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中国——中国党政机关大盘点(长篇连载)(持续更新中)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零八篇

第108篇 自杀、杀人和被杀
星一光

有传媒报道,近些年来,由于无法忍受看护之苦而杀死长年卧病亲人的事件,在日本频频发生。
这里面有被动杀人的——2015年,在病患妻子三番五次苦苦哀求下,71岁的A君亲手掐死了相伴42年的恩爱妻子,随后他试图割腕自杀,但没成功,只能带着深深的愧疚向警方自首。
有主动杀人的——2017年,静冈县一名50多岁的儿子,一时暴怒,挥拳将患病的母亲殴打致死。他在看护母亲之余,每天还要打两份零工,几乎没有时间睡眠,早已身心疲惫。在法庭上,儿子痛心地说:“在那个精神崩溃的时期,心里想的是,只有妈妈死了,我才能活。”
还有更多是老年病患者的自杀。
根据日本警视厅不完全统计,2007年到2014年7年间,因为“看护疲劳”发生杀人事件共356件,同期有自杀者2515件,两项加起来,平均每两周,就会发生一起老年自杀或被杀事件。
这些令人痛心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社会老龄化程度不可逆转地一天天加深,导致需要看护的老年病患日益增多。日本已经步入超老龄化社会,截止2018年,日本每7个人中就有一位7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达14.7%。而在日本7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4的人需要医疗看护。

反观我国的情况,距离超老龄化社会并不遥远。专家预测,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步入超老年型国家。
而且,我国的老龄化特点很突出,中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 5 倍,发展态势迅猛,每年新增长 100 万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而高龄老人病残率高,是需要专人看护的脆弱群体。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向二代人的小型化方向发展,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特别是我国独有的“4-2-1”家庭结构,未来“代际式养老”传统模式基本消亡,预计到 2020 年,独居老人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成为城镇和乡村老年人中的“主力军”。
在全球老龄化的国家中,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最快,老年人口规模最大,面临的挑战也最为艰巨。
挑战的核心并非来自人云亦云的“未富先老”,而是“未备先老”或“慢备快老”,现有的社会制度或政策体系不能满足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应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换句话说,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制度建设滞后。
在这一大背景下,老年人自杀便呈急剧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中国70岁以上老年人自杀率达到了51.5例/10万人,在174个受访国家中排名24位。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有超过4万70岁之上的老人选择自己结束生命,其中,农村老人又是自杀的主力人群。

学者刘燕舞对此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经统计,在所调查的目标村去世的老人中,死于自杀的比率至少30%,还是保守估计。村民们对老年人自杀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不仅是普通村民,乡村医生对待自杀的态度往往也和村民一样,“将其看作正常化的死亡”。当问到村庄里有没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时,得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这些自杀的老人,不是因为家境贫穷、没吃没穿、生活窘迫,而是因为子女不孝、无依无靠或者病痛折磨。
更让人惊悚的是,在农村老人寻死的故事里发现“他杀”的影子。有一对老年夫妇,同时喝农药自尽。老太太当场死亡,老爷子没死,但家属并不将老爷子送到医院。第二天家里人给老太太办丧事,就让老头躺在床上看。第三天,老头命毙,就着为老太太办丧事的灵棚,立马又为老头办了丧事。
有一位老人长年瘫痪在床,到了年底,子女们商量,给老人断水、断粮,希望他在年前死掉,“免得过年家里来客人,屋里臭烘烘的”。可是这个倔强的老人,拼了命地活下去。他躺在床上嗷嗷大骂,抓起粪便在屋里到处乱扔,一直坚持到大年初一,老人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些骇人听闻的一幕幕,正在一片歌舞升平的农村里不断上演着。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我们的制度建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仅老年自杀现象会向广大农村和城市持续蔓延,而且老年他杀现象也会日益增多,愈演愈烈,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到那时,老年人频频被杀将不再是海外新闻,我们这个以孝道著称的伦理之邦将陷入亲人之间相互残杀的混乱之中。
在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突然地扛起看护的责任,而一旦接受看护任务,便意味着牺牲个人原有的日常生活,陷入日复一日的工作劳累、环境龌龊、心情忧郁之中,正常的吃饭、睡觉、散步、访友、逛街、旅行,这些对普通人再简单平常的生活,对看护人来说都是奢望。照顾婴儿与照顾老人大不相同,婴儿会一天天长大,带来希望和欢乐。而老人越来越衰老,越来负担越大,看不到希望,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只有他的死亡才能让看护人解脱。

按照人口发展预测,再有六年时间,我国即将步入超老年型国家行列,到那时,可能会“满大街都是无处可去的老年人”,我们会不会产生日本那样的恶性社会问题?当我们步入耄耋之年后,会不会自杀、杀人或者被杀?这是摆在你我面前的严峻问题。
有人说,我家儿女很孝顺,我的晚年绝不会发生那样的不幸。请不要过于自信,人是会变的。当你年轻健康时,你是家庭的一块“宝”,子女对你毕恭毕敬;当你年老体衰时,你成家庭的一根“草”,子女对你不冷不热;当你长年卧病不起时,你成家庭的拖累,子女可能会盼你早日归天。
有人说,我老了以后就去养老院,在那里度过最后的日子,决不拖累子女和家人。可是你想过没有,连子女都难以尽心尽力,又如何能指望没有血缘关系的护工悉心和耐心呢?就日本这个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度,看护杀死病患老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何况我们这个初级阶段的国家。
还有人说,可以请保姆呀,我有钱,还怕换不来舒适的服务?请别高兴得太早,已有多起案例证明,高价聘请的保姆欺负老年人势单力薄,关起门来称王称霸,虐待老年人。
如此说来,瞻望未来,我们竞无路可走?思来想去,我突发奇想,现时代不是天天喊智能社会吗,期望不久的将来,能制造出护工机器人,并在价格上达到社会普及。护工机器人虽然没血没肉,也许比有血有肉的人要靠得住。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9-11-16 10:26:22 +0800 CST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零九篇
第109篇 “厉害了,我的国”俄罗斯版
星一光

前不久去俄罗斯旅游,在领略俄罗斯异国风情的同时,也品尝了遭人鄙夷的滋味。
当前,中俄两国关系正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两国领导人声气相投,礼尚往来,2019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进一步拓展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我们信心满满地飞往俄罗斯。
从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乘上俄罗斯客机,机上共11个团队,全是清一色赴俄罗斯旅游的中国游客。飞机上始终乱哄哄的,得不到片刻安宁。由于飞行时间较长(8个多小时),不少人在机舱内站立游走,任凭乘务员多次劝说,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机上有两顿餐,送餐的俄罗斯空姐板着脸,没有一丝笑意。餐车回收空饭盒时,经常有人等不及,跑去把吃剩的饭盒扔到餐车上。空姐表情严肃,连珠炮般地叫嚷着“NO!NO!NO!”挥手阻挡中国游客。飞机在莫斯科机场尚未降落,许多人纷纷站起身打开行李箱盖板,急得机组人员大呼小叫,跑来跑去将行李箱一个个重新关好。
此情此景,令我想起30年前某县召开致富模范表彰会,那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入住县委招待所,仅仅只是一天,雪白的墙壁抹上了黑手印,光洁的瓷砖地面到处是痰迹和污水,卫生间坐便器上留下了两只黑脚印,便池内外沾洒着粪便,房间内臭气熏天。眼前的一片狼籍,让招待所所长连声叹气。

中国游客在俄罗斯人的眼里,莫非就是一群没有教养的爆发户?
在冬宫游览时,中国游客被一脸冷峻的管理人员多次告诫,整个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越过牵引绳警戒线,一旦越过就会报警。中国游客倒是听话,个个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引发报警。倒是有个欧洲小伙子探着身子观看文物标牌上的英文,引发报警器长时间蜂鸣。小伙子自己显然没意识到,诡异的是,一旁的管理人员既不提醒也不劝阻,任由报警器长时间鸣响,最后还是中国游客给予善意提示,小伙子才明白自己的上身越界了。不仅如此,面对涌来的中国游客,展厅一名管理人员竟然用手捂住鼻子,引发中国游客强烈不满,有人偷偷骂了一声“什么东西”。
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往返的列车上,俄罗斯列车员收了小费却不乐意提供服务。地毯上有一张纸屑,列车员身体挺得笔直,示意我们将纸屑捡起放进他手持的小袋子里。火车一到站,列车员便大呼小叫催促旅客下车,走在后面的人会遭到列车员的呵斥。在圣彼得堡火车站,一群群提着行李箱的中国旅客将候客大厅挤爆,大厅的通道和台阶上坐满中国旅客,他们因为堵塞通道被警察赶来赶去,像一群叫花子无处落脚。
旅游接近尾声时,导游带领团队来到琥珀专卖店,我们终于见到俄罗斯人脸上的笑容。面对笑容可掬的俄罗斯店员的推销,团队中一些人像打了鸡血般的兴奋,出手爽快。有位大妈花三万元买了一颗大衣扣子般的琥珀吊坠,挂在脖子上到处显摆。别人说她买贵了,她鼻子一哼不屑地说:三万块钱买俄罗斯人一个笑,值!
一副赤裸裸的爆发户嘴脸。

结束了旅程,在莫斯科国际机场排队办理出境和登机手续,黑压压的中国旅客乱成了一锅粥。大家一个个争先恐后,你推我攘,生怕落后了回不了家。于是,一会儿这边吵吵嚷嚷闹起纠纷,一会那边骂骂咧咧险些动手,让老外实实在在感受了一次“厉害了,我的国!”有个吵架的妇女过海关后,对同伴夸口道:要不是在外国,我非要抓个狗东西满脸开花。说完仿佛中了头奖似的放声大笑。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回国后,我上网搜了一下,想看看去俄罗斯旅游的中国人是不是都像我们一样狼狈,结果令我大吃一惊。《环球时报》报道,有中国游客在朋友圈发文如下:

我的天呵,这哪里是素质低下,简直就是野蛮人!
克里姆林宫内有座“天使报喜大教堂”建筑,这是俄国沙皇和王室举行洗礼和婚礼的地方,竟然发生了中国老年游客在这里小便的恶劣事件,而且被当场逮个正着。为此,《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发文说,鉴于中国游客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将加强管理,在中国游客进入克宫参观之前,导游和翻译必须一直陪同游客,提前告知他们厕所的位置,并特别向他们强调,这些纪念物对俄罗斯人来说都是圣地。
呜呼,中国人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可是,难道就这样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19-11-23 17:04:32 +0800 CST  
走 向 天 堂

(未来社会小说之二)

星一光

把屋子收拾停当,林大妈开始收拾自己。洗澡、刷牙、剪指甲、整理假发,小心地将眉角一根翘出来的长寿毛剪去,涂上玫瑰色口红,穿上藕荷色旗袍和青色软底绣鞋,戴上孔雀蓝水晶项链和柠檬黄玉石手镯,打开屋里所有的彩灯,来到梳妆镜前。84岁的身体,无论是面庞还是身姿,再也找不出哪里美了……感伤了好大一阵子,看看客厅座钟,差十五分凌晨2点了,于是拎起妆台上的酱色坤包,环视一下精心布置的屋子,目光停留在丈夫黑白遗像上,凝视片刻,轻轻关上门,走出家门。
已经是暮春,道路边,那些一度怒开的碧桃、海棠、连翘、玉兰都衰败了,只有粉色的晚樱在做最后的绽放,一个新季节就要来临了。
林大妈走到松林广场,这是她们天天唱歌的地方。老桑芝、王格美、曲桂兰、闷逗子几个都已到了,大家身穿族新服装,化了浓妆,个个像舞台上的演员,见了林大妈,默默打着招呼,没有了往日的打趣和撒疯。
“来了?”
“来了。”
气氛像下半夜的空气一样沉闷。林大妈有意弄出点响声,指着闷逗子说:“你今天打扮得像个小妖精,大家看是不是?”
没等大伙笑出声,闷逗子却嘤嘤地抽泣上了。架着拐杖的老桑芝一把将闷逗子揽在怀里,嗔道:“说好了谁也不准哭,打你小屁股蛋!”便像打孩子似得,狠狠拍起她的屁股。
林大妈清点人数,轮椅上的曲桂兰马上报告说:不用数了,加你9 个,就等骆玉英了。一边的王格美哼了声:“她心眼多着呢,看吧,没准就不来哩。”林大妈让大家再等等,突然发现了什么,责怪老桑芝:“老大姐,你怎么还带着手机?”
“电池扣掉了,没事的。让俺那老头子开开眼,我为他守寡35年啦,老东西啥福也没享受过。”老桑芝说。
林大妈招呼道:“老姐妹们,咱们都孤苦了好些年,今天就去和丈夫团聚,还原我们的家庭。大家打起精神,唱起《无色花》。”
没有音响,没有乐器,大家就轻声哼唱起来。
“我是花一朵,明净无颜色……”
附近大厦的霓虹灯闪烁,打在她们脸上,好似涂了胭脂。空旷的广场上,她们觉得自己像天界的仙女。

“来了,快看,她来了。”
一个人影从黑暗中透出,看那蹒跚的步子就知道是骆玉英。
“我给孙子孙女煲了三文鱼汤,不好意思,来晚了。明天周六,孩子们说好一准去家里。”骆玉英唠唠叨叨,为自己姗姗来迟辩解着。
她这话说得很不对路,大家听了全都默然,勾起了各自的心事。林大妈狠狠瞪了骆玉英一眼,可不,已经有人开始哽咽了。
林大妈赶紧呼喊她们的口号:“告别病魔,走向天堂!”
“告别病魔,走向天堂!”大家跟着呼喊。
然而哽咽声越来越大,有人已经嚎啕起来,骆玉英竟哭瘫在地上。
远边一辆行驶的轿车停下来,司机打开车窗朝这边张望,迟疑了片刻,然后开走了。
林大妈叫醒大家,语气和蔼地说:“生活让我们依依不舍,亲情让我们牵肠挂肚,而病痛又让我们饱受折磨。人生自古谁无死,先走后去任抉择。咱们自主自愿,愿意的跟我走,不愿意的回家。但我再次重申,够姐妹的,明天,不,是今天,中午12时以前一定要保守秘密!”
说完,林大妈感觉一丝心绞痛袭来,身子有些站立不稳,老桑芝、王格美、逗闷子几个赶快上前搀扶。
林大妈服了携带的药丸,坐在石阶上,喘了几口粗气,看看手表快3点了,站起说:“我们这就走。”
老桑芝、王格美、曲桂兰、闷逗子等七个人,相互手牵着手,走出广场,留下骆玉英等三人在那里哭泣。
深夜静谧,大地沉睡,万物死寂,只有偶尔驶过的汽车,表明这是个活的世界。七个衣着绚丽的年迈女人,相互搀扶着,经过一段漫长的乡间小路,缓缓来到郊外一所废弃的小学,室内早已打扫的干干净净,地上一排洁白色床铺,床铺四周兰草葳蕤。
七人按照多次演练过的程序,将各自的遗书遗物摆放好,相互拥抱,点燃特制的安魂香,打开播放器,凌晨4时,七人穿戴整齐躺在洁白的床单上。
背景音乐《无色花》响起。
“今宵我去花间卧……天亮化作无影鹤。”
录音播放起:我叫林晚霞,今年84岁,我自愿……我叫桑芝,今年91岁,我自愿……我叫王格美,今年73岁,我自愿……我叫曲桂兰,今年62岁,我自愿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我的人生,逃脱病魔和尘世的折磨,安祥地走向天堂……
安魂香蓝烟袅袅升起,丁香般的芬芳弥漫开来。在迷失现实的境界里,她们慢慢进入了深度睡眠。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20-01-18 20:03:08 +0800 CST  
谢谢上面网友的好评,我将加油!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20-03-24 11:50:21 +0800 CST  
第110篇 女人是生活中的演员
星一光



前些时先后参加了两个葬礼,目之所击,颇有些感慨。
第一个葬礼,一位老太太过世,儿媳妇哭得惊天动地,凄厉之声甚至感染了两旁劝慰她的人落泪。此情此景,令我不可思议。因为亲戚关系,我知道老太太生前与这位儿媳的关系一直紧张,自从儿媳过门后,婆媳就口角不断,并多次大打出手,弄出创伤。后来婆媳分开居住,长年保持冷战,过年过节儿媳去看望婆婆,两人见面后话不投机,说话都是冷嘲热讽,软中带刺,相互设防,好不别扭。按我私下的想法,这次婆婆突发心脏病一命归西,儿媳应该长舒一口气了,哪来这么大悲伤?可若说这儿媳伪装出来的,眼见得人家泪水扑簌簌脸上淌,那是实实在在的“泪奔”。
第二个葬礼,也是一位老太太死了,两个亲生女儿仿佛例行公事般,象征性地哭了几声便作罢,倒是唯一的儿媳呼天抢地,三四个人都劝不下来。有人当场大发感慨,说你看这儿媳妇多孝顺。一旁有知情者驳斥道:孝顺个屁!老太太躺在医院四个多月,都是俩闺女没明没夜在身边侍候,她去医院的次数,扳着指头都能数过来。



这样两个场景让我大跌眼镜,女人也太擅长演戏了,若是光看表面不了解内情,真是蒙你没商量。
这时我想起梁实秋先生在《女人》一文中说的,“上帝给她一张脸,她能另造一张出来。”
据说女性脑部结构的情感区域比男性发达,所以女人对情绪的反应更敏感,比男人更情绪化,也因此,女人更善于演戏和伪装。她们能够根据环境要求,迅速酝酿起感情,很快进入需要担当的角色,这一点颇似影视剧专业演员。比如上面第一个例子中,儿媳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痛哭,需要克服对婆婆的敌对和憎恨,方能把戏演得逼真,不被别人看出破绽来。
情绪运作上得心应手,角色转换上应付自如,这方面的确是女人的长项,男人无法比拟。但我觉得这并不取决于人的生理因素,而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
在亲属关系中,女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在家庭里,女人既是妻子,又是母亲,既做媳妇,又做婆婆,多重角色集一身,并且要经常变换角色,站在不同甚至相反的立场上处理问题。长年在彼此矛盾的角色中转换来转换去,陶冶了她们饰演多重角色的艺术人生。
请看下面这幕情景再现:
儿子结婚后,对老婆百依百顺,体贴呵护不惜卑躬屈膝。当娘的看在眼里,气在胸中,对当爹的说,咳!你看咱儿子,媳妇出门就赶忙跪下来给人家换鞋子,我看着都恶心。当爹的说,这孩子一副贱骨头,咋一点也不像我呢!当娘的骂丈夫:呸!你要是像你儿子倒好啦,我也不至于一辈子遭罪。丈夫说,咋了?我这辈子对你够好了。妻子说,那行,你现在也给我提一次鞋。



在这场对话中,作为母亲,她痛恨儿子低眉顺眼侍奉老婆;作为妻子,她却希望丈夫俯首帖耳听命于老婆。两种矛盾的角色,愿景完全相反,她却能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
可是问题来了,女人在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男人不也是扮演多重角色吗?男人既当儿子,也当父亲,既做丈夫,又做公爹,为何男人的角色矛盾就不明显呢?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这个世界是个父系社会,这样的社会宗亲制度决定了女人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她们必须不断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来面对不同的家庭关系。在这样的社会定位中,女人的灵活善变其实是一种被动适应。
我家附近有一座易园,有一天,我在易园的锻炼器材上活动身体,听到旁边一群小媳妇在谈论家长里短,人人都在数落自家的儿媳不敬不孝,有的愤愤不平,有的义愤填膺。在她们看来,如今的儿媳一代不如一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时,突然有个女人嚷道:要我说,谁也别怨,要怨就怨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听别人说过没有,儿媳妇与婆婆吵架,儿子回家得知后,扭头就去找自己老婆,拍桌子瞪眼睛对老婆骂道:我妈生我养我不容易,你却不尊敬她,还跟她吵架,老子今天要和你离婚!只这么一吼,儿媳妇以后再也不敢和婆婆吵架了。
如此一说,一帮女人都服了气,不作声了。我看了眼那个说话的女人,不过小40岁的样子,心下想,唷嘿,你这小媳妇才当婆婆几天,脸就变了,怕是昨天还在咒婆婆,今天就咒起儿媳啦?
女人哇,真是生活中的好演员。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20-03-24 11:52:01 +0800 CST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一篇
第111篇 聪明的孩子让人忧
星一光



俗话说“老婆总是别人的美,孩子还是自家的好。”生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既是家庭的福分,也是骄傲自豪的资本。
然而,有人却为自家孩子的聪明担忧。
我的邻居老蔡家的小孙子,一看就是个绝顶聪明的小家伙,才3岁,与大人交谈对答如流,反应敏捷,巧舌如簧,言语之间时不时给你来个绝妙的对答,令众人赞不绝口。据老蔡讲,他对照了有关资料,先天聪明的孩子有九大标志,这孩子起码占七条,敏锐的记忆力,出色的语言能力,天生的好奇心,特殊的艺术天分等等,尤其是创新能力特别强。你听他编创的诗歌:“弯月亮,睡着了,飞来一只小麻雀,把我吵醒了。”你看看,谁能相信这是三岁的孩子自己编的?其实,他在两岁多时,就编出第一首诗:“爷爷奶奶都亲我,抱抱你,抱抱她……”
然而,面对如此天资聪颖的孩子,老蔡却高兴不起来。老蔡跟我讲,这孩子聪明是不假,但最大的毛病是屁股坐不住。老蔡两口子都是中学退休教师,孙子大点后,就想在家里教他点东西,启蒙早期教育。可那孩子坐在椅子上,安生不了三分钟,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撒尿,要不就故意捣乱,很难笼得住他,气得老蔡打也不是,骂也不是,一点辙也没有。



我对老蔡说,孩子还小,男孩子嘛,淘气是正常的,长大就好啦。老蔡摇摇头,脸色凝重,说可不是那回事,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孙子身上看到了儿子当年的影子。老蔡说,他儿子小时候,也是个绝顶聪明的孩子,一岁就开始识字,三岁时已经能够阅读儿童画册了,人称小博士,晚报的记者还来采访过呢。可是上学后慢慢就不行了,根本问题就是自以为聪明,屁股稳不住,课业不吃苦,学习不踏实,弄着弄着在班上就落后了。
老蔡总结了一条规律,凡是聪明的孩子,容易漂浮,大多受不了约束、吃不了苦,而现在的学业,一摞摞课本,一堆堆资料,多为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需要学生扎下屁股埋下头,一点点去死磕,比的是耐性,拼的是韧劲,靠的是毅力,分数是从书本上一点点抠下来的,没有多少捷径可走,这种情况下,聪明的孩子沾不了多大光,如果不勤奋刻苦,反倒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蔡得出结论是,不希望孩子聪明过人,只希望孩子踏实安分。



听了老蔡的这番高论,对照我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我一个同学,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文文静静,中规中矩,从小学到中学一路成绩优异,考入复旦大学,成了全家人的骄傲。我问小女儿学习如何,同学掩饰不住地夸道,老二机敏伶俐,比老大还聪明,这不,刚上小学,名列前茅,将来一准比老大还有出息。过了几年后,我再问小女儿的情况,同学满脸愁云,说这孩子气死我了,放着聪明伶俐的脑瓜子,就是不好好学习,差点辍了学,这不,去年高考成绩不好,今年又在复读。同学叹气说,老天爷就是不能让你十全十美。
又想起我一个同事的女儿,脑子不怎么机灵,算是那种智商不太高的。小女孩老实本分,不爱说话,小学中学成绩都不太好,不受老师待见,同事两口子对女儿期望值也不高。女孩高考考了个大专,上大专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没很高的志向,混文凭是其主色调,对老师的教诲听一半扔一半。但这个女孩却很听话,每天按照老师的吩咐认真完成作业。因为不爱交友也没什么朋友,女孩天天看书学习,成绩竟然在全班数一数二,被学校推荐专升本。继续上了两年本科,又报考了研究生,也没参加什么培训班辅导班,天天宅在屋里死抠英语,居然考过了一所985的录取分数线。研究生毕业后,女孩应聘到一所大学任教,成为一名专业骨干教师。正应了那句话,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局,这样的结局,不光她的父母,所有曾经的班主任都不曾想到。
在当前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以分数论英雄的局面下,出现上述离奇现象不足为怪,大量的记忆和背诵,大量的做题练习和测试,是精力和体力大比拼。决定一个孩子的前途命运,是你能否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而与这个孩子的智商关系不大。就像龟兔赛跑那个寓言故事,机智灵敏、活蹦乱跳的兔子,很可能跑不过迟钝木讷的乌龟。
孩子明明很聪明,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教育专家李玫瑾对此有专题论述:聪明的孩子大多是活泼好动型,让他们安静地坐在教室里,集中注意力学习40分钟是个巨大的考验,由于性格原因,很可能前10分钟还在认真听课,后10分钟思想就开了小差,等回过神来老师的课已讲了大半,这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是很大的。



李玫瑾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天性使然,专注力是那么好培养的吗?所以邻居老蔡的感叹是有道理的,有个聪明的孩子,还不知是福是祸呢。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20-03-24 11:54:28 +0800 CST  
@品德修养2020 2020-04-21 21:08:33
星老师,我属于后者。不聪明但很刻苦,初高中一直被树为榜样。(最近备考教师资格证,了解到“成败归因理论”,建议教师应该重点表扬 不聪明但很刻苦的学生。)
-----------------------------
你很可爱,继续努力!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20-04-24 17:52:41 +0800 CST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二篇

第112篇 李文亮的训诫与方方的特权
星一光

李文亮和方方,是今年以来最火的两个人物。特别是方方,因疫情日记引发全国舆论沸腾,“极左”派与“公知”派积压已久的爱恨情仇大爆发,网上的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难解难分。一方要把方方捧为民主志士,另一方要给方方立跪像谢罪,可谓水火不相容。
客观公正地看待方方日记,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多地写悲情面,过多的抱怨和指责,散发消极不满情绪等等,但我认为这都够不上大逆不道。方方日记重要的问题在于,以道听途说为事实,混淆视听。这些道听途说,有些的确是事实,有些却被证明是误传或谣言。方方日记虽说是日记体裁,却是公开发表的电子文本,尤其是在武汉和全国抗疫的特殊时期,以讹传讹的危害是极大的,影响人心向背和社会稳定,应当负法律责任的。君不见,医生李文亮仅仅在微信同学群里发送了新型病毒提醒,很快便被辖区民警以“在互联网发布不实言论”予以警示和训诫。现在,警方对李文亮的错误执法已经纠错,但对于方方,应当追究她的法律责任却并未追究。
那么,为什么以道听途说为信息源的方方日记却没被警方追责呢?这就是本文要谈论的话题——名人特权。

自我国推进法制建设、以法治国以来,一直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且在法制实践中取得重大进展,如村民普选、民告官等等,但也毋庸讳言,我们离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有一些距离,这个问题在司法对名人的宽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哪个道上的“神仙”触犯了法律,总免不了有一些名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让我们来粗略回忆一下这些年里的发生的一些事。
2013年5月,著名导演张艺谋涉嫌“超生”(两子一女)一事被媒体热炒,而张艺谋本人在长达7个月里根本不予理睬。迫于强大舆论压力,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已用温柔的口气表示“希望张艺谋能按法律法规主动配合”。在那个“一人超生,全村结扎”的年代,张艺谋夫妇超生多年,却始终未予查处。而当舆论暴光后,任民意汹涌,有关方面能躲则躲,能拖则拖,看不到任何应有的积极主动的查处姿态。以严厉著称于世的计生国策,在文化名人身上竟变成“一纸空文”。当然,最终张艺谋交纳了750万元的巨额计生罚款。但想想看,如果没有强大的舆论压力,这个被有些人称之为苛政的计生国策,难道就因为张艺谋是名人而无可奈何?

2018年5月29日,由于与冯小刚等人翻脸,崔永元爆出《手机》主演之一范冰冰的阴阳合同案子,一时间揭开了影视圈偷税、逃税的惊天秘密。在网络舆论火热跟进中,国家税务部门被动查处范冰冰偷逃税案,对范冰冰作出在规定期限内缴纳罚款和补交税款即可免于刑罚的决定。其实,老百姓早就知道,这种案子一查一个准,只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有关部门对于违法名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试想,如果崔永元没有与这帮人翻脸,8.8亿的天价罚款从何谈起?
2018年下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人员、中国科学家唐爽状告周立波诽谤的诉状递进上海某法院,但该法院的工作人员告诉唐爽的律师,周立波是上海的名人,立案需要领导审批。唐爽气愤地说,原来上海的名人竟然有这样的特权,即便犯了法也可以享有普通百姓所没有的待遇。
为什么司法对名人网开一面的现象一再令人大跌眼镜呢?我认为执法者存在着这样一种心态:名人有权有势,人脉宽广,自然上面有人罩着护着,招惹他们干吗,不是自讨苦吃么!这种心态在执法队伍中普遍存在,究其实质,是刑不上大夫的封建余毒根深蒂固。

对权势敬畏,对富豪敬畏,对名士名流也敬畏,这是我们民族的心理弱点。有一则滑稽的笑话,虽然人物对象不是名人,但心态是相同的:
某社区联防队员抓住一个偷电动车的男孩,让他立在墙跟受审。
联防队员问:你爸爸在哪儿上班?
男孩答:在县政府。
联防队员:哪儿额?再说一遍。
男孩:县政府。
联防队员口气立刻变得缓和:坐下,坐到椅子上。
联防队员再问:你爸爸在县政府做什么?
男孩答:在县政府看大门。
联防队员脸色突变,喝道:起来!站到墙跟去。
……
其实,以司法公正自诩的美国,也不乏类似案例。2007年,希尔顿集团女继承人帕丽斯·希尔顿因频繁酒驾从监狱“几进几出”,法官和警方多次给予宽容和优待,引发社会的不满和抗议,公众要求平等对待名人,指责司法搞“两个标准”。可见对名人法外施恩并非中国特色。

凭心而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如日中天,取得日新月异的成就,有些名人犯法同样受到司法制裁,如高晓松酒驾遭拘役,尹相杰吸毒被判刑等等。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对于名人等公众人物,由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导向作用,更应该严格执法,对他们一言一行提出更高要求,不给他们丝毫优越感,不让法律打丝毫折扣。让名人像普通人一样,在法度面前胸怀敬畏之心,谨慎行事,是以法治国、建设法制中国必须补上短板。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20-04-24 17:54:55 +0800 CST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三篇
第113篇 看不懂的事情
星一光

近期一则微信有点意思:
微积分我懂,但中国高速财报我看不懂,数学好的朋友帮忙算一下:
2019年,中国高速财报显示收费总额5168.4亿,亏损5100亿。
最近受疫情影响,交通部原本说免费到六月份,然后又突然发布公告说只免费到5月6号,原因是因为免费通行导致每天亏损15亿:15亿/天×365天=5475亿/年
你收费不收费,亏损都差不多啊,那还收费干啥子咯?
这则逗比微信引起我深深共鸣,我也有一些看不懂的怪事,在这里说叨说叨。
先说说大学教育自主招生。“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大的公平,这也是为什么明知有弊端还一直不能舍弃的原因,好歹分数是自己挣来的,大家凭本事吃饭,一视同仁。可专家们也不看看国情,非要从国外弄来个自主招生。当时吃瓜群众大都持怀疑态度,以国人投机心理和钻营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腐败,你难道还要给人提供腐败的温床吗?果不其然,八九十所大学折腾了好几年,自主招生渐渐演变成了弄虚作假、暗箱操作、钱权交易的孵化场,不得已被迫叫停。这叫怎么回事,明知胃虚寒,还非要吃西餐。我就看不懂了,老百姓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儿,专家学者和官员们为什么就死活看不明白呢?

再谈谈刑法的事儿。谁也不否认,这些年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立法建设总是不尽人意,跟不上时代步伐。特别是刑法,惩处和威慑力远远不足,以至于有人说,刑法好像总在“保护”坏人。就拿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来说,二三十年以来在中国大陆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在贫困地区如云、贵、川等地和流动人口集中的发达地区如东莞、深圳、福建等地,此类犯罪长期猖獗。各地公安机关下了很大功夫,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惩处和威慑力太弱是主要原因。此罪的起刑点仅是“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说句不中听的话,如此轻的刑罚,对泯灭人性的人贩子来说,简直就是姑息和放纵。须知孩子被拐卖,改写的不仅是孩子的人生,同样是父母的人生;毁掉的不只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见多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不满于如此低的犯罪成本,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在2019年“两会”上,建议将起刑点调至“十年以上至死刑”。然而,这一建议并未被采纳。我又看不懂了,为啥对心狠手辣、丧尽天良的犯罪分子如此宽厚仁慈?

再来说令人头痛的老年代步车,在车辆日益饱和的道路上,那简直就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颗“地雷”,必须取缔。可是多年来交警天天围追堵截,就是治理不了,为什么?当初,这类车辆刚出现在街头时,有关部门就应该立刻制止,灭火于未燃,扼杀在萌芽。刚开始车辆上路没人管,许多人便群起而仿效,等到老年代步车越来越多,你回头又来治理,花钱买了车却不让上路,人家能心甘吗?再说了,治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无疑是从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家这两个源头抓起,你不去堵源头,却让交警在马路上一辆辆查扣。我又看不懂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老百姓都懂得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就是不懂?

最后来说说香烟的事儿。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泰国、越南这些比中国落后的国家,都在烟盒上印有黑肺、黄牙、骷颅头等警示图案,而我国不但不印警示图,反而在烟盒上印上精美图案,让人感觉温馨宜人,爱不释手,这不是在引诱人们抽烟吗?当然,相关部门有自己的说辞,中国代表团参加南非德班国际控烟大会,在会上发言称中国烟盒包装有名山大川,有花鸟虫鱼,有美丽风景,如果印上烟害警示图,会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话音一落,全场喝起倒彩,国际控烟组织当即给中国颁发了“脏烟灰缸奖”,列为世界控烟反面教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烟民,吸烟人数占世界1/3,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高达120万,比艾滋病、甲流等各种传染病加在一起的死亡人数还要多7倍。有报道说中国的烟草利税每年上万亿,是一笔巨额财政收入。这我就看不懂了,难道中国政府“宁要烟草利税,不要民众生命健康”吗?

其实,让人看不懂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如今的大学生多数不听课、不读书,大学校园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国家投资、家庭出钱培养了许多徒有虚名的混世者,多年来这种局面得不到改观。我不懂,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整治吗,难道就任凭这种荒唐局面一直延续下去吗?再比如,我国恶狗伤人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卖出五千万到七千五百万支狂犬疫苗,接种疫苗的人数大概在1000万人至1500万人左右,中国每年消化的这些狂犬疫苗占据全世界狂犬疫苗使用总量80%,也就是说全球80%的狂犬疫苗都被中国人给打了。狂犬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100%,而恶狗伤人99%的原因是主人没给狗拴绳让狗随便奔跑。我不懂,以中国庞大严密的政权机构,为什么连一条遛狗绳的事都解决不了?还有,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此浅显的道理,连小学生都明白,为什么非要等到最高领导人说出口,扭曲、变形的楼市才开始正本清源,理性回归?
我智商低,脑瓜子笨,对这类咄咄怪事真的看不懂。
楼主 星一光  发布于 2020-05-08 20:55:05 +0800 CST  

楼主:星一光

字数:415922

发表时间:2013-01-16 0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7 14:36:59 +0800 CST

评论数:53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