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七月二十一日,原本前往叶赫的后金军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样神不知鬼不觉突然出现在了鸦鹃关下,关上的守军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鸦鹃关便失手了。

清河守将邹储贤听到这这一消息并不慌张,因为说起来雅娟关是一道关口,但实际上雅娟关分为三道小关口,三道关口都是依托地形而建,越往后越是易守难攻,后金攻占了第一道关口他还可以组织兵力防守第二道关口,等后金费尽力气突破了第二道关口他再领兵死守第三道关口,这么一来也能拖上他个最少十天半月的,那时候辽东各地赶来支援的明军就是怕也爬过来了,到时候明军前后夹攻里应外合,后金军就会被一举歼灭。

邹储贤的想法很好,但是有一句话很适用现在的邹储贤: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邹储贤远远高估了自己手下的战斗力和同僚的行动速度,更远远低估了后金军队的战斗力。

永远不要低估你的对手,更不要高估你自己。

正当邹储贤点齐人马赶往第二道关口支援时,一名斥候急匆匆跑到了帅堂,张口喊道:

“报将军!第二道关口失守了!”

邹储贤一愣:

“鞑子好快的速度,后金果然不可小视。”

虽然第二道关口失守的消息来的有点出乎邹储贤的预料,但邹储贤的脸色还是正常的。

“第二关没了,我们还有第三道关,大不了死守第三关等待援军。”

“报!”

不知怎么地这一声报让邹储贤的心不觉为之一紧,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种预感及其强烈。

“将军!第三道关口刚刚被后金军队冲破,现在怕是已经被后金军队占领了!”

听完这话邹储贤脑海中轰的一声好似一道惊雷划过:

“清河休矣!”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5 18:01:57 +0800 CST  
二十一日的夜晚,清河城城楼上

清河守将邹储贤望着原本属于大明的鸦鹃关,心情不免有些沉重。

后金在明朝麻痹大意的情况下直奔清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清河引以为傲的屏障鸦鹃关,这是明朝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好一招声东击西!”

饶是一向眼高于顶不服人的邹储贤也不得不惊叹一声后金指挥官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努尔哈赤,是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在旁人看来努尔哈赤这一招声东击西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邹储贤很明白,声东击西是没什么大不了,孙子兵法嘛,看过的人都知道,但是能让辽东上至总督经略下至把总千总这么多军事指挥官都想不到的声东击西可就不是没什么大不了这么简单了。

在人们看来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简单或是运气使然,自己完全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但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自己差很多。

邹储贤问一旁的千总:“咱们清河城现在有多少兵力?”

“原先有五千人,后金攻陷抚顺后上面又调拨了三千人,现在共有八千余人。”

“那咱们清河城青壮男子又有多少人?”

这位千总虽然不知道邹储贤什么意思,但还是如实禀告了。

“青壮年男子共一千有余”,千总这里为了体现自己工作勤恳又顺口说了一句,“中老年男子也有两千余人,合计三千余人。”

邹储贤听完略微沉吟了一下便对这位千总说道:

“传令下去让这三千男丁今夜全部做好战斗准备,必要时候上城楼守城。”

“大人,这是不是有些草率?我们城中兵丁有八千余人,大炮也有几十门,三眼炮筒这些更足有近千支,人数虽然没有城外的后金军多但是火器方面足以弥补一些人数上的劣势,况且咱们是防守又不是出战,末将看来足以支撑到援军的到来,您是不是在考虑一下?”

邹储贤一挥手打断了这位千总的话,坚定的说道:

“立即传令下去,不得有误。”

千总一看主将发话了也就不在反驳,转头请示道:

“如果百姓不同意呢?”

“你就告诉他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破了谁也没有好果子吃。”

这位千总嘟囔几句转身下去传令了。

邹储贤听到了那位千总嘟囔的内容,不禁冷笑道:

“还是年轻什么都不懂!我现在只有把希望放在其他路的援军身上了,希望他们来的快一点说不定还能保得住这清河城吧。”

对于邹储贤来说今夜注定是一个难以入睡的夜晚。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5 19:07:10 +0800 CST  
七月二十二日天刚蒙蒙亮,清河城上就已经刀枪林立枪炮齐备了。

这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天。

如果史料记载没有错的话此时的清河城上的枪炮足有一千两百多,虽然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三眼锍,一种威力并不大的火枪,但是它毕竟也是火器。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火器不当武器,三眼锍威力再弱打到人身上也够喝一壶的。

邹储贤望着城外驻扎的后金军队,军容整齐无丝毫混乱,军旗鲜艳随风飘扬,整个军营中透出一股浓浓的肃杀之气。

“好一只虎狼劲旅!”

虽是两国仇敌但邹储贤心里也不得不暗中称赞一声。

就在这时后金大军开动了,正所谓“人上一千无边无沿,人生一万彻地连天”,黑压压的后军军队就像落日余晖下的海浪一波接一波的向清河城涌来。

等到后金部队进入明军攻击范围后邹储贤一声令下清河城上顿时枪炮齐鸣箭矢如雨,滚木礌石就像倾盆大雨一样源源不断滔滔不绝从城上砸向后金军卒。

一波后金军卒应声倒下无数的后金军卒又踩着他们温热的尸体顶了上来。

明清第一战的大幕就此拉开。

近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明清的第一大战是后金攻陷抚顺,我并不认同这个看法。

何为战?

兵戎相见,刀兵相交,你来我往鲜血喷洒是为战。

抚顺游击李永芳不战而降,后金攻陷抚顺兵不血刃,这怎么能说是战呢?

所以在我看来明清第一战不在抚顺而是在清河。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6 20:17:36 +0800 CST  
这一战称得上惨烈二字。

清河明军“万余兵射箭、刀砍、枪刺、投石,千余枪炮齐发”,在这样的攻势下后金军卒伤亡惨重,“死尸环城而僵者以数千记”,清河城周围后金军卒的死尸都能绕清河城一圈了。

就是这样后金军队仍不断发起进攻,八进八退,个个都跟不要命似得,踩着之前战友已经冰冷的尸体和刚刚战友还温热的尸体继续向清河城上涌去。

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统帅努尔哈赤下了死命令:

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攻克清河城,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

你不尽快拿下清河等到明朝各路援军被拿下的就该是你了。

为此努尔哈赤还特意派出一部分军队阻击来援明军好为清河攻坚战赢取宝贵的时间。

努尔哈赤想得很仔细,但是后面事情的发展却让努尔哈赤为自己的仔细而懊恼。

这是后话咱们暂且不提,因为努尔哈赤现在还有一件迫在眉睫值得他担忧的事情:

军卒的伤亡情况。

努尔哈赤照现在的估计等到后金军队攻破清河城怕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节奏,赢得的会是一场惨胜。

为了清河努尔哈赤确实是不惜一切代价,但是代价小点总归是好的,一百块钱就能解决的事情何必花五百块钱呢?

既然硬的不行咱们就来软的,努尔哈赤转变了方式:

招降。

而且他还有一个现成的说客:

李永芳。

当初的大明抚顺游击,现今的后金驸马爷。

如果就是这个身份李永芳怕是有去无回,直接就被邹储贤推出去杀了,他当说客依仗的是他的另一重身份:

清河守将邹储贤的至交好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6 20:43:46 +0800 CST  
致大家:

这些都是椅子的肺腑之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没兴趣不屑于看的朋友就当是一个疯子在说胡话吧。


椅子从八月写文到现在也有四个月五个月的时间了,这几个月来因为写文椅子发现自己从性格到处人处事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待事物更看得开了,没事也喜欢自己子一个人独处安安静静思考情节铺垫了。

以前的我想的是一边写书一边学习,但是如今我的看法有了改变,我自己并不喜欢中国的教育体制,而且自己也是个严重偏科的学生,文综语文拿得出手之外英语数学奇差,这对于高考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想必大家都清楚,可以说基本就是没戏,费尽全力也就是二本b类的节奏。

现在身边的不少同学都知道我在写小说,他们最爱问我的一句话就是有没有人看,然后不等我回答就说知道也没有人看,顺便给我送上一个不屑的眼神,看我就好像看傻子一样。

这些动作虽然细微但是我还是可以察觉到的,这和我敏锐的感觉多少有些关系吧。

现在代课的老师也知道我在写小说这件事,他们对我大多持鼓励态度,一个是椅子所在的高中也比较一般没有什么学霸之类的,再者就是这些老师平常也很随和不摆什么架子,他们也知道我这个成绩考大学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从小就是一个自卑的人,自己能干好的事情我也不敢去做,算是一个人群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吧,但是在我的心里我一直想告诉世人我的才能,我一直怀穿着我的梦想。

梦想是无价的,但是有的时候也是廉价的,我活了十七年现在的地一个梦想不是考清华北大也不是走运让某位女神深深地迷恋上我,而是写完清朝三百年的历史,写完这个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一个对我们影响最大的王朝。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四年,可能需要五年,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我希望我自己可以坚持的下来,我更希望可以有一群人陪我一起坚持下来,虽然这个过程并不欢乐更不轻松。

对于那些小黄文yy文我心里其实是满嫉妒的,人家随便写点和女神怎么怎么虚构出来的事情就能有那么多的点击那么多的回复还有每天求更新,而我辛辛苦苦查找史料斟酌好长时间反复修改的文章只有几个回复。

我不甘心,真的不甘心。

这个时代讲求的不是文章的质量,而是文章的热度,文章有人看有人追就是好文章,文章质量再高就是文笔犹如鲁迅老舍先生没人看也只是一堆废纸。

椅子说这么多只是想说大家以后如果有空可以把对文章的看法评价哪里不足对作者想说什么都可以留在帖子这里,椅子会仔细拜读并不断加工自己的不足的,那怕你没有这些东西一个简单的“顶”“赞”“不错”都会让椅子开心一晚上写文更加有劲的,记得当初就是贴吧回复一下有了一百,虽然只有一百的回复但是椅子那晚还是高兴的失眠了。

我喜欢别人看我的文,因为这样我才感觉自己有价值,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人。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6 21:08:01 +0800 CST  
不识时务亦是英雄

李永芳骑马来到清河城下,冲着城上邹储贤喊道:

“邹大哥,小弟劝你开城归顺后金,即可保一城百姓平安又可保一家荣华富贵,大哥你要识时务呀!”

按理说听到这话作为大明忠臣的邹储贤一定会破口大骂,痛斥李永芳辜负圣恩背叛朝廷,把李永芳骂个狗血淋头颜面扫地。

没有。

城上的邹储贤一脸平静,语气平淡的冲城下的李永芳说道:

“李永芳,你既然已经投降了后金,那你我之间也就不再有朋友情谊了,快速速离去否则我就下令开弓放箭了!”

(你既投彼,则无朋友之义,可速去,不然,且放箭)

邹储贤话果不出李永芳的预料,其实邹储贤的回答李永芳早就想到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努尔哈赤才没有在攻打清河城前让李永芳来劝降。

那为什么在明知不可能劝降成功的情况下开始不劝降现在又劝降呢?急病乱投医?死马当活马医?

不是,这是一种策略:

声东击西。

一个城市不可能只有一个大门,一般来说东南西北四个方面最少分别有一个门,一些特大型城市一个方向可能就有N个大门。

问题的突破点就在这里。

邹储贤望着转头返回后金军营的李永芳,眼中充满了失望。

“将军!后金兵挖开城东北的城墙杀进城中了!”

急迫的声音打破了邹储贤的沉思。

听到此话邹储贤什么都明白了。

招降是假,缠住自己是真,为挖开城墙提供时间是真。

正当邹储贤带领家丁快步走下城楼准备驱赶来自东北角的后金军队时,另一个消息让他彻底放弃了这个打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7 20:16:48 +0800 CST  
“将军,不知何人在城中纵火,趁我守军慌乱之时打开南门,后金大队人马已经杀入城中了!”

“完了,一切都完了。”

邹储贤低声呢喃着,一切他都明白了,除了早些日子就已经潜入城内的后金特工小队还有谁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他的右手紧紧握了握那把从他参军之时就跟随着他的战刀,虽不是绝世神兵,但是这把刀和他早已成为了最亲密的战友,心灵相通。

这把刀好像也明白了他的心意似得,隐隐发出一阵微颤。

因为它明白,这可能是和主人最后一次并肩作战了。

“跟我来!”

邹储贤挥刀率先冲向南门,跟着他的还有早已疲惫不堪身负伤痛的明朝将士。

他们在城内与后金军队爆发了激烈的巷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后金军队进入清河城,明军的反抗就像一首盛大的交响乐即将结束一样,力量渐渐弱了下去。

而邹储贤的死则是标志交响乐结束的最后一个音符。

他身边的明军越来越少,那一张张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面容一个个倒在了血泊之中,很快就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矗立在不知道由多少后金军卒组成的包围圈中。

这个场景好像抗日电视剧中为掩护大部队转移而被鬼子包围的八路军战士,悲壮凄凉。

然后邹储贤可能拉上了一名后金军卒做垫背,也可能一个都没拉上就死于乱刀之下。

这并不重要,因为他是战死的,力战而死的。

识时务者为俊杰,面对后金大军的李永芳选择了识时务,但是他却并没有成为俊杰而是成为了千人痛骂万人唾弃的汉奸,他告诉我们:

识时务者也可能为汉奸。

同样面对后金大军压惊邹储贤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自己的生命打了一场哪怕是百万分之一胜率都没有的毫无胜算可研的必败之战,从这一点上说,他不识时务。

但是他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另外一句话:

不识时务亦是英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8 20:05:54 +0800 CST  
“英勇”贺将军

邹储贤寄希望的援军在他战死的那一刻连一兵一卒也没有出现。

兵部在当天给万历报告的奏折中解释了援军没有到达的原因:

距离比较远,赶不过来,清河陷落的时候最近的援军还在百里之外。

在我看来这个答案应该是辽东明军给兵部的答案。

距离远的是没办法,你就是把马跑累死也赶不过来,但是离清河比较近的铁岭沈阳辽阳叆阳这几座城市的明军呢?他们与清河的平均距离就是百十多里地,也就是五六十公里。

况且后金攻打清河也不是几分钟前的消息,是七月二十一日就开始攻打清河的鸦鹃关了,辽东各地的明军不可能没有收到消息。

想来却不能来,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能来却没有来,这是力有余而心不足。

能来却不来,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所以努尔哈赤才为自己特意派出一部分军队阻击明军的行为感到后悔。

人家都没有来这不是多此一举浪费兵力吗?

但凡事也有例外,因为兵部的奏折中还有下文:

唯独叆阳守将贺世贤从叆阳出发驰援,途中遭遇后金军队,斩杀了后金军卒一百五十一人。

身为叆阳守将的他不仅率部前来支援,还在遭遇后金大队人马的情况下斩杀了后金一百五十一人军卒全身而退。

贺世贤身为副将,也就统帅三四千人,在后金最擅长的旷野荒郊遭遇上万的后金铁骑不仅不怯懦反而还敢正面与之交锋,自己一方居然以零伤亡的代价斩杀了后金军卒一百五十一人,神奇的是最后贺世贤带领部下竟然全身而退了?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宁可世上有鬼,也不相信男人这张破嘴;宁可相信男人这张破嘴,也不相信当官的这些功绩。

但是兵部却相信了贺世贤近乎小说般的英勇善战,不仅他们相信万历也相信,满朝文武都相信,可整个朝廷上上下下却有那么一个人不相信:

贺世贤自己。

他确确实实斩杀了后金一百五十一人,这确实不假,但斩杀的并不是后金军卒,而是一百五十一名老弱妇孺。

他并没有遭遇到后金的大队人马,而是进入了一个毫无防备的后金村寨。

贺世贤进入村寨后为了功劳只好杀掉村中的一百五十一名老弱妇孺,用这一百五十一名无辜的生命换来了一个副总兵的职位。

不敢和后金军队正面交锋,但是屠杀百姓却是轻车熟路手到擒来,这就是事情的真相。

但同样是不敢与后金军队交锋,另一个人就没有贺世贤这样的好运了。

他叫陈大道,是来自清河的将领。

他是不战而逃的,这一点比起李永芳要好上许多。

正当这位仁兄刚刚为自己逃出生天而感到庆幸时他的人头已经落地。

杀他的人叫杨镐,他的职务是辽东经略。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8 20:48:44 +0800 CST  
元首的愤怒

经略是一个特殊的官职,它不同于巡抚等常备官职,它不在政府正规序列中,它是“临时工”。

它的工作也很简单:

救火。

这个火不是说咱们自然界中的火,而是战火。

哪里出现大规模动乱哪里要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战役负责指挥的往往就是经略,经略是临时担任的,等到战斗结束经略自动卸任,例如前文提到蒙古人叛乱明朝派出平定叛乱的郑经就是经略,经略西北军务。

杨镐这个辽东经略是在抚顺失陷广宁总兵张承胤兵败身死的情况下到任的,明朝本意是希望辽东经略奔赴辽东后好好指导指导工作控制控制局势,如果能把后金三下两下消灭掉那是最好的。

在我看到辽东经略的人选时,我不禁想说一句:

理想很天真,现实很残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明朝把这个天真的梦想交给了一个本就不怎么靠谱的人来实现:

杨镐。

如果大家对这个名字感到一丝陌生的话,我在这里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杨镐同志的工作简历和光辉事迹。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9 20:01:43 +0800 CST  
杨镐,男,汉族,河南商丘人。

万历八年考取明朝政府公务员(进士),从此踏上了他的从政之路。

他从最基层的知县一步步做起最后一直做到了辽东巡抚、右佥都御史、兵部侍郎这样和六部尚书内阁学士称兄道弟喝酒聊天的省部级高官。

但人生的道路总是曲折艰险的,杨镐顺畅的仕途因为当时的一件事情发生了改变:

抗倭援朝。

对于不少人宣扬明军在这场战争中如何所向披靡如何一路凯歌吹嘘明军斩杀日本军队犹如砍瓜切菜般轻松随意,我不屑这种说法,身为亲身经历者和担任过重要指挥职务的杨镐更不同意。

因为蔚山之战(岛山之战)。

一场在抗倭援朝中明军不少败仗中最出名也是伤亡最惨重的战役。

这场战役在当时经略朝鲜的杨镐指挥下,由原本的稳超胜券来了个“华丽”的大逆转,反胜为败。

不仅败了,明军还为此付出了两万军兵生命的代价,至于协同作战的朝鲜军队死亡那就不计其数了。

《明史》对于蔚山之败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这算得上是一场大战役,明朝为它谋划了将近一年,付出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会合了朝鲜的大量军队,这些全在一刻间消失殆尽毁于一旦,明朝上下无不为此感到愤恨。

(是役也,谋之经年,倾海内全力,合朝鲜通国之众,委弃于一旦,举朝嗟恨)

能把胜仗转变为败仗,反胜为败,这是饭桶。

但是能把败仗再转变成为胜仗,反败为胜,这就是本事。

杨镐就是这样的人。

本来收到蔚山之战明军战败还死亡两万军兵的消息后杨镐就准备直接上吊抹脖子了,反正早晚是个死,还不如死在自己手中,省的在大牢里受侮辱。

但是就在杨镐准备自杀的那一刻,一个念头改变变了杨镐的想法。

他回到自己的书桌前,摊开一份折本便开始在上面认真的写了起来,杨镐也不愧是科班出身理论知识过硬,不一会就赶出了一篇洋洋洒洒文笔极其优美华丽的奏章。

奏章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

蔚山之战,我军大胜,死伤两百余人,歼敌无数。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09 20:55:18 +0800 CST  
蔚山大败在杨镐的修饰下变成了所谓的大胜,战死的两万明军也“缩水”成了两百明军。

杨镐的骗术已经超过了先前的李成梁贺世贤等人,人家是杀良冒功,虽然杀的不是敌人但好歹人家还杀了人,有人头为证,而杨镐则是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已经到达骗术的大成境界。

杨镐的“捷报”奏章明朝相信了,杨镐得到了本不属于他的丰厚奖赏。

这样看来杨镐赌对了,富贵果然险中求。

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沉醉在幸福中的杨镐:

丁应泰。

这位仁兄的官职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赞画主事,但是这个人有一个特点:

嫉恶如仇。

你杨镐明明打了败仗不引以为耻主动请求处分反而还颠倒黑白向朝廷报功?

杨镐报功的行为在现在看来是欺骗,是个人品德有问题;但这个问题放在古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因为他欺骗的是皇帝,这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了。

有一种欺骗叫欺君,有一种杀头大罪叫欺君之罪。

一向木讷老实从小受妈妈教育要诚实守信不撒谎不骗人的丁先生选择向朝廷揭露事情的真相揭发杨镐的丑恶嘴脸。

这一举动真可以说的是上“一石激起千层浪”,给明朝官场带来了一场“印尼海啸”,刚开始还吹捧杨镐是孙武下凡诸葛在世强烈要求给杨镐加官进爵的官员们个个都闭上了嘴开始观察局势。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0 17:49:26 +0800 CST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小看那些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因为有时候越是不起眼越是蕴含庞大的能量。

有多少人大人物就在小人物这里阴沟里翻船呢?

鉴于事态严重朝廷派出了一位御史带头的工作检查小组奔赴朝鲜调查蔚山之战的真相。

这位御史去了还没调查事情的真相就已经水落石出了:

军队在大胜之后少了两万军卒杨镐就是怎么信口胡扯这个谎也圆不上。

既然圆不上谎,那么你就得承受这个谎带来的后果:

万历下令格去杨镐的一切官职剥夺杨镐政治权利,当即投入大牢准备过几天问斩。

一看杨镐大势已去那些之前还为杨镐叫好的大臣们纷纷对杨镐欺君的行为表示了唾弃和愤恨。

一时间杨镐必死无疑的看法成为了朝臣的共识。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杨镐又不是智障,他既然敢欺君,那么一定是有所依仗的。

果真如此,杨镐大人在狱中一点没有为自己几天后的命运担忧,反而整天吃喝如常就跟没事人一样。

他不怕死?

不,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怕死,而杨镐之所以这个样子只因为一点:

他知道他不会死,他认为他不会死。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0 20:20:08 +0800 CST  
杨镐在监狱中是轻车熟路,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被关入死囚牢了,而他距离上一次被关进来至今也还不到一年。

重回故地,心中不免有一番小感慨。

万历二十五年,身为辽东巡抚的他带领着李成梁五子李如梅出关征讨袭扰辽东的蒙古某部落,谁料想他们一行被蒙古骑兵骑兵打的丢盔卸甲二人只好带着残兵败将狼狈的逃回了关内。

行动失败了,指挥官自然难逃其咎,李如梅被处以降职处分,而杨镐则被下了大狱,准备秋后问斩,但神奇的是最后杨镐的死罪居然被赦免了。

李如梅人家是官二代,有老子宁远伯李成梁的庇护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杨镐不一样,出身普通依靠着公务员考试才走上仕途,一无后台二无背景的他本就是为这次行动的失败背黑锅,怎么会被赦免呢?

原因很简单,杨镐的政治智慧。

杨镐知道自己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没有人脉,而这些恰恰都是混迹官场比较重要的条件,朝中有人好做官,有没有本事本事大不大咱们先搁在一边,只要你有背景而你本人又不是很笨的话你的官位自然是步步高升。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没有人一出生就有权有势,那些有权有势的二代们拥有的不过是他们爹妈他们祖上奋斗的结果,儿子吃老子这是天经地义,谁让人家出生在一个好人家有挥霍的资本呢?

但二代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普通人,出身普通的人们如果整天抱怨父母是工薪阶层无权无势那自己家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不如朋友家谁谁谁不如同事家谁谁谁说事的话,这个人注定一辈子不会成功。

出身平凡的杨镐进入官场后没有抱怨这一切,聪明的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放下自己廉价的尊严去巴结上司,去巴结一切对他而言有价值的人,哪怕这个人是自己万分讨厌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1 09:05:22 +0800 CST  
虽然这话说的比较像咱们现在的青春文学的风格,默默的悲伤,但用咱们直白的话解释这句话很简单:

拍马屁,给上司拍马屁,给一切能帮助你的人拍马屁。

从此杨镐把精力投入到了马屁学这一学科的研究中去,废寝忘食,随着其学问研究的深入,杨镐的官职也随之不断上升,像骑着火箭般蹭蹭的往上窜。

杨镐入狱了,言官对他自然是群起而归之,可杨镐的上司朋友们却没有上书攻击杨镐附和潮流。

马屁拍成这样真的很不容易。

马屁拍的再好但是杨镐还是死定了,因为没有人敢替杨镐说话,没有人帮杨镐说话。

而这时一个大人物对深陷牢狱之灾的杨镐伸出了援助之手:

退休在家的前任辽东总兵李成梁,那位官二代李如梅的父亲。

奇怪的是杨镐和李成梁是不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怎么会对不认识的人伸出援手呢?还是帮这么大的一件事情?

这不用我说也肯定是有原因的。

同样是因为战败,我李成梁的儿子就是一个小小的降职处分,别人就是斩首示众?这样一来朝野还不是议论纷纷戳我李成梁的脊梁骨?

潜规则潜规则,顾名思义就是大家都知道都执行但是不能摆到明面上的规则,就像女明星被导演潜规则,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如果一位女明星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承认自己被潜规则过,那么舆论肯定会轰动。

所以说潜规则的核心就在一个“潜”字,李如梅处以降职处分就是官场潜规则,大家心知肚明,可如果杨镐被处死了这个潜规则就太明显了,这个潜规则就会被放在明面上,就会成为明规则。

于是混迹官场多年的李成梁亲自上书为杨镐说清,也正是因为李成梁上书杨镐才有了一线生机。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1 09:54:19 +0800 CST  
放眼当时诺大的明朝朝廷也就李成梁有这个资格为杨镐向万历皇帝讲情,其他人都不行包括首辅申时行。

万里看了看李成梁的奏章,觉得有些道理,转念一想杀了杨镐还不如让其戴罪立功为国效命。

注意这个时间点,万历二十五年,此时帝国的东北方抗倭援朝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有余。

“那就让杨镐去朝鲜将功补过吧!”

万历大笔一挥杨镐先生就高呼着“我皇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像兔子般奔赴朝鲜了。

万历的本意是好的,废物利用嘛,要把一个人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到达最大化,再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杨镐去了朝鲜对战局总是有帮助的嘛。

但是万历错了,有些人就像濒临报废的汽车发动机,越是本着节约的原则使用它越是对汽车的损害加大,而杨镐就是这样的人。

杨镐大人奔赴朝鲜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侦查敌情勘探地形商讨对敌之策,而是要人。

上书万历请求万历把自己患难与共的“黄金搭档”李如梅调往朝鲜。

杨镐此举是为了报答李成梁的说情之恩,男儿建功立业当在沙场,李如梅这样的官二代去了朝鲜就是“镀金”,杀一个敌人可以宣称杀了十个,消灭了一小伙敌人可以说歼敌无数,功劳什么的甭管真假都可以往身上死命的贴。

但在我看来这只是杨镐的表面意图,他还有深层意图:

找靠山。

这也是出狱后的杨镐明白的又一个深刻道理:

在官场混,除了嘴甜会溜须拍马外,还要有靠山,这个才是关键。

没有靠山你就是把马屁拍到天上关键时刻还是别人想踩死就踩死的蚂蚁。

所以杨镐一定要和一个实力雄厚的人合作,就算是倒贴也要把他们绑在和自己的一条绳上,那样只要他们不死自己也就安然无恙。

爱屋及乌,救你儿子顺便也就救了我,如果不救的话大不了一起死,我也拉个垫背的。

于是杨镐找上了黄金搭档李如梅,可惜这次李如梅的表现让杨镐的小算盘彻底打空。

李如梅,你太让我失望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1 19:20:13 +0800 CST  
在一般印象里李成梁的九个儿子除了长子李如松能征惯战比较能打其余的八个都是酒囊饭袋混吃等死的公子哥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虽说没什么本事,但是上阵亲兄弟,李成梁的这九个儿子都是混迹在军营的,靠着老子的关系都混了一个不低的职位。

李如梅这次真不含糊,去了朝鲜后在于日本军队的一次交锋时不知是平常训练刻苦的成果还是那个小风吹得比较顺的原因,李如梅一箭射死了敌方指挥官。

这位指挥官是小野成幸,虽然不如小西行长那么位高权重但在日本军队里也是排的上号的人物,李如梅一箭射死他也算是扬眉吐气。

可是李如梅的黄金搭档杨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蔚山大败。

蒙古那档子事还没完本就是待罪之身的他又摊上了这么一档子大事,为了遮掩这件事杨大人还欺骗了万历和整个朝廷。

蒙古战败,一罪;蔚山之战,一罪;谎报战绩还欺君,又一罪。

三罪归一,不想死也难!

杨镐的救命恩人李成梁也没有再次对杨镐伸出援手:

上次是因为我儿子,这次和我李家没关系凭什么帮你?

没有利益我凭什么为你趟这趟浑水?

换做一般人早就抹脖子上吊或是在狱中长吁短叹在绝望中等待死亡了,这个罪责怕是想不死也难。

可杨镐并没有这样,他就像没事人一样,静静的等待着重出牢狱的那一天。

阿基米德的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而在狱中的“杨基米德”则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给我一个帮助我就能重见天日!”

只要他肯帮我说情我一定能平安无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1 20:19:34 +0800 CST  
周二周三期末考,周四周五调研考试,椅子需要时间复习,这几天尽量更吧,更新肯定会少,大家别见怪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2 10:35:45 +0800 CST  
周二周三期末考,周四周五调研考试,椅子需要时间复习,这几天尽量更吧,更新肯定会少,大家别见怪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2 10:36:33 +0800 CST  
杨镐寄全部希望于一身的这个“他”就是当时的内阁首辅赵志皋,一个可能是明朝历史上脾气最好但也是最无作为最默默无闻的首辅。

相比较明朝的首辅,赵志皋可能是才能最一般的,治国之才没有,政治智慧也没有,甚至连最基本的和言官吵架拌嘴都不会,说这位老兄才能一般都是给他圆场了。

才能一般的他是如何当上首辅的呢?

说来也巧赵志皋入阁还是依赖前任首辅申时行退休之前的推荐介绍的,其实申时行也是没办法,内阁阁臣严重短缺能找的基本都找了找了半天也就剩个赵志皋了,这位在申时行眼中的“超级替补”才因此勉强入了阁。

以赵志皋的资历能力来说基本就是内阁垫底,甭管是谁只要一入阁无论先后都排名在赵志皋之前,照这个形势来看除非奇迹出现赵先生这辈子也没有当上首辅的那一天。

入阁都勉强,还想当首辅?

但是奇迹出现了。

赵志皋入阁没几个月前面的几位阁臣就集体告老还乡了,这一消息对于赵志皋来说就像身为年级第五的学生在考试中得知前四名集体没来考试一样。

兴奋,无比的兴奋。

但是对于赵志皋来说这意味着一点:

升官。

赵志皋顺利的成为了内阁次辅,名义上的内阁二号人物,虽然此时的内阁就剩下包括他在内的两个人。

沉醉在升任次辅幸福中还未醒来的赵先生又得知了另外一个惊天喜讯:

内阁又有人辞职,只不过这次辞职的是内阁首辅王家屏。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2 20:02:12 +0800 CST  
王家屏辞职的原因很简单:争国本,强烈要求万历立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泰昌帝为太子。

由于王家屏脾气比较大性格比较硬一下子跟万历闹翻了,这位首辅二话不说上了一封辞职信不管万历批不批复扭头出京回老家了。

万历也知道王家屏为什么辞职,生病?前天还跟我吵得面红耳赤,一天就是奏章写几十封的老头子生病?

万历心知肚明倒也没追究,因为当务之急是找新首辅。

按照上次的经验来看赵志皋应该顺理成章成为新首辅,因为掰掰指头算算此时的内阁也就赵志皋老哥一个了。

内阁首辅,我赵志皋来了!

赵志皋认为首辅非他莫属,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赵志皋接任新首辅:

万历皇帝。

万历虽然长期不上朝不管事但是朝堂上的事物多少都了解一些的,外加王家屏曾经向万历反映过赵志皋没脾气没气场镇不住官员的问题,所以万历没有把新内阁首辅的目光停留在赵志皋身上,而是投向了同样是因为争国本退休的前任首辅王锡爵。

万历下旨传召王锡爵进京担任首辅一职,在家的王老头直接上书称病说自己去不了,一直拖到三年后病死王老头也没离开家门进京担任首辅。

万历等了王锡爵一个月,知道这位是打死也不来,他不来但是首辅还是得有人当,于是万历只好把目光投向了他本不想投向的首辅唯一候选人赵志皋。

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张居正申时行,这几位为了首辅一职等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才从“媳妇熬成了婆”,这还是使用了各类的阴谋手段历尽了无数的政治斗争才成功的,唯独赵志皋什么也不做干等了一年就完成了从“内阁辅臣——内阁次辅——内阁首辅”的华丽蜕变,这几位看到赵志皋的经历怕是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可赵志皋当了首辅又和杨镐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身陷牢狱随时尸首两分的杨镐可把希望全寄托在他这根救命稻草身上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2 20:33:07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