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等更新的朋友今天应该要失望了,椅子写文章的本留在教室了,今晚没法更新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0 19:47:48 +0800 CST  
引用某位学者的努尔哈赤对明朝外交政策的描述就是:

第一步,只称臣不称雄;第二步,明称臣暗称雄;第三部,边称臣边称雄;到了羽翼丰满之时就是不称臣只称雄!

先装孙子后当大爷,这就是努尔哈赤不同于其他女真首领的地方,也是努尔哈赤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既不同于王杲、阿台的只当大爷不当孙子,落得个身首异处;也不同于王台、纳林布禄的只当孙子不当大爷,偏居一隅对明摇尾乞怜。

古勒山一战(1591)努尔哈赤大败九部联军,虽然赢了,但是影响却也有利有弊:

利就是“军威大振,远迩慑服”,一战打出了名气,但这弊端也正是因为这名气。

人怕出名猪怕壮,建州女真的大胜引起了一部分明朝官员的警惕和戒备,前文提到的蓟辽总督蹇达,辽东巡抚赵楫就是他们的代表。(此时的李成梁刚刚被言官弹劾退休,不任辽东总兵一职)

但是接下来日本入侵朝鲜,朝鲜半岛的危机迫使明朝朝野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朝鲜,由于后期战事紧张还把明朝辽东主力悉数投入了抗倭援朝战场。

作为建州女真的首领和明朝官员,努尔哈赤上书朝廷要求带兵前往支援抗倭援朝,言辞慷慨激昂,颇有几分风萧萧易水寒的气氛。

当然这也就是口头上说一说,表表态,和杨应龙同志上书的目的基本一致:

暂时打消明朝对他们的警惕。

两者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兵不用出,还有朝廷的嘉奖。

努尔哈赤没有出兵,但是辽东的明军却源源不断的调往朝鲜,这就导致了辽东军力严重不足形成了“辽东军力真空带”,即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努尔哈赤扩充实力发展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尔哈赤迈出了他的第一步:

搞文化建设。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1 20:26:35 +0800 CST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

——阿道夫希特勒

这句适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话语却不适用于当时的女真族。

因为这个时候的女真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

我们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女真民族是有过自己民族文字的,是在金朝时创建的女真文,但是这种文字历经长达数百年女真部族的迁徙和战火到明中期已经基本失传,万历时期整个女真诸部认识这种女真文的人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日常生活沟通交谈可以光用语言,但是在书面用语上就有了困难,写公文写报告只能借助汉字或是蒙古文。

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还造就了另外一个不利之处:

女真人几乎不读书,文盲率极高。

他们不读书当然不是因为讨厌学习,而是无书可读:

当时市场流传的所有书籍主要都是通过汉字撰写的,还有一部分通过蒙古文来撰写,大多数女真人看不懂汉字和蒙古文,只有少部分学习过汉字或蒙古文的女真人才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努尔哈赤早年曾在抚顺生活过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受到汉民族先进文化熏陶的他深知有无文化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条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能够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民族才能自尊、自信、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好吧,这是椅子从政治课本上找到的)

文化水平不高的努尔哈赤自然无法说出这样富有哲理逻辑严密的话的,但是政治家敏锐的感觉告诉他文化很重要,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女真,而文字又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在文化中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女真就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文化事业,而这文化事业的第一部就是创造出属于女真民族自己的文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1 20:51:57 +0800 CST  
在努尔哈赤的命令下,满族学者额尔德尼和大臣噶盖借用蒙古字母创造出了新一代的女真文:

满文。

这不仅是对满族的贡献,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更是对世界文明、人类文化的贡献。

因为当时满族所属的东北亚满——通古斯语族所包含的的数个民族在当时都没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例如朝鲜在当时的文献记载都是使用汉字来完成的,例如《光海君日记》等记录明清历史的文献。

可能我们现在看来创造文字并没有多了不起,但是有一个国家却对此特别重视乃至推崇备至:

韩国。

说英语的都是英国人,这就是韩国人的逻辑。

同属东北亚满——通古斯语族,韩国人认为语族就是民族,在同一语族下的都是同一个民族同一类人种。

所以,在韩国看来努尔哈赤就是韩国人,女真民族就是大韩民族。

这样一个有着明显错误逻辑混乱的结论只需稍微阅读一些相关资料就能够判断出,但是不少韩国学者仍孜孜不倦对这个错误结论深入考证:

这样做的原因就在努尔哈赤和女真民族(也可以说是满族)的身上。

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孟森的《满洲开国史讲义》《清史讲义》、钱穆的《国史大纲》、日本学者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等权威史学家都在其相关著作中明确指出建州女真长期居住生活在松花江南北及黑龙江流域一带。

这才是重点。

韩国学者以此展开了浩瀚无边丰富无比的联想与想象:

努尔哈赤是韩国人,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其实是大韩民族建立的,努尔哈赤占据的辽东是大韩民族自古以来固有的领土(指现在的东北,现在还有纠纷),还有一些学者甚至得出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其实是伟大的大韩民族征服中国的历史铁证这种韩国人都不怎么信的神论。

对于这样一个奇葩且想象力宇宙第一的民族,我深表敬佩:

如此的不要脸,不敬佩行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2 20:29:00 +0800 CST  
虽说创造了满文,搞了文化建设,但是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才是草头王,军事政治才是这个时期努尔哈赤的关键。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每个朝代政权国家的开创都是建立在武力的基础上的。

拳头不硬,谁听你的?

于是乎努尔哈赤又开创了一种制度:

八旗。

在大多数人看来八旗就是指清军,就是满清的军事制度。

这种看法不能说不对,只是有些片面。

八旗制度真正意义上是由努尔哈赤建立的军政合一耕战合一的政治经济军事三合一的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想、清朝的崛起和萧索。

说的直白点,八旗这一制度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是起到政府的职责,国家大事都由它管,打仗它管,经济它管,征税它管,审案子它也管,一切事情都由它来负责,但是主要职责还是军事政治。

相比明朝严密精细的军政制度,军队有总督、经略、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政治有内阁首辅、次辅、大学士、六部部长、侍郎、给事中等,八旗这一制度就不免有些简单甚至粗糙:

因为它就三个等级。

牛录、甲喇、固山。

一个牛录管辖三百士兵,一个甲喇管辖五个牛录也就是一千五百人,一固山管辖五甲喇也就是七千五百人,而固山翻译成汉语就是旗的意思,就是八旗的旗,也就是说一旗的标准配置是七千五百人。

这三个等级的长官就是额真,汉语“主”的意思,牛录就是牛录额真,甲喇就是甲喇额真,而作为一旗最高长官的固山额真既是这一旗的军事统帅,也是这一旗所有人口的政治主官,掌管这一旗所有大小事务。

别看八旗这一制度虽然简单,但是任何简单的制度建立都需要一个逐步甚至漫长的过程:

八旗就是这样,从两旗到四旗,最后才成为正式的八旗。

这个过程是随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步伐不断加快而不断演变的,努尔哈赤势力壮大后便分出一部分人口和财物给予弟弟舒尔哈齐,这就是两旗的雏形;

等到后来势力更加强大人口更多努尔哈赤便照葫芦画瓢又把一部分人口和财物分别给予长子禇英和次子代善领导,这也就是四旗的雏形。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四旗的领导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最高领袖;舒尔哈齐——努尔哈赤同父同母的弟弟;禇英——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努尔哈赤的次子。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外的另外三位领导(可以称为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至亲深受努尔哈赤的信任,再加上能力较为出众也立过许多汗马功劳,才成为领导掌管一部分人口和财物。

这三个人的位置仅次于努尔哈赤之下,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努尔哈赤就数这三个地位高权力大了。

但就是这样位高权重与努尔哈赤有着血亲关系深受努尔哈赤器重信任个人也是颇具才能的三个人在不久的将来竟有两个人得到了被努尔哈赤软禁甚至赐死的残忍对待。

这又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3 20:57:19 +0800 CST  
在明朝后期发生的三大案大家应够都知道:梃击、红丸、移宫,一个是社会某闲散人员溜达进皇宫大内拎着根木棒子敲了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泰昌帝一棍子;另一个则是挨了一棍子的泰昌帝刚登基一个月吃了没有检验合格没有ISO质量检验的药物一命呜呼驭龙宾天;而最后一个就是关于新皇帝天启帝办公场所乾清宫使用权及居住权的纠纷。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努尔哈赤时期的满清方面无独有偶同样也有三大案,我个人简单的概括为:幽弟、离婚、杀子,鉴于离婚这件事情是努尔哈赤同志的私生活且不同于另外两件事情没有对当时的政治产生多大的影响,椅子这里就不描述了。

咱们先说这个幽弟,这里的幽说的是幽禁,而“幽弟”指的就是努尔哈赤幽禁亲弟弟舒尔哈齐。

努尔哈赤的崛起符合部族政治的一特点:血缘政治,什么哥哥弟弟二大爷三大妈的孩子都在手下当官,虽然这些亲戚在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初期不太支持(起誓要杀掉努尔哈赤),但是在后来见到努尔哈赤事业起步公司也初具规模纷纷见风使舵投奔到了努尔哈赤帐下。

这倒没什么值得道德谴责的,实则人的本性使然。

这帮与努尔哈赤有着血缘关系的亲戚在满清崛起清朝开国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舒尔哈齐就是这一群体中的典型代表。

这个小努尔哈赤五岁的弟弟在兄长努尔哈赤创业之初便跟随兄长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了汗马功劳。

努尔哈赤对这个弟弟也很喜爱,几次进京朝贡都带的这位兄弟,后来干脆让舒尔哈赤代表自己进京朝贡。

为了拉拢这位建州女真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明朝当局也册封舒尔哈齐为都指挥使,和六部尚书一个级别,标准的正二品省部级高官。

舒尔哈齐在建州女真的二当家地位是大家公认的,权力大地位高,绝对的“努尔哈赤之下,其他人之上”。吃穿住行方面都和努尔哈赤享有同样的待遇。

但是人总归是会变得,舒尔哈齐并不满足眼前这一切。

他觉得他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朝鲜使臣申忠一拜访努尔哈赤时,舒尔哈齐对申忠一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如果你们以后要送礼,送给我的与送给我哥哥的应该是一样的,不分高低。”

这段话被申忠一记载在了他的《建州程文图记》中。

虽说是亲兄弟,但是也得算清楚帐:

老大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按照儒家文明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身份不一样地位也是不一样的,长幼有序等级森严,你这是不能过界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5 17:28:47 +0800 CST  
再次跟大家说一声抱歉,椅子所谓的“爆发”又没影了,椅子冥想了好几个小时,算是卡在这里了,既想在史料的基础上真实的写出来,又想写的幽默一点,虽然这段并不适合幽默,就是没感觉。

但是椅子保证,只要到了萨尔浒大战,那绝对是才思泉涌,因为那里有太多太多可以写的了,保证大家绝对没有看过,杨镐没有那么软弱,杜松没有那么强悍,李如柏也并不是因为李成梁的原因才侥幸逃生,明朝对待萨尔浒也没有倾国之力,忠臣赵焕跪在文华门苦谏万历迎来的只是去世后朝廷没有丝毫典恤,精彩就在萨尔浒!椅子保证这是椅子开始写截止最为精彩的地方!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5 19:29:06 +0800 CST  
舒尔哈齐光是在心里想想也就罢了,关起门来骂皇帝——你管得着?

但是错就错在舒尔哈齐迈出了走向深渊的第一步:

联姻布占泰。

布占泰

布占泰是海西四部中乌拉部的二当家,作为高级领导的他也参加了古勒山一战,但由于反应稍慢半拍不幸被建州士兵所俘虏。

虽然反应有点慢但是布占泰清楚的知道等待他的估计不会是什么好事,万一遇到个野蛮点的建州士兵看他不顺眼抬手就把他劈了。

那还不如亮出身份搏得一线生机!

拼了!

在布占泰大喊大叫强烈要求声称自己不是一般人我上面有人,士兵不敢有误便把他押送到了努尔哈赤面前。

布占泰见到努尔哈赤二话不说倒头就跪,然后报出了自己的身份:

“我是乌拉部大首领满泰的弟弟布占泰。”

努尔哈赤一听便是一愣,合着这还捉了条大鱼。

“对于布占泰是杀掉立威还是放掉示好呢?”努尔哈赤正在思索之时跪在地上的布占泰又说话了:

“我如今被擒,生死只在您一句话,要杀就杀我布占泰若是眨一下眼就不是女真儿郎!”

说这话时虽然是跪着,但是布占泰说这话时却是毫不畏惧大气凛然。

“好!是条汉子!”

壮士是受到所有人崇敬的,即使是敌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是努尔哈赤这种英雄惜英雄的人。

努尔哈赤下令对布占泰要好生款待,礼遇有加。

虽然是生活不错吃穿无忧但实质上还是软禁,而且这一软禁就软禁了长达了四个春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6 20:43:52 +0800 CST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靠的就是他精湛的演技和那颗永不屈服的心。

布占泰也是如此,在这四年中他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演技,对努尔哈赤超乎常人的恭敬乃至谦卑迷惑了同样演技精湛精明狡猾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从心底相信布占泰已经是恭顺自己了。

于是努尔哈赤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

无条件护送布占泰返回乌拉部。

你也别认为这是努尔哈赤慈悲为本善念为怀大发善心,努尔哈赤这样做是有私心的:

若满泰一死,布占泰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乌拉部的大当家,到时攻占乌拉部岂不是兵不血刃毫不费力?

凑巧的是努尔哈赤这一小心思也得到了老天的帮助:

在护送布占泰的路上得知乌拉部内部内讧,现任首领满泰及其儿子在内讧中被杀。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满泰的问题还顺手解决了满泰的几个儿子,布占泰的努尔哈赤的帮助下快速肃清了叛乱,成为了新一代的乌拉部首领。

努尔哈赤笑了,在他看来布占泰领导下的乌拉部已是掌中之物唾手可得;布占泰也笑了,只不过这笑透着几分冷意更透着几分狰狞。

先装孙子后当大爷,这道理可不是你努尔哈赤一个人会。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7 12:54:52 +0800 CST  
乌碣石之战(椅子决定以后每张要穿插小标题,这样便于故事的连贯性)

但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使努尔哈赤真正明白了布占泰的险恶意图,更发现了舒尔哈齐的野心:

乌碣石之战。

说起来这一站还真是有点阴差阳错,因为作为参战方的建州在战前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但是却赢得了胜利。

话说这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古勒山之战的十四年后,也是布占泰执掌乌拉的第十个年头。

在这十年中努尔哈赤发动了对海西女真四部中辉发和哈达部的战争,吞并了哈达部,屡次大败辉发部,这两个部族基本退出了辽东的历史舞台,建州女真成为女真的霸主,名扬女真各部。

正是这个原因东海女真的一些部族开始主动归附建州女真,而这故事就得从一个东海女真的小部族归附努尔哈赤讲起。

蚊子虽小但好歹也是块肉,再说了送上门来的礼物岂有不要之理呢?努尔哈赤爽快的答应了这个小部族归附的请求。

既然双方在归附方面达成一致了,那么接下来按照惯例这个小部族就应该举族搬迁到建州女真的势力范围内,成为建州女真的人民接受建州女真的管辖。

那建州女真按照惯例也应该派人帮助他们搬迁,毕竟拖家带口的不容易,好多东西都要拿。

这个帮助当然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搬家公司那个帮助,而是保护,警告其他部族这个部族已经归附我们建州女真了,你们别动什么歪脑筋坏点子半路想闹劫道什么的。

而负责担任这次“警卫任务”的就是建州二号人物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的长子大贝勒禇英、次子二贝勒代善,还有一些建州的将领们,统兵共三千人。

可是在出发之初两位贝勒就感到这位就历战阵杀人如麻的叔父舒尔哈齐有点拖拖拉拉,在行军路上也是一路少言寡语闷闷不乐的,明显是心事重重。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7 20:08:42 +0800 CST  
这两位倒也没多想,人嘛,一辈子谁没个烦心事呢。队伍就跟往常一样行进,可是就在行进途中的一个晚上发生了一件怪事:

在队伍的头顶上出现了闪烁的光亮,这光还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的。

这个事情放到咱们现在说不定都能登上《走近科学》,更别说那个对待妖魔鬼怪奇异乱神之说特别重视的古代了。

这头顶上时有时无的光亮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也使得所有人的心开始变得躁动不安,一时间队伍中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士兵们说什么的都有。

舒尔哈齐三人自然也看见了这奇异的光亮,一路少言寡语闷闷不乐的舒尔哈齐在看到光亮后隐隐有些兴奋。

舒尔哈齐对两位侄子说道:“我从小就跟随兄长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自己所经历的危险战马所去过的地方多的我都记不清了,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奇异的现象,我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

此乃大凶之兆!

舒尔哈齐摆老资历说这几句话类似街头算命先生的话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博学多才见多识广,而是为了接下来的这句话:

我们撤吧。

看见个来历不明的光亮就认定这是大凶之兆?就要无功而回?同行的两位贝勒摆出了一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的态度:

不行。

任凭这个叔叔舒尔哈齐怎么劝怎么说这两个人就是不同意,打死也不同意,不同意的原因也很简单:

“我们就因为这点小事退兵那回去后怎么向父皇解释?”(何以报皇父命耶?)

于是在禇英代善的强烈坚持下队伍继续进发抵达目的地后完成了搬家的任务护卫着归附部族的人畜们返回建州。

除了那莫名出现的光亮外一切都显得很顺利,但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危机这是已悄然袭来。

“报!紧急军情!”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7 20:26:29 +0800 CST  
一名斥候(侦察兵)一溜风似的来到三人面前,即使是骑着马的他也因为速度过快而有些吁吁直喘。

虽然他竭力控制着自己那张因为恐惧而透着白色的面庞,但是眼光毒辣的三人还是一眼就看出了他的不同:

“莫非是前面出事了?”

三人猜测的一点不错。

“乌拉贝勒布占泰统大兵一万布阵于我军前方,并封锁了所有前往建州的道路。”

由于军情紧急这位斥候连基本的礼节都顾不上了。

这三人此时也顾不上计较这些了,二贝勒代善忙问道:

“我军前锋如何应对?”

代善的语气很急切,因为他知道作为前锋的扬古利将军仅仅统率着两百名军兵。

听到代善急切的询问前锋的情况斥候不禁松了一口气脸色也稍稍缓和了一些:

“前锋扬古利将军率部迎战乌拉部前锋,刚一接触便斩杀了七名敌军,我军只有一人受了轻伤,敌人见我军过于凶猛先行侧退”

三人听到这里不禁松了一口气。

“不愧是只身活捉哈达首领孟格布禄的扬古利呀!果真勇猛。”

虽然只是两军的前锋交战,但是人家后面有一万人压阵,不论双方前锋部队的人数差距就单单这一万人的气场怕是许多人都会被震慑的。

这种情况下人家不主动过来打你你就烧高香了,可扬古利还敢主动进攻?除了勇猛外我真想不到该怎么形容他的举动。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还真是一点不假。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8 13:09:21 +0800 CST  
三位贝勒在留下一百名军兵看护民众后便领着剩余人马赶到了前线。

看到对面黑压压的乌拉军卒,饶是久经战阵的老将舒尔哈齐也情不自禁的倒吸一口冷气:

“不愧是海西四部,果然财大气粗,古勒山大败后还经历了内讧仍有如此势力。”

舒尔哈齐转念一想不禁又转忧为喜:

“好在我当初做出了决定,现在看来真是明智。”

舒尔哈齐的心理活动一旁面色凝重的禇英代善是毫无察觉,因为两人看着乌拉军不禁有些傻眼。

傻眼?

对,就是傻眼。

按照一般史书和历史类书籍的记载面对这种情况主人公通常是镇定自若冷静从容的,然后指挥军队以寡胜多。

对于这种记载我通常是持嗤之以鼻的态度:

我们写的是人,不是神。

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战争中,多是中小规模的战斗,初期的几百人中期的几千人近万人基本到了古勒山之战后、建州讨伐海西四部才有大规模数万人的战役发生,禇英代善虽然跟随着父亲努尔哈赤打过不少仗见过不少市面,但是二人单独面对这种大场面还是头一次。

要说心里不慌不紧张那是违背常理的。

身为主帅的二人深知这个时刻是不能在士兵面前显示出半点惊慌之色的,谁都能慌但他们二人不能慌。

两人压了压有些慌乱的心神平定平定略微有些急促的呼吸,强装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

“乌拉部的布占泰在古勒山一战被我军生擒,皇父赦免了他的死罪,对他好生款待还帮助他成为乌拉部的新首领。”

(昔布占泰来侵我国,我国擒而缚之。皇父宥其死,复豢养之,俾归主其国。)

“有再一就有再二,这样的手下败将我们能生擒一次就能生擒第二次!”

禇英代善对着率领的建州军进行了一番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动员,从结果来看这两人的口才应该是很不错的:

建州士兵们个个神色激动,纷纷表示愿意以死相搏(兵士皆奋愿效死)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8 20:47:42 +0800 CST  
激动人心的动员大会开完了,按照常理两位贝勒就应该退居二线泡杯香茶在后方遥控指挥了顺便在心底默默为前线拼杀的将士们祈祷,这就是他们接下来的工作了,也是一般指挥官的工作模式。

但是这二人并没有这样做,他们调转马头率先冲向了乌拉军。

如果他们选择身居后方即使建州战败两人也可以脚底抹油,但是他们这个选择等于把自己逼上了绝地,因为他们是无法逃走的。

建州士兵看着二人那奋勇的身影,眼眶不禁蒙上一层雾气:

“堂堂千金之体的大贝勒二贝勒都奔赴战场把自己置于死地了,我们这些穷当兵的还有什么好说的!”

同生共死!

建州士兵个个驱赶胯下的战马追随着禇英代善奔向三倍于己的乌拉军,这时他们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先前的恐惧和惊慌取而代之的只有无畏和满面的杀气。

无畏对面的乌拉大军,无畏可能迎来的死亡,无畏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心无畏惧而无敌于天下,他们已经赌上了自己的一切。

布占泰,你就看好吧!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8 21:02:43 +0800 CST  
奸谋败露

在禇英、代善二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建州兵个个如猛虎下山,无不以一当十,杀的乌拉军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代善更是在单挑中将乌拉主将博克多力斩于马下,无人指挥的乌拉军被打得大败,死亡三千余人,建州军队更是获得了无数战利品,仅是盔甲和马匹就获得了三千副、五千匹。

得胜的建州军回到建州后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大加封赏:舒尔哈齐被赐予达尔汗巴图鲁的荣誉称号,蒙语的意思为荣誉的勇士;禇英被赐予阿尔哈图门的称号;代善被赐予了古英巴图鲁的称号;下面的军兵也各有赏赐。

作为一名领导者最基本之一就是要做到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禇英代善军兵们有功劳就得赏赐,其他有过错的人就要施以处罚。

努尔哈赤原本笑盈盈的脸猛的一变。

“把常书、纳齐布给我推出去斩了!”

外面的武士二话不说就要执行努尔哈赤的命令,这时有一个人说话了:

“兄长杀掉他们二人就是杀死我。”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建州二当家、刚刚被赐予达尔汗巴图鲁称号的舒尔哈齐。

此话一出满堂愕然,大家隐隐感到了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努尔哈赤看了看弟弟,笑呵呵的说道:“既然达尔汗巴图鲁如此看重你们不惜为你们求情,我也就看在他的面子饶你们两人一命。”

虽然饶恕了两人,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努尔哈赤下令把二人的所有家产全部没收充公,二人一下回到了解放前。

这个惩罚虽然也很严厉但比起死刑其实还是逊色许多了,毕竟钱财乃身外之物,有钱也得有命花才是。

望着舒尔哈赤三人离去的背影,努尔哈赤嘴角微扬,脸上挂出了一丝冷笑:

“我的弟弟呀,你当真以为你在下面耍的那些小手段我就真的一点也不知道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19 20:26:13 +0800 CST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点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首先,努尔哈赤为什么要杀常书、纳齐布?

常书、纳齐布是参与乌碣石一战的建州将领,努尔哈赤在发兵之前便特别嘱咐二人要保护好禇英、代善两位贝勒的人身安全,也就是要当好二人的贴身保镖,这就是二人唯一的职责。

除了保护两位贝勒外这二位原则上可以什么都不做,既不用上阵杀敌也不用出谋划策只要两位贝勒平安回归建州他们二人就是有功劳就能领奖金。

这是一份美差。

但是意外的乌碣石一战危急的局势让禇英代善都身先士卒与敌近身搏斗,美差变成了苦差,作为贴身保镖的常书、纳齐布从理论上也应该伴其左右保护这二位爷。

但实际上二人并没有这样做。

这二位领着下属的一百名军兵矗立在山脚下欣赏着激烈的厮杀,直到建州大胜战局已定二人才匆匆忙忙的赶到战场。

二人这样玩忽职守无视军纪的行为被努尔哈赤处以死刑是合情合理的,否则二人的朋友们也不会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二人求情全部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那么别人都不替二人求情唯独舒尔哈齐站出来为二人求情且言语火药味十足呢?

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站在山脚下看热闹的不仅有常书、纳齐布二位,也有这位刚刚被赐予达尔汗巴图鲁的舒尔哈齐。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舒尔哈齐的授意这二人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眼睁睁看着禇英代善二人拼死血战而选择冷眼相观。

两人之所以站在山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舒尔哈齐的授意,如今舒尔哈齐看着两人因为这点即将被处死,虽然知道这时候站出来为二人求情不合乎情理但是他别无选择:

不救这二人就会失去人心。

一个出了岔子只会让部下背黑锅的领导者会值得别人主动依附吗?

所以他站了出来,第一次公开的站在了兄长努尔哈赤的对立面。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0 13:16:09 +0800 CST  
舒尔哈齐为常书、纳齐布公然站在努尔哈赤的对立面之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努尔哈赤对舒尔哈齐开始“自是上不遣舒尔哈齐将兵”,努尔哈赤从此开始刻意的不让舒尔哈赤指挥任何一次军事行动,舒尔哈齐干脆处于半退状态。

努尔哈赤这样安排是有原因的:

舒尔哈齐有通敌嫌疑。

作为政治联盟商业联盟中最常见更是最基本的手段——联姻,建州方面初期为了拉拢布占泰努尔哈赤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先后嫁给了布占泰,布占泰为了得到努尔哈赤的支持也虚以为蛇,把兄长满泰的女儿阿巴亥、自己的妹妹分别嫁给了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这位出嫁时比努尔哈赤小31岁年仅12岁的阿巴亥就是后来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生母。

这是两部族明面上的联姻,但私下里舒尔哈齐瞒着兄长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布占泰。

这就意味着舒尔哈齐从原先布占泰的妹夫一跃成为了布占泰的岳父兼妹夫,虽然这个关系有点乱,但是政治联盟嘛,两家只有结亲了就行。

主要问题是舒尔哈齐为什么要隐瞒兄长努尔哈赤这件事情呢?

正所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乌碣石一战后努尔哈赤对舒尔哈齐避而不战进行了调查,这一调查就查出来舒尔哈赤背着自己把女儿嫁给了布占泰,这使得努尔哈赤对舒尔哈齐产生了怀疑。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2 13:42:54 +0800 CST  
等到乌碣石一战后乌拉与建州干脆扯破了脸皮,布占泰把努尔哈赤嫁给自己的三个女儿当成靶子用箭射完全是凌辱奴隶,但同为嫁给布占泰的舒尔哈齐女儿却是毫发无伤,享受着正妻的无尽荣华。

这更让努尔哈赤怀疑舒尔哈齐与布占泰的关系,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为什么嫁过去的女儿却是天壤之别?

舒尔哈齐是不是瞒着自己和布占泰私下里有什么秘密协定?

但是接下来的一件事情让努尔哈赤由原本的怀疑到基本的确定:

舒尔哈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柏为妾。

这件事被不少人乃至一些专家学者引用成为李成梁与努尔哈赤关系密切的一大铁证。

但是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既然要结亲既然要拉拢李成梁努尔哈赤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区区一个海西女真乌拉部的首领布占泰都值得努尔哈赤牺牲三个女儿,堂堂宁远伯、太子太保兼辽东军区司令员的李成梁之子李如柏连努尔哈赤的一个女儿都娶不到?偏偏娶的是舒尔哈齐的女儿?

这没理由呀,就算是亲兄弟但是李成梁的支持这张王牌可不是一道菜谁吃也是吃,再说努尔哈赤的联姻一般都是以努尔哈赤家族为主导的,舒尔哈齐只是一个辅助作用,从来没有努尔哈赤没有联姻单独舒尔哈齐联姻的状况存在。

还有一个不为人所关注的问题就是时间,舒尔哈齐与李成梁的联姻不早不晚偏偏就是在李成梁第二次但任辽东总兵建州已经羽翼丰满而恰恰还是努尔哈赤舒尔哈齐这两位一二把手产生分歧即将可能要内讧的时候。

一切真有这么巧吗?

有可能,我只能这样说。

舒尔哈齐的一切小动作虐忽然吃都已经知道但是还能容忍,因为舒尔哈赤还没有触及努尔哈赤的底线,可是舒尔哈齐接下来的一个行为明显触怒了努尔哈赤:

移居。

移居这是明面上的说法实质上就是要和努尔哈赤分家,要闹独立,搁现在就像搞分裂闹台独,另立中央自己单干。

你移居也不是不可以,你光明正大的跟努尔哈赤说是我原先这个地方怎么怎么不好是有雾霾还是土壤贫瘠要换地方。

舒尔哈赤不这样做,还是偷偷的私底下搞小动作,想来一个瞒天过海等到努尔哈赤知道的时候人口就已经全迁徙过去了。

问题就出在舒尔哈赤这个新居所:黑扯木身上了。

黑扯木这个地方一个距离乌拉部的势力范围近,还有一个距离明朝辽东势力范围近。

这就有问题了:你舒尔哈齐迁徙为什么别的地方不迁徙偏偏就要迁徙到黑扯木?还偷偷摸摸不想让别人知道?

再结合舒尔哈齐与布占泰私下联姻,与李成梁联姻,这不能不让人多想。

你舒尔哈齐到底是何居心有何打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2 14:56:01 +0800 CST  
当舒尔哈齐领着一部分亲信到黑扯木实地考察做迁徙准备的时候努尔哈赤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对舒尔哈齐集团开始了大清洗:

诛杀了或教唆或参与舒尔哈齐合谋的舒尔哈齐亲信,这其中也包括舒尔哈齐的长子、三子。

对于主谋舒尔哈齐努尔哈赤下令剥夺一切政治权力终身,把他软禁起来。

这就有些不合常理,按照一般惯例来说对于这种团伙作案是“只诛首恶从犯不问”,但努尔哈赤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只杀从犯主犯不问”。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弟弟,是努尔哈赤同父同母替努尔哈赤挡过刀为努尔哈赤流过血的亲弟弟。

舒尔哈齐被软禁后努尔哈赤把原本由舒尔哈齐管辖的人口交由舒尔哈齐次子阿敏管理,把阿敏当作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待,这位阿敏后来也执掌一旗成为四大贝勒之一。

万历三十八年舒尔哈齐在幽静两年中抑郁而死,年仅四十八岁,顺治十年追封为和硕庄亲王,也是努尔哈赤所有兄弟中唯一爵位为亲王级别的。

当努尔哈赤得知兄弟的死讯时,我想他是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的,他虽然是一名政治家,虽然杀伐果断,但是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只不过这种情感深深的隐藏的他那副坚毅铁血的面孔之下。

夜深人静,当这位枭雄痛苦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努尔哈赤看来舒尔哈齐的死是手足相残亲人相斗的结束,但他万万料不到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在短短的五年之后也就是七大恨告天三年之前,努尔哈赤挥刀砍向了另一位自己的亲人。

既然走上这条路,那么就再也无法回头。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2 19:59:42 +0800 CST  
努尔哈赤挥刀砍向的那个人正是他的长子禇英。

禇英这个人是颇有才干的,在乌碣石一战中和后来几次征伐乌拉的战役中都有出众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帝王选择继承人无非以下四种情况:立嫡立贤立长立爱,禇英作为努尔哈赤第一任妻子所生是嫡;能征惯战是贤;在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又排名老大,是长。

确立禇英为继承人即使立嫡又是立长更是立贤,四种情况占三种,这个继承人的地位可谓是实至名归无人可抢。

但是禇英性格方面有一个缺点:

心胸狭隘。

这个性格也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小气,妒忌心强,放到一般人身上可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惟独放在未来国家领导人身上那可就是要命的。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身为禇英父亲的努尔哈赤甚至禇英的这一性格,但是他并没有多想。

人嘛,谁身上可能没有缺点呢?

努尔哈赤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反而开始有意的让禇英开始处理一些军国要务,一方面是对禇英这个接班人的锻炼和培养,另一方面也希望禇英通过处理国家大事来宽阔眼界拓宽心胸,改掉心胸狭隘的毛病。

但是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努尔哈赤彻彻底底认识到了自己这一行为的错误乃至愚蠢:

禇英处理国政后,便开始以继承人的身份自居,不仅对大臣和其他兄弟傲慢无礼,甚至连基本的理解都没有,对其他人的行礼基本无视。

从人际交往角度来讲,禇英身为一个领导面对下属向你问好时你好歹也得点头示意一下,得有所表示。

可禇英却是毫不理会:

我是未来的国君,你们对我行礼是应该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12-23 20:05:10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