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散文随笔集(添加中)

草 鞋 祭
高致贤

在我国小城镇和广大农村普及了多少代人的草鞋,而今在已在城镇绝迹,在边远贫困地区也濒临绝迹了!鹏城买鞋摊点多如牛毛,鞋类专卖店也比比皆是,可就在这些鞋店的海洋中却买不到一双草鞋。不要说买到草鞋,对而今富裕城市的青少年来说,恐怕对草鞋这个名称也要作一番浅释他们才知道了!
草鞋者,文言称为草履,即是草制之鞋。草鞋是什么样子?草如何制成鞋呢?都得作些交待。旧社会穷人没有其它鞋穿,只有穿草鞋,有的连草鞋都穿不上。我既穿过草鞋,又打过草鞋,写起来还不陌生。
民语称为打草鞋。打草鞋的打,按书面语言应为编。原料为草的叫草鞋,用布条打的叫布草鞋,嵌皮筋的叫皮筋草鞋,用线做耳子的叫线耳草鞋。还有棕叶草鞋等;从形式上看,还有一种像今日短靴的,叫箩箩草鞋,那便是穷人过冬之鞋了!上述可知,绝不是全用草打的才叫草鞋。可见草鞋是上世纪穷人穿的一种简单制作的鞋的总称。这种简而不易之草鞋,主要是用草打的。
打草鞋的草就是稻草的上半截,当地叫米草。我们当地自种高杆粳稻,割稻子不是割全株,而是割稻杆的一半,留在田里的下半截叫谷桩,上半截叫米草。将稻穗连杆割下捆成倒把,蓬在谷桩上晒干后,脱下稻籽备用。先将米草捶绒,搓成食指粗细的草绳,俗称“爽子”,实为经线。长处是中指根到手道拐——下臂那么长的四倍;用一根米草折转来搓成“耳子”,用捶绒的米草来编织成鞋底状的版子,加上鼻子,安上耳子,扎起后根,便成为草鞋版子了。
打草鞋需要一个腰具或一条腰带,一根短棒(俗称草鞋棒)。将“爽子”折双,用一根米草先将两根“爽子”捆扎成圆体至两三分长,再将“爽子”分开,用米草夹入爽子中编成扁的约半寸长。这部分叫鼻子。而后将爽子再折过来,成为四根直经(经线),爽子前端拴在腰带上,爽子的后端套在草鞋棒上,棒之两端分别搭在两脚的趾拇后,曲腿蹬直那爽子,人体就变成“织鞋机”(为减少弯腰程度,也有用木架子代脚蹬草鞋棒的)。而后从窄到宽,按鞋底样加纬编织。根据左右脚穿的来定,左脚穿的先在左边安大耳子,护拦大趾,一般为五个;接着,再在右边安五个小耳子,护拦小趾。大、小耳统称前耳。再编到脚腰后,两边对安后耳子,一般为三个,比前耳粗一倍。再编底版到与脚长时,收缩宽度,将四根爽子捆扎为圆柱形后跟,即告编成。若用棉线做耳子的,称为线耳草鞋。
草鞋底版编成后,先将后跟弯正,将四根爽子平分两边穿入后耳,成为鞋帮之后半部分。再从其鼻子上搓根细绳,将鼻子卷弯,再将细绳先穿大耳,再穿小耳,形成前帮,而后与后跟爽子串联成为鞋帮、鞋带便可穿了!它是今天凉鞋的老前辈。
草鞋始于何时?我不知道。民间传说蜀汉的刘备卖过草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才很少有穿草鞋的人,当然也无草鞋市场了。1995年我到纳雍县开会,在该县城的一个偏僻处看到有几双草鞋卖。那是我迄今为止最后看到卖草鞋的了。不过,草鞋的摩擦力强,是防滑的好东西,去冬今春冰雪灾情那么重,是不是有人编来套鞋穿起防滑了?
现在平时只有历史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写下这些,旨在记下历史之艰辛,藉以珍惜今日之幸福!
故对草鞋以为祭。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2 20:51:01 +0800 CST  
尝尝这出口“酸菜”吧!
高致贤
按:笔者的拙文《大方酸菜之美》2007年2月11日由美国发行量较大的中文报纸《星岛日报》在“食代广场”(26页)上以《还是大方酸菜美》为题,用大号字通栏标题配图发表,现全文转载于后,以供品尝。
还是大方酸菜美
酸菜这种美食,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常常吃到的,但在祖国大西南的贵州大方县,它却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传统美食。
我不知酸菜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但听我爷爷辈讲,他们的爷爷辈早就吃酸菜了。这酸菜不知吃了多少代人,而今已吃成了习惯,且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踉窜”的民言。这虽然有点儿夸张,但若三天没有酸汤调味,就会食欲不振,这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当地干部出差、旅游到外地,一周没有酸菜吃,便深感“酸瘾”大发。大方人到外地生活,凡有家庭自炊者,多从家乡带酸本去自卤酸菜。
一次,我在北京某大学买饭时,看到有酸菜肉,便抢购到两盘,可惜属于盐酸类,没有家乡的菜酸可口,但也解馋。没有酸菜就吃不香,尤其是重体力劳动或长途跋涉,累得不想吃饭,抑或生病倒了胃口时,若有两碗酸汤喝下,马上就会提起精神,食欲大振。人生谁无“酸、甜、苦、辣”?“酸”为人生“四味”之首。
酸菜具有特殊香味,其中含有多少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食者未必知道,笔者一无所知,但总觉得味香可口,香味无穷,开脾健胃。
农家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健康益寿的老人,无不与酸菜结下不解之缘。也有外地人初到大方不习惯吃酸菜,闹出笑话来的。文革中一医学院毕业生分到大方,在县委食堂进餐,初吃酸菜不觉其美,便去质问厨师:“这菜怎么是酸的?”答曰“那是酸菜”菜酸了怎么还能吃?他十分不解,但又看别人吃得很香,勉强学吃,不到半个月又离不开酸菜了。桌上一天不见酸汤,他便要到伙房里去寻找。后来,他竟也说“真是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跄窜呀!”
酸菜制作工艺简单:取新鲜蔬菜洗净,放入开水中再煮开(不能煮熟),取出用冷水再洗一次,而后放入淡淡的面粉水中煮开后捞起装入陶瓷器内,加入酸本——原有的生酸汤,密封两三天便可食用。也有将第一次卤后的菜叶切细后才煮第二次的,省去煮汤时现切的麻烦。
“卤”是制酸菜的关键技术,卤不透不酸,卤软了不脆,且易变质。酸本如酒酵,直接关系到质量问题。酸本是制好酸菜的第一要素。
酸菜常用于单独做汤,更多的则是做佐料。文前提及的亚湘做酸菜鲜鱼,就是以鲜鱼为主,佐以酸菜。价廉味美的要数酸菜佐豆汤。当地人常将芸豆、小豆、巴山豆、白洋豆等分别煮熟后佐以酸菜,味道极佳。尤其是酸菜小豆汤中佐以少许木姜花,更是其味无穷,口留余香。故有“木姜花放小豆汤——香得很”的歇后语流传一方。酸菜吃法颇多,可以荤吃素吃,热吃冷吃,整片吃,切碎吃,喝冷酸汤绝不会影响肠胃健康,生酸汤还有祛火解热之药用。
原来仅为自做自吃的家居食品酸菜豆汤,而今已上了高档筵席,外地名家、上级首长来大方,常常点名要吃豆汤酸菜。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2 20:53:21 +0800 CST  
车过黔西
高致贤
赴筑参加省作协代表会,和省作协理事陈学书同车,5月底我又路过黔西。
奥迪轻驰在321国道线上,路旁禾苗郁郁葱葱,宛若轻舟快驶于蔚蓝海面上的碧波之中,满目生机,春意盎然!不禁令我喜从中未,乐以忘忧。
一片片翠绿从车窗外闪过,我好像从中嗅出一股异味来。异于禾苗清馨,又与清新相融。这是什么味儿?闻闻想想,想想闻闻,哦,对啦!记忆的历史翻回4月下旬:为学习办报经验,我们一行数人来到黔西,车仍行驶于此道,可景色与此异然。那时啊,车窗外,满目凄凉,荒野一片,灰黄刺眼。因几天前这里曾遭受特大雹灾:郁郁葱葱的小麦、油菜苗,顿时砸入泥淖。荒凉中不时冒出几丝禾尸臭味,惨景过目不忘,记忆犹新。
记忆闪闪烁烁,脑海翻出新波:今日翠绿之生机,皆有此前之凄惨垫底,不管自不自愿,也不论有情无情,禾苗一遇雹灾,都得化为泥土。被迫也好,志愿也罢,化作春泥护下代已成规律。冰雹不懂规律,但它非常残暴。它只图一时之痛快,性发起来就乱打。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劈头咂下雹子,叫你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此时,我仿佛听到雹灾后的痛苦呻吟。此呻吟也似乎深藏于青苗之中。我想:小季也好,大季也罢,上一代都是注定要为下一代牺牲的。不管你愿不愿意,遭不遭灾。不遭灾的,自然老死;遭灾的,不幸夭折。都是一种奉献,丧者殇者,奉献之情不同。
眼前之葱绿,未必就建立于上次看到的灰黄上,可它们确是建立于那次的禾殇。青黄之间并无你死我活的矛盾,可又必须有此矛盾才能推动生态的发展。苍凉葱翠,葱翠苍凉,我在这青黄闪烁交替之中,心绪豁然坦荡起来:不以绿喜,不以黄悲,一切顺其自然。自然自然,自自然然,……
我又过黔西,车上胡思乱想,若不过此,那些生生死死也是自然存在的,只不过不让我经受这番思绪的折磨罢了,省去几许罗嗦。
陈虎轻点油门,奥迪轻快前进……
1994而作于贵阳省作代会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2 20:56:06 +0800 CST  
“心里难过”析
高致贤
文字上的心理不平衡,就是语中的心里难过,或叫不服气。这种不服气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成为犯罪的因素。就看你如何对待它以及以何种身分来对待这种失衡。
报载:山东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贪污受贿被判死缓时的最后陈述中说:他“到香港举行经贸洽谈会”,看到能力比他差的人钱却比他多,心里极不平衡,便开始大量收受外商和团内部分成员的财物。浙江桐乡市原市长吴锦嗣因贪污受贿被判刑13年,在狱中反思也说:他看到一些能力没有他强的人,职务比他高、钱也拿得比他多,心里就难过,因此也想捞一把。看来,他们均因攀比物质享受产生心里不平而犯罪。这就把不服用反了!
报载内容中也谈到他们原来都有些政绩,就因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一个市长混同于一个私人企业主,看到别人赚的钱比自己多就心理失衡,便滥用职权贪污索贿。他们钱比别人多了,心里好过了,但也因之而沦为罪人了!表面看去,他们的犯罪是因为自己的“钱少了”,心里难过使然,显得可怜兮兮的;实质上则是极端自私、贪得无厌的思想表现。不难设想,尽管我国公务员的工薪尚无发达国家的高,但作为一市之长的收入,在国内已入富裕之列。也不会以其一人之薪去养活一家子无业人员的。莫说他们平时还有许多公款享受,仅凭他个人的工资收入也不会只到小康水平。他们不是“家寒”才起盗心,而是贪得无厌者“饱暖思淫欲”的心里难过。
让我们看看这些人的心里为何难过?面对钱比自己多的人而难过,难过是因为自己的钱没有别人的多。于是便不顾违法犯罪捞取非法收入来超过别人,使自己的心里好过。看来,他们的自尊心是极强的,可惜就是强在私上。不是吗?面对收入比他们少,享受比他们的差,困难比他们大,负担比他们重,能力比他们强,职务比他们低的下级干部和生活在温饱线下的民众,他们心里不难过,反而心安理得,甚而洋洋得意,沾沾自喜。足见他们“心里难过”的实质了!
倘若他们能把为私利极强的自尊心换成为公利而强,摆正市长的公务员位置,看到本市民众的钱没有外市民众的多就心里难过,并把此难过化为动力,从而奋力拼搏,努力率领干群发展经济,大家把钱搞上去,那就值得欣赏了!民间说“瞎子见钱眼开”,说明人人都想钱。可就看你怎么想、为谁想。作为一市之长,你已成为公务员而非私营者了。你的任务就是要为全市人民谋福利而不再只是为自己个人赚钱了。
诚然,市长的劳动也不是纯义务性的。人民给你任职的同时也给了你的工资福利。那就是你的劳动报酬。如果你拿着人民的工资还像个体户一样为自己赚钱,那还要你当什么市长?干个体户去好啦!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2 21:01:31 +0800 CST  
什么年代均要艰苦创业
高致贤
有些人常说:“现在什么年代了?还讲艰苦奋斗、勤俭创业!”这意味着80年代以后就只需要高消费、多享受了!如果谁要用艰苦奋斗精神去说服他们,他们就会以此来抵制你。这种理论在青少年中形影不小,导致了一些人盲目追求享受的坏风气。有的人把自己的收入花光了还达不到奢望,便诈骗,抑或扒窃,甚至图财害命,落入法网。这不禁令人想起民间从封建没落阶级身上总结出的没落规律:一代艰苦奋斗,二代开始享受,三代好吃懒做,四代依门站户(乞讨),第五代讨口无路。这是不是一种周期率?我不知道。但新兴阶级是不应重蹈没落阶级的覆辙的。
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艰苦创业?有人说得好,什么年代都要艰苦创业。建设偌大的中国,更需要的是一代创业二代守,三代发展,四代更新,五代更奋发,使我们国家越来越兴旺发达。如果都像那些不愿艰苦创业的人一样,那就势必走向衰退、没落。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打下了江山,使我们翻身得了解放,但我们还属于第三世界,没有多少老本可吃,还应艰苦奋斗,不断改革,为下一代造福,使国家不断兴旺发达。如果我们总是沉浸在“花天酒地,酱油麸醋”之中,坐吃山空,把上一代的库存吃光了,下一代不骂你为败家子才怪哩!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2 21:17:33 +0800 CST  
别把家长的负担转嫁给幼儿
高致贤
这个标题似乎在搞笑:现在的独生子女家长爱都爱不够,谁还会把自己的负担转嫁给孩子?尤其不会转嫁给幼儿。且慢,还是看看事实吧!
某幼儿园放暑假了。幼儿的书包里同时有两张通知书:一张是放假通知,还有一张是该幼儿园暑假班开学的通知。放假到开学仅仅相隔一个双休日——两天。这两天之后,暑假班的幼儿们的暑假也就结束了,又重新关进幼儿园。
听说这暑假班是为减轻家长负担而开办的。这对幼儿家长是一种解放。在快节奏工作的深圳等大中城市里,不少家长每月休息3-4天,还有许多家务外事要办,没有时间带孩子。幼儿园老师双休他们的孩子都交给“双休日临时托管机构”管理,每到寒暑假,便是他们为管小孩而发愁的时间。为适应现实需要,减轻某些家长的负担,XX暑假班便应运而生了,假期孩子有人管,受到不少家长的欢迎。但我认为这假期之“管”,家长倒是暂时轻松了,但不利于孩子们的茁壮成长,乃至会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的不高。这并非危言耸听。
试想一下吧:双休临托、假期长管,幼儿园尚且如斯,小学生想考重点中学、中学又面临高考,都想利用假期来“加餐”。家长花些钱,就省去许多家务累赘和思想负担;教师收了钱,代为家长管。家长减负了,小孩儿们却不堪重负!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有的还要顺延到博士后毕业,长期被禁闭在钢骨水泥铸就的“鸟笼”中,两耳不闻窗外事,遥遥无期补“羊牢”,长期远离市外的自然风光和社会活动,绿水青山只能在影视画面上欣赏,能听仿声鸟语而不能闻真正花香,他们自身的天性全湮没于教师和家长设计现成的模具里,还有什么发挥个人天赋和自身特长的余地?使得高分低能者的比率不断飙升!这便是从家长负担转嫁给幼儿园孩子开始酿造的苦酒!
假期假了,学期多了,让我重复鲁迅先生的呼吁:救救孩子吧!别把假期变学期!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2 21:28:28 +0800 CST  
[随笔] 不“唯”与不“违”
高致贤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种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值得提倡。但觉唯实很重要,离开实际就容易出差错。记得我初任教师时,一位老教师在教研会上将我读正确的“扁pian舟”纠正为“bian舟”,且以扁担的“扁”为据。我明知读pian是对的,但因是老教师“纠正”,我不敢坚持正音,只好屈从,犯了唯上不重书的错误。一次演出中,有句“尾巴”的台词。我将“尾Wei”读成yi,导演纠正为Wei,这是对的。但因有那“扁”字的教训,我说在某书上看到过,坚持不改。后知yi是专指马尾(Wei)上的毛和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又犯了唯书不重上的错误。上述唯上不重书和唯书不重上的错误,均错在没有唯实。对“书”和“上”的实质都未全面理解。
书有真伪,上有正误,不唯书必须识别书之真伪;不唯上必先了解上之正误;分清是非真伪,不违其是才能不唯其非,不违其真才能不唯其伪,必须唯实。
倘若一味地不唯书不唯上而又不唯实,就会把真的是的给违掉。若一味地不违呢?便会真伪不辨,是非不分,连非、伪也唯了起来,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
改革提倡“两不唯”是不容置疑的,但必须以唯实为前提。否则,就会走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怀疑一切的误区。
唯而不违谓之有为;不唯而违谓之无为。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2 21:33:49 +0800 CST  
莫彷徨 定走向 迈步向前
高致贤
大学新生已经入学好久了,有的考生对高考落榜还耿耿于怀。于是,有家长问我应该怎样打通孩子的思想?打通思想我不敢说,但可与他们沟通沟通。如何沟通呢?
依我浅见,应该让他们懂得:在一个未能普及大学教育的国度里,部分高考学生落榜是十分正常的,从高分到低分取满名额为止,达不到投档分数线的考生自然落榜,上了投档线因志愿问题而高分考生落榜的也不罕见,故千万不要把高考落榜视为“耻辱”,应该把它视一种再前进的动因。一旦落榜,是复读再考,还是求职就业?应立即做出抉择,并迅速从落榜的失望中解放出来,振作精神,千万不能久久地陷入苦恼彷徨之中。
选定复读的,要分析一下落榜的原因,是考试心态欠佳,还是学科知识没学好?根据成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弥补以往之不足,力争再考上榜。如果是选择就业呢,不妨先参与某种技能技术培训班,将高中所学的知识融进去,学些实际操作技术。
为此,落榜生首先必须自己解放自己。须知,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过去的悔不回来,失去的可以再争取。如果久久陷入落榜的悔恨和懊恼中不能自拔,不但于过去的失败无补,反而影响现实。故认真把握现实最为重要。复读的,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次作业,熟习应考知识;就业的,也要安心下来学技术。两者都应尽快走出落榜的阴影,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轻装上阵,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4:29:32 +0800 CST  
出版“潜规则”是公开误导
高致贤
M报记者调查:而今书市(肆)上“潜规则”的书五花八门,职场“潜规则”书籍畅销,这些书“教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此类书助长了歪风邪气……读来很有同感,补充一点看法:
职场“潜规则”本来就是非法而潜伏着的坏东西,经国家正规出版发行单位运作,给它披上伪装上市,使之从“地下”走上市面,摇身变为“合法”,藉以欺骗读者,危害性就更大了!
M有一聪明好学的独生女,从出生到硕士毕业,一直处于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宠爱之中,形成一切都以“我为中心”的个性。且对书本知识,尤其是国家正规出版发行的书本知识盲从到迷信程度。可她跨入社会之后,求职之艰难、职场之斗争,生活中处处碰壁,工作中时时受逼,使她深感一切都变了,变得不像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好了。正当她处于一筹莫展、心灰意冷之时,有人向她推荐一些什么《职场XX玄机》、《做事要有XX》、《会XX是本事》之类“为人处事”之书。她开始还有些警惕:那是不是坏书?一看是国家正规出版发行的就放心了,且学以致用,行之有效。可当她初感“效果甜蜜”之时,另一类麻烦已潜伏其间了。当她感到“适应社会”之后,有的东西已在潜移默化中开始沦落,坑害了一个聪明好学不谙世事的少女。好在她几于不能自拨之时,家长和老师给她当头棒喝,使之停止下滑,慢慢苏醒,否则还不知沦落到什么地步哩!
所谓职场“潜规则”,实质上就是“黑老板规则”,是老板们心照不宣,暗中奴役职工的见不得天的规则,故以“潜”冠之。书商瞄准这种存在,迎合这种心理,提供这种需求,便不保道德底线,首先运用“职场潜规则”的手腕拿到“潜规则”书的出版发行权,滥出也不愁销路。而老板们呢?上级拟订或企业自订的“明规则”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还要加以美化装饰,可那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公开出版发行的“潜规则”书,正中下怀,且又有书商担风险。于是,为了奴役职工之需,有的企业头儿便向职工推荐此类黑货,有的还假惺惺地由单位出钱买来无偿发给职工学习,甚至有以此类书为教材,让职工联系实践写学习心得体会,抑或以此书内容的考试成绩来作为职工提薪晋级条件。又为出版发行此种“潜规则”之书推波助澜!双方狼狈为奸!
国家出版发行部门在读者中享有较高信誉,尤其是在青少年读者中。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便是国家编辑出版物。孩子们争论说不清的问题时,常常会说:“书上是这样说的!”、“报上是那么写的!”,“不信我们去翻来对,我敢打赌!”如果出版发行部门要钱不要信誉,只靠出版发行那些《XX潜规则》的东西来赢利的话,那无异于教唆使坏。“误人子弟,男盗女娼”,人们终会明白:我们不要那样“为人处事”的“潜规则”书。
别看这些“潜规则”一时吃香,当正面教育取得成效,“明规则”取得胜利之时,人们会大声疾呼:“我们不要‘潜规则’!”“‘潜规则’滚出去!”出版信誉扫地,他们便会尝到为虎作伥的苦果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4:32:29 +0800 CST  
不争气的粘底皮鞋
高致贤
如今草鞋无人穿,胶鞋不时兴,圆头绱底皮鞋已老化,时髦的恐怕要数高跟尖头粘底的皮靴了。
靴帮长长的,旁边一条拉链,“嗤啦”一声拉开,翻出两片绒毛来。“嗤啦”一声关拢,外面擦得发光,可以代替镜子。价钱倒是挺贵的,但广告做得堂而皇之,我便托人从省买一双来风光风光。
次日一早我就连连擦它几次,上班途中故意把脚提得高高儿的,清脆而神气的脚步声,吸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到机关大院,我不是先进办公室,而是先到进大楼者必经的水泥桥上,反剪双手,慢悠悠地信步来回慢度,表面镇定自如,内心洋洋得意。男人们好奇的问声“多少钱一双?”得到答复便以不同的神态走了过去。女人们则边走边打量,啧啧称赞之声比广告语言还漂亮。
日历又翻了一页,我决定下班后去串门子,炫耀皮靴之新潮。为此,便与A君约定,到他家吃晚饭。谁知天有不测风云,5点过钟就下起中到大雨,直下得浊水横流,污泥滑溜,这正是显示皮靴优势的大好环境。我便冒着滂沱大雨“赴宴”,拟在宴上好好争口气!
刚走不远,靴底开始浸水,接着感到脚底冰凉,进而脚有水感,每走一步,鞋里都发出“吧唧吧唧”的水声。袜子也湿透了,左鞋尖张开个小嘴巴,贪婪他吞食污泥浊水。右鞋也开始张嘴了,正想弯腰去看看,不料A君早已候在门外,正向我打招呼。我佯装安然无事,主动选个阴暗角落入座。
在饭桌上,我谈笑自若,兴高采烈,朋友们丝毫没有察觉我的尴尬。
告别A君家,我让所有的客人走在前面;走路时,我又小心翼翼地将双脚放慢,放轻。可那不知趣的靴底仍在啪嗒啪嗒地响。好容易待到与最后一位朋友分道扬镳,趁身边无之时,我一把将右鞋底撕下来,放进提包里,涉着刺骨的泥水回家。可鞋统还套在脚上,袜底早磨通了。进家就喊孩子打水洗脚,并咋呼要大盆,多舀水。
妻子走过来,见此情景,长叹一声:“唉——,一个月的工资……”
我说:“这鞋真不争气!”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4:47:37 +0800 CST  
(原创散文类)步行:简单易行的锻炼

高致贤

退休到深圳之初,我无事可干,有了很充裕的时间,我便趁机加强体育健身锻炼。每天凌晨出发,从科技园步行一个多小时到荔香公园,打拳舞剑玩扇子,最低不少于3小时,倘在下相棋、打卜克,活动4小时还要多。晚饭后还要到郊外散步,锻炼身体成了我退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内容。家务有妻代劳,只管读书、锻炼,一年减肥13公斤。熟人们都说我的锻炼效果十分显著,鼓励我继续努力。
然而,生活常会发生变化。一年之后,一家单位请我去打工,再没有多少时间去锻炼了,接着,我又应聘兼职为一家报纸的专栏供稿,每天一篇,这就更无多少业余时间了;且我必须赶在每天上班之前的第一时间拿到该报,尽快从中选出议题,才能保证当天编辑部截稿之前送稿。因此,我老而复出,又加入行色匆匆的深圳打工队伍,再无时间去参与集体锻炼了。但我并未放弃健身体育,只是将锻炼方式改为快步长行。
我居住在宝安,工作于南山,家与单位之间相距10多里,每天清晨6点左右钟从家出发,踏着熹微的阳光,穿街越巷过天桥,验证入关,进入美丽的中山公园,继续前行,提前上班。下班后,披着夕阳的金辉上归途。每天往返至少3小时,确实辛苦。但我将徒步长行代锻炼,且超越了单纯的锻炼;形成锻炼不影响上班,上班中坚持锻炼,更觉苦中有乐。这“乐”不仅是主观上的感觉,还有不少客观上的赐予。
迈入中山公园,迎面是巍巍中山先生雕像。登上级级台阶,来到园中“聚英坪”,首先瞻仰文天祥塑像。塑像虽然面对伶仃洋,但因有关天培、林则徐、曾生等一大批古今英雄之塑像相聚于此绿茵坪上,文天祥不再会“说惶恐”,也不再会“叹零丁”!
聚英坪上的民族英雄们,都令我无比崇敬!走到林则徐像前,不禁想起虎门销烟,仿佛觉得他的面孔更熟悉。因为他被贬去云南时,途经贵州大定(今大方)小住一段时间,还为我们《大定县志》作了序,之前,我曾多次读过他写的这篇序言,对他十分崇敬。而今,我天天从他像前经过,怎不倍感亲切?“聚英坪”是我往返中途必经之地,每行至此均已感到较为疲倦了,然而,一旦拜谒了英雄们,我又顿觉浑身有劲,力量倍增。那里有我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
漫步穿越中山公园中,一片茵茵绿毯,脚下软绵绵的;满眼一派绿色:浅绿深绿,嫩绿翠绿,仿佛将我的身心也染绿了。绿叶红花,多姿多彩,重重叠叠,万紫千红,芳香扑鼻,清馨肺腑,听鸟语而闻花香,着实令人陶醉;清风拂面,丽日浴身,一路观赏中老年人群在园中打拳、舞剑;倾听歌家吊嗓子,我虽无暇参与他们的健身项目,但已饱了眼耳之福!
儿子唯恐我个人走路寂寞,便给我买了个袖珍收音机,途中耳机一塞,边走边听,国际国内大事,小品音乐散文,任我选台任我听……。是时,眼观天然美景,耳听社会大事,偶尔受到某种启示,灵感扑身,一则言论或一篇美文兀地胎动于腹中,立即取出怀中之备忘录本,记下中心以备写;抑或抓住某种议论苗头继续深思,去到办公室,抑或回到家中,闭门谢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头钻进意境里,一篇小品油然而生,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啊!
一年下来,我坚持安步当车,徒步代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思想得以升华,上班也未贻误,就是得益于这脚底很少脱离大地母亲。
我不打工又是好几年了,但我仍然坚持每天傍晚徒步健身不断,我原来偏高的血压正常了,虽然大腹便便,但我还能弯腰收腹,指尖触地;抬脚1米多而压腿自然。近年来朝日护理偏瘫之妻,可孩子们下班回家看护之后,我每天晚饭后仍要坚持户外散步不少于半小时。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4:49:42 +0800 CST  
裁判应知赛手苦
高致贤
治人者轻松,治于人者痛苦。这在我参与一次专栏辩论擂台赛后有更深体验。
《深圳商报》曾有个全国名专栏《你说我说》,该专栏举办擂臺赛。因我常在该专栏发言,多次主动作为读者评论员给擂手打分,所打之分与专家打的出入不大,自然成了“场外裁判员”,又因我的稿件被采用率较高,遂被编辑部定为擂手,推到前台亮功夫!
第一次的擂辩题是:如何看待浙江大学举办“淑女班”?上午9点半接到题目,下午1点钟之前交卷。我打正方,还得搜索背景材料,网络反应很慢,急得我如热锅上的蚂蚁!打此题的正方又恰是我的弱项,正如常用右手者,突然改用左手,被迫使用软的一手,吃了个败仗。
第二次打擂的辩题是:某国亲子鉴定说明经济差地位低的“绿帽男人”多,对此如何看待?这本属于我想批判的观点,编辑部仍然让我打正方,再次扬短避长,败北肯定。
第三擂以陕西建“贾平凹故里”为背景,辩论如何看待为在世名人建故居?正方还是由我打。正合我意,右手出击,终于胜出。
三擂总评,我虽以半分之差输给河南周口市的公务员郑洪,但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参赛选手的艰辛:一是时间太紧。每次拿到题目到交稿,最多3小时,且在13点钟前交稿,不能午睡。无暇构思,急就成章,无时间修改,难保质量。
之后,我又以老擂手的名义给新擂手评分。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盛气凌人地:这不该,那不对的一味指责擂手了!善意地帮其分析败因,提出修改建议,话也说得客观多了。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4:52:18 +0800 CST  
[生活空间]茶凉靠自热
高致贤
一些人将退休后的失落感具体化为:“人一走,茶就凉。”
所谓“茶凉”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职时对你“热”的人,你退休后不再热你了,于是就觉得“凉”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有两种情况:一是正常热,一是非正常“热”。说正常,是因为在职时许多人在一个办公室或一幢大楼抑或一个大院里上班,且与外界多有往来。同志们一起接受任务,一起汇报工作,共同研究,一起运作,一起共事,或开会,或上班,天天打交道,自觉热火朝天。一旦退休,只能与家中闲人打交道,家里未退休的人还要上班,不可能像你上班时那样天天8小时都有不少人和你在一起,故你感到凉。
不正常的,则是你在职时滥用职权,欺上压下,官僚主义,家长作风,引起干群反感。退休后无权可压人了,人家自然不理你,有的甚至遭到报复,自然感到凉。
依上所述,凉的原因在自己——自己不能正确认识变化了的形势是自己在职时造成的不良影响。如何才能在退休之后不觉有“茶凉”之感?一是在职时堂堂正正为人,尊重群众,团结同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退休后,理解在职者之忙碌,不要责怪人家凉了自己。若再主动找些人联系,甚至协助社区、村组办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公益事业奉献余热,你就会感到温暖,“凉茶”也就会热起来。
如果有条件的话,干脆走到另一个世界上——网络世界上去,建个博客,再建一二个博客圈,每天读读博友评论,看看网友留言,该复则复,该评则评。为圈友服务——推荐加精圈友博文,认真写好评论,管理好自己的圈子,再浏览浏览网络新闻等,省祛现实烦恼,那茶“凉”也就自然“熟”起来了!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4:59:30 +0800 CST  
炒与闹
高致贤
“球迷”闹事时有发生。闹事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舆论过分炒球迷。
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迷,舆论炒热了,也就有了迷,进而成了“迷团”。就以而今炒得最热门的球迷而论吧。看球赛,作为人的一种爱好是很自然的、正常的,但毕竟是一种业余爱好,并非一种职业。爱好程度深些,说是爱得入迷也不过分。然而,多有几个爱好者在一起看球赛,就被某些媒体大炒特炒,甚而不惜吹捧一番,尤其是通过电视解说中左一个球迷、右一个球迷的直观高叫,更是有失偏颇。他们放着广大观众不管,偏偏要从观众中挑出什么球迷来大吹大擂。如果是为了语言的响亮的话,我看“观众”比“球迷”叫起来要响亮得多,何不就叫观众为好?因为对“球迷”的狂吵瞎捧,便煽动起一些青少年的浮躁狂热情绪,助长偏激言行,进而发展到闹事。打球也需要人看,看者均为观众。观众情绪对球员的竞技状态有一定影响,但不必从中炒出一支“球迷队伍”来。看球赛也是一种乐趣,尤其是离退休后的老年人;看球赛也是一种活动,但它毕竟不是职业,只不过是一种爱好而已,且是业余的。如果一些正常发育的青少年不读书,不工作,整天坐在看台上当“专职球迷”,生活靠他人供养,成为“有闲阶级”,这就带有懒汉思想和剥削意识的色彩了,你去对他的“专业尽职”的球迷精神歌之颂之,胡乱吹捧一通,就不无教唆之嫌了!球迷并非什么桂冠,但你给其一个称号,且加以吹捧,就会“人以群分”,形成小集团,容易闹大事。
一种称谓可以把相同思想的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团体。若干楞头青凑在一起,相互怂恿,易起偏激言行。倘若舆论再加以鼓吹,便会将他们的狂躁情绪炒爆起来,为其闹事火上浇油、推波助澜。试想,倘若学生当球迷,因看球赛耽误了功课,教师或家长批评他们,他们便会“理直气壮”地说:“看球赛啦!”理由当然是:我是球迷怎能不看球赛?不看球赛还算什么球迷?在他们心目中,之所以荣获球迷称谓,能加入球迷队伍,前提就是因为自己爱看球赛,不看球赛就会被迷友们耻笑,故宁愿旷课去看球赛。再说,看球赛总是比读书考试轻松,尤其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又缺乏自律能力的学生,当球迷、看球赛正是他们逃学的借口。个人行为还好解决一些,一旦形成团体,吸引力就更大。
学生球迷如此,职工球迷,尤其是青工球迷依然。学生与青工球迷凑合一起,纽成一团,容易形成闹事的组织基础。和其他团体成员一样,球迷中的思想品德更不一致,亦有好、中、差之分,本不想闹事的,一旦有几个思想偏激的带头闹起事来,其他球迷就会受到影响:哥儿们都上阵了,怎能临阵不上?若不参与团体行动,又恐迷友们看不起。青年人容易冲动,随声附和,闹起事来。曾有传媒宣扬过某些球迷变卖家产或拖钱拉债去国外看球赛。似也助长了某种不正常的东西。
观众就是观众,爱好就是爱好,大可不必从中分出个什么这迷那迷来,造成廉价桂冠满天飞。更不要人为地炒出个什么“X迷”之类的组织为好。
诚然,“炒”与“闹”并非什么必然性的因果关系,但却有一定的瓜葛,“炒”,往往为“闹”火上浇油。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5:05:37 +0800 CST  
从“少许”做起
高致贤
科技文化生活,什么都讲现代化。化是那么容易的吗?什么叫化?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化”的实现,必须从“少许”开始。正如没有第一笔就写不成一个字,没有第一个字就写不成一本书那样,不从“少许”开始,永远也“化”不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长远考虑,只有胸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才能前进有方向,奋斗有力量。另一方面又不能想入非非,坐以清谈,不付诸实践,坐待“四化”是断然等不来的。大处作眼,小处作手,成功率高。
可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谈起实四化的远景来,头头是道,豪情满怀,干起实现四化的具体工作来就心灰意冷,甚至还要埋怨那些实打实地干工作的人们“速度太慢”!太落后:你们为什么耕地还要用牛?你们为什么炼钢还愿去流汗?这种人是自己不实干,习于评头品足搞空谈,还嫌别人干得慢!他们能干出四化来?我以为:只满足于牛犁而不想机耕是保守,但想一夜之间全面实现机耕也不现实。
幸福不会从天降,四个现代化等不来。作一张最新最美的图画,须有一水一墨的基本功夫;不想今后再用牛耕地,现在就要认真养好牛;要想四个现代化早日实现,就必须从“少许”做起,做好当前的每一件具体工作,用一件件具体工作去垒成四个现代化的大厦!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5:12:55 +0800 CST  
从北川地震联想到大方县城
高致贤
据一篇《北川地质遗痛》的文章介绍:5.12文川大地震中,北川县城几乎遭遇灭顶之灾,2万多人的小县城,报告死亡1.2万多人,失踪1500多人,属此次四川大地震中的重灾区。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不禁令我为咱们大方县城的安全担忧!为什么呢?大方县城潜在的地质隐患,不少与北川县城有着相似之处。
北川县城有个地震史,出现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大方有无地震史我不知道,但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时我在大方县城,亲身感受到房屋摇动之厉害。在黄家培任大方县的县长期间,落脚河、阁雅那一带的山岭上出现过大裂缝,当时曾组织大寨落脚河一带的农户搬迁;汽车也改道从老鹰岩经响水到归化合路。后来虽未发生大灾害,但那隐患并未消除。
还有三小、二中、县人民医院那一带的山体滑坡隐患已是查出来了的。当年吴安裕任大方副县长期间,县里曾向中央有关部申请过治理资金,但亦未果,问题还是问题。那一带是中小学生集中,抢救伤病员的医院所在,一旦发生地震或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几千学生受害,抢救伤员者先成为需要别人去抢救的伤员,后果不堪设想!
北川几次想搬迁县城,因经济等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小县城人口猛增,房屋向高层、向沉重发展,地壳也不堪重负!这种情况大方县城有没有呢?勿庸讳言,也是有的吧!好的说不坏,坏的说不好,有病千年发,隐患须面对,混是混不过去的,请父母官们深思。
好啦,难听的不吉利的话就不再多写了,县城的地质情况有专门单位勘探过,父老乡亲们知道一些,家乡父母官们比我更清楚。罗里罗嗦写上这些,旨在提醒父母官们在忙其它大事之时,不要忘了县城地质隐患,应注意采取补救措施,以免事故发生之后再去找悔药吃,世上没有悔药卖!
说上这些不好听的话,但愿我的话是多余的,我的嘴是乌鸦嘴,说的全是废话,让历史老人把我的话当作放屁论处,那方城人民万幸,我也万幸了!
2008年6月23日匆匆草就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5:17:20 +0800 CST  
从“挫衣板路”看知识贫乏

高致贤
某年9月11日XX商报A9版爱心车队抵达阿里送爱心天路爱心日记五第3段中有这样一段对公路状况的描写:“刚刚把速度提上来一点,马上就会有一个大坑或大石头在前面等着你,让你时时刻刻不在紧张之中。”这其中的“不在紧张之中”应为“处在紧张之中”将“不”改为“处”便可理解。可该记者8月28日.发表于该报A9版的《天路爱心日记》中描写的“25日从贵州大方上路之后,才发现大纳公路的路况很差,真正感受了传说中的挫衣板路是什么样的。”其中的“挫衣板”当然是“搓衣板”之误,但纠 “挫”为“搓”就说明问题了。可其中犯了个知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不懂公路防滑技术。。记者用“搓衣板”来比喻路况很差,形象倒也形象,可惜开了黄腔——说外行话,业内人会发笑的。大方是笔者的家乡,大纳公路笔者很熟,乘车有“过搓衣板”的感觉,正是公路防滑技术的使用。大纳公路属于山区二级(高等级)公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难免有坡长、弯多、坡陡的路段。山区雾雨多,冬日有雪凌,水泥路面很光滑,难控车速,易出事故。故以前在冬有冰冻、秋有雾雨时,常在一些路面上撒防滑沙,不符合高级公路要求。几经改造试验,最后采用了凸凹有致的防滑技术。即在路面铸成均匀的凸凹的减速条,让车减速与防滑。这样,车速越快,震颤越厉害,坐在车上就有车行于“搓衣板”上的感觉,但正是这“搓衣板”保障了安全。这种路面防滑技术,深圳南澳的某些公路面上也采用了,用它来说明路况之差,很不恰当。
公路技术我说不清,我也不是介绍公路防滑技术,旨在说明记者要多学点“杂识”。我在《汕头X报》和《晶报》上读到记将孔子、孟子、颜渊的颜写成“严”,“四人帮”中的王洪文写成“王宏民”觉得有点悲哀。它不是错一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基本知识错误,编辑竟也不知。记者最好成为杂家,运用行话的表扬、批评才有说服力。否则,闹出笑话不说,还会贻害他人。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5:20:13 +0800 CST  
从麻雀绝迹于大方想起的
高致贤
麻雀之绝迹于大方,已有年矣!始闻乡亲言此,吾不以为然,想那不过是某一方小天地里的特殊情况;再观城镇亦不见麻雀之踪影,又以为是建筑物之繁荣所致,亦未引起重视。谈的人多了,后来处处留心观察,果然未见到麻雀身影,当即多方打听,皆言全县均无,县外乡亲也言如斯。有言深山老林偶见几只,那也是野麻雀而非家麻雀也。继而认真探问、观察,多方了解,均不见家麻雀之小巧身影,更未闻家麻雀之叽喳叫声,遂作此文以纪之。
麻雀分家、野两种。家麻雀也只不过生活于村寨之中,茅屋之下,并非家养。家麻雀不过鸡蛋大小的黑斑褐鸟,比野麻雀的褐色稍淡,平时叽叽喳喳,群居村边灌木丛或竹林之中,栖息于篱笆与屋檐之上,在檐边钻洞筑巢,孵育后代;若逢水稻、辣椒撒播之季节,它们成群飞入苗圃之中,啄食露于泥面之种子。麦穗半熟之时,稻子灌浆之期,它们便结队飞入稻田麦地啄食稻子麦粒,为害极甚。故小学语文课本上曾有麻雀与燕子之比较:“小麻雀不好,飞到麦田要吃麦,飞到稻田要吃稻。……小燕子真好,飞来飞去捉害虫,捉来吃一饱。”故每当播种之季、收获前期,农家便要安排半劳力,使用火铳、竹板等响器到田间打吓麻雀。雀群袭来,人们便大声吼叫或放火铳、敲竹板追赶之。田边地里还要扎些披衣挂弩戴高帽的稻草人来吓唬麻雀。冬季稻子收进家中,麻雀又飞回村寨,钻进竹楼茅舍,跳进木桶竹囤偷吃稻麦。麻雀与人争粮胜过鼠害。即使盛粮器皿严封,它们也会饿中生智,飞进畜圈,甚至厨房、餐厅觅食,有如家养一般。它不怕人,但它会飞,人难捉它。
倘若冰冻雪封时间长了,它们实在找不到食物之时,便一只只羽毛蓬松,吱吱哀鸣,于冰天雪地的野外无食,便钻到墙脚或篱笆底下找到一点干土,也会像饥荒年月的人们吃“观音土”那样啄而食之。这正是人们捕捉麻雀的最好时机。只要扫开一片雪地,撒上一些糠壳秕谷之类作诱饵,在这些诱饵上方撑起一面篾筛,用一根短棍撑开一面,在短棍下端拴根细细长绳,长绳牵到隐避处,狩猎者就在那里守候窥探,待麻雀群体钻入筛下争食诱饵之时,便轻轻拉动绳索,扯倒撑棍,十之八九便被罩入筛中。麻雀虽小,肝胆俱全,肉味亦佳,去毛剖腹洗干净,或炸或烤,酥脆奇香,均为下酒之佳肴。
1958年“大跃进”时期,麻雀被公社列为“四害”之首,中央号召全国统一行动消灭麻雀。当时我正在读师范学校。一天,学校接到政府部门的通知,全校放假一天,参与全国统一消灭麻雀的政治行动。校领导在战前动员会上说:那一天是全国统一消灭“四害”日,全国人民齐出动,大打消灭“四害”的人民战争。要做到山山岭岭布满人,让麻雀、老鸦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一举歼灭之。这是一场政治运动,师生在此运动中的政治表现要记录在案,论功行偿。行动由当地人民公社统一组织安排,我校一千多名师生员工被派去龙洞公社围攻一座大山头,师生掩没于林荫下,有如蚂蚁逛花园,看都看不见。战斗开始,大家敲响手中的响器,掷石头向林间,边掷石头边声嘶力竭地狂吼,尽管我们十分努力,掷石掷得肩臂疼,吼鸟吼得噪子痛,倒也一时吓飞一些鸟儿,吓跑一头野猪。但鸟有翅膀,猪有硬蹄,石头、声音岂能把它们镇住?结果鸟毛都没有捞到一片。虽然当时的媒体大力吹嘘,但根本就消灭不了麻雀!
不料改革开放才十余年,它们便不消自灭了,何因所致?有待专家们研究。可是,现在的老鼠又反而多起来了。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民间传出一种说法:贵州的麻雀飞到四川某个山洞中集体自杀了;四川的耗子又齐奔贵州来活动。以讹传讹,不足为据。但是,20世纪末大方一带的麻雀绝迹,耗子猖獗却又是实实际际的。而且全县统一灭鼠,也未见其减少,耗子照样过街。
我想,麻雀之所以自灭,大抵是因为它们作恶多端,天仓暴满,多行不义而自毙!因之,别看硕鼠万分猖獗,一旦恶贯满盈,麻雀的今天便是他们的明天。谁说祸害千年在?“四害”之首已自灭,尽管有失生态平衡,但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不需要麻雀老鼠这类的危害者。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5:27:46 +0800 CST  
从美国记者的惊奇看中华民族的伟大

高致贤

香港凤凰卫士中文台报道:在抗震救灾战斗中,有美国记者发现:中国派出十几万军队竞竟然没有带武器,全是徒手抢救灾民。军人出动为什么不带枪?这令他们感到万分惊奇!要是在美国发生如此严重的灾害,国家也是要派出军队的。但派去的军队是荷枪实弹去保护受灾现场的,是为防止老百姓轰抢物资而去。可见他们奔赴灾区是把枪口对准老百姓的。
而我们的军队呢,是人民的子弟兵,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他们到灾区是去抗灾救民的。我国军队的枪口是对准敌人的。假如有敌人入侵,我国军队冲锋在前,我国人民又成为民兵,与军队并肩抗敌,这便是我们的军民鱼水情!
从外国记者惊奇的目光中,更凸显出中华民族的伟大:面对严重自然灾害,不但没有发生轰抢,而且处处表现出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一个12岁的小学生也救出两个比他小的同学;很多灾民在灾难面前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面对死亡,他们把生让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灾区人民是这样,非灾区人民又怎样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募捐救灾队伍排起条条长长的“人龙”,无偿献血的队伍也排起了“长龙”……。这样的民族还用得着军队来维持秩序吗?
常言道:国难显忠臣,此次四川大地震灾害中,我国军民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让外国记者惊奇,也让国人敬佩!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5:29:40 +0800 CST  
从肖克将军的担心说起
高致贤
肖克将军几次重返长征路均经过大方县。
资料表明:1994年7月,肖老来到他长征路过的贵州修文县扎佐镇。听说肖老来了,上千名百姓一下拥来欢迎。肖老不断同他们握手,问长问短,并和几位老年人攀谈起来。警卫人员生怕出事,急得团团转,事后向肖老提意见。肖老说:“你们担心这样,担心那样,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是鱼水相亲。我担心的倒是作干部的人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见《新闻窗》第4期)
一件事情,两种担心:警卫员担心首长安全;首长担心党群关系恶化。肖老担心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出一位革命前辈坚定的群众观点和爱国爱民的崇高品德。这不禁使我联想起毛泽东深入乡村农户,周恩来身入数万群众中指挥唱《东方红》,胡耀邦在农民家过春节等等干群一家亲的和谐情景。可惜这种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而今竟被一些干部忘却了。一个地方领导者出差,也有浩荡车队迎来送往,且用警车鸣笛开道。好比皇帝出宫一般,把干部与群众隔开,恶化了党群关系。
上级首长下基层,应是直接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见。然而,一些不应有的迎送、吃喝、歌舞等活动形式所包围,把群众围在干部之外。群众中的呼声与疾苦以及建议已被迎来送往的滚滚车轮轧碎了!说明某些干部的官僚主义严重了,群众观念淡漠了,享乐腐化思想产生了。上有所求,下必兴焉。官僚主义喜欢下级包围,下面包围又助长了官僚主义,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肖克老将军等作为一代开国元勋,怎不担心干群关系恶化?
值得欣慰和庆幸的是:党中央三令五申坚决反腐倡廉,肖老将军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多数干部已认识到官僚主义严重的危害性,并以实际行动加以制止。有的对迎送车队“掐头”“去尾”,有的带头罢招待宴等,就是使革命前辈们放心的行动,值得赞赏!
如何让老一辈革命家们放心,这便是摆在青年一代面前的一大课题。守好革命前辈们创下的业吧,青年朋友们!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09-23 05:31:43 +0800 CST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2394

发表时间:2011-09-21 02: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6 16:25:30 +0800 CST

评论数:9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