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调的盛世:刘秀和他的子孙们的欲望东汉(长篇连载)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7 19:10:18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六)


所以,后来有一种猜测是,因为程姬想推掉自己来月事不能及时请假的错,于是在皇帝来了之后,为了不被追究欺君之罪,便拼命灌醉皇帝,然后才能浑水摸鱼用侍女来代替自己做床弟之事。据说这一说法还有史书用春秋笔法加以支撑的。


反正错也错了,这板子也不知打到谁的身上,那就干脆顺水推舟把生了儿子的侍女也封个姬妾吧。然后汉景帝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酒后乱性。史曰“长沙王生,(景帝)乃发寤己之缪幸唐姬。”


因为“缪幸”之错,才生的刘发,皇帝我也只能为此反省反省一下,醒悟醒悟一番,醒悟反省的结果,就是把错生的人打发到远地,眼不见心不烦,仅此而已。


哈,这认错也没谁了,够牛皮,纯粹是皇帝级的。


苦就苦了代人受过的唐姬,最后连累自己的儿子也代母受过,被“上山下乡”了。


说了这么多,也只是想证明刘秀家世的特殊性,好在好事多磨,居然刘发这个糊里糊涂就出世的皇子,后来为刘汉贡献了一位开国皇帝,同时为刘汉续命近200年,把王莽扭曲了的汉家江山给扳直了,如果生前备受冷遇的唐姬泉下有知,也一定倍感欣慰吧。


这美丽的错误,实在错得太美妙了,于刘汉来说。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7 19:58:34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7 21:40:15 +0800 CST  
00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8 00:15:21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七)


当然,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历史背景,刘秀的成长经历必然也有一番的大不顺。


据说刘秀的祖宗刘邦在丰西大泽斩白蛇时,不斩头也不斩尾,偏偏就在中间把白蛇斩为两截,这便预示了大汉会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的那段被王莽撸了。


或者,也可以说是刘邦的无心之失,成就了刘秀。如果没有同样喜欢扮猪吃老虎的王莽甚至为了权力连儿子都可以杀掉的隐忍谦恭,然后和平篡汉,那么刘秀五世祖刘发的一切苦难,都是白受了。


刘发本来就不怎样被自己的英主父亲汉景帝待见,再加上汉武大帝推恩令的权力稀释,到了刘秀父辈时,早已失去了皇族的养尊处优,不管从政治或经济方面。


据史料显示,到了刘秀父亲这时,虽然还做个七品芝麻官,一年几百一千石左右的俸禄,也能给家庭过上小康生活,不过和皇族后裔那种大富大贵的排场,早已离了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这也没什么,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日子,也不算是什么丢人的事,有人想过还过不上呢。


关键是,刘秀家丢了皇家派头也就算了,居然在他九岁那年,父亲丢下了6个孩子去了遥远的天国,可谓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自己只好寄养于叔父刘良家。


叔父家也是家大业不大,加上自己家这么多嗷嗷待哺的许多口,当然也是有点捉襟见肘的味道,日子突然变得比较拮据。


居然,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等着呢。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8 13:26:38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八)


因为好歹自己是刘汉宗室子弟,按照汉室规矩,凡登记在册的宗室子弟,都可以领取大小不等的皇粮,这对于失去父亲财力的刘秀来说,也算是一种“及时雨”式的生活保障,如果没有变天的意外,应该是能无忧无虑地度过自己困难重重的童年和少年,并能正常地茁壮成长的。


最终,大家也知道了,居然此时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野心家王莽篡汉了。


既然天下已经改变了姓氏,不再姓刘,而成了姓王的,那么属于刘秀的那份可怜但稳定的抚恤金也没有了,甚至于连一个虚荣的皇室宗亲名号都没了(再提的话可能还有生命危险也,属前朝遗少啦)。


永远有多远?这世界没有什么永远的说法,变化才是永远。


所以,刘秀和王莽的关系,就是家仇与国恨,你死我活。此后,造隔壁老王的反,就成了刘家的热门话题。


当时才14岁的刘秀,半大不小,在现代估计也就是读初中的年纪,既然没有皇室罩着,甚至于连想让父亲来罩都难,那就放低身段和姿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如果不想饿死的话。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何况刘秀的兄长刘縯又是一个霸气侧漏、性格豪迈的尚武之人,具有天生反骨的那种,看到隔壁老王斗胆偷了大汉江山,更是愤愤不平,恶向胆边生的那种高调,常常变卖家产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图谋复汉,甚至于被新莽定性为南阳最大的“黑社会头子”,家里不多的资财更是雪上加霜。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8 18:12:59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8 21:35:05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九)


于是,本来应该是比刘秀大十岁的大哥负起养家糊口的最大责任的,居然这重担却落到了刘秀那稚嫩的肩膀上,且反被大哥嘲笑他是一个天生的农民,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


据史载,刘秀自小就喜欢干农活,《后汉书》也说他“性勤于稼樯”。与现在喜欢养宠物不养孩子的时尚男女相比,估计喜欢摆弄庄稼的刘秀,当时也绝对把老实巴交又温顺可爱的憨厚牛犊,当自己的宠物来养,所以也才有了以后刘秀因缺乏战马,而把牛犊当战马来打仗的佳话。居然还只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就打下了新汉朝,建国的神速估计在古今中外的开国皇帝中,不是居首也是凤毛麟角的了。


因为这,刘秀也算是中国皇帝中最有民俗指数的开国皇帝之一了。


据说民间便有他与韭菜名称由来紧密相连的故事。


话说在刘秀起兵反莽之后,由于战事不利,被迫逃命到某荒村古寨中。十分饥饿的刘秀只好敲开了一个贫苦老农的茅屋,问他要点填肚子的东西。老汉本身也是一个家徒四壁的穷光蛋,哪有什么好饭菜招待这位未来天子,只好到外面割点野菜回来煮了,让刘秀充饥。


饥肠辘辘的刘秀,当然也不论什么好菜坏菜,狼吞虎咽起来,吃相很难看,简直与李隆基因“安史之乱”丢了长安逃难蜀地途中喝老百姓的救命粥食一个吃货相。


刘秀连吃三大碗之后,才记起要问菜的名头。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9 10:19:31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9 16:47:56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十)


其实,老汉也不知此野菜叫啥,反正能充饥又吃不死人就行。既然不知菜的学名,又救了刘秀的命,那就叫“救菜”吧。刘秀当上天子后,便叫人大种其菜,因救菜不适宜做菜名,便专门造了一个“韮”字(后人又简化为“韭”),称为韮菜,于是能滋阴补肾的韭菜名便是这样来的。


而作为古代最厉害的“成语帝”的刘秀,在他身上还与很多很有民俗意味的轶闻典故息息相关,比如马跑泉、歪倒井、鸡叫不一什么的,在这就不展开来谈了,你们自己去搜索吧。


好了,现在我们回头来讲刘秀在家乡耕田的那些事儿。


应该说在父亲没死之前,刘秀家日子还是过得挺滋润的,有皇室宗亲的财政补贴,有父亲的官俸,还有母亲大地主外家的财富背景(其外公家当时简直就是现代大富豪式的乡村别墅会所,亭台楼阁曲水流觞的豪华享受),他那时喜欢做农活估计也就是业余爱好。


后来,家道中落,江山易色,哥哥又是一个“不良少年”(反过来说是做义军),专做莽撞败家的事(从另一方面来表述也可以说是他在做政治期货投资也,说白了就是要做刘邦那种游侠仗义、建功立业的大事),这家里的开销大事也只能由“重慎畏事”的刘秀来做。


何况刘秀又是一个连乞丐都能分给其全部午餐烧饼充饥的心地特别善良的人,一出生家里的农田便能奇迹般地“一茎九穗”,亩产险破万斤,可以说种田谁也比不上他,当然也只能是由他来摆弄自家的田产了。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9 18:25:03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十一)


反正连皇室宗亲也不是了,除了做模范农民,对未来很有规划的刘秀还学着做粮食经营和刻苦攻读(因此还交了一帮“同学少年都不贱”的老死,有了后来的干部储备),在长安读太学时还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自主创业,和同学做暑期工,合伙买驴搞运输,勤工俭学呢。


所以,有历史研究者便总是喜欢把刘秀和刘邦起事时的境况对比,认为刘秀比刘邦还困难十倍。对此,宋代叶适也曾说:“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难有甚于高祖。”


因为刘邦虽然是一个真草根,却还是一个能立马勾引到富婆相助的派出所所长(亭长);而刘秀虽然表面是“假草根”,是前皇室宗亲,但已然沦为耕田放牧的真正“放牛娃、庄稼汉”了,只剩下精神上的号召力而已,很虚。这个大概和被曹操蔑称为“织席贩履之徒”的刘备刘皇叔差不多,虽然一般来说刘秀的血统比刘备纯正得多。


于是我们贵为古代十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又慷慨激昂地对古代十大明君之一的刘秀放言说:“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读通鉴论》卷六)


这开国游戏的通关级别两人自然不同,如果刘邦是“困难”的话,那么刘秀便是“极其困难”,有历史研究者也曾这么说。


这个确实蛮有道理,至少起义牌面上,刘邦似乎还好看点,除了他有刘縯特别推崇的游侠仗义,还有丰沛子弟的誓死相随。


而刘秀呢,除了自己的善良和亲和力,似乎也只能看南阳“反莽复汉”总把头刘縯的脸色,甚至连坐骑都没有,似乎是两手空空的徒手样,除了一个善于谋划的聪明大脑。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9 19:41:08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9 22:13:17 +0800 CST  
0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9 23:21:47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十二)

何况刘秀是很多人眼中的胆小鬼,甚至是一个不太MAN的男人(假象),连名字都女里女气的,绝对也没有能吹会玩的豪爽刘邦有号召力,只会种田贩米赚点小钱。


所以,在最初的开国游戏中,刘邦的实力可以说是甩刘秀几条街的。


虽然后来刘秀的好脾气和好人缘,让其应者云集,反而成了优点。但反观刘秀的性格,似乎也不只是小心谨慎、胆子怕事,有些史书还认为他性格相当豪放(各种史书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我们也只能入乡随俗了,大家不要以为看花了眼就行),有其兄风采:“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东观汉记》)


也就是说,刘秀这个人们眼中公认的好孩子,有时候也是相当地调皮,和他那好勇斗狠公开养打家劫舍的“小盗”的大哥一样,喜欢斗鸡走马、与人掐架什么的,正宗一个非主流的“坏小子”的角色。


所以,很有政治野心的刘縯在嘲笑自己弟弟只会种田和学文化的同时,还时不时开导刘秀要像汉高祖一样会舞枪弄棒,因为江山不是念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估计也因为如此,刘秀才甩掉乖乖虎的名头,干上一点流里流气的小勾当,虽然从来没有他大哥那么沉迷那么高调。


而且,还有史书所表的后两句,才是重点。


那就是刘秀玩归玩,但绝对没有玩疯,玩得不知所以。


他心里可亮堂了,一边玩,一边观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知道哪里有好官,那里有恶人。换句话说,也就是非常关心民生和时政,而不是瞎玩,说得官方点就是很有领袖气质。这个当然很难能可贵,也为他之后成为义军首领准备了很好的个人基础和行为准则。


这不,也就在他从长安退学回来,与自己的姐夫到蔡少公家发表“起义宣言”几个月之后,便和大哥一起扯起了反莽大旗,轰轰烈烈地造隔壁老王的反。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30 10:07:08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30 12:11:52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30 16:15:56 +0800 CST  
第四章 梦一般的昆阳之战


那一年,刘秀二十八岁。


如果是古代结婚,那算是很晚婚的了。但要说开创皇帝的事业,那绝对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因为在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后不久,王莽便灰飞烟灭消失于历史大舞台了。


虽然,在他初起兵的那年,慈祥的母亲也因操心过度病死了,由族人樊巨公收殓安葬,身后一片凄凉,可谓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关于刘秀起事,按照《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表述,也可算是流年不利,一波三折。


当时正值王莽末年,天灾人祸、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绿林好汉又频繁打家劫舍(从关于刘秀的影视就知道此事)。尤其是南阳饥荒十分严重,为了生存各路寇匪豪杰大都出外打劫行盗(或且说在做推翻王莽暴政的义事)。这其中就包括刘秀的大哥刘縯门下的门客小盗,也频繁出动抢劫,《续汉书》曰:“伯升宾客劫人,上避吏于新野邓晨家。”


也就是因为大哥的连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杀,刘秀只好从蔡阳跑到居住于新野的姐夫(邓晨)家避难。然后又顺便倒腾粮食到附近的宛县去卖,赚点外快。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刘秀还能组织有效的经济活动,也说明他是一个很有经营规划头脑的杂家式复合型人才,很有两把刷子。


所以,有心在乱世逐鹿中原建功立业的宛县人李通,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鼓动沉稳老到很有点本事的刘秀入伙,共襄义举。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30 18:50:56 +0800 CST  
第四章 梦一般的昆阳之战(续一)


李通忽悠刘秀入伙的招数,也是当时大行其道的图谶,他研究出的谶语是:“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这个大意也就是说,因为李通知道刘秀是汉皇室宗亲,当然要鼓起刘秀光复大汉的雄心,所以才想出了刘秀为主李家为辅的起义方式,引起他的兴趣,这明摆对刘秀十分合算。


刘秀虽然是一个生意人,却也是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稳重派,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加上那时手上的筹码不多,力量不足,也只能看看再说,不敢轻举妄动。


恰在此时,已经准备造反多年又特别心急的大哥刘縯,作为南阳义军的总把头兼精神领袖,早已选好吉日铁定要造反,刘秀再有定力,也必然要卷入漩涡,不能置身事外,甚至于想洁身自好做个安静的美男子都不可能矣。


与其四处逃难如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奋起反击拼个鱼死网破,谁胜谁负还不知道呢。


况且当时新莽政权已现衰亡迹象,史曰“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社会动荡,民心尽失,豪强并起,稍有一点政治敏锐力的人都会预测到王莽会垮台,何况是被逼上梁山又想在政治角力上抢得先机的刘秀,绝对也要博这一回。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30 20:27:22 +0800 CST  
0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30 23:02:54 +0800 CST  
第四章 梦一般的昆阳之战(续二)


果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刘秀,不久之后便答应李通一同起事,购置各种兵器装备,招兵买马举起义旗,后来李通还成为了刘秀的小舅子,娶了他的妹妹刘伯姬,成了开国功臣。


要说这李通的图谶,也不是浪得虚名。


从历史资料上看,李通的父亲李守(后因李通起事被杀),曾是王莽的宗卿师,说出来有点搞笑,李守居然曾师从刘歆深研过谶纬学。


对,你猜对了,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因研究图谶改名,想当皇帝想晕了的要谋诛王莽而事败自杀(或被杀)的那一个刘秀。


这刘歆确实也不是盖的,可谓是天文历法、史学、文学样样精通。资料显示,他曾与父亲刘向编订了《山海经》,其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还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有大贡献,不然怎么能称得上“五百年一出的大学者”,刘邦“学者型”四弟刘交有这样的后代当然顺理成章。


因为李守跟随刘歆做周易预言那一套,所以对天文历数和预言凶吉也很在行,后来居然还得出了“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另一著名谶语(据说李通因为这谶语还特意辞官回家筹划起事呢)。


李家是宛县政经世族,尤其以经商著名,为乡中第一,有很好的政治触觉。这天下风云激荡,群雄并起,李通也突然想起了自己那身长九尺、相貌奇异的“天师”父亲的那句谶语,心里当然也是蠢蠢欲动,认为有利可图(后来固然应验,他家也大发了),便才有了要撺掇刘秀造反的雄心。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31 10:00:13 +0800 CST  

楼主:鼎湖听泉

字数:123311

发表时间:2018-01-18 08:05: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4 10:10:52 +0800 CST

评论数:56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