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传》原创长篇连载

1917年3月,曾积极支持和帮助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黄兴等有很深交往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来到长沙城,专程参加黄兴的葬礼。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就邀约1916年已经毕业、在外地教小学的同学萧子璋一起联名写信,请求当面赐教。
宫崎寅藏号白浪滔天,所以,毛泽东提笔写道:
白浪滔天先生阁下:
久钦高谊,觌面无缘,远道闻风,令人兴起。
先生之于黄公,生以精神助之,死以涕泪吊之,今将葬矣,波涛万里,又复临穴送棺。高谊贯于日月,精诚动乎鬼神,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植蕃、泽东,湘之学生,尝读诗书,颇立志气。今者愿一睹丰采,聆取宏教。
惟先生实赐容接,幸甚,幸甚!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生 肖植蕃 毛泽东 上
1917年盛夏,毛泽东和同学在湘江游泳。时江水大涨,几死者数。毛泽东在水中迎风劈浪,欢畅淋漓,豪气顿生,不禁吟道: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罗学瓒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潜心学习游泳,并且逐步认识到了游泳的好处。
与一师隔湘江相望的岳麓山,是毛泽东常去锻炼的地方。除爬山外,还在这里进行过风浴、雪浴、雨浴、日光浴等活动。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毛泽东也常常脱去棉衣,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野外,或是跑到学校后面的高峰上,或是迎着寒风大声呼叫,做跑跳运动,任凭寒风侵袭,叫做“风浴”。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一团团、一簇簇的白雪,铺天盖地,毛泽东站在雪地里,一任自己的思绪神驰遐想,这叫“雪浴”。在夏日,大雨倾盆,毛泽东脱去衣服,冒雨跑步,这叫“雨浴”。在烈日当空的夏天,毛泽东总是穿一条短裤,站在室外任凭阳光照射;有时他独自走到学校后面的山上,脱去衬衫,赤膊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有时在湘江里游泳后喜欢走上水陆洲、牛头洲,躺在沙滩上,让太阳晒遍全身,这叫“日光浴”。
有的同学对毛泽东的这些活动不理解,觉得他的行动有些怪异,就在背后批评议论。毛泽东不管这些,依然是我行我素。
长沙刘家台子蔡和森的家,是毛泽东和同学们聚会交流心得、讨论国家大事的场所。毛泽东到蔡家,就象到了自己的家一样,一来就先到菜园拔草、浇水,然后,一起吃饭。有时讨论起来通宵达旦。
有一次,在一个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晚上,毛泽东独自一人,顶风冒雨爬上岳麓山顶,然后又从山顶跑下,来到蔡和森家。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老人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说,是为了体验《诗经》上所说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句话的意境,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胆量。
葛健豪,原名兰英,1865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荷叶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她不顾族人反对,变卖了嫁妆,带领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外出求学。1913年,葛健豪高小毕业后,回乡创办一所简易小学,自任校长。不久,她又进入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1915年毕业后,创办了湘乡第2女子简易职业学校,自任校长。
毛泽东早晨很早就起床,做冷水浴或其它运动,然后进教室自习。
冷水浴是杨怀中老师常年进行的锻炼项目。开始时,毛泽东只是模仿杨先生进行,遵照老师的嘱咐,毛泽东先从夏天进行,使皮肤逐渐适应冷水的刺激,这样,从夏到冬,他一直坚持不断。当寒风凛冽或大雪纷飞时,毛泽东仍然坚持把冰冷的凉水浇到身上,这时,他的内心里充满的是猛烈和威严。因此,他从模仿到常年坚持不懈地进行。
一师学生宿舍旁边,有一口清凉的水井,每天清晨天蒙蒙亮,许多同学还在睡梦中,毛泽东就起了床,带着罗布浴巾,来到水井旁,在这里进行冷水浴。他脱光上身衣服,吊上一桶桶的井水,往身上浇,然后擦,擦了又浇,浇了又擦,一遍遍地浇着,欢呼着,一遍遍地擦着,舒展着,这样反复一二十分钟,直到全身发红发热为止。冬季坚持冷水浴不容易,可毛泽东却很习惯自然。
同学们问毛泽东冷水浴有什么好处,他说:
“冷水浴好处可多哩,最主要它有两大好处:1、可以促进血液循球,增强身体抵抗力,并能强壮筋骨;2、可以培养勇猛无畏的气魄和战胜困难的精神。”
有同学问毛泽东:冷水浴的好处虽多,但在冬天搞冷水浴实在太难受了,你是不是一开始就不感觉到难受呢?他回答说,最初是感觉难受的,但只要下定决心,突破了这个难关,也就不那么冷了。任何一项体育活动,要把它坚持到底,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一个人有没有决心和毅力。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会由勉强到不太勉强,由不太勉强到不勉强,就会坚持到最后,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了。所以重要的问题在于持之以恒。
进行冷水浴锻炼,起初只有毛泽东、蔡和森几个人,后来,发展到20多人。大家光着膀子,只穿裤衩,各人从井里提一桶凉水,一声令下,从头淋遍全身。有时,他们还互相对着淋。欢声、笑语,伴着这泼水声,显示着青年人的勃勃生机。
杨开慧受父亲和毛泽东的影响,也常年坚持冷水浴。
罗学瓒在10月8日的日记中又写道:
“余前数日,因浴冷水,致身痛头昏。休养数日,少饮食,多运动,今日已痊愈,复与毛君泽东等往河边洗擦身体一番,大好快畅。”
毛泽东还进行露宿锻炼。一师校园里的君子亭和岳麓山的爱晚亭、白鹤泉以及桔子洲等地,是毛泽东经常露宿的地方。
在寒霜时节,当夜幕降临时,他就邀请一些同学来到这里高谈阔论,直到夜深人静,然后各自找个地方,露宿至天明。
有一天清晨,几个游人来到岳麓山,见庙旁露天底下的一张长板凳上睡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他们好奇地凑过去察看。那人听到游人的脚步声,翻身起来,收拾好报纸走了。这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有好长一段时间只吃一顿饭,有半年时间不再宿舍就寝,而在院子里睡觉。
楼主 QuanMYZT  发布于 2012-10-06 00:02:58 +0800 CST  
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对他在一师体育锻炼作了回忆:“我们也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中,我们徒步穿村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嚷,迎着狂风朗读唐诗,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毛泽东在刻苦地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对体育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他写了一篇长达7000余字的《体育之研究》。经杨怀中推荐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在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
《体育之研究》共8节,开头还有一个前言。8节分别是:第一、释体育;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第四、体育之效;第五、不好运动之原因;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第七、运动应注意之项;第八、运动一得之商榷。
毛泽东在前言中写道:
“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
“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精神随之。意志者也,因人生事业之先驱也;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第二能生快乐。”
根据这样的道理,毛泽东对当时学校不重视体育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
毛泽东还进一步认为,体育关系着卫国力量的强弱:“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
关于体育的作用。毛泽东列举道:
“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面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毛泽东写道:
“三育并重,然昔之学者详德而略于体。”其结果是“偻身府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
毛泽东分析了“今之学者多不好运动”的原因,认为有四:
一是“无自觉心”。今日不为,他日将无以谋生。二是“积习难返”。“我国历来重文,动有‘好汉不当兵’之语。”三是“提倡不力”。四是“以运动为可羞”。忽尔张膊露足,伸肢屈体,此何为者邪?宁非大可怪者邪?深知身体不可不运动,且甚思实行,竟不能实行者;有群行群止能运动,单独行动则不能者;有燕居私室能运动,稠人广众则不能者。
毛泽东总结了自己从事体育运动的经验,认为体育运动“不重言谈,重在实行。”他提出“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德则日起有功,心中无限快乐。”
毛泽东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运动之一得之商榷”中,介绍了他自己创造的“六段运动”。这种体操共有6段:手部、足部、躯干部、头部、打击运动,调和运动。段中有节。
有一次,杨开慧在作文中写道:
“要救国就要锻炼强健的身体。”
这句话正是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所阐述的中心思想。
楼主 QuanMYZT  发布于 2012-10-06 00:03:40 +0800 CST  
在杨怀中的学生中,毛泽东年龄较大,思想也比较激烈、深刻。因此,他给杨开慧的印象也最深。杨开慧尤其钦佩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深刻见解。
毛泽东的学问品行,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杨开慧。每当毛泽东等人来家向父亲请教,杨开慧总是搬一条小凳,静静地坐在一边,成为一名沉默而热心的忠实听众。
一开始,杨开慧只是默默地听,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救民真理。后来,逐渐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杨怀中对这个聪明的女儿很是看重,对她的介入也极为赞许,并不时向毛泽东等学生推荐女儿的学问。时间一长,杨开慧自然成了这批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议论时事,抨击时政,并相互传阅笔记,交流心得体会,彼此之间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杨开慧除了向毛泽东学习一些思想方法外,也不断接受他的生活方式。坚持洗冷水浴,进行深呼吸,常吃硬食等体育锻炼的方法。
杨开慧秀外慧中,举止温文而雅,性格坚强,喜沉思,有理想,有追求。频繁的接触,杨开慧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对毛泽东深深地倾心爱慕之情。毛泽东也象兄长一样喜欢比自己小八岁的师妹。
1917年初夏的一天,毛泽东又来到杨怀中家,向老师请教。
客厅里,师生二人热烈地进行着交谈。这时,杨开慧悄悄走进来,默默坐在一角的藤椅里倾听,一双秀丽的大眼睛紧紧盯着毛泽东。
“润之,小女向我推荐了你的《体育之研究》。”
杨怀中话锋一转,随即瞟了女儿一眼。顿时,杨开慧脸色微红,垂下眼帘摆弄衣襟。杨怀中把目光转向毛泽东,慢条斯理地道:
“我看了,‘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讲得好。促使国家富强的活力,蕴藏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只有激励个人的主动性,才能迸发出来。”
毛泽东谦虚地笑道:
“那是去年写的,是受先生的影响,还很幼稚。”
“‘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从《心之力》发展到这一论断,这是你个人研究经历的结果。”杨怀中说罢,略一沉吟,转向杨开慧:“‘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这里的意思,开慧,你是怎么看?”
杨开慧略一思索,轻声细语道:
“人家用枪炮打来了,你不用枪炮对付又怎么办?‘体不坚实,见兵而畏之’。我看这个道理不错。”
毛泽东赞许地点点头:
“正是此意。”
在第一师范,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他的进步言论、高尚道德、过人胆识、进取精神和超群才智,受到同学们的钦佩和推崇。
据1918年编印的第一师范校志记载,1917年6月,学校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目的是考察学生学业与操作,促进学生向上养选拔人才。
其选举范围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其中德育又分敦品、自治、好学、克俭、俭朴、服务等项;智育又有文学、科学、美感、职业、才具、言语等项;体育又分胆识、卫生、体操、国技、竞技等项。
选举结果,全校11个班,400余人参加,当选者34人,其中毛泽东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六项中当选。即“敦品”11票,“自治”5票,“文学”9票,“言语”12票。“才具”6票,“胆识”6票,共49票,为全校之冠。超过40票的唯有毛泽东和周世钊二人,周世钊名列第二;张昆弟名列第四。而在当选的34人中,德、智、体三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仅毛泽东一人。毛泽东成为第一师范最优秀、最受同学爱戴的人。
这正是:奔走呼号卧霜野,独立特行骇俗尘。
浪里击水发浩歌,练就惊天动地身。
欲知毛泽东还有何等样非常之举,请看下回分解。
东方翁曰:毛泽东1916年在给他的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论述了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立意甚高。他旁证以“东西大体育家若罗斯福,若孙棠,若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使德智体三育并重的说服力愈发动人了。毛泽东之对于体育,研究既专,心得必多,于是乎,一篇由体育论及民族兴衰、国力强弱、教育积弊的洋洋洒洒的七千言《体育之研究》,便借《新青年》这一载体问世了;其文采其例征其深意,今日读来,亦令人觉得是中国体育史上殊为难得的一篇大作。

楼主 QuanMYZT  发布于 2012-10-06 00:04:03 +0800 CST  
点击到100了睡觉
楼主 QuanMYZT  发布于 2012-10-06 00:05:47 +0800 CST  
作者自我介绍:
东方直心,本名张成德,1949年7月出生于河南宛城东乡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学生出身,曾经当过1年农民、1年焦枝铁路筑路民工、3年焦枝铁路护路武装民兵,1977年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历史系,从事基础教育工作32年,一生爱好文史、诗词、书法,业余写作通俗本《毛泽东大传》,旨在使之成为世人修身立业之《通鉴》。
楼主 QuanMYZT  发布于 2012-10-06 00:11:04 +0800 CST  
总 目 录

自 序
第一卷 横空出世 1893……1918.6
第二卷 倚天抽剑 1918.6 ……1927.8.5
第三卷 战地黄花 1927.8.7……1935.10
第四卷 风流人物 1935.11……1945.8.14
第五卷 谁主沉浮 1945.8.14……1949.10.1
第六卷 五洋捉鳖 1949.10……1953.
第七卷 九天揽月 1954……1959
第八卷 乱云飞渡 1960……1966.5
第九卷 风雷磅礴 1966.5.16……1968.11
第十卷 只争朝夕 1968.12……1976.9.9
部分参考书目
楼主 QuanMYZT  发布于 2012-10-06 00:11:31 +0800 CST  
自 序
亲爱的读者朋友,呈现在您面前的这一部《毛泽东大传》,共分为10卷373章,总计300余万字。这部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演义,而是一部真实地反映毛泽东一生如何修身,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工作,如何奋斗的历史纪实文学,它既可以当作通俗的故事书读,也可以作为历史工作者在研究中共党史时最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运用。更确切地说,它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如果你真正读懂了这部书,或者是你的后人真正读懂了这部书,那么对你本人,对你的家庭,对你的后代,将会产生不可想象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当然,功利主义者除外,因为功利主义者考虑的只是一己之私。作为一个从自身、从家庭、从民族、从国家、从世界、从历史的角度来设计自己人生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部书。
笔者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毛泽东及其同时代的所有的前辈们,感谢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的那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感谢口述、记录那个时代的所有前辈和专家、学者们,还要感谢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所参考的数十部有关专著的那些作者和编著者们。没有他们的艰辛创造和他们所提供的翔实的历史资料,笔者是不敢也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杜撰出关于毛泽东的这一部书的。
说起对毛泽东的认识,笔者也像不少人一样,有一个从基于朴素情感的表象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应该说,吾生有幸,生逢其时,年轻时曾经体验到了那个千载难逢的毛泽东时代的风云与沧桑。几十年来,时时想了解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可喜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关毛泽东生平的专著和历史资料陆续大量出版了。笔者从那时起,便常常购买或借阅有关毛泽东的资料,细细研读,兴至浓处,不舍昼夜,时而击节,时而拍案,时而开心一笑,时而掩卷而泣。阅读既多,感触愈深。笔者正是通过这种不间断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才终于完成了对毛泽东由情感的表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这一转变过程。
毛泽东在1962年第二次庐山会议期间,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张仙朋说过,他有一个愿望,打算在他有生之年写一本关于他个人的书,他说:“我的第三个愿望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这个人啊,好处占70%,坏处占30%,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很可惜,毛泽东的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实现。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损失。正是因为这个历史的缺憾,笔者才开始大量收集史料,研究史料;尽管迄今还可能有一部分历史资料没有公诸于世,而且还有一部分关于毛泽东暮年的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已经被某些心怀叵测的人毁灭掉了,但就笔者所已经见到的历史资料,写出一部最系统、最真实和比较全面而完整的《毛泽东大传》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而且已经成为可能;所以就不揣冒昧地开始酝酿并动手写作了。
笔者认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应该是中国人的骄傲。无论是毛泽东的人品、学品、文品,还是他的武品、诗品、书品,就个性而言,在他的同时代中,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人,即正面的或者是反面的,都没有哪一个可以与他相比拟。也可以说,翻遍5千年中华文明史和数千年世界史,像毛泽东这样的伟人,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为中华赤子,他心里始终装着劳动人民,装着改造中国、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伟大理想。作为军事统帅,他指挥人民武装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无论多么强大的敌人和反动的军事力量,在他的面前无不灰飞烟灭;别说是蒋介石那几百万大军,就连日本军队,法国军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也都不得不在他面前低头认输。作为人民领袖,他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大踏步地前进,在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之后,成功地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作为革命的导师,他一生都在读书、备课、讲学,教育他的战友、战士和人民,同时也包括他的敌人。可以说,毛泽东的思想、品行、性格、才学和智慧,堪为世人之楷模。不了解毛泽东整个时代的真实性,不了解毛泽东全部的真实的历史,不了解毛泽东时代所有其他那些风云人物,无论任何人都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占了大半个20世纪的“毛泽东现象”,不可能真正理解毛泽东作为一个自然人的真正的历史含义。
最后还应该说明的是,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是采用通俗的章回体的说话形式、《资治通鉴》的编年叙事体例以及《史记》中史论分离的手法,力求写出一部真实可信、通俗易读、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毛泽东的生平故事。
笔者的编著原则是:对毛泽东和对他那个时代所有的历史人物,不为尊者讳,不遗尊者贤,不没尊者功,不隐劣者迹,秉笔直书,将毛泽东时代的历史事实昭示于后世。编著的方法是:1、以毛泽东为中心,收集所有有关毛泽东的史料和与毛泽东有关的人物、事件的史料。2、对所有能见到的史料采取去伪存真、辩正纠错、摈弃议论的办法而采用之。3、去芜取精,去概念采具象,使故事本身更生动、形象、丰满、感人,更具生活情趣。
尽管笔者力求这部故事书臻于完美,但由于本人无缘接触到那些事件的亲历者,也无缘接触到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只能凭借所能见到的有关毛泽东的历史专著和资料进行梳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笔者学识浅薄,水平有限,所以,在本书中出现一些错误和疏漏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笔者真诚的希望,亲历那个时代的所有健在的前辈们,在“毛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们,以及收藏有笔者尚没有见到的有关资料的“毛学”爱好者们,多多赐教和帮助,以便笔者有机会纠正错误和充实内容,使本书能够于再版之时,愈加完美;笔者将不胜感激之至。
东方直心
2010年5月
楼主 QuanMYZT  发布于 2012-10-06 00:12:11 +0800 CST  
本文首发
楼主 QuanMYZT  发布于 2012-10-06 00:13:25 +0800 CST  
自己顶
楼主 QuanMYZT  发布于 2012-10-06 13:28:30 +0800 CST  

楼主:QuanMYZT

字数:62361

发表时间:2012-10-06 06: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20 14:36:14 +0800 CST

评论数: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