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趣读两晋南北朝,品味风雨三百年

@墨宇风 2016-05-03 10:37:46
孙暴君登场!
-----------------------------

名副其实……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3 11:02:33 +0800 CST  

(2)

高坐皇椅的孙皓大手一挥,再次玩起了搬家游戏,搬家太好玩了。

堂下的大臣们,闻言慌作一团,有承受能力差的直接吐血三升,呜呼哀哉,当场气晕。

“陛下,不可啊,万万不可啊!”

这一回,理智的大臣们豁出去了,群谏!一个个知天命、过古稀的老臣泪流满面。

要死一起死了,不然迟早被玩死。

集体的力量还是强大的,果然,这一次,孙皓迟疑了。

“陛下,国库空虚,民心不稳,再迁都,国将不国啊!”

老臣们捶胸顿足,就差以头抢地了。

孙皓眉眼微皱,换作平时,前面几个老头的人头早已落地,看在群臣进谏的份上,他压下了心中的怒火。

迁都一事,暂且搁置了下来。

事与愿违,老天似乎要加速吴国的灭亡,又来捣乱了。

这回群臣想要群谏都拦不住了,孙吴的没落已经不可阻挡了,除非,出现奇迹!

但是,这可能出现吗?

凡事都要有度,量变会产生质变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即便是最为温顺的中华民族底层的农民,吃不饱饭,日子过的生不如死的时候,同样会起义反抗。

公元266年10月,浙江省德清县山区变民首领施但,因不堪暴政,聚众数千人,劫持了孙皓的庶母所生的老弟孙谦,起兵叛变。

活不下去了,反他娘的!

兄弟们!宁可站着死,不做饿死鬼!

在施但的带领下,变民军扛着锄头,扁担聚集,北上攻击旧都建业,部队快到建业的时候,人数已膨胀到一万多人。

在距离建业三十里时,变民部队却停止前进,理由竟是等待黄道吉日,方可入城。

封建迷信,有时真是害人不浅!

当然,以施但为首的领袖团想的更简单,竟然试图招降留守建业的长官。

我说兄弟,直接打进去再说啊!

兵贵神速,更何况民不与官军斗,等到官军反应过来,就完了。

果然,人家根本不搭理你!见面就打!

留守建业的将领丁固、诸葛靓(诸葛诞之子)诛杀来劝降之人,率军迎击,在建业城东南与变民军会战。

结果可想而知,锄头和扁担能打得过长枪和弓箭嘛。

变民军大败,乌合之众呈鸟兽散,施但等看起事已败,各自逃命。只剩下孙谦独坐车中,遂被生擒。

丁固不敢擅自处置,把经过奏报孙皓,孙皓想没想直接下令斩孙谦,并斩孙谦的老妈以及孙谦的老弟孙俊。

果然是狠人,那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说杀都不眨下眼。

山民起义领袖施但作乱,给了孙皓灵感,他想到了迁都回建业城的方法。

其实,搬到武昌之后,孙皓就后悔了,这里离敌人那么近,每天都睡不好觉,确实不如建业快活。

去他的天子气,老子被你坑了。

孙皓命人带领几百人拿着武器,摇旗呐喊地进入了建业城。杀了施但的老婆和孩子祭旗,边杀边喊:“现在就是天子(孙皓)从荆州派兵来破贼了!”

为了应当初那句预言:荆州有王气,且能攻破建业城。

自导自演的一出戏,让孙皓自豪不已,我就是荆州(他在武昌)来的天子,在建业灭了贼子。

预言说的不就我嘛。

果然,上天诚不欺我。

戏也做足了,舆论也散播出去了。

该是迁都的时候了吧!哈哈,他娘的,我就是个天才!

孙皓自鸣得意,看着无话可说的大臣们,再次大手一挥,玩起了最爱玩的游戏:迁都!

哼着小曲,坐着六马豪华车,孙皓启程返建业。

其实,预言官没说错,荆州真有王气,真就破了建业。只不过,那是十年后,西晋的数万军队攻破了建业。

而非孙皓演的几百人破贼入城,蹩脚无比的烂戏码。

吴国的国都,再次成了建业。

去年迁都的时候,大臣和百姓最多是心情沮丧。再次迁都的路上,几乎是哭天抢地般悲壮。

碰上这样无理的君主,再有这样独特的迁都爱好,只有认了吧。

就这样,公元266年12月,孙皓再次迁都回建业。完成了吴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人口来回迁徙行动。

武昌到建业城,全程六百余公里,随迁的百姓们就苦不堪言了,一时间饿死累死者颇多,尸横遍野,东吴的人口再创新低。

不作就不会死,真理也!

硬骨头孙吴,国库空虚,人心浮动,几近人神共愤。

基层的疾苦,高高在上的孙皓哪能知晓。

敢说真话的大臣都几乎绝迹了,不是已经被砍死了,就是被剁死了,反正就是死了,剩下的只剩下溜须拍马,颂歌颂德者居多。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3 19:20:00 +0800 CST  
@冰冷无风 2016-05-03 15:50:35
更新还可以啊~~继续~
-----------------------------

好哒,多谢支持~~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3 19:21:26 +0800 CST  

第十二章 孙皓的奇葩爱好

最让人感慨的还是孙皓改年号的喜好,让我们来围观一番孙屠夫掌权的日子里是怎么任性的吧。

在位短短十几年,孙皓就改了八个年号,几乎是两年换一个。

下面的史实,各位看官就当趣事来看看吧,且看这位有奇葩爱好的孙皓,为何频频改年号呢?

【改年号】

公元264年,登基当皇帝,孙皓大喜,年号元兴。

公元265年四月,蒋陵传说有甘露降下,此为祥瑞之兆。孙皓大喜!遂改年号为甘露元年。

公元266年,荆州有王气,宜迁都。孙皓大喜!遂改年号宝鼎。

公元269年,立长子孙瑾为太子,又封另两子为淮阳、东平王。孩子长大成人,孙皓大喜!遂改年号建衡。

公元272年,好久没改年号了,哈哈,又可以改年号了。孙皓大喜!遂改年号凤皇。

公元275年,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有传言掘地得银子,长一尺,宽三分,刻上有年月等字。大吉之象!

孙皓大喜!

大赦天下,遂改年号天册。

至于传言是不是真的,无从验证,反正领导高兴就好。

领导一高兴,日子就会好过点。

百官更是及时进言,无外乎:天佑陛下,祥瑞四起,预示着吴国才是真命所在。

至于有几人相信自己说的话,谁管他呢。

公元276年,吴郡又有传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堵塞,如今却疏通了。

民间互相传播,此湖堵塞时,天下是乱世,此湖开通,天下会被平定。又在湖边得石函,中间有青白色石头,长四寸,宽二寸多,上面刻有皇帝二字。

孙皓大喜!

遂改年号天玺,大赦天下。

鄱阳有传言历阳山石的纹理可以成文,一共二十字,曰“楚九州渚,吴九州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

孙皓大喜,今年改过了,留给明年吧。于是多次派遣使节,刻石为铭,回应祥兆。

公元277年,去年瑞祥太多,高兴啊,又可以改年号庆祝。孙皓大喜!遂改年号天纪。

孙皓,就是这么任性!

有事没事,改年号玩玩。

若不是西晋打来的早,恐怕孙皓会打破武则天十五个年号的史上年号最多皇帝记录吧。

果然是个奇葩的爱好。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4 20:06:20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6-05-04 18:43:45
继续支持!
-----------------------------

非常感谢青梅兄的支持~~~嘿嘿,受宠若惊啊。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4 20:07:14 +0800 CST  

除去杀人喝酒,迁都,改年号,孙皓最大的爱好便是爱美女。

【好色】

好色皇帝之名,绝非浪得虚名。

吴主孙皓的后宫规模之庞大,足以令世人震惊。直到西晋军队打入吴国皇宫之时,孙皓后宫佳丽数量高达三千余人,甚至有人说是五千佳丽。

不管三千还是五千。

我说孙皓仁兄,你有想过众多单身狗的心情吗?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节假日无休,三千佳丽,你一天临幸一位,那也得将近十年才能完成‘全体都有’的壮举啊。

你这是严重的浪费社会资源,这是犯罪,可耻的霸占行为。

虽然你是皇帝,但你把臣民的媳妇全抢了,十几二十年后人口增长从哪来啊,没人口,谁去当兵?谁去种田啊?

多么大的社会矛盾,孙皓却视如无睹。

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我的高瞻远瞩,岂是你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

孙皓,从某种意义上看,确实是加速西晋王朝走向灭亡的帮凶,几千佳丽往晋皇宫一塞,司马炎也堕落了。

这算不算是孙皓的功劳呢。

说起孙皓选美女、充后宫的手段,闻者惊心,见者惊呆,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常言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若求之不得,我便抢之!这就是孙皓的‘君子’行径。

接下来,就让我们细数下孙皓的‘夺美’罪行,罄竹难书都难以形容其恶劣程度。

为了扩大后宫库存量,孙皓下召规定:凡是2000石以下的官员子女,必须每年都要申报名字,每到女儿15、6岁,都必须被先让我看一遍,如果我看不上的,才能出嫁。

美女我先攒着,谁有意见么?

当真是,霸道总裁作风!

可以想象,当规定下达的时候,俸禄不到2000的官员脸色会多难看。

有女儿的官员,且满足条件的,顿时老泪纵横,敢怒不敢言啊!闺女,爹爹对不住你。

你不嫁,全家都得死啊。

也有的官员消息灵通,早早嫁女儿的嫁女儿,丑化女儿的下狠心丑化,没办法,那就是一个坑啊,不能眼睁睁看到闺女推进火坑啊。

没有女儿的官员,大大的松了口气,暗叹苍天眷顾啊。

而那些有漂亮女儿,却已经嫁人的官员未必能松口气。

因为孙皓还有一个癖好,就是只要听说有美女就要去抢回来,不管是否嫁人。

荒唐至极,有没有!?

要是遇到寻常百姓家的,没有废话。

抢!带走回宫。

要是遇到已嫁人的漂亮官女,还会问上几句:愿意进宫吗?

我,我愿意。

很好,明天就翻你牌。

什么?!你不愿意,给我抢!

这不,大臣张布的女儿被孙皓抢来了,一抢还抢了两个,小女儿被抢来当了美人,十分得宠。

张美人仅因言语惹怒了孙皓,孙皓龙颜大怒,竟然动手用大棒狠揍张美人,结果,活活就给打死了……

打女人,真的好嘛?

更何况,你下如此重手!

辣手摧花,可耻!

这还没完,当气头过去,孙皓平静下来,想想人家的美貌,还是思念不已,就命令工匠用木头刻了木制张美人,常常放在自己的身边。

有一天,孙皓得知张布还有一个大女儿嫁给了死去的卫尉冯朝的儿子冯纯,同样貌美如花。

孙皓一听,喜出望外,立刻派人,不说二话把张布的大女儿从冯纯家抢了出来,当真是用抢的!

荒唐!霸道!已成了习惯!

一见之下,果然和张美人一样是绝色美女,孙皓又是宠爱异常,立即封为左夫人。

好了,美女存货够了,那就开始享用吧,就让我醉死在这温柔乡吧。

就此,孙皓沉沦在这数千佳丽的美人海中。

爱好成习惯,‘五毒皆俱全’,昏君终养成,衰败成定局。

国不可一日无君。

若是君不理朝事,那有国君又有何用?

吴国的国力也由此慢慢消耗,一个昏君足以让一个国家慢性死亡。吴国已经病入膏肓,新兴的西晋什么时候腾出功夫,什么时候就是吴国亡国之日。

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后世读史的华夏好儿郎们,谨记之!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4 20:16:55 +0800 CST  
@墨宇风 2016-05-04 20:19:59
@诸葛侯爷 :本土豪赏2个 赞 (200赏金)聊表敬意,侯爷给力,持续支持~~【 我也要打赏 】
-----------------------------

土豪我们交朋友吧~~~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4 20:36:24 +0800 CST  
@盛夏的守护 107楼 2016-05-05 00:17:00

持续支持~加油丞相!
—————————————————
谢谢支持~~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5 15:06:30 +0800 CST  

第十三章 天不做美

暂且不提嗷嗷待宰的孙吴,目光回到西晋。

初兴西晋的天,尚属清明。还没有一统天下的司马炎,堪算个敬业的皇帝。西晋初年的百姓也算是幸运的,至少现在还没有吴国百姓那般悲惨。

司马炎在考虑如何应对吴国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国内的饥荒和随之而来的西北地区的稳定。

攘外必先安内!

国家新建,还未到国富民强,四处扩张的时候。

管理一个国家,也没有年轻的司马炎想的那般轻松,小事不断,大事常有。

当皇帝,有点烦,又有点无奈。

最为烦恼的是,没完没了的天灾,水灾、旱灾、虫灾、雪灾年年都有。

为了稳定朝局,司马炎亲自耕田以鼓励农作,并且,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灾情,他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政府买进粮食,灾年卖出,以利百姓。

泰始4年九月,青、徐、兖、豫四州发大水,伊洛溢,合于河,司马炎开仓赈灾。

没过半年,泰始5年,青、徐、兖三州又发了大水,再一次遣使赈灾抚恤。

虫灾、雪灾,朝廷一一赈之。

中原地区受灾还好,凡是有天灾,司马炎还能大力赈灾。但偏远地区发生天灾,司马炎就采取了让其自生自灭的想法。

胡人,死光了更好!

司马炎心中如是想到,但对外托词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反正他就是不管了。

‘任性’的司马炎还没意识到,胡人也是人,也要吃饭,吃不饱饭,也是会闹事的!

公元268-269年,河西、陇右地区连年的大旱,粮草全无,这么大的事情,朝廷肯定知道,皇帝司马炎肯定也知道那里庄稼没有收成,人和马都在饿肚子。

但是,翻遍史料,也未曾见到晋国政府振恤那里羌胡的事情,也许当时帝国的确象司马炎说的那样,没有余力吧.

时间无法逆转,我们不知道当时的情况,兴许天灾颇重,中原地区百姓尚且不能填饱肚子吧。

无论何种原因,吃不饱饭肯定是要出事的!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5 19:34:48 +0800 CST  

(2)

公元269年,经朝廷议会,司马炎拍板,决定从雍、凉、梁三州析出部分地区,建置秦州,治所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目的是加强对有大量鲜卑族人居民地区的统治,应对可能出现的民族矛盾。

司马炎组织专家小组,对西北的战略部署展开了调研及论证会。会议期间,司马炎虚心听取意见,采纳西北人士御史中丞的傅玄的建议,在安定和武威之间再设置一个高平郡,用来切断秃发部的河西鲜卑和乞伏部的陇西鲜卑之间的联系。

会议最终高支持率通过新建立的秦州刺史人选,以及凉州刺史人选。

任命胡烈同志为秦州刺史,任命了扬州刺史牵弘为凉州刺史。

这两位同志,出身将门,背景深远。

胡烈,字武玄,是魏国车骑将军阴密侯胡遵之子。胡遵生有三子,老大胡广,官至散骑常侍、少府。老二胡奋,以功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迁护军,加散骑常侍。老三胡烈,阀蜀功臣。连胡烈儿子胡渊,也是将门虎子,钟会反叛时,年仅18的胡渊,率领士卒攻进成都杀了钟会,名播四海。

牵弘,是魏国名将牵招的次子,颇有牵招之风,跟随邓艾伐蜀有功。在扬州刺史任上,打退吴国大将军丁奉的进攻。

胡烈任秦州刺史,那是因为胡烈威名在外,西北几乎是胡烈的主场,几乎一票通过。

而身为扬州刺史的牵弘,调任凉州刺史,按理说是苦差事,偏偏还有人出面反对道:陛下,你选的两人都是有勇无谋之辈,强于自用,非镇守边境的将才,强行任命,会出大事的。

胡烈和牵弘听闻后,当场脸绿,几近暴走和此人拼命。

出面的是德高望重的大司马陈骞。

陈骞,能被晋书单独列传,确实他是有真本事的。出身名门,曹魏司徒陈矫之子,西晋开国功臣。

一生战功显赫,灭蜀功臣之一,讨平诸葛诞叛乱。西晋建立后,陈骞为西晋佐命元勋,与安平王司马孚等人并称西晋开国八公,一度官至太尉、大司马等要职,与贾充、石苞、裴秀都是司马炎的心腹,以智计闻名。

牵弘曾是陈骞的下属,传闻他们之间有些摩擦。

正因如此,司马炎没有听取陈骞的建议,执意任命胡烈二人奔赴西北,主持西北民族矛盾一事。

可没过几年,西北传回来消息:胡烈和牵弘二人与外族起了冲突,二人均殁于战事中。听闻消息的司马炎后悔不已,直言:早知如此,应听大司马之言啊。

当然这是后话,谁又能有本事预知未来呢,先让我们将目光瞄向西北。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5 19:36:04 +0800 CST  

(3)

连年的自然灾害,加上朝廷无力赈灾,西北人心浮动,秦州军与鲜卑等部落摩擦不断。

这一地区的胡人,早年都是些被邓艾招降的鲜卑和羌胡部众,当初邓艾伐蜀,为了抢夺人口和兵源,便把他们迁到凉州地区,便于控制。

战时,这些羌胡和鲜卑人都是优良的兵源。

但是到了和平年代,习惯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胡人生活习性异于汉人,因而时常与汉人发生摩擦。

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已习惯了汉化地区生活的胡人,在灾年得不到救助就罢了,如今又要面对西晋朝廷驱赶政策,自然是更加不乐意了。

胡烈赴任之后,采取高压手段处理民族纠纷问题,先屯兵于高平川(今宁夏固原市一带),后又派兵进占麦田一带(今甘肃、宁夏两省交界地区)的“河西鲜卑”聚居地。

结果,不仅使羌、戎失和,更加剧了灾区难民的痛苦。强硬的手段遇上早有反叛意图的胡人团体,矛盾就彻底激化了。

公元270年7月,鲜卑‘秃发’部落首领秃发树机能(这名字有点意思)聚众反叛。
秦州刺史胡烈闻此消息大怒,率军讨伐鲜卑秃发树机能,连胜三场,士气如虹的晋军在追击逃跑的胡人部队至万斛堆。

谁料想,狡猾的秃发树机能不惜以真败三场的代价,勾引胡烈扑进了早已设好的包围圈。

被围困的胡烈,犹做困兽之斗。

时任西北战区总司令的扶风王司马亮得到消息,派遣将军刘旂、骑兵都督敬琰率兵援救胡烈。

没成想,援军主将刘旂率军止步不前,不敢救援。

兴许是新上任的胡烈没有处理好周边同事关系,这刘将军估摸着是来看戏的,带着援军在不远处看着胡烈的秦州军被围就是不去解围。

结果不用想,被围困无望的胡烈所部,没能等到援军,秦州刺史胡烈壮烈殉国。

消息传回朝廷,满朝皆惊!晋帝司马炎更是茶饭不思,悔不当初。

秃发鲜卑,我誓要灭你!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5 22:34:10 +0800 CST  

第十四章 鲜卑叛乱

(1)

知晓兵败始末的司马炎,怒斩驰援不力的刘旂。

唉,刘旂同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是很容易出事的,下辈子多长点心眼吧。

愤怒的司马炎不听亲叔叔司马亮(八王之乱魁首之一)任何解释,贬西北军区长官司马亮为平南将军。

刘旂你个蠢货,坑死老夫了!

无辜受牵连的司马亮辩解无果,接受调令离开了西北军区。

为了挽回局面,司马炎火线任命姑父杜预赴任秦州刺史,同时任命尚书石鉴做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讨伐秃发树机能。

匆忙间派出的两名大将,个人能力都不错,特别是杜预,不仅足智多谋,更是一个知兵事的大才。可惜的是,两人面和心不合。

看到这里,大家别弄混了,这里的石鉴是西晋大臣石鉴(字林伯),并非后赵国皇帝的那个石鉴,石大郎。

这两位主将的矛盾由来已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

这事要从泰始六年(270)年初说起,时任守河南尹的杜预因得罪上司司隶校尉石鉴,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职务。

没过几个月,边关告急,司马炎启用他出镇边关,先为安西军司,后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

没成想,杜预刚刚在秦州就任,就得消息新任安西将军竟是老对头石鉴。

石鉴以安西将军的职务都督秦州诸军事,转了一圈再次成为杜预的顶头上司。兴许是因为司马炎身居高位,事情太多,糊里糊涂地让石鉴再次成为了杜预的上司。

司马炎同志,有这么玩姑父的嘛?

无奈的杜预,只好接受现实。两人见面,面上和气,心中可就不是这么想了。

果然,石鉴有意刁难杜预,刚到前线,还没来得及开展调查对手的工作,他就匆忙命令只有三百士兵和百匹坐骑的杜预出击攻击秃发树机能。

杜预又是何人?

说起来,杜预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起于寒门,因其才智突出,取得司马昭信任,最后还成了司马昭的妹夫。

智力极高的杜预怎能没看出石鉴的诡计,他果断地拒绝执行石鉴的命令,身为一位有责任的大将,他还是给石鉴建议道:草盛马肥的六月根本不适合同鲜卑人作战,而晋军则粮草不继,应该等到明年春天以后,准备好粮草以后,协同出战才有希望。

杜预言外之意是:你现在叫我孤军进发,无疑是想害死我,这不是想要公报私仇嘛。

最后,杜预还把他的意见归纳为“五不可,四不须”提交给了石鉴。

被拒绝的石鉴领导大怒,哪还管杜预提的“五不可,四不须”,当晚就写密信给司马炎,诬告杜预居心叵测。

告密的内容也很奇葩!

原来,石鉴上书捏造事实道:杜预他拿着陛下您给的军资用来装饰城门,他还大肆装修官邸。正是因为他的腐败,才导致了战备物资匮乏,影响军事行动。

虚伪的石鉴从他嘴里说来的话可信度太低,就这样一封接近于无理的告状信发给了司马炎。

可笑的是,司马炎同志竟然信了石鉴的话,恼羞不已,即刻派遣御史用囚车把杜预带回了洛阳审判,最终杜预被判有罪。

杜预,您真的是皇亲国戚?皇帝的姑父吗?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6 21:34:38 +0800 CST  

(2)

战场上,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将帅不和,领导都尿不到一块,这战还怎么打啊。

一代名将,就因为小人的诬告,莫名其妙地遣送回洛阳。

可怜的杜预,从一个东羌校尉直接撸成了一介平民。这还是多亏了杜预与皇室有婚姻关系,在“八议”的赦免范围,才保住性命。

奸计得逞的石鉴,一时间春风得意,尽掌西北兵权,磨刀霍霍向叛军。

杜预小儿,看我的能耐吧!

石鉴整顿兵马,对‘叛贼’秃发树机能发起了进攻,长期高坐朝堂的他,犯了兵法大忌。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石鉴太瞧不起秃发树机能了,在围剿的秃发树机能的战斗中,直接被彪悍的鲜卑部队击破中军,晋军大乱,溃败而逃,亏得石鉴两脚抹油逃得快,不然也像胡烈那般为国捐躯了。

事态正象杜预预料的那样,不仅秃发树机能兵势很盛,并且秃发树机能本人又善于用兵,石鉴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

大败而归的石鉴,害怕皇帝责罚,竟然快马虚报战功。

司马炎又不是傻子,他自然有自己的监军,很快,石鉴的计划败露,晋军大败的消息再次传回了朝廷。

再次满朝震惊,朝廷高官们纷纷咒骂石鉴虚伪,但心中也不由害怕起来。

没成想这秃发树机能这么厉害,这该如何是好啊!

司马炎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当即召回石鉴,罢免了石鉴的官位,但还是饶了他一命。

不得不佩服石鉴,一生中起起落落,司马炎对他似乎有些过分的信任,即便是犯了欺君之罪,非但不杀头,仅仅是免官,但经常是没过多久又会重新启用,当然司马炎是怎么想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一时间,满朝文武人心惶惶,好日子还没过多久,就不安宁了。司马炎急招文武百官开战时讨论会,商量西北对策。

最终,出于朝局稳定考虑,司马炎还是选择相信自家人,任命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坐镇关中,加衮冕侍中的服饰。

虽然前任西北军区司马亮和司马骏是亲兄弟,但司马炎更看好一向善于抚御、既有威严,对士卒和百姓又有恩惠的司马骏叔叔。

这一次,新任西北军区总司令的司马骏没有急功近利,吸取前两任的经验教训,正视叛军首领秃发树机能的能力。刚到前线的司马骏,很快就了解了前线的情况。

情况很不好啊!比想象中的还要棘手。

眉头紧皱的司马骏意识到西北形式十分严峻,己方大将胡烈被杀,石鉴也大败而归,士气已降至最低点。反之,敌方连胜数场,缴获物质无数,更是士气如虹之时。

显然,现在不是对方动手的时候。

更何况,西北本来就是各族胡人的聚集地,秃发部所发起的叛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造反所得的果实又是如此丰盛。这使得其他各部胡人纷纷秣兵厉马,大范围的叛乱正在酝酿当中。

秃发树机能,显然成为了这些叛乱队伍的绝对核心,一张巨大的网向着司马骏张开。

这使得司马骏在西北的行动更加小心翼翼,他抛弃了前两任的对敌策略,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建立根据地的做法。

与敌人对峙,而不主动发动进攻,在根据地上大胆进行屯田行动。司马骏得到上级领导首肯后,以身作则,并且要求军队中从将军到士兵,实施承包制进行屯田事宜,一人10亩地。战时拿着武器上战场,闲时放下武器回到承包地种地。

司马骏的到来,给动荡的西北带来了一丝安宁,生产速度得到恢复,百姓们也不再颠破流离,司马骏的名声渐渐鹊起于西北。

民心,是决定一场大型战役成败的关键,显然,千百年前的司马骏是一位真正懂得战争真谛的大将。

只有战区内,老百姓们吃饱饭,有屋主,穿得暖,他们就会拥戴你,战区就会成为铁板一块稳固。

显然,秃发树机能也乐意与晋军和平相处,双方进入了角力的阶段。

司马骏一口吃不下秃发树机能等叛乱的部落,当然他也没有给秃发树机能战胜他的机会。

就这样,双方摩擦不断,但是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公元270年后半年,西北也由此进入相对安稳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司马炎当然不满意,但一时间也没有办法拿下叛贼,只好接受事实,因为眼前他还有别的麻烦要面对。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6 21:49:51 +0800 CST  

第十五章 匈奴刘猛出逃

皇帝这工作不好干,尤其是开国皇帝。

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司马炎开始体会到了当皇帝的无趣,能支撑他的念头只剩下:待我平定天下的那天,我要享尽世间奢华。

长久的压抑,若是哪一天得到释放的机会,那样爆发出来的能量可能是惊人的。

现在的司马炎还没机会,天下未平,更何况还有个‘严妻’管着。皇帝陛下,您还是乖乖做个好皇帝,好丈夫,好父亲吧。

困难的泰始6年刚过,迎了崭新的一年。

泰始7年元月,司马皇室迎来了一件大事,太子司马衷12岁了!在那会儿,男子过了12就成年了。

皇室男丁的成人礼,一向都是十分隆重的,更何况还是皇太子的成人礼。

难得的是西北的叛乱趋向于平稳,兴许是办场大喜事冲冲西北出现叛乱的晦气,因而司马炎将太子成人礼办的十分隆重。

文武百官,纷纷献上厚礼,以表对皇太子的尊重,那些有待嫁闺女的官员更是眼巴巴地找着机会几把贵重的宝贝和闺女的画像往杨艳那塞。

这成人礼一过,有心人都明白,太子妃的册立也就不远了。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美事,自然要削尖脑袋让自己闺女上啊。

一时间,一场太子成人礼,俨然成了众多有女待嫁的大臣们暗中角力的比赛。

泰始7年1月,热闹的太子成人礼完满完成,几乎就代表着皇太子人选更换的可能性极小了,不出意外,也就意味着司马衷将是下一任司马集团领导了。

自古以来,皇室最为忌讳的事情就是皇子争位所发生的各种惨剧。

如今,西晋太子早早立下,即为下一任领导的储备,司马式的江山在大臣们看来已经稳如泰山。

但是,事情真会这样顺利发展下去吗,西晋的江山还能繁盛多久呢?这一切种种,下定论好像为时太早,只因为这个太子的人选是个智力有缺陷的傻小子。

三年前,迫于各种原因,司马炎立了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随着司马衷年纪见长,司马炎也开始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他这个大儿子的智商确实是问题啊。

夜里无人的时候,司马炎总是莫名的叹气,问着枕边美人皇后杨艳道:“你说我们的大儿子,若是一直这般不开窍,让我如何放心将江山交给他啊。”

一心想要儿子登基为帝的杨艳,心中怎能不明白这些事情,可是她的理智已经被自己的私欲所迷惑,生怕司马炎生出别的念头,废了儿子太子之位,赶忙答道:“太子不是笨,只是见识浅了点,等长大点,多带在身边指导,自然会好,另外,再给他娶个精明的太子妃相助,想必是没问题的。”

司马炎哪经得起美人的枕边热风一吹,没一会儿功夫,‘担忧’就变成了‘欲’望。

就这样,司马衷废立一事暂时揭过。

司马炎是忘了这件事,但是杨艳却没有敢忘记,司马炎的话时刻回荡在她耳边,她的担忧也日甚。

为了儿子的太子之位稳固,太子妃一事也应该早早提上日程。身为后宫一把手的杨艳,行动雷厉风行。

一时间,贵族圈中,流传出太子要立太子妃一事。这一爆炸性的消息彻底是引爆了文武大臣们的后院。

太子成人礼上没有反应过来的大臣们,终于是醒悟过来了。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7 21:04:47 +0800 CST  

可惜,众多有适龄闺女的大臣们下手还是慢了,有人比他们下手还早,那就是贾充。

贾充,家有一适龄闺女,且不说这姑娘长的如何吧(确实丑啊),就算是如花那般模样,他老爹和老娘都有能力让她成为太子妃的热门人选。

贾充作为皇帝近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太子妃的事情,早早就被贾充得知,贾充的老婆郭槐,这位和名将郭淮发音相同的女人,也是个厉害的角色。

为了自己女儿贾南风的未来,郭槐可谓是用尽心思,重金贿赂了杨艳的太监宫女,让这些皇后近人经常在杨艳耳边提起贾充家的女儿如何如何好,用尽一切办法想把自己的女儿弄成皇太子妃。

杨艳经受不起郭槐的‘糖衣炮弹’攻击,再加上听闻身边人说道的贾南风如何的貌美如花,知书达理,心中便认定这贾南风为皇太子妃的最佳人选。

唉,杨艳啊杨艳,你聪明一世偏偏这事情犯了糊涂。你可知道,你的这一决定,对于西晋的未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吗。

满心欢喜的杨艳找到司马炎,将贾南风推荐给了司马炎参考。可惜司马炎心中最中意的儿媳妇人选却是卫瓘家的闺女,他认为卫家闺女:贤良、好生养、人美、肤白、身材好,而且还十分嫌弃贾充家的闺女。

杨艳一听,果然不乐意了,心中更是不喜卫瓘家的闺女。

就这样,太子妃一事因为帝后意见不一致,就此耽搁了下来。

泰始7年,注定又是个不平静的一年。

还没过正月,北边传来噩耗,再次震惊了西晋朝廷:在山西安稳了大半个世纪的匈奴部落,在右贤王刘猛带领下叛逃出塞!

此时,西北胡人叛乱还未定,秃发树机能击败了围剿的晋军主力,已经逐步占领了秦凉两州之地,西北的乱局将晋军的大部兵力牵扯住了。

虽然有司马骏应付着,短时间内,不至于出大纰漏。但是叛乱一天不平,西晋王朝就如鲠在喉,难以安定。

这不,有一就会有二,叛贼们往往喜欢有样学样。

远在并州的匈奴刘猛听闻秃发树机能的成功叛乱消息后,压抑多年的野心蠢蠢欲动,立马联络了众部落,终于是在泰始7年正月从并州西以及河东、平阳向北逃出了边塞。

你小小秃发部都能做到的事情,我匈奴好男儿也能做到!

成功叛逃出境的刘猛,信心满满,期待着能和秃发树机能一般占领大片地盘,成就自己祖辈多年未竟的大业。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7 21:36:01 +0800 CST  

第十六章 匈奴的兴衰

匈奴刘猛又是何人?

让我们翻开史书(《汉书匈奴传》《晋书》等),了解一番匈奴人的过往和这位匈奴刘兄到底是何人吧?

匈奴,是生活在蒙古草原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晋书北狄传》载曰:“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

自古老的夏朝以来便是是中华大地上华人政权最大的北方威胁。

秦汉之际,匈奴在塞外崛起,匈奴先是趁楚汉相争之时重新夺回了被秦将蒙恬占领的河套平原,又于公元前200年率领40万大军围困汉军32万于白登,作为大汉开国之君的刘邦也不得不贿赂单于阏氏才得以逃脱。

此时的匈奴之强,让大汉颜面尽失,只能采用和亲之计,甚至以刚毅著称的吕后也不得不强忍冒顿单于的书信之辱。

西汉初年国内历经多年战乱,国力凋敝,而国家新定,尚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汉庭不得不对匈奴隐忍。但是经过数十年的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国家仓廪殷实,已有充足的物资基础,终于向匈奴人发起了反击。

汉军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围开始主动出击匈奴,拉开了大汉反击匈奴的序幕。

经过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公元前124年的漠南之战、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公元前119年发动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经此数战,匈奴势力渐衰,国力大减。

公元前36年,汉将陈汤纠合西域屯田吏卒与各国兵众灭郅支单于,呼韩邪既喜又怕,入朝请求和亲,汉庭便以王昭君出塞,被封为宁胡阏氏,两国边塞四十年无事。

直到王莽篡汉,两国关系出现恶化,王莽又与匈奴交往不得其法,匈奴再次为患。王莽本想集结三十万大军,对匈奴穷追猛打,把他们赶到丁零去,结果只集结了部分军马,不能出击,徒费粮食,加上匈奴的劫掠,“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东汉建立后,匈奴人的进扰日甚,中原又历经多年内乱,两国形势可与西汉初年类比。

光武帝考虑到中原初定,对匈奴的骄横也只能强忍。

公元45年,西域十八国备受匈奴压榨,希望汉庭复立都护,然而光武帝忙于内部事务,无力经营西域,于是拒绝。

48年,栾提比自立为南单于,号醢落尸逐鞮单于,向东汉称臣,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两部。光武帝同意南匈奴内附,建王庭于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其部众被汉光武帝安置在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八郡,在今天内蒙河套、山西北部一带。次年,南单于遣军一万攻打北匈奴,生擒北匈奴左贤王。北单于震恐,后撤千余里,所属三万余人归附。

50年,光武帝派人出使南匈奴,南单于接见,使者命其趴在地上拜接诏书,南单于心里虽不愿意,但也只得下拜,可见此时的南匈奴汗国虽然有其政权,但形势同附属国无异。

73年,东汉明帝派遣祭肜、窦固等将领,联合南匈奴、羌、乌桓等军讨伐北匈奴,北单于逃往漠北,除窦固之外,各路大军无甚斩获。同年,东汉遣班超出使西域,原先臣服于匈奴的各国开始转投东汉,又以窦固率军攻打匈奴属国车师,大败北匈奴援军。在此之前,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已经中断了65年。

总体来说,东汉对南匈奴的控制是在逐渐加强的,但是地方长官贪暴,征调匈奴部众十分频繁。

匈奴部众若反叛,必将遭到汉军严酷征讨,若不反叛,地方官吏的压榨只会愈加严重,所以匈奴单于往往夹在汉庭与部落之间左右为难,这使得单于的地位越来越低,被汉庭逼迫自杀的有,部族反叛被杀的亦有。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8 22:16:38 +0800 CST  
@赫姆霍资 2016-05-08 12:01:07
母亲节快乐哦~
-----------------------------

祝天下母亲身体安康!!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8 22:17:18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6-05-08 18:59:34
继续支持。
-----------------------------

嘿~谢谢青梅兄支持~~~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8 22:18:07 +0800 CST  
到了曹魏时期,匈奴单于的地位进一步降低,中原经历过严重战乱之后,户口大为减少,统治者为弥补兵员不足的情况,调动匈奴骑兵战争的现象也更常见,而且地方豪强为了填补劳动力的缺口,招匈奴人为佃户的情况也很常见。

216年,曹操担心匈奴户口迅速增加,渐渐会难以控制,于是命令呼厨泉单于前来朝见,曹操借机把他留在邺城,派呼厨泉的叔叔右贤王去卑监理其国事务。按照匈奴传统,左贤王为单于继任者,呼厨泉当时以兄於扶罗之子刘豹为左贤王,即是准备以刘豹为单于继承人。

曹操以右贤王统领国事,目的自然是离间左右贤王的关系。

经过千百年的努力,终于是在公元216年,曹操将匈奴各部驯服,罢黜了匈奴单于,并将匈奴汗国一分为五部,以右贤王为监国。

匈奴五部自此迁入并州(今山西境内),五部中的‘左部’住兹氏(山西省汾阳县),‘右部’住祁县(山西省祁县),‘南部’住蒲子(山西省隰县),‘北部’住新兴(山西省忻州市),‘中部’住大陵(山西省文水县)。)

后来司马师当权时,左贤王刘豹的部众最盛,时任城阳太守的邓艾建议扶持去卑之子刘猛,让其居于雁门,以分匈奴之势,司马师同意。

从此之后匈奴部落组织虽然名义上虽还被继续保存着,但权力却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权的手中,单于不过是个虚号,南匈奴汗国的政权形势就此灭亡。如《三国志粱习传》所言:“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虽是如此,但南匈奴的势力依然很强,江统在其《徙戎论》中称:“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晋书张统传》)

刘猛,便是上一任右贤王去卑的儿子,他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汉王朝刘姓皇家的外孙,身上有刘姓皇家血液,遂取消原来的姓挛鞮,改姓刘。

《晋书》称刘猛为匈奴中部帅,而《魏书》称刘猛为匈奴北部帅,考虑到《魏书》中有刘猛部众“居于新兴虑虒之北”的记载,基本可认为《魏书》的记载正确。

所以刘猛虽然是匈奴的右贤王,但他统帅的并非匈奴右部,而是匈奴北部,其驻地应当是在新兴郡(今山西忻州),有部众四千余落。

刘猛,是个有野心的右贤王,一心想要将匈奴汗国恢复到西汉前最为强盛的匈奴王国,而不是现在这般蜗居于汉人脚下的异族。

趁着西北的叛乱,晋军大规模调往西北驻防秃发树机能的机会,刘猛果断率部叛变,先是南下劫掠了河东、平阳二郡,即今日山西西南临汾、运城盆地一带。

这里是西晋并州地区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可见刘猛起兵之后,并没有直接向北逃出塞外,而是南下河东、平阳二郡,想在出塞之前大捞一笔(出处《杜预传》)。
打捞一笔之后,刘猛率部北逃了,翻越陉岭(今恒山山脉)出塞,驻守在孔邪城,自此宣布脱离西晋的‘魔爪’。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8 22:18:50 +0800 CST  

第十七章 刘猛身死

刘猛叛乱的消息,使得刚喘了口气的晋帝司马炎忧心忡忡,在底下听宣的诸位文武大臣们也是满头大汗,交头接耳。

大厅里,一个身影颇为特殊,他非官非皇子,竟然能够参与这般国家大事的讨论,这人就是杜预。

司马炎,对于姑父杜预的情感是复杂的。此前听信石鉴的谗言罢免了杜预的官职,如今又碰上叛乱,大臣当中,能让感到安心的也就杜预和羊祜等几人。

杜预的才识与智谋是所有大臣中,司马炎最为倚重的,叫他来参谋军国大谋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杜预以一位散侯的身份参加了本次战前会议,这样的待遇足以让人相信,他官复原职是迟早的事情。

果然,没过多久,杜预被司马炎重新启用,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掌管政府的经济财政事宜。

最终,战前会议决定:以骁骑路蕃进讨,又以胡奋、何桢为监军为路蕃后援,屯兵陉岭以北,其中何桢为持节,胡奋为假节。

在这里,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持节和假节的区别吧。

在西晋时期,持节者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二千石一下官员。而假节则只能在战时斩杀犯军令之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何桢的级别比胡奋要高,讨伐刘猛的主帅应当就是他了。人们,往往只记住所有的第一,作为一把手的何桢由此出现在《武帝纪》中,平刘猛的功劳全部落在他的身上。

这场平乱的战争,史书上寥寥几笔带过。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晋军奔赴塞外平乱的艰辛画面。

何桢这人,素有志略,虽然晋书没有单独给他列传,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能力。

面对西北接连几场都战败的悲惨局面,就连杜预杜武库都未能解决西北乱局。如今北方叛乱又起,武将们一个个缩头不出。

但是,何桢坦然接受了司马炎的任命,他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刘猛。

率部奔赴北方的何桢,发动了几次试探性的攻击后,他认为刘猛部众强盛而又凶悍,晋军虽有小胜,但以他们现有的兵力不足以平叛,只能智取。

于是,何桢暗中引诱参与叛乱的左部督李恪杀了刘猛,在重礼和重重的诱惑下,左部督李恪果然心动,趁着刘猛酒醉的机会,斩杀了刘猛,率部投降了何桢。

一场轰轰烈烈的叛逃,就这样草草结束了。胸怀大志的匈奴右贤王刘猛,事业未竟就死在了手下的手中,挥斥方遒,建不世功业的梦想就此破灭。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9 23:33:56 +0800 CST  

楼主:诸葛侯爷

字数:196943

发表时间:2016-04-27 04: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8 14:03:42 +0800 CST

评论数:11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