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陶鬲”在中国考古研究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人是很难想像得到的

因为,陶鬲的产生标志着龙山文化的到来

陶鬲也成为后来相继崛起的商文化和周文化的最强势文化因素之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3 16:28:24 +0800 CST  
有两个概念需要稍微区分一下,“龙山时代”与“龙山文化”

两个名称而已,一个包括了过渡期,一个没有包括

龙山时代始于庙底沟二期,而龙山文化始于陕西龙山文化

陶鬲的前身是陶斝,陶斝是庙底沟二期文化新出现的文化元素,而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遗存,并非典型的龙山文化

典型的龙山文化始于距今4500-4400年,以“陶鬲”的出现为标志,比如,属于陕西龙山文化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器类中,鬲、斝较多,鼎、鬹少见

无论是商人还是周人,都是陶鬲的爱好者!只不过两者略有区别,商式鬲是“分裆鬲”,而周式鬲是“联裆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3 16:37:42 +0800 CST  
另外,请不要把西部的“陕西龙山文化”和东部的“山东龙山文化”混为一谈!

陕西龙山文化偏爱的炊具是“陶鬲”,而山东龙山文化更偏爱“陶鼎”

楼主刚说过,“陶鬲和陶鼎”虽同为在东亚本土起源的炊具,但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的,而饮食文化(包括炊具文化)与人群的生活习惯(背后则是生业差异)是密切相关的,通常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人群

炊具有差异,往往意味着,人群也是有差异的

既然“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在炊具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在人群组成上,也很可能存在差异

实际上,山东属于海岱地区,属于东夷人的地盘;而陕西的关中地区,则可能是汉族祖先在龙山文化时期曾经频繁活动过的区域。古代汉族其实是有“关中情结”的,早期的国都经常放在长安,而不是洛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3 16:55:18 +0800 CST  
由于饮食文化(炊具文化)是一种很顽固的文化,不会轻易改变的

如果商人是进入到东亚腹地的西方白种人,他们的饮食文化(炊具文化)不应该彻底抛弃掉

我们知道,西方白人来自于“麦作文化圈”(因受到邻近的西亚新月地带的麦作农业的影响和传播),并且,西方白人自身的文化又是“狩猎/畜牧文化”,这就决定了西方白人的饮食特点,要么和“烤肉”有关,要么和“麦子”有关,但是和东亚的“粟和稻米”无关

“麦子”在西方世界的食用方式,一般都不是“煮”着来吃(意大利的面条是很后来从东方带过去的),“肉类”也不是“煮”着来吃,一般是“烤”着吃

而东亚的陶鬲,却是一种“煮食器”,主要用来“煮小米”(粟)之类的东亚谷物

很显然,商人如果使用“陶鬲”作为他们的“主要炊具”的话,这意味着,商人的饮食习惯仍然是东亚的西北/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而不是遥远的西方世界的饮食习惯!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4 12:40:08 +0800 CST  
关于饮食习惯的“顽固性”,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不少华人移民到美国,并成为美国的华裔,然而,华裔的饮食习惯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成美国人的那种汉堡、面包、牛排、匹萨饼之类的西方食物,而是依然使用电饭煲煮米饭、用炒菜锅炒菜吃(故而美国人经常嫌弃华人的厨房油腻!)

在美国家庭的厨房里,“电烤箱和洗碗机”是标准配置,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然而,却不见有有电饭煲之类的东方式炊具

西方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是离不开“烤炉”的(只是现代升级到电烤箱),就如同,东方人的饮食习惯是离不开“煮饭锅”的(只是现代升级到电饭煲),几千年来均是如此,可想而知,不同人群的饮食习惯是多么地顽固和难以改变

另外,现代美国人的厨房里标配了“洗碗机”,而现代中国人则依然是以传统的“手洗”为主,这背后体现是什么文化差异?

对“工具”的重视程度上的差异!

有着“狩猎人群/畜牧人群”历史背景的人群,对“工具”的使用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绝对让我们感到意外

无论是古代【狩猎人群】的“细石叶技术革命”,还是青铜时代的【畜牧人群】的“金属工具革命”,还是近代的【农牧国家】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即机械化机器的革命),他们非常重视工具的革新与创造!而正是这三次“工具革命”,引领了人类社会跨越上了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台阶

那么,作为“农耕文化”背景的中国人,还有什么理由看不起有着“狩猎/畜牧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4 13:06:26 +0800 CST  
下面再继续关于东亚的主要炊具“陶鬲”和“陶鼎”的话题~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4 13:19:51 +0800 CST  
商人热爱“陶鬲”作为主要炊具,这意味,商人的饮食文化是东方式的(而且是北方式的),而不是西方式的,这对判断商人的人种,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还是不具备一锤子定音的决定性价值,毕竟,只有商人父系的古DNA检测结果(而且还不能是少数的古案例),才能最后下结论,只可惜,中国学者的工作低效率,让大家都失望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4 14:00:38 +0800 CST  
那么,楼主说一下“陶鬲”存在的时间和流行分布的范围:

陶鬲最早出现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陕西龙山文化时期,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直到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基本消失,前后存续大约两千余年

陶鬲文化,距今4500年开始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内蒙古河套、陕西等地,后来,向西,传播到甘肃的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向东,传播到辽西和冀北、冀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先商文化

最后的结果就是,【陶鬲在夏商周三代之前,流行于“北方长城沿线”的“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

大家看到没有?只要是和“商人”有关,“北方长城沿线”就会自动地跳出类,想甩都甩不掉,不管你有多么地讨厌它!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4 14:10:12 +0800 CST  
陶鬲,作为中国西北/北方地区自龙山文化时期起的主要炊具,意味着,西北/北方人群在距今四千多年的时候,开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而且,是逐渐地以“主角”的角色出现!

有学者根据考古遗址的分布密度来估算古代人口规模,发现从龙山文化时期的早期开始,陕西以及山西晋南这两个地区的龙山文化,“同时”进入到了人口快速增殖的活跃期。要知道,在之前的仰韶文化晚期的时候,由于仰韶文化一路向西败退到宝鸡以西,以及从东部西侵的大汶口文化渗入到中原地区的影响,河南中原地区的人口规模一度远大于陕西的关中地区(宝鸡市以东)

然而,这种情况在随后到来的龙山文化时期发生了大逆转!







陕西和山西晋南的龙山文化奋起直追,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4 14:46:52 +0800 CST  
在随后到来的龙山时代,陕西和山西晋南奋起直追,终于在龙山文化时期人口规模发生了又一次的逆转,陕西和山西晋南的龙山文化人口数量之和,远远地超越了河南中原地区,也超越了山东海岱地区!

而这些在龙山文化时期迅速繁殖的西北/北方人口,正是使用“陶鬲”作炊具的北方人群!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4 14:56:04 +0800 CST  
我们知道,山东海岱地区是偏爱使用“陶鼎和陶釜”作主要炊具的,这说明,东部人群属于“陶鼎”人群,而不是“陶鬲”人群

那么,河南中原地区呢?使用什么样的炊具?情况稍微有点复杂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4 15:03:28 +0800 CST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北方和东部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之前),是文化和经济最繁荣和发达的地方,故而,“河南中原地区、山东海岱地区、陕西关中地区”,轮番成为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人口最高值地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5 09:34:11 +0800 CST  
(以下数据为大陆某学者根据各遗址分布的密度而估算的人口规模,不一定有多准确,但是能看出一个“大概”来)


在新石器时代,“人口最高值”以河南省和陕西省这两地的争夺最为激烈,而山东省只是偶尔获胜


河南省的人口最高值出现于:

1。(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时代(大约十万人口)

2。(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时代晚期(大约一百万人口)


陕西省的人口最高值出现于:

1。(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巅峰期(大约不到一百五十万人口)

2。(新石器晚期的)陕西龙山文化巅峰期(大约超过两百五十万人口)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5 09:34:45 +0800 CST  
“仰韶文化”的核心分布区,主要位于陕西的关中地区以及晋陕豫的交界处;

“陕西龙山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在陕西的关中地区

应该说,两者的地理分布区域是比较接近的

不过,新石器晚期的“陕西龙山文化”巅峰时期的人口规模,差不多是之前的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巅峰时期的人口规模的,大约两倍左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5 09:35:25 +0800 CST  
既然陕西省两度人口规模夺魁,问题是,在陕西的这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的“主导人群”会是相同的(一脉相承的)吗?

楼主的回答是---未必!

因为,这两个考古学文化的“主要炊具”并不相同(仰韶文化主要是“盆罐钵”之类的平底或圜底器,但绝无三足器;而陕西龙山文化则主要是空三足器---“陶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5 09:36:03 +0800 CST  
当然,河南省也同样地是两度人口规模夺魁。河南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炊具”,在不同的时期也在不断变化,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其中有一样炊具却自始自终地存在着,那就是“三足器”(也就是后来的“陶鼎”),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5 09:36:39 +0800 CST  
关于三足器“陶鼎”的历史演变过程:

陶器在东亚的出现要早于新石器时代(即早于距今1万年前),而且在中国,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也要早一些

在器型上,南方地区常见的是“圜底器”,比如“陶釜”就经常是一种圜底器,但也不排除还有“小平底”的陶釜存在;另外还有“圜底陶罐”之类的圜底器


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我国的早期陶器大多是圜底和小平底的,比如,(陕西)老官台文化、(河南)裴李冈文化,(浙江)河姆渡一期文化,(陕西和晋南豫西)仰韶文化、(四川)大溪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浙江)马家浜文化,这些早中期新石器文化的陶器器型都反映出这一现象-----这兴许暗示着,【这些早中期的新石器文化均与“南方人群”有着一定的关联】

为了使圜底和小底的陶器能放置平稳(因为它们的稳定性较差),往往附加三足或圈足,最后,就演变成“三足器”和“圈足器”

比如,圜底陶釜虽然比平底陶罐增加了受热面积,但是由于立不太稳,于是,又出现了“陶支脚”(作用类似于在圜底器下面垫石块),以增加圜底器的稳定性。而“三足器”(“鼎”的前身)的产生,应该就是“圜底陶釜与三个陶支脚”最终联接成一体的结果!

所以,【“陶鼎”从文化来源的本质上讲,就是与“南方人群”相关联的一种陶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5 09:37:26 +0800 CST  
而北方地区的陶器,最常见的则是“平底器”,比如北方的兴隆洼文化、磁山文化、红山文化等,都流行使用“平底筒形罐”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5 09:38:24 +0800 CST  
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及晋陕豫边界处的“仰韶文化”的陶器特点,却有某些奇怪之处,值得单独一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5 09:38:53 +0800 CST  
【仰韶文化有两个来源】,一是仰韶之前的(陕西)老官台文化(与南方人群有关系,也有圜底器和小平底以及“三足器”,年代略晚于河南裴李岗文化);二是来自甘肃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与西北土著人群有关系---西北人群的组成比较复杂多样,而关中的“彩陶文化”则来源于西北甘肃地区),与这两个不同的文化都有密切的继承性联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5 09:39:20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