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文观止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郑伯克段于鄢
教育无小事。近日,儿子的文言文考试不太好,遂翻出早已忘记的《古文观止》与子读,不由想起早时候读此书的趣事逸闻。现飨于列位。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郑伯克段于鄢
触龙有句话很有意思:老太太喜欢小儿子。(见“触龙说赵太后”)如果可以穿越,想必郑庄公会握一下触龙小弟弟的手,说声“理解万岁”。
庄公是个苦逼的孩子,想一下也是,名字都叫“难产”( 寤生)了,还不够苦逼吗?说起来,寤生小盆友也是根红苗正的官二代,老子是郑武公,自己又是嫡出,以后必是一方诸侯。奈何母亲不疼,舅舅不爱。母亲武姜不爱这个脚先出来的儿子,就爱小他三岁的小段弟弟(共叔段)。父亲武公又雄才大略,公而忘私,为了国家连妹妹都可以不要(见“郑武公伐胡”),哪里顾得上儿子。所以庄公小时候就没了父母之爱,只知道治国平天下。所以我说孩子的成长,父母最重要,不关心,必出心理问题,更何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
武公一心日理万机,大公无私,自然谈不上心宽体胖,延年益寿,在寤生14岁时就挂了(14岁啊,现在的孩子才刚到青春期呢)。于是难产的寤生就成了郑庄公。当了领导,自然就牛了,人也懂得多了,谁都来请示汇报。寤生有时就想,我的事情又能问谁呢?谁又能理解下我呢?庄公的想法别人自是不知道的,但武姜老太太就找上门来了。
武姜年轻时也是大美女。美女吗,谁都让着她点,可惜老公武公是个不解风情的。姜美眉说,“寤生这小子不好,一出生就难为我,还是让小段段当国君吧。”武公呢,思想老化,说从商帝祖甲时起就是嫡长继承制,寤生又没大错,还是他干吧。武姜让小儿子立国的计划就夭折了。现在庄公即位当了国君,老太太自然要为小段谋个好出路,就让庄公把“制”封给小段。庄公一听出了身冷汗,“制”是哪?那是虎牢啊,三英战吕布知道吧,没了这虎牢,到郑国国都可就一马平川了,庄公不由摸了一下脑袋,还在,于是赔笑说道,“这个真不行,别的地方随便挑。”于是武姜说了第二方案,“京”。
“京”这个地方可够大的,也能养兵。祭仲暗地里就劝庄公,这可不行,容易出问题啊。庄公想了想,笑了笑,“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吧。”看看,这就是文化人啊,咒人死不吐脏话。也见得庄公年少时心理阴影面积得有多大。
小段到了“京”地,土皇帝越做越滋润,这野心就有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感觉了,先是抢了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慢慢就到了廪延。这廪延可就快看得见郑国国都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寤生的叔叔公子吕可就急了,说,“咱该动手了吧,手快有,手慢无,落后可就得挨打了。”庄公老神在在,吃得下,睡得着,“不急,革命这东西不是请客吃饭,步子不可太快,再等等。”
武姜毕竟是女人,头发长,见识就短,以为寤生想息事宁人,就找了几个亲随,打开国都城门做内应。庄公乘势而为,一鼓作气,杀了小段一个措手不及。小段逃到了共国,一直在他人屋檐下低头喘息。武姜也被关在了城颍。
寤生一边缅怀亲情母爱,一边又不能不照顾到国民的感情,话说谋朝串位可是大罪,不能赦免的。只能发了个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看看有没有聪明人。
就有个聪明人来了,颍考叔给庄公出了个主意,你挖个地道,取名为“黄泉”不就能尽孝了吗。庄公大喜,与武姜在地道相聚。寤生卧在武姜膝下承欢,唱到“进了地道,欢乐务比!”武姜也忘了儿子小段,就想到寤生的孝顺,应唱到 “出了地道,心情欢快”。一片母慈子孝的感人画面。
就是颍考叔同学印证了那句话,聪明人不长命,后来攻打许国的时候,被公孙子都暗箭射杀,留下个成语“暗箭伤人”。
寤生和小段打来打去就没出河南,难怪都说河南是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几天河南人老许的广州队又拿个了双冠王,这就是后话了。
所以我说,小孩的教育很重要,心理问题无小事,家庭要搞好,父母责任最大。“郑伯克段于鄢”为一切为人父母者戒啊。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3 09:17:00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2:周郑交质
话说周王不做大哥好多年,我算了一下从武王灭商到平王东迁大概300年咯。郑武公和郑庄公,就是前面那两位,还先后给周平王当了司徒。(由此可见日本文化受国朝的影响有多深,战国时,各大名不管有的没的都要在朝廷里挂个官职,进京执政就叫上洛,那不就是东周的国都洛阳吗。可见日本人是没什么文化传承的,不偷就抢。)周平王的东迁,秦国是立了大功的,不过呢,郑国得了地利,都在河南吗。所以郑公就当了司徒,那可是地官之长,搁现在怎么也是个国务院总理了吧。于是郑庄公一面在郑做着土皇帝,一面还得为大周操心费力,不比他老爸省心。果不然就只活了40几岁。周平王呢,没心操,自然就安逸,在周王这岗位上一干就是50年,比庄公就强多了。
不过呢,我们都知道庄公小时候心理不健康,就怕不受宠。眼里那是不仅有公事,私下里也毒的很。周平王自然和他没有共同语言,一来二去就和虢公忌父勾搭上了。要说虢公忌父的祖先可是周文王的弟弟,你看算来算去这几位都有亲戚。虢国和周一样都分西和东。为什么呢?因为虢国就是周的屏障,你说那关系得有多深。所以平王和忌父的交情不是一般的好。搁现在看,这都不是个事。
但郑庄公的思路就和咱们不一样。你想啊,庄公和平王都姓姬,平王又是武公他们拥立的,功大不过拥君。所以庄公老觉着平王对他还不够好,总以为那两个是不是背背。平王无论如何解释,庄公就是不释怀。
郑庄公呢,也不能老呆在洛阳盯着平王,怎么办呢?庄公有主意了,这货虽然像他爸,不太注重亲情,但他知道平王看中这个,周礼就讲究个“制礼作乐”,人伦和谐吗。就说,咱们交换儿子,证明互信吧。我儿子“忽”在你身边替我尽孝,你儿子“狐”呢我来养着。你看这两儿子的名都是同音的,也不知怎么想的。
按礼说,周是上邦,郑是封侯,这互换人质可就是礼崩乐坏,乱了纲常。但庄公可不管这个,在他眼里这是公而忘私。可见领导做久了都会公私难分,一心为公了。
周平王没了办法,只好同意。当然心里就犯了嘀咕,觉着对不起祖宗。但转念一想,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越发坐在王位上阿弥陀佛不干事了。
后来,平王薨,他孙子桓王继了位,想给忌父平反,让忌父做执政官。郑庄公就不乐意了,派了上篇文中劝说他的祭仲,夏初割了周的麦子,秋后又抢了周的稻谷。(可见中国一直是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吗。)于是这周和郑的关系可就坏了,别的诸侯也起了坏心。
“礼崩乐坏”就始自这里,你说孔老二能不气急败坏吗。不过呢,上梁不正下梁歪,郑庄公这么干,祭仲自然记在心里。等庄公一挂,他就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为国君,掌管郑国政权数十年。可算得上是庄公的好学生。
可见礼、乐还是要的,做事步子不可迈得太大,要慢慢来,等待时机。中华文化不学一点是不行的,教育子女可是万万要注意。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3 09:17:14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3:石碏谏宠州吁
这篇可真是教育子女的好文章。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这庄姜可是个大美女。前文的武姜也是美女,你要认为美女都叫姜,那可错了,姜是姓,那可是源于神农炎帝的。另外庄姜的庄是因为她嫁给了卫庄公,可见古时候女子是没地位的,名字都留不下来。庄姜怎么个美法呢?卫国人专门给她写了首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见《诗经•卫风•硕人》)怎么样,美得冒泡吧。而且据说她还是中国第一个女诗人,有名垂千古的名篇——《燕燕》,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找看见。
就是这么一个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子,却因为没有孩子,不受卫庄公的待见,后来还被庄公的儿子公子州吁(卫前废公)所杀,可见自古红颜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这是题外话了,后来庄姜收养了戴妫的儿子公子完,即为后来的卫桓公,他也被州吁所杀。真是万恶的旧社会啊。
好了,现在要来谈谈本文的主角公子州吁了,州吁是嬖人所生,何谓嬖人?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看看,到这个人连姓氏都没有了,万恶的旧社会。)所以呢,其实州吁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母爱教育,卫庄公这个人呢,脾气暴戾,爱走极端。当然这也和他的父亲卫武公公而忘私、日理万机有关,所以父亲们啊,不论多忙,都要陪陪儿子,不然就要出问题。
不过,话也说回来,卫庄公是吸取了自己小时候的教训的,他是无比关爱自己这个小儿子州吁,真是为了他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过过分的溺爱导致了州吁后来的悲剧。可见在家庭教育中过分溺爱和浓不关心同样不可取。后来州吁果然和共叔段一样走上了养兵谋逆的道路。
本文的另一主人公石碏。也可称公子碏,因为他是卫康叔的后代,康叔是周文王的的第九子,看看,周朝就是一大帮子亲戚。他是卫国的大夫,他就劝谏庄公,“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啊。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我们自会辅佐他;要是没有呢,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离死就不远咯。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而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看看,字字珠玑,感人肺腑。不过卫庄公爱州吁都来不及,那还顾得上这些。石碏一看劝不动,只好辞职回家种田养老了。
不过庄公如此爱州吁,又不立他为东宫太子。这就导致州吁后来杀卫桓公自立的后续。那时候,石碏就又请来陈国的军队杀了州吁和自己的儿子石厚(石碏的儿子如此不肖,可见大多数人能知人而不知几,所大家要日三省吾身啊。)石碏杀子,这就是“大义灭亲”的由来。
可见教育子女的方法很多。但是呢,漠不关心和过分宠爱是最不可取的,所以说,“养子不教父之过,教不经心师之惰。”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3 09:32:18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4:臧僖伯谏观鱼
隐公五年(西元前718年)的春天,鲁隐公要到棠地(现在的山东鱼台)观看渔民怎样捕鱼。鲁隐公也姓姬,不用说和周文王也有亲戚,整个中国就这么回事,上攀500年,大家都是亲戚。
按说公侯要去看个捕鱼,这才多大点事,不说乾隆那老小子六下江南劳民伤财,就是国朝大佬们临幸各地,那还不得警车开道啊,也没见人说。据说这次G20在姑苏也是一个德行,说多了。
不过那时候呢,就有个不好,君要听臣谏。
于是臧僖伯老头就出场了。臧僖伯呢叫姬彄,不用说,一看这姓名肯定是鲁隐公亲戚。不错,他是鲁惠公的兄弟,鲁隐公的叔父。臧僖伯一辈子都紧跟惠公。惠公这个人呢,也是有远大抱负的,治国安邦很有一套,在公爵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四十六年。不过呢,惠公有点男人的通病,看见漂亮美眉就走不动路。看见庶长子的媳妇漂亮就娶了当自家的老婆。臧僖伯自然要为亲者隐,不想隐公走上邪路,再加上也快入土了,就天天盯着隐公,就怕出问题。果然,隐公不关心国家大事,就想去看捕鱼。臧僖伯就进宫了,拍拍隐公的头,咳了几声,“咱们可是天潢贵胄,周公之子伯禽的后人啊。‘制礼作乐’说的就是咱们。国之大者在祀在戎,国君要讲习祭祀、军事这些大事,如果不是礼器和兵器的话,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说现在搞点八礼四仪什么的还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天天去查孩子吃饭,就有些过了)。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咱们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这才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所以你小子就别去看捕鱼咯!”
臧僖伯说的口干舌燥,就差没吐白沫。隐公见老头说完,偷偷把春宫藏入袖口,喝口蜜水,“好的,咱爷俩明天一道出发去棠地视察一下渔业储备,你帮我盯着点,不会出大事。” 臧僖伯好悬没趴下,暗想:竖子不与为谋,老子不干了。
到了,隐公还是完成了出巡。臧僖伯躺在床上干挺,没到过年,就死了。隐得了消息,抹了把泪,叫美人全部退下,下了个旨: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就这么着让臧僖伯入土为安了。
其实呢,鲁隐公也知道自己不是干国君的料,过了几年就想学习上古禅让的旧制,让位给太子允。但是呢,国君的宝座又是那么诱人,隐公还是有点犹豫不决。没想到被公子挥撺掇着等不及的太子允,让羽父把正在祭拜郑国大夫尹氏家神隐公给挂了。太子允正大光明的做起了鲁桓公。
鲁隐公走完了不光彩的一生。按谥法:“不尸其位曰隐”(指其位不善终)得了个“隐”的谥号,估计臧僖伯在坟地里也会说声,“该!”
所以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一定要身教重于言传,不然贻害子孙啊。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3 11:40:43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4:臧僖伯谏观鱼
隐公五年(西元前718年)的春天,鲁隐公要到棠地(现在的山东鱼台)观看渔民怎样捕鱼。鲁隐公也姓姬,不用说和周文王也有亲戚,整个中国就这么回事,上攀500年,大家都是亲戚。
按说公侯要去看个捕鱼,这才多大点事,不说乾隆那老小子六下江南劳民伤财,就是国朝大佬们临幸各地,那还不得警车开道啊,也没见人说。据说这次G20在姑苏也是一个德行,说多了。
不过那时候呢,就有个不好,君要听臣谏。
于是臧僖伯老头就出场了。臧僖伯呢叫姬彄,不用说,一看这姓名肯定是鲁隐公亲戚。不错,他是鲁惠公的兄弟,鲁隐公的叔父。臧僖伯一辈子都紧跟惠公。惠公这个人呢,也是有远大抱负的,治国安邦很有一套,在公爵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四十六年。不过呢,惠公有点男人的通病,看见漂亮美眉就走不动路。看见庶长子的媳妇漂亮就娶了当自家的老婆。臧僖伯自然要为亲者隐,不想隐公走上邪路,再加上也快入土了,就天天盯着隐公,就怕出问题。果然,隐公不关心国家大事,就想去看捕鱼。臧僖伯就进宫了,拍拍隐公的头,咳了几声,“咱们可是天潢贵胄,周公之子伯禽的后人啊。‘制礼作乐’说的就是咱们。国之大者在祀在戎,国君要讲习祭祀、军事这些大事,如果不是礼器和兵器的话,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说现在搞点八礼四仪什么的还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天天去查孩子吃饭,就有些过了)。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咱们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这才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所以你小子就别去看捕鱼咯!”
臧僖伯说的口干舌燥,就差没吐白沫。隐公见老头说完,偷偷把春宫藏入袖口,喝口蜜水,“好的,咱爷俩明天一道出发去棠地视察一下渔业储备,你帮我盯着点,不会出大事。” 臧僖伯好悬没趴下,暗想:竖子不与为谋,老子不干了。
到了,隐公还是完成了出巡。臧僖伯躺在床上干挺,没到过年,就死了。隐得了消息,抹了把泪,叫美人全部退下,下了个旨: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就这么着让臧僖伯入土为安了。
其实呢,鲁隐公也知道自己不是干国君的料,过了几年就想学习上古禅让的旧制,让位给太子允。但是呢,国君的宝座又是那么诱人,隐公还是有点犹豫不决。没想到被公子挥撺掇着等不及的太子允,让羽父把正在祭拜郑国大夫尹氏家神隐公给挂了。太子允正大光明的做起了鲁桓公。
鲁隐公走完了不光彩的一生。按谥法:“不尸其位曰隐”(指其位不善终)得了个“隐”的谥号,估计臧僖伯在坟地里也会说声,“该!”
所以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一定要身教重于言传,不然贻害子孙啊。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4 12:38:15 +0800 CST  
5外一篇: 芈月芈八子--- 史上第一太后 上
最近《芈月传》大火,一到点,万人空巷,网上都冷清了。就来一篇外篇吧: 芈月芈八子---史上第一太后
照理先说说配角。先说大叔嬴驷,也就是秦惠文王。 嬴 驷 呢,是秦孝公的儿子。秦孝公在位时,秦国由于秦厉共公(就是即位后看见著名的扫把星哈雷彗星的那位)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孝公一心想要中兴,任用了商鞅变法,秦国遂走上称王称霸的光明大道。我们都知道,商鞅变法时,当时太子触犯了禁条。老顽固甘龙、杜挚以此反对新法。商鞅一犟头, “法令不行就在于宗室干扰。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所以你看要法治只拍苍蝇,不打老虎是不行地)太子不能受墨刑,就墨了他师傅!”由此变法大兴。
这位太子就是我们的战国版吴秀波型男款帅大叔:嬴驷。当然咯,大叔一继位就车裂商鞅,算是为师傅报了仇。
不过呢,惠文王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继承了先祖恶来的高贵血统。(就是曹操称赞典韦“古之恶来”的那位)一辈子为国操心费力,回了家还要周旋于莺莺燕燕的后宫,最后弄了个过劳死,连加班费都替国家省了!放到现在,政府怎么也得给他发个“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吧。
秦惠文王有两位青史留名的妻子。先说第一位,惠文后。这里呢和《芈月传》就不太一样了。惠文后可不是楚国的那个南迁的蛮夷芈姝,而是正儿八经的姬姓大国魏国的公主。魏国那也是周王的同宗!出身就牛X的很。为什么说是大国呢,很简单,因为魏就是大的意思,牛吧。当时魏国实力正强,生生抢走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可想而知,惠文后仗着娘家的势力,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后来惠文王日夜操劳,一口气没上来,挂了。惠文后的儿子小荡就上了位,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秦武王。本来嘛,惠文后的儿子干上了国君这么大有作为的职业,更应该锦衣玉食,养优处尊了。谁知,这武王可不得了,真正的继承了恶来的光荣血统,不愿意待在朝堂上开个大会、小会、海天盛筵无遮拦会。就喜欢和别人比力气。一不小心抗大锅时失了手,活活被锅子砸死了。(所以奉劝各位练力气练健美的,一定要量力而行,以秦武王为戒。)武王一死,惠文后可不好过咯。没两年,就被我们的主角芈月美眉使了个计谋连同小儿子送到地下和嬴驷团聚了。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5 14:31:50 +0800 CST  
6外一篇: 芈月芈八子--- 史上第一太后 中
好,我们的主角,伟大的宣太后“芈月儿”美眉终于隆重登场了。宣太后是不是叫芈月,我还真不知道。史书上就留下她一个小名----芈八子。芈这个姓现在基本不见了。 芈月是楚王国的公主。 楚王那可是正经的中原贵胄,华夏族裔,是大名鼎鼎的祝融的后代。可惜在和帝喾的后裔殷商争霸时,被商朝大军生生赶到了南方。在出土材料中,芈的原字为嬭(nai)。可能是南迁后,出现了变音成了芈。(有兴趣的可以去考证)芈月儿,那可是个大美人。何以见得呢,因为她可算是中国最早使用美人计的美眉了,成功色诱了当时秦国西北的暴乱恐怖分子头子义渠王,完成了秦国西北边疆的统一。(据说月儿还和义渠王生了两个可爱宝宝呢。有史实为证哦,不是偶编地)
当是时,秦国刚被魏国打败没多久,不仅丢了战略重地河西地区,连都城都被迫从雍城迁到了栎阳。屋漏偏逢连夜雨,西北的义渠也开始对下了黑手。
义渠,是古代五戎的一支。西周时受宣王安抚,和先周南迁后的遗民逐渐杂居,在文化、风俗上逐步与周族同化。慢慢的,就不仅有了游牧民族的彪悍,又有了农耕民族的狡黠。
秦惠王时伐义渠,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成为了秦国属地。不过大家都知道,宁为鸡首不为牛尾,义渠王做惯了土皇帝,现在成了胯下之臣,心里自是不乐意的。一见秦国受了欺负,心里自是欢喜的。义渠可不讲什么“费厄泼赖”(Fairplay,即光明正大),落水狗不打白不打。一日三反,弄得秦国不上不下,始终不能高潮。秦为了消除后顾之忧,用计谋拉拢义渠,以美女百名,送义渠王。但义渠一见,都是庸脂俗粉,自是不上当。仍不断起兵伐秦,大败秦兵。
还是我们芈月够傲娇,一张照片快递去了义渠。义渠王可就坐不住咯。人道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不见上神仙姐姐一面,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义渠王饭也顾不得吃,一个飞的打到咸阳,抓住小月月的手就不肯放了。说什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文化程度立马从小学肄业飙升到大学本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渠王不回朝”就是两人的真实写照。两人整天蜜也似的,天天泡在硫磺泉水中,“春寒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真正让义渠王享受到了“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般刻骨入髓的滋味。要知道这时咱们月月可都快40了,仍然焕发出妖娆、妩媚、圣洁的气息。不老姐姐林志玲都没这个魅力吧。
义渠王被芈月儿迷得神魂颠倒,不分昼夜,终于步了“连襟”嬴驷的后尘,在甘泉宫丢了小命。很快义渠也灭了国。你看看,这是什么?这是一种不远万里勇赴国难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怀。义渠王真正算得上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秦国人民的人。所以说芈月儿真真配得上“一笑倾城,再笑倾国”。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7 09:01:41 +0800 CST  
7外一篇: 芈月芈八子--- 史上第一太后 下
芈月儿美眉从小就聪明过人,讲话也风趣。放在现在那绝对是个外鲜里嫩的大女神。苍老师、柳岩妹妹之类的真的就没法比了。有一次楚王派兵包围了韩国的雍氏。韩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军队一直不出崤山,按兵不动。韩襄王只好派外交部的派尚靳出使秦国,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火速派兵救援。楚国八子的故乡,当然不愿意派兵救援。不过这理由当然就上不得台面了。
芈月儿美眉轻蹙柳眉,私下召见了尚靳,巧目盼兮地说:“当年呢,我还是个姬妾,”说着轻抚了下高耸入云的抹胸之上的一抹残绿,“服侍惠文王水疗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虽然华清池水很有表面张力,我还是感到身体疲倦不能承受。”说着喝了口蜜水,轻拭了下红唇,“而当我轻压大王的穴位,为他舒缓经络,大王舒缓地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感觉到重,因为呢,这样对我比较舒服。女人嘛,属水,要张弛有道才行哦!秦国要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无法解救韩国。二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财物,你说我有什么法子呢?”说完卧在榻上,慵懒地看了眼尚靳。尚靳悄悄咽了口吐沫,暗想,我倒也想像惠文王一样享受个SPA,不过咱才是个省部级,还比不上义渠王的副国级,不够格啊!又偷偷吃了口口水,搭了个讪,找了个由头,退了出去。这就样,求援的事就不了了之了。时人都说八子美丽聪颖,秀外慧中。都想一睹为快,要能得个签名什么的,一定要珍而重之的藏在贴身的衣襟,不会示人。
不过呢,在芈月的小心肝里还是有点遗憾的。很简单,惠文后一直霸着王后的位子,直到惠文王过劳死,小月月都没登上后宫的首座。所以小月月设计做掉惠文王后,扶持儿子稷登上王位后,就自称宣太后,干起了垂帘听政的工作(绝逼的战国款武则天)。这可是中国第一位太后,因为这个职称就是芈月绞尽脑汁为自己特设的。之后就是一段幸福时光,像她后世的女强人武则天一样,一面操心着国家大事,一面还得安抚一些长不大的帅弟弟。魏丑夫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别看叫丑夫,那可是战国版的鹿晗,你说资深美眉芈八子能不爱吗。
可惜啊,幸福总是短暂的,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秦昭襄王,就是芈月的儿子稷,长大亲政后,就忘了妈妈的好。娶了媳妇忘了娘,为了秦王的大权(可见权利真不一定是好东西,奉劝干不动的大佬千万不可恋栈哦),很快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废黜了宣太后,还把小月儿的几个帅弟弟都赶出了秦国。从此芈月儿深锁冷宫,仰望嫦娥,常怀幽怨之心。
没多久,少了爱情滋润的芈月芈八子就在孤独、哀伤、清冷中逝去了,葬于骊山之巅,遥遥相望后世的飞燕、则天还有那位同样热爱SPA的玉环美眉,诉说哀怨的衷肠……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8 07:33:10 +0800 CST  
@wxd1208 2015-12-04 12:38:15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4:臧僖伯谏观鱼
隐公五年(西元前718年)的春天,鲁隐公要到棠地(现在的山东鱼台)观看渔民怎样捕鱼。鲁隐公也姓姬,不用说和周文王也有亲戚,整个中国就这么回事,上攀500年,大家都是亲戚。
按说公侯要去看个捕鱼,这才多大点事,不说乾隆那老小子六下江南劳民伤财,就是国朝大佬们临幸各地,那还不得警车开道啊,也没见人说。据说这次G20在姑苏也是一个德行,说多了。
不过那时候呢,就有......
-----------------------------
@紫陌杨2015 2015-12-04 15:28:12
记号。。。
-----------------------------
谢谢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8 09:44:45 +0800 CST  
@秀水若 2015-12-05 15:09:19
不错,译文通俗易懂,加上的个人解悟让人会心一笑
-----------------------------
常来啊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8 12:43:49 +0800 CST  
每天一故事8:郑庄公戒饬守臣 前篇
鲁隐公十一年(约西元前711年,没办法孔子著春秋就是以鲁隐公元年开始的,所以周文部分大多用的隐公纪年),鲁隐公会合齐侯(齐僖公)、郑伯(郑庄公)讨伐许国。按理说,诸侯之间的攻伐是要周王允许的。(说到这提一下,日本战国时就是按照周礼做的,一般都要请要朝廷下个诏书,名曰讨逆,不然就是私自出兵,不合礼制,鬼子学习我中华文化还是人模狗样的。)不过我们知道,东周的时候礼崩乐坏,这些就不重要了,所以孔子著春秋,喜欢微言大义,用春秋笔法,字字针砭时政。
七月,三国联军就逼近了许国的国都(现在的河南许昌县)。要说许国祖上也阔绰过,算是上古四岳伯夷的后代,跟姬周同盟打败了商纣。武王分封的时候考虑到要监视、镇压殷商后裔,就分封了许文叔在旧商之地做了个男爵,也算立了国。仗着和周王的关系,日子过得还算舒心。不过平王东迁后,周王自己家也没了余粮,许国的日子就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时任许国国君许庄公只好夹着尾巴做人,成了受气挨揍的货。
说起来,许庄公姓姜,和齐僖公(姜齐,姜太公的后代。300年后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田齐就代替了姜齐)同姓,也是有亲戚的。但没法子,谁让你弱小呢,不欺负你欺负谁!
齐僖公召集另两位诸侯时说的清楚,“许国不交纳贡物给周王(听听,贡物又不是给你的,你瞎操什么心,再说了,许国以前还领周王的救济粮呢),所以我们要揍他,把许国揍趴下了,我就让你们嘿嘿嘿……(可以想象一下小哥费玉清说这几个字时的表情,想想我就想笑。)”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9 07:33:43 +0800 CST  
每天一故事9:郑庄公戒饬守臣 终结篇
上文说到齐、鲁、郑三国一起去欺负许国。这三个诸侯在春秋之初那都是老大级别的,他们一合力,许国可就受不了了。没过三天,就开始了登墙巷战。
这时候,就发生了一件大事,郑国的颍考叔(就是第一篇故事中献计“黄泉相见”的聪明人)举着郑国的蝥弧旗,第一个爬上了许都的城墙。郑大夫公子子都在城墙下可就不高兴了。公子子都是郑桓公的后代,那也是姓姬的,和郑庄公算是同宗,所以称为公子。子都是个超级大帅哥。何以见得呢?亚圣孟子说过一句话,“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啥意思呢,就是说全天下没有不知道子都英俊美丽的,不知道子都的人是不长眼睛的瞎子。乖乖,连亚圣都说点下里巴人的粗鄙之话,可见子都搁现在起码也是个男神。但是阴差阳错,男神子都被迫娶了颍考叔的女汉子的妹妹颍姝,这就和颍考叔有仇了。(也有史说是颍考叔死后,郑庄公强迫赐婚的,我姑妄说之,您姑妄听之。)子都就用弓箭就从下面射他,颍考叔跌下来就死了。(这就是暗箭伤人的由来,也可见包办婚姻害死人!)不过许国还是败了,许庄公逃到了卫国,一直在他人屋檐下低头喘息。
齐僖公打败了许国,心情那是相当地舒畅。到后来这齐僖公当盟主就上了瘾。多次组建盟军部队,东讨西伐,想揍谁就揍谁。连这次的盟友鲁国和郑国也没逃挨揍的命。于是人送外号“春秋小霸王”,后来的五霸之一齐桓公就是他的小儿子。
齐僖公一高兴,大手一挥,对鲁隐公说,“息姑(鲁隐公这名字还真怪),许国打下来了。不过我们齐国是大国,家大业大,有的是骡马。不在乎这点地,这样吧,送你了。”鲁隐公呢,我们都知道,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没有王八之气,忙赔笑说,“许国不敬周王,现在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虽然您老人家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这事啊。”他一扭头,又跑去棠地看捕鱼了。于是烫手的山芋就扔给了郑庄公。
我们伟大的主角郑庄公终于闪亮登场了。要说还是郑庄公霸气,虽然小时候妈妈不疼,舅舅不爱,心理阴影面积有点大。但是呢,架不住人家爱学习,治国平天下还是有一套的。再加上虽然和周平王有点不愉快,都闹到要换子互质的地步,但心里还老念想着周王。想那周平王东迁,许国也是摇旗呐喊,出了把力气的。再说许君和郑伯也有些交情。一面为着国际关系着想,吃相不能太难看;一面又想和周王缓和些情面。于是郑庄公就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东部的边邑。郑庄公深情地拉着百里的手,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都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看看,这理由找的有天地、有鬼神的,可比齐僖公强多了)哪里还敢拿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您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再派公孙获来帮助你您,那时你好我也好,你懂得的。”看看,这画面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郑庄公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悄悄叮嘱他:“凡是你的钱财,千万别放在许国。我死了,你就马上离开许国!先君在这里建成都邑就在眼前,眼看周王室的地位一天天衰败,武王的子孙一天天的丢失掉祖先的功业。想那许国那也是太岳伯夷的子孙。上天既然厌弃周朝的气运了,我们都是周的子孙,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瞧瞧,郑庄公这才是铁肩担道义,会为子孙谋的典范啊。
郑庄公可算是个成功的政治家,文治武功都很有一套,在纷争多变的国际争斗中,将郑国经营得显赫一时,人送尊称“春秋霸主“,比”春秋小霸王”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那许国,在甫侯、申伯时为王贤相,与齐国同列为诸侯,雄霸于中国。一转眼就垮了下去。只能依附列强,夹缝中求生存,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比三姓家奴都不如。
所以家长朋友们,我们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来为人处事,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圈,用言行感化孩子,这才可以说是知礼了。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9 11:52:51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0:臧哀伯谏纳郜鼎 前篇
鲁恒公二年(大约西元前710年)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自家太庙里,这被时人认为是不符合礼仪的。
怎么回事呢?鲁恒公二年早春时候,宋国太宰华父督动了春心,杀死了宋司马孔父嘉,强占了孔父嘉美艳的妻子。宋殇公知道后很生气,华父督一害怕,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殇公也挂了,另立了宋庄公。华父督为了取得各诸侯国的默认,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大肆贿赂,一时间金弹、银弹、肉弹满天飞,亮瞎了大周诸侯的眼睛!鲁桓公呢就收到了一个大铜锅,说走嘴了,是郜国的传国大鼎!这样说明显有气势不是。
要说这郜国也是倒霉催的。郜国先君那好歹也是周武王姬发的兄弟,虽说没什么大本事吧,也被封了个子爵。在郜这个地方(今山东成武县东南)立了国。小日子过得还算舒心。本以为能永远安享伐商成功的胜利果实。谁知山水有相逢,平王东迁后没多久,就被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建立的宋国给灭了。你说早知如此,周武王泉下有知,一定会把殷商余孽发配的远远的,省的给自家兄弟招灾惹祸。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09 17:19:13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1:臧哀伯谏纳郜鼎 中篇
上文说到鲁桓公快递收到了宋国太宰华父督贿赂的郜鼎。鲁桓公自然龙颜大开。要知道鼎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个煮饭的锅子(有的看官可能还记得,秦武王就是举鼎的时候一不留神,活活被砸死的)。但在周代可就大不一样,有了礼器的功能,那可是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周王和诸侯那个不是把它珍而重之地安放在太庙里,已享国祚绵长。所以桓公收到郜鼎,二话不说,就放进自家太庙。
鲁国大夫臧哀伯鲁桓公认为这样做那就是“非礼”,是亡国灭种的征兆。心急火燎地就跑进了桓公的寝宫。抓住桓公的袖子就是一通语言轰炸,“你小子可是作百姓君主的人啊,今天一定要听我说道说道。相当年,你哥哥鲁隐公不听我爸爸臧僖伯的话,结果怎么着,死了吧!(见《臧僖伯谏观鱼》一文)”
臧哀伯这话刚说完,鲁桓公差点儿没把鼻子气掉,因为我们都知道鲁隐公就是他派人挂掉的!不过桓公也是有苦衷的,本来这国君之位就是桓公的,不过因为当时年纪小,才由庶兄鲁隐公摄政。结果呢,权色动人心,隐公贪恋权栈,你说桓公能不着急吗。所以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鲁桓公可不觉着自己过分,现在一被臧哀伯揭了老底,这面子上可就挂不住了!
不过呢臧哀伯呢不像他老爸,一点眼力劲儿都没有,还死死抓住桓公的衣袖不放,“你小子作为君主,就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大圭,腰带、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礼数上的差别。而你呢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这不是明白昭示百官贪污受贿吗?百官一旦效法,你还有什么脸惩罚他们!周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还有人批评他!更何况你将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我都没脸见人咯!”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10 07:54:23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2:臧哀伯谏纳郜鼎 终结篇
上文说到臧哀伯怒谏鲁桓公。
要说还是鲁桓公牛X,我们还记得鲁隐公听了臧僖伯劝谏后还喝了口蜜水,勉强敷衍了几句。鲁桓公才不理这套面子活。一见撇不开臧哀伯的手,索性衣服一脱,“靠!我就这么干了,爱咋咋地!拜拜了你哪。”说完,跑去逍遥阁去看宫女跳肚皮舞了。也不知这位爷哪学的English。
臧哀伯好悬没吐血,颤颤巍巍回了家。没两天干脆去棠地捕鱼了。
要说鲁桓公在这事的处理上还真不如他哥哥鲁隐公。正所谓山水有相逢,看腻了肚皮舞的桓公后来转念一想,还真怕有人搞政变!忙匆匆迎娶了齐国公主,齐襄公的妹妹文姜美眉当了老婆。本以为总算榜上了一棵大树,靠着齐国“春秋小霸王”的威势,自己国君的位置那是稳如泰山!
谁成想, 鲁桓公一次陪夫人回齐国省亲的时候。偷偷溜出王宫找艳遇,一不留神在城东小树林撞见了齐襄公与文姜正在上演岛国、不伦、步兵、爱情、动作片。 鲁桓公反应不及,刚想说,“我啥都没看见!”就被气急败坏的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给挂了!你看真被臧哀伯说准了,到了,鲁桓公也逃过和他哥哥鲁隐公一样的下场。
后来还是他儿子鲁庄公任用了曹刿,在长勺大败了齐军,才算是为鲁桓公报了仇。
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教育子女时,一定要言传身教,让孩子常怀良善之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才是做人的本分。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10 07:55:25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3:季梁谏追楚师 前篇
如今做什么都讲究个民主,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季梁就说出了“民为神主,先民后神”的至理名言。
鲁桓公六年,(约西元前706年,本文出自左传,故也用的鲁国纪念。)楚武王攻打随国。
楚武王叫芈通,是楚厉王的弟弟。历史上砍了卞和的左、右脚的就是这兄弟俩。不过武王比厉王就强多了。至少人家活的就长。楚厉王曾因喝酒误事,调戏国民,而失去大家的信任。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就趁机挂了厉王的儿子(厉王的这个儿子在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留下,真是可悲),自立为君。芈通同学在楚王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51年!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不多见的,可见其生命之坚强。楚武王一上台,就奉行铁腕政策,拳头大就是真理,真的是谁不服就揍他!楚国由此强盛。可惜,花无百日红,后代中出了个只爱“巫山云雨”的楚怀王(前怀王熊槐,就是嫁了了妹妹芈月儿给瀛驷的怀王),楚国就一天天衰败下去咯。
说起这次挨楚武王揍的随国,那也是历史悠久。早年相传,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到了周朝,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了随国,爵位是侯爵。这在周分封的诸侯中,爵位那算是高的了,要知道本文中攻打随国的楚王,才只是个子爵!(公侯伯子男,这么论起来,随王算得上楚王的爷爷辈!)可惜,面子不能当饭吃。随的国力一直不强,虽然不断的和旁边的楚国联姻。但国之交往不看女色,最终还是被楚国灭了国(约在战国初年)。
楚武王派兵攻打随国之后,突然一拍脑袋,“哎呀,忘了先礼后兵!“于是就派薳章(薳氏一族应出自楚人先祖季连次子远仲。顺便说一句远仲是鬻熊父辈,与商王禀辛、商王庚丁同代,也就是说薳章和楚王也是亲戚)去要求商谈议和事宜。于是楚国军队驻扎在了瑕地(今湖北随县境内),等待谈判的结果。随国一看,不错哟!还有点戏,估计不会灭国了。就屁颠屁颠地派了少师前来主持议和。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31 19:48:05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4:季梁谏追楚师 终结篇
上文说到楚随正在议和。
楚国的大夫斗伯比(斗伯比那是若敖熊仪之子,正经算起来是楚武王的叔爷爷)一看议和势在必行,就偷偷把楚武王拉出账外,小声说:“咱们楚国不能在汉水以东称王称霸,全是自己的责任啊!自大王上位以来,咱们扩军备战,用拳头教育了那些不听话的小国。现在他们都怕了,联合起来对付咱们!现在汉水以东的小诸侯中,就属随国最大。如果随国屌起来,必定抛弃那些小国。小国离散的话,嘿嘿嘿,咱们楚国不就可以上下其手咯。随国少师这个人,一向狂妄自大。不如把我们的军队摆出个窝囊的样子,使他更加傲慢起来,人一傲慢,做事可就不经大脑咯!”
熊率且比(楚国大夫,具体不详)正好经过,嘴一撇,“随国还有个季梁哩,这有个屁用?”斗伯比说哈哈一笑,“以后会有用处的呀!少师很得国君的宠信地。”听听,受国君宠信,这就是因人治国的悲哀啊!
于是楚武王故意自损军容,军中一片狼藉,莺莺燕舞。少师见了,心中窃喜。回去后果然请求追击楚军。随侯一听就乐了,大笔一挥,同意!
随候旁边的季梁(那可是南中国第一位文化名人,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的!)可还没有糊涂,急忙上前阻止,一把拉住随候,“如今礼崩乐坏,老天爷都在帮楚国。楚军真的如此不堪吗?恐怕是想骗我们上当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看看这话说的,不亚于春秋版三个代表吧!),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古代掌管祭祀祝祷等事宜之官,周朝讲“礼”,最重祭祀。)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老百姓在挨饿受苦!而君王纵情享乐,大开海天盛筵!而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参见现在的统计局数据,可见政府作假什么时候都一样啊!)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随侯一听急了,“我上供时用的牲畜毛色纯正,没有一丝杂毛,那叫一个膘肥肉壮!咋还不能取信于鬼神呢?(这鬼神也太难伺候了吧!)”
季梁索性把眼一闭,无比神圣地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牺牲时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真正的意思是: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请看他们的多么牲畜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与您离心离德!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看看,这话说的多实在。八千万当人就没点羞愧感?!
要说这代随侯还算年轻,听得进话。马上结束议和,广交朋友,建立抗楚大统一战线,苦练内功,挥刀自宫(这个是开玩笑滴)!连楚武王这个揍人狂魔见了,都有了顾忌,遂不敢伐。
也是这楚武王够悲催,他虽有踌躇满志,但三次攻打随国(这是第一次)都未成功。特别是公元前690年第三次伐随,眼看着都要打下随国国都了。没想到楚武王病死军中,不得不结盟退兵。随国还是得以保存。
不过我早就说了,因人治国有太多偶然性。季梁不常有,而少师俯拾皆是。过了些年,随候年老昏聩。一看楚国都不能把我怎么着!终是骄傲自满起来,周边的小国自然是离心离德,抗楚统一战线不了了之。于是被楚国慢慢蚕食,终于不能保存,战国初年被楚国灭了国。
所以,教育孩子,切不可随性而为,最重要的是要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有点原则性!这才算得上负责的父母。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31 19:48:53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5:曹刿论战 前篇
本文又有几位老熟人出场咯。
鲁庄公十年(约西元前684年)的春天,齐桓公(就是公子小白,“春秋小霸王”齐僖公的儿子,未来的春秋五霸之首)刚上台没两年。我们都知道,“春秋小霸王”一死,几个儿子为了遗产可就大打出手了。等公子小白当了国君,环顾四望,齐国还是那个齐国,但是国际形势可就不一样咯。齐国的地位一落千丈,不再是那个想揍谁就揍谁的“小霸王了”。齐桓公那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新一代君主,自然不想这样堕落下去!想着柿子要挑软的捏,就想打一下他老头子齐僖公的手下败将鲁国,让大家都知道“小霸王”又回来了!
此时,鲁国的国君是鲁庄公。读过前面一篇《臧哀伯谏纳郜鼎》都知道,他老爸鲁桓公就是被爱搞兄妹恋的齐襄公派人挂掉的!这齐襄公呢是齐僖公的儿子,齐桓公的哥哥。你看这关系怎一个错综复杂。
鲁庄公心想,我伯伯鲁隐公被你爸爸揍了一顿,我老爸被你哥哥挂掉了,这些仇还没报呢,你又来欺负我。真是叔叔可忍,婶婶也不能忍了!妈的,干了,who怕who啊!
不过鲁庄公毕竟生于忧患,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算不得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打仗这玩意不是行家。于是就找了个论坛老鸟,草根军事理论家曹刿来帮忙打架!
要说曹刿,那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孙。那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跟当时的曹国国君那也是同宗同族。不过呢,到了曹刿这一代就没落了,曹刿空有远大抱负,满腹经纶,只能混迹于市井,现在可算得着机会了。抡起袖子,就要大干一场。
曹刿正要进宫,去拜见鲁庄公。他的一位老乡就劝他,“肉食者谋之,(意思是说当权的大官自然会管这事)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叹了口气,说:““肉食者鄙啊!(意指当权的人目光短浅,可见素食论者也不是没有道理啊)这些人不能深谋远虑,苦的还是老百姓(这才是爱国爱民的典范啊)。”老乡一看劝不住,只好作罢。于是曹刿入朝去见鲁庄公。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5-12-31 19:50:01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6:曹刿论战 终结篇
上文说到曹刿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一进王宫,开门见山问鲁庄公,“您觉着自己有胜算吗?”
鲁庄公想了想,说了实话:“我不吃独食,好东西一定会分给手下,应该能君臣同心,克敌制胜吧。”
曹刿听了,不屑一顾:“这种小恩小惠老百姓怕是享受不到吧,你难道就指望着几个大臣赤膊上阵吗?”
鲁庄公一听也是,就又说:“祭祀用的猪牛羊我都会用膘肥体胖的,神灵吃饱喝足的,一定会保佑我吧。”
曹刿哈哈一笑,,说:“神仙要什么没有啊!你说这话,神灵估计要笑出声来。”
鲁庄公一拍脑袋, “啊,我经常看名侦探柯南,断案子还有一套,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这个还行吧!”
曹刿这才满意,“对,这才算你恪尽职守,老百姓都愿意相信你,咱们凭着这个,估计可以和齐国干一仗。你再让我参谋一下,大有可为啊!”
鲁庄公一听,意气风发。让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摆开了阵势。那时候打仗还讲究些。齐国先击了鼓,意思说,打吧,没磨蹭了。鲁庄公一看,干了。就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拉住鲁庄公的手,“别急,咱再等等。”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赶快击鼓,拼了!”
你还别说,鲁军一下就冲开了齐军的阵营。齐军没想到鲁军也有硬的时候,措手不及,大败而逃。
鲁庄公这个高兴啊,就要下令痛打落水狗。
曹刿神秘兮兮地说,“您先甭急。”说完就跳下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远眺望齐军的队形(您说那是要有个望远镜的话,这不活脱脱一个装甲司令巴顿将军吗),这才蹦出个字:“追!”于是鲁军挥着大旗,乌央乌央追出去几十里地,抢了无数的刀枪剑戟,锅碗瓢盆,总算爽了一把。
得胜归朝,鲁庄公自然很识趣,抓着曹刿的手就不松开了,“这怎么说的,怎么您一来,咱们就赢了啊!”
曹刿那也是贵族子弟,自然懂得君臣相宜。拍拍鲁庄公的大手,也不装神秘了,“作战吗,靠的就是一口气。第一次击鼓,当然能让士兵们热血沸腾;第二次击鼓,士兵们可就要开小差了;等到第三次,士兵们的士气那可就射完了!所以,齐军三击鼓,士气衰竭,咱们呢,一击鼓,士气正旺。自然是有胜无败咯。不过呢,齐国毕竟号称‘春秋小霸王’,我还得防着他们使诈。所以我还特意观察了一下,结果发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旗帜东倒西歪,不是诈败诱敌。所以才下令追击,一举获胜啊!”
所以说“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真正是以弱胜强的不二法宝。
所以,我们家长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要只盯着缺点和不足。成人都喜欢肯定和表扬,何况孩子。一定要先让孩子在擅长的领域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去尝试在更多的事物上挑战自我。家长审时度势的循循善诱方为上策。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8-03-30 07:41:21 +0800 CST  
每天一篇古文故事17:齐桓公伐楚 前篇
鲁僖公四年(约西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多国盟军部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国君也成了俘虏。
说起蔡国,那也是姬周的后代。周武王克商之后,封了自己的五弟蔡叔度于蔡,蔡国正式立国建制。不过呢,蔡叔度这个人有点政治野心,但又志大才疏,做事不周。周成王时,蔡叔度与其兄管叔鲜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谋反叛乱。因为筹备不周全,很快就被周公旦平定了。蔡叔度被流放到郭邻(在今蔡国故城西北蟾虎寺一带),最终抑郁而死。蔡国从此就日渐衰败了。
到了蔡穆侯的继位时候,国际上欺负小国成性。穆侯不得已,就动了与大国联姻的念头。蔡穆侯,姬姓,名肸[xī]。环顾四望,咦,齐国挺牛啊!原来这时候呢,齐桓公当国君也有些年了,带了一帮小兄弟东征西讨,很是打下了一些地盘,非常风光。蔡穆侯一想,我妹妹不错啊,不如就嫁给齐桓公吧,也算有了个靠山。
要说蔡穆侯的妹妹蔡姬,那可是个傲娇小萝莉。真正的年轻活泼,个性开朗,有点童颜巨乳的样子。这齐国又是沿海开放国家,一向走在时尚前沿,商业更是发达,夜生活丰富的很,甚至还有些让成熟大叔流连忘返的红灯区。蔡姬从那封闭保守的中原小诸侯蔡国出来,呼吸了带着海的味道的敞亮空气,眼睛就不够用了,小日子过得十分明媚。
齐桓公虽然老了点,足以当蔡姬的父亲。不过呢,小白人如其名,长得有点小帅,留了些小黑胡,很有点职场吴秀波大叔的样子。怎么看也算不得是个古板的君王。每当看着蔡姬淘气,他就哈哈大笑,一副很欣赏的样子,蔡姬就越发起劲起来。
楼主 wxd1208  发布于 2018-03-30 07:41:36 +0800 CST  

楼主:wxd1208

字数:30648

发表时间:2015-12-03 17: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9 23:02:09 +0800 CST

评论数: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