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的本质

任何一种学说只是“用”的层面。举例:我们在说明某人或某事在中国的地理方位上,常说西南某地,北方某地,但是假如有个较真的人提出,某某刚好在西南与南的分界线上那该说属于哪里呢?这就是学说之所以为学说,具体在用的时候常常只是模糊的精确,但并不妨碍使用。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8-23 12:59:38 +0800 CST  
八纲扩展思考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但是从阴阳二分法工具精细定位要求出发以及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再结合儒法释共同的一些指向,在此斗胆提出八纲需要扩展的思辨。
阴阳(含体用)、表里(含外感内感)、寒热、虚实、酸碱、肉灵、新陈(含老化与更新)、水火(含气血津)等等,可以暂时扩为十六纲。每一纲的适应条件都是全身性的。为何扩这些,将在后面详解。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8-23 17:17:14 +0800 CST  
术数至六十花甲的衍生逻辑
阴阳为2,五行当然是5了,五运也是5,六气为6,如果,中国哲学中具象出现的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数为2、5、6,2与5的组合为十(天干或十进制),0~10差了一个数量级,级与级之间有9个数,9视为天数,0为虚无或混沌,1为起点或奇点或太极,2就是阴阳两仪了,三生万物。由9个数衍生出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2与6的组合衍生出十二(月时、地支等等)、二十四(节气等),5与6的组合为30(天),2、5、6组合为60(六十花甲)。
如果把每个数视作不同能量的频率,就像五音一样,则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数学韵律的多旋律演奏曲形象油然而出。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11 19:54:32 +0800 CST  
从电视上的前沿医学想到中医
约两天前的电视上,播放国外搞研究的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推注入肠道病人的肠道内,结果不但把病人的肠道病治好,还把忧郁症给治好了。研究者说,这是医学革命性的进步,将来造福人类。可见得人体这个菌群细胞的集合体,如何奏响健康的交响乐是个生命动力本质性的课题。正如我前面的文章所写,中医其实早就走在前面了。中医的方就是一个个改变人体内部环境的“局”。就像青霉素定向营造细菌繁殖的环境一样。但是中医更科学、更讲究平衡。
西医面对体内无数的细菌,评估单个种类的细菌作用是其特长。但对于菌群的集合作用,西医(或者说现代医学科学)缺乏有效的理论依据。而中医的五运六气等理论换成从细菌和细胞的集群作用角度来看,不正是该作用的集合效果的写照吗?“风”就是某种菌群与人体细胞共同作用下的肌体反应症状,其他也是一样。中医早就已经集群归类了。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如果我有钱我一定要去研究药物对菌群和细胞作用的集合效应进行研究。也就是站在人体宏观环境的菌群以及细胞的变化进行研究,这必将是人类医学以后的发展方向。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17 12:51:33 +0800 CST  
中医的疾病立体定位体系之一篇
中医的定位工具是阴阳、五行八卦、五运六气、五脏六腑经络营卫气血、八纲等等,到了伤寒论又有了六经病定位,所有定位工具体现历史传承与细化,但细看这些工具定位的共性,基本倾向在功能上,甚至五脏六腑经络营卫气血等相对比较具体的分类重点还是在功能上。这是中医最大的特点,是功能性的立体多经纬定位体系。
从人体的上下、前后、里外、左右是最基础的物理性分类定位标准。而从脾胃到内脏到营卫表皮是从能量代谢的功能上分类。这才是最根本的内核的分类。万物其类,人类作为依赖动植物的食物链顶端是不能脱离动植物的共同特性的。植物从根系吸收营养到躯干输送再到枝叶生发是生物共同遵循的规律,其上层的食物链层也是遵循同样的规律。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脾胃消化系统就是对应的根系,其后就是能量代谢物质的输送合成,最后服务于细胞生发的能量代谢需求。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19 09:48:51 +0800 CST  
术数至六十花甲的衍生逻辑再推演
从前面所说,由一年内的2,5,6,12,24现象可以衍生出10,30,60---等等.怎么理解其意义呢?一年内有阴阳五行六气变化,由该些时空变化节奏可以玩大推演出10个月,30个月、60个月的时空节奏。10与30非共同包含2、5、6的共振节奏,而60则是包含2、5、6的共振时空节奏,60个月是5年,故5年是一个小轮回共振节奏,由2、5、6、12推演出720个月也即60年的时空节奏。
从物理学上我们知道,共振的力量。时空共振同样体现力量。5年时空节奏主要体现以年为单位的五行节奏,而60年则为阴阳五行六气共同的共振再叠加。每一年都体现阴阳五行六气的变化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19 13:00:19 +0800 CST  
由2、5、6、12推演出720个月也即60年的时空节奏
为何不推演2、5、6、12、24的共振节奏呢?2、5、6、12都是独立的属性,2是阴阳属性,5是五行,6是六气,12是月相,而24节气并非独立的属性,是与前面几个属性相关的衍生属性。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19 13:11:52 +0800 CST  
关于《伤寒论》历史以来的“开、阖、枢”辨证的梳理之一
由于历史残缺,《伤寒论》最费脑筋的是三阴三阳的区域定位以及开、阖、枢辨证。但从人体能量代谢的路径出发才能醍醐灌顶,才不至于迷失。任何违反该路径的为逆,为错误。无论病毒细菌或其他都是破坏(减弱或加剧)人体正常能量代谢的路径,这是雷打不动的宇宙原则。
前文说过,万物其类,人类作为依赖动植物的食物链顶端是不能脱离动植物的共同特性的。植物从根系吸收营养到躯干输送再到枝叶生发是生物共同遵循的规律,其上层的食物链层也是遵循同样的规律。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脾胃消化系统就是对应的根系,其后就是能量代谢物质的输送合成,最后服务于细胞生发的能量代谢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再比对《伤寒论》中的字眼,三阴三阳区域立刻心中了了。
在根到躯干到细胞路经段运转正常,而作为最后的散热层出现问题,立刻发热发烧。在这个方向上的压力路径在最后出口段(层)被阻碍,压力立刻上高。这不是太阳病的特征还是什麽?对应于人体表部,人体产生的热量要从后背往上蒸腾出去却被阻碍,立刻头痛项背强几几了。也许你会说人体的热量全身都在向四周散发呀,没错!向外加向上是热量散发的必然途径,而人体的背部是长期进化而来的向外向上力量更大更集中的部位。一旦向外向上力量在表层受阻,该部位最先做出反应。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20 13:05:01 +0800 CST  
伤寒论中的太极招式-顺势而为
伤寒论太阳病著名第一方,桂枝汤。深入研究发现桂枝的发表力量其实很弱,需要强烈强势发表时都采用麻黄。但桂枝名列伤寒论桂冠,有着深刻的含义。通读伤寒论到处会发现张仲景大师这种顺势而为的思想。
人体是部有着异常复杂结构的“机器”,但古人无形之中抓住了能量代谢途径的关键,总能化繁为简,获得出奇的效果。一个桂枝汤从阳明到少阳一直治到太阳,用的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药食两用的药物。借助于人体同向防御机制内中外同时发动,四两拨千金。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27 19:02:32 +0800 CST  
网络就是好,总能淘到宝。
面对网络广袤无垠的信息大海,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自身成为鉴宝专家,才能淘到真正的宝。否则宝就是草。
讲伤寒论的专家很多,但像胡希恕这样能不再用玄化理论,能用现代知识审视伤寒论的组方要义,这样的讲义却不多。正确与否,是否自说自话,立刻能判断。自己用跨领域工程设备(化工、机械、食品、塑料、纺织、医药 、种养殖等)相关现代科技知识尝试理解与翻译的伤寒论再对照胡希恕的讲义,常常不由得与我心戚戚焉!
昨天再淘得一宝,窥得气功正确门径。原来先辈在逆呼吸与顺呼吸的正确原理选择上也曾百思不得其解。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27 20:19:08 +0800 CST  
可喜的进步
原来口苔后半部分有瘀苔现象,腰痛,左腿髋关节位置隐酸痛。脑力劳动,一天到晚坐时间太长,也不太在意。自从打了狂犬疫苗后一切都变得严重了。植物神经严重混乱。心跳不正常,脑袋发空,脸色发黄,高频神经性耳鸣严重影响睡眠。后来经调整,心跳基本正常,睡眠还是不踏实,醒来时心脏怦怦的跳一会,似乎是睡梦中心跳过度缓慢的纠正。经过学习,凭着自己多年来一点赖以为傲的逻辑严谨能力,给自我诊断,狂犬疫苗副作用引起的严重植物神经混乱,精气流失,引起气血不足,再加脑力劳动者的通病职业病,外加自身体凉易表虚。找对方向后就好办了。今天忽然发现舌苔后半部分的瘀不见了,薄白苔,腰痛只有一点点感觉了,左髋关节酸痛已非常轻微。看来古中医舌苔后半部代表肾不能直接理解为西医的肾,而是下位,是‘水’‘津’的代表。实证证明中医真实不虚,只是要拨开迷雾。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28 09:12:51 +0800 CST  
伤寒论再解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条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六。[18]”
厚朴功能: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杏子,主治风寒肺病,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清热解毒。厚朴杏子一阳一阴一燥湿一生津目的都为了防止影响肺而不是治肺,很多名医家把这条当作治肺的法宝,那是大大有违仲景圣师的本意。喘家,平常就有喘的人,桂枝汤为增液顺势向上发表汗的局,必然影响上部肺部,喘家本来肺部是水湿多还是少呢?通常喘的人大多为水湿痰阻但也有干咳的。但不管肺部水湿是多是少,不让水湿上逆肺但又不让其太干,这是亢龙有悔的招。中焦部水湿要厚朴燥下以防止随桂枝汤上行逆肺,上部肺为了防止被厚朴干燥则要润,这才是有区别对待治湿的动力学。各药物各行其目的。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28 16:16:27 +0800 CST  
渐入佳境
伤寒论自己翻译一遍再对照胡希恕的讲义,所用药物在翻译中注释功用、禁忌、原理、历史用典、现代药理等等,再结合现代科技知识,找准水火动力学主轴,整部伤寒论从“水”的角度看简直是一部治“水”大典,层次分明,步步为营,逻辑是相当的严谨。也可以看到很多历史的断层处。这样看伤寒论不亚于年轻时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越看越有味,越看越入迷。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09-29 16:16:47 +0800 CST  
宇宙真理之能量代谢途径
前文说过,人类作为依赖动植物的食物链顶端是不能脱离动植物的共同特性的。植物从根系吸收营养到躯干输送再到枝叶生发是生物共同遵循的规律,其上层的食物链层也是遵循同样的规律。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脾胃消化系统就是对应的根系,其后就是能量代谢物质的输送合成,最后服务于细胞生发的能量代谢需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植物不同于人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吸收太阳的能量结合根系送来的的各种养分。人没有光合作用,人的能量全部来自“根”系入口。人赖以生存的氧气,进化出了一个单独的器官-肺,这是人作为动物不同于植物的特点之一。植物的根系与人的根系重要性同等重要,很多植物在面对酷热干燥和寒冷萧杀选择抛弃枝叶保留根系以求再生。一旦根系出现严重问题,生命必定走到终点。
建立在根系之上的各种配套运作体系同样的适应这个特点。“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人的意识之火不能过度偏离这个轨道,否则毛病丛生。这是佛道不传之秘密。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10-01 08:10:58 +0800 CST  
中医模糊之精确
现代前沿科学已经发展到了模糊数学阶段,非线性数学,非线性思维等等。在线性与非线性之间常常难以适应,更不用说实际应用。
一个伤寒论太阳病要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说明会非常的复杂,不是非常专业的人士很难听懂或表达出来。常常没有长篇巨论不足以把它说清楚。中医的气血营卫常被西医人士嗤之以鼻,营是什么?卫又是什么?就是在电子显微镜下都无法指明。而中医认为担负护卫的气血为卫,担负后勤保障的气血为营,这是一个个功能的集合体概念,并非具体的实物,但又跟具体的实物有非常大的关联。在没有现代科技手段的古代作功能的定义而非实物的定义是非常正确的,就是在现代,面对一个繁杂的多维立体体系,精细或者微观化很难表达直观的意义,还得从宏观着手才能更抓住事物本质。在将来或许会有更好的方法。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10-01 13:53:45 +0800 CST  
第一次体悟经方的威力
前两天天凉,老婆感冒了,没有咳,有点怕冷,人不舒服。我怀疑感冒传染了。老婆不信,但其店里确实有人感冒了。后来又有点发热,伤寒论理讲的寒热往来,当时晚上家里没有什麽别的药。只有一个中成药芙朴,可是一看芙朴构成,芙蓉叶、厚朴、陈皮、牛蒡子、辅料蔗糖,药物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宽中理气。用于风热或风热挟湿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咽痛。我再摸了一下脉,浮偏紧,平时我知道我老婆脉偏洪大身体火热。身体无汗,按浮紧应该是麻黄证。麻黄可不敢用,民间传说太多,况且一般药店也不卖。按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但是从整体看,我判断还是应该从桂枝汤着手,毕竟要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自愈力量,这是符合仲景圣的精神的。大晚上没地方买药。老婆说芙朴本来就是备用的感冒药,嫌我太啰嗦小心谨慎,自己拿药泡水喝了。放以前没读伤寒论不看中医书时,一般也就是这个选择,芙朴还是医生配的。但是自从看懂了伤寒论以后,这样吃药,心里特别的不舒服。芙朴总体看是偏往下的力量。但是现在是感冒初起,脉浮,往外发散的力量开通就可以了,麻黄太猛,桂枝应该是最合适的。我跟老婆说不应该这么吃药,还不如弄点生姜红糖红枣煎汤喝,老婆说,那有什麽用,食物而已。我说你这样可能会热起来。
第二天早上,还好。到中午果然热起来了。摸脉还是浮紧。我说别那样喝药了,反向不对,我给你生姜红糖红枣煎汤喝,反正食品,起码你不应该担心起坏作用。老婆同意了。
一碗生姜红糖红枣汤喝下去,半小时左右,汗出来了,热退了,人也舒服多了。到第三天再喝一碗,好了,啥感觉也没了。
经方的威力估计很大,生姜红糖红枣煎汤喝,连半个桂枝汤都没有,但是从阳明出发温热发散,利用肌体的反应力量借力运力,不能在初期让“邪”往里去,是符合桂枝汤的精神的。这是我对桂枝汤的认识。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10-02 08:19:17 +0800 CST  
从普通的红肿想到否卦与泰卦
否pǐ【释义】1、坏,恶,不顺利。~极泰来。2、不通,壅塞。3、同 "痞"。病症名。是易经中的一卦,卦象为上乾下坤,即天地始交,万物始生之象。 汉字泰(tài)的含义:1、平安,安定:~适(幽闲安适)。~安。~然处之。2、佳,美好:~运。否(pǐ)极~来。3、极:~西(旧指欧洲)。4、骄纵,傲慢:~侈(骄纵奢侈)。骄~。5、通:天地交~。
否卦,《周易》否卦卦辞:“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本卦卦象从上下卦分析,三阳爻在上卦,三阴爻在下卦,各行其是,互不节制。阳爻高高在上,阴爻在下,自成一体,阴阳爻虽处一个卦中,却各自抱成团,互不融洽。从内外卦卦象分析,主动爻三阴聚在内卦,如同群小在内,体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
从流通动力学角度,否为三阳在上三阴在下,阳性上升阴性下沉,上下分离互不往来,堵塞不通、壅塞的象(或力量),泰为三阳在下三阴在上阳性为上升阴性为下沉,互相对流、通顺通达的象(或力量)。
红肿,发热(阳性),水肿(阴性),当水液不能把发热的代谢物及时带走,就会水肿,就构成痞(同否)病。在体表可以痞,在体内也是会痞,痞是一种象。引起痞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细菌病毒真菌有无菌发热有机械硬伤等等,很多常常难以及时找出真正的原因,但是先抓住不通的象来着手处理,一疏通,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问题痞的部位不同,实际处理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呢。伤寒论中不同部位的症状都有不同的方剂。如果把痞的含义扩大解释,有寒痞有热痞,有不同部位的寒痞热痞,整部伤寒论就成了痞证论了。把痞解了病也就基本好了。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10-02 16:03:48 +0800 CST  
经络、气、血、津的思辨
气是什麽?至今没人可以用实证的方法讲明白。炼气或针灸得气感的人或许会比较有感觉一点。
从全世界科学家用现代最尖端的仪器都无法发现经络的实体,只有中国科学家从人体电导中找到了经络的影子。由前述的行为,可以归结出一个结论,经络是动态的,有变弱变强甚至消失的特征,最极端的例子是死人是没有经络电导变化的。
从经络是动态的这条,逻辑上是可以推导,经络必然是在人的液性物质当中,这是必然的原理,反过来,如果不在液性流动物质当中,必然有一个固态形式,而固态形式一定是可以被高倍电子显微镜发现和观察到的。
经络是动态的则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一个依赖于体液的生物电场系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灵魂系统。如果这个生物电场的整体或局部变化了,也就是人的身体状态发生了变化。
经络是气的通路或者比较能明显观察到的相对集中的集合点的集合体,气一定不仅仅限定在经络,气在身体里应该无处不在,只不过经络部位比较强烈或明显。气是呼应人体神经系统神经电传导的要求的,是有形与无形的相辅相成关系,是为了适应驾驭、控制或运用氧气、气压、重力、营养物质等等一切与身体环境内外所有相关元素的要求。没有这样复杂的能力光凭一个神经系统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
故可以再延伸推导出一个结论:气、经络等五形寓于津这有形当中,津液变化包含了气的变化。这个结论正确的话是非常有用的。足以构成中医这座大厦的基本材料之钢筋、混泥土、砖块。
伤寒六经虽然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定义了六个不同的模糊之精确的功能区域,与经络等没有关系,但从个别条文还是可以看到经络运用的影子,也就是说六经不是经络的概念,但也没有否认经络一说。只不过伤寒论主要通过六经而不是通过经络来治病而已。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10-02 18:22:06 +0800 CST  
从“少火壮气,大火食气”说起
“少火壮气,大火食气”,这个话本是道家摄气养生的秘诀,练过养身气功的朋友会有切身体会。
放在中医,这句话一样管用。在此在做逻辑上的分析。外来的“火”能补益身体的能量代谢之火,但是一旦这个“火”超过人体动态过程所需,人体还得动用代谢的能量用身体的“水”来减缓这把外来的“火”,这在逻辑上是绝对正确的。
放在日常饮食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人如果在健康与亚健康之间,同时能有相关的理念与知识,且日常明确注意观察食物的变化对于身体的影响,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与细致的辨别能力才能正确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有气感的人感受会相对比较容易。没有气感的人还可以从手脚末端的冷热程度比较容易观察一点。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10-06 07:35:00 +0800 CST  
“在此在做逻辑上的分析”应为“在此只做逻辑上的分析”,上文码字错误纠正
楼主 股市行者修炼中  发布于 2017-10-06 07:36:58 +0800 CST  

楼主:股市行者修炼中

字数:230

发表时间:2017-05-06 04:03:2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01 22:42:11 +0800 CST

评论数:2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