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刻符已是成熟汉字:))

左军右营右队”这样的营队编号都有了,你说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字符算不算成熟的汉字文化系统?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2:35:43 +0800 CST  
土地神图腾与汉字“地”字揉合的创意美术字都有了,你说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字符算不算成熟的汉字文化系统?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2:37:03 +0800 CST  
少昊玄嚣图腾与汉字“少昊玄嚣”四个字揉合的创意美术字logo都有了,你说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字符算不算成熟的汉字文化系统?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2:38:26 +0800 CST  
子孙人,祖宗人,神仙佑,这九个字,虽与两千年后的大小篆略有区别,其实也是完全的汉字构字原理,你说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字符算不算成熟的汉字文化系统?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2:39:56 +0800 CST  
何谓以小见大,以管窥貌?局部信息可以反映整体面貌。一只人手、一个手指、甚至一段指节,就可以确认这是属于人类身体而不是其它动物身体。

通过对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所藏良渚陶罐刻符、杭州余杭南湖遗址陶罐刻符、苏州吴县澄湖遗址陶罐刻符、嘉兴平湖庄桥坟遗址石器刻符、良渚时期石器上的少昊玄嚣图腾及汉字组合刻符、良渚神人兽面纹中的士地神及汉字组合刻符的识读,可以确认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刻符巴经属于非常成熟的汉字文化系统。

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所藏良渚陶罐刻符、苏州吴县澄湖遗址陶罐刻符、嘉兴平湖庄桥坟遗址石器刻符,属于汉字简字字符。杭州余杭南湖遗址陶罐刻符属于汉字图语字符。良渚时期石器上的少昊玄嚣图腾及汉字组合刻符、良渚神人兽面纹中的士地神及汉字组合刻符,属于汉字变形而成的美术字创意字。

良渚字符与后世的甲骨文、金文、大篆一样,每一个字符都有固定的构字思路和定向的表意对象,不是随机的画图指事。
比如良渚神人兽面纹所包含的地字,象形女阴。比如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所藏良渚陶罐刻符,其中的人字是人的象形。比如杭州余杭南湖遗址陶罐刻符、苏州吴县澄湖遗址陶罐刻符,其中的肉字是鱼肉的象形,而吴县澄湖陶罐中的肉字又是余杭南湖陶罐中的肉字的简笔。比如庄桥坟石器中的左右二字,上部为人手的左右方向指事,下部以曰代口祈神佐助祈神庇佑。等等。均和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一样,都有固定的构字思路和定向的表意对象,不是随机的画图指事。如果随机即兴画块石头画块泥巴来表示地字,就不是汉字的地字。

良渚字符内容显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早期汉字文化系统。耕猎织渔、米肉布羹、鱼鬲肉鼎这样的成语都已经广泛运用,而且据此识读了龙山文化的丁公陶文,你说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字符算不算成熟的汉字文化系统?“左军右营右队”这样的营队编号都有了,你说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字符算不算成熟的汉字文化系统?土地神图腾与汉字“地”字揉合的创意美术字都有了,你说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字符算不算成熟的汉字文化系统?少昊玄嚣图腾与汉字“少昊玄嚣”四个字揉合的创意美术字logo都有了,你说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字符算不算成熟的汉字文化系统?孑孙人,祖宗人,神仙佑,这九个字,虽与两千年后的大小篆略有区别,其实也是完全的汉字构字原理,你说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字符算不算成熟的汉字文化系统?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2:41:02 +0800 CST  
、良渚神人兽面纹是汉字“地”字与土地神造型的融合。

良渚神人兽面纹还巧妙地融合了汉字“地”字造型。《说文解字》:“地,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陳列也。从土,也聲”。《説文解字》:“也,女陰也。象形”。查看“也”字金文大篆写法,就是一个象形字。“地”字,即也字加土旁。良渚神人兽面纹的头冠为汉字地的土旁,下部为也字,夸张的手形正是为了结体为象形的也字。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3:20:15 +0800 CST  
第1字。子。与周代金文大篆的子字写法一样。
第2字。孙。大篆孙字从子从系,此处字符为子字变形。字形与第1字子字明显相关,却又略有区分。系字本意为绳结,此字变形含绳结之意。笔者理解为历史早期曾用的孙字简体。
第3字。人。与金文大篆人字写法完全一样。
第4字。祖。祖、且二字同源,象阳器。人呼小祖宗,即指此物。
第5字。宗。与金文大篆写法相近。
第6字。人。与金文大篆写法一样。
第7字。神。与金文大篆神字的通用写法一样。
第8字。仙。大篆仙字,从人从䙴。此处从人从山,山在人下,笔者理解为历史早期曾用的仙字简体,即历史早期本有从人从山的仙字写法。
第9字。佑。与金文大篆写法一样。

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良渚陶器圈足内壁刻文内容是:子孙人   祖宗人   神仙佑。文字内容显示,这件陶器在历史早期是作为礼器使用。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3:22:22 +0800 CST  
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即在秦汉之前两三千年的时期,能够存留下来一些连文的汉字陶器石器已是极其奢侈了。

这些陶器石器上的字符的识读,无论哈佛博物馆陶文、吴县澄湖遗址陶文、余杭南洲遗址陶文、嘉兴平湖石钺刻文等等,都是多年关注的焦点。

要象秦简汉简那样一堆一堆找出来才能证明良渚刻符已是成熟汉字吗?显然不是。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3:51:41 +0800 CST  
哈佛博物馆良渚陶文

先发图。为何今天几次上传不了图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5:16:46 +0800 CST  
早期陶文需要巨量样本作为识读的基础吗?

何处不逢网友认为:“良渚文化出土的刻符太少了,没有足够多的重复符号,识读就是无本之木”。早期陶文需要巨量样本作为识读的基础吗?如果是一种未知的陌生的死亡的文字,比如世界上已经消亡的早期文字,确实需要大量样本作为研究识读的基础。而汉字文化作为一种数千年未曾中断的古老文化,早期汉字与后世汉字的构字原理构字思路一脉相承,可以直接通过后世汉字样本来参照识读早期汉字。

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即在秦汉之前两三千年的时期,能够存留下来一些连文的汉字陶器石器已是极其奢侈了。要象秦简汉简那样一堆一堆找出来才能证明良渚刻符已是成熟汉字吗?显然不是。

这些陶器石器上的字符的识读,无论哈佛博物馆陶文、吴县澄湖遗址陶文、余杭南洲遗址陶文、嘉兴平湖石钺刻文等等,都是多年关注的焦点。

美国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的一件灰黑陶双耳壶圈足内壁上,刻有多个汉字符号。李学勤老师在1986年第6期《文博》期刊上发表《海外访古记二》,提到此件文物。饶宗颐老师在1990年第6期《浙江学刊》发表《哈佛大学所藏良渚黑陶上的刻符试释》,认为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列1984•159号陶器上的刻符是9个字,即“孑孓人土宅(厥)肱……育”,是关于上古“奇肱民”的记载。李学勤老师在1992年第5期《文物天地》上发表《海外访古续记(一)》,认为陶器上的刻符是6个字。钱玉趾老师于1997年第2期《四川文物》上发表《存于美国的良渚文化陶壶及其字符》,认为陶器上是12个字。

李学勒老师、饶宗颐老师、钱玉趾老师等等众多老师,均是古文字研究领城的重量级学者,他们为何研究识读良渚字符?因为良渚字符就是比甲骨文大小篆更早期的汉字字符,可以通过后世的汉字样本来参照识读。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5:56:38 +0800 CST  
良渚字符与后世的甲骨文、金文、大篆一样,每一个字符都有固定的构字思路和定向的表意对象,不是随机的画图指事。

比如良渚神人兽面纹所包含的地字,象形女阴。比如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所藏良渚陶罐刻符,其中的人字是人的象形。比如杭州余杭南湖遗址陶罐刻符、苏州吴县澄湖遗址陶罐刻符,其中的肉字是鱼肉的象形,而吴县澄湖陶罐中的肉字又是余杭南湖陶罐中的肉字的简笔。比如庄桥坟石器中的左右二字,上部为人手的左右方向指事,下部以曰代口祈神佐助祈神庇佑。等等。均和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一样,都有固定的构字思路和定向的表意对象,不是随机的画图指事。如果随机即兴画块石头画块泥巴来表示地字,就不是汉字的地字。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7:40:47 +0800 CST  
良渚字符内容显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早期汉字文化系统。

苏州吴县澄湖遗址陶罐刻符内容是:鱼鬲肉鼎。这四个字也应该是当时的一个固定词组,即汉语成语,反映远古先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余杭南湖黑陶罐八个字符内容:米肉布羹,耕猎织渔。这应该是古人常用的两个成语。耕而得米,猎而得肉,织而得布,渔而得羹,这是古人质朴的生活信仰,也是后人识读这八个字的一种文化秘码。

嘉兴平湖庄桥坟遗址石钺上的良渚字符内容是:左右右。共三个字。是这件兵器所在营队的编号,相当于左军右营右队这样的编号。石钺后来由工具、兵器演化为礼器,那么这三个字也可以理解为仪仗队的队列编号。

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良渚陶器圈足内壁刻文内容是:子孙人   祖宗人   神仙佑。文字内容显示,这件陶器在历史早期是作为礼器使用。

良渚石器上的少昊玄嚣图腾创意logo,既包含了汉字信息,也是图形设计,是汉字与图形的组合,是一种变形的汉字,并非当时汉字的通用字形。而四五千年前,汉字已经这种玩法,logo设计已经这种玩法,应该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良渚神人兽面纹是汉字“地”字与土地神造型的融合。和少昊玄嚣图腾Iogo造型一样,良渚的华夏社神造型也显示了四五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奇特的匠心和成熟的创意。和良渚汉字一样,在良渚文物当中广泛存在的社神文化符号也是良渚属夏的坚实证据。

良渚字符内容及相关良渚文物显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早期汉字文化系统。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不仅已经广泛使用汉字,而且当时的汉字汉语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和繁荣,已经早就走过了文字的萌芽期。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7:43:12 +0800 CST  
比如庄桥坟石器中的左右二字,上部为人手的左右方向指事,下部以曰代口祈神佐助祈神庇佑。等等。是不是和甲骨文大小篆一脉相承的?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8:11:22 +0800 CST  
比如良渚神人兽面纹作为土地神图腾符号所包含的地字,象形女阴。查查金文大小篆地、也,查查《说文解字》地、也。是不是一脉相承?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8:25:56 +0800 CST  
比如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所藏良渚陶罐刻符,其中的人字是人的象形。是不是和甲骨文大小篆一样?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18:37:38 +0800 CST  
我回帖需经审核,为什么?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3 20:22:09 +0800 CST  
何处不逢
2019-06-

细节是根本,也是楼主认真的态度。赞一个。

但是,很不幸的是,楼主没有提供美国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的灰黑陶双耳壶的照片,也没有这个双耳壶的年代依据、出土地点的信息。

楼主没有提供双耳壶刻符的照片,只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描摹,三种不同描摹连刻符的数目都不同,楼主就依据其中一种做出了“子孙人祖宗人神仙佑”的识读。并得出了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存在成熟文字的结论。

——————————
得出了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存在成熟文字的结论,并不是单独依据这个壶。单独依据这个壶得出了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存在成熟文字的结论,这是阁下强加于人的。

美国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的灰黑陶双耳壶,是在别人手上。李学勤老师在1986年第6期《文博》期刊上发表《海外访古记二》,提到此件文物。饶宗颐老师在1990年第6期《浙江学刊》发表《哈佛大学所藏良渚黑陶上的刻符试释》,认为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列1984•159号陶器上的刻符是9个字,即“孑孓人土宅(厥)肱……育”,是关于上古“奇肱民”的记载。李学勤老师在1992年第5期《文物天地》上发表《海外访古续记(一)》,认为陶器上的刻符是6个字。钱玉趾老师于1997年第2期《四川文物》上发表《存于美国的良渚文化陶壶及其字符》,认为陶器上是12个字。

这件文物近几十年一有上受到学术界关注。李学勤老师、饶宗颐老师、钱玉趾老师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专业文章当中,均只能提供手绘的字符形状,均未提供照片。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悲哀。

在人家不给拍照的情况下,手绘也是记录文物信息的一种图径。三位老师根据手绘信息已经做了观察研究,并发表专业文章。我发现三个手绘信息有共同之处,当然可以继续探索。

我不关注近现代史,姑且不说近现代史,暂且不说什么盗窃掠夺的事情,暂时只说文物属于人类公共文化资源,既然这个壶已经引起学界持续的高度重视,我相信美国哈佛大学Sacklei博物馆在今后一定会同意中国文物专家拍照了解文物细节的机会。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5 12:53:56 +0800 CST  
手绘不可能重叠,三个手绘信息有共同之处。

1是饶宗颐老师手绘。9字。子孙人,祖宗人,神仙佑。。

2是李学勤老师手绘。6字,实际不全。子孙人,祖宗人。

3是钱玉趾老师手绘。说12字,笔者识读为前8字。子孙人,祖宗人,神仙。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5 13:11:46 +0800 CST  
又发现两件良渚石器上的早期营队汉字编号(BSBQ127)

在《庄桥坟遗址石铖上的良渚字符浅释》一文中,笔者发现嘉兴平湖庄桥坟遗址石钺上的良渚字符内容是"左右右"三个字,是这件兵器所在营队的编号,相当于左军右营右队这样的编号。今天我又看见一张载有两件良渚石器刻符的图片,应是出自2015年良渚博物院张炳火《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一书,出土遗址及收藏单位相关信息待查。这两件良渚石器外形略似石刀、石斧、石钺,文字内容显示却是石戈。这两件良渚石器上面的刻符内容也是早期营队的汉字编号。

图片右面这件良渚石器刻符内容:王家戈班。第1字构字思路比较复杂,后面2、3、4字和金文大篆写法差不多。

第1字。王。实际是蚩、尤、吴、权、王这五个汉字的创意组合,右上部为蚩字,中上部为尤字,右部上下合为吴字,左右全部合为權字,右部上下又含王字。这个大"王“字是区域性的创意字形,不是王字在任何时期的通用字形。笔者2019年5月18日《良渚古城应即少昊之城》认为蚩尤实即吴权,在2015年元月29日《山海考》当中笔者已经这样认为。而在《山海考》当中笔者认为吴权是自称、蚩尤是他指,这件文物文字内容否定了我当时作出的“蚩尤是他指”的这个判断。而蚩尤之号主要流行于炎帝黄帝打败东夷之前,可推此件文物实用于距今约4500年之前。此件文物及其它良渚汉字文物一样,可证包括良渚的所谓东夷实际都是华夏支系。

第2字。家。甲骨文、金文均有以豕代家的家字写法。

第3字。戈。和甲骨文、金文写法近似。一般戈刃右向,此处左向,象形字左右一样。

第4字。班。以刀分玉为汉字班字的一般构字思路,此处刀在下部,刀的写法类似商代子刀父辛方鼎当中刀字。

图片左面这件良渚石器刻符内容,上部或是汉字坤字,下部或为坤的图语,或为与坤相关的其它图语,那么此件应为八卦列队当中坤队的营队编号。

本文重点考释图片右侧这件良渚石器刻符的“王家戈班”四字,图片左面这件良渚石器刻符内容只记录笔者的初步印象。此处“王家戈班”四字,除王字是创意特型字,其它三字和两千年之后的金文大篆区别不大,再次证明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刻符已是非常成熟的汉字。

何连红
2019年6月7日端午节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7 21:19:46 +0800 CST  
龙虬庄陶文浅释(BSBQ128)

龙虬庄陶文是丁公陶文之后的又一个关于早期汉字的热点,曾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当代学界普遍认为龙虬庄陶文已是成熟文字,而普遍不认为丁公陶文是文字符号。199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老师最早研究了高邮龙虬庄陶文的释义。他在1996年第四期《东南文化》上发表了题为《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的论文,称这一陶片“可看作揭示图、文并茂的古代记录之一例,足见它的重要性”。西北大学周晓陆老师《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 》发表在《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上,认为龙虬庄陶文可能为甲骨文的来源之一。

丁公陶文识读难度远远大于龙虬庄陶文,但笔者识读龙虬庄陶文并不如前者顺利。在完成《余杭南湖遗址黑陶罐良渚字符浅释》、《吴县澄湖遗址良渚字符浅释》之后,笔者根据余杭南湖陶文、吴县澄湖陶文直接套出了丁公陶文11字,并确信其缺损了一个羹字,笔者又去套龙虬庄陶文,却没有成功。耕猎织渔、米肉布羹、鱼鬲肉鼎,古人确实喜欢使用这几个成语,但是古人并非只会这几个成语。

龙虬庄陶文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也是一个当时常用的成语,四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是喜欢把成语到处刻到处画到处用。笔者根据余杭南湖陶文、吴县澄湖陶文当中古人喜欢用成语的习惯,推出龙虬庄陶文内容的为“舱帆柂桨”四字。龙虬庄陶文左列是从上到下四个简字,右列是从上到下四个图语,印证笔者关于早期汉字简字、图语同时并用的判断。

第1字。舱。简字上部为仓字,与金文大篆写法相近,下部以舱板代舟,舟字本身就是舱板的象形。图语是带舱的小船。1、2、3、4字的图语均为船形,唯有第1字的图语突出舱篷。

第2字。帆。简字上部为横放的凡字,下部为横放的巾字。图语是尾部竖帆的船形。

第3字。柂。通舵。简字写法与西周时期糸田簋铭文当中柂字相近。图语也是船形,而突出尾部的舵位。

第4字。桨。简字是两块船板一条桨木,与金文大篆差异较大,但桨木比较象形。图语也是船形,船上平放双桨,而且双桨若汉字“将”字平放。桨即槳,以将为声旁。笔者是先判此字为桨,然后倒推出前面三个与船相关的字。

舱帆柂桨,亦即舱帆舵桨,是四千年前这一带华夏先民形影相随的工具,是他们朝夕相处的朋友,是他们生生息息的家园。

何连红2019.6.8.





楼主 沙滩老鳖001  发布于 2019-06-08 17:00:41 +0800 CST  

楼主:沙滩老鳖001

字数:45203

发表时间:2019-05-14 23:18: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6-10 17:11:11 +0800 CST

评论数:12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