系但也算得上本家(古代管同姓也叫本家,早以前还讲同姓不婚),家乡还都挨的比较近,可以称得上是同乡,这话题就比较多,两人自然聊得到一块去,一来二去关系也不错。

多个朋友多条路,这话说的确实有道理,一件发生在魏广微身上的事情使魏广微彻底脱离东林党,毅然绝然的上了魏公公的船,此举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发生了什么事呢?说简单点就是魏广微工作出了问题,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属于那种可大可小的问题。

可是有人偏偏要把这件事往大闹,例如魏大中等等。

魏大中一带头很多早已看不惯魏广微的给事中御史也纷纷上书弹劾魏广微。

魏广微眼看自己上天无路无地无门,继续下去就得革职免官,谁愿意被免官?魏广微转身找到了魏忠贤,表示要求加入组织。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魏广微投靠魏忠贤就是如此,如果东林党没有逼的这么紧魏广微不一定会投靠魏忠贤,历史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东林党人或倾向东林党人在描述这件事的时候自然不会说自己的不是,而是千篇一律指责魏广微无耻,立场不坚定,好在当时在宫内亲眼目睹这件事前前后后的一位太监在他的记录中说出了事实的真相。

魏广微不是被东林党逼上绝路的第一人,在他之前还有无数三党成员,在他之后还有另外一人,正因为东林党一些人对此人的威逼,才导致此人和东林党彻底撕破脸皮,把东林党送上绝路,此人就是魏忠贤。

顾秉谦和魏广微投靠到魏忠贤门下后,得到了魏忠贤的庇护,这样一来那些本来处在观望状态下的三党成员也纷纷效仿,个个投奔到了魏忠贤门下;不仅有三党,三党之外的很多官员也加入到了魏忠贤的组织中,例如咱们前面说到审问熊廷弼的大理寺卿周应秋。
至此魏忠贤的党羽急剧膨胀,用史料的话就是“焚原之势于是乎不可复弥”,魏忠贤的势力已经不在是星星之火了,已经成燎原之势,再想灭火已经为时太晚了。

魏广微的加入标志着魏忠贤势力的壮大,但是距离一年后铺天盖地为所欲为的阉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为魏忠贤还缺少一个人:

崔呈秀,五虎的老大。

魏忠贤这里热闹,努尔哈赤这面也不差,除了迁都东京(现在辽阳市区东部地区)外,努尔哈赤还和蒙古好几个部落结成了姻亲,成了亲戚。

可是,相比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这两件根本称不上热闹,因为努尔哈赤又出台了一项错误的政策,相比之前还要错误还要愚蠢的政策:

按丁编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31 21:06:43 +0800 CST  
以前后金每攻克一座明朝城市后,都会有许多人沦为奴隶,沦为奴隶的通常是被俘的将士或百姓,而主动投降的将士和百姓还是属于自由民(也称为民户),虽然奴隶很多,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自由民要多得多。

可是事情还是会变的。

因为辽东各地汉人对后金统治的反抗,引起了后金统治集团无数次的血腥镇压,在这之中死了很多人,有很多汉人逃到了朝鲜或是关内,逃不掉的就躲在深山之中,后金失去了很多劳动力。

尽管努尔哈赤出台了逃人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严格打击百姓的逃亡,收效也很大,但还是有无数百姓冒着沦为奴隶乃至被杀头的危险继续他们的逃亡。

作为统治者的努尔哈赤和所有统治者一样,并不从自身找原因,只是一味的压榨控制百姓,在逃人法的基础之上努尔哈赤又颁布了新的法令:

按丁编庄。

努尔哈赤下令以十个男丁及其家庭为一庄,归属到汗、贝勒、各级后金官员的管辖之下,像四大贝勒这些管辖的庄就数以千计,李永芳这些数以百计,小到把总千总也能管辖几个庄。

也就是说按丁编庄的实质就是把辽东的汉人变成庄丁,十个家庭统一在一块地方耕种从事生产活动。

说好听这叫庄丁,说难听其实就是农奴,或者说是奴隶。

努尔哈赤按丁编庄政策的出台意味着颠覆了辽东之前民户多奴隶少的局面,变成了奴隶多民户少,数以百万计的汉人纷纷被编入庄园之中,只有那些早在后金成立之前就投奔努尔哈赤和主动投降努尔哈赤的李永芳、佟养性这些才得以保全。

这样一来汉人想要逃跑基本成了不可能,他们都处在严加看管之下,所在的庄园也处于后金的腹地,这些地方远离边境,根本不可能逃出去。

看起来努尔哈赤的这一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了百姓尤其是汉人百姓逃跑的现象。

没错,不仅减少了逃亡,还把他们都变成了奴隶。

庄主的一句话可以决定奴隶的生或死,奴隶们三天吃不到一顿饭,晚上住牛棚,奴隶的妻子遭到凌辱等等,这些可能是我们谈到奴隶这个词随即浮现在脑海中的。

有些人认为按丁编庄后的奴隶也过着同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揭示出后金统治者的黑暗与残暴,多么不得民心。

持这样想法的人不是看历史教科书看多了就是从未了解这段历史只凭借自己主观臆断而信口胡扯之辈。

奴隶制下的百姓生活的很惨,奴隶更惨,这是事实,在后金统治下的奴隶生活也很惨,但并非我们观念当中那么的悲惨,就好像我们几年前提到地主就会想到周扒皮,想到周扒皮怎么无耻怎么剥削,可近几年随着事实的公布我们才知道原来以前有关周扒皮的传闻只不过是人们鼓吹的,说的人多了好像是事实,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下面就为大家解答几个有关后金按丁编庄百姓沦为奴隶的错误想法。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01 14:37:48 +0800 CST  
一.农庄庄主(奴隶主)可以随意处死管辖的奴隶不受任何处罚。

当时的后金法律之中严格规定无故杀害奴隶,违反规定的人将会处以一笔数额不小的罚款,还有处分甚至贬职等等,到了皇太极时期更是如此,就是自己的亲侄子喝醉酒杀掉一个怀孕的女奴隶都被处以罚款,剥去帐下官兵三个牛录(一个牛录三百人),贬职,降爵位,杖刑三十的严厉处分。

二.奴隶没有私有财产,所生存的一切都属于奴隶主。

后金的奴隶是允许有私有财产的,虽然没有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但也有一定的保护,如果遇到特别贪婪的奴隶主那就只能自认倒霉。

三.奴隶几天吃不上饭,大冬天穿不上衣服,生活特别凄惨。

在按丁编庄的规定中是有留给奴隶自留耕地的,这部分的耕地是奴隶食物的来源,虽然会遇到奴隶主剥削的情况,但衣食还是可以起到一个基本的保障。

所以在按丁编庄下的奴隶是有的一定个人财产、奴隶主也是不能随意杀害的,并不同于我们一般概念中的奴隶生活。

但是奴隶制就是奴隶,后金的奴隶制在怎样也只是一种在奴隶制度中相对开明的奴隶制,和封建制还是没得比;奴隶生活再怎么改善,也没有自由自在的民户生活好。

好在努尔哈赤实行按丁编庄时已是67岁高龄,而努尔哈赤一生只活了68岁,在努尔哈赤的继承人手中这一错误的政策得以纠正。

除了按丁编庄,后金这一年并不平静,虽然没有进攻明朝,但并不说后金没有动武,努尔哈赤接到了蒙古科尔沁部落的求援书信。

科尔沁为什么要向后金求援呢?

因为两家有亲戚,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迎娶了科尔沁贝勒年仅十三岁的二女儿——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如果你对这个名字很陌生,那我们不妨称呼她另外一个称号:

庄妃。

一个不比武则天逊色的女人,一个辅佐两代小皇帝的政治女强人,一生充满传奇也充满神秘的女人。

不仅有庄妃,早在万历四十二年后金还未建立的时候努尔哈赤方面就和科尔沁部结下了姻缘,代表努尔哈赤方面的还是皇太极,而代表科尔沁部的则是博尔济吉特哲哲,庄妃的亲姑姑。

如果你以为这就完了,那就错了,皇太极不仅娶了姑侄两人,还把哲哲的另外一个侄女,庄妃的姐姐,自己的大姨子收到了自己宫中,这是以后的事了。

因为这样亲密的关系努尔哈赤怎么会坐视科尔沁部遭到攻击而无动于衷呢?出兵支援时肯定的。

没错,努尔哈赤肯定是会出兵支援的,和科尔沁的姻亲关系在这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努尔哈赤之所以出兵主要是因为攻击科尔沁部的部落并非别人,正是那位成吉思汗的子孙,自称蒙古共主的林丹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01 19:31:13 +0800 CST  
林丹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和努尔哈赤死磕到底,仗着兵强马壮林丹汗在漠南蒙古称雄称霸,谁敢不听自己察哈尔部的就出兵征讨,直到把对方打到求饶为止,此外林丹汗还强制漠南蒙古各部加入反金联盟中去,谁不加入也会遭到察哈尔的征讨。

很多部落都不想加入所谓的联盟,更不想听从察哈尔的号令,科尔沁就是如此,如今科尔沁带来了求援书信,希望后金出兵帮忙对抗察哈尔。

这不只是一个科尔沁,蒙古诸多摇摆不定,内心不满察哈尔但又被迫屈服于察哈尔的部落都看着努尔哈赤的表态,如果努尔哈赤出兵,那就会赢得他们的爱戴,努尔哈赤如果不出兵,他们就只能屈服于察哈尔。

努尔哈赤知道这一点,身为政治家的他自然不会放弃赢得声望的机会,况且林丹汗素来对后金怀有敌意,更是数次袭扰后金城市,这笔账努尔哈赤还没算呢,所以出兵科尔沁是必然。

蒙古骑兵是厉害,但身为指挥官的林丹汗则属于白痴,除了他吹嘘的蒙古黄金血脉这位大汗身上没一点长处,只会以多打少,打那种五万人对战对方一万人的简单仗,遇见后金的枪兵猛将根本没法招架。

后金这次击败察哈尔使得草原上那些对察哈尔不满但畏于察哈尔势力的部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察哈尔也是可以战胜的,这也为皇太极时代联合蒙古诸部落征讨察哈尔奠定了基础。

就在科尔沁胜利的捷报传到后金时,另一份、个消息也传到了努尔哈赤的耳朵里,相比取胜这个消息更让努尔哈赤感到高兴:

大明辽东经略孙承宗辞职了。

孙承宗刚来到辽东努尔哈赤并未放在心上,心说一个老人还能比熊廷弼厉害不成?可孙承宗短短几个月就向努尔哈赤证明了他的厉害,让努尔哈赤知道这位新来的辽东经略与熊廷弼相比是只强不弱。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01 20:29:52 +0800 CST  
差点忘记今天是端午节,趁着十二点没过祝愿所有的朋友端午节快乐,不时冒个头或是常年潜水的朋友,端午快乐,心想事成!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02 22:07:25 +0800 CST  
孙承宗在辽东这四年埋头苦干,如老黄牛般不引起别人注意,但就这样等到努尔哈赤注意到孙承宗时孙承宗已经做出了一番辉煌的成绩:

修复了大的城市九座,城堡四十五个,训练军队十一万,设立了战车队十二支,水下突击队五支,火炮部队两支,突击队八支,打造的盔甲武器,制造的滚木礌石加起来上百万,开拓了四百里的疆土,屯田五千顷,每年靠自己(一石是六十公斤,比一袋面都重。)

除了这些,孙承宗还提拔任用了一大批将领,如袁崇焕、满桂、赵率教、祖大寿、马世龙、袁可立等,这些将领能文能武,能征惯战,之前的辽东经略没有发现他们的优点,孙承宗独具慧眼发现了他们,把他们从小军官一步步提升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将,为辽东的指挥体系奠定了基础,这些人也成了大明王朝在辽东的中流砥柱。

史实对孙承宗督辽的这四年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边境地区的警报消失了,北京就和没有努尔哈赤一样安定,再也不把辽东战事当成顾虑了。

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更不可谓不正确。

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又决定搬家,从刚修建不久的东京迁都到沈阳城。

贝勒大臣们都很不理解努尔哈赤的这一决定,而努尔哈赤给出的解释令他们更不理解:

努尔哈赤的解释是说沈阳战略地位重要,是攻打蒙古、朝鲜、大明三方的要地,迁都沈阳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说的比唱的好听,我们知道,努尔哈赤想要进攻明朝得往南走,得南下,可迁都沈阳却恰恰相反,是往北走,是北上,这样一来是不利于进攻。

贝勒大臣们一看,进攻明朝应该往南走怎么往北退呢?有几个心里就明白了,知道努尔哈赤嘴上说进攻,实际上是退缩了,但还不能明说。

前文也讲到了后金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的严峻,特别是女真和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那就是势如水火,尽管努尔哈赤三番五次以严厉的手段镇压了下去,杀了很多敢于反抗的汉人,把很多汉人沦为奴隶严加看管起来,看起来是风平浪静了,但后金统治集团内部,上到努尔哈赤下到李永芳这些人都知道,知道这事没完,说不定哪天汉人又得起来闹事,说不定规模比以前还要大,要是到时候孙承宗再来个里应外合,那还了得?

所以努尔哈赤才不顾群臣的反对,才不顾劳民伤财民怨沸腾,强行迁都。

照这个架势来看,胜利的天枰开始向明朝有了一丝倾斜,如果明朝把握住这个机会,把优势由小变大,打败后金这个心腹大患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眼看明朝在辽东取得优势的时候,明朝内部出事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咱们这面在讲孙承宗在辽东如何能干,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也不平静,魏忠贤自打顾秉谦和魏广微投奔以后,三党成员好似找到了靠山,纷纷投奔魏忠贤;那些官场不得意的、和东林党有仇的,乃至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也都投到了魏忠贤门下,魏公公的公司招聘不像东林党那样麻烦,得看出身,得看学历,还得看个人的品行,还得看有没有推荐人,魏忠贤来者不拒,只要应聘是一概全收,所以魏忠贤的党羽一时间遍布大半个朝野。

这下东林党更敌视魏忠贤了,首善书院里把魏忠贤那个骂,说话之间好像刘瑾王振这二位前辈都要比魏忠贤好上千万倍,东林党和魏忠贤的矛盾激化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04 13:00:52 +0800 CST  
东林党和魏忠贤私底下已经较上劲了,就差政治斗争公开化了,朝廷上的大臣不是东林派就是魏忠贤派,两派都不是的本着明哲保身的原则不蹚浑水,可偏偏这时候有个人好像发现了什么东西似得转而投奔魏忠贤,这个人就是阮大铖。

阮大铖的人生经历即位丰富多彩,给老朱家干过,也给爱新觉罗家干过;说他是武将他还是个文官,说他是文官他还带过兵;说他是公务员可他的本职工作还是戏曲作家,是个编剧;说他默默无名位卑言微可人家还做过兵部尚书这样的大员。

可是后世对此人的评价并不怎么样,别说不高,就是连基本的好话都没有,无耻、汉奸、阉党、卖国贼等等都是阮大铖身上的标签,可是唯独没有人发掘更胜层次的东西,这位被骂的体无完肤的阮大铖先生居然是东林党人。

阮大铖还不是普通的东林党人,说起阮大铖的老师我们都知道,高攀龙,东林党老一代重量级人物,所以阮大铖做了个行人。

这个行人不是咱们现在走路的那个行人,而是官职,属于行人司管辖,一把手是司正,也就是司长,二把手就是左右司副,也就是副司长,下面有若干办事员,就是行人。

行人虽然官职很低,连品衔都没有,和弼马温一样属于不入流,但这个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升职特别快,没成绩也能升职,属于典型的肥差。

更别说阮大铖的老师是高攀龙,朝里有人好当官,阮大铖本来就做了肥差,这样一来不更是如虎添翼?升迁势头更加不可控制?

就在阮大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阮大铖没出事,他家里出事了,阮大铖远在老家的父亲去世了。

阮大铖听到这个消息好像五雷轰顶一般,顿时嚎啕大哭,他的这个哭不是因为父亲去世,而是因为父亲去世身为儿子的他必须回家守孝,不仅升官没了可能,就是这个行人也没得做。

阮大铖是在天启刚登基的时候做的行人,那时候朝野都是东林党人,可阮大铖离职也是在天启元年,这官没做几天。

守孝得三年,在这三年里阮大铖无不希望自己有重回朝堂的那一天,等呀等,三年过去了,天启四年春天京城吏部给阮大铖来了一封公文。

这就是希望呀!

阮大铖本以为这封公文是自己老师高攀龙发的,可看完才知道是自己的老朋友兼老乡左光斗写的,公文的大意就是让自己回京做吏部都给事中。

阮大铖一蹦三尺高,高兴地不得了,收拾好行李就踏上了赶赴北京的路途,一路上哼着自己编的小曲小调,憧憬着自己有一天位居六部的样子,再加上春天的微风,那可真叫春风得意。

可当阮大铖来到北京报道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自己的工作有变动。

阮大铖也不挑剔,有变动就有变动,反正左光斗亏待不了我,可当他看到他的新工作岗位后,心里不禁生起一股怒气。

阮大铖,转任工部都给事中。

“好一个左光斗!吏部都给事中我不做就罢了,可什么职务不好偏偏让我去工部做都给事中!”

(闲来无聊,不写手痒,至于高考,洗干净脖子准备上刑场吧。)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05 11:43:00 +0800 CST  
阮大铖为什么发这么大火气呢?不就是吏部变工部了吗?换个工作岗位至于?

至于。

有时候一字的差别就是天上地下,打个比方,吏部都给事中和工部都给事中就好像宝马的X1和X6,虽然都是X开头,但是各方面都没法比。

在六部的都给事中,吏部是最好的也最具权力的,毕竟可以在人事调动上面说上话,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兵部也可以,还能参与军事,也有权利;刑部还能负责些案子,开开后门收点钱;户部每天执掌国家银库,稍微捞点就够全家几辈子吃喝不愁了;可唯独这个工部,要啥啥没有,每天就像工厂一样负责打造兵器盔甲,制造武器弹药,当了工部的都给事中就好像当个工头,名义上和其他部门的都给事中一样,可实际上根本没人看得起。

阮大铖本以为左光斗就算安排不了吏部,什么户部兵部还是可以安排的,最不济也是个礼部,事实出乎意料,左光斗竟然给他安排了一个比礼部都不如、在六部之中最没地位最没油水工作还是最辛苦的工部,所以阮大铖很生气,对左光斗有了很大的意见。

左光斗也知道这位老朋友,自己的老乡对自己有意见,意见还不小,所以亲自来找阮大铖,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阮大铖听完之后,火气这才降下来。

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组成成员不同,有不同的意见很正常,同乡照顾同乡,同窗照顾同窗,本家照顾本家,老师照顾学生,这是正常的,就好像左光斗照顾阮大铖。

可左光斗虽然是东林党的骨干,但只是之一,他一个人说话的分量还是不够的,很快赵南星、杨涟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一个是吏部尚书,主管天下官员升迁,另一个是自己的亲密战友,左光斗犹豫了。

这时候大家的目光都放在了高攀龙的身上,这位东林党的巨头之一,还是阮大铖的老师,希望他来拍板。

高攀龙知道阮大铖的性格,急躁轻浮,意志不坚定,平常还写点“淫词艳曲”,不好好读书,所以高攀龙打心眼里对阮大铖也不认可,但阮大铖毕竟是自己的徒弟,当上吏部都给事中对自己还是很有好处的,所以高攀龙有些为难,一边对阮大铖有意见,一边又希望阮大铖成为都给事中增加自己的力量。

赵南星不愧是老江湖,一眼就看出了高攀龙心里的弯弯绕,知道高攀龙对阮大铖也不感冒,心里也不想让他当,可是又希望这位新任的都给事中亲近自己。

这就好办了。

阮大铖是高攀龙的徒弟,可高攀龙的徒弟多了去了,记名不记名的,高攀龙最不缺的就是徒弟,只要新任吏部都给事中是高攀龙的徒弟,阮大铖肯定是靠边站。

高攀龙的徒弟?赵南星还想思考思考,可刚低头,一个名字便浮现在了赵南星的脑海中。

“这不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最佳人选嘛!”

谁?

现任礼部左给事中,高攀龙的另外一位徒弟,魏大中。

魏大中和杨涟是好朋友,天启初年的红丸案和移宫案就是这二位东林新生代骨干为首挑的大梁,对于魏大中杨涟是百分之一百二的支持,赵南星也认为魏大中久经考验,意志坚定,比阮大铖要适合得多。

听到赵南星提出魏大中任吏部都给事中,高攀龙笑了,对于这位弟子高攀龙打心眼里喜爱,品德好才干高,还是自己的弟子,高攀龙自然投赞成票,把阮大铖扔到了九霄云外。

左光斗和魏大中也算不错的朋友,眼看大局已定,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也就同意了魏大中任吏部都给事中的提议。

但也不能让阮大铖白跑一趟,所以刚空闲出来的工部都给事中就给阮大铖当作补偿。

事情就是这么一回事。

左光斗把事情这么一说,阮大铖也没之前那样的恼火了,表示自己服从组织的领导,服从分配,自己当个工部都给事中就很满足了。

左光斗本以为阮大铖会大闹一场,没想到竟然如此通情达理,也很高兴,和阮大铖闲聊了几句,就起身告辞了。

阮大铖连忙起身把左光斗送到门口,一脸的笑容,满嘴的问候,可就在左光斗转身离去的那一刹那,阮大铖仿若换了一张脸,脸上写满了仇恨,眼神中透出恶毒的光芒看着左光斗离去的背影。

这些左光斗自然不知道,他以为阮大铖的思想工作已经做通了,一片乌云也散了,阮大铖兴高采烈的去工部任职。

可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左光斗不是阮大铖,怎么会知道阮大铖的心里是否如左光斗自己所想的那样呢?

阮大铖心里已经暗暗发下了誓言,他发誓让左光斗、杨涟、高攀龙、赵南星、魏大中等东林党人都付出代价,血一样的代价。

事实告诉我们,阮大铖做到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06 12:30:17 +0800 CST  
明天就是高考了,虽然很淡定,但说心里一丝激动都没有还是不现实的,自己是个偏科生,语数外三门都不一定有文综高,高考对我来说只是开拓眼界丰富人生罢了,我是高考的失败者,但不是人生的失败者,考完之后尽快入手笔记本,从此开始写手道路,首先先把大清三百年写完,争取写出一本可以让世人全面了解清朝的通俗历史吧,这在我看来远比高考重要千倍万倍,诸位晚安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06 20:12:29 +0800 CST  
魏大中很高兴,升官谁不高兴?高攀龙也很高兴,弟子升官自己这个老师脸上也有光。

左光斗心情也不错,虽然老朋友没升职,但也没跟自己哭没跟自己闹,升职的魏大中和自己关系也不错,自己也不吃亏。

阮大铖确实没哭没闹,可他未来做的事情远比哭闹令左光斗为难严重得多。

可魏大中的兴奋来得快去得也快,吏部尚书赵南星沉着脸通知他吏部都给事中甭想了。

赵南星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魏大中做吏部都给事中,原本接任该职位阮大铖的转任正好空闲出来的工部都给事中。

计划的挺好,可是偏偏这个时候空缺的工部都给事中这一职位被别人顶替了,问题是这个人不是他们计划的阮大铖。

这说好的工部都给事中没了,怎么给阮大铖个说法?吏部都给事中不给,连个工头都不给阮大铖?

赵南星不在意这些,他本想让左光斗继续做阮大铖的思想工作,保证以后一定解决阮大铖的就业和保险问题,先把阮大铖哄住,当务之急还是让魏大中成为吏部都给事中。

这个计划也不错,可是问题又来了,没等左光斗做工作,阮大铖一声不吭的当了吏部都给事中,抢回了自己的饭碗。

这是怎么回事?

赵南星不知道,左光斗不知道,高攀龙不知道,魏大中也不知道,但我知道。

左光斗离开没多久,阮大铖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越想越是心酸,对东林党这个团体感到无比的愤怒。,心里对东林党有了意见。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还不跟你们混呢!”

上帝给阮大铖关上一道门,也会打开一扇窗,东林党不把阮大铖当成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问,可这并不代表没人把阮大铖当成宝贝,魏忠贤就是这个把阮大铖当宝贝的人。

魏忠贤派人带话给阮大铖,表示了自己的殷切同情和慰问,并且主动要帮阮大铖“平事”。

阮大铖有点犹豫,他知道魏忠贤现在厉害,可高攀龙左光斗赵南星这些是什么人?他们搞政治斗争的时候魏忠贤还在后宫倒马桶呢,再说东林党现在是多大的势力,怎么可能呢?所以对魏忠贤的示好没有太多重视,心里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压根就没指望。

可是就在阮大铖对此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魏忠贤一连串的行动让他看到了希望,这希望散发的光芒比太阳还要炙热,这其中就包括闪电找人接任工部都给事中,闪电让阮大铖接任吏部都给事中。

东林党不是吃素的,发动关系一打听就知道这些全是魏忠贤的手笔,除了大骂魏忠贤是奸邪之徒外,他们更把矛头直指阮大铖,把阮大铖骂的体无完肤,禽兽不如。

这一点体现了作为文人团体的东林党在政治方面的不成熟和幼稚,内部出现问题,成员出现矛盾,不想怎么解决矛盾,而只是以个人喜好拉偏架,这能好了?东林党应该停止谩骂,拿出诚意摆正姿态好好的和阮大铖谈一谈,谈也不是之前赵南星那种敷衍,得推心置腹,实事求是,忽悠是不行的。

可是赵南星等人显然没有这样的觉悟,在他们眼中阮大铖只是个小人物,自己怎么能和小人物谈判呢?小人物有资格和自己谈判吗?

东林党看不起小人物,只不过他们忘记了,他们一向鄙夷的努尔哈赤也曾是他们眼中的小人物,现在被他们每天批评批斗的魏忠贤也曾是小人物,就是他们自己曾经也是小人物,被三党一脚踩死的小人物。

小人物虽然卑微,但其中不乏品质优良质量合格的,这种小人物是可以爆发小宇宙的。

(考了一天,因为没有报以太大希望,所以还好,特更一章,松懈松懈,考完明天就可以解放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07 20:14:42 +0800 CST  
赵南星身为吏部部长,人事部老大,虽然几个副部长成了魏忠贤的人,权势没有之前那样的炙热了,但对付阮大铖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在赵南星的授意下很多东林官员开始给阮大铖小鞋穿,就是阮大铖的同事乃至下属对阮大铖都极为不屑和鄙夷,阮大铖上任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现工作没法干了,到了一个月后直接瘫痪,阮大铖也知道这些都是东林党的手笔,干脆辞职。

这下东林党满意了,逼走阮大铖在他们看来就是胜利,魏大中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吏部都给事中。

但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东林党不给人活路的手法已经为自己树立了无数的敌人,就拿阮大铖来说,虽然辞了职,但没有回老家,而是光明正大的登门拜访魏忠贤,潜台词就是对东林党说拜拜,转头魏忠贤门下。

阮大铖正式投靠魏忠贤标志着魏忠贤代表的阉党和东林党势力的消涨,只不过魏忠贤是涨,东林党是消,东林党此刻已经走上了毁灭的倒计时,但还浑然不知。

虽然不知道自己快玩完了,但东林党人从阮大铖事件中已经体会到了魏忠贤及阉党对己方的威胁,就拿魏忠贤可以在吏部部长赵南星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神不知鬼不觉的安排好人顶替工部都给事中以便让阮大铖出任吏部都给事中来讲,就体现了效率,更说明了魏忠贤的人脉。

东林党很看重这件事,他们已经开始正式这个从未被他们放在眼里的太监,从这个曾经他们根本没当做回事的人身上感到一丝危险的气息。

危险没错,但并不是一丝,东林党人并不知道此时已经不是他们全盛时期的众正盈朝了,魏忠贤的势力已经以一种无人察觉但极其惊人的速度蚕食着个个政府部门,虽然明面上一把手还是东林党把持,但是几个二把手都换上了阉党骨干,或是亲阉党派,论势力和人数东林党已经毫无优势,甚至已经居于下风。

魏忠贤的种种行为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这几年来他虽然没有之前移宫案那样的锋芒毕露,但没有人可以忽视他的存在,他是一个可怕的人:

杨涟。

移宫案的时候,魏忠贤不是魏忠贤还叫李进忠的时候,就已经领教到了杨涟的厉害,那时候的魏忠贤在太监中还不是老大,对于杨涟的呵斥只有连连点头,连说话都要小心翼翼,一句话好几个敬语。

在杨涟眼中魏忠贤还是那个在自己面前唯唯诺诺的李进忠,只不过是手下多了几个帮手,有了几分势力,想要打败他还是不费力的。

邪恶是永远无法战胜正义的,这是杨涟的理念。

杨涟是英雄,但并不是没有缺点,作为文人一般是不大看得起宦官的,觉得他们都是拍皇帝马屁,没有真才实干,所以杨涟看不起魏忠贤,再加上移宫案时魏忠贤给杨涟留下的软蛋印象,说这个人有多厉害杨涟还真是不信。

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总是会改变的,从移宫案到现在的四个年头里,杨涟还是那个杨涟,但魏忠贤却不是以前的那个魏忠贤了。

杨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他看来自己可以战胜李进忠一次,那也可以战胜李进忠第二次,虽然这个李进忠改了名字,但只不过是换了个称呼,本质上还是那个不合格的产品。

杨涟决定向魏忠贤发起进攻,上书天启为大明王朝除掉这个毒瘤,在他看来自己已是胜券在握,魏忠贤和所谓的阉党根本就是不堪一击,就在他提笔洋洋洒洒写下有关魏忠贤的举报信时,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带来的后果,不是他所想的除奸臣灭阉党,而是点燃了自己身上的导火索,连带背后庞大的东林党。

这封举报信,是杨涟亲手把自己和东林党送上西天的导火索。

但是从文学角度来讲杨涟的举报信还是很过关的,其中囊括几大项二十四小项,论点鲜明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引经据典,就连杨涟自己都觉得自己这封举报信写的漂亮,迫不及待拿给身边朋友品鉴,看过之人无不拍案称绝,纷纷表示这封举报信递上去魏忠贤肯定玩完。

可是有一个人看过这封举报信后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高兴喜悦,相反此人一脸严肃无比郑重的告诉杨涟,这封信千万不能交给天启。

杨涟正在兴头上,换了别人说这话杨涟恐怕早就破口大骂了,可是说这句话的人身份摆在那里,他就是当朝内阁首辅,王化贞的老师,叶向高。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10 18:02:10 +0800 CST  
叶向高皱了皱眉,对杨涟这封举报信很不满意,信中共举出魏忠贤二十条大罪,甭说全部落实,单拿出一条就够判处魏忠贤死刑的了,如果这封举报信交到天启手里,那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就再也无法挽回,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叶向高不想把两派的政治斗争闹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他只打算让天启把魏忠贤贬到外地,不让魏忠贤在京里,那魏忠贤的党羽也就随之各奔东西,所谓的阉党也就不复存在了。

杨涟的主张激进,希望直接处死魏忠贤;叶向高的主张缓和,主张打击魏忠贤,使得阉党解体,两人的看法截然相反,叶向高对杨涟的主张持不支持态度。

另一个东林党人也表示了对杨涟此番行为的反对,这个人就是时任山东道御史的黄尊素,对这个名字陌生的话,不要紧,他有个儿子叫做黄宗羲,是中学历史课本在明末清初的民本思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批判君主专制,说君主是天下大害的就是他。

黄尊素在之前就上奏天启表示应该罢黜魏忠贤和客氏,天启没看完文章就要把黄尊素拉出去廷杖,好在内阁大学士韩爌等人求情,才以罚俸了事。

按理说黄尊素应该对魏忠贤极为痛恨,和杨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志同没错,但是道路并不合。

黄尊素看完杨涟的文章后,立即找到杨涟,要求杨涟对文章进行删改,把杨涟所说魏忠贤危害皇帝及其家人等这些类似民间小道消息但没有证据的罪名全部删掉。

黄尊素是正确的,如果天启正视这件事情,把杨涟的二十四罪名逐一调查的话,查到这里发现杨涟只是虚张声势,没有证据,那对东林党就会有意见,认为东林党言过其实,只是为了打击魏忠贤才上书,甚至怀疑东林党的动机,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黄尊素心里对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其实也是持反对态度,他在自己的作品《说略》中对当时情景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实写道:

“杨涟的奏章还没有呈交给皇帝,很多人就知道了,都说杨涟此举可以名扬千古。人们都认为这样一来肯定会立刻除掉魏忠贤和他的爪牙。我听完他们的话,思考了很久,心中自己对自己说:自古以来铲除皇帝身边的人(一般指太监),必须得有内援(意思是说得有另外一些太监的支持和帮助),杨涟有吗?如果事情没有成功,那我们恐怕没几个能平安无事,这些大家都没人想到。

第二天我看了杨涟的二十四条大罪,都是宫内可能发生也可能没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八卦传闻,我觉得这可能会落下口实,成为魏忠贤攻击东林党的把柄。”

还有一些人如缪昌期,也在这件事上持不认同态度,他们认为弹劾魏忠贤是大事,必须得谨慎,这样大的事情是你死我活牵涉到很多人身家性命的,如果不当的话国家也会跟着一起好、受到影响。

(一发不当,国家也不得不与之同害。)

叶向高是正确的,黄尊素是正确的,缪昌期也是正确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虽然他们是对的,但事态的发展还是以杨涟为首的多数人为主导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11 09:20:39 +0800 CST  
相比叶向高等人,支持杨涟的人是主流,他们对杨涟此举简直是举双手赞成,这些人包括内阁大学士韩爌、左光斗、魏大中、赵南星,还有周忠建、邹元标等等,基本上除了叶向高几个人其他人都是支持的。

我们谈对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总会说道一个词,那就是群众非理性爱国运动,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举着正义的棋子,不考虑后果、不考虑是否合法、不考虑是否应该,反正就是一个干字,这样的行动看似正义,但其实除了正义外没有半点益处,只会让事情愈演愈烈,越变越坏。

杨涟等东林党人现在的行动基本如此。

他们不考虑自己和阉党的差距,不考虑该怎么样弹劾,不考虑失败了怎么办,不考虑魏忠贤会怎样反击,不考虑怎么划分阉党成员,怎样区别对待,反正觉得自己是正义的,肯定能成功。

兵马未动,先想败绩,凡事先别想成功怎样怎样,先想失败了怎样,失败的后果是什么,最糟糕的后果会是什么,自己是否可以承担,对自己的影响是否严重,自己是否需要承担。

冯小刚在拍大片《集结号》的时候,投资方华谊公司并不看好这部剧,当冯小刚决定放弃这部剧的时候,华谊预估这部剧最大损失八千万,这才决定拍摄,事后《集结号》票房并未亏损,华谊还是大赚一笔,但华谊先把事情往最糟糕的地方想这也是一个成功企业的理性思考,如果电影真亏了,但损失还是在掌控之中。

杨涟等人自以为自己掌握了局势,但他们太天真了,他们别说预计失败的后果,就连失败压根都没想过。

东林党这个团体里虽然有很多伪君子真小人,满嘴正义内心阴暗之辈,但大多还是正人君子的,不媚权贵,以天下为己任,为真理而斗争,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这是他们的标签。

这样的人是英雄,但英雄也是人,在政治方面他们很稚嫩,幼稚,天真,无知,狂妄,自大,连合格都算不上。

疯狂的支持如潮水般淹没了理性的反对,在众人的支持下杨涟没有听从叶向高等少数人的意见,也没有采纳黄尊书的建议改动自己原先的举报信,他决定按原计划行动

天启四年(1624)六月一日,杨涟迈着坚定的步伐兜里揣着他的二十四大罪来到了皇宫。

可是很不巧,看门的官员告诉杨大人今日免朝,有什么事还是明日再说吧。

什么事都能明日再说,唯独弹劾魏忠贤这件事不能明日再说,自己弹劾魏忠贤这一事情要是风声走漏,让阉党有了准备怎么办?甚至晚上举报信魏忠贤派人盗走举报信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这件事必须先下手为强。

于是杨涟决定必须在今日交给天启,千叮咛万嘱咐看门的官员把自己的奏章转交给天启,杨涟转身离去。

一切的改变,一切的悲剧,一切的转折,一切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切的满腔怒火,一切的后世传说,还有一切的腥风血雨,一切的你死我活,都从杨涟把举报信交给看门官员帮忙转交的这一刻开始。

杨涟以为自己可以打魏忠贤一个措手不及,可他不知道他的这一切,包括东林党内部的讨论,魏忠贤早已接到了手下的报告,谈不上一清二楚,但大概还是知道的。

魏公公丝毫不把杨涟等人放在心上,一副胸有成足胸怀天地一切尽在老夫掌握的样子。

很淡定,该干嘛该干嘛。

以上说法纯属扯淡,是我们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老谋深算、狡猾多段的魏公公该有的姿势,而实际上魏公公不仅不淡定,反而异常的焦躁,极度的焦躁不安,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自己办公室走来走去。

人在思考事情的时候就爱踱步,以前我以为这是装样子,但其实还是真有用,魏忠贤踱了几步,便不再焦躁了,从小在市井摸爬滚打的魏忠贤没少挨被人打,当别人比自己强壮或是比自己人多的时候,魏忠贤总能把损失降到最低,挨最少的拳头。

不是因为魏忠贤打架不要命打退了这些人,而是魏忠贤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个道理,看见对面人多就说拜年的话,这样就能少挨点打,伸手还不打笑脸人嘛。

虽然现在的魏公公经历手术后性别很难鉴定,大丈夫的不是,但小时候的人生智慧—做人能屈能伸这点还是谨记心中的。

如今东林党气势汹汹的要弹劾魏忠贤,在魏忠贤看来和自己小时候有一帮人要打自己一个道理,这时候千万不能要尊严,讲面子,该当孙子就得当孙子。

魏公公决定和东林党谈判,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要好好帮助天启,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再也不跟东林大人们抬杠,只求东林党高抬贵手,给自己一次重新做人痛改前非的机会。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谈判方面魏忠贤是阉党代表,自己为自己代言,可东林党方面找谁谈呢?

左光斗杨涟?魏忠贤摇了摇头,这两人属于坚定不移的打倒自己派,在反对自己方面别说是铁杆,钛合金都有,找这两人谈判不仅没结果反而得被骂个狗血喷头。

想来想去,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魏忠贤只好把谈判的目光放到了东林党领袖还是内阁首辅叶向高的身上,觉得叶向高对自己成见并不深,无论东林党内部还是朝堂之上说话都有影响力,是个适合谈判的对象。

可当魏公公带着仆从还有上到维生素保养品千年雪参百年灵芝下到金银珠宝珍珠玛瑙大大小小的礼物来到叶向高府邸的时候,看门人就四个字:

老爷不在。

魏忠贤多精明,一听看门人的话就知道了,什么叶向高不在家,分明就是不想见自己搪塞自己。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11 20:32:32 +0800 CST  
事情其实不是魏忠贤所想的那样,叶向高不是不想见,而是不能见,说严重点是不敢见。

自从叶向高表示不应该和魏忠贤硬碰硬死磕到底,对杨涟的二十四条提出质疑后,杨涟、左光斗就对这位内阁首辅、东林党的领袖人物之一有了看法,不仅他们二人有看法,凡是支持杨涟的东林党人也有叶向高有了不满的情绪,东林党和亲东林党人绝大多数对魏忠贤有了意见,由此而来叶向高有了软弱投降主义的嫌疑,背地骂叶向高的不在少数,如果这时候叶向高再和魏忠贤见面,那就不是嫌疑,而是事实了,到时候光唾沫就能把叶向高全家外带他家的宠物全部淹死。

魏忠贤不知道这些,他以为叶向高不见自己就是表明不想和自己谈判。

谈判谈判又得谈才能判,如今别说谈判就是连面都见不到,魏忠贤心里对叶向高有了恨意,自己热脸贴了冷屁股,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自己还有求于东林党,此时的魏忠贤顾不上咒骂叶向高,但只是此时顾不上。

既然首辅叶向高见不上,那魏忠贤就把目光放在了别的东林党领袖身上,想来想去魏忠贤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内阁次辅韩爌。

韩爌虽然只是次辅,说话的影响力没有叶向高大,但为人还是不错的,明事理知人情,魏忠贤对他的希望还是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韩爌的为人。

韩爌对待政治对手不像有些东林党人主张所谓的赶尽杀绝、除“恶”务尽,当初红丸案以孙慎行为首的一些东林党人想借红丸的机会掀起波澜,打击时任首辅的浙党首领方从哲和他背后的浙党,事情没闹大就是因为韩爌的从中调解。

有了这个案例,魏忠贤对从韩爌身上找到谈判的突破口怀揣着极大的希望,一行人拎着担子抬着礼物转头来到了韩爌家。

有了叶向高的前车之鉴,魏忠贤上来先不说拜访,先问看门人韩爌在不在家,得到了看门人的肯定答复:

在家。

有门,这是魏忠贤的想法。

可没等魏忠贤高兴呢,看门人得知是宫里魏公公登门拜访,一句话出口令魏忠贤如冷水泼头一般,心中那一丝微弱的希望还没等燎原就被浇灭了。

“我家大人说了,不见魏公公,公公还是请回吧。”

都是不见,叶向高好歹有个理由,面子上过得去,可韩爌就显得直白了,就是不见魏忠贤,情商高点的人遇到这事还知道找借口呢。

韩爌不是情商不高,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不给魏忠贤一点回旋的余地,明确的让魏忠贤死心。

如此一来魏忠贤算是彻底明白了,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是彻底没戏,双方只有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

这一切是东林党逼的,逼的魏忠贤走上绝路,逼的东林党自己分崩离析。

从杨涟弹劾魏忠贤开始,魏忠贤的第一反应不是拉出兵马和东林党兵对兵将对将,而是想要谈判,通过谈判解决此事。

魏忠贤表现的像孙子,可东林党却也是真大爷,毫不松口。

东林党这样做除了因为传统思想中不想和阉宦来往,对魏忠贤无比敌视外,主要原因还是自大和无知,骄傲和趾高气扬,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以为自己是这场还没开始的政治斗争中最后的赢家。

如果东林党可以稍微放低一些姿态,和魏忠贤谈判一下,以后的那么多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这只是我美好的想法,但现实已毫无可能,魏忠贤已经明白东林党要置自己于死地,自己和东林党就是水火,不是东林党死就是自己活。

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狗急跳墙的魏忠贤叫来自己的心腹,在自己办公室内开始密谋如何应对现在的危机。

而此时皇宫之外早已掀起了惊涛骇浪,莫说整个北京城,这股浪涛已经以极快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大江南北,就是远在千里外的边塞辽东也受到了影响。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13 09:04:45 +0800 CST  
先说首都北京,当时的第一大政治中心,那“震感”是想当的强烈,东林党主要活动场所首善书院那是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比过年还喜庆还隆重,里面的东林党人个个喜笑颜开,见面不论认不认识都要点个头握个手来个热情的拥抱。

作为那个时候的中央党校,国子监反应更为激烈,据一位在校任职的教职工事后回忆,当时他正领着学生读书,读的是《论语.子路篇》,大家正陶醉在先哲的淳淳教导之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教室外突然有人大喊,如惊雷般惊醒了众人:

“杨涟御史(当时杨涟是左副都御使)上书弹劾魏忠贤了!”

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师生一千多人也不读书了,课本一放,全体没有一个不鼓掌以示庆祝的。

北京对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反应强烈,可和南京比还是差了一些,南京作为陪都,但消息一点也不蔽塞,杨涟的二十四条在南京全城广为流传,由于杨涟文笔太过精彩,比高考满分作文都要厉害,既能开阔心胸又能提高文学素养,看过之后无不拍手叫好,但当时没有报纸,不少民众便开始自发誊抄,整个南京城一时间充满了忠义的气氛。

远在千里之外的辽东,辽东经略、帝师孙承宗也表达了对这件事的关心,作诗称赞杨链此举是为国为民,正气凛然:

大心杨副宪,抗志万言书。

看起来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还是蛮有群众基础的,好像得到了很多不同阶级的支持,声势浩大。

可正是因为动静大,魏忠贤才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

自己必须把东林党消灭的干干净净,否则死的只有自己。

为了活下去,魏公公开始反击了,他首先找到了天启,一见天启二话不说眼泪鼻涕顿时糊了一脸,嚎啕大哭。

哭在中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力,甭管这个人之前多不讲道理多蛮横,但只要这个人一哭,大家就会觉得他是弱势的一方,就会给他同情,如果不信你可以看看身边。

天启知道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但举报信还在书桌上没顾上看,因为他很忙。

天启忙不是因为其他的国家大事,而是因为天启忙着做手工,对这段历史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天启一生中唯一的爱好,那就是做木匠活,说洋气点就是高级技工,爱好搞科研。

天启的木匠手艺十分高超,做出来的东西那真是艺术品,如果说一心专研也难保不成鲁班第二,可问题就出在天启的本职工作,他的身份上:

皇帝。

被后人所诟病的徽钦二帝,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是大家,瘦金体就是徽宗的独创,放到现在都是大文豪大艺术家,当个作协主席都没问题,可错就错在他们的本职工作是皇帝。

与戴王冠,先承其重,皇帝是一种权势,一种荣耀,一种地位,但也是一种责任,一副枷锁,像徽钦二帝、天启这样在其他方面有着超乎常人才干在他们擅长方面完全可以名扬天下的皇帝,谈不上昏君庸君,只能说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不合格的皇帝,或者说不应该做皇帝的皇帝,对他们来说真是“不该生在帝王家”。

天启喜欢做手工,每当天启正在专心致志突破难关研究怎么制造的时候,魏忠贤就跑过来向天启请示工作上的事情,这就好像孩子玩游戏正起劲呢爸妈在一边问孩子学习状况怎么样,这不是扫兴嘛。

孩子得忍着满腔的不满敷衍家长接二连三的问询,还不敢表示出来,谁让家长比自己厉害呢?可天启就不同了,他是皇帝,他怕谁?除了他已经死去的爹妈。

每次魏忠贤来报告,正在紧要关头的天启就会挥挥手,让魏忠贤自己来做决定,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每次正在紧要关头的时候,魏忠贤就会“凑巧”的过来报告工作。

天启看魏忠贤哭的这么惨,就知道和书桌上杨涟的奏章有关系,别看天启二十一岁了,但因为出阁晚,读书时间短,还爱好做手工搞发明,字不能说不认识但也没认识几个,想看懂杨涟的奏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基本就是给小学三年级讲函数一个道理。

看不懂只能找人读给天启听,以前都是魏忠贤读给天启听的,可魏忠贤也是个文盲,论水平还不如天启,每次都是让身边的小太监读完之后魏忠贤自己大致明白后给天启说的,魏忠贤虽然知道杨涟在奏章里没说自己好话,还罗列了二十四条大罪,但台下没有对台词,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所以把杨涟的举报信读给天启的任务只能交给旁边站着的其他太监,例如王体乾,魏忠贤的好朋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6-13 15:34:50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