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调的盛世:刘秀和他的子孙们的欲望东汉(长篇连载)

第二章 童年的阴影(续七)


因为在刘秀还在家乡落魄地耕田贩米的时候,当时的微博圈就发出了这么一条相当劲爆煽情的热搜段子,想删也删不掉(有史为证)。


其时,从热闹的一线城市长安退学回家的刘秀正闲着,于是便和姐夫邓晨兴致勃勃地去拜访当时的名士蔡少公。


说是礼节性拜访,其实刘秀是有私心的。


因为蔡少公不仅是当时名士,私底下还是一个精通周易等神秘文化的著名乡村术士,很善于圆签解卦,尤其对当时流行的图谶特别有深研。


据说,这“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就是蔡少公从自己研究的图谶脱胎而来的。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人认为当时的另一个刘秀,才是最初的始作俑者者。


那么,这个刘秀又是何方神圣呢?


原来,这个刘秀本来不叫刘秀,叫刘歆。据说是为了避皇帝名讳(汉哀帝刘欣),而改名刘秀。但有人却认为作为当时谶纬学巨擎的他,因研究出了“刘秀当为天子”的图谶后才故意改名的,动机相当不纯,换句话说他想当天子想晕了,最终不得好死。


关于刘歆的家世,说出来可能也会吓坏了你。和阴丽华的巨族背景一样,他也出身皇族,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后,西汉大儒刘向(大名鼎鼎的《战国策》便是其主编)之子。


而刘歆也是一个牛人,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天文学家,号称是“五百年一出的大学者”,此时正被王莽宝贝着(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为王莽篡汉摇旗呐喊被赏识),当了一言九鼎的国师。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3 20:21:55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3 23:08:01 +0800 CST  
0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4 00:05:19 +0800 CST  
第二章 童年的阴影(续八)


要说刘歆,确实是当时的文化巨擘,他爹刘向在汉光武帝刘秀出生的那年死后,更是占了“天下第一大学者”的名头,再加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对图谶那一套深有研究,在谶纬学界也可以说是坐的头把交椅,他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的那种款式。


王莽“和平演变”大汉江山之后,急需文化宣传方面的吹鼓手,以稳固统治。而刘歆这个饱读圣贤书满口仁义道德的汉朝皇室宗亲,不仅不为大汉光复出谋划策,还为了博新主子的欢心,以自己学界和谶纬界巨头的名分,昧着良心说王莽篡汉是“天命所归”,是汉高祖授权的。用现代潮语来表述,简直就是一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汉奸”。


也正因为有刘歆这样一位出自汉皇室的吹鼓手的一通乱吹,对王莽新朝政局的稳定帮助甚大,王莽能做16年皇帝,他算是立了汗马功劳。



所以,王莽一高兴,立马封其为国师,非常得宠,可谓是卖了一个好价钱,简直是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光辉典范。


既然君臣合作如鱼得水,为什么后来还被杀了呢?一切皆因“刘秀当为天子”惹的祸。也可以说他因谶纬起又因谶纬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也。


只因为此公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研究图谶太深入太得力,居然某一天研究出了“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他是这条谶语的第一个线索发现者和提供者,像蔡少公这样的乡村术士,对谶纬的研究估计连其皮毛都不及,所以说蔡少公首先发现“刘秀当为天子”是有点站不住脚的。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4 10:03:28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4 11:30:19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4 12:25:43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4 15:39:47 +0800 CST  
第二章 童年的阴影(续九)


哈,说了半天谶语,居然大家可能还懵懵懂懂不知其为何物。那么,以下综合些资料正式介绍一下。


历史历史,考证考据一番,这种功夫是少不了的。


谶语,顾名思义,大意也就是迷信的人指事前预言、事后应验的话(反正那时候大家都信),基本上除了巧合应验的大都是鬼话(我就不相信一万个预言中没有一个中,概率上也说不过去吧)。


而“一语成谶”就是迷信中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不好的“凶”事(所以民间谚语说“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估计就是催生于此),不吉利的预言,一句话说中了,就是“不幸而言中”(不吉利的事情,诅咒别人不得好死似的)。


据说“谶”是先秦间(甚至有人认为是早于春秋的,商周的甲骨文就充满了谶语卜卦意味)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一看就知是神棍的干活,关键在于你信不信,信则有不信则无),一般来说谶语分为谶兆(预言吉凶的先兆)、谶记,预言未来事象的文字图录,还有其它象谣谶、图谶、图书之类的名字,其实是一种政治性预言的抄本。它用口头形式流传时就叫谣言或谶语,而写成文字、绘成图形的就叫图书、秘记。


大家所熟悉的鱼肚子里的“大楚兴、陈胜王”什么的便是图书,而在大泽乡起义的吴广学着狐狸叫出来的声音,当然就是“谣言”了。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4 19:04:18 +0800 CST  
第二章 童年的阴影(续十)


其实,陈胜、吴广们也未必就信这些谶,只不过赶时髦配合人们的需要,搞一下政治谶言进行欺骗宣传而已。


因为他们也曾响亮地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政治论断,说到底就是怀疑甚至于不信天子是龙种的说法。


既然谁都不是天生的真命天子,所谓的有异于常人那是带有某种目的的忽悠,这是传播世界的虚伪,比无赖还无赖的行为,这是真心话,信不信由你。


当然桥段不怕老就怕受,为了某种善意目的而进行的善意欺骗,那又另当别论。因为这根深蒂固的“王侯观念”,确实是盘踞世俗人脑子中千百年挥之不去,说是陋俗也不为过,你甚至不能矫枉过正,传统力量有时很可怕,这就是从众心理作怪,唯有利用罢了,这并不是什么大罪过,汉人是最讲智谋的民族也。


好,介绍完谶语,我们继续刘歆研究谶语的后续故事。


话说刘歆研究出“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之后,自是一番心中窃喜。


而且,为了喝头啖汤,于是忙不迭把自己的大名改成刘秀,想占得先机。


这正如《汉书》应劭的注中所言:“《河图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故改名,几以趣也。”便窥见其奸。事实上,正因为有天神的提示,谶语的指引,曾经还坚决拥护王莽新中央的他,后来却策划谋反被杀。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结果,当然是死于非命,自取其辱。王莽又不是傻子,你想造反已经很明显了,连傻子都看得出来。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4 21:18:48 +0800 CST  
0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5 00:03:39 +0800 CST  
第二章 童年的阴影(续十一)


何况王莽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符命即位的皇帝,和他玩谶语夺权,简直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徒然贻笑大方罢了。


当然,这是有争议的,因为刘歆改名的动机和时间有很多疑点,大家都有考据,谁也说服不了谁,也只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存疑了,不用理他。


只是这刘秀对刘秀,就让人想起了当时的两个对战王匡,即更始帝的王匡打败了新朝的王匡,倒是令人有点哑然失笑了。


好,既然弄不清楚,我们还是回过头说完刘秀和他姐夫邓晨,去拜访当时的名士蔡少公时发生了什么事。


据说刘秀和邓晨到了蔡少公府上时,其家早已高朋满座。因为时局变幻,所以当时人们最喜欢谈论的也是时政问题。


城府很深又善于韬光养晦的刘秀,自小就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夸夸其谈的书呆子(史书的通常说法),从来不喜欢显山露水,凡事基本上是先观察,谋定而后动,然后一击即中,不会瞎嚷嚷。于是,面对热烈的讨论场面,刘秀只是笑了笑,甚至有点胆怯地找到了后面的一个座位,静静地坐了下来,像那些在学校常被欺负的小学生作派。


而当大家听到主人慷慨激昂地表露那个爆炸性的“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之后,高谈阔论的场面便瞬间鸦雀无声。


难道又要变天了?大家确实在心中都犯嘀咕。


“刘秀?难道说的是做当朝国师的那位刘秀吗?除了他有那个资格,估计没有其他人了。”沉默了一阵子之后有人怯生生地低声问道,生怕被官府听到捕了去。


“呀,哥们,别门缝里瞧人看扁了。天下同名同姓的不太多,我也叫刘秀,而刘秀当做皇帝,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个种田的刘秀呢?”本来沉默寡言的刘秀,突然就鼓起十二分勇气对大伙半开玩笑地说。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5 10:57:37 +0800 CST  


阴大美女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5 16:44:22 +0800 CST  
第二章 童年的阴影(续十二)


刘秀话音未落,大家便寻声看去,却是一个乳臭未干的俊小伙,却像吃了大蒜一样说话那么冲,不禁哄堂大笑,都认为刘秀今天是专门来搞笑的(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常有此种揶揄镜头)。甚至于连主人蔡少公都觉得刘秀十分唐突,还想立马训斥他狂妄自大呢,平民都当不好还想当皇帝,哼哼。一如王阳明的状元父亲,也一直不看好自己处于青葱岁月的儿子能当战神和圣贤一样。


因为真人不露相的刘秀,在人们眼中从来都是碌碌无为的懦夫,也从来没有人看好他。


此时他离“昆阳歌手赛场”的碾压现场还远,离天王巨星更是有一大截历史距离,甚至当个小群演都困难的那种。突然就口出狂言,当然是令人大跌眼镜,怀疑刘秀得了失心疯。得过且过的无知燕雀,有时确实喜欢嘲笑鸿鹄的好高骛远,他们的认知水平就那么高。


从他当时“怯生生”的发言中,有人还分析出他当时确实信心不足。不过,当时有一个人却看到了他的实力,那就是他的姐夫邓晨。


因为邓晨素来知道自己的小舅子行事稳重妥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是那种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乱发空炮的人。他要是说了,就一定做到。于是也知道了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一定在这个乱世大有作为。


这样一想,于是邓晨心里倍感欣慰,暗暗欢喜,咱们家以后吃粥吃饭就靠他了。


据说,能看出刘秀志存高远的,还有后来排云台二十八将首位的邓禹。


邓禹年轻时也在京师游学,结识了稳重实干派刘秀。尽管刘秀很低调,但同样志存高远的邓禹,却看出当时还在太学求学的刘秀不是“池中物”,日后一定是一个非凡之人,从此生死相随,并助其打出了锦绣江山,自己也拜相封侯,功成名就,眼光不是一般地毒。


总之,不管鼠目寸光的蔡少公们如何嘲笑斥责,刘秀只抱拳揖礼,大步流星地扬长而去,心中是不是怒怼这帮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刘秀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去轰轰烈烈地造隔壁老王的反,同时童年的阴影也一扫而光。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5 19:02:04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


要说刘秀这种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古代“乖乖虎”,种个田都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身上还流着开创中国第一个封建盛世的汉景帝“清静无为”的优良血统,如果不是迫于无奈,或心中埋藏着矢志不移的远大理想,相信耕田也使其过得十分富足的他,即使把刀架在其脖子上,他也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这正如其叔父刘良一听到从这个世人公认的“乖乖仔”口中,冷不丁地蹦出“造反”这两个字的时候,眼睛差点瞪成牛眼,几乎是不认识了他的样子。


“胡来,我说文叔(刘秀的字),你一定是吃错什么药了吧,怎么就慌不择言乱说话了呢?我一直以为你和伯升(即刘縯,字伯升)志向不同。他败尽家产在外面瞎胡闹反这反那,你不仅不阻止,现在还和他一起胡闹了,没眼看你们,就等着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吧!”一向也是温良谦恭让政治觉悟很高的老县长,一听到侄子这种大逆不道的话,立马青筋爆出、恼羞成怒地大声训斥道。


一听到叔父这样的重话,很是孝顺的刘秀自然没有当面反驳,却也不听叔父的话。因为在不久之后,他和大哥的舂陵军便举起了反莽大旗,时年为新莽地皇三年 (公元22年)十月。



而这一反,居然只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就成了东汉开国皇帝,比刘邦用八年打下西汉江山还快两倍以上,不仅不满门抄斩,还享尽了荣华富贵,简直是如有神助。虽然起义之初吃过败仗,刘良的老婆和两个儿子被斩杀了。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死人的事是常有的,这不能怪刘秀,因为他大哥也死了。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5 19:53:55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一)


因为刘秀这神一般的存在,作为“千古一帝”的天王级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据说李世民还是刘秀学长的小粉丝),也曾饶有兴趣地问他手下的战神李靖说,你觉得刘邦和刘秀谁更厉害?这个千古名相诸葛亮早就盖棺定论,判刘秀胜。不知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让刘秀PK他的祖宗刘邦(一如人们喜欢让关公战秦琼一样,历久常新),李靖当然也不假思索就认为刘秀远胜刘邦。而即使是现代人,也喜欢把刘秀和刘邦作比较,且很多人都倾向于刘秀占优,连毛泽东也称刘秀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认为他是最会做皇帝的皇帝。其他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大天王”都不在话下,不是没文化就是没有个人魅力,打到欧洲的成吉思汗更不用提,“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主。


甚至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也点赞刘秀“允冠百王”(“皇帝中的皇帝”的意思,和香港大美人李嘉欣被称“女人中的女人”一个意思),所以很多人对如雷贯耳的刘秀和他所开创的落寞盛世东汉存在感那么低,都大声叫屈,有时候无敌也寂寞也。


好了,闲话少说,以下我们又继续刘秀为什么不想做良民而想做响马的话题。


这就得从王莽意外夺了刘汉江山的施政背景,以及刘秀家的真实境况讲起。


如果说梦一般的昆阳神战是他的成功天梯的话,那么此时在蔡少公家受辱的场景,便是他人生逆袭的开始,何况有天神护体,“刘秀当为天子”呢。


应该说,在蔡少公家说的那些壮志凌云的话不是玩笑话,而是发自刘秀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在此之后真真切切地付之行动。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5 20:41:08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二)


因为这样的影视镜头般对傻子的轻视和嘲笑,确实让“周身刀张张利”的神勇刘秀受到太大刺激,好吧,那就和你们这帮狗眼看人低的人玩玩看,看谁看走了眼。


一旦下定了决心,刘秀当然也是九头牛也拉不回的款式,包括叔父的好言相劝。


而且,这个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也最善于当皇帝的刘秀,也最能看出新朝末年政治的混乱,所以他的起事,绝对不是“楞头青”式胡乱冲撞,而是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


新朝年间,由于王莽这个善于伪装的“社会主义者”,居然头脑发热要进行多项政治和经济改革,实行土地国有制,结果遭到地主豪强的激烈抵制,而农民也不能从中受益,两头不到岸的款式,一时怨声载道。加上天灾人祸,天下大乱,各路绿林好汉相继起义,要王莽好看。


对于这样的乱象,很有点文化的刘秀自然洞若观火。


关于这,据《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载曰:“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从这一历史记载中,你也知道刘秀在术士蔡少公家的豪言壮语,并不是傻子般地乱放空炮来活跃气氛,以博众人一笑,而是基于自己多年对政治观察之后的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从这你也知道他是多么的有政治心机,连叔父的话也当耳边风了。


至少,是他故意让那些无知燕雀知道他的政治抱负,并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而发表的政治宣言。蔡少公家的谶纬恳谈会,无意也成为了他的起义发布会,不久即举起义旗,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倒莽浪潮,做着天子之梦。


而只有看不清政治形势的傻子,才笑他是傻子呢。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6 10:02:55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6 14:52:21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三)


所以,上文也说,他去术士蔡少公家是有私心的,不是纯粹的礼节性访问,也可以说想找到一种最厉害的政治道具,比如“刘秀当为天子”,也从此获得了政治“金钟罩铁布衫”护体,逮谁灭谁。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词,你可以保留看法。


而要问曾经与世无争、温文尔雅的俊小生刘秀,为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即使横死也要造隔壁老王的反呢?


这个,就得从刘秀的家仇国恨讲起。


关于刘秀的家系,我们在上文蜻蜓点水般地讲了一点,现在继续。


我们知道刘秀是汉景帝刘启的七次孙,他和经常被人一齐比较的刘备(颇有种“捆绑销售”的无奈,其实他们没有多少可比性),都出自汉景帝这一宗。


汉景帝与李世民一样,也有14个儿子,除了大名鼎鼎的第十子汉武大帝,刘秀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六世孙,而刘备挂靠的是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应该说刘秀和刘备是有转折亲的,挺有渊源。难怪别人津津乐道他们俩政治上的那些破事,情有可原也。


关于汉景帝一夜风流而生刘发的事,你别以为是野史道听途说之忽悠,那可是正史也白纸黑字记载的史实。


关于这,历史牛书《史记》载曰:“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辟,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已乃觉非程姬也。及生子,因命曰发。”(《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6 19:04:16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四)


太史公的文字虽然属于上古,但读起来却明白晓畅,和清代文字的浅近差不多,没多少障碍,难怪他的史书文学成就也那么高了。


大意就是说,汉景帝那天酒意冲天去找自己的美艳程姬行房,不料程姬那天刚来“大姨妈”(是史学家颜师古解注说“谓月事”,来了月经也),而按照宫廷律例是不能和皇帝“啪啪”的,所以只能知趣地避开,当然也没什么遗憾的,毕竟程姬一生也曾为汉景帝生了三个儿子,机会有的是,不争这一次。


但皇帝老儿既然来了,又在兴头上,肥水也不能流外人田吧,于是就把心爱侍女唐儿加以盛装打扮一番,还蛮得分,所以便兴冲冲地派她在当夜进侍皇上床第之事,不然皇上不高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时汉景帝已经醉薰薰,弄不清东西南北了,正如俗话说,灯一黑都是女人,管她们是谁,也不管是程姬还是唐儿了,何况宫女也是王的女人,唐儿也不赖,就和她XXOO同床共寝了。居然这一激情断片之后,一夜温存的结果却使唐儿有了身孕,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典范。


事后汉景帝才发觉那晚和他同赴温柔乡的不是程姬,而是唐儿,好不尴尬。既然这美丽的错已经发生,也只能接受结果,等唐儿生下第六个儿子(好歹程姬此前也曾为皇帝生了皇四子和皇五子,无所谓了),于是就起名叫刘发,有人估计是因为唐儿身份卑微也准备打发这个“便宜儿子”而起的。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6 20:26:23 +0800 CST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五)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在他那光耀千古的《史记》中写道:“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这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就是说因为刘发的母亲身份低贱,所以很不得天子宠爱,后来他便被封在低湿贫困之国为王,那就是当时的岭表荒蛮之地长沙也,这还不算是打发算什么?


悔不该答应主人受过“吃”了自己不该吃的东西,连生个儿子都要受流放式的政治安排,估计唐儿这一夜风流,肠子都悔青了。


所以,人们都有理由怀疑程姬居心叵测了。


因为皇帝姬妾来例假是要告假的,不能接受皇帝临幸通告。按照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姚氏曰:“《释名》云:天子诸侯羣妾以次进御,有月事者止不御,更不口说,故以丹注面目旳旳为识,令女史见之。”也就是规定天子诸侯群妾来例假不能与老公同房,且要在脸上抹上红点标示,让来挑选与皇帝过性生活的女官知道,避开尴尬。


那为啥程姬明知自己来了“大姨妈”也不在脸上写请假条呢?古往今来各种猜测都有,但就是没有史官的真实说法,也只能是千古悬案了。倒是因程姬的过失,后世还讳称妇女月经来潮为“程姬之疾”,很有喜感。果然是皇帝级女人,程姬一不小心,轻轻松松又成了创造成语的人,可喜可贺也。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8-01-27 12:51:08 +0800 CST  

楼主:鼎湖听泉

字数:123311

发表时间:2018-01-18 08:05: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4 10:10:52 +0800 CST

评论数:56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