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案分析罗——新疆,罗布泊,失踪的科学家和双鱼玉佩事件

太晚了,今晚就停在这里,明天继续哦!
大家晚安!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4 01:04:11 +0800 CST  
今天有事可能扒不了多久,抱歉。很高兴大家都和lz一样关注这个事情。

lz的主要任务不是找答案或者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把已有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综合罗列出来,使它们看上去真实、清晰、条理,而且有逻辑性。当中难免会掺杂lz的个人推测,但是lz已经在属于个人推测的地方标明了,相信大家都能分辨出来。推理难免扯蛋(lz自己之前也说了),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而已,开拓思维。就像楼里还有其他童鞋提出了很多属于自己的看法,不管证据充不充分,可不可靠,都是一种观点,也是对lz的补充,lz觉得挺好的,谢谢大家:)

下面继续。
----------------------------------------------------

这个人,就是彭加木的同事,夏训诚。

夏训诚生于1934年,地理学家,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正好比彭加木小了9岁。然而命运好像冥冥之中在看着这批想要进入罗布泊的人们,夏训诚和彭加木都作为顾问,参与了1979年那次丝绸之路摄制组的探险,后来他自己也坦言甚至包括后来彭加木1980年那次,他也差点跟着去了,但也是那么一个差点,夏训诚没去成,如今还在安享晚年。

从对夏训诚的采访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科学家痛心疾首的心情。他说,当时他们这支队伍出发时,在路上带的最多的书籍资料都是老外写的,当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这些家伙写关于罗布泊与楼兰的文献写了快接近一人身高那么厚时,中国人对自己祖国土地的了解居然还是一片空白,实在是太讽刺了。


图为地理学家夏训诚。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4 21:07:42 +0800 CST  
当时有一种说法,楼兰、丝绸之路、罗布泊在中国,但它的研究在国外。

夏训诚回忆,彭加木先生就跟我讲,他说,这是中国的土地,怎么都是外国人在这里说三道四,没有中国人呢?

这也是夏训诚开始和彭加木打算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固定的罗布泊科考队的原因。他们下定决心是在带领摄制组考察即将结束的时候,夏训诚描述,在营地里两人都兴奋地睡不着觉,彭加木对他说:“就算死在罗布泊,我也要用肉身为罗布泊增加一点中国的有机质。”

于是一语成谶。

这句话成了他的经典名言,而另一句想必大家更熟悉,好像是在《感动中国》的解说词里曾经出现过:“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4 21:23:50 +0800 CST  
这是夏训诚的采访资料里关于彭加木的信息。但是很显然,除了表明在丝绸之路考察中,彭加木是队长,夏训诚担任的是副队长这件事实,以及彭加木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之外,对于考察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只字未提。

而在关于彭加木的资料中,官方是这样记述的:此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这次科学考察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

宝藏,什么宝藏?空白,什么空白?谬误,什么谬误?也许因为太高深或者太微妙,我们不得而知,而且毕竟彭加木与夏训诚一个是生化学家一个是地理学家,专攻领域也不尽相同,所以夏训诚给我们提供的实质内容并不算太多。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4 21:41:08 +0800 CST  
但值得注意的是,最开始提到的大耳朵、会动的湖和楼兰国消亡三大谜题在此时都还没有被解开,直至1980年后夏训诚因痛失战友,26次进入罗布泊进行考察,才终于给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科学解释。

彭加木失踪的当月,夏训诚就从美国赶回来,直奔乌鲁木齐。他是这样说的:“我恨不得赶紧能够赶到罗布泊去。下了火车以后,我就跟单位说,那个地区我已经去过一次,相对来讲比较熟悉一点,我们能不能组织队伍去寻找他?后来跟部队组织队伍一次是110个人,一次是60几个人,还有一次是50几个人,三次到他失踪的周围,大概是五十公里范围之内,像拉网一样地寻找,一直到最后没有结果。”

这里又出现了一点让人迷惑的细节。


图为当时公安人员用警犬在罗布泊搜寻彭加木。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4 21:57:38 +0800 CST  
这里又出现了几个让人迷惑的点。

第一,按照夏训诚的说法,建立罗布泊科考队是他和彭加木一起提出的想法,可为什么当1970年科考队决定出发前往罗布泊时,夏训诚这个副队长却没有跟随队伍,反而飞到美国去了呢?

夏训诚给出的理由是“本来打算我和他一起去考察,后来因为在四月份应美国的邀请,中国成立一个沙漠考察团到美国去考察,考察美国的沙漠,一共要求去八个人,当时我就在这八个人之内。后来我就跟彭加木商量,他说你到美国考察,我在这里带着队伍,而且我们只是路线考察,这次做的工作不多。先把路线熟了以后再说,他说我们分头弄,后来我到美国考察,他就带着队伍,带着三台车、十一个同志就到罗布泊考察。”

如果按夏训诚的说法,就是彭加木建议他去美国,而不是去罗布泊。因为彭加木认为此行不算重要。

这就显然和后面彭加木的表现矛盾了。如果此行不算重要,为什么在接下来这次探险过程中,彭加木宁愿冒生命危险出去找水井,也不愿意就地等待救援?很简单,因为就近找到水井他们还可以继续前行,可是如果等待救援,他们只能被遣送回去。由此可见,彭加木对于此行的看重程度似乎比夏训诚说的要高得多。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4 22:18:14 +0800 CST  
@孩子气的神 2012-04-24 21:41:08
这是夏训诚的采访资料里关于彭加木的信息。但是很显然,除了表明在丝绸之路考察中,彭加木是队长,夏训诚担任的是副队长这件事实,以及彭加木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之外,对于考察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只字未提。
而在关于彭加木的资料中,官方是这样记述的:此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这次科学考察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
宝藏,什么宝藏...........
-----------------------------
@不爱吃肉爱吃菜 2012-04-24 21:48:47
抱住lz,你是我孩子气的神。。。
-----------------------------
回抱~~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4 22:19:57 +0800 CST  
今天就到这吧,卖个萌该去忙自己的事了:P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4 22:21:05 +0800 CST  

一回来吓了一跳,楼居然都盖得这么高了!讨论太多,而且似乎炸出来几个跟这些相关的工作者,窃喜。在这里先感谢 @宁愿不相识 童鞋对我的更正,其实这个原子弹爆炸的确切地点官方貌似没有对外公布过,lz搜到的坐标很可能不对,而且再加上你的解释,那张图的确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大家明白就好。

再澄清几点。
1、lz没被请去喝茶……
2、lz不是五毛,不是软文,lz是老天涯,以前也开过几个帖子可供查证,这帖里有童鞋认识lz,应该知道lz近两年只是潜水多于发帖而已。
3、关于彭加木第三次罗布泊探险,lz会提供更多更详细的线索供大家参考,比如说司机王万轩的采访资料,当时彭加木的衣着细节等等。

废话就说这些,我们继续。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5 20:34:59 +0800 CST  
第二,我们要注意到以上这些都只是夏训诚的一面之词。如果我们把他的主观表达都删除,只留下事实,就是他没有去参加彭加木的第三次科考队。再进一步从他的主观情绪中抽离,我们可以做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这本来是夏训诚自己的意愿呢?

如果实际上是彭加木邀请他去,而夏训诚以自己要去美国科考为由拒绝了呢?再向前推测一下,夏训诚为什么要拒绝彭加木的邀请?是因为彭加木下一次科考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而自己想竭力避免呢,还是彭加木有意让他参与这项任务,他已经预计到其中的危险,而不愿加入?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5 21:03:17 +0800 CST  

第三,夏训诚一从美国回来,听到彭加木失踪的消息就立即奔往罗布泊参与寻找救援工作,连续3次组织队伍专门寻找彭加木,之后又进出罗布泊26次(最新查到的资料显示是28次),一边科考一边寻找彭加木。两人非亲非故,夏训诚又是为什么这么急切地想要找到彭加木?又或者说,他想找的真的是彭加木这个人吗,还是彭加木随身带走的东西,或者留下的信息?


在这里还想再补充一点关于夏训诚的资料。

2008年,74岁的夏训诚带领来自20个不同专业的砖家再次进入罗布泊,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科考行动。(有木有感觉很熟悉,好像看到了某男派三叔的盗墓笔记,里面有一章就叫“史上最大规模考古”……)中国可以考察的地方很多,偏偏在罗布泊进行这么大规模的科考行动又是为神马?

很显然,或多或少,对于彭加木失踪一事,夏训诚是知道点内幕的。


图为国家地理拍摄的罗布泊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5 21:08:59 +0800 CST  
在开始详细介绍彭加木第三次探险前,lz再补充一点关于彭加木的资料。之前有些细节处被遗漏了。

彭加木在解放前曾任职于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解放后先是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后来才调到新疆。进疆后,他安装了中国第一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并用这台显微镜找到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我国在这个科学领域的空白。

好了,让我们带着这些背景资料开始试着还原彭加木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罗布泊探险吧。

1980年,5月8日,彭加木率领一支由地理、化学、气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察队,按照由北向南纵贯整个罗布泊的方向出发。

整个队伍包括3辆车和11个人。按夏训诚的说法是12个人,但他的话有歧义,他原话是“他就带着队伍,带着3台车、11个同志就到罗布泊考察”,他那11个人里应该把彭加木自己也算进去了。


图为彭加木三次考察路线汇总。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5 22:03:58 +0800 CST  
这是一个临时组建起来的队伍,大家平时并不相熟,还需要磨合更重要的是,考察队伍里除了彭加木到过罗布泊西北岸外,没有一个人对罗布泊有什么概念。

这11个人名单如下:
彭加木,队长,生化学家。
汪文先,副队长,水文学家。
沈冠冕,植物学家。
马仁文,化学家。
闫红建,化学家。
谷景和,动物学家。
包继才,司机。
陈大化,司机。
王万轩,司机。
陈百录,行政总管,当兵的。
萧万能,联络员,背着发电报的设备,当兵的。

3辆车:
1、212五座吉普车,王万轩驾驶,主要拉彭加木等科考人员。
2、8座212,拉人和电台设备等,陈大化驾驶。8座212拉着电台的几个大箱子,也超重了。
3、前苏联嘎斯63,拉水和汽油等辎重,包继才驾驶。嘎斯63的载重量是1.5吨,但车上装了8个大汽油桶,每桶装200公升,分别装4桶水、4桶油,加上帐篷等生活用品早超过了载重量。

食物:
“考察队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马兰基地准备。军队专用的午餐肉罐头、酸辣茭白罐头、榨菜、大米、挂面、面粉等等全部从部队上买。”担任行政总管的陈百录说。


图为彩色扫描版彭加木的小纸条。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5 22:15:59 +0800 CST  
罗布泊气候严酷,科学分析认为,秋冬是进入罗布泊的最好季节,那时候气候相对稳定。但是很奇怪的是,作为军事基地,罗布泊却偏偏在秋冬季不允许进入,哪怕是有特殊通行证也不行。

为了打一个时间差,科考队只好将入罗布泊的时间选定在5月6月之间,这样的话,春天的风季刚好过去,夏天酷热还未到来,已经算是相对来说比较适宜的时机了。

然而后来科考队承认这个时间差也没有打好,因为罗布泊实在太难以捉摸。

前面lz说到,两辆运载物资器材的车超载。因此早在出发之前,司机陈大化就曾与彭加木产生分歧。站在司机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陈大化的心情,开着超载的车辆进入罗布泊实在太过冒险。可是彭加木坚持要走。

关于这件事,这里有一段行政总管陈百录的回忆。


图为陈百录拿着彭加木的遗照。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5 22:48:00 +0800 CST  
“彭加木很生气的样子来找我,说陈大化不走了,让我去解决解决。”陈百录回忆说,他去解决问题,一看是没法解决的超载问题。

“我当时拍着胸膛对陈大化说,出发!出了问题我负责!”陈百录说自己凭着“当兵的”一股愣劲和对罗布泊的一无所知说下了大话。

陈百录一开始被找来参加考察队的时候,被问到:一个风很大的地方你敢不敢去。“那有什么不敢去!还有比‘老风口’风大的地方?”陈在部队上呆的“老风口”是新疆著名的风口,在他的印象里,没有再比这里风大的地方了。

明知超载,却依旧支持彭加木前行。可见陈百录是个盲目听从、不知者不畏,并且比较傻大胆的人。值得一提的是,陈百录在队伍中主要负责几名科学家的安全问题。


图为彭加木失踪地附近破碎的石碑。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5 23:03:07 +0800 CST  
5月8日,队伍从马兰基地出发,第一天到达‘720’(应该也是一个军事据点)。根据王万轩的说法,这里住着一个排的士兵。从马兰到原子弹爆心280公里,720到爆心只有20公里。


然而在这里,彭加木又犯了另一个错误。

“我们又向前走了18公里,在一个叉路口向左拐了弯,”王万轩说,在这里他和彭加木发生了争议,彭加木急着赶路,王说要等后面的车,因为电台在后面。

但是等陈大化的8座车跟上来后,却不见了彭加木的5座车,陈大化便错误地右拐,直奔一颗原子哑弹而去:“走到跟前,一看是严重污染区,吓坏了,拔腿就往回跑。返回了‘720’。”

“就这样把电台丢了。”王万轩说。再也没有跟上队伍。

“野外经验丰富的人都有常识,就是每遇拐弯的时候,一定要等后面的人,只有让对方清楚地看到自己时,才可以再往前走。”沈冠冕说。

没有电台的配合就行动应该是个致命的错误,但这一次罗布泊不动声色地放过了考察队。为神马此时的彭加木就开始连电台和设备都等不及,也不愿意在转弯时等待后面的车辆,出现了着急赶路的征兆,以致电台丢失,陈大化等人差点掉队?


图为罗布泊附近一份较为详细的地图。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5 23:37:10 +0800 CST  
今天到这里,把这么多琐碎的信息一点点整理起来,lz头都要晕了,大宝明天见~~~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5 23:42:16 +0800 CST  
lz不过就是一天出去又回来而已,这楼怎么都那么高了……lz自己都找不到自己原来讲的东西了。

先回答几个问题:
1、再次重申,lz没有被请去喝茶,也没有失踪,lz是小强,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被河蟹?

2、鉴于童鞋们太过热情,lz今天又喝了能量饮料,一时估计也无法入睡,今天会尽量多写点。

3、有童鞋怀疑后面lz不会客观,这里要回应的是,lz上资料和证据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lz也会秉承大胆推理、小心求证的原则,给予一定量的自己的观点。毕竟纯粹上数据和资料是乏味的,也无法让人摸到事件一个清晰的脉络。而掌握的信息越少,得到的结论也就越容易偏颇。此举无异于盲人摸象。而lz的推测都是一种启发式的,lz会提供多种角度和观点,而事情发展到每一步,到底是按照哪个方向去的,相信大家每个人心里早已有一个倾向。

4、有人问为神马这帖不发在鬼话,lz的回答是,第一lz是八卦常驻民,对鬼话不熟悉,第二发在鬼话总会给人感觉lz又要走牛鬼蛇神的道路了,那不是lz的目的。

5、此外,为方便大家,整理一个lz的电梯传送门:
lz曾经出现在第1、2、4、5、8、18、19、21、22、23、24页内。


好了,就这样,今晚继续。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6 21:03:21 +0800 CST  
在继续罗布泊第三次探险之前,lz先给大家强调一个思想。

写过论文的同学可能都知道,写学术论文时,我们不能只是一味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威性,我们常常需要引用别人的学术资料来支持自己。并且,我们要保证这些资料的权威性。这些学术资料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原始资料,而另一种则是二手资料。

比如我们在研究彭加木疑案时,彭加木留下来的亲笔纸条是原始资料,而这些与他同行的参与者的描述则是二手资料。单纯比较权威性,原始资料基本上是要比二手资料高一些的。因为它客观、真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句老话,叫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凡是经他人手记录下来的东西,除去数据等需要精确性的信息外,往往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歪曲和修饰。

史书不可全然相信,但也不是全然不可信。同理,也包括这些与彭加木通行的人们的话。当他们从口中说出来时,不论他们如何想竭力保持客观,已然有所偏颇。而当这些话由记者记录到纸上时,同样如此。这还只是无意为之的主观化,如果是刻意为之,大家大概可以想象它与事实的距离到底是如何了。

说这些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大家时刻提醒自己,你现在看到的这些人的采访文稿,他们的字句,他们使用的词语描述,请保持警惕,有选择地去相信。因为他们是主观的,不论是夏训诚还是王万轩,不论是陈百录还是陈大化,不论他们多么努力,此时此刻,他们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相”。


图为马兰基地卫星图。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6 21:48:02 +0800 CST  
科考队伍于5月8日下午5点到达‘720’,到此时,行程已有290多公里。
对于此次考察的中心任务,夏训诚给出的答案是穿越罗布泊中心湖盆。此时罗布泊早已干涸,正是穿越湖心的好时机,夏训诚将这个计划称之为“探路”。

当晚,几人住在‘720’。

5月9日,也就是第二日上午9时,彭加木率队离开‘720’,进入雅丹。

根据陈百录的回忆,在下湖盆之前,‘720’的军人给考察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炊事班的班长出去打柴,再也没有回来。部队想尽了办法,没有找到活着的他,也没有找到尸体。罗布泊地形太复杂,一定要小心。

“彭加木这天晚上也给大家开了一个会,定下了一条铁的纪律:不准单人、单车行动,谁违反了处分谁。同时他给大家作了动员。”陈百录说。

请注意,这里陈百录提及,身为队长的彭加木曾专门说过这一点,不准单人、单车行动,谁违反了处分谁。这条纪律是彭加木亲口下达的,而且很显然,这与彭加木后来独自出行去找水井的行为完全矛盾。

请记住这个疑点,我们以后会提及。


图为1964年第一次科考中的彭加木(右)。

楼主 孩子气的神  发布于 2012-04-26 22:15:56 +0800 CST  

楼主:孩子气的神

字数:32728

发表时间:2012-04-23 04: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16 18:56:04 +0800 CST

评论数:173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