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段日子——长篇连载》(持续更新中)

决不后退,继续前进!
我意已决,今后凡有言后退者,定斩不饶!
此时的李渊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士一样,面对眼前凶猛的野兽,他以做好决战的准备,战则胜。
不胜则死!……

但是对于突厥人袭击晋阳的消息,无论其是真是假,还是要认真对待。
李渊决定让刘文静再次出使突厥,想方设法的稳住突厥人,哪怕献上无数的金银财宝,李渊也乐意……

刘文静走后,李渊迅速部署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攻取军事重镇——霍邑。
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想要攻取长安,必须从霍邑经过。
而且当时的时局对李渊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随后攻克张掖、敦煌等地,拥有河西五郡之地。
金城人薛举自称秦帝,立其子薛仁杲为皇太子,随后攻取天水郡,对关中地区虎视眈眈。
而东边的李密,自从和李渊结成同盟后,率军猛攻洛阳,隋将王士充屡战屡败,杨广命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士雄率领精兵3万人讨伐李密,但是这位仁兄很不走运,率军走到河间时,碰上了猛男窦建德的起义军,结果被打的打败,薛士雄只率领数十骑兵逃回了涿郡。
这两件事情的发生,使当时的格局一下子向着有利于李渊的方向发展,首先河南、河北的隋军主力,被李密、窦建德等起义军牵制在洛阳一带,无暇西顾。
而长安的代王杨侑为了防备薛举、李轨进攻关中地区,不得以从长安附近抽调了五万精兵防守西线。
这样一来,身在霍邑的宋老生和河东的屈突通,就像武大郎爬杠子一样,上下够不着的悬在了那里,既得不到东部洛阳的增援,也得不到西部长安的支持。
所以李渊决定,趁此机会,拿下霍邑。
霍邑之战,是李渊起兵后,第一次与隋军正面较量,此战关系重大,打赢了取得开门红,那么后边就很有可能一鼓作气地打到长安,如果打输了,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拿着铺盖卷回家。
所以,这一战,李渊高度重视!
为此,李渊特地让女婿柴绍带领侦查骑兵到霍邑城下侦查宋老生的形式。
而柴绍带着骑兵到了霍邑城下,不仅仅侦查敌情,我们的柴绍同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引诱宋老生出战!
柴同志,你疯了?你这个把人要跟人家PK吗?
不!我没疯!如果他出战,我就跑!
跑?
是的!只要他出战,说明他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我岳父此战必胜!
他如果不出战呢?
不出战?嘿嘿!凭着我柴绍讨敌骂阵的功夫,只要他能忍受就行!

随后,柴绍让士兵开始高声叫骂,当然在叫骂的过程中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
“老生!老生!老豆花生!”
“老生!老生!别老生啊!养不起啊!哈哈!”
……
宋老生的确很勇猛,当然也很无谋!
听到柴绍的叫骂,下令出战!
只是他连战马还没跨上,柴绍早已经跑的无影无踪!
哼!有本事别跑啊!
我当然要跑,因为我完成了任务,我的任务就是了解你的特点……

柴绍将侦查到的情况如实向李渊做了汇报,当然也将宋老生的特点告诉了李渊。
“此人只是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然出战,战则擒已!”
柴绍的话令李渊信心大增。
目标就在前方!
传我命令,向霍邑进发!

八月初二,李渊带领部队来到霍邑城下,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17 22:35:09 +0800 CST  
宋老生的兵力有3万,基本上和李渊对等!
但是宋老生是以逸待劳,而且又是坚守城池,而李渊却是大老远的跑来,要打一场攻城战。
从作战形式来讲,对宋老生比较有利。
俗话说的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且宋老生并不笨,更何况是3万夫当关!
所以李渊想要拿下霍邑并不容易。

李渊在城下仰望霍邑城头,只见城头旌旗招展,长枪林立,刀光闪闪,城门紧逼,一派杀气!
看来宋老生已做好迎战的准备!
李渊认为,强攻不是最上策,应该以付出最小的代价拿下霍邑,因为后边还有很多大战等待着自己。
“儿啊!你们说这一仗该怎么打啊?”李渊向身边的李建成和李世民询问。
“回禀父亲,听柴绍讲,宋老生有勇无谋,我认为应该用轻骑兵挑战,他必然出战,只要他出来,这一战咱们必胜。”李建成说。
“如果他固守不出战,我们就散步谣言说他暗中私通我们,准备投靠我们,到时候相信宋老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一定会出战!”李世民继续说。
“你们的想法很不错,数日前连雨天我滞留贾胡堡,宋老生就应该主动出击,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可见这个人不太懂得怎么用兵,但是你们只说了一半啊!”
“说了一半?”李建成和李世民觉得很不解。
“你们想没想过,即使宋老生出来,他也是背城而战!”

没错!这就是此战的困难之处!
打不过你,我就退回城去!
怎么?你撤了啊?我又出来了!哈哈!
你又过来了?那我就退回去!
耗死你!
这个做法很像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那个无赖状师!
如果宋老生真的这么做,相信一定会给李渊制造相当大的麻烦。
因为李渊是耗不起的!

所以,此战的关键点是宋老生出城后,如何让他远离霍邑城。
然后,切断他的退路,来个瓮中捉鳖!
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因为宋老生是个暴脾气!
李渊想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退避三舍。
他忽然笑了,眼睛中放射出闪亮的光芒!

于是李渊做出了如下安排:
1、 将骑兵部队分为左右二军,李建成领左军,李世民领右军。
2、 如果看见宋老生出城后,部队马上向后撤退,如果宋老生来追,李建成领着左军堵死东门,李世民领着右军堵死南门,切断宋老生的退路。
3、 令柴绍再次讨敌骂阵。

“老生,老生,老豆花生!”的声音再次响起!

宋老生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是个悲剧。
是可杀,不可辱!
随我杀出城去。
李渊,霍邑城下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事实上,结果恰恰相反!

撤退!
李渊下达了命令!
怎么?想跑?
李渊,你往哪里走,拿命来!哇呀呀呀!
……

不知不觉中,宋老生已经追出霍邑城一里远了。
看到宋老生已经远离了霍邑城,李渊命令停止撤退,列阵与隋军对峙!
咦?怎么不跑了?
难道有诈?
没错,你已经被诈!
紧接着一阵呼喊声传到了宋老生的耳朵里,让他觉得很是刺耳!
“宋老生已经被捉获!”
这绝对是一句要宋老生性命的话。

“我被捉获?这不是胡扯吗?
就在宋老生纳闷的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领的骑兵部队从背后向宋老生杀来。
宋老生此时真的成了一只鳖!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19 20:47:51 +0800 CST  
当宋老生意识到这是个陷阱时,一切都已经晚矣。
尤其看到李世民像吃了大粒丸一样,左右的猛砍,以至于刀刃都开始缺损的时候,宋老生觉得这一战,自己注定失败了。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葬身在这里……

事到如今,也只能死战到底了。不管如何,先退回城里再说。
于是宋老生掉转马头开始猛烈的冲击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骑兵部队,试图冲开一条血路,退回城里。
而就在这时,李渊率领着人马,并没有和李建成、李世民的骑兵部队围歼宋老生,而是悄悄地绕过宋老生,代替李建成和李世民堵住了东门和南门。
即使你退回来,也是进不去,我第二次给你做了个大瓮,等你爬进来……

宋老生还是很勇猛的,经过了一番拼杀之后,终于杀开一条血路,渐渐地撤到了霍邑城下,此时他手下只剩下十来个人。
但是,当他看到李渊的部队已经堵在了城门口时,宋老生大吃一惊!
李渊什么时候过来的?
才出一瓮,又入一瓮。
宋老生产生彻底绝望了!
吾命休矣!
突然,宋老生感到脖子上一阵疼痛!
随后,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体渐渐地倒了下去?
咦?我那个身体上边为什么没有脑袋呢?
这是为什么?
原来,在宋老生吃惊的时候,有人从背后砍下了他的脑袋!
砍他的人是刘弘基!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1 12:59:14 +0800 CST  
刘弘基虽然结果了宋老生的性命,但手下的士兵们却觉得不过瘾,纷纷上来乱砍一通,转眼间宋老生便成了一堆肉泥。
守城的士兵在城楼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主帅被剁,自己却靠不上前去,急的上蹿下跳,真想打开城门冲出去,拼个你死我活。
可是,真要打开城门,李渊他们顺势蹿进来可怎么办?
唉!算了吧!咱们头已经让人剁了,还是紧闭城门别出去了!
守住城池要紧啊!
这个想法非常好,但还要看对手是谁!
很不幸,他们的对手是李渊、李世民这样的超级牛人。
所以,不仅你们的主帅被剁,城池你们也是守不住的!

就在李渊看到宋老生倒下去的时候,他下令猛烈攻城!
“岳父!且慢!我们还没来得及准备攻城的云梯呢?”身边的女婿柴绍提醒说。
“不!宋老生刚刚阵亡,现在守城的士兵肯定是惊魂未定,而我军却是士气如虹,如果不趁此机会攻城,错过了这个时机,等城中的人做好部署,恐怕攻城就很困难了。”
没错!势如破竹!战则胜!
有时候,打仗是需要变通的,不一定都按照教科书一板一眼的来做!
其实,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些所谓的成功者,一定都是深深懂得变通的人……

士兵们得到了李渊的命令,迅速地了一场“攀岩比赛”
一个接着一个的踩着肩膀开始攻城。
他们冒着城头滚木、箭雨,奋不顾身爬上城头。
经过了将近一个时辰的奋战,终于攻克了霍邑城。

只是这个胜利,是用无数的死尸和血流成河换来的!
史书记载:血流蔽地,僵尸相枕!
当李渊巡视战场,看到这惨烈的景象后,不禁对身边的人发出一阵感慨:
“今日霍邑之战,为宋老生所逼,乃至生灵涂炭。在战场上是不分善恶忠奸的,相信宋老生手下死去的这些兵士们,也一定有想归附我的,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亲人啊!可是现在……,仔细的想想,心中深感痛惜啊”
李渊说完,情不自禁地怆然涕下,身边的人也都默然良久!
然后,李渊又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堪称经典语句。
“以后攻城,当以文德取之,要尽量避免使用无力,力争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
这句话成了大唐帝国立国的指导思想,后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等盛世局面,都是从这句话中成功地吸取了经验。
是的!这就是偃武修文!
一个盛世局面的开创,绝不是仅仅依靠武力而成就的!
千古皆然!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1 21:59:07 +0800 CST  
霍邑之战以李渊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也是李渊起兵以来,对隋朝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李渊显得异常兴奋,传令犒赏三军。
李渊犒赏三军的方式,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不论出身贵贱,即使你是随军作战的奴隶,只要有战功就能得到奖赏。
为此,李渊还特别起草了一份告示,告诉全军将士,人人平等,只要有功,不论出身,都会依据战功进行奖赏。
这种表现在现在看来好像很平常。
但是,请注意,李渊是距今1300多年的人,在那个种门第观念的封建时代,李渊居然能够做到在我们现代人还难以完全做到的平等思想,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我曾经怀疑是不是史书为了美化李渊的开国功勋,故意这么写。
但是当我认真分析李渊的人生成功轨迹后,我很快打消了这种怀疑,因为在李渊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仁者仁心!
所以,李渊能够具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就能够让人理解了,这虽然不是依靠社会整体思想的进步,印在某个人身上的思想烙印。
但是,我相信,只要你具备仁者的心灵,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体现出博爱的伟大!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2 14:45:49 +0800 CST  
攻占了霍邑,李渊的部队略加休整,继续南进!
八月十二日,到达绛郡(今山西新绛境内)。
李渊又碰到了新的对手!
既宋老生之后,第二位抗拒李渊的人是陈树达。
他领兵坚守绛郡!

要说起这个陈叔达,可是大有来头,这位仁兄乃是陈宣帝的第16个子,很有才学,在他还是个小孩子时,有一次参加一次宫廷宴会,在一顿饭的功夫,就写了十首诗,当时被人们争相传诵,成了著名的超级写手。
后来,陈朝灭亡后,杨广爱惜他的才华,让他做了绛郡通守。
其实,我认为这个安排是不合理的,陈叔达虽然很有才华,但那是文才,不是武略,让一个书生去带兵,结果可想而知!
不能上等货大材小用,
八月十三日,李渊的军队向陈叔达发起猛攻,结果没用多长时间,隋军一败涂地,陈叔达战败被俘!
李渊和杨广一样,也是很爱惜陈叔达才华的,所以当手下的士兵将陈叔达绑到他的面前时,李渊第一件事就是替陈叔达松绑。
“将军受惊了!”李渊的声音很温和。
“哼!我现在乃是介下囚,受不起唐宫公的这番礼遇啊!”陈叔达语中带刺的说道。
“呵呵!我爱惜将军的才华,希望将军能够归顺于我,我们共举大业,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间,将军可愿否?”
“拯救黎民百姓难道就必须造反吗?李渊你这是大逆不道啊”
“将军此言差异!今杨广无道,天下人揭竿而起,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推翻暴政!我和他们一样,别无二心。今日起兵,虽然反对杨广,但是却想拥立代王。”
接下来李渊的这句话,说的很有分量,在我看来,陈叔达投靠李渊,就是这句话起了作用。
“将军是陈朝人,当初杨广爱惜您的才华,您屈尊于他,今日李渊同样爱惜将军的才华,将军为何执意不从呢?”
这绝对是一句刺激陈叔达神经的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别在这跟我装忠贞,你可以投靠杨广,为什么就不能投靠我?
陈叔达虽然是个书呆子,但并不是弱智,当然他也不是圣人!
在一般情况下,生存是硬道理!
如果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不好了!
所以陈叔达决定投靠李渊。
“唐公如此爱惜我,我愿效犬马之劳!”
收拢人心当然要恩威并举!
李渊是这方面的专家!

自此陈叔达成为李渊的超级写手,和温大雅同掌机密文件。
后来李渊军中的军书、教令、文告,以及李渊开会的发言稿等,基本上都是出自陈叔达之手!
李渊偏爱武将,同时更重文臣!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2 18:29:57 +0800 CST  
八月十五日,李渊进军到龙门!
龙门紧靠着黄河!
黄河,这是一条让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河流!
滚滚黄河,奔腾咆哮,川流不息,一泻千里!
传说,每年春天,江河湖海中的黄鲤鱼,都会来到黄河,然后逆流而上。一年中,能登龙门者最多不过72条,只要登上龙门,就会有云雨相罩,然后天火从后边烧掉尾巴,黄鲤鱼化身为龙。这就是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要雨得雨,要风得风!
鱼跃龙门就不同!
今天,李渊骑着战马站在黄河岸边,忽然想起了这个传说,不禁浮想联翩!
今日我统兵来到龙门,不就是前来跃龙门的黄鲤鱼吗?
如果起兵成功了,我将会成为黄袍加身的真龙天子!
难道,老天爷在暗示我会成功?
成功了我将号令天下,万人景仰!
这一切,会实现吗?
李渊当然不会想到,一年后他的这个理想将成为现实!
嗯!那就为了这个即将实现的理想努力奋斗吧!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3 19:26:25 +0800 CST  
回到营地,李渊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来,前有涛涛黄河,又有屈突通的重兵把守,眼下还是要解决怎样渡过黄河的问题。
现在屈突通率重兵把守河东(今山西永济),李渊面临着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不和屈突通交手,从龙门强渡黄河,直取长安。
第二个选择,先取河东,打败屈突通,再渡黄河。
这两个选择都有一定的风险。
第一个选择的风险是,在渡过黄河后,如果长安不克,背后就有可能遭到屈突通的板砖。
第二个选择的风险是,和屈突通交手,如果不能短时间解决他,和他形成长期的对峙,一旦长安的代王杨侑缓过手来,派兵东渡黄河,进攻自己,到时就会受到长安的隋军和屈突通的夹击。
这个滋味可是不好受!
该如何选择呢?
李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于是只有召集部将开会商讨对策!

“屈突通手握重兵,坚守河东重地,我们如果不理他,直接渡过黄河,攻打长安,如果打不下来,屈突通赶来援救,我们就会腹背受敌,我认为应该先打败屈突通,然后再渡黄河。”裴寂在会上率先亮明观点,主张先取河东。
“不!我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我们士气正盛,应该急速渡过黄河,相信长安周围的隋军一定会望风而逃,如果在这里和屈突通形成对峙,白白浪费时间,时间长了会使军心涣散,而且关中有很多义军,他们现在都没有归属感,我们应该把他们纳入麾下,屈突通死守河东,不足为虑!”李世民的观点主张强渡黄河。
年轻人的想法就是大胆!
相比之下,裴寂的观点虽然也很有道理,显得有些保守!
看来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的代沟问题,始终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这两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李渊更加犹豫不觉!
散会后,李渊的眉头紧紧地锁在了一起。
渡河还是先打屈突通,这个问题令李渊心烦意乱!
正在李渊冥思苦想之时,一个人来到了李渊的身边,他向李渊提出的建议,使李渊最终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三种方法。
这个人的名字叫任瑰!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3 21:58:39 +0800 CST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河东的时候,曾经受过任瑰的照料,说任瑰是李渊一家的大恩人,一点也不为过。
这次来投奔李渊就是因为曾经照料过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一造反,被当地官府缉拿,不得已前来投奔李渊。
任瑰向李渊的建议是,迅速渡河。
迅速渡河?
这个观点和李世民一样啊!怎么能说是第三种方案呢?
事实上,任瑰的渡河方案和李世民的渡和方案是不一样的。
准确的说,仁瑰的方案更加可行!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主力渡河!留下偏师围攻与牵制屈突通。
当李渊听完任瑰的建议后,高兴的差点跳了起来。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只是有时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不要认为自己全知全能,你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环境下,会遏制到最低限度。
也许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语就会让你瞬间拨云见日。
当然,前提是你是一个虚心纳谏的人!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4 22:36:53 +0800 CST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李渊迅速作出了部署。
首先命令左右统军王长谐和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等人率步兵6000人从梁山渡河,屯兵河西,作为先头部队。
同时自己亲率主力大军,渡江入关,重点攻取长安。
然后集中相当的兵力,组成偏师围攻与牵制屈突通。
李渊特别叮嘱偏师部队,不要和屈突通正面对抗,只要牵制住他,确保大军平稳渡过黄河就好,当大军渡河成功后,偏师部队不可恋战,迅速渡过黄河,与主力部队会合。

九月六日,先头部队渡过黄河,安营扎寨。
九月十二日,李渊率领主力大军,渡过黄河,与先头部队会合。
成功渡过黄河后,李渊立即命李建成和刘文静、王长谐等率军五万人,进驻永丰仓,守卫潼关,防止洛阳的隋军和屈突通部的增援,同时接应偏师部队渡河。
另一方面,命李世民率刘弘基等诸军五万人,沿渭河北岸西进,迂回包围长安。
这两路大军都是以长安为最终的战略目标,定期会战!

就在李渊准备向长安挺进的时候,有三个人来到了李渊的身边,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于志宁、颜师古、长孙无忌。
在这里之所以要介绍这三个人,是因为这三个人在后来的“贞观之治”中,分别在政治、文学领域中作出的了卓越的贡献,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人。
于志宁,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超级写手,在后来的贞观时期先后预修《隋书》、《大唐仪礼》、《留本司行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本草》。自撰《谏苑》20卷、文集40卷,为唐朝的修史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颜师古,北齐著名大儒颜之推的嫡长孙,后来在“贞观时期”为《汉书》作注、考订《五经》,丰富了《汉书》和《五经》的内容。他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四世孙,名字叫做颜真卿,关于这个牛人的事迹,我们将在后边的《城阙烟尘卷》中详细介绍。
长孙无忌,相信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李世民妻子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的亲哥哥,这兄妹俩就是那个向隋文帝献上“解仇斗郄”之术大破突厥的名将长孙晟的儿女。
长孙无忌,将在后来的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废立太子等一些列事件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后来李世民排位凌烟阁二十四臣的顺序时,将长孙无忌排在了首位。不是因为他和自己沾亲带故,而是因为这个人实在太过出色。

李渊对于这三个人来投奔自己,那是相当的高兴,所以马上对三个人进行封官,任命于志宁为记室(随军秘书长)、颜师古为朝散大夫(智囊团成员)、长孙无忌为渭北行军典签(随军(文书)。
这个时候,李渊受到了一封来自鄠县(今陕西户县)的信,当李渊读完这封信后,立即招柴绍来见。
他派给柴绍的任务是,马上到鄠县去接应自己的女儿平阳公主。
因为平阳公主在鄠县招募了7万人。
目前正带着这7万人赶来投奔自己。
一个女孩子居然招募了7万人。
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的故事代代流传!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5 21:02:43 +0800 CST  
平阳公主是李渊和窦氏夫人所生,排行第三。
李渊派柴绍去接应她,是因为她是柴绍的妻子。
有的武侠小说把他叫做三娘子,或者叫做李秀宁,其实因为古代男尊女卑的原因,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她叫什么名字,“平阳公主”是唐朝建立后,李渊给她的封号。
但是即使不知道她真正的姓名,平阳公主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远远超过了她的本来名字,因为这个女子确实不一般。
唐朝的公主女强人实在不少,例如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但是我认为无论从品德、才能、智慧、功绩等诸多方面比较,她们与平阳公主相差甚远。
这个女子开创了唐代公主的风气。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一位女皇诞生于唐代,但是也许你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只娘子军也是诞生于唐代,他的创建者就是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和柴绍成亲后,一直定居在长安。
但是当李渊起兵后,这对夫妻受到了朝廷的通缉。
听到被通缉的消息后,当时柴绍想和平阳公主一起前往太原投奔李渊,但是这个不寻常的女子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柴绍独身去投奔李渊,自己留下来伺机招募义兵,准备接应李渊的大军。
这个决定对于男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又岂能太在意儿女情长?
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如果一个女人也能作出这样的决定,那就只能证明一点——这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人。
柴绍走后,平阳公主迅速离开长安,前往鄠县。
鄠县虽然不是平阳公主的家,但是李家在那里有庄园产业。
平阳公主回到鄠县后,卖掉了庄园,开始招募义兵。
这个女子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巨人招募了三四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
史书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平阳公主是怎么招募这些义兵的,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如下结论:
1、 平阳公主是个漂亮MM,所以那些义军的首领看着比较养眼。要知道任何时代美女
都是比较有号召力的。
2、除了漂亮之外,要具备超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要知道他招募的这些义军原本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
3、纪律严明,得到老百姓的拥戴。相信平阳公主一定是个令出必行的人,治军非常严明。
4、善于用人。
5、具有亲和力。
……
当然要想成为一个让人钦佩的女领导,能让你的员工认真的工作,为本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是仅仅具备上述几点就可以的,相信平阳公主的身上一定还具备更多做领导的潜质。

通过平阳公主的不懈努力,她成功的收编了关中地区几股很有实力的义军,例如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部,规模已经达到了7万人。
当他听到李渊成功渡过黄河后,带领这7万人前来与李渊会合。
所以才有了前边李渊命柴绍接应她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当平阳公主与李渊会合后,将这七万人全部交给了李世民,主动让出了指挥权。我相信这更是她的闪光点。
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过分,不越位!

因为唐朝的牛人实在太多,在后边我们不在介绍她。
所以借着这个机会我们说一说平阳公主的结局。
唐朝建立后,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
后来,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书上忽然记载了她的死讯。
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
而在这之前,李渊刚刚平定了刘黑闼。
所以,我大胆的猜测,平阳公主是在平定刘黑闼时战死的!
因为平定刘黑闼时,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相信以他的性格一定会参加这次战斗,所以很有可能死在那场战役中。
顺便说一句,平阳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唯一的一位以军礼下葬的女性……
君不见,娘子雄关今犹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每当我读到平阳公主的历史资料时,我都会对这位女子产生一种由衷的钦佩之情。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权统治下,平阳公主宛若一枝鲜艳的花朵,绽放出永恒的芳香。
在这里我想说,相对于男人来讲,女人也许很弱势,但正因为弱势,所以才更要自强。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一首诗,我们大家一起来吟诵一遍吧!

巾帼英雄胆气豪,腰横秋水艳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儿红装换战袍。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6 20:37:14 +0800 CST  
算上平阳公主带来的这7万人,李渊的兵力达到了25万人。
从最初的3万人到现在的25万人,李渊的势力似乎在一夜间陡然猛涨,但是你要明白这是靠怎样的努力才能换来。
大家跟着你,一要有饭吃,二要有出路,这个出路就是你能为大家带来好日子。
准确地说,是你能为大家带来一个太平盛世!
老百姓的要求是在很简单,能够安居乐业,这就足够了。
人们正是在李渊身上看到了这种希望,所以才情愿跟着他勇闯天下!
所以,3万人变成25万人,不是什么奇迹,而是一种必然!

这25万人中,李世民因为得到了平阳公主的七万人所以兵力达到了12万人,李建成有5万人,李渊有8万人。
看都自己手中的兵力已经相当充足,李渊命令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向长安进发。

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两路大军向长安进发,这兄弟俩简直可以用神速来形容。
李世民连克高陵、泾阳、武功等地,可以说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到达了长安附近的阿城(秦时阿房宫城)。
而李建成这边,虽然屈突通在闻知李渊渡过黄河后,迅速领兵急救长安,但是在新封却被刘文静、王长谐部所败,所以李建成的行进速度也是相当快的,几天的功夫就从永丰仓打到了长乐宫。
这兄弟俩一北一东,对长安形成钳形夹攻之势。
老爹,我们就等你的到来,只要你到这一声令下,咱们爷仨一起打进长安城。
杨侑那个小屁孩,岂是咱爷仨的对手!

十月四日,李渊进军至长安,屯军于春明门(长安城东面三门中的中门)西北,与李建成和李世民合兵一处。
长安就在眼前。
但是此时李渊却开始犹豫起来。
究竟打不打长安?
准确的说是立即就打,还是先作政治攻势!
毕竟自己起兵的口号是拥护代王杨侑的!
代王杨侑虽然年幼,但并不是白痴,看到李渊的大军把长安围个水泄不通,随即命令长安留守卫文升、阴世卿等严加防范。
究竟严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信使都不通!
绝对不能让李渊进来,宋老生已经死了,屈突通也败了,这是最后的希望了。
杨侑企图用死守来保住长安。
只是,就是这点希望,也将很快破灭!

鉴于自己起兵时的口号和杨侑的严防死守,李渊决定暂时不攻长安。
先采取政治攻势!
所以,柴绍继续出马!
不过这一次不是讨敌骂阵,而是劝降!
“守城的兵士听着,唐公此次来长安,乃是拥立代王的,请回去告知代王,让他打开城门。”
“唐公没有反隋的之心,请代王放心。”
一连十余天,柴绍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话语。应该说还是很有诚意的。
但是长安方面的态度实在不靠谱,不管是同意也好,反对也罢;你总得表个态啊!
不出声!不表态!不回音!
这就不好了。
李渊也许有耐心,但是手下的将领可都是暴脾气。
“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打进去再说。”
“是啊!唐公!这叫什么玩意儿啊?连个回话都没有!”
“咱们不能整天跟他耗啊!真想揍他屁股!”

诸将这样的态度,李渊可以理解,毕竟到这来,就是为了进长安,如今总在外边转悠,还不如不来。
但是李渊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表明自己“尊隋”的诚意,从而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我希望你没有回音。
越没有回音越好。
这可不是我要打你哦!
你让我不得不打!

所以李渊立排众议。
决定继续等待!
等待的目的,是为了那个最终决战时刻的到来!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7 23:08:20 +0800 CST  
李渊决定再给代王杨侑一些时间。
时限是七天。
如果在这七天中杨侑还是连个屁都不放的话,李渊就下令攻城。
但是,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让李渊意想不到的事,就是这件事,促使李渊提前攻城。
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让很有涵养的李渊,连七天都忍耐不了。
那么,我告诉你这绝对是一件让李渊觉得比杀了自己还难以接受的事情。
事情的起源是因为两个人。
阴世师和骨仪。

这两个人是杨侑身边的宠臣。
也是奸臣!
本来杨侑将防守长安的重任交给了卫文升和阴世师,由卫文升负责统领全军,但卫文升毕竟是个已经70多岁的老头子,杨侑刚刚任命完毕,这个老头子就病在了床上,后来没等李渊打进长安,就病死了。
杨侑无奈只好将防守长安的重任交由阴世师来负责,同时让骨仪协助他。
这两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用一句话来概括:打仗熊样,做官猴精!
都是官场老手,善于拍马屁!
李渊的儿子李智云就被这两个所杀!
相信在平时,一定使用了很多哄杨侑开心的伎俩,从而赢得了杨侑的信任。
要不然,要不然不会将防守整个长安的重任交给了他。
但是在我看来,这两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贼大胆
基本上算是能惹不能扛的主。

这一次,两个人想出了一个守住长安的“完全之策”。
至少在他们看来是“完全之策。”
那就是将李渊在长安的亲戚全都抓起来,从而要挟李渊,使他不敢攻城。
实事求是地讲,这个计策还是很不错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李渊也不例外,看着自己的亲戚在敌人手里,即使想攻城也得慎重考虑。
像刘邦那样,自己的老爹都快让项羽下油锅了,还插科打诨地要杯羹吃,毕竟不多见!
但是阴世师和骨仪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就证明了这两个人是名副其实的白痴。
这两位仁兄居然挖掉了李渊家的祖坟,然后挫骨扬灰,而且捣毁了李渊家祭拜的祖庙。
这就很过分了。
不仅是过分,简直是有损阴德!
让生者不安也就罢了,但是无论如何也应该让逝者安息!
并且在古代,中国人最崇拜的是自己的祖先,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就是说一切行为都是以“孝行”为根本,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逢年过节要祭拜祖先,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而如今李渊的祖坟都让这两位仁兄给挖了,李渊不抄家伙和他们拼命才怪!
这两个人做的这些事,连他们的手下,都有些看不过眼,私底下都议论纷纷。

当李渊听到这个消息时,脸色瞬间由红润变的铁青,然后由铁青变成紫色。
“混账!阴世师骨仪你们两个混账王八蛋!不杀了你们俩,我李渊誓不为人!”
李渊被彻底激怒了!
杀我爱子,刨我祖坟,毁我宗庙,抓我亲属!
你们两个人死一万次也不够!
传我命令,全军将士准备攻城!

虽然李渊被激怒,但是并没有失去理智,在下达攻城命令的同时,李渊同时传令,打进长安后,不得毁坏隋朝的祖庙,不得侵犯代王杨侑极其皇室成员,违者灭三族!
佩服!这才是王者风范。
报复的方式不仅仅是以暴制暴。
有一种报复的方式叫做——宽容!
在我眼中,天下才是最重要的!

十月二七日,李渊下达立刻总攻的命令。
李建成负责攻打长安的东南两个方向,李世民负责攻打西北两个方向。
而李渊自己则在原地坐镇指挥!
将士们,长安就在前方!
冲啊!
战鼓擂动!
刹那间,20余万将士抬着攻城的器具,冒着隋军的箭雨、滚木、石块,冲向长安那高大坚实的城墙……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8 16:24:43 +0800 CST  
貌似风格有点改变!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8 23:21:33 +0800 CST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九日。
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这一天里,军头雷永吉第一个登上了长安的城墙,成功地打开了一个缺口。
随后,李渊的部队一拥而上!
顷刻间,隋军土崩瓦解。
长安被攻陷了。
我的描述虽然很简单,但是你千万不要认为长安就这么轻易被攻打下的,据史书记载:
“云梯竞耸,楼幢争高,百道齐来,千里并进,绕京竹木,歼于斯矣!”
这场战役,绝对是一场惨烈的拼杀。
有很多人想一堵长安城的风采,但是在他们即将踏进长安城的时候,不幸的倒下了。自古以来,都是一将成名万古枯……

秦中自古帝王都,长安就是帝王都的中心。
这是座伟大的城市。
刘邦、刘秀、苻坚、杨坚以及无数的英雄豪杰,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如今李渊也来到了这个城市。
曾经朝思暮想的地方,现在我终于进来了。
这怎么能不令我心潮澎湃呢?

当李渊来到皇宫大殿时,一眼便看到了躲在桌子低下的代王杨侑。
杨侑只有13岁,放在现在也就是小学刚毕业,一个小孩子看到一群胡子拉喳拿着刀拿着枪的人进来,吓得一下子就哭了。
“杀了他!杀了他!为死去的弟兄报仇!”李渊的兵士群情激奋。
虽然李渊在下令攻城的时候,说过打进城去,不得侵犯代王,但是当真正面对代王时,兵士们还是怒从心头起,因为他们知道,攻打长安死了那么多兄弟,全是因为这个小孩子。
现在杀了杨侑实在是比捏死一只蚂蚁还容易,但是李渊兵没有忘记当初起兵时的口号。
何况,这个小孩子在未来还有利用价值。

不过,没等李渊表态,杨侑身边的一个人突然发话了。
“唐公举义兵,既然是匡复帝室,尔等不得无礼!”
事实上,此时杨侑的身边只有这一个人。
这个人名字叫姚思廉。
当时的职位是侍读(陪代王读书),而后世人们统一给他的身份是大史学家。
因为他著有《梁书》和《陈书》。
纯粹的高级知识分子。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骨气,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暴,胸中有一股浩然争气。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始终坚信,中华文明正是有了这些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高贵气节,从而使中华文明得以源源流长。
而姚思廉就是这庞大知识分子队伍当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放肆!都给我退下!”李渊斥退身边的兵士。
然后李渊恭敬的向杨侑和姚思廉行了一礼说:
“我此次前来,确实乃是尊奉代王,匡复帝室!方才手下兵士都有冒犯,还请代王恕罪!”
“唐公乃是仁义之人,我相信唐公也不会食言的。”姚思廉依旧保持着高傲的神态。
“呵呵!是啊!这么多人都走了,只有姚公还留在代王身边,真是令人佩服啊!”话语中李渊比啊大了对姚思廉的敬佩之情。
“现在我来了,长安的事情就交给我吧!姚公赶快扶代王到后殿休息吧!咱们则个良辰吉日,再拥立代王为帝。”
“唐公,老朽只说一句话。”
“姚公请讲!”
“望唐公爱民如子,好自为之!”姚思廉的眼睛放射出精光。
到现在为止,姚思廉当然明白,李渊做皇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大势不可逆!众生顺从之!

姚思廉扶着杨侑离开了大殿。
现在李渊站在这座空旷的宫殿里,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李渊并有食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安抚百姓,不许军队抢劫百姓,宣布废除隋朝的一切严刑峻法。
李渊也没有忘记处理两个人,阴世师和骨仪。
他给这两位仁兄的待遇是:斩首示众!
同时李渊下令将监狱中的囚犯全部释放。
但是有一个人,李渊却是坚决不放。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靖。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29 13:48:03 +0800 CST  
李靖,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
出身高贵,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
这是一个有才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让后人无限景仰的人。
当初,就连杨素都称赞他是个成为“王佐之才”的料。
但是眼下,这个未来的“王佐之才”却被关在监狱里。
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当初李靖曾经担任马邑郡丞。本来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但是这位仁兄却偏偏不甘寂寞,当他听到李渊在太原也暗中招兵买马,想要起兵造反时,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
于是这位仁兄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前往江都向杨广报告。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吃着隋朝的俸禄,就要为隋朝尽忠,何况他的舅舅还是隋朝的大将。
但是,我猜测李靖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得到重用。
连杨素都夸我是王佐之才,而我现在却在山西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天天干的活可是不少,却没有赏识,照这样下去,恐怕我成了骨灰也不会成为王佐之才。
于是李靖就天天盼着机会的出现。
都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李靖可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现在李渊要造反,这就是机会。
我要是到江都给李渊奏一本,杨广肯定包我升官发财,说不定还会让我统领全军万马去打李渊。
妙极!妙极!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但是自己身为朝廷命官,处在李渊管辖的地界,想要前往江都似乎不太容易。
人家要问:李靖,你去江都干什么?
总不能回答:我去告你造反吧!
所以李靖想了个妙计:将自己打扮成囚犯的模样,让自己的长官派人押送自己去江都。
这实在是个好办法,李渊要是问起来,就说是朝廷重犯,皇上让押往江都。
但很不凑巧的是,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士兵们真的将李靖当成了囚犯,就地关在狱中。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既然已经如此,是生是死,听天由命吧!
此时,李靖当然不会想到,正是因为这次的囚禁,他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那个灭萧铣、抗突厥不世出的名将李靖,即将诞生……

现在李渊正在翻看着长安城囚犯的花名册。
“嗯?李靖?”李渊的眼睛盯在了李靖的名字上。
“这个李靖是那个韩擒虎的外甥么?”李渊问手下的兵士。
“回禀唐公!正是此人!”
“我好像记的他是马邑郡的一个什么官,怎么跑到长安犯罪来了?”李渊有些纳闷!
“这个人先不要放!把他带到我这里来,我要亲自审问他!”……

当李渊看到李靖的那憔悴的面庞时,竟然有些心疼。
毕竟李渊和韩擒虎也是老相识。
但是,李渊发现李靖的眼神似乎有些轻蔑。
“你可是韩擒虎将军的外甥?”
“是又怎么样?”
这是什么态度?李渊好像自己挨了一记闷棍。
“所犯何罪啊?”李渊继续问道。
“我没犯罪!”
“没犯罪?那为什么会是囚徒的模样?”李渊不解的问。
“哈哈哈!李渊,可惜天不助我李靖,成全了你这个反贼!”李靖高声叫道。
霎那间,李渊惊呆了,他万没有想到李靖会是这个态度。
随后,李靖将自己先前的计划告诉了李渊。

“大胆!敢给我告密!”李渊听李靖说完,愤怒的直拍桌子
“来人!将李靖给我押出去斩首,让他到阎王老子那去告密!”
“哈哈哈哈!李渊啊!李渊!亏你还说自己是兴义兵,除暴乱!原来都是放屁,你为了泄私怨,现在就要杀义士乎?”
“少跟我来这套!你这样的我见的多了!赶快拉出去!”李渊似乎失去了理智!

就在这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叫喊声。
“刀下留人啊!此人杀不得啊!”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李世民!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30 22:37:37 +0800 CST  
李世民知道李渊杀李靖是一时的冲动。
都说冲动是魔鬼,看来这个魔鬼是任何人都挥之不去的梦魇,无论你是俗人还是圣人。
李渊这样的英雄也不例外。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李靖的问题上,幸好还有李世民,否则李靖就此会人头落地……
“父亲!此人杀不得啊!”李世民来到李渊的面前急切的说道。
“此话怎讲?”李渊不解的问。
“父亲请息怒,听过孩儿的一番话后,如果父亲还认为此人该杀的话,孩儿无话可说。”
此时,李渊的情绪稍稍的平复的些,他抬头看了一眼李世民,知道这个儿子想来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所以也想听听李世民怎么说。
“好!那就等一等!听世民说完后,再动手不迟。”
“父亲!这个李靖可是个人才!”
“我知道!但是我平生最恨告密之人,这种背地里捅刀子的人,他本事再大你说能用吗?”
“呵呵!父亲!孩儿也恨这种人!但是您想没想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李靖也算是尽忠了。而且此人在父亲面前丝毫不隐瞒实情,可以看出李靖绝不是阴险小人。”
李世民停顿了一下,看到李渊的气色有些好转,便走到李渊的身前,凑到他耳根说:“孩儿听说以前杨素曾经夸奖过他,说他是个王佐之才,您想想连杨素都夸奖的人,想来肯定不一般。何况他又是韩擒虎的外甥,而您和韩擒虎又是老相识,如果杀了他恐怕不好吧!”
“而且,虽然咱们已经占领长安,但是周围的强敌还很多,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不如让他留在孩儿的帐下,待罪立功!”
李世民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李渊。
李渊虽然刚才很冲动,但他绝不是驴脾气。
听李世民说完,李渊意识到如果没有李世民的提醒,自己已经犯下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杀了一个李靖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天下有才之士谁还敢来投奔自己?
想到这里,李渊惊出了一身冷汗。
我刚才怎么这么糊涂?
我的见识怎么还不如我儿子啊?
看来有志确实不在年高啊!
但是话已经说出,犹如泼出去的水,怎么能收回呢?
李渊有些为难!
幸好他的身边有李世民。
“父亲啊!我看李靖已经通过您的考察啦!”李世民大声的对李渊说,然后朝李渊挤挤眼。
“考察?哦!对对!哎呀!我真是老糊涂!给李靖松绑!”瞬间李渊并明白了李世民是在给自己解围。
李渊走到李靖的面前,看着这个面庞白净的人,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
“嗯!好!是条汉子!哈哈!”说着重重地捶了李靖一拳。
这一次,轮到李靖有有些蒙了。
“其实我早就听说药师是个响当当的汉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你以为我真要杀你啊?刚次那是试探你!如果你刚才要是跟我求饶,说不定我真会杀了你。”
不愧是老手!听完李世民的一句话,李渊就可以自由的发挥。
此时,李靖也有些难为情,因为在狱中,他曾经听说李渊到长安城中安抚百姓、废除暴行,所以先前对李渊的偏见也有些好转。
“唐公!说句实话!药师心里佩服你!当初要去江都告发你,是因为想受到朝廷的重用,在马邑这个穷地方实在是……唉!”李靖无奈的低下了头。
“呵呵呵!别说了!别说了!我都能理解!大丈夫谁不想建功立业啊?从今以后,跟着我!我重用你!”李渊笑着拍着李靖的肩膀。
“父亲!就让李靖先在我的帐下效力吧!孩儿想和他学习兵法!”
“李靖!你愿意吗?”
“唐公如不嫌弃!药师愿效犬马之劳!”……

自此李靖成为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将。
至此,李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后边,他会有一系列出色的表现。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名将究竟是怎样练成的?
看过李靖的故事后,我终于明白了。
练就成名将,需要勇气、耐心、智慧、隐忍。
但是更需要——忠义的气节!
正是忠义的气节,挽救了李靖的生命,也是忠义的气节让李靖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展宏图。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31 21:54:31 +0800 CST  
李渊坐在长安的宫殿里,此刻他正在思考夺取天下的的这盘棋接下来该走哪一步。
自从李渊进了长安成后,有很多人劝他干脆废掉杨侑,自己称帝。
但是,老谋深算的李渊明白,目前还不是称帝的时候。
身在权利的中心地带,但是同样也处在包围圈之中。虽然隋朝的旗帜还在,但是此时的中国早已不是隋朝说的算了。
在李渊的周围,西有薛举;北有刘武周;东有窦建德、李密、王世充;南有萧銑、杜伏威等;
处在这群猛人的包围下,相信李渊要是称帝,那一定会被这些人的口水淹死。
大家的目标都是长安。
我们在外边拼死拼活,你坐收渔翁之利占了长安也就罢了。
居然还敢称帝?
大家一起扁他!
如果事情闹到这个地步,那当初李渊还真不如老老实实的在山西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活。
帝王的梦想,是千万人的梦想,但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只有一个人,而且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一定要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所以道路是曲折的,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枪打出头鸟,能飞也白搭!
所以眼下,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更何况自己打出的旗号是“拥代王,反杨广”
当然不能出而反而!

但是我最终的目的是想拥有那个无上的权利,在获得那个权利之前,我所作的一切都是策略而已。
既然不能立即拥有无上的权利,那就使用策略一点点的接近那个至高无上的权利。
李渊的第一个策略是:拥立代王杨侑为皇帝。
这个做法很想400多年前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十五日。
李渊将13岁的代王杨侑迎接到了大兴殿!
随着一班朝臣震耳欲聋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声音,杨侑被李渊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隋恭帝,改元义宁。
同时以李渊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并进封为唐王。
在我看来,前边的官职对于李渊来讲都不重要,而进封“唐王”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李渊的第二个策略!
因为从秦始皇以来,皇帝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但是在分裂时期(例如三国、南北朝等),不同的政权就会有不同的皇帝,虽然彼此承认,但是所有人都明白最终实现统一后,皇帝还会是一个,在这种背景下,“王”就成为了皇帝之下的一个爵位,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下皇帝虽然与皇帝不可共存,但皇帝与王可以并存。
也就是说:你称皇帝,我心里不舒服。你要是称王还勉强说的过去。
所以窦建德那么大势力,也只是自称长乐王;萧銑拥有江南大片土地,也只是称梁王;
就连李密都只是称魏公……
因为称帝就意味着把自己放在立刻众矢之的位置。
但是称王,从另一方面来讲,又是称帝的进身之阶。
往前迈一步就是皇帝。
何况对于李渊来讲,杨侑只是个小学生,如果不听话的话可以罚站、留校。
只要板起面孔,杨侑肯定害怕!
所以“王”放在李渊这里,就相当于皇帝。
现在好了,自己拥有了无上的权利,又避免了把自己放置在众矢之的的位置,何乐而不为呢?
是的!暂时是可以的!
问题是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是个头!
事实证明,转机很快就到来了。
这个转机完全是因为一个人的死亡。
随着他的死亡,格局转变了,历史转弯了!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4-02 20:45:59 +0800 CST  
杨广对于自己的死,可能早有预料。
自从到了江都后,杨广变得愈加颓废,常常对着镜子欣赏自己。
不可否认,杨广是个美男子,但是一想到自己如此艰难的处境,杨广的脸上愈发显的憔悴。
每次一边欣赏镜子里的自己,一边对他的皇后萧氏说:“这么好的脑袋,你猜谁最终能把他砍去呢?”
这样一来,把萧皇后吓得心惊肉跳,问杨广为什么要这样说,杨广每次都是脸上闪过一丝冷笑,然后阴冷的说一句:“无论贵贱只要快乐就好,有什么可以忧伤的呢。”
虽然史书上没有杨广得神经病的记载,但从杨广的这些言行来分析,在当时杨广可能已经患上了神经病,至少是间歇性神经病,而他得这种病八成是被吓出来的。
虽然杨广的精神除了问题,但还不至于神经的一塌糊涂,也许他早就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还是经常安慰自己,他经常对萧皇后说:“现在很多人想篡夺我的帝位,即使他们成功了,我也会像陈后主一样,被封为长乐公(陈后主投降后受封的官爵,到时咱们还不是照样吃喝玩乐?”
记得有个成语叫掩耳盗铃,最终欺骗的只能是自己。
但是帝王也是人,人的情感很复杂,正常情况下,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人们依旧选择生。
人之本能!
只是有些时候,生与死的选择权利,不在我们手中。

现在李密把洛阳围的水泄不通,李渊又占领了长安,杨广觉得无论是洛阳还是长安恐怕都回不去了。
于是他想把国都迁到丹阳(今南京),打算偏安江南一隅,寻求日后东山再起。
可是杨广的这个打算,却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
第一个反对的人是右后卫大将军李才。
他的理由是:皇帝应该有皇帝的威严,现在盗贼四起,皇帝就应该有平定盗贼统一天下的信心,岂能总想着偏安一隅,简直有损隋朝皇家的威严。
这个理由我认为,表面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很空泛。
天下这么乱,杨广比谁都着急,隋朝是他们老杨家的,他又何尝不想重振隋朝的皇家威严,只是现在杨广实在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这个理由一说出来,杨广差点一口唾沫啐在李才的脸上。
没用的东西,我天天养着你,难道就是为了让你关键时刻揭我的伤疤吗?
要我说,李才这是自讨没趣。
第二个反对的人是门下录事李桐客。
而他的理由在我看来,确实相当客观的,而且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意愿。
李桐客认为,江东气候潮湿,环境恶劣,环境狭小;恐怕养不了这么多人,老百姓会负担不起,到时还会有人造反,何况周围还有李子通、杜伏威等义军。
但是李桐客最担心的是,禁军当中有很多关中人,如果长期不回关中,恐怕士兵会思乡,到时出现大批士兵逃亡,情况可就不妙了。
这个理由很关键,因为他说出了禁军士兵们的心声。
但是我认为,李桐客的这个理由却比李才的理由更加让杨广难以接受,杨广对李才最多也就是啐口唾沫,但是对李桐客却是起了杀机。
为什么?
因为你的话动摇了军心。
这个人绝对不能留。
但是人家说的话句句在理,你能怎么办?
杨广当然有办法!暗中指使御史弹劾李桐客,理由是诽谤朝政。
借着这个理由,杨广将李桐客下入大狱。
但是,李桐客的话却迅速在禁军中传开,禁军的士兵们思想的情结更加严重。
不久,窦贤就带着一帮人集体逃跑。
虽然,没跑多远,就被缉拿而回,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不严加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杨广下令,今后凡私自逃跑者,只要抓到一律格杀无论!
并且命令自己最信任的虎愤郎将司马德戡统领禁军,驻扎在东城外,防止有人再次逃跑。
杨广的安排很周密,自己的人率领军队驻扎在逃跑的必经之路。
看来这一次不会在有人逃跑了。
但是,如果司马德戡想要逃跑怎么办?
这怎么可能呢?
事实证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杨广什么都想到了,他只疏漏了一点,司马德戡也是关中人。
仅仅是一个很小的疏漏,却是致命的!
虽然我是你的嫡系,但是我更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婆孩子。
为了和家人相聚,为了那份亲情,现在的一切都不在重要。
所以,司马德戡决定出手对付杨广。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4-03 23:59:28 +0800 CST  
写作真是个苦差事啊!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4-04 21:00:20 +0800 CST  

楼主:冬雪心境

字数:1757385

发表时间:2009-02-06 2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28 20:12:17 +0800 CST

评论数:78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