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往事

十一、又一个和唐僖宗同时存在的皇帝诞生了
唐僖宗光启二年(西元886年)正月,唐朝藩镇朱玫以“奉迎”唐僖宗为名追击唐僖宗。
只可惜慢了一步,唐僖宗提前一步逃到兴元,但是,朱玫在追击路上,意外找到了襄王李煴。
前文说过,朱玫这段时期,有些董卓附体的体现。处处都想学董卓。
朱玫本来想活捉唐僖宗,之后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天子没挟成,却意外找到了襄王李煴。
索性把董卓学到底!
于是,朱玫也懒得追击唐僖宗了。他把李煴带回长安,和李煴一起的,还有很多没和唐僖宗一起离开的唐朝大臣。

文武百官也有了,皇帝候选人也有了,是时候造一个自己的乾坤了。
光启二年五月,在朱玫的操纵下,襄王李煴在长安举行了登基大典,并改年号为建贞。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8 17:51:28 +0800 CST  
在乱世,一个人的命运转换就是这么快。
李煴就是例子。
在一瞬间,他成了生死未卜的阶下囚,而之后不久,又被朱玫视为“奇货可居”,拥立成为大唐皇帝。
要知道,李煴和唐僖宗的共同祖先,是大唐的肃宗皇帝,说白了,唐僖宗距离李煴,已经是很远的血缘关系了。
因此,正常情况来说,李煴想顺理成章当皇帝,指望靠继位这个路子,基本上是痴心妄想了。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8 17:54:52 +0800 CST  
李煴在长安登基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唐僖宗大为恼火——这意味着又一个和自己同时存在的皇帝诞生了。
只不过,和之前大齐皇帝黄巢不同的是,当下同时存在两个大唐皇帝,而且是互不承认的大唐皇帝——李煴、朱玫尊唐僖宗为太上皇,也就是说,变相剥夺了唐僖宗的皇帝称号。当然,唐僖宗对于李煴的皇帝身份,则压根不予承认。
其实这一幕,唐僖宗不会陌生,因为自己的先祖,也曾经这么干过。
那时是隋朝末年,唐僖宗的祖先李渊起兵反隋,但是又不想背上造反的名声,于是想出一个巧妙地手段——李渊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登基做大隋皇帝,并尊杨广为太上皇。
隋炀帝自然对自己的太上皇头衔和杨侑的皇帝头衔不予承认,于是大隋同时有了两个并存的皇帝。
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隋炀帝被杀不久,李渊见时机成熟,于是导演了一场“隋恭帝杨侑禅让记”,自己做了皇帝,开创了大唐帝国。
如今报应来了,朱玫居然学起了李渊的手法。

为了不成为隋炀帝第二,唐僖宗于是立马颁布诏书,号召大唐各路兵马,起兵勤王,讨伐叛逆“建贞朝廷”。
“建贞朝廷”的建立诏书,和唐僖宗的讨逆诏书,先后发到了夏国公李思恭的手上。
李思恭脑海里,闪过了三个字:怎么办?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8 17:55:36 +0800 CST  
十二、李思恭是一个好汉
李思恭审视了一下当前的大唐局势。
眼下的大唐,两个中央并存。这两个中央,哪一个都是他李思恭得罪不起的。
唐僖宗是正统,名正言顺的天子,这一点不容置疑。
“建贞朝廷”里的高官,大多是僖宗朝廷之前的精英,这一点,是僖宗朝廷比不了的。
再看看地方藩镇的态度。
整个大唐帝国,除了李克用、王重荣等极少数军阀表示不承认“建贞朝廷”的合法性以外,其余的,大多对“建贞朝廷”表示臣服,并且接受了李煴的册封。
想想李克用,不知什么缘故,李思恭骨子里都有些惊恐——这个战神级别的人物没有明确表态,让李思恭更加深刻感受到了大唐帝国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次该怎么站队?
站队正确固然是好,但是站队错误的话,胜利的一方,估计很快会跟自己来个秋后算总账——毕竟附逆的罪名,自己可担当不起。
李思恭觉得自己压力很大,那么多党项族壮士,包括自己的弟弟的生命换来的这一切,很可能因为自己走错一步,而满盘皆输。
后世西夏王朝的统治者或多或少都有些赌国运的习惯,也许,这都是继承了李思恭思想的缘故。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9 15:38:06 +0800 CST  
事实证明,李思恭的担忧是对的。
因为就在“建贞朝廷”宣告成立没几天,王重荣、李克用在表示不承认“建贞朝廷”合法之余,表示服从僖宗朝廷,讨伐叛逆。
唐僖宗光启二年六月,拥护唐僖宗的各路兵马和“建贞朝廷”的兵马开始了战争。王重荣、李克用先后发兵攻打“建贞朝廷”。
仅仅不到一年时间,朱玫从讨伐叛逆的“王师”成了叛逆,而王重荣和李克用从对抗中央的“叛军”变成了“王师”。

李思恭带领军队南下,慢吞吞的在自己的驻地边界一带打转转,虽然嘴上喊着“奉诏讨贼”,但是,一切行动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这一切,和当初李思恭讨伐大齐皇帝黄巢,形成鲜明的对比,简直判若两人。
因为李思恭值得,目前来说,不论和谁打,都要死伤好多兵马,损失好多钱粮。而战争带来的,论虚名,李思恭已经觉得够多了,至于实利,两个大唐朝廷,不论谁胜了,又能给他多少?
更何况参与不确定性的战争,成本大,收益小,实在不值得冒险。
而不派一兵一卒去参战,最起码将来胜利的一方最多指责定难军“讨逆”不积极,终究不能太和他计较。
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从这一点看,李思恭是个好汉。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09 15:41:30 +0800 CST  
十三、李思恭的最后岁月
唐僖宗光启二年十二月,王重荣斩杀伪帝李煴,在此之前,朱玫已经被自己的倒戈部下击杀了。
李思恭观望了这场历时大半年的内战。如今内战止息,李思恭率领定难军返回了夏州。

在战争中,反复无常的藩镇,也让李思恭更深刻意识到,大唐朝廷,真的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也就是只要不明目张胆的挑战大唐朝廷的权威性,那么,占点朝廷的小便宜,大唐朝廷,也不会计较的。
于是,李思恭在他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开始了“揩油”的勾当。
而这些行为,一定程度上,给后来西夏王朝的建立者,积攒下了不少家业。

唐僖宗文德元年(西元888年)春,年仅27岁的唐僖宗驾崩了。帝位由僖宗皇帝的弟弟李晔继承。唐朝从此进入唐昭宗时代。
而就在这一年,李思恭发兵攻取了大唐的鄜州、延州,并让其弟弟李思孝驻扎,并自封为“保大军节度使”。此外,李思恭还向大唐朝廷申请册封,请求唐朝皇帝册封李思孝担任鄜州观察使等职务。
对于这些“揩油”行为,唐昭宗即便有心制止,也力不从心。因为李思恭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大唐,已经很普遍了。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0 15:53:30 +0800 CST  
唐昭宗大顺元年(西元890年),李克用在军阀混战中吃了败仗。本着墙倒众人推的指导思想,在军阀朱全忠——也就是唐齐战争时,曾经的齐军大将朱温。朱温在战争后期归顺唐朝,并被僖宗皇帝赐名为朱全忠——的积极鼓动下,唐昭宗决定颁布诏书,派遣多路军阀去讨伐李克用,其中,李思恭的定难军、李思孝的保大军也在其中。
大顺元年六月,李思恭兄弟的军队来到晋州和唐朝其余各路藩镇会师,准备讨伐李克用。
李思恭不会忘记之前,定难军和李克用麾下的军队以往交战的记录,因此,此番虽然奉唐昭宗的旨意出兵讨伐,但是,李思恭和他弟弟李思孝,基本上秉承“出工不出力”的思想,甚至比起光启年间同李克用作战时候的消极程度,还要严重一些。
大顺元年十月,代表唐政府的各路藩镇军和李克用的藩镇军队发生激战,很快被李克用的军队杀得落花流水,李思恭、李思孝兄弟见此局面,非但没有救援友军,反而急忙指挥军队撤回夏州、鄜州本部,对于内战,采取旁观态度——仿佛唐昭宗压根没有派遣他兄弟二人讨伐李克用似得。
对于这些,唐昭宗仍旧是无可奈何。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0 15:57:36 +0800 CST  
而大顺元年定难军的这场“勤王”,则是李思恭人生里,最后做的一件比较有声势的事情。
五年后,唐昭宗乾宁二年(西元895)年,李思恭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征战的一生。
但党项人不会忘记他,后世的西夏王朝君主们不会忘记他。后世了解西夏王朝历史的人也不会忘记他。
因为如果没有李思恭,也许,就没有百余年后,西夏王朝的建国。
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0 15:58:29 +0800 CST  
十四、兄终弟及
唐昭宗乾宁二年,大唐定难军节度使李思恭与世长辞。
李思恭死了,但是,定难军节度使的位置总要有人来接替。

自从中唐以来,地方很多藩镇的节度使位置接替,很多都是经过节度使本人来指定,唐朝中央政府对此一直是无可奈何。
中唐时代尚且如此,更不必说晚唐了。
因此,谁来接替李思恭,已经不需要远在长安的唐昭宗考虑了。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1 16:15:38 +0800 CST  
自古以来,父死子继,党项人也不例外。
李思恭死了,定难军节度使的位置,就应该由李思恭之子李仁祐继承。
只是很不幸的是,李思恭有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经历——李仁祐比他老爸李思恭死的还早,自然无福消受李思恭给他留下的基业。
李仁祐有个儿子,叫李彝昌。只是李彝昌还是个孩子,比唐僖宗登基的时候还小,当然,比后世没藏太后的那个儿子倒是大很多。
只是一个小孩子,来承袭节度使的位置,终究有些说不出去。
最终,经过,经过拓跋(李)家和定难军高层的协商,大家一致决定,由李思恭的弟弟李思谏继任定难军节度使。
父死子继没搞成,兄终弟及也不错。

李思谏继承了哥哥李思恭对唐朝的政策,并在自己接替哥哥职务当年的八月,尊奉唐昭宗的旨意,出兵讨伐邠宁节度使王行瑜。
在整个唐昭宗在位期间,李思谏对于唐朝中央政府,一直采取顺从态度,而和李思谏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余各部军阀对于唐朝中央政府的态度,可以说藐视到了极点——甚至可以说,几乎眼里已经没有大唐朝廷,没有唐昭宗了。因此,李思谏这一点也让唐昭宗很感动——毕竟这么给面子的藩镇不多了。
作为回报,大唐朝廷也给了李思谏不少的封赏。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1 16:16:48 +0800 CST  
十五、朱全忠救了李思谏
唐昭宗天复四年(西元904年),已经掌控大唐朝廷的军阀朱全忠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长安变成了一座废墟。
从此以后,作为中世纪时代东方明珠的长安城,永远的成为了历史。
迁都洛阳后,唐昭宗改天复四年为天祐元年。
天祐元年八月,朱全忠指使蒋玄晖等人杀死了唐昭宗,然后,拥立唐昭宗年仅十三岁的儿子李柷做皇帝,是为唐哀帝。
唐哀帝余下的人生里,都是在恐惧和不能自主中度过的。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2 17:35:42 +0800 CST  
而此时的大唐梁王朱全忠,早已经有了篡位的心思,在此之前,朱全忠就对杨兴密、王建、李茂贞、李克用、钱缪等大军阀,或采取拉拢的态度,或采取打压的手段,为自己篡位做准备。
但是,定难军节度使李思谏,并没有进入朱全忠的视线内——毕竟,李思恭的实力,远远不能和杨兴密等军阀相提并论。

但是,这不意味着,李思谏的日子就太平。
因为,朱全忠看不上李思谏的,不见得别人不打李思谏的主意。

唐哀帝天祐三年九月,邠宁军阀李继徽率领六路大军直扑夏州。
这是李思谏就任定难军节度使以来,定难军遭遇的空前危机。
如果坚守,根本守不了多久,夏州城就会被攻破,那么,党项人之前的奋斗,就会前功尽弃。
打不过,又不愿意投降,如何能保证夏州现有的一切不被夺走?
斟酌再三,李思谏决定派人去洛阳,向梁王求救,并表示,定难军愿意臣服于梁王。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2 17:36:28 +0800 CST  
朱全忠对于李思谏的表态很受用,虽说区区定难军,小小夏州,朱全忠并不放在眼里,但是,有人来称臣纳贡终究是一种享受。
朱全忠觉得很受用。
此外,朱全忠觉得,李继徽攻打夏州,有杀鸡给猴看的意思。

古人说,“色字头上一把刀”。
做了大唐的梁王、实际上的皇帝的朱全忠,在这一点上,和地痞无赖没什么区别——毕竟,曾经的朱温本来就是个地痞流氓,不能因为改名叫朱全忠,就不流氓、不好色了。
李继徽原本是李茂贞的养子,本来已经投降朱全忠,还把自己的老婆孩子留在朱全忠这边做了人质。
不曾想,这朱全忠做人不地道,居然和李继徽的老婆搞上了。
李继徽觉得自己带了绿帽子,十分恼怒,于是,联合自己的旧主、养父李茂贞,起兵讨伐朱全忠。
朱全忠掌握着大唐朝廷,而李思谏对朱记大唐朝廷又百依百顺,因此,成了李茂贞父子的修理目标。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2 17:37:22 +0800 CST  
梁王朱全忠接到李思谏的求救后,也晓得救人如救火——毕竟,跟着自己混的“小弟”被人打了,作为大哥不出手相帮,以后谁还敢继续跟着自己混?
于是,朱全忠派遣匡国节度使刘知俊带兵救援李思谏。
刘知俊带领军队和李继徽的军队在美原(今陕西富平境内)发生激战。
刘知俊带兵不含糊,很快击溃了李继徽的部队,夏州之围随即解开了。
瞬间,朱全忠成了李思谏眼里的再生父母。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2 17:38:19 +0800 CST  
十六、城头变幻大王旗
唐哀帝天祐四年(西元907年),朱全忠经过多年的经营,觉得自己登基称帝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于是,胁迫唐哀帝在当年三月底颁布诏书,退位禅让给自己。
唐哀帝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顺着人家。
大唐帝国,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618年)建立,到唐哀帝天祐四年,历时二百八十九年,从此,走到了尽头。
朱全忠做了皇帝,宣布改国号为梁,改大唐天祐四年为大梁开平元年。历史上,将这个政权称之为后梁,以和南北朝时期,南朝的萧梁相区别。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3 18:11:04 +0800 CST  
后梁王朝建立后,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朱全忠的死对头李克用自然不服朱全忠,因此宣布自己仍旧是唐朝的藩镇,使用唐朝年号,并以讨伐叛逆朱全忠,光复唐朝为己任。
盘踞四川的军阀王建对于朱全忠的行为,是又羡慕又嫉妒,但是嘴上却还高喊讨伐叛逆朱全忠,光复大唐的口号,只是喊了几声以后,觉得没趣,于是暗地里派人跟李克用商量,不如也学朱全忠,在自己的地盘上建国称帝,没想到李克用真是个“忠臣”,直接拒绝了王建。
碰了一鼻子灰的王建,索性不理睬李克用,在同年九月宣布登基称帝,建立大蜀王朝,历史上将这个政权称为前蜀。
盘踞凤翔的岐王李茂贞也宣布自己是唐朝的藩镇,使用唐朝的年号,并号召各路军阀联合起来,讨伐叛逆朱全忠。
而其余的军阀,比如盘踞福建的王审知,盘踞湖南的马殷,盘踞浙江的钱缪,大多对朱全忠采取臣服态度——只不过,这臣服的实际程度,比起唐末,还要不如。
李思谏自然也和其余军阀一样,表示臣服后梁王朝。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3 18:13:39 +0800 CST  
新朝新气象,开平元年五月,朱全忠加封李思谏为检校太尉。
虽然是虚名,但也说明了朱全忠对李思谏的认可。
只是随着大唐的覆灭,李思谏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十一月,李思谏与世长辞了。

中原换了新天子,定难军,也该换新节度使了。
虽然天子没有这个想法,但是,老天却有。
诚所谓: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3 18:15:12 +0800 CST  
@Lancer1 2016-06-13 23:05:40
再来看看,西夏建国也花了一百多年,不容易啊。
-----------------------------
谢谢关注。
是啊,创业难,守业更难,但是败坏却最容易。
从善如登从恶如流,此言不虚。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4 08:56:35 +0800 CST  
十七、命里无时莫强求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西元908年)十一月,后梁定难军节度使李思谏去世。
李思谏是个有良心的人,当然,这也和党项人的敦厚有关,李思谏临终前,传令定难军:由李彝昌继承定难军节度使的职务。

那时候还是唐朝,幼小的李彝昌和定难军节度使的位置失之交臂。如今,终于节度使的宝座是自己的了!
命里有时终须有啊!年轻气盛的李彝昌心中暗想。

朱温篡唐,虽然遭遇李克用等军阀抵制,但是,人家还是好端端的做了皇帝。这个不好的榜样,也“鼓舞”了天下间,很多不安分的人。
夏州,自然也不是世外桃源。
至少,夏州都指挥高宗益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天子尚且可以不姓李,定难军节度使的位置,难道就不可以姓高吗?”
我想,这一定是高宗益的心声。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4 18:01:25 +0800 CST  
说干就干,毕竟有朱晃这个胜利的榜样激励自己,高宗益,要做夏州城、做定难军的“朱晃”。
于是,后梁太祖开平三年二月,高宗益发动兵变,将赴任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李彝昌送上西天了。
只是,高宗益错判了形势。
大唐朝廷不是夏州,李彝昌也不是唐哀帝。
他自己,更不是朱晃。
至少此时,李彝昌的家族,在党项人眼里,是神圣的。党项人可以不去计较中原的天子姓李还是姓朱,但是不会不管定难军节度使让不是李家的人来担任。
于是,仅仅一个多月后,定难军的军官们再度发动兵变,处决了高宗益,并且,进行了一轮大清洗——凡是支持高宗益谋逆的,都被清理掉了。
我想这时的李彝昌和高宗益,估计都会想起这句话:命里无时莫强求,
可是,人已经到了九泉之下了,想什么都已经晚了。
楼主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发布于 2016-06-14 18:02:47 +0800 CST  

楼主: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字数:74282

发表时间:2016-05-29 23: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29 09:34:10 +0800 CST

评论数:45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