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武技:武术行业系列《真武百年(小说体)》解读篇-武术知识分享

武林从来不单纯
如果把民间武行依着四条出路——走镖护院、设帐教拳、落草为寇、打拳卖艺来分析,我们会发现,民间单纯武行的势力不大。打拳卖艺可以归为江湖艺人,落草为寇可以归为江湖绿林,剩下就是保镖与教拳了。

再看这几位武林宗师,都是保镖与教拳出身,我们就可以说,正面的武林,也许就是保镖与教拳的行当群落。只是他们的身份是双重的,一重是由职业而来,一重是由他们的技术门类(如形意、八卦)而来。特别的是,在发展过程中,技术门类给从学者,带来了一种特别的荣誉感与捍卫性。

不过这不是我们列举宗师人物的用意重点,如果按着事件阶段,我们把武行全盛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拿来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武行从来就不单纯。或者说,武林从来就不单纯。这个不单纯,不是说武行与绿林的联系性,而是所谓民间与官府的联系性。让我们细分这些宗师人物。依着地域与性质,我们会发现,他们分为京城派与乡野派。

而京城派,总是与朝廷、官府无法独立体系的。比如早期时候,杨露蝉、董海川等,虽然是教师,但却是在王府教拳的,刘玉春、黄四海等,是在官府教拳的。

在中期、后期,教拳武行虽然并没发达,但是教师的地位却发生了拔升式的变化,教拳、保镖本来是个不被看好且地位较低的苦力生计,所受尊重是来自雇主、弟子,而不是社会大众。后来他们地位改变,是因为他们从个体或者小群体所需“自保为主”的技术传授,上升了军队甚至国家所需的“自保与攻击”的技术传授,那本来是武进士身份的人物在做的事情。

“武林人士”在特殊时期,特殊需要下,上升到了“武备人士”的状态。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17:18:00 +0800 CST  
武备,我们撇开标准定义,可以理解成为武装力量与军事装备,同样是“武字号”,这里就是“兵家大武”了,武行群落,也真正有了“大实力”。而所用武术,也真正是“专司搏杀”的武术。

然后我们就可以对应军阀割据前后的武行状态,回归到真正繁盛的用武状态,即“武备”的话题了。

先给几个概念:武备学堂:清末的陆军学校。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为中国陆军学校之始。学堂仿照外国陆军学校办法,挑选北洋各营中精健、聪颖、略通文义的“弁目”来堂学习。教师聘用德国军官教授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算化及西洋行军新法等课,并督率学生赴营演试枪炮阵式、建造台垒、操习马队、步队、炮队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式。

北洋军阀段祺瑞、 冯国璋、 曹锟、吴佩孚等,均为武备学堂学生。后清政府令各省添设武备学堂,各省均仿照天津武备学堂办法,设立学堂,如江南陆师学堂、浙江武备学堂、山西武备学堂,以及随后建立的保定军官学校(即北洋军官学校,原名保定东关大学堂)等。

小站练兵:小站练兵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关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在小站督练新建陆军。他在原“定武军”基础上,又增募新兵,聘请了更多的德国教官,采取近代德国陆军制度,组建步、马、炮、工、辎等兵种,全部采用外国新式武器装备,并制定新的营规营制、饷章、操典。

袁世凯在小站设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除了起用当年随李鸿章来北方驻防的淮军旧将外,又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处总办或统带;派曹锟、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分任各营哨官;并委派旧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绍仪办理文案。同时,袁世凯还建立了步队、马队和炮队等随营学堂和德文学堂。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17:20:00 +0800 CST  
现在看来,武备似乎跟武林没有什么关系,先别着急,再看这几个概念:

中华武士会:1910年,武术技击名家李存义、张占魁、李瑞东等,在天津组织成立了“天津中华武士会”,为了巩固组织、加强对会员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委派燕京支部委员叶云表任第一任会长,同盟会员武术技击名家马凤图任副会长。该会还先后邀请八极名家李书文、霍殿阁,形意名家郝恩光、李玉琳等任教。以团结武林人士、进行武术研究、培养武术人才、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

山东武术传习所:民国八年(1919),济南镇守使马良,徵调第五师武术的精英,于济南成立山东武术传习所(山东国术馆前身),培训武术人才。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原副馆长李景林(剑术名家)出任副馆长,后由当时省长韩复榘为兼任馆长,并于民国24年成立师范班,培养山东省各县市国术馆馆长及教练人才。

中央国术馆:1927年,原在军界的任政府委员张之江,邀集于右任、蔡元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国民党要员,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3月获准,在南京召开成立大会,设体育传习所,培养军队教官,武术师资。该馆归属政府直接指导,由财政部拨给经费。6月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

南京武术国考:中华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为选拨顶尖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仿古代科举考试的办法而组织的武术竞赛或考试。考试分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依评分取得正试资格。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对抗的“拳脚门”(散打)和“摔跤门”,持械对抗为“刀剑门”(短兵器)和棍枪门(长兵器)。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级,三打二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经三轮角逐,取中最优等。

之前所拳门人士,在几次国考中也多被举任评委、受邀嘉宾,而名列前茅者也多有同拳派的门生。粗观最具影响力也最有实战参照性的首届,会发现设置的最优等15名中,多有三个地区三个流派的拳师,河北、山东、上海,形意、查拳、少林拳。河北系原属清朝、北洋时期的直隶,山东系分为胶东与济南,上海拳师多归属南京一系,这又显现出了一条脉络,给三系前边再附上一个说明的话,就会发现,三个地区的武林人士,都与民国时期的军阀派系有关,直隶一系的,显然与北洋政府有关联,山东一系的查拳、摔跤高手,又出自山东军阀马良部下,归属南京一系的,归属的自然也是南京政府。山东分了济南系的查拳门与胶东系的螳螂门,又与山东军阀分了胶东刘珍年、济南韩复榘两支有关,韩复榘有武士队教习,刘珍年也有自己的武备军校,还专有马术、武术科目。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17:28:00 +0800 CST  
再看后来的宗师人物(因负拳学盛名,拳学资历就不详述了,又因他们博学多能,仅以成名拳术概括介绍):

河北形意门孙禄堂,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由此聘他为幕宾。后被聘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

河北通臂劈挂门郭长生,1916年,直隶总督曹锟任三省巡阅使,提倡武术,在沧州招募武术精英,延聘刘玉春为教官。郭长生随师刘玉春入保定卫队营苗刀连。后入中央国术馆任教。

河北八极劈挂门马凤图,1924年在张家口与张之江创办冯玉祥部的新武术研究会,并任冯部白刃战术教研室主任,主编教程。民国十五年(1926),随冯军刘郁芬部去西北,先后任职于军政两界。民国十八年参与创办甘肃省国术馆和青海省国术馆,曾兼任两馆副馆长。

河北通臂门张策,曾被张作霖请到沈阳做保镖,传教子嗣通臂拳。1928年到奉天国术馆任副馆长,后回北平国术馆任教。1933年,受国民政府诚邀赴南京任副总裁判长,之后在中央国术馆留任。

山东查拳门杨鸿修, 1915年被济南镇守史马良聘为传习所高级教练,教授查拳、弹腿等,并参编新武术学术著作。培养弟子王子平后任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

山东螳螂门郝恒议,曾任张宗昌部队的武术教官;郝恒禄,曾任吴佩孚部队的武术教官,林景山曾任褚玉璞部队武术教官。

杜心五、刘百川、杨澄浦及以上等等,也都在部队及政府支持的国术馆内有着实在的职务,而如红拳门杨杰、形意门布学宽等等,在各地军阀部下任教的拳学大家不胜枚举。此时“武林”的性质,实质已经是“武备界”了,武术,由武备而来,又用到武备中去。这么看来,武术兴盛的根本原因,是武备的需要,而武术衰落的根本原因,似乎也是武备上没了大需求。

但不管怎么说,武术的兴盛,或者说武林人士的频繁交流,拳论著作的公开问世,武术门类的蓬勃发展,似乎就是在这一武备大需求时期。有人可能提出疑问,说还有郭云深、程廷华、李尧臣等许多“在市”的名家,他们的影响力也非常广泛,然后“在野”的戴二闾、李洛能、李大忠、李云标等,也算是极具影响力,但又似乎不在军阀武备教习之列,即便与朝廷有些关联,也都是避而不近,这又怎么说呢?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17:50:00 +0800 CST  
确实如此,但这些人是后来国术馆活跃时期那些个代表人物的师爷辈了,在他们的时候,还没有这些军阀势力。而以形意门的李洛能、郭云深、孙禄堂三代为代表、以八极门的李大忠、黄四海、李书文三代为代表、以通臂劈挂门的刘玉春、郭长生、曹晏海三代为代表、八极劈挂门的李云标、黄林彪、马凤图三代为代表……明显可以看出之前总结的三个时期所对应下的三种状态。

注意的是:罗列这个趣味对比,更多是为了说明他们的师承,还有为了方便之后其他话题的准备。就“时期与状态对应”的问题,这个“三代现象”还不能严格说明问题,因为他们的虽然分了辈分,但是自己体系中的年龄对比、并列体系的年龄对比,与三个事情并不是严丝合缝的。

不过趣味对比之外,这些人物却是恰巧可以各自对应的。且看列举:

黄四海,清咸丰九年(1859)清末大员南皮张之万聘黄四海为武官。

郭云深,同治年间,在正定府知府钱锡彩处作幕宾,并教其子钱砚堂学武。

黄林彪,同治五年(1866)代李云标为北京绿营总教习之职。

再往上看:

李云标,河北省盐山人,从师习练劈挂诸艺得成后,结识京师绿营巡捕五营马步枪总教习、河南武进士郝老,受举荐出任绿营教习之职。同治五年初,丁忧返里。同治六年,捻军张宗禹部冲击京畿地区,盐山四乡受官府支持,结团自保,各团拥戴李云标任总团长,与捻军交战。同治七年,捻军精锐杀至,李云标率门徒结为队形,辗转苦战,杀贼无算,但乡勇奔溃堤崩,云标独力难撑,只好破围而出。出围后,得知县长杜恩禄等均已战死,弟子辈也伤亡殆尽,云标慨无面目见故乡父老,遂复力战杀贼,刃缺不堪用,力尽殁于捻军之役。

李大忠,河北沧州罗疃人,八极技艺大成后,在家乡设把式房,后受聘同乡张之万府中护卫。同治七年,率众弟子助李云标在盐山抗击捻军,溃势之中杀出重围,返回罗疃。

戴二闾,山西祁县人,生年不详,受戴家心意拳传授,有了河北形意拳,是比形意祖师李洛能稍早但同时期(本文总结第一、二时期)的拳家。少年心意拳成艺后,在山西茶、布、票商汇集的河南商业重镇赊旗镇开设广盛镖局。后因捻军骚扰,几经对抗,停业北归。

还有传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直隶永年太极拳宗师武禹襄的哥哥武澄清,他当年在河南舞阳县任县令,跟捻军也打过不少硬仗。

这就有意思了,为了便利,先来一段网络给出的概念,待随着探讨深入,作者再手打非网络史料中保存的种种知识。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18:59:00 +0800 CST  
捻军:捻军(1853年-1868年)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北、苏、鲁、豫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

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1865年,清朝大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湘军: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后,清朝正规军队无法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中央朝廷不得不转而允许地方省份编练团练武装并利用他们与太平军作战,曾国藩以团练为基础,加上兵勇、夫役工匠等编成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共一万七千人,人称湘勇或湘军,兵随将转,兵为将有,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淮军: 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两江总督曾国藩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求援。曾国藩即命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勇”,又称“淮军”。

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等地,与捻军作战。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清代团练:起源于19世纪初嘉庆时期对分布式暴动的白莲教起义,当时八旗、绿营严重腐化,扰民有余,不足以御敌,合州知州龚景瀚上《坚壁清野并招抚议》,建议设置团练乡勇,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清查保甲,坚壁清野,地方自保。办团经费均来自民间,且由练总练长掌握。团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民间团练,即民间武装力量。在未曾编入军制时,各乡各村,在乡绅大户召集支持下,或者自觉组结下,都有各自的武装保安力量。他们也都有拳师教习,且尽量使得装备齐全,以备应对有关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险恶事件。包括捻军的成员,也都与各地的原始团练有着身份重叠,甚至在太平天国时期,还受官府招抚,进入官方团练编制,以辅助对抗太平军。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19:00:00 +0800 CST  
“高手在民间”这话,多个行当都有传言,武行更是如此,但“民间”在哪?是指着什么说的?指着“官方”?清代、民国的官方即是清政府与民国政府,而政府的武行多在所谓武术研究会与军队,照这么说,上篇所列的高手们,是来自民间的精英,又入了官方的体制?是不是他们也能够代表民间水平了?或者他们本来就是民间代表?

咱们这套文章,把“民间”不放在这一时期,与之对论,而是往前推移一个时期,放在晚清时期,捻军混战的时代,一种新的秩序正在悄悄完善的时期,放在李鸿章感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期。也就是完善的北洋军备体系还没建成,袁世凯还小,袁世凯的爷爷袁甲三还在“十年间,无日不以摧残捻军为事”的时候。

为什么放在这个时期呢?因为这个时期的武行是会死的,不是比划比划就算的时候了。论生死不较输赢,因为很多参与“武备事件”的人,根本就不是“武林中人”,他跟你武林人士似乎达不成统一的价值观跟行为准则,武艺在这个时候,就是杀人保命的技术。是上升到明时抗倭时期的武备状态的。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19:39:00 +0800 CST  
说了“高手在民间”,就得说“武术来源于战场”了,这也是传统武术界经常拿来说事的句子,但具体问及详情,就说不上来了,“反正是如何如何”。有了解些的,会放到久远的岳飞、戚继光身上了,再早的还有十三棍僧救唐王。近些的也有,李存义参加义和团,劈了多少个俄国兵,抗战时期,二十九军大刀队得到民间武师传授,在喜峰口大显神威,如何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不过这不是来自于战场,而是用之于战场了。

关于明时的武备状态以及论著,咱们且待后论。单说后世对于武行的概念已经淡漠,而随着武侠文化的影响,武林概念逐步渗入到了武术从学者、爱好者的心中,而武林风气中,有一种价值观与武备环境的非常不同。

朋友们也许发现了,无论我们在对待前辈的事迹中,对于流派的对比中,甚至显示中的个人向往上,都是输不起的。而且不能输,武行概念在风气理解上,也被灌输上了输了就没了面子,没了面子就没了地位,没了地位就影响事业,或者武馆开不下去,镖局办不下去……

许多影视作品,也都是围绕着“输不起”来的,一些荣誉感极强的世家人物,为了撑住名声,甚至闹得家破人亡、自断门户,极端至几近变态,一种被描画的规则,甚至形成了一条文化脉络,甚至还超越了武行本身,去腐蚀其他行当去了。

骨气与自尊,在经常会出现胜负的武行中,被歪曲理解了。以至于后学虽然骄傲着,但自己都无法解释既然如此,又如何能够出现鼎盛繁茂的状态。

但是武备状态下的就不同了,因为上升到了兵家状态,而兵家最讲究实惠,兵家术法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有一句兵家名言大家一定知道,那就是:胜败乃兵家常事。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19:40:00 +0800 CST  
武备跟武林本不是同一类词汇,如果将武林简单的解释为武术界的话,咱们要谈的可以与武林相对比的武备,就可以认为是“武备界”了,即是纯以生死杀伐为宗旨的实战武术界。

晚清咸丰、同治时期,正是中华民族由封建走向共和的演变或挣扎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武备状态,或许可以比通过研究民国武林而推演传统文化更有条理,就实用武术的研究与提高上,也更为直接,更为实惠。

伟大领袖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才,分工合作地去做,消除无组织状态。应先做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研究,然后才有可能做综合研究。

建国前的极有研究价值的一百年,也正是这一时期。这也是民国武林宗师师爷辈的活跃时期,对于武技的解读,即有“怎么用”,又有“打哪来”。

但因为我没有组织,也就不能分工合作地去做,所以我只能凭借我所得的文献资料与所学知识,去尽量趣味化、有知性地去整理一些文字。以供在人人都急于表达、不明本质就附会渲染的时代,留下另一种声音。

本文所谓的民间,即是咸丰、同治年间,捻军逼着戴二闾、李云标、李大忠他们“现了原形”、“深思武技”,又完善武艺的时代背景下,以京师之外正在进行杀伐对决的中原地区、直隶地区为主的民间。

本次讨论的“民间武备”,说白了也就是这些祖师爷当年学了些什么,教了些什么,除了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几个不败的传说外,是怎么做人做事的,等等事情。

这也是铁萼武术行也小说《真武拳宗》系列,为什么背景选定在这一时期的原因。因为虽然是国术武技小说,但本人没有那么小家子气,纠结在几个武术把式的无敌感应上,限制在师徒之间、同道之间几个人的心灵纠结或者阴谋诡计上。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19:41:00 +0800 CST  
略显枯燥的历史知识后,接下来穿插技术文分享——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19:47:00 +0800 CST  
铁布衫的秘密:守中、呼吸与武术抗击打的关系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20:52:00 +0800 CST  
铁布衫,传统武术中的一个名词,大众对它的印象,大概是《鹰爪铁布衫》、《黄飞鸿》中严振东、海灯法师、少林绝学、硬气功表演、江湖把戏、骗子、蛋疼是破绽等等。
要说起来,现实中的铁布衫,并非文艺作品以及表演宣扬的那般,专门是为抵抗击打存在的,更不是为了防备刀砍枪杀练习的。它原本是支持跌扑滚翻等武术动作的基本功夫。传统武术应用环境特殊,情景多变,打斗中多有摔跌滚翻的动作,虽然是被迫而为,但运用恰当,往往可以反败为胜。而武术训练,本也是先从最恶略的可能着手的,没有较强的筋骨强度、皮肉抗击打能力,很容易摔伤自己,也容易被对手打伤。
所以硬气功抗击打的能力,仅仅是附带能力中的一项。《黄飞鸿1》中,利用此技杀死岳家刀掌门人的高手——山东铁布衫严振东,他表现得还算合适。主要是合适在,严振东运用的恰好就是跌扑滚翻、诡异打法为主的地躺拳。至于咽喉断枪、胸扛刀砍,有着相当的演示技巧,实战中是不可能呈现的。
所以铁布衫展示也有两类,一类是传统武术功力考核的体现,一类则就是江湖技艺表演了。前一种,也就是相仿“严振东”的这一种,各种倒功至今都在武警部队中沿用。而后一种,开砖、断木棒一类,多在江湖表演、武术表演,甚至部队中也有传承。不过本文要讲解的,是作为武术功力的这种,即不是单独提出来做表演的。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20:57:00 +0800 CST  
铁布衫的秘密:守中、呼吸与抗击打的关系-《真武百年》素材解读系列3-关于“铁布衫”的定义,就不多讲解了,仅以功能分解,理解为传统武术“抗击打”就好了。直接上摘要就成,本系列小说本身就有着大量的拳理讲解:
内家拳抗击打的能力养成:
铁布衫这功夫分内练与外练,像心意拳、形意拳,拳走起落钻翻,呼吸提砸,自身就出这个。比如根节打击吧,你周身不能骤然紧固如巨石,又怎么可能以肩膀、躯干去撞伤对手?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光外部能骤然紧固,内部的腹膜、膈肌也都非常发达,这是拳功一理的练法。
关于腹式呼吸:
铁布衫有单独练的,属于硬气功,比如九式功法的鹤式,是打破所谓的顺式呼吸还是腹式呼吸概念的。或者说,所谓腹式呼吸,是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胸腹腔都是周向扩张,并不是单独往外鼓肚子,如此周向扩张,后腰鼓荡,整体看起来跟没有呼吸一样。而且肌肉暗中绷紧,从外看不出什么变化,但身躯好比铁桶一般,膈肌暗中上下运行,这样扛击打的同时也不影响呼吸。不影响呼吸,是呼气也是这个状态,吸气也是这个状态,也就无所谓是鼓肚子还是吸肚子了。而练功的时候,就是通过上下腔体的气压强化隔膜,按摩五脏。
由提踵展背起,先调动深层肌肉稳固身体,深层肌肉原本就是控制骨节稳固的,但是屈伸运动之中,这部分肌肉几乎是休眠状态,唤醒之后即是运动的核心力源,也是保证拳架的根本。平时始终是一个不松不紧的状态,这样发力时就打破了呼吸,不存在呼气发力的局限,即平稳,又可能一气连击没有间隙。实则佛家、道家、儒家养生,原始追求也是这样的,呼吸深长之后就跟没了呼吸一样,叫做“胎息”。如此也方便清心入定。后来被偏解成了成了形式上的吸气鼓肚子,其实鼓肚子就是为了膈肌下降。九式鹤式往上拔起身体,先为练成胸肋开张,腹部却是往里收的,但即便是收,膈肌还是下降,如此产生一个挤压,便有了内练效果。心意拳、形意拳是自身行拳就已经是这个状态了。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20:58:00 +0800 CST  
皮囊与骨架又是如何状态?
需要力就得练力,不然你松垮垮的,练得是什么部位?放松要的是特别的拉抻,也是一种强化训练。就好比黄瓜、豆角架子,是绳子绑上的,如果绳子不结实,随着加力可就压垮了,所谓散了架子。人体骨骼也是一样,松的是精神是情绪,太极中的“不用力”,是守中,取一个完备的架子,然后绷紧守住,随着外力也自然加力,只是这个加力是为了紧固间架,而非有方向性的抗力,如此便不觉用力,也多出了变化。不然真是一味地松,那自己可就变成了骨肉分离、入口即化的烧鸡了,一抖搂就碎。
抗击打的窍门:
抗击打也有窍门,即便瞬间激发那种,即便身体没有练成什么能力,靠着鼓起胸腹绷住肌肉,再能沉肩坠肘、竖颈顶劲,五脏就好比被一张鼓起的老牛皮蒙在里边,寻常打击力是不足以渗透其中震荡内脏的,最多皮肉受点苦,咬咬牙就过去了。
还有一种专门的皮肉练法,那种就是从“滚钉板”、磕铁珠开始了,多被江湖艺人采用,属于外练。
如何破解?这一类的功能,更多是用在交手瞬间或者攻击辅助中的,最次才是受击防御,毕竟被打上了,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了,以最后一道防线为首要是很危险的。怎么说,能挨的也不如会打的,总是有限度的。所以要提高,还得是本质的提高,即功力性提高,那个就是综合提高了,三句两句说不清楚,本篇先了解“技巧特点”便好。不是什么揭密贴,分解到此程度也就可以了,如何破解,小说中是直接给出了答案,也有相应的情节描写为案例。为精练章节,下篇分享。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4 21:18:00 +0800 CST  
追忆武林01-豫东拳场01-武术行业的原始状态


《民间武备》既已开篇,也就点明了本讲堂的内容重点,我们就可以把武备状态时的武术文化先放一放,而从“狭义武术”即拳种流派的发展鼎盛时期开始解读。这一时期高手辈出,武行形态也发展到了最为完善的阶段,武术被定名为国术,武术教师们也自民间武行走入京城、军政要地,身份也自保镖护院升为了军营教习、救世高士,仅以武学能力就得到了历代只有武科进士才能拥有的社会地位,这在武术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后武术及武术界的事情被引入武侠小说,武术界也自小说家笔下有了武林一称。

这一时期自清民交替开始,经历了北洋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时期一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时代较近,也留下了大量的武林传说。这些故事自当时就被文人润于笔下,影响至今。所以我们的解读认识,也选择从这一较为熟识的时期开始,即是武行完善时期。于是就有了第一部分的《追忆武林》。

但说武行完善时期,又要从原始状态说起,因此《追忆武林》的第一部分,又是《豫东拳场》。

本人的国术家族小说《六合拳宗》、《帝国镖路》等,即是从同治年间清兵与捻军纵横的豫东写起的。当时各方势力云集,一时危机四伏,清廷大员胡联合当地望族发展枪骑团练,内外交困的武备家族被推上风口浪尖。而被迫掌管家族镖局的新任掌门,面对来自各方的明枪暗箭,利用拳学修为来的本领,技服黑道,勇夺拳魁,重振镖局,踏上了护镖、运饷、立擂、破案的复仇之旅,在家仇、国难、道义和亲情中不断突围,成为一代拳宗。

本书尽真实地区再现晚清武林宗师的生存环境和江湖生态,让人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中国拳术的真实风貌。同时也以细腻笔法去描写晚清宗师所面临的家族争斗、同行竞争、武林谜案、镖途险恶、盗匪横行、官府陷阱等生存困境,以史诗手法去展现晚清社会生态和武林画卷。
效果还是让人满意的,很多朋友也开始关心以往影视、文学作品塑造印象之外的传统武行。这部小说之所以超出了一般武侠小说的人文层次,一是其中的大量武术知识都是真实而深刻的,二是它选取了一个绝好的时代与绝好的背景——晚清时期的商镇周口。正是因为立足真实而厚重的乡土之上,才使得作品鲜活大气,而被读者公认为再现了武术黄金期的真实的武林画卷。因此作者也一再感激这块滋养着自己的大地,以及祖辈留下来的那些韵味深长的故事。

而有此案例,我们却发现了另外一个分析武术发展的方式,即是以地域来划分。有意思的是,因为全国各地在当时的地理环境及社会作用的不同,每个地区所保留的武备状态也有所区别,刚好又能对应上时期划分的几个阶段。我们现在就从头说起。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5 16:35:00 +0800 CST  
(一)

择取北方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选取其中豫东、冀南、胶东、晋中四个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很容易总结出豫东拳场、河北拳房、山西镖局、胶东武帐四个代表行当,这都是受历史经历、社会作用影响的结果,而这两样又源于各自的地理位置。豫东的武行,横向纵向都很丰富,保留着各个时期的状态特征。而豫东地区,又是以周口古镇为中心的。

用拳的巅峰期在晚清,在那个时候,胶东、豫东、冀南、晋中以及同样有代表性的京津、关中的拳风,就已经呈现出了鲜明而不同的特点,这又是跟各地的民俗人情分不开关系的,而论及根本,依然出自各自不同的历史经历。

民间练武自古是四条出路:走镖护院、设帐教拳、落草为寇、撂地卖艺,而武行的发展到衰落的过程,也正好是沿着这一线下来的,地方供给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行业则会顺应环境呈可预见性的发展。能成为行业,就必须能够收入养人,武行最大的作用是保护安全,因而武行的发展,也是伴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变化的。周口作为商业重镇,西边傍着绿林啸聚的伏牛山区,东边又是拦截捻军的主战场,而项城又是一门重臣的家乡,其地域作用十分复杂,武行在应对不同时期的需求中,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

因为不同社会阶层应对变局的态度不同,乡绅与平民的性格也有绝对不同,不同阶层练拳之人的拳风也大不相同,豫东武行便因为特殊的地理、历史背景而包含了诸多地域的武行特色。其中晚清民国的周口拳家,也对多个地区的武行产生过特别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上看,山东、山西自古是进贡、进兵的粮道与兵道,河北有京城,周口属中原,这两处又为大的商货集结地。因为大运河的便利,使得山东、河北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茶道的开辟,又使得河南、山西紧密相连。周口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河运的便利,则成为了联通四方的枢纽。在山西票号的遗址里,每一家的业务分部图上,都少不了重要的周家口分号。周口镇是各家钱庄、票号在北方最南的现银集散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票号发达,镖局便发达,武行也就发达,而因为官方与民间利用商道的不同,往来其间的商帮及、武行也就有了不同地段的特色。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5 16:36:00 +0800 CST  
(二)

京城之所以特殊,在于它的社会作用,因为是大运河的终点,也是北方百货的重要集结地,更是官员集居、重兵把守之地,因而治安好、买卖多,使得京津地区的官、绅、商、民之间的结构与规矩也最为完善、细腻。京城中人之间的态度也与外地不同,虽然业务竞争更为复杂,但没有要把谁往死里整的,武行交流也多是论高下而不较生死。因此各种水平的拳师都能存活,在镖行衰落教拳兴起的时候,京城也成为了各地拳师的汇聚之地。而武行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制约地痞混混的。

冀南、鲁西为进京门户,自古武风盛行,自早就形成了完善的绿林规矩,是过路镖行的楷模。规矩是保护行当的,更是保护性命的,因而拳风多是强劲与威慑并存,练拳最求功力,追求一击必杀,而又多以功力赢而不杀。因为多往京城发展,这一份威慑迎合了权贵的性情变得高雅起来,后来京城四大名拳都是出自河北。河北的拳师也最是活跃,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不断地往繁华之地输送人才,不断影响着当地武林。

晋中在清朝时是白银汇集之地,号称海内最富,民风也是睿智、收敛、精打细算的。受此影响,武风也同出一辙,教场子的很少,高手都是藏在深宅大院里培养子弟。拳风也最是神秘古朴、至简至深,练起来不骄不躁、不扬不狂,求的是平实与长远。即便在镖局盛行时期,无论是当地拳法还是引入拳法,都因为这份收敛而变得神秘莫测。跟当地的经商风格一样,始终让对手摸不着底细,真弄起来突发制人,总是以奇招致胜。因为雄厚的资金支撑,晋中的镖行也最为单纯,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武行。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5 16:38:00 +0800 CST  

齐鲁交界地区则是漕运的毕竟之路,用拳讲究身大力不亏,胶东多出魁伟大汉,但受兵家、儒家文化影响,胶东的用拳风格反而更为注重技巧,多是密集连环的迅利打法,其中藏有毒手也多是含而不发,用起来摔打结合,服人而不伤人。这一点从山东名拳——查拳、螳螂拳等拳种上都有明显体现。对比起来,胶东武行兴起较晚,但生命力却最是顽强,在经济萧条、镖局退出的时代,原本地处偏隅的半岛,却因为港口开埠走出了特别的辉煌。胶东拳家闯关东,跟周口拳家奔上海有些许多相似。但武行形式及拳风,胶东跟失去地利优势的关中更为相近。

陕西关中的风格同样鲜明,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着千年古都,听惯了盛衰枯荣的故事,民风豁达耿直。但商人、武者整日竞争,他们在应对地位转变中体验的却是另外的滋味,战乱之地人多有危机猜疑之感、频繁易主之地又多卑微奋勇之心、饱尝冷暖之后心眼必然现实、求活谋生之时又不敢不动认真,特别晚清时期的商人、武人,因为亲身经历了当地商业的牺牲与衰落,后来更是因为刀兵祸乱成为了苦难之地,当地拳师多数集合了倔强冷硬、狡黠保守的复合性情,拳风舒展柔韧,但用拳刁钻阴险、最求实效。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5 16:39:00 +0800 CST  
(三)

得中原者得天下,豫东连接鲁西、皖北,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在京都北迁的朝代尤为明显,晚清时朝廷重点布防地区便是沿着周口沙河展开的,没有团练在此地锁住门户,一旦南方义军进入直隶,京师皇城岌岌可危,也是豫东的屏障,切断了东、西捻军的交接呼应。而周口作为集结百货的水陆码头,商业地位也同样重要,只是豫东治安显然不如京城发达,而且多族杂居,来往复杂,又是民间党会发展门徒的重要地区,特别是晚清民国动荡时期,当地大量的流动群体会在灾荒季节集结生事,事后又会迅速隐蔽到原先的环境中,是极难分辨也极难清除的土匪组织。无论是应付土匪的守寨还是码头地盘的争斗,大规模的械斗场面与古战场无异。周口民风受此影响,吃苦、求实、大气、开朗,拳法练法也多是大气磅礴,但功法是功法、打法是打法,练拳的第一要义就是原始的搏击保命,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结合功力与打法考虑的,后来成就了“天下武功,最毒不过心意把”的说法。

因为地域的复杂性,周口武行也兼带着多个地区的武行特点。

与关中风气相似,拳家追究的也是动辄毙命的武艺。在别处入武行还被认为是低下苦差的时候,当地已经拳风盛行。又如冀南相似,周口又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地区,拳种丰富多彩。流传的如查拳、少林拳,是守护村落的主要拳法,像心意拳这种高妙狠毒的拳法,更被收入清真寺中视为秘宝。一些在当地扎根的如七式拳、八卦拳等,也在当地隐秘而蓬勃地流传开来。

但比之其他地区,周口拳家又更为务实求真。这从拳法的保存上可以明显看出,虽然一个拳师可以传授多门武艺,但各门拳法并没有因此同化成一类风格,依然保留着各自独立的立拳理念,而且通过不断的印证求索达到了极致。换句话,存下来的都是从现实意义而非文化保存上最值得存下来的。

武行交流又与武者搏命不同,虽然拳种风格多样,但都形成了应对不同情形的不同打法。主要呈现出两类特点:一者凶猛狠毒、追击必杀;一者刚劲强悍、震慑人心。后者多是群落练习的流行拳术,前者则是拳功高妙的保守拳法。如心意六合拳、八卦拳的识穴拳,轻易不展示,拳打死不知。因为有着现实的实证条件,保留的拳理功法也最为守真。在镖行落寞之后,许多职业拳师转为了教拳为业,《心意六合拳谱》也因为别地支脉散布开来,“内外六合”的理念再次得到诸家认可,都引入拳论成为了自家追求,但就“三尖六合”的对应却多是会意,不能严谨,而周口一脉的心意拳,却能再现古谱记载的风貌。

周口的武行特点及对外地的影响,讲几个故事可以更为鲜活地说明。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5 20:02:00 +0800 CST  
(四)

一、周口的拳师机警保守,注重规矩,擅于学习,尊重对手。

举两种拳法为例说明保守重规,心意拳至简至深,但传承上十分保守,同样是父亲传授,却多有兄长练心意、兄弟练查拳的情况,父亲一去,当弟弟的都打听不到心意拳的门道。当年心意拳杨大师在项城教拳,满场的弟子都练查拳,只有一个练心意的,但就因为是学生自己选择的科目,杨大师就能忍住而单传一人。且在学习心意拳的人中,也多是反复练习一个动作,以至于徒弟埋怨,杨大师怒道:“一把还嫌少,我一个单把可以保你打遍天下。”

八卦拳极为实战,但套路繁多,又非常适合教场子。其中有一支有老架十三路、花架十三路、九宫、太极图、天干、地支、死穴等诸多套路。只有到了九套九宫才能步入打法门庭,但往往教师教到这里就不教了。教场子流行之后,周口也流行踢场子,武艺压过了对方,要么原班师徒被踢出周口,要么连教师带徒弟都进入自己门下,且是彻底换艺,不准再练之前的。也因为严格传授,断绝了多门拳法,又保住了一脉真传。

周口拳法在当时之所以保留得真,也是因为拳艺感悟不是师徒喂招喂的,而是拿着别人的身体甚至性命练出来的。因而也视使得自己得到提高的对手为老师,这种学习态度与关中的拳师有许多相像。

心意拳买大侠一次坐船渡河,艄公也是一位高手,见到传说中的第一个高手就想试试,就问了一声:“可是买大师?”买大侠一回头还没来得急回答,艄公一跃而上,自后以手脚锁住了买大侠的关节。买大侠骤然受敌,也从他的力度及手脚位置上感觉到了厉害,心意拳本能使然,还击也非常强烈,以搜骨化开的同时,瞬间就是一个熊形倒打,一肘将艄公顶死在了水中。买大侠视为遇到了对手,暗中打听着到了这个人的家里,见到了他的练功场地与器械,感念是苦练得艺,把这一手替他保留了下来。
楼主 铁萼奇兰  发布于 2016-05-05 20:03:00 +0800 CST  

楼主:铁萼奇兰

字数:49495

发表时间:2016-05-04 03:48:4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28 03:30:51 +0800 CST

评论数: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