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晚清 道民国 (长篇连载中)

@老鼠被猫上 2011-09-01 14:19:14
写得完不?
-----------------------------
框架搭得比较大,我争取写完。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2 15:38:06 +0800 CST  
(78)
【李鸿章借鸡生蛋】

其实,坐收渔利的不只是左宗棠,曾国藩的门生高徒兼亲信幕僚李鸿章也因此捡了个大便宜。

自从投奔以来,李鸿章屡出奇谋,深受恩师曾国藩的赏识和器重。但李鸿章胸怀大志,并不愿一直呆在恩师帐下做个幕僚参谋,也想出来独当一面,自己带兵作战猎取功勋,这样显然比做参谋更有前途。

机遇很快就来敲李鸿章的门了。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横扫江浙一带,当地官员和地主豪绅纷纷逃往上海避难。当时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最繁华的通商口岸,租界林立。太平军兵临城下时,上海官绅积极鼓动驻扎在租界内的外国军队和清军一起对抗太平军的攻击,还借助华尔等人的洋枪队作为雇佣军参战。不过,这些外国租界驻军和洋人雇佣军人数太少,还不足以保护上海的安全,于是官绅们又把曾国藩的湘军当做求助的对象。

1861年秋,上海官绅代表纷纷前往安庆的湘军大营,游说曾国藩派兵增援上海。他们开出了丰厚的价钱来诱惑曾国藩:上海乃繁华膏腴之地,每月可筹兵饷60万银两。

真是富得流油啊!一直被兵饷问题困扰的曾国藩大为心动,打算派弟弟曾国荃率领嫡系部队援沪。可曾国荃此时一心想攻下天京立头功,所以对带兵援沪这样的肥差竟不感兴趣。这下可把李鸿章高兴坏了。

上海官绅刚来求援时,李鸿章就看出这是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一直跃跃欲试。可曾国藩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弟弟,这让李鸿章难免有些沮丧。不料那曾国荃竟然自己不愿去,真是天助我也!机不可失,李鸿章马上去见曾国藩,郑重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恩师,门生不才,愿带兵援沪以助恩师一臂之力,这样即可东西配合牵制敌军,亦可为恩师争取充足的饷源以壮大湘军。如此一来,恩师攻取贼都剿灭长毛,建不世之奇功,指日可待!恩师放心,门生无论身在哪里,都唯恩师马首是瞻!

李鸿章的这番话,表面上看,处处为恩师着想,忠心可鉴,不过也隐藏着自己的打算:这样就可以独当一面,展翅高飞了。城府很深的曾国藩不会看不到这一层,但他也很了解自己的这位高徒,向来志存高远,不甘久居幕中,即使留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不如这次顺水推舟成全他,今后也好有个照应。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2 21:38:27 +0800 CST  
(79)

于是,曾国藩答应了李鸿章的请求,并大力帮助他筹建淮军。1862年初,第一批四个营招募完毕,分别是潘鼎新的“鼎”字营,张树声的“树”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吴长庆的“庆”字营。除此之外,曾国藩还非常慷慨大方,将六个营的湘军以及二个营的太平军降兵调拨给李鸿章统率。

恩师如此厚爱,不仅扶上马,而且还送一程,李鸿章真是太幸运了。他借鸡生蛋,很快就筹建起了一支近七千人的队伍。1862年3月4日,李鸿章陪同曾国藩一起到安庆校场检阅新组建的部队,淮军正式宣告成立。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支脱胎于湘军的小部队,以后竟然演变成一个超级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北洋系,深刻影响了晚清民国几十年的历史进程。

一个多月后,意气风发的李鸿章率领第一批淮军抵达上海。淮军刚下码头列队,就遭到不少围观者的讥讽嘲笑:盼星星,盼月亮,可怎么来了一帮乞丐兵啊?原来,淮军士兵头包布帕,脚穿草鞋,衣衫破旧,连武器也主要是大刀长矛,这副寒酸简陋的装束,确实显得跟这座繁华锦绣之城格格不入。

听到讥笑的李鸿章面无表情,但内心却暗暗较劲:我们淮军可不是绣花枕头般的仪仗队,我们是来打硬仗的,我要用赫赫战功来征服这座城市!

虽然李鸿章的淮军被上海当地官绅和外国军队轻视,但朝廷却对这支军队非常重视。李鸿章刚到上海,慈禧就下旨任命他署理江苏巡抚。虽然也是曾国藩举荐在先,但慈禧同样希望通过扶持淮军来牵制湘军。

凭借朝廷的器重和特意扶持,又坐拥富得流油的上海,军饷充足,李鸿章的淮军迅速壮大,人数翻了几倍。更重要的是,李鸿章看到上海的外国军队武器先进,战斗力强悍,于是开始系统引进洋枪洋炮等新式装备,而且还雇佣了一批洋教练,在各营推广西式训练——洋操。

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这样,淮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军队,战斗力也很快就超过了湘军。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淮军骁勇彪悍,屡建战功。李鸿章也因此声名大振,正式开启了青云直上的人生历程。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2 21:41:06 +0800 CST  
(80)
【洪秀全之死】

随着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各自势力的先后崛起,洪秀全的末日已经不远了。

咸丰帝在位时,对曾国藩的湘军过于防范,不敢放手让它壮大,这样也导致太平天国迟迟未受到致命打击。慈禧上台后,决定全力依靠汉族地主武装力量来镇压太平天国,同时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特意扶持拉拢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以此牵制曾国藩的湘军。

三路大军围攻之下,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天京也是岌岌可危。被围困了两年多之后,天京城内严重缺粮,洪秀全再也无法宅在天王府里安心享乐了。为了安抚军心,他声称上帝将很快派天兵天将来拯救大家,而且还赐予甜露给大家充饥。

什么是甜露呢?洪秀全解释道:甜露就是野草,这是上帝赐给大家的礼物,当年以色列人就是靠吃野草度过了饥荒(故事来源于《圣经》)。野草甘甜如蜜,从明天起,全城男女老少都吃野草充饥。

都这时候了,洪秀全还如此幽默,真难得啊!

为了向大家证明野草确实甘甜如蜜,洪秀全以身作则,第二天亲自示范,品尝了不少甜露——其实就是野草团子。在他痛苦地下咽时,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
继续忽悠下去了,一切都将结束了。

才吃了两天野草,洪秀全就一病不起,估计是养尊处优久了,身体没什么抵抗力。要知道,那些饥民们吃完野草吃树皮,吃完树皮再吃观音土,可以撑好多天。1864年6月1日,50岁的洪秀全病逝于天王府。一个多月后,天京城破,太平天国灭亡。

一代大忽悠总算死了。

总的来讲,洪秀全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好皇帝。如果说,早年的洪秀全还算是个有理想、有良心的愤青,那么他进入天京后的所作所为,就彻底让我们无语了。

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他取了一个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国号——太平天国,但他却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十几年的战乱,直接或间接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这还是很保守的数字。富庶繁华的江浙一带,被战火摧残得一片凋敝,巨大的社会财富毁于一旦,使得当时本来就很贫弱的中国更是雪上加霜。

如此高昂的牺牲和代价,若能换来一个励精图治、体恤民生的新王朝也就罢了,至少我们心里好受些。可最终的结局是:洪秀全过了把皇帝瘾,太平天国灭亡了,日暮西山、腐朽反动的满清王朝也没有倒台,还得继续拖累中国几十年。多么悲剧啊!

如果硬要总结洪秀全的客观贡献,那就是他用自己的败亡,成就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官员的崛起,从而为近代中国的洋务自强、自我救赎留下了第一批火种。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因祸得福?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2 23:13:24 +0800 CST  
@踏雪无痕HXB 2011-09-02 22:29:18
能把李鸿章详细介绍否?
-----------------------------
李鸿章后面会重点讲的,他主要的历史作为是在洋务、海军、甲午战争、外交这些方面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3 14:27:40 +0800 CST  
@壹棵大白菜 2011-09-02 23:44:07
天京城破,清奴隶兵烧杀抢掠,屠城!!!不分男女老幼,烧杀掠奸,罪恶累累……
而楼主却把被屠杀的人归于他们的起义,奴才思想!
-----------------------------
呵呵,这位仁兄别激动,别急着给我扣帽子嘛!可能你没有看到前文的内容,我也批判了曾国藩的湘军残暴屠城,烧杀抢掠。在我看来,太平天国后来也变得和清廷一样了,都是一丘之貉,都是在为皇权和特权阶层的利益拼杀,都没有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

我在第二章就认为这个清廷已经病入膏肓了,应该被取代。但是,坏人的敌人就一定是好人么?太平天国打着公平正义的幌子反清,干的都是些什么事?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嘛。

至于战争带来的伤亡,主要责任是应该是在清廷这一方,清军和湘军等汉族官员组建的武装,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确实是事实。但我们也不能回避太平天国这一方的责任和罪过,太平军也不见得那么清白无辜,不见得就是军民鱼水情。

真正能体会历史的人,基本上都是悲情主义者。因为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充满了悲剧。当权者的暴政固然为我们所痛恨,但那些带头反抗暴政压迫的人,后来要么失败了,要么无一例外都蜕变成新的暴政者。而历史上所谓的农民起义,确切的说不能叫起义,而应该叫暴动。他们的命运确实值得同情,但他们起来造反并没有真正去追求公平正义,他们一旦得势同样会去压榨甚至屠杀那些弱势群体。至于暴动的过程,更是充满的残酷和不人道的烧杀淫掠,因为暴动武装很少能做到一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你不能因为他们是所谓的农民起义军,就无视他们的罪恶行径。

人性有善有恶,但往往都是善良者被欺压被伤害,邪恶者作威作福,公平正义的人道社会一直都是美丽的梦想。想想都感到绝望。

但我仍然期盼,一个能够抑恶扬善的人道社会能够早日实现,公平与正义不再是口号,每一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障。

这一天还有多远呢?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3 15:16:16 +0800 CST  
@刀1986 2011-09-03 12:09:57
集合了商的酒池肉林,周的贵族世袭,秦的言 论管 制,晋魏的炫富糜烂,南北朝的文化断层,汉的好大喜功,隋的大兴土木,唐的雍容体态,宋的软弱外交,元的税赋镇 压,明的腐败党争,清的专 制封闭—可谓集古今之大成!
-----------------------------
这位仁兄说的太好了,令人拍案叫绝啊!细细一想,某朝还真是历代弊病的集大成者。我又一次悲催了……

下辈子,别喜欢历史了,活得太忧患太沉重。还是大自然最美丽……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3 15:23:21 +0800 CST  
思路有点小变动,想临时调整一下结构,今晚就不更新内容了,明天继续。谢谢各位关注!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3 20:11:53 +0800 CST  
@风华长歌 2011-09-03 15:16:16
呵呵,这位仁兄别激动,别急着给我扣帽子嘛!可能你没有看到前文的内容,我也批判了曾国藩的湘军残暴屠城,烧杀抢掠。在我看来,太平天国后来也变得和清廷一样了,都是一丘之貉,都是在为皇权和特权阶层的利益拼杀,都没有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
...........
-----------------------------
@壹棵大白菜 2011-09-03 22:57:38
哎,抱歉。
因为清人实行残酷的文字狱,留下来的史料都是对清朝有利的。太平天国失败了,各种谣言都出现了,什么太平军残暴,把清军的罪行都赖到太平军身上去了。
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无非是腐败说,分裂说,邪教说。但缺少合理性。
-----------------------------
谢谢理解!

你提到的史料真实性问题,我实话我也很苦恼,我也认同很多史料被有意篡改,不能全信。但除了史料本身,我们还可以借助逻辑和常识来推理。如果太平天国自身没有出现那么多问题,以太平军当初彪悍的战斗力,推翻日暮西山的清朝易如反掌,根本没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他们登台的机会。

因此用逻辑和常识来梳理有限的史料,就会发现,腐败变质,分裂内讧,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政策的不得人心,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

抛砖引玉,期待你的高见!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4 16:53:02 +0800 CST  
(81)
【裁军自保】

攻破天京后不久,曾国藩很快收到了朝廷下发的两道谕旨。

一道是恩赏:封曾国藩为一等侯爵,封曾国荃为一等伯爵……大小将领依次封赏,可谓皇恩浩荡。另一道是警告:你曾国藩劳苦功高,但希望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勿使部将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

这话其实说得已经很露骨了——你们湘军上下都放老实点,别动什么歪心思,不然没有好果子吃。显然,权术大师慈禧又来了一手恩威并济。她敢这么直白地威慑刚刚灭掉太平天国的湘军将士,难道就不怕惹急了他们,索性拥立曾国藩起兵造反,夺了那鸟帝位?

事实上,此时还真有一些湘军高级将领有这个念头,特别是曾国荃,他积极劝说哥哥曾国藩拥兵自立。这情景,很有点当年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的感觉。可曾国藩却苦笑地摇了摇头:傻小子,我们现在已经没机会了。

曾国荃瞪着眼,一脸困惑状:怎么会没机会?现在我们湘军嫡系有十几万,大哥还可以指挥调动左宗棠、李鸿章他们手里的数万军队,如果再招降太平军余部十几万,这样我们手上一共就有三十几万精锐之师了。有这么多兵马足够了,大哥完全可以挥师北伐,推翻清廷,恢复汉家江山,自立为帝。大哥,这可是千载良机啊!

看着弟弟兴奋地喷着唾沫星子描绘美好蓝图,曾国藩都有点不忍心给他泼冷水了。过了好一会,他才平静地一条条分析批驳:

左宗棠一向不甘居我之下,如今深得朝廷器重,与我平起平坐,怎么可能愿意听我驱使,向我俯首称臣呢?李鸿章聪明又圆滑,虽然嘴里说唯恩师马首是瞻,但现在羽翼丰满,和左宗棠一样被朝廷拉拢,早已不大听我调遣了。至于招降太平军,那更是不靠谱,现在左宗棠、沈葆桢他们还在继续跟太平军余部作战呢。

再说我们手上的嫡系湘军,打完仗后大部分人心气都散了,都在拼命抢钱捞钱,想着怎么升官发财,再让他们提着脑袋去厮杀,太难了。即使他们真的愿意跟我干,我们又有多少取胜的把握呢?

早在攻入金陵之前,我就已经探知朝廷开始布置军队防范我们了。在我们北边,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精锐骑兵已移驻皖鄂边境。东边,富明阿、冯子材的部队驻守扬州、镇江。西边,湖广总督官文坐镇武昌,盘踞长江上游。东西北三路大军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监控之下,你说我们哪还有机会拥兵自立呢?

刚才还热血沸腾的曾国荃,现在直冒冷汗,心都拔凉拔凉了:慈禧这娘们,也忒不简单了吧。

不久,左宗棠向朝廷告了曾国藩一黑状,透露曾国藩不小心让伪幼主(洪秀全儿子)突围跑掉却谎称他在宫中自焚了。曾国藩一怒之下,也参奏左宗棠攻克杭州时放跑了十万长毛。两人你来我往,打起了嘴仗,这可把慈禧高兴坏了:江南无忧矣!

可怜两位当世豪杰,都不知不觉中了慈禧的圈套,成了她手里的棋子,互相攻击,甚至还撕破了脸皮。顺便提一下,就因为这事,曾经关系密切的曾左二人从此绝交,八年间都无通信来往,直到1872年曾国藩去世前夕,左宗棠才来信和解。

至此,摆着曾国藩面前的选择已经不多了,最佳选择就是:上奏朝廷,请求裁撤湘军,自剪羽翼,让朝廷放心以求自保。不管湘军上下多么地不情愿,曾国藩还是不得不这样做了。他暗自感叹:看来,我这辈子只有做大清忠臣的命了。

很快,大部分湘军被裁撤遣散。慈禧凭借着她的高超手段,终于让当时满清王朝解除了最后一个大危险。然而,为了得到这样的结果,清廷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汉族督抚的广泛崛起。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4 23:49:53 +0800 CST  
多谢各位鼓励!无以回报,唯有坚持码字,投入感情去写,和大家一起体验百年前那段峥嵘岁月……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5 14:09:18 +0800 CST  
(82)
【新的使命】

满清王朝虽然只是满洲八旗的部族政权,但相比于以前历代中央王朝,它在帝王专制独裁和中央集权方面却是最厉害的。不过,在被太平天国这么一折腾之后,清廷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为了笼络汉族官员替清廷卖命,对抗太平军,咸丰以及后来的慈禧不得不任用大量汉官出任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而且还准许他们自募兵勇,自筹军饷,下放了不少军权、财权和用人权。而慈禧后来为了让汉族大员相互牵制,避免曾国藩一家独大,更是有意扶持提拔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人。

对于清廷来说,这一招实际上是把双刃剑:虽然太平天国最终被扑灭,曾国藩的湘军也大部分被裁撤,但清廷对很多省份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已经无法恢复往日的绝对权威了。

权力这东西,下放容易回收难。此后数十年间,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湘淮系官僚集团,迅速崛起于晚清官场:先后官至总督大员的就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李瀚章、刘长佑、刘坤一等人,巡抚更是多达数十人,至于道府州县官员,那就多得没法数了。另外,还有一些不属于湘淮系的汉族官员也把持着地方大权,最著名的当属出任湖广总督17年的张之洞了。

汉族督抚的自主权逐渐扩大,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汉族督抚相对开明,他们利用手中的自主权力,积极主导和推进辖区内的洋务运动,让古老的中华帝国终于开启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他们对于中国的自强崛起功不可没。

这里面,最先行动而且贡献巨大的当属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他们曾经是镇压屠杀太平军的急先锋和刽子手,如果他们的历史作为只是这些,那他们的历史评价就会简单得多,也不会有那么大的争议。

然而,命运偏偏又给了他们新的机遇,他们也都主动担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那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接下来究竟为这个国家做了些什么。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5 20:54:14 +0800 CST  
(83)
第八章:绝佳机遇

【可贵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动挨打,损失惨重,冥顽不化的满清朝廷这才于1862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相对开明的恭亲王奕负责。总理衙门是清廷处理涉外事务的决策机构,权力非常大,不仅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连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建海军、派留学生等都归它管。不过,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并非总理衙门,而是地方督抚。

1861年底,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刚刚攻下安庆不久,就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仿制火轮、枪炮等西式武器,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次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苏州设立制炮局,随后他又在曾国藩的大力支持下,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制造轮船、枪炮、弹药、水雷、火药等,这是晚清时期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这是当时国内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

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全部都是军事工业,这一点都不奇怪。首先是因为与太平军作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带给中国的切肤之痛太深刻了,要抵御外辱,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学会制造敌人手里的先进家伙。

可就连这样的常识性逻辑,竟然还遭到不小的阻力。1867年,晚清理学大儒、大学士倭仁上书朝廷,反对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其实是反对教授西学培养洋务人才。在奏折中,倭仁公然叫嚣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这话倒是说得冠冕堂皇,但对于当时的局势而言,这无疑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更可笑的是,倭仁竟然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来抵御外辱。用忠信当做盾牌,就可以抵挡洋人的枪炮?用礼义当做武器,就可以打败西方列强的军队?那你倭大学士怎么不亲自上前线试试呢?

脑残年年有,晚清特别多。

其实,当时曾国藩也算是与倭仁齐名的理学大儒,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同样从小接受传统儒学教育,可他们毕竟有带兵打仗的经历,亲眼看到过西式武器的厉害,因此很快都务实起来,积极推进洋务,以求自强之道。如此看来,将顽固守旧的罪魁祸首归结于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是不对的,守旧还是开明,因人而异,个人是否见多识广相当重要。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5 21:03:24 +0800 CST  
(84)

好在慈禧和奕等决策者也没完全听倭仁这个脑残的,大体上还是支持各地的洋务举措。据不完全统计,1862年至1894年间,在上海、南京、福州、天津、汉阳、北京、广州、济南、昆明、西安、兰州、成都等地,先后创办了19家军工企业,雇佣工人达一万多人。

一颗子弹,改变一个国家——这句话就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真实写照。

因为,军工厂要想制造一颗小小的子弹,没有金属原料不行,于是就得开办近代化的金属冶炼厂,而这又需要开矿山,还得挖煤作燃料。子弹尚且如此,像轮船等复杂精密的产品,需要配套的工业就太多了。于是,洋务派官僚又开始创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工业体系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

当然,除了产业配套的需求,地方督抚创办近代民用企业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获取利润,积累资金,以补充军工企业的经费需求。军工以自强,民用以求富,两者正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早期比较著名的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据统计,1872年至1894年间,洋务派官僚共创办近代民用企业27家,雇佣工人近三万人。

民用企业的兴办,一定程度上还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与垄断。比如李鸿章于19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使中国内江外海航运之利,不至于被洋人尽占。轮船招商局开业三年多时间,就使外国轮船公司收入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其中美国旗昌行因不堪亏损,竟被招商局兼并。

就这样,从少量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始,这个古老而落后的农业帝国,终于向着近代工业文明迈出了第一步,这也是近代中国自强崛起的第一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多么可贵的第一步啊!

考虑到中国当时保守闭塞的氛围,朝廷也没有总体规划和主动引导,我们今天无论怎样褒扬那些敢为天下先的地方洋务派官僚都不为过。在此,谨向其中的杰出代表致敬,他们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张之洞、盛宣怀、丁宝桢、丁日昌、刘铭传……

不过,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来说,仅仅开办一些军工和民用企业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洋务运动的逐步深入,近代化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阻力也越来越大。其中,有两个不寻常人物的命运,足以让今天的我们叹息不已——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5 21:09:58 +0800 CST  
@一叶宏卿 2011-09-05 09:09:53
历史永远不是人心最初想要的。其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让后人拿以平衡生存的决心!
-----------------------------
赞一个!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6 11:52:31 +0800 CST  
@felir 2011-09-06 11:17:21
建议在适当时候列出目录,让读者能从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读起。
-----------------------------
说得对,等我再写多一点,就把目录列出来。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6 12:02:47 +0800 CST  
(85)
【绝版海归:容闳】

2006年当地时间4月21日,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造访了耶鲁大学,他在学校演讲中说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演讲结束后,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向胡主席赠送了两件纪念品,一件是容闳大学毕业时的肖像油画,一件是早年容闳捐赠的清代《小学纂注》珍本。

容闳,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生,一个差点改变中国命运的的绝版海归,一个几乎被历史尘埃淹没的巨人。

1828年,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7岁时,他被父母送进邻近的澳门马礼逊学堂念书。这是一家西方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堂,这类洋学堂在当时的中国往往被视为洪水猛兽。倒不是因为容闳的父母教育理念超前,而是家里太穷供不起容闳读书,只好让他去上教会学堂——学费全免,还管吃管住。

后来学堂迁往香港,校长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人布朗先生,就是他改变了容闳的一生。1846年,布朗打算回美国,他很喜欢容闳这个天资聪慧的学生,就问他愿不愿意跟自己去美国读书深造。年少的容闳当然非常憧憬外面的世界,但他母亲知道后却担心得哭了。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去远隔重洋的美国几乎就意味着生死离别,能不能活着回来都很难说。不过,容闳的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

1847年,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容闳,登上“亨特利思”号帆船,历经三个多月的海上颠簸,跨越了半个地球,终于到达美国纽约港。容闳先就读于麻省孟松预备学校,完成了高中的学业。三年后,聪慧的他考入美国名校耶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854年,容闳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此时的容闳年仅26岁,风华正茂,手握世界名牌大学学位证,还拥有美国国籍,假如他选择留在美国发展,绝对是前程似锦。更何况当时的美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世界各地的移民正源源不断地涌入。反观此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僵化守旧,而且还正在发生着大规模的战乱,整个一悲惨世界。

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容闳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

也许很多人认为,那时候只有傻子才会回国。即便是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不少人移民美国,更多的人则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容闳,最终还是选择了做傻子。

多年以后,容闳回忆说:大学毕业前夕,我就已经初步确立了志向和梦想——我坚信下一代的中国青年应当能有机会受到我所受到过的教育,而通过西方的教育,中国或许可以再生,变得文明而强大。这一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我一生事业的雄心之所在。

有这样的傻子,是中国的万幸。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6 23:21:20 +0800 CST  
(86)

1855年,容闳带着教育兴国的梦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虽然他是世界名牌大学毕业,纯金海归一枚,可当时海归并不像现在这样吃香,甚至还几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时中国连洋务运动都还没开始,整个国家固步自封,了无生气。

没办法,容闳只得一边为生计奔波,一边寻找实现雄心壮志的突破口。他曾于1860年前往天京拜见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了不少维新建议。但他很快发现,太平天国这个政权没有希望,于是选择了离开。

1862年,容闳见到了曾国藩,这次他发现自己找对了人,因为曾国藩对洋务很感兴趣。只不过,这个时候曾国藩正在指挥打仗,最关心的洋务是办军工厂制枪造炮。于是,容闳决定先帮曾国藩采办机器建工厂,以逐步赢得他的信任和支持。

1870年,容闳已经跟曾国藩混得很熟了,于是向他推出了酝酿多年的选送幼童出洋留学计划。开明的曾国藩被说动了,决定支持容闳的计划。可是,他先后两次上奏朝廷都没有获得批准。连位高权重的晚清中兴第一重臣、两江总督曾国藩,都一时推不动留学计划,可见当时的朝廷是多么的冥顽不化。

一年后,曾国藩拉来了一个很有分量的帮手——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两人联名上奏《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在这两位朝廷重臣的联手力推下,慈禧太后也就批准了。

这个计划是这样的:从1872年起,每年选派30名9-15岁的幼童留学美国,四年共计120名。幼童先进入美国中小学学习,毕业后再进入大学学习科技、工程、机械、船舶等办洋务急需的知识,每届留学期限长达15年,一切费用均由清廷负担。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曾国藩、李鸿章两人一生中为中国所做出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比创办工厂重要多了,就连李鸿章后来创建北洋海军都不能与之相比。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办工厂、建海军不重要,但从长远来看,一个落后国家想要自强崛起,教育兴国乃第一要务,因为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而派遣学生前往先进国家留学,则是尽快培养一流人才、追赶世界先进文明的必然选择。

几年过去了,120名幼童先后如期来到美国,开始了他们的留学生活。在容闳眼里,这些孩子就是中国强盛的火种,他们一旦学成回国,就会点燃这个古老国度的复兴之火。而且容闳还憧憬着,留美幼童最好能坚持一年年选派下去,每届人数也要更多些才好,这样二三十年后就能为中国造就一大批高级人才。

继开办一系列近代企业之后,中国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形势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中国自强崛起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6 23:28:21 +0800 CST  
(87)

然而,容闳低估了中国保守势力的惯性力量。

对于这批留美幼童,清廷原本的如意算盘是,期待他们把先进技术学到手,但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纲常的传统思想观念不能丢。可幼童们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美国式的生活,他们不可能成长为传统的清廷子民了。

起先,留学生们逐渐开始穿西服,一身美式打扮。不少人索性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这可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大家充满青春活力,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一些年龄稍大的留学生还和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自由恋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向内心深处渗透:留学生们不但学到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接触了不少西方的人文思想文化和社会科学。他们逐渐接受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那一套忠君守道、尊卑等级的封建纲常和奴才思想非常抵制。还有一些人在美国宗教文化的熏陶下,逐渐信奉了基督教。

在保守官僚——留美幼童监督吴子登看来,幼童们的这些行为都是离经叛道甚至大逆不道,绝对不可容忍。他不断给清廷上奏打小报告,指责容闳纵容幼童,管教失职,致使幼童不守纲常,建议朝廷将留美幼童全部撤回。

清廷的看法与吴子登完全相同:宁可要愚昧但乖顺的奴才,也不要明智但叛逆的人才。要是让这些幼童继续离经叛道下去,回国后再感染更多的人,那还得了,岂不是要犯上作乱了?跟清廷的统治安全相比,洋务自强又算得了什么呢?

1881年,慈禧批准将留美幼童全部撤回,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事业就此夭折。这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沉痛、最可惜的一次重大挫折。

虽然之前沈葆桢和李鸿章也曾派遣留学生前往英、法、德等国学习,但规模都很小。等到中国人再次大规模留学海外,已是20世纪初的事情了。可那时的中国,已经沉沦到了灭亡的边缘。

这让容闳情何以堪?让今天的我们情何以堪?

容闳的教育兴国之梦碎了一地,他的心也碎了一地。他为了能让落后的祖国早日强盛,不惜放弃在美国的美好前程。他猜到了开始,却没猜到结局。这是他个人事业的悲剧,更是中国命运的悲剧。此后,再也不可能有第二个海归像容闳这样,拥有这么好的机会来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了。他是一个绝版的悲情海归,一个不应该被我们遗忘的历史巨人。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容闳主导的那批留美幼童被迫提前回国,但大部分人仍然成长为诸多行业的杰出人才,有的还是知名人物,如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开滦煤矿工程师吴仰曾等。

对此,我们在感到些许安慰的同时,更多的还是惋惜——如果容闳的计划能坚持二三十年,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7 23:50:03 +0800 CST  
@xjr139 2011-09-08 14:30:25
我也是写历史的,观点可能更独特,文笔没你这么潇洒。
很喜欢。
想要你的QQ号,我在天涯文学上的《芙蓉国祭》你可以看看。我的历史观与众不同,比如辛亥革命时日本人的影响,宋教仁被杀有日本黑龙会的影子等,我把洪秀全、孙中山到红卫兵都称为革命造反派,是中性还是贬意看事看情况
-----------------------------
楼上这位仁兄过奖了!谢谢关注和支持!QQ号私信给你。你的《芙蓉国祭》我一定会去拜读。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8 19:51:05 +0800 CST  

楼主:风华长歌

字数:263729

发表时间:2011-05-22 06: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09:07:39 +0800 CST

评论数:19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