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拥有明显的【北方人体质特征】的“华夏民族”,在“秦汉以后”,方才大规模地活动于南方的“长江流域”地区呢!

这就是著名的“衣冠南渡”哦~~~~~~

有几个中国人会不记得这段历史吗?

至于那个“楚国”,再就被秦国灭掉了,一个被消灭的国家及民族(根据现今楚地的中国人基因分析,楚人后裔在现今楚地的实际占比并不算高,实际上是一般甚至偏低。尤其是对土著男性而言,明显偏低,低于一半;而土著女性则占比稍高一些,大约能占一半)


一个被华夏国灭掉的国家和民族,还有机会成为“文明的大赢家”吗?

如果有人想不明白,那就做一个历史类比,不妨对比一下“楚文明”和“印地安文明”的遭遇把~~~

这不就一目了然了嘛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5 14:31:32 +0800 CST  
拥有明显的【北方人体质特征】的“华夏民族”,在“秦汉以后”,方才大规模地活动于南方的“长江流域”地区

请别再做那个——南方地区的“长江流域”才是华夏文明的最初发源地的“春秋大梦”了,好不好?

学术研究一定要“讲科学、讲证据、讲逻辑”,任何违反考古证据、违反文献记载、甚至违反逻辑的“大胆猜想”,能不能自己去琢磨一下到底哪里不对劲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5 14:49:01 +0800 CST  
现代汉族可分为,“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

【北方汉族】的形成,是华夏族直系祖先在距今不到4000年的“早期青铜时代”,相继入主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形成的(关于这个问题楼主延后再具体展开说)。也即,“华夏文明”开端肇始于中原河南“二里头文化”(前夏后商)的第四期——“早商阶段”!


“南方汉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国的文史类专家的又一大“误导”国人之处就是,是让中国的“南方汉族”竟然都误以为,自己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就生活于南方“长江流域”地区的古代南方土著居民!

错!这真是错得离谱了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03:49 +0800 CST  
对于中国的“文史类专家”而言,即使说错了什么话,也绝对不会引发“人命关天”的重大事故的。故而,“文史类专家”天然地就存在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的内在倾向性,因为没有任何的“纠错机制”可以惩罚他们的错误言论——这导致了文史类专家们的一些所谓“高见”并不见得总是靠谱呢

但结果却是,全中国人民稀里糊涂地跟着“文史类专家们”的不靠谱言论,在错误的道路上一直往前走,用多少匹马竞也拉不回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05:32 +0800 CST  
“南方汉族”如果并不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就生活于南方“长江流域”地区的古代南方人,那么,“南方汉族”到底来自于哪里呢?

学术上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讲科学、讲证据、讲逻辑”,三者缺一不可呢。任何学术上的结论得出,都需要有坚实的科学证据来支持!而不是张口就随意乱说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08:00 +0800 CST  
1。根据对现代中国人的基因(DNA)分析结果来看:(属于“分子人类学”科学研究范畴)

“南方汉族”是【中原北方汉族南下】的结果。从父系基因上看,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在父系基因Y-DNA上的差异很小,也就是南、北汉族的父系具有“同源性”。而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是体现在母系基因mtDNA上,也就是在母系的来源上的确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南方土著女子被融合进了南方汉族的血统里

也许有“女权运动”者会说,女人和男人地位等同。但历史上的情况却并非是如此的!

在人类最近1万年的历史中(现代人类社会90%以上的文化元素来自于此期间),一个民族的【民族属性以及文化和语言属性】,基本上都是和这个民族的主导性【“父系基因”】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与“母系基因”则并不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由于南、北汉族在【父系基因上具有较大程度的“同源性”】,尽管在母系基因上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却依然改变不了南、北汉族在【民族属性以及文化和语言属性】的基本一致性,因此,南、北汉族之间也同样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08:32 +0800 CST  
2。根据对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分析结果来看:(属于“体质人类学”科学研究范畴)

现代中国人,不管是现代的北方汉族还是南方汉族,都更接近于新石器时代的【西北地区的“古西北类型”,北方长城沿线内蒙古中南部的“古华北类型”则次之】

由就是说,不管是现代的北方汉族还是南方汉族,都最接近于“古代北方人的体质特征”!反而,与新石器时代的“古代南方人群”的体质特征相差很大哦~~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北方汉族还是南方汉族,均是在“北方起源”的人群呢,与“古代南方人群”并无任何的关系噢

也即,【“南方汉族 ≠ 古代南方人群”】

而“古代南方人群”的祖先,就是“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活跃于南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南方偏采集人群哦

但是现代中国的南、北汉族,则是“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活跃于华北至南西伯利亚地区的北方偏狩猎人群!

两者的出身背景是截然不同的呢,焉能混为一谈呢?

可是,这却是很多的国人(包括众多专家在内)所【搞错】了的地方呢,然而,拿什么来拯救这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09:43 +0800 CST  
比如,新石器时代的“古良渚人”,并非是“南方汉族”的父系直系祖先!他们其实是“古代的南方人群”,与现代的“东南亚马来人”有着最为接近的体质特征相似度哦(也即,古良渚人长得最像现代东南亚印尼的马来人种)


顺便说一下,岭南“以南”的南方汉族,之所以在相貌上与北方汉族差异较大,是因为岭南母系有着高达70%-90%来自于南方当地的土著女性,由于在母系里大量混入了南方女性土著的血统,导致了岭南“以南”的南方汉族在相貌上,与岭南“以北”的南方汉族以及北方汉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岭南人”带上了一定程度的“东南亚人”的南方人长相!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11:22 +0800 CST  
那么,“南方汉族”究竟是于何时方才开始形成的呢?

秦汉以前的中国南方地区(包括了“长江流域在内),并无“南方汉族”存在!而只有“古代南方人群”存在呢

但请记住了,【“南方汉族 ≠ 古代南方人群”】

“南方汉族”的真正形成期,【是始于汉代以后至唐宋时期】,共三波次的北方中原汉族的大规模南迁的【“衣冠南渡”】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12:48 +0800 CST  
什么是“衣冠南渡”?

百度上说得很清楚,“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也有历史研究者三者皆称),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中国历史上三次的“衣冠南渡”,大量的“北方汉族”(以男性为主)为躲避战乱而不断迁徙到了南方地区,一部分人不愿意回去了,其中有的人还娶了南方当地的土著女子成家,这样一来就逐渐形成了“南方汉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13:25 +0800 CST  
故而,楼主才会说,秦汉乃至秦以前,南方长江流域的“楚人和越人”,他们并不是什么“南方汉族”,而是“古代南方人群”哦,与北方中原华夏族本是“异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古籍文献上的记载和说法都是正确无误的呢

而真正把“民族概念”搞错的,反而是现代的中国人,而这些人出于贪图民族利益上的好处,非但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于“东亚的一些古代民族”存在认知上的错误,竟然还打算去篡改历史文献里的措辞呢,对于中国古代的文献证据能藐视到了这个地步

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14:16 +0800 CST  
实际上,古代中国的学者的确比现代中国的学者,要【诚实】得多啊!

面对这样一群说话并不见得总是靠谱的“中国文史类专家们”,而且,他们就算说错了话也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后果,专家教授的头衔照样可以继续戴着,高级别的国家待遇依然享受着——也即,对于学术错误缺乏任何的惩罚和纠错的机制

那么,我们为何要对这样的所谓“专家”言论,不去加以仔细分辩就崇拜得五体投地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16:10 +0800 CST  
“南方汉族”的真正形成期【是始于汉代以后至唐宋时期】,也即,“南方汉族”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在内)出现的时间,始于不到两千年前的并不算悠久的历史而已!

但是~~~~~~

“古代南方人群”的祖先,就是“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活跃于南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南方偏采集者,他们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在内)活动的时间,至少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呢

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几年对于东南亚“马来人”的起源,已经从基因上证明了来自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在内),而“古良渚文化”的出土人骨,从体质特征上分析,数据最为接近的是现代东南亚的印尼马来人,这恰好说明了,中国南方地区的“长江流域”,很可能就是东南亚马来人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故乡”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34:12 +0800 CST  
这就是说,“新石器时代”的【东南亚文化圈】,不仅仅是包括了现在的东南亚地区,还包括了当“新石器时代”的整个中国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甚至,还包括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以及全部的“东部地区”(淮河流域和山东海岱地区)

大家不太愿意相信楼主所说的话,是吧?

楼主就给你看一张【“古代南方稻作人群”】的历史扩张进程图,自己去认真琢磨吧~~~




请注意,上面这张“古代南方稻作人群”的扩张历史图,与现代的“华夏中国人”的直系祖先【毫无关系】,请别误会了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6 16:45:22 +0800 CST  
关于中国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南方汉族”和“古代南方人群”之间的族属区别,楼主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尽管这两者活动的范围都是现代中国的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在内),但是,两者并非是同一来源哦!

“南方汉族”听起来像是南方人的来源,但实际上,大多数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除岭南人以外)却是偏向于“北方人体质特征”呢(比如,接近于新石器晚期的“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南方汉族”的产生原因就是,自汉代以后的“北方中原汉族”为躲避战乱而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的结果。因此,南方汉族从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讲,其实就是“来自于北方的外来户”,而并非是一些国人所想象的是在中国南方地区自古以来就一直生活着的南方土著居民。并且,“南方汉族”最初产生的年代也不怎么久远,只有不到两千年的历史而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7 12:18:38 +0800 CST  
那么,究竟谁才是中国南方地区自古以来的南方土著居民呢?——当然是“古代南方人群”啦!他们才算得上是在中国南方地区自古以来(年代超过一万年以上)就一直生活着的南方土著居民哦,而且,他们的体质特征也是真正的“古代南方人”体质特征呢,颇类似于现代东南亚人的那种长相

那么,在“现代”(而不是古代)的中国,到底是以“南方汉族”居人数规模的主导地位,还是“古代南方人群”的后裔(比如楚人和越人的直系后裔)居人数规模的主导地位呢?

楼主的回答:是“南方汉族”!也即,衣冠南渡而来的北方中原外来移民户“反客为主”了呢,而这个转变的时间区间段,就是从汉代以后直至宋代才完成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7 12:19:57 +0800 CST  
至于从北方中原而来的“外来移民户”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实现了“反客为主”的最终结果,自己琢磨去吧,楼主不想具体解释

只能告诉你,这个转变过程就叫做【“华夏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7 12:21:24 +0800 CST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出现的这种【“反客为主现象”】,其实就是楼主以前曾不断提到过的【“人种更迭现象”】,因为古代北方人和古代南方人属于并不相同的古代族属人群,从父系基因、体质特征、所说语系、文化属性全都不一样的,又如何能归入到“一家人”呢?


而现代中国人动辄就说和谁“一家亲”呢,按照现代中国人的这种【极其宽泛】的“一家人”判断标准,中国人还不如索性就说和地球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一家亲”呢——既然如此,中国人到底还愿不愿意承认“人类非洲起源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7 12:22:50 +0800 CST  
楼主再强调一下时间概念,在中国南方地区出现的“人种更迭现象”的最早时间,要明显地晚于北方中原地区在”青铜时代早期”(距今不到四千年前)所曾发生过的“人种更迭现象”

因此,“南方汉族”在中国南方地区产生的时间,大约比“北方汉族”在北方中原地区产生的时间,晚了大约两千年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7 12:33:11 +0800 CST  
然而,有一些国人(包括专家在内)声称,浙江“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楼主只能劝这些国人,别开玩笑了呢,不妨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最爱的是谁?


“良渚文化”主要是分布于浙江北部(以及江苏南部)的一个新石器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距今大约5300-4300年前,而这个位于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并非是由“华夏民族”创造出来的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27 12:42:48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