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不会做坏事的坏人

杀良冒功这个词历史上并不罕见,只要有官员存在这件事情就就不会消失,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官员们不再杀量而继续冒功。

放到今天杀良冒功的实质就是干了坏事往好事说,甚至说是为了好事专门做坏事来谎报,而这一切只需要一点:

欺上瞒下。

在我看来这个词语中的“欺上”和“瞒下”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只有先做到瞒下才能欺上,要做点坏事都闹得手下人尽皆知那这上也欺骗不了。

纵观古今现代国内国外历史,就拿李成梁和贺世贤这等杀良冒功的老手来说,之所以能够一贯得手就是做好了先瞒下后欺上,而李如桢恰恰就是在这里出问题。

做坏事都得领着自己的亲信偷偷摸摸小心谨慎深怕出半点岔子,但李如桢从小娇生惯养哪里知道这些经验,在他看来自己是辽东总兵没有人敢揭发自己的行为。

你说不敢就不敢?想的未免有些太天真了吧。

李如桢割首冒功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这下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万历也是龙颜大怒二话不说就免去了李如桢的职务下狱论死,后来看在李成梁的面子上才改为发配充军。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显赫的李家从此一蹶不振踏上了没落之路,身处黄泉之下的李成梁看到这一幕怕也会是老泪纵横吧。

溺爱也是爱,但却是一种会把孩子送上绝路的爱。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08 19:47:48 +0800 CST  
生为枭雄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努尔哈赤的一生:十岁丧母,然后遭受继母百般虐待,19岁离开家庭独自生活。25岁祖父误死于明军之手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杀仇人尼堪外兰统建州女真败九部联军破哈达灭辉发讨乌拉基本统一女真各族称汗天命创立后金,讨抚顺明朝广宁总兵张承胤战死,攻清河守将邹储贤力战而亡,萨尔浒之战灭明朝三路大军大明山海关总兵杜松辽阳总兵刘綎等命丧阵前,攻开原马林授首战铁岭宰赛投降。

这样的一番经历堪比奇幻小说中主人公的传奇经历,但唯一不同的是小说是虚构的而这些是真实的。

在这一切传奇的背后却也有着一番不为人知的痛楚:幼年的丧母之痛、少年的离家之痛、青年时抱着祖父惨死的尸体无计可施仰天长啸的无奈之痛、中老年时期幽禁手足亲自下令处死长子的丧子之痛,还有那些他自己身先士卒与敌人浴血拼杀留下的满身刀伤剑伤。

传奇的人生不是美丽的童话故事,因为它很残酷;传奇的人生不是励志的名人传记,因为它真正的内涵真正的痛楚旁观者永远是无法理会的。

成功可以复制人生可以复制传奇可以复制但在这一切荣耀背后的苦难是除了当事者亲身经历外任何人都无法明白更无法复制的。

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抱怨别人只是运气比自己好,请你把目光转向他们的背后,看看他们历经的苦难挥洒的汗水泪水乃至血水。

这时年已63岁(前面可能计算失误)的努尔哈赤已经站在了这天下的顶峰,你就是再讨厌他再厌恶他也不得不承认努尔哈赤是个枭雄,是标准的成功人士。

枭雄是不会停下自己脚步的,努尔哈赤也不例外,攻破铁岭后的他梦想着统一辽东称霸关外和大明共享天下,但正应了这句话: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一个人的出现扰乱了努尔哈赤的全盘计划打碎了努尔哈赤的美梦,此时这个人正快马加鞭奔驰在赶赴辽东的路上:

他就是熊廷弼。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09 10:14:16 +0800 CST  
他叫熊廷弼

熊廷弼,字飞白,江夏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武昌人,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他还有一个不同于一般读书人的地方:

不只读圣贤书,也读兵书,或者说是更爱读兵书。

后来熊廷弼出任辽东巡按御史,刚上任就和当时坐镇辽东的矿监高淮产生了矛盾,要命的是熊廷弼还得罪了辽东第一大家族李家,熊廷弼上书万历称李成梁其罪可诛。

得罪这两位熊廷弼没被处死实在是幸运,因为熊廷弼为官清正李成梁他们找不到他的一丝把柄,只好把熊廷弼这个碍眼的家伙调往山东继续当巡按御史。

萨尔浒明军惨败,在江西御史张铨等提示下万历想起了这位三番五次上书建议自己警惕努尔哈赤的熊廷弼,于是万历任命熊廷弼接任杨镐经略辽东,还赐尚方宝剑一口以示器重。

一般来说辽东经略这个职位是朝中大臣都不想去的,因为辽东地面事情太多,何况现在还出现一个要人命的后金,熊廷弼现在临危受命担任辽东经略确实有点被万历拿来堵抢眼的嫌疑,但熊廷弼还是毫不犹豫就只身赶往辽东赴任。

熊廷弼在赶赴辽东的路上得知开原铁岭失守的消息,心急如焚的他更不顾一切赶往辽阳,因为在他的原计划中开原和铁岭是整个辽东的关键所在,也是明朝对抗后金的关键所在,由此二城在辽东的局势就还算不上太糟糕。

当熊廷弼风尘仆仆来到辽阳,迎接他的不是城门大开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而是如长龙般的人群队伍。

这队伍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也有年轻力壮的青年人,还有娇小可爱的孩子,从队伍的组成人员来看他们应该不是迎接熊廷弼的仪仗队。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09 17:37:46 +0800 CST  
发烧,无力更文...明天要是情况允许我在补上吧,大家多多见谅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09 18:59:23 +0800 CST  
熊廷弼一面安排人手安抚百姓一面把辽阳城仅剩的几名官员召集在一起召开紧急会议,在听取完他们的报告后熊廷弼的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因为此时明朝在辽东的情形完全可以用崔健的一首歌名来形容:

一无所有。

如果我们常把困难形容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话,那熊廷弼面对的困难就不止这么简单,因为除了没有米外他还没有锅。

大明在和后金的一系列交锋中是屡屡受挫,除了丢失地盘损兵折将外更重要的是被后金吓破了胆丧失了与后金对战的信心,对大明战胜后金信心全无。

这也是当时朝野上下绝大多数人的看法。

你做一件连你自己都没有信心都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这件事情能做好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首先应该是对自己充满信心。

于是熊廷弼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狠抓理论宣传,首先给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上一课告诉他们后金并没有他们所想像的那样强大那样无敌,然后又组织人员到民间到老百姓中间去做大量的宣传。

这一宣传还真有效果,百姓眼中官府就是权威就是他们的天,熊廷弼这么一宣传他们也都不往关内逃了,毕竟没有人愿意放弃他们的家他们的财产,再加上对于百姓来说他们最大财产都是固定资产,土地房子这些又带不走,有些人就是到了生死关头都不愿放弃这些逃命的。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就是老百姓的赖以生存的生命。

辽东必亡的论调得到了初步的控制,辽东各地也开始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但熊廷弼脸上并没有露出丝毫喜色:

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以后止疼片还是得嚼着吃才顶用。)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0 11:24:09 +0800 CST  
如果后金再次攻击城镇再次袭扰得手的话那么熊廷弼先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就都前功尽弃了。

让大家相信明朝可以战胜后金靠的不是嘴而是拳头,是实力,准确的说是军事实力。

只有让老百姓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自己的军队和后金军队面对面的厮杀,让老百姓看到后金军卒也像正常人一样被刀砍了也流血也枪刺了也留眼,让老百姓看到来犯的后金军队狼狈的逃回去,这样大家才会打心眼里扫除对后金的恐惧重拾信心。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一点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就拿沈阳城的一万守军来说,战斗力那是弱到不能再弱,因为他们中真正能作战的就一千余人,差不多十个人当中就一个人能作战,剩下的九个不是混吃等死的老弱病残就是不服指挥的泼皮无赖,打起仗来速度比蜗牛慢逃跑起来速度比骑兵起码都要快,仗还没打己方大队人马就已经全跑了,这仗还有的打?

还有就是武器装备的问题,辽阳三万守军大部分是士兵没有盔甲骑兵没有马匹士兵没有武器,想作战都没法打;守城又缺少相应的火枪火炮滚木礌石;各级指挥官不是战死九十投降,残存的也大都当了逃兵,指挥系统陷入了混乱。

我们通常把那些不放心不安全质量不合格的产品称为三无产品,但相比之下辽东的明军更不靠谱,因为他们是“六无产品”:

无将无官无兵无甲无马无器。

而解决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财政的支持。朝廷的拨款。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0 18:28:45 +0800 CST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流传已久的民间谚语,虽然我不赞同现在的拜金主义唯金钱至上的风潮,但我得承认这没钱确实是“寸步难行”,起码熊廷弼现在就面临这样的状况。

熊廷弼的困境朝中早有一个人提前想到,那个人就是李汝华。

三百万两是李汝华计算出的数字,这是从理论上来讲,身在辽东的熊廷弼出于实际情况给出了另外一个数字:

三百八十万两。

这个数字刷新了辽东军饷的新纪录,万历一看这个数字当即表示动用内帑支援前线。

朝臣听到这个消息个个是喜极而泣,但听到万历拨款的具体数额时,大臣们愕然了。

四十万两。

近些年来只进不出富得流油的内帑竟然只提供白银四十万两,也就是军费的九分之一,这太不像话了吧。

但万历表示自己就出这四十万两,其余的大臣们自己想办法。

李汝华急的是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熊廷弼已经催促军饷好几次了,可这三百多万两却迟迟没有着落。

这时户部主事鹿善继对李汝华提出了一个点子。

别看只是名小小的科长,但鹿善继的这个点子还真就解了李汝华的心病:

当时广东进奉的金花银,也就是广东的税银。

我们知道古代收税有实物税也有金银税,实物就是粮食棉布这些,金银就是收钱,金花银就是属于金银税。

鹿善继的点子就是建议李汝华扣留这金花银来弥补辽东军饷缺失的问题。

李汝华听完鹿善继的这个建议有点犹豫,因为从理论上说鹿善继的建议是合理合法的,当初金花银的设立主要目的就是应对突发态势,现在明朝最大的威胁就是辽东,把金花银充当军饷是符合祖制的。

(国初以备各边之缓急,俱解太仓)

但是,这是从理论上来说,万历时代的金花银已经不再是应急资金而是万历眼中的私房钱,这些钱不进入国库而是转入万历的内帑,虽然表面上还是跟以前一样,但大臣们都知道这钱已经成为万历的私房钱了。

(其后改解内府,宫中视为私钱矣)

李汝华正在犹豫,一旁的鹿善继一句话打消了李汝华的顾虑。

“就这么办!”

李汝华决定采纳鹿善继的建议。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1 13:09:04 +0800 CST  
“与其请求皇上调拨不动的内帑,那留着没进入内帑的金花银还有什么用处?如果皇上怪罪下来,我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与其请不出之帑,何如留未进之银,如干上怒,愿以身任。)

这句话的重点就是在这最后一句,李汝华一听既然这责任你表示要自己扛那我还怕什么,干了!

李汝华这边一动作负责接收税银的太监可就知道了,立马报告万历,万历立马让李汝华进宫接受批评。

历史书上常说万历不理朝政不上朝,我个人觉得也不全是,当万历的个人利益受到威胁时万历同志反映还是很快的嘛!当初因为矿税和陈奉他们死磕的那些地方官万历不都抓进监狱或是给予严重警告处分了?

所以我们对待事物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李汝华见万历第一件事就是把鹿善继供出来,表示这个主意是鹿善继出的自己只是觉得可行才采纳的。

万历当即下令李汝华把金花银转回内帑,鹿善继一年的工资外带年终奖全部免去。

按照一般人思维这一年白干了还不得哭死,跟老婆吵上几架然后痛定思痛决定以后再也不当出头鸟,还是低头当自己的孺子牛,低头负责好自己这一摊子事情其他的事情不管不问。

这是普通人的做法但也造就了一个国家的悲哀,当良知臣服于专职,这个国家是悲哀的。

但能被历史记载的有几个普通人?起码鹿善继就不是普通人,这位兄台二话不说就写奏折给万历说明了当今形势危急如果万历继续下去那大明江山可就不保了,坚持要求把金花银补充辽东军饷。

万历看完气不打一处来,想反驳但知道鹿善继说的还是有道理,人家占理自己不占理,想说还说不过。

“你李汝华是怎么管理户部的!”

万历一怒之下把火发到了李汝华身上,免去了李汝华的一个月工资,顺便把鹿善继发配到外地做官,眼不见心不烦。

“这不是你管的事情,你何苦这样拼命呢?”

一位和鹿善继交好的同事问出了这句所有人心中都想知道答案的话,但鹿善继只是笑笑并没有做出回答。

在我看来鹿善继的答案应该很简单:

为国为民。

一件很多人提到很多人高呼但却很少人做到的事情。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1 13:45:15 +0800 CST  
金花银的做法使李汝华遭受了一顿批评外带损失一个月工资,出主意的鹿善继则是被贬到外地当官外加一年白干。

但这事还没算完,因为李汝华还得面对三百万两的辽东军饷。

李汝华此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万历不肯发内帑,国库也没钱,其他银两还不能动用,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只是这个办法李汝华深知危害性重大。

征税。

萨尔浒之战前为了筹集军饷朝廷下令征收辽饷,当时全国上下除贵州外各地每亩土地增税三厘五毫的辽饷,如今也只有故技重施了。

万历四十七年年底朝廷下令改辽饷为七厘,但就是这样辽东军饷的漏洞仍无法弥补,朝廷只好在万历四十八年三月再次下令把辽饷税额改为九厘这才凑足辽东所需的军饷。

当朝廷上下终于为之舒一口气时,他们想不到忧患已经随之而来,只不过潜藏的比较深而已,这就好像身体里的癌症,潜藏期很长但一旦发作就会一发收拾。

万历没有察觉,大臣没有察觉,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没有察觉,举荐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的张铨就察觉到了这潜藏的危机,也是当时明朝内部唯一一个真正察觉到辽饷危害的大臣。

察觉到忧患的张铨上书万历辽饷的危害:

“竭尽全天下的力量援救辽东,辽东也未必安稳,但天下就危险了。为今之计应该是笼络民心巩固根本,况且百姓能够剥削的已经不多了,征收辽饷这样做不是逼他们作乱吗?况且陛下内帑里黄金堆积如山,把有用的东西放在无用的地方,那么有用的东西和瓦砾矿石大粪有什么区别?大臣请求皇帝您调拨内帑上书百余封不见回应,加派辽饷的奏折早上上去晚上就能得到批复,我实在不理解其中的原因。”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1 20:01:58 +0800 CST  
结合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张铨所说确实是正确的,但这世上可悲的就是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那些愚昧的多数人还会洋洋自得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直到大错铸成无法悔改才会追悔莫及顿足捶胸。

可除了几句抱怨除了几句如果对于实际还有什么用呢?

辽饷这剂慢性毒药已经开始潜入内部早已腐烂的明帝国大肆破坏,而它爆发掀起浪潮的时候万历已经看不到了。

在历经上扣下贪无数转手这笔军饷终于送到了辽东,虽然军饷有缩水,但这笔对于辽东对于大明都称得上救命钱的军饷还是送到了辽东,关键的是这笔钱交给了一个能救命的好医生手中。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熊廷弼主持的辽东大有起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崭新的大炮一千余门,新招募的正规军外带从全国各地调遣的援军共十八万,充足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高大坚固的城墙,辽东百姓对生命又充满了希望,因为在熊廷弼的正确指挥下明军成功击退了后金的几次大举进攻,所有人都对战胜后金产生了希望。

战胜后金不是梦,这是辽东百姓的看法。

可正当这希望的萌芽茁壮成长时一双大手却无情的将它扼杀,更令人费解的是这双手不是明朝的敌人后金反而是明朝自己。

要想知道这一切的原因我们还得把目光转回远在千里外的京师,因为在这一年里不仅辽东不太平京师也不太平,准确的来讲京师的不太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2 15:01:54 +0800 CST  
这一年中北京可是乱了套,先是万历驭龙宾天驾崩,古代皇帝都叫做天子皇帝一死就和天塌了一样,这宫里从皇后到宫女甚至还有御膳房的老妈子都得哭,放到现在这些人根本不用培训直接北影伺候,因为他们的演技实在是太好,不仅得哭还得嚎,这才活灵活现。

宫里传来的哭声估计把北京周围的狼都得吓个半死,不管真悲痛还是假悲痛(我估计都是假悲痛),把万历往他那座早已准备多年花了白银八百万两建造的定陵一方,大家也就saygoodbye了,后来因为战乱明末李自成民国军阀混战什么的,定陵被发现了,经过专业盗墓和业余盗墓人员的不断摸索里面值钱的宝物很多都没有了,本来还说能逃过一劫到了文革时期定陵可就遭殃了,“伟大的”红卫兵把定陵是毁坏的一塌糊涂,可怜的万历皇帝就是死了三百多年也没落得个清净。

装装样子抹抹眼角努力眨出来的几滴泪水,所有人立马投入到欢庆新君即位的大典中,万历的继承者就是光宗朱常洛,泰昌皇帝。

泰昌即位其实很不容易,万历其实并不喜欢他而是喜欢郑贵妃所生的福王,这是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的,于是一帮大臣就围绕这个继承人问题和万历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斗争,最后万历才不得不宣布朱常洛为继承者。

虽然成为了继承者,但只要没正式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就仍然存在变数,朱常洛为自己太子的地位担忧,郑贵妃福王也对朱常洛这个太子虎视眈眈,双方的关系表面上很融洽但背后都盼不得对方暴病身亡,就这样还是出事了:

明三案的梃击案。

事情查来查去本来就要水落石出但是在万历的强烈干预下最后落得个不了了之,但从此朱常洛继承者的身份也就稳定了下来。

朱常洛即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执行万历的遗诏,废除矿税,把各地的太监全部召回;调拨内帑银两两百万犒劳辽东将士。

第二件事情就是把以前那些为自己说话的大臣都请回朝廷担任大官,这些大臣绝大多数的都是东林派系的官员。

从这几件事来看朱常洛做的还是不错的,虽然入学较晚没读过几天书但动手能力还是不错的。

但是,朱常洛还是出事了:

郑贵妃献给朱常洛八名美女,想必献给皇帝的美女那个个都是国色天香倾国倾城,朱常洛同志在太子这些年为了表现自己道德高尚品行端正肯定是不近女色的,但这一当皇帝不用看任何人脸色这心中的欲望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

作为一个男人,我理解朱常洛同志,历史上多少英雄好汉不都是喜欢美女的?就是帝王将相也避免不了美色的诱惑。

孔老夫子都说食色性也,一个吃饭一个色欲这是人的两大本性,一个男人说自己喜欢美色在我看来没什么丢人的。

但朱常洛同志表现的过于激动,可能是因为饥渴太久欲望不得以发泄的缘故,朱常洛是毫不犹豫照单全收。

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否则好事也会转变成坏事,朱常洛同志就是这样,当晚他就和这八名美女共赴巫山,之后的几天也都在做运动。

这就坏了,当朱常洛玩够了想工作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已经虚脱了,连床都下不了。

这很正常,如果朱常洛能下得了床还精力充沛的话这才不正常。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2 17:59:08 +0800 CST  
可朱常洛生病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找太医诊治,而是先让司礼监太监崔荣升这个二把刀诊治,吃过崔荣升这个药泰昌开始腹泻,史书记载一夜腹泻三四十次之多,有的专家由此推测泰昌患的可能是急性肠胃炎。

到这个时候泰昌还不赶快召太医而是传召鸿胪寺丞,鸿胪寺是负责朝会、宾客、礼仪、国家举办典礼、郊庙祭祀、册封等事情,反正怎么说鸿胪寺这个机构和治病没半毛钱关系。

但鸿胪寺最不缺的就是奇珍异宝,地方国外藩王进献的奇珍异宝,百年人参在这里都算不上什么宝贝。

鸿胪寺丞李可灼接到口谕都不用往皇宫赶,因为泰昌生病后这位仁兄就在宫门口候着,他坚信泰昌一定会传召他的。

搁现在鸿胪寺就是接待处,你说一个接待处主任会精通医术?就算是个人兴趣爱好把行医当副业李可灼也没有行医资格证,比起把行医当主业一辈子靠行医吃饭的太医他就是靠边站。

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泰昌不找太医而是找没有行医资格证的李可灼是有原因的,因为李可灼是鸿胪寺丞,鸿胪寺有很多奇珍异宝。

李可灼这样信心满满老早就等在宫门也是因为鸿胪寺的奇珍异宝,特别是他身上的红丸,一种有着包治百病起死回生神效的仙丹妙药。

这种药放在现代我们肯定不会相信,治病讲的是对症下药,就是西医也得先查明患者病症才根据情况下药,不同的病对应不同的药,你辛长兵不能吃脑溢血的药物,你脑溢血不能吃糖尿病的药物,没有一种药物能够起到包治百病的效果,未来可能有但现在和古代绝代不可能有。

可古人都迷信,李可灼把“仙丹”这块招牌一亮出来殿上大臣的质疑声顿时小了小去,而后面的泰昌则不断派人催促速速献药,首辅方从哲看这情景便再叮嘱李可灼谨慎用药后便让李可灼献药去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3 20:26:49 +0800 CST  
方从哲这里没想太多但正因为这个没想太多才险些为他自己酿成大祸,最后还是付出辞职为代价才逃过一劫。

李可灼在进献红丸之前泰昌病的直喘气,不停地咳嗽,但这红丸一下肚泰昌顿时呼吸均匀了,单单从这一点看红丸确实有神效。

如果事情在这里截止那历史上也不会有什么红丸案了,李可灼出于精益求精一举扫除病根的目的进献了第二颗红丸。

一切的改变都发生在这第二颗红丸身上,第二天凌晨泰昌驾崩了。

这一天是九月初一,而泰昌登基是在八月初一,生病是在八月初十,从即位大炮生病再到驾崩泰昌只做了三十天的皇帝,史称“一月皇帝”,虽然其中还有二十天是躺在床上一病不起,由此泰昌可以荣登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前五名,我们之后讲到清朝特别是讲到清朝末期有一位皇帝比泰昌还要可怜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至此红丸案先暂告一段落,因为眼下当务之急不是泰昌的死而是另有其他事情,但红丸案没有结束只是短暂的下场休息以为再次上场时的爆发做充足的准备。

泰昌即位后并没有册立太子,大臣们一看皇上年岁也不小是时候该册立太子所以在大臣们的一直请求下泰昌才决定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册立太子。

九月初九册立太子,可泰昌没有想到自己九月初一就撒手人寰,也就是说泰昌并没有选择自己的接班人。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4 11:02:37 +0800 CST  
在自己男神没有结婚前他的对象就是再漂亮再温柔再完美你都是有机会的。

只有没结婚你就有机会。

这句话不仅适用在男女爱情上,也同样适用现在的情况,例如谁继承皇位。

你可能会认为此时各位皇子之间必定是拉帮结派你争我抢皇帝的宝座,连带各地的藩王也蠢蠢欲动,毕竟皇帝的宝座太诱惑人了。

从理论来讲这是有可能的,但有时看上去合情合理的理论放在实际中却根本行不通,例如上面虚构的情景。

首先,我们古代讲的是父死子继,父亲死了财产是由儿子继承的,只有在没有儿子的情况才会考虑兄弟,就像崇祯即位就是这个情况,我们现代的财产继承法也是继承了这一点只不过随着社会进步女儿妻子这些女性也获得了继承的权力。

泰昌有儿子,所以福王这些老一辈的皇位有力竞争者只能眼巴巴看着。

其次,一般古代册封太子有四个出发点:立嫡立长立贤立爱,立嫡就是册封皇后的儿子为太子,这是正妻所生;立长就是册封皇子中年龄最大的为太子,不管是皇后生的还是宫女生的;立贤就是册封皇子中品行才能最佳的为太子;立爱就是册封皇帝自己最宠爱的儿子为太子,这也是四种方法中最不可取也是效果最差的一种。

泰昌皇后生的是一个女孩,立嫡不可取;泰昌的几个儿子大多早年夭折,就剩两个皇子一个是朱由校一个是朱由检,也就是天启和崇祯,因为朱由校年龄大些所以皇帝的宝座要由朱由校来做,只不过是先做而已。

看到朱由校的年龄我不禁心中感慨万千,套用郭德纲老师的话:

“我都三十岁了,连一届美国总统都没当过。”

人家朱由校十六岁就当皇帝,我比他大一岁还是个苦逼高中生,想到这里除了叹一声气感慨人和人的差距外,有的就是羡慕嫉妒恨。

玩笑话咱们不说了,我们还是继续说朱由校吧,值此紧要关头大臣们却找不到这位新皇帝,几经打听他们才得知朱由校是在西李那里,准确的说是被西李挟持了。

他们终于迎来了明宫三大案的最后一案——移宫案。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4 11:28:49 +0800 CST  
母鸡中的战斗机这句话说的就是李庄妃(西李),虽然她的战斗力和智力值得商榷,但她的野心确实是母鸡中的战斗机。

当泰昌驾崩她深受打击,这倒不是因为她多么爱泰昌皇帝,而是泰昌一死随之而死的还有她的皇后梦,但她很快就振作起来,因为她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朱由校。

她知道只要自己紧紧抓住朱由校这位未来皇帝,等待她的不是皇后而是太皇太后梦,而且她还可以垂帘听政把控朝纲。

不要小看女人的权力欲望,历史上崇拜武则天的女人们并不少,而通常这些女人也会在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她们都想做第二个武则天,例如这位李庄妃。

李庄妃控制朱由校的手段很简单,因为朱由校生母去世的早一直是李庄妃养育的,虽然根据种种历史记载这位李庄妃对待朱由校态度很恶劣,基本就是虐待,但朱由校的人身自由被李庄妃牢牢抓在了手里。

为了加大成功的筹码,李庄妃还找来了一位盟友——万历的宠妃郑贵妃,也是福王的母亲。

不要小看这两人的结盟,因为它的背后有着深不可测的阴谋,一位是万历最喜爱的皇子藩王中地盘重大势力最强的藩王,外加他们还把新皇帝朱由校控制在手中,到时候他们不知从哪闹出来一份朱由校退位请福王即位的诏书都是很有可能的。

就算没有改朝篡位的可能在这二人的控制下朱由校也会成为她们垂帘听政的傀儡工具,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她们这些的小九九混迹政坛十余年的大臣们会不知道?所以他们才会心急火燎的找朱由校。

在东林党为主力的带领下大臣们冲进了李庄妃和朱由校居住的乾清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令李庄妃猝不及防,赶忙指挥宫内的太监阻挡众大臣,大臣趁乱一把抱起朱由校冲出乾清宫,把朱由校安置在另外的宫殿里。

乾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和办公场所,如今朱由校被大臣抢救出来,可李庄妃却是打定主意就是不离开乾清宫,这也意味着朱由校就是继承皇位也无法回到乾清宫办公。

看起来这是个好办法,但实际却是愚蠢透顶,这世上奥巴马只有一个,可太多人把自己当成奥巴马,李庄妃和郑贵妃就是这样,想做武则天却没有武则天的本事。

女性天生是柔弱的,她们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哭,这是本性,当大臣来到乾清宫递交最后通牒时,了、李庄妃顾不上收拾行李只带了几名贴身宫女匆忙的离开了乾清宫。

至此移宫案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大案的终结,相反这才是真正你死我活政治斗争的开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4 21:07:44 +0800 CST  
我们现在回头再仔细看看这三大案,从这三大案的经过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三大案中都有一双大手的推动:

这双手就是东林党。

梃击案所有人都想早点息事宁人,唯独东林党坚决要一查到底;移宫案中东林党发挥了领导作用,领头闯乾清宫、威胁李庄妃这些事情都是东林党人主导的。

那红丸案和东林党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现在终于可以解开红丸案的暂停,回头来讲红丸了,朱由校即位后年号天启,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

泰昌即位就把那些争国本中力挺自己的大臣都召回朝廷,天启上台也是如此,因为东林党在移宫案中的突出表现被爷爷万历罢职的东林党人都回来了,什么王之寀这些东林猛人都在天启的召唤下从乡里奔赴京师,不仅官复原职大多数人还都生了级别发了奖金。

这个时期朝中大权又再次回到了东林党手中,史书记载这一时期为“众正盈朝”。

但正所谓正邪自古不两立,甭管东林党是真正的正义还是自诩为正义,东林党这个组织从成立到现在就秉持一个原则:

不是自己人就是敌人,你要不加入组织就是敌人,中立也不行。

东林党这一点很霸道,所以它遭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反对,李三才当初京察事件就是因为这样,但东林党没有吃一堑长一智的觉悟,他们并没有从当初的失败中反思自己,依旧还是我行我素。

失败是成功之母,前提是你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否则你永远不会看到失败的儿子。

东林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空前的代价,因为他们不仅会付出自己的仕途甚至会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是后话,眼前的东林党又开始了新的清算:

红丸案中谁应该担负主要责任。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4 21:28:27 +0800 CST  
我们先列出以下几位责任人:

郑贵妃、崔文升、李可灼。

郑贵妃肯定是会处理的,没有她进献的八位美女泰昌也不会生病;至于泰昌皇帝纵欲过度这点大家没有提,因为皇帝是没有错的。

崔文升下药后泰昌病情急转直下,所以崔文升也要担负责任。

但我们现在找的是主要责任人,郑贵妃崔文升这些只是次要责任,关键还是在李可灼的红丸上,特别是第二颗红丸上。

所以李可灼是红丸案中的主要责任人。

既然主要责任人找到了关大牢还是斩首或是更严重的灭几族处理完就得了,但这是政治。

东林党第一个不同意,他们上书天启要求继续严查此案。

主要责任人都已找到案情的来龙去脉也很明了,还有什么严查的?继续严查下去这可就不叫查案了,这叫公报私仇。

众正是盈朝了,东林党的各位大爷老爷猛人们也都回来了,朝中一眼望去东林党成了朝上最大的势力,但他们还不满足,因为有一个位置他们还没有得到:

内阁首辅。

此时的内阁首辅还是方从哲,而他的身份是浙党的领袖。

这么一个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东林党会让一个不是自己人的无关人等来坐?何况还是他们深恶痛绝的浙党?

“赶走方从哲!”

这是东林党内绝大多数人的呼声,你也别以为剩下的那一部分人是什么好人,他们相比赶走方从哲心眼更狠:

“闹死方从哲!”

东林党攻击方从哲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可灼在进献红丸时方从哲允许了,李可灼进献的红丸又吃死了泰昌。

这下就热闹了,几位在李可灼进献红丸时一声不吭的东林党官员跳了出来,他们纷纷指责方从哲没有经过实践让没有质量检验合格证和行医资格证的李可灼去给泰昌看病,矛头直指方从哲。

看来这领导也不好当,不出事还好一出事首先担责任的就是他。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4 21:54:06 +0800 CST  
东林党的复仇

御史郭如楚、冯三元、焦源博,给事中魏应嘉、光禄少卿高攀龙先后上书天启要求惩处方从哲,认为不惩处方从哲不足以体现法律的公平。

你也别以为他们是出于公平公正才要求天启惩处方从哲,因为他们都是东林党人。

这还不算完,给事中惠世扬直接说方从哲有十条可以处死的大罪,主要依据就是方从哲勾结郑贵妃、李庄妃密谋谋害泰昌帝。

这依据是从哪里得出的呢?这还得说方从哲,方从哲曾上书天启请求妥善处理郑、西李二妃。

妥善处理就是为二人说好话,东林党正是根据这一点推测出方从哲与二妃同为一党,有着不可告人的密谋。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东林党推测手段的厉害,因为除去不根据客观证据推理外东林党推测只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断,简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的猜测认定为真理。

“郑贵妃西李谋害皇上,谁为他们说话就是他们的同党。”

朝上就因为这件事情整日什么公务都不处理,最后有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上书天启把自己所目睹的事情经过讲了个明明白白。

朝中一下子清净了,那几位高呼方从哲十大死罪的御史言官们也不说话了,因为上书为方从哲说情的这个人是韩爌,东林党巨头,也是东林党为数不多的温和派代表人物。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几个月后的天启二年以杨链左光斗孙慎行为首的激进东林党又对方从哲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击,礼部尚书孙慎行直接给方从哲下了定论:

弑逆。(弑君的逆臣)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5 12:47:19 +0800 CST  
孙慎行的这个定论激起了朝野很多人的不满,就是东林党的不少人都对这一点怀有意见,更别说是方从哲的浙党与其他党派了,一时间舆论导向反而开始攻击孙慎行。

孙慎行眼看事情出现转变,一面埋怨自己当了出头鸟,另一方面积极补救,把“弑逆”改成了“方从哲即使没有谋害皇帝之心但也造成了谋害皇帝的事实”。

之前还信誓旦旦说方从哲谋害皇帝现在自己转口说方从哲不一定谋害皇帝,赤裸裸的自己打自己的脸。

因为这件事孙慎行的话语已经被无视,东林党的首轮进攻宣告失败,但很快东林党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次进攻的发起人是王之寀,这位在梃击案中主张严查到底被万历下了处分但如今官复原职,相比孙慎行王之寀就专业许多了,因为这位仁兄学会了分析,在结合梃击案案情王之寀提出红丸案是郑贵妃的复仇,是梃击没有害死泰昌才会有红丸毒死泰昌。

这位仁兄结合自己的论文中心把奏折命名为《复仇疏》,这个名字很恰当,因为在我看来这是王之寀对方从哲的复仇(梃击案中王之寀主张严查到底,方从哲主张息事宁人),是东林党对浙党的复仇,更是重掌朝政的东林党对一切对抗过他、怀疑过他、质疑他的复仇。

所谓东林党的复仇就是一堆正人君子出于自身利益高居正义旗帜下的公报私仇。

面对这样的复仇方从哲选择了妥协,因为方从哲知道东林党是一帮把政治斗争当成阶级斗争的人们,他们不知道妥协不知道交易只知道你死我活,跟这样一帮子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在一起下场非死即残。

他决定退出。

当这位一个人在首辅职位上一干就干了七年的老人离开京师,东林党欢呼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自己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

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确和正义,东林党并没有听取方从哲妥善处理二妃的建议,而是建议天启对二妃进行冷处理。

完成了这些东林党认为他们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驱除干净了宫内的所有邪恶,但他们不会想到此时的后宫一股新的势力已经崛起,没有二妃控制的后宫出现了一个新的“女强人”:

客氏,天启的奶娘,而她则会帮助另外一个人的崛起:

魏忠贤。

两年之后当他们率领着铺天盖地的党羽出现在东林党面前时,等待东林党的是前所未有的失败,因为他们不仅要权还要命。

此时沉醉在胜利美梦的东林党显然不会想到两年后的事情,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做接下来的这件事:

插手辽东事物。

辽东的崩溃就此开始,大明的灭亡也从此开始,因为他们做了一件愚蠢无比的事情。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5 19:50:04 +0800 CST  
前文有错误,李庄妃是东李,西李是李康妃,笔误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2-15 19:51:09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