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趣读两晋南北朝,品味风雨三百年


(2)

刘猛的死,使得北方匈奴所有部落都震惊了,那些想要有所动作的部落首领野心彻底是冷却了下来,刚想要伸出去的头果断地缩了回去。

刘猛死了,但匈奴人的野心并没有就此灭亡,十余年后,又一位匈奴的贤王完成了刘猛未完成的心愿,他就是建立了匈奴政权前赵国的匈奴左贤王刘渊,这是后话,以后会提到这位左贤王的传奇故事。

刘猛死后,其子刘副仑投靠了塞外的鲜卑拓跋部,其部众由刘猛的兄弟刘诰升爰代领,诰升爰死后,刘猛的从子刘虎成为匈奴北部的统帅。

此时匈奴北部的活动区域比刘猛时期要有所北迁,居住在新兴郡的虑虒县(今山西五台县)以北,十分靠近边塞,位于新兴郡东北约百余里。

刘猛被杀,并州的匈奴人受到很大震慑,短期内不敢再叛乱。北边的叛乱也暂时平定了下来。

消息传回了朝廷,司马炎长出了一口气,夸赞何桢能干的同时不由感慨北边的部族太难对付。

北有匈奴、鲜卑等人口众多的民族,若不能处理好民族冲突,晋国的北疆将会后患无穷。

这些事情司马炎何尝不知道,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毕竟这些矛盾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啊。

那么,刘猛所部在山西过的好好,怎么就想要叛逃呢?难道真就是因为刘猛眼红秃发树机能叛乱成功吗?

事出有因,必有妖!

让我们先捋一捋晋朝领导们是怎么对待匈奴部族的吧。

话说很久以前,西汉末年,匈奴呼韩斜单于投降了大汉朝,自此匈奴单于远赴长安就职。

待遇看起来还不错,照旧被称为单于,位同列侯,每月还有不菲的薪酬,归降的匈奴部众也和汉民一样,受州郡统一管理,只不过不用交租税。

民族的信仰,是极难纠正的,即便是匈奴部众迁入汉人聚集地,他们的信仰也未曾改变过,他们的皇帝是单于,不是高高在上的汉人皇帝。

汉朝的皇帝们也敏感地发现了这些矛盾,长久以来,致力于限制匈奴单于对于部落的掌控力。

到了曹魏时期,曹操把匈奴分为五部,分住不同地区。司马炎建立西晋时,在五部的基础上,又设置了3率、4率,进一步分化瓦解,并设置不隶属于州郡的护匈奴中郎将,剥夺了匈奴贵族在部众中的实际管理权。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特别是权力的分配不公,更加促使了匈奴上层贵族心理失衡。

这么看来,叛乱时迟早会发生的。

更何况,在汉人主导的朝廷里,胡人,永远是野蛮人的代名词。歧视、不屑、压迫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甚至买卖胡人都成了高官贵族的乐趣。

有甚者,偏爱于虐待胡人奴隶。

小皮鞭一甩,打得匈奴小婢哇哇大叫,泪眼婆娑眼巴巴地模样,让人心生怜惜,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歧视、压迫、耻辱,这些种种不平等的待遇造成了当时胡汉间的隔阂和对立,激化了民族矛盾。
刘猛的反叛,仅仅是吹响了反抗的号角,虽然他失败了,但他所带动的连锁反应是刘猛也都想不到的。刘猛的失败,一是败在了反叛过于仓促,手下人各怀鬼胎,人心不齐事就难成,再加上晋军刚在西北吃了瘪,不拿你出气拿谁?

找秃发树机能?开玩笑,打不过!

因此,刘猛被揍了,狠狠地挨揍了,还丢了性命,最后导致所率领的部落流离失所,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

刘猛败了,但胸有傲骨的匈奴人,从不轻易低头,也不会就此沉寂!

司马炎,你还是长点心吧,姓刘的匈奴高层你多留心吧!一不小心将成大祸!比如,刘渊等同志。

当然,作为后来人,我们知道匈奴人真的有了出头的那天,但是司马炎是无法预知的,历史就按照着它特定的轨迹走着,无法被改变。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09 23:36:30 +0800 CST  
@赫姆霍资 2016-05-09 23:33:55
楼主今天要偷懒了?
-----------------------------
白天上班,回来晚了,抱歉啊兄弟。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0 21:16:39 +0800 CST  

第十七章 民族矛盾诱因

(1)

鲜卑人反了,匈奴人也反了。

为何西晋初年,会接连爆发民族冲突,导致反叛的事情发生呢?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那就我们来看看魏晋时期,中原政权是怎么对待北边这些游牧民族的吧。

自古,中国先民在民族意识这个问题上远比我们现代人开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采取的民族政策就是合理的。

因为古人的意识中虽然少有血统歧视,但多文化歧视,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历代统治者在讨伐外族的檄文中总会有“不服教化”的字眼。

难道就因为这些民族住在偏远的苦寒地区,就要称之为蛮夷嘛?胡人,几乎是所有异族的标签。

自汉魏以来,中原地区历代统治者对内迁胡族的歧视十分严重,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多是歧视性政策,甚至很多政策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自东汉以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经过近200年的发酵,到了西晋时期,民族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爆发的边缘。

物极必反,量变会产生质变,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西晋统治集团对异族的剥削更加沉重,对他们的不信任感也有所加深。

西晋的民族政策继承于曹魏,其主要内容是“移民实边”,但这个“移民实边”与秦皇、汉武时期的移内陆汉族百姓至边塞充实边界不同,而是迁徙塞外胡人于塞内,以实户口,提供朝廷所需的赋税、徭役。

没办法,经过三国之乱,中华大地上人口几乎达到史上最低值。

魏晋时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三国时期朝廷能控制的户口锐减,户口减少之后意味着统治者所需的赋税、兵源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各国统治集团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以武力方式掳掠人口,对象包括敌对国家和周边各少数民族。

管你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缺人啊,特别年青男子,更是被重点掠夺对象。

比如说东吴多次讨伐东南山区的山越族,掳其民众为兵户,孙权甚至派遣卫温、诸葛直率水师前往夷州(今台湾)掳掠当地夷族。

同时期的蜀汉军中亦有不少羌人,诸葛亮平南中之后,也有让少数民族内迁,《华阳国志圠中志》载:“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

曹操讨伐乌桓蹋顿部之后,亦收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载:“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类似的记载很多,这些都是中原政权以武力方式强制胡族内迁,特别是羌族内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

再加上在东亚地区,北方属于苦寒之地,西北为荒凉沙漠,西南多高山峻岭,在当时的科技水下,生存环境很是恶劣,但这些地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部落互不统属,相互劫掠,所以他们中有不少部族也有着强烈的内迁欲望。

吃不饱饭,靠天吃饭的日子真的很难过。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0 21:22:26 +0800 CST  

(2)

比如说东汉初年南匈奴的内附,以及氐、羌、鲜卑、乌桓、丁零等族都有主动内附的相关记载,对于严重缺乏户口的魏、晋统治者自然是欢迎的,不但能削弱塞外胡族的力量,将他们安置与塞内各处,与汉民族杂居,按口缴纳赋税、服徭役,自然可增强国家实力。

正常情况下,外族内附对统治集团来说是好事,毕竟在古代人力资源比土地资源更重要,而且他们内附之后与汉族接触日益频繁,也就开始了汉化的进程。

但是外族内附之后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胡族毕竟与中原百姓有异,语言不通、服饰不同,生产活动迥异,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特殊文化,相对汉民来说独立性很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自然不高,这对统治集团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

所以西晋大臣傅玄认为:“本邓艾苟欲取一时之利,不虑后患,使鲜卑数万散居人间,此必为害之势也。”(《晋书蔠葐传》)

在谈论魏晋时期的民族问题之时,我们首先得注意一点,内迁胡族与塞外胡族是有区别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在西晋时期内迁的胡族和编户一样是要缴纳赋税的,同时也是朝廷征兵的对象,史书上关于中原朝廷征用鲜卑、乌桓、匈奴部众出征的记载有很多,这说明内迁胡族已经接受中原国家统治。

按现代说法,内迁胡族已经属于公民,享受基本权利的同时还有相应的额义务,与塞外民族不接受朝廷封号、不确定统辖关系的外族有本质的区别。

胡族内迁确实有为害的一面,但也有有利的一面,而且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魏晋时期的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主要还是统治者对内迁胡族的统治政策过于粗暴。

西晋对内迁民族的管理模式很是复杂。为管理周边民族事务,西晋在民族聚居区设置校尉府。

比如说在长安设置西戎校尉,管理关中氐、羌、杂胡事务。

晋初废宁州,设南夷校尉,治滇池(今云南昆明),管理西南诸夷;在成都设西夷校尉,管理巴蜀氐、羌、板楯诸蛮;设东夷校尉,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县),管理辽东、辽西鲜卑、乌桓各部;在襄阳设南蛮校尉,管理荆州地区蛮族事务。

两汉以来,中原政权还设置了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以管辖这些族群。

西晋时期这些校尉府并未撤除,而且校尉之职多由地方州郡长官兼职,比如说张华出任都督幽州诸军事之时便兼领护乌桓校尉,杜预出任秦州刺史时也兼任东羌校尉。

校尉府是军事机构,主管征伐,胡族一般性的民政事务则由地方州郡管理,形同编户。

根据《晋书职官志》记载,西晋还设置了护匈奴、羌、戎、蛮、夷、越中郎将,比校尉级别要高,“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晋武帝司马炎还设置了平越中郎将,居广州,主护南越。

由此可知,西晋对诸胡的管理是十分冗杂的。

有压迫的地方,往往就会有反抗,胡人叛乱这是可以料想的。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如果仅仅是管理机构重叠,只能引起管理上的混乱,尚不足以激化民族矛盾。

自汉武帝以来,强盛的汉朝以其丰富的物质生活、发达的文明体系、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四夷臣服,这让统治集团产生了大汉族主义的倾向,视外族为草芥,歧视现象愈加严重。

蛮夷种族,何以同子民相比。

正是这种思想作祟之下,历代统治集团视内迁胡族为盘剥的对象,这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活不下去了,兄弟们,反了!

内迁胡族的造反,对于中原政权而言也是十分难受的事情。

东汉时期的羌族起义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东汉的历史,汉庭为平定起义,动辄调动数十万大军,甚至不得不调动匈奴骑兵,所耗资费极巨,而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

西晋初年发生的数起民族冲突其实已经给西晋统治者司马炎敲响了警钟。

晋臣阮种意识到当时严重的民族问题,他认为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有两个原因,一是民族杂居,二是地方官吏的压榨轻辱。

阮种在给晋武帝的策论中说道:“而今丑虏内居,与百姓杂处,边吏扰习,人又忘战。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啗利,妄加讨戮。”(《晋书阮种传》)

即便是主张以武力方驱赶内迁胡族的江统也在其《徙戎论》中指出:“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晋书张统传》)

可惜司马炎同志没有重视这些大臣的意见,他打心底都不曾认为这些胡人能翻起多大的浪花。

司马炎没有从汉庭,曹魏所经历的惨痛历史中读到精华,便无法做到鉴往知来。

一成不变的民族政策,五胡乱华的历史也就成了必然。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0 21:26:00 +0800 CST  

第十九章 难对付的鲜卑人

(1)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北方匈奴刘猛叛乱刚刚平定,南边又出事了。

当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司马炎嘴角都急地起了一层燎泡。

他娘的,有完没完了!江山为何如此难坐。

西北、北方胡人如何闹,在司马炎看来都是小打小闹,但是南方的这个对手可就不是闹着玩的。

孙吴,那可是司马炎的心腹大患啊!

显然,吴主孙皓又来凑热闹了,明显是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他又来捣乱了,不管是不是出于什么目的。

之所以说是捣乱来,这是因为孙皓又是带着大部队来‘玩的’。

公元271年的3月,趁着晋国西北、北方都有胡人造反的时候,迷信的孙皓率领大军向寿春进发,出兵用意不明。

尽管如此,不知事情原委的司马炎,丝毫不敢大意。

再次召集文武大臣,开起紧急会议。

最终,司马炎派遣大司马司马望领骑兵三千,两万步兵进驻淮北,加强防备孙皓的进攻。

这一次,司马炎又一次被孙皓耍了。

原来,孙皓根本没有大兵压境的打算,这一切都是误会。

当然这是后话,事后司马炎得到情报人员搜集到的消息,顿时哭笑不得。

原来,气势汹汹的孙皓根本没有来犯的意思,这个迷信的家伙又被人忽悠了。

一个叫刁玄的人过去曾经出使蜀国,听说过司马徽和他人谈论朝代更替的一些预言。刁玄是个善于察言观色之人,他知道孙皓好迷信,喜欢各种利好于他的预言啊、祥瑞什么的。

刁玄为了讨好孙皓,他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一段预言,于是向孙皓进言道:“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

这是啥子意思?!

黄旗紫盖,那是皇帝的寓意,东南方向不就是吴国么。

这时候,恰逢有中原地区被俘虏的人和投降的人也说:在晋国的寿春城下,有小儿们说“吴天子当上。”

这些传言自然而然传到孙皓的耳中,听到传闻和预言的孙皓大喜过望。

这不就是说我孙皓才是这天下之主嘛!司马小儿,你的西晋也将是我的盘中餐啦!

兴奋过度的孙皓,不管大臣们的反对(哪里还有人敢反对孙魔王的命令啊)。

三月,还是春寒料峭,北方可不是南方,春寒的冷南方人断然不能接受的。

这一次,孙皓不是一个人带着部队出发的。这么可喜的事情,怎么能独享呢!兴奋不已的孙皓带上了老妈太后、媳妇皇后、儿子太子从建业出发,一路向西。

王图霸业,就在眼前,我乃真命天子!

头脑发热的孙皓,又做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竟然忽略了北方的寒冷,厚衣毛料皆没有准备。

好嘛,这下子事情大条了。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1 20:36:11 +0800 CST  

(2)

小冰河时代的北方三月天,可是会下雪的。

果然,老天爷重重打脸了,丝毫不给孙皓的面子,三月天竟然下起了鹅毛大雪,道路泥泞不堪,几百个人才能推动一辆车子,来自南方的吴国士兵们哪里受得了这冰天雪地。

士兵们一个个哆哆嗦嗦地行进着,嘴中不敢谩骂,但心中早已画圈圈诅咒着孙皓。

这样的队伍,这样的士气,还怎么打仗?

难不成你以为你带着部队往人家寿春城门口一站,人家就举白旗投降了?

孙皓同学,你真是天真无邪,无知害死人啊。

一路上,士兵冻死者、冻伤者不断增加,士气已跌入谷底。

这战,根本没法打,若是遇到晋军阻击,估计不用开打,吴国军队立马就会投降。
这只军队的前途,堪忧啊!

底下的大臣们愁眉苦脸,哪怕他们有意见,也不敢提啊。

随行的孙皓亲信大臣右丞相万彧也对丁奉、留平私下说:“如果孙皓坚持不回的话,吴国的江山恐怕就要败坏了,社稷事大,我们要想办法提前回去。”

幸亏司马望不了解吴军的情况,要不是吴国要提前灭亡了,孙皓真的提前青盖入洛阳了。

因为司马炎给司马望的命令是屯驻淮北防守,而不是进攻。

一路走来,吃尽苦头的吴军,远望着气势磅礴的寿春城,彻底是失去了进攻的欲望。

不甘心地孙皓还想发起进攻,但最终还是被大臣们苦劝了下来,看到讨不到好处,孙皓再次灰溜溜地带队伍回了建业。

一场莫名其妙地军事行动,再次证明了孙皓的独断专行风格。

哪怕是吴国尚有名将存在,昔日的雄心壮志也经不起这般反复地折腾吧。

一场闹剧就此收场,司马炎听到事情始末后,气得他七窍生烟,若是不是北边胡人还在闹事,他铁定会发兵攻打忽悠了他数次的孙皓。

孙吴的军队是走了,可是事情还没完,西北又出事了。这次事情闹大了,西北鲜卑人的手直接伸到凉州金城。

西晋军队和鲜卑军队经过了一年的交战,司马骏带领的西北军不但没有消灭对手,反而让对手成长了起来。

不得不说秃发树机能是个有领导才能的‘叛贼’,从起事叛乱以来,他接连联合了西北地区的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其中,最彪悍地还属北地郡(陕西耀县)的匈奴人,号称“北地胡”。

就这样,西北的胡人联军日益扩大,各地的胡人相互策应,并肩战斗,使得西晋王朝在西北丧城失地。

公元271年4月,趁着刘猛的叛乱、吴国的进兵等时机,秃发树机能动了!

这次的动静,超乎了司马骏、甚至是司马炎等朝廷高层的意料,秃发树机能联合北地胡攻金城攻打金城。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凉州刺史牵弘,在青山被秃发树机能击杀。

这下子,就像是捅了马蜂窝般,西晋朝廷彻底是炸开锅了。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2 22:02:43 +0800 CST  

(3)

这是秃发树机能造反以来,杀死的第二个省部级高官了,西北的形势彻底是乱了,西北军长官司马骏更是急得团团转,司马炎的命令一道道催来。

可是,司马骏也拿这些胡人联军毫无办法啊。这些胡人联军中,在他看来,最难对付的还是这些鲜卑人。

鲜卑人,可不是个小部落,这可是一个人数超过两百万的胡人民族啊。

造反的这支鲜卑人也仅仅是众多鲜卑人的一支,来自于西部鲜卑。可想而知,若是这两百万鲜卑人揭竿而起,西晋王朝可就麻烦了。

一想到这,司马炎头皮都麻了,这是他第一次发现,不知不觉间,鲜卑人已成了王朝的一个巨大隐患。

鲜卑人原属于东胡的一支,言语和风俗与乌桓人差不多。曾几何时,他们和乌恒人一样,都是匈奴人的奴隶。

直到汉朝,匈奴人被强汉击败,匈奴王朝才彻底崩溃,南匈奴南迁,北匈奴远遁,原来塞北匈奴之地就没人住了。

鲜卑人、乌恒人,这些东胡各部才开始南迁、西进,填补到塞北。直到一天,东部鲜卑首领檀石槐才统一鲜卑各部,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全盛时期,“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但是,鲜卑领袖檀石槐死后,各部落间矛盾激化,鲜卑王朝迅速瓦解。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

在相互的争斗中,有的部落继续西南迁移,西边一直到今天的青海、甘肃等地,东边直到辽东,从分布上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

这几只鲜卑人,在混乱的年代,都曾发光发热,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的王国奇迹。

西部鲜卑主要是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和青甘的吐谷浑。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

东部鲜卑,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这支鲜卑人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北部鲜卑主要是拓跋鲜卑;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

这一系列的国家,也造就了五胡十六国的时代。

晋帝司马炎,多希望你能早点知道鲜卑人才是西晋最难对付的敌人啊!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此时的鲜卑还不是登场的主角。

当下的西晋,眼中的对手只有一个,孙吴!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2 22:05:00 +0800 CST  

第二十章 朝堂争斗

胡烈死了,牵弘也死了。

想当初,司马炎执意要派这两位‘刚强’、但‘智谋略缺’的悍将前往西北坐镇,实在是一招臭棋。

胡烈的鲁莽和轻敌葬送的身家性命和造就了西北乱局。

勇而无谋,刚愎自用的牵弘同志的死,更是壮大了西北胡人叛军的士气。

一想到这,司马炎泪流满面啊,悔不当初啊!

当初陈骞就曾说过:“胡烈、牵弘二人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并非镇治边境的理想人选,如不另觅良将替换,必将成为国家的耻辱,愿陛下好好考虑。”

若是听了陈骞的劝告,何至于有今天这般难堪的局面。

年过六十的陈骞老头子,听闻消息也是捶胸顿足,悔恨自己不能劝住领导,最终还将这一切过错都往自己身上揽,也算是给足了司马炎面子。

胡烈、牵弘的死,就像是晋王朝的脸面被西北胡人狠狠地抽了两巴掌。

凉州丢了、秦州大半也丢了,晋王朝的版图就此被分割,西域和中原失去了联络的通道,若是时间久了,等同于西域也会跟着丢了。

这一切的责任,也不能全落在西北军区司令司马骏身上。

司马骏的做法没有多大过错,对于稳定西北地区的民心是极好的,但是这样的政策对于平叛而言,实在是收效甚微。

局势已是火烧眉毛了,司马炎不能再容忍鲜卑胡人的无法无天,朝廷的脸面也不再允许被人狠扇了,不再允许出现西北被人夺城掠地的事情发生了。

可是,谁又能挽救西北困局呢?

司马炎开始发愁了,石鉴、杜预、胡烈、牵弘、司马骏、司马亮等都去了,可是都失败了。

这一路下来,已经派去了数名高官都不能遏制住局面的持续发酵恶化。

羊祜也不能去,南方还有吴国虎视眈眈。难道要派裴秀、还是贾充去主持西北事务?

犹豫不决的司马炎,只好把难题抛给众多手下们发愁去。这一下子,朝廷彻底是热闹了。

西北虽乱,但是去了那里自己可就是老大了,只要自己小心点,就应该不会丢掉性命。

这是很多有想法官员们的心思。

而有些人不想去,但又不想见到那些他看不爽的同僚得逞,处处搞动作、使绊子,甚至有的大臣为了陷害同僚,拼命吹捧对方。

一时间,朝廷大臣们打起了太极,局势依然糜烂混乱,没有得到缓解。

面对乱局,晋王朝的大部分官员们所想的只是如何替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比如贾充等人,朝堂和稀泥在行,要说出谋献策行军打仗可就悬了。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4 22:36:19 +0800 CST  

【贾充】

史书上对于贾充此人的评价,是复杂的,但更多的是负面评价。

这几年,晋王朝总是四处挨揍,疲于奔命应付各地叛乱,那就让我们稍作歇息,聊聊这位时常被指做‘魏朝奸臣,晋朝忠臣’的贾充吧。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贾充老爹是魏朝名臣贾逵,年少丧父,贾充承袭父亲阳里亭侯爵位。后入仕曹魏,任尚书郎,典定法律法令,兼任度支考课,再迁任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

这些都是贾充在魏朝工作时的职位,说不上是官居高位,只算是中规中矩。

但自从搭上了司马家族后,贾充的官途就此一路亨通,他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可称得上是晋王朝的开国元勋,深得司马氏信任。

贾充,是个能够抓住形势的狠人,他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但又有着贪权的臭毛病。

面对各地的叛乱,贾充不是很上心,当下他最在意的是尚书令裴秀因为服用寒食散,喝了冷酒,不治身亡的事。

与裴秀一样,贾充也是司马炎的近臣,裴秀一死,尚书令一职就被贾充看做囊中之物。

上下打点,加上皇帝司马炎的信任,新任尚书令贾充很快就走马上任了。

当然,能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笔墨的人,不会是庸人,贾充也不全是小人嘴脸的形象,在政治上,他的能力和手段也是值得佩服的。

新官上任烧烧火,贾充大手一挥对部分进行了裁员精简,把一些重复的机构进行了精简,提高办事效率。大肆推荐才华出众的人上任要职,当然,前提是这些人是他想要提拔的,若不是贾充一党,即使你再有才能,都不会有你的职位。

历史上,贾充之所以会被认定为‘弄权小人’,其根本原因是贾充彻彻底底就是个马屁精,他最爱干的事情是拍司马炎的马屁,凡事都会捡好听的讲,也从不忤逆司马炎的意思,甚至当司马炎做了出格的事情他也不会劝谏,生怕被司马炎怀恨。

偷奸耍滑、溜须拍马的为官作风,倒是让后世许多人学了去,以至于官场总是乌烟瘴气。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4 22:37:08 +0800 CST  

【党派斗争】

西晋初年的政治,也因立场不同,顿时变得异彩纷呈,混乱无比,而涌现出的各个政治流派更是多姿多彩,百花齐放,聚集在这个混乱的朝堂中,展开了一场场你争我抢的群魔大会。

文武大臣中,并不都是‘亲贾派’,对立的就是‘反贾派’,当然还有独善其身的‘中立派’。

“亲贾派”,主要代表有:皇后亲戚杨珧,司马炎舅舅王恂,太子太傅、侍中、太尉荀颽,侍中、中书监荀勖,左卫将军冯紞,魏太尉华歆的孙子华廙等等。

“反贾派”,主要代表有:侍中任恺为首、中书令庾纯、黄门侍郎张华、温颙、黄门侍郎向秀、中书令和峤、博士秦秀等等。

‘中立派’,大多是一些不愿意参与纷争的大臣,还有一些喜好看戏的武将们。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臭味相投便称知己,自古是真理。

以贾充为首的‘亲贾派’大多是官场老油条,为人处事圆滑,而且多是皇亲国戚,或者是皇帝近臣等,因而,深得皇帝的信任。

相反‘反贾派’的人大多是些正直,厌恶奸猾的贾充等老油条的义士。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齐王司马攸。

此时的司马衷还没彻底坐稳太子之位,齐王司马攸也还没被气死,此时的他依旧发挥着他的特长,结交贤士。

在洛阳的日子,司马攸也不是在混日子,私底下,他出入于各大臣府邸宴会,倒是取得了许多大臣的信任。

而这些大臣明面上没有表现地太过明显,但背地里也在暗中助推齐王,他们担心若是司马衷上位了,贾充一派将会彻底将他们挤出朝堂。

自此以后,朝堂成了两派的撕杀场所。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5 20:28:09 +0800 CST  
@v3hai126 2016-05-16 09:28:22
楼主更新多一点呗??
-----------------------------

最近赶巧出差路上。。。。近期多更。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6 22:01:13 +0800 CST  
@v3hai126 2016-05-16 09:28:22
楼主更新多一点呗??
-----------------------------
@青梅煮酒1970 2016-05-16 18:23:22
也很累的。
-----------------------------

青梅师兄大赞阿~~多谢鼓励~~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6 22:01:34 +0800 CST  

第二十一章 算计贾充

西北闹得正欢,司马骏苦苦支撑,盼星星盼月亮,迟迟不见朝廷有动静。

思量许久的晋帝司马炎还是没有决定派谁前去,底下的大臣们也只顾着互相攻讦,哪里顾得上替皇上分担。

公元271年7月,眼看局势不控制不行了,司马炎紧忙召开西北战略会议,参会人员主要是‘两派’文官和众大将。

司马炎忧愁地对众人道:“我上任以来,勤勤恳恳,一心为国,为何老天对我还是如此苛刻,天灾人祸不断,难道是我错了吗?”

司马炎这话一出,吓坏了群臣。

众人齐齐跪倒高呼:臣等过错,非陛下之错。

显然皇帝是被西北战事愁坏了,大臣们怎能还不买买力,解决下当前难题,不然饭碗有可能都不保。

裴楷出列对晋帝司马炎说:陛下恩泽天下,百姓无不感恩戴德,非陛下之过,陛下应选贤良之人帮助您治理政事。

司马炎正色道:“谁能替朕平定西北?”

好嘛,这事皇帝都开口了,这下子该谁去西北呢?

‘反贾派’领袖太子太傅任恺眉头微挑,嘴角微微一咧,出列道:“陛下,臣有话说。”

贾充一看出列的是任恺,心中顿时有不详的预感。

任恺的目光和贾充在空中相遇,任恺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接着道:“陛下,西北秦、凉两州的失败,不仅影响到了关中的安定,更是影响到了陛下您的威严,必须派出德高望重且有绝世谋略的大臣,才能担此大任。”

司马炎一听,顿时大喜:“何人可往?”

任恺笑道:“新任尚书令贾充贾大人乃上佳人选。”

嘶!!

一时间,堂上众大臣如炸锅般开始窃窃私语。

“臣附议!”‘反贾派’大臣庾纯等人纷纷出列附议!

“皇上,此事不可啊!”‘亲贾派’大臣纷纷反对。

唯有正主贾充没有动,脸上虽没有神色,但他心中却已经是恨死了任恺。

任恺匹夫,此仇老夫铭记在心!

贾充知道这一切决定权都在高堂上做的那位皇帝,从不忤逆司马炎的贾充,自然知道,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着皇帝的命令。

果然,司马炎略微沉默,思考一番后,同意了任恺等人的意见,在他看来,贾充确实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光是贾充身兼的尚书令一职,就足以表明朝廷对西北问题的重视,能够迅速地安定当地百姓和官员的心。

再者,贾充乃多智之士,以他的计谋,再加上司马骏的从旁协助,西北的平定指日可待。

这一切,就在司马炎金口一开后成了定局。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6 22:03:27 +0800 CST  
公元271年7月,司马炎命令贾充为使,持节、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保留侍中和车骑将军一职,但是要卸任尚书令一职。

诏令一出,‘反贾派’欢呼雀跃,这是战略性的胜利啊!

‘亲贾派’如丧考妣,这是政治性的灾难啊!

接到圣旨的贾充,脸色发青,暗恨自己打蛇不死反被咬一口,刚到手的尚书令,就这样没了。

去他娘的西北!

鼠辈,老子不弄死你们,我不姓贾!

贾充不想去西北,可是圣旨已下,他不得不走,可是这一走,远离了朝堂,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可就成了泡影。

特别是自己多年来,在太子司马衷身上的投资实在是太大了,不能出丝毫差错啊。

打死我也不能走!

可是君无戏言啊,圣旨都颁了,一时间贾充也找不到不去的理由。

情急之下,贾充请来了同党荀勖和冯紞商量对策。

事情太突然,饶是荀勖和冯紞也没好的主意,贾充只好拖延时日,直到想出办法。

从那以后,一向身体不错的家司空病倒了,而且是患上了各种病。硬是脱了一两个月,这才开始募兵一事。

募兵又拖了一个月,新兵没有战斗力,还得经过训练才能上战场不是,这又拖了一个月。

去西北,不是去玩的,自然还要准备粮草、兵器、民夫,这一拖又是十天半个月。

这一晃,半年过去了,贾充还在洛阳。

这下子,司马炎可急眼了,磨磨蹭蹭这是闹哪样,唤来贾充喝道:“难道你要等秃发树机能老死了才肯出兵么?,即日给我发兵!”

一向唯司马炎马首是瞻的贾充哪里还敢拖延,即刻带着大军出发了。

洛阳城外的夕阳亭中,朝中文武大多都来了,摆下百桌大宴,为贾充饯行,亲贾派大臣们一个个哭丧着脸,就差抱着贾充嚎啕大哭了。

对头的反贾派众人,无不心中乐开了花,长期被贾充一派压着抬不起头,这下好了。

任恺和庾纯也在其中,这两人是来开贾充的笑话的,面上装出君要保重,我们会想念你的神情,心底已快要欢呼雀跃了。

此时的贾充哪里还管他俩,人群中怎么就没见到荀勖和冯紞呢?

这两个王八蛋,想了那么久的办法,到现在还没想好,坑死我了。唉呀妈呀,这可咋整啊,我这是非去不可了。

找了半天,贾充终于看到荀勖出现了,只是不见了冯紞这龟孙。贾充急切地拉过荀勖问道:“咋样,冯紞去哪了?你想出办法了没有,在想不出来我们一起玩完。冯紞这混蛋,关键时刻掉链子。”

荀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喘了口气,才回道:“大人莫急啊,我要是想不出来办法,也不敢来见你啊。”

贾充闻言大喜过望,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急忙把荀勖让到厕所,两人一同‘更衣’去了。

待得周边没人,荀勖才说道:“为今之计,唯有联姻,方能让大人跳出困境。”

贾充听完荀勖的意见,顿时眼前大亮,对啊,联姻!

太子妃之位,该是我家南风的!

想当初,贾充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司马攸,这笔投资可是赔的血本无归啊,最终两个闺女成了毫无用处的齐王妃。

三女儿虽然不美,但也凑合看得过去。

等等,贾大人,您确定您三闺女还看得过去?

我们可是听说您三闺女长得那个丑啊,不但身材五短,皮肤又黑又糙,据说她的眉毛上还长着一颗又大又黑的疣痣。这样的姑娘当太子妃,您觉得能拿得出手吗?

可是,事情千难万难,就怕有心人。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6 22:05:44 +0800 CST  

第二十二章 贾充的反击

有一招‘法宝’叫走后门,皇上未必会同意接纳贾充丑闺女为儿媳,但是皇后可就未必了。

有了郭槐的前期工作,杨艳似乎对贾南风的印象还不错。

再加上杨艳急切地想让司马衷坐稳太子之位,这条路还是走得通的。

照目前的局势看来,虽然皇太子司马衷有些愚笨,但是太子之位还没有皇子可以撼动,若是早早促成婚事,说不定,这看起来不太稳定的太子之位,会更加稳固。

这一次,若是三女儿贾南风成了太子妃!我老贾依然是西晋朝的第一重臣!

哈哈!我是天才!

想清楚一切的贾充,顿时心情愉悦,没有了前一刻要前往西北的烦恼,他深深明白远离朝廷,远离皇帝,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那是失去控制一切的可怕噩梦。

权力,毒药也!

贾充已深陷其中,正往一代贪权的奸臣迈进。

贾充拉动自己的媳妇郭槐,伙同荀勖和冯紞等人暗地里开始了太子妃的运作事宜,上下打点,特别是皇后杨艳那边,糖衣炮弹的攻势愈加疯狂。这一切,只需晋帝司马炎想起太子立太子妃一事了。

贾充,则是带着大军磨磨蹭蹭地向西北进发而去,那速度是要多慢有多慢。凡是走快的部队都会受到上级的严厉训斥,这下子疲于奔命的士兵们也乐得清闲,慢悠悠的进发着。

每天十里的行军速度,‘快’的令人发指,看样子不像是去打仗的,而是去旅游的吧。

每超过十里地便驻地休息,不再前进。

走到十一月的时候,差点愁白了头发的贾充终于等到了来自洛阳的命令:“今贾家三闺女被选为太子妃,为了筹办太子婚礼,罢免贾充西征之任,官复原职,回洛阳复命。”

得到命令的贾充,终于是将悬着的心放回肚子里。

刚接到命令的贾充立刻整军,调转方向,以急行军速度回到洛阳,行军速度之快与来时不可相比。

那才是真的行军啊,一天五十里,不够,至少百里的速度往回赶啊,没多久就回到了洛阳复命。

话说贾充走后,荀勖和冯紞等人是如何争取到机会的呢?

原来,荀勖和冯紞等人没有直接面见皇帝说联姻一事,那样显得太明目张胆,意图太明显,只能等着皇帝自己说起。

果然,他们等到了一个机会,一个皇帝请喝酒的机会。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7 22:21:14 +0800 CST  

(2)

国家大事,是忙不完的。作为一个皇帝,总是会有自己娱乐的时间。

这一日,闲来有雅趣的司马炎召集近臣喝酒赏雪,不过,酒喝着喝着就又扯到军国大事上去了。

酒这东西,是很神奇的东西,有时候能成大事,有时候也会坏了事情。

趁着皇帝微醺,贾充一派的人不经意间扯到选太子妃这事,话题一出,众大臣就打开了话匣子。

选太子妃,历来都是大事。

任恺等人却是心生不祥,怕事情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拼命地扯开话题。

可是喝多的司马炎,正对这件事发愁,待问众大臣意见。

颇会抓时机的荀勖高声建言道:“今太子已成年,若不早立太子妃,对国家安定不利啊。”

冯紞等其他‘亲贾派’大臣们纷纷出面,趁热打铁,盛赞贾充之女贾南风如何如何的美貌贤惠。

荀勖更是表情浮夸地夸赞:“尚书令的三女儿贾南风美若天仙,才华出众,性情温顺,实乃太子的良配。”

估计这位荀大人是真没有见过贾南风吧,不然怎能做到这般一本正经地在胡说八道呢。

见到真人,估计他会被吓到,贾南风实在跟美人搭不上边。

司马炎听到是贾家的女儿,心中略微有些不爽,齐王妃都是贾充的女儿,他见过,长相确实不咋地。

司马炎看中的是卫瓘家闺女。那闺女才是才貌双全,要不是她年纪太小,自己都要下手了。

赞同的大臣都是‘亲贾派’。

司马炎问荀颽等人,荀颽等大臣们异口同声道:“贾充女姿色并茂,可以作为最佳人选。”

有人赞同,自然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也不少,自然都是‘反贾派’,尤其是任恺等人意见颇大,他们已经彻底明白贾充行军如蜗牛般的原因了。

贾充匹夫,你休想得逞!

任恺等人不止一次听说过,司马炎中意地太子妃人选时卫瓘家的闺女,于是更加卖力地游说司马炎立卫瓘家闺女为太子妃。

可惜,他们还是小看了贾充,太子妃该选谁,似乎晋帝司马炎说了还不算,皇后杨艳才是正主啊!

被各地战事拖延了许久的太子妃一事,彻底是说开了。

杨艳身在后宫,早已憋了太久,儿子司马衷太子一位还不算是稳如泰山,她必须不断地给傻儿子添加筹码。

太子妃,杨艳早就看好了贾充的三闺女,比起长相,她更在意地是贾充的身份地位。

杨艳是个聪明的女人,即便是卫瓘家的闺女美若天仙,那又如何,卫瓘的势力和贾充比起来,还是差太多了。

唯有和贾充势力联姻成功,儿子的太子之位才算是稳如泰山!

所以当郭槐拿着礼物找上来的时候,她就打定主意,促成这桩婚事!

前面我们说到过,司马炎是个妻管严,杨皇后不愧是个传奇女人。能够将一代好色皇帝的欲望压制了十数年,实属不易。

太子妃一事,司马炎说的真不算数,不然媳妇生气了,不让上炕,那晚上就难过了。

一开始,任恺等还心存翻盘的希望,但是听闻杨艳的决定后,众人都失望了,即便心中有苦楚,那又有何用?

皇帝都得听自己媳妇的,我们说了算啥?

任恺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太子妃一事已成定局,这一次他们输了。贾充,还是没有那么容易扳倒,西北一事估计要泡汤了。

贾家的权势太大了,任恺明白杨皇后已经看出了这点,换位一想,他也会选择贾充的女儿为太子妃,这是政治联姻的可怕力量,任凭他是无法撼动的,只有寄希望于皇帝的魄力。

陛下啊,太子少智,如何能成大事啊,到头来江山可就是贾家的了啊。

任凭任恺再多感慨,他的忠心未必能改变现实。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7 22:25:02 +0800 CST  




贾充简历:

出生年月:217年-282年

籍贯: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

职业:三国曹魏末期、西晋初期重臣

成就:生了两个好女儿,一个当了皇后,一个当了王妃

历史评价:大奸臣,西晋权臣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7 22:34:28 +0800 CST  

第二十三章 撕破脸皮

司马炎在多方考量后,再加上皇后杨艳的重重枕边风吹过后,还是决定纳贾南风为太子妃,婚期也定在了泰始8年2月举行。

贾充成功了,意味着‘反贾派’的‘西北行动’宣告失败,算计贾充没成,反而被将了一军。

最终,贾充还是顺利回到了洛阳,依然还是当他的尚书令,亲贾派的势力没有丝毫瓦解,反而是愈加强盛了,甚至有些中立派的大臣也投靠了贾充。

西北一事,司马炎最终还是决定交给司马骏操办,能拖一时是一时吧。

司马炎为了补偿卫瓘,任命卫瓘为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为朝廷镇守北疆,防备匈奴人的再次叛乱。

这一场争斗,由贾充一派获胜而结束了,朝廷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和之前不同的是,朝中势力已经完全倾斜,贾充一派大获全胜,卫瓘走了,尚书令还是贾充。

这一切,都朝着贾充利好的方向进行着。

该是秋后算账的时候了。

【图穷匕见】

贾充是个小人,还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当初任恺等人所做的一切他都记着呢,这一切他都要一一讨回。

贾充在等待,等待彻底击垮倒贾联盟的那刻。

公元271年的后半年,显然要比上半年要安定许多。除了被囚禁在洛阳的安乐公刘禅死了,周边的局势没有恶化。

西北方向兴许是秃发树机能等胡人正在消化胜利的果实,没有再发动大的叛乱。

北边匈奴也因为刘猛的死,被震慑住了,喷嚏都不敢打一个,生怕又被西晋军队揍一顿。

东南边的吴国,也是被孙皓折腾地够呛,无力来捣乱。

难得地安定,也给了司马炎喘气的机会。

安静地迎来了公元272年,刚过了年,太子婚礼如期举行,贾充难得的一郑千金,规模之大,超乎意料,犹如煤老板嫁女儿般阔达。

贾南风顺利成了太子妃。

这个臭名昭著的女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司马家族的王朝霸业的轨迹也因为她的出现开始发生了偏移。

贾充,更是风光无限,那小眼乐得都不见缝了,走路恨不能横着走。

这一次的政治联姻,成果是巨大的,不仅成功打压了政敌,同时女儿还攀上了太子妃的高枝,不出意外,贾南风必是下任皇后的不二人选。

到时候,我可就是皇帝老丈人了!

贾充的得意,自然使得‘反贾派’众人愤恨不已。

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爆发冲突,‘量变会引起质变’,恒古真理也!

而贾充所等待的机会很快到来了。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8 20:52:49 +0800 CST  


公元272年7月的一天,刚被皇上任命为司空的贾充,心情极好地设宴款待群臣,当然,贾充没有小气,他宴请了所有人。

‘亲贾派’的大臣们,早早地备齐重礼。兴高采烈地赴宴,好不容易有奉承贾充的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中立派的大臣们,也不敢得罪贾司空,自然是乖乖到场祝贺。

‘反贾派’的大臣们,大多碍于面子,不情愿地赴宴,聪明人自然不会让自己难堪。

但也有脾气大的大臣,酒过三巡后才姗姗来迟,庾纯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仅来迟,而且还是空着手来的。

庾纯是个正直的人,他看不惯贾充许久,因而故意晚来,在当时,庾纯是儒家的一代宗师,在朝廷士人集团中是位颇有名望的人,他自信贾充不敢拿他怎么样。

好胆,庾老匹夫,今晚就拿你开刀!

喝的有点多的贾充看看姗姗来迟的庾纯,指着庾纯不爽道:“您老平日里都是站在最前排,怎么今个是最后一个来了呢?”

庾纯祖上是伍伯出身,常说的排头兵,显然贾充在嘲笑庾纯出身卑微。

果然,听出弦外之音的庾纯,微微动怒,但很快压了下来,不急不缓回应道:“刚被芝麻点市井小事缠身,这不,处理完了就来晚了。”

不得不说庾纯是个狠角色,这种场合丝毫不给贾充面子。贾充嘲笑他祖上,庾纯也以贾充祖上出身市魁小役来反击。

在场知道贾充家世的人无不脸色巨变。庾纯是‘反贾派’的中流砥柱,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与贾充相嘲,大大出乎所有人意料。

这是在揭贾大人的短,打脸啊,庾老头今天出门没吃错药吧?

贾充脸色数变,不好当场发作,心中盘算着怎么把这老头子惹急了,让他胡说八道,说些不该说的话。

酒到半酣,庾纯给众人敬酒,敬到贾充时,贾充推三阻四的,推脱道:“喝得甚多,已醉,不能再喝了。”

这话呛得庾纯难堪不已,举着酒杯涨红了脸。

混蛋,不给面子!

直脾气的庾纯怒不可揭道:“好歹我算是你的长辈,长者赐不能推辞的道理不懂吗?”

贾充心中冷笑,继续添油加醋道:“既然知道晚辈要尊重长辈,你家里还有九十多岁的老父亲,为何不辞官回家赡养老父亲,你还有脸在这里充长者?”

这下子,彻底是把庾老头子惹怒了,指着贾充的鼻子,气得直哆嗦道:“贾充,你这个奸臣,天下乱成这样,都是你贾充作怪导致的,你没资格说我?”

众人哗然,事情的发展似乎已失去控制了。

这还没完,贾充嘲笑道:“我贾充辅佐司马家族两世,荡平巴蜀之地,为晋朝立下汗马功劳。我怎么会是天下最坏的人?你又有何功劳?”

人不要脸则无敌!贾充,你还要脸嘛?

钟会、邓艾的功劳这会全归了你。

论激辩,庾纯哪里是狡猾奸诈的贾充对手,果然,庾纯怒火攻心,着了贾充的道,稀里糊涂就爆了粗口:“你,你不要脸,你是为晋朝立了大功,可高贵乡公曹髦又在哪呢?”(高贵乡公何在!)

说完,庾纯竟然气得把手中的酒杯一扬,一杯酒全泼到了贾充的脸上。

好家伙,这暴脾气,这下子事情可就大条了。

所有人都懵了,连贾充也被泼懵了,他没想到这么简单就把庾老头带进沟里。

庾老头,你完蛋了!

歌舞停了,酒杯高举也无人下咽了,一时场面诡异无比。

高贵乡公曹髦是谁,在场的所有人心中都知晓,曹髦的悲惨结局更是不能说的忌讳啊。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8 21:21:29 +0800 CST  
第二十四章 不了了之

(1)

这庾纯口无遮拦,竟然连贾充杀了曹髦的往事都拿出来吐槽了。当真是急火攻心,气急败坏到了极点。

话一出口,任恺等人就知道麻烦大了。

安静过后,迎来的是极致的混乱,场面乱了,彻底乱了。

庾纯当场被‘亲贾派’的大臣们拿下,‘反贾派’的大臣们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纷纷前来解救庾纯。

一时间,椅倒人翻,碗碟碎落一地,陪酒的歌姬尖叫乱窜,一场宴会就此成了大臣们斗殴场所,颇有西方某些国家民主议会上议员们大大出手的风采。

大臣们打的欢起,有的甚至撸起胳膊按住对手就是一顿揍,有仇报仇的时候到了。

贾充一派人多势众,庾纯等人终究是寡不敌众,很快落了下风。

亏得侍中裴楷、中护军羊琇、驸马王济、中书侍郎张华等平时就看不惯贾充的重臣一齐上前,这才把庾纯护出府外。

一场闹剧愈演愈大,两派的斗争直接进入火拼阶段。一场宴会,也以两派大臣们火爆斗殴的方式散场。

身处皇宫的司马炎,很快就收到了消息,知晓了事情的原委,当晚就失眠了。

唉,一群匹夫,能给我省省心嘛!外事不平,家里先乱,真是烦人啊。

这事可不好办呐,司马炎知道自己偏袒谁都会出问题,但不想办法解决还是不行的。

第二天,贾充联名众多‘亲贾派’大臣,上书弹劾庾纯,声势搞得十分浩大。

显然贾充动手了,痛击政敌一派的绝佳机会,怎能错过呢,他相信晋帝司马炎肯定会站在他这边。

因为庾纯在宴会上所辱骂他杀死曹髦一事,其实就是在打司马昭的脸啊,自登基以来以好儿子形象示人的司马炎,当然不会罢休。

果然,司马炎下旨了,罢免庾纯的官职,贬为庶人。

奸计得逞的贾充,更加意气风发,庾纯一除,反贾派势必会受到沉重打击,朝廷反对他的声音只剩下任恺等人了。

任恺小儿,别着急,马上就轮到你!

可惜,贾充没有笑多久就笑不出来了,庾纯没过多久又恢复官职了。庾纯背后有人支持着,这人正是齐王,司马攸。

此时的司马攸还没有死,他还在努力着,准备着,想着哪天哥哥会把皇位传给他,所以他一直努力着拉拢支持他的大臣们。

庾纯正是其中最为支持司马攸,且名望、地位都很高的大臣。司马攸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需要他们,所以他出手了。

当初,司马攸虽然争抢过皇位,但是司马炎对他还是不错的,堂堂齐王,不去封地,就赖在了洛阳,而司马炎也没驱赶他。

毕竟众兄弟中,只剩下这么一个兄弟了,其他的都死了。

司马攸本身才德兼备,久而久之,就成了司马炎最为信任的兄弟。当然,兄弟归兄弟,皇位之事那就另说了,毕竟传儿子和传弟弟是有本质区别的。

正是这层关系,司马攸在司马炎面前有着很高的话语权,在他的反复说情之下,加上太傅何曾、太尉荀颽等大臣的求情,司马炎决定令庾纯官复原职。

但是为了照顾贾充的面子,还是发了通告,无外乎写着:庾纯同志原本是位好同志,可惜其酒量不好,且酒品欠缺,喝多了容易说胡话,行为有所不当,通报批评一次,当然我们不能因为酒后胡言就不给一位好同志改过自新的机会,当然,贾司空当日也是微醺,老人需要儿子,但是国家同样也需要一位好大臣,都是些醉话,此事就当酒后胡言。

就这样,庾纯逃过了一劫。
楼主 诸葛侯爷  发布于 2016-05-19 16:46:26 +0800 CST  

楼主:诸葛侯爷

字数:196943

发表时间:2016-04-27 04: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8 14:03:42 +0800 CST

评论数:11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