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段日子——长篇连载》(持续更新中)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东海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
这个李子通也是反隋势力中颇有实力的人物,胸怀大志。
起兵时是依附在长白山(山东境内)左才相手下,后来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不得已离开长白山。
这次来到淮南投奔杜伏威其实是有些逃难的味道,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李子通来投靠使杜伏威实力大增,杜伏威当然高兴,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李子通也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我们常说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要是两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呢?
我相信,也一定会碰撞出火花,只是这个火花,不是绚丽的,而是血红的。
没过多久,李子通又突然就脱离了杜伏威,带着自己的部队去了海陵,自立门户。
刚来,为什么要走呢?
是啊!为什么又要走呢?
因为杜伏威逼着李子通必须走。
再不走,我的兄弟就都成你的了。

俗话说的好,一山难容二虎,一军没有二主。
在左才相手下,李子通就是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而被迫出走。
在杜伏威这里,难道李子通就变成绵羊了?
答案是:不可能!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这里边杜伏威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不可否认,杜伏威和李子通虽然是个枭雄,但是凡枭雄之类的人物,都有一个共通性,那就是心胸狭窄,猜忌心强。
杜伏威对于李子通的到来,表面上很高兴。而暗地里却是猜忌。
相信杜伏威对李子通被迫脱离左才相一定有所耳闻。
李子通投靠杜伏威也是因为迫不得已,内心深处也是防备杜伏威的。
这就是一对矛盾体。
所以两人在一起时,基本上都是面和心不和。
我相信两个人,经常会有些摩擦性的语言,甚至有时杜伏威还会说些带刺的话,刺激李子通。而李子通也不是省油的灯,与杜伏威这个领导处处抬杠拌嘴。
时间一长,就不会有好果子吃了,杜伏威肯定会给李子通小鞋穿。
所以李子通最终决定,向杜伏威打个辞职报告,别等你炒我,我先炒了你。

不过虽然我走了,但是杜伏威,你的做法实在让人受不了,我李子通不是光杆司令,我手底下也有兄弟。
我岂能就此善罢甘休?
所以,结论就是——必有一战!

率先出手的是李子通。
他让手下人袭击杜伏威。
杜伏威由于没有防备,被打的大败,幸亏手下的大将王雄诞挺身而出,在危难时刻抱着杜伏威躲进了芦苇从中,方逃过一劫。
也许真是应了那句话:屋漏偏逢连雨天。
杜伏威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隋将来整率军攻打杜伏威。
自古英雄多磨难,一点也不假。
杜伏威本来就刚刚被李子通炒了一次,现在又冒出个来整。
可以想像,杜伏威就像个被警察通缉的罪犯,在哪待着都不安生啊!
又是大败。
这一次救他的是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王氏仗着自己力气大,背着杜伏威撒丫的跑。
这是杜伏威一生当中最狼狈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其实人都有背运的时候,关键是在背运时,你的意志是否坚强。
不放弃!决不放弃!永不放弃!
我相信,只要你意志坚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阳光总在风雨后。

唯一让李子通心里稍微平衡的是,来整在进攻杜伏威的同时也进攻了李子通。
李子通也被打的大败。
对杜、李二人来说,这次火并简直就是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绝妙注解。
对于李子通来讲,更是损人不利己。
辞职不干了,自己想当老板,本无可厚非。
但是,俗话说的好:买卖不成,人意在。
既然已经走人了,何必采取极端的报复方式啊?
平白结下了杜伏威这个可怕的仇家,为以后杜伏威大举进攻李子通埋下了伏笔。

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的部队伤亡很大,失去了称霸的实力。
只好四处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扩充势力。
好在经过半年的恢复,杜伏威又扩充了数万人,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县作为根据地。
这一次,我可得好好经营一番了,
开荒种地,自力更生。
对了,传我命令下去,对于来投奔的人,一概不要。
怕了!

不过来投奔的人,到是没有。
打你的人来了。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来到江都巡幸。
杜伏威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
为了保障自己巡幸的安全,杨广派出大将陈稜带八千精锐讨伐杜伏威。
唉!刚喘口气,还让不让人活啊?
小的们,与我列队迎战!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23 20:17:46 +0800 CST  
不可否认,陈稜的这八千精锐,虽然人少了点,但是真正称的上是隋朝的精锐部队。
在此之前我们说过,杨广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将自己的禁军卫队,都投入了战斗,
这八千人就是杨广禁军中的精锐部队。
杨广基本上将自己手里最好的牌给了陈稜。
陈稜临出征时,杨广只给了他一句话:“剿灭杜伏威,带着他的脑袋来见我。”

要说起这个陈稜,也算是一个猛人,当年曾经率领大军远征琉球(今台湾),俘虏了琉球王室的成员,为隋朝立下大功一件。
不过陈稜虽然够猛,但是打仗有个特点:外战内行,内战外行?
什么?说颠倒了吧?
没有,我们的陈稜将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次讨伐杜伏威,八千禁军兄弟,基本上被他打光了。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啊!
刚开始的时候,陈稜凭借着军队训练和器械远强于杜伏威,打了几个胜仗,搞的杜伏威东躲西藏,好在陈陵兵力不多,杜伏威才勉强和他打个平手。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就证明了陈稜的智商实在不高。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杨广达到江都后,江淮地区在这位仁兄的“精心治理”下,广大人民过上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小康”生活。
史书记载:老百姓先是吃树皮树叶,实在没吃的,就煮土为食,最惨的居然到了“诸物皆尽,乃自相食”的地步。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很多次“自相食”的局面,但那都是山高皇帝远的偏远地方,而江都这样原本富庶之地,又是天子脚下,居然也会“自相食”,由此可见我们的杨广先生实在不是当总裁的料。
隋朝想不灭亡,都很困难。
其实当时政府的粮仓里有足够的粮食可以救灾,隋文帝在位时,一直很重视国家的粮食储备,就是为了防备万一。
如今万一出现了,可是我们的杨广先生正在享受财富和美女,根本不去理会老百姓的死活,而地方官又没得到命令,谁敢擅自开仓赈济灾民?
既然无法从国家那里得到赈济,实在抱歉杨广先生,我们肚子实在饿的慌,杜伏威先生可以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我们要去投靠他。
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杜伏威乘机吸收了大批难民,势力迅速膨胀,军事力量超过了陈稜。
只要有饭吃,叫我干啥我就干啥!
叫你去打陈稜,去不去?
没问题啊!抄家伙!

随后杜伏威主动向陈稜挑战。
这个时候陈稜的脑子还是比较清醒的,知道战局不利,任凭杜伏威怎样骂他祖宗八辈,就是龟缩不出战。
这一下,杜伏威可着急了。
不能总是这么耗着啊?
人家陈稜是正规军,是吃皇粮的。
咱们可是自力更生,除了打仗还得自食其力,不能天天在这跟他耗啊?
怎么办呢?
杜伏威忽然想起了司马懿。
于是派使者给陈稜送了一套妇女衣裳,当年司马懿就是给诸葛亮送了一套妇女衣裳,想激诸葛亮出战。
杜伏威在此基础上,又发挥了一下,还送陈稜一个外号叫“陈姥”(就是陈老太太的意思)。
怎么样?陈老太太,不敢出战,就回家去抱孙子吧!
杜伏威有司马懿的智谋,但是陈稜却没有诸葛亮的智商
是可忍孰不可忍,陈大将军怒火中烧。
下令全军出战。
好!可算出来了。
兄弟们,给我狠狠的打。
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但是不小心被一名弓箭手暗箭射中。
紧要关头,杜伏威展现出超凡的猛男特质,怒吼说“不杀了你,我就不把剑拔出来。”然后就像当年的夏侯敦一样直冲过去,把那个弓箭手一刀斩于马下。
这种近乎于疯狂的作战风格,使陈稜的部队大为惊恐,以为是天神下凡,心中都在想:“这位仁兄被箭射中了,怎么还不死呢?”
莫非是天神下凡?
惊恐之下,必然慌乱!
结果被打了个全军覆没。
而我们的陈老太太侥幸脱险,单骑逃回了江都。
从此,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
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杜伏威在江淮地区,成了跺跺脚,震三颤的人物。
由于杜伏威的存在,江淮地区的隋军被其牵制住,减轻了北方农民起义军的压力。
客观上也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有利条件。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24 21:18:38 +0800 CST  
好了,现在因为有了李密、窦建德、杜伏威这三大猛男的不断折腾,相信杨广身边的宫女再给他唱多么好听的歌谣,他也会整夜的失眠。
就在三大猛男用尽各种手段,不断折腾杨广的时候,我们的李渊同志也在磨刀霍霍的准备起兵造反。
不可否认,李渊在杨谅起兵造反的时候,就曾经动过造反的念头,但是为什么一直到了大业十三年(公元613年),才真正决定动手?
历来对李渊的起兵造反的事情颇有争议。人们普遍认为李渊胆小如鼠,决定起兵造反,是受了李世民和一帮谋臣的忽悠,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你也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我告诉你:大错特错。
这再一次说明了李渊是个有政治经验的老手。
在前面我说过,李渊整天的吃喝玩乐,发挥“装蠢”的本领,除了避开杨广的耳目之外,还有起兵造反史时机不成熟的原因。
首先是地理环境。
李渊所在的太原地区,是当时隋朝的军事重镇,朝廷在其周围布有重兵,如果贸然的起兵造反,很可能会被灭掉。杨谅、杨玄感就是个例子。
第二、王威、高君雅的监视。
王威、高君雅是杨广的亲信,来到太原就是为了监视李渊,相信这两个人在暗中没少向杨广汇报李渊的情况,李渊必须小心应对,不能轻易的向人吐露真言,以至于当李世民劝李渊起兵造反时,李渊在自己的亲生儿子面前,都着实当了回演员,非要把这个宝贝儿子送到官府。山西就数你官最大,你还想把他往哪送?可见李渊的表演功底是相当深厚的。
第三、忠君观念的影响。
应该承认,李渊毕竟是杨隋皇室的世臣,又是至亲。在那个忠君思想的封建社会里,在李渊的头脑中,有着很深的君臣礼教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让他终身背负一
个“叛主”的罪名,我想换了谁,都会慎重考虑的。人毕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更何况李渊不同于那些没有饭吃的农民,试想愿意放弃一份非常有前途的高级公务员工作而去造反?
所以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渊其实在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而这个时机的内容是:达到顺时而起,推翻隋朝的江山,但又不失自己的名节,最重要的是,将来一旦取得天下,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是首位的。
想要做到这一点,名节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说,李渊能做成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不是偶然的,它来自于长时间的谋划、隐忍。还要具有对时局敏锐的判断力。
虽然我顾虑重重,但是我依然信心百倍。
小心翼翼的,我相信那个时刻终将到来。

只是李渊没有想到起兵造反的时刻,到来的有些意外,以至于让人措手不及。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突厥来犯。
李渊派副手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击匈奴,结果被打的大败。
消息传到杨广那里,杨广表情温和的说了一句话:
“速派专使赶往太原,缉拿李渊和王仁恭问罪!”
杨广,这是你逼我造反的!
我不得不反了!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25 21:31:50 +0800 CST  
李渊战败,惹恼了杨广!
李渊你明明知道现在好多人搅的我不得安生,偏偏在这个时候,你还给我添乱!
你酒喝大了是不是?
你那些扯大旗、拉虎皮的计策都哪去了?
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先就地免职,听后发落。

李渊的心里敲起了小鼓。
现在全国可是造反事业一派红火,杨广的眼睛都蓝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这样的乱子。
李渊的肠子都悔青了。
“我真应该亲自出战啊!上次回击突厥时,瞧王仁恭那个熊样,这次就不应该用他,还有那个高君雅,看来和王威一样,都是酒囊饭袋。”
不过,世界上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下一步杨广会怎么处理我呢?”
“以杨广现在心里变态+惊恐症的表现,即使没事的时候,杀人也是从来不需要理由的,何况自己又打了败仗,这等于给了杨广一个杀掉自己的理由,完了,这次是死定了!
杨广,早知道今日如此,上次你在雁门被围,我就不应该救你!
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毙,长时间以来的隐忍和谋划不能就这样白白的泡汤。
既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老子反了!
其实我的心早已背叛了你,只是我一直努力的控制着自己。
但是,今天我不得不反。
从现在开始,我将与你彻底决裂。


但是就在李渊刚刚下定决心造反,并且和手下人精心谋划时,命运和李渊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杨广的第二封诏书到了。
其内容是:赦免李渊无罪,恢复原职。
恢复原职?哇塞!杨广怎么了?
苍天啊!大地啊!这是哪位天使大姐,让我们的杨广先生良心发现啊!
居然赦免了我!
不过高兴归高兴,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造反的理由没了!
这可令李渊一时不知所措。
“要不再等一等?毕竟现在师出无名了!”
不可以,李渊,你要知道,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你在策划谋反,即使你现在想放弃,也已经晚了,杨广知道了,你还是死路一条!
既然已经不能回头,那我只有勇敢的向前迈进。
前边也许是万丈悬崖,但我宁愿摔得粉身碎骨,也不愿受杨广的杀戮。

不过,造反大计虽然定下,但是具体的实施步骤,还是应该精心策划一下。
李渊毕竟不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青少年。
接下来要走的每一步,都必须谨小慎微,因为一旦出现差错,那将功亏一篑,既然已经下定决心,就要赢得最终的成功。
第一步:聚齐家眷。
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在河东郡,女婿柴绍(平阳公主的丈夫)在长安,李渊迅速的召集他们齐聚太原,因为如果不召回他们,也许你在太原刚刚起兵,他们的人头就会随之落地。
第二步:取得群众的支持
造反不同于打群架,几个人抄家伙一拥而上,将对方打个鼻青脸肿。
造反是需要有群众基础的,不走群众路线,任你天大的本事,也是白搭。
那么如何争取群众的支持,这是门学问,而李渊是这门学问的专家。
在当时来讲,想要群众支持你,首先要让群众对隋朝产生反感!
随后,李渊出了个损招,让刘文静诈写杨广的诏书。
具体内容是:征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诸郡的百姓20岁以上、50岁以下者皆为兵,定于年终在涿郡集中,攻打高丽。
损!实在太损了!简直把杨广往火坑里推啊!
诏书一宣布,群众一片怨声载道。
“怎么又去打高丽?还有没有完啊?”
“是啊!打了人家三次,都没打赢,还要去送死啊!”
“反正我是不去!”
“这日子没法过了。”……
看着群众怨声载道的样子,李渊的心里乐开了花。
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所以接下来进行第三步骤:招募军队
在这里首先说一下,在隋唐时期,即使是封疆大吏,自己手中能调动的兵力也是极其有限,朝廷下了一道诏令,各地方遇到紧急情况时(包括外敌来袭、叛乱等),各地方长官可以招募军队,但同时必须立刻上报朝廷。
现在群众都知道如果参加了李渊的部队,就不会跟着隋军前往高丽送死,所以如果李渊征兵,相信大家一定会积极的响应,但是有一个问题,阻碍了招募军队这件事。

目前没有紧急情况啊!
想要征兵,给个合适的理由先?
事实证明,李渊的运气那是相当的好。
不久以后,一个合适的理由出现了。
刘武周杀死了王仁恭。
刘武周是谁?
这和李渊征兵有什么关系?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26 22:02:00 +0800 CST  
刘武周是马邑太守王仁恭的手下,时任鹰扬府校尉。
杀死王仁恭,是因为他和王仁恭的小妾私通,怕事情泄漏。
不过这个理由要是说出来,天下人是会笑掉大牙的。
所以刘武周就散布舆论说王仁恭不体恤百姓,如何如何腐败,如何如何有作风问题等,结果还真忽悠了一批人,趁着王仁恭视察粮仓的时候,做掉了王仁恭。
自己的上级领导,那可是朝廷命官,诛杀朝廷命官,这事要是传出去,杨广非得把自己挫骨扬灰不可。
所以,刘武周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反他娘的!
凭什么他杨广就是真命天子?
现在全都忙着造反,我也当把弄潮儿!

坦白的讲,刘武周有造反的能力。
集兵万余人;
攻破雁门郡、楼烦郡;
占据汾阳宫,自称太守;
开仓济贫;
投靠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扬天子”。
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武周把该做的事全都做了。
这是一个和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一样有勇有谋的猛男。
更狠!更坚决!更干脆!

刘武周来势汹汹,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太原。
这样一来,李渊就有了征兵的理由。
身为太原的地方长官,北边发生了叛乱,再不采取行动,除了朝廷追究你的责任之外,相信老百姓的口水也会把你淹死。
借着刘武周叛乱的机会,招募军队,这个理由再合适不过。
可是会不会有人识破呢?
尤其王威、高君雅这两个小子,别看打仗一副熊样,一沾这种事,那是相当的敏感,万一让他们看出来,在杨广那给我打个小报告,弄不好兵没招来几个,再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如何摆平这俩小子呢?
最好的结果是,征兵这件事,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
李渊决定召集部下,召开紧急会议,商议怎样对付刘武周。

会场的气氛是严肃的!李渊首先致开场词:
“诸位啊!太原危急!山西危急!我大隋王朝危急啊!”
李渊的开场词震荡人心。
“唐公,此话怎讲!”
“刘武周大逆不道,杀死朝廷命官投靠突厥,已经占领雁门关,距离我们太原只有三百里。”李渊装的不知所措。
“哦?有这样的事?发兵立刻讨伐他!”王威首先表态。
“哎呀!王将军,我又何尝不想这样做啊!只是……”
“只是什么?请唐公明言!”高君雅马上追问。
李渊你不是要消极怠工吧?

“只是咱们兵不多啊!按说应该向朝廷申请即可征兵,可是皇上在三千多里之外的江都,等皇上同意咱们征兵了,那个时候刘武周也打过来了,可是没有皇上的同意,咱们是不能擅自征兵的啊!”李渊说完,用眼睛瞟了一眼王威和高君雅!
两个臭小子,看你们怎么回答!
“唐公您是这里的最高长官,这事不能不管啊!您尽管征兵,皇上那里我们去说!”
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拍着胸脯说。
“这个……”
“哎呀!唐公您就别犹豫了!”
这就是应了那句老话:让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所以我奉劝那些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开会时,千万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要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分析,不能犯王威和高君雅这样的错误。

李渊,你别想消极怠工,保存实力。要不是我们哥俩积极促进,太原说不定就落入刘武周手里了。别以为我们哥俩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嘿嘿!其实你们俩就是不知道我怎么想的。
两个白痴,要的就是你们的这个态度。
实际证明,李渊不仅是个政治老手,还是个投机分子,利用了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钻了隋朝法律的空子,合法的进行征兵。
这一次,李渊共征集了三万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手里有兵,感觉就是踏实!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27 23:39:57 +0800 CST  
月月加油哦!好帖!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28 11:24:03 +0800 CST  
下一步,就是要给手下人分派任务。
王威和高君雅高兴了,这两个人认为,李渊肯定会把新招来的兵分给他们一部分,毕竟两个人是二把手,除了李渊就数他们最大。
领导,这次分给我们多少兵啊?
让你们带兵?当我白痴啊?那我还怎么造反?
王威,你和裴寂一起掌管军粮,负责后勤工作,这可是个重要的职位,好好干啊!你很有前途。
高君雅,你把守高阳城,盯着点刘武周,如果他打过来,你先替我顶一阵啊!如果有什么疏忽,我唯你试问!
领导,那您呢?
我?嘿嘿!
史书记载:以兵马铠仗,战守事机,召募劝赏,军民征发,皆须于帝。
兵权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你们俩,当然要一脚踢开!

李渊决定让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三个人分管新招来的兵。
李世民、刘宏基大家都很熟悉了。
在这里,介绍一下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是李世民夫人的族叔,他的经历和刘弘基有点相似,也是杨广征高丽时,不愿意到前线去当炮灰,结果跑到太原,投靠了李渊。
这个人是后来玄武门事变中的头号主力队员。
虽然长孙顺德和刘宏基这两个是朝廷的罪犯,但在李渊看来,他们现在有个共同的身份:
心腹!
让自己人带兵,当然放心了。

但是很快,这个决定就引起了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
什么?让长孙顺德、刘弘基带兵,咱领导是怎么想的?
王威和高君雅百思不得其解。
李世民是领导的二公子,让他带兵,我们没有意见。长孙顺德和刘宏基是什么人?临阵脱逃,那是朝廷的罪犯啊?官府还曾经通缉过他们,让他们带兵,我们不服。
是不是李渊这个老狐狸有什么不良企图啊?
现在咱哥俩梳理一下,按道理来讲,李渊最应该把兵权给咱们,可是他偏偏不给,长孙顺德和刘宏基是罪犯,居然能带兵,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是李渊的亲信。
莫非……
李渊是不是要造反啊?
造反?
这可不得了!
先前咱哥俩还让他招兵呢!真是糊涂啊!
这个老狐狸,狡猾狡猾滴!
没关系,现在咱们既然已经识破他的诡计,咱们就应该阻止他,为皇上尽忠!
咱们先逮捕长孙顺德和刘宏基,看看李渊是个什么态度。
等一等!现在咱们毕竟只是猜测,说句心里话,人家不让咱哥俩带兵也有道理,咱哥俩到太原后,总是打败仗,人家让咱带兵,能放心嘛!
那我也觉得他动机不纯!
要不咱去找武士彠商量一下!
好!找他去!

武士彠是个有钱人,靠经营木材生意起家。
同时也是个名人,因为他有个大名鼎鼎女儿,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在长孙顺德、刘文静、唐俭、刘宏基等人都还没投靠李渊时,他就和李渊结成了密友,算是老资格了,也曾经忽悠过李渊起兵造反,还向李渊献过兵书,所以深得李渊的信任,担任行军司铠参军。
武士彠有个最大的特点:八面玲珑。
虽然是李渊的心腹,但是和王威、高君雅的关系也不错,毕竟这两位是中央派来的人,在当时来讲,李渊还没当皇帝,谁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成功,所以眼下还是必须要和这两个人搞好关系。不然的话,这二位在杨广面前说几句自己的坏话,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这就是武士彠的精明之处,武则天就遗传了父亲的这种八面玲珑的基因。
相信在平常的日子里,武士彠会经常和王威、高君雅这两个人,喝喝酒、下下棋什么的,关系很融洽。
所以这一次,王威和高君雅才决定找武士彠商量。

“武参军啊!你说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是朝廷的罪犯,官府还曾经下令通缉过他们,让他们带兵,真不知道唐公怎么想的!我们想把这两个人抓起来,你看怎么样?”
这两个白痴算是问对人了。
武士彠是个精明的商人,王威和高君雅在他面前,幼稚的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
虽然咱们关系不错,但是你们难道不知道,我的心早已属于唐公?
“哎呀!这个恐怕不好吧!”武士彠故作深沉状。
接着武士彠缓缓的说了一句话:“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唐公的人,在唐公的地盘上,二位要逮捕唐公的人,恐怕不会有好果子吃吧!”
滴水不漏啊!这句话既是一种威胁,可是听起来,好像还是替王威和高君雅着想。
这就是水平!
“嗯!还是武参军想的周到啊!看来此事还得从长计议啊!”
“谢谢啊!”
你看看!到此为止,王威和高君雅被成功忽悠。

但是,随着造反准备工作步伐的加快,造反这件事已经逐渐公开化。
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即使再白痴,也能够看的出来,毕竟纸里包不住火。
作为隋朝的忠臣,王威和高君雅当然不甘心眼睁睁的看着李渊起兵造反。
李渊,只要有我们在,绝不会让你得逞。
虽然我们曾经并肩作战,出生入死。
但既然你选择走上造反这条路,那我们就不在是战友,而是敌人。
李渊,拿命来!
于是两个人,心生一条毒计!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28 21:09:36 +0800 CST  
两个人决定除掉李渊。
王威和高君雅心里清楚,在山西这块地盘上,都是李渊的人,如果和李渊硬碰硬的对着干,肯定没戏,更何况自己的手里,没有兵权。
但是作为朝廷的特派员,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李渊造反,而不管不顾。
所以两个人定下了智取李渊的计策:
借口山西大旱,让李渊这个一把手到晋祠求雨,然后在那里结果了他。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
也许李渊要是死了,他手下那批人就会树倒猢狲散。到时我们哥俩就是这里的最高长官,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妙计!妙计啊!
谁说我们哥俩不行,我们也是很有才的嘛!

实事求是地讲,王威和高君雅的计策还是十分可行的。
在当时来讲,为民求雨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任何地区的领导人都不能无故推辞,李渊作为山西地区的一把手当然责无旁贷。
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使自己的诚意感动上苍,在求雨的时候,不能带太多的护卫。
趁这个机会将李渊干掉,然后带着李渊的人头去江都请功,相信两位仁兄一定会升官发财。
但是现在有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两个人的手里没有兵啊!
即使李渊不带护卫,相信李世民到时也会在身边,那小子可是个猛人,有人要宰他老爹,他不抄家伙拼命才怪!
可是到哪里去找兵呢?
刺杀这个活,不能靠我们哥俩单干啊?
李渊身边的人,那肯定一个是不能找。
要找就从下级里找。
于是这两位仁兄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刘世龙,时任晋阳乡长。

在王威和高君雅看来,刘世龙是个听话的人,也是个三杆子打不出个屁的主,这样的人应该还是很令人放心的。
而是在我看来,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油条。

“刘乡长,我们哥俩和你商量个事!”
“二位领导大驾光临,刘某人倍感荣幸,有事好说,有事好说啊!哈哈!”
“李渊这个老狐狸,吃了豹子胆想要造反,我们准备在他求雨时干掉他,不过现在我兄弟俩手底下没有兵丁,劳烦刘乡长,在你的乡里征点兵丁,借我们使使,事成之后,我们奏明皇上,包你生官发财。”
“好啊!好啊!李渊那个老鬼,我早就看他不是个好东西,您放心,征兵这事包在我身上。”
“恩!好好!刘乡长很明事理啊!不过这个事千万不能传出去啊!”
“您就放心吧!您还信不过我这张嘴啊!”……

领导发话,他刘世龙敢不听?
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的,但问题是现在情况不正常。
王威和高君雅走后,刘世龙开始积极的行动起来。
怎么行动呢?
向李渊报告。
因为他和李渊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一点,王威和高君雅并不清楚。

早在李渊刚到山西任职的时候,刘世龙在裴寂的引荐下前去拜访李渊,而李渊在见到刘世龙时,并没有摆出一副官儿架子,相反对刘世龙还很热情,并且虚心向他请教。山西地区最高的长官居然这样热情地对待一个小小的乡长,这使刘世龙很受感动,从那一刻起,刘世龙发誓,找机会一定要报答李渊。
如今这个机会来了,而且是关系到李渊的身家性命,刘世龙怎能错过?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有道理!
李渊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古今成大事者,除了他有勇气、有智慧、意志坚强、机遇好之外,我坚信他的身上一定会散发出某种特殊的人格魅力。
而刘世龙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特殊时刻,左右了历史的进程,也充分印证了那句话: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不要鄙视小人物。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受尊重的个体。
千万滴水汇聚一条长河。
千万个人也汇聚成一条长河。
历史的长河……

当李渊听到刘世龙说王威和高君雅要刺杀他时,并没有愤怒。
因为他懂得,一个大厦将要倾倒时,总会有人想力挽狂澜。
也许他独木难支,但他宁愿被这个大厦压的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愚蠢至极却又忠义可嘉啊!”
李渊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虽然我敬佩你们的忠义,但终究我们不同路。
在这条你死我活的道路上,我想要成功。
所以,你们只有死。
于是,历史在那一角落开始转弯!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02 20:17:59 +0800 CST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十五日,清晨。
晋阳宫。

此刻李渊正在召开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裴寂、长孙顺德、唐俭、刘弘基、王威、高君雅等人。
会议的内容是商议怎样防备刘武周南侵,以及到晋祠求雨事宜。
但是在这个会议上,首席谋臣刘文静却没有在场,他被李渊派出去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这个任务远比参加会议更重要。
因为这是一个至王威和高君雅于死地的任务。

就在会议进行中,大家彼此交流意见之时,刘文静带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突然闯了进来。
“放肆!难道不知道正在开会吗?”李渊怒斥刘文静。
“启禀唐公,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有事禀报。”刘文静并不慌张。
“那也应该事先通报一声啊!”李渊不快的说着。
“这一点卑职当然明白,只因事情紧急,来不及通报,所以闯进来,请唐公恕罪!”
“什么事这么紧急啊?”
“刘司马有一旨密状要献给唐公。”
“密状?状告何人啊?
“这个……”,刘文静的眼睛瞟向了王威和高君雅。
“王威啊!赶紧把密状接过来,看看状告何人。”李渊对王威说。
“不行,唐公!这个密状就是状告两位副留守的,唐公必须亲自看才行。”这时候刘政会急忙说道。
“哦?状告副留守?怎么会有这种事?把密状拿过来!”
刘政会将密状呈给了李渊。
“状告我们?这是谁这么有个性啊?”此刻王威和高君雅也许还不明白,他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当李渊看完密状后,脸色瞬间由红润变成铁青!
“混账!王威、高君雅你们两个人竟然敢勾结突厥侵犯我山西!”李渊拍案而起,眼睛喷射出愤怒的火焰。
“什么?勾结突厥?没影儿的事啊!”王威和高君雅瞬间被搞蒙了。
“来人!把这两个人给我绑了,投进大牢听侯发落!”李渊下令。
长孙顺德、刘文静、刘弘基、刘政会四个人一拥而上将王威和高君雅五花大绑的困了起来。
“唐公!我们俩冤枉啊!这是想造反的人存心污蔑我们啊!唐公,唐公……”

两个人的声音越来越远。
当两个人即将被拖出晋阳宫时,他们看到李渊的脸上忽然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
两个人瞬间明白了,这是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原来,你全知道了!
是的,我全知道了!只有你们哥俩还蒙在鼓里。
李渊随即宣布起兵造反!
史称晋阳宫兵变(晋阳起兵)!

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参与晋阳宫兵变的所有人,他们的演技绝对不逊色于现在的任何一个大牌演员。
而李渊绝对就是张艺谋!

李渊宣布起兵造反,很多人终于等到了这个时刻。
文武众将一致拥护。
表现最积极的就是晋阳宫监裴寂。这个曾经和李渊一起“装蠢”的人,看到老伙计终于下定决心要开创一片新天地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将晋阳宫中9万斛白米、5万匹布帛、40万副铠甲,全都捐给了李渊。
而裴寂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将在后来的“刘文静事件”中,为自己捞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

虽然李渊先发治人,将王威和高君雅逮捕,但是说他们勾结突厥并没有真凭实据。,随便的的抓人,如果不能给和合适的理由,老百姓也不答应,更何况两个人是杨广的亲信。
但是,历史往往就是一个个机缘巧合的集合体。
不该来的,却真的来了!
五月十七日,突厥来袭!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03 22:09:28 +0800 CST  
在晋阳宫兵变这场大戏中,本来没有突厥人的戏份,但就在这场大戏即将谢幕时,突厥突厥人开始成为了主角。
数万突厥骑兵,来势汹汹!
驻扎在太原城外。
更可气的是,突厥骑兵中的轻骑兵部队从太原外城的北门进东门出,不断的进行挑衅。
李渊的肺都快气炸了!
但是,尽管这样李渊并没有盲目的出战,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将,李渊当然明白自己手中的这点人,不足以和突厥骑兵硬碰硬的对抗。
要想打败突厥人,还得靠智取!
于是李渊再次祭出他百试不爽的“疑兵忽悠术”。
不过,疑兵次次用,次次都不同。
最终目的就是把你忽悠的你晕头转向!
李渊这次的忽悠计策是大开城门、把城头上所有的旗帜全都撤掉,守城的士兵不许向外张望,不能高声说话。
很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是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的事,李渊的空城计确是真实存在的。
同时,李渊又派部将王康达和鹰扬郎将杨毛率领千余人秘密地前往太原北门,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等突厥的轻骑兵部队撤退时,发动突然袭击,夺取马匹,占为己用。
但是李渊提醒王康达和杨毛,如果看到突厥人撤退,千万不要急于进攻,一定要等所有的人都过完,再从背后进行突然袭击。。

城门大开,死一般的寂静!
突厥人的挑衅暂时偃旗息鼓。
咦?这是个什么阵势?
欢迎突厥代表团到我山西访问交流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什么?欢迎我们?脑袋瓜子被驴踢了?
突厥兄弟们远道而来,当然要欢迎了!
少来!想骗我们进去,然后把我们一网打进!当我们是白痴啊!
可惜那个时候还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如果突厥人看过诸葛亮的空城计,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撤退而后悔终身。
肯定有埋伏!还是速速退去为好!
撤!回到外城,先与大部队会合!
好!既然不敢进来,那就撤回去吧!王康达、杨毛准备应战!

不可否认,王康达和杨毛都是能征善战的人。
但是两个人都有个致命的弱点:性格急躁。
看到突厥的轻骑兵呼啦哗啦地向太原外城撤去,尤其看到突厥人坐下膘肥的马匹时,两个人早将李渊的话当作了耳边风。
“弟兄们,跟我一起上,把突厥蛮子的马夺过来。”王康达在突厥轻骑兵撤退的过程中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将军!唐公说过,要等到突厥人都过完才能攻击啊!”一个小兵提醒他。
“少废话!等突厥蛮子都撤走了,还夺什么?跟我上!”……

王康达的勇气是不用怀疑的,作战的勇猛是无可挑剔的。
但是失败也是不可挽回的!
因为他遭到了突厥骑兵的前后夹击!
李渊正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叮嘱他们一定要等到突厥轻骑兵全部过完,才能攻击。
姜还是老的辣啊!
所以王康达和杨毛这两根嫩葱就只有被突厥骑兵逼的跳了汾水河。
王康达不幸溺水身亡,只有杨毛和200余名士兵可能仗着小时候学会的那点游泳功底,侥幸游到了对岸,才幸免遇难!
姑且算是伟大的胜利总会有些许牺牲吧!

也许突厥人没有见过大开城门的阵势,所以这一次突厥人心里有点毛了,他们甚至认为王康达、杨毛战败是不是李渊故意在作秀啊!
麻痹我们的思想,让我们轻敌,然后我们打进城去,你们给我们来一顿小锅炖肉。
哼!没门!
传令下去,驻扎在太原城外,静观时变!

突厥人还是很聪明的,即使不进城,也不能轻易地撤退!
我只在外围夺你老百姓的粮食、马匹。
看你管不管?你百姓的死活难道你能视而不见?

突厥人的策略确实够狠!
李渊开始着急了!
打吧!打不过人家。不打吧!老百姓的死活不能不管啊!
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刚刚起兵,民心向背是很关键的。
这可真成了老母猪进篱笆——进退两难啊!

既然这样,我只能使出最后一招了!
如果这个招还是不能让突厥退兵,那我李渊就倾全城之兵去和突厥蛮子拼个你死我活。

这个招数我之为“表演忽悠术”
具体的实施步骤是这样的:
1、李渊趁着月黑风高的晚上,将一部分军队秘密的派遣出城,驻扎在城外不远的地方。
2、当转天早晨突厥兄弟睡眼惺忪起床的时候,这部分军队冒充援军,敲锣打鼓的进入城中。
3、以上做法反复的使用。

突厥人彻底蒙了!
一连几天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着这些“援军”一拨又一拨的来到太原。
李渊这老鬼有两把刷子啊!
哪招来的这么多援军啊?
天兵天将吗?
突厥人想到了上次雁门之役和马邑之战时李渊的用兵入神,他们不明白李渊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其实说通俗点:就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但是在突厥的阵营中,李渊开始被神话!
唉!你看到没有,这个李渊简直是神仙啊!
是啊!是啊!这个人长的就不一般!
以前在雁门和马邑时都打不过人家,这次深入到人家地盘,我看凶多吉少哦!
那咱们该怎么办?
风紧!扯乎!
于是在一个宁静的夏天夜晚,突厥人悄悄地撤退了。

太原的局势稳定了,李渊被老百姓捧到了神坛之上。
当然,也有人被推到祭坛之上,那就是王威和高君雅。
“宰了他们,宰了这两个叛徒”。
伴随着老百姓们的群情激愤,李渊顺理成章地将两个人斩首示众!

忠诚是我们经常鼓吹的道德。
王威和高君雅是忠诚的。
但是现在看来,王威和高君雅却变成了历史的可怜虫。
历史的逻辑有时真是很诡异,诡异的让我们有些不知所措。
它往往使人变的很渺小!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06 20:25:00 +0800 CST  
在晋阳宫兵变这场大戏中,本来没有突厥人的戏份,但就在这场大戏即将谢幕时,突厥突厥人开始成为了主角。
数万突厥骑兵,来势汹汹!
驻扎在太原城外。
更可气的是,突厥骑兵中的轻骑兵部队从太原外城的北门进东门出,不断的进行挑衅。
李渊的肺都快气炸了!
但是,尽管这样李渊并没有盲目的出战,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将,李渊当然明白自己手中的这点人,不足以和突厥骑兵硬碰硬的对抗。
要想打败突厥人,还得靠智取!
于是李渊再次祭出他百试不爽的“疑兵忽悠术”。
不过,疑兵次次用,次次都不同。
最终目的就是把你忽悠的你晕头转向!
李渊这次的忽悠计策是大开城门、把城头上所有的旗帜全都撤掉,守城的士兵不许向外张望,不能高声说话。
很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是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的事,李渊的空城计确是真实存在的。
同时,李渊又派部将王康达和鹰扬郎将杨毛率领千余人秘密地前往太原北门,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等突厥的轻骑兵部队撤退时,发动突然袭击,夺取马匹,占为己用。
但是李渊提醒王康达和杨毛,如果看到突厥人撤退,千万不要急于进攻,一定要等所有的人都过完,再从背后进行突然袭击。。

城门大开,死一般的寂静!
突厥人的挑衅暂时偃旗息鼓。
咦?这是个什么阵势?
欢迎突厥代表团到我山西访问交流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什么?欢迎我们?脑袋瓜子被驴踢了?
突厥兄弟们远道而来,当然要欢迎了!
少来!想骗我们进去,然后把我们一网打进!当我们是白痴啊!
可惜那个时候还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如果突厥人看过诸葛亮的空城计,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撤退而后悔终身。
肯定有埋伏!还是速速退去为好!
撤!回到外城,先与大部队会合!
好!既然不敢进来,那就撤回去吧!王康达、杨毛准备应战!

不可否认,王康达和杨毛都是能征善战的人。
但是两个人都有个致命的弱点:性格急躁。
看到突厥的轻骑兵呼啦哗啦地向太原外城撤去,尤其看到突厥人坐下膘肥的马匹时,两个人早将李渊的话当作了耳边风。
“弟兄们,跟我一起上,把突厥蛮子的马夺过来。”王康达在突厥轻骑兵撤退的过程中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将军!唐公说过,要等到突厥人都过完才能攻击啊!”一个小兵提醒他。
“少废话!等突厥蛮子都撤走了,还夺什么?跟我上!”……

王康达的勇气是不用怀疑的,作战的勇猛是无可挑剔的。
但是失败也是不可挽回的!
因为他遭到了突厥骑兵的前后夹击!
李渊正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叮嘱他们一定要等到突厥轻骑兵全部过完,才能攻击。
姜还是老的辣啊!
所以王康达和杨毛这两根嫩葱就只有被突厥骑兵逼的跳了汾水河。
王康达不幸溺水身亡,只有杨毛和200余名士兵可能仗着小时候学会的那点游泳功底,侥幸游到了对岸,才幸免遇难!
姑且算是伟大的胜利总会有些许牺牲吧!

也许突厥人没有见过大开城门的阵势,所以这一次突厥人心里有点毛了,他们甚至认为王康达、杨毛战败是不是李渊故意在作秀啊!
麻痹我们的思想,让我们轻敌,然后我们打进城去,你们给我们来一顿小锅炖肉。
哼!没门!
传令下去,驻扎在太原城外,静观时变!

突厥人还是很聪明的,即使不进城,也不能轻易地撤退!
我只在外围夺你老百姓的粮食、马匹。
看你管不管?你百姓的死活难道你能视而不见?

突厥人的策略确实够狠!
李渊开始着急了!
打吧!打不过人家。不打吧!老百姓的死活不能不管啊!
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刚刚起兵,民心向背是很关键的。
这可真成了老母猪进篱笆——进退两难啊!

既然这样,我只能使出最后一招了!
如果这个招还是不能让突厥退兵,那我李渊就倾全城之兵去和突厥蛮子拼个你死我活。

这个招数我之为“表演忽悠术”
具体的实施步骤是这样的:
1、李渊趁着月黑风高的晚上,将一部分军队秘密的派遣出城,驻扎在城外不远的地方。
2、当转天早晨突厥兄弟睡眼惺忪起床的时候,这部分军队冒充援军,敲锣打鼓的进入城中。
3、以上做法反复的使用。

突厥人彻底蒙了!
一连几天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着这些“援军”一拨又一拨的来到太原。
李渊这老鬼有两把刷子啊!
哪招来的这么多援军啊?
天兵天将吗?
突厥人想到了上次雁门之役和马邑之战时李渊的用兵入神,他们不明白李渊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其实说通俗点:就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但是在突厥的阵营中,李渊开始被神话!
唉!你看到没有,这个李渊简直是神仙啊!
是啊!是啊!这个人长的就不一般!
以前在雁门和马邑时都打不过人家,这次深入到人家地盘,我看凶多吉少哦!
那咱们该怎么办?
风紧!扯乎!
于是在一个宁静的夏天夜晚,突厥人悄悄地撤退了。

太原的局势稳定了,李渊被老百姓捧到了神坛之上。
当然,也有人被推到祭坛之上,那就是王威和高君雅。
“宰了他们,宰了这两个叛徒”。
伴随着老百姓们的群情激愤,李渊顺理成章地将两个人斩首示众!

忠诚是我们经常鼓吹的道德。
王威和高君雅是忠诚的。
但是现在看来,王威和高君雅却变成了历史的可怜虫。
历史的逻辑有时真是很诡异,诡异的让我们有些不知所措。
它往往使人变的很渺小!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06 20:26:38 +0800 CST  
太原的局势虽然暂时稳定了,但李渊的心情没有就此平静。
和突厥人交手,使李渊逐渐认识到,现在虽然已经宣布起兵,但自己的基础还是相当的薄弱,这个时候如果打出“推翻隋朝”旗号,吸引了强大的隋军注意力,以自己这点家底,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打光。
所以李渊认为目前暂时应该打出“尊隋”的旗号,使自己的目标不至于过于明显。
正所谓:挂羊头,卖狗肉!
李渊还认识到,在自己未来的征程中,如果不妥善的解决突厥问题,势必会使自己限于被动地位,更何况还有个刘武周也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自己。
自己在前方浴血奋战,假如突厥兄弟和刘武周从背后一起拍自己的黑砖,这种滋味可是不好受。
要想使自己的后院不至于起火,就必须要稳住突厥。
武力解决显然是行不通的。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怀惠!
所谓“怀惠”就是给予对方一些恩惠,暂时的妥协于对方。
对突厥实行“怀惠”,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如果顺利的话,还可以借突厥的兵马以壮声威。
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李渊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对!就这么办!为了实现那个终极目标,即使让我给始必可汗倒尿盆,我也去干!

随后李渊给突厥的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内容大体是说自己要拯救天下的百姓,自己被迫起兵,目的是为了到江都把皇上迎接回来,继续实行以前对突厥的和亲政策,希望得到可汗的支持。事成之后,所有的财宝全都归突厥所有。
写完信后,李渊特意在信封上注明“李渊启”的字样。
在这里要向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含义,在古代的书信往来中,正常情况下都用“某某书”,如果用“某某启”则是一种很恭谦的态度,一般都是把自己摆在比对方身份底的位置。李渊在信封上写“李渊启”其实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弱者的位置,可以满足突厥人的虚荣心,是一种权宜之计。
这虽然是个细节,但是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李渊的每一项工作都做的非常细致,所以李渊能够成就大事。
写完信后,李渊长抒了一口气,相信始必可汗看完这封信后,一定会很高兴!
但是让谁把这封信送去呢?
而且送信的人,除了送信之外,还必须善于外交辞令,毕竟和突厥人打了很多年的仗,弄不好到那惹恼了突厥人,还不如不去!
最好的结果是,通过这个人出使突厥,能达到迅速联合突厥的目的。
对于这个人选,李渊犯难了!
李渊决定召开会议,与诸将商议此事!……

“诸位,谁能担当这次出使突厥的重任?”李渊问道。
朝堂之下,一片沉默!
李渊有些失望!但是他能理解这些人。
因为突厥是个野蛮的民族,也许这一去,就永远不会再回来!
而生命只有一次!
“我去!”一个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朝堂上的寂静!
说话的人是刘文静!
“唐公,我愿担当此次出使突厥的重任!”刘文静坚定地说。
看到刘文静勇敢的站出来,李渊的眼睛有些红润!
“肇仁(刘文静的字)可有把握?”李渊急切地问。
“请唐公放心,我在晋阳为官数年,和突厥人有多次往来,这次一定会成功。”
那一刻,李渊就像三岁大孩子一样,差点高兴的手舞足蹈。
“肇仁担当此重任,何愁此事不成啊!哈哈哈!”……

刘文静出使的那一天,李渊亲自送他到太原城外。,提醒他一定要见机行事,即使始必可汗不同意联合,也没有关系。
最重要的是平安回来!

看着刘文静远去的背影,李渊的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
“我在晋阳为官数年,和突厥人有多次往来!”李渊的脑子里忽然闪现出刘文静的话。
为什么你始终没有提起过?
李渊的脸上逐渐显出了一丝阴霾!
帝王的心思你别猜……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07 21:33:34 +0800 CST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六月,刘文静带着李渊的书信,昼夜兼程的来到塞北。
始毕可汗在大帐里接见了刘文静。
“肇仁此次前来,意欲何为啊?”始毕可汗开门见山。
没等刘文静开口说话,始毕可汗接着说:“是不是唐公打不过我,想要投降我啊?”
这一句话,引来了帐内突厥其他将领的一阵嘲笑。
刘文静并不慌张,缓缓地说道:“从前解雁门之围和马邑之战唐公可否败于可汗?我记得都是可汗主动退兵啊。”
第一次口舌交锋,当然不能落于下风。
刘文静也是没等始毕可汗开口,接着说道:“唐公明白,可汗主动退兵是顾及到山西的百姓,不忍心让山西的生灵遭到涂炭啊!”
刘文静真是三寸不烂之舌,明知道是扯淡,可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当然要顾及人家的面子。
“唐公现在起兵了,说说未来有什么打算吧!”始毕可汗开始转移话题。
“我家唐公修书一封,特地遣我来呈于可汗”刘文静抓住时机说道。
“哦?递上来我看看!”

看完李渊的书信后始毕可汗很高兴,尤其对李渊的恭维态度非常满意。
“唐公确实是非常之人啊!从前雁门一战,杨广那小子龟缩在雁门郡内,屁都不敢放,而唐公的援军一到,马上扭转战局,我等不得不退啊!现在老天爷将山西赠给了唐公,我相信唐公必定能平定天下,我等愿意和唐公联合,只是希望事成之后唐公不要食言就好!”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仗!
刘文静的神经逐渐松弛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
但是接下来始毕可汗说的话,又让刘文静的心紧紧的开始收缩。
“不过唐公想要把杨广接回来与我和好,这个我不能答应,杨广的为人我再清楚不过,如果唐公把他接回来,相信杨广也会猜忌唐公,而且他是个有仇必报的主,到时后肯定与我开战,如果唐公自己做皇帝,我到是愿意与唐公联合。”
人家当不当皇帝干你屁事?到时给你金银财宝不就得了?至于杨广那小子,从前都灭不了你,这次回来难道他会土鸡变凤凰?
其实不然,始毕可汗的这番话,是一种紧逼之术。
想要与我联合,就必须推翻隋朝,自己做皇帝,这样你李渊就可以吸引强大隋军的注意力了,到时你们自相残杀,我坐收渔翁之利,金银财宝也照样少不了!
李渊,你的如意算盘拨的叮当响,可惜我瞒不过我始毕可汗!
“哈哈!肇仁啊!我也修书一封,你回去带给唐公。”
刘文静的眉头紧紧的皱在了一起。
“可汗,我家唐公乃是隋朝的至亲,让他自己做皇帝,恐怕……”
“唉!我意已决,现在就看唐公有没有诚意了。”始毕可汗打断了刘文静。
“传我的命令,设宴款待唐公的专使!”……
酒席是丰盛的,气氛是融洽的,但是刘文静似乎有些心不再焉。

刘文静回到了太原。
这次的任务,总体上来讲,算是完成了。
但是,当李渊看完始毕可汗的书信后,
李渊脸上的表情开始僵硬。
这个始毕可汗,简直是一只老狐狸!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08 14:12:05 +0800 CST  
让李渊彻底与隋朝决裂,连个“尊随”的旗号也不让打,这简直是为李渊准备一条取死之道!
所以当李渊看完始毕可汗的书信后,将书信狠狠地扔到书案上。
“哼!岂有此理!这是与我联合吗?这明明是把我往火坑里推!”李渊的声音有些颤抖。
不过人家毕竟没有回绝你,你传出的球人家接着了,现在人家回传给你,看你怎么去接了。
如果拒绝突厥,那刘文静出使突厥一行,等于是白费劲。而且未来将会面临突厥人强大的军事压力。
如果按照突厥的要求,与其联合,李渊必死在隋军之手!
这就是始毕可汗的厉害之处!
看来,有些时候,装孙子人家都未必会买帐啊!

李渊很是苦恼,没想到刚刚起兵,就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
既然自己想不出好办法,那索性就开会!充分发扬民主作风,集思广益!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诸位对始毕可汗提出的条件,有什么应对之策啊?”李渊环顾众人。
“我觉得突厥人都是急性子,如果此事不早定夺,恐怕突厥人会变卦啊!”说话的人是裴寂!
这句话是明显的废话,但是废话也有其价值,说出了此事的紧迫性。
但是接下来这个人说出的话,不仅很好地应对了突厥人提出的条件,而且将作为李渊今后的推翻隋朝的政治纲略。
“我认为父亲可以效法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说话的人是李世民。
高!实在是高!
你始毕可汗不是讨厌杨广吗?你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为了我们的联合大计,我就反对杨广。
但是请注意,反的是杨广,不是隋朝!
将杨广与隋朝区别对待,你可以认为这是文字游戏,也可以认为这是政治策略。
这样既可以满足始毕可汗的要求,又不违背“尊随”这个旗号的大方向。
典型的中庸之道!
所以当李世民说完后,李渊用一种惊奇的眼神注视着他。
我的伟业,也许有你的一半!

李渊决定采用李世民的建议,并且在此基础上“兴义兵以传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
改旗易帜,这标志着李渊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然,旗帜的选择不能违背“反杨广,不反隋朝”的原则,而且还得让突厥人看着舒服!
这可真是成了夹在婆婆和媳妇之间,受夹板气啊!
有的人认为现在应把突厥人放在首位,而突厥的旗帜是白色的,所以应该用白旗。这个意见的代表人物是刘文静
有的人则认为应把“尊隋”放在首位,隋朝的旗帜是红色的,所以应该用红旗。这个意见的代表人物是裴寂。
两个人因为此事,同着李渊的面,差点吵了起来!
这是两个人第一次发生口角争执,曾经的好朋友,从现在开始,将产生隔阂!
友情为什么有时候如此脆弱?
高山流水式的知音,也许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但是,刘文静和裴寂斗嘴,显然不占上风,不是刘文静的口才不行,而是刘文静的政治资本不如裴寂积累的多。
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印证这一点。

眼下,还是要解决旗帜的问题,李渊并没有因为刘文静和裴寂斗嘴而显的不知所措。
这一次,将继续采用李世民的中庸之道,既不用白旗,也不用红旗。
那用什么旗?
红白相间旗!
晕!
没有办法,目前的情况下,隋朝和突厥两边都不能得罪!
但是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李渊诗歌极其讲究斗争策略的人!

该想到的都已经想到了。
于是,刘文静再此出使突厥,将李渊“反杨广、立代王”的意图告诉了始毕可汗。
并且特别交代了,欢迎突厥军队支援李渊,事成之后金银财宝归突厥所有。
始毕可汗实在没有想到,李渊会采取这样一种“打擦边球”的方法来应对,所以无话可说,考虑到如果不与李渊联合,自己将没有足够的把握对付这个潜藏在自己身边的对手,与李渊联合事成之后还会有利益可赚,综合起来看,与李渊联合是比较有利的。
所以始毕可汗决定支援李渊。
于是派柱国康鞘利领骑兵2000人,隋刘文静来到太原。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09 22:42:16 +0800 CST  
始毕可汗让康鞘利来到太原,不仅仅是为了支援李渊,事实上他打了个精明的算盘,那就是准备向李渊推销自己的马匹,这一次康鞘利的到来,其实也是为了和李渊商谈和互市马匹的事情。
对于李渊来讲,未来想要平定天下,不知要打多少次仗,而马匹绝对是不能缺少的,膘肥的马匹更是多多益善,突厥人的马匹,马瘦毛长踢子肥,很适合行军作战,所以当康鞘利提出要和李渊互市时,李渊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但是李渊明白突厥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如果不加节制的从突厥人手中购买马匹,一来让其了解了自己缺少马匹,这样会助长突厥人的贪欲,从而抬高价钱,李渊这么精明的老鬼,当然不能当这个冤大头。
最重要的是,突厥人要是知道李渊缺少马匹,会不会对李渊未来的征途产生疑虑,而这种疑虑会不会影响与自己的联合,这一点李渊实在没有把握,所以在与突厥互市的问题上,李渊宁可稳扎稳打,也不愿一口吃个胖子。
这就是策略,策略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当中,可以说在任何范畴之内,策略都是不可缺少的,策略不是玩弄阴谋诡计,它是一种艺术,一种做人的艺术,只是要想使这种艺术充分的体现出来,我们每个人都要经过千锤百炼!

致少到现在为止,与突厥人的气氛是和谐的,关系是融洽的,李渊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甩开臂膀,大干一场了!
李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我始终向往那个宝座,如今我要向那个宝座稳步的迈进,我坚信它终将属于我!
前方的路是遥远的!
在前进的过程中,虽然会有很多快乐,也难免会有些痛苦,甚至痛苦会多于快乐!
就在李渊准备雄心勃勃的大干一场时,李建成带着家眷从河东来到了太原。
他带来了一个令李渊异常悲痛的消息——李智云被杀!
李智云是李渊的第五个儿子,小妾万氏所生。
李智云本来和李建成在一起的,但是由于中途走散,被官府缉拿,接送长安后被杀。
革命,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甚至是血的代价!
不过这个代价实在有些残酷,丧子之痛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李渊不是常人!

虽然,我的心在滴血,但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推翻隋朝。
杀戮会使人肉体死亡,但是杀戮不会泯灭我的理想!
我依然斗志昂扬。
我和你的区别在于,我推翻你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天下!
因为我有一颗胸怀天下的心!
想到这里,李渊笑了,虽然眼里依旧含着泪水!

好了!化悲痛为力量吧!
就此踏上征程!
“反杨广,立代王”其实已经为李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目标:长安!
从时局来看,长安也是最好的目标,当时李密刚刚打败隋军,再次攻占了回落沧。杨广急忙派江都通守王世充、河南大使虎牙郎将王辩、河北大使常少卿韦霁等率各部增援洛阳。
长江北岸的隋军全部集中在洛阳,准备对付李密!
而长安守备薄弱,正好给了李渊机会。
那就向长安进发!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10 21:31:12 +0800 CST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五日。
对于李渊来讲,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今天李渊要召开出征之前的誓师大会……
从现在开始,李渊的造反大戏真正的拉开了帷幕。
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面对着三万多身穿铠甲的战士,李渊不禁激动万千。
“将士们!”李渊高声叫道。
“我蒙先帝之恩,才有今天,却无以为报。今杨广无道,巡幸无度,穷兵黩武。致流寇四起,使天下生灵涂炭。今日我高举义旗,愿尊奉代王,以解救天下苍生。尔等愿从我否?”李渊的声音高亢而洪亮。
“我等皆誓死追随唐公!”三万甲士齐声高喊!
“好!今日我等以苍天为证,从我同盟,无为贰志。有渝此盟,人神共诛!”
“有渝此盟,人神共诛”,三万甲士与李渊共宣此誓……
誓言是铿锵的,决心是坚毅的,信心是百倍的。
这些人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去开创一个王朝辉煌的伟业!

七月八日,李渊率军到达西河(今山西汾阳),慰劳城中百姓,救济贫困。
这使当地的老百姓很受鼓舞,纷纷前来投奔李渊,李渊根据来投奔的人的才能,分别授予官职,当时在西河郡流传着一句话叫:要做官,找李渊!事实上被李渊真正授予重要官职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被授予的都是一些虚职。李渊这么做其实就像现在公司的收购行为一样,目的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你不抢着收购,如果被别人收购了去,那别人收购你的日子,就会很快的到来!

七月十四日,李渊行军进至贾胡堡(今山西霍县境内)。
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

代王杨佣的第一反应是:李渊要是来了,我这个位子恐怕就是他的了!
什么反对杨广,拥立我,纯粹是扯淡!
当年董卓进京时,那个口号喊得是相当漂亮!结果呢?
你要是想做董卓就明说!何必遮遮掩掩的!
不过我可不是汉少帝,既然你要来,我就偏不让你来!
于是,杨佣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屯于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屯军于河东(今山西永济),全力阻击李渊的军队!

我已经做好的过五关斩六将的准备!
不到长安,绝不罢休!
但是现在李渊需要解决一个现实问题。
哗啦啦的大雨,下个不停,道路泥泞,军队无法前进。
老天爷的事情,你可左右不了!
也许上天在考验李渊的耐心!
这可让李渊很是郁闷!
前边有宋老生和屈突通两个强敌坚守要塞,时间一长,将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两个强敌再联手拍自己的板砖,自己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
最关键的是,如果身后有隋军来攻,将会陷入两面夹击的窘境,到时离崩盘可就不远了。
虽然此时传来部将张伦攻克离石,杀太守杨子崇的捷报,但是李渊的心情依然沉重。
该如何是好呢?
要不退兵吧!可是想退也不那么容易啊!前进的道路很泥泞,后退的道路也不好走啊!
更何况,即使退回太原,我也不在是从前的我了,而是朝廷的反贼了!
不!绝不退兵!
在我看来,一定会有办法的!
现在箭已搭弓,岂有不发之理?
李渊,前边有无数的困难在等待着你去克服,刚刚起兵,难道就被下雨这点困难给难倒了。
你还怎么去开创大唐帝国的伟业啊?
绝不能当懦夫!

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希望。
这个希望,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依靠智慧的启迪!
李渊忽然想到了一个人!
李密!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11 22:01:04 +0800 CST  
这两天没有灵感!先潜水两天!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12 19:32:22 +0800 CST  
李密现在很是春风得意!
不仅刚刚打败隋军,获取了隋军的大批军事物资,同时又据有洛阳周围的几个大粮仓,粮饷充足。而且正在计划第三次进攻洛阳。其实力不知要超过李渊多少倍!
对于李渊来讲,李密既可以作为一个援手,同时也是威胁!
虽然现在李密正在全力对付洛阳周围的隋军,但是李密的野心,让他时常也有西入长安,夺取全国最高政权的欲望。
因为李密深深的懂得,打下洛阳只是成就霸业,而拿下长安才是成就帝王之业!
现在李渊带着兵马,直奔长安而去,李密的心里哪能没有想法?
所以,李渊要想顺利的进入长安,除了应对隋军之外,必须要顾忌到身后的李密。
但是眼下,对付隋军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在和李密闹翻,李渊恐怕就彻底的坠入深渊里了!
所以李渊决定主动向李密示好,联合李密!
这样做,一来可以稳住李密,让他全力对付洛阳的隋军。二来可以给自己壮大声势,让代王杨佣知道,自己的身后有“亲友团”支持!毕竟都姓“李”,五百年前是一家嘛!
于是李渊致书李密,要求联合!

李密看完李渊的书信后,在第一时间内脑子里闪现出一个在我看来是很幼稚的想法。
做盟主!
促使李密产生这么幼稚的想法,一放面是因为,李渊的书信内容相信一定是很“装孙子”的,令李密有些飘飘然,另一方面李密现在的实力确实很强大,但正是由于强大让他产生了自我膨胀的心里,所以在看到李渊“装孙子”的信后,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王行天下!
做事可以高调,但做人一定要低调!
李密让祖彦君给李渊回了一封信,这个祖彦君就是那篇著名的《讨杨广檄》的作者。
李密在信中称李渊是兄长,但实际上是摆出了一副十足的大哥派头。
其实他是在试探李渊的态度,如果你肯认我做盟主,我就和你联合。不然的话,小心我灭了你!
信的大致内容是:
“咱们虽然不是同一个源流,但是既然都姓“李”,无论如何都能攀上些亲戚关系,我这个人有幸让四海的英雄,推为盟主,真是很惭愧啊!希望和渊兄同心协力,共同做一些诸如当年在咸阳捉拿子婴,在牧野打败商纣王这样的大事业,你说好不好啊?”
谁推你做盟主了啊?简直是自作多情!
李渊即使同意你做盟主,那刘武周、窦建德、杜伏威那些猛人会不会同意呢?
而且李渊这个可怕的对手,应该早日除掉而后快,你还主动跟人家攀亲戚?
看来,人到了某种程度上,有时真的是不好摆正自己的位置啊!
难道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吗?
我希望每个人真的能够尽量的克服人性的弱点,它往往阻碍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李渊看完李密的回信后,不仅大笑起来!
这个李密,简直狂妄自大,以后有他为自己狂妄自大埋单的时候!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密不仅没做成盟主,李渊反而成为了他的领导!
有时候,看起来确实很玩笑,但玩笑的背后,其结果是必然的!

但是眼下李渊明白,李密是不能得罪的,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和李密一较高低。
还得指望李密当“炮灰”了!
于是李渊让隋军秘书温大雅给李密又回了一封信。
顺便说一句问温大雅,著名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是他的手笔!
李密和李渊两个人,手底下都拥有超级写手!

李渊在信中一方面吹捧李密,称他是当今的救世主,一方面说自己年老力衰,准备在太原安度晚年,而隐蔽了自己进军关中的意图!
就是这样一封虚情假意的信,李密却大喜过忘。
自此以后,专心的对付洛阳周围的隋军,甘当李渊的“炮灰”。
至此,李渊成功地调到了李密这条大鱼!
看来李密最多算是个雄主,不是成就帝业的材料!
我相信,换了他去打下长安,即使打下来,也不会待的太久!

李渊再一次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相信身后有了李密这个“亲友团”的支持,前边的宋老生和屈突通,一定不敢轻举妄动。
你不动,那我先动!
但是,就在这时,忽然传来了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的消息!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14 14:24:37 +0800 CST  
李密现在很是春风得意!
不仅刚刚打败隋军,获取了隋军的大批军事物资,同时又据有洛阳周围的几个大粮仓,粮饷充足。而且正在计划第三次进攻洛阳。其实力不知要超过李渊多少倍!
对于李渊来讲,李密既可以作为一个援手,同时也是威胁!
虽然现在李密正在全力对付洛阳周围的隋军,但是李密的野心,让他时常也有西入长安,夺取全国最高政权的欲望。
因为李密深深的懂得,打下洛阳只是成就霸业,而拿下长安才是成就帝王之业!
现在李渊带着兵马,直奔长安而去,李密的心里哪能没有想法?
所以,李渊要想顺利的进入长安,除了应对隋军之外,必须要顾忌到身后的李密。
但是眼下,对付隋军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在和李密闹翻,李渊恐怕就彻底的坠入深渊里了!
所以李渊决定主动向李密示好,联合李密!
这样做,一来可以稳住李密,让他全力对付洛阳的隋军。二来可以给自己壮大声势,让代王杨佣知道,自己的身后有“亲友团”支持!毕竟都姓“李”,五百年前是一家嘛!
于是李渊致书李密,要求联合!

李密看完李渊的书信后,在第一时间内脑子里闪现出一个在我看来是很幼稚的想法。
做盟主!
促使李密产生这么幼稚的想法,一放面是因为,李渊的书信内容相信一定是很“装孙子”的,令李密有些飘飘然,另一方面李密现在的实力确实很强大,但正是由于强大让他产生了自我膨胀的心里,所以在看到李渊“装孙子”的信后,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王行天下!
做事可以高调,但做人一定要低调!
李密让祖彦君给李渊回了一封信,这个祖彦君就是那篇著名的《讨杨广檄》的作者。
李密在信中称李渊是兄长,但实际上是摆出了一副十足的大哥派头。
其实他是在试探李渊的态度,如果你肯认我做盟主,我就和你联合。不然的话,小心我灭了你!
信的大致内容是:
“咱们虽然不是同一个源流,但是既然都姓“李”,无论如何都能攀上些亲戚关系,我这个人有幸让四海的英雄,推为盟主,真是很惭愧啊!希望和渊兄同心协力,共同做一些诸如当年在咸阳捉拿子婴,在牧野打败商纣王这样的大事业,你说好不好啊?”
谁推你做盟主了啊?简直是自作多情!
李渊即使同意你做盟主,那刘武周、窦建德、杜伏威那些猛人会不会同意呢?
而且李渊这个可怕的对手,应该早日除掉而后快,你还主动跟人家攀亲戚?
看来,人到了某种程度上,有时真的是不好摆正自己的位置啊!
难道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吗?
我希望每个人真的能够尽量的克服人性的弱点,它往往阻碍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李渊看完李密的回信后,不仅大笑起来!
这个李密,简直狂妄自大,以后有他为自己狂妄自大埋单的时候!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密不仅没做成盟主,李渊反而成为了他的领导!
有时候,看起来确实很玩笑,但玩笑的背后,其结果是必然的!

但是眼下李渊明白,李密是不能得罪的,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和李密一较高低。
还得指望李密当“炮灰”了!
于是李渊让隋军秘书温大雅给李密又回了一封信。
顺便说一句问温大雅,著名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是他的手笔!
李密和李渊两个人,手底下都拥有超级写手!

李渊在信中一方面吹捧李密,称他是当今的救世主,一方面说自己年老力衰,准备在太原安度晚年,而隐蔽了自己进军关中的意图!
就是这样一封虚情假意的信,李密却大喜过忘。
自此以后,专心的对付洛阳周围的隋军,甘当李渊的“炮灰”。
至此,李渊成功地调到了李密这条大鱼!
看来李密最多算是个雄主,不是成就帝业的材料!
我相信,换了他去打下长安,即使打下来,也不会待的太久!

李渊再一次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相信身后有了李密这个“亲友团”的支持,前边的宋老生和屈突通,一定不敢轻举妄动。
你不动,那我先动!
但是,就在这时,忽然传来了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的消息!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14 14:26:02 +0800 CST  
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
这个消息,究竟是实情,还是谣言,所有的人都不知道。
但是大家都明白,突厥人是个野蛮的民族,不怎么讲信义,趁着李渊进兵长安,从后边拍上一块黑砖,还是有可能的,当初李渊低声下气地联合突厥,就是为了防止突厥人乘虚而入。
难道,突厥人这么快就变卦了?
李渊的心情一下子沉入了谷底!
是继续西进,还是回救太原,这是个问题!

李渊召集诸将,商议对策!
“诸位,近传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大家认为这个消息可靠吗?”李渊的声音有些低沉!
“突厥人野蛮至极,从来都是唯利是图,这一次袭击晋阳的消息,我看很有可能!”说话的人是裴寂。
李渊面沉如水,他知道如果按照裴寂的逻辑推理下去,长安恐怕是去不成了。
但是接下来裴寂所说的话,令李渊感到了一丝绝望。
“宋老生和屈突通据守险要,要打败他们不是很容易,李密虽然同意和咱们联合,但是这个人野心难测。这些对咱们都不利啊!突厥人言而无信,刘武周又和他们狼狈为奸,太原是咱们的根据地,咱们手下将士的家属都在哪里,我认为应该回救太原,至于进军长安嘛,以后还会有机会!”
如果抛开裴寂的身份和当时的时局,分析裴寂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他忽略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传言是真是假还不确定,既然不确定,你作为首席谋臣,就轻易的忽悠撤兵,往好了说你是胆小怕事,说的严重了,那就是涣散军心!
第二个问题,即使这个传言是真的,也不一定就只有回救太原这一个方法,如果这时候真的撤军,宋老生和屈突通主动进攻怎么办?到时李密再来个痛打落水狗,我相信李渊到不了太原,就会彻底地玩完!
所以接下来就有人开始反对裴寂。
反对的人是李世民。
“此言差异!请问裴大人,突厥人真要是想进攻太原,为什么不就近攻取离他最近的马邑,而舍近求远深入腹地的攻取晋阳?”
“这个……,”裴寂一时语塞!
“我认为,刘武周和突厥人表面联合,但实际上他们是互相猜忌,就好像父亲大人和突厥联合一样,是出自真心的吗?”李世民的话掷地有声!
“而且,现在朝廷已经派兵拦截我们,如果就此撤回太原,必然会涣散军心,弄不好出现军队哗变的情况,那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是啊!二弟说的有理!现在我们四周的敌人都很强大,如果撤军,到时腹背受敌可怎么办啊?”李建成补充说。
“请父亲放心,等雨停了,若不杀了宋老生和屈突通,孩儿愿以死谢罪!”
“我和二弟同愿以死谢罪!”
这就是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
一位伟人曾经对年轻人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将是你们的!
千古不变的真理!

李渊看着两个宝贝儿子信誓旦旦的样子,心中不禁一阵激动!
他知道,此刻自己绝不能后退一步!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后退就是死亡,前进才会有希望!

古代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名言哉!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3-15 15:40:07 +0800 CST  

楼主:冬雪心境

字数:1757385

发表时间:2009-02-06 2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28 20:12:17 +0800 CST

评论数:78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