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武技:武术行业系列《真武百年(小说体)》解读篇-武术知识分享

张扬正义上,当地的许多拳种上溯到起始,会发现祖师爷要么是有着大委屈的隐士,要么是神秘莫测的侠盗,感觉上都是躲躲藏藏的,许多拳种的出处也就显得来历不明。然而后人并不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榜样。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在当时的黑暗时期,就是有许多这样的事情,一些被官府势力围追堵杀的独行大贼,往往就是行侠仗义、图谋公道的侠士。直到取消帝制的民国时代,胶东拳师还时常上演“侠以武犯禁”的故事。而作为有着共同道德观的弟子,因为掩护、救助侠盗师父也得到了传授,继承的绝学又变成了造福于人的谋生手段。这是武行四条道的沟通之处,绿林之中也多急公好义之人。
说到主动的信誉追求,胶东武行中师徒传承的关系、对待声誉的态度,与寻常印象中神秘谨慎的江湖风格大有不同。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规矩态度,本来也多是被人为想象加工的,而且参考源自民间的会党文化,而非武行文化。而即便是教条分明的会党,对违规的评判也是人情重于教条。设帐传拳这个层次的拳场,介乎武行与会党之间,但言行却自由得多。
武帐子的学生也有帐前与入室之别,但无论是哪一种,在武帐子学拳,都有个类似学满结业的阶段,结业之后也允许自立门户。师徒之间的地位近乎平等,因而也存在师父的场子被人踢了,徒弟去给师父找回来的情况,当师父的并不会因此而尴尬。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9 08:39:00 +0800 CST  
对于“好汉”的标准也有着另外的评判,有时不必武艺多高,力气大或者有绝活就能成就名声。苦练多年的名家弟子,如果吃了不会武的人的亏,在旁观者以及个人的态度中,都不会感觉这影响到了拳门荣誉,人们关心的多是其中的道理,而非胜负的结局。而某成名拳师遭到另外拳师的欺辱,他也会请到当地的翘楚出面帮场子,也不会因为技不如人就丢了饭碗。就好比学徒跟掌柜,能进了某家字号已经很荣幸了,只要有所长进就会非常高兴,不会一门心思要学世上最强的学问。这与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比武荣誉观有着许多出入,也是出自务实的态度吧。
荣誉的追求更多是道德上的追求。比如将师父请到家里传拳的,都是抱着为师父养老送终的心态。大多的老师都是在弟子的供养下颐养天年的,有的师父喜好云游,则会空留了一座被孝敬的宅院,徒弟依然不敢失敬,现在这些遗迹、遗物、以及拳术,都是一段佳话的见证。
无论贫富尊卑,武行之外也多豁达仗义之人。在烟台传授梅花螳螂拳的郝家拳房,是当地有名的世家拳房,按说同行是冤家,但因为郝家的口碑,反而有许多高师愿意把手艺留在郝家。兴旺了太极螳螂一脉的宋子德,他家是莱阳县第一富户,曾以重金资助朋友学拳回传,而后一起切磋研究,成就了后来的一大流派。莱阳国术馆在武术国考时打出了威名,但国术馆所用场地,却是黄县地主丁百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9 09:44:00 +0800 CST  
拜谢各位!!!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9 16:47:00 +0800 CST  
荣誉的追求更多是道德上的追求。比如将师父请到家里传拳的,都是抱着为师父养老送终的心态。大多的老师都是在弟子的供养下颐养天年的,有的师父喜好云游,则会空留了一座被孝敬的宅院,徒弟依然不敢失敬,现在这些遗迹、遗物、以及拳术,都是一段佳话的见证。
无论贫富尊卑,武行之外也多豁达仗义之人。在烟台传授梅花螳螂拳的郝家拳房,是当地有名的世家拳房,按说同行是冤家,但因为郝家的口碑,反而有许多高师愿意把手艺留在郝家。兴旺了太极螳螂一脉的宋子德,他家是莱阳县第一富户,曾以重金资助朋友学拳回传,而后一起切磋研究,成就了后来的一大流派。莱阳国术馆在武术国考时打出了威名,但国术馆所用场地,却是黄县地主丁百万支援的一处当铺,而丁百万自身又是六合螳螂名家,他在胶东多地出资支持武行发展,对武术事业起到了绝对的推动作用。七星螳螂拳祖王永春,原本已经在烟台设帐,武林名手李之箭听说他是人才,特地寻来较量,征服王永春,传下七星螳螂拳。都说山东人好面子,在当时李有官位,王有功名,但这些都没有成为求真道路上的牵绊。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9 22:22:00 +0800 CST  
二、胶东的拳师喜好钻研,乐于分享,明辨是非,博学兼收。
竞争公平而残酷的时代,任何行当都会为了维护制胜手段而严守自家秘技,但胶东的武行却有个奇怪的特点,拳师之间特别流行来往 “换拳”。也许是受到孔孟思想的影响,也许是胶东的拳家比较重收获,拜访切磋往往不求胜负,不较荣辱,纯是以印证所学,提高修为为目的,极少有恶意攻击别人的。有时在外人看来,有教师被踢了场子,不得已成了人家徒弟,但现实往往是他自身甘愿求学受教,学成之后依然允许再次设帐。也有看来是吃亏之后伙同兄弟追究报复的,但也极有可能只是想弄明白失败的原因。
也是因为这个特点,给人感觉胶东的拳法似乎在总纲之下在不断地演变吸收,每一门都不是单纯的一门,几乎是好的就学,甚至有区别也学。且认拳不论人,并不以个人的造诣为参照,最后也使得本门套路越演越多。在许多地区,套路繁多,风格多变是为了教场子的需要,但是胶东的拳家,就是有这个情结,像宋氏、丁氏等不缺钱的也是这样,吸收别家拳法成了一种特别的收藏爱好。而同门分支之间,对待细微差别更是上心,还以胶东螳螂门为例,虽然分了太极、梅花、七星、六合、摔手、小架、八步、鸳鸯等等许多流派,除六合一支较为特殊外,各家保留套路近乎相当,别家风格也能演练。对特色拳法来历、演变、道理等知识的掌握,也成为了学习中的特别乐趣。
胶东拳家博学兼收的特点,也促使了拳法理论的完善,技击手段的提高,以及督促后学必须以勤劳汗水才能换来立足真功。在拳术体系上,正是因为丰富的比较条件,外人感觉繁杂难明,自家却更容易找寻门道。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0 12:59:00 +0800 CST  
三、民间的传说中多透着人们崇拜好汉、崇尚勇武机智的特点,能打就成,不必须会武。
古代的社会结构阶层明显,阶层之间各有自己的荣辱观念,跨阶层的交往往往需要托付特别的中间行当,就底层的行当,武行跟江湖绿林、街面流氓之间都存在着特别的制衡关系。在老百姓或者小商小贩心中,多是顺应规则,崇拜好汉的。因而好汉行侠仗义、恶人遭到报应的事情在每个地方都是被人乐道的。在胶东的传说中,多有好汉凭借勇武与机智,以少胜多解决难题或者博得赏识化险为夷的故事。这些故事并没有太多关注主角的武艺,传述的多是奇闻趣事,这跟民国时期许多的武林小说有着许多相似。但这些故事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练上了武术。
四、民间的拳师传说多有诙谐取巧,惊险睿智的特点,但需要深层思考。
再惊险的事件,经过多方转述都会变得夸张诙谐,甚至因为加强了趣味而模糊了寓意,连同对善、恶的态度也都没那么强烈了。事发时的紧张刺激也会被趣味掩埋,再想从中体验武学交锋的真实场面便尤为困难了。分享两个踢场子的故事感受一下:
第一个,有一处武帐子出了师兄弟三个邻村的高手,因为三人都姓孙,被冠以某某庄大先生、某某庄二先生这样的称呼。二先生魁梧雄壮,为晚清武举,时常在河床驰马骑射,能舞动百斤大刀。大先生原本高大俊朗,后来吸上了大烟,身形变得佝偻缩脖的。但是二人久负盛名,有飞贼偷盗粮库而护院无奈的,就会请到二位先生,届时也不必亲自前往,只要将话风传出,在门上贴上“二先生在此”的字条,就会确保一夜平安。
有一年二人的师父开设的武帐子被一位拳法高手踢了,哥俩去为师父找面子,大先生先挑战——趣味的说法是:大先生身体虚弱,已经不是对手,但正因为身形消瘦,反而练就了一身缩骨遁身的本事。此类交流分为文比与武比,文比即是你打我三拳、我还你三拳,看谁能打能挨,武比就是签订生死凭证,放开手脚,打死勿论。大先生友好切磋,定得是文比。对方尽地主之谊,先挨了三拳。大先生深知对手功力,换对方三拳时,大先生动了心机,说要让对方一步,自己贴住墙面,脚不挪窝硬接来拳。
对方当胸一拳,用尽全力,大先生藏头缩身,往下一蹲避过来拳,对方前臂打穿泥墼末入墙壁,大先生瞬间起身,就手扛断了对方手臂。对方拳师已无力再战,只得自认倒霉。
问起后来,说大先生不再收徒,二先生一支也没有广传。武行发达时代结束后,社会状态也发生了改变,两家后人再向三先生后人求学时,三先生后人道:我们的拳是从你们那学来的,没有徒弟教师父的道理。不传。没出几代,这一门拳法便断绝了,仅余下二先生练功时的石志子还留在老宅的房基里。于是,一切都无从考证了。
或许因为是随口闲聊,许多的故事都是有趣而模糊的,听完之后说不上什么滋味,总感觉没有说透,或者没有说完。甚至许多地区都有着近乎一样的传说,只是换了一下人物姓名。
因为这种缺失感,原本的故事要么延伸出了其他结局,要么就逐渐消失在时空中了。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正好说明这个问题: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0 20:03:00 +0800 CST  
当地地趟拳的祖师宋先生,儿时与祖父在捕快的眼皮底下救了一个潜逃的侠盗,受报恩学到了一身地趟功夫。侠盗藏在宋家避祸三年,传艺三年,临走时说,我平生所长有二:一为地趟拳,一为硬气功,地趟拳你已尽数学去,但因为你此时还小,不能传你硬气功了。地趟拳刁钻凶残,用以保命绰绰有余,我走之后,千万不要持武凌弱。
老师走后,宋先生却跃跃欲试,他不欺负弱小,却专门挑战设帐的拳师。因为腿法奇绝,短时间内踢了不少拳场。后来一次造访,因为时间过晚被人留宿,但对方在食宿之中展示绝技,以震慑之法羞走了宋先生,自此宋先生勤学苦练,不再张狂。但因为他名声在外,却惹来不少拳师访他。有一次来了一位少林拳高手,此人便以硬气功见长,浑身不惧拳打脚踢,二人约定文比:一方运功护体,一方以青石击头,能承为胜,拍死白挨。
来人扎马应接,宋先生端板拍击,来人顶碎石板,人体无恙,宋先生心中惊骇。趣味的说法是:比斗硬气功需允许对方运气准备,先问“好了吗”,示意“好了”才会下手。换宋先生时,宋先生说:我是地趟门的硬气功,得躺着运气。来人听来新鲜,宋先生倒地运气,说我得护住眼睛,然后你随便打来。来人应允,问道“好了?”宋先生以手指遮眼,答道“好了。”石板拍下,触到宋先生脑袋却并未碎裂,反弹而起,斜冲而上,来人小腿被当场砸折。来人强忍疼痛,惭愧败走。
如此看来,宋先生果然技高一筹,但故事还没有完。许多年后,在一个雨雾蒙蒙的日子,年近黄昏的宋先生在门楼底下与年轻人畅谈往日风光,远远见着一人刚劲行来,宋先生脸色大变,嘱咐众人不要多嘴。说话间来人已到,正是当年断腿之人,这人向众人打听宋高手所在,宋先生叹息道:他是好功夫,可惜你来晚了,人已经死了。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或者讲述者去掉了“宋先生脸色大变”的描述,故事的寓意则会完全不同。继续下去有几个版本: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1 09:31:00 +0800 CST  
有一版跟孙大先生的故事嫁接到了一起,说是因为断了胳膊,此人又苦练腿功;有的版本继续下去,还是折了胫骨,而后刻苦用功,腿功反而更加厉害了。结果是这人深感遗憾,一边说话一边碾脚,也是雨过地软,一直把脚碾进了泥里;也有另外的说法,来人遗憾而去,恨恨一脚跺断了村头的铺路石条。
说到此,表现得是宋先生的机智或者狡猾,隐隐还带着一点无奈,构成了这个武林故事。但又有传说,对方已然认出了老人就是宋先生,但宋先生都这么说了,也就不必咄咄逼人了,假意没有察觉,给了宋老先生面子。而后留下印记以示威,也算对此段恩怨有了一个交代。
在这之后,还有一段解释:年轻人深感不解,问宋先生为什么不敢承认,此时宋老先生自己的解说就很关键了,这直接影响后世对这段故事的结论。传说中宋先生说了这样的实话——十多年前我有愧于他。而后又有了多个版本: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1 14:06:00 +0800 CST  
续接孙大先生的版本有些落魄,说宋先生挨了一拳便挨不住了,一路闪避,被人连拳逼到了墙根,这才巧妙闪躲断了对方胳膊。有的说是恶意使诈,有的说是无心之举,但事后宋先生是道歉了,但是对方实在,自认是自己学艺不精,怪不得别人。另外一个版本较有意思,接上了宋先生就不会硬气功,他以手遮眼暗中窥视,见石板来时便用前臂架住,而后猛然扑开,正砸在来人腿上。
说宋先生是否使诈,或者是否可以原谅,反而得看来人的态度,他是友好切磋的话,来人就值得同情,他若是恶意挑衅,欺人太甚,反而成了宋先生大胆机敏,临危不乱,再偏向一点,宋先生躺在地让让人拍,虽然爽约,但也是需要真功夫的。
如此一段故事,似乎圆满了某某庄大先生比武事件的残缺,但要做学问的话,还是要带着疑问重新吸收。因为断胳膊的版本中,宋先生不是没学硬气功,地趟拳滚翻带蹦,没有硬气功根本无法承受,他是没学解脱捆锁的缩骨功。而且有侠盗嘱咐为证据,说不想他因此走上自己的老路。
这还没完,可能是出自“强中自有强中手”的观念,也出于对各自版本的证明,故事又延伸出了许多的前情、序章。但真实的情形恐怕不会这般轻松甚至幼稚,那些伤势的形成也势必另有说法。像许多的神话传说一样,这多是基于猜想加工而成的。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1 19:55:00 +0800 CST  
带有惊险睿智特点的也多是类似情节,只是加强了善恶的刻画或者气氛的渲染,使得情感激烈起来。也许出于胶东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便在面对刁难不得不出手,或者路见不平惩治恶霸的故事中,也多是通过威慑手段使得对方知难而退,或者容人善教,使得对方弃恶从善的结局,很少有血溅五步的场面。而这种以谈笑取巧为乐趣的行为,反倒反映了胶东民众朴实憨厚心眼好。
事到如今,传统武行已经失去了生发的土壤,新兴武行围绕卖艺一条延续下来,又有了新的武行气象。我们不必因为演变了形式而耿耿于怀,这都是早晚的事情,也是必然的事情。不管怎么说,故事跟拳术还是或多或少流传了下来,这些故事给艺术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而顺着拳术推理事情的真相,又使得武行传说焕发出了新的趣味。
比如逃犯的来历,比如硬气功是金钟罩还是铁布衫,如果是此类,那跟金钟罩、红枪会这些民间教会有没有关系?如果讲故事的人被问到此处,或许逃犯的口音也就捎带讲进故事了,版本或许会更多。本文说的也是最精简的,原故事对侠盗的武艺、追捕的过程、躲避的过程、传拳的过程等等都有细微描叙,足够激发写就一部长篇。深一层的故事,咱们留在之后细说。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2 09:28:00 +0800 CST  
穿插一个轻松的吧:【公园太极拳奇遇,不正宗的绵里藏针很蛋疼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5 14:09:00 +0800 CST  
【公园太极拳奇遇,不正宗的绵里藏针很蛋疼】
第一人称写作方式,根据他人口述改编,请勿对号入座。
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小伙伴们凑在公园一角等待,路过了一位身形高大、道貌岸然(此处为褒义)的老先生,脚踏天罡转了个十步八步的,又转回了我们附近。那时间小伙伴对道骨硬朗的老人向来崇拜,总感觉他们跟武侠作品里的隐士高人有着联系。
这位老者两眼微微含张,定步如桩,但身子又好似微微在动,有着一种清风过荷塘的神韵;双手指节还似在做着某种舒张、缠揉,观其大略就知道是武林高手。
他守着跟我们三五步的距离之外,就这么瞧着我们厮打嬉戏,神情威严但又有些享受,想来年轻的时候也很活泼。随着天光沉淡,灯光亮起,公园一角竟然生发出一种梦境般的朦胧,我越发相信,此地藏龙卧虎。
很快,我朋友年轻的教练来了,我很识趣地避到了一旁,因为我并不是其中学员。教练斜了那人一眼,很虚假地打了个招呼,然后开始带队练拳。练的某氏太极的多少式套路,这位老先生竟然跟在队后也随着练起。
众学员基础不一,或者略有生硬,或者软弱无力,但都是身躯悠悠然,而精神庄严自信,甚至有点“内气上亢”的得意劲。
老先生的身架稍高,虽然动作大同小异,但总感觉练的不是同一套拳。没有那么张牙舞爪,也没有那么劲头上亢。这跟我的小伙伴对比起来特别明显。我的小伙伴扎着大马步,拧晃着屁股,俩胳膊吃力地揉来揉去,似乎每个动作总比他师兄弟多缠一个圈子,虽然表情痛苦,但是内心满足。
“我去,‘傻BZ’果然在!”
我身后响起了一个轻微却清亮的声音,好似是情不自禁的心声,却又故意让周围听见。转头一看,是个中等身材的中年人。自来熟,径直到了我身边,笑嘻嘻地问:“新来的?怎么不跟着练?”
我说:“看看。”
那人点点头,摆了一个起势,走了一个捋,捋到一半突然就这么停住了,然后以极其轻微的速度,一丝一丝地做着运动。要你看了一分钟就走了,还以为他就在那站桩呢。
风格的迥异,更加让我难以选择了。因为我也张狂地认为,我学那套才是最贴合实战的。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5 14:13:00 +0800 CST  
不到半个小时,他们套路打完了,然后很多人都好似舒了一口气,特别一些中年女学员,好似绷着的神经或者脸皮一下子松弛下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然后教练开始针对性地指导学员,或者是新学动作,或者是推手之类。那位缓慢如桩的老哥还在继续那个也不知道是金刚捣碓还是揽雀尾的动作。而先前的耄耋老者就协助“教导”起了这一群学员。
但我被身边另外一人所吸引,有个两臂环抱一进一退的,好似在练什么舞,察觉到我有看他,却还是很专注地练完了几个来回,然后磨擦着来到了我的身边,很渴望交流一般,跟我悄悄说:“那个厉害,要学可以跟他学学,八卦J。”
他指的是那个说脏话的。
“傻BZ也行,都有东西,但是东西不正宗。”
他把功夫称为东西,显得高深莫测。但我却憋不住笑,我很诧异,他们在喊人“傻B”的时候,竟然还能如此正经。我也逗着笑说:“大哥,Z叔都到了耄耋之年,是不是一个人可以打十个八个的了?”
“跟这吹呢!他自己说的?”
“不是,不是拳论上说么:观耄耋之御众,快何能为?”
“他长得跟个耄耋似的,还没我岁数大。”
我赶紧给这位大哥上了一根烟,又给他点上,大哥客气地谢了我,又很知心地跟我说:“他们都练错了。”
“那大哥你练这个,又怎么讲呢?”
“我这是桩,我这一个桩里边什么都有了。”
果然藏龙卧虎!
“大哥,能不能说点要领?”
“可以,你摸摸我屁股……”
!!!!?什么意思??
“你摸摸,全是松的……”
“哦。”我恍然明白了他的意思。
“内家拳,首要是松,核心也是松,你再试试我胳膊……”
还是算了,知道他意思就好了。
松到最后会怎么样呢?我脑海中出现了一只海蜇,然后又变幻成了一只鱿鱼,然后就是眼前这位哥……
“松到最后——绵里藏针。”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5 17:47:00 +0800 CST  
“怎么能练到啊?”
“慢慢悟,慢里找,练太极,不能太急。行了,”大哥丢下半截话,将烟头也一并丢下用摩擦步碾了碾,很神秘地说:“时间差不多了,你先玩着,回头我带你见见高手。”
大哥消失在夜幕里后,我往前凑了凑,又把目光投向了傻BZ。傻BZ正在很起劲地指导我的小伙伴“散推”,而他们的亲教练却偏居一角在指点一位阿姨。走近了一看,他确实只是两鬓苍苍,看脸上皱褶是没多老。
我的小伙伴问我学到了什么,我疑惑着答:“绵里藏针?”
“绵里藏针?怎么练的?”
“慢慢悟,慢里找。”
“谁告诉你的?”听到这,那位Z老师发话,我正愁着怎么回答,他却自行回答,“‘2BW’告诉你的吧?”
我彻底忍不住了,假装咳嗽躲出去,然后强压着笑。
Z老师一伸手,邀请我的小伙伴跟他搭搭手,我的小伙伴就跟他慢悠悠地推起来。但突然间,我都没看清怎么回事,我的小伙伴却“嗷”地一声倒纵出去,那弹性就跟磕上了篮圈的篮球一般。而且他是屁股后撅的,这跟师徒之间有了默契,一顶上劲就猛往起蹦的情况可不一样。而耄耋Z也是挨了一篮球的篮圈一般,簌簌就是一阵激灵颤抖。
这一下让我颇为吃惊,虽然我不爱玩那些软接手的,但面对邀请也时常接招,只是没想到Z老师轻轻一搭,丝毫不见接力借力就能将人发放出去。简直匪夷所思,除非他身体带电,不然我只能往我小伙伴被他打怕了去琢磨了。
“是不是绵里藏针?”Z老师反问。
“是。”我的小伙伴弓着身子,表情十分痛苦。
绵里藏针,触之如电!!???我的神经开始神经起来。
“慢里找?”Z老师一字一字地说:“天下武功,无招不破,惟快不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作者:头条号 / 武术界
链接:http://toutiao.com/i6284143099811725825/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5 20:45:00 +0800 CST  
这句话好比空山回响,在我的耳朵里震荡了一番,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八卦J,他的身子已经转过半边了,但还是看不出是金刚捣碓还是揽雀尾。他没有反对Z老师,也许他那一个动作里边,快慢都有了。
后来我问小伙伴当时怎么了,他很郁闷地吐了俩字:蛋疼。
我再次觉悟了,小伙伴说,说他什么好呢?天天过来欺负小孩。他用的那些都不正宗,你别信他的。
我夸张地说,人家那是在考验你的功力呢!动急则急应。你怎么不用沾连粘随控制他?小伙伴很苦恼,说他也有真东西,我控制不了他,而且他有的是损招。
“那你还爱跟他玩?”
“我喜欢那些手法,有时挺管用,不正宗的绵里藏针,真得让人很蛋疼,不是形容,是真的疼。”
我大概明白了他意思,难道这是传说中的海底针?也是个体验,只能会心一笑了。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非如此不能远发透打。
这个故事的感悟,通常得延后些时候才会迸发笑点;没笑就是没明白,不着急,等等看,也许哪天遇到相似情形,一下子就悟到了。
武术小说巨制《真武百年》,厚重大气,不乏生动搞笑,大量市井无赖形象描写,以现实武术圈高明骗子为原型,流氓无赖为素材;上位手法,首次揭秘,言谈举止,细思极恐,高度写实武术行业小说——天涯论坛-舞文弄墨-首发。关键字:真武百年+天涯。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16 09:31:00 +0800 CST  

楼主:铁萼奇兰

字数:49495

发表时间:2016-05-04 03:48:4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28 03:30:51 +0800 CST

评论数: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