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西海固(图文)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爆发的频率更高。此时的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制农具的出现,更是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以秦国为首的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除了提防身边不大规矩的诸侯国之外,就是得提防一直在漠北等地区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率先修筑这种具有长久军事防御意义的长城的,是秦国。这一时期的长城曲折,回环,主要分布在甘肃境内,在宁夏境内的分布主要是在西吉县,固原等地区,并在原州区形成内城和外城,外城在原州区明庄西北与内城分道扬镳之后,形成一道不规则的弓背状,在沙窝一带与内城合二为一。内城比外城规模大不少,建有高大浑厚的城墩城墙,城线笔直,如今略有八公里长的内城城墙保存完好。据资料介绍,这些长城的建造方式主要是这样的,即,要是某短城墙必须建造在平地上,就由墙外取土,形成沟壕,要是在河沟上,则利用河沟两边陡立的崖壁,削壁而成,形成坚固的防御阵地,易守难攻,易据难取。长城内侧,还建有墩台,城障和地址,墩台供传递军情用,位置险要,城址乃前线指挥中心,近似于现代战争中的前敌指挥中心或前沿指挥所,位于交通要道和险要山口。这些不同的建筑是秦长城作为完整的军事体系的主要且是重要组成部分,是秦始皇及其之后建造的长城的重要基础。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0 21:23:12 +0800 CST  
如今,一些秦长城遗址旁边修建了砖瓦窑,一些长城的坡段上种上了庄稼,一些长城的胸腹脊背上都成了耕地,尽管在固原市西北角的那座高十多米以上的遗址上,早先居住的人已经迁走,留下了房屋,院落,围栏,围墙和开垦过的土地,以及被挖开一些城墙后形成的沟壑,依稀让人见到昔日边塞之地百姓或军人的生活场景,而且彭阳和西吉等地的秦长城保存得还不错,跟固原古城的保护力度不相上下,但从总体来讲,战国时期的秦长城的保护并不乐观。
一些文章和资料中将保护不妥的某些原由归结为当地农民的开垦和有意无意的破坏,还说政府曾经加大力度监管,但收效甚微。这种说辞是站不住脚的,我并非为百姓找借口,为其辩护,历来文物遗址的保护,政府是主要责任人,虽然不能说对战国秦长城的保护,当地政府不作为,但至少作为一般般。
当然,百姓在秦长城遗址上的农业耕种,有意无意地捣毁了秦长城遗址,也应该加以制止。只是我们不能说百姓就不懂得历史文物和遗址的价值,更不能说他们数典忘祖,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则,要是回到那个波诡云谲人心惟危,以捣毁文物建筑为斗争形式之一的时代,这么说一个人一群人,是毁灭性的。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0 21:25:09 +0800 CST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0 22:13:18 +0800 CST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0 22:13:41 +0800 CST  
未完待续。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1 09:18:28 +0800 CST  
离开那些勉强显露出长城格局和气韵的土堆时,我又想到了“敌意”两个字。如果说这样的意念和存在形式是老天爷故意用残缺和疏漏的方式创作出的伟大杰作的话,那么,在杰作与苦难之间,必须且必然得有一群人,在这些承受了尘世最多苦难的人和看起来辉煌之极的历史之间,必然会充满了世世代代都抹不去的敌意。
忘却苦难的最好方法,说狠一点,就是死亡,死亡就是忘却敌意的最佳方式,而历史是所有这一切的集大成者,在某种程度上忘却历史,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不啻为一种解脱方式,尽管对于西海固的贫困人群来说,太过残忍,也太过不现实,不仅仅是张承志,稍稍读过一些书的人,都能看得明明白白。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1 22:29:55 +0800 CST  
我愿意将战国秦长城的遭遇看成是苦难者与历史之间的某种敌意,这种敌意只可意会。身在西海固古老的历史和敌意中的人,看起来学不会中原巴蜀江南那一系列自命不凡的文明,即便在关中巴蜀江南云贵等地方,能见到无数来自陕甘宁地区的回民和一些早已承受了无穷苦难的汉人,不用介绍和追询,从他们的独立性和深厚的宗教情结来看,他们永远只属于大西北,甚至只属于西海固。我从不被众多擅长忘怀的煽情者文字中的有关他们自己或其他来自大西北中的客居者的乡愁所打动,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对待故土文化的态度,还有就是他们来自骨髓的对他人他事的那种只能意会的充分呈现——敌意,只是读者诸君不必简单地将这种意识和处世方式看成敌视便可。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1 22:32:48 +0800 CST  
敌意是一种态度,一种介于敌视与紧张之间的微妙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关系和态度与自闭症或抑郁症有相似之处,但他们不是自闭症和抑郁症患者,无论从哲学,宗教,还是从文学,美学意义上说,他们就是不打折扣的坚守者,真正的坚守着内心认定的那些东西。
能够将西海固坚守成一座心灵的堡垒,一段信仰的长城,一场比苦难还坚硬的搏斗,一册只保留生命与信仰的“账簿”,一曲含泪而歌的花儿,也只有从一出生就双脚如钉子钉地扎在西海固的人做到了。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1 22:34:36 +0800 CST  
秦长城的功用是为了阻止强悍的游牧民族侵扰,而佛教寺庙则起到疏通文明的功效,信仰,则是这种文明的核心元素。须弥山就是这样的一个去处,尽管由于管理的原因,一些寺庙中的双层壁画遭到时间的侵蚀,纯粹的商业活动破坏了原本属于它的宗教文化的气氛。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丝绸之路北道的一个要冲,是西域到京城长安距离最短的必经之地。
或许宗教是淡化仇恨疗治敌意的一剂良药,致使众生对于佛教道教圣地和带着浓郁宗教色彩的精美与恢弘为一体的建筑的趋之若鹜。其实,作为一种文化,宗教信仰的存在跟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戏剧、影视等文明形式一样,拥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文化特征,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人类的智识水平,尤其是解读人性、研习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大问题,有相当大的帮助,但因为其不同于哲学文学艺术等形式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对心灵,对苦难,对孤独,对人性等的解读直抵人心,才成了文明体系中最受人青睐、追捧、信仰和迷恋的对象。因此,无数人由此进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以为只有宗教才具备真正切入人性、政治、信仰等事关人类信仰和文明的功力。其实,文学,艺术,哲学,动植物学,美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等都具备这样的功能,它们都与人的生活、生命、信仰、追求等息息相关。或许,在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中,有很多是人类自身无法解决的,也不可能回避的,却也不敢直视的,美学,宗教等,就成了人类庇护或绕开那些并非让人欢喜的本性的工具,比如,美学,文学,艺术,宗教,包括教育,对人与自然、人与他们从事的事业、人与人自身的仇恨与敌意起到了相当深远的美化作用。
在去须弥山的途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即将进入须弥山风景区】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1 22:39:51 +0800 CST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1 22:40:53 +0800 CST  
稍后继续。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1 22:41:20 +0800 CST  
未完待续。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2 12:03:38 +0800 CST  
清朗的天气始终让人满意,初秋的西海固,和风与灿烂的阳光丝毫不逊色于那些自诩为人间天堂的地域,尽管我清楚,这是老天爷残忍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西海固干燥的肌肤和沧桑的形容,全拜老天爷所赐,看样子,老天爷自认为那是“恩赐”。
三营是须弥山的所在地,张承志也多次提到过这个地方。这座极不显眼的小镇,曾经是满清时期回民跟满清官府打斗的重要场所,距此不远的平夏城,即黄铎堡,在宋代就是进出关中及中原的咽喉之一。早在唐代,朝廷就在须弥山石窟一带设置了“石门关”,时下游客还可在石窟下面的一块石碑上看到“石门水”的字样,石窟下面是一道看起来流量不大的小河,怎么看都是一条小溪。可小看不得这条小河道,在严重缺水的西海固,它可是生命之源。显然,这条小河不管是在其蜿蜒的行程上,还是色彩对比上,都丰富了须弥山优美的风光和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
我再次读到了孤独。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2 21:49:54 +0800 CST  


【在须弥山石窟风景区旅游服务中心(售票处)与景区山门之间,有一块面积不大的湖泊,由流经石门关下面的小河的水汇集而成。】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2 21:55:06 +0800 CST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2 22:02:40 +0800 CST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2 22:07:20 +0800 CST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2 22:09:48 +0800 CST  
须弥山属于丹霞地貌,由紫色砂岩、砂砾岩和页岩组成,尽管其色彩丰富程度和样式的炫丽等无法同甘肃张掖的七彩丹霞相提并论,但其壮丽和震撼人心的力度,丝毫不差,更重要的是,堪比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川安岳石刻、重庆大足石刻和敦煌莫高窟的须弥山石窟就建造在这里,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宁夏的敦煌。这些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清,历朝历代都大加修缮,一直保存于今,是丝绸之路上一座著名的佛教宝库,也是西出京城长安之后的第一座佛教遗址,影响深远,宗教文化意义和旅游意义巨大。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2 22:15:32 +0800 CST  


【须弥山石窟中的第一窟】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2 22:19:31 +0800 CST  
须弥山现存的石窟分布在七座山峰上,略有两公里,共一百五十多座,其中位于景区入口处,脚下便是那条孤独的小河,堪称须弥山石窟扛鼎之作的是高达20.6米的弥勒坐佛(第五窟),有六层楼高,是在一块完整的巨石上精心雕刻出来的。除此之外的其余石窟,依次沿着恍若烈火一般的山体开凿,形成蜿蜒逶迤、曲折回环、环环相扣、峰峦并举、怪石嶙峋、山制奇幻、嘉木挺拔、幽谷深涧、庙宇相连的布局。不管是石窟,还是寺庙,由于干燥的缘故,就少了南方诸如此类建筑物里外的那些潮湿或由潮湿造成的霉味或青黑色的霉苔等物质,给人干爽的感觉。但各寺庙建筑,石窟等,仍然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包括人为的,时间,二氧化碳,风与少量的雨等,都是“罪魁祸首”。尽管须弥山的管理和修复看起来没有敦煌莫高窟那么繁杂和艰难,但当地有关部门还是在做着实际有效的功效,前面提到的某寺庙的双层壁画的损坏,就是一个例证,相关人员正在用科学的方法在进行补救。


楼主 罗锡文  发布于 2020-09-22 22:22:04 +0800 CST  

楼主:罗锡文

字数:11193

发表时间:2020-09-19 00:03:1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6 13:28:51 +0800 CST

评论数:2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