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份报纸值几个铜板呢?----聊一聊银元铜元时代的消费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旧上海三十年代的一首报童歌轻松明快朗朗上口,因为小学音乐课必须学唱,所以现在还家喻户晓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光明的生活现在终于来到了,无从申告的痛苦生活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七个铜板究竟意味着多少钱也无人知晓了。对吧?新春在家没事搜索了一下银元时代的消费,这里给大家聊聊吧。

报童口里的七个铜板为什么不是七分钱呢?经过一些研究,发现报童的生活还真是不容易。

这首歌曲的创作的三十年代,中国还在使用的铜元和银元是地道的二元体系。即不是银本位、也不是铜本位。报童收铜元,但是报纸定价却是银元。

民国报纸,一般定价在两分到四五分。上海发行最大的《申报》(也是全国发行最大了吧)最初定价在两分,三十年代已经涨到了四分半。淞沪抗战时期除了正刊以外发行号外,定价两分。杂志一般在两角,书籍则五角到几元几十元的我都见过。换言之、印刷品就没有使用铜元定价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几分钱的定价是如何换算成铜板的呢?你可以看每天报纸的牌价。银元每天兑换的铜元是可以浮动的。

还好这个幅度并不大,民初基本上汇率在1300到1400左右,一个银元值一千三四百文。申报在二十年代定价两分,就是30文不到点。

再说铜元,铜元面值各种,但是九成以上都是“当十”,最后说到铜元缺省就是十文的铜元啦。所以一份申报两分钱就值二十几文,报童会收你三枚铜元,不会再找你零钱。三十年代随着银本位的取消,银元变得值钱,基本稳定在两千多文;到了三五年推行法币的时候一度超过三千文。是正常情况下最高时候了。所以35年年中你要去买申报你要准备十几个铜钱。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09:22:24 +0800 CST  
@洪家小哥 2018-02-26 09:25:52
难道说十几块大洋就是现在上几万块?
-----------------------------
各个时期所值价格不一样。但是三十年代的大洋一枚值今天的100元是差不多的。民初时期的大洋购买力还要高些。所以十块大洋就是1000左右吧

民初老毛在图书馆一个月拿八元钱,他对斯诺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

其实二十年代去广东农讲所作讲师的时候他拿三位数了,这才叫不菲。当时的学徒才拿十元不到的月薪。

北大的教授月薪从两百元到五百元都有。也叫不菲。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广州厦门最后到了上海,他有固定的收入两处,一个是北京参加的杂志编辑部给他两三百元;一个是上海教育部给他的两三百元。他其实不用再做什么就有相当于现在五六万的收入。

鲁迅自己说当时的一百元已经可以在租界借到带花园的洋房了。洒家看过当时的报纸、里弄房租金二十元到五六十元都有,一百元确实不常见。不过鲁迅自己最后还是租了里弄房,大陆新村那里独门独户上下两三层。月租60元。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09:34:35 +0800 CST  
昨天看了宋佳版的《萧红》(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年汤唯又拍了一次她)
里头的萧红因为欠了600多个大洋被人当作人质关在旅店里
住大半年哈尔滨的宾馆欠了那么多,宾馆一天也就几个大洋,今天看来也不算贵

萧军后来带着萧红租了一个小旅馆对付,口袋里只有五元钱
小旅馆应该更便宜,所以我有点怀疑电影里说的被单褥子一天五角钱的说法

一方,不看报纸的话,省下来的两三分钱可以买一套豆浆油条了
这个早点费用和现在的价格似乎也差不多,对吧?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09:55:18 +0800 CST  
鲁迅1924年写的《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是个作家,试图写作名为幸福的家庭的小说,但是根本想象不出来这样的幸福家庭该在哪里,该如何生活,怎样吃饭。大脑在虚构一个幸福的生活,却总是被各色现实的声音打成零碎片断。比如:

“不行不行,那不行!二十五斤!”
他听得窗外一個男人的聲音,不由的回過頭去看,窗幔垂著,日光照著,明得眩目,他的眼睛昏花了;接著是小木片撒在地上的聲響。“不相干,”他又回過頭來想,“什么‘二十五斤’?——他們是优美高尚,很愛文藝的。但因為都從小生長在幸福里,所以不愛俄國的小說……。俄國小說多描寫下等人,實在和這樣的家庭也不合。‘二十五斤’?不管他。那么,他們看看什么書呢?——裴倫的詩?吉支〔7〕的?不行,都不穩當。——哦,有了,他們都愛看《理想之良人》〔8〕。我雖然沒有見過這部書,但既然連大學教授也那么稱贊他,想來他們也一定都愛看,你也看,我也看,——他們一人一本,這家庭里一共有兩本,……”他覺得胃里有點空虛了,放下筆,用兩只手支著頭,教自己的頭像地球儀似的在兩個柱子間挂著。
“……他們兩人正在用午餐,”他想,“桌上舖了雪白的布;廚子送上菜來,——中國菜。什么‘二十五斤’?不管他。為什么倒是中國菜?西洋人說,中國菜最進步,最好吃,最合于衛生〔8〕:所以他們采用中國菜。送來的是第一碗,但這第一碗是什么呢?……”
“劈柴,……”
他吃惊的回過頭去看,靠左肩,便立著他自己家里的主婦,兩只陰凄凄的眼睛恰恰釘住他的臉。
“什么?”他以為她來攪扰了他的創作,頗有些憤怒了。
“劈架,都用完了,今天買了些。前一回還是十斤兩吊四,今天就要兩吊六。我想給他兩吊五,好不好?”
“好好,就是兩吊五。”
“稱得太吃虧了。他一定只肯算二十四斤半;我想就算他二十三斤半,好不好?”
“好好,就算他二十三斤半。”
“那么,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
“唔唔,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他也說不下去了,停了一會,忽而奮然的抓起筆來,就在寫著一行“幸福的家庭”的綠格紙上起算草,起了好久,這才仰起頭來說道:
“五吊八!”
“那是,我這里不夠了,還差八九個……。”
他抽開書桌的抽屜,一把抓起所有的銅元,不下二三十,放在她攤開的手掌上,看她出了房,才又回過頭來向書桌。他覺得頭里面很脹滿,似乎椏椏叉叉的全被木柴填滿了,五五二十五,腦皮質上還印著許多散亂的亞剌伯數目字。他很深的吸一口气,又用力的呼出,仿佛要借此赶出腦里的劈柴,五五二十五和亞刺伯數字來。

=======
五吊八就是五百八十文。铜元(当十,下略)应该是58个。一吊的名次来源于铜钱时代,一百个一串,也叫一陌。到了民国其实铜元没法穿起来了,但是吊这个名字还留着。

太太和卖柴的讨价还价,用了相当于今天五六十块人民币的价格买了二十几斤柴。这个价格洒家没有概念,不知道是贵是便宜了。从来没有买过柴。。。

十几年前在阳朔看到过有人挑担来卖炭。好像是几块十几块钱就有一盆炭可以在店铺里烧了。但是也不知道具体成交的价格是多少。。。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0:26:11 +0800 CST  
真穷的是艾芜
他的南行记恐怕是他离家出走后流浪的真写照
网上居然找不到文字,照抄又不愿意
大家有空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除了几乎没有钱的流浪生活之外
云南还有当地军阀发行的当二十的铜钱
每个地方不同的时间接受度都不一样
给旅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0:34:48 +0800 CST  
银元具有世界通行的性能,铜元和镍币没有
拿着银元还可以去海外,现在则一定需要通过银行换取当地的法币
这也是前法币时代的特质,法币以前的时代
也可以说是政府缺乏有效手段控制国际贸易的时代,对吧?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0:51:22 +0800 CST  
女工一定要住宿舍,否则房租都交不起吧。。。

左联几个人刚到上海的时候租的房子没有超过二十元一间的
三十年代中期亭子间也要20元了

亭子间一般是楼梯过道一楼到两楼当中那间
民初一般给佣人住的、或者竟是堆放杂物用的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6:25:56 +0800 CST  
里弄房最初设计的时候是独门独栋,或者类似今天联排那种
后来不行了,一个门洞挤好几家。底楼的厅原来只是做客厅的
后来就可以住一家人。前门于是变成他家独自进出一样,
楼上别家如果不想从他家穿过去(这很正常)大可以走后门
因为后门直接就开在楼梯边上,上到一楼就是主房,住这家的大多是二房东
比如电影乌鸦与麻雀里就是这样安排的
二楼再住一家,一楼和二楼之间的地方有个小间就是亭子间

底楼楼梯下边的空地往往也被利用了,哈里波特在他舅舅家就住那里的,对吧?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6:31:14 +0800 CST  
@洪家小哥 2018-02-26 16:30:11
大洋的历史能说道说道吗?龙洋,鹰洋,袁大头,当年红军还发行过工字银元。
-----------------------------
大洋大小和银含量大同小异,按照上头图案不同被叫做
龙洋(清朝银行制作、上头有龙)鹰洋(墨西哥出的,有国徽是鹰,后来也讹做英洋)
袁大头(袁世凯)出的最多,至以说道银洋可以直说大头,所以大家也不知道
孙小头那么一说了对吧?带有孙中山头像的叫做孙小头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6:38:19 +0800 CST  
大洋也叫银洋、银元。最初是海外发行的,这不废话么?
西洋自古有使用金币银币的传统的,对吧?
晚清银元渐渐地被中国人接受了,就和碎银子、银锭一样有了牌价
因为它们成色和重量很稳定,于是渐渐变成了结算手段了

发行铜元的时候铜元设想是当十铜元算一分银元的
但是中国传统有铜、银的汇兑市场的,铜元后来稳定在130左右很久
直到三十年代,市局变化多端,银元的价格也变得高了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6:48:34 +0800 CST  
听到过一种说法,说上海当年出租车室内用车就是一块钱一次差
所以才被叫成“差头”。没有扬召“勒差头”,要打电话预约的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6:57:25 +0800 CST  
有张照片,说旧社会上海城市平民靠大闸蟹充饥
意思说当时的大闸蟹便宜。
这种说法可能是胡说。1937年老电影《压岁钱》里卖蟹的被人勒索了两只蟹
说成本也要五角了,一只蟹卖个三五角可能蛮正常的吧
照片中的平民打着补丁,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那种一个月十几二十元的薪水的家庭
吃蟹解馋应该并不容易,估计充饥的说法是不对的吧

当年有句俗话说“叫花子吃死蟹”就是说吃不起蟹的叫花子只能捡死蟹吃。。。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7:05:50 +0800 CST  
@何处不逢 2018-02-26 17:05:58
象延安路那种地段的小洋楼,陆小曼租的那种,现在七八万一个月都不一定能租得到。
没有哪个会数数的诗人能承担得起。
-----------------------------
几十年间物换星移,上海老城厢、法租界的各色高档住宅所在的地段已经完全变化了
那里现在居住的是地道的城市平民,即便还有人能够一栋小洋楼整个租下来
邻居就是三五家一起住的一栋,感觉还是很有问题的

民国时候这栋住着陆小曼,旁边就是钱钟书和杨绛,一家家一栋栋的万家灯火
那样的地段才称起为地段,对吧?现在好像法租界老房子有点复兴的味道,
不过只限于当年分给老红军老干部的那些房子,不许留传后人的,
只有居住权,等他们过世后收归国有,再慢慢租出来的

还有些新楼盘,比如湖南路兴国宾馆对过,很隐蔽的有那种很大套内面积的建筑
查过价格,很贵了。因为新造的,所以都是整套出租来着。那个才可以对比
当年陆小曼的住宅

现代上海中产则基本上买了上世纪末十年到本世纪初十年这二十年里建造的商品房里
小资/小市民就住在各色新村老公房里。我这样把小资和中产做个区分有没有觉得有点奇怪?
语感上好像成立唉。。。为什么?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7:17:25 +0800 CST  
三十年代的小市民就选择住在老法租界
美国人在杨树浦造了自来水厂,法租界政府按月购买后
无偿提供给租界内用户使用
我们现在租房都是水电煤分开结算的对吧?
民国租房往往租金是包括水电的

所不一样的是屋内的家具。现在上海租房这些家具和装潢
如果没有、则租金便宜;如果有、则租金贵好多
似乎也是出租的一部分,对吧?
三十年代可不是那么干的,比如鲁迅大陆新村60元一个月的房租的那套房子
鲁迅要再花千把块大洋把上一个租户的家具摆设都买下来
才实行了“拎包入住”。。。。所以把一套房子整个的从上个租户手中接过来
不叫租,叫“顶”。。。从二房东手里把房子整个拿过来也叫顶
一套里弄房子像我上头告诉你的有四五间,对吧?只租其中一间才叫租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7:25:34 +0800 CST  
真正的有钱人会住在虹桥,既不是公共租界、也不是法租界。
虹桥那边有大批的英式庄园。你们现在经过虹桥路还能看到不少
那些老宅在电影《太阳帝国》里出镜过
主人公家庭是英美驻户高级职员,就住在虹桥的洋房里
辜鸿铭说过:白人的天堂在哪里?在上海西区的洋房里吧?
就是说的那里。那里因为英国人多,种了很多英国常见的龙柏
龙柏在上海以外也不常见;说实话,在上海也不常见,集中在西区虹桥这里附近
其它地方到处都是法国梧桐。。。有些是法租界以及法国人越界筑路的几条路上的
后来则成为上海的象征,到处都种,完全把龙柏的风头给压倒了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7:31:47 +0800 CST  
值得一提的是商务印书馆的分红
十个老板第一年的分红都达到五千到八千大洋
这个才叫分红呀!后来基本稳定在这个数字但略略有点下降
张元济、王云五他们就靠年终分红就能过得很好了

编辑和手民一个月才几十元,后来罢工,让郑振铎他们做代表去谈判
也是说分红少,说一年的分红往往才一个月,有时一个月都不到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7:43:44 +0800 CST  
非虚构作品《银元时代生活史》里头的主人公家道中落,租了亲戚的一套房
每个月才两元钱。。。但是那个地方靠着河,河对岸就是屠宰场
养着待宰的猪,臭气熏天不算,杀猪叫声每日不绝
甚至来到他家访问的苍蝇的腿上往往还会带着血珠。。。

他家硬是熬了下来,不容易啊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6 17:51:09 +0800 CST  
好,移开木箱,下头的地板已经有点烂了,挖开果然有东西
接二连三起了八个坛子出来,每个壹千个大洋
好厉害了吧?大家说不对,应该有二十个,查了半天,继续挖下去
果然还有十二个。总共二十个坛子,两万枚大洋
作者因为是小字辈参与分家(他的父亲过世早)只拿了两千元。

这种埋在土里的银元就是宝藏的藏了

以前过财神节会供猪脏,意思就是能够挖到“藏”

不过法币推行以后,银元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8 17:29:59 +0800 CST  
1935年以前哈。。。。法币发行以前的时代才是银元时代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2-28 17:37:51 +0800 CST  
我从广州坐大巴去韶关,一块钱买了一份报纸看过去
下车就扔在车上。想回程如果有人可以阅读解闷
玩好了下午再坐长途车回去,有人拿着我扔在车上的那份报纸跟我兜售
卖五毛。一眼还没认出,他手上只有一份报纸一点也不像个卖报的
然后那份报纸也不新,不整齐。他上来有气无力地跟我们几个坐车的展示了一下
又下去了。。。我才突然觉悟。。。
楼主 鞫洒家  发布于 2018-03-01 10:00:45 +0800 CST  

楼主:鞫洒家

字数:16527

发表时间:2018-02-26 17:22:2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6 17:27:31 +0800 CST

评论数:10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