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由于史前历史时期缺乏正式的“文字历史”记载,故而,楼主关于史前历史的论述,都是基于各个“考古学文化”的大陆研究成果,绝对不是楼主本人发挥想象力硬编出来的故事,换句话说,楼主的论述基本上都是有考古学上的证据来支持的,绝非写小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1:54:33 +0800 CST  
不过,楼主还原史前历史的方法,却与绝大多数的有关考古学文化的书籍所采用的方式不太一样呢~

大家注意到没有?楼主是从“人群迁徙的动态角度”来论述史前历史,而绝大多数考古学书籍则是以“静态的角度”来探讨史前历史

以“静态”的方式谈论历史,很容易让读者“画地为牢”,以为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就是在某一个地方的某一拨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导致的自然演变过程而已。这就容易得出一个很错误的结论,以为在某一个地方产生的“文明”,只是这个地方的固有人群“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结果

然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2:04:39 +0800 CST  
人群是喜欢迁徙的!

95%以上的人类祖先都是距今5-10万年前从非洲走出来的,这迁徙的距离有多远!

不要以为数万年前的人类喜欢迁徙,而在1万年之内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变得不爱迁徙了?不是这样的

人群依然爱迁徙,无论在什么时期均是如此

这就是说,人群并非固定在某个地方动弹不得,实际上,人群时不时地在大迁徙,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而且,迁徙的原因经常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关系,也可能与地少人多有关系,总之,人群迁徙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2:12:38 +0800 CST  
商人(还有其它的戎狄人)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开始的,“自西向东”的一拨又一拨的大迁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西北/北方气候干冷化的驱使,而西北地区的干冷化要早于东北地区。由于中原地区早已人口稠密,外来人不可能轻易地介入,所以,西北人群的大迁徙只能沿着人口相对要稀少一些的北方边缘地带---“北方长城沿线”来迁徙!

这就是为什么,戎商(戎殷)人和西北/北方的那些戎狄人,他们在新石器末期-青铜时代早期的活动范围,正是在“北方长城沿线”附近的地区,这就是说,北方长城沿线的“半农半牧化”,与西北/北方人群的不断“东迁”大有关系!

我们不要因果倒置了,以为北方长城沿线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农牧交错带”,不是这样子的!这种错觉,曾经一直误导了中国北方考古史的研究!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2:26:42 +0800 CST  
楼主一直在强调,“文化与文明”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文化】----是某一类人群(也即“血缘”)在某个“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文化的背后其实代表了“技术”,故而“文化/技术”经常地并列而称,而它们是和人群是相关的,并且经常伴随着人群的大迁徙,某种“文化/技术”被传播到不同的地方,所以,有时候可以通过“文化/技术”来辨别人群的来源,但又不能绝对化,因为“文化/技术”也是可以学来的

【文明】----是不同来源的文化/人群,在“某一个地域”里【相叠加】出来的结果。这就是说,“文明”的产生过程,经常包含了“外来文化/人群”的贡献!这是最难被人接受的观点,因为民族主义情绪会让我们自动地排斥任何“外来的”贡献,并且,民族主义情绪恰恰是历史真相获得的最大绊脚石!

然而,历史真相不会因为民族主义而改变

这也就是为什么,任何的处于“孤立隔绝”境地的人群,是很难发展出“高级文明”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缺乏“外来”文化/人群的巨大贡献

古代的中华文明显然是一种高级文明,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个高级文明,这与“外来”的文化/人群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我们无法排斥“外来文化”的贡献,除非你不希望中华文明发展到高级程度,除非你希望中华文明步美洲文明的后尘走向灭亡与消失

中国古人的智慧显然要高于很多的现代中国人,因为老祖宗已经告诉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可是,现在的中国人呢,动不动就是“排外”的各种低素质言论,那种“唯我最聪明、贡献最大、发明最多”的言论在论坛里时常可见,实在是令人汗颜!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理性的爱国者,就请不要“排外”!

上天不会偏爱任何一个民族的,必然是各个民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相互地取长补短,才是快速发展的正道,这需要我们具备极大的胸怀,去客观地评价其它民族的优缺点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3:05:29 +0800 CST  
在进入下一个论述话题“语言和文字”之前,楼主需要补充一个有关“体质人类学"的相关资料,因为这个资料提出了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来解答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3:49:21 +0800 CST  
吉林大学的朱泓教授,是国内研究古人的“体质人类学”的一个很有声望的专家学者,他在研究了国内多个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古代人骨之后,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个分类观点

朱泓教授把中国(除新疆)在“新石器时代”的古代人骨,做了一个“体质学”上的大致分类(不是很精确的那种):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4:00:10 +0800 CST  
他提出了存在以下几种常见的中国新石器古代人群:

古中原类型

主要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最发达地区)
现代近似:【东亚人种和南亚人种之间,现代华南地区】


古华北类型(属于北方长城沿线的中段和偏东)

主要分布:内蒙古中南部到晋北、冀北一带的北方长城沿线
现代近似:【东亚人种】***********


古东北类型(属于北方长城沿线的东段)

主要分布:东北地区
现代近似:【东亚人种(但比东亚类型更为扁平)】***********


古西北类型(属于北方长城沿线的西段)

主要分布:黄河流域上游的甘青地区,向北可扩展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向东稍晚可渗透进陕西的关中平原及邻近地区
现代近似:【东亚人种中的华北类型】***********


古华南类型(属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

主要分布: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即浙、闽、粤、桂一带为主要分布区
现代近似:【东南亚一带居民,如印尼人,大洋洲现代土著,如美拉尼西亚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4:15:56 +0800 CST  
我们可以看到,与现代的“东亚人种”(也即现代的“北方汉族”)的最为接近的程度依次排列为:

第一,古西北类型(属于北方长城沿线的西段)

主要分布:黄河流域上游的甘青地区,向北可扩展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向东稍晚可渗透进陕西的关中平原及邻近地区


第二,古华北类型(属于北方长城沿线的中段和偏东)

主要分布:内蒙古中南部到晋北、冀北一带的北方长城沿线


第三,古东北类型(属于北方长城沿线的东段)

主要分布:东北地区(其中就包括了辽西地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4:24:08 +0800 CST  
那么,“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关于这个问题,复旦大学的学者教授,是做过相关的“分子人类学”上的研究的,相关成果发表在世界最重要的学报“NATURE(自然)”上

1。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2。语言和文化在人群间的扩散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人口扩张、人群迁徙模式;
另一种是文化传播模式,人群之间有文化传播,而基因交流却很有限。

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的汉族,汉文化的扩散过程广受各领域研究者的关注。通过系统地对汉族群体的Y 染色体和线粒体DNA 多态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汉文化向南扩散的格局符合【人口扩张模式,而且在扩张过程中男性占主导地位】。也即,证实了汉文化的扩散
中的确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迁徙(人口扩张模式)

3。南方汉族男性(父系)基因库的主要贡献成分来自北方汉族;相反,南方汉族(母系)的线粒体基因库中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的贡献比例几乎相等,总体上,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父系比母系要高得多】

4。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贡献的比例(M)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的梯度地理格局。南方汉族(母系)线粒体的M 值与纬度正相关,但(父系)Y 染色体的相关性不显著,因为南方汉族父系的M值差异太小,不足以导致统计上的显著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4:55:12 +0800 CST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两项证据支持汉文化扩散的【人口扩张】假说。

首先,【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的Y 染色体单倍群分布都极为相似,Y 染色体主成分分析也把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都集合成一个紧密的聚类】。

再有,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无论父系方面还是母系方面都是可观的,在(母系)线粒体DNA 分布上存在地理梯度。【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在父系(Y 染色体)上远大于母系(线粒体),表明这一扩张过程中汉族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换个角度看,在汉族和南方原住民的融合过程中有相对较多的当地女性融入南方汉族中。

据历史记载,受北方战乱和饥荒的影响,汉人不断的南迁,图1 中画出了三次大规模移
民的浪潮。在两千多年间,除了这三次大潮,各个时期几乎都有小规模的南迁。所以,我们的遗传研究也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大量的北方移民改变了中国南方的遗传构成,而汉族人口扩张的同时也带动了汉文化的扩散】。

除了大规模的人群迁徙,北方汉族、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造成的族群混合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群的遗传结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4:56:27 +0800 CST  
在本帖第十三页的1243楼,楼主以“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的次数,一再强调:



与文化、语言、民族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是父系遗传结构,而不是母系遗传结构!

与文化、语言、民族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是父系遗传结构,而不是母系遗传结构!

与文化、语言、民族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是父系遗传结构,而不是母系遗传结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4:59:59 +0800 CST  
不管是北方汉族,还是南方汉族,如果仅从父系遗传结构的角度来考察的话:

【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的(父系)Y 染色体单倍群分布都极为相似!】

而我们知道,

与文化、语言、民族的属性密切相关的,是父系遗传结构,而不是母系遗传结构

这说明,南北汉族在与文化、语言、民族的属性上,也具有高度一致性!外加上,汉族父系血缘上的极大相似性,以及,母系血缘上的一定差异性(比较相近而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5:06:04 +0800 CST  
由于,南北汉族在母系血缘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只是比较相近而已,不是非常相近

而人的相貌,是要受到父母双方的常染色体基因遗传的影响,也即,母系也会影响到人的相貌如何

故而,南北汉族在相貌上的确存在一定差异,有“北相”、“南相”之说,有南方人、北方人之区别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5:11:53 +0800 CST  
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高,来源于父系血统、以及文化、语言、民族归属感的高度一致性!

这就是为何,在中国的历史上,统一多于分裂,中国人喜欢“大一统”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是古埃及人和印度人完全比不了的~

不要以为,“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可以是一个空中楼阁,它是需要有“血缘和文化”的双重一致性作基础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5:17:32 +0800 CST  
回到前面的话题:

既然,古代的“故西北类型、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与现代的“北方汉族”更为接近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古中原人”类型,却与现代的【华南地区】的人体质比较接近呢?

而我们知道,新石器时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古中原类型”的主要分布区,而这里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长江以北的地区中文化最繁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5:27:11 +0800 CST  
我们来看一看朱泓教授的一个困惑:


古中原类型

下面我们就把这各个类型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介绍“古中原类型”。我刚才讲了它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我前面已经强调了,我们讲的古代人种类型,主要指的是先秦时期,但是在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种类型范围内,有的古代人种类型除了先秦时期以外,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在本地延续很长很长时间,乃至于一直到现在,但在有的地方现代居民就不是这样的了,完全不同了。这个和人群的这种迁徙、融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在内蒙古草原上,“古蒙古高原类型”可以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蒙古族。但是在中原地区,“古中原类型”现在在河南省找不到这样的人了,完全都被新的人群“替代”,不是说替代,而是融入了新的更多的遗传学因素,改变了本地人的体质特征。

仰韶文化的人和现代的河南人、二里头时期的河南人和现在的河南人体质特征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一会儿我有照片让大家看。那么,“古中原类型”分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像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这些都是,那我就不一一再去读它了,包括什么商代的自由民,殷墟中小墓多数墓主,还有周人也都是属于这个类型。他的体质特征呢,我这写了很多,但是我让大家记比较好记,就是抓这么几点,一个是高颅类型,“古中原类型”是高颅,脸是偏窄的,偏狭的,就记这两点就行。颅型是高颅,脸是比较窄的,然后还有一些其他的附加的特征,面部扁平度不大,中等的面部扁平度,面部扁平度要小就变成白人了,面部扁平度反映的是什么呢,你看那白人是这样的,颧骨是往后长的,所以脸的地方是鼓起来的。要是蒙古族,扁平度非常大,他的颧骨是向前凸出的,前面就很平,这我说的形象点儿,那个德德玛老师的照片你们都不生疏吧,德德玛老师的脸前面特别扁平,那是蒙古人的特点。“古中原类型”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不太扁平,也不像白种人那么往前鼓,是中等的面部扁平度,另外还有,眼眶比较低,面部也比较低,脸小,面部比较扁,而且鼻子比较宽阔,有一个阔鼻的倾向,这样的一个特征让大家看起来不是像今天的河南人、山东人、河北人,更像是今天的广东人和香港人、越南人。所以,我这儿这个照片不太好,我们这个投影仪是这样拉扁的,显示不出来明显的高颅了,本来这张照片这个图形是这样的,可以这样看,也不行,那我就说一下吧,高颅的意思是什么呢,从后脑勺这儿看,头骨的垂直距离要大于它的水平距离,现在投出来这个它的水平距离显然要比垂直距离大,是因为偏了一点点,就像我们那个戗面馒头一样,这是一张“古中原类型”头骨的照片,我们要根据这样的头骨来复原人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实验室的林老师根据头骨复原的,这个一看鼻子比较宽,嘴唇也比较厚,而且我们还给做出一个双眼皮来,双眼皮南方人的出现率比较高,北方人低一些,这样的话眉弓这个地方眼眶也往前凸出一些,所以看起来比较像南方人,特别是南方的土著居民,这个是“古中原类型”,和今天的河南人是不一样的。

所以,韩老师和潘老师他们早年在研究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一些文章说如果和现代居民比较,和现在的南方汉族最为接近,其次才是北方汉族,所以用数据一比就是和现在的南方汉族,南方的广东、福建等这些汉族是比较接近的,而不是和河南人、山东人、河北人等北方汉族相近,但是我们这里,我并不是说现在广东人就是仰韶文化的后代,那倒未必,不是那个意思,就是说古代人的人种类型有他自己的体质特征,如果一定要和现代人比的话,他是和现在的南方汉人比较接近的。那么,【因为现代南方汉人的体质特征的形成肯定有北民南下有关,又和南方那些古代的土著发生融合】,也许还有其他更复杂的因素,反正他是后来形成的,“古中原类型”是属于这种情况。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5:36:31 +0800 CST  
简言之,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古中原人”的体质特征,并不是和现代的河南人、山东人、河北人等“北方汉族”相近,而是和现代的南方汉族,比如,南方的广东、福建等这些汉族是比较接近的,或者说,看起来比较像南方人,特别是南方的土著居民

这是为什么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5:42:01 +0800 CST  
古中原人是不像今天的河南人、山东人、河北人,更像是今天的广东人和香港人、越南人!

古中原人是不像今天的河南人、山东人、河北人,更像是今天的广东人和香港人、越南人!

古中原人是不像今天的河南人、山东人、河北人,更像是今天的广东人和香港人、越南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5:44:13 +0800 CST  
一句话,“古中原人”(比如仰韶人、大汶口人)竟然具有“南方人群”的体质特征,虽然他们活动于长江以北的地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6 15:46:17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