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儒释道书籍笔记之三(连载)

二十四、文武兼资论:韩非子是法家,他以法家的立场和观点、认为儒家、道家以及其他诸家对于社会没有贡献,一定要法制的社会才对;所以他有两句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学问好,文章、道理懂得多思想就多,能言善道,于是发生以文字扰乱法令的事情;讲侠义的人动辄用武力把不平的事情压下去,破坏了法令;所以,从法家的观念来看这些都不对、不守法。曹操说:一个国家专门依靠武力的,最后弄成亡国的、如吴王夫差。二次大战的德国、日本都是“恃武者灭”,古代徐国的偃王只提倡文化不注重国防的、最后败亡、“恃文者亡”;上古承桑氏国家的皇帝治理国家只讲道德、废弃武功、结果亡国,夏朝的有扈专门讲究武功、结果也是亡国。
二十五、因此,文武两者不能偏废,高明的领导人一定会以“内修文德,外治武训”作为政治的最高原则;文化是国内的政治中心,军事国防是对外随时准备作战、令敌人不敢来侵犯,政治端恭而作、非常清明,供奉殉国的忠烈来激励人们有尚武的精神、也不损害仁德。《铃经》(即《素书》、又名《玉铃经》)说文武兼备,个人和国家皆是如此;光有武功而不懂文的、只是战将、不能做大将,文武都不够的不可以用于征伐,文武兼备的才是真正的大将。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3 14:32:28 +0800 CST  
二十六、倡廉的流弊:子路救了一个落水之人,落水之人家里赠送子路一头牛来表示感谢;孔子表扬子路做得好,因为救人有好报的风气会倡导社会群体都去做好事。鲁国当时的法令是赎奴隶要给赎金,子贡有钱且谦让大度、不收人家的赎金;孔子责备子贡做得不对,因为这样就会使得其他奴隶主们收取赎金的时候很为难、导致不愿意让奴隶被赎的事情发生,做好事也不能阻碍了别人的道路、要和光同尘而不是只光耀自己一个人,所以行善需要智慧来把控尺度和分寸。
二十七、匡衡论政风:汉元帝事非常英明的皇帝,匡衡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提出好几个报告指出汉元帝这样不对、那样要改;汉元帝非常重视,说“孔子说过,以礼让治国很难得”。孔子之所以有此说,是因为中央政府是天下的中心,对下面的政治风气有很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中央重负的干部们彼此很有礼貌、风度,下面的社会风气跟着会很少纷争,上面的领导好仁乐施、下面的部下就不会粗暴犯上;上面的领导有高度的节超、提倡节义,下面的社会风气会跟着好转;上面的领导宽厚柔和,下面的社会彼此就有爱心。这四个方面是英明的领导者用不着威严去下达命令,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就能使得政治风气好转、下面的自然受到感化。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3 14:32:42 +0800 CST  
二十八、忠孝的流弊:慎到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他论忠的段话说:任何一个时代并不希望出一两个特别忠诚的臣子;忠臣并不能救乱世。标榜忠臣固然是对的,但是出忠臣的时代背景都是很惨痛的、没有好结果的,忠臣的下场往往也是令人痛心的;我们为什么不多去提倡汉朝、唐宋明朝开国之初的开国大臣们呢?岳飞是了不起的忠臣,可是我们并不希望忠臣们都有岳飞那样的结果;岳飞如果生在好的时代、处于好的领导人之下、好的同事之间,会是一个坚贞廉洁的大臣而已。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我们只希望有岳飞这样的坚贞、廉洁的大臣,不希望国家昏乱!
二十九、另外,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舜的父母都很坏,可是他们生了一个圣贤的儿子-舜;尧是圣人,但是他的儿子很坏;桀是夏朝最坏的皇帝,可是有不少忠臣在朝廷任职;如果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政治清明,哪里会特别凸显出孝子、忠臣来呢?一个单位有好干部,也是因为有坏干部的比较而凸显出来的;所以英明的领导要求部下要忠,不能超越职责范围之外来尽忠。岳飞犯的错误就是忠过职务范围了:他的口号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直捣黄龙是他的职务范围之内的事情,接二圣回来与否那是赵家的家务事、接回来让高宗这个皇帝还干不干呢?他建议高宗赶快立太子虽然完全是好意、是忠,但是这个建议是超过了他的职责范围,不应该去干涉自己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导致高宗受不了。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3 14:32:57 +0800 CST  
三十、后世研究《易经》的很少有超过汉朝京房的,他的易学老师是易学象数的大师焦赣,京房跟老师学《易经》的时候,焦赣救断定了京房喜欢谈论先知、将来会不得好死的。石显当时也是汉朝有名的大臣,跟京房两人政见不同、互相嫌隙,京房离开中央政府被下放到魏郡做官的时候、石显还在中央政府任职;京房正因为对于《易经》真正的大道并未领会,所以对于功名富贵、人生患难忧愁、患得患失而非常担忧石显会对其落井下石,后来京房果然不得好死。所以反经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注意反面的作用和流弊。
三十一、庄子著作权被盗:《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内篇是庄子自己著作的,讲修道、连带说到内圣外王的外用,内圣外王出自庄子的观念;外篇不一定是庄子著作的,杂篇就更靠不住是庄子著作的了。一般人把珍宝放入箱子里,还要加上锁来防贼;但是强盗来抢劫的时候,箱子、柜子锁得越牢固对强盗越方便、有利,免得零零碎碎的太麻烦、掉落了。《孙子兵法》也说,作战的时候敌人的装备越好对我们越有利,因为把敌人打垮了、敌人的良好装备就是自己的了,所谓“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有些中国留学生现在反而跑到国外去学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学了;圣人的文化也是被大盗们盗窃了。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4 19:40:59 +0800 CST  
三十二、圣法的流弊:周武王分封诸侯,姜太公被封在齐国、现在的山东东部,当时那个地方土地贫瘠、没有人要,姜太公当时也将近百岁了;所以姜太公走到半路上不想去了,碰到旅邸的主人(可能是隐士)看到姜太公颓废灰心的样子、劝他不能有埋怨的心理而应该好好的做,姜太公听后当然懂,绝对服从就是了,这才去就国当诸侯。他发明了把海水煮成盐巴,开矿进行开发资源的工作;古代的盐、铁是经济的最主要物质,因此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最富的国家。春秋末期齐国的繁荣富强、渔业农业发达、地域大,建立的一切政治规章制度也都是依据姜太公的做法;田成子杀了齐国的皇帝自称齐王,把齐国几百年的政治规章制度都拿来用上,当时他权势在手,其他诸侯国恭维他、承认他,他还传了十二代。明朝朱元璋的兴起不能算偷,中国二十五史几乎每一代皇帝都是偷盗而来;现代国际上自由世界讲人道主义、绝对尊重人权,定了许多的办法,但是有人利用这些仁义道德的理论煽动美国国会进行统战,好的道理被坏人利用、反作用非常厉害。
三十三、晏子论权:古文以孟、仲、季来代表大、中、小或先后次序,最小的有时候被称呼为“叔”;齐国末期,叔向问晏子齐国的前途如何?晏子说:齐国已经到了没落的时代,对人民不关心,民心都归顺了陈家(齐国当时的权臣、特权阶级)。齐国的量数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位,到釜的时候则以十釜为一钟;陈家居然自己创出量制来,从豆到釜不用进四、而是都加一成为逢五进位,所以钟的量在观念上就更大了。陈家以自己制定的贷量放出去、以国家的量制收进来,用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方法使得民心归服;山货木材、海产鱼盐等,从产地到市场不另外加税来利民。当时齐侯统治下,一般人出三分力量,两分归国家、只有一份归私有,国家的东西多的腐朽长蛀虫了,负责公务的三老却穷得饭也吃不上,全国富的更加富、穷的更加穷;且齐国刑罚太滥用,很多人被断脚刑罚成为断脚,形成了“屦贱踊贵”、即普通人穿的鞋子还没有断脚者专用的踊贵,陈家对于这些痛苦却能安慰救助,所以大家都喜欢陈家。齐国虽然有晏子这样有才具、道德的宰相,但是民心归向陈家形成之后、也没有办法改变。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4 19:41:15 +0800 CST  
三十四、圣盗同源:盗拓广泛的指强盗土匪那一类的坏人,当强盗也有道:首先要妄意,正确的估计出某一处有多少财产,这是高明的-圣也;正确判断哪里可以去抢劫、盗窃,什么时候去最合适,这是智;偷盗的时候自己领先、部下们跟随其后,这是大勇;抢劫、偷盗成功之后,让别人先撤退、自己殿后来承担危险,这是义;抢劫、盗窃成功之后论功行赏、平均分配等,这是仁;所以做土匪强盗也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才能当头,不是那么简单的。那么如果想要创建一番事业的领导者,乃至工商界的领袖,更加应该如此具备仁义礼智信的才能;倘使一个人非常自私,利益都归自己、损失都算别人的,则不会成功。
三十五、后汉末期三国开始之时,董卓当时是西凉边疆的一名土匪兼军阀、毫无纪律,但是他对于权变的诡谋都懂、知道要先礼敬有名望的人;对于当时社会上知名学者如蔡邕非常敬重。所以著《后汉书》的范晔为董卓下评论说:董卓那种野蛮的豺狼之性,遇到汉朝政权垮台崩塌的时代,给了他机会破坏纲常制度、毁坏分裂中央政权;像董卓如此残酷,吃人、恗人肝、斮(砍断)人趾的,即便杀尽天下之人也还不够称他的心,但是却懂得故意表演出谦虚的一套。民国初年东北早期的军阀卢俊昇,从关外来到北洋政府之时,把带来的大批人参、皮货等,从门房、副官一直到上面的大员们每人一份礼,会议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懂、只是拱手说:我叫卢俊昇,初次到北京,样样不知道,全靠诸老兄!就这样成功了。由此可见,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坏人想要成功也不可以违反,好人想要成功更加要以其作为依据。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4 19:41:35 +0800 CST  
三十六、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颠倒世界、五浊世界,所以好人少、坏人多,所以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耶稣等等才要拼命劝人为善;同时也有很多人利用宗教来谋取名利,坏人只是多了、危害天下的本事也就更大了。文化学问、道理、道德如同是一把刀,刀本身没有善恶;问题在于执刀的人是善或是恶,导致了事情的结果是善或是恶。
三十七、鲁国当时政权被季家掌握,季家曾经限令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这个措施对于老百姓来说,太过于苛刻了。当时子路的行政区正好管这个事情,国家的经费不够,为了鼓励大家做工,子路拿出自己的薪水来补贴、乃至从自己家里拿粮食来给大家吃;孔子听说之后马上拍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大家吃的饭倒掉、把饭锅毁坏,子路的暴脾气当然是直接找孔子去吵架了。孔子说:当了皇帝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记了自己而爱天下;当了诸侯的人、就爱自己国家的人民,当了大夫的、就只管理自己职务之内的事情,一般人就爱护自己的家人;如果做到事情超出了自己职责范围,虽然是行仁义,但也是侵害了别人的权益,所以你做错了。孔子是怕子路因此赢得民心而得罪权贵们,惹来嫉妒、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4 19:41:55 +0800 CST  
三十八、汉武帝的时候,封在河间的献王(也是刘邦的子孙)来朝见汉武帝;穿的衣服很规矩,进退动作都很有礼貌、很得体,处处合于行仁由义的规范,自然而然就显现出一副庄重威严的样子。汉武帝见了他心理就有了疑虑、嫉妒的感觉,于是对他说:汤武当年起来革命的时候、不过是七十里大的地方开始的,文王刚开始的辖区也不过是一百里方圆;你现在管的地方比他们的地域更广大,你好好的干吧(言下之意,你可以继续努力,然后有一天起来造反、推翻我)。河间献王听了之后,懂了话里的意思,回去之后故意吊儿郎当、一天到晚喝酒听歌跳舞;表示没有野心,以行动让汉武帝放心。所以人一旦有权益的冲突之时,父子、兄弟、姊妹之间都会发生问题,甚至于六亲不认、禽兽不如,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所以,要仁义、慈悲、施舍、讲话、仗义疏财、信等等,都要懂得自己的本分、谨守本分;不能超出范围,要懂得适可而止才算是成熟。中国文化专讲做人做事要守本分的哲学,如此深刻、智慧,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可贵之处。
三十九、结论:由以上所说的来看,孔孟思想的仁义礼乐,法家提倡的名法刑赏,忠孝贤智、文武、谋略等每一家的思想、每一种法制,都是天地之间的真理,从未隐藏、永远存在着,尽管时代在不断变化、真理依然未变;用得对的就天下太平,用得时机不对、动机不善、方式不对等就成为祸害或大乱。并引用庄子之中的寓言故事来论证此观点:宋国有一家人祖传秘方,在冬天涂在身上可以不生冻疮、皮肤不会开裂,这家人世代靠着这个秘方漂洗布匹,因为冬季不会伤手而漂洗出来的布匹又好、又多、又快。一个人经过听说此事,以一百金购买了秘方,然后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吴王当时在海边作战,此人当上海军司令替吴王练兵,海军在冬天涂了这个药和越国打仗得胜,此人因此立功得到裂地而封的奖赏。同一个东西,不同的智慧之人来运用,得到的结果天壤之别。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5 19:29:16 +0800 CST  
四十、《战国策》:历史哲学观念来说,时代不断变化、外在形式和方式方法会不断变化,但是其核心原则是不变的。古代“策士”指专门以计策起家、专讲谋略的,靠嘴巴游说、凭脑袋摆布世界的局势的、历史上最有名的是苏秦和张仪;宋代因时代需要、应考的文章必须增加写一篇策论,来考核考生对政治、时势及国家大事的见解和认识;清朝末年提倡废除科举的“八股”之时,有一度又主张考试考生的策论。苏东坡考中科举的著名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讨论司法上判罪的问题,即司法问题;《战国策》属于策论这类的,是汉代刘向根据历史的资料集中编辑成书。古代读书人对此书有两个观念:一个观念认为先读四书五经,学好之后再读此书懂得如何权变;一个观念认为每逢乱世就主张多读此书,因为需要谋略的人才来救世。
四十一、我们研究《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这一篇:古代所谓的“合纵”,类似组织一个联合国的意思;苏秦把当时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抗秦。我们读书要从这些经验之中了解很多很多的事情、吸取经验,尤其对于现代我们国家所处的世界局面会有更深的了解;以下简述几个方面来思考此篇内容。
1) 从历史的观念来看,苏秦的合纵计是很不错的;但是他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救天下、国家,而是为了个人出风头、得功名富贵。
2) 根据历史记载,苏秦当时是一个读书的年轻人,后世之人称他是鬼谷子的学生。历史上有没有鬼谷子此人有待考究,河南有“鬼谷”的地名、又称为“归谷”即归隐此山谷的意思;就是真有此人,他无疑学问一定非常的好。后世之人所讲的谋略学、所谓拨乱反正的学问,乃至用于坏的方面来捣乱造反的学问,都传言为沿用鬼谷子。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5 19:29:50 +0800 CST  
3) 当时的知识分子们都是靠游说出来做事的,所以那时当时的一种普遍的风气;苏秦第一次游说秦惠王却完全失败了,他虽然讲的是正道、但是当中有歪道。苏秦主张富国强兵、偏重军国主义的思想,列举历史的实例来说明只有战争才能强盛、安定;秦始皇的祖父辈们天天想统一、消灭其他国家,可是却没有接纳苏秦的意见、这是我们读书需要注意的地方。
4) 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之后,路费都没有,穿双破鞋子、拿只破箱子;回到家之后,他嫂嫂不给他饭吃,家里人都看不起他,那种难受程度到了极致。因此苏秦发奋读书、悬梁刺股,据说读的《太公兵法》,于是再度出来游说诸侯;由燕国、赵国开始游说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抗秦,不主张打仗,主要目的在于让秦国不敢出兵来攻打这些国家。他把天下大事、人的心理、政治心理、战争心理都摸透了,成功的身配六国相印、拥有实权;整个国际局势被他摆布,安定了二十多年。这些联合国是矛盾的团结,利害关系的团结,不是道义的团结;为什么苏秦主张合纵,诸侯会团结;这是值得我们是靠的问题。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5 19:30:26 +0800 CST  
5) 苏秦成功合纵诸侯之后,能够看出了这帮人是只讲手段、只求如何达到目的,仅仅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所以中国正统文化的素来对于这些人不大重视。苏秦也知道这个手段不会长久,另外用了一招:他和张仪原来的感情很好,两人曾约定谁先成功就帮助另外一个人来成就,当苏秦成功之后、张仪想来找他求个职位;苏秦故意冷落张仪,想方设法让张仪难受、受尽凄凉冷落之苦,用各种方法使得张仪恨苏秦、决心非要打到苏秦不可。因为他了解、懂得张仪不受这种刺激就发不起狠来,所以用这个方法来激起张仪立志来破坏自己的计划,苏秦才有长期的利益可图;等张仪在秦国连横的计划成功之后,苏秦把故意激怒张仪来让他发愤图强的事情说出来。张仪说“我还是没有跳出这个老同学的手心”,决定只要苏秦还在的一天,秦国就不出兵攻打诸侯国。
6) 苏秦成功之后要去楚国之时,路过自己家乡,他的嫂嫂及全家都下跪来迎接他;他问嫂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嫂回: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也。“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人之常情、常态。
7) 恶有恶报,苏秦不得好死:因为苏秦跟燕国的皇太后发生了绯色故事,燕王知道了;苏秦知道自己很危险了,就跟燕王说自己要去齐国才能对燕国有利。燕王明知缘故,但是也只有这个办法送走他最为妥当,就让他走了。结果,到了齐国之后,齐国的大臣找人行刺他;苏秦当时身负重伤、没有立刻死去。齐王很赏识苏秦,因此下令全国非要抓到刺客不可,可是抓不到。苏秦临死前告诉齐王:只要宣布说苏秦是燕国来的间谍、被杀死之后齐国可以安定,这样就能抓到凶手了。齐王按照此话宣布之后,果然抓到了凶手。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5 19:30:54 +0800 CST  
四十二、苏秦游说秦惠王:苏秦一开始就指出秦国西、北、南、东四边的疆界以及边防的形势(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秦国首都位于现在的陕西西安一带),再说地理与经济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大战争,几乎都是从秦晋这边向东南打下来的,中国的地势就是这样如同从屋顶上倒水、一直倾泻而下;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研究,牵涉到的战史太多了。唯有元朝稍有不同,蒙古由西北高原先进康藏的边境,囊括巴蜀、汉中;再由西藏席卷云南,经岭南、两广北上会师湖南、湖北;同时,另外从北方出兵,两方出兵把中原形成钳形的夹持。
四十三、苏秦反受到秦惠王的教育:秦始皇的祖辈们虽然早就想要一统天下,但是并没有接受苏秦的意见;理由是:一是,如鸟一样,羽毛还没有长丰满是不能飞的;做人做事都是这个道理。二是“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文章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即内部政治基础还没有稳定的时候,不能随便去征伐、诛伐别国。三是“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此道德是政治名称,指国家的声望、威望不足的时候,无法让人民去战争。四是“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内部政治还不够顺利、安定、安稳的时候,不能因为出兵征讨他国来劳烦大臣、重要干部们。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5 19:31:19 +0800 CST  
四十四、苏秦药不对症的言论:苏秦被秦惠王婉拒之后,仍然不肯离开;引用许多历史证明天下都是打下来的,这就是现代所说的黩武精神、侵略主义或说好战思想。苏秦说“舌弊耳聋,不见成功”,如美国基辛格那套只是嘴上喊着“和平”、叫死了也没有用;和平只有在强有力的情形之下才有资格谈、否则无效。苏秦的主张没有错,但是其本人不高明;因为秦惠王知道时机不成熟不能开战。汉文帝时代的贾谊也类似:贾谊的《过秦论》讲汉初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政治、军事都有关系,学问很好、眼光很好,看出了汉文帝拟的几个政策有问题、所以他跟汉文帝提出建议;汉文帝很看重这样的人才,但是又不能直接说明时机不对不能实施,所以半夜把贾谊找来闲聊鬼神的问题。贾谊的智慧不够,未能理解汉文帝的看重之意和暂时不能实施的现实。
四十五、一个国家对外有强有力的武力支持,对内讲究内政的修明,这样的时候去跟别国讲道理才会有人愿意听;如果对外的兵力不强,只讲道德也没有用。个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个世界很多人就会欺负善人、弱势之人,因为他们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够作恶;所以个人也是需要内修身心,对外具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能力。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5 19:32:09 +0800 CST  
四十六、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后,“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躲在家里不敢见人,选书中的重点仔细研究、揣摩,研究人的心理、各国的形势、国家领导们的需求等等;打瞌睡的时候用锥子把自己刺痛来继续打起精神读书,这样用功足足一年时间,他很自信的说“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自认为只要找到一个国君去策动,就可以把金银宝贝等财富都装入自己的口袋,自己一定可以当上政治上的权要之人!
四十七、苏秦先去燕国,说服了燕国的诸侯,给了他资本、要他去组建“联合国”;他来到赵国,拉着赵王的手悄悄讲了一些话,具体的内容属于阴谋、讲各种利益关系、所以说悄悄话不让其他人知道。赵王听了之后,封他为武安君,等于现在的上将军、特任官;赵王不仅马上跟秦国断交外交关系,经济上工商业也不通往来了。苏秦当时外出的时候后面跟着一百辆车子、锦绣千纯(那个时代的布匹和钱币都是财富)、白壁百双、黄金万镒、带着很多随从人员,派头很大;之后六个诸侯国的诸侯、大臣们等,不仅是外交、经济上工商往来都听命于他,秦晋山脉以东的诸侯们听到消息都来合作,使得赵国在当时成为了最有声望、地位的盟主国;没有动用一根箭就让诸侯之间互相团结合作,这是苏秦的成功。所以,一个政治光靠武力没有用,要有好的政治策略、人才就能转危为安。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6 18:41:31 +0800 CST  
四十八、苏秦、张仪这一类搞谋略的人讲的是现实利益,完全是个人英雄主义、自我主义,做到“天下莫之能伉”就是他们的目的;任何时代、历史、战争、权力的背后仍然是思想,许多思想家比如孔子、孟子等走正路的大思想家们、虽然影响了整个时代乃至后世千秋万载,但是其本人在当时是过的很凄惨的。
四十九、苏秦对于他嫂嫂当年的势利眼还算好、没有报复,只是讽刺了一句而已,当然苏秦这样对待嫂嫂的做法是很为正派儒家们所不齿的;历史上宋朝第一位宰相赵普则是胸襟狭隘、对于曾经对不起他的人都要报复,历史上有很多报复别人很惨的例子。历史上三国的管宁跟华歆曾经很要好的同学,有一次两人挖地,管宁挖到一块黄金、看都不看,华歆拿起来看了看、想了一下把黄金丢掉了;因此管宁断定华歆将来一定会有问题、不再跟他往来,后来华歆当了曹丕的大臣、地位很高,管宁盖了一个楼房住在楼上不下来、坚决不下来立脚在华歆所管的土地上。所以古代读书人对于谋略之学的书的看法是“不足为训”的评语,不能拿来效法;不过要懂得,要讲道德。孔子赞赏颜回“宁可抱道穷死,绝不走偏路”;子贡在列国之间摆布那么大的局面,只是为了救自己的父母之邦、才不得已而为之罢了,自己什么都不要,走到是正路。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6 18:41:58 +0800 CST  
五十、人才与时代历史:个人生活经验不同,对历史、世界的大势的观念和体认的程度也有深浅不同。周朝礼乐道德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是王道政治,到了春秋之后时势所趋成为了霸道政治;春秋列国之间的领导权以武力或财力而称尊、称之为霸或伯,走的是利害关系的路线、而非道德政治的路线、当然仍然还是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战国时代则处于霸道的末流,达到了并吞、即侵略的阶段;这个阶段,天下需要的就不是分封诸侯的封建制度,而是需要统一天下为一个国家,过去的宗法社会的封建需要改变了,当时的秦国是最有优势来统一中国的。
五十一、商鞅变法:秦国之所以当时能够在一百年内兴盛起来、决定于几个人,一个是商鞅:政治基础有一次很好的变革,即用了商鞅的提倡法治的决策,不止影响了秦国后代的秦始皇,甚至影响了后世三千年来的中国。商鞅当时改变法治的主张,第一项就是针对周代的公产制度,首先是经济思想的改变、主张财产私有;因为私有化之后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肯去努力,公有的财产是大家做了之后成果给大家一起分、人就懒惰不肯努力,这是人的自私心理。但是商鞅变法遭遇打击很大,关键在于“民曰不便”(即群体的政治和社会心理的习惯很难改变),老百姓统统反对,可是这个措施毕竟是让秦国富强起来了;当然商鞅自己的学问修养、道德的确有问题,所以他失败了之后被五马分尸。但是商鞅变法真正成功了,中国后世的政治路线、一直没有脱离这个范围。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7 10:49:15 +0800 CST  
五十二、民曰不便:商鞅变法过后四百年左右到了西汉末年,王莽想恢复郡县制度,把私有财产制度恢复到周朝的公有财产,王莽的失败又是在于“民曰不便”;之后七八百年到了宋朝王安石变法,也是因为“民曰不便”而失败了。所以我们读书看到这种地方,要把书本放下来,宁静地思考、研究;这个“不便”往往毁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人。所谓的代沟就是年轻一代的新思想来了,老一代的人或思想认为不习惯;这样往往牵涉政治、社会形态很大的方面。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于这种心理和现象完全懂得,于是会产生“突变”或“渐变”的选择问题;渐变是温和的,突变是激近的,用哪一种方式来改变比较容易让社会接受、慢慢改变群体的不习惯(即不便)而成为便的,这就需要智慧。
五十三、外才与内用:秦国在秦始皇之前的历史政治基础之所以打得好,都借重于几个外来的人才:卫国人商鞅,虞国人百里奚等等,这些人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国家所用、反而要去替秦国效力呢?这其中的问题值得研究;尤其对于我们现代求学问的人,对当今天下的时势要格外的留意,千万要把握住古今没有分别的原则,如何运用这些法则在于个人的智慧。张仪之所以跟梁惠王一说就通了,原因在于秦国当时所需要的不是什么文化思想,谁能有办法让秦国强大、超越性的强大就请谁来,这是当时的时代必然趋势导致的、不得不如此;张仪来的时候,列国情况已经跟苏秦来的时候变化了,秦惠王正需要这么一个人的时候、张仪来了。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7 10:49:40 +0800 CST  
五十四、司马迁的《史记》是把战国时代的资料,将年代、时间、地点编起来写成传记,等于是历史哲学和评论;《史记-张仪列传》记载了张仪、苏秦这些人的事迹和评论。张仪是魏国人,小时候跟苏秦是同学,《史记》写他们跟鬼谷子“学术”;学术这两个字要注意,他们并不是搞什么学问的,学的是如何拿到功名富贵的权变之术。张仪的出身比苏秦好一点,所以他有一些太保脾气、比较豪放而耍得开,他处的环境苏秦好一些,所以进取心就差一点。许多人成功,自己根本都没有想成功的想法,往往是时势造英雄、机会来了挡不住的,如隋炀帝自吹“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环境的刺激和激励,反而容易堕落、不上进。
五十五、《战国策》有一篇张仪说服秦惠王的内容,这其中记录的许多观念、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时代、国家、世界乃至于个人,有很多值得参考的地方、需要注意。《史记》上韩非子的传记,提到韩非子再三提到一个重点“说难”:即,人与人之间说话最难,尤其是借助言语来沟通政治上的思想更加困难。张仪的言辞首先把握了这方面的重点是一个方面;第二他开头说的三句话提出如果不知道而乱讲的人是不聪明的,这是说话的艺术;第三说如果知道了而不讲的人,就是不忠、对秦王不忠的人当死;第四说知道了但是讲得不详细、不清楚的人,也该死。言下之意张仪我所说的都是利害关系的道理引起秦惠王的重视和注意;而且说如果自己说错了甘愿领罪,这样一说即便他说错了、秦惠王也不好责怪他了。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7 10:50:06 +0800 CST  
五十六、张仪说列国合纵之势有三亡:世界上的人和事有三个原则,谁违背了这三个原则之一的非失败、非亡不可。“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以逆攻顺”:六个诸侯国的内在的政治不清明、不稳定、当时都在乱;诸侯各国的经济不能独立、后勤补给缺乏,所有的有用人力都放到了前方备战。“白刃在前,斧质在后”描述士兵们在战场上前进则有对方的刀刃相向,如果畏惧而后退则会被执行死刑,可是如果真要打仗起来、这些士兵会回头就跑,没有人敢去冒死;任何一个时代、国家,人民不肯打仗、不愿尽忠、不愿牺牲的,主要在于其国家领导的错误方面导致。真正修明政治的还是在秦国,所以秦始皇后来能够统一中国不是偶然的事情、是他的祖辈们已经打好了政治基础;这也是“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
五十七、赏罚分明:无论是政治还是家庭,赏罚要分明都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张仪说诸侯国“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该赏赐的也不给,该处罚的也不彻底执行;大家觉得马马虎虎、随便就可以,没有责任感,所以就不会原因去打仗、牺牲自己。秦国当时则是命令贯彻、赏罚分明(商鞅变法带来的法治制度的好处),许多的秦国年轻人因为国家富强、环境舒适没有见过敌人,到了战场精神就异常振奋,光着膀子看见刀子也不怕、就是踩着刀剑或火炭都敢往前冲,愿意为国牺牲的人多得是;因为他们养成了一种战争责任感、不怕死的精神,能够奋发。这一路的说辞都是给秦国戴高帽子、讲优势,当然说的也是实情、否则秦惠王也不是傻子;张仪把秦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政治环境、地理位置、军事准备等都分析清楚,然后说出一个秦国当前应该采取的措施、当然也是他自己心理所希望造成的局势。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7 10:50:27 +0800 CST  
五十八、接着张仪讲秦国的劣势:“甲兵顿”,秦国的国防战线拉得很长、停在国防线上等待打仗,经费消耗很大;“士民病”,国内民众心里都很困顿;“田畴荒”,国内的工业、农业都荒废了;“囷仓虚”,国库空虚;这个窘态是苏秦七八年时间给秦国造成的,张仪说这些情况都是因为秦国的大臣们没有真正尽力尽心献计献策导致的。秦国在西边,齐国是介于现在的山西与山东之间;张仪说齐国历史上称霸的时候,南有济水和黄河、北有长城作为防线,这样一个平原国家如果几方面受敌就会一次大败就完蛋了,言下之意即挑动秦国对齐国开战。
五十九、接着张仪说秦国几次军事上的错误,导致挖根不彻底、留下了祸患(做人做事都是如此,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和部分不要轻率去伤害、否则就是闯祸;但是对于重要方面必须彻底断除祸害根源):曾经破了荆国,拿下了现在武汉以北一带的郢,夺下了洞庭、五都、江南,一直到达现在安徽一带,荆国国王躲到陈国不敢出来;如果拿下整个荆国,进而可以影响、控制到东面的齐国、燕国,中间可以驾凌赵、魏、韩等三晋地,秦国就可以称霸诸侯之间了。但是秦国反而引军而退、跟荆国谈和了,荆国则慢慢恢复又强壮起来了。我们读这一段历史,再看看美国对朝鲜和北越的战争,在军事车略上是不是也是同样的;越南在1975年4月份也是投降了。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1-08 19:56:40 +0800 CST  

楼主:妙化2020

字数:187477

发表时间:2020-12-31 02:09:2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8 01:14:34 +0800 CST

评论数:3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