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儒释道书籍笔记之三(连载)

8、 为向子平印《敦煌大藏经》言:世人都言佛学浩如烟海,以烟海形容佛学、亦似是而非之辞,海既深不见底、广大无边,复加烟笼罩层面,永似缥缈、难穷其际;如此境界,往往使人望而却步、不敢窥探究竟。迨有心人集佛说群经、综为一大藏教,纳无限而归之有限;如不游心外物、专诚恳读、浩如烟海者亦仅为一大藏,读而习之以勤、精研覃思、理与神会、言与寂合、一大藏教亦只会心于方寸,又何足多哉!
距今六十年前,印刷尚未发达,全国伽蓝丛林具有《大藏》一部者、寥寥无几而屈指可数,如欲深入经藏几亦难如登海;及至现在,以台湾一隅而言,普遍印出历代各部《大藏经》、先后已有五六种,无论善本残编、每出一部、僧俗竞相争购、肆无遗弃。若此情况,意谓并非深入经藏,实乃藏经深入民间,人人皆在佛学烟海之中,毋须在行推广矣。
然有向子平者,仍欲在此苍茫烟海中别处心裁,令放异彩;多年发心以影印《敦煌大藏经》为一大愿力,并屡促我为之序。人间善语佛皆说尽,文艺才华能在佛头着粪作序者,前修已尽其词、今则几同绝调矣;予何人,岂敢谬赞一词。唯愿向子此书印出,有愿必成、所求皆遂;凡有功德,意普覆回向烟海为幸。向子当不以我又犯绮语戒耶!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6 10:57:08 +0800 CST  
9、 《法住记及所记阿罗汉考》序:梵言阿罗汉、汉魏初译为应真,应者应化之意,真者真人之意;应化之说取义于佛经,真人之说取义于蒙庄。经称阿罗汉,概有怖魔杀贼之内涵;所谓魔也、贼也,统指身心烦惑之表相也。由平白凡夫修证而得罗汉之果位,以其能断三界系缚之烦惑而证道果者;唯其中有多分段、少分段、全分段之差别,故有四果四阶之类别、有一生证得或七生证得之分齐;而得大阿罗汉者,临终皆灰身灭智,泊焉归寂。
但相传佛敕阿罗汉弟子中,如大迦叶、宾头卢、罗睺罗、君屠钵叹等四人,皆遵遗命而留形住世、以洎劫末而待当来劫中补处世尊;盖亦以说明形寿世间,可以唯心转物之旨也。由于此说,唐代文化艺术中,即有贯休和尚臆绘十六罗汉之创作;后世复扩而充之而有十八罗汉,甚之五百、八百罗汉之传述、绘画、雕刻、塑造之艺术杰作借由此而产生,而观音堂、罗汉殿之普及尤数概见。
为此,老古出版社特将,由法国同人寄来前人专著《法住记及所记阿罗汉考》一书,重刊应世;俾广研究之知见,亦一难得之胜缘也。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6 19:02:12 +0800 CST  
10、 《戒律学原理》摭言:这是二十年来一个现实的故事,当我还在台湾时期(1979年)忽然看到一本《古今法律谈》的书,内容明白晓畅、很有意义;当时认为这是对“唐律”颇有研究的人所写,著者应是一位中年学者。因此问同学们、有谁认识此人,我想见到他;过了几天曹励铁就陪着一位青年来看我,特别介绍说是此书作者劳政武。我很惊讶说:你原来是个青年人!有见识、有文才,如果沉潜学问,前途成就不可限量。于是相谈尽欢,才知道他在这个大时代的浪潮中,自有一番曲折离奇的经历;现在正从政大法律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从事写作。
谈到法律,我素来也有很多感慨;认为一般学法学的人在过去几十年来,大多不认真研读法理学(法律哲学)。而且自二十世纪以来,我们的法律主要是采用欧洲大陆法系的精神,几乎完全轻视传统,置汉律、唐律、宋明清的律法于不顾;甚之在另一方面,更是于法无据、于学无根,妄自建立庸人自扰的法纪而扰乱苍生。因此,希望他能继续努力,研读《礼记》中的《坊记》《学记》《儒行》、乃至《礼运》等篇的精神;配合研究佛教律学,必然大有可观之处。
时隔十余年,我从台湾到美国、转到香港,在1993年初政武再来看我;才知道他多年以来,独自办政论与社会科学方面的刊物。殊感可惜,便对他说:你却忘了昔人所说“聋者不闻五音之声,盲者不见无色之美”,在这五浊乱流中何必扬汤止沸、徒耗心力,不如立刻停止为是。政武当时便说:老师!你说不办我就停办,这又何足道哉!因此,反而使我对他有歉然之感,便叫他来香港。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6 19:02:38 +0800 CST  
同时,他又回到故乡广东开平,去办了一个农场,为地方做些有利的是;然后又进“能仁书院”研读博士学位,告诉我他要履行二十年来、我对他说的一句话、写一篇佛教戒律论文。1998年8月初,他送来全部论文成稿,并附信说:近廿年之挂怀,五年之勤读,一年之专心;此书今已正式印成,谨呈上。设非十九年前,师指示研究律藏,根本不可能有撰此书之念头;不论此书成果如何,均应首先感谢吾师之指引于帮助也。我看完信,接过他数十万言的论文,当下稍一翻阅内容、实在为之欢喜赞许;立即给与嘉奖,礼轻意重、预祝其必能通过博士学位。并认为此书,乃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律学现代化的创格首作;鼓励其出版,我将赘附琐言以饰戒学之旨。
我们如果深入研究大小乘及显密各宗的佛学,便知释迦所说之一代时教,本为上继无始以来的初世、下及永无尽止的将来、亘古不变的真理;凡是彻见真理义谛者、统称曰佛,亦号如来,过去有佛、未来亦有佛,佛法永住、法论常转。释迦摩尼佛者,乃是在这个宇宙、这个贤圣劫中无师自通,继承此一永恒不变真理本际的人天导师;从学弟子敬称为世尊,后世佛弟子们把他变成一个世俗宗教的教主、那是人为的事、与佛了不相干。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6 19:03:00 +0800 CST  
戒律之学本为通人天之际的心理道德和行为伦理之学,亦是学佛者初学入德之门必须修持的基本。过去庄严劫中末期的三位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以及本贤劫中前四位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摩尼佛”;只提醒人们自知“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遵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要旨,即已至矣尽矣!可是从释迦牟尼佛在此劫数中成佛以来,由首先引度的鹿野苑中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开始,接着便有如各经典所载、佛在世时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形成僧团,而其他在僧团之外的大众、当然不在此数字内;但这一千二百五十人,起初并非都是释迦佛亲自引度的弟子,他们是比佛还要早已在传法修道大师们的徒众,那班大师自皈依于佛之后、便把自己的徒众们一并带入佛门。
如年长佛的舍利弗、带来徒众一百人,后来以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带来徒众一百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耶舍长者子朋党物是人,这样共成为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个个来历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修为方法也是带艺投师、并非一致。尤其是身处五浊恶世的这个时势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随时会发生很多问题;虽然佛曾告诫规训僧团大众,集体修行生活、必须要做到“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守则,但在未能证到阿罗汉道果之前、人毕竟是人、岂能随时随地不犯过错。因此,僧团戒律的发生,也就同后世社会的民主法纪一样;都是根据人们行为的过错,才依据事实的案例建立起防范的条文。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6 19:03:35 +0800 CST  
例如众所周知的饮酒戒,起初并没有制止;后来有人因饮酒乱性,同时犯了杀、盗、淫、妄语的过错,故世尊便制定饮酒的禁戒。所以清初名士郑板桥便说“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我则有酒学仙,无酒学佛”,他既不是比丘又不是优婆塞,便可不依戒律而自行解嘲了。有这案例我们再来研究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内容,便可知有不少戒律都是因时、因地、因群体僧团中的共同需要而制定;照佛教戒学的名称、属于遮戒的范围,遮戒是遮止一切行为上的失误、避免招致普通人群社会的讥刺和误解而有失僧伽洁身自律的德行威仪,也就是说罪行不算太重的、属于不检点或失误的过错、可以通过坦白忏悔修正的。
故说佛教的基本戒律大部分都属于遮戒的规定,是因时、因地域空间等不同,乃至配合社会人群对于道德伦理的习俗观点,而产生防非止过的规定。至于在戒学根本基础上,其和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同点相同;那就是人们所重视且厌恶的杀、盗、淫、妄语的行为,以及进而根治心理动机上的贪、嗔、痴、慢所发生的犯意,便属于“性戒”的问题。所谓性戒便是人类和一切众生,在心理的知觉和感觉上都有同样恐惧、厌恶、绝对肯定是一种罪恶的行为;也可说是所有人性和众生共同的本性上,自然而然都认为是罪恶的作用。因此,例如在人文世界的各个大宗教、和世间所有的道德伦理的哲学观念,也都基本一致认为这是违反天人之际、非纯真、非至善的行为,是属于非理性的过错和罪恶。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6 19:04:13 +0800 CST  
释迦世尊所制定的戒律,自世尊善逝之后,因弟子们修为成就不同、及各自见地别有同异之辩,便形成了许多分门别户的部派;这在当时的印度、由世尊再传弟子们各个部派之间,对于戒律部分也便成各凭所闻、所见、所知,形成为上座部、大众部等大同小异的信守,都自默守师传、固执成规的不同解释,所以便有《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祗律》等各别传承。
佛教东来传入中国的初期,在魏嘉平二年(公元二五零年),印度名僧昙摩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僧祗戒心》《四分羯摩》戒本、这是中国戒律的开始;到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三五七年),净检比丘尼出家、请求西域来的少数几位高僧,最初建立出家尼众受戒、守戒的仪式和规范。经历史时代和佛学经典陆续传译的漫长岁月,直到公元六五零年间的唐代,因中国佛学的鼎盛兴起、也正当玄奘法师取经回国时期;才有高僧宣法师,在终南山创立律宗,为中国佛教十宗挺放异彩。
从此以后,佛教在中国各地的传承便宗奉南山律学;采取四分律作为根本、配合大乘律法,采取介于《华严》与密乘之间的《梵网经》、定作大小乘三坛戒学一贯的传承、直到如今。但是很遗憾,自唐以后到现在的律学大德们,很少有把戒律之学、依据佛说的经论详加阐发,甚至依文而不解义,或者根本不同梵文、中文的字义;不将戒学的持犯名词、翻译解释清楚,只是墨守成规、依葫芦画瓢,把戒律内涵几乎变成阴森恐怖的枷锁,乃至于自己亦不知所云地罗织成文、随意解释,殊多缺憾!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7 16:35:04 +0800 CST  
至于西藏的佛教戒法、其建立的时期迟于南山律宗创立以后,但藏传佛教小乘戒律、是采用“根本说一切有部”的规范,大乘律学、是采用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本的传统;这与自唐以来内地佛教所传承的戒学,有时殊途同归、迥然有别。尤其自密乘教法兴盛以后,别有密宗十四条根本大戒、以及多种“三昧耶戒”等;倘若不是透彻《华严》法界宗旨、和不通毗卢遮那(大日如来)的密乘奥义,那就匪夷所思而真的不敢去思议了。
在中唐时期中国各地,禅宗兴盛,僧团聚众同修者愈来愈多;因此有马祖道一禅师、和其嫡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等,撷取出家比丘等所应守戒律的精义之外、作适合于国情的厘订,配合时代社会的演变、从事农耕生产,俾达自食其力、专志修行的目的,便创制“丛林清规”作为守则。后世统称这种丛林规范为《百丈清规》,事实上流传到现在的《百丈清规》乃元朝重修的;有多少是当时的旧规原文,也已经难以确定。而在佛教来讲,当时如非百丈师徒们的创制,佛教能否在中国大放光芒、普及各层社会,就很难说了;由此可见百丈师徒不顾当时保守派的佛教徒、讥为“破戒比丘”,毅然做出创制决定,实在是大雄大力大慈悲的作为、非比寻常。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7 16:35:34 +0800 CST  
后世一般研究佛教戒律和佛教宗派,大多忽略了禅宗和密宗在中唐时代都有这种大创制、改革性的经历;犹如中国文化,自三代以下,从礼治而变为法治,然后经汉唐宋元明清等随时因地制宜、变革法令律例的经过。往昔戒律学者,只知固执“见取见”和“戒禁取见”的局限范围,争辩古今戒律细节上的略微异同;殊不知世尊善逝“以戒为师”的遗言重点,在于再三嘱咐出家比丘、应当师法遵行摩诃迦叶尊者“十二头陀行”的修为,才是世尊所说小乘戒行极则的根本要旨所在!
世尊自菩提树下证悟法性,经过四十多年的宣说佛法,总括来说就是指导人们求证宇宙和人生生命的真谛;基于这个目标,世尊首先教导五比丘剃除须发、毁形出家,表示“离情弃欲,所以绝累”的决心。我们如果引用中国通俗文句来讲,那便是要立志做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果然行为;人和物理世界中一切众生一样,这个生命来源最大的凡夫根源、就是情和欲。换言之,生命突出的行为就是饮食和淫欲,淫欲也就是现代人统称的男女两性的性欲;欲和爱、情和欲看起来是生命最平常、最自然的作用,但无论在宗教、哲学、科学、甚之是任何学术上 ,如果深入探讨、始终无法彻底了解其究竟,至少到现代为止、确实如此。
由绝欲、了欲、转化欲乐得达升华超脱的境地,那是何等的难题,也是最难完工交卷的答案;但世尊在建立规定出家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上、第一条便是“戒淫”,其原理在佛说《楞严经》中有很扼要、明显的定论,如“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和“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这些很明显说要修戒定慧而求证出离物欲世间的第一功课,即须先离“淫欲”;至于淫欲和世间伦理行为的善恶问题上、则是第二义中的事,在别的经论上都有说到、不必具论。佛说的淫根在于心意识,并非指人生理上的器官,生殖器只是身根之一而已;杭州曾有一位僧人用刀切除自己的生殖器,认为这样就是断除淫根的妙法,其实这样是佛经所说的出自己身体的血、毁坏自己的肉身等同于是出阿罗汉和佛身的血,是罪大恶极的犯戒行为。众生没有成道之前,当须珍惜肉身;这既是孝敬父母、尊敬佛陀一样,因为众生皆是未来佛。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7 16:36:22 +0800 CST  
现在我们提出戒学研究,首先说小乘戒律第一条“淫戒”的论点,这是一个非常重大、重要的问题;和古今中外的心理、生理、医理、物理学等有极奥秘的内涵,有待高明之士再作深入研究、求证、方知究竟。换言之,小乘戒律手挡其中的淫欲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清楚;则于杀、盗、妄语所有连带关系的“遮戒”等问题,就当暂时搁置不论,来不及再细说端详了。
在大乘戒律来说,无论是根据《梵网经》《璎珞经》等,第一条戒是“戒杀”,其次是“戒淫”,这又是什么原因?何以与比丘和比丘尼戒有这样大的出入呢?其实,佛教所说的菩萨、梵文称为菩提萨埵,中文意义是觉悟有情、也有直接译为大士或开士的;通常喜欢用梵文原音的简称、叫做菩萨,所谓菩萨就是情到真时若有无的意义,是世间最有爱心、最有慈悲心的多情人,同时又是觉悟得道之人,通俗的话称之为有道之士。
大乘菩萨包括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居士,换言之、世尊说法在专对出家之外又何以发展出大乘教法的路线呢?事实上佛教的大乘菩萨,从世尊住世时期和善逝以后,应由“大众部”发展而来,大众部众在家居士比出家人要多;只要细读经论便知佛经所记载的重要问答、多半是世尊和菩萨对话的集成,大乘菩萨的行仪轨范和律学、在大乘诸经中,如《法华》《华严》《维摩》《般若》《大宝积》等经中随处都有详说,尤其是《菩萨十地经》更为专辑,但南山律学则独取显密之间的《梵网》《璎珞》等经来作为戒本的定律。其实《梵网》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在超越欲界以上的色界天中所说,色界天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分别瞋心根株、尚未净尽;故《梵网经》首先提出杀戒为要、然后才有十重四十八轻的反复解释,这是有关天人之际进修的奥秘,难以详论。今于欲界博地凡夫众中、取此经中为戒律,其用意或在取法乎上、可得其中;不必从六度、四摄等行,便可取次渐修,下学而上达乎?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7 16:36:54 +0800 CST  
西藏佛教的密乘,大乘戒律以弥勒菩萨戒本为准,以“自赞毁他”为菩萨戒行的第一首要,有关淫、杀等行为的开、遮、持、犯都从其后;此与世尊所说大乘各经又迥然有别,换言之弥勒菩萨戒对于修大乘者、必须先修谦德,首除俱生我慢的“见取见”为第一要务;事实上,后世密乘行者对于“自赞毁他”的内外戒行修为颇多轻忽、殊堪叹息!
现在简单扼要举出大小乘戒律的基本异同问题,作为学者参究修证由戒学而得证定慧的话头;希望由此而重视戒律之学,而通达定慧圆明之果,或许有用。至于“戒性”的定义和内涵,戒相与无相戒等的义辨,恐增文繁、就不多说了;但总结佛法的戒律原理,最好能深入经藏,精心体会中国佛学“三聚净戒”的摄受内涵、是为要中之要。首先要从一切内外行为的律仪上修习身心,达到庄严圣洁的仪相,这是第一“摄律仪戒”的要义;随之从“四正勤”基础上,进修一切善法、超越天人胜果,这是第二“摄善法戒”的道理。但是说理容易,实修方知其难能可贵;同时并进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修小乘或大乘的戒行,应随时随地、事事处处要对世间社会众生做到有利、有益的行业,这是第三“饶益有情戒”的佛法终究目的。
我本妄人、岂敢肆论戒律,溯自公元1945年秋于成都大慈寺万佛楼中,时因特胜因缘、蒙贡噶呼图克图上师亲授内外显密诸戒、以至于今,匆匆五十余年间、了无一法可得;前修已渺、后学寂寥,尤于戒学、从来不敢造次轻议。究其实际,无论大小乘戒学统为治心;万法唯心、一切唯识,一切凡夫众生在起心动念的一念之间、即具八万四千烦恼,一有烦恼惑业、即有是非善恶。当起心动念于是非善恶之际,即有抉择、即生戒相;故于起心动念的戒行而拣辨相数,岂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而已。若据条文而争辩戒相,此为修习“资料位”至“加行位”趋向“究竟位”的必要熏修功行,学者务当慎重护念为是。
今因昔年与政武一言,而促成其说戒之文;故不惜眉毛拖地、摭拾芜言,以应信诺,盖亦自当忏悔云尔。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7 16:37:31 +0800 CST  
11、 《禅海蠡测》初版自序: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客来自远,故而让之,曰:子脱屣圭缨、栖情衡泌有日矣,曩者掩室岷峨、行脚康藏,风霜凋其短鬓、烟水历乎百城,矻矻(形容努力、勤劳)穷年究此一事;虽梦宅虚无、本乏可留之迹,而空书斐亹、终成不著之文,际兹慧命丝悬、魔言鼎沸,同舟俨分乎楚汉、一室而判若参商,正法衰微、乾坤几息,不有津梁、罔克攸济,金针密固、庸所安乎?
闻已而思,瞿然有省:夫妙契匪意,真证难言,动念已乖、况涉文字。然无说自说,瓶泻云兴,从上祖师皆非得已,矧(通况)余未学、觕(通粗)具见闻、窥测之谈不离知解;揆(估摸、揣测)诸先圣盍各之义,窃比昔贤就正之情,砖石之投、连城或致,则亦何妨着佛头粪、大作寱(有喃喃自语,说梦话等意)语耶!愛濡秃管,率成斯编,所涉虽繁,要仍以禅为主;如叶归根,如水赴海。倘阅者因筌得鱼、见月废指、形山打破,会即不疑,是吾心也;若遇明眼、烁破面门,此中廓然、徒添络索,一场懡儸转见败阙、则余知过矣。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7 16:38:19 +0800 CST  
12、 《禅海蠡测》再版自序:时轮劫浊,物欲攫人,举世纷纭,钝置心法,况禅道深邃、剋证难期;余以默契宿因,嗜痂个事,觅衣珠于壮岁,虑魔焰之张狂,故不辞饶舌、缀拾斯文。然投滴巨壑、吹毫太虚,沉沉无补时艰、复将廿载。顷者,莘莘学子、惊顾域外之谈禅,攘攘士林、欲振中华之堕绪,再请重铸斯编,冀复燃灯暗室;固知旧铅新椠,尽同梦里尘劳。唼(小动物吃东西的声音)响撩虚、等是狂思玄辩,禅非言说、旨绝文词,拈花微笑、能仁已自多余,渡海传衣、少室徒添渗漏;五家七派、无非自碎家珍,万别千差、透彻何劳竖指,斯编之作、为无为,何有于我哉!
13、 附《禅海蠡测》剩语(萧天石):禅宗一门,为我国佛教中之一革新派,旨在传佛心印。自释迦摩尼佛传大迦叶,递至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东来震旦(中国),是为此土初祖;复自二祖僧璨递传至六祖慧能、宏开五叶,宗风大振。虽所提倡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唯文字语言、亦未始非心传方便法门;故达摩初亦曾用《楞伽经》四卷以印心,慧能于黄梅刚道得“本来无一物”一偈、便得衣钵,唯当授受之际、犹为说《金刚经》,其在曹溪弟子、亦有《坛经》之记。厥后二派五宗,无不直指向上,皆令自求、自行、自悟、自解;然亦究不能无说、说不能无文,盖借语传心、因指见月,语言文字有时亦不失为、接引开示之方便也。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7 16:38:38 +0800 CST  
世谓禅宗为教外别穿,实则谓之别传固可、非别传而为嫡传亦可;盖真谛不二,以教证宗,以宗举教,教实有言之宗、宗本无言之教。三藏十二部默契之、则皆宗,千七百公案、举扬之则皆教;佛说法数十年、未尝说得一字,以法尚应舍也。故究竟言之,教原未尝有言,而宗亦未尝有言也;天下同归而殊途、百虑而一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能彻悟自心是圣、自心是佛,则触着便了、更无余事;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岂可因门庭施设而分宗分教,俨然门户峥嵘、自生差别哉!
南君怀瑾,顷以所著《禅海蠡测》书稿见寄;细读之深觉其超情离见,迥出格量。君虽深契禅宗,然不以话头为实法、不以棒喝作家风;横说竖说、语语由自性心田流出,绝非如优人悱语者可比。其中冶儒释道各家之言,而综诸一贯、会归一旨,儅非能如大海纳百川者、曷克臻此?是书虽累十余万言,要义只道得一字;若会时、看固得、不看亦得,不会时、不看固不得、看亦不得。
洛浦安答僧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飞鸟尽米巢;是佛固着不得、经典公案亦着不得,读者于此书所示一字一句、又岂能着得?不离文字难为道,尽舍语言始是经;读者切勿泥于语句、堕入文字禅中,而宜独超冥造乎语言文字之外、是为近之。否则依然陷在妄想知见网中,虽一辈子学佛、参禅、求道,骑驴觅驴,与自己本来面目毫没干涉,而终归是凡夫。余昔赠灵岩寺僧传西有句云:不学佛时方成佛,非参禅处即参禅;此于张拙见道之偈“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及憨山大师所谓“妄想兴而涅槃现,烦恼起而佛道成”,其义一也。
余初识怀瑾、英年挺拔,跌宕磊落,前途正未可量;卒之鄙弃功名、参伍猿鹤,得以博览法藏、独契心源,返朴还淳,泥涂轩冕,所谓游于方之外者非欤?其殆游戏人间,应物无联者耶!
楼主 妙化2020  发布于 2021-04-07 16:39:02 +0800 CST  

楼主:妙化2020

字数:187477

发表时间:2020-12-31 02:09:2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8 01:14:34 +0800 CST

评论数:3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