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你的三观!嘿嘿,理性讲述真实的中国的近现代历史

@曹立仁 632楼 2013-05-25 14:18:10
正文:
我们上面说过,事实在管理基层的,是当地的士绅阶层,士绅老爷们,当然有所谓的土豪劣绅,不讲理欺压小百姓的个别现象。但是,毕竟是有着儒家思想的教育灌输,他们主观上还是有着基本的是非廉耻观念的约束。客观上,清国的基层社会,和以前一样,是个宗亲社会。大家基本都是世代的同宗而出,毕竟有这方面的顾忌和考虑。而不同宗亲之间,也会有着牵制。要乡里人都认为“德高望重”,才能服众吗。更况且,......
-----------------------------
@速度t 661楼 2013-05-26 00:25:09
先顶一下楼主,挺不错的,历史书上讲到孙黄发动的起义里,我记得貌似除了黄花岗起义外都没什么详细的介绍,莫非是其他的几次起义因为与青帮,洪帮,哥老会有密切关系而被和谐掉了?
-----------------------------
辛亥革命前的历次暴动,或者说革命都是:革命党出钱,会党出人出力。辛亥革命之后,在一些地方,会党势力还把握了当地政权。民国政府是花了大力气才剿灭的。有的是用暗杀,有的是抓了枪毙。比较干脆的是李烈钧的作法,拿机枪扫射,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09:09:09 +0800 CST  
@Noman5288 660楼 2013-05-25 23:46:58
回复第656楼(作者: @曹立仁 于 2013-05-25 21:01) @Noman5288 2013-05-25 20:52:25   回复第621楼(作者: @曹立仁 …… ==========
听你说吧,没研究这个,说不清楚
-----------------------------
听俺说,觉得不对,就拍砖,嘿嘿。
大家都用常识讲理,就好啦。
中国历史教育,搞的许多人,常识都没啦。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09:10:22 +0800 CST  
@迦南羊 664楼 2013-05-26 01:11:03
昨天一口气追到底,三点才睡,今天终于更新了。不管楼主能否真正接近真实,有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历史,对于拨开迷雾总是大有好处的,哪怕只是稍微松动一点点我们僵化的思维也是大好事,尤其在我是个缺乏理性和思辨的愚昧人时。(现在也在看那个谁的《全球通史》感觉楼主的史观与之颇为相近,另楼主卖萌要坚持,思考至于我还能阞一乐。
-----------------------------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盲点”,因为大家都是人。
所以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才容易得到比较接近真理的认识。
所谓习惯成自然,习惯了不同思想的出现,反应就淡定啦,心态就淡定啦。
进而会习惯理性地思考和判断。
卖萌装嫩,那是必须滴,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09:12:48 +0800 CST  
正文:

真正会挑头造反,会喊出反清口号的,其实是民间的宗教组织。
中国历史上,主流的宗教,就是佛教,道教,明清以后,又多了一个伊斯兰教。
佛教和道教,类似后来西方传入的基督教新教,是相当自由开放的宗教,根据对经典的不同解读,会衍伸出许多多不同的宗派分支。
一个边缘的文化人,懂些佛教,懂些道教,再一融合,再一些演绎解读,一个新的宗派,就形成啦。如果还有些法术技能,这就行成了民间宗教领袖啦。佛教里的一个旁支,白莲教,就属于这类情况。白莲教起源于宋朝,因为允许鼓励小百姓在自己家里收门徒传佛法,和传统主流的佛教,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也就是说,白莲教无所谓“僧俗”之分。历朝历代的官府,都对白莲教比较忌惮,也一直有压制。
到了清国的时候,白莲教出现了多种分支,到底有多少流派,后人都无法准确估计,只能大致地说,有一百多个分支吧。
乾隆年间,河南,湖北,安徽,江西一带的穷人,大批拥入地广人稀的四川湖北一带谋生。这些人,就是所谓“流民”。流民其实处境是可怜无助的,一方面被当地人欺负排挤,另一方面,脱离了原籍的士绅阶层的管理约束,也就失去了能替他们出头说话的代言势力。在这个庞大的脱离了原有乡村秩序的流民社会里,白莲教就迅速盛传起来。
到1796年,白莲教就造反啦。旧的中国历史讲述,叫作“川楚教乱”。清国绿营军和八旗军的腐败,在川楚教乱中,就已经暴露出来。清国调动了十六省数十万军队,都不剿灭叛乱。最后是靠民间乡勇团练的力量,到1804年,才镇压了这场叛乱。
从此,清国官府开始追捕镇压民间各地的白莲教教众,包括日后的义和团,一面杀洋教,另一方面,义和团就抓白莲教杀。
乡亲们必须明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清国政府对百姓的控制,是必然有局限的。那会儿也没有卫星啊,也没有摄像头啊。尤其是在偏远的乡村,民间宗教,一直是有着生存的空间的。
传统的历史讲述里,对中国历史的皇朝变更,有这样一种总结规律,土地兼并,导致流民增多,导致流民起义,导致皇朝灭亡。
这种总结,其实是非常牵强的。流民,农民起义的力量,上面已经说过,其实是被夸大了。流民造反能够成功的,都是因为体制外有庞大的知识精英阶层。唯一的一次流民造反成功,建立新皇朝的,只有明朝。
另一方面,这种总结里,没有去陈述其推论的思考前提,就是皇朝是能够被更替的。日本的天皇,欧洲各国的君王,同样经历千年的内乱,为什么就没有被推翻取代?中国历史的特色是,从秦开始,中国人不看重大义名分,不看重血统。能者为王,胜者为王。名义上,皇帝是天子,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天子。这是这个推论的预设前提。
第三个地方,土地兼并,出现流民,难道流民就一定生活交困没有活路么?看看宋朝嘛。失去土地的流民,不见得真的就是死路一条,被迫铤而走险。
清国继承了明朝的户籍和保甲制度,但是又有了改良。一方面,清国废弃了明朝的民户,匠户,军户的世袭制度,允许小百姓可以转变职业。另一方面,摊丁入亩政策之后,对脱籍的流民,并没有严酷的追捕,官府是默许听认流民外出找出路的。
失地的流民,可以去无主的土地垦荒。也可以改行嘛,作学徒学手艺,或者去作运输工,从事服务行业。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至少到1800年的时候,清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崩溃迹象,甚至一直到清国灭亡,都没有出现遍地流离失所的流民饥民。
简单介绍完1800年的清国内部情况,我们再来看看对外的交往。
现代的世界体系,是西方人开创的,清国是被迫给拉进去的。所以如果按现代的标准去看,清国是不存在,清国连外交部都没有,根本不存在基于主权平等前提的对外平等外交。
清国有一套自己的世界体系,外交体系。简单的说,在这个世界体系里,清国是中国,是整个体系的中心,是至高无上的tian朝,清国之外,就是土夷洋夷这夷那夷,各种夷。

友情预报哦,今天争取把朝贡体系,鸦片贸易,马尔噶尼来华,和欧洲思想界对中国的先恭后倨,都写完。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0:06:27 +0800 CST  
@戟蒙 2013-05-26 12:05:33
@有点烦678 2013-05-25 17:13:53
回复楼主,你说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是春秋时的说法。商周之交好像还没有这个观念吧,再说周的先祖好像是黄帝的农官叫后稷,所以说周人是正经的炎黄族裔
-----------------------------
气屎哥啦,呜呜。
清国时候,满人和汉人是怎么划分定义的,解释的还不够清楚么?觉得那里不清楚,可以有针对性地质疑。
先把这个满人,汉人在清国时候的划分标准搞清楚。咱们再说别的。
不要说中国古时候没有民族概念。
就算是洋人,古时候也没有民族概念。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2:34:37 +0800 CST  
@一样大好2013 2013-05-26 14:22:38
有人说满清末年也没有出现“大量流民”---只是因为满清镇压太平天国时杀了上亿的汉人(见范文澜《中国通史》).......
-----------------------------
范文澜是伪史专家喔,亲。禁屠江南的,是太平天国。
而且流民饥民遍地,那得是遍地喔,中国可不仅是江南吧?亲。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4:40:05 +0800 CST  
@一样大好2013 2013-05-26 15:04:11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3-05-26 14:40:05
@一样大好2013 2013-05-26 14:22:38
有人说满清末年也没有出现“大量流民”---只是因为满清镇压太平天国时杀了上亿的汉人(
-----------------------------
可以否定质疑哥喔,亲。摆事实讲道理就是啦。
范文澜胡绳是伪史专家,哥一上来就说啦。只是没点名嘛,嘿嘿。
划好上下两条线索,然后堆积编造历史,然后再隐瞒历史。
俺上面说的中国历史教育的套路,那就是喔,范文澜胡绳的套路。
亲慢慢看喔,而且要看些近些年中国的历史研究嘛。中学教科书之外,其实中国的历史研究,遮遮掩掩的,也在讲些真历史啦。
太平天国对江南的灭绝性屠杀,楼主会说的喔。
清国的农民赋税负担是最低的,从明朝到1990年代,也是公开的讲述喔。
湘军淮军剿灭太平天国,也是禁屠良贱。但是那是针对攻打的城市。杀长毛。太平天国的臣民是好辨认的。
别汉人喔,什么时候,洪天弟和你一拨啦?搬个小椅子慢慢看,等到了太平天国再拍砖吧。这还没有到嘛。
千万记住喔,别不把自己不当外人,你虽然也信洋教,但是你信的洋教和洪天弟,那是两个教,哈哈。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5:26:40 +0800 CST  
@一样大好2013 2013-05-26 15:33:19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3-05-26 15:26:40
@一样大好2013 2013-05-26 15:04:11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3-05-26 14:40:05
@一样大好2013
-----------------------------
没转啊,要给你这么科普下去,要费多少时间?
已经说啦,等着说到太平天国,伪史所谓的反帝反封建爱国农民起义,你再有针对性地质疑嘛。
这里做的,就是拨乱反正,清除伪史教育的毒害。
有针对性地提出质疑,楼主会尽力答复。答不上来,或者说被你给教育了,那都可能。
到清国灭亡,都没有出现过流民饥民遍地,这是个事实陈述,亲。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5:38:02 +0800 CST  
@一样大好2013 2013-05-26 15:48:52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3-05-26 15:38:02
@一样大好2013 2013-05-26 15:33:19
楼主:曹立仁 时间:2013-05-26 15:26:40
@一样大好2013
-----------------------------
要有针对性喔,亲。
明朝部分,啥地方瞎掰的,求拍砖喔,亲。
不要老这么跳大神嘛,莫非您真的入了拜上帝教?哈哈。洪天弟的真传?
有针对性的质疑,欢迎喔,亲。
另外喔,非礼勿言嘛,就算您信洋教,俺听人说啊,其实洋人里的正派人,文明人,那也和儒家一样,非礼勿言喔。
信洋教不是问题,亲,蛋是,别老信邪乎的嘛,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5:57:50 +0800 CST  
@戟蒙 2013-05-26 17:30:07
@戟蒙 2013-05-26 12:05:33
@有点烦678 2013-05-25 17:13:53
回复楼主,你说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是春秋时的说法。商周之交好像还没有这个观念吧,再说周的
-----------------------------
或许是因为自己是蛮族出身,而且遭受过明朝的欺压。
清国在处理周边异族的手法上,相当的智慧高超。形成很强的向心力。
百苗之地,原本由土司统治,向理藩院汇报工作。时间成熟,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慢慢来他们也就是汉人啦,亲。
你在吹嘘自己是啥民族的时候,就在不断地强调,别人是别的民族吗?民族概念是所谓"觉醒"的,本来大家没这个概念,被觉醒了,嘿嘿。这么闹下去,中国能不四分五裂吗?
老大哥那些洋垃圾,嘿嘿。看看老大哥现状是啥样?
中国全盘西化的,还真都是些洋垃圾。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8:27:52 +0800 CST  
@戟蒙 2013-05-26 17:30:07
@戟蒙 2013-05-26 12:05:33
@有点烦678 2013-05-25 17:13:53
回复楼主,你说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是春秋时的说法。商周之交好像还没有这个观念吧,再说周的
-----------------------------
这么说吧,中国的某组织,某社团,你是不是也要说那是个民族?
他们是个族类。一群人。朝廷觉得他们可靠,所以信任他们,重用他们。
他们能叫民族?
满人,就基本上是入关之前的所谓"从龙之士"。跟皇帝久,忠诚可靠。
入关之后,其实也有提拔汉人作满人的事情。
金庸小说里,赵良栋将军,平三藩战功赫赫,也就被提拔成满人啦。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8:34:55 +0800 CST  
正文:

清国的世界体系,或者说国际关系,叫tian朝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再简单回归一下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原王国向外扩张侵略殖民的历史。中间当然也有被侵略,被征服的历史。嘿嘿。在这个过程中,各族大团结啦,自愿的,被迫的通婚都有的啦。包括生活习俗,也在相互影响中演变。比如胡椅,慢慢就被大家接受啦,大家都觉得坐椅子比坐地上舒服,嘿嘿。
整体而言,中原王朝一直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压力,而向南的征服扩张殖民则比较顺利。汉的时候,基本征服百越。东汉末年,中原大乱,中原世家南迁,基本殖民江南成功。唐的末年,天下又大乱,中原世家大举再次难逃,这一次,基本是殖民同化了福建。福建的地方土语里,丈夫叫“唐夫”,妻子叫“老妈”,民俗传说里,就有讲述着这个过程的。当年闽王王审之入闽,灭绝土著男人,所以丈夫都是唐人,称“唐夫”。而年少貌美的当地土著女子当然归高富帅啦,你懂的。分配给兵丁的,大多是岁数大的女人,所以妻子叫“老妈”。宋朝的时候,北方又一次大乱,这一次,浙江福建已经很多早先来自北方的移民啦,南下的中原移民,主要是占据了广东广西。
台湾的学者,把台湾土语,也就是福建土话,称作“河洛语”,其实是相当的准确的。台语,或者说福建土话,就起源于唐时代的中原地区。
历代中原王朝的征服,不一定都能持久,越南,朝鲜,包括西域,都是曾经征服过,由于当地的反叛,而又退回来的。
对于难以完全征服征服的邻国,最初的时候,像汉朝,采取的是比较务实的态度。只要称臣,承担一定义务,比如打仗的时候要提供兵力啦,按时间要进贡啦,那么中原帝国,就接受啦,册封一个番王嘛。这其实是周天下的扩大版。中央集权的汉帝国,相当于封建社会的周天子的领土,而邻近的国家,则是各诸侯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进贡称臣就可以。
到了明朝,就形成了“面子工程”啦,叫“厚来薄往”。就是说,来朝贡称臣哦,来嘛,来嘛,来就给厚赏哦,亲。进贡的属国,在名分上,是来进贡的,在实际上,是来赚钱的,嘿嘿。这也就是后来的tian朝朝贡体系。
真正把洪武皇帝开创的朝贡体系推向顶峰的,是明朝的永乐皇帝。
大家都知道,永乐皇帝,实际上是一个篡位者,造反夺取的皇位啊,偶尔有几个敢公开说真话的,像方孝孺这样的,虐杀之,诛十族之,大家就不敢说话啦。尧舜禹汤啊,圣上,奉命于天啊,圣上,嘿嘿。
但是永乐皇帝毕竟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心虚啊。那就得万邦来朝,看看,这么多外国,都承认俺的正统性,合法性,俺正统吧?俺合法吧?
于是乎有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八卦野史的说法,郑和下西洋,是去作密探,寻找传说中的建文皇帝。咱在这里,语气可以不太正经,但是,毕竟是讲述的真实历史,不能太八卦,嘿嘿,那些阴谋论的历史演义,还是不需要多说。永乐皇帝为啥派郑和下西洋?明史里说的很清楚,郑和下西洋,是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来朝贡称臣吧,亲,来了就赚钱哦。这叫利诱。不来?不来就打你哦,我这可带着大批陆海军哦。这叫威逼。万邦来朝的场面,就这么出来啦,65个小国家,威逼利诱之下,来明国朝贡。永乐皇帝倍儿有面子,这叫万邦来朝,四夷臣服。嘿嘿。
到了清国入主中原,清国继承了这个朝贡体系。但是清国军力强盛啊,直接就征服了一批,别朝贡啦,归理藩院管吧。不能征服,或者说懒得征服的周边各国呢?那就在名分上臣服吧。前朝明国的朝贡国,得把明朝的册封文书交出来,换成清国的,这就算可以啦。这个完成之后,苏鲁苏丹那些,上赶着要来朝贡,清国说,海上多风险啊,出行需谨慎哦,您还是别来了啊。不仅是前明的朝贡国不让来了,连新收的臣属国哈萨克斯坦,布鲁特那些,也以路途险远为理由,不让他们来朝贡,来了清国得破费啊,嘿嘿。
清国维持的朝贡国,就这么几个,尼泊尔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琉球,和朝鲜。
清国继承了明朝的朝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清国是中国,清国皇帝是天下的共主。所有的外国,都是四夷,不论来不来朝贡。
第一个对这个以中国为宗主国的朝贡体系发起挑战的,是东亚的日本。明朝的时候,日本的权臣,丰臣秀吉还曾经计划征服朝鲜,进而征服明国呢。明国和日本在朝鲜大战一场,后来丰臣秀吉病逝,日本也就败退出了朝鲜。日后日本发动的“大东亚圣战”,其实就是山寨版的tian朝朝贡体系,只是把中心,用日本替代了中国而已。
第二个曾经要挑战这个体系的,是俄罗斯。原本在欧洲人看来,俄罗斯那也是没开化的落后地方,沙皇彼得的时候,搞了个全盘欧化,全面学习欧洲,慢慢的国力开始强盛起来。到1653年,沙皇还居然派人到清国来,要清国称臣进贡。俄罗斯要的,那是真进贡啊,亲们,不是明清这种“厚来薄往”的面子工程。清国当然不可能接受啦。两国到康熙年,那真就干起来啦,打了个不分上下,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又在1727年,签订了不连里奇条约。算是分清了两国的领土疆界,也算是确定了两国的平等地位。
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其实也可以理解成,tian朝朝贡体系崩溃的历史,中国被纳入国际社会体系的历史。
但是在1800年的时候,除了俄罗斯和日本这两个特例,清国还依然是朝贡体系中的宗主国,清国的皇帝,依旧以天下的共主自居。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19:41:05 +0800 CST  
@cqjllxp 2013-05-26 22:11:45
楼主,你的近现在史在那里?尽扯些没用的!
-----------------------------
满人是啥都没说清楚,能明白近现代史么?被根绝的旧中国文明传统都没说个大致,可能理解近现代史么?亲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22:16:10 +0800 CST  
@晨光好咖哦 692楼 2013-05-26 22:18:27
@曹立仁
受教啦,多谢lz
-----------------------------
不客气哦,谢谢冒泡鼓励。欢迎常来顶贴,也欢迎拍砖喔,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22:25:01 +0800 CST  
正文:

上面曾经说到,明朝洪武皇帝,开创闭关锁国制度,丝绸之路,从此断绝。洪武皇帝的闭关锁国,是完全的封闭,不仅不允许明国国民出洋经商,连所有的通商口岸都关闭啦。
到永乐皇帝的时候,依旧严格执行海禁,但是开了几个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商人以进贡的名义,来作买卖。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清国,所有来作买卖的外国商人,名义上,都是来进贡的,嘿嘿。这个局面维持了一百来年,到嘉靖年间,严申海禁,又罢浙闽口岸。其后又有多次反复,口岸开开停停,直到万历年间,宁波和福州两个口岸才又被恢复。
明朝的海禁令,导致了福建浙江沿海胆子大的船民,铤而走险,出海为寇,发展成为实力强大的武装走私商船队。所谓的倭寇,其实不论是首领,还是主要成员,都是明国人。他们以日本九州为补基地,当时正好是日本战国时期,走私集团招募了些丧失主家的日本浪人武士而已。
郑成功就出身于日本平户,他的父亲郑芝龙,当年就是纵横海上的武装商船队首领。
清国入关之后,延续闭关锁国政策。一直到康熙年间,才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到乾隆皇帝的时候,1757年,又把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全部给关闭了,只保留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后,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
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清国的广州海关,并不归广东巡抚管辖,也不归礼部管理,而是属于中央的内务府管理。
到这里,我们会看到,清国已经有三个涉外机构,理藩院,处理俄罗斯事务;礼部,处理各附属国的朝贡事务;而内务府下属的粤海关,则处理外国人的通商事务。清国把广州海关归内务府管理,其实也有些道理。除了赚些钱归皇帝作私房钱之外,替皇室采购些稀奇古怪的洋玩意儿,那才是保留粤海关的主要目的嘛。乾隆皇帝,根本不觉得,有必要和外国作什么买卖,清国这么大,啥不能生产啊?
对于来作买卖,哦不对不对,应该说来广州进贡的外国买卖人,清国官府还有不少稀奇古怪的规定。其中包括洋夷不能带媳妇来,还包括洋夷不能雇佣清国国民,不能学习汉文,洋夷不能坐轿子。
洋人不能学汉文,不能雇佣清国人,那么怎么交流作买卖啊?
和洋夷作买卖的,是清国的公行。公行俗称十三行,是官府特许的和洋人作买卖的清国商人公会。所谓行,这洋行,那商行,其实就有些类似于今天说的公司。说是十三行,其实不一定是十三家,多的时候,曾经有过二十来家。这其中还出过当年的世界首富,怡和行的老板,伍秉鉴。乡亲们别光羡慕这些有垄断权的十三行老板们,他们中间,还真就又作买卖失败破产的。而且上面说过的,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其实是没有保障的。清国一直不加重农民的负担,如果缺钱怎么办?那就找商人摊派吧。日后的南京条约赔偿洋人的钱,伍老板就承担了一百万两银子。
最初来广州作买卖的洋夷,主要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
大家常听说东印度公司,啥意思啊?当年哥伦布到达新世界,他号称他已经到了印度啦,当时欧洲人还真信啊。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那些君王们,各种羡慕嫉妒恨啊。等大家搞明白,那其实不是亚洲的印度啊,可是地图上,印度群岛那些的地名都取好啦。改起来也麻烦啊,于是就把亚洲的印度,叫东印度。美洲那里的,叫西印度。
其实当年瑞典啦,荷兰啦,英国啦,都有东印度公司,当然也有西印度公司。
那这东印度公司又是啥情况?宗教改革以后兴起的基督教新教,不论是荷兰的卡尔文教派,还是英国的圣公会,都不说越穷越光荣啦,勤劳致富光荣哦,亲,不耽误进天国哦,亲们。新教欧洲各国资本主义事业迅速发展,自己一个人积累,那得积累到猴年马月啊?发股票发股票,集资作买卖。迅速聚集起社会资本,成立起大公司之后,向国王要特许状,专营某航路的买卖。这就是当年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乡亲们去看哦,都是新教国家的现象。
这些东印度公司不仅有钱啊,而且组织起强大的武装,其实就和郑成功他爹一样,民间武装商团。只是他们合法,受各自国家的保护。如果遇到荷兰和英国宣战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遇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那就可以抢啊。合法的哦,不仅合本国的法律,而且合乎当年欧洲人的国际法。
洋人这些民间武装商团,其实真的武力蛮强的,最早征服殖民统治印度的,那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郑成功在台湾赶跑的,那也不是荷兰王家军队,而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乡亲们注意啦,来广州作买卖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他们的首领,是大班,是东印度公司职员,而不是英国的官员。
既然大家都是买卖人,那心态当然好啦,东印度公司对广州十三行,也算正常啊。虽然有清国种种古怪法令的局限,但是还是能赚到钱的嘛。英国商人们,其实挺高兴的,卖回欧洲就赚大钱啊。东印度公司主要采购的大宗商品,是茶叶,丝绸和陶瓷制品。而且买卖越作越大,真挺兴旺的。就单说茶叶吧,1725年的时候,东印度公司一年从清国采购四十万镑的茶叶,到了1800年,那买卖已经作到两千万镑啦。
光说他们从清国买东西了,买卖人,总得有买有卖吧?还真不是哦,东印度公司能卖给十三行那些产品?洋布?洋毛线?玻璃球?钟表?除了皇上和偶尔一些大款图个新鲜,买些钟表玩玩,别的商品,没市场啊。清国百姓,还真不怎么稀罕那些洋布。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6 23:14:49 +0800 CST  
正文:

这会儿该轮到鸦片出场啦。
本文是理性讲述真实的历史,一方面是要本着理性客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就是要讲述真实的历史,澄清一些有意或者无意的谎言。
当年清国人关于洋夷,有着许多后人看来荒唐可笑的误解,咱们到鸦片战争的时候,会说到一些。
这里要先澄清的,是关于鸦片的一个谣言,或者说谎言。当初不知道是谁说的,后来以讹传讹,腾传众口,甚至连当时的林则徐都深信不疑。这个谣言就是,英国是禁止本国国民吸食服用鸦片的,甚至有的版本的说,要绞死哦。传的有鼻子有眼的,就跟他真到过18世纪的英国看到过似的。
事实上,一直到19世纪末期,英国不仅不禁止鸦片,而且各阶层还普遍吸食鸦片。上到乔治三世,四世这样的君王贵族,中间到者绅士百姓,下到妓女酒鬼,都有吸鸦片的,鸦片便宜啊。穷困家庭,甚至育婴堂孤儿院,都会去药房买鸦片成分的“婴儿镇静剂”,婴儿服用了,就不哭不闹啦,大人就省事啦。到不列颠帝国的巅峰时期,维多利亚时代,鸦片就像酒精和抽烟一样,是英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他们不怕鸦片毒害人体健康么?当时的英国医学界,还真不担心。西医其实也是有个演变的过程的啊,那在当年,放血治百病哦,鸦片治百病哦,那都是曾经的医学,嘿嘿。
认识到吸食鸦片成瘾的危害性,那是后来的事情。其实相类似的例子,还有洋烟,也就是今天中国人抽的香烟。当初抽洋烟,那是文明时尚啊,不仅中国人这么觉得,教中国人抽洋烟的洋人自己也这么觉得。是要到1970,80年代,医学发展了,西方人才认识到抽烟的危害性。
原产于印度泰国一带的鸦片,至少在宋朝的时候,就传入中国了。明朝的时候,暹罗进贡给明国皇帝的乌香,那就是鸦片。只是那时候,市面上鸦片少,价格高昂,只有极少数上层人士,皇帝啦,大官啦,或者富豪大款,才会有这个消费。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这是个市场规律。鸦片在清国社会的泛滥成灾,变成全社会各阶层的消费,也是有着一个一百多年的过程。1800年前,可以算是鸦片消费市场的形成阶段,井喷出现,是到了1830年之后。
我们来看看英国销售给中国的鸦片树立,1729年,200箱鸦片销往中国市场;1750年,大约是600箱;1773年,1,000箱;到了1800年,是4,570箱。
乡亲们看到这个加速度啦?
清国朝廷,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最初在1729年,就下令禁止鸦片买卖了。第二道禁令,是出现在1780年,第三道禁令,是在1796年。随后开始频繁下令禁烟,到1839年,算上广东巡抚的禁令,清国官府,下了四十多道禁令,想要杜绝鸦片进口。
鸦片屡禁不止,越禁越泛滥的事情,咱们到后面鸦片战争那一段再细说。咱们这里先说说洋商方面的表现。
从技术上来说,一旦清国官府下了禁令,从此东印度公司再卖鸦片给中国商人,那就是违反清国法律啦。
英美法律传统,看重的是程序法。其法律思想逻辑是,法律的最终目的是在于维护实质正义。然后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尽可能地保障程序正义,遵循程序正义,实质正义才能被真正的得到保障。哪怕有被坏人刁民钻了空子,也只能改变完善程序的定义,而不能破坏违背程序法传统。
前些年有个典型的刁民钻空子的例子,白宫版金品梅的男主角,克林顿先森。被指控作伪证撒谎,那可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哦。克林顿先森慷慨激昂,从技术上说,口交不是真正的性交哦。俺当初在法庭上作证说俺没和她性交,没有说谎哦。还别说,这还真是个技术上的漏洞,检控官还真就不能再指控他作伪证。嘿嘿。还得说在法治社会,得精通法律哦。嘿嘿。
东印度公司,一样是在技术上,保障自己不违反清国法律。技术上来说,东印度公司,严格遵循清国政府的禁令,从来没有卖鸦片给中国商人。
那么多的,规模越来越大的鸦片走私买卖是怎么回事?
东印度公司是卖给所谓的自由商人,也就是说,非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去印度买鸦片,买完了,您爱卖啥地方,那是您的自由哦。当然,还要友情提醒哦,遵守记得当地法律哦,亲。
尤其是1784年之后,美国商人也跑到广州来作买卖了,这自由商人的队伍,就越发的庞大起来啦。
东印度公司装作很傻很天真,不参与鸦片的走私交易。但是东印度公司真的是无辜的不知情者么?你信不信我不知道,我反正是不信的,嘿嘿。至少的,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大班,是和那些英国美国自由商人,厮混在一起的,他们在作些啥买卖,大班可能不知道么?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7 12:19:50 +0800 CST  
正文:

各国的自由商人逐利而来,在广州口岸作买卖,有正经合法的买卖,主要是采购茶叶丝绸瓷器那些的回去卖掉赚大利润,也有的是非法的走私买卖,卖鸦片。人多了,交往多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冲突也就出现了。
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也可以理解成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历史,以东方文明传统在中国的完全崩溃解体而告终。最初洋人和清国之间的冲突,或者说不适应,其根源,都可以从文明冲突上去找。许多清国人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的事情,洋人们觉得吃不消。
清国的各种古怪规定,洋商们倒真不觉得是太大的麻烦。明令禁止洋夷不能招娼,但是事实上,广州专作洋夷买卖的娼妓业,一直是公开的存在,当地人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咸水妹”。地方官府只要收了好处,对这些事情,那也是放任自流的。
真正让洋商们觉得怨声最大的,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法律制度,二是官府的勒索敲诈。
公行的中国买卖人,对官府官吏的种种勒索,那已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啦。洋人其实也有遇到自己本国的腐败官吏勒索的,但是没遇到过清国这样,费率说变就变,规费想收就收,像雾像雨又像风,说来就来,完全无章法可循。洋商们受刺激大啦,而且还居然投诉无门。
再有一条,是连坐制度。前面说到,明朝洪武皇帝开创了基层民间管理的里甲连坐制度,那其实最早,是先秦时代,商鞅的创举。什么是保甲连坐呢?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说百姓们平日里要守望相助哦,要互相监督举报哦,别闹出事情哦。另一方面,一但出了事情,从上往下,层层问责。什么意思呢?咱们举个例子啊,十户人家是一甲,十甲组成一里。出了凶杀案了,凶手在逃。官府就找到里正,这可是你们这儿出的案子啊,你得负责把凶手给交出来。要是交不出来,那么你们全部就都是罪犯。里正再往下,找到保甲长,你得给我交出一个凶手哦,你要交不出来,那么你们这一甲十户人家,都算是罪犯哦。
清国百姓习惯了这套管理模式,倒还真没有觉得水深火热。可是这帮子洋夷不一样啊,谁干的你抓谁啊去,抓不到凶手那是你失职无能嘛,要不要请阿拉英国的专家,福尔摩斯来帮忙?你抓不找凶手,把俺们全部人都当疑犯来治,这还有没有王法啦?啥?这就是大清国的王法?哦,那么这王法,还讲不讲天理啦?嘿嘿。
当时因为法律制度,传统观念差异而导致的冲突很多,咱们说说两个案例。
1754年,英国水手和法国水手在广州斗殴,一个英国水手被打死了。清国官府就说啦,法国夷商们,你们得把凶手给交出来,你们不交出来,所有法国夷商都不允许再来作买卖。迫于压力,法国人只好内部追查啊,最后还真把那个凶手给抓到了交给官府。这小子命大,正好赶上乾隆皇帝大赦天下,刚给抓起来,又给赦免释放了。
1784年的时候,一艘英国商船,这是条所谓的自由商船,休斯女士号Lady Huhes,进港的时候放礼炮,其中一发礼炮不幸误伤了两个在岸上看热闹的清国小百姓,导致两条人命。英国船长说,他实在是查不清楚是那个水手放的那一炮。官府先是逮捕了船上的水手长,然后下令,所有夷商,都不得再作买卖啦,先把凶手交出来再说。英国船长这下进退为难啦,他就算不作买卖了,带船逃走,那水手长还被扣着哪。而且荷兰商人,法国商人,丹麦商人,那也都受牵连啊,大家伙都没买卖作啦。这时候一个新的夷出现,美国商船中国女皇号,瞧这名字起的,一看就不了解中国,嘿嘿。美国夷刚来啊,根本不了解清国国情,一问啥情况?啊?还有这事,啥话也别说啦,开打吧那就。各国夷商赶紧的把美国夷给劝说了,不能打啊,打的过打不过的另说,这一开打,买卖就没得作啦。最后的,英国船长被迫着糊里糊涂交出一个估计可能的疑犯,赎回了水手长。这个可怜的英夷,在1785年一月间,被绞死示众。
另外一方面呢,夷商作买卖,许多地方,还真得不到清国法律的制度保障。
比如说,法律规定,夷商不能在广州过冬,通商季节一过,都得离开广州。隔年再回来,有时候,十三行的买卖伙伴,那就破产蒸发啦。前一年预交的货款订金,怎么追讨啊?
再比如啊,十三行的商人,其实口碑信誉真的是不错的,在洋夷那里。可是那也有有意无意的违约行为啊。有了冲突,怎么解决?怎么赔偿?就说茶叶啊,这茶叶的买卖越作越大,作到后面,就出邪乎事儿啦。茶叶不是按分量买卖的么?茶叶里掺泥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英国当时已经形成喝茶的生活习惯,社会各阶层都喝茶。为了解决这个茶叶掺土问题,当年的英国茶具,还真就开发出了高科技的过滤设备,嘿嘿。可是这算是违约啊,起了商业纠纷,官府也不管制。
清国当年还有一个迷思,或者说神话,是说洋人离不开茶叶,一但买不到茶叶,喝不上茶叶,他们会便秘致死。大家伙别笑哦,当年清国人都信,林则徐那么有把握禁烟,其中的一个依据,就是这个。
这神话最初怎么产生的,没人知道。本神探估计啊,就是当年清国人看到了,夷商一听官府说要停止通商,就服软。说是说茶叶里掺泥土,吵闹归吵闹,最后还是照买不误。那说明这洋夷,需要茶叶,那是生活必需品啊。联想到藏人,蒙古人那些肉食为主的,那不都得喝茶吃茶叶么?他们那里不产蔬菜嘛。今天的说法,叫补偿维生素。反正就是吃肉食的,如果缺了茶叶,那就得完完。有些有见识的清国人,就推理出了这么个结论。清国人不知道,英国夷人,还真不是藏人,英国市场上,瓜果蔬菜,那都不缺乏哦。
乡亲们,别看后来西方帝国主义欺压清国,而且越来横行霸道的,那当初,那帮子夷商,还真被收拾的够呛,嘿嘿。
当地官府不管,怎么办?上访吧那就。最早上访的,是在广州的一个东印度公司大班,名叫洪任辉James Flint。这老兄还真挺有毅力和勇气的。自己学会了汉语不说,而且啊,开了条七十吨的小船成功号,一路行贿,就这么着走海路从广州上北京告御状去了。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7 15:55:42 +0800 CST  
@果断不果断 2013-05-27 01:55:18
等着更新呢,亲
-----------------------------
沦家有家且有娃,边写边发,也不容易嘛。
谢谢您冒泡捧场,一定努力多写多发喔,亲。
记得常来冒泡鼓励喔,亲。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7 16:38:44 +0800 CST  
@砖头党 2013-05-27 20:42:03
细节上多少有点意思。不过和其它屎一样。同样不知道真假。
另外,对于改朝换代这个词也甚有看法。从来都是把国家=政府。总是把这块地方上的政府等同于国家,这种说法概念混淆太大。
-----------------------------
已经说啦,国家三要素,政权,土地,和人民。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7 20:50:35 +0800 CST  
正文:

靠着勇气和行贿,洪大班还真上访成功了,把御状告到了北京,三条内容,一恳求清国皇上重开闽浙海关通商;二恳求清国皇上惩办粤海关官员敲诈勒索;三恳求海关公开明确的海关各种关税规费列表。
洪任辉被捕关押了三年,也是三条罪状,一是夷人居然违法法律跑出海关规定的居住地;二是夷人居然逾越直接上诉朝廷;三是夷人居然还居然还违法私学汉文。
向清国皇帝上访请愿这条路看来是走不通啦,英国夷商就转回头向英国政府请愿施加压力。而在英国国内,当时正是经历中国历史书所谓的工业革命时代,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那些城市的工业开始迅速发展。这些企业家积累财富之后,按现代政治学的说法,形成了各股利益集团,在国会里,那是相当的有影响力。他们一听说,清国有三亿人口的大市场啊。那这市场潜力一打开,大家伙不得赚到鼻涕泡泡直冒啊。英国政府必须得和清国政府谈判定贸易协定,打开市场,同时规范贸易。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英国政府在1787年派出了第一个使团,要去清国商谈两国的商贸关系。没曾想半道上,公使去世,这第一个使团没到清国,就夭折了。
到了1793年,英国派出了一个资深外交官,马嘎尔尼勋爵Lord Macartney,出使清国。
在英国,世袭的贵族老爷,中文习惯翻译的抬头是“勋爵”。古时候,他们那就是有自己领土的大小各级国君。不世袭的骑士,或者说太平绅士那些的,中文习惯翻译作“爵爷”,英国人称“瑟”。比如佛格森教练啦,万人迷贝克汉姆啦,古时候的大海盗德雷克船长啦,这些人被封骑士,那是不世袭的抬头。
马勋爵那不仅是高富帅背景,而且外交和国际经验丰富。曾经作为全权特使,和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商谈结盟事宜,而后还曾经在美洲,亚洲,非洲各殖民地任过总督。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不列颠帝国是日不落帝国”这个说法吧?这个说法,最早就出自马勋爵之口。
马勋爵作了在他看来周全的预备工作,率领着庞大的使团和六百多箱的礼物来到了清国,停泊在澳门海面,等候清国官府的安排。当时随行的有东印度公司的董事长,他派人告诉十三行,这次来的,那不是俺们这些小百姓买卖人啦,这次来的是俺们英国国王的特使,也就是朝廷的命官哦,要来见清国的皇帝。
就这么着,洋夷国派官员来见清国皇帝的消息被层层上传,达到了广州最大的朝廷命官,两广总督那里。两广总督一听说洋夷国派朝廷命官要来见皇上?那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洋夷要来朝贡啊。平常小百姓夷商,那都是在进贡了,这夷官要来见皇上,那可不就是要来朝贡吗。而且当时还正好赶上了,乾隆皇帝在办大寿。这洋夷还挺懂事的哦,还带了一大堆寿礼呢。两广总督就这么报上去啦,乾隆皇帝一听说,有这帮洋夷,不远千里而来,给自己上贡贺寿,那按戏文的说法,龙颜大悦啊,这些化外蛮夷,忠孝可嘉哦。赶紧的下旨意,周全安排夷国朝贡贺寿团来承德避暑山庄。
就这么着,糊里糊涂的,马勋爵的使团就被当作朝贡贺寿使团,给一路带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到了通州,礼部怕洋夷不懂tian朝规矩啦,来教授拜见皇上的礼仪,这下出麻烦了:马勋爵不肯磕头。清朝的时候,朝贡使臣拜见皇帝的礼仪,叫三跪九叩,五体投地。就是要随着号令,双膝下跪三次,每次跪下,双手张开,磕三个头。
马勋爵坚决不干,非得要按欧洲的宫廷礼仪来,那就是单膝下跪,轻吻君王的手背。这下麻烦大啦。这要让皇上知道了,那可不得龙颜大怒么,皇上要怒了,大家可不都没好日子过么。就这么着,大能人和珅都赶来啦,试图教化这顽固不化的洋夷。
最后马勋爵提了个解决方案,要么这样,我可以按清国的规矩来,你按英国的规矩来,你按英国的礼仪,单膝下跪,对英王的画像行礼致意,这样大家伙扯平,地位平等。
那和珅那敢答应啊,这是要逆天啊,夷王和清国皇帝,那可能地位平等么?
朝拜礼仪之争,其实就是个地位之争。英国公使坚持的是说,英王和清国皇帝地位平等。清国坚持的是,清国是高高在上的tian朝中国,其余各国,都是低一等的四夷。
后来不知道和珅是如何劝解的乾隆皇帝,皇帝还真接见了马勋爵,按夷礼,单膝下跪就是啦,只是呢,吻手背就免了吧。
清国的记载呢,这会儿就开始意淫啦,说是洋夷本来不愿意下跪,见到皇上天威庄严,扑通一声,马上就给跪了。其实中国有些无聊文人啊,那真是意淫能手哦。嘿嘿。
马勋爵向清国皇帝提出了英国政府的几条请求,主要为,1. 循俄罗斯旧例,允许英国在北京设立使馆和拥有货仓。2. 清国多开放三个通商口岸,最好能开放北方的天津港通商。3. 降低英国商品的海关关税。4. 公开海关税费,不得任意乱增杂费。5. 循澳门旧例,允许英国在靠近茶叶产地,丝绸产地,和羊毛制品消费市场的拥有一个或几个岛屿作为租借地,由英国法律管辖,供英国商人居住。6.允许英国国教圣公会在清国自由传播。
和国书一起递交的,还有英国国王给清国的礼物,表达英王的敬意。礼物都是玻璃制品啦,望远镜啦,速射炮啦,地球仪啦,前膛枪啦,钟表啦,羊毛织品啦那些能展现当时英国工业实力的物品。明显马勋爵是精心准备了这些礼物,想显摆一番英国的工业能力,希望能引起乾隆皇帝的好感。但是其实这些礼物根本是白送,其中的大部分礼品,包装都没拆,直接就搁圆明园里去了。后来英法联军不是进圆明园大肆劫掠了一通么?那速射炮都还在仓库里摆着呢。
乾隆皇帝当然是把所有的要求都给驳回啦。对于英国人提出来的,有例可循的两个要求,清国是这么解释的,俄罗斯和清国,有段特殊的渊源,那是特例,英国没这个渊源。再着说了,买卖是在广州做的,你们在北京常驻个公使,能照顾的来千里之外广州的事情?
对于租借岛屿的要求,皇帝没搭理澳门这个现成的实例,怒斥说,英格兰可不是唯一要和tian朝作买卖的蛮夷,这口子要是开了,各蛮夷都来要租借,这不全乱套了吗。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7 21:38:21 +0800 CST  

楼主:曹立仁

字数:3879316

发表时间:2013-05-14 19: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09 21:28:16 +0800 CST

评论数:1128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