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继续接着以前的更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9 20:38:48 +0800 CST  
何曾是个十分自私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倒向司马懿只是为了自己能够获得高官厚禄,享受人间富贵,并没有政治上的忠诚。为什么这么说呢?何曾有次陪司马炎宴饮,回家后对几个儿子说:“陛下创建了基业,还要把基业传给后世子孙,但我从来没听他说过治理国家和图谋久远的谋略,只是说些平生的常事,他后代恐怕很危险啊?他的太平基业也仅能是他一人而已,他的子孙真够担忧的呀!”他对几个儿子说:“你们还可以安然无事。”对几个孙子说:“你们这一辈人必定会秧及祸乱!”后来果然爆发八王之乱,何曾的孙子何绥被东海王司马越诛杀。他的另一个孙子何嵩哭着说:“我的祖父真是大圣人啊!”何曾判断出后面会出事,却从来没对司马炎提起过,连卫瓘都不如,卫瓘还知道装酒醉提醒司马炎注意立嫡的事情,何曾是知道了也从来不说,这就是不忠。
何曾的人品也不大好,是个趋炎附势,外宽内忌的人。司马昭做晋王时,何曾与高柔、郑冲为三公,觐见时,只有何曾独自下拜,其余二人只是作揖罢了。司马炎称帝后,朝臣中最有权力的是司空贾充,何曾就低三下四,依附于他。有次贾充与庾纯因为饮酒发生争执,何曾就偏袒贾充,压抑庾纯,受到时人非议。都官从事刘享曾经上书弹劾过何曾奢华无度,后来何曾就辟召刘享作掾属,有人劝刘享不要应征,刘享以为何曾会秉公办事,不会借公事报私怨,就应召而去。没想到何曾就公报私仇了,借一件小事把刘享痛打了一顿。
何曾死于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终年八十岁。朝堂追谥时,博士秦秀就提议谥为“缪丑”,这是个恶谥,可见他的人品之差。当然司马炎是不会同意的,下策命令谥为“孝”。到太康末年(公元289年),何劭上表为何曾改谥为“元”。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9 20:41:21 +0800 CST  
一个是裴秀。裴秀,字季彦。祖父裴茂、父亲裴潜,分别在东汉和曹魏官至尚书令。河东裴氏是著名望族,裴秀是少年英才,八岁能文。但裴秀是庶出,生母出身微贱,时常受到嫡母的欺凌,裴秀成名后,被称为“后进领袖有裴秀”,来往宾客对裴秀生母都尊敬有加,嫡母这才有所收敛,不再欺凌其生母。
度辽将军毋丘俭将裴秀推荐给大将军曹爽,高平陵事变后,裴秀因为是曹爽故吏,受到牵连而免官。但没过多久就出任廷尉正,后来一直跟随司马昭,在司马昭任安东将军及卫将军时都担任他的司马,又迁任散骑常侍。随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乱,升任尚书,后又升尚书仆射。
司马昭选立世子时,司马炎去争取裴秀,问裴秀说:“人有贵贱之相吗?”并把自己身上奇异的标记给裴秀看。现在能够见到的史料只说了司马炎有两大体征,手长过膝和长发拖地,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裴秀建议司马昭立司马炎时的理由就是:“中抚军既有德望,又有上天给予的标记,这绝不是人臣的相貌啊!”这个理由和何曾说的一样。
裴秀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是编写《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9 20:41:58 +0800 CST  
一个是贾充。贾充因为指使成济杀曹髦而成为司马昭最信赖的人。司马昭临死前,司马炎请问后事,司马昭说:“知你的人是贾充。”就此一人,其他没有提及任何人。司马昭立世子前,贾充就极力劝阻司马昭不要立司马攸,理由是:司马炎为人宽仁,又是长子,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
这四人中无疑以贾充的劝谏最为有力和有效。虽然贾充在其中耍了个花招,就是立长的话。贾充说司马炎是长子,是暗示司马攸是次子,应该立长,但司马攸已经过继给司马师,是司马师的长子,不是司马昭的次子。
除了这四位以外,还有朝臣支持司马炎,只是他们的作用和影响没有那么大而已,比如山涛就极力支持立司马炎为世子。
司马炎顺利继承相国和晋王位,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进位世子的人都得到重用。何曾是魏国司徒,被任为晋王国丞相,镇南将军王沈为御史大夫,中护军贾充为卫将军,议郎裴秀为尚书令、光禄大夫,这些人都可以单独开府署设僚属。其中王沈是因出卖曹髦之功而受到司马昭重用。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9 20:44:31 +0800 CST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十二月,魏少帝曹奂令太保郑冲奉策命,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此前,镇南将军陈骞、骠骑将军石苞多次劝谏曹奂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其实没有这二人的劝谏,曹奂也只能禅让。司马炎按惯例辞让,何曾、王沈等固请,司马炎才答应了。《晋书·武帝纪》在写到这点时的用词很耐人寻味,“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请,乃从之”,特别言明这二人是魏朝公卿,暗示其卖主求荣。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吧。
十二月十七日,盛大的魏晋禅让仪式在洛阳南郊举行。文武百官和匈奴南单于等周边族群共数万人参加了仪式。柴燎告天。然后改国号为晋,改年号为泰始,大赦天下,恩赏天下官吏每人五级爵位,鳏寡孤独不能自养者,每人给谷五斛,免征天下租赋和关市税费一年,过去的旧债不再收,旧的嫌疑禁锢一律解除,失去官爵者一律予以恢复。
曹奂交出皇帝玺绶后,迁出皇宫,暂时住在金墉城。齐王曹芳被废时也是先住金墉城,后来晋朝杨皇后、愍怀太子、贾皇后被废后,也都住这里。完成祭天仪式后的第二天,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迁往邺城别宮内居住。曹奂出城时,司马家族中仍然只有太傅司马孚去与他辞别,拉着他的手流泪说:“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魏氏诸王都封为县侯,解除禁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9 20:45:15 +0800 CST  
多说几句司马孚吧,可能以后没机会说到他了。晋国建立后,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太宰、(即太师,避司马师讳改为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设置官属。每年新年朝拜时,可乘车上殿,司马炎则降阶相迎。就座后,司马炎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对待,司马孚坚决不受,以下跪来制止。司马炎又赐予他皇帝才能使用的云母辇、青盖车,司马孚备极荣宠,却不以为荣,常有忧色。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司马孚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司马炎于太极殿东堂为他举哀三日,赠“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绯练百匹、绢布各五百匹、钱百万,谷千斛”以助丧事。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的旧例。司马孚临终时,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终为魏臣的诺言。
司马孚是魏国的忠臣。司马孚参与了高平陵事变,与司马懿一起驻军司马门,控制京师。但他的出发点和司马懿应该是有区别的,司马懿是为了夺权,掌控朝政,司马孚是为了清除弄权误国的曹爽集团,并没想要颠覆曹氏政权。这从司马孚后来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执政后,他就有意避免过多地参与权政,而后司马氏几次废立皇帝,他也从未参与谋划。司马师、司马昭因为司马孚是长辈,也不敢逼迫他。曹髦被杀、曹奂被废,司马孚都以臣子之礼去哭送,也是其心向魏室的表现。有人认为司马孚那些行为是虚伪,这还真是小人之见。咋没见其他魏臣去虚伪一把?
司马孚的角色很尴尬,他是魏国大臣,也是司马家族的一员,他既不想背叛曹魏,也不想背叛家族,他深知凭他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司马家族对曹魏的篡逆,只能独善其身,从内心里保持对曹魏的忠诚,一直到死,都不以晋臣自居,还能说他是虚伪的吗?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9 20:46:39 +0800 CST  
扯远了,回到洛阳城中来。司马炎允许曹奂在邺城内载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和魏国时一样,上书不称臣,答报不为诏,宾客相待。
曹丕禅汉的故事在此重演,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剧情,只是主角换成了司马炎,曹丕的后代变成了汉献帝。种什么,收什么,一报还一报。
各位看官还记得汉献帝最初的封爵吧?也是陈留王,有好事者以此言说,魏国天下得于陈留王,也失于陈留王。有点像说大清始于摄政王(多尔衮),亡于摄政王(载沣)一样,还有的说始于妇人(孝庄),亡于妇人(慈禧)。其实这些都只是巧合而已,没有什么必然性规律性。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曹奂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谥为元皇帝。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9 20:47:09 +0800 CST  
处理完前朝旧事后,司马炎开始建立晋朝体制。
首先是确立司马家族祖先的地位,追封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昭为文皇帝;司马懿的王妃张氏为宣穆皇后。尊太妃王氏为皇太后,所住之宫名崇化宫。稍后几天,封王后杨艳为皇后
其次是建立分封制。晋朝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而以分封制为重的体制。司马炎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有鉴于曹魏皇室衰落时期,曹姓诸侯王无力捍卫宗室,皇权轻易旁落的教训,分封制的实行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不是一次到位,而是逐步完善,其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一、起源和基础。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为晋王后,指示裴秀恢复古周制,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相应的封地标准为:县公邑一千八百户,地方七十五里;大国侯邑一千六百户,地方七十里;次国侯邑一千四百户,地方六十五里;大国伯邑一千二百户,地方六十里;次国伯邑一千户,地方五十五里;大国子邑八百户,地方五十里;次国子邑六百户,地方四十五里;大国男邑四百户,地方四十里;(一说三十五里)次国男邑二百户,地方二十五里。
司马昭设立五等爵位制是为了巩固自身权力,笼络世族权贵,此时司马家族成员还不是宗室成员,所以并未给司马家族的人大肆分封,只有时任安平郡公的司马孚食邑一万户,地位与曹魏诸侯王一样。
二、大封诸王,调整分封。
晋泰始元年,也就是第二年,司马炎禅魏,大封宗室人员为王,封皇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皇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琊王;皇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皇从伯父司马望为义阳王,皇从叔父司马辅为渤海王,司马晃为下邳王,司马环为太原王,司马珪为高阳王,司马衡为常山王,司马子文为沛王,司马泰为陇西王,司马权为彭城王,司马绥为范阳王,司马遂为济南王,司马逊为谯王,司马睦为中山王,司马陵为北海王,司马斌为陈王;皇从父兄司马洪为河间王,皇从父弟司马楙为东平王,一共二十七个王。这就是所谓的泰始初封,后来这些王的封号封地做过多次调整。
这次调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诸王以郡为国;二、设置封国军队;三、罢除五等爵位制度。
那么,这些诸侯王有多少兵马呢?主要依据诸王封地编户多少来设置,二万户及以上的为大国,设立上、中、下三军,总计五千人;一万户及以上为次国,设上、下二军,总计三千人;五千户及以上为小国,设一军,计一千五百人。
罢除五等爵位是司马炎的一个策略。晋朝建立后,再实行五等爵位制度会对晋朝的统治带来威胁,其中主要是地方六十五里以上的公侯国势力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甚至会发展成割据势力,这是司马炎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要“罢五等之制”而实行“天下诸侯之例”,主要是限制公侯的权力。事实上五等之制一直与晋相始终,但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以伯、子、男等名号获得食邑的,获得食邑的体系变为王、郡公、郡侯、县公、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9 20:49:00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4-21 07:23:51
继续支持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1 14:37:42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4-21 11:05:43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1 14:37:53 +0800 CST  
昨天没来得及更新,今天补上,请各位看官见谅。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1 14:39:08 +0800 CST  
三、咸宁改制,诸侯之国。
因诸侯王全部留在京师未到封国,各王国的军队此时并未建立。一直到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司马炎因齐王司马攸声望太高,担心身后将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采纳卫将军杨珧、中书监、侍中荀勖的建议,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想让司马攸回到封国去。这次调整,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新确定大国、次国、下国地位。平原、汝南、琅琊、扶风、齐为大国;梁、赵、乐安、燕、安平、义阳为次国;其余为小国。三等国的军队人数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明确了中尉领军的原则。另外,郡公、郡侯、县王等同于小国。
(二)传封支子。大国次国最先封王的支子为公,承封王的支子为侯,继承封王之支子为伯;小国五千户以上最先封王的支子为子,以下的和最先封为公侯的支子为男,其余的则不再封爵。有点类似于汉武帝的推恩令,层层递减。公侯五千户的可以设置一军,一千人,中尉领兵。伯、子、男不设置军队。大国最先封王的儿子继承时撤销上军,到孙子时撤销下军。其余都以一军为常态,一千人。
(三)守土制度。因为朝廷职务不能回到封国的诸侯王设置守土士兵,大国一百人,次国八十人,下国六十人。郡侯县公按照下国的标准设置。
自此以后,诸侯王大部分回到封国,各诸侯王的军队逐渐建立起来。曹魏的诸侯王制度导致权臣弄权时宗室无力捍卫皇权的弊端,司马炎大肆封王给兵又矫枉过正,引出八王之乱,这是司马炎没有想到的。
诸侯王有权在自己的郡国内设置官员。齐王司马攸连续三次上书反对由诸侯王设置各级官员的规定,司马炎不予采纳,但司马攸仍然坚持自己封国内的各级官员由朝廷任命。
各封国的租调,诸侯王可“三分食一”,即三分之一归诸侯王,三分之二归中央政府。另外宗室的一切衣食开销由皇室负责,也只有司马攸多次上表称封国内租赋足以满足诸侯王的生活开销,不需要皇室负担,司马炎也没有接受。
司马炎分封力度很大,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共封了五十七个王,五百多个公侯。
吴国灭亡后,司马炎又对分封制进行了调整和改变,对平吴功臣给予很大奖励和晋封,但这已经不是在下讲述范围内的事情了,不再赘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1 14:53:39 +0800 CST  
最后是建立朝廷行政体系,司马孚辈分、资历最老,出任太宰;太保郑冲为太傅、太尉王祥为太保;丞相何曾接替王祥为太尉;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御史大夫王沈接替石苞为骠骑将军;原晋国卫将军贾充为车骑将军;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司空荀顗原职不变,但都晋爵为公。其余文武官员全部晋位二等。
这是《晋书·武帝纪》的记载,和《晋书·职官志》记载的所谓西晋开国八公有出入。开国八公指的是以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因这八位的爵位都是公,所以称开国八公,但是他们的职务有出入,比如司马望是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任骠骑将军,开府。八月,接替何曾任司徒。司马炎代魏称帝时,只是将其封为义阳王,行政职务并没有改变。他任太尉是在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另外一个是车骑将军,陈骞是车骑将军,而贾充也升任车骑将军,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车骑将军,除非有左、右车骑将军的分别,但史书里并没有这么说。陈骞禅让前就是车骑将军,有可能是禅让后将车骑将军让给了贾充,司马炎将其晋爵为公后进行了重新安排,因为不久他就出任侍中、大将军。其实这开国八公之说不大准确,贾充居然不在其中。
中央政府结构基本上是沿袭魏的三省制度,在魏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尚书省,(亦称尚书台)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为主管。初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位尚书,后改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各曹由郎中主管。尚书省是行政最高机构,尚书令、尚书仆射直接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后世有人称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宰相。皇帝特定时期指派的录尚书事一职为文官中的最高职务,可全极处理尚书省事务,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都要照尚书省的命令行事。
中书省,由中书监、中书令主管。主要负责诏令、文书的撰定,同时也参议政事。这也是实权派,魏国的刘放、孙资就是依靠掌管诏令的特权毁了曹氏家族,兴了司马家族。只是因为中书省在内廷,不大为外人所知,晋时由于司马炎对中书省的重视,才使中书省的地位和声望都超过了魏时。
门下省,由侍中、散骑常侍主管,随时为皇帝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有审查尚书省各类文案的职权,权力重大。
汉朝三公九卿制度至此基本上被三省制度取代。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1 14:54:38 +0800 CST  
行政机构建立起来后,就是制定政策,治国安邦。立国之初,司马炎大致采取了以下国策:
一、无为而治。
司马炎为了不引起儒学世族的反感,同时也为了笼络儒学世族,表面上采取了尊孔崇儒的举措,如四季祭孔,举行乡饮、大射等儒家礼仪活动,设立辟雍,(亦名璧雍。周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类似于太学)置博士,(十九人)招收太学生(三千人)等,实际上并没有以儒学治国,而是采取道家的无为而治。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司马炎下诏说:“为永葆大晋江山,以无为之法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五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正身”,是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要求,正己修身,做正人,做正事;要以身作则,“勤百姓”,是要求各级官吏要关心百姓生活,为民勤劳;“抚孤寡”,关注弱势人群,对鳏寡孤独者要体恤爱护;“敦本息末”,就是重农抑商,中国古代是以农立国,历代都强调重农抑商;“去人事”,精简机构,减少办事程序,简洁人事关系。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期有个奇特的现象,立朝之初,大多采取无为而治,朝廷尽量不去干涉社会经济活动,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历代的盛世,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反而是在经济恢复发展好以后,朝廷加大对社会经济的管控,造成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导致朝廷走向衰落。明知道无为而治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什么要加大管控呢?这里面涉及到“三观”、体制、法治、教化等诸多问题,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明定律令。
这是继承司马昭的遗产。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以魏律“烦杂”、“科网本密”为由,让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参考《汉律》及《魏律》来修编新法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完成,第二年颁行全国,成为《晋律》,因是在泰始年间发布生效,故又称《泰始律》。张斐、杜预分别为《泰始律》作了解释注本,张斐注本名《律解》,杜预的为《律本》。因注本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故与《晋律》统称为“张杜律”。
目前已知《晋律》共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字。与《晋律》同时颁布并行的还有《晋令》四十篇,《晋故事》三十卷。
《泰始律》最大的特色是简化了刑律,将原五刑的七种三十七等简化为五种二十余等。其次是缩小了亲属株连的范围。除了谋反大罪之外,凡养子、养女以及出嫁妇女,一律不再受到亲生父母弃市罪的连坐。从这些改变来看,《泰始律》相对于前朝相对宽松。
当时对晋心怀疑虑和恐惧的主要是曹氏家族和蜀地官民,司马炎除了制定律令以外,特别对这两方面的事情做了精心的安排,封曹奂为陈留王,允许其在封地内保留天子仪式等。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紧接着又解除对汉室的禁锢,任用一批原(蜀)汉官员,鼓励蜀人迁入中原。这些政策有效地缓解和解除了曹氏家族和蜀地官民对新朝的疑虑和恐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1 14:55:36 +0800 CST  
三、制定“户调式”经济制度。
这个制度是逐步完善的,贯穿西晋始终,其中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简单介绍一下:
司马炎时对人口按年龄做了个分划:男女16岁—60岁为正丁;13岁—15岁、61岁-65岁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
占田制使农民可以合法占有应得的田地,导致出现两个社会现象,一个是豪门世族的佃户脱离主人,去领取耕种自己的土地;一个是自行开垦荒地。拥有自己的土地并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制度。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疆和土著族群地区有所优惠,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土著族群,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两个概念的组合。品官占田是规定几品官占好多田。荫客是几品官可以拥有好多佃客,官员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承担国家徭役。这两个规定是在保障贵族官僚经济特权的同时又对他们进行了限制,防止他们大肆兼并土地和隐瞒户口。
虽然实际运行中,这些政策都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或隐田不报,或反对农民占有耕地,但还是对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司马炎在鼓励生育,增长人口,吸引蜀、吴等地百姓迁往中原等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百姓的正常生活。
司马炎一系列休养生民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晋初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出现了晋朝盛世“太康繁荣”。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1 14:57:06 +0800 CST  
立白痴太子之谜
司马炎有二十六个儿子,看起来选择余地很宽,但实际却很窄,因为嫡子只有三个,即司马轨、司马衷和司马柬,其中司马轨二岁就死了,也就是说司马炎只能在二个儿子中选择一个。按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儒家礼制,应该选择司马衷,偏偏司马衷是个智力低下的人,(现在很多人称其为“白痴”,在下认为还没严重到那一步,比白痴略好一点)这样的人不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照常理就应该选择司马柬。问题就出在这里,礼制与常理的矛盾。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司马炎立九岁的司马衷为太子。知子莫若父,司马炎对司马衷智力低下的缺陷知道得一清二楚,为什么还会选择他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皇后坚持。
司马炎的皇后是杨艳。杨艳,字琼芝,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 ,是魏国通事郎杨文宗的女儿。杨家在汉朝也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只是到杨文宗这一代衰微了。杨艳还在襁褓时父母就去世了,在舅舅赵俊家喂养,舅母很贤惠,亲自哺乳,自己的儿子则交给其他人哺乳。长大后,跟后母段氏一起生活。这个关系有点突兀,可能杨艳的母亲是难产而死,其父又娶段氏,娶后不久,自己又死了。段氏不能哺乳,舅母正好生了小孩,就将杨艳送去喂养,脱离哺乳期后又送回到后母这里。
杨艳从小聪明漂亮,写得一手好书法,习得一手好女红。有看相的看到杨艳后,预测她会贵不可言,司马昭听说后就让司马炎娶其为妻。司马炎非常宠爱杨艳,杨艳先后生下司马轨、司马衷、司马柬和平阳、新丰、阳平三位公主。司马炎禅魏后,立杨艳为皇后。朝廷相关部门奏请按照汉朝的规矩,分给皇后、太子各食汤沐邑四十县,但是司马炎认为这不是古代的典章制度,没有答应。杨艳是吃舅母奶才活下来的,为报答这份恩情,给舅舅赵俊一个显要的官职,(具体什么职务无记载)还把赵俊哥哥赵虞的女儿赵粲引入后宫为夫人。赵粲后来为充华夫人,在司马炎要废贾南风时极力为贾南风开脱,为保住贾南风的太子妃之位出了很大的力。
司马衷毕竟是个智力低下的人,立他做太子明显不合适,势必会受到一些忧国忧民的朝臣的反对。卫瓘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朝臣都说司马衷“纯质”,(这个词太有意思了,典型的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不能亲政事,卫瓘经常想劝谏司马炎废太子,但事关重大不敢说。有次司马炎在宫中陵云台设宴招待群僚,尚书令、侍中卫瓘借这个机会假装喝醉了,跪在司马炎床前说:“臣有件重要的事情想要说。”司马炎问他:“您想说什么?”卫瓘连续三次欲言又止,终于还是没有勇气明说,就用手抚床说:“这个座位可惜了!”以此暗示司马炎。司马炎一听就明白了,立即制止卫瓘,说:“看来您真是喝醉了吧?”卫瓘这个行为可以上升到离间天子骨肉的罪名,所以卫瓘不敢继续说下去,只能点到为止,从此没有再提起过此事。就算如此小心谨慎,还是因为这件事情得罪了后来的皇后贾南风,遭其迫害而死。
中书令和峤(和洽之孙,和逌之子)也曾向司马炎进谏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能了陛下家事”,委婉地提出司马衷不称职的问题,司马炎听了沉默不语。这件事情的全过程很有意思,司马炎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贾南风,以贾南风的为人,自然是对和峤怀恨在心。司马衷继承皇位后,拜和峤为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贾南风曾经让司马衷去质问和峤说:“你以前说我不能承担国事,现在呢?”和峤也很诚实,老实回答说:“我以前事奉先帝时确实说过这样的话。没能实现,是国家的福分,我怎敢逃脱自己的罪责呢?”奇怪的是贾南风居然没有迫害和峤,这真是个异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1 14:59:28 +0800 CST  
@scufs83 2018-04-21 23:24:53
都到了司马炎时期了,故事快结束了吧?楼主还有新的作品吧!
-----------------------------
谢谢捧场。目前还没有。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3 10:50:50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4-22 07:15:50
周末愉快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3 10:51:08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4-22 16:22:43
司马炎在初期的作为都很不错,在立太子问题上虽宅心仁厚但没有主见,终至酿成大祸。不知先生写完三国以后还想写点什么,在下一定拜读。
-----------------------------
谢谢捧场。目前还没有计划。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3 10:58:26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4-22 16:22:43
司马炎在初期的作为都很不错,在立太子问题上虽宅心仁厚但没有主见,终至酿成大祸。不知先生写完三国以后还想写点什么,在下一定拜读。
-----------------------------
谢谢捧场。目前还没有计划。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23 10:58:40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