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散文随笔集(添加中)

酸菜越来越吃香
高致贤
鄙人有篇“酸菜”文章,被收入《毕节之最》修订版新增加的“舌尖毕节”这个章节的首篇,说明文章走势的吃香:此文原以《酸菜之美》为题发表于《贵州经济报》;后来我又以《大方酸菜之美》发表于“贵州老高新浪博客”;2007年2月11日由美国发行量较大的中文报纸《星岛日报》在“食代广场”专栏上以《还是大方酸菜美》为题,用大号字通栏标题配图转载。作此文时,我身在大方,故以大方冠名。其实,毕节市范围内对酸菜的加工和人们对酸菜的口感及喜好都差不多。故收入《毕节之最》这部经典时,由总编定名为《毕节酸菜之美》,代表毕节市的美味,置于“舌尖毕节”这个章节之顶。
文章是第二位的,首先要有酸菜之美,而后才有写酸菜之美文。毕节酸菜含有什么人体需要的氨基酸之类的东西,我是外行,不敢妄谈,看看有关专家怎么说;我不是美食家,说不出什么道道;作为普通食众,觉得好吃,消食健胃化油腻。牛肉面、羊肉粉之类食容易腻嘴的食品,放点酸菜就解决问题,十足的健康食品,解决“三高”有作用,利于减肥胖缩大肚,“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踉窜”的传统民言,就是当地人对于酸菜的经典评价!现在喜食酸菜的人,已经不止毕节,而且是冲出国门,走向国际了!我写《酸菜之美》的由头,就是受到 一位叫裴显亚的人在《异国的他乡人》散文中写她在挪威采访中国留学生亚湘时, 亚湘特意为她做了餐家乡饭,万分赞美那盘酸菜鲜鱼的启示。现在,我们在深圳也可以随时网购我们大方酸菜来解馋了喔!
2016.2.22.于深圳
附:《毕节酸菜之美》原文于后:
酸菜这种美食,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常常吃到的,但在祖国大西南的贵州省毕节市,它却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传统美食。
我不知酸菜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但听我爷爷辈讲,他们的爷爷辈早就吃酸菜了。这酸菜不知吃了多少代人,而今已吃成了习惯,且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踉窜”的民言。这虽然有点儿夸张,但若三天没有酸汤调味,就会食欲不振,这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当地干部出差、旅游到外地,一周没有酸菜吃,便深感“酸瘾”大发。大方人到外地生活,凡有家庭自炊者,多从家乡带酸本去自卤酸菜。
一次,我在北京某大学买饭时,看到有酸菜肉,便抢购到两盘,可惜属于盐酸类,没有家乡的菜酸可口,但也解馋。没有酸菜就吃不香,尤其是重体力劳动或长途跋涉,累得不想吃饭,抑或生病倒了胃口时,若有两碗酸汤喝下,马上就会提起精神,食欲大振。人生谁无“酸、甜、苦、辣”?“酸”为人生“四味”之首。
酸菜具有特殊香味,其中含有多少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食者未必知道,笔者一无所知,但总觉得味香可口,香味无穷,开脾健胃。
农家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健康益寿的老人,无不与酸菜结下不解之缘。也有外地人初到毕节不习惯吃酸菜,闹出笑话来的。文革中一医学院毕业生分配到大方县,在县委食堂进餐,初吃酸菜不觉其美,便去质问厨师:“这菜怎么是酸的?”答曰“那是酸菜”。菜酸了怎么还能吃?他十分不解,但又看别人吃得很香,勉强学吃,不到半个月又离不开酸菜了。桌上一天不见酸汤,他便要到伙房里去寻找。后来,他竟也说“真是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跄窜呀!”
酸菜制作工艺简单:取新鲜蔬菜洗净,放入开水中再煮开(不能煮熟),取出用冷水再洗一次,而后放入淡淡的面粉水中煮开后捞起装入陶瓷器内,加入酸本——原有的生酸汤,密封两三天便可食用。也有将第一次卤后的菜叶切细后才煮第二次的,省去煮汤时现切的麻烦。
“卤”是制酸菜的关键技术,卤不透不酸,卤软了不脆,且易变质。酸本如酒酵,直接关系到质量问题。酸本是制好酸菜的第一要素。
酸菜常用于单独做汤,更多的则是做佐料。文前提及的亚湘做酸菜鲜鱼,就是以鲜鱼为主,佐以酸菜。价廉味美的要数酸菜佐豆汤。当地人常将芸豆、小豆、巴山豆、白洋豆等分别煮熟后佐以酸菜,味道极佳。尤其是酸菜小豆汤中佐以少许木姜花,更是其味无穷,口留余香。故有“木姜花放小豆汤——香得很”的歇后语流传一方。酸菜吃法颇多,可以荤吃素吃,热吃冷吃,整片吃,切碎吃,喝冷酸汤绝不会影响肠胃健康,生酸汤还有祛火解热之药用。
原来仅为自做自吃的家居食品酸菜豆汤,而今已上了高档筵席,外地名家、上级首长来毕节一带,常常点名要吃豆汤酸菜。
2016.2.13.改题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7-02-23 05:35:35 +0800 CST  
阵痛之后的辉煌
年写稿百篇不采用与一年发稿百余篇
高致贤
我在写作的《坎坷道路 曲折历程》一文中谈道:“2004年我就主攻《深圳商报》。该报的“谈话空间”有个与《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齐名的《你说我说》专栏。该专栏没有聘请专栏作家,采用自由来稿,我就成了该专栏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几乎每天发一篇,主编怕有人说他们偏袒我,发表时主动为我取笔名,使我有时一天发几篇。我还当了该专栏举办“擂台赛”的一期擂手。继1987年之后,2005年,我又在深圳掀起一次发稿高潮:一年在《深圳商报》上发稿129篇,创了通讯员一年在副省级市的一家报纸上发表稿件的最高纪录!”这是阵痛之后的辉煌。何也?
我到深圳的第一年,向深圳市的报刊投稿100多篇,可是一篇也没有被采用。说实话,当时我预计稿件能否发表已有80%的把握,而且这些稿件中一部分投到国家级和省外的省级媒体也发表了!唯独深圳没有采用。为什么?到报社去咨询,人家说:“你的写作、投递方式早已过时了,你的来稿没有拆封就丢到废纸篓里了”。这就是写作和投递方式变革期的阵痛!我在阵痛中得知:发表实行编辑承包版面责任制,稿件处理流程比以前简化很多,编辑先在电脑上看看,可用的,复制贴上报纸版面,修修改改,勾勾画画就完成当天承包的版面任务;人家采用现代写作、传送手段,有半小时前突发的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已经编入快讯版了!如果我碰到这种突发新闻,照相,送到相馆去冲洗,写好文字说明,取回照片,封好,投入邮电信箱,等待一天一次或两次的邮递员开箱取件,带回邮局分拣,稿件送到报社邮箱,还要等有关人员取件登记后再分到编辑手里时,新闻已经历史了!怎么可以发表?看了现代科技的编排速度,人家那句:你的写作、投递方式已经过时了!就使我哑口无言了!
但是,我不会电脑写作和伊妹儿传送,也没有电脑,怎么办?我写好稿件发传真,虽然传送速度快了,但也极少发表。为什么?除了很特殊的稿子外,编辑是不会给通讯员录入稿件的。这又促使孩子们2004年买了电脑,并由孩子们利用很少的业余在家时间辅导我学习电脑写作和电邮发送,遂使我的稿子得到正常发表。深圳报业集团的媒体,一稿只能投一家,不能在一稿多投,漫天撒网了!
我从祖国西南的边陲县份退休来到南海之滨的国际大都市,作为“宅老”,不能参与当地的社会政治活动,很难看到写新闻报道的题材,只能利用几十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写些非新闻性的文章。专栏属于命题作文,我有题材可写,正好弥补我的“缺米之炊”。2004年开始学习电脑写作,我就主攻《深圳商报》的名专栏《你说我说》。该专栏没有聘请专栏作家,我自然成了该专栏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几乎每天发稿一篇,主编怕有人说他们偏袒我,发表时主动为我取笔名,使我有时一天发几篇。我还当了该专栏举办“擂台赛”的一期擂手。我学会使用电脑写作、网上传递,从普遍投稿到主攻一家,不料创造了一个记录!
2017.2.23.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7-03-13 05:13:40 +0800 CST  
她为何变“老”?
梅讲的故事127
高致贤
梅说:那天我看到表哥,吓我一跳:人称乐天派的表哥变得忧心忡忡;风趣幽默话匣子的表哥,变得沉默寡言。我问他:你怎么啦?他摇摇头。我急了,快说呀,你这样子,我妈妈知道了,她会担心的!他还是没有说。我说:你再不讲,我就告诉我妈妈!这一激将法真起作用。他说,我说出来你也可以帮我分析分析。
他说:那天,你竹姐发了一张他的自拍头像给我,我差点认不出是她了!才一年多没有见面,她仿佛老了20岁,表妹,这绝不是哥哥夸张,那看到照片的第一感觉真是这样。你想嘛,我与她相处那么多年了,天天吃住在一起,不要说她的面容,她的每一根汗毛我都熟悉了,怎么看到那照片会有似曾相识之感?不止脸色变黑,皮肤粗糙;问题是,她的脸都变形了!变成什么样了?马着个脸,一点笑容都没有了,哪里像她?
听到这里,我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反问我为什么?我说,表哥啊!表哥,你教我怎么说你好?人家常常称你是个细心的文化人,我看你连一点心理学都不懂,真是像电影刘三姐的山歌唱的那样:男儿不知女人心啊!为什么?我说给你听嘛。你想想——
竹姐单人独手的回乡建房,正如你以前说过的,从“总经理”到“勤杂工”的工作都由她担任实职,样样都要她动手或动口。你是知道的:她从冰天雪地的隆冬开始,到春寒料峭的初春这段时间里,天天风里来,雨里去的,从村委会到县政府,到处跑路去求官方办理什么伐木证呀,建房证呀之类的有关手续,需要应付官场中的许多“潜规则”你是知道的;同时还要东奔西走的四处求人借钱,其中也会遇到不少玄机。作为一个单身美妇怎样去应对呢?这些“软件”迫使她不得不笑脸相求,这已使她操碎了心,不笑不行。作为女人,她内心的痛苦我是理解的,为了应付那些所谓的潜规则,她只能心在哭来脸装笑,长期处于皮笑肉不笑的之中过日子,她那甜蜜蜜的笑容还能天天挂在脸上吗?又苦又累,焦急苦恼最容易生病,她还能保持一白二胖笑眯眯的洋娃娃脸吗?你还是刻舟求剑。
还有,她在工程硬件方面的安排你了解吗?户外施工,经常受天气变幻的影响,如何做好几种方案才不窝工?她又是采用包工不包料和包施工人员的食宿的办法。所以,外业上,她要外出采购建材转运到工地,检查施工质量,这还没完;因为是包工人们的食宿,她还要去采购食材,亲自下厨,从做饭菜到洗碗抹盏,整理床铺,打扫房间都由她一人总揽,真正的里里外外人一把手,忙得四脚不落地。操心的,费力的,得罪人的,取悦人的,行七八囊的事,都落在她一个人的头上,处处办事受卡拿,她能有好心情吗?哪能像她和你在一起那样,一天窝在一起,嘻嘻哈哈说笑话,打个喷嚏都要逗得大家笑半天,我看你真是太书生气了!此话一出口,我就觉得太重了,不像妹妹对兄长说话,赶快向他陪不是。他没有生气,还表扬我成熟了。
他说,你说的情况我知道,她的确很难,很忙,我帮助不了她,还深感内疚。你不知道,我每每给她打电话,想与她多交流一会儿感情,她总是长话短说几句后,就说:好啦,我不给你说了,我要安排明天上工,或有人来帮我拉东西来......我知道,她一年到头没有休息过,天天忙得团团转。我不怪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我心疼她呀!与她通话当中,好几次听到她的声音嘶哑,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她说一小点感冒,没有事儿,你嫑担心,她就是怕我担心,瞒着我......经你这一通开导,我醒悟了:是的,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操心、着急、繁忙、劳累得没有一点笑声,即使偶尔一笑也是憋出来假笑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生活之中,笑脸也会变成气脸、哭脸,自己还感觉不到。
我一个哈哈:想不到今天我还当了一次大知识分子的导师!又是一阵哈哈之后,表哥长叹一声,然后慎重其事的说:环境,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既伤害了人的心灵,又会改变人的外形。我绝不是责怪你竹姐啊......
2016.12.31.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7-03-19 04:59:51 +0800 CST  


借文接序话乡土
高致贤
文友杨镇江发来他的散文集《触摸乡土脉搏》的电子书稿,嘱余为其作序。盛情难却,勉为其难,先读书稿,文如其请,乡风扑面,亲切有加。我与镇江虽然年龄悬殊,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道路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使我们有许多共同语言!
他写人叙事,就是写家人,叙家事;写乡亲,述乡情;写学生,讲学习;写友人,究人生。都是写他最亲密的人和最熟悉的事。偶尔也写历史名人,但不是为写名人而写,而是为写乡情乡史借其论证。几十万字的入书文章,篇篇短小精悍。
写人,直叙中突出个性,就是写辛辛苦苦把他们兄弟六人抚育成才而至耄耋之年的父母亲,也没有长篇大论,一篇写不完,就从不同角度分篇写,每篇写一二件生活“小事”,就将老人一生的为人、处事表达得清清楚楚,从不拖泥带水。写事,重在纪实,主要是写乡村,接地气,写他们的“小事”,有底有实,从不无病呻吟!文章夹议极少,所议几为点睛之笔。
该书内容实实在在,可以作为地方史料收藏,时间越长,价值越高!当现在那些高楼大厦不在之后,她的历史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读镇江的书稿,使我那“喜欢听婆婆妈妈的话”的观点得到印证。我为什么“喜欢听婆婆妈妈的话”?这来自两方面:一是从《红楼梦》的阅读中产生:开始读《红楼梦》时,我觉得写一些婆婆妈妈的生活琐事,读不下去。谁料通读之后,我就爱不释手,深感纪实作品将作者最美的观念藏在简单的生活对话之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耐人寻味!此乃其一;
其二呢,我大半生从事政治宣传,参与制造过一些假大空的豪言壮语的形成流毒而使我悔悟,也是对于某些时势造“英雄”的假大空语言的而厌恶。这两方面促使我喜欢读、写反映现实生活的“婆婆妈妈语言”的纪实作品。但这绝非我发现,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古人早已成为典范。镇江不惑之年能写出这种“婆婆妈妈”都说得出、听得懂、愿意听的大实话,除了政治环境宽松之外,主要还是他生于乡村,热爱乡土,不忘根本!
读镇江的文章,宛若月下听父老乡亲摆家常,眼前出现一个可亲可敬又可爱的乡亲群体。这个群体构成一个平凡的山乡世界。正是文如其人!镇江常常以文为媒交文友。我在县广播站主编“家乡文学”节目的时候,看到他的稿子很有农村风味,就情不自禁的编播了,采用率越来越高!
我县筹备成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的时候,按章程规定,必须先有各种文艺协会做基础才能组建文联。县一级没有资格成立作家协会,只能成立文学工作者协会。县“文协”成立时,镇江作为全县乡村唯一的农民代表参加。后来,他在当地乡镇中学上语文课,组织发动学生参加全县作文竞赛,通过评选结果,他的纪实文学风格引起主办单位的高度重视,我与他的文学交流机会多了,一来二去,我们成了写作上的忘年交。后来,他自学高考本科毕业,当上了正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出版,顺理成章,可喜可贺!
絮絮叨叨写上这些,作为序言,一般都要概括全书文章的特色。可是,我没有这种概括能力,只好“借文补序”:游子梦先生评论拙著的《乡土,在您的笔下生辉》一文代表我的心,就借此佳作来为本序压轴!也让镇江在此多结识一位乡土作家朋友。
下面请大家看游子梦先生的压轴戏吧——
文如其人。您的文章,我读过,象纪实文又有艺术水平,浓浓的乡土味。我农村长大,闻惯了这个味,山村的风土人情,我记忆犹新。读您的文章,想起家,家里的人,仿佛看到庄稼地,听到大爷大婆的山歌声。
农村,肥沃的土地,辽阔的山林,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农民以憨厚传为美名。可是农村题材的纪实文,写得太少,真实描写农民生活的不多。遗忘的山村,其实有好多好多动人的故事,比神话还传神,可惜没有留下来,埋进了山野的黄土层。
有人会说,农村有什么好写的,不就是几块田地,几片山林,一群少文化的庄稼人,有什么情,有什么意境。你错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你去看看,会大有作为。憨厚的庄稼人,有一颗纯朴的心,他们实在得要命,为了吃饱饭,勤劳艰辛,他们披星戴月耕种,种绿了山,种绿了水,种绿了顽强的生命。
我读您的文章,看到了您对农村的热爱,您对农民的深 情,让我这个农村长大的游子动心动情。草根的生活,草根的生命,在您的笔下,朴素实在美丽动人。
我写的是水晶文(不准出现主人公名字的征文),没法说出您的大名,但我相信,如果读过您的文章,一看就知道,我写的是谁。但愿在您的笔下,让农村这片土地开花生辉,让年轻一代,懂得乡土,热爱乡土,不要放弃乡土。让他们记住: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
2016年9月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7-05-17 05:55:56 +0800 CST  
朋友,留下您的“传家宝”吧!
高致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人生几十年不容易,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回顾自己人生路,有过一马平川,但更多的却是坎坷历程,留下一路深深浅浅的脚印。有一个脚印一支歌的欢乐,也有汗泪交流足迹窝的苦衷!欢乐也好,苦衷也罢,都已成为过去,留给我们老年人的只有反思和总结!认真总结起来,谁的人生行程中没有闪光点?不同的只有光芒大小罢了。将这些闪光点记录下来,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于后人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这就可以作为我们留给儿孙的“传家宝”了!
这种传家宝就是创造物质产品的精神财富。国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厦千间传不了家,良田万顷也家传不了,金银钱币以吨计等物质更不是家传之物,唯有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才可以成为传家之宝!传家之宝是国宝的基础!私家最珍贵的宝贝世代相传,终究必然成为传世之宝!
今天我们已经老了,时光老人给我们的时间已经极为有限了,如果还不回顾总结我们的大半生亲历,将其中一些很有历史价值的东西总结记录下来传给后人,不知哪一天,我们眼睛一闭,撒手人寰,一走了之,人生许多宝贵经验,智慧宝典,通通变为乌有,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一种不可弥补的损失!那就只有留下终生遗憾了!老人有生之年留下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是对于精神财富的抢救!
谁能协助咱们老年人完成这种抢救、将传家宝珍藏于便于保管和携带小而弥坚的容器里?听说有个什么公司!那个公司可以根据用户所需,将其族中名人学士、传主的精彩经历等等重要史料,写成简介拍成照片,储存于一个十分精美而又经久耐压的小容器中,并采用电子谱检测亲情关系等高端技术,对资料进行保留、传阅、转发等等,为传主分别权限管理。使之成为外观精美,容易保管,便于携带的传家宝容器!你的人生闪光点还可以作为特殊礼品赠至亲。很多既有丰富阅历,又有经济条件的老人,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留下自己的传家宝很容易做到了,何乐不为呢?
须知,这是无价之宝啊!文天祥已经离开我们一千七百多年了,本文开头引用他的那句话,仍然是古今多少人的精神食粮!
2017.10.15.凌晨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7-10-17 05:38:06 +0800 CST  
“毛狗拖鸡”野味无穷
高致贤
那是1983你秋天,我和贵州日报记者刘邦举、毕节地区群艺馆画家吴良勇、大方县文化馆摄影师黄琳深入偏僻边远的原始林区油杉河采风,从当时仅有的毛狗路登上仙宇屯,下来时已是饥肠辘辘,公社书记曾居义带我们到当地一户农民家吃饭。木甄蒸的包谷饭,铁锅煮的野菜汤,如果是平时,小吴和小黄对这种山野农家的家常便饭可能难以下咽,可是,那天他们却狼吞虎咽三四碗,吃平时饭量的两三倍!当然这与饥不择食、饿来香有关,但那野菜汤里的毛狗卵,却让他们感到新奇而有味。我呢,看到毛狗卵就产生故友重逢的兴奋,吃起来觉得格外香!为什么呢?那是我们牧童时代野炊的主要食物:毛狗苕下鸡把腿,野味无穷!
1937年,我出生于大方县高枧中坝田的青龙山中一个小山村,村子背依高家岩头,面对罗家大坡,左边尖山顶,右面营盘上,青山环抱,绿水萦流,我在那里生活到20岁才外出读书、工作。我们村里有两户王姓苗家,老一辈叫王易梭,我称呼他大伯,他常常讲如何狩猎野猪野羊的故事给我们听;与我同辈的王德祥、王德昌,大我不多,常常带着我们上山猎兽捕鸟,我们亲如兄弟,他们常常采野果给我尝鲜。与我一起当牧童的是他们的下一代王新发和他的亲堂弟老巴斗(没有学名),我和他们天天一起牧牛、割草、砍柴,朝夕相处,亲如手足,按邻居辈分,他们称我满叔。
我们经常放牛的大坡垭口,熊家沟,垭口田,大荒土等地,到处可以看到野生的毛狗苕,我们随时随地将它烧来解馋、充饥。毛狗苕是一种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它的藤茎和叶子有点像红薯,我家乡叫红薯为红苕,白薯为白苕,苕就是它的块根。这种野生植物的块根和藤茎上都有很多细毛,当地苗家就叫它毛狗苕。藤上结的果实几乎看不到柄,两两结对的卵形体,苗家就叫它毛狗卵。
毛狗苕和毛狗卵都可以用柴火烧来吃。但是不能用明火烧。为什么呢?明火把皮子烧糊了,里面还没有烧熟。为了烧得又熟又皅(即是软),就放在暗火(没有火焰的火炽和烫灰)里烧:将毛狗苕壅在火炽和烫灰里焖熟,我们称之为焐。所以就叫焐毛狗苕和毛狗卵。吃起来又稣又脆,又合口味!
火烧毛狗苕,下起(佐以)生鸡把腿,特别好吃,那就是我们牧童野餐生活中的美味佳肴了!
鸡把腿也是一种野生植物,我们当地民间叫它鸡把腿,草药名叫泡蔘。这种东西很好找,它生长在浅坡或灌木丛中,植株可以长到1米多高,夏秋之交开蓝色花,老远就可以看到它的花絮。它的根有点像鸡腿,人们就叫它鸡把腿。秋季刨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削去粗皮,手撕生吃。为什么用手撕开来吃?它的肉质是直生的,横咬很费劲,还会扯起丝丝来,所以,就要像撕鸡腿肉那样撕来吃。将焐皅的毛狗苕下生鸡把腿,凉热搭配,生熟结合,很好吃!我们给这种吃法取名为“毛狗拖鸡”,只是当时不懂什么食品招牌,更不知道什么发明专利,只觉的形象好玩而已!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现在写此文章,我才想起来。
我父亲高保成是当地名老中医,他说鸡把腿(泡蔘)是一位好药,用于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等病。我们又不是医生,哪个去管这些?只是记住一些老人说的:女人吃不得那鸡把腿,吃了容易被人家“破身”。我们不懂得破身是什么意思,便问大人们“什么叫破身”?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才悄悄谈给我们听。我们家乡有叔嫂之间开玩笑的风俗,我们就向一些嫂子开玩笑说:“我给你泡蔘(破身),要不要?”叔嫂之间又是一阵嬉笑打闹,老人们看到了,也哈哈大笑!
2017.10.20.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7-10-20 05:54:28 +0800 CST  
名山与名人
高致贤
山本无名,因人呼唤与记忆而取之;山名非名山,山皆因名人登临活动而成名山,此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也!
前因名人登临而成名山,后因名山引人趋之,吟诗作赋,山名远播,国政保之,名正言顺也!
名山非僧全占,隐者择幽而住,名人相逐享之,山因之名,诗者反诬僧占!史实是否如斯?
戊戌春节,老夫连登莫干、雪窦、会稽等名山,随机作了考察:
莫干山,因春秋末年,吴王派莫邪、干将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后之名人常登,直到现代的蒋介石、毛泽东;
会稽山,因越国与吴国开战,结果越国兵败于会稽山,越王勾践携皇后、范蠡入吴国为奴;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奇袭而擒越王复仇。会稽山因战争而出名;
雪窦山,因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窦称雪窦,山亦因自然形象而名之。原始山名与名人无关,因其幽美而迎来众多名人登临与推崇,晋朝始建雪窦寺,唐、宋加以推崇而使山名声大振。
由是观之,名山与名人登临极为重要。
2018(戊戌)年春节记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8-02-23 05:02:02 +0800 CST  
工地绽放文明花
高致贤
清晨漫步于新圳河边,看到新安一路西头东面的人行道已被安全隔离墙封闭,为什么?前面在新建海滨公园;傍晚溜达在双界河畔,河岸实施封闭管理,也是因为双界河景区正在建设中,保护到施工现场,避免外来干扰。工地上在轰轰隆隆的施工;人行道上人们在悠闲自在地散步,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散步的人们,还可以在工地隔防墙上学习古典知识,欣赏当代书画。在那里,一幅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玉不琢不成器”、“爱惜生命远离毒品”、“家和万事兴”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政方针、总书记的名言警句等等的古典今文,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将古典与现实有机地融合起来,古为今用,观今鉴古的名言警句用书画形式宣告于世。画面多为6平方米一幅,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的推介。
例如,有一幅《我的中国梦》的画面上,两个聪明美丽的女孩童在施展捏像艺术,旁边还配了一首诗:
“始信泥土有芬芳,转眼捏成这般模样。
你是女娲托生的精灵,你是夸父追日的梦想。
让我们轻轻走过你的跟前,沐浴着你童真的目光。
让我牵手与你同行,小脚丫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啊!中国,我的梦。梦正香……”
诗配画,书法佳,且行且看,仿佛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文化长廊之中,文化品位很高,让人获得一种很美的艺术享受,心情愉悦,感到深圳露天施工场地的文化氛围很高,有人誉之为“工地文化”。深圳的工地文化墙的面积有多大?不知道,但从网上查得——
深圳市总面积1996.85平方公里, 2010年末,全市住房总建筑面积4.09亿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超6000万平方米。除了已建和待建的地方,深圳现在已经没有空地了。我不知道深圳的在建工地有多少?但是,深圳在建工地现场的安全保护设施已经发展到文化墙时代了,在建工地都有工地文化墙是可以肯定的。以新乐社区现有的工地文化推算,深圳市工地文化的版幅数字,只能用成千上万或数以万计的成语来表述了!当然,深圳的这种工地文化的发展、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据我所知,也是经过一段艰苦发展历程的。
记得我第一次到深圳的时候,市区不大,上海宾馆以西就是郊区了,而今全市无空地,增加了多少基础建设?我不知道,可是,几十年来,深圳的基础建设一直没有停过是毫无疑问的。这么多基础建设,在建时的工地安全保护,也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安全、卫生、文化的。
在强调“深圳速度”建设的二十世纪90年代,建筑工地几乎全是裸体施工,最初阶段,工地上分几个人看护,进而拉条有色塑料带作为工地警戒线,建筑工人下工之后,不少民工家属或没有找到工作的外来人员,可以随便进入工地捡些边头脚料或有用之物到工地旁边搭棚居住,形成上百户居住的“棚区”,我到几个棚区看过,棚区里似个“小部落”,部落里的“居民”们,养狗看家,磨豆腐,蒸发糕,炸油条,发馒头,做等等到处销售,政府花不少精力和经济才解决了棚区住户的苦难问题。
接着,就用塑料薄膜作为在建工地周边的围挡;随之改用铁丝网等作为防护临设;进一步改为压木板或薄铁皮防挡,但那些防挡都不适合粘贴书画作品,有没有民间书画可贴。
深圳实施文化建市之后,群众文化活动很快活跃起来,民间艺术创作繁荣,作者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出传统典故图文,书法、绘画、摄影等文艺作品的展览,也逐步从室内厅堂展览走向户外广场公示。这个时期,深圳的在建工地圈围已经改为彩钢板了,每块彩钢板大约6平方米,正好做一幅大画。彩钢板底下用大约30公分的单砖砌成,砖块之间的接缝处涂上黑色,成为立体画面的一部分,看上去就像一堵质地很厚的工地围墙,现在又改为较硬的绿色塑料板,光滑坚硬俱佳,很适合于粘钉宣传画面,工地防挡墙遂成了书画家们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艺术界与建筑行业在此有机结合,将特制画布上的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粘贴或钉牢于工地防挡上,或在防挡上直接作画,作品内容多是公益性的,虽然也有一些介绍该工程承建单位的,但文化含量也很高,这既美化了工地,也美化了城市。
深圳的工地文化墙知多少?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据,难有准确统计。比如现在的新乐社区,哪里有工地,哪里就有工地文化,文化墙的数量与工地大小成正比,工地文化展示的时间与各地工期成正比,作品和墙壁同样具有“再用性”。保留时间较长的是那些待用闲置地的防挡上的文化也同样保留得较长!例如我每天往返经过几次的宝安实验学西南角,以前有一片空地,听说是因为原来的计划的使用不合理,改用其它什么项目尚未确定,就有人在那里私自种菜和滥堆垃圾,严重污染环境,有关单位就将垃圾清理干净后围起来,并在围墙上创作了:《我的中国梦》、《深圳打造全国文明城市》、《中华儿女报效祖国》、《让城市更文明 让生活更美好》、《创建文明城市 共享美好家园》等等一批绘画的公益广告。一些题有“中华文明”、“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和“中国表达”的绘画作品十分醒目,引起行人关注,早晚散步的老年人常常在那里伫立欣赏,双休天、节假日,有的家长还带着小孩在那里散步、读诗,欣赏书画。
一幅《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绘画作品,十分抢眼,画面上配有一首“走过了多少地方,见过了地老天荒。
而今策马回望,泪水新诗两行。
中华民族根千丈,历史苦难又辉煌”的楷书新诗和两幅老人骑马观古树的插图。诗、书、画在这里联姻,珠联璧合!
而今的工地文化,已成为深圳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了!
2018年3月26日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8-03-28 05:25:25 +0800 CST  

高致贤的文章入选跨学科翻译研究国际译联第4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之三2004年

What Is Sinological Translation?——A Study of the Debate between H.A.Giles and Arthur Waley


【摘要】:正Introduction To answer this question,it is better for us to begin with a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word sinology.Lexically,sinology has a dubious beginning,and an increas- ingly nebulous semantic nature.Its denotation has been so shifted that any defini- tion we give is likely to cause misunderstanding unless we want to have recourse to a broad generalization of its main concerns to reduce the ambiguity.So what we

【分类号】:H059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第二届电子书编创大赛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清风;鲁迅与编辑道德[J];编辑学刊;1997年04期
2 郑工;“新工艺运动”说辨[J];东南文化;2001年09期
3 展万程;;论治安学的逻辑起点[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4 朱桂成;阐释学与“多向度”翻译标准[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陈辉;;建国初期《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姚远;不应忽视生育文化中的习俗问题[J];南方人口;1999年04期
7 詹虎;从马克·吐温到约瑟夫·海勒——试论美国的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文学[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梁向阳;试论鲁迅小说《怀旧》创作的心理机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曲彦斌;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民俗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4期
10 万军;简论尼采对鲁迅的影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如罕;脂砚斋与哈斯宝《红楼梦》评点之比较[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2 石娟;疏离与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瑞雪;在叙说自我和自我叙说中获得自知与自治——自叙传小说探析[D];清华大学;2004年
4 蒋丽霞;汉乐府音乐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志红;有意误译的阐释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6年
6 夏露;论中国自传文学的现代转型[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7 韦升;毛滂《东堂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夏晔;真诚拥抱灵魂的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旭东;革命实践的产物[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丽萍;论梁武帝的学术文化成就[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逸飞;;丝绸之路的纹理:联珠纹——中西文化交流第二次高潮的写照[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梁光玉;“文化涵摄力”的是与非[J];探索;1986年06期
3 查明建;中西文化交流中“误解”现象探讨[J];池州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4 高致贤;木楼前的遐思[J];中国天主教;1996年05期
5 宋德华;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谢丹;黄迎新;;从“鬼子”称呼看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7 韩小林;林秀春;;论林则徐与近代初期中西文化交流[J];嘉应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何谐;;法国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J];中国宗教;2009年07期
10 张美平;;马礼逊经典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計翔翔;吳倩華;;明清之际入华传教士眼中的中国食物[A];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任大援;;20世纪中国学者对西方汉学的影响与贡献——以《华裔学志》为个案的研究[A];“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五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刘先觉;;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式建筑概述[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C];1994年
5 林鸿民;;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老街与现代文化产业对接建议[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
6 陶辛夷;;浅析文化传播的润物细无声——兼论海外华文媒体在中华文化对外宣传中的作用[A];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海外华文媒体——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达兑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儒教与基督教之会通和贡献[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2 余三乐;明末清初北京何以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N];光明日报;2001年
3 记者 孙亚斐;有望解开罗马兵团消失之谜[N];兰州日报;2010年
4 孙小礼;让地球两端的民族携起手来[N];学习时报;2006年
5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N];光明日报;2008年
6 王晓朝(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西文化交流:破除三大障碍[N];中国财经报;2003年
7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中西文化交流渐入佳境[N];北京日报;2000年
8 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 马戎;中西文化交流的正确方向[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小兰;澳门:各美其美的中华合唱[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张西平;回到平等对话的元点上[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毅;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范铁权;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D];南开大学;2003年
4 朱明海;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继东;中西文化影响下的越南阮朝都城顺化研究(1802-1885)[D];暨南大学;2008年
7 颜小华;美北长老会在华南的活动研究(1837-1899)[D];暨南大学;2006年
8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洋;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思想与成就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钱雅欣;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晶;从许渊冲翻译美学视角看李清照词的英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索彦英;基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探讨许渊冲英译唐诗的审美再现[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钱晨;从许渊冲的诗歌翻译论译者主观性[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6 祝琳;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昆;论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聂韶峰;从译者的主体性看许渊冲唐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肖琳;论许渊冲唐诗翻译中的主体性发挥[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宁济沅;论许渊冲古诗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彰显[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8-04-23 05:42:03 +0800 CST  
我的0入学通知和“天命文凭”
高致贤
前天,外孙李子凡拿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自主招生的“大学先修班”入学通知书。这是广东省唯一一所获得在中考前自主招生权的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全省招收80名。其中,广州市户籍外的40名。这个录取比高考录取的竞争激烈若干倍。他能够录取,而且还没有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就拿到高中的大学先修班的录取通知书,全家非常高兴,亲友们也为之高兴,理所当然!
可这不禁让我想起我这一生,从来没有得过一张入学录取通知书:解放前在当地读过两学私塾,交学米,先生就叫入学,无所谓通知书。1956年,我到显母民校六年级旁听两个月,以同等学力考取毕节师范学校初师,当时只是看到一张录取学生名字的油印榜张贴到乡政府门外,榜上有我名,当时还不兴户籍、粮食迁移,拿着乡政府的证明就去学校报名注册了。
1958年初师提前毕业也没有毕业证书,工作3年后,1961年由县里保送离职到毕师进修中师,凭县教育局的介绍信入学,也没有录取通知书。1964年中师毕业,当时也没有发毕业证书,就结束了我一生的学历,没有得过入学录取通知书。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个“天命文凭”?
离职带薪进修3年,完成中师全部课程,成绩优异,可因我们是带全薪进修,编制属于原在县,不属于学校招生,当时学校不发毕业证书,单位需要学业证明什么的时候,毕节师范学校出具一张证明纸条,证明一张“某某某1961-1964学年在我校中师部学习毕业”的证明就行了。后来,有同学反映的地区教育局,要求毕师发给我们毕业证书,我从来不在乎此事。还是1987年我申报记者职称时,省里要求附毕业证书复印件,我去毕师要个证明,那时的毕师已经升级为毕节师专了,管学籍的老师告诉我,后来发了正式毕业证书,问我为什么不去领?于是,就填发一份给我,我拿到当时的毕节师范学校(虽然学校名称相同,但已经不是我们进修的毕师了)去打钢印后,拿到地区广播局去复印交差,人家一看:“学生高致贤,性别男,现年50岁,”就感到惊奇。好在后面还有“于1961年9月至1964年7月在我校中师部学习,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发证日期1987年10月9日补发。”这“补发”二字才使人家恍然大悟。我说,这是一张“天命毕业证书”。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由此看到现在的孩子真幸福!教育改革有了自主招生,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还没有拿到本校毕业证书之前,就可以拿到上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了!这对于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很有好处!
2018.5.23.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8-05-25 05:06:43 +0800 CST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2394

发表时间:2011-09-21 02: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6 16:25:30 +0800 CST

评论数:9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