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格是怎样养成的?


2、君子称谓的泛化

历史上,“君子”一词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的,我们无从知晓,不过通过翻阅先秦历史典籍我们不难发现,最迟在西周时期,“君子”已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称谓了,广泛使用在人们生活的各种场合和各种人物身上,并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和喜爱。
君子称谓的泛化,在《诗经》中的表现最为显著,被用来指代周天子、国君、诸侯、卿大夫、贵族阶级、品性良善之人、女子思慕之人、女子丈夫、主人或朋友,等等。

① 指代周天子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雍雍,万福攸同。
(《诗经·小雅·蓼萧》)
直译:
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晶晶亮。既已见到周天子,我的心情真舒畅。一边宴饮边谈笑,因此大家喜洋洋。
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浓又亮。既已见到周天子,感到恩宠又荣光。您的德行洁无瑕,祝您长寿永无疆。
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润又亮。既已见到周天子,快乐非常心悦畅。如同兄弟情意浓,美德无瑕寿且长。
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浓又浓。既已见到周天子,精致马勒饰黄铜。銮铃悦耳响叮当,万般福祉归圣躬。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师。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鞸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诗经·小雅·瞻彼洛矣》)
直译:
望着眼前那洛水,水势茫茫在流淌。周王来到洛水滨,福禄多如茅茨样。蔽膝闪着赤色光,六军统帅检阅忙。
望着眼前那洛水,水势茫茫在流淌。周王来到洛水滨,剑鞘饰玉真堂皇。周王将享万年福,保他家室永兴旺。
望着眼前那洛水,水势茫茫在流淌。周王来到洛水滨,福禄全聚他身上。周王将享万年福,保其国家用安康。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诗经·小雅·旱麓》)
直译:
瞻望那边旱山山底,榛树楛树多么茂密。和乐平易的周文王,求福就凭和乐平易。
圭瓒酒器鲜明细腻,金勺之中鬯酒满溢。和乐平易的周文王,天降福禄令人欢喜。
老鹰展翅飞上蓝天,鱼儿摇尾跃在深渊。和乐平易的周文王,怎会不去培养青年。
清醇甜酒已经满斟,红色公牛备作牺牲。用它上供用它祭祀,用它求取大的福分。
柞树棫树那么茂盛,百姓砍来焚烧祭神。和乐平易的周文王,神灵要来把你慰问。
葛藤一片到处长满,蔓延缠绕树枝树干。和乐平易的周文王,求福有道不邪不奸。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诗经·大雅·假乐》)
直译:
丰度翩翩而又快乐的周王,拥有万众钦仰的美好政德。您顺应老百姓也顺应贵族,万千福禄自会从上天获得。上天保护您恩佑您授命您,更多的福禄都由上天增设。

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诗经·小雅·角弓》)
直译:
周王有美德,小民也会改变恶习,依附为善的。

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诗经·大雅·卷阿》)
直译:
贤才良士辅佐你,品德崇高有权威,匡扶相济功绩伟。和气近人的周王,垂范天下万民随。
贤臣肃敬志高昂,品德纯洁如圭璋,名声威望传四方。和气近人的周王,天下诸侯好榜样。

② 指代国君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
直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
直译: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被冲刷激荡。士兵白衣红领整装待发,跟随他从曲沃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君主,还有什么不欢乐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白得发光亮。士兵白衣红袖整装待发,跟随他从鹄邑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君主,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
直译: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那是我的君王啊。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到寿命终结也忘不了。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诗经·小雅·车攻》)
直译:
大队人马井然有序转回程,只闻车马行进不闻人语声。君王是多么仁义可信赖啊,一定会成就伟业天下治平!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诗经·小雅·斯干》)
直译:
粗绳索把筑版勒得阁阁响,笨石杵把围墙夯得响咚咚。坚固的大屋风不进雨不侵,尖嘴燕雀贼老鼠也钻不动。这就是咱君主安居的王宫!
宫殿宏大庄严如人之高竦,规制严整如急矢向上直冲,飞檐造型如大鸟振翅翱翔,色彩斑斓远看如锦鸡飞腾。这就是咱君主听政的王宫!
宫殿门庭是那样宽广平正,庭前廊柱是那样稳稳高擎,只见正殿是那样宽敞明亮,连偏殿也是那样富丽堂皇。这就是咱君主休憩地王宫!

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诗经·小雅·小弁》)
直译:
我的君王啊你所持的态度,竟是这样硬心肠使得出来。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肝肠寸断珠泪双流落尘埃。
我的君王啊偏听偏信谗言,就好像嗜饮美酒一样沉迷。我的君王对我不理又不睬,对谗言也不慢慢深究根底。伐树尚需支拄树冠防砸伤,劈柴尚需顺着纹理才容易。我的君王偏偏放掉有罪人,把罪囚的黑衣往我身上披。
没有比那座山更高的大山,也没有比那眼泉更深的泉。我的君王啊不要轻信谗言,要防隔墙有耳贴在墙壁边。不要到我捕鱼的梁坝上去,不要偷着打开我的鱼篓看。我现如今连自身都顾不上,哪还顾得上身后百事难缠!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既醉以酒,尔肴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告。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祚胤。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君子万年,景命有仆。
其仆维何?釐尔女士。釐尔女士,从以孙子。
(《诗经·大雅·既醉》)
直译:
君王赐美酒喝得酩酊大醉,君王赐美食我们饱受恩惠。敬祝君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世世代代永享福禄和祥瑞。
君王赐美酒喝得酩酊大醉,您又令人奉上佳肴和美味。敬祝君王万岁万岁万万岁,您的美名大德永远放光辉。
您的伟大光辉是那样长盛,高风亮节将使您必得善终。好的结局说明有好的开端,先王替身发出美好的祝愿。
他到底说出什么样的预言?祭祀用的笾豆净洁而美好;亲朋好友们都来维护辅助,同把隆重热烈氛围来营造。
隆重热烈氛围非常合时宜,敬祝伟大君王嫡传有孝子;孝子贤孙世世代世永相继,祝愿您的家族永受天赐予!
您的家族领域到底有多大?王家深宫内的道路细又长。敬祝伟大的君王万寿无疆,上天永赐您福禄远子孙旺!
您的子孙后代将来怎么样?上天让他们遍享福禄富贵。敬祝君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上天授予您大命永远附随!
上天授予的大命如何附随?上天赐予您有德行的嫔妃。上天赐予您有德行的嫔妃,自有孝子贤孙世代永不亏!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诗经·小雅·巧言》)
直译:
祸乱当初刚生时,谗言已经受宽容。祸乱再次发生时,君子居然也听从。君子闻谗如怒责,祸乱速止不严重;君子如能任贤明,祸乱难成早已终。
君子屡次立新盟,祸乱因此便增长。君子相信那盗贼,祸乱因此势暴狂。盗贼谗人话甜蜜,祸乱因此得滋养。谗人哪能尽职守,只能为王酿灾殃。
巍然宫室与宗庙,君子将它来建起。典章制度有条理,圣人将它来订立。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蹦跳窜行那狡兔,遇上猎狗被击毙。
娇柔袅娜好树木,君子自己所栽培。往来流传那谣言,心中辨别识真伪。夸夸其谈说大话,口中吐出力不费。巧言动听如鼓簧,厚颜无耻行为卑。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岂弟君子,民之攸塈。
《诗经·大雅·泂酌》
直译:
远舀路边积水潭,把这水缸都装满,可以蒸菜也蒸饭。君子品德真高尚,好比百姓父母般。
远舀路边积水坑,舀来倒进我水缸,可把酒壶洗清爽。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归附心向往。
远舀路边积水洼,舀进水瓮抱回家,可以洗涤和抹擦。君子品德真高尚,百姓归附爱戴他。

③ 指代诸侯、卿大夫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
直译: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直译:
左边有人来辅佐,君子应付很适宜。右边有人来相佑,君子发挥有余地。只因君子有其长,所以祖业能承继。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诗经·小雅·庭燎》)
直译:
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还早天未亮。庭中火烛放光芒,诸侯大臣快来到,好像车铃叮当响。
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还早无晨光。庭中火烛明晃晃,诸侯大臣快来到,好像车铃响叮当。
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将尽露晨光。庭中火烛仍明亮,诸侯大臣快来到,看见旌旗在飘扬。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汎汎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诗经·小雅·采菽》)
直译:
采大豆呀采大豆,用筐用筥里面盛。诸侯公卿来朝见,王用什么将他赠?纵没什么将他赠,路车驷马给他乘。还用什么将他赠?龙袍绣衣已制成。
翻腾喷涌泉水边,我去采下水中芹。诸侯公卿来朝见,看那旗帜渐渐近。他们旗帜猎猎扬,鸾铃传来真动听。三马四马驾大车,远方诸侯已来临。
红色护膝大腿上,裹腿在下斜着绑。不致怠慢不骄狂,天子因此有赐赏。诸侯公卿真快乐,天子策命颁给他。诸侯公卿真快乐,又有福禄赐予他。
柞树枝条一丛丛,它的叶子密密浓。诸侯公卿真快乐,镇邦定国天子重。诸侯公卿真快乐,万种福分来聚拢。左右属国善治理,于是他们都顺从。
杨木船儿水中漂,索缆系住不会跑。诸侯公卿真快乐,天子量才用以道。诸侯公卿真快乐,福禄厚赐好关照。从容不迫很自在,生活安定多逍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诗经·小雅·采薇》)
直译: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卿大夫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卿大夫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直译:
南山生柔莎,北山长嫩藜。君子很快乐,为国立根基。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期。
南山生绿桑,北山长白杨。君子很快乐,为国争荣光。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疆。
南山生枸杞,北山长李树。君子很快乐,人民好父母。君子真快乐,美名必永驻。
南山生鸭椿,北山长菩提。君子真快乐,高年寿眉齐。君子真快乐,美德充天地。
南山生枳椇,北山长苦楸。君子很快乐,那能不长寿。君子真快乐,子孙天保佑。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诗经·小雅·湛露》)
直译:
早晨露珠重又浓,太阳不出不蒸发。如此盛大的晚宴,不喝一醉不回家。
早晨露珠重又浓,挂在丰茂草丛中。如此盛大的晚宴,设在宗庙真隆重。
早晨露珠重又浓,洒在枸杞酸枣丛。光明磊落的君子,个个都有好名声。
高大椅树和梧桐,结的果实一重重。和乐宽厚的君子,处处表现好仪容。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
(《诗经·大雅·云汉》)
直译:
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满天星辰微光闪闪。公卿大夫众位君子,祷告上苍不要停缓。死亡之期已经临近,不弃前功不怕困难。

鞫人忮忒,谮始竟背。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诗经·大雅·瞻卬》)
直译:
罗织罪名穷陷害,前言后语相违背。难道她还不狠毒?穷凶极恶又有谁!好比奸商发横财,君子洞察目了然。妇人不该理朝政,蚕织女工全抛开。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19 10:51:06 +0800 CST  

④ 指代贵族阶级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直译: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诗经·小雅·都人士》)
直译:
当日京都的人士,穿着狐裘毛色黄。他们仪容没改变,说话出口就成章。回到西周旧都城,引得万民仰首望。
当日京都的人士,头戴草笠丝带飘。娴雅端庄贵族女子,稠密头发如丝绦。不见往日的景象,心里郁闷又苦恼。
当日京都的人士,塞耳晶莹真漂亮。娴雅端庄贵族女子,人称尹吉好姑娘。不见往日的景象,心中郁郁实难忘。
当日京都的人士,丝绦下垂身边飘。娴雅端庄贵族女子,卷发犹如蝎尾翘。不见往日的景象,跟随他们身后瞧。
不是故意垂丝带,丝带本来有余长。不是故意卷曲发,头发本来向上扬。不见往日的景象,心情怎能不忧伤。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诗经·小雅·小明》)
直译:
长叹息你们这些身居高位的贵族,莫贪图安逸坐享福分。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交正直之士亲近贤人。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福祉鸿运。
长叹息你们这些身居高位的贵族,莫贪图安逸碌碌无为。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与正直之士亲近伴随。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洪福祥瑞。

⑤ 指代品性良善之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直译: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直译: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有文采的高雅之士,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有文采的高雅之士,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有文采的高雅之士,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有文采的高雅之士,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有文采的高雅之士,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诗经·国风·周南·樛木》)
直译: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葛藟攀绕在树上。一位快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行去安抚人。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葛藟覆盖在树上。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行去扶助他人。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葛藟缠绕在树上。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行去成就他人。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
直译: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访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诗经·国风·曹风·鸤鸠》)
直译: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诗经·小雅·鼓钟》
直译:
敲起乐钟声铿锵,淮水奔流浩荡荡,我心忧愁又悲伤。遥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怀念永难忘。
敲起乐钟声和谐,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忧愁又悲切。遥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无邪。
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难受。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传扬垂千秋。
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配以雅乐和南乐,籥管合奏音更真。

⑥ 指代女子思慕之人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经·国风·召南·草虫》)
直译:
听那蝈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愁又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思真凄切。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薇菜苗。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块垒消。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诗经·国风·秦风·晨风》)
直译:
傍晚光景小鹰隼疾飞掠过,栖落在郁郁苍苍的北树林。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忧心忡忡满怀担心。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
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梓树榆树繁茂成荫。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满怀悒郁忧心如焚。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
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山梨。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迹,内心里忧心忡忡如醉如痴。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早忘了我啊没有丝毫记忆!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
直译: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到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到那君子,赐我贝币千百朋。
荡漾水面杨木舟,随着波涛任漂流。已经见到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无忧。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诗经·小雅·隰桑》)
直译:
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儿茂盛掩枝柯。我看见了他,快乐的滋味无法言喻!
洼地桑树多婀娜,枝柔叶嫩舞婆娑。我看见了他,如何叫我不快乐!
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儿浓密黑黝黝。我看见了他,说着情言爱语,体会着他执着的爱意。
心里对他深深爱恋,却欲说还休。心中对他有深深的爱意,哪天能够忘记?

⑦ 指代女子丈夫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
直译: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雷》)
直译: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阳坡震撼。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边上响起。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脚下轰鸣。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直译:
丈夫服役去远方,服役长短难估量,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已经进了窝,太阳也向西边落,牛羊成群下山坡。丈夫服役在远方,教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去远方,每日每月恨日长,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鸡纷纷上了架,太阳渐渐也西下,牛羊下坡回到家。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诗经·国风·邶风·雄雉》)
直译:
雄雉在空中飞翔,舒展着五彩翅膀。我如此思念夫君,给自己带来忧伤。
雄雉在空中飞翔,上下鸣唱声嘹亮。我那诚实的夫君,实让我心劳神伤。
看日月迭来迭往,思念是那样悠长。道路相隔真遥远,何时才能回家乡?
那些在位官员们,不知我夫德高尚。不贪荣名不贪利,为何让他遭祸殃!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
直译:
战车轻小车厢浅,五根皮条缠车辕。游环胁驱马背拴,拉扯皮带穿铜环。坐垫纹美车毂长,驾着花马鞭儿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住在木板搭的房,让我心烦又忧伤。
四匹雄马健又壮,驭手握着六条缰。青马红马在中间,黄马和黑马在两旁。龙纹盾牌并一起,铜环辔绳串成行。思念夫君人品好,他在家时多温暖。何时是他归来日,让我对他长思念。
四马轻身步协调,三棱矛柄镶铜套。巨大盾牌花纹美,虎皮弓套镂金雕。两弓交错插袋中,弓檠夹弓绳缠绕。思念夫君人品好,若醒若睡心焦躁。安静柔和好夫君,彬彬有礼声誉高。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诗经·小雅·出车》)
直译:
无名虫在草丛里嘶嘶鸣唱,蚱蜢轻灵地跳跃在草尖上。妻子已经好久没见我的面,一副忧心忡忡的可怜模样。可以想像得到她见我归来,那渴盼躁动的心必将安放。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归国途中顺便把西戎扫荡。

⑧ 指代主人或朋友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诗经·国风·秦风·车邻》)
直译:
众华车跑起来轱辘响粼粼,高头骏马额顶雪白如戴星。贵族青年还没进去见君子,等着守门的小臣通禀传令。
君子门前高坡上栽着漆树,洼地里生长着茂盛的板栗。他诚惶诚恐地拜见了君子,君子邀他并肩坐下奏乐器。啊呀趁现在快及时行乐吧,人生易老转眼八十日偏西。
君子门前高坡上栽着蚕桑,洼地里长着茂盛的大叶杨。他诚惶诚恐地拜见了君子,君子邀他并肩坐把笙吹响。啊呀趁现在快及时行乐吧,说不定哪天闭眼进了天堂。

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
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诗经·小雅·鱼丽》)
直译:
鱼儿钻进竹篓里结伴游啊,有肥美的黄颊也有小吹沙。热情的主人有的是美酒啊,不但酒醇味美而且席面大!
鱼儿钻进竹篓里结伴而游,肥美的鲂鱼黑鱼各有一头。热情的主人家待客有美酒,不但宴席丰盛而且酒醇厚!
鱼儿呼朋引伴往竹笼里钻,鲇鱼游得快来鲤鱼跳得欢。热情好客的主人有美酒啊,不但酒醇美而且珍馐齐全!
食物丰盛实在妙,质量又是非常好。食物甘美任品味,各种各类很齐备。食物应有尽有之,供应也都很及时。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
直译:
南方出产鲜美鱼,鱼群游动把尾摇。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宴饮乐陶陶。
南方出产鲜鱼美,鱼群游动随水流。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宴饮乐悠悠。
南方有树枝条弯,葫芦藤蔓紧相缠。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宴饮乐平安。
鹁鸠翩翩空中翔,四面八方集树上。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欢饮劝满觞。

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
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
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尔酒既旨,尔肴既时。岂伊异人?兄弟具来。
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几有臧。
有頍者弁,实维在首。尔酒既旨,尔肴既阜。岂伊异人?兄弟甥舅。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
(《诗经·小雅·頍弁》)
直译:
鹿皮礼帽真漂亮,戴着皮帽为哪桩?你的酒浆都甘醇,你的肴馔也很香。来的哪里有外人,都是兄弟坐一堂。
爬藤茑草与女萝,攀援松柏才生长。未曾见到君子面,忧心忡忡实难当。既已见到君子面,才有喜悦没忧伤。
鹿皮礼帽真漂亮,戴着皮帽为哪桩?你的酒浆都甘醇,你的肴馔也很香。来的哪里有外人?兄弟都来聚一堂。
爬藤茑草与女萝,攀援松柏才生长。未曾见到君子来,忧思满怀实难当。既已见到君子面,没有烦恼喜洋洋。
鹿皮礼帽真漂亮,端端正正戴头顶。你的酒浆都甘醇,你的肴馔真丰盛。来的哪里有外人?都是兄弟和舅甥。
如同雪花飘眼前,冰珠阵阵坠满天。死亡日子难逆料,时间无多难相见。今夜开怀应畅饮,君子行乐惟欢宴。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诗经·小雅·瓠叶》)
直译:
瓠叶翩舞瓠瓜香,采来做菜又煮汤。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酒杯请客尝。
野兔肉儿鲜又嫩,烤它煨它味道美。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敬客喝一杯。
野兔肉儿鲜又嫩,烤它熏它成佳肴。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回敬礼节到。
野兔肉儿鲜又嫩,煨它烤它成美味。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劝饮又一杯。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19 10:51:39 +0800 CST  

3、君子称谓的道德化

通过对《诗经》中君子称谓的归纳,我们不难发现,君子称谓在西周时期出现了严重泛化的现象,其所指代的对象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也毫不夸张。不过,《诗经》中对于君子称谓的广泛使用,不仅生动地呈现了当时社会所流行的君子风尚,也清晰地展现了君子称谓的泛化过程。
通过对上述归纳结论的深入分析,我们又不难发现,君子称谓的泛化过程并非杂乱无章,无论是指代周天子、国君、诸侯、卿大夫、贵族阶级,还是指代品性良善之人、女子思慕之人、女子丈夫、主人或朋友,都蕴含着一种共同的、稳固的精神特质——崇高和美好。
这或许正是君子称谓被泛化的原因,也是君子称谓后来被道德化的基石。
例如,《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之名也已!”
直译为:哀公问道:“什么叫做给父母脸上争光?”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是人的一种美名。百姓送他这样一个称呼,说他是‘君子之子’,这也就是使其父母成为君子了,这就是给他的父母争得美名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明了君子称谓蕴含了崇高和美好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君子作为一种美名,在当时社会的流行和受欢迎程度,这与《诗经》中君子泛用的情况相吻合。
由此可见,君子之所以被道德化和之所以能被道德化,并非凭白无故。
事实上,君子称谓被道德化,是从一开始就被人们所赋予了的。
例如,《诗经·国风·鄘风·鹑之奔奔》曰: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直译:鹌鹑尚且双双飞,喜鹊也是成双对。这人心地不善良,为何以他为兄长。喜鹊尚且成双对,鹌鹑也是双双飞。这人丝毫没良心,为何把他当国君。
由此可见,从“君”字指代国君开始,人们就已经把道德内涵注入其中,要求君主们在享受尊贵、安逸和奢华的同时,还要有亲民、正直、良善的品行,否则就不配为君。
而君子作为国君之子,到后来泛指诸侯公卿等贵族阶级,自然也是十分尊贵的,自然也要有良好的德行和修养,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崇拜和向往的对象,而这种社会风尚又促使君子称谓进一步泛化。
同时,君子称谓虽然一度泛化,但人们对于君子品质的一些核心观念,却在演变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并被人们所普遍认可和接受。比如,风度翩翩的外表、彬彬有礼的涵养、博学多才的学识、正直高尚的品行等等,这些都为君子称谓的道德化奠定了基础。
另外,君子称谓的道德化既有其自身的先天条件,又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还有的则流落民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使得“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几乎不受限止,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修”(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
私学的兴起直接导致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一个是造就诸子百家,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化大思潮;一个是为士族的崛起创造了必要条件。
首先,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时代大变革之下,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纷纷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解决之道。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观察角度不同,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害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各种学说、思想纷纷涌现,整个社会的学术氛围十分活跃。诸子百家便是在这种形势下,为扩大各自的影响力,纷纷开办私学、著书立说、四处游说,进而形成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景象。
当时,由于社会政治权势集团众多,大家虽然实力不同但地位相当,得以保持各自为政,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于是,各学术团体基本上都选择了相对独立的政治立场,他们虽然会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却并非政治附庸,并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秉持“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的思想。
“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然后,由于私学“有教无类”社会共识,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有学问的人便开始多了起来,士族阶级也因此具备了崛起的条件。
当然了,士族的崛起还跟当时社会流行的“养士”之风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了掌控天下的能力,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侵略吞并,纷争不断。为了生存和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各诸侯国竞相招贤纳士,尝试运用各类人才和各种思想学说,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就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族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给解放了出来,不仅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还拥有了无限广阔的政治舞台。
“养士”之风的盛行,是士族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
这种风气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而到了战国时期就更为盛行了。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立论、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也都以“养士”闻名于世,门下食客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士族的崛起不仅有利于诸子百家兴办私学、传播思想和扩大影响,还为他们的学说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使得各家学派都能具备坚实的理论根基,并最终成就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奇观。
然而,就“百家争鸣”而言,无论诸子百家的思想多么庞杂,也无论诸子百家之间的观点如何对立,辩论如何激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文化气质,那就是无不怀抱实现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社会理想。具体到每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就是无不秉持“修其身,忧天下”思想意识。
这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特有的气质,不仅在诸子百家中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而且广泛影响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正是中国君子文化的根源和核心所在。
君子从单纯的称谓到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甚至早在西周以前便已经开始萌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在君子称谓的道德化过程中,诸子百家都有做出相应的贡献,出现了一个“言必称君子”的伟大时代,而尤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贡献最为丰富。
历史上,在宗法制度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是孔子首先将大量的道德因素增加到君子和小人的概念中,并在他的学说中,以君子特指那些高风亮节、有学问、有修执之人,开始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同时又以小人特指那些品行不端,卑鄙无耻的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孔子眼里,君子是“文”与“质”的完美结合。“文”指的是文化的修养,“质”是指人质朴的本性。“质胜文则野”意思是一个人不受文化的熏陶,率性而为,不免会流于粗野。“文胜质则史”是指一个人过多的文化雕饰掩盖了他的本性,就会显得迂腐,死板,所谓的“酸秀才”、“书呆子”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文”与“质”配合得恰到好处,才称得上真君子。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孔子把君子的境界规定得非常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并以此作为所有人都应当追求的最理想的人格。
这种君子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

综上所述,私学的兴起不仅促进了士族的崛起,还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大思潮。而在这种大思潮下,百家虽然争鸣,却无不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于是君子的道德化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崇尚的理想型人格。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19 10:52:19 +0800 CST  


第二节 君子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

“君子”作为一个称谓,经过泛化和道德化之后,成为了一个专用名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并最终形成君子文化。
君子称谓的泛化和道德化过程,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性、人生和社会的不断追问和思考,可以说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不断追问和思考,是君子文化产生的三大原由,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有了儒家文化的“君子”这一理想型人格,并最终成为中国人所特有的人格基调。
君子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关于人格的文化,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闪耀着人类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可以说,中国人的君子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全面、最高尚、最深邃、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人格文化。
那么,君子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呢?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19 10:52:43 +0800 CST  

1、上古先祖们的伟大实践

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有着“超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又是“百国之合”。
的确,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充满智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而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先秦绝对是最为重要的篇章,尤其是关于上古先祖们的内容,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起源,更是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精神的起源、中国哲学的起源、中国智慧的起源、中国人格的起源。
“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叙述,他们对于华夏民族的繁盛和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都做出过卓越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敬仰。
“三皇五帝”的说法历史上有很多种,散见于诸多历史文献,这里选用的“三皇”出自《尚书大传》分别为燧人、伏羲、神农,“五帝”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

燧人氏对于华夏民族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怎么说都不为过,尤其是他发明了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开创者和传播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被后世奉为“火祖”,位列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
火的发明使人类不仅可以吃到熟食,也提升了抵御严寒,以及保护族群的能力,有利地推动了部落群居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华夏民族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伏羲氏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也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位列三皇之一,奉为“地皇”。
据历代典籍的记载,伏羲氏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阴阳八卦之说,成为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他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他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他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伏羲氏的功绩大大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神农氏也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一,奉为“人皇”,也被尊为五榖神农大帝。
相传神农氏为了给人们治病,不顾个人安危亲尝百草,发展了用草药治病的方法,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也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学文化。他发明了刀耕火种的方法,创造了耒耜等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神农氏对华夏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神农精神,就是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五帝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华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据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颛顼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华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据史载,颛顼沉静稳练而有计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
帝喾乃黄帝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也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帝喾前承炎黄、颛顼,后启尧、舜,为奠定华夏根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产,俭节地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尧乃帝喾之子,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也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尧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他还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他还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这种以天下苍生为重之举光辉千秋,他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万世敬仰和尊崇的圣贤大德。早在先秦时期,尧就成为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理想人格的典范,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
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篇》)直译为:尧这样的君主真伟大啊!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孔子对尧的赞美,随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尧所开创的“禅让制”,不仅仅展示了政权更替的一种可能,其背后所蕴含的“天下意识”、“民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允执厥中”等思想,更是构筑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尧的历史功绩怎么赞誉都不为过。
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国号“有虞”,故号“有虞氏帝舜”,后世以“舜”简称,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大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其中政绩最为突出的大禹,后来舜就把帝位禅让给了他。
舜也同样既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又是伦理道德方面理想人格的典范,尤其以孝悌著称于世。相传舜年轻的时候经常遭受父亲、后母和兄弟的虐待、迫害,但他却从来没有放弃孝悌之道,最终成为后世学习膜拜的榜样。
孟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离娄章句下》)直译为: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为天下作了榜样,名传后代,而我还不免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才值得忧虑。忧虑又怎么办呢?象舜一样就是了。

后继先贤
除了“三皇五帝”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先祖圣贤对人民做出过重大贡献,他们的事迹也都是在为中华文明添砖加瓦。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并被后人尊称为大禹。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种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奋斗精神值得后世永远传颂,同时他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之间的交融和团结,为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础。
伊尹是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伊尹年轻的时候就常怀天下之志,当他看到夏桀昏庸暴虐,就决定辅助商汤打败夏桀,并最终实现了救民于水火的理想。然后,作为商朝的开国元勋,他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富强兴盛立下汗马功劳,被后世奉祀为“商元圣”。
另据传,商朝的第四位君主太甲继位后,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于是,伊尹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汤陵社区),让他自己反省,自己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三年后伊尹还政于太甲,准备告老还乡时,乃陈述“纯一之德”告戒太甲。
伊尹说:“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商书》)
直译为:现在嗣王新受天命,要更新自己的品德;始终如一而不间断,这样就能日日更新。任命官吏当用贤才,任用左右大臣当用忠良。大臣协助君上施行德政,协助下属治理人民;对他们要重视,要慎重,当和谐,当专一。德没有不变的榜样,以善为准则就是榜样;善没有不变的准则,协合于能够保持纯一的人就是准则。
伊尹从善修德的思想,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在《毛泽东早期文稿》曾给予伊尹高度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周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姬昌继承西伯侯之位,克明德慎刑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服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邘国等国,在位四十二年后称王,史称周文王,为后来的武王伐纣灭商奠定基础。
据说,周文王善于推演《周易》,《史记》有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政治理念。文王的《周易》后来成为了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
周公,姬姓,名旦,乃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制礼作乐,是他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礼”发源极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据《说文解字》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所以“礼”最初只是人们祭神求福的特定仪式。周公“制礼”则是为了满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周公之“礼”,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然后强调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
这种礼乐制度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影响最大,也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对于祖先的崇拜,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又是“百国之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和发展,最终成就了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人类文明。
追根溯源,通过翻阅史册典籍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上古先祖们虽然生产力条件有限,但却从来都没有闲着,他们每天关心、讨论和执行的都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这种天职心、使命感渗透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基调,更是君子文化的基调。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19 10:53:09 +0800 CST  

2、西周时期的宗法和礼乐制度

夏朝的建立结束了原始部落社会的禅让制,开启了封建世袭制社会。到了商朝时期,这种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治理行之有效。而到了西周时期,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周王朝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更加完备的社会治理体制,归纳起来有四大制度:分封制(封建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解决的是地域管辖权的问题;井田制解决的是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宗法制解决的是社会等级问题;礼乐制解决的是社会规范的问题。
虽然分封制到了秦朝以后被郡县制所取代,而井田制则是自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之后,就开始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却十分深远,而宗法制和礼乐制更是在后世的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对中国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等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另外,这套宗法制度还有君统和宗统之分,嫡出和庶出之别。天子诸侯的继统为君属于君统,卿大夫士的继统为臣属于宗统,向来有“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的说法。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子、嫡出,即正宗之意。妾室为庶,系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宗法上,嫡为大宗,独享尊贵;庶为小宗,依附大宗。
后来,在各王朝统治者的继承、发展和改造过程中,这套宗法制度逐渐形成了由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在这套宗法体系中,周天子为天下之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为封地国君,负责各自邦国的统辖,听命于周天子。国君之子称作君子,这便是“君子”一词的最初由来。
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变迁,君子称谓开始泛化,逐渐成为对王侯贵族们的称号。再后来,无论是君统还是宗统,由于大宗在宗族中享有的尊贵地位和统治权利,大宗里的男性也开始以君子相称,其余由次子和庶子组成的小宗里的男性则统称为小人。直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君子一词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才开始泛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由此可见,君子一词诞生于分封制,发展于宗法制。

礼乐制度

“制礼作乐”相传为周公创制,他通过建立这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将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的各种宗法封建制度合法化、礼仪化,以便平衡权利的分配制度。
所谓“制礼”,实际上是将一种等级制度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以及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加以严格的区分,确保了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所谓“作乐”,则是将乐舞与礼仪相结合、相配合。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丧等都各有相应的礼仪和乐舞,而且根据等级的不同,又有严格区分。
例如祭祀的规矩,天子祭天地,祭五祀;诸侯祭山川、五祀,不能祭天地;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先人。又例如对死的称谓,天子死曰崩,卿大夫死曰薨,卿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才曰死。另外,礼仪制度还对于各个等级的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违反规定,便视之为非礼。
周公用这种繁琐的礼乐制度把等级思想灌输到各个层级的人群中,使其能够安分守己、各尽其职、循规蹈矩、永不犯上。

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农田制度的变革,“籍”的方法废除不用,这时籍礼只是统治者用来表示关心农业生产的礼仪。由于军队成分和战斗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大搜礼就失去作用。由于地方组织的改变,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的性质也不同了。这时由于中央集权政体的建立,执政者统治的需要,重视的是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
周礼是由周公创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周王朝的长治久安,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挟天子以令诸侯”,社会呈现一片“礼坏乐崩”的局面。
尽管如此,西周的礼制并没有因此消亡,反而在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大变革后,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
例如,《荀子·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宗族的根本;君主是治国的根本。没有天地,人怎么生存?没有先祖,人从哪里来?没有君主,天下怎么太平?这三者缺少一个方面,天下就无法安宁。所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荀子的这篇文章着重阐述了礼的由来、礼的根本,以及祭礼和丧礼等,其中对丧礼讲得特别详细,是在为当时的礼乐制度探寻理论根据,尤其是提出“敬天地、尊先祖、隆君师”的三本之说,直接形成了后世“天地君亲师”的封建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无不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乐,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八音为乐器分类,按照制作材料不同分别是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西周是一个在乐舞方面集大成的时代,着力对前代的乐舞加以整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汉民族乐舞为主体,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乐舞的中国乐舞传统,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乐舞制度。
为建立符合自身政治需要的乐舞制度,西周天子在王宫中设置专门掌管乐舞的机构——大司乐。据《周礼·春官》,大司乐内有从事演奏、舞蹈、歌唱、讽诵、教育的乐工舞人近一千五百人。而这些乐工又在二十余种乐官的分掌之下,各司其乐技,组成王宫乐队,为周王室的祭祀、丧葬、军旅、燕飨、御射等活动服务。这当中,大司乐是乐官之长,掌管所有的王宫乐事和乐教,用乐语、乐德教育“国子”们,教他们六大舞,掌管祭乐的规格、时间以及禁止用乐的场合、时间,审查、筛选不好的乐舞,掌管为天子陪葬的乐器。
西周王朝还把传统乐舞和当时新创制的乐舞加工整理,名为“六舞”或“六代之乐”,其中有:《云门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根据《周礼·春官·大司乐》的说法,《云门》为黄帝时的乐舞,用以祭祀天神;《大章》为尧时所创,用以祭祀地神;《大韶》相传为舜时的乐舞,用以祭祀四望,即四方,也有认为是指名山大川或日月星辰;《大夏》相传为夏禹时的乐舞,用以祭祀山川;《大濩》为商汤的乐舞,用以祭祀周的始祖姜嫄;《大武》是表现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以祭祀周的祖先。
“六舞”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舞”和“武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属文舞,舞时左手执龠(形状像排箫的乐器),右手秉翟(用野鸡尾装饰的道具)。《大濩》、《大武》属武舞,舞者手里拿着朱干(盾)玉戚(斧)。
西周王朝不仅在王宫设置规模庞大的乐队,还对全天下的乐舞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例如: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四面乐队、八佾之舞;诸侯享用三面乐队(缺北面),六佾之舞;卿大夫享用二面乐队(缺北面和东面)、四佾之舞;士族则只能享用一面乐队(只有南面)、二佾之舞;庶民百姓一般没有享用乐舞的权利。这些乐舞方面的规定属于国家法令,各个阶层的人们必须严格遵照执行,来不得半点含糊,否则是会招致杀身之祸的。
乐舞原本只是文化娱乐活动,但西周王朝却把它与礼仪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尊卑有别的等级制度,规范和约束着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尊卑有别、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里。
乐舞的政治统治和社会教化功能在西周王朝表现得异常突出,已经达到了一个礼乐不分家的地步,所谓“礼之所及乐必从之”,在国家治理上起着稳定人心、道德内省、教化言行、强化等级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周公让“礼乐”成为周朝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经过长期的一以贯之和潜移默化之后,礼乐也开始成为周朝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在贵族阶层“知礼习乐”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例如,《礼记·曲礼上》说:“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人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遇到国君凭轼行礼时,大夫就要下车示敬。遇到大夫凭轼行礼时,士就要下车示敬。礼制不下及于庶人,刑罚不上及于大夫。受过刑罚的人,不宜让他在国君左右。
尽管如此,礼乐制度的影响力早已超越阶级和阶层,成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共识,虽然后来因为仪式繁琐一度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桎梏,但在当时社会却是各族、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准则,构造了此后几千年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实质内核,对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树立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丰碑,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19 10:53:26 +0800 CST  

3、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古思潮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变革的风潮此起彼伏,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的士人也开始四处游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形成各自独特的对于改造社会的政治思想主张。
后来,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政治思想主张,让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分歧,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毫无疑问,诸子百家的思想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无不是在汲取了前朝古人的智慧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对于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股文化复古的风尚和思潮。
以儒、道、墨三家为例,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皆源自前朝先祖对于世界的看法。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说由于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等学术观点,同时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杰出贡献,创立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子曾师从史角之后,专门研习周礼。史角,乃东周史官。鲁惠公使大夫宰让向周天子请郊庙之礼,桓王遣史角赴鲁授礼,后来便留居于鲁。由此可见,墨子对于西周礼乐制度也是十分感兴趣的。
墨子还曾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精研《诗》《书》《春秋》等历史文化典籍,只因不满于儒家过度推崇西周烦苛的礼乐制度,才走上了弃周道而用夏政的学术道路。
墨子不仅勤奋好学更善于独立思考,最终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思想巨子。同时,他也是位大爱无言的圣贤,因为他是整个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他的思想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和《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 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处于其中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子学识博古通今,思想博大精深,曾两次传道授业解惑于孔子,《道德经》是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主要范畴是“道”,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为为”,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伟大创造。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孔子本人也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因为是庶出,再加上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从小就意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十五岁便立志要做学问。孔子的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学习过程中也会碰到无数的难题,他便向自己身边各行各业的人求教,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而如果是能遇到有学识的人,就更加不会错过求教学习的机会。
《左传·昭公十七年》上记载说,这一年的秋天,郯子来鲁国朝见,昭公和他一起饮宴。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上古帝少皞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子数典述祖,侃侃而谈,把上古五帝分别以云、火、水、龙和鸟命名百官,以及少皞氏以鸟命名百官的各种由来全部解释了一遍,很好地回答了昭子对于上古官职的困惑,引得众人对他的渊博学识钦佩不已。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立刻就去进见郯子,并向他学习古代官制。不久以后,孔子还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在天子那里失去了古代官制,官制的学问还保存在远方的小国’,这话还是可以相信的。”
另据载,孔子还曾带着自己的徒弟南宫敬叔,到周朝王城洛邑向老聃学习礼制,还特意去拜访了苌弘,求教有关乐制方面的知识。
孔子除了善于向别人请教外,自己读书也十分勤勉。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串书简的牛皮绳子都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这便是“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通过博览国家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又通过不断地向贤能之人求教,掌握了大量西周“礼乐”制度方面的知识,为自己创立儒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影响此后中国二千多年的社会主流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诸子百家为了改造社会,为了阐述各自的学术思想,必须从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西周“礼乐”制度甚为推崇。
例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
只能阐述古圣先贤的思想不能有所发挥;相信而且推崇古代的东西;在自家乐舞不遵守古训是不可原谅的僭越;不学习周礼就无法安身立命;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孔子的这些言论足见其复古态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当然了,孔子崇尚古制,提倡恢复“周礼”,目的是想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秩序稳定的社会。孔子的思想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在批评现实政治时,自然要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各国君主都能像尧、舜一样圣明。
而在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层面上,孔子同样主张以上古圣贤为榜样,以西周“礼乐”为根本,倡导世人修执君子之风。
孔子一辈子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对于如何“做人”的反思,就是为人的生存寻求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而他苦苦求索的最终答案正是君子。据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倍加推崇和悉心打造。
孔子生前几乎言必称君子,并且以身作则地修执君子之风,可以说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对中国君子文化贡献最大的思想流派。
综上所述,没有上古先祖们的伟大实践,没有西周时期的宗法和礼乐制度的实行,没有诸子百家的复古思潮,中国也不会产生光彩夺目的君子文化。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19 10:53:46 +0800 CST  
4、儒道乃同源,诸子本一家

观点一:儒道的本源都是解决如何看待人性、人生和社会的问题。

观点二:“诸子百家”只是表象,“诸子一家”才是本质。

(注:本小节内容暂缺。)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19 11:01:24 +0800 CST  


第三节 君子文化之时代风尚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期甚为流行,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场合的各种人物身份上,这一点通过翻阅《诗经》便可知之。
在《诗经》中,君子既用来指代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贵族阶级,也用来指代主人、朋友、女子思慕之人、女子丈夫等普通庶民,同时也有用来指代品性良善之人。
可见,君子作为称谓至少在西周时期开始呈现泛化趋势,在当时社会无论是谈论君子,还是称呼君子,都十分流行,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甚至可以说那是一个言必称君子的时代。
《管子》有曰: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隰朋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桓公曰:“善。”
直译:桓公春游,三月天在田野观赏。桓公说:“什么东西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呢?”隰朋回答说:“粟粒,身在甲胄之内,中层有圈城维护,外有尖锐的兵刃。它还不敢自恃其强大,谦虚地自称为栗。这也许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了吧!”管仲说:“禾苗,开始在年少的时候,柔顺得像个孺子;到它壮年,庄重得象一个士人;到它成熟的时候,和悦地愈来愈俯首向根,多么像个君子。天下有了它就安定,没有它就危险,所以叫作禾。这可以同君子之德相比了。”桓公说:“好。”
《管子》的这段记载,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二千六百多年前,齐桓公带领群臣春游的情景。令我们感到新奇的是,当面对着大自然的美景时,齐桓公与隰朋和管仲所谈论的话题正是君子之德。
由此可见,君子之风在当时社会的流行程度,而且君子作为称谓也不仅只是国君之子或贵族们的专称了,已经开始了道德化进程。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19 11:02:01 +0800 CST  

2、君子“六艺”

现在一提到君子,人们认为是指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然而在古代,君子除了要有德之外还要有才,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君子“六艺”的教育体系。
六艺是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是周王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
在中国古代,学生除了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基本著作,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也是古代学生尤其是君子们的必修课。君子六艺学的既有个人修养,又有生活技能,包含着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六艺教育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地实施的,并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


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在古代中国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表现形式,分为五礼。
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吉礼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凶礼是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军礼是指军队里的操练、征伐、田猎的行为规范。宾礼是诸侯国朝见天子时的礼节。嘉礼是指在饮宴婚冠、节庆活动等方面,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


音乐具有娱乐的功能,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抒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的很多情绪得到舒缓和释放。
荀子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而在我国古代更早时期,对待音乐最为看重的便是它的教化作用,并形成了以“礼乐文明”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文明。所谓教化,即是对美好心灵品质的培育与提升。心灵的本性应该是从善、从美的,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弃恶从善,使人的心灵从丑恶的边缘回归到真善美。
六乐指的是周朝时所保存的六套完整的乐舞,按照《周礼·大司乐》的记载,它们是《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古代君子,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文弱书生。为了应付治理国家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文武双全是对他们最起码的要求。所以,射箭便成为了古代君子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并有“五射”这样详细的技能要求。
五射即: 白矢、参连、剡注、襄(音让)尺、井仪。
白矢,即箭穿过鹄的,要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即先发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
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襄尺,即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
井仪,即连中四矢,射在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先秦时代也是一个离不开车的时代,驾车的技巧因此成了君子们的必修课。那时候,一个驾车经验老到的驭手可以在很多场合派上大用场,小到日常出行,大到国家的外交与战争。
驾车的技巧有五御,分别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即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鸣和鸾这些铃铛要响得谐调。
逐水曲,即驾车随曲折的水道疾驰也不致坠入水中。
过君表,即驾车要能通过竖立的标竿中间的空隙而不碰倒标竿。
舞交衢,即驾车在交道上旋转时,要合乎节拍,有如舞蹈。
逐禽左,即在 驾车田猎时,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人射击。


六艺中的书,即识字与造字的学问,为君子教育的基础课之一。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
现在流传下来的“六书”指六种制造汉字的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艺中的数,同样是一门基础课,蕴含着十分深奥的学问。
在古代中国,数除了数学之外,还有理数、气数,以及技术、方法、技巧等含义,通常以阴阳风水等活动为表现。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决日常的土地丈量、工程计算、税赋征收等实际问题外,还有运势推演、占凶卜吉、创制历法等。在这方面,古代中国人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还有力地推动了天文学、物候学、水利学、地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
九数即九九乘法表,是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六艺”是中国古代早期教育体制下的教学大纲,它不仅规定了全面、具体的教学课程,还包括了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这样的教育大纲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古代教育和社会发展,虽然后来随着朝代更迭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却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艺教育制度与后来形成的科举教育制度相比较,有两个方面的重大优势,至今依然值得我们现行的“文凭教育制度”也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① 重视人格教育
《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礼乐教育一直列于课程之首位。尤其是西周,西周统治者吸取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在重武备的同时,提出了“敬德”、“敬礼”的政治主张,以求文治。在课程设置上更是重视礼乐教育。即便是射、御两科也逐渐与礼乐教育相关联,要求射御尊礼,合乎礼节。周公还创制了“礼射”制度,以表祭祀之敬,君臣之礼,长幼之序。
礼乐教育后来为孔子所继承,他在教学实践坚持以礼乐教育为核心,非常注重人的品德教育,并把这些礼乐思想发展到人的自我修养上,使得以君子思想为核心的人格教育逐渐走向文化层面。
礼乐教育本质上属于道德修养教育,不仅教育人守规矩、懂礼貌,而且还要求人从善、从美,自觉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具备君子人格的人。

② 重视技能教育
六艺教育制度是典型的文武兼备的教育,掌握六艺的学生既是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又是能抚琴高歌的文人雅士,同时还是能上阵杀敌的大丈夫,完全符合当时社会对复合型、全能型人才的需要。
从人的发展来说,六艺教育制度既重视人的品性涵养,又重视人的做事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其中的六艺,其实就是六种技能,即演礼的技能、乐舞的技能、射箭的技能、驾战车的技能、文字的技能和计算的技能。
可以说,学以致用是六艺教育的精髓,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任何一门学到精通、熟练后,都可以成为一份职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的教育,更是属于理科范畴,对后世科技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大胆假设一下,若是中国古代一直保持六艺教育思想,而非后来在科举教育制度下,逐渐形成“重文轻理”的偏激思想的话,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绝非历史现在的样子,必定将是一派更加辉煌灿烂的景象。
即便如此,汉朝以后中国还是出现有各种专业技能教育,不管是唐朝的医学、律学、算学、建筑学,还是宋朝胡瑗的治事斋,以及清朝颜元的艺能斋等,无不发轫于六艺技能教育思想。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22 08:42:42 +0800 CST  

3、君子“九思”

君子是中国人对理想人格的具体表达,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君子人格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论述,使得君子这个概念得以走向更加广阔的文化层面,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深入骨髓。
孔子作为君子的最佳推崇者和建构者,不仅最先把道德因素加入到君子概念中,还顺势提出了“君子九思”的教育思想,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对君子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视思明
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不仅要看到人或事物表面的现象,还要看到表面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根源,把人和事看得通透明了。

听思聪
不要听风就是雨,要多听多想,听得聪明,想得全面。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做出错误的判断。

色思温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应该有平和的心态、宽广的胸怀、温润的言语、和蔼的态度、处变不惊的气魄、潇洒自如的气度。太过激烈的言语和太过冲动的行动,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君子应该有比常人更大的气量,比常人更稳定的情绪。

貌思恭
要真诚待人,无论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谦虚恭敬、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既不可以骄傲自大、轻忽他人,也不能趋炎附势、作践自己。要保持一个平常心态,懂得尊重别人,因为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言思忠
要学会说话,懂得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要做到自己的话忠于自己的本心,忠厚诚恳,没有虚假,不能言不由衷、口蜜腹剑。还要讲诚信,敢于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事思敬
做事情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敷衍。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对事情的整个过程和结果负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疑思问
有疑惑就要努力寻求答案,不能为人处事稀里糊涂、不明不白的。要善于提问、敢于提问,不仅清楚自己的疑惑所在,还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在追问和解答中不断提升自我。

忿思难
心绪散乱、愤怒的时候,要想到这种情绪和状态可能带来的祸患和灾难。是君子就要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懂得三思而后行的道理,努力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不做头脑发热的蠢事。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以思考应对之策,不能盲目、草率地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见得思义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清醒,要分辨清楚所能获得的东西来路是否正当,是否是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否是损害他人利益的非分之想,如果是就要坚决舍弃,不能见利忘义。

孔子的“君子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是儒家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重要内容。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此为基础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孔子也因此养成了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性格特征,成为后世人们追求君子人格的楷模。

4、君子“五常”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也是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君子最基本的素养。
“五常”的内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是由孔子的“仁义礼”和“三达德”发展而来的。
《礼记·中庸》中,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两段话直译为: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种,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孟子在孔子“仁义礼”和“三达德”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要求,并且认为这些都是人所固有的本质属性。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章句上》)
直译:孟子说:“至于人本来的性情,则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同情怜悯之心,人人都有;羞耻厌恶之心,人人都有;恭顺敬仰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怜悯之心,就是仁;羞耻厌恶之心,就是义;恭顺敬仰之心,就是礼;是非曲直之心,就是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没有思考过罢了。
后来,到了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又在孟子“四德”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由此形成了“五常”之说。
《汉书·传·董仲舒传》有曰: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直译为:仁、义、礼、智、信是五种恒久不变的道,这是王者应培养整饬的。这五种道能培养整饬好,就能得到天的保佑,鬼神也来赞助他接受祭祀,恩德就会普及到国外,扩大到一切生命。
自董仲舒之后,“五常”开始成为人们为人处事无不遵奉的、最基本的道德法则,它不仅构建起了中国人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成为了中国君子人格文化最核心的内容。
后世人们在“五常”的基础上又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样一套更为丰富和完备的道德标准体系,成为指导君子道德品格修养的基本内容。
可以说,从孔子开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君子人格从来都是最为人们所称颂的理想人格。历朝历代,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对君子人格的修执之道提出过他们的看法,他们的言论和行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君子文化,使其成为中华文明中的光辉篇章。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22 08:43:08 +0800 CST  

第三章 君子文化之博大精深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生存智慧和处世哲学的集中体现,是构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
与西方哲学及文化不同,中华文明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
而中国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到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抽丝剥茧,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君子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博,其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塑造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是中华先民们集体意识的结晶,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极力推崇和建构下,以及诸子百家的悉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在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上至历代帝王将相、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的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
君子文化的本质是人格文化。
君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人格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在孔子看来,君子人格是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是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廉、悌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或者说美好品德,最终聚集、沉淀、融合和升华到一起后的完美呈现。
尽管如此,君子人格却并不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而是有着一整套行为准则和成长之路的触手可及的理想型人格。
在我看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可以算得上是君子行为准则的十五字真言,差不多涵盖了君子言行举止、品格修养、为人处事和为国为民的所有方面,是一套完整的君子守则。
而《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直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礼记·大学》的段话通过一正一反的推论,把君子的成长之路言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后世儒家“八目”之说的出处。所谓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后世人们为追求君子人格而进行道德修养,乃至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
简单了说,君子的行为准则和成长之路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最为提倡和推崇的思想理念,早已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深入到骨髓里,渗透在血液中,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

楼主 柴淅  发布于 2020-09-22 08:43:52 +0800 CST  

楼主:柴淅

字数:66057

发表时间:2020-09-19 18:21: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22 18:27:13 +0800 CST

评论数:3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