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徐松岩:十万雅典人是如何炼成神仙的?

@公子戈2017 2017-12-04 18:51:43
一句话回答楼主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呵呵哈哈哈
另外 俺买了你的书-----包装书
-----------------------------
@生民无疆001 2017-12-04 18:58:40
谢谢支持!
-----------------------------
@飘呀叶子 2018-05-08 18:26:07
粮食可以是捕鱼呢?
-----------------------------

遗憾的是,专家们说:希腊人不是以 鱼类 为主食,而是 从各地进口 粮食。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08 18:31:13 +0800 CST  
罗马城的百万人口,住在哪儿?

原创 生民无疆 2018-02-26
作者 生民无疆



美国学者斯塔夫理阿诺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通史》,据说是一部权威而畅销的名著。
该书是这样描述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的:“当然,帝国最伟大的城市是罗马。它占地5000英亩,其人口据估计,公元二世纪时有100多万。”
看到这里,一个寒战,我的下巴差一点点就要掉了!
中国汉朝首都长安城,36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时人抱怨拥挤不堪。
中国唐朝首都长安城,84平方公里,人口刚过百万。时人称闹哄哄的。
5000英亩,就是20平方公里。
伟大的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在没有数十层的高楼的时代,在20平方公里土地上,是如何塞下这100多万人的呢!
据说,罗马帝国历任皇帝,十分关怀罗马公民的感受,为了让罗马公民舒心,把罗马城建设的花团锦簇般。
比如,为了让罗马公民肚皮舒适,建设了N多的面包房。
比如,为了让罗马公民眼睛舒适,树立了上千尊雕像,挖了700多个水池,建了500多个喷泉,如此等等。
比如,为了让罗马公民皮肤舒适,建设了N多的公共澡堂。
比如,为了让罗马公民腿脚舒适,建设了宽阔平整的马路公路。
比如,为了让罗马公民精神舒适,建设了超大超多的竞技场、运动场、剧场。据说,那个啥竞技场,大到可以容纳25万观众。
还有超繁华的码头,超大的购物中心,超多的妓院,超......超......
上述一切服务,通通免费!罗马皇帝甚至给罗马公民发放了足以逛妓院的零花钱!
嗯,罗马城确实是天堂;罗马公民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相比之下,长安城的服务,真是差太远了!
不过,建设这么些东东,占用土地不?一切都在这20平方公里土地上,必须的,如果让罗马公民跑到城外嫖妓、看热闹,公民们会生气的,那问题就严重了。
我们假设,皇宫、衙门、兵营、公共设施、工商业等等的用地,占全城面积的40%,那么,居住用地则为:
20×60%=12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用于居民区建设的土地,为12平方公里。
在1800年前,自然不会有什么高层建筑。因此,我们假设罗马城各个居民区的容积率为0.5,那么,罗马城的住宅建筑面积为:
12×0.5=6平方公里=6000000平方米
对于罗马城的总人口,我们只按100万人计算,那么,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
6000000平方米÷1000000人=6平方米
假设平均每户5口人,则户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很遗憾,事情没这么简单。
据说,罗马帝国有许许多多贵族,有许许多多奴隶主,他们在罗马城的住宅超大、超豪华。据专家们说,有史料证明,罗马城内有1780个宫殿般的宅院,每个宅院自成一座城市,不仅有奢华生活所必需的一切,而且还有自己的市场、喷泉、浴池、柱廊、绿树成荫的园林,以及人造的鸟房。
嗯,的确不错,罗马贵族就是会生活,比《红楼梦》中的贾府牛多了,贾府至少不懂得在自家院子里建一个市场吧。
这些宅院,面积有多大呢?在当今山西省的众多大院中,规模很小、没有园林、更没有“市场”的乔家大院,占地面积为8724平方米。堂堂罗马帝国的贵族们,居住面积,至少不低于中国土鳖的水平吧!
1780个宅院、每个宅院都按照乔家大院的占地面积计算:
8724平方米×1780=15528720平方米=15.5平方公里
这么多!
没法玩了! 百万罗马屁民,只能住到天上去了!
如果按照建有园林的常家庄园、王家大院的标准来算,那不把罗马城墙撑破到几十公里之外了!常家庄园、王家大院内,还没有“市场”呢!
难怪说罗马贵族牛逼呢!一个泡泡,就把罗马城墙吹破了。
嗯,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换思路。 无论如何,必须让罗马公民住在罗马城里面。
我们委屈一下罗马贵族,只按1000个宅院、每个占地仅5000平方米计算。这点面积,够不够建市场和绿树成荫的花园,我也顾不得了。
那么,豪宅共占地:
5000平方米×1000=5000000平方米=5平方公里
罗马的富豪人家,用地5平方公里,占罗马城面积的四分之一。
于是,留给百万罗马屁民建住宅的土地,仅剩下:
12-5=7平方公里
既然是屁民的住宅区,我们假设其容积率为0.6,那么,住宅建筑面积为:
7×0.6=4.2平方公里=4200000平方米
我们只按100万居民计算,那么,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
4200000平方米÷1000000人=4.2平方米
假设平均每户5口人,则户均建筑面积21平方米。
这就是说,罗马城的小康人家的住宅,建筑面积为21平方米。
罗马公民在这21平方米住宅中, 是怎样过着幸福生活,怎样开创着伟大文明,非常值得古罗马史的专家们深入研究。
100万人,就是20万户。
20万套21平方米的房子,跑马溜溜地排开,一串串鸽子笼,嗯,确实很壮观!嗯,这本身便是伟大文明。
不对,罗马城中一定有低收入、低收入的家庭。如果按总人口20%估算,也有4万户穷人,他们该住在哪儿呢?唯一的可能:住在古罗马史专家的论著上!
总结
据说,西方有一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说的是啊,百万人口的罗马城,是古罗马史专家,年复一年,在纸上创建出来的。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09 18:32:09 +0800 CST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09 18:44:35 +0800 CST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09 20:56:39 +0800 CST  
.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1 18:37:31 +0800 CST  
罗马军团,真的是天兵天将吗?

原创 生民无疆 2018-02-27
作者 生民无疆

罗马人的始祖来自何地?不太清楚。当然,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据说,自公元前500年起,他们通过不断地发动战争,地盘越来越大(如图)。到了公元前4世纪中叶,通过三次萨莫奈战争,实现了对意大利中部地区的征服。




前两次萨莫奈战争,不值得一提。
公元前298年,开始第三次萨莫奈战争。罗马人控制了北部、中部后,进攻南部。公元前280年,罗马与他林敦之间展开大战。据说他林敦是希腊人的殖民城市,于是希腊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率领率领22000名步兵和射手,3000名骑兵、20头战象来援。
二千二、三百年前,3000骑兵(至少也得有5000匹马)、20头象,是如何从遥远的希腊,运到意大利的?也许是用大型运输机,也许是用航空母舰运过来的吧。各位都是俗人,就不要问,不要打听了,希腊人的事,那都是仙界的问题。
希腊人用大象参战,自然如同举起了核武器。起初,罗马人也惊慌过一阵子。但是,罗马人也是仙界的一员,很快扭转了战局。
毕竟是神仙打架,分不出胜负。不过,考虑到异地作战,也许是宙斯有令,希腊人撤军了,罗马人顺利地统一了意大利。
罗马人是用什么神功,抵御住了希腊人的骑兵、大象阵呢?
据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第一,罗马军队武器装备十分先进:“除传统的头盔、盾、长矛和剑之外,罗马人还用有效的进攻性武器即铁尖标枪来装备军团。”
原来,罗马军团的秘密武器,是标枪。这么先进!
据报道,1984年7月20日,原民主德国运动员乌威·霍恩,创造了男子标枪“永久世界纪录”:104.80米。必须的,罗马军团的官兵,个个都是奥运会标枪冠军水平。
遗憾的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落后的弓、弩,没有传到这儿。同时期中国的弓、弩,射程不知有多远?随便玩玩,也就一二百米吧。
第二,本土作战的“罗马人虽然损失更为惨重,却有75万意大利战斗人员作其后备。所以,皮洛士公元前272年撤退……”
罗马有75万后备兵源?这可是天文数字的战斗力量啊!难怪西方第一神仙希腊人也知难而退呢!
如此多的兵源,此时的罗马,有多大的地盘呢?



原来,罗马的版图,总共才9万多平方公里!
倘若罗马拥有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岂不是拥有750万兵源!
我不再炫耀中国的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反正,比这稍晚的时候,中国的秦朝,国土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是罗马的40倍,以此推算,秦朝的后备兵源应该是:
75万×40=3000万
秦朝的后备兵源有3000万?如此说来,秦朝至少有一两亿人口了。
不管你们醉不醉,反正我已经是烂醉如泥了。
罗马共和国不会醉,罗马帝国更不会醉。
如果罗马共和国醉了,用什么去征服马其顿,征服塞琉古,征服埃及呢!
不得不承认:罗马将士,一定是天兵天将!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1 21:44:06 +0800 CST  
.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1 21:44:28 +0800 CST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2 13:03:17 +0800 CST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2 15:36:58 +0800 CST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2 20:28:07 +0800 CST  
罗马帝国有多少人口?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点击: 生民无疆







根据“标准”的世界史,屋大维干掉安东尼和“埃及艳后”,标志着罗马帝国的诞生。
罗马帝国成立时,有多大的家产呢?
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人吉本撰写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最权威、最全面的罗马帝国史。据此,我们知道,罗马帝国成立时,面积至少160万平方英里,即超过414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其中罗马公民(含家属)2000万人,其它的自由人和奴隶各在5000万上下。
一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以4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竟然拥有1.2亿人口,绝对是超级牛!
同时期,在中国,是汉朝。据《汉书》,汉朝的版图,“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巅峰时期的人口,“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
罗马帝国人口,竟然是汉朝的2倍!
汉朝的国土面积,至少是罗马帝国的两倍;
汉朝的核心区域,至少也有500万平方公里,这里没有沙漠戈壁,土地肥沃;而罗马帝国的北非、西亚,大多是气候干燥的沙漠半沙漠地区;
中国大地最适合发展农业,气候条件比地中海沿岸好许多;
汉朝政府一直鼓励生育,而且没有猪狗不如的奴隶;
汉朝时,除了西汉、东汉交替的那几年发生过战争,一直国泰民安;而罗马帝国一直处于大规模战争状态,每年至少有十万八万小伙子死于战争。
这奇怪吗?一点也不怪!
吉本宣称:罗马帝国的人口总数,超过了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整个欧洲的人口。
我们知道,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是罗马帝国的2.45倍。
我们还知道,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正称霸世界,世界上的粮食与金银,还有非洲的人口,统统属于欧洲人所有。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在《 第二次神仙打架----罗马人与迦太基人之间战争》中,我们发现,罗马的舰船导航能力,超过1500多年以后的欧洲人;在《 罗马人真的统治过“埃及”仙境吗?》中,我们发现,罗马的陆军,统统是空军,可以飞越西亚,抵达埃及。既然如此,罗马帝国的人口总数,超过了1700多年以后的整个欧洲,那必定是真的。
专家说,就是这样的,你不服气?不服也得服!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3 13:51:41 +0800 CST  
罗马帝国有历法吗?

原创 2018-03-04 生民无疆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生民无疆


众所周知,中国每一朝代建立后,就要搞“改元”之类的事情,即颁布新的历法。
那么,罗马帝国有自己的历法吗?换句话说,罗马帝国的人们,知道自己是生活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吗?
话说,罗马成为帝国之前,就搞出了一部儒略历,据大众知识情人某“百科”:




这一套,是在国内广泛流传的东西。但是,还不够全面。我有针对性地,再补充一下。
据说,古希腊人占领埃及后,将希腊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学知识与技术,都带到了埃及。据大众知识情人某“百科”:




据说,儒略历是由希腊天文学家索西戈奈斯〔Sosigenes〕于公元前150年前,编制并带到埃及的。凯撒大帝进入埃及后,因为与埃及艳后的一段艳遇,于是有了“大众知识情人”所说的这些。
所谓的儒略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俄罗斯学者维克多•V•瑞布里克《世界古代文明史》:“这种历法在欧洲一直沿用到公元16世纪末期,在俄罗斯则直至1918年。”这就是说,所谓的俄历,就是儒略历。
我们知道,著名的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这就是说,误差累计至13天。
此前,我曾在在《浮云遮不住,大道正回归》一文中,我简单推算过。其实,我的推算是错误的。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人指出。我也知道这是为什么。
现在,我在做一个简单的推算。谁让儒略历过于简单呢!
儒略历,一年365.25天,每4年闰1天。(与中国汉朝时期一样)
今日公历,一年365.242198天,我们取365.2422计算。
那么,实行儒略历,
1、每年会透支0.0078天:
0. 2422 – 0.25﹦ -0.0078天
2、每128.205年,会透支1天:
1÷0.0078=128.205年
3、透支13天历时:
128.205×13 ﹦ 1666.67年
4、以1917年计算,那么,儒略历的元年应该是:
1917年 -1666.67年﹦ 250年左右,即中国三国末。
可见,所谓的儒略历,应该是诞生在中国三国末的 250年前后(误差正负3年),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个时期。
显然,儒略历,比所谓古希腊天文家索西戈奈斯晚出生400多年,比凯撒大帝晚出生近300年。
据说,286年,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分为两部分,于是诞生了东罗马、西罗马。也就是说,直到罗马帝国散伙前不久,才诞生 儒略历。
连一部历法,都是子虚乌有的!请问:古希腊、托勒密王国的天文学成果在哪里?吹牛皮之前,打个草稿也不会!
据说是古罗马人撰写的《罗马十二帝王传•神圣的朱里乌斯传》中,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凯撒大帝)他立即改革历法。以前,由于高级祭司团任意置闰,历法早已十分混乱,竟至收获季节不在夏季,葡萄收获季节也不在秋季。他调整一年为365天,废除闰月,每四年置闰一天,使年与太阳的运转相符。此外,为了使以后的季节计算可以正确地从下年的1月1日起,他在当年的11月和12月之间插进了另外两个月。这样一插,若是再包括习惯上属于这一年的一个闰月的话,当年就有了15个月了。”
这故事,有两处很有趣:
1、凯撒大帝为了能够让岁首(即1月1日)在某一天,让这一年多出了90天!儒略历,包括后来的格里历,其岁首,即所谓元旦,竟然与中国汉武帝以来的中国历法一致!验证起来,也很简单:看看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公历”对应程度的如何。
2、奇妙的是,凯撒大帝在只有雨季、旱季的地中海气候区,竟然也设春、夏、秋、冬四季!这是一个十分奇葩的现象!验证起来,也很简单:百度一下,看看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埃及的气候,有没有四季之分。
这不仅让俺们浮想联翩:罗马帝国的人们,是不是糊里糊涂过日子啊?
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了格里历。据说,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历的原因,是因为发现伟大的欧洲人跑到时间前面去了。大众知识情人还举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例如牛顿出生于格里历1643 年1 月4 日,但是很多国家在12 月25 日举行纪念活动,因为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还在使用儒略历,牛顿出生的那一天在儒略历中为1642 年12 月25 日。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麻烦。
于是,又多出来三大怪:
1、格里历,是依据什么确定岁首,即1月1日的?
2、罗马教廷编制历法,为什么不以耶稣生日那一天作为元旦日?对照牛顿生日的故事,便知:以耶稣生日为元旦日的条件,十分成熟。
3、1752年,英国才开始执行格里历。牛顿是1727年去世的。这就是说,伟大的天文学家牛顿,一辈子是跑在时间前面的。
真不知道,古希腊、罗马帝国的事儿,有啥是真的。

相关内容,请参阅本号的:
中国,是天文学的祖师爷 (上)
中国,是天文学的祖师爷(下)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3 13:58:16 +0800 CST  
埃及记、出北欧记,与“出希腊记”

原创 2018-02-06 生民无疆

高贵的古希腊文明,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
那么,古希腊人,从何而来呢?
据说,古希腊人是由两批移民融合而成。第一批到达希腊半岛的人,来自北非。据国内某专家的某论文:
“在说希腊语的希腊人到来之前,数千年来陆续由西亚北非移居此地的说非希腊语的‘皮拉斯基人’,已有丰厚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积淀。希腊人的到来,开启了该地区文化传承与融合的新阶段。”
这就是说,希腊半岛的最早的居民虽然是北非人,虽然在数千年希腊半岛的生产生活中,费了不少精力,吃了不少苦,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远远不够光辉,因为他们不是讲希腊语的人。
宇宙级的光辉,必须等讲希腊语的人到来,才能具有一切的一切。那么,最早到达希腊半岛、讲希腊语的人,又是谁呢?
大众知识情人“百科”是怎么说的:





原来,是从北欧迁徙到希腊半岛的人。那个时期的北欧人是谁?你知道的。
为什么说“也许”呢?当时,北欧人都说古希腊语?或者,当时说古希腊语的北欧人,是否统统迁徙到了希腊半岛?
其实,这些,都十分次要。毕竟,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听到的全是鬼话的远古语言问题,那是专家圈子自娱自乐的烧钱的事儿。
我最关心的是,N千年前的北非人,干嘛要迁徙到希腊半岛?
最为民科的我,隐约知道了可能算“知识”的、一个大名鼎鼎的“出埃及记”的童话。
在《 4000年前,古埃及有多大版图?多少人口?》中,我们说过,4000年前,埃及的总人口,至多二三十万人。5000年前,甚至80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的人口有多少?没关系,咱假设,早期走出埃及的人:30万。走空了,神再造人嘛!
当初那些 “北非人”走出埃及、一路向北、跨入欧亚大陆的时候,作为最早的“智人”,欧亚大陆,唯他们所有,一切最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任由他们挑选。
他们来到了中东。
就近,西亚的两河流域,嗯,条件不错,于是,一部分人留下来;其中的一些人由两河流域往东,印度河流域,嗯,更好,撒把种子等着就行,美中不足的是太热,容易短命;由印度河继续往东,嗯,也很好,也是太热。
另一部分人,由西亚往西往北,嗯,大片的平原,如今叫做欧洲平原,还算宜居。美中不足的是,气温太低,忙乎一年下来,农产品的收获太少。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会有一批智人,选择到希腊半岛定居!
那个年代,任何智商稍高的人,无论是为了摘野果子、打猎的充饥,还是为了方便取水解渴、摘树叶遮羞,都不会愿意呆在穷山恶水的希腊半岛。
我想了许多年月,总算一知半解:最早定居希腊半岛的人,一定是离上帝最近的人,他们奉命,要把希腊半岛建设成普世价值的发源地。
于是,他们来到这里,坚守,坚守,等待着。
终于,他们等来了第二批人----那些早年从埃及跑到了北欧的一批人的后裔,他们可能是得到了神的启示,又来了个“出北欧记”:抛弃条件不错的欧洲平原,翻山越岭,穿越N多的弯弯山道,来到了希腊半岛的山间定居。
第一批希腊人,热情迎接第二批希腊人,大家愉快地融合,并且约定:以第二批希腊人的语言为官方语言,于是,有了通用的希腊语。至于通用的希腊文是如何诞生的,大家可参阅拙作《古希腊有通用文字和普通话吗?》。
我罗里吧嗦的说这么多,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掌握这两批古希腊人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据说,古希腊人一直以向埃及、黑海地区进口粮食为生。
大家是否注意到:古希腊人进口粮食的地方,恰恰是这两批古希腊人的原籍所在地?
这群古希腊人,万里迁徙到这个穷山恶水之地,定居后,又跋山涉水回到老家,肩挑背扛运送粮食到这个穷山恶水之地。千节万省地吃完后,继续到老家去背粮食。
如此年复一年,乐此不疲,为什么?
是因为当时世界地少人多吗?不!那是一个人烟稀少、土地辽阔的时代。据全球专家研究,直到公元元年,即“古希腊”被“古罗马”消灭前后,全球人口才2亿人左右呢。
那么,古希腊人为什么不索性迁回老家,好好过安生日子呢?或者,就近,迁徙到两河流域,即古波斯帝国的核心地区呢?
我想,古希腊人一定在坚守着什么!
是的,宙斯、雅典娜指示古希腊人:
第一,希腊这个地方虽然贫瘠,但是,这里、只有这里,能诞生改变世界的文明;
第二,希腊文明影响全世界之后,这里就会衰落,因为这里真的很贫瘠。因此,你们必须立即迁徙到世界各地。这样,你们就真的改变世界了。
嗯,难怪,即便光屁股光脚丫子,也要建设那一个个豪华的神庙!
古希腊人啊,你们正在创造一种怎样的伟大的普世文化:
1、中国人把服饰作为礼制的一部分时,古希腊人正光屁股、光脚丫子满地走。
2、当中国人吃香喝辣的时候,古希腊人正在等待进口粮食,不知他们是否担心敌国(波斯帝国)拒绝出口粮食。
3、当孔子与弟子以车队周游列国的时候,苏格拉底、柏拉图正与弟子们光屁股、光脚丫子在园子里,玩徒步讲学的游戏。
4、当竹简、木简成为中国百姓的常用书写工具的时候,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弟子,正在等待从埃及进口的纸草纸写字。
……
古希腊人,真心不容易啊!
真的!不了解步古希腊历史,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献身精神!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鸭梨山大完成东征之后,古希腊人的后裔,统统迁出希腊半岛,以上等人高贵身份,去开展普世价值的普及工作----即希腊化。

嗯,这可以叫做:出希腊记。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3 14:20:11 +0800 CST  
中国,是天文学的祖师爷 (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kwNzIwOA%3D%3D&mid=2247484009&idx=1&sn=c8615e54c3bb59b225e48eb27c51a32e&scene=45#wechat_redirect

原创 生民无疆 2018-02-23
作者 生民无疆


古代中国,不知道使用经纬度?不知道大地是一个球体?
如果哪位教授说这种话,他应该立即辞去“教授”这个头衔,因为,他实在是读书太少,不仅无知,而且还无畏。
这些误人子弟的专家教授,真的应该尽早离开教学岗位。
1
众所周知,中国唐代有一位大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编制了著名的《大衍历》。我在《 第八次请教徐松岩:古希腊历法来自古希腊人通天神功吗?》一文中谈到过,唐玄宗调集海量的资源,支持编撰这部历法。
其中一项关键性的工作,便是组织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测量全国各地日影和纬度,以其关联度作为历法编制的支撑。
据《资治通鉴》卷212:
“开元十二年甲子(公元724年)……壬子,命太史监南宫说等于河南、北平地测日晷及极星,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同时候之。阳城晷长一尺四寸八分弱,夜视北极出地高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浚仪岳台晷长一尺五寸微强,极高三十四度八分;南至朗州晷长七寸七分,极高二十九度半;北至蔚州,晷长二尺二寸九分,极高四十度。”
主持测量这四个地方纬度的,是国家天文台长官南宫说。他们测量的精确性如何呢?
1、阳城,位于当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唐代测出的是北纬34.4°;经查卫星地图,该地在北纬34.47°;
2、浚仪,属唐代汴州的郭下县,位于今开封市市区。唐代测出的是北纬34.8°;经查卫星地图,开封市鼓楼区位于北纬34.79°;
3、朗州,即今常德市。唐代测出的是北纬29.5°;经查卫星地图,常德市区在北纬29.04°。
4、蔚州,其州治今河北省蔚县。唐代测出的是北纬40°;经查卫星地图,蔚县县城在北纬39.85°;
这四个点的数据,唯有朗州一地的精确度差了一些。朗州距离长安、洛阳较远,可能参与的测量人员不足,所携带的工具不全。
在近1300年以前的唐代,我们的老祖宗们能够如此准确的测定一个地方的纬度,值得点赞吧!
在这次测量活动170多年之前的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学者魏收等人正在撰写二十四史之一《魏书》。在这部史书中,他们写到了当今学者们心目中神圣无比的地方----地中海。
《魏书·大秦传》: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勃海也,而东西与勃海相望,盖自然之理。”
若干年后,唐人修《北史》,又重复了这段话。
这段话,是这么个意思:大秦国在地中海边,这地中海与中国的渤海一样,是个内海,但都有连接大洋的口子;这两个海的纬度差不多,按理说,两者是东西相望的。
地中海位于北纬30°至45°之间,渤海位于北纬37°至41°之间,确实是遥遥相望的。
看完这一段,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不仅能很好地使用经纬度,而且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从渤海经由太平洋,一直往前走,大致可以进入地中海。
2
我国的天文学发达,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众所周知,中国的创世纪故事,是:盘古开天地。据徐整《三五历纪》: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处於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个故事中,宇宙不是神仙创造的,而是天然的,而且是像一枚鸡蛋,人就生长在鸡蛋之中。
其实,这故事,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而且,正是在这样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构筑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了中国的科学发展路径。
基于《易经》、《道德经》等经典,我国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精于道家学说者,必通天文;通天文者,必精于道家学说。因此,古代高水平的道士,往往是天文大家。汉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扬雄的《太玄》便是天文学杰作之一。汉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扬雄的《太玄》便是天文学杰作之一。张衡、僧一行,都是在学习了《太玄》后,才成长为卓有成就的天文学家。他在《太玄莹》说:
“天地开辟,宇宙拓坦。天元咫步,日月纪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经纬交错,邪正以分。”
意思是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人类便以日月运行的规律,来计量时间;以东西(纬度)、南北(经度)来确定空间。有了时间、空间,宇宙概念便形成了。(这些思想,至少早在扬雄千年前便已形成。比如,《孔子家语·执辔》:“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
日月运行轨迹是“圆”,东西南北构成平面上的“方”,所以,便有了“天圆地方”之说。
必须强调,古圣先贤从没说过大地是个平面四方形。比如,《曾子》:“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吕氏春秋》:“天道圆,地道方,圣人所以立天下”。
可见,方和圆,都是哲学意义上的,“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而非几何意义上的“天圆地方”。
于是,专业的天文学诞生了。
东汉末大学者蔡邕说:很早以前,中国的天文学有三大流派:盖天学派、宣夜学派、浑天学派。唐初大天文学家李淳风援引相关资料,在《晋书·天文志》中分别介绍这三派的观点。
盖天学派认为:布满日月星辰的天,如一口锅盖住了大地;天如同一个磨盘绕大地旋转,由于大地中间高耸入云,于是有了年月昼夜。稍懂佛教经典的人都会发现,佛教的宇宙观,即所谓“梵天”概念,与此非常相似。由于这一派“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
宣夜学派的观点,很值得注意。他们认为,在苍茫无边的宇宙,无数星体悬在虚空,自然而有规律的运行着;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形成了地球的年月昼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一学派被慢慢淡忘了。
浑天学派,由于其卓越的显示成就,成为近两千多年的天文学界的主导者。其典型杰作,便是人所共知的浑天仪。以张衡为代表的历代天文学家,深知宇无极、宙无穷,但是,为了便于工作,他们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虚拟了一个宇宙模型:
1、“譬如卵白,白绕黄也”。如同鸡蛋一样,天包裹着地,天如同蛋壳蛋白,地如同蛋黄。
2、“斗极,天之中也”,“南极北极,天轴所在,转运所由”。始终高高在上、相对不动的北极星,被确定为天的中心,由此形成一根南北向穿过地心的天轴、地轴,北为北极,南端则为南极。大地静止不动,由日月星辰构成的天,围绕这根轴自东向西运转。瞧,这是不是“地球中心说”?
3、天上挂满的日月星辰,各自按规律运行着,为人类提供了构建时间、空间的条件。为了精确掌握其运行规律,那就必须建立计量规则。
4、制造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的太阳,自然是最重要的。经过测定,太阳东西向运行一个回合,形成365.25个昼夜。于是,确定球体的经度,均为365.25度。
5、经过测定,太阳运行,并不是正东西向的,而是与赤道交叉的一条轨迹,这条轨迹被命名为:黄道。于是,南、北回归线就诞生了。一千九百年前的张衡说:“赤道横带浑天之腹,去极九十一度十分之五。黄道斜带其腹,出赤道表里各二十四度。故夏至去极六十七度而强,冬至去极百一十五度亦强也”。这就是说,南、北回归线分别在南纬、北纬的24度线上。
6、“天大地小,天统地,半覆地上,半周地下”,“天如车轮而转,日月旦从上过,夜从下过”。由于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所以,对地球“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于是,有了上半球、下半球。当今的东半球、西半球,大家是否觉得有点意思?
7、由于北极星在上,于是先将天体等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各自的纬度为91.5度。于是,赤道就诞生了。
8、顺带介绍一下,张衡说:“夫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闇虚。”意思是说,月光来自太阳光;月食及月蚀,均因为被地球遮挡。所以,日食、月食都是可以推算的,这也是制定历法的主要任务之一。诸如此类的知识,在古代知识分子那里,是常识中的常识。
3
研究天文学、编制历法,仅仅有理论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相应仪器设备。
浑天学派主导天文学界的的典型杰作之一,便是人所共知的浑天仪。
据列入中学教科书《后汉书·张衡传》,我们知道,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等一系列观测天文地理的仪器。近些年来,某些无知无德的“砖家”、“邪者”宣称: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是子虚乌有的。
事实上,张衡创制的许多实物,直到南北朝时期,依然存在。据《太平御览·天部》:“《义熙起居注》曰:(义熙)十四年(418年),相国表曰:间者平长安,获张衡所作浑仪、土圭,历代宝器,谨遣奉送,归之天府。”可知,当年刘裕率军打下洛阳、长安时,获得这些东西,运回了江南。据众多史料记载,江南的天文学家和天文学爱好者,大量仿制,并不断改进。
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等仪器的图纸文字,直到南北朝时期,依然存在。据《魏书·信都芳传》:“(安丰王)延明家有群书……又聚浑天、欹器、地动、铜乌、漏刻、候风诸巧事,并图画为《器准》。并令芳算之。”《魏书·安丰王延明传》:“又以河间人信都芳工算术,引之在馆。……又集《器准》九篇,芳别为之注,皆行于世。”北魏安丰王府,聚集了大量图书、实物,组织人员编撰成书,其中便有浑天仪、欹器(计时器)、地动仪、铜乌、漏刻、候风仪。
其实,这些东西,多是张衡继承前人的成果,并实现重要改进和发展。据《尚书》,早在尧舜时期,便创制璇玑玉衡即天文观测仪器,以齐七政。据《周礼》,以土圭正日景等天文观测工作,是大司徒主要任务之一。西周以来,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持续发展,“其诸侯之史,则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验。其巫咸、甘、石之说,后代所宗。”三国时吴国天文学家王蕃说:“浑天遭周秦之乱,师徒断绝,而丧其文,唯浑仪尚在候台,是以不废,故其法可得言。”秦朝天文台的浑仪,传到汉朝。在此基础上,经过汉朝若干学者的理论完善和器物改进,促成了张衡伟大成果的诞生。李淳风记述这一过程道:
“暨汉太初,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造员仪以考历度。后至和帝时,贾选逵系作,又加黄道。至顺帝时,张衡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因其关戾,又转瑞轮蓂荚于阶下,随月虚盈,依历开落。”
李淳风说,张衡在密室里观测浑仪运行,让人在室外观测星体运行实况,两人隔窗相互通报观测结果。事实证明,浑仪中星体运行状态,与他人看到的实况是完全一致的。
李淳风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史书记载了李淳风的浑仪,《唐会要》卷42:
“贞观初,……上(唐太宗)因令淳风改造浑仪,铸铜为之。至(贞观)七年三月十六日,直太史局将仕郎李淳风,铸浑天黄道仪成,……第一仪名六合仪。有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纬三百五十五度。第二仪名三辰仪。圜径八尺,有璇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天宿矩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第三仪名四游仪。元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又元枢北树北辰,南距地轴,傍转于内。又玉衡在元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
这是一个里外三层、囊括了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和二十八宿等星体,包容他们各自运行轨迹,并进行经纬度测量,进而实时给出时间的大型天体运行的仪器了。
众所周知,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僧一行和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等人一起,创制了更加复杂、先进的“注水激轮”的仪器,即水力推进、自动运转,自动击鼓、敲钟报时(“每一刻,作自然击鼓;每一辰,则自然撞钟”)的自鸣天文钟。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3 21:44:24 +0800 CST  
中国,是天文学的祖师爷(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kwNzIwOA%3D%3D&mid=2247484012&idx=1&sn=0f26c33aec33c416ca44c4ac6ebadd82&scene=45#wechat_redirect

原创 生民无疆 2018-02-24
作者 生民无疆

4
有了理论,有了实验设备,下面便是编制历法了。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通俗地说,就是太阳历与月亮历合为一体的历法,以太阳运行一周天为一年的时间,以月亮运行一周天为一个月的时间。因此,一年分为12个月。
西洋的历法,据说是“阳历”,即以太阳sun运行规律编制的历法。太阳历为什么不是8个月、10个月、20个月,而是偏偏也是分为12个月呢?令人奇怪的是,中文“一个月”,翻译成高大上的英文,竟然是:one month。 太阳sun历,怎么和月亮 moon扯在一起啊!为啥不用地球、树木、猪狗之类来做计时单位呢?
如果查查法文、德文,也挺有意思的。
在《 第八次请教徐松岩:古希腊历法来自古希腊人通天神功吗?》中,我们谈到,中国古代天文台的队伍十分庞大。
因为,只有大批专职的科技人员,至少100年不间断的工作,才有可能编制出一部像样的历法。在欧洲,不知什么时间才拥有这么一支队伍,并且拥有相应的设备条件的?
的确,历法编制工作十分复杂。
据《后汉书·律历下》:
“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过周,星从天而西,日违天而东。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极建其中,道营于外,琁衡追日,以察发敛,光道生焉。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日有光道,月有九行,九行出入而交生焉。……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度之一,为岁之日数。日日行一度,亦为天度。察日月俱发度端,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五十四周,复会于端,是则月行之终也。以日周除月周,得一岁周天之数。以日一周减之,余十二十九分之七,则月行过周及日行之数也,为一岁之月。以除一岁日,为一月之数。月之余分积满其法,得一月,月成则其岁大。月四时推移,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无中者为闰月。中之始曰节,与中为二十四气。以除一岁日,为一气之日数也。其分积而成日为没,并岁气之分,如法为一岁没。没分于终中,中终于冬至,冬至之分积如其法得一日,四岁而终。月分成闰,闰七而尽,其岁十九,名之曰章。章首分尽,四之俱终,名之曰蔀。以一岁日乘之,为蔀之日数也。以甲子命之,二十而复其初,是以二十蔀为纪。纪岁青龙未终,三终岁后复青龙为元。”
大意是:
1、有了天文台和基本的设备,就需要大批人员日夜不断地进行天文观测,不断地校准时间,并实时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状态,包括在全国各地立仪、表,以校日景。
2、确定某一天某一时(比如立春日中午十二点整)为太阳运行的起点,太阳要运行4周天,即1461天,才会准确回到这个起点。这,便是阳历四年一闰的原因。
3、同样方法观测,太阳要运行19周天,月亮要运行254周天,才会回到起点。这,称之为章。
4、由于太阳19周天(非4的倍数)的时间,不够均衡年历,因此,取日月公约数,则太阳运行76周天即76年,月亮运行1016周天,才能实现日月同时回到最初的起点。这称之为蔀。
5、由此按月、日分配年、月,配以24节气,从而建立起完整的阴阳合历。
6、以天干地支纪年。天干地支是由5个(金木水火土)12生肖构成,即蕴含着五星的运行规律的纪年。一个甲子是60年。如此,20蔀即1520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称之为纪。
7、历法起始时间为甲子朔旦冬至。要实现其完整循环即五行相代,回到甲子朔旦冬至,则需要3纪即4560年。这称之为元。
这,就是我国历法的“纪元”。
这,就是至少在2000年前,我国就确定了的历法规则。
显然,我国的历法,是包含着这个宇宙运行规律的大系统。其中,既有四季分明、利于农事的二十四节气,也有易记易察、预告潮汐的月历;既有通俗的甲子纪年,也有高深的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运行规律。
完成这项工作,不投入巨资,建设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行吗!仅仅对每天产生的堆积如山的数据的计算,就得多少精通数学人来完成!中国古代的代数学十分发达,与此有直接关系。
据说,雅典帝国、罗马帝国主导的地中海文明,是海洋文明,不知为何,他们竟然不关心预告潮汐的月历?为何只找了12颗月亮,等分一年时光,便草草了事?
尽管太阳历简单许多,但是,如果要搞出儒略历,还是格里历,起码要组织庞大的专业队伍,建立天文台,并使用许多昂贵的仪器设备,至少经过不少于8年(太阳完成2次轮回)的观测记录,才能编制出来。且不说人才培养、专业知识积累,仅仅是天文仪器设备,总不能拍拍脑袋,就出来得了吧?
不知可爱的凯撒大帝、格里高利十三世的天文台、专业队伍何在?
在《浮云遮不住,大道正回归》一文中,我简单推算过,所谓的儒略历,应该是诞生在中国东汉晚期的184年前后(误差正负3年),与凯撒大帝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儒略历、格里历,其岁首,即所谓元旦,竟然与中国汉武帝以来的中国历法一致!怪不怪?基督徒搞出的历法,他们为什么不选在耶稣生日那一天作为元旦日?
我们知道,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颁布格里历之前,有一些洋教士到中国来过。
我们还知道,1667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1675年,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又过了好多年,这两家天文台才勉强正式运行。
5
有人说,是西洋人首先发明了地球仪。在中国明朝灭亡若干年后,才开始建设天文台的欧洲,是如何搞出地球仪来的?这个问题,只有创造天地的耶和华的儿子耶稣,才能回答得了。
又有人说,是元朝的时候,来自西亚的伊尔汗国的“西域”天文学家,在中国首先做出来的。嗯,《元史·天文志》中,确实记载了这些事儿。不过,《元史·天文志》所记载的 天文学家创制的所有东西,在《元史》以前的史书中,都可以找到父母。
其实,简而言之,地球仪,就是浑仪的简化版;全球地图,就是浑仪简化版的平面版。直到今天,在全世界,无论是地图,还是地球仪,统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西为经、南北为纬,中分南北者为赤道,地球仪的北轴对准北极星。如此等等,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基本规则完全一致。哪位专家教授能回答:这是为什么?
地图绘制,是我国的强项。仅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就够让洋人们吐血的。这里就不谈的。
当今所谓的“地球仪”,《隋书》称之为“浑天象”。
《隋书·天文上》:
“故王蕃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积代相传,谓之玑衡。其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宿度者也。又有浑天象者,以著天体,以布星辰。而浑象之法,地当在天中,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匡,于已解者,无异在内。”
“浑天象者,其制有机而无衡,梁末秘府有,以木为之。其圆如丸,其大数围。南北两头有轴。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黄赤二道及天汉等。别为横规环,以匡其外。高下管之,以象地。南轴头入地,注于南植,以象南极。北轴头出于地上,注于北植,以象北极。正东西运转。昏明中星,既其应度,分至气节,亦验,在不差而已。不如浑仪,别有衡管,测揆日月,分步星度者也。”
三国时吴国天文学家王蕃说,为了简单省事,便将天地合为一体,将天地日月星辰统一,直接标定一个球体上。他认为,对于行家来说,看懂这些,自然不是问题。
到了梁朝(502—557年),用木头制作的天地一体的仪器出现了。魏征说,隋朝统一中国后,这些仪器后来被运到了隋朝的天文台。
稍微读读《元史·天文志》所记载的“西方的天文仪器”,就知道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了;同时,也就知道“西洋历法”的祖师爷是谁了。自然,靠翻译阿拉伯文献搞“文艺复兴”的西洋人,他们真正的祖师爷是谁,也就清楚明白了。
请大家阅读《元史·天文一·西域仪象》后,自行判断:
世祖至元四年(即1267年),扎马鲁丁造西域仪象:
咱秃哈剌吉,汉言混天仪也。其制以铜为之,平设单环,刻周天度,画十二辰位,以准地面。侧立双环而结于平环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内第二双环,亦刻周天度,而参差相交,以结于侧双环,去地平三十六度以为南北极,可以旋转,以象天运为日行之道。内第三、第四环,皆结于第二环,又去南北极二十四度,亦可以运转。凡可运三环,各对缀铜方钉,皆有窍以代衡箫之仰窥焉。
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外周圆墙,而东面启门,中有小台,立铜表高七尺五寸,上设机轴,悬铜尺,长五尺五寸,复加窥测之箫二,其长如之,下置横尺,刻度数其上,以准挂尺。下本开图之远近,可以左右转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而遍测。
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为屋二间,脊开东西横罅,以斜通日晷。中有台,随晷影南高北下,上仰置铜半环,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准地上之半天,斜倚锐者铜尺,长六尺,阔一寸六分,上结半环之中,下加半环之上,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度数,以定春秋二分。
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晷影堂也。为屋五间,屋下为坎,深二丈二尺,脊开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随罅立壁,附壁悬铜尺,长一丈六寸。壁仰画天度半规,其尺亦可往来规运,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
苦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外平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以准地。而侧立单环二,一结于平环之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卯酉,皆刻天度。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者也。
苦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3 21:44:47 +0800 CST  


直到今天,在全世界,无论是地图,还是地球仪,统统是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东西为经、南北为纬,

中分南北者为赤道,

地球仪的北轴对准北极星。

如此等等,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基本规则完全一致。


哪位专家教授能回答:这是为什么?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3 21:49:43 +0800 CST  
.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6 18:01:09 +0800 CST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7 18:06:29 +0800 CST  

埃及学,建立在不惧海风、不惧沙漠风的基础之上吗?

相传:1799年,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罗塞塔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石上刻有三种文字,分别是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1822年9月29日,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向学术界公布了他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成果。这一天,埃及学诞生了。
先看大众知识情人某百科的介绍:






罗塞塔石碑

埃及学诞生后,有了许多据说:古埃及文字创于前3500年,而古埃及文明可以追溯至万年几十万年以前。
据说,罗塞塔石碑是公元前196年由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制作。这块石碑,有三大特点:
第一,诞生于2000多年前;
第二,碑高1.14米,密密麻麻地,刻有100行的“蝇头小楷”的碑文;
第三,100行 “蝇头小楷”清晰的不得了。
罗塞塔石碑,竖立在海边。其生存环境,有两大特点:
第一个是,风大;
第二个是,海风大。海风意味着啥?你知道的。
这100行 “蝇头小楷”,是如何历经2000多年,几乎完好无损?

这是中国东汉时,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



这是中国 唐代建中二年( 781年)石碑拓片




反观中国的,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比罗塞塔石碑,要晚二、三百年。

这尊唐代石碑,更是比罗塞塔石碑晚一千年之久!

中国的石刻,仅仅是南风滋润,北风呼啸一下,竟然如此模样了!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5-17 18:13:12 +0800 CST  
楼主 生民无疆001  发布于 2018-06-02 19:37:58 +0800 CST  

楼主:生民无疆001

字数:107061

发表时间:2017-12-05 02:47:5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7 14:31:10 +0800 CST

评论数:50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