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u_113626812 2018-04-26 17:10:15
吕蒙就说了,中原即使打下来也守不住。何况当时还有蜀国牵制。帝王制就是这样,虽有明君开疆拓土,保不准来一个刘禅,孙皓。选举制再不济,也不至于选出坑货,毕竟层层竞争上来的,脑袋不好使,早被人做掉了。
-----------------------------
谢老乡捧场。三观很重要啊,哈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6 17:44:48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4-27 09:35:32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7 11:00:34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4-27 10:16:48
没有孙皓,江东也守不住,何况还有这么个昏君。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7 11:02:44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4-27 07:28:17
继续支持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7 11:03:53 +0800 CST  
@yy350414 2018-04-27 13:20:56
快写完了吧 等写完了 我就把天涯卸载了
-----------------------------
谢谢捧场,是快完了。没必要吧,天涯上还是有一些好作品可以看看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7 15:07:29 +0800 CST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因为石苞出身卑微,淮北监军王琛(此人资料不详,很有可能是出身琅琊王氏)看不起他,奇怪的是当地又流传一句童谣,说“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监军来自宫中,直接对皇帝负责,派头大,就像一匹高头大马,但却被石苞压成了一头小毛驴,身心都难以舒展。王琛听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恨死石苞。
当年九月黄河发大水,黄河两岸的青、徐、兖、豫四州受灾,房屋毁损,百姓流离失所。淮河受其影响也泛滥成灾,这时石苞听说吴国有攻打淮南的行动,就修筑堡垒阻截水流,一是为了加强军事上的防守;二是为了抗洪。石苞没想到的是,被淮南堤坝阻拦的河水倒流至淮北,加深了淮北的灾情,更加引起王琛的不满和愤怒。丁奉应该是知道石、王二人不和的情况,因此写信给石苞,并让这封信落入王琛手中,以此离间二人。王琛趁机密奏石苞与吴通信卖国。荆州刺史胡烈表奏吴国将要来袭的表章此时也呈送到朝中。
此前洛阳有位观气的术士曾经对司马炎说过云气显示“南方有大兵起”,接到王琛和胡烈的奏报后,司马炎心里十分疑惑,对羊祜说:“吴国每次来犯,都是东西两边发兵,互相呼应,从来没有只从一个方向发兵的,难道石苞真的有叛逆之心吗?”羊祜极力为石苞分辩,但司马炎仍然怀疑。
石苞的二儿子石乔在朝中任尚书郎,司马炎就召见他,想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情况,非常奇怪的是找不到石乔,等了一天都没来。司马炎以此认为肯定是石苞叛变了石乔才逃匿的,决定要抓拿石苞,但又不能公开征讨,以免打草惊蛇或者促使其更快起兵叛乱,就下诏说石苞对敌情判断不明,擅自筑坝拦水,劳扰百姓,免掉其官职。才刚阻截了侵犯荆州吴国军队的司马望又奉命率大军开往淮南。琅邪王、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的司马伷奉命率军从下邳赶往寿春与司马望会合,共同防备石苞。
两位亲王率军前来,石苞大祸临头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新招的一个掾吏救了他的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7 15:24:17 +0800 CST  
这位掾吏叫孙铄,字巨邺,河内怀县(治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阳城乡土城村)人。少年时是县里的一个小吏,太守吴奋将其转为主簿。孙铄出身微贱,当了主簿后当地的一些大姓富豪仍然瞧不起他,甚至不愿意和他同坐。吴奋为此大怒,深为孙铄鸣不平,又推荐孙铄为司隶都官从事,司隶校尉刘讷很赏识他。不久吴奋又把孙铄推荐给石苞,石苞就辟孙铄为掾。孙铄前往石苞处应命,路过许昌时,朝廷已经派出司马望去抓拿石苞。当时镇守许昌的是汝阴王司马骏,孙铄以前认识,这次路过就顺道去拜谒。司马骏得知孙铄要到石苞处任职,就以同郡老乡之情私下告诉孙铄:“无与祸”,暗示孙铄不要趟这场祸水。
孙铄此时有连个选择,一个是停止去淮南赴任,另谋高就。他毕竟还没到石苞那里报到,不会受到背弃主君的指责。这样做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风险;一个是继续前往淮南赴任,既然接受了石苞的辟请就忠诚地履行掾吏的职责,哪怕还没有正式报到就任。这样做就是把自己放于风险之中,甚至有性命之忧。孙铄选择了后者,做一个“忠仆”,义无反顾地疾速赶往寿春,与主君共患难。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7 15:25:41 +0800 CST  
孙铄见到石苞后,立即将自己获得的情报告诉了石苞,建议石苞放弃兵权,只身一人住到都亭里去待罪,以示自己绝无反叛之心。
幸亏石苞采纳了孙铄的主意,不然真会遭遇一场大祸,就在两位亲王发兵后,司马炎还担心拿不下石苞,第三位亲王,驻守许昌的汝阴王司马骏又率军来到淮南。石苞放弃兵权,应召入朝后,兵权就归到司马骏之手,司马骏督领各路人马击退了丁奉。战后,司马骏升任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接替石苞镇守寿春。
啰嗦一下石苞的后事。石苞回朝后去面见司马炎,司马炎已经得知石苞并无叛逆之心,对自己的行为心生愧意,见到石苞后很是不好意思,但身为皇帝又不能向臣子道歉认错,只好推罪到石苞的儿子石乔身上,说:“你的儿子差点让你家破人亡。”最后也没追究石苞的什么责任,仍然允许石苞以乐陵郡公身份回府闲居。石苞对司马家族真是算忠诚无比,受到冤屈也没有丝毫怨恨,反而为自己没能把事情做好感到耻辱。
不久,邺奚官督郭暠上书为石苞申辩,司马炎本来对石苞有愧于心,趁势顺水推舟任石苞为司徒。朝中还有人不明事理,反对这个任命,认为石苞前面就有错误,不堪其任。让他以郡公身份回府,已经够宽宏大量了,不应该再重用。司马炎下诏为石苞辩护,坚持任用。
石苞上任后提出对州郡农桑种植施行赏罚之制,要求派专职人员到州郡调查走访,按照结果给予州郡官员赏罚。司马炎一应照准,给石苞增加了十个掾属,还大力表彰石苞“位当其任,乃心王事,有毁家纾国,乾乾匪躬之志”。一方面,石苞在位忠诚勤奋,一方面还是司马炎内心有愧,尽力补偿石苞。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石苞去世。司马炎亲自在朝堂发哀,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下葬之时,又特别授予节、幢、麾、曲盖、追锋车、鼓吹、介士、大车等仪仗,和魏司空陈泰下葬时一样,极尽哀荣。司马炎亲自送葬到东掖门外。追谥为武。
石苞有六个儿子,长子石越早逝;次子石乔因不应召一事被石苞废掉了继承人资格,终身不让其出仕;三子石统因此具备长子资格,继承爵位;四子石浚官至黄门侍郎,西晋名士,早死;五子石俊少年成名,官至阳平太守,早死;六子石崇最为知名,也最为能干,从县令做起,历任郡守、刺史。因外甥欧阳建和赵王司马伦有隙,本人又与司马伦宠臣孙秀争抢歌妓绿珠,被司马伦、孙秀害死。
石崇斗富和绿珠坠楼是广为人知的故事,但石苞分家产的故事并没多少人知道。石苞临死时分家产,其他儿子都有一份,唯独石崇啥也没分到。石崇是小儿子,母亲特别疼爱,觉得石苞不公,就帮着石崇要家产,石苞说:“这个儿子虽然小,等他长大后自己能够找到财富。”石崇长大后还真成了巨富,真是知子莫若父啊。而石崇的财富主要是在任荆州刺史时从商人身上抢来的,朝廷命官靠抢劫致富也是匪夷所思,官匪一家。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7 15:27:23 +0800 CST  
第三个战场在交州。
这是吕兴之乱后的延续。吕兴被杀,并没能让交州平稳安定下来,晋吴之间仍然在交州大打出手。
交州是个被许多三国研究者忽略的地方。前面说过,交州是三国战乱时期相对安宁平稳之地,大量中原人避乱来到交州。三国前期,曹操想通过笼络士燮得到交州,孙权、刘表也曾争夺过交州,最终被孙权收入囊中。
与中原地区相比,交州有三大优势:一、人口多。中原地区经过战乱后,人口锐减,曹操得冀州三十万人口都喜不自胜,按捺不住兴奋,交州则有二百多万人口;二、粮食多。因气候关系,交州水稻可一季三熟,粮食产量高于中原、江南;三、收益多。交州有海水煮盐之利,另外还有许多对中原、江南人来说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曹丕就喜欢这些东西,经常找孙权要。再加上交州的地理位置,南临大海,没有后顾之忧,北出则可以争扬州、荆州,西北出争益州。(蜀)汉和吴是盟友,还能和平相处。(蜀)汉灭亡后,益州为晋国所有,晋国就可以出益州攻取交州。如果能够占据交州,既能够获取交州的人口、粮食、经济利益,又可以从北、西、南三面同时出击攻打吴国。
因此,对晋吴两国来说,交州都是必争之地。
吕兴被杀后,司马炎以霍弋在南中的军队为主进攻交州。先派安南将军爨谷为交阯太守进入交州。爨谷战死,又派马融替代。不幸的是马融又因病而死,南中监军霍弋又派杨稷替代,带领将军毛炅、九真太守董元、牙门孟幹、孟通、李松、王业、爨能等从南中进入交阯。
吴国以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将军顾容等率军迎战杨稷,三攻交趾而不下,杨稷趁势反攻,攻占郁林郡,(今广西大部)略取九真郡,(今越南清化以北义静以南)毛炅攻入合浦郡。(今北部湾周边地区)晋吴军在古城大战,杨稷派毛炅、董元两部人马出击,大展神威,阵斩刘俊、修则。杨稷上表毛炅为郁林太守,董元为九真太守。
孙皓绝不能让交州落入晋国手里,得知交州失利的消息后,立即组织力量反攻。建衡元年(公元269年)派监军虞汜、(虞翻四子)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走陆路出军;少府李勖为监军、督军徐存从建安走海路出军,两军在合浦会合,攻击交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7 15:28:40 +0800 CST  
这就得说到陶璜其人,虽然他并不是这次出征的主帅,但却是最得力的干将,吴国最终能够重新夺回并完全掌控交州,全靠陶璜之力。
陶璜,字世英,丹阳秣陵人。其父陶基,就是原来的交州刺史。这是陶璜熟悉和了解交州的原因。陶璜在吴国身居显位,但究竟是什么官职没有记载。吴国交州战败后,陶璜是主动上表请缨,要求参与夺回交州的战争。
荆州一路先到,而从建安沿海路前来的吴军却因“海道不利”没能赶到,“海道不利”该怎样理解呢?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迷路了;一说是没有足够的淡水和粮食,李勖愤怒地杀了向导将领冯斐,带领军队回去了。作为主帅,无论是迷路还是淡水、粮食准备不足,李勖都有严重的失职责任。安全返回后,可以再找向导,补充足够的淡水和粮食,重新出发。海路的速度快于陆路,还能够投入战场。白白杀了一个将领就退兵回去,实在是说不过去。李勖的失误给自己和族人带来了杀身之祸,第二年四月,吴殿中列将何定指控李勖,两条罪状:一、枉杀冯斐;二、擅自撤军退还。孙皓下令族诛李勖。督军徐存也被连累,同时族诛。
何定,汝南人,是个典型的佞臣。他以前只是孙权的一个仆役,估计是善于奉迎得到孙权任用,出补到外朝为吏员。孙皓继位后,何定上表说自己的先帝旧人,请求返回内宮作内侍。孙晧任其为楼下都尉,专门负责宫廷用酒和粮食采买。孙晧对他十分信任,把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做。李勖有个女儿,何定去为儿子求亲,被李勖拒绝。以何定的卑微出身想高攀少府,本来就门不当户不对。何定怀恨在心,此时趁机公报私仇。李勖一门死得十分凄惨,死后还被焚尸。
何定还做了许多取悦孙皓的荒唐事情。让军中将领奉献御犬,不惜千里远求,一只犬价值达到数千匹缣。每只御犬配的缨饰都价值一万。一只犬还要配一名士兵,养来捕捉野兔供孙皓食用。狗捕捉野兔的成功率很低,一天抓不了几只。吴国人都认为这些何定的罪过,孙晧却认为何定忠诚勤奋,居然因此赐给何定列侯的殊荣。
何定的胡作非为引来朝中大臣的愤怒指责。左丞相陆凯当面指责何定说:“你见过前后事主不忠,倾乱国政,最后得以寿终正寝的人吗?你为何要专为奸邪,在皇帝身边胡言乱语?你要改过自新,不然的话,我看你很快就会有不测之祸!”中书令,领太子太傅贺邵也在上疏中指责何定,认为何定只是个供人呼召的仆隶小人,无德无能,因为佞媚得到孙皓的宠爱,给了他威权,使他恃宠放纵,作威作福。贺邵劝谏孙皓远离何定,剥夺他的权势,不要任用像何定这类人。陆凯临死前,孙晧派中书令董朝前来征询陆凯还有什么话要说,陆凯首先就提出不能任用何定,即使要用,也不能留在朝中为朝臣,只能外放去作地方官。
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孙皓别有用心地让何定带五千名士兵到夏口打猎。这是件奇怪的事情,为什么要带那么多人马到夏口去打猎呢?夏口督孙秀是孙皓堂弟,此时以前将军的身份镇守夏口。孙皓很憎恨孙秀。民间流传着孙秀早晚会被人算计的传言。此时孙皓宠臣何定带大军前来打猎,孙秀认为是针对自己而来,大惊失色,连夜带着妻子儿女及亲随几百人投奔晋朝。十二月,司马炎授予孙秀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会稽公。
凤凰元年(公元272年)何定的恶行终于得到报应,具体事由不得而知,孙皓杀何定,认为何定的恶行和张布相似,将何定改名为何布。这个罪名有些蹊跷,张布是口出怨言,悔恨与濮阳兴、丁奉等人一起拥立了孙皓,何定会出什么怨言呢?有什么悔恨呢?是不是孙皓确实是指使何定去杀孙秀,事情没办成,孙皓杀人灭口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7 15:30:34 +0800 CST  
剩下陆路军孤军对抗晋军。陆路军号称二十万,按照以一当十的惯例,实际有二万人马,与晋国兵力大致相当,但晋军有城防可守,吴军占不到什么便宜,幸好得到当地土匪梁奇一万多人马的支持,吴军才得以保持兵力上的优势。
陶璜率领陆路军与杨稷在分水大战。陆路军主帅是威南将军薛珝,(薛综之子)陶璜新任苍梧太守,吴军各部并不完全听从他的指挥,因此导致失败,还丧失两员将帅,只得退兵驻守合浦。薛珝愤怒地责怪陶璜说:“你自己上表要来讨贼,却丧失了两位将帅,你的职责到哪里去了?”陶璜回答说:“下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指挥作战,各部又不互相配合,这才导致失败罢了。”这话有指责薛珝的意思,薛珝更加生气,打算引军退还。
陶璜却不气馁,晚上带领数百名士兵夜袭晋军董元,将董元的珍宝一抢而空,装载回营,估计薛珝从中得了不少好处,这才平息怒气,向陶璜道歉,并表请陶璜领交州刺史,为前部督。
陶璜又率兵走海道,出于不意地直奔交阯。董元率军阻击,列阵在一排断墙之前。吴军将领准备出战,陶璜怀疑断墙后面有伏兵,就安排了一队长戟兵在阵后。双方一交战,董元就假装失败后退,陶璜带兵追击。断墙后面确实有伏兵冲出来,被陶璜的长戟兵冲杀,董元大败。
陶璜又把早几天抢来的锦物数千匹送给当地土匪头子梁奇,梁奇带领一万多人前来帮助陶璜。董元手下有一位勇将叫解系,与董元一起守城。陶璜诱降解系的弟弟解象,让他写信给解系劝降,又让解象乘坐璜轺车,配上仪仗队出行。董元等人认为解象得到吴军这么优厚的待遇,解系一定会心生去意,就干脆把他杀了。
此后双方在交州继续交战。晋国由于受到西北鲜卑叛乱和吴国在淮南的干扰,没有能够及时派兵援助交州,南中的霍弋已无兵可派,致使交州晋军孤军奋战。吴国在交州经营多年,本来根基就厚,此时兵力又优于晋军,形势向着有利于吴军方面发展。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7 15:34:21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5-02 07:27:41
支持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2 08:57:24 +0800 CST  
@yy350414 2018-05-02 08:08:56
怎么好几天没更新了?
-----------------------------
不是假期吗?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2 09:00:12 +0800 CST  
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四月,陶璜攻打九真郡。九真太守董元战败病死,杨稷派手下将领王素前往接替,王素在途中时,九真郡已经失守。九真、日南二郡重回吴国。
晋军就只剩下交趾了。吴军全力攻交趾。杨稷派毛炅和将军孟岳等在封溪迎战,此时吴军人马多于晋军的优势显示出来,毛炅等寡不敌众,大败。毛炅只身逃回交趾,固城自守。
交趾城内有一千左右的老兵,加上新收的士兵才四千人,居民有男女一万多人,基本没有反击能力了。陶璜布置吴军围城,封锁通往城外的所有道路。晋军没有救援,粮食供应跟不上了。到七月,城中粮食全部耗尽,病死饿死了大半人口,军心浮动。广野将军王约是交趾人,(应该是吴国降将,杨稷征交趾的将军名单中无此人)反叛杨稷,搭云梯接应陶璜军入城。杨稷等人被抓拿,全都关押起来。杀杨稷长史张登、将军孟通、毛炅、邵晖等二千多人。
《晋书·武帝纪》里采纳《汉晋春秋》的说法,认为杨稷等人是投降吴国。大致是说,最初霍弋派杨稷、毛炅等人出征时,曾经有过誓约,霍弋说:“如果敌人围城没有满一百天就投降,就杀掉在后方为人质的家属;如果超过一百天援兵还没到,就由我来承担责任。”杨稷等人守城还没到一百天时粮食就用完了,请求投降,陶璜不答应,还提供粮食给杨稷等守城。诸将劝谏,陶璜说:“霍弋已死,不可能来救杨稷等人,可以等到守城期满后接受他们投降,让他们无罪,我还能得到仁义的名声,对内好驯服百姓,对外可以让邻国感恩,不是很好吗?”杨稷等人就靠陶璜的救济等到一百天期满后,援兵仍然没来,于是投降。
这个说法不大可信。理由很多,比如陶璜说霍弋已死,不可能来援救,这是陶璜这样做的最大依据。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常识,霍弋死了还有后继者,凭什么能断定后继者就不发兵相救?一旦晋军有了粮食,援军又到,里外夹击,陶璜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吗?再比如以孙皓猜忌之性情,陶璜敢做这样的事吗?又如毛炅被活活破腹都没有表示投降,会在此时投降吗?《汉晋春秋》是野史,其中错误太多,没有其他史料对应验证的话,一般不会以此书记载为准。
毛炅是员猛将,陶璜爱惜其勇,想招为己用,但因毛炅此前曾阵斩吴前部督修则,修则的儿子修允坚持要杀毛炅。毛炅也不愿意投降。陶璜气愤地将毛炅捆绑起来,指责毛炅是“晋贼!”毛炅也不示弱,厉声回骂说:“吴狗,什么是贼?”吴军残忍地活剖毛炅肚腹,修允割掉毛炅心肝,骂道:“看你还怎么再作贼?”毛炅还没断气,骂声不止,说:“我还想杀掉你们的皇帝孙晧,你父亲是个什么死狗啊!”。司马炎后来听说毛炅事情后非常伤心哀怜,特别下诏让毛炅的长子继承爵位,其余三个儿子都封赐为关内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2 09:22:27 +0800 CST  
孙皓下诏将杨稷、孟幹、爨熊、李松等四人押送到秣陵。到合浦时杨稷发病呕血而亡,吴军将其首级割下送往秣陵,尸体抛入大海。其余三人被押送到秣陵,本来要被斩首示众,有人建议孙皓说:“可以赦免他们,以此来诱降晋国的守边将领。”孙晧采纳了,打算把他们送到临海郡。当初交趾被围时,杨稷和这几个将领曾经私下约定,不能死节,被俘后如果能不死,就想办法逃回晋国。孟幹等人此时密谋逃跑,担心直接往北方逃路途太远,计划往西逃往蜀地。吴国人喜欢蜀中有名的侧竹弓弩,(相传蜀中特有的一种弓弩,杀伤力极强)这几个人就声称会做这种弓弩。孙晧就把他们转到户部做弓工。
两年以后,孟幹成功逃脱,返回洛阳。爨熊、李松没能逃脱,被孙皓所杀。司马炎追赠杨稷为交州刺史,封赐爨熊、李松为侯,(没明确记载是哪种级别的侯,以这二人的官职来看,应该是关内侯,最多不超过亭侯)让其后代继承。
九真郡功曹李祚在太守董元病死,新太守王俊不能到郡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郡内的责任。陶璜派兵进攻,攻打不下。李祚的舅舅黎晃是吴军将领,陶璜让他去劝降。李祚断然拒绝,说:“舅舅你是吴将,李祚我是晋臣,只能靠力量决胜负罢了。”吴军依靠人多粮足,攻打了一段时间后才最终战胜李祚。
至此,吴国历尽艰辛收复交州,有效地延缓了灭亡的时间。在得到交州后,吴国做了件很不厚道的事情,卸磨杀驴。
赶走晋军,交州境内剩下的非吴国武装力量就剩下梁奇。梁奇的武装在晋吴争夺交州时是举足轻重的力量,帮助哪一方,哪一方就会取得优势,具备战胜对手的实力,有点像韩信为齐王时的地位和作用,梁奇选择了帮助吴国。吴国得胜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铲除梁奇,恩将仇报。梁奇连喊冤都没地方喊。
孙皓任陶璜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前将军、交州牧。陶璜不辱使命,力平交州,为吴国开置三郡及九真属国三十余县。孙皓曾调陶璜任武昌都督,以合浦太守修允替代。交州百姓数千人挽留陶璜,孙皓只好将陶璜遣还交州。
陶璜在交州一直驻守到孙皓投降,手书陶璜令其归顺晋国,陶璜痛哭流涕数日,才派人将交州刺史等印绶送往洛阳,以示归顺。司马炎下诏恢复其官职,并封宛陵侯,冠军将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2 09:23:59 +0800 CST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些零星战事,比如丁奉两次率军进驻徐塘,进攻晋谷阳。(今安徽省固镇)被扬州刺史牵弘击退。最后一次无功而返还惹得孙皓大怒,杀了丁奉的向导官。这些都没啥影响,算是两国相持时一种常态吧。但其中有件很最奇葩的事情,就是建衡三年(公元271年)一月,孙皓率大军北征一事。
此前,刁玄(孙亮为太子时,刁玄与谢景、范慎、羊衜等人一起为太子宾客,应该也是个名士。孙亮时曾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孙綝杀叛乱的孙宪、王惇后,曾派刁玄出使(蜀)汉通报平叛事件)出使(蜀)汉时,得到一本司马徽与刘廙论运命历数的书。刁玄伪造了一些内容加在里面,哄骗吴国人,说:“黄旗紫盖见于东南,最终有天下者,是荆、扬之君!”其实这也不是刁玄的臆造,东汉术士中有这种说法,孙权时期郎中令陈化(后接替顾雍为太常)出使魏国时对魏文帝曹丕也说过这样的话。这时从晋国投降过来的人也说寿春眼下流传的童谣说“吴天子当上”。孙晧听说过大喜过望,说:“这是天命。”立即带着太后、皇后、妃嫔、儿子及后宫数千人,从牛渚陆道西上,扬言要青盖入洛阳,以顺天命。东观令华覈等人极力劝谏,孙皓不听,坚持出兵。大军出行就遇到大雪,道路毁坏,后宫数千人是不走路的,都坐车。士兵披着盔甲,手持兵器、仪仗,一百人拉一辆车,冷得要死,士兵不堪忍受,纷纷传言说:“如果遇到敌人我们就阵前倒戈。”孙晧知道军心如此后,也不敢继续出征,这才下令撤军。孙皓出征时,晋国派大司马司马望领军驻扎淮北拒敌。
司马炎从即位后就一心想灭掉吴国,只是他知道时机不成熟,藏在心里不公开表露。泰始四年(公元268年)罗宪上表建议伐吴,引起司马炎重视,于第二年开始暗中布置策划伐吴,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东莞王司马伷为镇东大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吴国的连续侵扰、西北鲜卑秃发树机能、匈奴刘孟等叛乱的影响,司马炎不但不能顺利进行伐吴的准备工作,反而要穷于应付。胡烈、牵弘等本来要用于伐吴的干将却因为平定西北鲜卑叛乱而丧命,对司马炎也是很大的打击。
羊祜率兵出镇南夏,开设学堂,恩抚周边地区,得到江汉民心。和吴国人也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投降的吴国人来去自由。当地有个风俗,官员要是死在任上,继任者往往认为晦气,就将原来的官邸毁坏重建。羊祜认为死生有命,和居室无关,下令不许在这样做。
吴国石城守卫所,离襄阳七百多里,吴军经常从这里出发侵扰晋国边境,羊祜以此为患,用计让吴国撤销了这里的守卫。晋军因此减少了一半的巡逻士兵,减下来的这一半士兵,羊祜让他们去垦田,共垦田八百多顷,大获其利。羊祜刚来时,军中没有百日之粮,到后来有十年存粮。
羊祜治理有方,司马炎干脆下诏撤销江北都督,任羊祜为南中郎将,将汉水以东、江夏的军队全部交给羊祜管辖。羊祜在军中经常是穿便服,身不被甲,身边的侍卫也不过十几个人,而又喜欢外出打猎钓鱼,为此还耽误了不少政事。有天晚上羊祜又想出去打猎,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在营门阻拦,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怎么能轻易外出!将军的安危,也是国家的安危。我今日只有死在这里,此门才能打开。”羊祜立即严肃端庄地向徐胤道歉,从此以后很少出去。
羊祜镇守荆州引起了吴国的关注,孙皓立即以名将陆抗都督荆州。陆抗到荆州后,严密关注晋国动态,上疏孙皓不要盲目迷信长江天堑,应该加紧备战。陆抗提出十七条建议,请求孙皓照此施行。(因十七条建议文本缺失,故史书中没有具体记载)
陆抗的到来,也引起羊祜的警惕和不安。他一面加紧在荆州进行军事布置;一面向司马炎密呈奏表,建议在益州训练大批水军,为将来伐吴做准备。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2 09:28:56 +0800 CST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晋国西北鲜卑之乱未平,匈奴之乱又起,朝廷忙于平定叛乱,而吴国在随后一年也发生了一场较大的叛乱,差点丧失西部战略重镇西陵。
吴国西陵督、昭武将军,西亭侯步阐,字仲思,是原丞相步骘次子。凤皇元年(公元272年)八月,孙皓下诏征召步阐回建业任绕账督。(吴国守卫京城的精锐部队)步阐一直在西陵任职,突然被召回京城,自以为失职,又害怕有人陷害,不敢应召回京,干脆投降晋国。九月,步阐派从子步玑、步璿到洛阳当人质。司马炎下诏任步阐为都督西陵诸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兼任交州牧,封宜都公。封步矶为监江陵诸军事、左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庐陵太守,改封江陵侯;步璿为给事中、宣威将军,封都乡侯。父子封公封侯,司马炎还真下了大本钱。如果因此而得到西陵,都是值得的。
步阐投降一事有些匪夷所思,以西陵督任绕账督并没有降级贬斥的含义,步氏家族在朝中也没有受到明显的打压排挤和迫害,为什么要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孙皓猜忌残忍的性格和作风让步阐感到害怕。孙皓召步阐回京的理由可能是因为此前两年大司马施绩去世,孙皓以陆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守乐乡。(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南)既然西陵有督将了,将步阐调回来保卫京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步氏家族和孙氏皇族有联姻的关系,相对值得信任。
陆抗得知步阐叛变,立即着手准备平叛事宜。
陆抗,字幼节,陆逊次子。陆逊死时,陆抗刚满二十岁,孙权任其为建武校尉,统率原陆逊部众五千人。赤乌九年(公元246年),陆抗升为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互换防区,屯守柴桑。陆抗临走时,其驻地完好无损,诸葛恪到后,俨然若新。而诸葛恪的柴桑驻地却颇有毁坏,诸葛恪深为惭愧。
孙权死后,孙亮继位,任陆抗为奋威将军。后屡升征北将军,
镇军将军,假节。孙皓时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荆州牧。
步氏父子两代执掌西陵,根深蒂固,势力不容小觑。陆抗先派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紧急赶往西陵,同时修筑外围工事,从赤溪至故市(今湖北省宜昌市内)构筑高墙,对内用于围困步阐,对外用于抵御晋援军。吴军昼夜筑围,异常辛苦,诸将认为陆抗的方法有误,应该凭借三军精锐,快速进攻步阐,等到晋军前来,步阐已经被攻克,何必如此辛劳地修筑围墙,让士兵和百姓困苦不堪。陆抗解释说:“西陵城墙坚地险,城内粮草充裕,城中的防御工事和配置的防御器械,都是我以前一手策划安排的。现在去攻打不能很快攻克,何况晋国的救兵是一定要赶来的,敌人来后我们没有防备,就会里外受敌,没办法抵抗。”陆抗的解释没能说服诸将,大家还是想打,陆抗没办法,就同意最急于攻城的宜都太守雷谭率部去打,结果果然失利。这下诸将服气了,规规矩矩地修筑围墙。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2 09:32:50 +0800 CST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晋国西北鲜卑之乱未平,匈奴之乱又起,朝廷忙于平定叛乱,而吴国在随后一年也发生了一场较大的叛乱,差点丧失西部战略重镇西陵。
吴国西陵督、昭武将军,西亭侯步阐,字仲思,是原丞相步骘次子。凤皇元年(公元272年)八月,孙皓下诏征召步阐回建业任绕账督。(吴国守卫京城的精锐部队)步阐一直在西陵任职,突然被召回京城,自以为失职,又害怕有人陷害,不敢应召回京,干脆投降晋国。九月,步阐派从子步玑、步璿到洛阳当人质。司马炎下诏任步阐为都督西陵诸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兼任交州牧,封宜都公。封步矶为监江陵诸军事、左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庐陵太守,改封江陵侯;步璿为给事中、宣威将军,封都乡侯。父子封公封侯,司马炎还真下了大本钱。如果因此而得到西陵,都是值得的。
步阐投降一事有些匪夷所思,以西陵督任绕账督并没有降级贬斥的含义,步氏家族在朝中也没有受到明显的打压排挤和迫害,为什么要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孙皓猜忌残忍的性格和作风让步阐感到害怕。孙皓召步阐回京的理由可能是因为此前两年大司马施绩去世,孙皓以陆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守乐乡。(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南)既然西陵有督将了,将步阐调回来保卫京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步氏家族和孙氏皇族有联姻的关系,相对值得信任。
陆抗得知步阐叛变,立即着手准备平叛事宜。
陆抗,字幼节,陆逊次子。陆逊死时,陆抗刚满二十岁,孙权任其为建武校尉,统率原陆逊部众五千人。赤乌九年(公元246年),陆抗升为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互换防区,屯守柴桑。陆抗临走时,其驻地完好无损,诸葛恪到后,俨然若新。而诸葛恪的柴桑驻地却颇有毁坏,诸葛恪深为惭愧。
孙权死后,孙亮继位,任陆抗为奋威将军。后屡升征北将军,
镇军将军,假节。孙皓时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荆州牧。
步氏父子两代执掌西陵,根深蒂固,势力不容小觑。陆抗先派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紧急赶往西陵,同时修筑外围工事,从赤溪至故市(今湖北省宜昌市内)构筑高墙,对内用于围困步阐,对外用于抵御晋援军。吴军昼夜筑围,异常辛苦,诸将认为陆抗的方法有误,应该凭借三军精锐,快速进攻步阐,等到晋军前来,步阐已经被攻克,何必如此辛劳地修筑围墙,让士兵和百姓困苦不堪。陆抗解释说:“西陵城墙坚地险,城内粮草充裕,城中的防御工事和配置的防御器械,都是我以前一手策划安排的。现在去攻打不能很快攻克,何况晋国的救兵是一定要赶来的,敌人来后我们没有防备,就会里外受敌,没办法抵抗。”陆抗的解释没能说服诸将,大家还是想打,陆抗没办法,就同意最急于攻城的宜都太守雷谭率部去打,结果果然失利。这下诸将服气了,规规矩矩地修筑围墙。
晋国这边呢,则是兵分三路接应步阐。一路以荆州刺史杨肇为帅,直奔西陵迎接步阐;一路以车骑将军羊祜为帅,率军进攻江陵;一路以巴东监军徐胤为帅,率水军攻打建平。(治今湖北省秭归县)后面两路是用来牵制吴军,掩护和侧应杨肇。
面对晋国的三路大军,陆抗应该选择防御哪一路呢?江陵也是荆州战略重镇,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一旦有失,对吴国的安危也会带来重大的影响。羊祜以五万大军进攻江陵,显示出志在必得的决心,其用意就是要把陆抗吸引到江陵防御上。陆抗的部下也认为陆抗应该去防御江陵,但陆抗坚持要去西陵。陆抗认为:“江陵城池坚固,兵员粮草充足,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晋军得到江陵,也必然守不住,我们的损失也小。但如果让晋军占据了西陵,附近的土著民都会骚乱动摇,祸患不可估量!”从陆逊开始,陆家人就以西陵为吴国最重要的屏障加以防护,陆抗看重西陵的行为可以理解,也无可指责,但要说江陵失守损失小,这话不见得就对。晋军占领了江陵也守不住的预测也不一定对。
总之陆抗去了西陵,把江陵的防御交给江陵督张咸。此前陆抗因江陵以北道路平坦开阔,曾让张咸筑坝拦水,以浸润平地阻止晋军。羊祜想利用大坝拦截出的水库用船来运送粮草,既能减少人力,又能加快速度,为防止吴军毁坏堤坝,故意扬言要破坏堤坝让大军通行。陆抗听说后立即让张咸火速毁掉堤坝,诸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多次谏阻,陆抗不听。羊祜大军进到当阳,得知堤坝被毁,只好改用大车运粮,耗费了许多人力和时间。
十一月,杨肇一路进入西陵。陆抗此时也兵分三路拒敌。一路由公安督孙遵在长江南岸防御羊祜;一路由水军督留虑、(留平之子)镇西将军朱琬(朱治之孙)抵御徐胤的水军;陆抗亲率大军抵抗杨肇。
大敌当前,关键时刻吴军却出现了叛徒,将军朱乔与都督俞赞叛逃杨肇。陆抗断定俞赞会将吴军防守中薄弱的地方告诉晋军,这个地方就是由临时征召来的土著民士兵防守的区域。陆抗连夜更换防守,将精锐部队与土著民部队。第二天,杨肇果然率军攻打这里,被陆抗重创。
双方隔着长围对峙一个月,杨肇找不到突破围墙的办法。西陵城中的步阐也没有出军配合杨肇的进攻,或者想办法与杨肇联络,同时里外夹击吴军,就那么干等着杨肇。几万大军龟缩城中而不出,这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杨肇无奈之下在一个夜晚退军。陆抗担心身后的步阐,也不敢追击,只是擂鼓造势,做出要追赶的样子。没想到杨肇所部已是惊弓之鸟,被鼓声吓得丢盔卸甲而逃。
失去援军的西陵城很快就被攻克,陆抗杀步阐以及同谋者数十人,全灭三族。上书孙皓赦免了余下的几万人。孙皓加封陆抗为都护。
晋国失去了得到西陵的大好机会,率军将领受到处罚,羊祜被贬为平南将军;杨肇被贬为平民。徐胤的处罚无记载。
陆逊以夷陵之战打败刘备,确保了东吴的安稳,陆抗以西陵之战打败晋军,同样也确保了吴国的安稳,父子两代在同一个地区建立殊荣,难能可贵。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2 09:38:50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5-02 10:31:58
江东陆氏,代出人才。
-----------------------------
谢谢捧场。这个家族确实非同凡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2 11:28:06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5-02 13:16:39
楼主辛苦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2 13:40:58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