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中国——中国党政机关大盘点(长篇连载)(持续更新中)

@东北傲虎 478楼
楼主的文章非常实用,但对于两个“捷径”中的当兵提干说法有点不准确。军官和警官是公务员吗?从军队转业后有的进公务员队伍还有参公、事业编、企业的,就是说地方上的所有编制军官或警官转业时都有可能被安置。所以“捷径”说法不准确。说到转业我就不明白了,组织部门、共青团、领导秘书等等也是转业,但都是提拔使用,只有军官和警官转业是降职使用降1-3级使用,理由是不懂专业,但是地方的转业干部就懂专业?不可理解。......
-----------------------------
警官是指公检法系统的干部,那是在编的公务员,无需争论。军官则不然,军官是军队干部,不是公务员。军官只有转业后进了党政机关,才是公务员。如果军官转业后进了事业或企业单位,那也不是公务员。不过近几年军官转业时,几乎没有人会进事业、企业,基本全都进入党政机关。我之所以说是一条捷径,是指那些通过在部队的上层关系,由士兵进入军校(非正常考试),毕业后提干,提干后很快就转业,转业就进党政机关,成为公务员的那些人。这些人在前几年很有一部分,后来被中央军委严格杜绝了。
“转业”是特指军队干部退役后,到地方上安排工作。如果是士兵退役,叫“复员退伍”,不叫“转业”。至于你提到的组织部门、共青团、领导秘书,与“转业”不沾边。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8 21:21:08 +0800 CST  
@茶锡 321楼
楼主大人,按照您给出的目录,第三篇应该是 官职的称谓,这一篇似乎漏掉了!
-----------------------------
谢谢你如此细心。我在序言里讲道,目录只是预告,在写作过程中,可能根据思路调整篇目顺序,也可能修改个别篇目名称。“官职的称谓”一篇调整到后面了,请等待。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8 21:28:47 +0800 CST  
@555888111 107楼
楼主,上面那张宝塔镇河妖的照片是哪个地方?非常美丽!
给我们介绍一下呗。
-----------------------------
是湖南凤凰古城。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8 21:42:11 +0800 CST  
@rssashley 170楼
。。。看不下去了,共青团、妇联是事业单位?你最起码也先看看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岗位设置再来说吧。。。
-----------------------------
《权力中国》第一篇中,只说共青团、妇联是人民团体,并没有说是事业单位。请你再回过头去看一下。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8 21:58:22 +0800 CST  
@江岸车辆段 615楼
既然标题是''权力中国'',就应重点描述中国有权势的人.机构一年365天究竟在忙什么?与国家,民众利益有关吗?而不是某些人和意识形态整天忽悠的''亡党亡国''和变化多端的.实为敛财的手段和政策。
-----------------------------
之所以叫“权力中国”,在《序言》开头有一句话:“党政机关是我国政权组织机构,其功能可概括为,通过政治权力运作组织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
你关心的“描述中国有权势的人”,将会在第20篇以后大量展开论述。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9 09:39:03 +0800 CST  
【权力中国——中国党政机关大盘点】长篇连载之八
第八篇:公文之弊
世间的所有文字作品无外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标准,上乘之作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两者的完美结合。公文写作也不例外,从思想性来说,要有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从艺术性来讲,要质朴率真,庄重大气。质朴率真是指自然真挚的文笔风格,是准确、简明、平易、得体等综合因素的体现,是机关公文的特质要求。
要达到这样的审美效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刚入道的写手,可能更注重公文的用词用语、大小标题、对仗押韵等外在的形式,实际上,公文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无论是请示、报告,还是讲话、总结,准确表意都是很重要的。有人可能不以为然,让我们举例说明。
上个世纪,我看到《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标题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记者用这个标题,很明显的意思,是强调文章中所记录的主人公,是一位完全符合党员标准、不折不扣的共产党员。可是记者犯了“绝对化”的毛病,试想,你强调文中主人公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那就意味着,其他的党员很少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所以才有报道的价值嘛。要知道,全国有几千多万党员,党的历任 在大会报告中,从来都肯定党员队伍绝大多数是好的,是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这位记者用一个标题,就否定了几千万党员,打击面也太大了吧。类似的标题还有,《中国青年报?军事周刊》一篇文章标题为《吉林某预备役师搞信息化不玩虚的》,猛一看是对该预备役师的赞赏,仔细一琢磨,不对劲。你说这个预备役师开展信息化建设不玩虚的,值得在新闻里一报,那么就意味着大多数预备役信息化建设在玩虚的啦——全军有多少个支预备役队伍呀,你一句话就都给灭了,也太武断了吧。这两例可都是中央大报,尚且犯如此小儿科错误,可见文字这东西很有琢磨头儿,真所谓大有文章可作。
“绝对化”毛病在公文里最容易出现,为了强调某工作的重要性,经常把话说过了头。比如有个省辖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说:“今年,我市要全力以赴抓好农村校舍危房旧房的改造,争取顺利通过省政府农村校舍达标验收。”“全力以赴”词义是把全部力量都投进去,农村校舍改造只是一个方面的局部工作,你把力量全部放到这上面,其它许多方面的工作还做不做呢?再如某单位工作简报里说,“通过歌咏比赛有声有色地开展,陶冶了情操,极大地调动了机关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说一场歌咏比赛陶冶了大家的情操,是可信的,要说由此就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是“极大地”,鬼才相信。果真如此,就不用理论学习和思想工作了,让干部们天天唱歌得了。
也许有读者会说你这是在抠字眼、钻牛角尖。要知道,文字是有灵性的。我很欣赏法国大文豪福罗拜的一段妙言:“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于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文字的运用有时候特别讲究语感。比如199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是记述林彪生平的一本传记。书名完全可以用“林彪传”或者“林彪生平录”。但鉴于中央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定性,作者很谨慎地选择了“林彪的这一生”作为书名。仔细琢磨这个书名,很能够体会到作者的煞费苦心。很明显,作者不想留下为林彪树碑立传的把柄,才选择了这样一个不冷不热的书名。试想,若用“林彪的一生”也无不可,但属中性色彩,无法体现作者对这个人物的贬抑,唯有“林彪的这一生”,才恰如其分。类似的还有《明朝那些事儿》,书名充分体现了作者石悦对多少年来历史书籍枯燥乏味的不屑和不满——不就是历史上那些事儿嘛,有什么可故弄玄虚的呢?
除了绝对化的问题外,现实公文中的毛病还有不少,不妨归纳归纳,列举一下:
1、格式陈旧,缺少创意。某年春节文艺晚会上,有一个小品《汇报》,表现的是机关材料格式千篇一律,什么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加强宣传、督促检查云云。这个并不奇怪,机关各类公文都有其固定的模式,比如说会议通知,一般来说包括时间、地点、议题、议程、参加人员、会议注意事项等等,完全是格式套用。若不套用固定格式,把通知写成汇报,就大错特错了,这也是机关公文不便创新的根子。但在大体套路之内,也不是只能像老先生教书,整天“之乎者也”,老调重弹,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创新的空间。一个公文高手,会让老体裁不落窠臼,花样翻新。每年领导干部都要写“年度述职报告”,今年套用去年的,明年再套用今年的,写来写去就那么几个路子,很像格式合同。许多人就翻出往年的“述职报告”重新拼凑一下交差,有些报告甚至连年份日期也没改过来,似这等态度如何能有创新?
目前社会上蔓延一句病语,一开口就是“然后、然后”,不论舞台上还是生活中,许多人离开“然后”一词说不成话。机关公文中也长期存在一个病语,就是领导讲话中充斥大量“要”字,一篇讲话稿,从头到尾“要”字一统天下,全是指令性的要求,仿佛离了“要”字就无法成文。有好事者编了《“要”字歌》嘲讽,录入如下:
“领导讲话真是牛,
满嘴要字不离口。
要招商,要旅游;
要修路,要建楼。
要大上,要加油;
要落实,要带头。……”
写作此篇时,适逢标准普尔降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应对国际金融形势措施。新闻稿中在先后用了不少“要”字以后,最后出现这样一句话:“国际社会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看到此处时,笔者不禁大为惊讶,这里竟然也使用了“要”字,莫非中国政府开始对国际社会发号施令啦?
2、言过其实,虚张声势。工作部署或者总结汇报,总是摆开一副冲锋陷阵的架式,什么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成效显著,目标宏伟等等,在用词上就高不就低,仿佛不把话说过了头就不足以表达自身的雄心壮志,真可谓“语不惊人誓不休”。
笔者曾参加过某县一次农业结构调整会议,县长在总结讲话中竞引用了列宁同志的名言,“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听起来感到十分刺耳,没有一点美感。
《文史天地》上讲了周恩来几个小故事。周恩来有一次做形势报告,记者采写时稿子上有一句“周恩来总理做了重要讲话”,看了稿子后,周恩来就把 “重要”二字圈掉了。有一次开座谈会,大家发言完了,主持会议的人说:“现在请周总理作指示。”总理说:“不是‘指示’,我个人发言就是个人意见。我今天这个发言并不是中央通过了,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我说错了,大家可以批评。”还有一次,总理会见外宾,新闻稿中写的是“周恩来总理今天接见了……”总理把记者找过去,说:“不要用这个‘接见’,应该用‘会见’。”“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皇帝老子都是接见外国大臣,接见下属官员。他是高高在上,老子天下第一。他接见你,你是在下面,他是在上面。这也是一种封建观念。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理,不管会见什么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处在平等的地位。”
1961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在报纸上有消息说“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看到此,周恩来找来写此报道的记者,指着报纸上的消息说:“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他还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现在,天灾人祸搞得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管,居然还“神采奕奕”?这样宣传“上不合于国情,下不安于民心”。
周恩来这种作风,不仅仅是谦逊,更重要的是严谨,令人钦佩。现今的会场上,无论多么大的官员讲话,主持人必说“下面,请什么什么领导给我们作重要指示,大家鼓掌!”时下的官员一个个都比周恩来总理的地位还高哟。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9 09:45:26 +0800 CST  
3、牵强附会,以文害意。机关人写文章,特别爱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导致以文害意。笔者看到一篇领导讲话里,连续用了“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进取力”等,真佩服机关笔杆子的才思。有篇文章分析了干部遭遇“天花板”后的众生相,一是思想上懒,二是行动上散,三是学习上松,四是作风上浮,五是宗旨上冷,六是生活上奢,七是物质上贪,八是心态上怨。整篇文章充满浮华之气,就是缺少实事求是之风。另有一篇《女干部要把握好的十种“气”》论文,发表在某省一家核心中文期刊上。该文分别列出了志气、大气、秀气、灵气、人气、俗气、媚气、娇气、小气和土气。应当说,文章的立意和论述均有可取之处。然而,作者为了凑足“十”这个数目,生拉硬拽,有的命题重复,有的命题并不相干,大有“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感觉。
当年毛泽东在九届二中全会上明确反对林彪用“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三个副词吹捧自己,现在,公文里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曾任新华社总编辑的人大代表南振中说,政府文件里用了大多的副词和形容词:高度重视、明确增强、进一步加快。我要问一问,“重视、增强、加快的怎么样了?”
4、穿靴戴帽,不见真经。不少文章喜欢穿靴戴帽,开篇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罗列一大堆。到了要议正题的地方,没有多少东西。比如写调研报告,一是基本情况,二是存在问题,三是存在问题原因,最后的建议和对策,要么三言两语,不疼不痒。要么人云亦云,毫无建树。
明朝有则故事,说朱元璋时代,有位户部尚书叫茹太素——听名字就是个迂腐十足的书生——他给皇帝上了一篇奏折。朱元璋命人读给自己听,结果才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全篇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被气得七窍生烟,喝令不要再读了,然后让人数了下字数,全篇竞有三万多字。朱元璋立刻命茹太素进见,这个倒霉的家伙来了后,朱元璋二话不说,命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好不令人快哉!
5、模糊用语,糊涂概念。机关人对表示模糊数量的副词情有独钟,像“基本上”、“原则上”、“一般”、“经常”、“不断”、“较大”等词语,在公文中达到泛滥成灾的程度。试举几例:
“去年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
“成都市将严格加强对公务接待的控制。……在接待上级单位和市外同级对口单位时,各部门一般不安排宴请,原则上进食堂吃饭。”
“近年来,干部思想水平明显提高,人员素质有较大进步,革新成果不断涌现,精神面貌变化巨大,学习意识不断增强,激励机制日臻完善。”
有人撰文批评这种文风,说“基本上”这个词,它究竟指百分之几?谁也说不清楚,让人糊涂。“原则上”则更有害了,其潜台词也许就是原则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大多数人要遵守,个别人可以不遵守;有时候要遵守,有时候可以不遵守。有道是:“原则”加上“上”,原则走了样,为违反原则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是特权思想、特权人物、特权行为的保护伞和遮羞布。
那么,究竟这些词能不能用?笔者的理解是,这些表达概率数量的副词,适合于宏观的、长远的规划和部署,而不适宜在具体规章制度和工作安排中滥用。如邓小平分三步走战略中“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是长远的规划,用起来就很贴切。而一些具体制度,则最好能够细化,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执行者掌握。比如,看到公文中有这样的规定:“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不发,可讲可不讲的话不讲”——到底“可”与“不可”的界限如何划分,怎样把握?等于一纸空文。
有一篇《领导者要说好“模糊”话》的文章,发表在某机关公开刊物上。文章的题旨是领导者为了不留下话柄或伤及他人,在某些场合不能讲真话,要讲“介于真实话和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之间”的话。鉴于官场上关系复杂,这种立论不是不能成立,人们也可以理解。但作为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堂而皇之地教授官员们如何讲好“模糊”话,实在不敢恭维。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讲真话、含糊其词的现象早已大行其道,难道还嫌官员们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做得不到位么?难道就没有更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么?
6、主题先行,看工备料。机关人写了大量的论述性文章,如调查报告、理论文章、研讨文章、评论、体会等,也不乏有见解的上乘之作,然而,多数文章都是作者奉命而作,或是为文而作,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主题先行。这是典型的“官样文章”,作者不是在研究中产生观点,而是围绕观点收集素材,看工备料。不是有感而发,也不是有发现而作,而是为已有观点找理论、作注角。其根源在于,领导决策在前,秀才论证在后,规划部署已经出台,笔杆子的任务就是证明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没有质疑的权利,也没有辩析的义务。由此,生产出不少以伪材料拱托出伪观点的文章。
主题先行的最大害处,是论述结论的不科学,把伪科学论证为科学,把错误决策论证为正确决策。比如,在国企改革漫长进程中,各地都走过许多弯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当时出台的某些政策、法规和措施,现已证明是错误的。有位编写地方党史的朋友,翻看了几年前的一些研究文章后说,我看当时那些文章论述国企改革,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你要光看文章,还真不好驳倒它。
看来,文字这种东西有时是靠不住的。
曾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赵启正说:有一位外国驻中国大使跟他讲,贵国有一个特点,从副乡长到副省长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赵启正评论道,我们的领导不能只讲结论式的话,应该乡长讲乡里的事、乡里的话,省长讲省里的事、省里的话。
有个词语叫“朴实无华”,解释为文章“质朴实在而不浮华”。“浮华”怎么解释?指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而不顾实际。这个解释是很规范和准确的,可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朴实无华”理解为文章平实朴素不重修饰。说一篇的文章朴实无华,好像是说这篇文章写得平铺直叙,不注重文采。实际上,质朴的东西照样能够生动出彩。
中国古代公文就很讲究文采,但这种讲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于平实之中见韵味。《古文观止》里选了不少公文,写得文采飞扬并被千古传诵。毛泽东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满怀信心》的讲话,也是一篇公文,却能在朴实之中文采四射: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没有任何华丽词藻,却字字珠玑,铿锵有力。文章到了这个境界,你还能说没有文采嘛?(《权力中国》、作者:星一光、天涯论坛)
“笔杆子”是个苦差事,而机关里的幕僚正是从事这个行当的,他们之中有不少人都熬成了“大笔杆子”。除了普通“笔杆子”的苦和累外,幕僚们还有另一种难言这苦。
请看第九篇:幕僚不好当。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9 09:46:55 +0800 CST  
【权力中国——中国党政机关大盘点】长篇连载之九

第九篇:幕僚不好当

幕僚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源远流长且种类繁多。在中国历史上,幕僚有幕府、长史、参军、主簿等官职,此外还有私人智囊如师爷、账房、管家等,均为出谋划策的智囊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门客与养士制度,把这一角色推向顶峰。在古代文艺作品中,对幕僚的作用进行了大肆渲染,似乎事业成败和战争胜负全凭他们筹划和谋略。
当代中国机关的幕僚机构,党委有政策研究室,政府有发展研究中心和研究室,党委各直属机构、政府各职能部门也设有研究室、调研科、研究所等机构。人大、政协参政议政的各类议案、提案也在此列。除此之外,像社科院、党校兼有研究(教学)与咨询两种职能,也带有幕僚性质。
上述幕僚机构被称为党委、政府的参谋部和智囊团,为主政者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考依据,因此也是领导的“近臣”。像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经常跟随国家 出访,运筹于帷幄,行走于左右,实乃国家元首的政治军师。各省、自治区书记也多仿效这种做法,经常把政策研究室主任带在身边备用。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幕僚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确实发挥过相当的作用。80年代改革之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政方针,功不可没。地方上的参谋机构,围绕当地工、农、商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调查走访、考察研究、收罗素材,近谋远虑,积极为决策层提供方略。这些高参、秀才们为领导提供了高质量的智力服务,他们的归属也不错,最后,一般都会找个官位坐坐,有些人成为地方大员。
业界最为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有为才能有位”,这是幕僚们的切身体会,算作经验之谈。其中的含意是,你只有努力发挥智囊的作用,服务到位,你在领导心中才有地位,干部使用时才有你的职位。智囊机构说起来是领导的近臣,但不是职能部门,也不是办事机构,只是个服务部门。一不管钱,二不管人,三不管事,在动人、用钱、批项目这些核心要件上,领导用不着你,社会上也没什么人上杆子讨好你,剩下的就只有花心思、动脑袋、耍笔杆儿了。倘若连笔杆子都耍不好,领导要你有什么用?
当代幕僚们倡导“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但在现实中很难坚持这样的原则。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科研人员,研究的目的不是纯学术探讨而是辅政,这就难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幕僚机构是服务部门,但服务对象是上司而不是普通百姓,势必要服从上司的意志,这就关涉到领导个人的好恶。假如领导正在为招商引资在全省排名靠后而发愁,你却弄出篇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的报告呈上去,这就是“打铁不看火候”,尽管下岗职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的潜在问题。领导哪痒你挠哪,这才叫服务到位,业内行话是“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谋领导之所需”。 因此,你研究的选题必须是领导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少不了要投其所好。
有这一层因素,幕僚就不好当。一是揣摸领导的意图不容易。如果不是像少数高层幕僚一样,经常跟在领导身边侍奉左右,很难号准领导的穴脉。号不准脉难免“隔山打牛”,文不对题。
二是开出的药方不一定对领导的胃口。譬如领导给你下达一项调研任务,研究如何做大做强本市文化产业项目。你拿出的对策是,仿照国家改革文化体制做法,给全市文化馆、影剧院、戏剧团等吃皇粮的文化事业单位断奶,逼他们走向市场创办文化企业。市主要领导看了后认为,你的办法固然有效,但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工作难度大,影响社会稳定,不可取。在位领导正在谋取副省长的位子,他可不愿作茧自缚,费这个功夫冒这个风险,到时候身陷矛盾拔不了腿。
三是报喜容易报忧难。有些问题可以说,有些问题说不得,说多了惹领导讨厌。有个纪委研究室写了篇调研报告,详细列举了辖区内党政机关每年公款招待费多少,公车使用费多少,公款旅游费多少,占年财政收入比例多少,甚至机关每年消费多少茅台、五粮液都有明细。报告建议大幅度压缩官员公共开支,查处一批公款高消费的典型事例。领导看了报告就骂娘了:全国哪个地方不是如此,不用你统计我心里也有数。诶,我们到别人那里请我们喝茅台,人家来了,我们就上二锅头?什么混账逻辑!
某县政协有位热心参政议政的中层干部,爱钻研问题,围绕本县实际写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章,建言献策,小有成就,受到县领导点名表扬。这个县是个穷县,当地农民做生意没本钱,为发家致富,搞了许多“皮包公司”到处骗钱。我们这位同志深入走访后,以本县为素材,写了篇调研报告,呈送县委县政府,提醒领导关注。文章交上去好长时间没回音,他便把这篇文章投向中央某大报,谁知一箭中的,文章以《“皮包公司”是市场经济的一颗毒瘤》为题刊发出来。一时间,这个县在全国出了名,但出的是恶名。县领导十分恼火,说损害我县形象,破坏我县投资环境,这样的人要他做什?找个凉快地方让他待着去。很快,组织上就把他下放到一个乡里,再没人理会他了。
纵观中国党政机关情势,上层比较重视参谋咨询机构,基层则不了了之。我国乡镇一级不设该机构,就市县两级来说,市一级的咨询机构较之省一级差远了,主要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无法与省级相提并论。比如有的市干脆将政策研究室单列机构撤销,工作任务合并到市委办公室。而到县一级,县委政策研究室基本是有名无实,机构不单列,隶属于县委办公室领导,平时除了开展少量调研外,大量时间是做县委中心工作,基本成为办事机构而非幕僚机构了。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国家、省两级是宏观管理,大量工作是全局性、前瞻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的,领导人需要借助具有专家型的“外脑”进行分析、预测、谋划,这种长线工作,在时间上也是容许的。到了市、县一级,工作是贯彻性、执行性和具体性的,大量任务要在短期内突击完成,不说时间上不容许精心筹划,甚至也无必要。再者,市县一级专家型人才少,层次低,学术水平和观察视野受局限,自然不会为领导所倚重。
某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想模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方式,在本县选了十个文人,组成了所谓的“专家咨询团”,欲就全县一些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让县领导与“专家团”对话研讨。方案提交到常委办公室主任那里,主任一看笑了,说这几个人也叫专家?两个研究党史的,一个研究地方志的,三个县一中老师,还有几个是写材料出身,能研究出个啥?让县领导向他们咨询,笑话嘛!一旁的县办副主任帮腔说,你弄得这几个土秀才,不一定比县领导懂得多呢,让县领导给他们上上课还差不哩。
在基层,有不少智囊机构由于提供智力服务有限,不为领导器重,常常处于被冷落的“灯下黑”状态。一位部队团职干部,转业后安排到县委政策研究室任当副主任,很快他就发现进错了门,三番五次找领导要求换地方,两年后他终于被调整到交通局任副局长,心里美滋滋的,遇到同行便夸耀说,起码咱抽烟问题解决了。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9 20:50:07 +0800 CST  
党政机关幕僚研究的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精细,丁是丁,卯是卯,有什么发现发明,放到自然界一试就能辨真伪。社会科学具有不确定性,一项研究成果是否科学有效,需要一定时间的验证,这个时间也许很长。众所周知,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社会科学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首先它有时代性特点。以前普遍认为是真理的,放到今天可能就是谬误。比如上世纪各地大搞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今天就不行了,为保护环境和资源,要对“五小企业”开刀。其次有地域性特点,在此地形成的经验和理论,搬到彼地就可能寸步难行。一部国际共运史给这个特点作了经典注解。有时候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早些年智囊们极力引导农民把庄稼地改为果园,岂料市场链条没有衔接好,反让许多老百姓赔了钱。商品经济初期,有些学者鼓吹生产厂家要注重产品包装,谁知很快就出现了过度包装,一直为害至今。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是实实在在摸着石头过河。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了许多“假科学”、“伪科学”, 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比如违背教育公益性原则,倡导“教育产业化”的误导。比如充满投机色彩的“遇到红灯绕道走”理论。这些非科学的研究成果一旦用来设计我国的政策、制度,为害甚烈。2012年,有专家称“全世界只有20多个国家没有实行免费医疗”。但是经《人民日报》驻海外记者对全球70多个国家的医疗制度进行调查发现,“只有古巴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即患者看病无需花任何费用,其他所有国家、即使是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都需要由病患方花费一定的费用。”看来,有些专家说话也不靠谱。
30多年里,尽管幕僚们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也出现不少失误和教训,付出相当代价。表现尤为严重的是国企制度改革,从早年的厂长经理承包制,到今天的现代企业制度,众多高参为国有企业开了一剂剂猛药,改来改去,导致国企职工大批下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留下的少数国企被喂养成垄断寡头。真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这些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种种乱象,经济领域里的“高参们”难辞其咎。以至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语惊四座: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世事演变到今天,某些长袖善舞的所谓高参们,逐渐沦为某行业某群体的利益集团代言人,更是幕僚们的悲哀!
有趣的是,可能受伟人毛泽东的影响,搞调研成为我党的一大传统,并影响到整个社会。中央经常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政机关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在搞调研写文章,领导干部还规定每年下基层次数、天数和上报调研文章篇数,完不成任务要通报批评。年终岁尾,机关的一项任务就是对本单位、本系统调研文章评审颁奖,汇编成册广为赠送。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门槛较低,有点文化水平的人就可以舞文弄墨,正像识文断字的人就能搞文学创作一样,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是一支数目庞大的队伍,远比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多得多。除了专职研究人员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时不时提笔立论。他们广泛分布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中小学、工矿农村、各类社会团体、离退休老同志中,每年有大量的论文、论著问世,个个高瞻远瞩,胸有成竹,评头论足,出谋划策,指点江山,好不热闹。各行各业的各类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中国成为世界上生产论文论著的大国,搞得杂志社、出版社大发横财。可是若问连篇累牍的论文论著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有多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人心中无数,造成很大的脑力物力浪费。人人争做幕僚,也算中国一大特色。反正管他幕僚好不好当,咱也过过当幕僚的瘾。(《权力中国》、作者:星一光、天涯论坛)
说完幕僚,我们再去看看机关里另外一个难做的角色。
请看第十篇:平衡木上跳舞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9 20:50:59 +0800 CST  
@极品飞猪 892楼
楼主威武,应该是混迹体制内多年了,小的不才,补充两点:1.公务员的七大种类,其中两类应该是审判机关(法院)和检察机关(检察院),而不是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 2.关于参照管理单位,分为机关参照和事业单位参照,前者如典型的工青妇,使用行政编制,工作人员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后者比较多见,如卫生监督,环保监察,城管执法(注意此非城管局,该局一般是行政机关)…
-----------------------------
说的很好。是审判机关(法院)和检察机关(检察院),我写成“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是笔误。司法机关应该是公、检、法、司。
你谈的“机关参照和事业单位参照”,也非常正确。事业单位参照主要是原来有行政职能、但却是事业编制的部门,据我所知,像安全生产局、行政执法局,这些个后来成立的单位,可能地方行政编制不够用,当时都占用事业编制,公务员过渡时直接成为公务员。
不过,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像行政执法局,在A地是行政编制,在B地却是事业编制,而在C地,却没有这个机构,很复杂。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9 21:24:49 +0800 CST  
@thunderrock 900楼
楼主具体是哪个时间段更新啊 。。。。。每次上来找 有点麻烦额
-----------------------------
不好意思,这段时间我集中精力在写,每天都会更新。你根据你自己的时间,有时间就上来看看。谢谢。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19 21:36:49 +0800 CST  
@用户名被用2011 908楼
请教楼主
官二代现象的造成,是不是有何 内部规定 官至几品 子女可子成父业??
-----------------------------
无此规定。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20 09:15:10 +0800 CST  
@会飞的猪158 960楼
我觉得司法机关仅指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和司法局是行政机关
-----------------------------
说得对。如果按照国际上的通用说法,司法机关仅指法院和检察院。但在我国,通常将公检法司合称为司法机关。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20 09:19:06 +0800 CST  
@蜥蜴断尾 930楼
2楼的 呵呵
-----------------------------
这个提的非常正确。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20 09:24:40 +0800 CST  
【权力中国——中国党政机关大盘点】长篇连载之十
第十篇:平衡木上跳舞

办公室主任是一个机构承上启下、左联右合的纽带,这是任何组织都不可缺少的岗位设置。谈起办公室主任这个角色,总让人联想起古代的宰相,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尽忠尽职。手执重权但累死累活,位高权重又伴君伴虎。
在职能定位上,办公室主任具有独特地位和。地位独特,好似王朝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同时又赋予了繁杂职能。浏览一下各单位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均达十几项之多。既办文也办事,既办会也接待,管文件管档案管财务还管后勤,写计划写公文写讲话还写总结。在一个单位里,办公室既是指挥部,也是后方大本营,传达指令,部署工作,沟通协调,吃喝拉撒,出差报账,车辆运行,工资福利,迎来送往,后勤保障……一旦办公室停止运转,整个机构就会瘫痪。
有关如何当好办公室主任的文章和著述很多,本人参考一些说法归纳如下:
吃喝拉撒,遇事就上。手勤腿快,点炮就响。提笔能写,开口能讲。协调各方,处事妥当。谦逊低调,待人如娘。吃亏受辱,大度大量。守口如瓶,多听少讲。
办公室主任是单位大总管,尽管也是中层,在职级上与各处室平级,但身处中枢,一般受单位首长直接领导,是领导“近臣”。权力伴随着风险,胜任这个角色并不容易。尤其在处理人事关系上,最能考验办公室主任的智慧和能力。
这些关系包括:办公室主任与一把手和其他副职之间的关系,办公室与各处(科)室之间的关系,办公室代表本单位与上级单位的关系,办公室代表本单位与兄弟单位之间的关系,办公室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由于身处上下左右复杂的关系中心,一旦把握不好,失去平衡,就会出乱子。
先说与单位一把手关系。绝大多数单位都是一把手管办公室,办公室主任扮演着一把手的助手、参谋、管家、随从多种角色,被赋予了一定权力。如一定额度内财务支配权、物品购置权、接待宴请权、车辆使用维修权等等。这些权力是从单位领导那儿“租”来的,并不是你自己天生拥有。因此,你行使任何权力,要切记两点:一是要时刻维护一把手的权威,多请示、勤汇报,不可忘乎所以自充老大;二是把握好自己权限,万不可越权行事。
某单位前后两任办公室主任有个对比。前任主任是个性格有点懦弱的人,平时很少自己做主,遇事总爱说,“好吧,我向厅长请示一下。”、“这个事情等向厅长汇报后再说。”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单位人背后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太监”。此人能力不大,但守本分,没几年就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去了。后任精明干练,很有开拓精神,工作上有许多开拓,处事也果断,快刀斩乱麻的风格。有一次,省政府办公厅有个会议通知,因为近期会议频繁,办公室主任没有向厅长请示,就直接通知分管副厅长参加会议。开会的副厅长会后向厅长汇报会议情况,厅长问,我咋不知道你去开啥子会?这件事起,厅长就对办公室主任有了看法。以后又有几件事,让厅长觉得这个主任太把自个儿当回事了,越看越不顺眼,后来找个机会便把他调整到别的处当处长去了。
如果一个单位有两个正职——行政学上称之为“双正职机构”,比如一般行政部门的厅长与党组书记,公安系统的局长与政委、所长与指导员等等——这就要考验办公室主任的智慧和机敏了。双正职单位的办公室主任不但要两头兼顾、两面讨好,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好度,拿捏好尺寸,否则可真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网络上有篇小说《官话》,刻画一个名叫蔡伶龙的监狱办公室主任,看看蔡伶龙在监狱长和政委之间是如何八面玲珑周旋的,大致就清楚了。
其次是与其他领导成员的关系。办公室主任与封建王朝宰相有很大一点不同。宰相只受皇帝一个人领导,也只对皇上一个人负责。办公室主任除了对一把手负责外,也要对其他副职负责。这一层关系十分棘手,不少人在这上面栽了跟头。一般处理的方法是,一把手是单位核心,办公室主任主要精力服务一把手,同时兼顾其他领导。但是这个分寸很不好拿捏,同一把手贴得太紧,副职们骂你势利眼;给副职服务多了,一把手觉得用你不得力。有的办公室主任,谁招呼都跑,极力想把一碗水端平,活像个太监似得忙得团团转,主要领导却认为你在四面讨好。
如果领导班子团结和睦,办公室主任比较好处事;倘若领导班子内部出现矛盾,办公室主任就不好当了——火葬厂排队,站哪条队都是死。
某地卫生局,一把手与几个副职闹起了别扭,办公室主任毫不犹豫地站在一把手这边。随着矛盾升级,办公室主任与一把手结成同盟,俨然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起应对几个副职的挑战。本来办公室主任是排名第一的后备干部,下次用干部就轮到他了,但在组织部考察近期使用人选时,几个副职拧足了劲不投他的票,白白丧失了大好机遇。双方这样斗争了好几年,一把手到了二线年龄,卫生局改旗易帜,新任局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更换办公室主任,把此君贬到局编志办坐冷板凳。此君多次提出调换岗位,领导班子只是不允,生生让他看着别人一个个飞黄腾达,而他一点脾气没有。
领导人数过多也是对办公室主任的挑战。有个省辖市国资委,在政府机构撤并时,收编了一批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达十三人之多。办公室主任压力就大了,试想,原本办公室工作就够杂了,如今添了这么多“婆婆”,个个指手画脚、七嘴八舌,办公室如何能服务过来?把个办公室主任弄得焦头烂额,领导们还个个不满意。领导班子开会时,对办公室提了一大堆意见。干部考核测评,办公室主任得票很少,用不起来,只好把他放到国资委下属二级机构当个小头头,算是安慰。再后来两任办公室主任,情况也好不到那儿去。按说办公室主任是“天子近臣”,近水楼台,在领导眼皮底下辛苦受累,一般都会得到重用。这个单位前后三任,却都没有修成正果。以至后来科长们谁都不愿到办公室担纲,人人谦虚让贤。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20 13:51:06 +0800 CST  
再说与其它处(科)室关系。办公室处于核心地位,又掌握一定权力,但它属于服务保障部门。一个单位出政绩、出效益,主要靠业务口。所以,服务好业务部门是办公室的天职。业务处(科)室少则三四个,多则八九十来个,办公室需要放下架子,提供热情周到源源不断的跟踪服务。假如态度不够好,耍点小脾气、摆点小架子,服务不到位,业务处室就会报怨、牢骚,这个账要记在办公室主任头上。再者,对处室要一碗水端平,如果有谁因为个人关系厚此薄彼,就会背地里遭人骂娘,这个账也要记在办公室主任头上。
一天上午我到某单位办事,进入办公室,正赶上办公室主任与一个处长争吵得面红耳赤。听了半天,大概是这个处长要带人下去调研,办公室说车辆都安排满了,无车可派。上午10点,有辆车回来了,处长要用,办公室说这车还有任务,仍然不能用。此情此景把这个处长惹得火冒三丈,马上就与办公室主任呛上了。
类似这般鸡零狗碎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比如编发信息简报,哪个处的先安排,哪个处后安排,你得有说头有说法,否则有人不乐意;比如有的处长出差住宿费超了标准不能全额下账,最好把财政部门规定搬出来当面给他看;再比如兄弟单位来访,宴请时让相关处长作陪,这个“相关”把握不好,就会出意见。
人们常说当办公室主任要任劳任怨,但任劳容易任怨难。平时忙里忙外,领导说声好就满足了。如果累死累活还要挨批评、落不是,搁谁心里都不是滋味。
事例一:某省直部门,每个厅级领导小车的后备箱里都配备高档酒水、香烟、矿泉水以及软包装食品,供领导们随时招待客人或外出野餐。新来了位副厅长,却不让配备这些东西。办公室主任说,厅里领导都配,连副巡视员都有,这是惯例。副厅长说我不需要。第二年机关开展党风评议活动,那位副厅长把此事作为一个问题,指出这是变相向领导行贿。这下事态严重了,上级指导组责令办公室主任写出检查,深刻剖析思想根源,并在党员大会上作检讨。单位主要领导承担了把关不严责任,办公室主任只好把责任一古脑揽到怀里,什么党性不强、作风不实、廉政防线薄弱,屎盆子全扣到自个儿头上。
事例二:某省辖市,A局尹局长老娘死了,作为兄弟单位,B局办公室主任通知本局各位领导前去吊唁、上礼、送花圈。考虑到本局张局长以前与A局尹局长搭班子时矛盾很大,曾经拍过桌子骂过娘,还相互告状,彼此是死敌,就没通知张局长。张局长知晓后,质问办公室主任为什么不通知他,办公室主任把自己顾虑一五一十讲了,张局长骂道:局里大小头目都去了,你凭什么不告诉我?去与不去是我的事,我自己长着脑袋用你替我思考么?你有什么权力剥夺我的知情权?直把这位主任骂得狗血淋头。
有个办公室主任总结道:我这个主任算什么裘官,人前没大没小,工作没完没了,生活没晚没早,整天装孙子,玩平衡,就像在平衡木上跳舞,一不小心就摔个跟头。(《权力中国》、作者:星一光、天涯论坛)
党政机关是个小社会,办公室主任每天要与形形色色的各类人打交道。机关里都有什么样的人呢?
请看第十一篇:机关百相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20 13:52:35 +0800 CST  
@靓法书生 1101楼
回复第1100楼(作者: @靓法书生 于 2013-01-21 06:49)
回复第983楼(作者: @星一光 于 2013-01-20 09:19)
@会飞的猪158 9……
==========实际上还有国家安全局
-----------------------------
说的很对。忘记还有这么个部门。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21 10:00:39 +0800 CST  
@浮云日万里 1143楼
楼主厉害,对体制可谓是相当的熟悉,功力非一般深厚!
补充一点:
进入公务员队伍,还有一个渠道,就是从国企中调入。例如,省属企业(厅局级)的中层(相当于副处以上),就可以直接调进机关,任同级别的行政职务。
-----------------------------
是这样,一点没错。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21 17:06:37 +0800 CST  
【权力中国——中国党政机关大盘点】长篇连载之十一
第十一篇:机关百相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家庭出身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在党政机关这个大集体里,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各色人物,表现出不尽相同为人处事之道。比如学生出身的干部,多有书生之气;行伍出身官员,更多粗犷作风;来自农村的,或表现出质朴,或更多野性;出身城市的,或情感细腻,或性情娇贵;基层上来的,强调务实;大机关下来的,注重理性。
有些人喜欢张扬夸口,人称“口儿满”。机关里没有他不认识的人,社会上没有他办不了的事。如此夸海口,目的在于炫耀他背景深,有能耐,会办事,面子广,借以提高自身地位。其实,他的能耐是有限的,如果轻信他,你就上当了。有一个机关干部,农村老家来人要去高级法院打官司,这位干部便托付一个“有能耐”的机关同事去法院打点周旋。结果,钱花了不少,最后事情办得一塌糊涂。
有的人不显山不露水,为人低调,实则背景很深,大智若愚,甚至装傻充楞。经常有这样的干部,看似平常一个人,却总是得到上级莫明其妙的提拔重用,不知他们家上辈子积了什么德,老是占据让人们羡慕的岗位,而且官位越升越高。大家却谁也猜不出他走得那条上层路线。
有的人安分守己,老实本分,不愿抛头露面,甘心默默无闻。有人的见风使舵,到处钻营,口蜜腹剑,阿谀谄媚。有的人生性迂腐,古板不近人情,说起话来很不中听,办起事来刻板生硬。有的人八面玲珑,四面讨好,左右逢源,人缘极佳。有的人小心翼翼,处事谨慎,一生不愿意与人闹意见,怕得罪人。有的人广交朋友,经常电话不断,事务繁忙,今天吃请,明天赴宴,在社会上大名鼎鼎。有的人整天一肚子黄话笑话,却不见其发生婚外情。有的人一本正经,文质彬彬,却偷偷养着“二奶”。
党政机关是个小社会,能进入机关工作的,不是有背景,就是有关系;不是有真才实学,就是会旁门左道。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营造了一个复杂的人事关系环境。而处理好与上下左右的人事关系,是立身处世的首要问题。笔者归纳出五种具有代表性的人品性格,了解这五种性格的人,可基本掌握官场上人事关系的一般规律。
一是沙僧式的人物。西游记里的沙僧,没有孙猴子的精明,也不及孙猴子的本领,又不像猪巴戒好吃懒做,牢骚满腹。沙僧老实厚道,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不说慌话,也不说诳话,为人顺从与随和。有时沙僧还起到调和矛盾、疏通关系的作用。党政机关里像沙僧这类人,老实本分,与人为善,敬业守责,不爱争强好胜,也不在领导和同事面前搬弄是非。这类人可与之交往但很难成为心腹朋友,因为他们习惯于服从上级,循规蹈矩。倘若你与他们密谋一些事情,或让他们为你办出格的事,他会婉言谢绝,但不会去告密。
需要指出的是,沙僧式的人尽管为人忠厚,但并不是傻瓜,脑袋一点也不苯。所以如果有人把他们当傻子对待,蒙骗和欺辱他们,他们性格中的倔僵,会拼了老命反击。同时,欺负老实人你会受到舆论抨击。
有个人称“大个子”的老实人,平时安安静静,与大家和睦相处,从不招惹是非。那一年,全省党政机关要下派一批干部到贫困村扶贫,时间是三年。按照组织部门的文件规定,一般应由各单位县处级后备干部担当此任。“大个子”所在单位分了一个下乡名额,单位领导选定了两个人选,都在县处后备干部之列。但这两个后备不愿下乡吃苦,他们认为这是组织上糊弄人的手法。下乡三年,期间市委不可能不调整干部。提拔干部时,你在乡下开展工作,组织上不便让你回来任职,反而影响自己的前程。两人各找各的理由,推来推去,搞得领导拍不了板。
最后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让“大个子”去补这个缺。机关干部都评说这是欺负老实人。“大个子”气得浑身发抖,当场找领导与之理论。领导自有领导的说法,承诺回来后调换更好的岗位。“大个子”不领这个情,于是就去找组织部。组织部说这是你们单位决定的事,我们不好插手。“大个子”又去找市委副书记,副书记听了,一个电话打过去,问单位领导,为什么不按文件规定执行?单位领导唯唯诺诺,只好重新确定人选。单位领导之所以安排“大个子”顶这个缺,原本出于软柿子好捏、息事宁人的思路,没想到“大个子”竟能捅破天。这一回,单位领导算是服了这个看似憨厚“大个子”。
二是赵高式的人。秦朝的赵高,在秦始皇死后,挟势弄权,兴风作浪。先是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逼死长子扶苏,立胡亥为帝。后设计陷害李斯,自任丞相。再后来派人杀死秦二世,迎立子婴继位,导致天下大乱,被秦王子婴所杀。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爱施阴谋诡计。秦二世时,赵高试图谋朝篡位,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一幕。
机关中赵高式的人,心术不正,玩弄权术,投机取巧。他们在领导面前曲意逢迎,讨好谄媚。在同事面前花言巧语,口蜜腹剑。他们是满肚子花花肠子的机会主义者,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不论日常工作,还是会议活动,甚至宴席酒场,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这类人时常怀揣心计,每说一句话,每办一件事,他们都很用心,思考如何展现自己,贬抑他人。尤其对于他们的竞争对手,更是他们防范和攻击的目标。为达到目的他们不择手段,不惜设计陷害无辜者。他们向领导反映情况添油加醋,上眼药垫砖;与同事交流思想信口雌黄,随意杜撰,完全无信用可讲。当然,这样的人活得也很累,但他们已经积习难改,秉性难移。这类人是很让人们讨厌的,可是各单位又都不乏此人。对这类人需要防范。
这类人一般都比较狡黠,善于随机应变。举一个小例子。省政府下发一个重要文件,因工作关联,厅领导将文件批转到第二处,请该处阅读后拿出具体落实方案。处长看后将文件交与副处长阅。这时该处接受了一项临时任务,等忙完这项临时任务后,处长再与副处长谈文件落实方案的事。副处长说,文件不在他这儿,看后就交与处长了。处长很吃惊,问你什么时间交与我了?给你文件后我们就忙临时任务,一忙就是两周,根本没顾上说这件事呀。可副处长信誓旦旦、振振有词,说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情况下,将文件亲手交与处长,当时处长还说了句什么话,讲得有鼻子有眼的。处长一时抓了瞎,翻箱倒柜地找,几乎将他办公室的东西洗了一遍,也没找着。不得已,只好如实向厅长汇报。厅长听说文件丢了,大发雷霆,狠狠将处长批了一番,说他丢三拉四,工作如此不上心云云。
半年后,该处的小李无意中发现,那个丢失的文件,原来就躺在副处长的文件柜里睡大觉呢。这时,处长才醒悟,自己原本不是忘性大的人哇,怎么副处长说的丁是丁、卯是卯,我却一点印象也没有?聪明反被聪明误,你副处长越是讲得细节分明,越证明你在编造撒谎。想用这种死无对证的办法陷害我,把我赶走,他好来当这个处长。真是心狠手辣。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21 17:09:17 +0800 CST  
三是许世友式的人。之所以用许世友将军来作比,实在是许将军的性格特征鲜明,决无随意类比的不敬。
性格直率,心直口快,敢作敢为敢担当;感情真挚,热血热肠。言行无拘无束,待人诚恳不设防。这是笔者对此类人性格特点的概括。比如,某单位有个人称“大炮筒子”的人,声音大,嗓门粗。说话直来直去,遇事大喊大叫。思想单纯,情感淳朴。心里想啥说啥,不愿拐弯抹角。你若嘲讽他两句,他也能承得起、受得了。遇有同事求助,一副古道热肠。在上级面前,从不阿谀奉承,委曲求全。遇到不平事,敢讲个公平话,说个公道理。有时口无遮拦,也会得罪他人。一旦犯了错误,直接当面谢罪。这类人义字当头,把人格诚信视若生命。因此,也颇受人尊敬和爱戴,人缘和威信较高。
不过,由于他们粗犷有余而细腻不足,性情放浪而不够严谨,一般担当不起业务重任,通常做一些辅助性工作。又由于他们不善亲近领导,偶尔还提个意见,发个牢骚,打抱不平,不被领导赏识,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与这类人交上朋友,会为你两肋插刀支持你,是可信任的忠实盟友。
四是袁术式的人。三国时的袁术,本是一方诸侯,但此人生性多疑,心胸狭隘,勇而无断。讨伐董卓时,袁术负责押送粮草。因妒才而不发给孙坚粮草,使得孙坚被华雄击败。机关里的这等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是目光短浅,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人生胸无大志,遇事疑神疑鬼。工作中拈轻怕重,待遇上锱铢必较。与同事相处嫉贤妒能,对待领导也不愿宽宏大量。这类人心理脆弱,神经过度敏感。因为不大肚,与他们开不得玩笑。旁人的一句无意间的闲话,就会引起他们的不快,人们很难与之打交道。他们不与同事交心,所以也就没有知心朋友。对待袁术式的人要敬而远之,别招惹他们引火烧身,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话说某单位同事在一起吃饭,酒桌上无正事,有人就讲了一个笑话。有一个姓赵的,带三个人去陕西谈生意。当地老板请三位到家里作客。请进门来,老板就倒茶,发现家里只有两个杯子(当地把水杯叫“茶钟”),因此只好让另一个人用碗喝水。老板用他那深重的陕西口音说出来,便是:来了三个人,有两个杂种(茶钟),你就是(使)个王八(碗吧)。大伙听了,笑得前仰后合,有人连嘴里嚼的菜都喷出了。谁也没料到,座中一位女士不但不笑,而且拔起腿就离了席,径直向酒店外去了。过了一会儿,大家发现那位女士长时间不入席,就派人到外面看看。这一看不打紧,女士正在外面小声骂人。究竟怎么回事?原来,笑话里被“骂”的那个生意人姓赵,我们这位女士也姓赵,赵女士便认为讲故事的人在指桑骂槐,站在店门口还击。
世上竟有如此不通情理的党政干部,这让人说什么好呢?
五是赵刚式的人。这里的赵刚,指电视剧《亮剑》里八路军独立团政委赵刚。电视剧里塑造的这个人物,既是有知识才学的高智商,又有为人处世的高情商。他是当时少有的燕京大学的大学生,又平易近人不喜张扬,并且打的一手好枪法。他有思想,但不拘泥。有文化,但不迂腐。这位以知识分子面目出现的书生,在放浪形骸的一介武夫李云龙面前,不卑不亢,以柔克刚,赢得李云龙的尊重和全团官兵的爱戴。这是个素质比较全面的人物。
在机关里,这样的人物当然为数不多。他们既会工作,又会来事。既拿得起业务,又做得好人。既让领导赏识,又赢得群众基础。他们办事漂亮,但为人低调。谈吐不凡,却不清高。侍奉上司得体,逢迎领导适度。与同事和睦相处,关键时刻也能俯身替人代劳。他们也不搞一团和气,批评人时点到即止,不让人难堪。表扬人时也不说过头话,中肯中听,让人身心受用。与人竞争主要凭实力,不耻踩着他人往上跳。他们既能弘扬正义,又熟谙人情世故。大事按规矩来,小事随和通融。有时也搞些歪门邪道,但不会犯低级错误,能做得滴水不漏。这类人是潜在的绩优股,一般不会久居人下,锥处囊中,迟早要脱颖而出,走上重要岗位。他们官居高位,是实至名归,人们心服口服。这类人是青年才俊们学习效仿的榜样和楷模。 (《权力中国》、作者:星一光、天涯论坛)
人事关系复杂的机关,自然少不了矛盾纠葛,弄出一些是是非非来。
请看第十二篇:是非恩怨。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3-01-21 17:11:55 +0800 CST  

楼主:星一光

字数:415922

发表时间:2013-01-16 0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7 14:36:59 +0800 CST

评论数:53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