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晚清 道民国 (长篇连载中)

(66)
【叔嫂联手】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遗诏立皇长子载淳为太子继承大统,肃顺等八位大臣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三天后,咸丰尸骨未寒,围绕皇权的斗争就拉开了序幕。

八大臣先发制人,就具体分工事宜向两宫太后作出说明:皇帝的谕旨由八位辅政大臣拟定,两宫太后只管盖印,不得改动内容。臣下的奏折一律不进呈两宫太后阅看。

显然,肃顺等辅政大臣只想把两宫太后当做保管印章的秘书,我拟好谕旨拿过来,你们乖乖盖印就行了,别问那么多。要真是这样,那跟印章在肃顺他们手里有什么区别呢?全由肃顺说了算,那还不真成了新鳌拜?

慈禧当然不同意,她早就有备而来,事先说服慈安太后站在自己一边,两人坚决抵制肃顺等人的专权企图,要求谕旨必须得到两宫太后认可后方可盖印颁发,臣下的奏折也必须进呈两宫太后阅看。

肃顺等八大辅政大臣完全没有料到两位年轻的寡妇如此强势,一时还真拿她们没办法,总不能把印章抢过来吧,那可是明目张胆的犯上作乱了。于是他们妥协退让了一步,答应了两宫太后的要求。在肃顺看来,两宫太后并不参与具体朝政的商讨和决策,对谕旨的拟定也没有发言权,至于最后盖印颁发,只是象征性的权力而已。

交锋的第一回合,慈禧胜利了,但她的权力野心比这大得多,她要彻底废除八大臣辅政制度,由自己来独掌皇权,全面把持朝政。可问题是,慈禧身在深宫,要想孤身一人扳倒肃顺他们整个权力集团,谈何容易?想要获胜,必须得拉拢强有力的援手。

谁才是最佳引援目标呢?

慈禧很快确定了目标人选——自己的小叔子,年轻有为的恭亲王奕。

奕是道光帝的第六子,从小才智过人,他与四阿哥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的继位之争一度非常胶着,但道光帝最终还是立奕詝为太子。从两人以后的作为来看,奕显然比哥哥奕詝更适合皇帝这份工作。没有当成皇帝的奕,后来以恭亲王的身份参与朝政长达四十余年,期间推动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实事。他无疑是晚清政坛中知名度最高的悲剧性配角之一。

说到慈禧和奕这对叔嫂,拜一些野史和影视剧所赐,不少人肯定对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乃至情感绯闻很感兴趣,也一定很想知道两人到底是不是有一腿。对此,我只能说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似乎也不可能有记载),本人的八卦想象力也远远不及《慈禧秘史》之类影视剧的编剧导演们,就不去凑这个热闹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28 21:13:06 +0800 CST  
(67)

在慈禧看来,奕的见识才干不俗,他完全有能力帮助自己除掉肃顺等辅政大臣。更何况,他是咸丰帝的亲弟弟,自己的小叔子,也是肃顺一派的政敌,因此很容易和自己结成政治同盟。只不过,事成之后,奕会不会对小侄儿的皇位动起了歪心思呢?有这个可能,看来得一边利用他一边防范他才行。

目标选好了,慈禧开始秘密实施政变计划。

她首先借着奕来避暑山庄吊祭咸丰帝的机会,要求单独召见奕。肃顺等人对此当然很警惕,立即进行阻止。八大臣中的杜翰就公然声称:先帝刚死,皇太后居丧期间,叔嫂应当避嫌才对,单独会面恐怕不宜。

这杜翰也够坏的,他显然是在影射两位年轻的寡嫂要求和年纪相仿的小叔子单独相会,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可谓骂人不带脏字。自古以来,年轻的寡嫂和小叔子之间很容易引起流言蜚语,要是一般女子被别人这样影射讥讽,脸上肯定挂不住,只能保持距离以示清白。

可慈禧此时已是内心强大的极品御姐,完全不理会这些阴招,坚决要求奕单独晋见。奕在外面好为难,只好请八大臣中的端华陪同晋见。端华向肃顺使眼色,肃顺心想,这两宫太后要求单独召见奕,自己还真没正当理由阻止,于是只好含讥带讽地对奕笑道:老六,你和两宫是叔嫂,叔嫂间叙叙家事,我们外人陪在一旁也不是个事儿,你还是一个人晋见吧。

这次叔嫂会谈大约持续了两个小时,慈禧和奕一拍即合,达成了政变同盟,也商定了政变的总体计划。就是这短短的两个小时,改变了满清王朝的历史轨迹。

身负重大使命的奕一回到京城,就立即秘密展开政变同盟的联络组织工作。由于肃顺以前树敌太多,大部分在京大臣都倒向了两宫太后和奕这一边,如军机大臣文祥、大学士桂良、协办大学士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刑部尚书赵光等人。更重要的是,连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胜保等高级将领也都拉拢过来了。

到此,胜败之势已基本见分晓。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28 21:24:01 +0800 CST  
@风华长歌 2011-08-27 23:33:27
@四年三班46号 2011-08-27 22:21:35
中华文化的传承依仗着汉人 蛮夷终究是蛮夷
-----------------------------
个人觉得,历史是向前发展的,现在咱们中国已是共和国时代,应倡导平等理性的现代公民意识,继续过分渲染民族身份及历史情仇似乎不太好,至少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凝聚团结和稳定。
......
-----------------------------
@四年三班46号 2011-08-28 23:29:53
呵呵 楼主的话不禁使俺脸一红! .....
-----------------------------
哦,可能我的回复让你误解了,我没有批评你的意思,也没有资格这样做,也许我的语气不太对,抱歉啊!其实我比你大不了几岁,只是个历史爱好者而已,向我学习的话就别说了呵呵,我们应该是平等友好的交流和辩论,看得出你也很喜欢历史,也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我很高兴你能关注我的帖子,真的谢谢你!

我只是针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依仗着汉人 蛮夷终究是蛮夷”这句话就事论事,有感而发而已。因为一说到晚清,肯定会牵涉到汉人满人的话题。我感觉,近年来历史话题里面,华夷之辨比较热,大多都是盲目狂热的大汉族情绪,唯我独尊,歧视甚至辱骂兄弟民族,对这样的状况我深感忧虑。

我也是汉族,但我知道,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的是大气,是超越。汉族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这个难道还需要去争辩吗,我们就连这点自信、尊严和底气都没有吗?为了这个,去肆意嘲讽羞辱那些人数比我们少得多、历史比我们短得多的兄弟民族,不也太小家子气了吗?

但汉族也需要好好反思啊,为什么那么多次,那些小小的游牧民族可以长驱直入,肆意践踏、屠杀和蹂躏中原人民,有的还能统治几百年?难道只是因为骑兵无敌吗?很显然,你提到的内乱,自己不争气,没有血性,这些都是更重要的内因啊。

话说回来,中华文化确实是人类古代文明史中最耀眼的奇葩,但我们也不能天天炫耀这个来自我陶醉,近代以来,我们在政治文明、经济力量、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乃至人文艺术等各个层面都大大落伍了。这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崇洋媚外,只要我们务实和理性,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二三百年真的不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晚清以来,我们如此被动,难道还不能惊醒吗?那些传统文明,很多必须要更新升级了,新陈代谢是客观规律,若还只想躺在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栽好的大树下乘凉,我们就不羞愧么?

但我们是一个拥有冠军基因的国度,我们的血管里面流淌着千年荣耀的血,我们不能轻易失去历经千年积淀起来的尊严和自信。知耻而后勇,我们不应再去纠结华夷之辨,以我们泱泱中华的大气与荣耀,欧美现代文明才是我们应该去全力追赶和超越的目标。

日本,西欧,美国,这些才是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看看现在满大街的日本车,看看大家狂热抢购苹果手机电脑,看看天上飞的波音空客,看看人家那货真价实的政治文明、和谐社会,我们要学习要超越的东西太多了。

从晚清开始,我们已经追赶了一百多年。19世纪的荣耀是属于英国的,20世纪的荣耀是属于美国的。21世纪,咱们中国能时隔五百年后重回世界之巅吗?

我真的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我知道大家也和我一样有着这样的千年家国梦。那么,我们还年轻,我们一起努力,共勉之!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29 12:40:36 +0800 CST  
(68)
【闪电出击】

咸丰已经驾崩两个多月了,八大臣和两宫太后商定,于10月26日恭奉咸丰帝的梓宫(灵柩)回京。

按照礼制,梓宫回京的程序相当繁琐:每天早上梓宫起运时,小皇帝应该在跪在灵车旁恭送,然后马上抄近道先行赶到当天梓宫计划停放地,恭候灵驾到来,再行奠礼。第二天依然如此……直到梓宫回到京城。

肃顺等八位大臣要是一直同行,顺利回到京城,到时候想一举扳倒他们就不太容易了,毕竟八大臣权力集团的力量也不小。对于慈禧来说,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将八大臣分开,以便各个击破,但又不能让他们察觉这是有意安排的。

于是慈禧巧妙地布下了陷阱:她找八大臣商量,一脸心疼地表示儿子载淳年龄太小,若是按照礼制每天来回跑,肯定经不起折腾。为了确保小皇帝圣体安康,请各位大臣想想有没有变通的办法。

毫无疑问,慈禧这个要求是很合情合理的,因此八大臣也就没有太多的警觉,还真忠心耿耿地替小皇帝变通了一下:由载垣、端华护送小皇帝和两宫太后从小道先行回京,肃顺等其他几位辅政大臣则负责护送梓宫继续走大道回京,等灵柩到京之后,小皇帝在东华门外跪迎即可,不用每天折腾了。

八大臣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主动跳进了陷阱。

因为这样以来,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可以提前几天到达京城,与奕他们会合,这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安排政变计划。更严重的是,八大臣就此被分成了两批,力量大大分散。

这个陷阱成功生效,可以说是整个政变过程的关键环节。狡猾多谋的肃顺,碰上了更加狡猾多谋的慈禧,焉能不败?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当然,也许肃顺认为,由载垣、端华护送(其实也是监控)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先回京,就不怕慈禧这边搞什么小动作。但后来的事实表明,肃顺太高看载垣、端华两位队友的智商了。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11月1日,两宫太后一行回到京城,奕早就带着在京的王公大臣们出城迎接。慈禧竟然当场向大家控诉八大臣专权霸道、欺负她们孤儿寡母的不轨行径,奕等人也在一旁配合鼓噪,王公大臣们一时群情激愤,纷纷表示与八大臣势不两立。

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负责监控慈禧一行的载垣、端华,顿时瞠目结舌,完全不知所措。如果他俩不那么傻的话,就应该知道大难临头了,必须马上去跟肃顺他们会合,或者派人通知肃顺,赶紧商量对策。要是这样,肃顺一派也许还有最后一线希望。

可载垣、端华却选择在京城坐等肃顺他们如期抵京后再行商量。也许两人认为,没有八大臣拟定谕旨,慈禧奕他们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

第二天朝会,奕呈上事先就写好的治罪诏书,两宫太后盖印,宣布缉拿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载垣、端华这时候竟然还傻乎乎地质问奕:我们八位辅政大臣还没到,这诏书从何而来?未经我们拟定,诏书无效!

诏书到底有没有效很难说,但侍卫手上的刀一定是有效的。只见奕一挥手,边上的侍卫们一拥而上,将两位猪脑子抓起来押送宗人府。

另一边,肃顺等人护送梓宫才走到京郊的密云县,晚上驻扎在此。醇亲王奕譞等人带着大队人马前去缉拿,破门而入,将刚刚惊醒的肃顺抓住,连夜押往京城。一天之内,三名首犯全部缉拿归案,可谓疾如闪电。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慈禧决定迅速完成扫尾工作:公开审判,定罪量刑。仅仅六天后,慈禧就宣布了对八位辅政大臣的处置决定:肃顺斩立决,载垣、端华赐令自尽,其余五人革职。

到此,辛酉政变以血腥的杀戮收场。

失败者的鲜血,浇灌了慈禧的权力之花,它从此绽放了四十七年。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29 22:43:58 +0800 CST  
(69)
【非凡权谋】

辛酉政变结束了,但慈禧的权力生涯才刚刚开始。

对于残酷的政治斗争来说,杀掉对手斩草除根是通常的做法,政变成功的慈禧,果断杀掉了肃顺、载垣、端华三名主要政敌,确实心狠手辣。不过,慈禧接下来的选择,才是真正高明之处。

她对八大臣中的其他五人从宽处理,仅仅革职了事,因为他们属于从犯。至于八大臣权力集团的其他人员,慈禧也只处分了与肃顺来往密切的六名官员、五名太监。

在对肃顺等人的抄家过程中,大量来往书信和送礼账簿被搜出来。这可是难得的铁证,如果仔细查对,完全可以顺藤摸瓜,将先前那些秘密投靠肃顺的同党一一抓到。然而,慈禧并未这样做,而是下令将刚刚搜出的所有书信和账簿,当众公开焚毁,以示一笔勾销,概不追查。

高!实在是高!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对此似曾相识。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击败了袁绍。事后,部下在袁绍帐中搜出不少曹方人员在形势不利时暗通袁绍的书信,于是建议曹操一一追查,坚决杀掉那些投机钻营、首鼠两端、见风使舵的叛徒败类。

曹操却说:当时袁军势盛,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撑住,那些家有老小的部下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可以理解,如今我们取胜了,就别再为难他们了。暗通的书信别追查了,全烧了吧,也好让他们以后安心跟着我干。

曹操虽然以狡诈著称,但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气、拥有雄才大略的豪雄。他能够体谅那些不那么厚道的部下,大家还不死心塌地跟着曹公?

慈禧看来是学到了曹操这一招的精髓,她在赢得了政变胜利后,没有大搞株连,对大多数肃顺同党并未深究。因为肃顺等首领已经被除掉了,其他人能量不大,也掀不起大浪来,没必要再扩大打击面,这样做除了树立更多的敌人,没有太大的意义。相反,如果不再追究,这些人将会打心眼里对慈禧感恩戴德,成为她的铁杆粉丝。

事实上,恩威并下的慈禧确实很快赢得了王公大臣们的支持。咸丰驾崩后,慈禧曾数次幕后操纵大臣上奏请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但一开始被八大臣严厉打压,无法得逞。如今政敌已除,大臣们也纷纷表示支持,慈禧垂帘听政的美梦终于成真了。

1861年11月11日,载淳在太和殿登基正式即皇帝位,奉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年号由原来八大臣取的“祺祥”改为“同治”,意为两宫太后共同治政。名为同治,但由于慈安太后对朝政不感兴趣,能力也很有限,因此实际上是慈禧一人独掌朝政。

大功告成,功勋卓著的恭亲王奕获得了慈禧怎样的回报呢?

狡猾机警的慈禧也对奕来了个恩威并下:

恩宠方面慈禧非常大方,封奕为议政王,总管内务府大臣,领班军机处,赏食亲王双俸,封其长女为固伦公主……

看起来恩遇无以复加,但其实这些都是虚的,关键的权力慈禧可都捏得紧紧的。当年多尔衮为摄政王,如今奕为议政王,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垂帘听政伊始,慈禧就下谕旨,规定一切朝政要务都须先奏报给她御览,然后再由她下发军机处详议,拟出处理意见后,最终须由她裁决颁发。

这样一来,奕即使对皇位有什么念想也无济于事了。他结结实实地做了一回嫂子登上权力顶峰的梯子。面对这个厉害的女人,才智过人的奕也不得不服服帖帖。

这一年,慈禧年仅二十六岁。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29 22:51:46 +0800 CST  
@四年三班46号 2011-08-29 22:37:11
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有时又恨又气,说到底还是爱啊。
-----------------------------
你好可爱哦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0 13:45:43 +0800 CST  
@把酒临江 2011-08-29 15:59:45
楼主观点,一针见血。
我们是一个拥有冠军基因的国度,我们曾经是地球的中心,我们曾经创造的文明令世界为之惊叹,但就仅仅一百年,我们远远的被甩在了后面。原因何在?道理何在?希望我们能从楼主的这篇《说晚清,道民国》中窥探一二,我想,这也是楼主写这篇文章的动机之一吧。
...........
-----------------------------
谢谢支持!

不过,个人觉得,我们是时候丢掉所谓的伟人情结了。百年来,袁世凯,孙中山,蒋,毛,邓,都对我们国家的自强崛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都有不少过错。国际歌里不是有这样一句吗: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相比于救世主,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和我们一样的广大普通民众,加快成长为有独立思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唯有一个成熟、理性、有担当的公民社会,才能使咱们中国成为繁荣昌盛、和谐幸福的现代文明国家。

我们不需要伟人再现,千千万万个你和我,才是中国的希望。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0 14:07:10 +0800 CST  
(70)
第七章:湘淮崛起

【讨价还价】

太平天国内讧,让困守江西的曾国藩终于能喘口气了。不过,曾国藩仍然很郁闷,因为日子过得一点都不舒坦。

由于咸丰帝一直对曾国藩保持着猜忌和防范,因此一直没有授予他巡抚、总督等地方实权,也没有给他钦差大臣的头衔。这样一来,曾国藩既没有财权,也没有察吏之权,湘军粮饷得仰仗地方官吏,求爷爷告奶奶不说,还无法得到稳定的保障。想发飙吧,人家又不归你管,完全不鸟你。

想想自己出兵以来,几年浴血奋战,好几次差点连命都丢了。湘军虽说有胜有败,但确实已经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部队。可皇上一点也不体谅自己,湘军也一直像是后娘养的,爹不疼娘不爱,军官升职难,办理军务也处处受到掣肘和刁难……

曾国藩越想越气,可也只能像个委屈的小媳妇一样,没法声张抱怨。不料,1957年3月,身在军营的曾国藩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很悲痛,同时也想趁机跟咸丰帝讲讲条件,于是告假奔丧,也不等批复,直接撂挑子回家了。

咸丰帝有点不爽,但还是忍了,批了他三个月的假回家治丧,假满后要求他仍回江西督办军务。

想让我回来?那咱得讲讲条件。于是曾国藩上了一封长长的奏折,首先表示要在家守孝三年,然后絮絮叨叨地倾诉自己督办军务的种种委屈和难处,最后明确来了一句:细查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决不能以治军。

这可是明摆着跟咸丰帝提条件要巡抚之职,说难听点就是要挟皇上。不是曾国藩胆子大,因为他自我感觉有这样的资本讲价钱。想想看,几万湘军离开了我这位统帅,谁还能指挥得了?剿灭长毛的重任离开了我,还能依靠谁?

这一下,咸丰帝真的恼火了。你曾国藩不是想在家守孝三年吗?行,没问题,那你就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吧。我就不信,缺了你其他人就玩不转!

可怜曾国藩提条件未成,反倒把已有的职位给弄丢了,这下彻底休息了。也罢,正好难得清闲,每天读读书写写字,比在江西受憋屈好多了。我相信,到时候皇上还是得请我出山。

果然,仅过了一年,浙江军情紧急,湘军将领纷纷要求朝廷调令曾国藩出山。事已至此,咸丰帝也顾不上面子了,只得下旨命曾国藩速速返回军营,督办浙江军务。

更让咸丰帝郁闷的还在后头:1860年5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用计攻破江南大营,几万清军一败涂地,江南大营统帅、满族将领和春败逃后自杀身亡。李秀成接着又攻占苏州,一直打到上海郊外,江苏巡抚徐有壬战死,两江总督何桂清狼狈逃往上海,整个东南局势瞬间又逆转过来了。

八旗绿营太不争气,咸丰帝只能依靠曾国藩的湘军了。虽然他一向不怎么待见曾国藩,也一直在防范湘军,但事到如今,还是得拉拢重用。1860年7月,咸丰帝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授钦差大臣印,命其督办江南军务,水陆各军均归其节制。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啦!

两江总督统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其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是清朝最为重要的四大封疆大吏之一(其他两个分别为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从此时起,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势力正式崛起于晚清政坛,对后来的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0 22:11:43 +0800 CST  
(71)
【两个牛人的到来】

就在曾国藩二次出山、飞黄腾达的时候,两个牛人(也是我们的大熟人)先后前来投奔他。先来的这个就是曾国藩的高徒李鸿章。

前文让李鸿章亮过相后,就一直没提到他。因为李鸿章这几年确实很沉寂,甚至还有些狼狈落魄。太平军席卷长江中下游时,咸丰帝任命了一大批督办团练大臣,其中在籍工部侍郎吕贤基奉命督办安徽团练。当时还闲在翰林院里的李鸿章也想投笔从戎立功疆场,于是决定跟随吕贤基回老家安徽办理团练。

这办团练的人虽说不少,但真正办出名堂的只有曾国藩一个。吕贤基不仅没办出名堂,没过几年还把命给丢了。李鸿章也是屡战屡败,最后被太平军逼得没有立足之地,只得携带老母和家眷狼狈出逃,祖坟和老宅也被太平军焚毁一空。

落魄之际,李鸿章看到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混得不错,就于1859年1月前去投奔他。曾国藩以前就非常赏识这位才华横溢的学生,此番来投当然很高兴,于是让他留在自己身边掌管文书。而李鸿章也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快成为曾国藩大营中的重要幕僚之一。

由于李鸿章表现优异,曾国藩当着大家的面夸奖他:少荃(李鸿章的字)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曾国藩很有识人之明,他这番话还真不是客套:李鸿章很快就将迎来大展身手的机会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牛人的到来——他就是左宗棠。

前文说过,左宗棠和曾国藩在长沙有过密切的交往。左宗棠才高气傲,自视甚高,但因为学历一般(举人),面对翰林出身又身居高位的曾国藩,难免会产生自卑、敏感、心里不平衡等复杂情绪。再者,两人性格脾性也合不来,因此,他和曾国藩虽然惺惺相惜,但又不愿低下身段攀附曾国藩。

曾国藩在攻下武昌时,曾给左宗棠保荐了一个从四品的知府衔,不料左宗棠根本不买账,回信说自有进阶之道,不必他曾国藩来保荐。还有更牛的一句:鄙人二十年来,所尝留心自信可称职者,唯督抚而已。意思是说,自己看得上而且能胜任的官职,唯有总督巡抚而已。

要知道,此时左宗棠还只是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的一名师爷,这样的回信,真是又酸又傲。不过,这才是左宗棠的真性情,而且某种意义上他还真有资格这样说,因为他这个师爷太不寻常了。

自从1852年出山以来,左宗棠先后当过两任湖南巡抚的师爷。巡抚换了,但左师爷的威风一直没变。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甚至比前任张亮基更加器重和信任左宗棠,军政要务全都放权给他,省内文武官员有事尽找他去办,经他裁决,骆秉章从无意见,不少人戏称他为“左都御史”(一品大员)。

师爷当到这份上,真是空前绝后了。

如此说来,左宗棠虽然名为师爷,但实际上担当的是巡抚的角色,可以算作是影子巡抚,因此也难怪他看不上曾国藩保荐的知府衔。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0 22:19:35 +0800 CST  
(72)

但左宗棠向来狂傲自大,处事张扬,说话也比较冲,这样的人向来亲和力不佳,不太讨人喜欢,在官场上也很容易得罪人。

1858年,嚣张无比的左师爷终于引祸上身了。湖南永州总兵(正二品)樊燮贪污军饷,飞扬跋扈,左宗棠非常看不惯,于是鼓动巡抚骆秉章上奏弹劾他,而且自己还当面羞辱他,两人差点动起手来。

谁知这位樊总兵后台非常硬——湖广总督官文,他的爱妾是樊燮的亲戚。有总督大人在后面保着,樊燮不仅没有被告倒,反而倒打一耙,怂恿官文诬告陷害左宗棠越权干政,飞扬跋扈,把持湖南,实属劣幕。

官文身为满族大员,正是咸丰帝监督控制汉族官员的重要耳目。左宗棠平日所为早就引起了不少满族官员的嫉恨,而且当时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官文于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控告左宗棠,实际上却是在打压骆秉章、胡林翼(湖北巡抚)、甚至曾国藩等汉族大员。

这样一来,左宗棠就卷入了满汉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了。咸丰帝早就对汉族官员势力崛起极不放心,如今接到官文的奏折,立即警觉了起来,于是给官文下了一道密旨: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官文得旨后,立刻将左宗棠抓到武昌,准备审讯之后就地处决。

可怜左宗棠只是一介师爷,即使是越权干政,罪不至死,而且要论罪也是骆秉章放权之过。可他不幸撞到了满汉之争的枪眼上,要真是这样被当做替罪羊白白杀掉,满腔抱负无从施展,那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啊。

还是那句话:主角不会轻易挂掉。左宗棠刚被抓,骆秉章、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纷纷上奏力保左宗棠,左的好友郭嵩焘当时在南书房供职,也在京城全力周旋,一边请求重视汉员的肃顺帮忙说说话,一边请侍读学士潘祖荫上折营救。

这潘祖荫向来文采卓越,他的折子经常令咸丰帝叫好。这一次,他果然不负众望,又写出了一篇足可流传后世的名折,其中的经典名句也广为流传: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这句话还真不算夸大其词。因为湖南是湘军的后方基地和兵源地,而左宗棠又是湖南军政要务的实际负责人。咸丰帝果真被打动了:这左宗棠何许人也?一名师爷竟有如此能量,那么多大臣帮他求情,连肃顺也说他才堪大用,看来确实不简单啊,这样的人才杀了可惜。

就这样,左宗棠在鬼门关上溜达了一圈,安然渡过劫难。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经此变故后,左宗棠向骆秉章辞掉了师爷一职,前往湘军大营投奔曾国藩。曾国藩随即上奏,请朝廷任命左宗棠回湖南募集六千兵勇,以缓解江西、浙江等地的太平军压力。不久,咸丰帝下旨准奏,并授予左宗棠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左宗棠如鱼得水,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0 22:32:24 +0800 CST  
@726368276 2011-08-30 16:26:59
楼主写的可以和《明朝那点事儿》媲美了!关注!
-----------------------------
谢谢关注!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1 14:10:18 +0800 CST  
@流浪的切 2011-08-30 22:17:28
给力啊,果然没太监
-----------------------------
上次停了比较久,抱歉啊!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1 14:12:00 +0800 CST  
@把酒临江 2011-08-31 11:05:42
几位主角出场了,好戏开始!
-----------------------------
嗯,晚清第一个高潮快到了。呆会儿回去更新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1 18:56:06 +0800 CST  
(73)
【问鼎密谋】

1860年6月,安徽宿松,湘军大营所在地。

刚刚度过劫难的左宗棠,在好友胡林翼的陪同下前往湘军大营拜望曾国藩,两人在宿松驻留了二十多天。这二十多天看起来很平常,但实际上暗藏玄机,差点就改写了晚清历史。

此时的宿松大营,可谓群英荟萃:晚清三大巨星主角——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聚首。其他人也是星光闪耀——胡林翼,湘军集团二号人物,时任湖北巡抚;曾国荃,曾国藩的九弟,时任湘军大将,号称“九帅”,后来官至两江总督;李瀚章,李鸿章的大哥,当时在曾国藩手下效力,后来官至两广总督。

这些人都是当时的豪杰之士,关系也很密切,聚在一起除了喝喝酒叙叙旧,增进一下感情之外,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话题。想想他们当时的身份,以及当时混乱又微妙的政局,大家应该不难猜到这个重要话题——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这几人当中,要数左宗棠的反清倾向最强烈。他一向抱负远大且心存异志,再加上刚刚被整得够呛,对满清朝廷有情绪是很正常的。胡林翼也是个不安分的人,虽然被朝廷委以湖北巡抚的重任,但面对这样的时局,也是心动不已。他曾对手下谋士说:“天下糜烂,岂能安坐而事礼让?当以吾一身任天下之谤!”争雄天下的野心溢于言表。

不过,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胡林翼的势力还比较弱,左宗棠更是势单力薄,单干肯定不行,因此他们两人只能心动,无力行动。

曾国藩就不一样了,他坐拥数万湘军精锐,都是他一手栽培的嫡系部队,曾国荃、彭玉麟、鲍超、杨岳斌等人都是他的亲信将领。另外,他当时已署理两江总督,而且不久后就实授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客观上讲,湘军集团的头领曾国藩是当时最有实力反清的。

在这种情形下,左宗棠和胡林翼自然就鼓动怂恿曾国藩领头反清,共举大业。只要大哥举旗,兄弟们都跟着你干!至于他们各自内心有什么小算盘,那就很难说了。曾国荃年轻气盛,当然也积极鼓动大哥夺取天下。

然而,曾国藩此时却不为所动,没有接受大家的建议。不久,左宗棠离开湘军大营回长沙募兵,胡林翼也返回武昌,此次问鼎密谋也就此无果而终。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1 23:05:40 +0800 CST  
(74)

一年多后,更大的机会来临:咸丰帝驾崩,八大臣辅佐六岁的小皇帝即位。主弱时危,朝廷里太后与八大臣暗中争权,局势动荡不安,天下骚动。这时候,已经移师安庆的湘军大营俨然成为天下豪杰关注的中心,各方人士纷纷前来打探曾国藩的态度和动向。

兴奋的胡林翼最先到来,他把自己获得的宫廷传闻绘声绘色地讲给曾国藩听:慈禧太后与八大臣矛盾越来越尖锐,恭亲王也介入进来,看来一场宫廷政变在所难免。天赐良机,大帅难道不心动吗?

曾国藩看着胡林翼讲得起劲,自己却一言不发,不置可否。

看到曾国藩似乎还犹豫不决,胡林翼于是再加了把火:他带来了两幅对联。一幅是左宗棠日前游览江西浮梁神鼎山,有感而发,写下来寄给胡林翼,让他带给曾国藩一阅——

神所依凭,将在得矣;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这是一幅藏头联,传达给曾国藩的信息也比较直白:劝他趁着眼下朝廷动荡、暗流涌动的时机,拥兵自立,问鼎天下。

另一幅对联是胡林翼自己写给曾国藩看的——

用霹雳手段,
显菩萨心肠。

这幅对联寓意要隐晦些,意思是劝曾国藩趁此天下大乱之时,以起兵造反的决绝手段,夺取帝位,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中。

不管是左宗棠的直白还是胡林翼的隐晦,城府极深的曾国藩都看得很清楚。但他依然不为所动,还将左宗棠的下联改了一个字:鼎之轻重,未可问焉。胡林翼一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只好无奈地摇头笑了笑。

刚送走胡林翼,彭玉麟又赶到安庆。他是曾国藩的亲信和爱将,说话当然就不绕弯子了:值此混乱之秋,唯我湘军能当灭长毛、擎江山之大任。今东南半壁无主,大帅岂有意乎?玉麟和全体水师愿效犬马之劳,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彭玉麟此番肺腑之言,让曾国藩内心非常感动。不过,他还是没有正面回应。不久,湖南名士王闿运来访,继当年衡州出兵时试探之后,他再次游说鼓动曾国藩:以大帅今日之德望和实力,若在安庆首举义旗,为万民做主,天下必然响应拥戴!曾国藩默然不语,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面上写下一连串的“狂妄”……

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王闿运,四人轮番试探和游说曾国藩拥兵自立,可曾国藩一直都没答应。他真的就一点都不心动吗?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1 23:11:43 +0800 CST  
(75)

对此,不少史书的分析是:曾国藩一向以忠君卫道为己任,是一个有信仰、有道德追求的真君子,所以不会为了个人的权力欲望去跟清廷争天下,以致生灵涂炭。

对于这样的说法,本人不太赞同。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是不假,也一向以忠君卫道自我标榜,但以此认为他真的毫无异心,仁德爱民,那也未免太天真了。

说他忠君,看看他在父亲去世时的表现吧:为了跟皇上讲价钱要权位,他直接撂挑子丢下军务不管,让咸丰帝难堪不已,这算哪门子忠君?虽说咸丰帝的猜忌让他很委屈,但自古以来,皇帝猜忌防范手握重兵的将领不是很正常么?如果他曾国藩真的忠诚无二心,这点委屈也受不了么?

再说了,曾国藩一手打造唯他马首是瞻的嫡系部队——湘军,真的只是一心一意帮朝廷镇压太平军么?如果真的绝无异志,他根本就没必要采用私家军队的敏感方式来组建湘军,完全可以采用让皇帝更加放心的建军方案,以此表明忠心,从而避免惹祸上身。

说他卫道,儒家道德的核心理念是仁,但他自起兵以来,多次纵容甚至亲自命令部下残忍屠杀太平军俘虏和降兵,先后血洗武昌、安庆、天京等城,为此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

自古以来,打仗避免不了要杀人,但杀俘杀降是最不仁德的。那些俘虏和降兵,以前绝大部分都是贫苦百姓,要不是被逼得没有活路,谁会去造反?如今投降或被俘,难道就没有资格再活下去么?难道就不能被遣散回去,重新当一个良民么?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他曾国藩不去质疑朝廷的苛政,不去整治腐败的官场,却对已经放下武器、手无寸铁的俘虏降兵如此残忍恶毒,哪里有丝毫的仁德可言?这又算哪门子卫道?

杀俘杀降不仅非常不仁,而且也非常不智。一旦敌军知道,即使投降当俘虏也会被杀掉,那么以后敌军将士们的抵抗意志将会更加坚定,瓦解消灭他们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己方付出的伤亡代价更加高昂。

湘军围安庆,围天京,都是打了好几年才攻下来,伤亡惨重。难道只是因为太平军将士全都团结顽强、宁死不降么?湘军大肆杀俘杀降造的孽,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吧。

如此看来,要说曾国藩以忠君卫道为己任,是一个毫无帝王野心的真君子,显然不太真实。他真有这么高尚无私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一介书生,历经千辛万苦,数年浴血奋战,几次险些丧命,要说没有一点功名利禄之心,那真的就是不食人间烟火了。曾国藩自从出山练兵的那一刻起,封侯拜相、名留青史的愿望就非常强烈。既然有封侯拜相的功名之心,那么一旦有机会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他又怎么可能不动心?

不过,曾国藩向来城府极深,又天性谨小慎微,对于拥兵自立、问鼎天下这样具有极高风险的举动,他若没有十足的把握,肯定不会轻举妄动,也不会轻易泄露自己的心机。
也许,曾国藩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等湘军势力再壮大些,等把太平天国剿灭了,等有了更大的把握之后……

可他这一犹豫一等待,就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不久,慈禧成功发动政变,垂帘听政,独掌朝政,朝廷很快就稳定下来。曾国藩很难想到,这个女人的帝王心术和权谋手段竟如此高超老辣。此后,在慈禧的操控制衡下,曾国藩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动歪心思了。

而对于自己这一方的变化,曾国藩更是难以料到:本来可以成为自己得力帮手的胡林翼,回武昌后不久就病逝了。而他大力提拔的左宗棠和李鸿章,却在朝廷的有意扶持下,很快羽翼丰满自立门户,反而成了牵制曾国藩湘军的重要力量。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31 23:15:03 +0800 CST  
怎么今天发不上来呢?奇怪。。。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1 21:27:20 +0800 CST  
(76)
【左宗棠坐收渔利】

1860年7月,在曾国藩的安排下,左宗棠回长沙募兵六千。曾国藩的意图很明显,他是想借助左宗棠的才干,扩充湘军的实力,这样左也将成为自己麾下的一员得力大将。可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左宗棠刚到长沙,就号称奉旨募兵(确实也是奉了咸丰帝的旨意),大张旗鼓地挂起“楚军”旗号,一时间招兵买马好不热闹。想当年曾国藩建军时,公开的旗号是“湘勇”,还不敢称“湘军”(湘军是后世习惯叫法),表示这是临时募集的团练乡勇,不是朝廷正规建制军,打完仗后就会解散。可左宗棠才不会这么畏畏缩缩:既然是皇上下诏让我募兵,那就是朝廷的军队,就该光明正大地公开称军!

公开称军也就罢了,可左宗棠却还另起了旗号——楚军。“湘”是湖南的简称,“楚”的范围就大得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以郢都(湖北荆州)为中心,疆域最大时涵盖了湖北全部及湖南、重庆、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部分地区。左宗棠也是在湖南募兵,将士也基本上都是湖南人,可他就是要比曾国藩张扬一些,直接号称楚军!显然,“楚军”的名号要比“湘勇”威风、牛气得多。

实际上,除了表面上的张扬和威风,左宗棠这么做,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我是奉皇上之命募兵,不是替你曾国藩效命的。从今往后,我就自立门户了,我的楚军并不是你的直属部队。

曾国藩自然很不爽,但他很了解左宗棠的为人和性格,此人一向恃才自傲,心气甚高,不愿屈居人下,此次另立楚军旗号,也算符合他的个性。再说按照朝廷的旨意,他左宗棠的楚军也是归自己统一指挥。因此,对于左宗棠的另立门户,曾国藩除了无奈地笑笑,也就没过多计较。

很快,六千人的楚军组建完毕,这支队伍同样唯左宗棠马首是瞻,成为左宗棠建功立业的第一桶金。

左宗棠首先率领楚军进入江西作战,主要任务是打击牵制在江西的太平军,以配合曾国藩的湘军主力围攻战略要地安庆。一年后,由于战功显著,朝廷下旨嘉奖左宗棠:补授太常侍卿(正三品),改帮办江南军务。

1861年11月20日,正式垂帘听政才几天的慈禧太后,下旨命令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官员均归他节制。此时的曾国藩,相当于江南剿匪(太平军)战区的最高统帅,权倾朝野,威震天下。

相比于咸丰帝的猜忌防范,慈禧对曾国藩可以说是大胆放权,她难道就不担心曾国藩权势太重尾大不掉么?其实,慈禧对此心知肚明,但她相信凭着自己的手段,足可掌控大局:不仅要充分发挥曾国藩的能量,尽快剿灭太平天国,又要稳稳套住他,让他不敢拥兵自立犯上作乱。

一场看不见的权谋交锋就此展开。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1 21:29:42 +0800 CST  
(77)

手握重权的曾国藩眼看机会不错,于是动手布局了:他决定在自己统辖的四个省都安排自己人当巡抚,这样一来自己的势力将更加巩固。曾国藩先后向朝廷上奏举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并请求将李续宜从湖北巡抚调任安徽巡抚。

明眼人都知道曾国藩的心思,但慈禧竟然非常爽快,全都答应了!她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呢?

先来看看左宗棠的情况。1862年1月23日,朝廷下旨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催他率领楚军尽快进入浙江,收复失地。当年的左师爷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真正的一省之长。

当上了巡抚的左宗棠,实权在握,扩充楚军实力更加方便,打起仗来更加卖力,一年多内先后收复了遂安、衢州、宁波、诸暨、金华、绍兴等地。为了以示嘉奖,1863年5月,朝廷升任左宗棠为闽浙总督。

这可是火箭般的升迁速度啊!

看看曾国藩,早在1854年就带领湘军出师作战,劳苦功高,朝廷却迟迟不愿授予他地方实权,直到1860年江南大营溃败,迫于无奈才授予他两江总督的大权。

再看看左宗棠,1860年才开始率军作战,虽然屡建战功,但跟曾国藩的战功还没法比。然而短短三年,左宗棠从四品京堂候补嗖嗖地升迁至闽浙总督,成了跟两江总督曾国藩平级的封疆大吏,全国八大总督之一。

曾国藩很快就看出来了:朝廷显然是在故意扶持左宗棠的楚军势力,通过授予高位的方式来拉拢他,以此达到牵制自己的目的。

谋略过人的左宗棠对此心知肚明,当然也乐于坐收渔利,心里早就乐开了花:我左宗棠终于也当上总督啦!遥想当年,自己一介布衣举人,穷困落魄,却始终未曾放弃青云之志。今日荣登高位,真可谓天不负苦心人也!

不过,话说回来,此时的左宗棠不知不觉被朝廷的器重和厚恩所打动,反清自立之志也渐渐消散了。人毕竟是有感情的,身居高位的左宗棠,不再像当年那样反感这个朝廷了,转而开始思量着怎么借助朝廷授予的权位和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再者,左宗棠一向就不甘屈居曾国藩之下,如今终于跟曾国藩平起平坐,那种天然的竞争心理,使得他更不会甘心充当曾国藩拥兵自立的马前卒。因此,当他发现慈禧在有意扶持自己来牵制曾国藩时,就毫不犹豫地配合慈禧的意图。

如此看来,慈禧在对付曾国藩的手段上,比她的丈夫咸丰帝高明多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1 21:33:21 +0800 CST  
@我喜欢加肥猫 2011-09-01 22:36:36
也不知道晚晴的男人们怎么了,让慈禧垂帘听政这么长时间,想起来也够憋屈的。狗血的历史。
-----------------------------
这里面有偶然因素的,咸丰和同治先后早逝,才让慈禧有机会两次垂帘听政。不过话说回来,慈禧前期的施政表现还可以,至少比乾隆之后爱新觉罗家族的男人们强多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9-02 11:29:05 +0800 CST  

楼主:风华长歌

字数:263729

发表时间:2011-05-22 06: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09:07:39 +0800 CST

评论数:19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