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本:仙相生 鬼相克

杂而不实 博而不精

俗语有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术业有专攻,如果学识领域涉及很广,就会显得杂乱。陶安治火、庖丁解牛,都是专精于业,技惊古今。
道含万象,万象皆能入道,所贵者使人怡情炼达而入道,故精于琴棋书画医者多兼修道学,如:萧史、扁鹊、琴高、嵇康、王羲之、李白…
学识之杂,世所传载者,是谓世学,显于世间,流经千载,早已是舍本逐末。世间学识之杂,虽不能尽百家之要,却可择一二为盈。观道、墨之真,当为兴。
思绪之乱,是内失之象,多思耗神气,或为情绪左右,或为脏腑失和,所以“神”不司命,逐为老病…思绪当以恬淡自然为适,如此百神得以养,内机得以和,自能延寿。
时光易逝,人生如白驹过隙,精思有限,而宇宙奥妙无穷无尽,以万求一,怎能复归!此法自取其灭!若以一应无穷,则为至真,所以陶安公、庖丁以一门技艺精绝而通道,实为学之大者。
楼主 平生居士  发布于 2018-05-16 12:54:12 +0800 CST  
损耗


人之生,又从生向死,看似必然,实则未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含万象,世间万象有阴阳,而万象之中必有一门向生的学问,这种学问被称之为道学道学。
生命皆有耗,食不当为大耗、语不当为耗、目动为大耗、思乱也为大耗……大动也为大耗…人不知而已。生为人,耗为自然现象,适则赢。
人从生到死一直在损耗,生命存在于世间,不损耗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为了不耗,而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是修行,那这只是取其末。因为生命存在即为耗,不耗则不是建立在生命的根本之上。不耗者:空无。以不耗为学问,则是建立在死的角度,不可取。
大道运行本为耗,耗乃常理,耗不能止,但可以补胜于耗。道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不足者元精、本来;有余者杂浊、欲望。天之道所补损者与人之道所补损者完全相反。天之道贵补,人之道常损,故天生生不息,而人转眼即逝!因有损补,所以仙道有名长生而无名永生。
道学效仿自然,取生的学问,补胜于损,所以生生不息,得以长久。
养生,所养者“生”。补是生的学问,有大补小补之别。大补小补都很重要,相对而言:命元之补为大,食物调和之补为小。常以食物为补,也不是乱补!有疾者用药可以驱病,无疾者用药可致内伤。所以补也要适当的补。
仙传所载,常有服食者,寿数百,以小补为生,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平生居士  发布于 2018-05-17 07:58:58 +0800 CST  
最近有人QQ上冒充我,给人看事,平生这两年基本都不上QQ,修行讨论只在微信交流,请大家注意。
楼主 平生居士  发布于 2018-05-19 17:34:40 +0800 CST  
阿不急,慢慢更,有问题可以写出来,看到会回复,但系统不一定提示!
楼主 平生居士  发布于 2018-05-25 14:36:00 +0800 CST  
“至”于传承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其中不乏一些璀璨的历史文化。文化精髓需要传承下去,传承固然重要,但重要的不止是传承,还有一方面就是承载文化的人。
古来圣贤智慧卓绝,立书著说,多是为了保留其中的文化知识,益于未来。
在记载或传承的过程中有些会佚失不全,有些会断绝传承,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会感到惋惜。古来多有奇士、才绝之辈,他们的智慧也许会被承载下来,也许会被历史遗忘。今以道学为例:如延陵先生、幻真先生、庄子…他们的智慧,传承的过程中也许会被人误解或改动,但真正能懂得人,就可以将其改正!传承重要的不止是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有能承载智慧的人。
道学的智慧孕养华夏之魂,就以修行来说,如果得了道法传承,人承载不了其中的无穷智慧,无论法再妙再真,都是假的。
承载道学智慧的人,不是理论上的分析,而是明察大道的根本,能够适当运用。如果不具备这种资质,就要想办法去去具备,无论是心态品行、为人处事、努力实践等哪里出了问题,都要学会去调解。
如果实修层次跟不上理论,那么理论就会出现无根之象的偏差。而实修中成长就会发现许多真知。大道名为至真之学,道包含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生灭成败的法则。其中取生的学问便是仙学。
“悟”这个字特别的好,吾心也。至人之用,莫妙乎神,吾心之性,神也;吾心之用,神也。无论察万物之变,还是复观无极,所用所妙皆为神。悟这个字便是表以神妙。
悟非盲悟,而是建立在实修与传承的基础上,得到了,也就明白了,也就悟了其中的妙。
悟字在先秦时期就存在,后来宗教虽然利用或认同这个字,但悟字跟宗教没有必然的关联。
彭祖传道,弟子去世十几代,他仍然还活着,那些去世的徒子徒孙们虽然得了方法,却没有承载其中的智慧将道之无穷运用于身。位于传承的基础上悟道,不是冒失与狂纵,也不是懒惰与闷修,必须要取道的角度来行道学,而不是以人的视角去搬弄精气。以人的角度去搬弄精气本就是取末,这种形式结果又怎么让大道认可呢!

仙学与气功的区别就是:仙学以道的角度取生,生生不息;气功以人的角度倒腾精气,复杂繁琐!以人求道,是取末;以道取生是向仙。
至道之学,其中有一个“至”字,本意颠倒大道,又意喻生之根。至道之学,以无穷大道为视角根本,懂得人,才有可能承载她的智慧。
楼主 平生居士  发布于 2018-05-26 07:41:47 +0800 CST  
中午好,
楼主 平生居士  发布于 2018-05-26 12:09:21 +0800 CST  
幻真先生服气法:

凡欲服气,先须高燥净空之处,室不在宽,务在绝风瀼。常令左右烧香不用秽污。床须厚软,脚稍令高《真诰》曰:床高鬼吹不及,言鬼神善因地炁以吹人为崇,床高三尺可也。衾被适寒温,令冬稍暖尤佳。枕高二寸馀,令与背平。每至半夜后生气时,或五更睡之初觉,先吹出腹中浊恶之炁,一九下止。若要细而言之,则亦不在五更,但天炁调和,腹中空,则为之。先闭目,叩齿三十六通,以警身神。毕,以手指捻目大小眦,兼按鼻左右,旋耳及摩面目,为真人起居之法。更随时少为导引,以宣畅关节。乃以舌柱上腭,料口中外津液,候满口则咽之,令下入胃,存胃神承之,如此三,止。是谓漱咽灵液,灌溉五脏,面乃生光。此之去就,大体略同。便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身若委衣,内视返听,万累都遣,然后淘之。每事皆闭目握固,唯临散气之时,则展指也。夫握固,所以闭关防而却精邪。初服气之人,气道未通,则不得握固,待至百日或半年,觉气通畅,掌中汗出,则可握固。《黄庭经》云:闭塞三关握固停,漱咽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食三虫亡,久服自然得兴昌。


发此文,不是为了让大家必须去练习,但大家可以通过此文,了解其中的智慧,掌握一些养生常识。
楼主 平生居士  发布于 2018-05-26 13:02:53 +0800 CST  
楼主 平生居士  发布于 2018-05-27 06:41:52 +0800 CST  
不可妄自尊大
关于修行一路向前就好了,不要一天到晚将精力放在网络上拉呱聊天,多感受生活?也不要天天将闲余时间去东看一点西瞧一点,然后来否认这个否认那个,让人认为自己的才是唯一的真理,其他的都是错误的!这种人就是典型的神经病。
从语音上就能察知一些信息,一个有修为的修行人语气间透漏出来的信息是和悦养人的,而一个奸佞小人透漏出来的信息是妄念伤伐的。
要知道华夏文化博大精深,体系间各有千秋,而不是一味地自我显摆,目空一切。
楼主 平生居士  发布于 2018-05-28 14:17:38 +0800 CST  

楼主:平生居士

字数:2181

发表时间:2018-02-28 20:22:1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23 21:43:06 +0800 CST

评论数:41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