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于历史深处--五代十国史话

谢谢哲兄的提醒,是写错了,唐永徽四年为公元653年,不是853年,狼6、8不分,笑。
至于新贴,倒不是有意掖着不说,只是现在还无法动笔,具体框架还没有想好,要过段时间。中国历史上最让我喜欢的人物是五代的柴荣,但做为历史阶段来说,狼最爱的便是南北朝,尤其是后半段,梁陈、两魏-周齐、隋。个人比较偏爱陈朝,尤其是陈霸先,陈祖功甚高,名甚薄,实在遗憾。
南北朝是一定要写的,狼比较偏爱乱世,本来就打算写南北朝,后来阴差阳错写了五代十国。之所以写五代十国,前面也曾说过,是因为五代十国相对比较冷门。最近考虑过,现在南北朝比较热,方家在前有珠玉,是否先缓缓南北朝?
狼昨日言这段历史特殊性在于前冷后热,半指东汉三国。通常所谓两汉大热,多言西汉而非东汉。一般来说,多把汉献帝让位曹丕之前的东汉史算在三国内,陈寿就是这么写的。东汉中前期也比较冷,除了光武帝刘秀为众所略知外,明章和安顺少有提及,桓灵借着三国的光,情况还好些。但要写东汉,如何写也是个关键。始于何时?是否要从王莽写起?止于何时?是不是要把三国写进来,可三国实在太熟悉了,或只截止到灵帝,但又觉不完整,现在还没有一个通盘的计划。
东汉也是段非常精彩的历史,名人名事非少,光武中兴、梁鸿举案齐眉、宋弘抗婚、董宣强项、佛教东来、班超定西域、班固作汉书、蔡伦造纸、张衡造地动仪测地震,党同伐异、外戚和宦官的惨烈厮杀,直到黄巾大起义蜀魏吴三足分鼎。东汉后期和唐末五代极为相似,写起来似曾相识之感,呵呵。
当然,计划不如变化,也只是初作此打算,具体如何,还当五代十国收笔后再论。到时,望请诸兄鼎助拙贴,再谢!











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春,南诏军杀到成都城下,川中大震。酋龙命发起总攻,南诏军架梯四面冲城,呼号震野。城上唐军也不示弱,燃油浇之,烧杀南诏军。酋龙再令攻城,屡战不下,损失越来越大。成都是西南大镇,首望之区,岂能让南诏染指。唐懿宗派左神武将军颜师复为剑南东川节度大使,节制诸路。颜师复督军疾进,在新都(今四川新都)大败南诏军,蜀人数千自愿从军,操芟刀、执白梃随军山呼而战。酋龙再出数万马步军来战,幸好唐朝援军宋威部(也是名将)来到,里外合攻,南诏军再次惨败。
酋龙有些吃不消了,便向唐朝的宣谕通和使太仆卿支详请和,支详当然愿意,不过条件是酋龙先撤军。酋龙觉得不划算,又开始攻城。因唐援军已至,所以南诏攻城甚急,所有将校皆上前助攻。唐军已经猜测到援军来了,士气大振,出城大战,南诏军屡战不胜。酋龙知道成都是拿不下了,只好撤军。
成都富丽盛名于天下,酋龙这几年在川中转了几圈,对川中富庶有了切身的体会,对川中还是不死心。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酋龙孤注一掷,再发大兵入川发财。南诏兵攻下黎州(今四川汉源北)、雅州(今四川雅安),成都闻警再次大震。酋龙写信骗西川节度使牛丛,胡说什么准备入长安见圣驾,路过成都想讨杯酒吃。
牛丛听从部下建议,不从酋龙,并复书重责酋龙,这封信写的精彩绝伦,文墨极佳,略言:“诏王之祖,六诏最小夷也。天子录其勤,合六诏为一,俾附庸成都,名之以国,许子弟入太学,使习华风,今乃自绝王命。且雀蛇犬马,犹能报德,王乃不如虫鸟乎?我有十万亡命壮士,分万人为一军,尽受勇将节制。我有强弩、劲弓、越银刀,收牛马豕犬、米粟刍薪,清野坚壁。我十部骠卒,日出而战,日中而代,日昃而屯,月出复战,夜半则代,十日,汝必死矣!”
酋龙阅信冷笑:“姓牛的吹牛不上税,你就使劲吹吧!”率军攻到成都城下,可城外根本就无粮食可供浩大军需,酋龙只好四处抄掠,围城三天,撤去。不久,朝廷又遣天平军节度使高骈驻镇成都,高骈精简兵马五千余众,在大渡河大败南诏兵,虏斩其酋长五十人,唐军趁势将散居在川中的南诏军都打出了边界。酋龙越打越没脾气,只好向唐朝认罪。二十余年来,酋龙野心勃勃,想在西南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想到结果竟是如此?
酋龙越想越窝囊,气出一场大病来,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初,酋龙病死,子隆舜立。隆舜年少即位,喜欢打猎饮宴,对军政大事不感兴趣,一体委诸朝臣,这也为后来郑氏废南诏埋下伏笔。隆舜自号“大封人”,古音中“封”和“邦”字音义相同,意即“大僰(读bo)人”。
隆舜想与唐朝和亲,唐僖宗李儇本来同意,这时王仙芝、黄巢的农民大起义已经把唐朝折磨的不成体统,也不便让南诏再来找麻烦。可已经改任镇海军节度使的高骈不同意和亲,西川节度使崔安潜也不同意,而宰相郑畋和卢携屡争不决,只好作罢。
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公元897年),隆舜暴卒,死因不明,国人疑是清平官郑买嗣买通杀手下的毒手。隆舜子舜化继位,不过大权已经被郑买嗣牢牢把持,郑买嗣就是郑回的七世孙。舜化和唐昭宗一样,都是摇旗盖图章的。舜化曾经遣使向唐朝通好,唐昭宗也打算和南诏通使,但割据两川的王建不想让朝廷和南诏建立关系,上书:“南诏小夷之国,岂能有辱诏书,有老臣在西南,南诏必不敢复入。”是时中原大乱,军阀连年混战,唐昭宗自顾尚且不能,由王建折腾去吧。
舜化在位五年,事事由郑买嗣过问,无权无势。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十二月,郑买嗣杀舜化,复杀舜化年仅一岁的儿子,灭南诏。改国名为大和国,依然沿袭南诏制度,疆域和南诏也差不多,定都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郑买嗣建立的云南长和政权存在时间比较短,首尾不过二十六年,是南诏国和大理国之间的一个缓冲过渡政权。郑氏长和政权是汉族政权,而之后的大理政权是白族政权,这都无异意。至于南诏的民族属性,历来纷争不一,一般认为乌蛮是彝族的先民,所以多数观点倾向于南诏是
彝族政权。
郑买嗣做为开国皇帝,还算勤政爱民,这也是惯例,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至少不能在自己手中丢掉,象王莽那样自生自灭其国的例子并不常见。郑买嗣还是忠实的佛教徒,在位期间,大修佛寺,为子孙祁福。郑买嗣死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在位只有七年。
儿子郑旻继位,郑旻也不是个老实的人,总觉得自己本是中原人,却跑到“不毛之地”做皇帝,心有不甘。此时已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郑旻北方邻居正是王建,王建快七十岁的人了,郑旻觉得可以从王建那里捞点油水。
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底,郑旻大起部众,北向攻黎州(今四川汉源北)。王建虽然老迈,却不糊涂,当年他打天下的时候,还没郑旻这号人物呢,从哪冒出来的?谁在乎你?王建派中书令王宗播、夔王王宗范、嘉王王宗寿为三招讨,去教郑旻如何做人。王建为人再怎么无赖,军事能力还是有的,他手下的弟兄们自然都不是弱兵。
蜀军在潘仓嶂(今邛崃山南附近)大败长和军,杀其主将赵嵯政等人。蜀军一鼓而作,连破长和军四阵,追到了大渡河边,一路追杀了数万长和军,剩下的想逃过河去,被蜀军又是一阵欢送,溺死数万。郑旻这回总算领教了王建的厉害,是后不敢再犯边。
长和国除了和十国之一的前蜀接壤,东边还和大皇帝刘岩的南汉是邻居。郑旻没吃到王建的肉,又盘算起吃刘岩的肉。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郑旻遣郑昭淳出使广州,以朱鬃白马为礼,请与南汉和亲。郑昭淳来历有些不明,在刘岩面前报了一大堆名号,自称是什么“皇亲母弟、清容布燮兼理、赐金锦袍虎绫纹攀金装刀、封归仁庆侯、食邑一千户、持节。”郑昭淳懂汉学,善诗赋,刘岩和他手下那帮名士竟没一个能比过郑昭淳的。刘岩招呼郑昭淳胡吃海喝了一通,然后将襄皇帝刘隐女增城公主嫁于郑旻。反正增城公主不是亲生的,嫁也就嫁了,还能保持西部的和平,何乐不为?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郑旻病死,子郑隆亶继立。郑隆亶是长和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仅仅两年后,也就是公元928年,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发动兵变,杀死了郑隆亶,长和政权灭亡。
杨干贞先是拥立了清平官赵善政为膘信,建大天兴国,赵善政不过是个傀儡,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929年),杨干贞将赵善政踢到一边,自立为帝,国号大义宁。从南诏膘信隆舜莫名暴死,到杨干贞建国的近四十年时间内,云南政局动荡不安。杨干贞当国这几年中,形势日益恶化。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见杨干贞这号柴人都能做皇帝,心下不禁大热,决定推翻大义宁政权。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春,段思平联合白蛮、黑爨(音cuan)等部,公开和大义宁决裂,不久消灭大义宁政权,建立大理国,定都阳苴咩城。
段思平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云南大理国的开国始祖,段思平是南诏清平官段忠国的六世孙,家世显赫。段氏和杨氏、赵氏都是白蛮大族,不过段氏出自甘肃武威,武威段氏家族历史上也有名人,南北朝北齐名将段韶就出自武威段氏。估计段思平一系本是汉人,后来来到云南,久被“蛮”化了。
段思平是大理国有名的明君,建国后,段思平封赏曾经帮助过他的白蛮各部,有力的稳定了境内局势。段思平废除不合理的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大大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改革制度,完善了统治基础。大理国存在近三百年的时间,和段思平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段思平病死,子段思英继,尊段思平为太祖圣神文武皇帝。
大理国从段思平建国始,至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灭亡,共存在了316年,二十三个皇帝。大理国和宋朝基本上是同兴同亡。有趣的是,大理国比宋朝早建二十多年,又比宋朝早亡二十多年。大理国从各方面来说和宋朝都比较相似,不仅是大理国的汉化程度比较高,而且大理国的名声虽然响亮,但国势比起先前四处到北方发财的南诏来略逊色一些,内外政策比较保守。南诏类似于唐,大理又类似于宋,而且都亡于一个对手元朝。
在大理国二十三个皇帝中,名号最响亮的应该是文安帝段正淳和宣仁帝段和誉了,段和誉也就是段誉,至于什么原因,想必不用多说了吧,呵呵。







五代十国史话附录 三 云之南--南诏、大理国的沧桑变迁 结束

五代十国史话附录 四 江山万里--归义军的悲壮历史 准备开始 三节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1 10:20:09 +0800 CST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周末快乐!

所谓第一章“帝国落日”其实是刚写时的两节,是对唐安史之乱后到唐宣宗的简单介绍,也算不上是一章。当时写的简略,所以觉得没必要发,就没在这里贴,看情况应该发的。
五代十国的疆域以后唐最为广大,北至幽燕、西极陇凉、南进江河、东凭大海,实力确实非常强。军事实力上,五代都不算弱,要论五代十国的军事实力,朱温、李存勖、柴荣、王建都很厉害。李嗣源也不差,只不过他的内政成绩掩盖了他的军事成绩。
李存勖最为可惜,本来最有希望成为汉光武刘秀第二,结果仅过三年,便被乱军杀死,所谓中兴成了历史笑柄。虽然不能把李存勖亡国杀身的责任全都推给刘后,但刘后的才德确实不怎么样,远逊于朱温妻张夫人,李克用妻刘夫人。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多站着一个贤惠的女人,确实有道理。





五代十国史话 附录 四

江山万里
--归义军的悲壮历史


战国末年,秦王赢政举剑东向,百万虎狼师山呼而出,并夷韩、魏、赵、燕、齐、楚六国,混一天下,是为秦朝。不过始皇帝以武得天下,仍以武治天下,不数年,天下骚然,万民怨尤。陈胜在大泽乡斩木为兵,登高一呼,海内云从,暴秦土崩。后四年,沛公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展开了一场让历史为之惊叹的命运大决战,扛得大鼎、走得乌骓的风流项王力战而败,别姬妾、仓皇若匹夫,最终乌江自刎,天下自此姓刘。
刘邦虽然战胜了项羽,但此时盘桓于北方大漠的匈奴人却突然崛起,马无数、勇士无数,纵横而来,纵横而去,牢牢压制住了汉朝,刘邦北伐时在白登也差点做了冒顿单于的帐中囚。无奈之下,汉朝只好对匈奴忍辱负重,暗中积蓄国力,以期复仇。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汉朝国势强大,反击匈奴的时候已经到来,汉武帝刘彻下达了帝国的反击令,名将双璧卫青、霍去病数次慷慨出师,连战连捷。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击匈奴。这支汉军行疾如雷,转战千里大漠,前后三年,大败匈奴,封狼居胥山,陇西千里沃土归入汉朝,汉朝国威达到了极盛。汉武帝开陇西之地为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置凉州,河西走廊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自汉以降,河西一州雄据西北,凭大山、守大河,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河西的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代是不得不提及的辉煌时期。西晋凉州刺史张实见晋朝国势渐乱,阴图割据。西晋被匈奴后裔刘渊灭亡之后,张实的子孙在河西建立前凉政权,在五胡走马杀伐于中原的时代,汉族前凉政权为保存大西北独存的汉文明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五胡时代在凉州共存在过五个以凉为国号的政权,除前凉外还有一个汉族凉州政权,就是唐朝的祖先李暠所建立的西凉。
无独有偶的是,象前凉、西凉在五胡窥视下顽强存在的汉族政权并非五胡时代专有,五百多年后,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汉族凉州政权,这就是唐末宋初的归义军政权。
归义军政权建立和存在的过程非常艰苦,因为归义军是从唐末控制河西的强大吐蕃政权手中经过近百年悲壮奋斗最终建立的,自建立及灭亡,一直生存各大异族政权之中。归义军政权的开创者是唐朝末年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张议潮。张议潮是沙州(今甘肃敦煌)人,生于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
唐玄宗末年,北方爆乱了规模空前的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中原百年不知兵,一战即溃,中原形势不可收拾。唐肃宗李亨即位后,诏集天下精兵勤王,和安史叛军进行艰苦的作战。而北方的回鹘看到唐朝衰落,觉得有利可图,屡次南侵,对长安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威胁。不过相比回鹘的威胁,西方强大的吐蕃对唐朝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
唐肃宗初年,吐蕃东犯唐朝,攻下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岷州(今甘肃岷县),唐肃宗当时全力以付剿灭史思明之乱,无暇西顾,务在姑息,大长了吐蕃的贪心。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吐蕃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攻占成州(今甘肃礼县南)、秦州(今甘肃秦安西)、渭州(今甘肃陇西)。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以雷霆之势,再取兰州(今甘肃兰州)、河州(今甘肃东乡西)、洮州(今甘肃临潭)、鄯州(今青海乐都)。同年十月,吐蕃攻入长安,立广武郡王李承宏为皇帝,唐代宗带着亲贵仓皇而逃。不过吐蕃还没在长安享受几天荣华富贵,就被名将郭子仪给赶了出去。
吐蕃东向不成,仍然在河西一带攻城掠地,广德二年,吐蕃进围凉州(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孤军不能守,退守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遂失于吐蕃。建中二年(781年),沙州(今甘肃敦煌)再陷,河西陇西尽为吐蕃所有。十余年中,吐蕃数次东来,时而攻城,时则扰边,唐德宗被吐蕃折磨的近乎精神崩溃。
迫于吐蕃强大的军事压力,唐朝在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与吐蕃在清水(今甘肃清水)签订了对唐朝来说丧权辱国的《唐蕃清水盟约》,正式承认了河西地区为吐蕃领土“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度水之西南。尽大河北自新泉军抵大碛,南极贺兰橐它岭。”
从隋文帝杨坚建国以来,至唐建中年间约二百年,汉族政权再次丢掉具有极大战略意义的河西地区,百万汉人尽为吐蕃奴。吐蕃政权为了长久统治河西,对汉人进行残酷的统治,存在八百多年的汉文明近乎毁于一旦。五十多年后,唐文宗李易曾经通使西域,路过河西。河西汉人闻知唐使节来,纷纷拥道相迎,夹杂吐蕃语痛哭:“皇帝犹念陷吐蕃生灵否?”语极惨痛,让人不忍视之。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吐蕃自从得到了河西,一跃成为西方头号强国后,吐蕃国势却呈不断下滑之势,国内政局混乱,内哄不断。虽然从绝对意义上讲,吐蕃的总体实力依然不弱于唐朝,但毕竟木已朽,虫必生。受尽吐蕃奴役的汉人也再无法忍受吐蕃的暴政,纷纷反抗,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张议潮的起义。
张议潮从小就生活在吐蕃的统治下,目睹了吐蕃是如何压迫汉人的,心中的仇恨如燎原之火,怒不可自制。张议潮长大后,无时不思归国,暗中联系当地豪杰,阻图起事。而此时吐蕃的相对衰弱也给了唐朝规复河西的好时机,唐宣宗发动对吐蕃的反击,虽然没有取得重大胜利,但也小有收获,将永世铭刻唐朝国耻的清水夺了回来,这也拉开了汉人收复河西地区的大幕。
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起义的准备工作也做的差不多了,经过严密的计划,张议潮率领汉家男儿被甲鼓噪,杀入沙州城。张议潮举汉家大旗的消息迅速传开,汉人无不激奋,纷纷响应张议潮。吐蕃守将没想到治下汉人居然敢“造反”,吓的逃去。张议潮遂据沙州,权摄沙州军事,募马收马,以为久远之计。
为了取得和唐朝中央政府的联系,张议潮决定派人千里献捷长安,不过因为吐蕃还控制着河西大部地区,沙州和长安不通驿路。为了确保捷书能到达长安,张议潮分十路使节,每个使节所带的捷书相同,各带着兵器,分路而进长安。这些使节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一旦为吐蕃人所得,必死无生路,但为了家乡父老的利益,他们义无反顾的纵马进入了茫茫大漠。吐蕃人当然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张议潮若能联通唐朝,必为吐蕃大患,分头围剿。十路使节最终只有一路由沙州高僧悟真到达了长安,此时已经是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春。
唐宣宗闻报大喜,长安和沙州虽远隔千里,但心血同根,来自同胞的呼唤自然能唤醒久已沉睡的唐朝的血性。沙州使节的到来,使唐朝更加完全的掌握了河西形势,唐宣宗下诏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让他渐图规复旧境。
此时张议潮也继续着恢复旧山河的壮举,张议潮聚民为兵,修缮甲辎,积极进取。同年,张议潮又收复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附近)、伊州(今新疆哈密)、瓜州(今甘肃安西附近)、甘州、肃州、兰州、鄯州、岷州、河州、廓州十州之地,并沙州为河西十一州,除了凉州大小还在吐蕃手中,张议潮尽复河湟地。
大中五年十月,张议潮再遣兄长张议泽奉河西十一州图籍来到长安献捷。唐宣宗激动的无以名状,下诏在沙州置归义军,辖十一州,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判官曹议金为归义军长史,这也是河西政权被后世称做归义军的由来。
吐蕃无法接受统治七十多年的河西千里肥沃之地被汉人夺去的现实,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四月,吐蕃军大举来犯,企图消灭张议潮义军。张议潮大风大浪见的多了,也不惧你吐蕃。即行点兵从西南方向抄袭吐蕃军。吐蕃军早就听说了张议潮,敢发兵来,不敢出兵战,当即撤军。张议潮岂能放掉嘴边这块肥肉?史载“列乌云阵,四面急攻,蕃人奔狂,星分南北。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处。”
张议潮在南方对付吐蕃人,北方的回鹘人也坐不住了,趁着归义军南下抗敌之际,发兵来攻伊州。六月,张议潮亲率将士,西进大漠,疾行至纳职城(今新疆哈密四堡),遇上了回鹘军主力。张议潮下令将士列乌云阵,包围回鹘,总攻令下,归义军将士亮刃而出。
回鹘人根本就没想到张议潮会来找他们交朋友,手足无措间,被杀的大败,逃入纳职城死守不出。张议潮把收获的回鹘军辎尽行打包带回。张议潮身处四战之地,周边没一个善茬,不得不“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防备周边这帮朋友来砸他的场子。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2 11:34:30 +0800 CST  
谢谢兄弟们!若愚兄南波6也不错,66大顺,呵呵。
归义军政权是五代十国时非常特殊的一个,距离中原太过遥远,却又坚持了文明的存在。想到归义军,自然就想到东晋时的前凉,归义军的生存环境要比前凉更加恶劣。
历史教给了后人如何面对未来,经验有之可借鉴,教训有之可吸取。
甘州回鹘是归义军最重要的邻居,归义军要经常和甘州回鹘打交道,所以也会说一下。 至于郭子仪,因为距离五代十国实在太远,所以在一些章篇中略有提及,郭令公是大唐中兴第一名将,地位极为崇高。
断代史可取之处在于时间清晰,写起来比较顺畅,兄所说的专题史,也是个好思路。下一个贴思路还没有想好,也没时间想,先弄完五代十国。专题史可取之处在收集历史某一题材的精华,专史专著,也是不错。不过女性思路的贴狼是不敢写,狼是大老粗,那么细腻的文字狼是写不出来的,呵呵。
曾经有过写现代商战或爱情小说、鬼故事的想法,但因为能力有限,不敢轻易涉及,所以还是选择相对比较熟悉的历史题材了。
归义军三节,其中两节写的是张氏政权,情况和南诏大理一样,虽然张氏归义军基本处在唐末,但毕竟是和曹氏相连的,所以加上张氏一起写了。










张议潮虽然把主要精力用在军事上,但没有放弃对文教事业的努力。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张议潮下令置河西都僧统司,这是河西佛教的专门管理机构,疏导河西佛教事业的发展,整理僧籍财产。因为吐蕃在统治河西时期,佛教非常昌盛,僧侣众多,难免鱼龙混杂。张议潮这么做,虽然有仰制河西佛教势力的因素,但此举对河西佛教的健康发展是有益处的,很类似于后来周世宗对中原佛教进行的改革。
张议潮虽然实际控制了河西十一州,但河西大州凉州还没有收复,始终是张议潮的一块心病。凉州西守焉支山,南扼姑藏山,北凭大漠,地势非常险要。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亲率七千蕃汉雄兵收复凉州,向朝廷告捷。拿下凉州,标志着归义军政权和唐朝中央政府驿路的畅通,大大方便了双方的联系。
张议潮坐镇沙州,手控十州肥瘐地,兵甲强盛,为西方之雄。吐蕃、回鹘都不敢没事招惹这位爷,不要自找霉头。张议潮成为河西无可争议的头号大英雄,威望极高,史载归义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有首诗赞美张议潮:“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面对张议潮急骤升温的威望,唐懿宗有些不安心了,此时中原形势越来越混乱,军阀杀伐不休。虽然张议潮把河西千里之地复归唐朝,但唐朝不过是个挂名的,真正的实权还在张议潮手中。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归义军肯定会变成一个实际上的割据政权,就如同关东藩镇一样,这些藩镇也都打着唐朝的旗号。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唐懿宗下诏征张议潮入朝,表面上是封以高官,实际上是想就近控制张议潮,免得他在河西坐大。张议潮并非不知道朝廷的深意,只是这一年他已经近七十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没几年好活的,去就去吧。张议潮留下侄子张淮深守归义军“河西军务,封章陈款,总委侄男淮深,令守藩垣。”然后束身入长安,唐懿宗免不了一番客气,封张议潮为右神武统军、司徒,厚赐田产,让他安心养老。
这是张议潮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长安,他心中明白,既然来了,就别想回河西了。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一代豪杰张议潮病死长 安城,寿74岁。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氏政权做为汉人,为保留汉文明的薪火,周旋于各大国之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操持这份不薄的家业。唐史臣房玄龄等称赞前凉:“崎岖僻陋,无忘本朝,故能西控诸戎,东攘巨猾,绾累叶之珪组,赋绝域之琛賨,振曜遐荒,良由杖顺之效矣。”这样的称誉,张议潮同样受之无愧。
张淮深是张家第二代中能力比较突出的一个,刚嗣位时,面对周边复杂的民族政治形势,张淮深旦夕不敢懈怠,虽然此生与叔父张议潮生死相隔,但他要对得起叔父对自己的信任,同时肩上还有河西百万父老的殷望。张淮深首先控制了河西政局,打击政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军事上,张淮深打败了窜入瓜州的回鹘残部,将其驱逐出境,保证了境内安全。张淮深延续了张议潮的经济政策,屯田野,兴修水利,在硬件上为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史称“黎人不失寒耕、岁有丰于年稔。”
归义军政权不仅保护了河西地区的汉文明的存在,他们还为中国的文明史做了一份极为重大的贡献,就是续建了名垂千古的文化宝地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前元二年(公元366年),中经北魏大规模的扩建,到了唐朝极盛一时。归义军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开始续建,到唐景福二年(公元895年),共五次新建了龛窟八十多座,重建的二十多座。
恢复社会经济文化的同时,张淮深继续对周边的势力进行打击,其中归义军最重要的敌人就是回鹘。乾符初年,回鹘大举进攻沙州,张准深得知消息,亲提锐旅破门来战,“先锋远探,后骑相催,铁骑千队,战马云飞。分兵十道,齐突穹庐,鼙鼓大振,白刃交麾,匈奴丧胆,獐窜周诸。头随剑落,路满僵尸。”
回鹘曾经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唐安史乱后屡次南下,捞了不少好处。九世纪中叶以降,回鹘衰落,在崛起的黠戛斯的打击下,被迫离开故土。回鹘分为三支,一支进入归义军境内,流落在河西,称做甘州回鹘(河西回鹘);一支辗转进入新疆,活动于新疆吐鲁番附近,称做西州回鹘(高昌回鹘);还有一支继续向西挺进,活动于新疆以西,史称葱岭回鹘(也就是哈喇汗王朝)。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张惟深把主要精力对付活动于甘州的一部回鹘,所以西州部回鹘乘势坐大,并于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攻下了西州。西州是归义军的西部屏障,西州的丢失对归义军来说是个重大的打击,张议潮时代曾经西进西域的战略目标彻底泡汤。
张淮深能力并不差,不过要论及威望,终究不如他的叔父张议潮。张议潮虽然把归义军事务尽付于张淮深,但在归义军统治高层内部,张淮深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总有些人暗中踢上张淮深几脚,东拉西扯弹棉花的事情也少不了,比如沙州刺史索勋、押衙马通达,以及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等人,尤其是张淮鼎,他父亲打下了江山,凭白给了堂兄,他岂会甘心臣服?张淮深的日子过的很不开心。
更要命的是,张淮深虽然主政归义军,但一直没有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正式承认,说到底只是个代理节度使。有了这个缺陷,张淮深的政敌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张淮深进行攻击,张淮深很是被动。归义军在不停的内耗中实力大减,不仅西州被西州回鹘夺去,就是甘州和凉州这样的大镇也成了甘州部回鹘的下酒菜,归义军地盘越来越小。
张淮深屡次向唐朝请求正式任命,做代理节度使终究名不正言不顺,各项工作都难以完全展开。可惜唐僖宗并不做此想,至于归义军如何对抗回鹘,他老人家不过问的,他管你“河洛腥膻无际”?他只考虑如何控制归义军,不能让归义军象关中藩镇那样割据一方,并与和中央政府对抗。对于张淮深的请求,唐僖宗就一个字“拖”,唐朝的关东地区已经彻底失控,不能再给自己添一个敌人,不然东西受制,唐僖宗别想过安生日子了。
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唐僖宗李儇病死,皇弟寿王李晔继位。李晔和兄皇帝昏头昏脑不同,他不甘心这样窝囊的活着,想有所做为。同年十月,唐昭宗正式下达了对张淮深的任命,拜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苦熬了近二十年,终于修成了正果,不过张淮深已经没几天好活了。归义军统治高层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河西这个大火药桶即将爆发。
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归义军发生重大军事政变,沙州刺史索勋率兵突袭张淮深。张淮深虽然知道索勋等人和自己不和,但也绝难料到索勋居然敢对他下此重手。因事前无备,张淮深及妻并六子尽被索勋杀害,年五十九岁。
张氏政权立足河西四十多年,根基深厚,索勋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此手段,难道他不怕事败诛夷九族?索勋发动政变杀张淮深,其中嫌疑最大的非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无与。张淮鼎从来不甘心父亲打下了江山凭白传给了堂兄,从利益角度来分析,张淮鼎无论如何都难以洗脱嫌疑。
张淮深死后,唯一有资格继承位子的也只有张淮鼎,索勋等人拥立张淮鼎为归义军节度使。张准鼎大摇大摆的做起了河西王,不过他的寿命太短,仅仅做了不到三年就到地下见堂兄张淮深去了。
唐大顺三年(公元892年),张淮鼎得病不起,死前拽来功臣索勋托孤,把幼子张承奉交给了索勋,请他做回诸葛亮,以河西大业为重。索勋既然敢杀张淮深,也从没把张承奉这个小娃娃放在眼里。张淮鼎刚咽气,索勋就把张淮鼎的托孤丢到了脑后,不仅没做“诸葛亮”,反而提前做了回“赵匡胤”。索勋不久后废掉张承奉,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
不过索勋也没真正做成“赵匡胤”,建立起自己千秋万代的家业。赵匡胤之所以能顺风顺水的灭掉柴氏,主要还是因为柴氏中没有成年且有能力的宗室,要是柴家中有一个象石重贵那样的人物,赵匡胤也别想假模假样的“禅让”得国。归义军就不同,由于张氏在河西的威望甚高,加上张氏的宗族势力在河西仍然很强大,他们没几个愿服索勋的:张家的再没人,也绝轮不到你姓索的吃肉喝汤!
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张议潮之女、河西大族李明振的老婆张氏暗中联系不满索勋的军政各界人物,再次发动兵变,做掉了索勋,重新迎还张承奉为归义军主。不过李家的都不傻,自己好不容易夺来的权力,不可能轻易送给张承奉,只是请出张承奉扛大旗而已,归义军大权尽归李氏。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4 09:56:12 +0800 CST  
兄弟们对狼的关爱,甚是感激,不敢忘!
马猴兄说的是!现在来看,当时应该发的,至少能对五代十国的发生有些交待,不过写完贴后,还要大修的,有些地方要增肥,有些地方则要减肥,使整体更合理一些。开始并没有打算写附录,把这些政权掺进五代或十国就算了,兄弟们的建议很好,现在就写了附录。
姜狼老师?不敢当,呵呵。谢谢大王兄的建议,是极。因是首次发长贴,难免有欠周处,文字功底有限,只能边写边学,天涯高人云集,皆为我师,并谢诸兄!


要说写作不辛苦,那不真实,感觉不比当初出苦力时轻松。写历史题材感觉很累,首先要尊重历史,不能天马行空任我行,不停的翻史料,反复斟酌,取舍之间,难矣。混了三个多月,现在写的差不多了,快到了收笔的时候,感慨良多。
说是写五代,实际上要从唐朝开始写起,一直要写到宋初。五代上下相接,写起来倒还算顺畅。而十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同时并存,所以除了前后蜀、吴南唐联在一起写,其他各国(李煜)都要单写,每一次都要从唐末开始,所以篇幅很长。这一时期实在太乱,五代加十国,再算上其他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近二十个政权,头绪纷杂,实在不好写。所以只能择其重点,兼录其他。要知道五代十国这么不好写,还不如选择一个统一时代呢,这样一条线顺下去,就省事多了,呵呵。
不管怎么说,五代十国史话基本结束了,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接下来就准备调整一下,对下一个贴进行整体构思,因五代十国是第一个贴,所以比较仓促,漏误不少,希望下一个贴能更好一些,也感谢兄弟们这几个月来的不吝支持!







张氏虽然是老主子张议潮的千金,但封建时代讲究男尊女卑,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她再有能力,也是李家的人。河西地区的一些人士又再次上演夺宫好戏,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张承奉在这些人的支持,打倒了李氏,重新夺取政权,并于四年后受唐朝封为归义军节度使。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本是西州大国,经过几十年残酷的宫廷斗争,国势大衰,最终为前秦所灭。归义军的张氏政权没有避免重蹈覆辙,短短五六年间,河西竟然发生了四次政变,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他,闹来闹去,把好端端雄据西封的大藩弄的只剩下了沙州和瓜州,张承奉只好窝在这一亩三分地上称王称霸。
张承奉虽然在这几年饱受政变惊吓,能力一般,野心却不小。他祖父张议潮和叔父张淮深虽然都占据大片沃土也只是称节度,张承奉却想当皇帝。反正唐朝早就名存实亡了,唐朝除了能给自己一个空头名份,什么也捞不到了,不如自立。
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张承奉在狗腿子们的劝进下,自建西汉金山国,称白衣天子。虽然张承奉有些不自量力,但还好他一直没忘记自己的民族属性,“西汉”一称明确表明了自己建立的是汉族政权。
此时的中原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梁王朱温废掉名不副实的唐哀帝李柷,自建大梁朝。河东李克用、淮南杨渥、两川王建举亡唐之旗,继续和朱温抗衡,其他的多向朱温称藩。天下已是大乱,混沌之极,让人看不到一丝光明。
河西的形势一如中原那般混乱,西汉金山国西有西州回鹘,东有甘州回鹘,南有吐蕃,生存环境极度恶劣,再不复张议潮时代那样强盛气象。甘州回鹘不愿看到河西汉族政权的复苏,经常发动军事行动,打击归义军的实力。西汉金山国只有瓜、沙,地寡兵少,对抗甘州回鹘非常吃力。张承奉刚开始还能挺得住,但因实力有限,力渐不敌。
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甘州回鹘大举进犯归义军,连战连捷,张承奉吃打不过,只好向回鹘请和。俗话说“能战方能言和”,一边倒的形势下,所谓“请和”不过是投降的另一个变种。甘州回鹘同意请和,但条件是张承奉取消“西汉金山国”,并事甘州回鹘可汗为父。张承奉活命要紧,只好自降国格人格,屈膝认父,降西汉金山国为敦煌国。
张承奉没骨气,不等于河西汉人都象他那样,瓜沙人无不对张承奉的屈膝义愤填膺。张承奉的威望降到了谷底,没人再陪他玩了,瓜沙地区的权力渐渐被张议潮的外孙曹议金所夺。张承奉经常受夹板气,勉强撑了三年,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张承奉病死。归义军文武不再寻求张氏子孙,直接拥立曹议金,曹议金自称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曹议金废去了敦煌国的名号,仍称归义军。
摆在曹议金面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归义军如何在甘州回鹘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生存,为了避免战争,曹议金采取外交为上的战略,请与甘州回鹘和亲。甘州回鹘英义可汗药葛罗仁美也知道一时半会拿不下瓜沙,不如顺水推舟做个好人。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曹议金,不过他也不吃亏,随后药葛罗仁美也娶了曹议金的女儿,双方结成真正的亲家,互为翁婿。
曹议金摆平了甘州回鹘后,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遣使入汴,与梁朝取得联系,受封册封。曹议金知道中原政权是正统,不管姓李姓朱,挂个名好办事。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底,晋王李存勖攻入汴梁,灭亡梁朝。曹议金立刻转投李存勖,当然这不是无条件,李存勖晓得事,封曹议金为归义军节度使。
在曹议金正确的内外政策指引下,归义军呈现一片复苏景象,瓜、沙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曹议金继承了张氏政权对敦煌莫高窟的营建,仅在梁亡唐初这几年间,曹议金就续建了近百座佛窟,瓜、沙地区的佛教发展也形势渐好。
曹议金在瓜、沙的统治日渐稳定,没有了内忧外患,曹议金的小日子过的还比较舒心。唐明宗李嗣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曹议金自称拓西大王,瓜沙人也多称其为令公。曹议金为了能保持长久平安,继续实行和亲政策,三年后,曹议金又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于阗(今新疆于阗一带)王李孝天。这种典型的政治婚姻虽然牺牲了女儿们的个人幸福,但为了本家的利益,她们别无选择。
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曹议金病死,子曹元德立,曹元德在位时间比较短,四年后卒。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曹元德的弟弟曹元深嗣立,沙、瓜大权被曹议金的正室回鹘天公主所握,沙、瓜人多称为“国母”。
归义军虽然和中原政权远隔千里,但依然没有中断联系,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晋皇帝石敬瑭遣供奉官张匡业和判官高居中诲出使于阗册封李圣天。张、高二人西行路过沙州,曹元深在城外举行盛大仪式,欢迎使节,并谦恭的询问石大皇帝的日常起居。其实曹元深问了也是白问,石敬瑭先生除了天天琢磨着如何孝敬好他的耶律干爹外,也确实没什么好做的。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张匡业和高居诲从于阗还朝,再次路经沙州,曹元深遣使同行,到汴梁给石敬瑭先生请安问好。可惜晚了一步,六月间,石敬瑭就殂了,他的宝贝侄子石重贵继位。
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归义军节度使曹元深卒,弟弟曹元忠袭位。曹元忠知道自己的家业小,不敢奢侈自大,谨慎保持与回鹘的友好关系,远联于阗,东向臣拜中原。曹元忠在位期间,一边厉兵秣马以备不测之需,一边发展农业生产。
沙、瓜地区附近有雪山,瓜州北还有一个面积近千平方公里的大湖,水源不成问题。做为一个生存在塞外的军事集团,辖地较小,部分土地适合放牧,部分土地适合耕种,所以从张议潮时代开始,归义军就非常重视对土地的管理,历任归义军节度使都身兼“支度营田使”的职务。一切涉及土地赋税的事务均由节度使亲自管理,归义军的土地管理机构分为三级,节度使总领支度营田使,各州牧县宰领营田使,再下一级便是直接管理土地的营田,实行垂直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曹元忠精心管理下,归义军始终保持着健康的发展状态,地虽小,然无人敢犯,汉文明依然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曹元忠在位时代很长,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曹元忠才病故,继任的是侄子曹延恭。曹延恭只做了两年的归义军节度使便死了,弟弟曹延禄立。这时距离五代结束已经十多年了,南方也只剩下南唐、吴越和闽南清源军,宋朝统一之势不可避免。
曹延禄在位二十六年,政局混乱,人多思变,曹延禄不以为备。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因为归义军曹氏的郡望为谯(今安徽亳州),所以宋真宗下诏封曹延禄为谯郡王。不过曹延禄已经无福享受宝贵了,一年后,曹延禄和弟弟曹延瑞被族子曹宗寿率兵攻杀,曹宗寿自为留后,随后宋朝将曹宗寿扶正。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曹宗寿卒,子曹贤顺即立,宋真宗按老规矩,四月间封曹贤顺为归义军节度使。
和唐末五代时期一样,归义军依然处在各大政权的夹缝中,为了生存,曹宗寿曾向契丹称臣,曹贤顺继续保持和契丹的朝贡关系,做个骑墙节度使。不过宋和契丹并不与归义军接壤,五代宋后,西北方的党项人迅速强大起来,也就是定难军。党项坐大后,屡向归义军伸手,曹贤顺的压力越来越大。
到了党项元昊时代,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因宋朝和契丹的实力强大,所以元昊很难向东发展,便向西扩张。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元昊发兵攻归义军,曹贤顺大惧,急向回鹘求救,可惜没人搭理他。党项军一路西进,七月攻破沙州,归义军灭亡。党项“尽有其地,控制伊西,平吞漠北,从此用兵中原,无后顾忧矣。”
自张议潮在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任归义军节度使起,到这一年被元昊所灭,共存在了185年,曹氏统治时期要长于张氏,存在了122年。








再一次感谢兄弟们的支持!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5 11:19:00 +0800 CST  

千里兄说的好,感谢千里兄!应该是坐酎金失侯吧。酎金也作酹金,酎字做“纯”意解。汉武帝郊庙,要各地的王侯掏出金子,算是孝敬,是谓酎金。酎金的数量是按各地王侯所辖的户口多寡来定,皇帝要亲自检查黄金的成色重量,要发现缺斤短两、掺假使诈的,王者削去县邑,侯者干脆废掉,刘备的远祖,也就是汉武帝的侄子陆城亭侯刘贞坐酎金失侯,被除了爵位。
这种酎金制度其实正如千里兄所说,配合“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实权的一种手段,其实王侯交纳的酎金很少,汉制 王侯所地以每千人计算,交四两金。皇帝广有四海,哪缺这点钱?无非就是利用这种礼法制度来专门找那些皇帝不喜欢的王侯麻烦的。仅汉武元鼎五年(公元前113年)因献酎金不如法而被削去侯爵者一百0六人。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6 08:46:55 +0800 CST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

当初在写贴的时候,曾经写过两节唐安史之乱至唐宣宗的简单介绍,最初感觉是否距离五代太远,就没发。后来整理章节时,把这两节列为一章,现在感觉又不太合适专为一章,不如弄成个引子。因为狼第一次发长贴,经验欠缺,所以章节数弄来弄去,抱歉。
稍整理了一下,贴了出来。发完后,开始整体性的修改整理,但主体架构不会变。



五代十国史话




当创建大唐开元盛世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和他的前儿媳杨玉环在华清池鸳鸯共浴、极其缠绵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千里之外的范阳城,那个大腹便便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干什么?他也许想到的是这个杨玉环的干儿子正在为守卫着自己的大唐江山,想到的是安禄山正在恭恭敬敬的给他写奏折,陈述自己的忠诚。
李隆基想到这些,肯定会更加惬意,然后尽情享受杨玉环带给他的无上快感。做皇帝其实也非常辛苦,一旦失了势,比鸡犬尚且不如,梁武帝一世英雄,最终却落得个饿死台城的下场。李隆基能把皇帝做成这样,已经很知足了。
安禄山也确实是个人物,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能做到范阳、平卢、河东等三道节度使,手控重兵,生杀自与,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没两子那是万不能做到的。除了立下不少战功之外,安禄山为人实在太聪明了,他知道仅有皇帝喜欢他不行,皇帝身边的那些能说得上话的人一个也不能得罪。
李隆基身边三个最能说得上话的人:号称唐朝第一美女的杨玉环、号称唐朝第一奸臣的李林甫以及号称唐朝第一大太监的高力士,都被安禄山耍尽手段笼络过去,至少这三个人不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李隆基的小舅子杨国忠本是成都一个赌钱撒泼的无赖徒,因为堂妹杨玉环入侍大内,杨国忠也跟着一步青云,做起了李隆基的“财政主管”,深厚李隆基赏识。
不过自从安禄山得宠之后,杨国忠感觉有些失落,小人往往都是这样,不仅嫉贤忌能,而且还喜欢狗咬狗。看到安禄山一脸得意色,杨国忠醋劲大发,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播弄是非:“禄山阴怀首鼠,反骨露于外,人心不测,请陛下严加防备。”李隆基以为杨国忠在吃安禄山的醋,大笑不信。
杨国忠扳不掉安禄山,自己别想睡安稳觉,又在李隆基面前嚼舌头:“禄山必反,陛下若不信,可以下诏让禄山入朝,臣敢说,禄山绝不敢来!”李隆基有点动摇,那就试试吧,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诏令安禄山入朝。安禄山对这个暴发的“干舅舅”极为痛恨,自然不愿向杨国忠低头,但现在还不是他起事的时候,来就来吧。
安禄山得到私见李隆基的机会,便趁机告杨国忠的刁状:“臣是个胡人,大字不识一个,本不念及此,赖陛下恩信,才做了节度使。只是杨国忠素来鄙视臣,必会对臣下手,只怕以后再也见不到陛下了。”说罢号哭,当然是装出来的。
李隆基七十多岁的人,耳朵根子软,何况安禄山对他这个“干爹”极为孝敬,且顾及杨玉环的面子,哪里肯相信这个安胖子会造反?赏了安禄山一大笔钱,打发回北京。皇太子李亨也对安禄山没好感,屡劝父皇要提防安胖子,李隆基已经被安禄山灌了迷魂汤,打死也不信。
当是时,天下太平,盛世空前,对此杜甫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李隆基坐了四十年太平天子,大唐国势如日中天,李隆基以为自己开创的大唐开元盛世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可他哪知道这个大唐盛世不但没有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而且就是在他自己这个开创者手中彻底毁去,让他亲自看到了盛世的毁灭,让他在生前就知道自己将背着千古骂名离开这个世界。而“帮助”他成就千古骂名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最信任的“干儿子”,会跳回旋舞、会在杨干娘身上撒娇的禄儿-安禄山!
安禄山在“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经过十年苦心钻营,安禄山在河北营造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已经不再满足于天天给李隆基这个糟老头子做奴才了,他想干点大买卖。不过他也知道李隆基待自己其实太过厚道,这就样背叛李隆基,于心略有愧疚。
安禄山本想等到李隆基死后再造反。不过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依然不肯放过他,寻找一切下手的机会栽安禄山的脏,不把安禄山弄死,杨国忠绝不善罢甘休。安禄山被逼到了墙角,实在无路可退,只好提前举事。至于老头子,现在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了。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唐范阳、平卢、河东等三道节度使安禄山打着清除奸臣杨国忠的旗号,纠集奚、契丹、室韦各部,以及本部兵马十五万,号称雄兵二十万,气势汹汹的杀过黄河,直取洛阳,准备一鼓作气拿下长安,让大唐皇帝李隆基做第二个梁武帝,成就他安氏的万代基业。
由于天下承平日久,数十年不见刀兵,军民人等,各安旧业,谁也不会想到,一场蹋天大祸向他们袭来。安禄山起兵南向,河北河南军民惊骇不已,乱兵所到之处,州牧县宰,均望风而逃,河北一带,土崩瓦解。
此时的大唐皇帝李隆基还在温柔乡里,刚听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还不相信,而且告诉他消息的正是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等到告发安禄山造反的奏章雪片般飞送到李隆基的手上,这个糟老头子才相信“干儿子”居然敢反老子,又是伤心又是气愤,又无可奈何。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估计几夜没睡着觉,这个难过啊,怎么办?还去华清池洗鸳鸯浴吗?没兴趣了,还是先把反贼安禄山摆平再说吧。
先后派出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一时名将前去剿逆,种下的是希望,可收获的却是绝望:三大名将全都败给了安禄山,全军覆没,跑回来的都没几个。当再次得到消息的时候,安禄山已经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难道是慕容垂的后代?),做了圣武大皇帝。“燕”军又下河东、华阴,锋镝直逼长安门户潼关险障。
这下可把老头子吓坏了,叛军都到了潼关?那还了得,潼关要丢了,长安还能保得住?自己还经常嘲笑梁武帝,哪曾想到造化弄人,自己亲手复制了一个“侯景”,马上就要把自己复制成“梁武帝”了,难道自己真是梁武帝转世?想来想去,绝对不能做梁武帝第二,干脆跑吧,反正这会还来得及。
还别说,李隆基、安禄山这对活宝象极了二百年前的萧衍老公和侯景,唯一不同的是,萧衍饿死台城前还见过侯景,臭骂侯景负恩。而李隆基和安禄山则山水遥迢,永无相见之日。
杨国忠是蜀人,自然怂恿逃到西川,虽然陇西也可以去,但陇西地势平坦,不如蜀中地形险要,想来也只有西川这个大后方可供自己落脚了。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李隆基带着皇子皇孙、妃嫔美人、贵族大臣狼狈的朝西川逃去。最可笑的是,逃就逃吧,居然还弄个“西征”的旗号,安禄山在东边造反,他却向西“亲征”,西边有贼吗?呵呵。
长安不要了,祖宗社稷也不要了,顾命要紧。一大帮子贵人们跟流民似的,争先恐后的朝西边跑。李隆基这个皇帝当的可真够窝囊的,临老时还要受这个气,何况这个气还是他自找的。哪知道亲征也是件苦差使,一路上颠簸受惊,半路上还被一个老村头痛骂了一顿:“禄山久有反心,天下共知,独陛下纵奸肆回,致使四海崩乱,一发不可收拾。当年宋璟为相,善言进纳,天下是以太平。而今庙堂之上,多苟蝇谄谀之辈,陛下深居宫中,不知天下事,仆虽草野荒服之人,亦知国事危殆如此,然臣微身无路进白,何以启达天聪?”李隆基惭愧不已,流泪长叹。
这些倒没什么,脸皮一厚,都过去了。最让李隆基终生不能释怀的是,在马嵬坡,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儿媳妇”杨玉环被自己手下的士兵逼死,这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杨国忠也被乱兵所杀。李隆基辛辛苦苦,好容易跑到成都,庆幸自己终于不必做“梁武帝”了,实在不行就做“刘备”吧。
这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没有经过李隆基的同意,公然称帝,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帝。李隆基顾命要紧,把这副烂摊子甩给儿子也好。
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的“燕军”耀武扬威的进入长安,这场中华民族历史转折点的安史之乱达到了高潮,但随之也陷入低潮,安史起事注定只是一场战乱,一个历史转折点,而不是改朝换代。除了唐朝气数未尽这一宿命论观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安禄山,以及之后的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老而昏愦的李皇帝,而是以郭子仪为代表的一大批忠于大唐的名将。
安禄山以及手下那帮马仔没有一个是郭子仪、李光弼,甚至是张巡、许远的对手。加上唐朝各地的兵力恢复元气,以及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最终将这场唐朝历史上的超级大祸扑灭,唐朝继续苟颜残喘下去。这场叛乱的第一主角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掉,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掉,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掉,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杀掉,执头献与唐廷,一场大乱,就此收场。
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下去,唐朝也再一次“中兴”,但这场空前规模的叛乱给唐朝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安史乱后,唐朝一阙不振,各地掌握军政财权的军阀们乘势而起,开始武装割据,不服中央政府管辖,经常和中央对抗。唐朝打掉了安禄山,可又冒出来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安禄山”,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藩镇割据”。终唐之世,藩镇之祸也没有解决掉,虽然唐宪宗时平定淮西,藩镇着实老实了一阵子,但这不过是狂潮汹涌前可怕的平静而已。
唐玄宗虽然最终回到了长安,但受尽了儿子李亨和太监李辅国的气,加上怀念杨玉环,痛上加痛,唐肃宗宝应二年(公元762年)四月,一代风流天子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寿七十八岁。虽然他有幸没有做梁武帝第二,但唐高祖李渊和号称史上第一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创下的万世基业实际上毁在了李隆基手上却是不争的史实,这个罪名,李隆基要永远的背负下去。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7 09:17:09 +0800 CST  



唐宝应二年(公元762年)四月,唐玄宗李隆基病死,在李隆基阴影下当了六年儿皇帝的李亨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李亨背着中兴大唐的美名,但他却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兴皇帝,刘秀中兴汉朝是货真价实的。实际上,与其说是李亨“中兴”了唐朝,不如说是一代名将郭子仪“中兴”了唐朝。而且,唐朝的这次“中兴”不过是延缓了唐王朝的覆灭,和刘秀重建大汉并开创光武、明、章盛世是远远不能相比的。
李亨做了七年皇帝,一事无成,还内外受制,受宠妻张氏的挑唆,杀掉了最有才干的儿子建宁王李惔,自毁长城,实在愚不可及。太上皇刚死,大太监李辅国就在长安发动政变,收捕皇后张氏并越王李系等人。李亨闻变惊死,此时距李隆基死日只隔了十三天。
唐肃宗李亨的长子李豫不出意外的继承了帝位,称做唐代宗,但李豫的治国才能 明显不如他冤死的弟弟李惔。李豫当国十七年,无一年不战乱,局势乱七八糟,丝毫不见好转。
李隆基、李亨时代,唐朝还只是内乱,出了一窝家贼。可到了代宗时,唐朝面对的就不仅是内乱,还有外祸。吐蕃趁着安史之乱,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唐朝发起挑战,不仅攻陷了唐朝的河西重镇,而且还将唐朝以前开拓的西域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都笑纳。一跃成为西部强国,唐朝的西部边境居然从巴尔喀什湖一线急速退到了天水,距离首都长安不过区区数百里,唐朝的衰势可见一斑。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李豫病死,皇太子李括即位,李括在历史的名气稍大一些,就是唐德宗,在学术界尤其受到重视。因为在唐德宗时期,唐朝由杨炎实行了两税法,这次税费改革对历史的影响相当大,将此前实施乱七八糟的税种总并为户税和地税,砍掉一大批将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的税种。 两税法先算出国家财政总支出数,然后再确定国家财政收入的总数,中央政府将财政大权死死抓住,消灭了中央控制地区再出藩镇作乱的可能,这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只是杨炎有个永远也洗不清的历史污点,他党附于权臣元载,和德宗时另一个理财高手,整顿漕运、改革盐务的刘晏有仇,寻机害死刘晏,留下千载骂名,实在可惜。
唐德宗时代还有两个“名臣”值得一提,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奸臣卢杞,忌贤妒能、残害忠良没少干,前面提到的改革家杨炎(杨炎至少是个能臣)就是被他弄下台的。另一个就是“代替”唐德宗做了几天长安皇帝的太尉朱泚,朱泚趁唐德宗躲避兵变“亲征”离京之际,在叛兵的拥戴下,做了大秦应天皇帝。他异想天开,想灭掉唐德宗,做一个真皇帝,居然去攻击唐德宗,结果一败涂地,被部下杀掉。
唐德宗这时也老大不小了,受不了这个惊吓,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龙驭上宾”,留下了残疾儿子唐顺宗李诵。李诵在位不满一年,却也干了件在当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让名臣王叔文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因为触动了宦官集团和权贵集团的利益,而被皇太子李纯联合两派打倒,王叔文被杀。
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唐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也就是唐宪宗。王叔文集团全都被贬,其中就有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柳宗元、刘禹锡。
唐宪宗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以前课本上有一篇《李愬雪夜入蔡州》,讲的就是唐宪宗时大将李愬平定淮西军阀吴元济。唐宪宗确实很有才干,对割据军阀实行铁腕政策,打掉了一个吴元济,换来十几年的相对和平,确实值得称赞。唐宪宗元和年间是唐诗“中兴”的一个关键时期,唐诗史上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以及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都活动在这一时期。
可惜唐宪宗对外有余,对内不足,宦官集团势力在唐宪宗时日渐坐大,干预朝政之剧烈,在此之前绝无仅有。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唐宪宗死于宦官陈弘志之手,这也开了唐朝宦官杀皇帝的先河,影响极其恶劣。
有史家说唐宪宗时才算是唐朝真正的中兴时期,其实就元和年间来说,比肃宗、代宗、德宗时代形势稍好一些,但最终自毁前程,也不算是真正的中兴,用回光返照来形容更为恰当一些。
唐穆宗只当了四年皇帝,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昏庸皇帝,对外对付不了藩镇,对内对付不了宦官,成日沉渔酒色,毫无建树,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三十岁的年纪便成了“古人”。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长子,可论起唐敬宗来,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这个皇帝非常有意思。李湛首先是个顽皮的孩子,其次才是个皇帝,这一点上,和七百年后的明武宗正德皇帝倒是非常相似。
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正德皇帝信用宦官,但大权在握,并杀掉了准备造反的大太监刘瑾。而唐敬宗则死于太监刘克明之手,而且还是和太监们一起喝酒之后被干掉的,想必七百年后的大明太师、镇国公、总督军备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一定对这个顽童皇帝嗤之以鼻。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唐敬宗“暴崩”,李湛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还是个懵懂的少年。死后,弟弟李昂继位。
唐文宗李昂在位十四年,处处受制宦官,连日常起居都要受宦官的制约,活的非常窝囊。公平来说,唐文宗不似唐敬宗那般顽劣,也有恢复祖业的志向,但志大才疏,用人不明。他为了和实际控制朝政军权的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进行对抗,提拔了两位“改革家”郑注和李训,准备让他们帮助自己除掉可恶的太监们,重新控制权力。
可哪知郑注和李训是两个绣花枕头两包草,贸然发动政变,就是历史特别有名的甘露之变。结果事机不密,被宦官们发觉,干脆将唐文宗扣押起来。仇士良利用控制的禁卫军对发动事变的李训郑注等人进行残酷的反报复,共杀死六百多人,宰相王涯也暴尸街头,李训被抓后请求押解人员把他杀死,以免受到宦官的污辱,郑注后来也被仇士良杀掉。一场大事以失败收场,宦官势力更加猖狂,唐文宗名为皇帝,实为囚徒,生不如死,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李昂郁郁死去。
唐穆宗有五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坐了皇帝,非常少见。前面两个皇帝要么顽劣,要么懦弱,后面这一个皇帝还算有所做为,就是唐武宗李炎。普通人对唐武宗比较陌生,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却大大的有名。
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历史上三个谥号或庙号为“武”的皇帝沉重打击佛教势力,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辛弃疾千古绝唱《永遇乐》中的佛狸就是他),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一宗是指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以后会专门讲到他的事情。武宗在内政中抑制宦官,文宗时飞扬跋扈的大太监仇士良被武宗整的昏头转向,最终被削夺兵权,废居府中,不久死去。
武宗非常信任唐史著名的“牛李党争”的李党党首李德裕,充分放权,让他大展拳脚。李德裕也确实有两把刷子,李德裕在武宗的支持下,平定了泽潞“节度使”刘稹的叛乱,拔掉了离长安最近、也是威胁最大的一枚钉子。除掉了眼中钉,武宗的日子过的就比较舒服了,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所说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就是这个道理。
武宗崇尚道教,也经常找些道士练些仙丹之类的吃,可能是吃了太多的缘故,脾气变的非常古怪,身体越来越差,“是药三分毒”这话一点不假。武宗也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便干了一件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稀罕事,就是立自己的叔叔光王李忱为皇太叔,确定李忱的皇位继承人的地位。一般在位皇帝都是会立自己的儿子做皇位继承人,实在不行就立侄子,再不行就立自己的兄弟,立叔父为“皇太子”,唐武宗是史上独一份儿。
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二月,唐武宗病死,皇太叔李忱继位,就是史称小太宗的宣宗皇帝。但客观来说,唐宣宗不用说和真正版本的太宗李世民相比,就是和“盗版太宗”的唐宪宗(就是宣宗的父亲)比起来,宣宗的功绩也逊色不少。虽然宣宗在位十三年间,藩镇没有惹出太大的乱子,边境上也没甚大事,经常作乱的宦官势力老实了一阵子,吐蕃、回纥也还算比较老实,但这些多是唐武宗时代打下的底子,宣宗吃个现成饭罢了。
当然,能坐守十三年相对太平的日子,没几下子也是不行的,换成晋惠帝那样,非乱不可。宣宗时代最引起后代史家注意的大事件就是在安史乱后被吐蕃侵占近百年的河西地区重新回到大唐帝国的怀抱,而做出这场天大事业的英雄,名叫张议潮,是唐朝后期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也是唐宣宗时代最大的亮点。
唐宣宗这个人,可能因为出身和少年经历的原因,性格上可能有些缺陷,气度比较狭小。他的母亲郑氏本是淮西盐铁使李锜的侍女,后来李锜做乱被唐宪宗平定,郑氏被带到宫中,受到宪宗临幸,生下宣宗。郑氏可能在宫中受到了当时的皇后郭氏的气,在儿子当皇帝后,开始进行报复,把个名门出身的郭氏皇太后活活气死,死后还不准备把郭太后与唐宪宗安葬在一起,确实做的太过分了。
这个郭氏皇太后出身可非常不一般,很具有传奇色彩,她的祖父是郭子仪,她的父亲是郭暖,她的母亲是升平公主。现在人对郭子仪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一提到郭暖、升平公主会有些茫然,这是谁啊?呵呵。京剧中有出名段《打金枝》,现在许多电视剧经常播放的醉打金枝的情节,说的就是郭暖和升平公主。




-----------------------

纵横于历史深处--五代十国史话
正文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7 09:20:47 +0800 CST  
首先感谢兄弟们三个多月来对狼的支持!是兄弟们鼎力的支持,才使狼有了更大的动力,用笨拙的文笔写一段并不算精彩的文字,给自己留下一个难忘的纪念。
五代十国史话到现在算是最终落笔了,三个月,一百多天,并不算多长,瞬间而过。但在天涯的这百余天中,狼深切感受到了兄弟们对狼的厚爱,大家一起开心的讨论、畅谈,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怀念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正衣冠、明得失,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历史更是黑暗中那一丝的光明,指引后来的人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就如同我们不能放弃未来。
选择五代十国做为题材,现在想来,确实有些后怕,有时实在无法想起当时是如何写下这段文字的。这段历史异常混乱,写起来非常的吃力,毕竟是第一次写长篇,好在已经挺过来了,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我最喜欢的是魏晋南北朝,和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充满个性的大时代之一,刚萌发写历史长贴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和春秋战国。但因为没打算写太长,三十万字左右,怕这点容量不足写出这两段长达三五百年的历史,所以转向了五代十国这个比较短的时间。没想到一写就是这么长,早知道多写,还不如写南北朝呢。当然因为五代中有一个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柴荣,所以写了也不觉得什么。
相对来说,狼更喜欢宋之前的历史,之后的历史显得阴沉无趣。尤其是隋唐之前,质实本色。当然,是历史总是惊心动魄的,各有各的精彩吧。

谢谢M兄的鼓励,美文不敢当,兄弟们凑和着看看,呵呵。小坑也基本填完了,开始整理一下五代十国,精简一些内容。谢谢花兄的谬赞,狼之拙文不敢和别人相比,风格不同,写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至于狼效应,狼不敢望此,能达到目前这个效果,已经很知足了。。兄说的甚是,狼尽力写的轻松活泼一些,也调侃了一些事情和人物,既然写普及贴(说是普及贴对狼来说也是托大了),就不能太专业太枯燥,何况狼也不是专业,纯属爱好,所以也写不出专业的,只能尽力为之吧。
“写作是一个忍受寂寞的过程”兄说的甚是,写贴过程中,除了吃饭睡觉和必做事情外,基本上很少做别的了。写东西不仅费思量,而且还需要良好的体力,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写时来感觉了,饭都顾不上吃。
虽然有苦,但乐在其中,只要做自己开心的事情,就不觉得累了。

至于新贴,现在依然没有起笔,正在整体性的构思,具体怎么写,还要考虑一下。五代十国写完了,但依然还要和兄弟们经常在一起的,一起开心的讨论,甚喜,再谢诸位兄弟!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7 10:21:57 +0800 CST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
再把十国帝王的一些情况写出来,可以直观的了解十国 不过十国世系比较乱 所以看起来也乱,呵呵




前蜀(903-925)建都成都
庙号 姓名 登基年 卒年 年龄 死因
高祖 王建 907 918年 72岁 病死
后主 王衍 918年 926年 28岁 亡国被杀
----------------------------------------------------

后蜀(934-965年)建都成都
庙号 姓名 登基年 卒年 年龄 死因
高祖 孟知祥 934年 934年 61岁 病死
后主 孟昶 934年 965年 47岁 被宋太祖“想”死
-----------------------------------------------------------

吴 (902-937年)建都扬州
庙号 姓名 即位年 卒年 年龄 死因
太祖 杨行密 902年(封吴王) 905年 54岁 病死
烈宗 杨渥 905年 908年 23岁 失权被杀
高祖 杨隆演 908年 920年 24岁 失权病死
废主 杨溥 920年 938年 38岁 死因不明
-----------------------------------------------------------

南唐 (937-975年)建都金陵
庙号 姓名 登基年 卒年 年龄 死因
烈祖 李昪 937年 943年 56岁 病死
元宗 李璟 943年 961年 46岁 病死
后主 李煜 961年 978年 42岁 被宋太宗毒死
--------------------------------------------------------

吴越(907-978年)建都杭州
谥号 姓名 即位年 卒年 年龄 死因
武肃王 钱鏐 907年(受梁封吴越王) 932年 81岁 病死
文穆王 钱元瓘 932年 941年 55岁 惊吓而死
忠献王 钱弘佐 941年 947年 20岁 病死
逊王 钱弘倧 947年 947年 19岁 被杀
钱弘俶 947年 988年 60岁 死因不明
----------------------------------------------------

南汉 (917-971年)建都广州
庙号 姓名 登基年 卒年 年龄 死因
襄皇帝 刘隐 907年受梁封大彭郡王 911年 38岁 病死
高祖 刘 911接班 917年称帝 942年 54岁 病死
殇帝 刘玢 942年 943年 24岁 被刘晟所杀
中宗 刘晟 943年 958年 39岁 病死
后主 刘鋹 958年 980年 38年 亡国病死
-----------------------------------------------------------

楚 (907-951年) 建都长沙
谥号 姓名 即位年 卒年 年龄 死因
武穆王 马殷 907年受梁封楚王 930年 79岁 病死
衡阳王 马希声 930年 932年 34岁 病死
文昭王 马希范 932年 947年 49岁 病死
废王 马希广 947年 950年 被马希萼所杀
废王 马希萼 950年 病死金陵
废王 马希崇 951年 病死金陵

周行逢湖南政权 956-963年
周行逢 956年 962年 病死
周保权 962年 985年 33岁 病死
------------------------------------------------------------

闽 (909-945年) 建都福州
谥号 姓名 即位年 卒年 年龄 死因
忠懿王 王审知 909年受梁封闽王 924年 64岁 疑为媳崔氏毒杀
废王 王延翰 924年 926年 兵败被杀
太宗 王鏻 926年 935年 被子王昶所攻杀
康宗 王昶 935年 939年 被叔王延羲攻杀
王延羲 939年 944年 被部下所杀
王延政 943年建殷国称帝 病死金陵

清源军 946-978年
留从效 946年受南唐封清源军节度使 961年 55岁 病死
张汉思 961年 963年 失权病死
陈洪进 963年 985年 72岁 失国病死
------------------------------------------------------------

荆南(907-963年)建都江陵
谥号 姓名 即位年 卒年 年龄 死因
武信王 高季昌(兴) 907年受梁荆南节度使 928年 71岁 病死
文献王 高从诲 928年 948年 58岁 病死
贞懿王 高保融 948年 960年 41岁 病死
高保勖 960 962年 38岁 病死
高继冲 962 973年 30岁 病死

-----------------------------------------------------
北汉 (951-979年) 建都太原
庙号 姓名 登基年 卒年 年龄 死因
世祖 刘崇 951年 954年 60岁 病死
孝和帝 刘承钧 954年 968年 42岁 病死
刘继恩 968年 968年 34岁 被杀
刘继元 968年 992年 病死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8 12:02:21 +0800 CST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
若愚兄对狼的厚爱,狼深感不尽!
高就不敢,低就差不多吧,呵呵。正式来说,狼算是社会闲杂人士,无业游民,好听一些是自由职业。游荡江湖十余载,打点零工,混碗饭吃。人生总是这样,起起伏伏,高潮过后是低潮,低潮过后是高潮,正如罗老前辈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再谢兄弟们!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8 12:06:50 +0800 CST  
谢谢兄弟们!

该发的都发完了,实在没有东西可发了,但又有些闲不住,干脆讲个笑话吧。之前没有写进来,修改的时候加了进去。

晋王李存勖消灭燕王刘守光后,让掌书记王缄草露布,没想到王缄不知道露布是一种檄文的名称,在唐朝时多把奏捷文书称为“露布”。王缄能干出什么蠢事来?他以为李存勖要他把告捷文书写在白布上,于是就找到大块白布,认认真真的写了内容。因为内容比较多,所以用的白布也多,王缄先生让侍人捧着白布来见李存勖,李存勖见他如此耍宝,差点没气晕过去。众人有知道露布典故,无不大笑跌倒,一时传为大笑柄。 这个笑话在洪景庐容斋四笔中有记载,实在让人捧腹,古人其实也是很幽默的。

请兄弟们想想,还有什么五代十国时期的笑话,告诉小狼,到时可以改进去的。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8 19:50:18 +0800 CST  


正文都发完了,现在开始从头修改,前面要丰富一些,后面要精简一些。现在还没到大合,正在向高潮挺进,天道酬勤,努力加自信,成功不远。分分合合是个漫长的过程,要耐得寂寞,三国纷乱百余年,才三分归晋,人生也是这样。
不知道若愚兄对狼谋了个什么好前程,是花果山的山大王还是弼马温?云栈洞洞主也可以,二龙山的大寨主,梁山泊边卖酒放哨的都行,哈,谢谢兄的厚爱,甚是感激。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9 11:05:40 +0800 CST  


谢谢兄!
当然有了,天涯兄弟们的回帖支持,就是对狼最大的酬劳啊。


之前讲正文,正文完了就讲故事,呵呵。
唐末有个太监叫严遵美,时任左军容使,手头有点权力,但他为人还算比较正直,都说他是坏人中的好人。时局比较混乱,太监们又多乱政,严遵美看不下去,想和这帮人撇清关系,但又不好直话,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开始在人前装疯卖傻,拿别人当傻子糊弄,有时在家里也老夫聊发少年狂,号天哭地,手舞足蹈,家人还真被他瞒了过去。
不过严遵美瞒过了他的家人,却没有瞒过他养的一头猫和一头狗,动物的眼光也是雪亮的嘛。这天傍晚,严军容照例演戏,毫无章法的狂舞一番,嗷呦乱叫。
该猫眯着眼看了半天,一爪子拍醒了正在打瞌睡的狗狗:“别憨睡了,快醒醒,军容大人又疯了,免费大片,不看白不看。”该狗狗伸伸懒腰,晒道:“陈芝麻烂谷子的把戏,就也能糊弄你这号柴猫,你不嫌视觉疲劳啊?不要管他,大人在办公呢。”
严军容的耳朵比较长,猫猫和狗狗的密谈不小心被他听到了,等到他练完功,冲着猫猫和狗狗大笑。后来严遵美去了王建那享福去了。



下面除了最后一句“后归王建”外,都是我胡扯出来的,图个好玩。

严遵美担心这头猫和这头狗不小心走露了风声,在晚间设宴,盛情邀请猫猫和狗狗。猫猫的面前放着一大盘鱼,一壶酒,狗狗面前放着一大盘肉,一壶酒,又添了两个凉菜,加了碟花生米。
猫猫和狗狗对视一眼,然后笑道:“军容大人破费了,我们岂承受的起!大人有什么话就直说吧,咱们多少年的老交情了,何必搞这些表面文章。”说完,趁狗不注意,猫猫一爪子钩过了一块肉,塞到嘴里大嚼。狗狗气的踢了猫一脚:“干什么?肉是给你准备的么?”猫笑道:“咱也是个食肉动物,要不你吃鱼?”“吃肉不强似吃鱼!还给我!”
严大人笑:“二位莫争,回头添些肉便是,新宰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旁顾无人,低声说道:“不瞒二公,我实未疯,装出来的,方今天下大乱,人皆谓吾等内侍实为之,天地良心,李辅国、田令孜他们作乱天下,非我之罪,恐某日刀兵之下,玉石同销于地下。所以出此计,戏众人耳。某素知二公忠义,薄云天而晓大计,今日之事,出于我口,止于公耳,可乎?”
猫猫和狗狗攘毛大言道:“大人谓吾等为何人?受君禄久矣,憾无以为报。仆等虽下作才,然亦知天有道,人有心,正道明心者,君子所为也!今日事,正我等报之时也。公但言,若有吩咐处,刀山上得,火海下得!”
遵美大喜,拱手道:“二公皆天下大才,请教遵美则个,四海崩乱,群熊并立,天下万里,岂无吾容身处?二公教之,当何往?”
猫猫嘿嘿一笑:“肉食者鄙,吃肉的多是庸才,还是我说吧。”话没说完,眼前就挨了狗狗一拳,眼冒金星,差点晕倒。狗狗大喝:“是何言也!肉食者亦有英才,如何小瞧了我等!”转向军容道:“安史乱后,唐室衰乱,百余年矣,市井小儿亦知唐家不可复振,英雄豪杰,并出其间,自取王侯。大人要去一快乐所在,当择一明君而事之。”
遵美问:“请论之,天下何人可为吾依归?朱温可乎?”狗狗笑:“仨儿有才无德,视名节为污物,覆天道于反掌,从不按常理出牌,为人严刻,非其腹心,不可得其用,大人勿往。”
遵美又问:“河东李克用,雄据代北,谋士如雨,名将似云,强兵百万,素称忠义,可乎?”狗狗再笑:“李克用名为忠臣,实唐之巨蠹也!彼实有才计,然彼有张承业辈谋划座间,深得见信。军容若往,怕要居承业下,非计也。”
“幽州刘守光,地方广大,兵甲二十万,可去?”“刘守光坐守虏也,朝夕必为人所擒。”
严遵美喝了一口酒,叹道:“似如此,则无我容身处,苦也!”狗狗大笑:“军容何做此悲句!天下争利者,非止汴、并也。淮南杨行密、两浙钱具美、湖南马霸图、福建王审知、岭南刘隐,皆成事之人,虽无混一之才,然为偏安一方主,彼实有此才命。大人何必思于远人,汴、并、吴、闽、楚诸路千里遥遥,行途长远,皆非大人所居处。请问大人,关中之近,何人也?”
严遵美大悟:“公指凤翔宋文通?”
狗:“李茂贞辈乱世小雄,困守辟西,久必为人欺。关中之近,尚有一人,公可依归!”“谁?”
狗大笑而起:“两川王建,此公奸雄,有奇才,终彼之世,川中如金汤之固,兼彼滑稽有趣,性格可人,以公智才,归于王建,何愁不富贵?”严遵美连连点头:“公真当世大才也!佩服!大大的佩服!就这样定了,去找王建发财。”
狗狗说的口吐白沫,想喝口酒润润,低头一看,眼前只有一个空盘子,盘中肉早成了猫的美餐。狗狂号数声:“天欲亡我,非战之罪!”说罢晕倒。猫大笑道:“这就叫闷头发大财,肉真好吃啊,比鱼好吃多了。军容大人,请恕某过,实肉香诱我也。”
严遵美感狗狗之大德,喷面醒狗,复出肉数盘,并鱼数尾,猫狗并食之,两欢而散,后归王建,墅于青城山下,八十余岁寿终。而彼猫与彼狗,不知所终矣。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说猫狗能作人言,论谁也不相信,“然畜类之语,岂有物凭之乎?”大家一笑罢了。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19 16:28:47 +0800 CST  

在天涯发贴,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这个就是天涯给付的最大“酬金”了。

再讲一个笑话,还是唐末的故事,僖宗时魏博军节度使韩简是个非常可爱的人。他是个大老粗,不识字,不知书。幕僚们在他面前说话,都拽文酸嗖嗖,韩简因为听不懂他们说什么,感觉非常丢人。为了喝点墨水,韩简请来了一个孝廉,让他讲《论语》。这个孝廉讲的很认真,当讲到《为政》时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话没讲完,就被韩简给打断了:“我知道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了。”孝廉问:“大帅是怎么理解的呢?”韩简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其实我也是最近才理解出来的,古人生活条件不好,体质较差,所以古人活到三十岁才能站立行走,这不是三十而立吗?”
这个笑话传到了外面,满市轰动,众人听韩简居然如此理解“三十而立”,没一个不笑的前仰后合的。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20 11:08:12 +0800 CST  

谢谢兄弟们!吴权在岭南故事一章中略有述及,修改可加些内容的。我没看过片子,要是按年代来看,公元928年是后唐天成三年,中原在位的是李嗣源,难道原型是李嗣源?但以李嗣源的性格,生活不会如此铺张,可能是只是借用了某个年代。要说宫廷斗争,后唐倒是有,李从荣想当太子,李从珂又不服李从荣和李从厚,李从珂又和石敬瑭成仇,安重诲和李从珂从来不对付。片子中有不伦之恋的情节,后唐没有,王后和太子的不伦之恋,是不是参考了后晋的石重贵娶婶母冯氏的情节?片中没有称帝,只是称王,如果严格来说,肯定不包括五代 前后蜀 南汉 北汉 吴南唐,其他的楚闽吴越?荆南不太可能,太小。
也弄不清楚。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21 09:52:31 +0800 CST  
!

老兄,我不是斑竹,是这里的楼主,专门拉砖盖楼的,感谢支持!
公元928年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青州就是现在的山东青州,属于后唐管辖。
肃州嘛,比较复杂,肃州就是现在的甘肃酒泉,在唐天成年间,被甘州回鹘占领,这时的甘州回鹘可汗是药葛罗仁裕。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21 17:02:52 +0800 CST  


呵呵……
拉砖盖楼的包工头的宗旨是拉好砖,盖好楼,出精品,对人负责,对已负责。张先生的片艺术加工过,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剧,也不是普及历史知识,只是通过一个历史上的某个片断,再现他需要展现的东西出来。当时青州属后唐,肃州属甘州回鹘,相隔数千里,而且并非在一个政权下管辖。
E兄的建议甚好,兄弟我笔力有限,故作幽黑,难免有欠周处,一定改正。开玩笑也要有新鲜感,大鱼大肉好吃,但总吃这个不换点口味,尽早要倒了胃口。修改起来才发现,并不比写作轻松,取舍之间,甚费周章。狼力求通俗幽默,并略古雅一些,希望兄弟们有什么五代十国时的好段子,告之小狼,希望更有趣一些。
甚谢若愚兄对狼如此关爱,铭于此心,不忘。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22 18:42:41 +0800 CST  

热烈欢迎兄弟们鸡蛋里挑骨头,挑的越多,狼越高兴!
现在对柴荣北伐的争议比较大,否定意见主要是基于柴荣北伐并没有和契丹主力交战,千人以上周辽之战有过一战,显德元年(954年)春,柴荣围攻太原,潞州节度使李筠帮助史彦超大败契丹军,斩其兵二千。随后史彦超逞强被杀,李筠未及防而败退。客观来说,后一战败不罪于李筠,是史彦超鲁莽行事造成的。
柴荣北伐的主要目标是收复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仅一个月,周军不射一箭,不伤一人,便收复了三州十七县之地。柴荣准备强攻幽州,众将苦劝不从,因为柴荣此时突然得病,被迫还军,数月崩逝。
如果柴荣不病,强攻幽州,是否会取得胜利,反正柴荣没攻成,所以反对意见也以此为论据。柴荣北攻幽州和后来的赵光义北攻幽州并不一样,宋军苦战方才灭北汉,将疲师老,已经是强弩之末,势必不能穿于鲁缟。而周军北上,多乘舟走水路,基本没有体力消耗,加上不费一矢一兵而坐收三州,士气正盛。
辽朝军事上最强盛时在耶律德光时,彼尚有白团卫村惨败,非骆驼相救,几为晋俘矣。柴荣面对的则是辽史上著名的睡王穆宗耶律璟,史称耶律璟“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嗜杀不已。”这样的人岂是柴荣的对手?
再细一些来说,柴荣准备时攻幽州,时为契丹南京留守的是萧思温。萧思温为贵戚之后,“握笄修边幅”,人皆笑之,身边人也都认为萧思温根本不是将帅才,守不好幽州这个契丹南面门户。当柴荣兵锋临于幽州之时,萧思温“不知计所出”,辽军倒是想打,怕甚么柴荣?可萧思温坚决不战。幽州士人听说周军士气如虹,多吓的逃去,这时萧思温有些顶不住了,但也没有出兵来战,只是上表请耶律璟亲征,想把责任推给耶律璟。耶律璟倒是来了,可是柴荣已经生病撤军。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坏人,不独此有,他处亦有。女真灭宋,汉奸甚多,较有名的张逆邦昌、刘逆豫、杜逆充,再算起南宋内部的秦逆桧等人,以金之兵锋,宋犹能存宗祀,幸矣。
隐士兄好,我是柴荣的粉丝,历史人物我最喜欢的就是柴荣,虽然我最喜欢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感谢隐士兄的提醒,我看了一下,在旧史刘赟传中有,“威指天为誓。道既行,语左右曰:"吾生平不作谬语人,今谬语矣。"”这句如何理解?可以理解成冯道走后,冯道对左右说的。也可以理解成冯道走后,郭威对左右说的。从各方资料来看,应该是冯道所说,当然若出于郭威之口,更符合人物的心态,一时疏忽,感谢!

非常感谢兄弟们数月来对狼的不吝支持,深谢不已!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23 10:18:59 +0800 CST  

当然欢迎兄弟们来挑骨头,这是对狼的支持!
首先表明我的态度,我是认为柴荣如果不病,是完全有可能拿下十六州的。当然有最喜欢柴荣这个历史人物的感情因素在内,但更多的还是分析。
忻州之战,严格来说,是一场战役,但我之所以说这场战役,史彦超的鲁莽行事造成了这次兵败,至少说明周军是有能力和契丹主力见真章的。
还是举萧思温为例,虽然契丹军想打,但萧思温不想打。之前柴荣攻淮南的时候,耶律璟就曾下令让守幽州的萧思温南下侵周,但萧思温没敢南下找柴荣的麻烦,理由是“天太热”,真是天热的缘故吗?恐怖不是吧,说到底是萧思温对能否打赢周军有顾忌,而且这时的周军主力多在淮南与南唐军作战。
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头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象萧思温这样的人物,即使手下再渴望求战,再有能力,主帅昏庸,战斗力可想而知。比如南唐伐楚,领头的不是南唐第一名将刘仁赡,而是搞笑耍宝的边镐,唐军之盛,近邦无匹,要是以刘仁赡为帅,不可能出现边镐被赶出湖南的洋相。
耶律璟本人中下之主,能力非常一般,手下也没有什么象样的名将。辽朝二百多年中,最负盛名的将军应该是耶律休哥,柴荣手下的赵匡胤足以对付耶律休哥。
自从柴荣进行军队改革后,“兵甲之盛、近代无比。”南唐军实力冠绝江南,柴荣苦苦打了三年,三次亲征,才拿下淮南。相比之下,辽军的实力不会比南唐军多强,虽然他们多是骑兵,但骑兵虽然作战有优势,但并非每战必胜的。
关于柴荣万一北伐失败,唐蜀必蹑其后的观点,说一说。柴荣继位后,先是攻蜀,拿下秦凤四州,严重打击了后蜀对中原的非份之想。周军攻唐时,后蜀基本没有动静,说明他们是知道与周军的差距。
退一万步,柴荣真要战败,也没有必要担心唐、蜀。当然这首先取决于周军万一战败,会败的多惨,还能保留多少主力?相信以柴荣的能力,加上周军的实力,就算拿不下幽州,也不至全军覆没。再假如蜀唐来攻,柴荣可以让周行逢和钱弘俶攻南唐,他们是绝不希望看到南唐复兴的,因为南唐复兴就是他们的灾难。至于后蜀,以一偏师来攻纯属玩票,若倾国之攻,周军固守险隘即可。
耶律德光时辽军非常强大,但在白团卫,被不起眼的晋军打的找不着北,耶律德光险些受擒。而此时的晋军将领仅仅是不入流的杜重威、李守贞等人,若说杜重威、李守贞等人强于柴荣、赵匡胤、李重进、李筠、张永德、郭崇等人,无法让人相信。
从人口上来说,辽朝最强盛的时候人口近九百万,而后周约千万,可征调兵力很多,周军至少在军事上不比辽朝弱,在这种情形下,就要看双方主帅的谋略和胆识。
而且辽军虽然强大,但在宋之前和中原政权的作战中,少有胜仗,也就因为杜重威、张彦泽的反戈,才使辽军长趋直入汴京。耶律阿保机很牛,耶律德光也非常牛,但被李嗣源打的不成体统。李嗣源的军事能力其实非常强,只不过他的内政光芒掩盖了他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柴荣的军事能力只能比李嗣源强,不会比之弱。
柴荣病后被迫南归,但到了澶州,又想北伐,可见柴荣并不想撤。
如果周军和辽军因为幽州而进行长期战争,也不会难住柴荣,而且柴荣也不可能和契丹做一战之争,打淮南尚且打了三年,三次亲征,与契丹作战的艰苦性柴荣早就有料到。不似赵光义,觉得灭了北汉,自己就天下无敌了,结果多丢人。
契丹是基本完成了封建化,但因为地域条件限制,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和前时一样,必须依靠侵略得到生存物资。甚至了宋辽澶渊之战时,辽人也是经济问题南下的,面对强大的宋军,英明如萧燕燕也打了退堂鼓,只要宋人岁输三十万就能打发掉,可见在综合国力,辽并没有想到的那般强大。
李存勖若死于王衍受降日,而一世英名可全之,但偏偏多活了一年,亡家毁国,贻人笑柄。不过柴荣因为没和契丹主力进行决战,所以说柴荣英名尽丧,也只是“可能”而已。柴荣有“可能”英名尽丧,但同时也有“可能”建立大一统。王夫之就看好柴荣,“世宗自将以伐契丹,其志乃大白于天下。而中国之威,因以大振,其有疾而竟不克者天也,其略则实足以天下而绍汉、唐者也。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王夫之所说的中原,自然是被石逆出卖的幽云十六州。
狼也是一家之言,非常欢迎兄弟们的见赐,只有这样,小狼才能茁壮成长,万分感谢!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23 17:54:39 +0800 CST  
谢谢这位狼兄的支持!
再回答冬狼兄的问题,我仔细看了前蜀和后蜀的地图,前蜀地图是乾德六年(公元924年),后蜀地图是广政十七年(公元954年),发现他们的控制地区基本差不多,只是在东部后蜀失去了归州和峡州附近地区,此二州被荆南给夺了去。
是牂牁,牂牁地处今云贵交界处,“其国法,劫盗者三倍还赃,杀人者出牛马三十头乃得赎死。”牂牁“土气鬱热,稻粟再熟。无徭役。刻木为契。”贞观二年,大头领谢龙羽来朝,受封牂牁州刺史,夜郎郡公,姓谢。
同时和牂牁夹在蜀、南诏(长和、大理)之间的还有一个昆明,其实应作“昆弥国”,活动区域和牂牁差不多。他们的风俗和突厥非常相似,也称是与匈奴同出。贞观年间,昆弥户口近十一万,大小部落百余,大的五六百户,小的二三百户,各为长,不相属,其中以杨、李、赵、董为大姓。他们也称自己是汉人后裔,古时庄蹻的后人。以十二月为每年之始。其俗“椎髻跣足。酋长披虎皮,下者披氈。”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7-05-23 18:17:48 +0800 CST  

楼主:姜狼豺尽

字数:487440

发表时间:2007-02-02 17: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1 03:32:07 +0800 CST

评论数:14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