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重庆主城,去小众又好玩的巴南区,发现山城的另一面

这是一家卖竹编器具的小摊,蔬果盘,竹篮子,小竹篓,琳琅满目,不过吸引我的,却是这一蓬野花,主人从旁边的墙角边顺手采过来,插在篮子里,就成了活招牌。

美,就是从生活中,不经意开出的花呀。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1:57:30 +0800 CST  
木洞山歌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在以前,木洞山歌只能在田里山间、坡上地头,农民于劳动中或工余后唱唱而已,是属于下层劳动人民的娱乐,而现在,木洞山歌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巴渝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就是演艺厅,观众们正等着一场关于木洞山歌的表演开始。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1:58:08 +0800 CST  
深秋时节,天气还不冷,江边的空气氤氲湿润,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吊钟花开着,像一只只小灯笼,挂在枝头,风吹来,轻轻摇摆。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00:30 +0800 CST  
看到做面人的手艺人,停下来观摩一会,老大爷的手苍老粗糙,却十分灵活,捏起一小团面,三下两下,大师兄的脸出来了,再两下,火眼金睛也栩栩如生了,紧跟着,黄色的僧帽和紧箍咒也出现了……

真是神奇。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00:44 +0800 CST  
蹒跚学步的小娃娃,背后却背了个彩色的小背篓,嗨,娃儿,你真是巴渝的汉子哟,这么小,就大有风范了!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00:57 +0800 CST  
昔年,诗人王维路过木洞,写下“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这足以说明,从唐代起,木洞的商业经济就十分繁华了。

江边的河街,停靠着几艘船,人来人往,看起来十分热闹。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02:24 +0800 CST  
走近了细看,却是个临时鱼市。如今高铁高速纵横,水上运输已经式微, 不过,靠水吃水,总有在长江里讨生活的船民,还在重复着祖辈传下来的老活计。

船家把新出水的鱼虾摆放在大盆里,买家任意挑选,讨价还价。

图的,就是个新鲜嘛!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03:08 +0800 CST  
人类逐水而居的习性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改变,水,温柔又有力量,包容又浩荡。

随着鱼虾售磬,江边的小集市也渐渐散去。几条船各自归家,到了明天,仍旧在这里,聚集起一个临时的鱼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03:31 +0800 CST  
老朋友们合个影。能在天涯结识一帮性情相投的朋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啊!
你都能对上号吗?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07:54 +0800 CST  
木洞的老街,都依着山势而建,行走其中,会发现“五层坎”、“半边街”这样有趣的地名。

五层,是说想到达那条街,必须爬上五个这样的台阶吗?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08:56 +0800 CST  
枇杷树的叶子幽绿幽绿的,桂花还在散发着最后一茬清香,早饭吃过了,午饭时间还没到,乡邻们就坐在门口,有一声没一声地聊着天,各自做着手中的活计。

木洞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历的。据说古时,这里的人们饱受水患,就集资修建禹王庙,来保佑四方百姓不再受苦,可建庙需要的木材,却总是很紧缺。鲁班的传人路过此地,被大家的精神所感动,对着山中一个洞口指了下,洞中就源源不断地滚出木头,直到把庙修建完毕。“洞出神木”这个故事,也就这样流传至今。

开始听到木洞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很是奇怪,是这里盛产上还的木头,还是此地有个类似用木头建成的像地下仓库一样的大场所?听完这个故事,我终于释疑了。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09:58 +0800 CST  
这木板的老房子,看起来像个齐整的店铺,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基督教堂。这建筑,可谓是入乡随俗了!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10:44 +0800 CST  
墙上,“春园旅社”几个字映入眼帘。

我对这样的旅社并不陌生。小时候,放了暑假,爸爸有出差机会,就会带上我四处走,住的,就是这样的旅社。房间布置简单,人来人往,不过旅馆里住的却几乎都是熟客,服务员一定是上了年纪的阿姨或大妈,能熟练地喊出每一位客人的名字,也因此,虽然是旅社,却也有家一样的安全和温馨。

时代变迁,如今到处都是酒店宾馆,这样的老式旅馆的没落,原本是意料中的事,可是无论如何,当真正看到它衰败的模样,还是涌起无数感慨唏嘘来。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12:18 +0800 CST  
墙根边聊天的三位老人,指点着我:往上走,还有好大一片呢!

这样布满青苔的长长的石阶,到处都是。

木洞人杰地灵,出过很多名人。革命先驱杨沧白、写下过“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先烈邹容、新中国第一位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都是木洞人。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2:15:22 +0800 CST  
摆个破丝。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4:11:33 +0800 CST  
木洞公寓带着浓浓的民国风,至今依然在营业,住一晚,只要十块钱。

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上楼去看个究竟,然而,却能想像出它内部的样子:有点嘈杂,有点老旧破败,公共厨房里,客人可以煮简单的炊食,虽然一切都简陋到只能维持最基本的需求,但它的底色,仍然是暖调的,给生活在底层的旅人,带来一方暂时安栖的港湾。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4:13:50 +0800 CST  
抬头看,窗台上的花花草草,不甘寂寞地攀援下来。

恍惚中,好像走进了一部老电影里。

据说因为这条街的建筑,都建于民国时期,所以很多电影,会到这里来找外景呢。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4:14:07 +0800 CST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4:14:15 +0800 CST  
一只眼神犀利的小黑猫,正蹲在主人的脚边,看到我的镜头,瞄了我一眼,不屑把头扭向一边。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4:14:31 +0800 CST  
小猫,老人,幽暗的堂屋和门口的光,像一幅画,定格在我的镜头里了。


楼主 豆小蔻  发布于 2019-11-22 14:14:47 +0800 CST  

楼主:豆小蔻

字数:9664

发表时间:2019-11-21 22:03: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1 19:18:02 +0800 CST

评论数:2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