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案分析罗——新疆,罗布泊,失踪的科学家和双鱼玉佩事件

前面说到因为陈大化跟随车队跟丢,直接回了营地,所以实际上在穿越湖盆时只有两辆车,王万轩驾驶的212五座吉普车和包继才开的前苏联嘎斯63。
陈大化的8座212上带着电台设备,所以此时他们相当于已经丢掉了可以随时与外交保持联系的电台。

雅丹地貌很有特点,是由因风蚀而形成的一个个小土丘,而让彭加木一行人感到异常苦恼的却不是这些土丘,而是地面。

道路崎岖,汽车颠簸。因为罗布泊干涸,湖水蒸发露出湖底,只剩下表面上不均匀地铺着厚厚一层盐。根据化学家闫鸿建的科考笔记记录,他们一路上压过了大量盐的结晶体,都是正六边形的硬盐壳,网状面。汽车非常难走。这些结晶体最高的达80厘米,大卡车(指包继才驾驶的那辆前苏联嘎斯63)一度歪了!

而对于此,陈百录是这样描述的:车子向湖盆里开,突然‘咕咚’一下,车子掉了下去,黄色的尘土像雾一样无声地腾起,然后像水一样漫过了车身。

他们将车子倒出来,换一个地方,再向从“盆沿儿”向盆里开,再一次地被黄色的尘土埋没。

陈大化解释说:“这种地质叫作‘假戈壁’,表面上看起来像戈壁一样坚硬,但却是虚的,车子一上去立即陷下去,就这样不停地找地方下湖盆,但折腾到天黑,也没有下得湖去。”

当晚探险队只好在湖边上宿营,晚上开会想办法,陈大化提出是不是可以找一条河水的入湖口试试,在他的印象里铁路都是沿着河流修才能修通,因为河流沿岸土地也许相对结实一些。


图为雅丹。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6 22:55:22 +0800 CST  
晕,人名混淆了,后面应该一直是陈百录的话,陈大化早回营地了,下面是更正版。希望大家没被我弄晕。

-------------------------------------------------------------

前面说到因为陈大化跟随车队跟丢,直接回了营地,所以实际上在穿越湖盆时只有两辆车,王万轩驾驶的212五座吉普车和包继才开的前苏联嘎斯63。陈大化的8座212上带着电台设备,所以此时他们相当于已经丢掉了可以随时与外交保持联系的电台。

雅丹地貌很有特点,是由因风蚀而形成的一个个小土丘,而让彭加木一行人感到异常苦恼的却不是这些土丘,而是地面。

道路崎岖,汽车颠簸。因为罗布泊干涸,湖水蒸发露出湖底,只剩下表面上不均匀地铺着厚厚一层盐。根据化学家闫鸿建的科考笔记记录,他们一路上压过了大量盐的结晶体,都是正六边形的硬盐壳,网状面。汽车非常难走。这些结晶体最高的达80厘米,大卡车(指包继才驾驶的那辆前苏联嘎斯63)一度歪了!

而对于此,陈百录是这样描述的:车子向湖盆里开,突然‘咕咚’一下,车子掉了下去,黄色的尘土像雾一样无声地腾起,然后像水一样漫过了车身。

他们将车子倒出来,换一个地方,再向从“盆沿儿”向盆里开,再一次地被黄色的尘土埋没。

对此陈百录解释说:“这种地质叫作‘假戈壁’,表面上看起来像戈壁一样坚硬,但却是虚的,车子一上去立即陷下去,就这样不停地找地方下湖盆,但折腾到天黑,也没有下得湖去。”

当晚探险队只好在湖边上宿营,晚上开会想办法,陈百录提出是不是可以找一条河水的入湖口试试,在他的印象里铁路都是沿着河流修才能修通,因为河流沿岸土地也许相对结实一些。


图为雅丹。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6 22:59:25 +0800 CST  
以下是王万轩的记述:

第二天天一亮开始分头找入湖的河道,借着一条干河道,“假戈壁”被甩在了后面。

但好像是突然之间,四周撤换了舞台布景。身后的北塔山不见了,前方的阿尔金山不见了,天和地不知什么时候粘在了一起,一切可以做为参照物的东西都隐身而去。

“人就像是坐在井里,没有目标,天连着地,地连着天,那情景很恐怖,我心里一个劲地打鼓,为了没有跟上来的电台。”王万轩此时看到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彭加木也有些紧张,手里握着罗盘,不断地修正方向,两辆汽车蛇形着前进,只要向南,不停地向南,就能穿越湖盆。

这一天,汽车蠕动了整整一天才前进了40公里,晚上在湖盆里搭帐篷宿营。


图为罗布泊湖心。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6 23:15:57 +0800 CST  

5月12日,盐壳高低不平的征兆越来越明显。

王万轩说:“一开始,还不算太高,到了下午就越来越高了,十几厘米、二十厘米、三十几厘米,汽车发疯一样地摇摆。”

在后面开大车的包继才也开始不敢紧跟着5座车了,他发现他的汽车轮胎一块块地被盐壳削下来。

然而王万轩声称,因为彭加木急于穿越湖盆,队伍并没有停下来。

根据闫鸿建的记录,探险队一直行进到夜里凌晨2点,因为轮胎磨损太大,才停下来休息,打算天亮后再行进。

5月13日清早6点,考察队派人出去探路。队员们吃惊地发现他们被盐壳包围,大地像是被犁铧深耕过一样,一浪一浪地翻翘着,望不到边儿。继续前进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早饭以后,彭加木召集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分组行动。

于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图为罗布泊湖盆。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6 23:31:47 +0800 CST  
那就是,在化学家闫鸿建和司机王万轩的记述中,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偏差。

两人都声称自己在此次探险过程中又保持记录的习惯,然而,关于这一次的分组行动,两人却对其的描述却有着微妙的不同。

闫鸿建是这样记录的:我们决定分2组行进,副队长汪文先、化学家马仁文等一组,队长彭加木与我等一组,分别向南、西南前进。每前进300-400米,插一个路标,以备实在走不通时能够沿原路返回。

而在王万轩描述下,事实变成了这样:人员分成3组向南、东、西三个方向去探查盐壳范围。为了避免迷失,彭加木想了个主意,将红布撕成条,绑在红柳枝上,每走100米,插上一根。

问题出现了。

探险队到底被分成了2组还是3组?探寻的方向到底是西南,还是东、西?在这里,是谁的话不可靠?谁在误导大家?如果说因为罗布泊的地貌问题,方向很难辨别的话,那么忽略方向,多出来的一组是怎么回事?为神马在同一个队伍里,两个人会对一件事有如此不同的描述?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6 23:50:47 +0800 CST  
在这里,lz今天最开始提到的二手资料的主观性就表现出来了。我们先打消阴谋论的念头,做一个假设:这个误差不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那么我们现在要找的,就是可能会导致这种误差出现的客观因素。
第一种解释,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彭加木召开会议这个事实是真的,但我们不清楚的是参与这个会议的都有谁。是全体队员还是几个科学家。作为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司机,王万轩没有真正参与会议是有可能的。那么会议的几个商议者就是那几名科学家,王万轩只是听从他们的决定,并且将主观猜测的结论误当做事实记下来。

第二种解释,如果王万轩与闫鸿建都参与了会议,那么便有可能是会议中很多人提出了好几个方案,而两人有人记的是最终采纳的方案,而另一人记的是被弃用的方案。

第三种解释,这两人有一人根本没有在探险过程中写任何笔记。大家都明白,人的记忆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模糊的!所以,这个人是在凭借自己的印象在讲述。这就与两人都声称自己记了探险笔记有矛盾,而这个人,可能在自己“在探险途中记笔记”这一点上撒了谎。


图为彭加木失踪后从他的胶卷中冲印出的照片。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00:31:43 +0800 CST  
顺着第三种解释再扯蛋地进一步推测一下,为什么要撒谎?既然两人都声称有工作笔记,也都能拿出工作笔记的原件,那么这个人的工作笔记应该是在彭加木失踪后才匆匆补写的。这个人因为大量信息在脑海中汇集,要记录的事情有太多,所以无法清楚地记起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有可原。可为什么要补写?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人想给我们呈现的是一段“只属于胜利者的历史”?

第四种解释,信息在这两份资料的收录者那里出现差池。闫鸿建的版本出自纪实文学《追寻彭加木》,作者叶永烈是毕业于北大的纪实文学作家。而王万轩的版本出自人民网的编辑许秀华,经百度得知,此人是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化工系的高级工程师,曾担任新疆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不排除有同名同姓现象。


好了,客观可能性已给出。那么,如果完全排除,只剩下主观因素,那么大家都能猜到,可能性只有一种,有人进行了人为地更改。


图为王万轩当年的工作日记。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00:58:44 +0800 CST  
@天边有多远2010 2012-04-27 00:58:04
楼主我对你有意见啊,总不说关键的东西。你说两个人一个说兵分俩路,一个说兵分三路对探寻事实有什么帮助!
-----------------------------
关键的东西两秒钟就说完了,过去的帖子全都有,我只是想把一些大家没见过的细节补充上来,我说了,资料整理,自然是比较细致的功夫,如果想看关键的东西,百度百科很好用。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01:01:31 +0800 CST  
@beckyjirr 2012-04-27 01:00:47
LZ~~~~加油啊!!!!!天天追完才能睡觉啊!!
做梦都梦罗布泊啊!!!!!!
-----------------------------
哈哈,好了,没睡的童鞋赶紧睡觉吧,我也差不多了,今天就到这里,大家晚安,明天见~~~~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01:05:18 +0800 CST  
回复第4818楼,@孩子气的神
@天边有多远2010 2012-04-27 00:58:04
楼主我对你有意见啊,总不说关键的东西。你说两个人一个说兵分俩路,一个说兵分三路对探寻事实有什么帮助!
-----------------------------
@他真TM太有才了 2012-04-27 01:06:02
关键的东西两秒钟就说完了,过去的帖子全都有,我只是想把一些大家没见过的细节补充上来,我说了,资料整理,自然是比较细致的功夫,如果想看关键的东西,百度百科很好用。
--------------------------
楼主的资料是公开的么?为什么好多都是第一次看到?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是公开的,lz也不知道为神马大家都没注意到,但是这些书和采访资料在网上都能搜到,但是很分散琐碎。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01:10:41 +0800 CST  
@床褥未改变 2012-04-27 01:10:40
今晚还写吗?
-----------------------------
不写了,明天再写,安心睡觉去吧!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01:11:54 +0800 CST  
@兰陵十三少 2012-04-27 01:10:26
好久不见的LZ~
-----------------------------
哈哈,好久不见~~~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01:17:00 +0800 CST  
@孩子气的神 2012-04-24 22:18:14
这里又出现了几个让人迷惑的点。
第一,按照夏训诚的说法,建立罗布泊科考队是他和彭加木一起提出的想法,可为什么当1970年科考队决定出发前往罗布泊时,夏训诚这个副队长却没有跟随队伍,反而飞到美国去了呢?
夏训诚给出的理由是“本来打算我和他一起去考察,后来因为在四月份应美国的邀请,中国成立一个沙漠考察团到美国去考察,考察美国的沙漠,一共要求去八个人,当时我就在这八个人之内。后来我就跟彭加木...........
-----------------------------
@白白分明 2012-04-27 09:21:42
这个是不是笔误,应该是1980年
-----------------------------

@下辈子做流水 这个的确是笔误,在线写的,写晕了,应该是1980年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10:08:08 +0800 CST  
这个猜测就涉及阴谋论了,我们先暂且放下,继续往下看。

几个小组分头行动后,发现前方仍然是这种高大的盐壳,高达70-80厘米,最低的也有20多厘米。用铁锹挖到地下1.60米才看见黑色淤泥。因为闫鸿建的记述中没有细节,所以从这里开始使用的是王万轩的版本。

2个小时后,所有人都回来了,盐壳的边谁也没看到。

太阳渐渐升上来,气温越来越高,“叭”“叭”,突然之间盐壳发生了比枪声还要响的炸裂声。中午气温上升到了50℃,炸裂声像是燃放鞭炮一样响成一片,那是盐壳受热发生膨胀、抬升。

“车子动不了,人在汽车下的荫凉里趴着,望着太阳。陈百录热得直说不行了,气也短了,他胖,汪文先也热得受不了,只有我、彭加木等几个瘦子还敢活动,”王万轩说。

下午太阳热度消散一点后考察队在湖盆盐壳下掘了十几厘米,考察盐壳下面含水情况。没有掘到水。晚上再一次开会,讨论怎么办。

“考察队建有一个党支部,彭加木是书记,我是副书记。彭加木给大家动员说,我们是在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业,冒险吃苦怕什么。会上彭提出用八磅重锤砸出一条路来。”陈百录说。

“天哪!你都不知道盐壳区有多大,怎么个砸法?”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10:11:32 +0800 CST  
实在无法继续前进,休息了一下之后,探险队决定沿原路返回。

经研究决定,探险队派陈百录回乌鲁木齐买八磅锤子并到乌鲁木齐军区找军用地图。而探险队一直使用的是一张发黄的前苏联上个世纪40年代的老地图,陈的想法是去找一张军用地图。

“陈百录带来的地图很管用,我们按照地图的标记,没有走原来的路,而往罗布泊西南走,从塔里木河故道出来。”王万轩的小本上清楚地记着行走的路线和每天所走的公里数。

5月30日,探险队汇合后,开始再次穿越湖盆。这一次为减轻嘎斯车,也就是那辆曾经超载的货运卡车的负重,决定只有彭加木、汪文先、陈百录、王万轩、包继才外加电报员萧万能6个人穿湖,8座车拉着其他人从罗布泊外围到米兰汇合。

6月2日,他们的饮用水就已基本用尽。队员们在滚烫的沙砾中艰难地跋涉着,个个渴得嗓子冒烟。他们有时挖一个深坑,把头埋在沙子里呼吸一点潮湿的空气。此时,彭加木的心情更加焦虑,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他一边探路考察,一边寻找水源。一天下午,彭加木忽然发现了一片小草,高兴极了,老远就向大家呼喊:“你们快来看,发现了绿色植物,我们有活路了!”

经过一周异常艰难的努力,考察队终于从东戈里克穿出了罗布泊湖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穿越罗布泊湖盆。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10:41:25 +0800 CST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

实际上早在此时,虽然不太顺利,但需要我们知道的是,这一次科考队的“探路”任务已经完成了。

为了庆祝这次艰难的胜利,也为了庆祝考察活动圆满结束,考察队在农垦总局米兰农场购买了3只羊杀了吃,大家都特别高兴。“每个人都不成样子了,脸晒得暴了皮嘴唇干裂,但每个人收获挺大,特别是彭加木,一个硬皮的笔记本都快记完了”。此时大家的心情就是休整几天之后回家。

然而此时,彭加木却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到罗布泊的东南去考察,然后从东北方向绕道“720”返回。彭加木对陈百录说,罗布泊东南是从来没有考察过的地区,应该乘机多做些工作,得到对罗布泊的完整认识,罗布泊的北部、西部、南部他都走到了,只有东部没有去过。他希望借这次难得的机遇,扩大考察成果。

“大家对这个想法情绪不高,意见相当不一致。又是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又是冒险。在地图上看,新的路线有900公里,比穿湖还要长,大家怕吃苦头。”王万轩记得去还是不去讨论了四五天。

三个司机都坚决不去。沈冠冕不太坚决,从科学考察的角度,多考察一些是求之不得的。从身体的角度又有些吃不消。就在争论中,新疆分院批准的电话到了。

“党员要带头”。但是大家也达成一个原则:往前走,当水或者油消耗一半,探险的路还没走到一半的时候,就立即原路返回。


图为1980年彭加木科考队考察路线。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10:49:00 +0800 CST  
临时起意的第四次科考?

闫鸿建记录,按照原计划,考察工作到此结束,全队沿着南疆公路北上,回到乌鲁木齐。

彭加木却放着平坦笔直的南疆柏油公路不走,建议在归途中进行一次新的罗布泊东线考察,由米兰东进,经过东力克、落瓦塞、山兰子、库木库都克、羊塔克库都克、红十井、开元、新东一号,然后取道吐尔逊北上,返回乌鲁木齐。这样往东绕一个大圈,虽然路途遥远,却很有意义,因为这一带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

于是探险队在米兰采购物资,包括50斤面粉,30斤大米,还有汽油等等。其中,彭加木买了一斤青岛食品厂出产的椰子奶油糖,也就是大白兔奶糖。闫鸿建介绍,这是他的习惯,外出时常带点糖果,当胜利归来或半途休息时,就拿出来“请客”。

6月11日7点30分,米兰农场食堂提前开饭,考察队三辆车离开柏油马路,向东出发。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11:05:26 +0800 CST  
遭遇第一个计划外的困难

而另一位队员,化学家马仁文提供信息,当时彭加木单独乘坐一辆越野车(5座212),由王万轩驾驶;中吉普车(8座212)由陈大化驾驶,带着汪文先、闫鸿建、沈冠冕、马仁文、陈百录和萧万能6人;大卡车(嘎斯63)载着帐篷和供养,由包继才驾驶。

此时天已大亮,鉴于新疆的当地时间比内地晚2小时,北京时间7:30相当于新疆当地时间5:30.

彭加木是个比较乐观的人,经常把困难估计得比较小。依照他的计划,探险队每天行进80-100公里。然而头一天,探险队就遭遇了“吹屁股风”。


所谓“吹屁股风”,是指与汽车行进方向一致的顺风,老是使劲吹汽车屁股。原本顺风推车是件好事,可是在沙漠之中酷暑难当,汽车水箱又都在车头,行车一二十分钟就会沸腾,用司机的行话说就是“开锅”。如果是逆风,风吹车头,还可以促进水箱散热,但是遭遇这种“吹屁股风”,水箱很快就会开锅。司机只好不断停车,打开车盖降温。特别是此行有三辆车,一辆车水箱开锅,另外几辆都得停下休息。

结果第一天车队只前进了46公里。46公里,什么概念?这是汽车在普通公路上用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搞定的距离。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11:32:35 +0800 CST  
前苏联地图是错误的?

一切错误都起源于这张前苏联的地图,这张图在库木库都克的位置清楚地标出了一眼泉井。陈百录说。

作为行政总管,陈百录曾要求彭加木对此行的给养做出预算。但是考虑到车子只能拉8只汽油桶,多了也带不了,这一次决定带5桶油,3桶水。

“彭加木把希望寄托在库木库都克的水井上。在维吾尔语里,库木库都克的意思是‘沙井子’,彭加木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到水的补给。就是不成,再向东到八一泉,也可以补充到水。”陈百录说。

从地图上测算距离,到库木库都克只需要三天的时间。

第一天行进46公里,而第二天(6月12日),只有更糟没有最糟,车队只前进了40公里。
夜里11点开始又刮起大风,考察队员们连觉也无法睡。有队员开始泄气,提议取消东进计划,回米兰去。凌晨2点,彭加木召开会议,但是狂风怒号,飞沙走石,队员们即使大声吼叫着发言,别人也无法听清楚。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11:47:45 +0800 CST  
遭遇第二个困难

不只有“吹屁股风”而已,这一路以来,探险队都是在“假隔壁”上行进。正面虚实深浅不清,车子不敢走。而那张前苏联地图上标注的水井,又像一个海市蜃楼的诱惑,给予彭加木和探险队无限的希望。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两个关键性的线索已经抖出来了:水井,大白兔奶糖。
之前大家一直议论纷纷的“水井”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早已出现在一张地图里,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这就是彭加木失踪时留下的纸条上“水井”一词的来源。


由于对实际情况估计的严重不足,一连三天,探险队走了不到200多公里,水和油已经消耗了一半。

第四天,陈百录的回忆是这样的。按照约定,应该返回了,前路漫漫,大家都有些动摇。这天夜里,一场大风乘机“打劫”了考察队的营地。

“大风掀走了帐篷顶,大家伙一人抱一根帐篷杆在风中摇晃,彭加木就抱着帐篷杆在大风里给大家打气。”

所有人都对这一幕记忆深刻,沈冠冕、陈百录、王万轩、包继才,所有的人在回忆中都加重并强调了这个大风的晚上。

“彭加木在风里连喊带叫:科学精神就是探险,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胜利将要到来的时刻,大家要挺住,决不后退一步,风不会永远刮的‘!风刮了一夜,那一夜没有人能睡着觉。”他们说。彭加木的勇敢鼓舞了大家。

大家都知道彭加木是患有两种癌症的人,年龄又是考察队最大的,在职务上是队长又是新疆分院的副院长,他都能坚持挺着,大家就不能躺下,他向前,大家就不能后退。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7 12:04:17 +0800 CST  

楼主:孩子气的神

字数:32728

发表时间:2012-04-23 04: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16 18:56:04 +0800 CST

评论数:173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